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托忒文历史文献对清朝官方史籍编纂的影响

托忒文历史文献对清朝官方史籍编纂的影响

托忒文历史文献对清朝官方史籍编纂的影响
托忒文历史文献对清朝官方史籍编纂的影响

!""#年$月清史研究

%&’

(!""#第)期

*+&,-./-01-0’2-/+345

!

!!!!!!!!!!!!!!!!!!!!!!!!!!!!!!!!!!!!!!!!!!!!!!!!!!!!!!!!63()

文献调查

托忒文历史文献对清朝官方史

籍编纂的影响

7

?乌兰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陈垣先生曾大力倡导史源学研究。史源学的要义,是追寻史学论著的史料来源,检验立论的依据,考证其中的讹误。半个世纪以来,史源学不但在历史学界享有盛誉,而且扬起学术规范化的风帆,驶向邻近学科的学术港湾,产生广泛的影

响。

!当然这主要讲的是对汉文文献研究的影响。在蒙文文献的研究方面,89:$年蒙古国

学者沙?比拉在他的专著《蒙古史学史》中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他在研究“帝国时代的蒙古史学史(十三———十四世纪)”的有关著述《圣武亲征录》、《元史》时就断言,它们的资料来源中有不少蒙古文资料,蒙古人的历史知

识影响着这些汉文史籍的编纂。

"在托忒文历史文献的研究上,学者们很少关注“史源”这一问题。

史源学的核心是个源字,强调追本穷源。本文探讨的问题也是一个源字。不过,笔者的研究可能与陈垣先生倡导的不尽相同。我们寻求的“源”主要不是“追寻前人史学论著的依据,找出其中史料征引、判断、推理等方面的失误,并分析其致误之由”,而是探讨两大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有关卫拉特历史的史料文献的“源”,即清朝文献与托忒文历史文献之间的源流关系。

一、清朝负责处理托忒文的有关机构

卫拉特蒙古高僧咱雅班第达(8;99—8<

)冬创制了‘明了的文字’”———托忒文。#到十七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托忒文在卫拉特蒙古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卫拉特蒙古的几个政权以及中亚诸多民族在与清朝的交往中曾把托忒文作为外交文字使用。这些使得清朝政府在对外事务当中也不得不重视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托忒文。清廷需要懂得托忒文的人才去解读、翻译这些托忒文信函。如在与这些部落交往中,清廷也使用托忒文转译谕旨。这说明清廷不仅需要有官员解读托忒文信函,而且需要有人专门将谕旨等翻译成托忒文,以便与这些政权进行交往。而这样一种职责显然是由内阁担当起来了。与内阁中负责处理托忒文的主要是蒙古房。《清会典》中记载到:

蒙古房,侍读学士,蒙古二人;侍读,蒙古二人。掌翻译外藩各部文字。内扎萨克及喀尔喀四部落、阿拉善、额济纳、青海蒙古用蒙古字。科布多伊犁之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用托忒字。回部用回子字。西藏用唐古特字。遇有陈奏

[收稿日期]!""#=!=8;[作者简介]7?乌兰(89<)—),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生;北京8""$:!

;

9万方数据

事件及表文,皆译出具奏。其颁发诰敕及

敕赐碑文匾额,武英殿蒙古字长方书签并

各体印文,及奉旨特交事件,皆翻出缮

写。

中书,蒙古十有六人;贴写中书,蒙古六人。掌习竹笔字以供译写。蒙古字以

朱笔书之,其托忒字、回子字、唐古特字

各传该馆人至蒙古房译写。!

内阁除了需要懂得托忒文的人才翻译来自卫拉特各部的托忒文文书之外,还承担着缮写托忒文文书、碑文、牌匾等职责。例如乾隆朝解决了准噶尔事务以后,在承德避暑山庄立了《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此碑就是汉、托忒、满、藏文几种文字合璧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设在紫禁城东华门和西华门的下马碑上所刻的六种文字之一就有托忒文。在乾隆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军机处奏将伊犁等处碑文内蒙古文均改为托忒文。#

下面的几份奏折,就是反映内阁的这种职能的。第一份:

吏部为移事会事。文选司案呈乾隆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内阁抄出大学士忠勇

公等奏称为请旨事,查从前缮写托忒字

样。谕旨及奉内庭交出托特字样书章,其

鄂勒忒侍卫巴朗缮写不及者,是令内阁蒙

古堂中书常有协同缮写。常有在阁年久出

派仓差,此际奉有内庭交出托特字样书章

及所降哈萨克阿布赖等托特字样。谕旨因

常有无暇,令伊子候补贴写笔帖式开泰缮

写。臣等看得开泰所写托特字画尚属洁

正,开泰现今既系候补贴写笔帖式,请将

开泰即授为内阁额外贴写中书,行走几

日。应行缮写托特字者均令伊协同巴朗缮

写。遇有缺出坐补贴写中书等因于乾隆二

十四年二月二十日具奏。奉旨:

知道了。钦此。$

第二份:

方略馆为知会事。奉总裁中堂大人谕,嗣后凡有应行纂入方略之托忒及蒙古

等字奏折并所降谕旨各件,俱交与蒙古堂

音译。

乾隆二十七年四月初一日注册来文并存前件。%

以上就是清廷内阁处理有关托忒文方面事务的情形。根据《清会典》以及上面所引奏折文书档案,内阁蒙古房主要承担的是缮写托忒文文书、碑文、牌匾等职责。即他们主要承担的是有关托忒文方面的技术性的工作。我们在讲到军机处的职掌时讲到军机处有关哈萨克清代军机处职掌有拟写托忒文敕谕一项,而这项具体工作却是由内阁办的。

查得颁发哈萨克、布鲁特及外部落敕书缮写托忒字之处甚多,俱由内阁承办,

臣等恳将现考一等之候补笔帖式塔番布,

量加鼓舞作为中书,暂不给予俸禄仍食本

身钱粮,分在内阁行走三年,期满,如果

行走优善,缺出俱行坐补。考列二等之德

尔格楞圭酌成作为笔帖式,仍食本身钱

粮,在理藩院学习行走三年,期满,遇有

本旗缺出再行坐补伊等之缺,交该学照例

挑选少年聪敏者顶补其余。

……

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初七日具&

军机处还兼管方略馆与内翻书房。军机处的方略馆纂修方略等书,以军机处档案为基本材料,军机处全部档案均存方略馆库中。清朝在与准噶尔的战争每告一段落后,为了标榜武功专修了几部有关这一战争的方略类史书。如《平定朔漠方略》、《平定准噶尔方略》,这些都需要托忒文方面的人才。上述第二份奏折即是明证。

此外,几部重要的官修史书的编纂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对此我们在第二个问题中将进一步阐述。

而内翻书房,掌谕旨、书、文翻译事物。自设翻书房后(设置军机处后或乾隆初年成立的。)凡各衙门由内阁抄出之谕旨须译汉文或翻满文者都送翻书房翻译。’这就是说托忒文的翻译工作是由内阁蒙古房完成的。

以上清朝有关托忒文方面事务的开展概括起来有两点:第一、清朝政府为了处理与卫拉特蒙古及中亚地区诸民族的事务。第二、编纂史籍。!"#

统治的需求使得清朝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托忒文方面的专业人才,而这一任务就成了理藩院的职责。清王朝特设理藩院来管理蒙、回、

!

