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弹簧储能机构断路器控制回路反措

弹簧储能机构断路器控制回路反措

弹簧储能机构断路器控制回路反措
弹簧储能机构断路器控制回路反措

弹簧储能机构断路器控制回路反措

作者:钟自勤时间:2007-11-25 1:16: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摘要:在进行南门畈变电站110kV南03、南04线路距离、零序保护(保护屏为PXH-112X 型)带开关(开关型号CT6-XI弹簧储能机构)的联动整组试验中,当模拟线路相间及单相接地的永久故障时,出现重合闸多次重合,开关多次跳闸。如果不消除该保护及自动装置这一严重缺陷,一旦运行中线路发生永久性故障,不但不能迅速切除故障线路,相反将引起故障扩大,危及设备及电网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弹簧储能机构断路器控制回路

1998年3月12日,我们在进行南门畈变电站110kV南03、南04线路距离、零序保护(保护屏为PXH-112X型)带开关(开关型号CT6-XI弹簧储能机构)的联动整组试验中,当模拟线路相间及单相接地的永久故障时,出现重合闸多次重合,开关多次跳闸。如果不消除该保护及自动装置这一严重缺陷,一旦运行中线路发生永久性故障,不但不能迅速切除故障线路,相反将引起故障扩大,危及设备及电网的安全运行。

另一方面,在线路永久性故障情况下,开关第二次跳闸后无事故音响信号产生,使运行人员容易造成误判断,也影响运行的安全。于是,我们以南03开关对保护和开关进行了二次回路分析。(见图1)

图1南03开关原控制回路图

图2二次回路改造后的控制回路图

南03开关正常运行时,弹簧储能装置储能完毕,储能过程中的合闸闭锁动合触点打开,DT接通(DT为机构行程开关,在弹簧储能过程中,DT动合触点打开,闭锁合闸操作回路),跳闸位置中间TWJ因开关合闸后,辅助接点DL断开而失磁,TWJ动合触点都打开,重合闸继电器ZCH充电15s后处于充好电状态,回路其他元件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在线路发生永久性故障时,保护动作,开关跳闸,TWJ励磁动作,重合闸第一次启动,发出合闸脉冲,使开关第一次重合。储能装置在第一次合闸后释放完能量,合闸闭锁行程开关动合触点DT断开。因是线路永久性故障,保护加速使开关第二次跳闸。(若按一般开关二次回路常规接线要求,TWJ将再次动作,接于重合闸启动回路的TWJ动合触点虽然闭合,

但由于TWJ再次动作的间隔时间小于重合闸充电所需的15s,电容未充足又放电,不能使ZCH中间元件再次动作而达到闭锁重合闸的目的,使线路永久性故障时,重合闸装置只能重合一次。)

但由于南03开关是弹簧储能装置,储能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实测储能过程时间需18s)

重合闸电容在此18s内持续充电。(储能过程中DT接点断开,使TWJ不能动作)当弹簧储能完毕,DT触点接通,TWJ才动作,此时重合闸电容已充电完毕;一旦TWJ动合触点闭合,重合闸又一次启动,发出合闸脉冲,使开关第二次重合。这样反复循环,使开关在永久性故障时多次跳闸、合闸。

另一方面,由于TWJ在第二次跳闸后,储能过程中因DT断开,TWJ不动作,该线路开关接于事故音响信号回路的TWJ动合触点不能立即闭合,所以开关跳闸后也不能发出事故音响信号。

分析认为主要缺陷原因是:线路永久性故障使开关第二次跳闸后,弹簧储能过程时间18s因DT关系,使TWJ也延长了18s才动作。此时间大于重合闸电容充电充好时间15~18s。

原因找出后,我们认为,消除缺陷必须解决弹簧储能过程中行程开关常开接点DT对TWJ和重合闸启动回路的影响。现制订出二次回路改造措施。(见图2)

使用弹簧储能机构行程开关DT的一对常闭接点,增加一重动继电器1ZJ,这样在弹簧储能过程中DT常闭接点闭合,重动继电器1ZJ启动,一对动合触点1ZJ1接于重合闸放电回路,将重合闸可靠闭锁,待弹簧储能完毕后,DT动合触点闭合启动TWJ,致使重合闸起动,但由于重合闸闭锁在前,其内部电容器刚开始充电,不足以使重合闸动作出口再次重合,DT动断触点断开后使1ZJ失磁解除重合闸闭锁不影响重合闸正常使用。

另一对动合触点1ZJ2接于光字牌信号回路,在弹簧储能过程中,1ZJ2闭合发“弹簧未拉紧”光字牌信号,弹簧储能完毕后,1ZJ失磁,该光字牌信号熄灭。

开关事故音响信号及信号灯控制回路将原TWJ动合触点皆改为开关辅助触点DL的动断触点,使事故音响信号及绿灯LD闪光信号不再受DT动合触点迟后闭合的影响。

对南03、南04开关回路进行改造后,经保护带开关联动整组试验,模拟线路瞬时性故障开关可靠跳闸并重合成功;模拟线路永久性故障时保护动作开关跳闸后重合成功,保护加速动作开关再次跳开,不再出现多次重合。

弹簧储能光字牌显示信号及事故音响信号都能正确发信。

投运一年多来,各方面都很正常。

弹簧操作机构

浅谈断路器弹簧操作机构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断路器弹簧操作机构的构成和动作原理,并以LW8型断路器操作机构为例,介绍了弹簧机构在维护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事故分析与处理方法。可供有关运行维护人员参考。 关键词弹簧操作机构动作原理维护故障分析与处理 0 引言 断路器由本体和操作机构组成,操作机构是用来使断路器合闸、并使断路器维持在稳定的合闸状态,且能迅速使断路器分闸的装置,它对断路器的动作特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由合闸、维持合闸及分闸等部分构成。 1 弹簧机构的特点与结构 按合闸所用能源的不同,操作机构可划分为电磁机构、弹簧机构、液压机构和气动机构,目前10KV和35KV断路器主要使用的是弹簧机构。 弹簧操作机构主要有以下特点: 优点:速度快,能快速自动重合闸,操作电源容量小且交直流均可使用,暂时失去电源仍可操作一次。缺点:结构较为复杂,强度要求高,输出力特性和本体反力特性配合较差。 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1)合闸机构。即能量转换部分。对于弹簧机构它是指储能弹簧和相应的储能机构以及合闸脱扣装置等元件。合闸过程:给合闸电磁铁通电或手按合闸按钮,合闸挚子被解脱,储能轴在合闸弹簧力的作用下转动,杠杆上的连杆将力传给开关主轴,主轴带动绝缘拉杆、动导电杆、导电杆向上运动,直到被分闸挚子锁住,断路器处于合闸位置。合闸的同时,分闸弹簧被储能。 2)分闸机构。它是使断路器能快速脱扣分闸的机构。对于机械式操作机构,它是指分闸脱扣装置及相应的连杆系统。分闸过程:给分闸电磁铁通电或手按分闸按钮,分闸挚子解脱,主轴在分闸弹簧作用下旋转至主轴上的拐臂压死缓冲器,断路器处于分闸位置。 3)辅助设备。它是指辅助开关、中间继电器、接触器等辅助元件组成的信号和保护回路。 2 运行及维护中检查项目 弹簧机构日常运行及维护中着重检查如下项目:

