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作者:--冯克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667 更新时间:2007-9-3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建设路小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期间学生表现出来的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而这些无法预料的新想法往往就是课堂的教学契机,乃至整节课的一个精彩亮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把握教学动态,用心捕捉、及时搜集、有效筛选学习活动中瞬间生成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鲜活的课程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课堂走向动态生成,引向深入,推致高潮。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谈几点感受。

一、充分的预设是生成精彩的前提

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坐待其从天而降,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显得过于消极,也不符合新课程的实施精神。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那么教师在这“无法预约的美丽”到来之前可以有哪些作为呢?

首先我觉得应该弄清楚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是知识的生成点,知道了这些,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在生成出现时因毫无准备而束手无策,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资源。一般来说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是知识的生成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多花一点功夫,多想一些意外,课堂上就不会手忙脚乱。

其次,我们应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环境,这外部环境主要指互动对话的氛围和动态开放的时空。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充分暴露学生原生态的思维,才有利于生成。

前两天,我参加了我区的《同上一堂课》活动。例如:邓敏老师在讲课前做了充分的预设,设计的摸球游戏充满神秘感。教师事先在盒子里放入不同的球(8个白球和1个黄球,8个白球和2个黄球或9个白球和1个黄球),为了方便总结可能性的大小有什么规律,都是白球多黄球少。课堂上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使学生经历了实验、猜想、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由于邓老师的巧妙设计,不同小组放球的个数不同,同学们在探究“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有了多组数据。这样的预设找准了知识的生成点,为新知识的生成做了充分的预设。有了充分的预设做前提,才能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之中。”

二、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生成精彩

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很多,当然并不是生成的都是有价值的,都是精彩的。面对课堂上的突发问题,教师要依靠敏锐的捕捉能力,并随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于有价值的“突发问题”加以引导,巧妙利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寻求教学的新的平衡。使整个教学过程从有序(预设),到无序(生成),再到有序(采取相应的对策)。

最近,我们学校要举行优等生竞赛,于是我出了一些题目给学生练习,作为考前热身,思维演练。其中有这样一道题:“小红今年7岁,妈妈今年35岁,小红几岁时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3倍?”上课前我想了很久,对于三年级的孩子用什么方法教比较好呢?对付奥赛题目用常规解法不行,我的法宝是画图、列举甚至猜……

上课时我用列举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了答案。

(42)÷(14)=3倍小红14岁时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3倍。

当我刚准备结束这道题的讲解时,我班的“机灵鬼”于洋抢着说:“老师,28÷2也等于14,”我一愣,于洋回答是巧合还是有道理?经过我仔细的思考,找到了他解法的道理:当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3倍的那一年,母女俩的年龄差仍然是不变的。如下图:

小红的年龄:

妈妈的年龄:

28岁

列式:35-7=28(岁)28÷2=14(岁)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学生的一个回答,一个提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倾听学生的想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在倾听中学会捕捉,课堂中学生呈现出来的一些思维亮点,是教学中稍纵即逝的宝贵资源,如果不及时捕捉,就会与重要的“动态生成点”擦肩而过,就会在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痛失良机。

三、直面课堂意外,生成精彩。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必然使课堂呈现多变性和复杂性,常常会使教师的预设和实际教学产生差异甚至不同。我们要直面真实的课堂意外,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具体进程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使课堂再次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再次回到《同上一堂课》上,下面是张芳老师设计的两次摸球实验。

第一次实验:盒子里放9个白球和1个黄球,每组5个同学,每人摸4次,小组长做记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下面一组数据。

师:你们发现摸到什么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由于两种颜色的球个数差别较大,学生没有任何悬念就得到了结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因为盒子里放的白球多。

第二次实验:盒子里放8 个白球、4个黄球、2个红球;每人只摸一次,每次只能摸一个,然后放回盒里;每个同学在摸之前,要先晃一晃再摸;小组长做记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又得到下面一组数据。

(教师边提问边填表)

师:一共摸到几次白球?

生1: 17次。

师:一共摸到几次黄球?

生2:9次。

师:一共摸到几次红球?

生3:4次。

师: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4: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小;因为盒子里放的白球最多,放的红球最少。

这次实验数据是教师在预设时没有想到的,特别是三——六组的摸球结果很戏剧性,与第一次实验结论相矛盾,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这时应该怎么处理?是不予理睬;或是一带而过;还是直面生成的意外,及时调整预设。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以人为本,体现了一个教师是否有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表面上看,张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收集分析数据,用“巧

妙”的方法——合计摸到各种颜色球有多少个,得出哪种球放的多,摸到那种球的可能性就大,又回到了她的预设教案。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候错失良机,对于第二次每个小组的摸球结果忽略了分析。试问:第2次摸球试验的教学价值在哪里?哪种颜色的球放的多,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就大,这是学生第一次摸球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缺的难道是经历这样一个长时间摸球的过程吗?看来,张老师的教学定位有问题,没有真正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没有考虑到学生真正所需,从而在分析试验数据时避重就轻,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经受挑战。

