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事诉讼法整理

刑事诉讼法整理

刑事诉讼法整理
刑事诉讼法整理

第五章: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第一节:管辖制度

一、刑事管辖的概念:公、检、法三机关直接受理具体案件和人民法院组织系统内审判第一审案件权限范围的划分。

二、刑事管辖的意义

1、管辖权是司法机关职权分工的具体化。

2、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合理地确定了各司法机关的管辖范围,这就可以保证各机关各司其职,充分调动司法机关广大干警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防止因管辖不明而拖延诉讼和相互推诿,从而使案件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

3、我国《刑事诉讼法》对管辖的规定,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精神。

三、立案管辖的概念和划分立案管辖的根据

1、概念:又称职能管辖,是指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之间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2、划分立案管辖的依据

(1)犯罪案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2)有利于准确、及时地查明案情,有利于制服犯罪分子;

(3)同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任务和职责相适应。

四、立案管辖的具体内容

(一)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自诉案件)

1、一般自诉案件

(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只有由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或法定代理人提出控告,人民法院才能受理的案件,具体是指侮辱、诽谤案,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虐待案,侵占案。

(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在性质上属于轻微刑事案件,同时被害人还必须有证据能够证明被告人确实实施了被指控的犯罪行为,具体是指故意伤害案(轻伤);重婚案(人民检察院提出公诉的除外);遗弃案;侵犯通信自由案;非法入侵他人住宅案;侵犯知识产权案(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属于《刑法》分则四、五章规定的对被告人可以判处3年以下刑罚的其他轻微刑事案件。

特点:有明确的原告人和被告人;情节简单,因果关系清楚,无需进行专门侦查工作;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较其他刑事案件轻微。

人民法院在审理上述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时,可以依法进行调解,也应当允许当事人在不违背有关法律的原则下自行和解。如果自诉人撤回起诉,应依法终止审理。

2、相对自诉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被告人侵犯自己的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已作出不予追究的书面决定,并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起诉的案件。

“不适用调解”“可申诉,可直接起诉”

(二)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1、刑法分则第八章规定的贪污贿赂犯罪及其他章节中明确按照第八章相关条文定罪处罚的犯罪案件。

2、刑法分则第九章规定的渎职犯罪案件;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

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三)公安机关受理的案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以外,其他刑事案件均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五、审判管辖:人民法院组织系统内部,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一)级别管辖: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即基层法院、中级法院、高级法院和最高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案件上的分工。

1、确定级别管辖时应考虑的因素

(1)法院级别之高低;(2)案件的性质;(3)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4)社会影响的大小。

2、我国对级别管辖规定的特点

(1)法律对中级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规定得比较具体,对其他各级人民法院管辖范围只作了概括的规定:危害国家安全案件;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

(2)大量的第一审刑事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审判;

(3)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上级法院可以有条件管辖下级法院管辖的某些案件:上级可以提审,下级可以移送。

(二)地区管辖:同级人民法院之间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对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管辖权的分工。

我国:以犯罪地人民法院管辖为主,以被告人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为辅。

犯罪地:犯罪的预备地、实行地、结果地、销赃地等。不作为犯罪为应该作为地。

被告人居住地更是以的案件:被告人流窜作案,居住地群众更了解;被告人作恶多端,民愤极大;可能适用缓刑或判处管制。

(三)专门管辖:专门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海事法院没有刑事管辖权)

1、专门人民法院同地方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上的分工;

2、专门人民法院之间在受理案件上的分工。

3、每种专门法院系统内部在审理案件上的分工。

(1)军事法院管辖的刑事案件:军人违反职责罪,现役军人的犯罪,在军队编制内的无军职人员的犯罪,普通公民危害与破坏国防军事的犯罪等。

(2)铁路运输法院管辖的刑事案件:铁路运输系统公安机关负责侦破的刑事案件和铁路运输有关的经济案件,法纪案件,涉外案件(包括铁道部委托路局党委代管单位的案件)。

第二节:刑事回避制度

一、回避制度的概念:

法律所规定的与案件当事人有某种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及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不得参加该案件诉讼活动的一种诉讼制度。

二、回避制度设立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通过维护裁判者的中立来确保司法的公正,防止在处理案件时先入为主或徇私舞弊。

2、意义: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审理;有利于消除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思想顾虑。

三、回避的适用情形

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2、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4、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5、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的请客送礼,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的。

适用回避的人员: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以及在侦查、起诉、审判活动中的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

四、回避的处理程序

1、自行回避:回避的适用人员在受理案件或收聘时发现自己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情形的,应当主动提出回避,不承担该案的诉讼任务。

2、申请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认为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及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有法定应当回避的情形,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提出要求有关人员回避的申请。

3、指令回避: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有法定应当回避的情形而未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没有提出申请要求他们回避,由办案机关有决定权的负责人或组织作出决定指定有关人员回避。

(二)回避的决定

1、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法院院长、检察长、负责人

2、法院院长——本院审判委员会

3、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

4、书记员、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侦查阶段负责人、审查起诉检察长、审判阶段法院院长

(三)回避的复议(一次)

(四)回避的效力

对侦查人员、鉴定人、书记员、翻译人员提出回避的,不能停止侦查、诉讼活动;对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的回避一经提出,诉讼活动一律暂停。

第三节:刑事辩护与代理制度

一、辩护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1、辩护制度,是法律规定的关于辩护权、辩护种类、辩护方式、辩护人的范围、辩护人的责任、辩护人的权利义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总称。

辩护:犯罪嫌疑人及其委托的人收集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无罪、罪轻、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

2、基本内容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自行辩护的权利;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人的帮助;

委托辩护人:公诉案件自案件移送起诉之日起、自诉案件随时

委托律师: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取保候审

辩护人辩护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行辩护的主要区别P105

(3)司法机关特别是人民法院,有义务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辩护。

二、实行辩护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司法机关正确处理案件,防止办案人员的主观片面性,做到兼听则明,以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2、有利于公安司法机关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刑事诉讼法的教育任务。

三、辩护人的概念和范围

1、概念: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或人民法院的指定,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辩护权,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人。

2、范围:律师;人民团体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也可以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作为辩护人,为其进行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也可以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做他的辩护人。

下列人员不得被委托担任辩护人:

(1)被宣告缓刑或刑罚尚未执行完毕的人;

(2)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

(3)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

(4)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的现职人员;

(5)本院的人民陪审员;

(6)与本案审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

(7)外国人或无国籍人。

上述4、5、6、7规定的人员,如果是被告人近亲属或监护人,由被告人委托担任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批准,

四、辩护人的诉讼地位和职责

1、法律地位:独立的诉讼参与人,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专门维护者。

2、职责:

(1)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首要的是应当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不得捏造事实和歪曲法律;

(2)主要职责是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3)辩护人只有辩护的职责,没有控诉的义务。

辩护人获知犯罪嫌疑人,被告犯有其他未被指控的罪,教育坦白而其不听,怎么办?