断路器控制回路基本原理

1、控制回路的基本要求 开始学习控制回路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控制回路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功能: (1)能进行手动跳合闸和由保护和自动装置的跳合闸; (2)具有防止断路器多次重复动作的防跳回路; (3)能反映断路器位置状态; (4)能监视下次操作时对应跳合闸回路的完好性; (5)有完善的跳、合闸闭锁回路; 2、典型的控制回路 根据控制回路的几点基本要求,我们以10kV的PSL641保护装置为例,分为五个步骤,一步步搭建基本的控制回路,并了解每个部分的作用。 (1)跳闸与合闸回路 首先,能够完成保护装置的跳合闸是控制回路最基本的功能。这个功能的实现很简单,回路如下图所示。 假定断路器在合闸状态,断路器辅助接点DL常开接点闭合。当保护装置发跳闸命令,TJ闭合时,正电源-> TJ-> LP1-> DL-> TQ-> 负电源构成回路。跳闸线圈TQ得电,断路器跳闸。合闸过程同理。 分闸到位后,DL常开接点断开跳闸回路。DL常闭接点闭合,为下一次操作对应的合闸回路做好准备。 利用DL常开接点断开跳闸电流,一是为了防止TJ粘连造成TQ烧坏(因为TQ的热容量是按短时通电来设计的);二是因为如果由TJ来断开合闸电流,由于TJ接点的断弧容量不够,容易造成TJ接点烧坏(HJ也是一样的道理),这就为下一次保护跳闸(或合闸)埋下了隐患且不易被发现。 (2)跳闸/合闸保持回路 为了防止TJ先于DL辅助接点断开(如开关拒动等情况),我们增加了“跳闸自保持回路”。该回路可以起到保护出口接点TJ以及可靠跳闸的作用。增加的部分用红色标记,R 在Ω左右。当分闸电流流过TBJ时,TBJ动作,TBJ1闭合自保持,直到DL断开分闸电流。这时无论TJ是否先于DL断开,都不会影响断路器分闸,也不会烧坏TJ。 (3)防跳回路 TBJ我们有时也叫它“防跳继电器”。这是因为它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防跳。 防跳的概念:所谓的防跳,并不是“防止跳闸”,而是“防止跳跃”。当合闸于故障线路时,保护会发跳令将线路跳开。如果此时HJ接点发生粘连,断路器就会在短时间内反复跳、合、跳、合。。。这就是“跳跃现象”。(断路器跳闸时间需要30-60ms,合闸时间需

永磁操作机构与弹簧操作机构的区别!民熔电工!小白福利!必看!

永磁操作机构与弹簧操作机构的区别!民熔电工!小白福利!必看! 民熔永磁操动机构是一种用于高压真空断路器永磁保持,民熔电磁控制的操作机构,是一种全新的工作原理和结构。与传统操动机构相比较,具有主要部件少,是传统断路器操作机构零部件的7%,无需机械脱扣锁扣装置,故障点少,高可靠性,使用寿命长,其中民熔永磁操作机构寿命可达10万次以上,适于频繁操作及高可靠变电站等场所的应用。民熔永磁机构克服了传统弹簧机构和电磁机构的不足,同时通过永磁材料实现真空断路器分、合闸位置的保持及操作过程,从而达到高可靠性和频繁操作以及恶劣环境场所的稳定的操作。 主要性能特点: 1、提高真空断路器整体机械性能,使之能适应频繁开断和长寿命使用的要求,真空断路器的机械寿命高于10万次。 2、相比传统操动机构,无须机械脱、锁扣装置,零部件数量大为减少,工作时仅有一个运动部件,故障率极低,可实现少维护。 3、操动机构的性能与灭弧室开断、关合特性相吻合,延长真空灭弧室的使用寿命 4、采用高可靠的双稳态操作机构设计。通过分、合闸控制线圈产生的电磁力控制分、合闸操作,合闸和分闸位置均采用永磁保持。 5、永久磁材料与分闸、合闸控制线圈结合,解决了合闸时需要大功率能量的问题。手动分闸与电动分闸速度相同,能够可靠开断短路电流。

6、具有防跳功能,设计软连接和触头辅助压簧,解决了合闸弹跳问题。 7、采用智能化控制和液晶显示,能直观显示断路器各种工作状态。同时具有低电压拒合报警功能。 8、交直流储能操作,停电2后小时内可做一次分、合、分操作。 9、具有可靠的操作控制电路模块,可耐受雷击、电涌等严酷条件。永磁材料采用钕铁硼材料,其每一百年退磁为千分之0.510、该断路器具有免检修、少维护、无污染、无爆炸危险、噪音低等特点,并且适应频繁操作等苛刻的工作条件。

弹簧操动机构在真空断路器应用

前言 随着真空断路器的迅速发展,对配套用的操动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早用 的电磁操动机构,因合闸电源功率大,投资大,断路器合分速度偏低,逐渐被合闸电源 功率小,输出特性与真空断路器相匹配,机械寿命长的弹簧操动机构所代替。 最早设计的CT8弹簧操动机构专门为少油断路器而设计。经完善改进的 CT10、CT12机构,原理上与CT8相同,结构相似,仍然存在着与真空断路器不相匹配 的缺点。 为了满足真空断路器的需要,提高运行可靠性,根据真空断路器的机械特性要 求,相应研制开发了CT17、CT19类型的弹簧操动机构。CT17和CT19储能原理相同,驱动和脱扣系统相近,只是结构布置两样。现以CT17为例,对真空断路器应用中出 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二 CT17与CT10弹操机构在真空断路器应用中性能的比较。 CT10是最早期经完善改进用于35kV真空断路器的弹簧操动机构。由于它储 能方式为棘轮结构,运转时承受冲击负荷,这样要求机械强度高,运行噪声大,使用寿 命短。CT17机构吸收了CT10的优点,再储能原理上实现了突破。采用了机械传动 系统中最简捷,性能可靠的齿轮传动方式,已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不足。使其传动平稳、噪声低、寿命长、输出特性与真空断路器相匹配。现将二者性能列序比较如下: 1 合闸功 CT10为400J;CT17-35为350~500J,连续可调,能满足不同的断路器对输出功 的要求。 2 机械寿命 CT10为2000次;CT17-35为10000次