本节课研究的《可能性》是概率的研究范畴,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的数学。随机现象是指对所得到的结果不能预先确定,但是可能性的大小在理论上是有规律可循的。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摸球实验探究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以第二次摸球第三组为例:盒子里放8个白球、4个黄球、2个红球。盒子里放的黄球比红球多,理论上摸到黄球比红球的可能性大,但是实验结果黄球和红球各摸到一次!原因是什么呢?这正是体会“可能性是不确定的”的最佳时机,遗憾的是教师没有抓住这个契机,展开教学,而是牵着学生的鼻子回到了她的预设教案,没有让学生经历困惑、反思与感悟的过程。体会只有试验次数足够多的时候,可能性的大小才能更加充分。理论上讲:哪种颜色的球多,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就大,但是实际摸到的次数不一定就多,反之也成立。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教师要注意捕捉其中不协调的信息,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地驾驭教学过程,有效地组织讨论和辩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灵性和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生成性的课堂观,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公开课,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过程丝丝入扣,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和总结语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教师对上课的“台词”早已做到烂熟于胸。课堂上教师时而提问,时而讲解;学生时而回答,时而倾听。讲到生动处教师是慷慨激昂,学生也群情振奋。课堂上教师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钻到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中,来个“请君入瓮”,最后师生“不谋而合”,“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说到底仍是教师在唱主角,学生仍是被动的学习,只不过这“唱”得更加巧妙,“被动”得更加时髦。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是虚假的繁荣。

【案例展示】

聚焦小学语文《惊弓之鸟》教学三镜头

镜头之一:

师:更赢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的本事是什么?

生:更赢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师:这是因为──

生:这只大雁受过箭伤。

师:对极了。更赢是根据什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的?

生:更赢根据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而判断的。

师:这说明更赢观察──

生:仔细。

镜头之二:

师:如果魏王不用箭,只拉一下弓,能不能把那只大雁射下来?

生:不能,魏王不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生:魏王也许能射下来。

生:能,那只大雁受过箭伤。

生:魏王要是能射下来,他为什么不射?

生:魏王都不信更赢有这样的本事,他自己肯定不能。

生:……

镜头之三:

师:如果魏王不用箭,只拉一下弓,能不能把那只大雁射下来?

生:不能。魏王不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不是射箭能手,就不能吗?

生:能,因为那只大雁受过箭伤。

师:受过箭伤的大雁,魏王不用箭,只拉一下弓,也能射下来。谁能联系课文解释下?

生:魏王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听到弦响,以为是箭又射过来了,心里很害怕,拼命往上飞,伤口裂开,飞不动了,就会掉下来。

生:是呀!任何人只要拉响弓弦,都能不用箭射下那只大雁。

生:那只大雁不是被射下来,而是被吓下来的。

生:那只大雁是惊弓之鸟,所以魏王拉一下弓也能把它射下来。

师:大家在讨论交流中理解得更深刻了。这是一只惊弓之鸟,所以魏王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也能射下大雁。对于这点你还存在什么疑惑?

生:既然魏王也能射下大雁,为什么信不过更赢的话?

生:魏王不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更不知道它听到弓弦响会掉下来。

生:那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魏王却不知道不用箭只拉弓就能射下来。

生:……

师:魏王不知道这些,更赢怎么会知道得这么多?

生:更赢常常打猎,积累了许多经验。

生:更赢很熟悉大雁的生活习性。

生:他也许曾经不用箭,只拉弓射下过受伤的大雁。

生:他肯动脑筋思考。

【现象分析】

镜头之一中,教师高度控制着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教学进程。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教师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感悟,忽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缺少个性化的解读,教师只关注教学的直接效果,很少有空暇去关注学生的个性,更谈不上从关注生命的高度去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重预设、轻生成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一大误区。

镜头之二中,学生参与对话的程度相对比较高,然而,这些发言之间却几乎没有联系。那是因为教师没有深入解读文本,担任好促进者的角色,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只能白白“流失”了。如果教师在此进行恰当的引导,重视其中有价值的生成问题,那么,学生的发言就不会这样的茫无头绪。

镜头之三中,教师从学生的知识与认识出发,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与文本进行对话,鼓励学生参与对话。教师既是一个积极的听众,又是一个活跃的参与者,还是一个睿智的引导者。他利用课前的精心预设,敏锐地捕捉学生课堂中精彩的生成,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主动学习,自主地走进文本的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让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这样,教学才会不断精彩迭起,学生才会有不断的收获。

策略探讨】

后现代课程理论家美国的小威廉姆E.多尔指出:“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

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心理学家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也指出:“人的每一个活动总是程度不同地包含着运动、观念的和情感的变化。”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语文课堂应有生成的动态美,语文教学不能是亦步亦趋、一成不变的线形序列。这样说并不意味语文课堂可以没有预设,相反,动态生成的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课前预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将面临崭新的考验:对教学目标必须有一个清晰、理性的安排,而这种安排又必须是弹性的,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有适度的空间,因而也是无痕的。从这个层面上说,教师的课前预设重点可放在对作品做高屋建瓴的精神透视,对学生作全面的人文关照上。一位优秀教师曾说:我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这堂课。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呢?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质疑中生成,创造精彩

质疑既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课本、超越教师,标新立异甚至反常规地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赤壁之战》时,有位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对故事有怀疑,整个故事过程有许多的破绽,只要出一个问题,历史就要改写,黄盖有如此把握吗?周瑜会轻易同意?”我及时地利用这一疑点上了一堂好课:

师:好,请同学们仔细想想,一般会露出哪些破绽?