五、辩护的种类和方式

(一)自行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针对指控进行反驳、申辩和辩解的行为。

(二)委托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维护其合法权益,依法委托律师或其他公民协助其进行辩护,有三种

情形:

1、自诉案件的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

2、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自案件移送到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

3、开庭前10天被告人未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告知被告人可以委托辩护人。

(三)指定辩护:人民法院为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而无力聘请辩护人的被告人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进行辩护。(只适用与审判阶段,不得拒绝)

应当指定辩护人的情形:

1、盲、聋、哑人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

2、开庭审理时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3、可能被判处死刑的人;

可以指定辩护人的情形:

1、符合当地政府规定的经济困难标准的;

2、本人确无经济来源,其家庭经济状况无法查明的;

3、本人确无经济来源,其家属经多次劝说仍不愿为其承担辩护律师费用的;

4、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被告人已经委托辩护人的;

5、具有外国国籍的;

6、案件有重大社会影响的;

7、人民法院认为起诉意见和移送的案件证据材料可能影响正确定罪量刑的。

六、辩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

1、独立辩护权;

2、阅卷权和会见通信权;

3、调查取证权;

4、提出意见权;

5、出庭质证、辩论权;

6、提出上诉权;

7、有要求公安司法机关对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解除强制措施的权利;

8、拒绝辩护权。(委托人利用率是从事违法活动或者隐瞒事实)

律师实现上述权利受到限制的问题P113

(二)义务

1、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要遵守看管场所的规定;

2、参加法庭审判时要遵守法庭规则;

3、未经许可,不得向被害人及被害人提供的证人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

4、不得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串供、隐匿、毁灭、伪造证据,不得威胁、利诱证人改变证言、作伪证及进行其他干扰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的行为。

5、当庭出示物证,当庭宣读文书。

《律师法》26条

七、刑事代理制度

(一)形事代理的概念:代理人接受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以及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参加诉讼,进行活动,有被代理人承担代理行为法律后果的一项法律制度。

律师代理:律师在刑事诉讼中,接受被代理人的委托,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实施代理行为的诉讼制度,分自诉案件中自诉人的代理,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代理和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代理。

1、特点:(1)代理权基于委托人委托的意思表示而产生;

(2)代理的权限范围由委托人决定;

(3)参加诉讼时,必须向受诉法院提交授权委托书和律师事务所证明律师身份的信函。

2、权限范围分为一般委托代理和特别授权代理。

3、代理权的变更或解除。

4、意义

(二)刑事代理的种类

1、自诉案件中的代理;

诉讼代理人: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以及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

2、公诉案件中的代理;

3、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代理。

第四节: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一、刑事法律援助的概念:

在刑事诉讼中,依照法律规定对那些经济困难无力支付诉讼费用,或者特定案件中的刑事被告人,由人民法院指定执业律师义务承担刑事辩护帮助的法律制度。

1、刑事法律援助的性质属于律师提供的法律咨询,制作法律文书和刑事法庭辩护方面的法律服务;

2、政府是责任主体,律师是实施义务的主体;

3、刑事法律援助的对象是刑事被告人。

二、我国刑事法律援助的特点

1、主体审定的专一性;

2、收援阶段的有限性;

3、受援对象的特定性;

4、援助形式的单一性;

5、实施主体的专门性;

不足:1、主观随意性问题;

2、区别对待问题;

3、指定辩护适用范围问题。

三、健全和完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议

1、完善立法;

2、建立运转有序的刑事法律援助机构;

3、规范资金来源。

第七章:刑事强制措施

第一节:刑事强制措施概述

一、概念、类型及功能

(一)概念和类型

1、概念: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现行犯依法采取的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各种强制方法。

2、类型: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

(二)功能

1、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侦查和审判;

2、防止和排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进行妨碍迅速查明案件的活动;

3、防止发生自杀等意外事件。

二、性质

1、宪法规定性;

2、诉讼保障性。

三、与具有制裁性质的强制手段的区别

(一)与刑罚的区别

1、法律性质和适用目的的不同;

2、采用机关、适用对象不同;

3、适用时间不同;

4、法律依据不同;

5、稳定性不同。

(二)与行政处罚的区别

1、性质不同;

2、采用机关和适用对象不同;

3、法律依据不同;

4、稳定性不同。

(三)与民事、行政诉讼强制措施和刑事诉讼司法处理不同

1、种类不完全相同;

2、采用机关、适用对象不完全相同;

3、适用时间和性质不完全相同;

4、适用条件、形式和程序不同。

第二节:拘传的适用

一、概念: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或者审判的一种强制措施。

二、对象和条件

1、对象:未经羁押(即拘留和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

2、适用条件:由专门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决定是否采用。

三、适用的程序P157

最长不超过12个小时

四、拘传程序的完善

1、正确理解立法本意;

2、正确理解立法目的。

第三节: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适用

一、取保候审概述

(一)概念: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担保,保证其不逃避侦查或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人保财保择一,最长12个月)

(二)适用情形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应当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未满1周岁的婴儿的妇女;

4、不能在本法规定的侦查羁押、审查起诉一审、二审期限内办结,需要继续侦查、审查、起诉或审判的;

5、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需要逮捕而证据尚不符合逮捕条件的;

6、提请批准逮捕后,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需要复议、复核的;

7、移送起诉后,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需要复议、复核的;

8、持有有效护照或其他有效出入境证件,可能出境逃避侦查但不需要逮捕的。

(三)适用程序P160

1、保证金形式取保候审的决定程序;

2、保证人形式取保候审的决定程序;

保证人必须是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公民:

(1)与本案无牵连;(2)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3)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4)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

保证人义务:监督被保证人遵守法律对其作出的义务性规定;发现被保证人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法定的禁止行为,应当及时向执行机关报告。

3、取保候审的申请;

4、取保候审的执行、变更和解除;

犯罪嫌疑人的禁止行为:(1)企图自杀、逃跑、逃避侦查、审查起诉的;(2)实施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干扰证人作证行为,足以影响侦查、审查起诉工作正常进行的;(3)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两次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的;(4)经传讯不到案,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两次经传讯不到案的;(5)在取保候审期间故意实施新的犯罪行为的。

(四)取保候审程序的完善

1、取保候审保证金的数额问题;

2、严格限制取保候审的期限问题;

3、法律应规定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后,无须原决定机关“解除”即应立即生效,使当事人依法及时地恢复人身自由;

4、未决羁押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比较突出,高羁押率、长期羁押、超期羁押相当严重。

二、监视居住概述

(一)概念: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限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离开住所或指定的居所,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方法。(适用条件与取保候审相同,最长为6个月)

(二)适用程序P163

1、监视居住的决定程序;

2、监视居住的执行、变更和解除;

(三)监视居住程序的完善

1、严格限制监视居住的期限问题;

2、公安部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96条之规定应予纠正。

第四节:刑事拘留的适用

一、概述

(一)拘留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对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中,遇有法定的紧急情况,暂时限制现行犯或重大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的一种强制方法。

2、意义

(二)适用主体和对象

1、主体: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

2、对象:现行犯或重大嫌疑人

(三)适用情形

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2、被害人或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

3、在身边或者住所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4、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在逃的;

5、有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可能的;

6、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7、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人民检察院只使用4、5

二、适用程序P166

三、期限P167 一般为14日,最长不超过37日

四、刑事拘留与治安拘留、司法拘留的区别

1、法律性质和依据不同;

2、适用对象不同;

3、目的和结果不同;

4、羁押的期限不同;