3 安装方式 CT10合分电磁铁可自动复位,机械输出轴偏后,机构可以朝任意方向安装。常用的有正装、倒装,适应不同断路器的要求,方便灵活。 4 储能系统 CT10储能系统为棘轮棘爪形式,储能时棘轮棘爪受冲击负荷,振动大,噪声大,易打齿,易磨损。系统效率低,要求功率大,一般为600W。经常储不上能,容易烧损电机。 CT17-35采用齿轮传动,性能平稳,效应提高。储能可靠,噪声低。使用由机动率小,为200W。 5 驱动系统 CT10的驱动系统为单边铰链,受力不对称,不均匀;CT17-35采用对称铰链,受力均匀,效果好,磨损小。 6 脱扣系统 CT10分闸脱扣系统采用半轴搭扣解锁形式。而合闸脱扣系统为圆弧B锁门,合闸脱扣系统环节多,需用的合闸电磁铁能量大,合闸电流不小于9A。合闸控制必须采用接触器。运行用拒合、误合现象时又发生。 CT17-35合分脱扣系统全部采用半轴搭扣解锁形式,合分闸所需功率低,合分闸电磁铁能量小,电流小。合分脱扣系统直接用辅助开关实现,不必另加接触器。合分扣结牢靠,解锁方便,不易发生拒动或误动。 7 辅助开关

35kV断路器弹簧操作机构常见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 杨伟

35kV断路器弹簧操作机构常见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杨伟 发表时间:2019-07-05T11:56:24.650Z 来源:《电力设备》2019年第4期作者:杨伟[导读] 摘要:在生产运行中,由于检修维护工作不到位,出现了一些故障,如:机构各部件油泥过多,造成分闸半轴不能正常复位,储能弹簧螺栓自备锁母松动或弹性不足造成合闸拒动,行程开关接点粘连、烧毁等。这些故障甚至影响到了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昆明供电局变电运行一所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摘要:在生产运行中,由于检修维护工作不到位,出现了一些故障,如:机构各部件油泥过多,造成分闸半轴不能正常复位,储能弹簧螺栓自备锁母松动或弹性不足造成合闸拒动,行程开关接点粘连、烧毁等。这些故障甚至影响到了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关键词:35kV;断路器;弹簧操作;故障;对策;分析引言: 断路器在系统中起接通和切断电路的作用,由于操作频繁,因此经常出现一些故障。弹簧操作机构故障是造成断路器故障的主要因素,因此,降低弹簧操作机构故障率可提高断路器运行可靠性,缩短线路停电时间。 1.弹簧操作机构故障概述 为了确认造成弹簧操作机构故障的主要原因,对发生过此类故障的断路器进行机械特性试验和机构分解检查。经查,此类故障集中发生在ZN12-10/630型号的户内高压断路器上。将故障原因按性质分为5大类11个因素,并进行逐个分析,分析方法及操作过程如下。 1.1操作机构延时分闸 分闸线圈电磁力小、传动部件摩擦力大、铁芯空程不够都可能造成断路器操作机构延时分闸。各因素的测试标准为:分闸线圈电磁力应保证分闸迅速、无延迟,分闸声清脆;传动轴销润滑良好,活动灵活;分闸铁芯运行空程符合(20±3)mm,且运动灵活,与铜套之间无卡涩。在分闸时间试验中,加入80%的额定电压,出现延时动作的次数约占总试验次数的20%,断路器的实际分闸时间为3.1s左右,明显超出标准值65 ms。在试验中发现,分闸线圈动铁芯虽动作,但不能立即撞开脱扣件进行“清脆分闸”,而是动铁芯吸附一段时间后才解脱分闸半轴进行分闸。由此确认,分闸线圈电磁力小是要因。试验中,实测分闸铁芯运行空程全部符合标准(20±3)mm,且铁芯运动灵活,与铜套之间无卡涩,因此铁芯空程小为非要因。机构解体检查中发现,整个分闸过程,分闸弹簧从作用于主轴至传动到开关导电杆共需经过5个轴销传动,经检查,各轴销润滑良好,活动灵活,因此传动部件摩擦力大为非要因。 1.2合闸过程中脱扣 扇形板与分闸半轴扣接面不够,将造成合闸过程中脱扣,不能合闸。对故障率高的4台35kV断路器进行检查,发现这些弹簧机构扇形板与半轴扣接面不够,扣接量小于2mm。而工艺标准值为2-4 mm,由此确认,扇形板与半轴扣接面不够是要因。 1.3合闸线圈烧损 合闸回路未接入弹簧连锁接点、中间继电器接点黏结、操作电压不合格都可能造成合闸线圈烧损。现场检查合闸回路接入弹簧连锁接点,弹簧未储能时接点应可靠闭锁合闸回路,因此合闸回路未接入弹簧连锁接点为非要因。通过分析中间继电器接点黏结故障次数,发现中间继电器接点粘连引起合闸线圈烧坏共8次,占操作机构故障数的57%,因此中间继电器接点黏结为要因。 1.4操作机构箱凝露 温度控制器动作不可靠、电热管质量不合格都可能造成操作机构箱凝露。分析断路器冬季温控器动作记录及机构箱内各部件凝露情况,发现室外断路器机构箱温控器正确动作的台数为24台,不正确动作的台数为10台,正确率仅为29%.温度控制器不能自动动作,冬季温度低时会导致机构箱内部件凝露,动作受阻;温度高时又会导致机构箱内轴承及转动轴润滑脂受热熔化流失,摩擦阻力增大,且可能由于机构箱内温度过高危及运行安全。对2017年冬季断路器机构箱凝露情况进行统计。由此可见,温度控制器动作不可靠为要因。现场对电热管进行导通测试。经测试,各断路器电热管完好,工作正常。同时,分析2017年电热管损坏情况记录,可见电热管的损坏率较低,可以满足运行要求,因此电热管质量不合格为非要因。 1.5断路器检修质量差 检修人员数量、技术水平都会影响断路器检修质量。例如某供电公司检修专业定员人数为6人,满足定员要求。对修试班工作人员的技能资格进行调查,有83%的检修人员为高级工及以下职称,技能水平明显不足。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弹簧机构检修工艺考问,发现部分人员存在概念理解不清、操作要求不明确的现象。由此可见,人员技术水平不足为要因。通过以上试验,并结合分析论证,得出5条要因:分闸线圈电磁力小、扇形板与半轴扣接面不够、中间继电器接点黏结、温度控制器动作不可靠、检修人员技术水平低。 2.故障二 2.1现场情况 在进行断路器远方操作时,发现断路器无法有效合闸,合闸指示红灯灭。现场有焦糊味道,之后发现线圈烧毁。测量合闸线圈,电阻开路,拆卸后发现合闸线圈已经烧毁。进行手动合闸试验,断路器不能合闸,可判断造成线圈烧毁的原因是断路器机械故障拒合。重新更换合闸线圈后,合上操作电源,进行就地电动操作,合闸铁心动作,但断路器仍未合闸。为保护合闸线圈,立即切断断路器操作电源,随即对断路器机构进行详细检查。 2.2原因分析 由于断路器多次分合闸振动,两侧储能弹簧中一侧的螺栓自备锁母发生松动,导致该侧弹簧储能不到位,出力不足。而另一侧储能弹簧出力正常,储能后行程开关常开接点仍正常闭合,因此断路器合闸控制回路仍然正常,造成合闸时电动命令发出,线圈动作,但自备锁母发生松动的一侧弹簧出力不足,断路器拒动,辅助开关不能及时切换,合闸线圈一直带电,从而烧毁。另外,有些机构储能弹簧螺栓自备锁母虽然正常,但因运行年久,机械疲劳,出力不足,仍能造成合闸能量不足,断路器拒合。 2.3措施 一是修正螺栓,使用锁紧螺母保证其不能自动松动。二是保证断路器储能弹簧拉伸情况处于正常状态,最好定期检查其预拉力,必要时对其进行更换。 3.故障三 3.1现场情况