生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产生怀疑──黄盖是真的投降吗?

生2:曹操看到东南风很急,为什么想不到敌人用火攻呢?

生3:一旦看出黄盖前来投降是假,曹操出兵怎么办?

……

师:这些问题提得好,请同学们读书,从文中的语言来看,为什么这些假如结果都没有发生?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及时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集中力量攻破疑点。疑点解决了,整个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学生质疑是多角度的,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化,他们的问题也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正是学生创造性的开始。学生提出问题就是新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集中力量攻破疑点,我们的教学就会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创造精彩。

二、感悟中生成,体验精彩

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

一位教师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片段:

(播放亿万人民群众在长安街上迎送总理灵车的实况录像。)

(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师:你们刚才看到的就是当时的真实场面。同学们,假如你就是站在为总理送行队伍里的红领巾,当看到灵车载着总理的遗体渐渐远去的时候,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生:(含着热泪,气愤地)我会说,敬爱的周总理,听说您是被“四人邦”迫害死的,我要把他们抓来,让他们永远跪倒在您的墓前。

生:(泪流满面地)我会追着总理的灵车跑得很远,很远。一边跑,一边喊:周总理啊,您怎么这么早就离去了,我们不能没有您啊,全国人民不能没有您啊!

生:(深情地)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不会忘记您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关心;不会忘记您在生与死的危急关头,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生:(泣不成声地)我要对总理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作家,我要写一本书,让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丰功伟绩!

……

这些都是学生在欣赏、感悟之后的感受,再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感受都是真实的、诚恳的、感人的,更是课堂中宝贵的生成资源。因此,我们在教学生学习或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要努力去创设一个个充满激情的情境,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抓住学生感悟形成的生成资源,将语文教学带入一个精彩的过程,使学生在体会文章语言美的同时,更受到明事懂理,感悟人生的效果。

三、争论中生成,引发精彩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争论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融入课堂,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语文课堂上的争论,有其特殊的意义,即争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争论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争论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曾记得去年我在为小学语文《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描述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这时,有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母的还是公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堂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因为当时那样做既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内化了文章的思想。语文教学不正需要这样的教学行为吗?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是丰富多彩的。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为学生课堂生成制造一定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生命之液在生成的课程中自由游淌,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愿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周雅萍

(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浙江金华 321000)

传统的资源观认为,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等才是课程教学资源。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课程资源。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这些课堂生成事件,只要我们注意挖掘,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资源,课堂会因它而精彩。

一、生成无法预约和避免

叶澜教授认为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每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课的进行过程中会生成一些即发的、非预期的教育性因素,主要原因:一是“人”的独特性。教学活动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带着自己的思维方式、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二是文本解读的多元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当代文艺理论也认为,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存在于读者的阅读活动当中。处于不同时代的读者由于历史背景的差别,会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就是同一历史时期的读者由于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也会对作品的理解和解释存在差异。因此,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对话”的现场性。在课堂对话情境中,对话并不是拟定好的,教学并不会完全沿着事先设定的程序运行,常会因为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使教学活动或停顿、或迂回、或反复、或跳跃……教学《坐井观天》(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朗读指导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片断:

生1:“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读得正确、流利。

生2:“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你读出了青蛙对小鸟的疑问,挺不错。

生3:“朋──友,别──别说──说大──大话了!……”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捣蛋鬼,我正想大发雷霆,却见他撅着嘴一脸的不服气。

于是我说:“你这样读一定有你的理由,能跟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吗?”

生3:青蛙长期生活在井里,没有机会说话,所以说话不连贯。

多独特的理解,多充足的理由。我带头鼓掌,随即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张扬,他们不再迷信教师,不再迷信教材,使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课堂生成事件真

实地存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是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也是一种无法预约的因素。

二、生成是独特的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式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的预订要求。”这里提到的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是在一种偶然出现的复杂微妙的情境中迅速生成的教学事件,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请看笔者教学

实践中的一个案例:

教学《纸船和风筝》(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将结束,我正在总结课文:“纸船和风筝使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同样是纸船和风筝让闹别扭的松鼠、小熊和好如初……”

我话音未落,一位学生冷不丁地喊道:

“我知道,纸船和风筝是松鼠和小熊的手机。”

我惊呆了,多生动的比喻呀!我何不让小朋友们展开自己的想象来说一说呢?“你的见解真特别,老师比不上你聪明。小朋友,你们认为纸船和风筝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小朋友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纸船和风筝是松鼠和小熊的邮递员。”

“纸船和风筝是松鼠和小熊写的一封封信。”

“纸船和风筝是架在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桥。”

……

毋须教师多言,学生已经给本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稍纵即逝的教学事件是一种灵感的闪光,是理性的思维和直接经验的冲突、撞击,是一种基于智慧之上而采取

的瞬时行动,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

三、预设要给生成留出空间

传统的教学只是按着教师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教学设计过分强调其作为科学、技术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作为人文、艺术的一面,使它成了一种单纯的技术行为,成为一种线性的、凝固的预案,不仅教学目标不能变动,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学结果可以预料,甚至连每个环节花几分钟教学都预先规定,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制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以生为本,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始终关爱学生的生命成长、发展,以赋予课堂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生成性。请看教学《窗前的气球》(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时的一

个片断:

一位学生提出质疑:同学们是怎么知道科利亚住在三楼病房的呢?这个问题并不在我们预设的目标之内,从我们的思维出发,这也是一个没有价值的问题,它与文本所要展示的主题无关。可转念一想,它与学生的生活有关,与学生生命成长有关,随即我把球踢还给学生:“你们猜一猜科利亚的同学是怎么知道的?”