"万方数据

藏各族事务,其中也包括卫拉特蒙古。咸安宫蒙古官学、唐古特学及托忒学就是理藩院[部]培养译才的学校,一般也被称为“咸安宫三学”。张德泽及赵云田、张永江在他们的专著或论文中都谈到过蒙古学、唐古特学!"#,在此就不赘述了。但是就“托忒学”方面研究的还尚未见到。托忒学在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就已经开始托忒文的教学工作了!"$。这样到嘉庆朝《大清会典》有关理藩院的资料当中就有了有关托忒学的记载:如“蒙古房,员外郎,蒙古一人,掌蒙古翻译(如托忒字、回字、唐古特字、俄罗斯字,则由各馆各学翻译)。”!"%托忒学学员定为八名,产生于察哈尔八旗,每旗一名。如果人数不够,托忒学可由八旗举人、贡生、监生、生员、咸安宫学生、国子监官学生、亲军、护军、前锋、领催、马甲内挑选。让他们学习托忒文文义。学习年限是五年。

二、清朝有关卫拉特蒙古

的几部清朝官方史

籍的编纂

笔者认为清朝为了编纂史书,在有关卫拉特历史信息、托忒文历史文献的搜集上做了很大的努力。通过采集文献、探访知情者,清朝建立起了纂修卫拉特历史不可缺少的资料库。其中,有些以托忒文历史文献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有些则从托忒文翻译成了满文、汉文。不管如何,这部分史料来源详实可靠,并且通过祁韵士,这些重要文献史料被宫廷之外的史学家所获,像张穆这样的史学家就得以利用这些宫廷档案为资料的史籍。“祁韵士曾经担任过乾隆时国史馆纂修官,又精通满文,能见到国家所藏满文档案。他的著作历来为治史家所重视。尽管对一些问题,如哈布图哈萨尔到阿克萨噶勒代之间的世系,他也未说清楚,但土尔扈特、和硕特与准噶尔、杜尔伯特并非同出瓦剌脱欢之后这一点,则是明确的。以后张穆的《蒙古游牧记》,赵尔巽主持撰修的《清史稿》,都是采用这种说法。”!"&

所以,有清一代有关卫拉特人的历史记载在世界卫拉特历史研究中备受关注绝非偶然。

像伯希和的研究就是以清代几部官修史籍为对象考察卫拉特历史中的一些问题,他的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其中《西域图志》、《西域同文志》、《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这三部史籍可以说是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官修史籍。

《西域图志》,傅恒等奉敕撰。始纂于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完成初稿。其中乾隆御制《准噶尔全部纪略》、《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等文章尤为学术界称赞。是书有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本、光绪十九年和二十九年石印本。

《西域同文志》,此书成书于乾隆二十七年(!"$%)。由于卫拉特蒙古人的历史影响,使得西域地区尤其是天山北路的地名、山川名无不打有卫拉特蒙古方言的烙印,所以用托忒文来标记这些地名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就系谱方面而言,《西域同文志》用包括托忒文在内的六种文字对卫拉特等部世系进行了详尽的叙述。从《西域同文志》的内容及形式看可以说它是一部词典类的史籍,它的编撰应该是在为此后大规模方略等类书籍的编纂做前期准备工作的。此后,有关卫拉特内容的史籍编纂中的人名、地名应该都是以此书的翻译为准绳的,如《平定准噶尔方略》等。《西域同文志》中有关卫拉特蒙古史的内容包括天山南北路准噶尔部人名,包括绰罗斯、杜尔伯特、和硕特、辉特等卫拉特各部的人名,以及受蒙古语影响的西域地名。尤其详细罗列了卫拉特各部的世系。《同文志》对卫拉特蒙古的世系具奏最详,所以学术性很强。不像《表传》等只是列入了投靠清朝被封官加爵的卫拉特人的世系。对此,学者们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我们认为这部分的资料来源是对搜集上来的用托忒文撰写的系谱等的缮写,而不是转译。缮写托忒文字的就是反复出现于前面奏折中的中书开泰。这本身就说明其资料来源当属托忒文文献。此外,清代文献资料的内容也说明对托忒文历史文献的利用。如山西大学师道刚先生也认为,祁韵士负责编辑《西域同文志》,新疆各地送来的资料由他“总司校核”!"’。就系谱方面而言,《西域同文志》用包括托忒文在内的六种文字对卫拉特等部世系进

"

&

万方数据

行了详尽的叙述。在写到辉特部世系时讲道:“辉特属,为阿睦尔撒纳扰乱,谱系失传,远派莫考。所收仅阿勒达尔和硕齐、额尔克台吉以下两支,其旧驻青海之扎萨克辅国公公格一支。”!"#这就是说,辉特部的谱系资料由于战乱遗失,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清朝拥有其他卫拉特部落的谱系资料。据此可以相信在此书中作者利用了托忒文系谱材料。

《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全书一百二十卷,其中与卫拉特蒙古关系最密切的有三十四卷。即阿拉善厄鲁特部总传、青海厄鲁特部总传,西藏总传、杜尔伯特部总传、和硕特部总传。《表传》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祁韵士主纂。续修表传为嘉庆十七年撰。是书以部落立传。每一部落为一表传,记其建功端委,传派之亲疏。取材以库贮红本及《实录》为准,参酌理藩院所存世谱。部落地界,则据皇舆全图。书成后,以满、蒙、汉三种文体刊印。该书因材料来源可靠,体例严谨,备受中外学术界重视。

《皇朝藩部要略》十八卷,祁韵士撰,刊行于道光十九年。书以年、月、日编次,条其归附先后,叛服之始终,封爵之次第,然后分标各藩事迹。由于作者曾为国史馆纂修,主持过《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的编纂工作,因此使他有机会涉猎大量宫廷档案。是故书中材料丰富,内容充实,论述多别具一格。其中有关厄鲁特史的记载,主要集中在第九卷———十四卷、十七———十八卷。但其余各卷也有不少记述。

三、卫拉特蒙古历史知识

对清朝官方史籍编纂

的影响

我们在研读了上述几部文献后可以发现它们有关卫拉特蒙古史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均以叙述卫拉特蒙古各部溯源为主线。其中重点介绍各部的系谱。并且各种系谱之间具有一致性。

系谱在历史研究中是一个极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系谱,历史研究只能是乱麻一团。可以说,系谱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

最基本的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特别是我们在构筑王朝史以及政治史时,尤为如此。在研究卫拉特历史时也是这样。通过系谱,我们才能构建卫拉特几大汗国的历史,如果系谱世系不清楚,资料就会显得凌乱。就拿卫拉特历史而言,我们对于十七世纪以前的卫拉特历史———瓦剌史研究至今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阐述,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卫拉特蒙古没有能够在自己的著述中把自己的这段时期的系谱建立起来,有的只是一些传说。到了托忒文产生以后,系谱的口头传承向文字传承过渡。这样在乾隆统一西域后才有可能通过托忒文文献的记述及卫拉特蒙古人的口述对卫拉特蒙古人历史进行了解。

《西域图志》:“由是博采前文,旁搜古籍,溯乌林之世,裔绪不坠于脱欢。”如乾隆在《西域图志》序中也写道:“准噶尔回部之人皆在廷执事,而国语切音译外番语又甚便且易。我诸臣驰驱往来其间目睹身历,非若耳闻口传者比,俾司校勘而正其讹传,其正较仆婢耕织之间为尤详,且厄鲁特语朕亦因暇而习焉。”!"$从中可以看出乾隆对卫拉特方言之重视,此书的撰成应该利用过某些托忒文历史文献。

《西域图志》收录的乾隆御制《准噶尔全部纪略》一文这样写道:

亲询实事书之,亦以便方略纂叙也。!"%

《王公表传》取材以库贮红本及《实录》为准,参酌理藩院所存世谱。所以我们有理由说,这些官方史籍其实在有关卫拉特历史的纂修中毫无疑问会充分利用当时清朝所拥有的卫拉特历史方面的资源。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获取这些资料信息的呢?

