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然之策-生财致富之道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7
筹划决策的四字成语关于谋略的成语及解释如下:【兵以诈立】:兵:兵器,指用兵。
用兵打仗要用谋略来诱骗敌人而取得成功。
【不世之略】:不世:不是每代都有的,即非常、非凡;略:谋略。
人间不常有的谋略。
【策无遗算】:所出的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持久之计】:持久:持之以久,即长久。
长久的打算或谋略。
【大谋不谋】:具有远大谋略的人,表面上好像看不出谋略。
【大展宏图】:展:把卷画打开,比喻实现;宏图:比喻宏伟远大的谋略与计划。
大规模地实施宏伟远大的计划或抱负。
【胆略兼人】:胆略:勇气和智谋;兼:加倍;兼人:超过别人。
形容胆量和谋略胜过常人。
【登龙有术】:登龙:登龙门;有术:有谋略,有飞黄腾达,致身显贵的谋术。
即有一套钻营高升的本领。
【肺肝如见】:肺肝:指内心思想或打算;如见:象看到一样。
象看到内心打算一样。
比喻心思和谋略全部被别人看出。
【腹中兵甲】:兵甲:即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
腹中装有士兵。
比喻人有雄才谋略。
【腹中甲兵】: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
腹中装有士兵。
比喻人有雄才大谋略。
【宏才大略】:杰出的才能和谋略。
【宏材大略】:杰出的才能和谋略。
同“宏才大略”。
【鸿才大略】: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
【将在谋不在勇】:谋:谋略;勇:勇猛。
作为将帅,最重要的不是勇猛,而是谋略。
【廓开大计】:廓开:阐述,发挥。
阐发远大的谋略。
【临机制胜】:临到机会来时能以谋略取胜。
形容机灵聪慧。
【六出奇计】:原指陈平所出的六条妙计。
后泛指出奇制胜的谋略。
【略不世出】:略:计划,谋略;世:时代。
谋略高明,世间少有。
【庙胜之策】:庙:庙堂,指朝廷。
朝廷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庙算神谟】:比喻神奇的谋略和计划。
【明明庙谟】:谟:计策;庙谟:朝廷的谋略。
非常明显的国家大计。
【谋如泉涌】:谋略像奔涌的泉水一样多。
【谋如涌泉】:谋略像奔涌的泉水一样多。
【上兵伐谋】: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
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
伐:讨伐,攻打。
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
(新)【计然之策】全文(附译文)史记-史记·货殖列传(附译文)标题:史记-史记·货殖列传(附译文)文章关键词:关中,宽裕,地区,天下,诸侯,货物,南阳,风尚,百姓,人民正文:货殖列传序作者:司马迁《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达到顶峰,(该卖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瞧见,鸡犬的声响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甜蜜的食品,穿着着美丽的打扮,习于安宁的风尚,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逝世之时也不互相往来。
”假如一定要凭据这种方式走生活,那么,对付晚世来说,无疑即是淤塞了人民的线人,(实践上)则是行欠亨的。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瞧,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逝世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晚世涂民线人,则几无行矣。
太史雄觉得: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晓得。
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绘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本人的线人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用,使口中尽多地品尝家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服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本人的权势与才华的光荣,使这种风尚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奇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走劝说他们,究竟也不克使他们的精神淳化。
所以,(掌权者对付人民),最高明的要领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要领是与百姓争利。