5、适用的机关不同。

五、刑事拘留程序的完善

公安部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12条之规定违反上位法,无效,应当废止。

第五节:逮捕的适用

一、逮捕概述

(一)概念和意义

1、概念: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依法在一定时间内完全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2、意义

(二)适用逮捕的主体机关和权限

1、批准逮捕权,由人民检察院行使;

2、决定逮捕权,由人民检察院和法院行使;

3、执行逮捕权,由公安机关行使。但安全机关承办的案件,由它自己执行。

二、适用条件

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证据因素

同时具备下列情形:

(1)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

(2)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

(3)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查证属实。

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实体法因素

3、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对象的人身危险性的程度因素。

“有逮捕必要”的情形:

(1)可能继续实施犯罪行为,危害社会的;

(2)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3)可能自杀或者逃跑的;

(4)可能实施打击报复行为的;

(5)可能有碍其他案件侦查的;

(6)其他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情形;

两种特殊的适用情形:

一是被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撤销原非羁押措施,而使用逮捕;二是因患有严重疾病或处于哺乳期而未予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疾病痊愈或哺乳期已满而使用逮捕。

三、公安机关提请逮捕和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的程序

1、提请;

2、审查;

3、决定;

(1)批准逮捕决定;(2)不批准逮捕决定;

4、复议;

5、纠正;

6、公安机关释放被逮捕的人或变更逮捕措施的,应当通过原批准的人民检察院。

四、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决定逮捕的程序

五、逮捕的执行程序P172

(一)一般程序

(二)关于到外地执行逮捕的程序

六、逮捕的变更、撤销或解除

(一)可以变更或解除逮捕的情形

1、患有严重疾病的;

2、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案件不能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办结的。

(二)应当变更、撤销或解除逮捕的情形

1、第一审法院判处管制或宣告缓刑以及单独适用附加刑,判决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

2、二审法院审理期间,被告人被羁押的时间已到一审人民法院对其判处的刑期。

3、不符合逮捕的适用条件。

七、逮捕与拘留的区别

1、实施的对象和条件不同;

2、批准和决定的机关不同;

3、羁押期限不同;

八、逮捕措施的完善

1、建立对逮捕措施的司法审查制度;

2、司法实践中对《刑事诉讼法》修改逮捕条件的立法意图把握不准,对逮捕的条件控制过严。

第六节:扭送和传唤

一、扭送概述

(一)概念和性质

1、概念:群众将当场抓住的违法犯罪分子强制送到司法机关处理的行为。

2、性质:不是一种独立的刑事强制措施。

(二)适用情形及注意事项

1、适用情形

(1)正在实行犯罪或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2)通缉在案的;(3)越狱逃跑的;(4)正在被捕的。

2、注意事项

(1)扭送的对象必须是该条文所列的四种人;(2)公民扭送这四种人后,必须立即送交公安司法机关处理,而无权自行作出任何处置。

二、传唤的概念及其适用程序

1、概念:司法机关命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案接受审讯的一种方法。——间接强制性

2、适用程序:应出示证明文件,最长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

第一节:第二审程序概述

一、概述

1、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刑事案件一审裁判法院的上一级法院依据有上诉权主体的上诉或检察机关的抗诉,对一审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进行重新审理时所遵循的步骤、规则和方法。

2、特征:终局性;被动性;全面性;

3、意义

(1)该项程序的设立满足了司法机关及有关诉讼参与人正确认识案情,把握事实的需要;

(2)该项程序的设立使上级人民法院获得了对下级人民法院进行直接监督的途径,防止审判权的滥用,以维护司法公正;

(3)第二审程序是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4)第二审程序能增强人民法院和法律的权威,使程序公正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二、性质和任务

1、性质

(1)复审制:完全重复一审过程,实质上是第二次“一审”;

(2)事后审查制:不再重复一审程序,审查一审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是否有错误;

2、任务

三、特有原则

1、保障上诉权原则:参加刑事诉讼的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有责任和义务为当事人和其他有关诉讼参与人依法自主地行使上诉权提供保障。

(1)保障上诉权就必然要求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严格遵守法律作出禁止性规定;

(2)保障上诉权还要求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提供某种帮助,以使上诉权人正常行使上诉权;

(3)保障上诉权还要求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应依法制止侵犯上诉权的行为,排除障碍。

2、全面审查的原则

(1)审理范围不受上诉、抗诉的限制;

(2)既是事实审,也是法律审;

(3)依法可对案件外的事实调查,当事人也可以在上诉后提出新的事实和证据。

3、上诉不加刑原则

我国: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被告人或者他的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人民检察院提出的抗诉或自诉人提出上诉的,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第二节:第二审程序的提起

上诉:具有上诉权的主体,在第一审刑事判决、裁定宣告后的一定期限内,申请上一级审判机关进行重新审理的诉讼活动。

抗诉: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所作出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提出要人民法院重新审理的诉讼行为。

一、提起第二审程序的主体

(一)提起上诉的主体

1、独立上诉权主体:被告、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以及他们的法定代理人。

2、非独立上诉主体:辩护人和近亲属——附条件才能上诉的主体(经被告人同意)

近亲属: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

3、被害人的上诉权

(二)提起抗诉的主体:检察机关(具有不完全独立的性质)——原审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P368

二、提起二审程序的限制、理由

(一)上诉、抗诉的期限

不服判决:10日;不服裁定:5日(自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次日起算)

期限耽误: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或有其他正当理由耽误了上诉期,障碍消除后5日内可申请继续行使上诉权,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二)上诉、抗诉的理由

1、上诉理由:当事人提出上诉的事实根据和法律根据;

2、抗诉理由: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根据。

抗诉必须是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裁定“确有错误”。

“确有错误”的情形:

(1)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2)有确实、充分证据证明有罪而判无罪,或者无罪判有罪的;

(3)重罪轻判、轻罪重判,适用刑罚明显不当的;

(4)认定罪名不正确,一罪判数罪,数罪判一罪,影响量刑或者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的;

(5)免除刑事处罚或适用缓刑有错误的;

(6)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

三、提起第二审程序的途径和方式

(一)上诉、抗诉的途径

1、上诉:向原审法院提出;直接向二审法院提出;

2、抗诉: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书,并且将抗诉书抄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原审法院将抗诉书连同卷宗、证据移送上一级法院,并且将抗诉书副本送交当事人。

(二)上诉、抗诉的方式

上诉:书状或口状;抗诉:书面形式

四、上诉、抗诉的效力

1、效力内容

(1)阻却第一审裁判既判力的发生;

(2)引起第二审程序的发生;

(3)管辖的转移;

2、效力范围:原裁判的全部

3、撤回:上诉、抗诉期届满前可撤回。

第三节:第二审程序的审理

一、二审程序的审理方式

1、直接审理:通过开庭的方式,在控辩双方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直接参加下,审核证据、查明事实、运用法律作出裁判。

2、书面审理:不再传唤证人、鉴定人进行证据调查,只对第一审裁判适用法律进行审查、作出裁判,但仍须开庭。(我国取消)

3、庭外调查审理: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独特审理方式,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对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

二、第二审程序中各方的诉讼地位

1、第二审法庭审理中的人民检察院;

不出庭——法律监督者;