!$%&年(天聪八年)林丹汗去世以后,后金成功地招抚了林丹汗所统察哈尔本部,持续四个多世纪的蒙古汗统遂告终止。!$%$年(崇德元年)漠南蒙古诸部首领汇聚盛京,奉后金皇帝皇太极为天聪可汗,接受了清朝的统治。而对卫拉特人的统一却是在一个世纪以后告罄的。清朝对于卫拉特人了解的愿望也是在这以后才付诸行动的。其标志就是一系列著作的问世。而在这以前由于卫拉特蒙古人在西域的统治,清朝一直无法问津这一地区,由此也

#

’万方数据

限制了对这一地区历史现状的了解。清朝早期对于卫拉特人的历史知识,我们可以从《清实录》中了解到,清前期对于卫拉特人的历史知识很欠缺。从部落名的变化就可反映出。“厄鲁特———俄一鲁特———厄鲁特”、“厄鲁特四部———四俄一鲁特———厄鲁特四部”。就是说,起初交往中也碰到了如何称呼的问题。后来就以“厄鲁特”这一名称来指卫拉特四部。当然这种称呼并不准确。因为“厄鲁特”是卫拉特部中的一个分支。到了崇德四年已卯(!"#$),就没有“俄一鲁特”的称呼,开始有了“厄鲁[特/得]”的不同写法。!"#随后代之而起的是“准噶尔”这一称呼。并且这两个称谓一直用到“平定”准噶尔部。

《清实录》记载,乾隆二十八年(!%"#)九月壬午,军机大臣等遵旨将准噶尔家谱进呈。御制《准噶尔全部纪略》文曰:“自古无不志外夷,而实者少,舛者多。非以其方域所限,言语不通耶,得什一于千百,加以鱼鲁亥豕,其堪信者鲜矣。兹者平定准部,止封达瓦齐子一人居之京都,且城伊犁驻将军镇守,事耕牧焉。念彼原一大部落,不可无纪,故就亲询实事书之,亦以便方略纂叙也。准噶尔四卫拉特者,绰罗斯部、都尔伯特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是其辉特一部本附庸于都尔伯特,后土尔扈特窜归俄罗斯,故别辉特为一部,仍称四卫拉特云。”!"$

乾隆这篇《准噶尔全部纪略》的完成,标志着清朝有关卫拉特蒙古人的认识———历史知识的扩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篇纪略中叙述四卫拉特的历史变迁,其中主要叙述了准噶尔部的起源到灭亡的历史。对于卫拉特的称谓及其组成的记载都反映了卫拉特人的客观现实。即告别了由“厄鲁特”或“准噶尔”卫拉特一个分支的名称来统称四卫拉特的状况。由于这篇纪略价值很高,所以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对此进行了注释。!"%而他的著作也对西方学者研究卫拉特历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我们要问乾隆是如何获取这些信息的?其信息的最初文本是什么呢?

清朝在乾隆二十三年把西域纳入其版图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修史活动。王俊义、黄爱平谈到:“提起清代的边疆史地学,人们立

刻就会想到道光、咸丰年间乃至延续整个晚清历史时期伴随纷至沓来的边疆危机而盛行的‘显学’。但实际上,边疆史地学虽然大盛于晚清时期,其发轫却在乾隆、嘉庆年间。十八世纪中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前后一百余年的努力,清朝统治者终于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随着‘大一统’的实现,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治理相应提上议事日程。统治阶段迫切需要了解边疆、认识边疆,以便更好的管理边疆,巩固边防。乾嘉时期兴起的边疆史地学,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产物。”!"&

由于准噶尔汗国在西域地区统治,清朝在叙述这段历史必然要谈及卫拉特蒙古的历史,这样就需要有关的资料。此外,在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期间还有一些卫拉特王公贵族投靠清朝并被封官加爵,官爵得以世袭,清朝把他们编入了钦定的史书中。这样就需要有关他们的部落及家族的资料,档案文献表明,清朝为此做了不少工作。下面的几件档案就反映出乾隆获取卫拉特历史资料的途径。

伊犁办事大臣明瑞奏请在伊犁地方查找厄鲁特史籍片

伊犁办事大臣明瑞奏:听说在札噶斯台埋藏有厄鲁特人的经文史籍,派去苏

成、海春阿两人去询查,但是没有找到。

以后还要多加留意,注意在伊犁地区继续

查找厄鲁特经文、史籍。

皇帝批:知道了!"’

乾隆二十八年二月十三日

察哈尔都统巴尔品奏遵旨询问根达锡等厄鲁特源流折

察哈尔都统巴尔品奏遵旨询问了驻察哈尔及呼伦贝尔厄鲁特旧部的根达锡及丹

毕有关事宜。巴尔品问:“你们是否会写

托忒文,你们是厄鲁特旧部,应该知道厄

鲁特的起源,会托忒文最好写好呈上。如

果保留有旧的有关厄鲁特起源的史籍就呈

上来。”根达锡回答:原来有一部,但是

已在伊犁遗失。我们不会写托忒文,但是

冒陀略懂托忒文。这样冒陀就写了有关厄

鲁特起源的史籍呈上。!"(

以上的档案明确说明了清朝官吏奉皇帝之

$

$

万方数据

命在伊犁札噶斯台搜寻托忒文历史史籍的情况,遗憾的是没有搜寻到。第二条奏折是清朝在驻扎察哈尔与呼伦贝尔的厄鲁特旧部中搜寻有关卫拉特史籍的情形,其结果也是没有收获,不过却有一位名叫冒陀的卫拉特部人用托忒文写了一部有关厄鲁特历史的史籍呈上。这就是我们知道的比较明确的有关清朝搜集托忒文史籍的记载。

《准噶尔全部纪略》开篇也说明“军机大臣等遵旨将准噶尔家谱进呈”!"#。这种时间上的一致,以及乾隆在文中的“念彼原一大部落,不可无纪,故就亲询实事书之,亦以便方略纂叙也”的说明,可以说乾隆利用了卫拉特蒙古人用托忒文撰写的家谱等资料。除了搜寻卫拉特蒙古的书面历史文献以外,他们还注意记录卫拉特蒙古人的口述资料。

当清朝接受归降、招抚卫拉特部时都会询问卫拉特诺颜有关其部的起源及家族世系,其中应该不乏用托忒文记录在档加以利用的资料。例如,下面这份奏折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奴才除将查询土尔扈特等脱出俄罗斯之大略缘由谨具奏闻外,并向渥巴锡、策