断路器控制回路原理

第5章断路器控制回路 教学目的:掌握断路器控制方式、断路器控制回路的基本要求、断路器的基本跳、合闸控制回路、灯光监视的断路器控制回路、灯光监察液压操作机构操作断路器控制回路复习旧课:操作电源概述、蓄电池组直流操作直流、硅整流电容储能装置直流系统、复式整流装置直流系统、直流系统的绝缘监察与电压监察装置; 重点:掌握断路器控制方式、断路器控制回路的基本要求、断路器的基本跳、合闸控制回路、灯光监视的断路器控制回路、灯光监察液压操作机构操作断路器控制回路; 难点:掌握断路器控制方式、断路器控制回路的基本要求、断路器的基本跳、合闸控制回路、灯光监视的断路器控制回路、灯光监察液压操作机构操作断路器控制回路; 引入新课: 第一节概述 一、断路器控制方式 断路器是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开关设备,在正常运行时断路器可以接通和切断电气设备的负荷电流,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则能可靠地切断短路电流。 断路器一般由动触头、静触头、灭弧装置、操动机构及绝缘支架等构成。为实现断路器的自动控制,在操动机构中还有与断路器的传动轴联动的辅助触头。断路器的控制方式有多种,分述如下。 1.按控制地点分 断路器的控制方式接控制地点分为集中控制和就地(分散)控制两种。 (1)集中控制。在主控制室的控制台上,用控制开关或按钮通过控制电缆去接通或断开断路器的跳、合闸线圈,对断路器进行控制。一般对发电机、主变压器、母线、断路器、厂用变压器35kV以上线路等主要设备都采用集中控制。 (2)就地(分散)控制。在断路器安装地点(配电现场)就地对断路器进行跳、合闸操作(可电动或手动)。一般对10kV线路以及厂用电动机等采用就地控制,可大大减少主控制室的占地面积和控制电缆数。 2.按控制电源电压分 断路器的控制方式接控制电源电压分为强电控制和弱电控制两种。 (1)强电控制。从断路器的控制开关到其操作机构的工作电压均为直流110V或220V。 (2)弱电控制。控制开关的工作电压是弱电(直流48V),而断路器的操动机构的电压是220V。目前在500kV变电所二次设备分散布置时,在主控室常采用弱电一对一控制。 3.按控制电源的性质分 断路器的控制方式按控制电源的性质可分为直流操作和交流操作(包括整流操作)两种。 直流操作一般采用蓄电池组供电;交流操作一般是由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或所用变压器提供电源。

35kV真空断路器弹簧未储能异常处理

35kV真空断路器弹簧未储能异常处理 【摘要】针对一起35kV真空断路器弹簧储能机构引起的异常情况,对断路器的储能回路及机构本体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储能回路和机构本体进行除锈处理,解决了问题,并针对运行中此类问题的巡视、维护、验收、异常处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弹簧储能机构、异常处理、运行建议 引言 110kV鹰峰变电站作为上世纪80年代投产的变电站,在县局电力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担负着县城80%的工业与居民用电,35kV线路又是地方小水电上网的主要通道。为满足县城及周边地区日益增长的负荷需求,并提高该地区供电可靠性,我公司于2007年12月如期完成了110kV鹰峰变电站综治改造,35kV线路在中压侧小水电上网通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35kV断路器出现异常影响正常运行,将极大地阻碍本地区的小水电输出,本文针对改型断路器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1、事故经过 2014年11月20日15:32,110kV鹰峰站35kV鹰一线314开关过流I段保护动作跳闸,重合闸动作成功合闸,调度通知:鹰一线314开关跳闸,重合成功,发“弹簧未储能”异常信号。值班人员随即进站对监控后台、保护测控装置、现场开关进行详细检查,发现断路器未发现明显异常、开关在合闸位置、弹簧储能位置仅达到完全储能位置的40%处,弹簧未完全储能,在此种情况下,若断路器分闸后,将导致断路器再次合闸不成功,甚至会造成断路器分合闸不到位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断路器的正常运行,汇报调度并经调度同意,值班人员断开断路器储能电源后,再次合上储能电源开关,断路器储能电机运转,弹簧操动机构储能正常,异常信号消失。 2、原因分析及处理 该异常发生后,2015年1月6日,结合线路停电机会,相关专业班组对断路器的一次、二次设备进行详细检查。 (1)、正常运转分析。 断路器储能回路如图1所示,正常状态下,弹簧未储能时,行程开关2SP 常闭点接通,合上电源开关1QF后,交流接触器KM带电,常开辅助接点接通,电机运转,开始储能;储能结束后,行程开关2SP常闭点断开,交流接触器KM 失电,常开辅助接点断开,切断电动机电源,电机停转。