出庭——双重性,既是公诉机关,又是法律监督机关,侧重点应在法律监督。

2、第二审程序中的被告人:可能同时拥有多种身份,即上诉人、被告人、被抗诉人、被上诉人等。

三、二审程序的审理对象和范围

1、审理对象:第一审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裁定。

2、审理范围:全案审查。

四、二审程序审理的特殊环节和审理期限

1、对上诉、抗诉的审查;

2、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

3、有关涉案财物和证据的处理;

4、二审法院办理上诉、抗诉案件的期限1个月内审结,最迟不超过1个半月。

第四节:第二审程序的裁判

一、第二审裁判的种类和适用

驳回型裁判1、程序性驳回:适用于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上诉;

2、实体性驳回:适用于符合法定条件的上诉,但经过上诉审理终结后认为上诉无理的。

撤销型裁判1、变更型;2、发回重审型。

我国裁判:驳回上诉、抗诉,维持原判;撤销原判予以改判;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1、维持原审判决——裁定的形式作出;

条件:认定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驳回)

2、变更原审判决——判决形式作出;

情形:原判决适用法律有错误;原判决量刑不当;原判决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也可发回重审),二审予以查清的。

3、撤销原判,发回重审——裁定的形式作出。

情形:原判决事实不清;原判决证据不足;一审过程中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

4、中止审理和终结审理的裁判

(1)中止审理——裁定的形式作出;

(2)终结审理——裁定的形式作出;

情形: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告诉才处理的犯罪,自诉人撤回告诉的;被告人死亡的;其他法律、法令规定免于追究刑事责任的。

对裁定的不服上诉或抗诉,用裁定驳回、撤销、变更。

二、对附带民事诉讼以及自诉案件上诉的处理和裁判

1、对附带民事诉讼的处理应注意同刑事部分的处理相协调

(1)一并处理和裁判的情形;

(2)分开处理和裁判的情形;

2、对自诉案件的处理应注意:

调解:制作调解书,原判决或裁定视为自动撤销;

和解:准许撤回自诉,并撤销原判决或裁定;

反诉:(1)无理:驳回;(2)有理:调解——不成——撤销原判发回一审法院一并处理。

三、第二审裁判的效力

一般情形:终局裁判,实体上具有执行力,程序上具有“既判力”。

执行力:第二审裁判一旦作出,除依法应当报送核准的案件外,裁判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必须按其确定的内容,无条件的立即执行。

既判力:当人民法院的判决确定之后,无论该判决有无误判,当事人均受判决的拘束,不得就同一内容再行起诉;同时作为享有审判权的人民法院亦须尊重自己以国家名义作出的判断,不得就同一内容再行审理。

区别对待:

1、驳回上诉、抗诉,维持原判;

(1)终结该案的普通程序;

(2)一审裁判和二审裁判立即生效,裁判被交付执行。

2、撤销原判,直接改判

(1)宣告终结该案的二审诉讼程序乃至整个普通诉讼程序;

(2)宣告一审判决或裁定有错误而予以撤销;

(3)宣告二审法院对该案的实质问题所作的新的终审判决;

3、撤销原判,发回重审(特殊性)

(1)撤销原判的效力溯及一审判决、裁定的全部内容;

(2)发回重审的效力使案件回到一审诉讼之处;

(3)虽然是终审裁定,但只是终结了该案的二审诉讼阶段,没有终结该案的普通诉讼程序。

刑法案例分析题整理

刑法案例分析题整理 一、“一问一答”类型解题步骤 1.先读问题后案例,心中有数。 2。读题做准备:把案例中出现的三大要素“主体、行为、情节”全部用笔划下来。 3。开始做题: (1)看每一个主体、每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罪名。 (2)看每一个主体的几个犯罪行为之间是否有转化、吸收等问题。(一罪和数罪的关系) (3)再看不同主体之间是否有共犯问题,是否属于“部分犯罪共同说”。 (4)看是否有犯罪未完成形态问题(中止、未遂、既遂)。 (5)看有没有法定的从重或从轻量刑情节。(自首、立功,重大立功,主犯从犯,结果加重等情况;还有责任年龄、精神状态等.) 4.检查 考生看到自己熟悉的点会很兴奋,容易忽视一些细节之处,检查很重要,重新把问题和案例对照一遍,查漏补缺、修正错误. 检查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看前后问题之间是否有矛盾之处,如果前后回答有矛盾,很可能基本判断是有错误的,需要重新思考.不能已经写到答题纸上了又想改就来不及了。 5.开始在答题纸上答题 (1)一定按照问题的序号写,如果每个问题有几个要点,那么就在这个标题下分出相应小点,序号级别一定清晰,便利老师阅读,会增加感情分.随意打乱答案顺序,每一问少给一分,就会丢掉四五分,不可冒险! (2)问什么答什么,不用过多阐述,不要旁逸斜出、画蛇添足。 (3)说明理由一定有,但是只需要直接说明,不需要深入分析。 二、笼统式案例 如果遇到笼统式案例,就按照上述第3步的顺序来分析,然后安排回答。 但是回答顺序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先对共同犯罪部分所有问题进行回答。 第二,对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或者先出现的主体犯罪行为进行回答。 第三,最后对起次要作用的或者后出现的主体犯罪行为进行回答。 第四,在每一主体下面,就是按照行为发生的时间顺序来作答。 总结笼统式案例,应该体现的答题顺序和结构模式,应该是这样的: 答: (Ⅰ)甲乙不构成共犯,因为……(如:缺乏主观方面) (Ⅱ)构成共犯 1。甲乙共同实施了……行为(第1个行为),构成……罪,因为…… 2.甲乙共同实施了……行为(第2个行为),构成……罪,因为…… 3。总结特殊问题1:犯罪形态问题(既遂、中止、未遂),如甲构成抢劫罪中止,在外放风的乙构成抢劫罪未遂。对于中止、未遂犯罪,应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总结特殊问题2:看有没有法定的从重或从轻量刑情节。(自首、立功,重大立功,主犯从犯,结果加重等情况;还有责任年龄、精神状态等。) (二)关于甲单独犯罪部分分析如下: 1.甲实施了……行为(第1个行为),构成……罪,因为…… 2。甲实施了……行为(第2个行为),构成……罪,因为…… 3.看是否有犯罪未完成形态问题(中止、未遂、既遂)。 4.看有没有法定的从重或从轻量刑情节。(自首、立功,重大立功,主犯从犯,结果加重等情况;还有责任年龄、精神状态等。)