伯克多尔济、舍楞一一询问,将土尔扈特

家谱绘制一份,一并恭谨奏览,伏乞圣主

睿鉴。为此谨奏。乾隆三十六年八月十二

日奉朱批:真是如此,一善事也,无可置

疑,知道了。钦此。

附:阿玉奇后世之系谱。!"$

庆桂奏有关绰罗斯台吉系谱事宜折

乾隆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侍郎、副都统臣庆桂等谨奏,遵旨询问绰罗斯台吉散

达克,尔原居于准噶尔何地,噶尔丹策

零、达瓦齐、达什达瓦等,如何排辈?谁

与谁近?散达克告曰:“我始祖哈喇忽剌,哈喇忽剌有三子,长子巴图鲁浑台吉,次

子墨尔根岱青,三子楚库尔。楚库尔之子

阿南达,阿南达之子色布腾,色布腾之子

巴彦珠尔,巴彦珠尔之子散达克我自己。

我高祖楚库尔与巴图鲁浑台吉、墨尔根岱

青为同胞兄弟,噶尔丹策凌则是巴图鲁浑

台吉之二世孙,噶尔藏多尔济,亦是巴图

鲁浑台吉之二世孙矣。计算辈分,噶尔丹

策凌、噶尔藏多尔济,为我叔辈,达瓦

齐、达什达瓦与我同辈。……虎年我与舍

楞、沙喇扣肯一同进入俄罗斯,住于土尔

扈特游牧,前年冬天,渥巴锡、策伯克多

尔济等,往此前来之时,我等一同前来

矣。噶尔丹策凌、达瓦齐等辈分近。另将

辈分疏者造册,一并恭呈御览。谕曰:抵

达京师后,对照绰罗斯家谱而奏之。钦

此。

(土尔扈特档)!"%

福隆安奏渥巴锡等讲述土部历史折

乾隆三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从上面罗列的档案摘抄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种信息:

第一、卫拉特蒙古人的历史知识无疑影响着清朝。由于前朝“明朝”没有留下较为系统的有关卫拉特人的历史资料,所以清朝只有依靠卫拉特人才能获取有关他们的资料,尤其是近百年的历史信息。

第二、清朝获取到了卫拉特蒙古人的不少口述资料,主要是系谱资料。而由于卫拉特蒙古自古以来就有口述传承自己部落家族系谱的传统,所以这些资料非常珍贵可信。

第三、命令通晓托忒文并且了解部落历史的卫拉特人记载他们自己的历史。

由于厄鲁特人,即准噶尔部以及辉特部在清朝的统一战争中损失惨重,不仅其人员所剩无几,而且文化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包括其部有关历史史籍。所以在清朝档案中多次出现搜寻厄鲁特部史籍,应该就属于这种情况。而像杜尔伯特部由于归附清朝免于杀戮,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则是在准噶尔汗国灭亡后回归故土的,他们与准噶尔、辉特之间的不同经历,使得清朝能够较为容易地获取到他们的系谱或其它有关史籍。上述档案记载无疑也反映了这种情况。

总之,清朝官方史书的编纂受到了卫拉特蒙古人历史知识及托忒文历史文献的影响。而这些史籍现在依然是卫拉特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资料来源,并且通过翻译,清朝不少官方史籍也被介绍给了世界各国热衷于研究清史或卫拉特蒙古史的学者。所以,探讨这两大史学系统之间的关系,对推动学术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

!

!

"万方数据

!《陈垣史源学杂文?前言》,转引自杨燕起、高国抗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年。

"[蒙古]沙?比拉著、陈弘法译:《蒙古史学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页。

#拉德纳博哈德拉著,西?诺尔布校注:《札雅班第达传》,第!$&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年。

$《清会典》卷二,!#页,中华书局,!""!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史研究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满文土尔扈特档案译编》,第

’!(页,民族出版社,!"##年。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六册,[新疆卷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

’内阁各房各馆蒙古堂来文档:房’#’&。

(内阁各房各馆蒙古堂来文档:房%%)&。

)内阁各房各馆蒙古堂行文档:房%%"$———%($)号。*张德泽著:《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学苑出版社,’$$’年,第’"页。

!"#有关此部分内容请参看拙作:《托忒学———清朝有关边疆民族的专门教育机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年第%期。

!"$《清代国家机关考略》,第!&页;赵云田:《清代治理边陲的枢纽———理藩院》,新疆人民出版社,

!""*年,张永江:《清代八旗蒙古官学》,载《民族研究》,!""$年第&期。

!"%内阁各房各馆蒙古堂行文档:%%"$—%($)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朝理藩部[档]一五二三,卷(’,《饮定理藩部则例》中也有同样的记载。!"’而且这一观点被后来的研究者所认同。如高文德、

蔡志纯:《蒙古世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巴?乌云:《青海蒙古部落袭位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年’期)。冯锡时:《我国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世系考订》(《新疆大学学报》!"#$年’期)。周轩:《关于土尔扈特蒙古部落世系的初探》(《社会科学战线》丛刊,!"#$年’期)。马汝珩、马大正《土尔扈特蒙古系谱考述》(《民族研究》!"#’年!期)。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史部,钦定《西域同文志》。!")《西域同文志》,同上。

!"*傅恒等撰,钟兴麒、王豪、韩惠校注:《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西域图志》,第&页。

!,-《西域图志》,第(#"页。

!,#《西域图志》,第"页。

!,$伯希和著,耿昇译:《卡尔梅克史评注》,中华书局,!""(年。

!,%王俊义、黄爱平著:《清代学术文化史论》,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年!!月,第’&*页。乔治忠:《清朝官方史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印行,!""(年,第)!页。

!,&军机处满文月折包,!")#—$!#$&*—$!*’。

!,’军机处满文月折包,’$$)+$$"$&&+$"""。

!,(《清实录》,乾隆二十八年九月壬午条。

!,)《满文土尔扈特档案译编》,民族出版社,!"##年,第!!%页。

!,*摘自《满文土尔扈特档案译编》。

!,+摘自《满文土尔扈特档案译编》。

!

$

!

万方数据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模板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梅森 一、体例要求 志书体例包括结构、体裁与章法。它涉及到志书的类型和名称、时间断限、体裁、篇目结构、记事、立传、文体、叙事等方面的要求。 体例是志书编纂的准则,是体现志书特征的关键。 (一)坚持志体 横排门类,纵述史实。除总述卷、分志(分卷)概述外,其他正文一般坚持述而不论。 体例科学、规范、严谨,适合本分志、分卷内容记述的要求。 地方志体例有五个基本特征:1时空界限明确;2事以类从,类为一志;3横排竖写,以横为主,宜横则横,宜纵则纵;4综合性资料文献为特征,门类齐全,内容全面;5述而不论。 坚持这五个基本特征就是坚持了志书体例。 (二)体裁运用得当 述、记、志、传、图、表、录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 1、总述、综述、概述、无题序(述体) (1)总述、概述、综述

概全貌、概轨迹、概特点。 用概括性语言对事物作全面深入、简洁精当的记述。注意选择概括性事实、概括性(含结构性)数据、概括性的语言。 以述为主,以论为辅,议论力避空泛。如夹叙夹议,须论从事出,不空喊口号不唱高调。各个方面(板块)的记述,分别遵循顺时记事的原则。举要综述,把握重点要点节点和标志性事物及精华事物,不面面俱到。 注意反映事件活动的阶段,阐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彰明因果。恰当评说利弊得失。源于高于各分志、卷内容或本分志、卷篇章内容。行文言简意赅、文约事丰,语言流畅,凝练意深。 总述卷对全志内容进行概述,分志综述与分志、分卷概述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概述。 (2)无题序 一般放在篇一级,特殊的,个别的也可以放在章节之下。 对本篇(或章节)进行全面概括,包括发展沿革、彰明因果、沟通联系、基本特点、经验教训。 2.大事记、专记、编纂始末(记体) (1)大事记 大事记卷选录大事要得当,要事不漏,既要突出重点,纵不断主线,又要覆盖全面,横不缺要项(从事条组合后整体看)。 事条时间、地点、人物(单位)、结果等要素齐备。

清代诗词文发展络

清代诗词文发展络

————————————————————————————————作者:————————————————————————————————日期:

清词的发展脉络 流派时间代表人物特点影响 阳羡派清初陈维崧悲慨健举 萧骚凄怨 以豪情抒悲愤 陈维崧尊词体,以词并肩“经”“史”。摒弃“小道”和“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诗经和新乐府精神,敢拈大题目,写出大意义。反映明末清初的国事,无愧“词史”之称。冲破了“词为艳科”的畛域。对词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浙西词派清初到清 中叶朱彝尊(清 初代表)、厉 鹗(清中叶 代表) 标举醇雅风格,蕴藉空 灵,无轻薄浮秽之弊,也 不落浓艳媚俗。即使艳情 咏物,也力除陈词滥调, 独具机杼,音律和谐。 重在字句声律上用功夫,限 制了创造的天地,也给该派带 来了堆填弄巧的风气 纳兰性德(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清初纳兰性德词主情,崇尚入微有致。 爱情词低回幽渺,执着缠 绵。哀郁凄婉的情调贯穿 全词。纳兰词真挚自然。 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 事雕琢,运笔如行云流 水。 常州派清中叶到 晚清张惠言、周 济 张词气势雄健,风格俊 逸。词风较为质实,但其 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 主张尊词体,提高词的地 位,倡导意内言外、比兴 寄托和“深美宏约”之致。 周济以艺术审美眼光推 崇词体,突出词的“史” 性与时代盛衰相关的政 治感慨;对词的比兴寄托 从创作于接受上肯定。 ①张惠言主张尊词体,提高词 的地位,倡导意内言外、比兴 寄托和“深美宏约”之致,对 扭转词风和指导风气起到了积 极作用。②周济一方面并纠正 了浙派的浅滑甜熟,使常派真 正风靡开来,笼盖晚清时期的 词坛,一方面创作与理论脱节 对艺术审美和技巧认识较缜 密,个人词作却为如人意。

清代的诗词文

清代的诗词文

————————————————————————————————作者:————————————————————————————————日期:

第七章清代的诗、词、文 第一节清代的诗 清诗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而且流派很多,诗话如林,呈现出唐宋以后诗歌创作的复兴局面。 清代诗歌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 一、清初期(顺治、康熙两个朝代) 清初诗人,就其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和诗歌风格可以分为两大类:反清的明末遗民和降清的明末遗民。 1、反清的明末遗民 这些人入清后不同清朝统治者合作,积极投入抗清斗争,他们的诗歌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杜濬、归庄、阎尔梅、钱澄之、申涵光、吴嘉纪等。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参加过复社,入清不仕,积极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抗清失败后他十谒明陵,遍游华北,到处奔走,不忘兴复。有《日知露》、《亭林诗文集》。顾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又说:“诗主性情,不贵奇巧”。他的诗歌剧作重视地时间了他的这些主张,大都写国家民族兴亡的大事,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或托物寄兴,或借景抒情,或吊古伤今,都充满着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感。诗风沉浑悲壮、苍凉劲健,诗如其人。他的诗对清代诗歌,尤其是清初和晚清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品选《精卫》诗中作者以精卫自喻: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表示一定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来从事恢复故国的事业,对于那些“有成窠”的燕雀,即那些降清的士大夫,表示了无比的轻蔑。 2、清代的明末遗民 这些人虽也是明末遗民,但他们或者降清,或者参加清朝科举,或被清同志者聘请出山。又都为清政府服务了。有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施闰章、宋琬、毛奇龄、朱彝尊、陈维菘、姜宸英、彭孙遹、王士祯号称大家。而以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明万历进士。官至侍郎,在南明福王政权中任礼部尚书。清兵攻陷南京,他率领文官投降,任礼部侍郎,不久辞归。以后又和抗清活动有联系。写过一些怀念故国,悔恨平生的诗。 钱诗名很大,被推为一代宗师,著有《投笔集》。他与吴伟业、龚鼎孳

史志征集编纂办公室年工作总结和年计划【实用】

过去的一年,××区史志征集编纂办公室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团结协作、狠抓落实、努力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区委、区政府安排的中心工作任务,史志业务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发扬成绩,进一步抓好党史研究,年鉴编撰工作,现根据古办发〔XX〕26号《关于开展XX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和区政府办的有关要求,将史志办XX年度工作总结和XX年工作计划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化认识,强化学习,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 党史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始终是党的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年鉴是综合性的地方史资料,它逐年反映××区各项事业的进展和成就,为党和政府制定各项政策起到参谋和助手作用。做好史志工作,应该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为此史志办十分重视对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始终把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思想教育放在首位。一年来,史办严格坚持史志办政治理论学习日制度,以××区组织开展的“讲党性、抓机遇、重民生、谋发展”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区委二届二次党代会和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使干部职工深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以进一步加强理论修养。同时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参加省、市业务指导部门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深入学习全国、全省、全市史志工作会议精神,及区委、区政府要求参加的各种会议,要求将其精神实质贯彻到党史的征集、研究和志鉴的整理、编撰、宣传、发行工作中去,使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上来。通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和职工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在加强政治业务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干部职工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淡泊名利、甘于清贫、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刻苦钻研、提高素质、作风正派、业务精通”这一史志工作准则,严格规范各自的行为和工作,以此为完成本年度史志工作任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集中精力,认真扎实地开展好部门业务工作 在加强政治理论业务学习的同时,××区史志办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集中精力做好年度部门业务工作。 (一)编辑、出版、宣传发行《××区年鉴》(XX卷)。XX年1至10月,主要开展《××区年鉴》(XX卷)的编辑、出版、宣传发行和善后工作。共发行1000册,发行范围较广,涉及20多个省市信息部门和有关市级机构,发放到区直各部门、各乡、街道办事处、部分离退休干部、丽江籍在外人士,还发放到行业协会,公司和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年鉴资料性工具书的作用和资政、存史、教育、宣传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是开展《××区年鉴》(XX卷)编纂工作。按照年鉴编纂的工作流程进行工作任务分解。采取个人承担几个部类编纂的方法,实行主编负责制,做到分工与合作。5月份以区委办政府办联合下文,面向党政机关、综合部门、公司和企业、学术研究机构征集年鉴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8月至10月向各部门收集基础资料,同时进行年鉴的初稿编纂,11月至12月完成年鉴稿和图片资料的征集、编辑并进入总纂工作。预计12月底完成校对送审工作,

新编地方志面临的几个问题

新编地方志面临的几个问题 新编地方志面临的几个问题 按:在思索方志编纂问题时,回顾了个人写的一些文章。其中这一篇是我参加地方志工作后不久写的,但现在看来,其中提出的问题,似乎至今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在目前正在进行的二论修志中,似乎还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现在上载在此,供大家参考。 近几年参与编写地方志,对方志的改革和创新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现趁省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写出来向大家求教。 一、我以为,地方志的创新要考虑它所处的文化环境。 大家在谈到编写地方志的重大意义时,常引旧志利用的实例作证明。正是这些议论引导着地方志的编纂方向和读书界对新方志的评价标准。当新编地方志达不到这种要求时,就产生了“行人不想看,外行人看不懂”的责难。这种情况的产生,是不重视新旧方志迥异的文化环境所致。 一年多来,笔者收集分析了100多条方志利用的实例,大致可分四大类:一是为各种专业史研究提供史料;二是利用方志资料开展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咨询,例如发掘地方传统产品、技艺,开拓了生产门径;四是平反错案,了结悬案,纠正错讹。而在利用性质上,又