开关弹簧操作机构

一、弹簧操动机构 弹簧操动机构是一种以弹簧作为储能元件的机械式操动机构。弹簧的储能借助电动机通过减速装置来完成,并经过锁扣系统保持在储能状态。开断时,锁扣借助磁力脱扣,弹簧释放能量,经过机械传递单元使触头运动。 弹簧操动机构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分合闸操作采用两个螺旋压缩弹簧实现。储能电机给合闸弹簧储能,合闸时合闸弹簧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合闸,另一部分用来给分闸弹簧储能。合闸弹簧一释放,储能电机立刻给其储能,储能时间不超过15s(储能电机采用交直流两用电机)。运行时分合闸弹簧均处于压缩状态,而分闸弹簧的释放有一独立的系统,与合闸弹簧没有关系。这样设计的弹簧操动机构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既可满足O-0.3 sec -CO-180 sec -CO操作循环,又可满足CO-15sec-CO操作循环,机械稳定性试验达10000次。 1.1 CT20弹簧操动机构动作原理 CT20型弹簧操动机构(图1、图2、图3)利用电动机给合闸弹簧储能,断路器在合闸弹簧的作用下合闸,同时使分闸弹簧储能。储存在分闸弹簧的能量使断路器分闸。 1.1.1分闸动作过程 图1所示状态为开关处于合闸位置,合闸弹簧已储能(同时分闸弹簧也已储能完毕)。此时储能的分闸弹簧使主拐臂受到偏向分闸位置的力,但在分闸触发器和分闸保持掣子的作用下将其锁住,开关保持在合闸位置。

分闸操作(图1、2) 分闸信号使分闸线圈带电并使分闸撞杆撞击分闸触发器,分闸触发器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并释放分闸保持掣子,分闸保持掣子也以顺时针方向旋转释放主拐臂上的轴销A,分闸弹簧力使主拐臂逆时针旋转,断路器分闸。 1.1.2合闸操作过程 图2所示状态为开关处于分闸位置,此时合闸弹簧为储能(分

110kV断路器弹簧操动机构储能回路故障分析与处理示范文本

110kV断路器弹簧操动机构储能回路故障分析与处理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110kV断路器弹簧操动机构储能回路故障分析与处理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操作规程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弹簧操动机构是利用已储能的弹簧为动力,来实现断 路器的分合闸操作。弹簧储能靠电动机。弹簧操动机构因 使用的弹簧类型不同有各种形式,有压缩弹簧操动机构、 拉伸弹簧操动机构、扭簧储能弹簧操动机构、盘簧储能弹 簧操动机构等。由于不需要专门的操作电源.储能电动机 功率小,交直流两用,使用方便等优势,伴随着自能式(热 膨胀式)灭弧技术的实现,减小了断路器所需的操作功,弹 簧操动机构被广泛地应用于高压断路器,但由于弹簧操动 机构结构比较复杂,零件数量较多,加工要求较高,传动 环节较多,有时可能会出现故障。本文以LW25-126高 压SF6断路器为例,分析了110kV断路器弹簧操动机构储

断路器控制回路基本原理精编

断路器控制回路基本原理 1、控制回路的基本要求 开始学习控制回路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控制回路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功能: (1)能进行手动跳合闸和由保护和自动装置的跳合闸; (2)具有防止断路器多次重复动作的防跳回路; (3)能反映断路器位置状态; (4)能监视下次操作时对应跳合闸回路的完好性; (5)有完善的跳、合闸闭锁回路; 2、典型的控制回路 根据控制回路的几点基本要求,我们以10kV的PSL641保护装置为例,分为五个步骤,一步步搭建基本的控制回路,并了解每个部分的作用。 (1)跳闸与合闸回路 首先,能够完成保护装置的跳合闸是控制回路最基本的功能。这个功能的实现很简单,回路如下图所示。 假定断路器在合闸状态,断路器辅助接点DL常开接点闭合。当保护装置发跳闸命令,TJ闭合时,正电源->TJ->LP1->DL->TQ->负电源构成回路。跳闸线圈TQ得电,断路器跳闸。合闸过程同理。 分闸到位后,DL常开接点断开跳闸回路。DL常闭接点闭合,为下一次操作对应的合闸回路做好准备。 利用DL常开接点断开跳闸电流,一是为了防止TJ粘连造成TQ烧坏(因为TQ的热容量是按短时通电来设计的);二是因为如果由TJ来断开合闸电流,由于TJ接点的断弧容量不够,容易造成TJ接点烧坏(HJ也是一样的道理),这就为下一次保护跳闸(或合闸)埋下了隐患且不易被发现。 (2)跳闸/合闸保持回路 为了防止TJ先于DL辅助接点断开(如开关拒动等情况),我们增加了“跳闸自保持回路”。该回路可以起到保护出口接点TJ以及可靠跳闸的作用。增加的部分用红色标记,R在0.1Ω左右。当分闸电流流过TBJ时,TBJ动作,TBJ1闭合自保持,直到DL断开分闸电流。这时无论TJ是否先于DL断开,都不会影响断路器分闸,也不会烧坏TJ。 (3)防跳回路 TBJ我们有时也叫它“防跳继电器”。这是因为它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防跳。 防跳的概念:所谓的防跳,并不是“防止跳闸”,而是“防止跳跃”。当合闸于故障线路时,保护会发跳令将线路跳开。如果此时HJ接点发生粘连,断路器就会在短时间内反复跳、合、跳、合。。。这就是“跳跃现象”。(断路器跳闸时间需要30-60ms,合闸时间需要60-90ms,一个跳合周期只需要150ms,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完成几个周期的跳合跳的循环)跳跃现象轻