民法—18种时间知识点总结

1、法院指定监护:被指定人接到通知不服次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起诉的,按变更监护关系处理。 2、宣告失踪: 公民离开最后居住地的次日起满2年的,战争期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公告期3个月; 宣告死亡: ①下落不明满4年; ②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③战争期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意外,有关机关证明不能生还的,0,公告期①②为1年,④为3个月。 3、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撤销期间1年,《民通意见73》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1年,《合同法55》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 4、“狭义无权代理”、“限制行为人的民事行为”相对人的催告权1个月内予以追认,未作答复,视为否认,善意相对人在合同被追认之前,有撤销的权利,“通知”。 5、诉讼时效: ①普通诉讼时效,2年,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时起算②1年四种人身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毁损或被丢失的。 ③3年,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请求权④ 4年,国际货物买卖和技术进出口合同。 6、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3个月内未申请登记,预告登记失效。 登记机构予以异议登记的,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15内不起诉,异议登记失效。 7、留置权人指定的宽限期不少于2个月,无约定。 8、占有人返还原物请求权,自侵占发生之日起1年内未行使,该请求权消灭。 9、遗失物的公告期6个月。 10、可撤销婚姻的撤销期间1年(登记之日,恢复自由之日)。 11、继承权诉讼时效2年,自有人否认他的继承权之日起,最长保护期20年自继承开始之日。 12、所有人向受让人主张返还遗失物,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2年内主张。 13、保证期间6个月、2年。 14、代位权,诉讼时效2年;撤销权,诉讼时效1年(自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除斥期间5年(自债务人行为发生之日起) 15、买受人在合理期间内未通知或自标的物收到之日起2年内未通知出卖人的,视为标的物的数量或质量符合约定,有质量保证期的不适用2年的规定。 16、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权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1年内行使(除斥期间),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的法定撤销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6个月内行使(除斥期间)。 17、不定期租赁6个月以上,未采用书面形式。 18、出卖租赁房屋,应在出卖前3个月内通知出租人。出租人履行通知义务后,承租人在15日内未明确表示购买的,不得行使优先购买权。

刑法学知识点归纳

刑法学知识点归纳 一、总则部分 1、刑法的概念、分类、性质、任务和功能 2、刑法的解释 3、刑法的基本原则(重点复习) 4、刑法的适用范围(重点复习) 5、犯罪的概念、特征(重点复习) 6、犯罪构成的概念、特征、分类(重点复习) 7、犯罪课题与犯罪对象 8、危害行为的概念 9、不属于危害行为的几种情况 10、不作为犯罪的成立要件(重点复习) 11、不作为的分类 12、危害结果的概念、分类 13、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 14、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重点复习) 15、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的规定(重点复习) 16、论单位犯罪(重点复习) 17、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 18、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 19、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20、简述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21、正当防卫的概念、成立要件(重点复习) 22、紧急避险的概念、成立要件 23、无防卫动机的情况(重点复习) 24、防卫过当的成立要件及处罚原则(重点 25、特殊防卫的概念与成立要件(重点复习) 26、犯罪预备、中止、未遂的概念、法律规定、成立要件、处罚原则 27、犯罪未遂的分类(问答或名词辨析) 28、共同犯罪的概念、成立要件(重点复习) 29、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各自的特征、处罚原则(重点复习) 30、共同犯罪的形式(问答或名词辨析) 31、实质的一罪、法定的一罪、处断的一罪各自包括?32、继续犯的概念、特征以及与状态犯、即成犯、接续犯的区别(重点复习) 33、想象竞合犯的概念、特征及与法条竞合的区别 34、结合犯与集合犯(重点复习) 35、惯犯与连续犯(重点复习) 36、连续犯的概念、特征(重点复习) 37、连续犯与继续犯(重点复习) 38、牵连犯、吸收犯的概念、特征(重点复习) 39、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问答或辨析) 40、刑事责任的根据(问答) 41、刑罚的目的(重点复习) 42、罚金的执行与缴纳(问答) 43、剥夺政治权力刑(问答) 44、没收财产与罚金 45、非刑罚处理方法(问答) 46、量刑的原则(问答) 47、量刑情节与定罪情节 48、累犯的成立要件(重点复习) 49、自首的成立条件(重点复习) 50、一般缓刑与战时缓刑(重点复习) 51、缓刑的成立要件(重点复习) 52、假释的成立条件(重点复习) 53、追诉时效的延长(问答) 54、我国特赦制度的特点(问答) 55、法定刑与宣告刑 二、分则部分(主要以罪名的比较为主) 1、罪状的概念、分类 2、事后抢劫的概念、成立要件(重点复习) 3、斡旋受贿概念、成立条件(问答) 4、如何理解公共安全?(重点复习) 5、法条竞合的概念、特征、处罚原则 6、间接走私的类别(重点复习) 温馨提示: 1、考试中往往会出现诸如比较两个相近的罪名的比较题或论述题,但两个罪名之比较未必各项均有不同,故我们应当按顺序逐一比较,相同点亦需做出说明,不同点则是重点比较之处。

民法学重点知识

一、法学复习的重点 民法学是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重点不可能体现在部分的内容上,所以考生在复习民法学内容时,重点应在于理解和准确把握民法的体系、民法的基本理论、民法的调整原则和民法的各项基本制度。 从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09年政法干警招录用《民法学考试大纲》(后称大纲)来看,民法学考试的内容大体包括民法总论部分、物权法部分、债法部分和人身权、知识产权、继承部分。 根据大纲的要求,我们认为各部分的复习重点主要为以下内容: (一)总论部分 民法学总论部分包括了民法的一些重要制度,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是深入学习民法学的基础。这一部分的重点内容包括: 1。民法的本质。所谓民法是指调整平等的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民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原则。民法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即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民法的调整原则是贯彻宪法宗旨、体现民法精神、规范民事活动、指导民事审判的基本准则。把握好民法的调整原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各项民事制度。考生在复习民法的调整原则时,应结合民法的其他内容,深入理解。特别是诚实信用原则,该原则被认为是民法的“帝王原则”,考生应准确把握其基本含义和该原则在民法基本制度中的体现。 3。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事实。就民事法律关系而言,要求考生掌握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分类、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特别是对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考生要有较清楚地认识。就民事法律事实而言,要求考生重点掌握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意义及其基本分类、各项分类的含义。 4。公民(自然人)和法人制度。首先,应掌握公民的概念与本质;其次,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考生应当掌握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的不同特点及比较,考生在复习时,更应当重点掌握。其他的如监护制度、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及法人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也是本部分的重点内容。 5。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民法和民法学的核心内容,其知识点也比较多,考生在复习时,对这一部分内容应当重点掌握。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和形式、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附条件以及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无效民事行为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及构成等。 考生在复习本部分内容时,应当首先准确掌握各相关的概念。比如,对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及构成等。考生在复习本部分内容时,应当首先准确掌握各相关的概念。比如,对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考生应当能够准确记住它的概念和特征,能够理解它和无效民事行为的区别,能够掌握它的法律效力和被撤销后的法律后果等。 6。代理。代理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与第三人为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考生要注意准确掌握代理的概念,并根据此概念,理解代理的法律特征。其他如代理的适用范围和种类、代理权及其行使、无权代理的概念和无权代理的效力以及表见代理制度,这些都是本部分的重点内容。 7。诉讼时效。重点掌握时效和诉讼时效的概念、种类及其性质、诉讼时效的效力、诉讼时效和取得时效的区别、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的区别、诉讼时效的意义、诉讼时效的种类、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和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中断和延长、期间的概念、种类病情计算等。 8。民事责任。重点掌握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民事责任的分