太史雄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线人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乐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克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导之,其次划一之,最下者与之争。
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正在千里山峦中充分,似乎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
晋商老祖——计然“生意经·计然七策”从晋商那里传承,又交回到晋商手里,范蠡没有将师傅的理论埋没人间。
而猗顿的努力,也让计然在无意之中,开启了晋商绵延不绝的历史……论起名气,计然的名气显然要比徒弟范蠡要被世人寡闻的多。
范蠡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从政时可以帮勾践东山再起,见好就收之后,转战商场,更是如鱼得水,做什么都赚,富甲天下,雄踞当时“服不服富豪榜”首位。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范蠡能混到这个份儿上,师傅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
而这,也就引出了我们今天主人公——计然。
计然这个人出身高贵,仅公子这个称谓就与众不同。
公子这个称号,搁在古代,可不像现如今花花公子能这么随便能叫的。
只有诸侯的儿子才配得上公子这份荣誉。
只可惜,计然生长在晋国末落时期,好日子还没来得及享受,晋国就被赵、魏、韩毫不客气地分了。
历史也由此从春秋走向战国时代。
被赶出宫廷的公子计然,从此踏上流亡之路。
但正所谓男儿当自强,就在流亡途中,计然的经商天分开始为世人瞩目。
计然的经商套路并不复杂,用我们曾经熟悉的词语来说就是“投机倒把”。
只不过,他本人总结了一个文雅的词语,叫“积贮之理”。
计然穿梭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倒买倒卖,赚取物品之间的市场差价,很快就脱贫致富,渐渐成为名动天下的富豪。
我们所知道的乔致庸去武夷山半价收购当地茶叶,然后回到中原高价出售,便是计然理论很多地继承。
计然的理论说起来简单,但却对市场的敏感要求很高。
搞不好,就会将货物砸在自己手里。
仅凭吃苦的精神和算计的精明,没有一双市场瞬息变化中的火眼金睛,很难把生意做大。
像今天的商界大腕一样,成功之后的计然成为当时很多年轻人的偶像。
楚国有个叫范蠡的小伙儿,趁着计然来楚国旅游度假的机会,投到计然门下,潜心学习师傅的生意经,这也就是著名的“计然七策”。
后来,范蠡在勾践那里找了份好工作,不忘拉师傅过去帮忙。
计然做生意时,早已是阅人无数,一眼就看出勾践是那种可以共难不能同甘的人。
嘱咐了学生范蠡几句之后,潇洒而去,畅游于山水之间。
古代商人的经商智慧:范蠡计然《致富奇术》详解范蠡计然《致富奇术》生意经详解一、明路计然曰:“人生於世,非财无以资身。
产治有恒,不商何故弘利。
”范蠡按语:“财为养命之源,人岂可无有,而不会营运,则蚕食易尽,必须生放做生意,庶可赢利,为资身策也。
”二、擅谋【译文】财帛沉溺活着人的共同喜欢之中,能在道义的态度上获取财帛的人,世上少见。
利润正是在众人的你争我夺中取得,那些贪婪、嗜财如命的人,比比皆是。
【注解】蠻:通蛮,我国古代寓居在南部的少数民族。
貊,音mò,我国古代寓居在北部的少数民族。
三、知人【译文】人与人在表面上看来都一样,无法从表面去差别一个人是贪婪的照旧廉洁的。
心与心则大不相同,但也难以判别它是真实的照旧虚假的。
【注解】觌:音dí。
见,相见。
四、结势【译文】来往、打仗和托付的人,假如你选择不妥,那么即便拥有万金,也不可以称之为有钱。
【注解】夥:通伙。
鉴:镜子。
五、精算【译文】对财帛不节流不爱惜,就白白接受了夜以继日、拔山渡水的辛劳。
能让财产增值,又能守住它的人,即便阅历了逆风冒雨、在大海大洋中飞行的辛劳也值得。
范蠡按语:“为客商,不辞晓夜,爬山涉水,所需微利,皆由惊慌辛劳而来。
若不朴实爱恤,则动渠安逸何益哉。
”六、扬善【译文】对别人慈祥、和蔼可令本人取得幸福。
【注解】锡:xi,在这里作“给予”解。
七、捕机【译文】谈买卖,炫耀其别人有很多财帛,是为了黑暗向对方施加压力。
以倾慕的口气说其别人老实取信,则是有认识挖苦对方。
客商来到却没有携带任何货品,那么不是来讨取帐款,便是在期待别人。
买主与中间人私下里商量、攀谈,必定有机密买卖,或许要吃背工,或许要在帐款上做文章。
【译文】对当前的客商炫耀其他客商资本大、货品多,是为了让这个客商不可以稳定、冷静,以便黑暗要挟。
对我大谈别人的忠诚、厚道,肯定有挖苦我苛刻的含意。
假如客商来时,没有携带任何货品,那么不是向主人家讨取帐款,便是为了到此来期待亲友挚友。
计然七策:商圣范蠡的致富谋略|善德企业全球行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成功商人,但能称为“商圣”的不多,春秋时期的范蠡是最早被冠以这一称号的人。
谋臣生涯范蠡最早出场,是作为越王勾践的谋臣。
他本是楚国人,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交甚深。
二人厌恶楚国的政治黑暗,欲施展平生抱负,便弃楚入越,辅佐越王勾践。
越国与吴国作战失败,勾践受困会稽山,准备自杀,范蠡、文种劝止了他,又说服勾践忍辱事吴,卧薪尝胆。
勾践入吴国为奴仆,范蠡追随左右,殷勤打点,屡屡助其避开祸难。
勾践回国以后,范蠡一方面协助文种寻访贤才、训练军队,一方面到处搜集美女、珠宝进献给吴国以迷惑吴王夫差。
相传,美女西施就是范蠡在越国寻得,而送到吴国去的。
后来,夫差率军北上争霸,范蠡见机不可失,力劝勾践立刻伐吴。