“可能是老师告诉的。”

“可能是到医院的值班室里问的。”

“可能是同学们打电话到科利亚家里问的。”

“可能是同学的爸爸在这家医院工作,是爸爸告诉孩子的。”

……

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虽然,这一教学环节偏离了教学目标,但是它教给了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因此预设时,我们不再对课堂情境进行面面俱到的描述,给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动态生成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课堂常因此而精彩。

四、课堂要向生成开放

我们认为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不应是教案,而应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课堂上,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表现、需求,而非教案的进程。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有耐心“蹲”下来关注学生的思维。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理解知识,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而这一切,也许会让我们成人迷茫,甚至不屑。但是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坐井观天》(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课教学时出现了以下片断:

师: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些什么,说些什么?

生1:呀!天真的是无边无际的,我错怪小鸟了,我要向小鸟道歉。

师:一只知错就改的青蛙。

生2:天好大呀,我早点跳出来就好了。青蛙边说边向稻田跳去。

生3:我还是快点跳回去吧!(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真是个调皮蛋,怎么又要回

去了呢?)

师:你还想做一只井底之蛙?

生3:是的!(回答得理直气壮,真是气死人。)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3:外面污染太严重了,河水都是臭烘烘的。(天哪,我怎么没有想到!)

生4:我还有补充,许多人在抓青蛙还是井底安全。

……

此教案中要不是教师耐着性子听学生辩解,那精彩便与课堂擦肩而过了。当然,课堂向生成开放并不意味着教师跟着学生转,任由学生随便乱说一通了事。相反,这样的教学要求教师站在更宽更深的层面去构思和设想:学生可能从哪个角度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如果教师自己认为很重要的问题学生言有不及,自己需要怎样去补充、去引导?万一学生不发言,自己该用什么方法去激发引导?这些都需要教

师在课前有充分的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总之,教师只有善于挖掘生成的可利用的课堂事件,营造生命成长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才能使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才能使教学目标得到创造性的实现。这样,课堂也就成了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成了一方精彩纷呈、智慧飞扬的天地。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山东省教研室徐云鸿老师曾经说过:“课堂中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充分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老师在课堂中要做一个好的猎手,用非常警觉的眼光捕捉课堂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幸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从始至终被这位老师的课深深折服,但是又有点小小遗憾:课堂上如果能充分利用生成的教学资源,课堂也许会更精彩。

教学片断 (一) :找座位

师:同学们都能知道你是第几组、第几个了,那么现在我发给你们一人一个卡片,请你先按照上面的提示用眼睛找一找新的位置,你再去坐到那儿。

过一段时间后,学生拿起学习文具走到新的座位。

生(1):老师,我找不到。

师:那你先走到前边去。(学生拿着课本、学习文具不自然地走到台前等候)

老师走到生(2)面前

师:你先到台前。(学生的卡片上写有“第2个”)

……..

师:这两个同学找不到座位,同学们谁能说说原因?

生讨论,师生小结:找座位必须有“第几组、第几个”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反思:

老师的设计,也可以说是课的预设非常巧妙,按提示重新调座位,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验感受确定位置的方法,并且想让学生以找不到座位进一步明确确定位置的两个必备条件。但是在课堂上出现了一生条件不够就找到座位的情况。这时假设老师不是按照预设的那样,让他到台前充当找不到座位的角色,而是让他汇报如何找到座位的?这样的话,这个同学会将他的思想,他解决问题的独到之处(如利用排除法)汇报给全体同学。听了他的汇报,加上师生的评价,对他,对全班同学在“情感与态度、解决问题策略”方面将会有很大发展。这时候,老师再搞一个假设“如果你自己拿着这张纸条来教室找座位,能行吗?”会很自然地发挥他“台前”作用。

教学片断 (二) :贴姓名

师:同学们,刚才两个同学能把自己的名字贴到这图纸上了,你们能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把名字贴上去呢?先看清再上来贴。

学生贴的过程中,有一学生(第2组,第1个)将姓名贴到了(第一组,第0个)。

师:(单指这个学生)你这样贴,对吗?该怎样贴呢?

生发现空格并改正。

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由直观的学生座位(第几组,第几个),搬到图纸上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不是老师设计的周全,考虑的周密,引导的到位,何止一个学生出错?既然这个学生错已经出了,我认为教师要正视这个问题,让所有的学生来面对这个问题,共同利用好这个生成的教学资源,因为它毕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所在。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观察发现这个问题,然后帮忙找解决的方法。如果他能自己发现更好,假设他不能自己改,可让其他同学想办法帮他弄懂“先找什么,再找什么”。这样做师生共同关注了错因,帮这个学生的改正了错误,其他同学又重新回忆了这部分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为以后学习数对将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教学片断 (三):数对(1,0)、(0,0)

师:同学们看到这公园里景点这么多,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对来表示它们的位置?(找学生板演)

生(4)将大门的位置(0,0)写成了(1,0)

师:(又找一生)你是用什么表示的。

生(5):(1,0)

师:(又找一生)你呢?