有两种情况:对于旧志的利用,常常是志书本身发挥资料作用,属直接利用性质,天文、地震、人物事迹之类,多如此;而新志的利用,则往往是修志工作中发现的原始资料起了作用,属间接利用性质,志书仅起中介作用。从上述情况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旧方志时期,许多学科尚未形成或分化出来,省、地、县都不可能有专业资料的管理机构和系统配套的专业著述。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地方志就备载万物、巨细无遗,成了全方位的综合资料书。传之后代,就自然成为现代科学探寻本学科历史资料的宝库,如地震资料、天文资料(如太阳黑子活动的记载)、国际文化交流资料(如关于日本沙门志满的记载)、各种专业技术资料、灾异资料等等。到了民国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华文化中迅猛崛起,分科也细了。但各学科的发展还不可能普及到地县,尽管县志的容开始缓慢地近代化、科学化了,也不影响地方志作为全方位综合资料库的作用。到了现在,新方志处身其中的文化环境是大不一样了,特别象这样的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以慈溪为例,就有许多资料机构,有专门提供综合资料的统计局和已配套成龙的档案馆、室;有各专业的观测、研究、情报机构如水文站、气象站、虫情测报站,各种科技情报所,各级专业资料室等等;还有对重大县情的较大规模的普查,如地质普查、土壤普查、资源普查、水文调查、人口普查等。而上述种种活动,最终

地方志的体例及文风

地方志的体例、语言及文风 编史修志讲体例、读志用志观文风,这是历代方志名家特别讲究和看重的大事,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续修新志启动之后,各级做了大量工作。搜集了大量资料,进行了谋篇布局,但是,在编写过程中,如果体例把握不住,语言和文风问题解决不好,那就很难编出一部好志。因此,要使你笔下的文稿成为一部良志佳作,首先要有得体的结构,精当的语言和朴实的文风。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即使你的框架设计得再高明,你的篇目搞得再精细,你的门类排得再严整,也将会成为空楼一座,或许出现满楼垃圾,资料泥沙俱下,志体似象非象,层次杂乱无章,修志将毁于一旦。相反,如果你能驾驭语言,精于编写,那么,框架、篇目、门类、章节、语言就会相得益彰,使人展卷便得一方之史情,使我们的志书成为经的住时代风雨剥蚀的佳志良作。因此,方志的语言文风比之于体例,是肌肤与骨骼的关系。孰不知:无有坚实的砖瓦,哪有巍峨的建造?无有琳琅的商品,哪有满载的货架?无有丰满的血肉,何谈健美的躯体?血肉不存,骨之安在?世人皆知:丰神炯异者,方显骨骼不凡;体瘦如柴者,其必萎靡不振;体态不丰者,显为残疾之人,谈不上健美。所以,志书的体例、语言与文风,形同骨肉,类似上比。它是根基所在、生命之源,也是资料之基,是赖以依附、运转的载体,故而为成书之本、全书之根,须下大力而为之。 一、志体的体例 志书有自己特定的文体,它不同于文艺,不同于论文,不同于公

文,也不同于新闻。因此,必须努力辨析,找出异同,才能把握文体,用好语言,修好志。“方志”作为短语始见于《周礼》,“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成书于战国之后,如《鲁之春秋》、《吕氏春秋》等。释义于秦后汉初,汉朝郑玄作注曰:“方者四方也,志者记也”。“方志”作为专有名词出现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此后,一直沿用至今。历朝历代的文学、历史、地理等著作都大量征引、取材于地方志书,并把修志视为一项重要文化事业和官府行为。既然“方志”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和题材出现于社会,那么,它作为一定地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它的品位又是如何呢?宋代方志学家王象之在其名著《舆地纪胜》中讲得非常精辟:“收拾山川之精华,以借助于笔端”。清代方志巨匠章学诚也主张,方志记述,不仅要做到“简”、“严”、“核”,还要做到雅,即规范、典雅、精当、简明、高尚、风趣,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文汇精品。 (一)志体与史体语言 志有志体,史有史体,尽管是同类项,但却是两码事,绝不能混为一谈。史书是述史、志书是存史。因此编修手法也不相同。志书与史书除了在统纂的目的与任务、记述的方法与体裁、搜集资料的范围等方面的大相径庭、大有不同外,在语言表述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史书重在论述,所以在编写过程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语言的表述是十分明确的。论述事实,阐明事理,反映得失成败,褒贬功过是非,都用非常明确的语言表述清楚,直接表明著作者的态度和观点。而志书的记述,方志的体例虽然分述、记、志、传、图表、录6大块,但特别强调要述之当头,特别在语言表述上要求始终坚持述而不议、

清代诗歌发展脉络表

清代诗歌发展脉络图

代 诗 人屈 大 均 《翁山诗 外》 《翁山诗 略》 屈大均诗以 屈原为楷模,效 法注重民生的 诗圣杜甫,但又 自铸伟辞,开辟 出自成一家的 “翁山诗派”, 形成词语璀璨 瑰丽、情感沉烈 恢宏、意象雄奇 的独特风范,将 文采美、性感美 与理性美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 “他的文采美 发自情感美,而 情感美又遵循 着理性美,这种 完美的结合,使 得他的诗文具 有动人心魄的 艺术感染力。 的空疏浅薄,恢复了诗歌 的风骚传统和斗争精神, 为清代诗歌的发展开辟 了道路。其中以顾炎武、 屈大均最有代表性。 吴 嘉 纪 《陋轩诗 集》 他终日把卷苦 吟,写出了大量 反映社会黑暗, 民不聊生的诗 篇。他的诗以其 真实而深刻的 内容和高度概 括的手法,反映 了当时劳苦大 众苦不堪言的 生活困境和自 己的思想感情。

清代 自 珍 亥杂诗》表示态度和愿 望。他以政论作 诗,但并不抽象 议论,也不散文 化。实际他写得 多的还是五七 言“古体侓诗”, 七言的“近体 诗”,而以七言 绝句为大宗。一 般趋向是不受 格律的束缚,自 由运用,冲口而 出。这也以七言 绝句表现得最 突出。 富而深刻。而表现方法也 十分多样,或直率,或奇 诡,散行中有骈偶,简括 中有铺陈,语言瑰丽古 奥。 宋 诗 派 与 同 光 体 宋 诗 派 郑珍《下 滩》 何绍基 创作倾向是“合 学人、诗人之诗 二而一之”。宋 诗派学古并不 主张机械地拟 古,他们也吸收 了宋人学唐而 “力破余地”的 艺术创造精神, 追求诗歌的独 创性。 成就较为突出的郑珍以 刻炼之笔出以平易面目, 确有独自风格。不过由于 他们缺乏新思想,又或为 达官贵人,或为贫寒学 者,生活面狭窄,尽管尖 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也曾在他们的诗歌中激 起一点回响,但总体说 来,诗歌的现实内容是较 为贫乏的。宋诗派至光绪 年间衍为“同光体”。

地方志编撰工作汇报

地方志编撰工作汇报 篇一:最新地方志编纂室社会实践报告 地方志编纂室工作岗位 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 学号: 姓名:××× 个人原创地方志编纂室实习实践活动总结有效防止雷同值得下载! 本范文适合所有地方志编纂室相关工作岗位实践或实习报告,只需要把正文内容时间、地点和单位名称改成自己的即可,在目录上右键->更新域,就会自动更新目录。 目录 一、社会实践目的 ................................................ (2) 二、社会实践时间 ................................................ (2) 三、社会实践地点 ................................................

(3) 四、社会实践单位介绍 ................................................ . (3) 五、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 . (3) 六、社会实践总结 ................................................ (5) (1)社会实践体会 ................................................ .. (5) (2)社会实践心得 ................................................ .. (7) (3)社会实践反思 ................................................ .. (8) 七、致谢 ................................................