经过两次大战,越国兵入姑苏,吴王走投无路,自杀身亡。
存越灭吴,范蠡功莫大焉,然而他明白,越王为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
故在灭吴之后,范蠡便带着家人离开越国,悄然隐退了。
不久,同立大功的文种惨遭赐死,证明了范蠡的识人之明。
三致千金范蠡离开越国,多次迁徙后定居宋国陶丘。
他认为陶丘位于天下之中,乃四会五达之所,经商最佳之地,于是化名朱公,在此安家治业。
范蠡应用昔年所学的计然之学,根据时节、气候、风情、民俗等买卖贸易,没出几年,就积累大量产业,成为当地巨富,人称“陶朱公”。
成为富翁之后,范蠡曾三散家财,又三致千金。
他善于聚财,却不吝财,家中财货积聚多了,便将其散尽,接济穷人。
不久以后,又能凭借高超的手段,再次致富。
这样几次以后,乡人们都对他感恩戴德,又钦佩他的经商天才,称其为“财神”“商圣”。
计然七策范蠡的经商谋略,很多来自于计然之学。
很多人将“计然”解释为人名,认为他是范蠡的老师。
其实,并非如此,所谓“计然”,就是计算筹谋,明而后动,是一种调查统计、计算分析的学问。
应用在经商之中,最重要的有“计然七策”。
策一:务完物。
完者,完好,完美也。
质量是经营的基础,不要贪图便宜而囤积劣质的货物;不要以次充好,坑蒙客户。
《计然七策》明路篇,第一桶金很重要的《计然七策》是一本古老的经商奇书,此书据传是鬼谷子的师傅——青岩真人留下的“无字天书”中的其中一部,此书首传鬼谷子,再由鬼谷子传给计然、范蠡(财神爷)及吕不韦、白圭(商圣)等人。
据说,熟练运用此书者,将财满天下。
大家都知道西施和范蠡的故事,还有吴越的恩仇。
范蠡晚年由政界步入商界,获得很大的成功,又避免了越王勾践的飞禽尽走狗亨的政治命运,实在是大智慧。
明路篇:计然曰:“人生於世,非财无以资身。
产治有恒,不商何以弘利。
”[译文] 人生在世,没有财产就无法得到生存和发展。
财产的运作遵循固有的规律,它本身不会自动增值,不经商就不会获得利润。
范蠡按语:“财为养命之源,人岂可无有,而不会营运,则蚕食易尽,必须生放经商,庶可获利,为资身策也。
”[译文] 财产是滋养生命的源泉,是生存之本,人们岂能没有财产。
但是如果不掌握经营之道,那么这些财产就会像蚕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地被消耗殆尽。
因此,必须运用财产来从事商业活动才能获得利润,使财产像生命一样得以生长,这是每个人安身立业的策略。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消费,需要开销,尤其现在房价这么高,消费水平也高,综合物价相对都较高。
人们依靠工资,已经很难正常的合理开销了。
所以需要学会理财,懂得把握住商机,一辈子赚死工资,是很吃亏的,十年间钱已经不是钱了。
上次出现一个新闻,一个老太太50年前,在银行存了400多块钱,到现在没有多少利息,较真,还欠银行的管理费呢。
50年的400元人民币,可以买一个小房子。
就算是50平方,一平方五千,现在也有25万的的价值。
这就是活生生的不会理财的结果,很显然,钱放在银行是有理财的意识。
只是没有找到方向感。
找不着财路。
明路的意思,要明白赚钱之道;还有一层意思,就要走自己看得懂的生财之路。
还有一层意思,明的路,不是暗的路,要合法,第一桶金很容易惹麻烦的,要注意哦。
陶朱公:计然之策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
”后来范蠡成了中国商人的祖师爷陶朱公。
看来,范蠡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
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史记·货殖列传》有载: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以策之二到策之七殊为好懂,这里不作阐发,唯策之一有必要啰嗦几句。
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
”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
“这二者明白了,所有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
”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基础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
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
”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
反过来,旱年车贵;涝年船贵。
“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这里让人着迷的是计然讲到的“岁在金、水、木、火。
”如果它们是形容词,说水、火之年对应涝、旱好理解,那么金、木是什么呢?显然,这四个字不是形容词,而是与五行有关。
致富之道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善生经》——
一、什么是财富
财富,是每一个人所希望,所喜欢的。
什么是财富呢?金银、珍珠、玛瑙、琥珀……是财富;身体的健康、生活的如意、前程的顺利、眷属的平安、内心的能源,也是财富;信、戒、惭、愧、闻、施、定慧,更是圣人的财富。
二、发财的方法
世间上广聚财富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此对于佛教认可的财富,要如何合理取得呢?