生(6):(0,0)

这时从学生的表情看,整班学生出现了势均力敌的两种意见。

师:(找一生)你上来找一找(1,0)的位置。

学生找到了,顺理成章地达成了共识。

反思:

数对(0,0)对学生来说是提高了难度,以致形成了势均力敌的两个对立面,这时候我认为单靠老师的找(1,0)位置点拨显得有点力轻,学生的判断能力会得不到有效加强。如果这里让学生开展一次辩论活动,效果会最好。学生或激情陈述,或直观形象地表白我方观点的正确性,也可能会力力驳对方观点的错误来反证我方观点的正确性。在争论中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各方面均能得到发展。这样虽然会冲淡以后的“找路线”等简单训练内容,但我认为也很有必要。

“课堂是充满生命灵性的,课堂是到互动的,因此课堂教学不可能回避生成问题-----教学不是仅仅执行课前预设的过程,更是师生、生生交流、沟通、生成的过程。在彼此的对话交流中生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由此我们认为,课堂中的生成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暴露出学生的问题,正是可以利用的最好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宝贵的教学资源,把课堂变成一个生动的课堂,让课堂更加精彩。

课堂教学,可用三个问题来概述:把学生引向何处(目标问题)?是怎么引的(方法和过程问题)?引到了该去的地方吗(效果问题)?完成上述问题有多元化的方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其中的有效方法。但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构建认知结构,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轻松愉快的体验性去学习,始终保持学习的欲望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深思的话题。

多年来,我在实践研究性学习中,逐步认识到:要想实现上述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课堂教学,让课堂流动起来,生长起来;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产品生产流程线”,而是随着教学目标的实施、学情的发展,随机出现的活动场景的有机组合;也就是说,课堂产生于教学目标的任务驱动,发展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产生的疑惑,结束于学生对更高更远的学习目标所产生的欲望,即整个课堂流程不是事先规划好的,而是随机生成的,也叫做“生成性课堂”。

生成性课堂与传统性课堂一样,都涉及到同样的问题,只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时所把握的理念不一样。传统课堂是按照既定的程序按部就班的推进课堂;生成性课堂虽然教师事先有既定的课堂流程,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教师是根据学情的发展随机进行的。因此,我认为教师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把握以下几个问题比传统教学更重要。一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目标把握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一生学习这个大系统的认知结构的构建的顺利与否。二是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导入的激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三是课堂环节的生成。不着痕迹的课堂推进,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的生活化的课堂氛围,能大大提高课堂效果。四是拓展链接。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构建始终延续。

那么,如何把握这四个问题呢?下面我以《童趣》为例,来具体谈谈我的设想。

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

与传统课堂教学一样,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涉及到教育理念、教材、学生和教师等众多因素。但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更注重此节课的目标在学生培养中的目标大系统中的逐层构建,更多关注的是发展因素。因而,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思考,此目标与学生整个学习目标系统和认知系统的相适应。

《童趣》是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唯一一篇古文,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学到的第一篇古文。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因而务必要认真贯彻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认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地从事学习,并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争取开个好头,是很重要的。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人生为主题,书写人生感悟的。《童趣》位居第五篇,在前四篇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感悟到:人之所以能战胜困难、积极乐观进取的对待生活和人生,是因为人是有精神的,在这种精神的作用下,人自然就能享受生活和人生,包括其它的一切。而童趣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但与物有关,它是观者观物时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文中的夏蚊、草间之虫

皆细小之物,要想对其产生意趣必须发挥想象和联想,作者能产生物外之趣就源于此。因而本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很好范例。

鉴于以上的教材观和学生观,我从系统论和价值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体认作者的观察想象,发展自主想象能力;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三条教学目标,从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系统培养来说,本文是学生到初中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应发挥其“入门”的作用,因此我提出了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的学习目标;从本课教学的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角度来说,第一个目标是感知层面(浅层次),第二个目标是理解层面(中层次),第三个目标是深化、情感形成层面(深层次),即教学分三个不同的层面,系统推进;从价值论观点说,本文的内容是记童年趣事,这个趣产生于作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那就是细察微物,神思其中,产生物外意趣。如果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认到作者的“情趣”,并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那么学生不仅会感动于作者产生情趣的“想象能力”,更感动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从而让被课业负担、名次包袱压得麻木的心灵得到激活,积极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情趣。因此,我设计的第二三条教学目标就是要激活学生的这一情趣,加速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转化与升华。

总之,我认为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应关注三个系统,一是教材的编排系统,二是学生的认知系统,三是课堂的推进系统。

生成性课堂的构图规划

苏州园林之所以能呈现出自然之趣,是因为设计者和匠师们“胸中有丘壑”;生成性课堂要想随机生成,教师首先必须“胸有成竹”。这里的竹既有整棵竹子的整体构图,也有枝枝叶叶的细节,每一点都做到了胸中有数,实施起来自然会水到渠成。