清代诗歌流派

神韵说 1.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 2.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格调说 1.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tFfIl 2.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i 1.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说 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阳羡派 1.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91PyIy 2.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浙西派 1.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等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 2.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3.厉鹗继承了以朱彝尊为的主张,认为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辛弃疾为代表的慷慨豪放词风。与朱彝尊所不同的是,他的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T*Y} 常州派 1.乾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到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便是这种差异的表现。

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行文通则

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行文通则 为了保证我省第二届三级志书编纂质量,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特制定此通则。黑龙江省三级志书均以此遵照执行。 一、书名体裁结构层次标题小序 (一)书名:第二届省志名称为《黑龙江省志》(1986~2000年)。内设综合(总述、大事记、人物志)、各分志、附录,均按卷排列。各卷一般由一个或几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书名为《黑龙江省志·××志》。出版印刷时,凡一卷志书由多部分志组成的,封面和书脊上同时标出该卷的名称和书中部分志名称。 续修市(地)、县(市)、区志也不在书名上出现"续修"字样,而依省志式样,分别在《××市志》、《××地区志》、《××县志》之后标明(1986~2000年)。部门志、行业志冠以行政区域名,城郊区志冠以市名,如《黑龙江省铁路志》、《哈尔滨市道里区志》。 书眉:志稿印刷成书时,省志及市(地)、县(市)、区志单而码书眉排篇名,双页码书眉排书名。 (二)体裁:志书体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对前志的纠误补遗可设专章,也可在附录中记载。 (三)结构层次:省志由若干分志组成,各分志按篇、章:节、目排列;市(地)、县(市)、区志,一般也按篇、章、节目排列,目亦可用条目体排列。 (四)标题:篇章节目均以事名题。名称采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不加修饰语,不宜过长。标题前冠以次第序号。序号用汉字表示,如第四章、第七节;可以用一、二、三、四标示,如目下还列子目,则视等级不同,用(一)(二)(三)(四),1.2.3.标示. (五)小序:省志分志和市(地)、县(市)、区志的篇、章下可设无题小序;节下一般不设。设与不设,应看内容与行文需要,灵活掌握。 二、图表照片 志书的图、表、照片,选择要精,使用要准。书前的图、照片为插页,其余的图、表、照片要随正文走,与文字内容互相照应,不要集中于篇、章、节后面或其它地方。示意图和照片不编号,但须配有简洁、准确的说明。清绘的图样和照片,应单独存放,而在文稿上贴复制件或注明位置。 (一)图,包括地图和专题图,如行政区划图、专题图与示意图等,凡绘有国界的地图,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地图测绘部门最新出版的地图绘制。物产、资源图等应使用国家测绘部门的底图绘制。凡地图均须经省测绘局审定。 (二)表,志书中表的表题、表号、单位要齐全,画法要规范。表号的编法以篇为单位,依次排列。如第一篇第三个表,写为"表1-3",依此类推。表中的栏目要清,标示要全(如"效率"中的“%”,"时间"中的"年"等),数字要准。 (三)照片,分为文前彩照(也可不是彩照)和文中插照。文前彩照选择的标准是:1.和本地、本专业发展密切相关;2.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本地、本专业的情况;3.能反映本地、本专业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文中照片数量不限,以增强直感,充实正文,达到图文并茂为准。 三、时间表述 (一)从中华民国起一律采用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书以全称。如"1997年",不写成"97年"。日伪政权年号一般不标出,如需标出时,要加"伪"字3如1944年(伪康德11年)。 (二)中华民国以前年份用历史正称,即书写朝代年号,在括号内夹注公元纪年,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四、名称称谓 志书中名称、称谓的使用,要注意书写规范、准确、前后一致。 (一)、名称的书写 1.全称和简称。各种名称在第一次出现时一律用全称。如全称过长,可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已经流行,同时又不产生歧义的简称,以便后文使用。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注明后可简称"省政府"。但"黑龙江"不能写

第一章 清代诗词文.

第一章清代诗词文 第一节清代诗歌 (1)数量巨大。徐世昌《晚晴诗汇》收录诗人6l00多人,诗作27600多首。 (2)流派众多。清初有爱国派,尊唐派,宗宋派,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3)诗体发展。叙事功能有较大开拓。大量新型乐府体、五七言体等长篇叙事诗,各种诗体的组诗,记事、抒情、写景,挥洒自如。 (4)两大审美特色。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一、清初诗歌 清初80年,诗歌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人:分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遗民诗人保持气节,关注现实;入仕诗人出处尴尬,多表现伤感情怀; 后期诗人:多重形式技巧,喜立派别门户,与现政权和谐相处。主要有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等。以王士祯影响最大。 (一)清初遗民诗人: 1、顾炎武: 有《亭林诗文集》传世,存诗四百多首。他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反对摹拟。其诗抚事感时,同情人民悲惨遭遇,充满深厚民族感情,格调慷慨悲壮,苍劲沉郁。 《秋山》、《海上》、《精卫》等,抒写亡国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清诗坛影响巨大。 2、屈大均: 有《道援堂诗集》。其诗富于民族意识,多故国之悲,如《鲁连台》、《大同咏叹》;也有关心民瘼之作如《民谣》。屈诗长于五律,悲歌慷慨,气势纵横,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3、吴嘉纪: 著有《陋轩集》。其诗内容充实,反映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绝句》《挽船行》《过兵行》,继承乐府歌辞和杜甫、白居易诗歌传统,以深厚工力、质朴语言、白描手法、遵劲风格而特色独具。 (二)清初入仕诗人: 1、钱谦益:清初宗宋派领袖。 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主张“转益多师”,“有本”(性情)、“有物”(学问),其诗词藻华美,才气纵横,尤工七律。《投笔集》中怀念故国,悔恨平生,颇有佳作。《后秋兴》:大型七律组诗,叠杜甫《秋兴》八首原韵,8首一组,13组共104首。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令时人难望项背。 2、吴伟业:清初尊唐派领袖。 《梅村集》存诗1000多首,其主要内容是感慨朝代兴亡和悲叹自身失节。 “梅村体”: 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吴诗“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