一、勤劳:“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它捞起。
”所以,财富都是落在勤劳人的手里。
二、节俭:勤劳可以致富,但是不懂得节省,很快就会流失。
所以,节俭可以得到财富。
节俭,不只是在金钱上的节俭,爱惜时间,不滥用感情,节制物欲,都能拥有财富。
三、宽厚:“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说话宽厚会获得财富,处世宽厚会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财富。
四、信心: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你有信心,财富就在你的心里。
五、结缘:结缘是发财最好的方法。
语言、和人点头微笑……虽是小事,却可以和他人结下善缘。
六、布施:布施如播种,在悲田、敬田里播种都会有收成的。
三、储蓄积财
财富要想广聚,必须平时养成储蓄的习惯,有了收入,能少分少分累积,犹如蜜蜂勤勉地在花丛中穿梭采集花蜜,点滴储藏,酝酿成蜜而富足,蚂蚁不懈地四处搬运粮食而积蓄。
这也就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意。
四、结论
总之,财富不会从天而降,要想发财,要有正当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要能妥善处理财富,财富才能日益增加。
因此,《善生经》告诉我们:“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
陶朱公:计然之策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
”后来范蠡成了中国商人的祖师爷陶朱公。
看来,范蠡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
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史记·货殖列传》有载: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以策之二到策之七殊为好懂,这里不作阐发,唯策之一有必要啰嗦几句。
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
”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
“这二者明白了,所有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
”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基础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
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
”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
反过来,旱年车贵;涝年船贵。
“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这里让人着迷的是计然讲到的“岁在金、水、木、火。
”如果它们是形容词,说水、火之年对应涝、旱好理解,那么金、木是什么呢?显然,这四个字不是形容词,而是与五行有关。
谈“计然之策”与经商之道谈起历史著名的“计然之策”多数人都不甚了解,观看中央电视“百家讲坛”讲述范蠡弃官从商之路所对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
本人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对范蠡如何运用和发展“计然之策”才有了全新的认识。
范蠡是中国历史上主动辞官从商的第一人,可谓中国商人的先祖,后人尊称为“商圣”。
他所在时期是春秋战国年代,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运用韬晦之计,善于保存实力,他创造的以弱胜强的治国方针、军事思想,对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持久战”、“游击战”的战略战术产生了具大的影响。
还在于他扶佐越王勾践完成治国大业后,深知越王为人“长颈鸟喙①”,在官至相国、大将军,爵至上大夫时,毅然激流勇退,辞官而去,从此踏上经商之路,又成为千万富翁,直到古稀之年,寿终正寝。
他的一生证明了他自己所讲的“敌国破,谋臣亡”的千古名言。
本文旨在阐述范蠡灭吴兴越治国方略和其后半生经商之道如何运用“计然之策”,做一研究和探讨。
特别是范蠡的经商之道对指导国家的财政丰实和个人致富及发展,以致于对当今社会发展经济,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计然计然(或称计倪)是春秋时期著名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计然并不是他真实姓名,具考证此人姓辛名文子,早先是晋国流亡的贵族。
传说他博学之大,天文地理无所不通,由于他时常观察学习大自然之规律,擅于从事物刚开始发生时,就能预测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提醒人们扬长避短、拒祸就福。
因为他品行刚直,又酷爱山水自然,常泛舟出游,但从不张扬游说,所以此人尽管才华横溢,却不为天下人知,这也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具说他是老子的弟子,他总结出的“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用尽地力之教的“平籴②论”(也称“平粜③论”)和贵出贱取的“积著之理”,组成“计然之策”之精髓,使农民得丰,经商者致富。
充分证实了老子《道德经》中“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④”这一原理。
陶朱公:计然之策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
”后来范蠡成了中国商人的祖师爷陶朱公。
看来,范蠡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
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史记·货殖列传》有载: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以策之二到策之七殊为好懂,这里不作阐发,唯策之一有必要啰嗦几句。
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
”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
“这二者明白了,所有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
”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基础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
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
”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
反过来,旱年车贵;涝年船贵。
“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这里让人着迷的是计然讲到的“岁在金、水、木、火。
”如果它们是形容词,说水、火之年对应涝、旱好理解,那么金、木是什么呢?显然,这四个字不是形容词,而是与五行有关。