断路器弹簧操作机构动作过程及问题处理

断路器弹簧操作机构动作过程及问题处理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断路器弹簧操作机构动作过程及问题处理 断路器的操作机构有:机架、棘轮、凸轮、棘爪分装和挚止、拐臂、主拐臂、拉杆、分闸电磁铁、分闸锁闩、分闸挚止、合闸电磁铁、合闸锁闩、合闸挚止、保持挚止、防跳装置、缓冲器等。其核心部件是弹簧。 从分闸未储能到分闸储能的过程。电机带动减速器,从而达到减速的效果,间接带动棘爪分装和挚止,再带动棘轮和凸轮转动。因为棘轮和凸轮、拉杆是一体的,所以它们在转动中,回带动拉杆逆时针转动,从而拉动储能弹簧。合闸锁闩一直顶住挚止,分闸挚止顶住棘轮内部的圆环,棘轮内环成了分闸挚止的轨迹。当分闸挚止顶入棘轮内环凹进去的部分,弹簧和合闸锁闩会将分闸挚止顶到棘轮内环凹进去的部分限位轴,使储能过程结束。 分闸未储能状态分闸储能状态 从分闸已储能状态到合闸未储能状态的过程。合闸电磁铁带电,吸合铁心,从而拉动合闸锁闩。合闸锁闩撤掉给分闸挚止的作用力,弹簧就会将分闸挚止拉开。限位轴将会失去挚止给它的支持力。限位轴是棘轮的一部分,因此棘轮也失去一个支持力。此时,棘轮只剩下弹簧给它的拉力。因此,弹簧会将棘轮往下拉,使棘轮逆时针转动。凸轮与棘轮同轴连接。因此,凸轮也跟着转动。进过一定行程后,凸轮会打到主拐臂,给主拐臂一个冲击力。由于杠杆作用,主拐臂靠近棘轮的一端将向棘轮外运动,最终甩到合闸挚止;主拐臂靠近开关连接杆测的部分将靠连接杆测运动,最终推动机构连杆,使开关合闸。主拐臂靠近棘轮的一端成为了合闸挚止的轨道。最终合闸挚止通过保持挚止、分闸锁闩支撑,将主拐臂给顶住。因为拐臂与主拐臂同轴连接,所以在凸轮会打到主拐臂时,拐臂会随着凸轮给主拐臂的冲击力向分闸弹簧方向运动,从而给分闸弹簧储能。最终,依然是通过合闸挚止将主拐臂顶住,再将拐臂顶住。 分闸已储能状态合闸未储能状态(分闸弹簧已储能)从合闸未储能状态到合闸已储能状态的过程。此过程与从分闸未储能到分闸储能的过程一致。电机带动减速器,从而达到减速的效果,间接带动棘爪分装和挚止,再带动棘轮和凸轮转动。因为棘轮和凸轮、拉杆是一体的,所以它们在转动中,回带动拉杆逆时针转动,从而拉动储能弹簧。合闸锁闩一直顶住挚止,分闸挚止顶住棘轮内部的圆环,棘轮内环成了分闸挚止的轨迹。当分闸挚止顶入棘轮内环凹进去的部分,弹簧和合闸锁闩会将分闸挚止顶到棘轮内环凹进去的部分限位轴,使储能过程结束。

断路器控制回路讲义

断路器控制回路 在发电厂和变电站中对断路器的跳、合闸控制是通过断路器的控制回路以及操动机构来实现的。控制回路是连接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桥梁,通过控制回路, 可以实现二次设备对一次设备的操控。通过控制回路,实现了低压设备对高压设备的控制。 一、控制信号传送过程 (一)常规变电站控制信号传输过程 某线路高压开关控制信号传递过程 由上图可以看出,断路器的控制操作,有下列几种情况: 1主控制室远方操作:通过控制屏操作把手将操作命令传递到保护屏操作插件, 再由保护屏操作插件传递到开关机构箱,驱动跳、合闸线圈。 2就地操作:通过机构箱上的操作按钮进行就地操作。 3遥控操作:调度端发遥控命令,通过通信设备、远动设备将操作信号传递至变电站远动屏,远动屏将空接点信号传递到保护屏,实现断路器的操作。 4开关本身保护设备、重合闸设备动作,发跳、合闸命令至操作插件,引起开关进行跳、合闸操作。

5母差、低频减载等其他保护设备及自动装置动作,引起断路器跳闸。 可以看出,前三项为人为操作,后两项为自动操作,因此断路器的操作据此可分为人为操作和自动操作。 根据操作时相对断路器距离的远近,可分为就地操作、远方操作、遥控操作。就地通过开关机构箱本身操作按钮进行的操作为就地操作,有些开关的保护设备装在开关柜上,相应的操作回路也在就地,这样通过保护设备上操作回路进行的操作也是就地操作,保护设备在主控室,在主控室进行的操作为远方操作,通过调度端进行的操作为遥控操作。 (二)综自站控制信号传输过程 某线路高压开关控制信号传递过程 操作方式与常规变电站相比,仅在远方操作和遥控操作时不同。 在主控室内进行远方操作,一般是通过后台机进行,操作命令传达到测控装置,启动测控装置跳、合闸继电器,跳、合闸信号传递到保护装置操作插件,启动操作插件手跳、手合继电器,手跳、手合继电器触点接通跳、合闸回路,启动断路器跳、合闸。当后台机死机或其它原因不能操作时,可以在测控屏进行操作。

2013-2-1断路器储能回路的故障

断路器弹簧操动机构储能回路故障分析与处理 1、弹簧操动机构是利用已储能的弹簧为动力,来实现断路器的分合闸操作。弹簧储能靠电动机。弹簧操动机构因使用的弹簧类型不同有各种形式,有压缩弹簧操动机构、拉伸弹簧操动机构、扭簧储能弹簧操动机构、盘簧储能弹簧操动机构等。由于不需要专门的操作电源.储能电动机功率小,交直流两用,使用方便等优势,伴随着自能式(热膨胀式)灭弧技术的实现,减小了断路器所需的操作功,弹簧操动机构被广泛地应用于高压断路器,但由于弹簧操动机构结构比较复杂,零件数量较多,加工要求较高,传动环节较多,有时可能会出现故障。本文以LW25-126高压SF6断路器为例,分析了110kV断路器弹簧操动机构储能回路故障,并提出了处理方法。1弹簧储能控制回路分析LW25-126高压SF6断路器为合闸时弹簧储能,储能电动机回路如图1所示。其中8M为储能电动机电源自动开关。88M为直流接触器触点,49M为电动机热继电器,M为交直流两用电动机。储能电动机电气控制回路如图2所示。其中49MX为辅助继电器,49M为电动机热继电器触点,33hb为合闸弹簧储能限位触点,33HBX为合闸弹簧状态监视继电器。88M为直流接触器,48T为直流接触器88M 的空气延时触点。断路器合闸操作后,限位开关33hb闭合。启动直流接触器88M,88M触点闭合接通电动机回路,对合闸弹簧储能,储能到位,通过机械凸轮使限位开关33hb打开,直流接触器88M返回,电动机停机。如果电动机运转时间过长,则空气延时触点48T经其整定时间20s延时动作,启动辅助继电器49MX.49blX常闭触点打开,切断电动机回路;当电动机出现过载时.其储能电动机回路中热继电器49M动作.热继电器49bl触点闭合启动辅助继电器49MX,切断储能电动机回路。 2、储能电动机不启动故障2.1故障原因分析由储能电动机回路的分析可知,要使储能电动机启动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电动机电源无故障且电源自动开关8M闭合,直流接触器88M动作,其触点闭合且触点接触良好,电动机内部无断线短路等故障.储能电动机回路接线完整无松动断线情况。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电动机保护回路较为完善,故电动机出现故障的情况较少,对入网且运行中的断路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储能电动机不启动主要的原因是直流接触器88M触点不闭合或提前返回。其原因可能是弹簧储能限位触点33hb故障,断路器合闸后限位触点33hb不能良好的闭合启动直流接触器88M,但出现这种故障几率很小;在实际现场工作中,储能电动机不起动的主要原因是断路器合闸后,直流接触器88M触点闭合。接通储能电动机,由于电动机传动机械原因,或直流接触器88M触点接触不良,导致电动机不能运转而过载。电动机热继电器49M动作启动辅助继电器49M.切断储能电动机回路。2.2处理方法首先观察电动机热继电器49N的复位按钮是否弹起。如果弹起,则说明电动机过载,热继电器已动作,具体的处理方法是先将按钮复归,断开控制电源后再合上。此时储能电动机启动运转,弹簧储能,由于当电动机热继电器49M动作后启动辅助继电器49MX,49MX常开触点闭合自保持。故必须通过断开控制电源对电动机控制回路复位。如果通过以上方法电动机还不能启动运转,观察直流接触器88M是否吸合,如果未吸合,此时如果断路器带电运行,则可通过手动储能的方法对断路器储能,或者拉开控制回路电源,直接触压直流接触器衔铁,即通过人为的使88M触点闭合。接通储能电动机回路,待电动机运转储能结束后,松开直流接触器衔铁,工作结束后,合上控制电源,等断路器退出运行状态后再进一步检查。 3、弹簧储能不到位3.1故障原因分析断路器合闸操作后,限位开关33hb闭合,启动直流接触器88N,88M触点闭合接通电动机回路,对合闸弹簧储能。储能到位,通过机械凸轮