清代黄景仁的《绮怀诗二首·其一》

清代黄景仁的《绮怀诗二首·其一》 清代黄景仁的《绮怀诗二首·其一》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赏析 “绮”本意为“有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引申为“美丽”,“绮怀”自是一种美丽的情怀,对清代诗人黄景仁来说,这种美丽来自一种爱情失落无处寻觅的绝望,因而更加凄婉动人。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这种感伤,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使得诗人一步步地陷入绝望中。首联“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第二联“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是最让人称道的一联,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只有陪伴自已这个伤心之人。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在黄景仁的诗中,所有虚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一个孤独的人依旧保持着一种望月的姿势,思念的姿势。试想,诗人独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打湿了自已的心灵。而这种等待的尽头却只能是一片虚无,这种思念的幻灭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灭却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态,正是最为绝望的一种心态。第三联“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这句可以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春蚕吐丝,将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隐《代赠》诗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句。尾联“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尾联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因为,诗人无法不想念,也就无法同往昔和现实的夹缝之中突围出来。法国著名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黄景仁的七言律诗《绮怀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为这种绝望而更有了魅力。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范标准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 一、地方志的概念 (一)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是地方志书及地方志类书的总称。关于“地方志”的定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宋朝的大史学家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物之书”;清朝的方志大师章学诚认为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学术顾问傅振伦称“方志是以行政地区为主的历史”,“以地区为主的历史书,名曰方志”;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主编的《方志学概论》中称“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辞海》和《辞源》中称“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还有许多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称地方志为“一方古今览”、“地方之百科全书”等等。因此,直至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地方志仍无一个统一的、确切的、为各方各界都接受的概念和定义。只能说在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及以前,人们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地方志有各种不同的认识。 尽管如此,这些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1)地域性和记述性。地方志主要指的就是这一点,“地方志”也称“方志”,“方”就是地域性,说明它有一定的区域围;“志”就是记述性,古人说“志者,记也”,说明它是以记述为主的。(2)时间性。地方志书有一定的断限,但又不同于历史的分期。(3)门类性。地方志书按事物的性质分门别类地进行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横排竖写”。(4)综合性。即地方志书要进行综合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志书记述的整体性。 自开展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后,经过20余年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至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67号主席令所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才正式对地方志书(地方志)有了统一的科学的定义,《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二)地方志的作用 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之初,人们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还停留在旧方志编纂者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上,即地方志的作用是“存史、资政、教化”,“存史”是第一位的,随后才是“资政”、“教化”。但随着修志实践的不断深入和修志理论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将“资政”作用前移到第一位,同时又增补了信息作用和窗口作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新方志具有“存史、资政、教化、信息、窗口”5种作用。我个人认为这5种作用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这是社会主义新方志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志书一经出版,就必然肩负着为统治者(执政者)的决策提供历史的基本资料、对社会人群尤其是对下一代青少年进行爱国爱家乡的传统教育、传播历史和现代化信息、扩大本地区(本系统或本行业)的对外宣传以及为后世留下翔实可靠的丰富史料这5种作用。 (三)常见的地方志书和地方志类书 常见的地方志书和地方志类书按名称大致可分为7种,因此可以简单地认为,只要书籍名称在这7种之的书籍,一般都可以认为是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 1. 《××图》、《××图经》、《××图志》、《××图记》。“图”在代时较多,如《地图》;“图经”出现于汉代,到唐代时为极盛时期,东汉时有《巴郡图经》、唐代有《沙州图经》;“图志”和“图记”在隋代至宋代时曾流行一时,如隋代的《区宇图志》、宋代的《长安图记》等。因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是以图为主,并配有一定的说明文字而成书的。以后才逐步发展到以文字为主,配以一定的图表而成书。这里的“经”、“志”、“记”都

最新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

【篇一】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这首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篇二】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在史志编纂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

在史志编纂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 在史志编纂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根据局党委的分工,XX书记的安排,目前由我负责《XX市XX志》的编纂工作,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将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完成编纂,为大家服好务。这次会议是在听取了史志办工作汇报,并请示叶书记之后召开的,主要议题就是全面把握目前《XX志》的编纂情况、基本进度,协调工作矛盾,促进工作落实。当然,也是和大家见见面,向大家学习。 刚才听了市局机关以及各直属单位的汇报,总体感到,这半年的工作计划周密、起步平稳、运转正常,大家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现为“四好”,即:领导重视好,整体谋划好,工作基础好,精神状态好。领导重视好。XX书记对这次修志工作非常重视,工作启动后参加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对《XX志》的编纂工作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寄予非常高的希望。我们每个单位都有负责编纂工作的领导和具体参与编纂的同志,有的分局还专门成立了办公室,提供

了办公设备、经费保证,这方面比较好的有庐山区XX分局、庐山XX局和水上分局。机关的比如法制处和经侦支队两个单位都投入了精干力量。整体谋划好。市局史志办的同志在原孙亚平副局长和刘模群调研员领导下,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从整体篇目的制定到结构的划分,都征求了机关各业务科室和市地方志办公室的意见,保证了科学合理、全面细致。工作基础好。我们上一轮《XX志》的修订得到了市委政府的肯定和表扬,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XX县和XX县都出版了自己本县的《XX志》,我感到质量和标准对于一个县来说,应该是比较高的。精神状态好。通过这次开会,可以看出,参加编纂工作的既有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也有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大家精神状态都很好。 当然,有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将直接影响修志的进度和质量,在这里我也作以提示,希望引起各级的重视。主要表现在整体发展不平衡,具体说: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平衡。有的单位对此很重视,成立了专门机构、抽调了专门人员,但有的单位基本还是没有动,还在等。二是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单位编撰人员由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工作经历阅历少,工作无从下手;有的单位人员工作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2007-04-18 14:47:58 大中小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一、地方志的性质 1、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古代又称地志、地记等。方者,方域, 地方;志者,记也,述也。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主要是行政区划)为范围,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资料性著述。新方志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一个地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与历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科学文献(或者说综合性地情资料书)。 2、方志的基本特征。 (1)地方性(地域性):历代各类方志,均以一定地域为记述范围,又因地域不同,所记风物人文亦不同。表现出特有的地方色彩。 (2)资料性:方志任务不是探索历史规律,而是为认识地情、科学研究积累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其价值与功能即体现于资料性。 (3)纪实性(实录性):历来要求修志要实事求是,据实而书,“夫志,为一邑实录”。不实则无用,甚至起反作用。志书所录,又多为经过分析考证的一二手资料。

(4)综合性:内容是综合的,兼具史、地、自然、社会各方面,容纳古今百科记述方法和体裁是综合的,有概括提炼而非单纯资料汇编;又综合运用各种体裁。 (5)实用性:方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章学诚),也正因其资料丰富,史实可靠,实用性强,而历代不衰。 3、史志关系。志与史,可谓同源异流,殊途同归,既有共性,更各有特点。史、志有密切联系。上古史、志不分,即所谓“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郑樵《通志序》)。梁启超也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均有资政、鉴戒的作用。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志又为史提供资料,“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梁启超《龙游县志序》)。 但史、志有别,不能以史代志。其区别在于:(1)对象和任务不同:历史记述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现象,目的是为提示历史发展规律;方志则自然、社会并重,主要反映本地自然、社会的基本情况,提供有关系统资料。(2)内容不同:史重宏观,举大弃小,志的内容更广泛详备,宏微俱备;史重分析论述,志重资料说明;史重过去,志重现状,所谓“隔代修史,当代修志”。(3)体例不同:史纵志横,即史以时间为经,纵向论述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志则横分门类记述各方面情况。史、志均有纵横,但史以纵为主,志以横为

地方志编纂工作方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地方志编纂工作方案 篇一:区政府第二届地方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 区政府第二届地方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 **区政府第二届地方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鹤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开展第二届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鹤政办发〔20XX〕61号)精神,结合**区实际,将从20XX年开始全面开展第二届地方志编纂工作。为很好地完成此项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存真求实的方针,运用现代科学和方法,全面系统、实事求是地记录地情,记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振兴**经济服务。 二、目标任务 承编任务自20XX年开始到20XX年12月前完成志稿编

写任务。 编纂志书实行承编责任制和主编负责制。编纂委员会全面领导修志工作,按照国家“一纳入、五到位”(即纳入各地社会发展计划和各级政府的任务之中,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的要求落实,并对志稿提供的史实和体现的观点负全责。 三、组织机构(略) 修志办公室设在政府办公室。 办公地点:二楼档案室。 修志办室主任: 副(:地方志编纂工作方案)主任: 成员: 四、要求 (一)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针对性、前瞻性、实效性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基层群众服务。 (二)“修志为用,用而修志”。深入开发方志资源,挖掘用志潜力,加大用志力度,扩大用志范围,注重用志效果,实现地方志的成果价值和“资治、存史、教化”的三大社会功能。 (三)要加强对修志人员的培养,努力提高其政治和业务素质。修志人员要发扬“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