计然提出的七策是哪七策?详见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说文种破吴是七术:“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二曰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三曰遗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曰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六曰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七曰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计然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计然并不是其真名实姓,而是善于计算运筹的意思。
据说他是老子的弟子,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尤长计算。
《史记·货殖列传》说范蠡曾拜计然为师。
他教给范蠡《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这大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商业理论。
范蠡学习了计然七策,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范蠡感叹之余,认为计然七策既然用于治理国家有如此奇效,也应当可以用于成就自己的事业。
于是,在灭亡吴国后,范蠡携西施一同离开越国,到齐国自称鸱夷子皮,至陶邑(今山东陶县)改名为朱公。
运用计然七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子孙继承其家业和经营之道,遂至巨万,所以后世都将陶朱公视为商人的祖师。
范蠡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人。
与文种同事越王句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
蠡认为在有公於越王之下,难以久居,而且深知句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
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
因为经商有道,逐成钜富,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破吴七计:东汉会稽人袁康等编纂的《越绝书》说文种向勾践进伐吴九术:“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为劳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疆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
”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则说文种破吴是七术:“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二曰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三曰遗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曰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六曰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七曰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原]计然之策,陶朱事业所作所为 2009-02-07 19:32:55 阅读1931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成就了勾践或者说越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之后,范蠡开始做自己的事业。
《史记·淮阴侯列传》有“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的评价,按字面意思说,就是范蠡把越国和勾践当作对象经营了一把,经营目标和范围界定为:越国没有短期威胁地存在于春秋后期,消灭吴国,称霸为标志。
完成了这个目标后,这位老哥就走人,“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离开了越国,离开了政治舞台,范蠡这个大官就变成了大商。
《史记·货殖列传》中如此记述:(计然之策:“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彊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
”乃乘扁舟浮於江湖,变名易姓,適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乃治产积居。
与时逐而不责於人。
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
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脩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范蠡用计然之策强越灭吴的事迹传扬很广,几乎是妇孺皆知,而陶朱公经商的招式,却不尽为人所知。
有一篇商训:1、生意要勤紧,懒惰则百事废。
2、接纳要温和,躁暴则交易少。
陶朱公:计然之策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
”后来范蠡成了中国商人的祖师爷陶朱公。
看来,范蠡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
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史记·货殖列传》有载——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以策之二到策之七殊为好懂,这里不作阐发,唯策之一有必要啰嗦几句。
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
”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
“这二者明白了,所有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
”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基础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
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
”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
反过来,旱年车贵;涝年船贵。
“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这里让人着迷的是计然讲到的“岁在金、水、木、火。
”如果它们是形容词,说水、火之年对应涝、旱好理解,那么金、木是什么呢?显然,这四个字不是形容词,而是与五行有关。
计然之策
计然,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越国经济学家。
然又作倪,或作研。
他曾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
计然曾辅佐越王勾践争霸图强。
《史记》说“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那么,“计然之策”到
底是什么呢?