弹簧储能操作机构的工作原理

背景: 阅读内容 弹簧储能操作机构的工作原理 [日期:2012-01-05] 来源:作者:杨德印[字体:大中小] EasyEDA,史上最强大的电路设计工具 弹簧储能操作机构是一种较新的断路器操作机构,这种操作机构的出现,对提高断路器的整体性能起到了较大作用。因为传统电磁操作机构在提高合闸速度上受到一定限制,它的合闸功率也较大,对电源要求较高。而弹簧储能操作机构采用的手动或电动操作,既有较高的合闸速度,又能实现自动重合闸。 CT19是弹簧储能操作机构的一个系列号。 其型号组成及含义见下图。它可供操作高压开关柜中ZN28型高压真空断路器合闸及与之相当的其他类型的真空断路器之用,其性能符合GB1984《交流高压断路器》的要求,主要指标均达到和超过IEC标准。操作机构合闸弹簧有电动机储能和手动储能两种;分闸操作有分闸电磁铁、过流脱扣电磁铁及手动按钮操作三种;合闸操作有合闸电磁铁及手动按钮两种。

1.机械部分原理简介 CT19、CT19B(A)型弹簧储能操作机构由电动机提供储能动力,经两级齿轮减速,带动储能轴转动,实现给储能弹簧储能。弹簧储能到位时,摇臂推动行程开关.切断电动机电源。 人力储能时,将人力储能操作手柄插入储能摇臂插孔中,然后上下摆动,通过摇臂上的棘爪驱动棘轮,并带动储能轴转动实现对合闸弹簧储能。 操作机构储能完成后即保持在储能状态,若准备合闸,可使合闸线圈通电,继而电磁铁动作,储能保持状态被解除,合闸弹簧快速释放能量,完成合闸动作。 分闸时,分闸线圈通电使电磁铁动作,连杆机构的平衡状态被解除,在断路器负载力作

用下,完成分闸操作。 CT19、CT19B(A)型弹簧储能操作机构外形见下图。 2.电气控制原理 下图是CT19弹簧储能操作机构的电气控制原理图,图中两侧的两条竖线KM是控制电源线,它可以是AV220V或DC220V等电源电压。当机构处于分闸未储能状态时,行程开关CK常闭触点闭合。此时按下储能按钮SB.中间继电器KA1的线圈得电,其常开触点KAl-1闭合,中间继电器KA2随之动作.KA2的常闭触点KA2-2打开.常开触点KA2-1闭合,电动机M与电源接通开始运转,带动合闸弹簧开始储能,直至储能完成松开储能按钮SB。

断路器的控制原理

断路器的控制原理 在发电厂和变电站中对断路器的跳、合闸控制是通过断路器的控制回路以及操动机构来实现的。控制回路是连接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桥梁,通过控制回路,可以实现二次设备对一次设备的操控。通过控制回路,实现了低压设备对高压设备的控制。 一、控制信号传送过程 (一)常规变电站控制信号传输过程 某线路高压开关控制信号传递过程 由上图可以看出,断路器的控制操作,有下列几种情况: 1主控制室远方操作:通过控制屏操作把手将操作命令传递到保护屏操作插件,再由保护屏操作插件传递到开关机构箱,驱动跳、合闸线圈。 2就地操作:通过机构箱上的操作按钮进行就地操作。 3遥控操作:调度端发遥控命令,通过通信设备、远动设备将操作信号传递至变电站远动屏,远动屏将空接点信号传递到保护屏,实现断路器的操作。 4开关本身保护设备、重合闸设备动作,发跳、合闸命令至操作插件,引起开关进行跳、合闸操作。 5母差、低频减载等其他保护设备及自动装置动作,引起断路器跳闸。 可以看出,前三项为人为操作,后两项为自动操作,因此断路器的操作据此可分为人为操作和自动操作。 根据操作时相对断路器距离的远近,可分为就地操作、远方操作、遥控操作。就地通过开关机构箱本身操作按钮进行的操作为就地操作,有些开关的保护设备装在开关柜上,相应的操作回路也在就地,这样通过保护设备上操作回路进行的操作也是就地操作,保护设备在主控室,在主控室进行的操作为远方操作,通过调度端进行的操作为遥控操作。

(二)综自站控制信号传输过程 某线路高压开关控制信号传递过程 通道 操作方式与常规变电站相比,仅在远方操作和遥控操作时不同。 在主控室内进行远方操作,一般是通过后台机进行,操作命令传达到测控装置,启动测控装置跳、合 闸继电器,跳、合闸信号传递到保护装置操作插件,启动操作插件手跳、手合继电器,手跳、手合继电器 触点接通跳、合闸回路,启动断路器跳、合闸。当后台机死机或其它原因不能操作时,可以在测控屏进行 操作。 遥控操作由调度端(或集控站端)发送操作命令,经通讯设备至站内远动通讯屏,远动通讯屏将命令 转发 至站内保护通讯屏,然后保护通讯屏将命令传输至测控屏,逐级向下传输。 需要指出,有些老站遥控命令是通过后台机进行传输的,如虚线图所示,但由于后台机死机时,将不 能进 行遥控操作,现在新上站,遥控通道不再经后台机,提高了遥控操作可靠性。 二、常规断路器控制回路原理 下图为最简单的断路器控制回路原理图 KK —控制开关 HC —合闸线圈或合闸接触器线圈(电磁机构) TQ —跳闸线圈 DL —断路器辅助接点 1ZJ —保护及自动装置接点 BCJ-保护出口继电器接点 HQ —电磁机构中的断路器合闸线圈 (一)合闸回路 断路器合闸回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合闸启动回路 f 断路器辅助接点(常闭)f 合闸线圈 手动合闸或自动合闸时,合闸启动回路瞬时接通,合闸线圈励磁,启动断路器操动机构,开关合上后,串 于合闸回路的断路器常闭接点打开,断开合闸回路。 母差、低周减载、备自投、主变保 保 护 屏 操 作 插 就 地 操 作 断 路 器 跳 合 闸