在这两个要素中,我认为生成性课堂更侧重于课堂整体构图的预设,因为课堂的生成是在这一整体架构中产生的,脱离事前预设的课堂整体构图,就成了脱缰的野马,课堂无法驾驭,就会违背生成性课堂的初衷,课堂教学目标不集中、问题研究不深入,容易出现花架子。而枝叶问题是在课堂的具体生成过程中,教师事前也有的预设,但由于它的不确定性很大,虽然设计得很巧妙,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用不到,因而需要教师随着学情的发展灵活的去处理。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教学反思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小木偶的故事》《陶罐和铁罐》教学片断及反思 【情境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与课堂预设所不一样的情境,使得课堂教学表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好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契机,并合理地加以利用,课堂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我想,这应该就是“课堂生成”吧?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片断一】 师:“小木偶无论遇到什么人和什么事,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如果在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这样的人,你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1:我心里会想,这个人真是“神经病”!(说神经病的学生神采飞扬,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 生2:我会想,这个人是不是“不正常,脑子有毛病呢?” 生3:我觉得他是“白痴” 师:“你还想到什么词语能够形容这样的人?”(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开始动脑思考) 生1:“傻瓜” 生2:“弱智”

生3:“一天到晚只会笑,真是个二百五” 生4:“脑残” 生5:“他一定是个疯子” 师:同学们的词汇还是挺丰富的。遇到“一天到晚总是笑嘻嘻没有其他表情的人,我们都会觉得他不正常,会用上‘傻瓜、白痴……’等类似的词语来形容他,课文中小木偶遇到的‘熊警官、小兔子、老婆婆’会不会也这样看待小木偶呢?” 生(齐声):一定会的(课堂气氛越来越好,全班同学热情高涨)师:难怪大家都不相信小木偶,那你们觉得小木偶面对这样的眼光会怎么样呢?(举手发言的人越来越多,连平时从来不举手的同学也跃跃欲试) 生1:很伤心 生2:心里很难过 生3:真让人抓狂 生4:真郁闷 师:同学们的词汇真多!你能找到课文里用来描写小木偶难过的句子吗?(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 生:我找到了,课文里是这样描写的:“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师:谁能比这位同学读得更动情呢? 生:…… 【教学反思】

浅谈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浅谈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怎样做一名好老师,我们必须不断的思考。如果教师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人!这要求我们不断地完善自我,加强人格修养,当然这需要我们的努力。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这正是教师人格感召力的体现。 一、做好课前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离卷;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就会目不离屏。同样,一堂好课,有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引入授课中,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效率。 课堂的导入,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内容、方式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索和探究,解决问题或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类似“跳一跳才摘到的果实”,最有价值。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 给学生表现的氛围,让学生大胆的表现出来,才能给学生“身在其中”的愉快。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开发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蕴含的潜力,通过点拨使每个学生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愉快教育讲究寓教于乐。“乐”从何来?“乐”只能从学生主体的自我活动、自我实践的内在体验中来,从学生自主学习成功的欢乐中来,所以愉快教育更多的是提倡自主活动式教育。而在传统教育观念与体制下,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把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自己心甘情愿地旁落为附庸。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消失了,完全是疲于应付,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应让自己的学生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变单纯地学知识为主动自觉地既掌握知识和方法又培养能力。在这方面许多教师作了较多的探索,涌现出较多的模式。如以学生自学为主,师生共同讨论的“自学探索法”,以自学为主线,通过归纳与比较,掌握学习规律的“对比练习法”,指导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践操作的“实践操作法”,运用电教媒体的“形象教学法”等等,都较好体现了愉快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大胆表现出来,使学生主体得到激发,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充分体现教学的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四、教师要有执著的敬业精神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读书心得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和魅力十足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经常会感觉到自己的课堂欠缺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不断磨练。恰好同事推荐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本书。在本书中,各位名师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分析细节能力,善于品味细节、分析细节,能从一些细小的动作,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从一句简单的话语中,体会学生内心变化,感悟学生的兴趣点,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更完美。书中的那些文字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而每个教学案例都值得我去思考。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智慧,让人领会到课堂真的是因生成而精彩。 一堂充满精彩的语文课堂,来自于生成。这本书通过四个篇章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课堂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大困惑。课堂上怎么走生成的路?只要生成就都是有效的好的方面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读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

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语文天地中,在识字语言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案例《雾凇》一课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多种视觉感官来发现自然之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冬天美景,观看雾凇奇观的画面,生动、直观地感悟自然美语言,进而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童趣,学生们在互动活动中感悟到了语文的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课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交流中发现文字的魅力、语言的多样化。 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现代课堂上应该尽量避免过去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积极。例如在教学案例《北风和小鱼》这一课时,可以分三个步骤:先是要求学生能把每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初步认识北风吹一吹青草、梧桐树和小鸟与吹一吹小鱼的不同。然后组织小组之间交流,想一想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吹,那勇敢的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也不会怕北风吹。最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把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启发讲给同学听。通过独立尝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对本篇文章作者的真正想表达的想法给予认知、理解和接受。 模仿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方法之一,但模仿仅仅是手段,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从模仿到创造,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模仿、创造落到实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