民法总结

民法讲义重要知识点总结 合同保全中的债权人撤销权和效力待定合同中相对人的催告权都不是形成权。 物权人可直接要求第三人返还,无期限限制;占有返还请求权受一年除斥期间限制。 受除斥期间限制的权利不一定是形成权。 试用期风险—所有权主义;试用期满不购买需要明示通知。 死亡宣告被撤销后,原物存在的返还原物;原物不存在的,补偿;如有第三人介入,要保护第三人权利。 缔约责任出现于合同未成立或者成立但未生效的阶段;违约责任出现在合同成立且生效后;无效的行为自始无效,被撤销的行为等同于无效。 重大误解的前提是必须构成意思表示。 无效合同—欺诈胁迫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 无权处分人所为的买卖合同有效,但涉及所有权变动除善意取得外效力待定;擅自租赁他人之物除非法转租外,租赁合同有效。 复代理人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 诉讼时效中断事由—发生在六个月前,消除在六个月前,等于没发生;发生在六个月前,消除在六个月内,从发生之日起继续计算六个月;发生在六个月内,消除在六个月内,终止时剩多少剩多少继续算多少。 孳息的归属—有约定从约定,无约定从法定,无约定无法定跟随原物;法定:所有权人与用益物权人并存,归用益物权人;买卖合同适用交付主义,交付前归出卖人,交付后归买受人。 有效合同+登记=不动产物权变动

有效地动产抵押合同=动产抵押权+登记>第三人 债权行为+物权行为=物权变动 有效合同=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第三人 有效合同=地役权+登记>第三人 有效合同=动产抵押权+登记>第三人 有效合同+交付=物权变动+登记>第三人 拾得遗失物+自主占有心态=无权占有(恶意) 拾得遗失物+他主占有心态=无因管理(有权占有) 有效的在途货物买卖合同+种类物特定化=风险转移 先质押后抵押,质押权优于抵押权,先抵押后质押,看是否登 记。 若留置在先,抵押或质押在后,1、留置权人设定抵押或质押,放弃留置权,则抵押或质押优先;2、所有权人设定抵押或质押,则留置权优先。 异议登记期间,权利人可将房屋出卖给第三人;异议登记不阻止一开始物权的变动,仅阻止最后的善意取得。 预告登记阻止物权不阻止债权。 法律行为的六种:合同、处分权利、登记、婚姻、收养、遗嘱。 善意取得: 一个前提—无权处分;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刑法学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学:广义上,是指以刑法的规范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及其适用中的问题的科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应用法学的范畴。 狭义上,是指以实体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对现行刑法进行解释,并阐述其哲学基础,研究其发展历史与立法根据,比较不同刑法的学科。(刑法解释学、刑法哲学或理论刑法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 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知识原理、原则,将刑法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构形式。 二、简答题 1、刑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具体研究方法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名词解释 1、刑法:(1)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和在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予以何种刑罚制裁的法律。(内涵) (2)广义上,指所以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上,仅指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含义) 2、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3、刑法体系:(1)广义上,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 (2)狭义上,指刑法典的体系,即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3)我国刑法典的体系,编、章、节、条、款、项、段、但书

4、刑法解释:(1)指对刑法规定含义的说明。对象是刑法规定,目的是为了准确理解和适用刑法。(概念) (2)文字具有多义性和发展性、法律具有抽象性、立法者的思维局限造成的法律缺陷、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为了使刑法规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刑法法条进行规范化解释。(必要性) (3)是连接立法与司法的桥梁纽带,有助于正确把握刑法规定的含义精神,有利于刑法的统一实施,有助于克服刑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促进其发展完善。(重要性) 5、刑法解释: (1)根据效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2)根据方法: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各解释的相关概念】 二、简答题 1、刑法的性质? (1)阶级性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存在。 (2)法律性质:规定内容的特定性、调控范围的广泛性、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处罚范围的不完备性、部门法律的谦抑性。 2、刑法的分类? 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伦理刑法与行政刑法、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 (具体概念) 3、刑法的创制根据? (1)上位法根据:宪法 (2)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 4、刑法立法的目的、任务及功能? (1)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2)惩罚是手段,保护各种法益是目的 (3)保卫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的生活局面。 (4)行为规制功能、法益保护功能、自由保障功能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基本原则:(1)指贯穿整个刑法、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

刑法分则重点整理

刑法分则体系构成要素:罪状(叙明,简单,空白,引证);法定刑(绝对确定,绝对不确定,相对确定)罪状:指刑法分则和附属刑法中包含罪刑关系的条文对具体犯罪及其构成特征的描述。罪状是犯罪构成的规范载体,作用在于说明什么样的行为构成什么罪。 交通肇事罪: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司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共同点:都是属于违反交通管理规定的行为,其侵犯的客体都是道路交通安全。 区别:1.客观方面表现不同,前者是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后者是一切违反交通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行为2.主观方面不同,前者是故意,后者是过失3.前者是抽象危险犯,后者是结果犯4.实施危险驾驶行为,过失造成他人死亡或重大公私财产损失,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应以交通肇事罪处罚。 故意杀人罪: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犯罪构成: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主体是已满14周岁,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主观方面是故意。 过失致人死亡罪:由于普通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犯罪构成: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客观方面的表现是行为人具有致人死亡的行为,客观上必须发生了致人死亡的结果,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观上是过失,即过于自信和疏忽大意两种。(应当预见) 故意伤害罪:指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犯罪构成: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主题为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自然人有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应负刑事责任;主观为故意。 强奸罪: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行为,或者同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犯罪构成:客体是妇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或幼女的身心健康,即性自决权;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其他使妇女不能抗拒,不敢抗拒,不知抗拒的手段,违背妇女的意志,强行与其发生性行为的行为;主体为年满14周岁的男子(若妇女教唆或帮助男子强奸其他妇女的,构成强奸罪的共犯) 非法拘禁罪:指以拘押,紧闭或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是典型的继续犯,在非法使人失去人身自由时即成立本罪。 拐卖妇女儿童罪: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或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犯罪构成:客体是妇女儿童的人身自由权利;客观方面表现为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或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刑讯逼供罪: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司法工作人员;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遗弃罪:指对年老,年幼,患病或每月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是典型的不作为犯。 抢劫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方法,当场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犯罪构成:客体是复杂客体,侵害了公私财物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客观方面表现为对财物所有人,持有人或保管人使用暴力,胁迫郭其他方法当场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 抢夺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抢夺与抢劫:相同点是客观上都具有公然性,行为方式都表现为抢取公私财物,都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不同之处是:行为方式不一样;对取得财物的数额要求不同。

民法分则知识点梳理

民法分则 人身权编 第十二章人格权概述 一、人身权 人身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自身不可分离亦不可转让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法定的民事权利 二、人身权的法律特征 不可分离性、非财产性、绝对性、法定性、不可转让性、支配性、无意思性、专属性 三、分类 人格权、身份权 人身权属于人权的范畴 四、人身权法律关系 1、内容 权能:控制权、利用权、有限转让权、利益处分权 义务:消极义务 第十三章一般人格权 一、人格概述 1、一般概念

①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②个人的道德品质 ③人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 2、法律概念 作为一个法律上的人的法律资格,即维持和刑事法律权利、服从法律义务和责任能力的集合 3、中国法上的人格,源于日本法,首次在《大清民律草案》 中引用 4、法律人格的含义 ①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民事主体 ②指作为民事主体必备条件的民事权利能力 二、人格权概述 1、概念 以主体固有的人格利益为客体,以维护和实现人格平等、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为目标的权利 2、人格权性质: ①自然性。A、人格权始终与民事主体相伴随而客观存在,不依其意志更无需其行为而取得;B、民事主体只能享有权利而不能转让、放弃;C、法律可剥夺某些人格权,但不能剥夺尊严 ②法定性:A、自然权利需要通过法律化(确认);B、非法定权利得不到法律救济C、应然权利如何转化为法定(实然)权利? D、人格权本质上为私权