断路器控制回路六大基本要求

断路器控制回路六大基本要求 对于一个符合标准的断路器来说,为了能够正确有效的控制回路,需要具备以下六大基本要求: (1)应有对控制电源的监视回路.断路器的控制电源最为重要,一旦失去电源断路器便无法操作.因此,无论何种原因,当断路器控制电源消失时,应发出声、光信号,提示值班人员及时处理.对于遥控变电所,断路器控制电源的消失,应发出遥信。 (2)应有防止断路器"跳跃"的电气闭锁装置,发生"跳跃"对断路器是非常危险的,容易引起机构损伤,甚至引起断路器的爆炸,故必须采取闭锁措施.断路器的"跳跃"现象一般是在跳闸、合闸回路同时接通时才发生."防跳"回路的设计应使得断路器出现"跳跃"时,将断路器闭锁到跳闸位置。 (3)应经常监视断路器跳闸、合闸回路的完好性.当跳闸或合闸回路故障时,应发出断路器控制回路断线信号。 (4)对于断路器的合闸、跳闸状态,应有明显的位置信号,故障自动跳闸、自动合闸时,应有明显的动作信号。 (5)跳闸、合闸命令应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并且当跳闸或合闸完成后,命令脉冲应能自动解除.因断路器的机构动作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跳合闸时主触头到达规定位置也要有一定的行程,这些加起来就是断路器的固有动作时间,以及灭弧时间.命令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就是保障断路器能可靠的跳闸、合闸.为了加快断路器的动作,增加跳、合闸线圈中电流的增长速度,要尽可能减小跳、合闸线圈的电感量.为此,跳、合闸线圈都是按短时带电设计的.因此,跳合闸操作完成后,必须自动断开跳合闸回路,否则,跳闸或合闸线圈会烧坏.通常由断路器的辅助触点自动断开跳合闸回路。 (6)断路器的操作动力消失或不足时,例如弹簧机构的弹簧未拉紧,液压或气压机构的压力降低等,应闭锁断路器的动作,并发出信号.SF6气体绝缘的断路器,当SF6气体压力降低而断路器不能可靠运行时,也应闭锁断路器的动作并发出信号。 消息来源于中国电气之家(25dq)。

断路器的各种操作机构的区别

我们在现场碰到的开关一般分为多油(比较老的型号,现在几乎见不到了)、少油(一些用户站还有)、SF6、真空、GIS(组合电器)等类型。这些讲的都是开关的灭弧介质,对我们二次来说,密切相关的是开关的操作机构。机构类型可分为电磁操作机构(比较老,一般在多油或少油断路器配的是这种);弹簧操作机构(目前最常见的,SF6、真空、GIS一般配有这种机构);最近ABB又推出一种最新的永磁操作机构(比如VM1真空断路器)。 6.2 电磁操作机构 电磁操作机构完全依靠合闸电流流过合闸线圈产生的电磁吸力来合闸同时压紧跳闸弹簧,跳闸时主要依靠跳闸弹簧来提供能量。所以该类型操作机构跳闸电流较小,但合闸电流非常大,瞬间能达到一百多个安培。这也是为什么变电站直流系统要分合闸母线控制母线的缘故。合母提供合闸电源,控母给控制回路供电。合闸母线是直接挂在电池组上,合母电压即电池组电压(一般240V左右),合闸时利用电池放电效应瞬间提供大电流,同时合闸时电压瞬间下降的很厉害。而控制母线是通过硅链降压和合母连在一起(一般控制在220V),合闸时不会影响到控制母线电压的稳定。 因为电磁操作机构合闸电流非常大,所以保护合闸回路不是直接接通合闸线圈,而是接通合闸接触器。跳闸回路直接接通跳闸线圈。合闸接触器线圈一般是电压型的,阻值较大(一般几K)。保护同这种回路配合时,应注意合闸保持一般启动不了。但这问题也不大,跳闸保持TBJ一般能启动,所以防跳功能还存在。该类型机构合闸时间较长(120ms~200ms),分闸时间较短(60~80ms)。 6.3 弹簧操作机构 该类型机构是目前最常用的机构,其合闸分闸都依靠弹簧来提供能量,跳合闸线圈只是提供能量来拔出弹簧的定位卡销,所以跳合闸电流一般都不大。弹簧储能通过储能电机压紧弹簧储能。对弹操机构,合闸母线主要给储能电机供电,电流也不大,所以合母控母区别不太大。保护同其配合,一般没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合闸弹簧和跳闸弹簧是独立的,储能机构一般只给合闸弹簧储能,而跳闸弹簧一般是靠断路器合闸动作储能.在合闸回路中串联有开关储能接点,也就是说开关未储能就不能进行合闸。但分闸回路中没有串联有开关未储能接点。所以就算开关未储能,也可以跳开。(注意:这里的开关未储能指的是合闸弹簧未储能,而分闸弹簧未储能是没有接点出来的)。 在断路器断开时,分闸弹簧是还没储能的,而合闸弹簧已储能。合闸时,合闸弹簧释放能量,合闸同时给分闸弹簧储能。以确保开关在合上的时候能跳开。合闸弹簧释放完能量时(开关刚合上),电机开始给合闸弹簧储能,这个大概需要十秒钟,此时就算合于故障,因为分闸弹簧已储能,所以能跳开。这也说明在手合于故障时,开关能马上跳开,但这种跳开之后不能马上再次重合(需要区别于重合闸),因为合闸还没储能,要等储能结束后才能再次送电。而如果是开关本来是合上的,此时开关的合闸弹簧和分闸弹簧都已储能。 有故障时,分闸弹簧释放能量分闸。再过1秒左右,(由于合闸弹簧已储能)合闸弹簧释放能量进行合闸。而在合闸结束的时候,分闸弹簧已储能结束,但合闸弹簧还没有储能好。如果这次合闸于故障,由于分闸弹簧以储能结束,所以开关能马上跳开。但跳开之后就不能再次马上合上了,需要等到合闸弹簧储能结束以后才行(一般开关需要30秒后才行,但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