把握生成绽放课堂精彩

把握生成绽放课堂精彩 一、开阔课堂生成空间,需要精心预设,。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老师在执教本课时,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圆,他预设到肯定会有学生说到球,让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一步步地从画圆中体会到球肯定不是个圆。从而解除学生的错误说法。原本那些一知半解的孩子也豁然开朗,不由地露出了赞许的微笑。预设是生成的起点,主观上只有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轻松驾驭。新课程也明确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同时,还应对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加以领悟,充分挖掘,大胆地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将其静态的、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赋予动态的生命,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探索知识的历程。 二、营造课堂生成精彩,需要善捕契机。 无论课前我们教师作多充分的预设,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这些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将会获得许多新启迪,新智慧。老师就有一双睿智的眼睛,他捕捉到学生把球说成圆这一契机,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答案,也没有给学生说球是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从探究圆的画法中,得出球不是圆的结论,让学生能够心服口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再如教圆的半径的定义时,老师问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有位学生就直接说出与圆的半径有关系。老师就抓住这一点,适时地追问,让学生在理解圆的半径的基础上,逐步归纳出圆的半径的定义。学生们学得透彻,积极性被提高,老师也教得顺畅,激情澎湃,老师真不愧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必须精心预设。教师只有努力营造开放、和谐、有效的生成性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才能让学生在有生命的课堂中绽放精彩。 日本学者川上正当也认为:“知识,百科全书可以替代,可是,考虑出的新思想、新方案,却是任何东西也替代不了的。”教师只有关注课堂,关注课堂中的事件,捕捉课堂中的契机,适时地引导,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活力,师生才会共同成长。

英语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

英语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 ——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的动态生成性教学 杭州春芽实验学校樊素君 一、引子 长期以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以取得教学的成功是我们英语教师的孜孜追求。新课堂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在“目标—过程—结果”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预约的精彩以外,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也会“生成”出许多无法预知的精彩。面对生成的精彩,若我们教师能以此为契机,及时捕捉和善于利用。那么,一个个超越预设、洋溢着芬芳的精彩会向我们款款走来,那些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点点滴滴会呈现出诗一般的美丽。 二、主题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随着英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推进,如何捕捉英语课堂中的“意外”,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绽放活力,是新课程派生的崭新理念,具有现实意义。然而由于课堂上生成的有效教学资源来得比较突然。往往令教师手足无措,处理不当,会给课堂教学留下很多的遗憾。 三、主题内涵阐述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只注重对“填鸭式”的灌输,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语言的交际性。英语课堂教学也是一个灵性飞射、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的过程,他们的及时表现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若教师刻意执行预设教案,冷落课堂生成,学生尤如被缝翅的鸽子,难以展翅高飞。英语教学的对象是人,人的活动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它也是动态的。随着英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推进,如何捕捉英语课堂中的“意外”,动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绽放活力,是新课程向教师们提出的又一个崭新的课题。叶澜教授指出,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从学生的心理和需求考虑,如果能利用好学生生成的“意外”,将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 四、案例及分析 例一: 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那是我的第一次公开课,教学内容是脸部各部位单词:eye, ear, nose, face, mouth, head及句型:This is my 。课前由于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也

“精彩”生成在课堂的每一瞬间

“精彩”生成在课堂的每一瞬间 一次,在六年级的阅读课上,为了了解学生前一阶段的阅读情况,我让他们在30分钟内完成一次阅读练习(满分200分,完成后要根据得分选出前20名作为“阅读之星”)。学生们完成了10多道阅读练习题后,我按照惯例让学生们边听我讲评,边根据给出的正确答案交换着进行批阅和判分。交换批改后,学生们拿到了自己的试卷查看得分,当然更想知道其他人的得分情况,以便了解自己的排名,想知道究竟谁的得分高,哪些同学能当选为“阅读之星”。 在大家的推荐下,统计在场所有同学分数的任务又一次交给了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小男生――骆××。骆××从第一排左边同学起,一边让同学们顺着报得分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记着:135、110、180、140、150、165……第一次出现的得分,他先写下来,遇到出现相同得分时他就在相应分数后乘以几:135×2、145×3、150×5……小骆依次记着,当相同得分重复出现时,他就擦去原有数字再修改,当第一排20多位同学的得分统计完后,他没有接着统计第二排得分,而是调整统计方法。只见他拿起笔,首先在黑板的另一块空白处从最低分起,按五分一档从低到高列出了:“110、115、120、……190、195、200”的分数段,接着将每位同学所得的分数对应着各个