3、客体:人格利益 A、指民事主体就其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生命、健康、姓名或名称、名誉、隐私、肖像等所享有的利益的总和 B、通常分为一般人格利益与具体人格利益 C、具有无形性特征(精神利益) 三、人格权分类 1、基本分类 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 2、分类标准:人格权的客体 (1)一般人格权指民事主体基于人格独立、自由、尊严而享有的进本权利,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包容性(宪法38、民法通则101)(2)具体人格权分为物质性人格权和精神性人格权 物质性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精神性人格权:表彰型人格权、自由型人格权、尊严型人格权 四、一般人格权 1、来源于罗马法 2、一般人格权产生并决定具体人格权,具体人格权是一般人格权的具体化 3、一般人格权解释、产生、补充具体人格权,是一种“渊源权” 4、特征 A、主体的普遍性; B、客体的高度概括性;c、内容的抽象性 五、人格权与身份权的关系

2017刑法知识点总结(简洁版)

刑法考点总结(简略版) 总则部分: 一、刑法概述 1.刑法的概念、性质、任务和机能 2.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3)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3.刑法的适用范围 (1)空间效力: ①国内犯:属地管辖; ②国外犯:属人管辖;保护管辖;普遍管辖 (2)时间效力:溯及力:禁止溯及既往(我国采纳从旧兼从轻原则) 二、犯罪论 1.刑法概说 (1)犯罪的概念 (2)犯罪的分类 2.犯罪构成 (1)违法性: ①危害行为: A.刑法禁止的行为不是犯罪故意支配下实施的任何身体动作,而是在客观上可能侵犯法律保护的利益的行为; B.作为与不作为危害行为; C.持有行为 ②行为对象:是指实行行为所作用的物、人、组织 ③危害后果:危害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现实侵害事实与现实危险状态 A.分为:侵害犯与危险犯 B.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a.意义:影响罪数的认定;影响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判定;影响过失犯罪是否成立的 判定;影响结果加重犯的认定。 b.特点:共性:客观性;顺序性;相对性;规律性;复杂性 特殊性:诈骗罪、抢劫罪、敲诈勒索罪等都具有特殊的因果关系发展进程 c.认定:合法则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与危险的现实化 ④特定身份:必须是在行为主体实施犯罪行为前就已经具有的特殊资格或者已经形成的特殊地位。 ⑤不存在违法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等都属于违法阻却事由。 (2)责任性: ①故意/过失: A.故意犯罪的认识因素要求行为人认识所有的客观构成要件事实,所以任何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都是特定的。

刑法基本概念整理

刑法基本概念整理 第一章:刑法的绪论 1.刑法:即一个国家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具体些说,刑法是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2.广义刑法: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总称,包括刑法典、单行刑事法律和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附属刑法规范)。 3.狭义刑法: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 4.刑法的渊源: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5.刑法典:是以国家名义颁布的、系统规定犯罪及刑法的法律,是刑法的最主要存在形式。 6.单行刑法: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说明、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刑罚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 7.刑法的性质:内容上——(1)调整范围的广泛性,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秩序到公民个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都有所涉及 (2)调整对象的特定性:针对最严重的违法行为 (3)调整手段的严厉性:刑罚是国家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形式上——(1)刑法是基本法(2)刑法是实体法(3)刑法是公法 8.刑法的目的:就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护法益 9.刑法的任务:就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保护人民,打击敌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10.刑法的机能:就是刑法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具备的作用,它是实现刑法目的和任务的手段。(1)保护法益机能(2)保障人权机能(3)规制行为机能 11.谦抑思想:就是不应当将所有的违法行为都作为刑法的处罚对象,作为刑法处罚对象的只能是那些不得不予以刑罚处罚的行为。 12.刑法规范:是以禁止、处罚犯罪行为为内容的罪刑规范。(包括行为规范和裁判规范)如刑法规定有盗窃罪、遗弃罪,其中所蕴含的规范就是:不得盗窃、义务者必须抚养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 13.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我国刑法是采用编、章、节、条、款、项的结构来编排的。我国刑法典分为①总则②分则③附则。 14.刑法解释:是对刑法规定用语的意义进行说明,是赋予刑法规范特定含义的思维或者实践过程。 分类:(1)主体不同 立法解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刑法规定所做的解释 司法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审判和检查工作中具体应用的法律解释(2)方法不同 文理解释——亦称文意解释或者文法解释,是根据刑法条文的文词字句进行的字面解释。论理解释——指参酌立法背景、目的、沿革及其他相关事项,对刑法规定做逻辑分析,阐明刑法用语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当然解释)——指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事项,但依事物属性、处罚目的以及当然的道理,推论刑法所没有明文规定的事项,但要在刑法规定适用范围之内。 (扩大解释)(限定解释)

民法学重点

民法学知识点 1、【简述】民法的调整对象 (1)《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了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为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即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定义中,包括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和平等主体三个要素。①人身关系,是就人格、人格权和身份、身份权发生的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它是大陆法系的人法的调整对象。所谓人格,是主权者赋予的主体资格。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对其自身要素享有的权利,是姓名生命健康婚姻自主肖像名誉荣誉等具体的人格权。②财产关系,是以财产、服务、知识产品为媒介的,具有相互性的社会关系。③平等主体问题。属于中国特色,强调民法的私法性。(2)研究民法调整对象的意义:立法的需要;是划清民法和其他部门法之间界限的需要;是加深对民法自身认识的需要。 2、【简述】民法的性质 ①民法为权利法。民法的重要内容就是规定和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利。每个公民都有依法享有政治权利和民事权利;它的规范多为授权性规范,被授权者有完成这样或那样的积极行为的权力;是实现人权的手段。②为公私混合法,原则上为私法。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弱者,强行性规定仍有必要存在于民法之中。③为市民法。民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通过调整人的行为进行,因此,民法必须以一定的人性观点作为出发点,以此为基础规制人的行为制定规则。 3、【名解】民法基本原则 ~是其效力贯彻民法始终的民法根本原则,它是一种克服法律局限性的立法技术。 4、【简述】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①立法准则的功能。民法基本原则是制定民事基本法的立法准则,是制定次级民事法律的立法准则。②行为准则和审判准则的功能。民法规范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和具体性。③授权司法机关进行创造性司法活动的功能。 5、【名解】民事法律关系 ~是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符合民事法律规范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对其管辖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加以调整的结果。 6、【简述】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①主要为私法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主要为私法关系。由主体的地位平等所决定,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一般是对等的。②主要根据当事人的意志发生。例如合同关系。③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在遭到破坏时,国家将进行干预,以保障它顺利运转。 7、【名解】绝对权、相对权、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复合民事法律关系 绝对权: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为特定的人,义务主体为不特定的人,故称~,以其为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为绝对权关系。 相对权:身份权、债权、继承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皆为特定的人,故称~,以其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为相对权关系。 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在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构成的绝对权关系中,一方享有权利,他方负有义务,为~ 复合民事法律关系:由两个单一的民事法律关系合成的民事法律关系,就是~ 8、【名解】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支配权:~为权利标的直接进行排他性支配的权利,其行使不需他人配合,他人不得为同样的支配行为。物权、知识产权为支配权。 请求权:~为法律关系的一方请求他方为一定行为或不行为的权利。权利人不能对权利标的进行直接支配,而只能请求义务人配合进行。债权为~。 形成权:是依照权利人的单方面意思表示就能使权利发生、变更、消灭的权利。撤销权、解除权、抵销权、追认权为~。 抗辩权:是权利人所享有的对抗对方当事人请求权的权利。 9、【名解】特定物、种类物、可消耗物、不可消耗物 特定物:~为具有独特的属性,不能以其他物代替的物,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物。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讲解学习