所谓“计然之策”,就是计然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的治国方略。
主要是指农业丰歉循环论、储备论、平籴论、“息货”论(商品流通理论)、价格论、货币周转论、国家调节论、自然贫富论及“积著之理”等。
其“积著之理”,是古代最早出现的商业经营管理原则。
总之,“计然之策”用一名话概括就是“以商富国论,可以
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是富国强兵论-一治国方略。
要知道军事就在于从事战备,做好后勤战略防备工作,时刻准备好待用之物。
如果能知晓国库物资的多少,相互对照各种物资的供需状况,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了。
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富
国强兵、称雄于天下,只有首先将经济基础打好,国家物质富足了,才可能有条件训练军队,使自己的国家兵力强盛,而人民的富足,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二是货物增值论-一经商良策。
要知道货物的生产季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才算得上知道货物。
季节与需求的关系能够明确了,那么,所在天下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够看清楚了。
年岁在“金”时农业就会丰收,在“水”时就会歉收,在“木”时就会发生饥荒,在“火”时就会干旱。
干旱时就要先预备船只,水涝时就得先准备好车辆,这才是掌握货物价格涨跌的关键。
三、富国强兵论与略货物增值论相辅相成。
前者是战略层面,是方向,目的;后者是战术层面,是行动,手段。
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计然曰:“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
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计然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按照五行的说法,岁星处于金位,是丰年;处于水位,是荒年;处于木位,有饥荒;处于火位,是旱年。
旱年则预造船只,水年则预造车辆,这是适应市场变化的一个经营法则。
《越绝书·计倪内经》载论),即主张由国家来平粜粮食,使粮价维持在30至80钱之间,以便做互“农末俱利”,随着物价的弹性而起伏,关卡的税收和市场的供给都不缺乏,这乃是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
在这里,计然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去阐述市场运行的规律:“太阴三岁处金则穰,三岁处水则毁,三岁处木则康,三岁处火则旱”。
太阴即木星,在天空的相对位置每12年为一周期。
运行至酉宫(方位)称岁在金,是“穰”,即大丰年;又6年运行至卯宫为岁在木是“康”,即小丰年;运行至子宫是为岁在水为:毁”,即
大荒年,隔6年至午宫是岁在火,又是旱年。
也就是说农业生产,是6年丰收,6年干旱,12年有一次大饥荒。
计然认为,掌握这种年岁丰歉的循环知识,就可预测五谷及其它商品价格变动的趋势,可以利用它使国家财政丰裕和个人致富。
计然认为,出售的谷子如果每斗价格为20钱,农人就要吃亏;如果每斗卖到90钱,商人就要吃亏。
要是商人吃亏了,钱财就不会流到社会;如果农人吃亏了,田地就会荒芜。
因此,谷价最高不得超过80钱,最低不得少于30钱,这样农人、商人才会双双有利。
这就是史传的“平籴论”(或平粜,而且又从商业运作的角度谈论了应当如何去具体操作。
他的观点无疑是十分有见地的、具
有实战意义的。
除此之外,计然还认为,要在商业领域里保持长盛不败,关键要善于“用智”。
他曾经这样说:“积蓄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
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具行如流水。
”这段话说明了囤积发财的关键在于务求把货物卖光和决不贷款,它意思是说,经营商业的基本法则是,货物必须完好,不积压商品,在商品的销售过程中,容易腐烂的货物和食品不要长期贮存,不要囤积货物企图抬价。
考察某种商品是有余还是不足,就可以预知它的贵贱。
价格上扬到了极限就会下跌,下跌到极限又会上扬。
因此,价格上扬时就要像对待粪土一样及时出售,当价格下跌时就要如同珍爱珠玉一样及时收购。
应该使资金货物像流水一样不停地
流通。
很显然,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商业经营原则。
计然的这些见解十分中肯地揭示了商业运作的最为基本的规律,它对后世商人搞好经营工作具有极好的指导作用,是弥足珍贵的商业文化经典箴
言。
计然之策本是计然教越王勾践以商
富国,勾践用之十年竟国富而霸,不但最终打败了强大的吴国,报仇雪耻,之后又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时期的五大霸主之一。
范蠡在助勾践灭吴后就功成身退,他用计然之策富家,他到了陶这个地方,叫朱公,后人尊为陶朱公。
《史记.货殖列传》为货殖者作传,先写陶朱公,再写子贡。
太史公写道:“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
”由此,范蠡在十九年之中三次赚取千金,年老后子孙继业,“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
公。
”
jìrán zhīcè
【解释】:泛指生财致富之道。
【出处】: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范蠡既雪会稽之耻,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
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农末俱利的平籴论,以及物价观测、贵出贱取等
经商致富的“积著之理”。
后因以泛指生
财致富之道。
计然十八策:
生意要勤紧,懒惰则百事废。
接纳要温和,躁暴则交易少。
议价要订明,含糊则争执多。
帐目要稽查,懒怠则资本滞。
货物要整理,散漫则必废残。
出纳要谨慎,大意则错漏多。
期银要约定,延迟则信用失。
临事要责任,放弃则受害大。
用度要节俭,奢侈则用途竭。
买卖要随时,挨延则机会失。
赊欠要识人,滥出则血本亏。
优劣要分清,苟且则必糊涂。
用人要方正,诡谲则受其累。
货物要面验,滥收则售价低。
钱账要清楚,糊涂则弊窦生。
主心要镇定,妄作则误
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