学刑理整点识知法.刑法学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学:广义上,是指以刑法的规范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刑法所规定的 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及其适用中的问题的科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 应用法学的范畴。 狭义上,是指以实体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对现行刑法进行解释,并阐述其哲学 基础,研究其发展历史与立法根据,比较不同刑法的学科。(刑法解释学、刑法 哲学或理论刑法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 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知识原理、原则,将刑法学的具体研究 对象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构形式。

二、简答题 1、刑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具体研究方法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名词解释 1、刑法:(1)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和在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予以何种刑罚制裁的法律。(内涵) (2)广义上,指所以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上,仅指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含义) 2、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3、刑法体系:(1)广义上,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 (2)狭义上,指刑法典的体系,即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我国刑法典的体系,编、章、节、条、款、项、段、但书3(. 4、刑法解释:(1)指对刑法规定含义的说明。对象是刑法规定,目的是为了准确理解和适用刑法。(概念) (2)文字具有多义性和发展性、法律具有抽象性、立法者的思维局限造成的法律缺陷、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为了使刑法规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刑法法条进行规范化解释。(必要性) (3)是连接立法与司法的桥梁纽带,有助于正确把握刑法规定的含义精神,有利于刑法的统一实施,有助于克服刑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促进其发展完善。(重要性) 5、刑法解释: (1)根据效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2)根据方法: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 【各解释的相关概念】 二、简答题 1、刑法的性质? (1)阶级性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存在。 (2)法律性质:规定内容的特定性、调控范围的广泛性、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处罚范围的不完备性、部门法律的谦抑性。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刑法学1知识点总结

刑法学1知识点总结(大红本) 第一章刑法概说(非重点)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性质 第二节刑法的创制和完善 第三节刑法的根据和任务 第四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 第三节适用刑罚人人平等原则 第四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 第二节刑法的时间效力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第一节犯罪概念 第二节犯罪构成 第五章犯罪客体(非重点) 第一节犯罪客体概述 第二节犯罪客体的分类 第三节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第六章犯罪客观方面 第一节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第二节危害行为 第三节危害结果 第四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五节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 第七章犯罪主体 第一节犯罪主体概述 第二节刑事责任能力 第三节与刑事责任能力有关的因素 第四节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第五节单位犯罪 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 第一节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第二节犯罪故意

第三节犯罪过失 第四节与罪过相关的的几个特殊问题 第五节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第六节认识错误 第九章正当行为 第一节正当行为概述 第二节正当防卫 第三节紧急避险 第十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第一节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 第二节犯罪既遂形态 第三节犯罪预备形态 第四节犯罪未遂形态 第五节犯罪中止形态 第十一章共同犯罪 第一节共同犯罪概述 第二节共同犯罪的形式 第三节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第十二章罪数形态 第一节罪数判断标准 第二节一罪的类型 第三节数罪的类型 第十三章刑事责任(非重点) 第一节刑事责任概述 第二节刑事责任的根据 第三节刑事责任的发展阶段和解决方式 第十四章刑罚概说 第一节刑罚的概念 第二节刑罚的功能 第三节刑罚的目的 第十五章刑罚的体系和种类(非重点) 第一节刑罚的体系 第二节主刑 第三节附加刑

刑法知识点整理

刑法 知识点整理 政 法 大 学 苏 惠 渔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概述: 研究对象:刑法学是以现行刑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广义刑法学:研究有关犯罪与刑事责任的一切问题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实体的刑法规范、犯罪的原因与刑事对策、形式诉讼程序、刑罚执行等等; 狭义刑法学:研究实体性法规范的学科。 我国刑法学研究对象: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刑法的基本原理和有关论述; 2、我国刑法的本质、任务、制定依据、基本原则、适用范围; 3、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各种犯罪形态以及定罪原则与方法; 4、刑事责任尤其是刑罚的本质、功能、种类、适用原则与方法; 5、各种具体犯罪的概念、特征与刑事责任; 6、有关刑法的立法与司法解释、执行刑法的实践经验与问题以及刑法的适用规律; 刑法学与临近学科: 刑事诉讼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学劳动改造学中国刑法史学外国刑法学国际刑法学 研究刑法学的意义: 1、对刑事立法具有指导作用; 2、对刑事司法具有指导作用; 3、对繁荣法学具有促进作用; 刑法学的体系: 刑法学体系的概念与建立依据: 概念:研究犯罪与刑事责任的理论学说体系(刑法学体系与刑法体系基本相同); 建立依据: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2、以中国实际为依据; 3、以犯罪、刑事责任、刑罚为主线; 4、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为原则; 刑法学的研究方法: 根本方法: 1、阶级分析的方法; 2、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研究刑法; 3、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研究刑法; 具体方法: 1、注释研究法:对刑法条文进行逐句分析、解释使刑法的意义得以明确的方法。也成分析 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对刑法条文进行历史的分析与未来的展望,弄清刑法的来龙去脉,了解刑 法的动向的方法;

中国刑事诉讼法(英文版)

Criminal Procedur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opted at the Second Session of the Fif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July 1, 1979, promulgated by Order No.6 of the Chairma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July 7, 1979 and effective as of January 1, 1980; amended in according with the Decision on Revising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opted at the Forth Session of the Eigh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March 17, 1996) Contents Part One General Provisions Chapter I Aim and Basic Principles Chapter II Jurisdiction Chapter III Withdrawal Chapter IV Defence and Representation Chapter V Evidence Chapter VI Compulsory Measures Chapter VII Incidental Civil Actions Chapter VIII Time Periods and Service Chapter IX Other Provisions Part Two Filing a Case, Investigation, and Initiation of Public Prosecution Chapter I Filing a Case Chapter II Investigation Section 1 General Provisions Section 2 Interrogation of the Criminal Suspect Section 3 Questioning of the Witnesses Section 4 Inquest and Examination Section 5 Search Section 6 Seizure of Material Evidence and Documentary Evidence Section 7 Expert Evaluation Section 8 Wanted Orders Section 9 Conclusion of Investigation Section 10 Investigation of Cases Directly Accepted by 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s Chapter III Initiation of Public Prosecution Part Three Trial Chapter I Trial Organizations Chapter II Procedure of First Instance Section 1 Cases of Public Prosecution Section 2 Cases of Private Prosecution Section 3 Summary Procedure Chapter III Procedure of Second Instanc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