分数段,在相应的分数段下面用画“正”字法将每个分数进行着统计。同学们依次报着各自的分数,骆××有序地迅速地记着,不一会儿,100多人的分数情况全都呈现在了黑板上。 看到小骆同学如此出色地完成了统计分数的任务,我欣喜极了,并突发奇想:刚刚的这一幕太难得了!这是一次绝好的练笔机会!何不让大家一起来将小骆同学统计分数的情景描述一番,用语言评价一番,进行一次小练笔呢?于是,我对同学们说:“测试题的分数结果已出来了,但是老师还有一道附加题,想要让大家完成――请同学们回顾和思考一下小骆统计分数时的动作、表情,还可以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用几句话评价一下小骆同学的表现及统计分数时的特点。看谁观察得仔细,发现得多,概括得准?我们可以用《_____的一幕(瞬间)》为题,也可以结合刚刚的场景自己拟题写一个小片段。” 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忙碌起来,在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后,迅速地在纸上写起来。下面是几位学生所写片段: 生1:……骆××最先统计的是第一排同学的分数,只见他专注地听着,写着,还不时地转动着身体看着我们,好不容易才将第一排的分数统计完毕。骆××抓了抓头,似乎觉得第一排的统计方法有些不妥,眨着眼睛想了一下,便灵机一动,立刻采用了列数字表格和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只听小骆喊道:请得110分的同学站起来,再请得115分的同学站起来,……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体悟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体悟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和魅力十足的,作为一名新进语文教师,我经常能感觉到自己的课堂欠缺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不断磨练。恰好学校推荐了这本《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寒假前有幸听到了张文质教授的讲座,于是寒假期间我读了这本书,读的过程中那文字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而每个教学案例都值得我去思考。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在新课程课标上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智慧,让人领会到课堂真的是因生成而精彩。 一堂充满精彩的语文课堂,来自于生成。这本书通过四个篇章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课堂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大困惑。课堂上怎么走生成的路?只要生成就都是有效的好的方面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读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我感触颇深,收益匪浅。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标则把“生成”当做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学机智”,新课标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 关于生成的问题本书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这个问题。如第一篇:美好遇见。里面包含侯登强老师的《蜇了你,不是我的错》,王炜老师的《一张无字的考卷》,崔智芹老师的《失而复得的赛车》等;第二篇:别样精彩。包含刘景水老师的《种次“他人田”又何妨——一堂“跑题”的社会课》,朱小毛老师的《我爱在课堂上“耍贫嘴”》,夏昆老师的《还原一个真实的陶渊明》等;第三篇:智慧生长。包含宋英民老师的《课堂是不断生成智慧的地方》,周顺海老师的《在<故乡>中体验“表现”之美》,方杰老师的《春天,怀想一个女孩》等;第四篇:课堂寻觅。包含李秀伟老师的《奇迹在从容优雅中——韩兴娥教学赏析》,李玉民老师的《“删除‘无效’即有效”——对当前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思考》,陈华老师的《用心激活课堂——简笔画创编课的教学尝试》等。这些都给我很大的启发,下面是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

主题阅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主题阅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6-10-18T16:56:46.07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9期(上)作者:郭文学 [导读] 学生很欢迎课堂上多读书,读好书,课堂气氛很活跃。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房镇镇中心小学淄博 255000)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都讲得过多,从字词段落到布局谋篇,从人物形象到写作特色,无一遗漏,生怕学生听不明白。结果是满堂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关键是改变教学方法。这时候,我们有幸与她牵手、与她结缘,她就是------主题阅读。随着课改的实施,主题阅读已受到我校语文教师越来越多的关注,让我们喜欢“她”、迷恋“她”。在上学年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开始重视将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目的就是利用拓展资源和大量的阅读上好我们的语文课。比如我学到了批注式阅读,找到文中关键的句子,学生找出句中的重点之词,反复品读,得其精华。我也会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学生记下说出自己的感受,以读为本,读中感 悟,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的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课外阅读课内上”。这便是语文主题阅读。“树立大语文观”,“从教材出发”,“遵循整体性原则组织教学”,“以一个主题式问题引领单元阅读”……主题阅读不再是一课书一课书地教,而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教;课堂的学习方式不再是一篇文章的散敲碎打,而是围绕一个主题式问题的整组教学;课堂教学不再是繁琐讲解、不停发问,而是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引领阅读方法,分享阅读体会”的刀刃上。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实际证明,学生很欢迎课堂上多读书,读好书,课堂气氛很活跃。主题阅读的合理运用,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发挥大量阅读读书多种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一、主题阅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 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种读书方法,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意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文本,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读书,就要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鲁教版三年级课文《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那么,对于从未到过南方的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呢?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及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在。出示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来交流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相机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如:“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从课件的描述中,感受到榕树之大,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还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关于榕树的图片,以增加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拓展阅读了《冠头岭看鸟》,“看各种各样的鸟儿像天女散花在空中飘荡。作者通过细致描述及小男孩的介绍让我们观赏了活生生的各种鸟儿:哺育幼鸟的犀牛鸟,把芭蕉叶卷成窝的缝叶莺,把窝织成小篮子的织布鸟……铺天盖地的鸟儿让你眼花缭乱,婉转悦耳的鸟声不绝于耳”,这岂不又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鸟的天堂”?同时,还阅读了新语文阅读的《小草》《瀑布》,读这些描写景物的文字,边读边想象,就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是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学习《古诗两首》,我把两首写友情的诗词进行比较教学:交流对两位作者的了解,并复习所学过的诗词;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感知诗词大意;比较两首诗词所写时间、景物、各自特点有什么不同;通过吟咏诗词、想象画面、体会意境,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表达的两种不同的情感——“依依不舍”、“关切与祝福”。接下来的两节课,我又带领孩子们一起赏析了《经典诵读》中自己喜欢的有关送别、友情的古诗词,并结合语文园地“日积月累”的写情诗词名句进行了诗词拓展诵读。在分享赏析、反复诵读中,同学们不知不觉背下了《送友人》《赠范晔诗》《北郭闲思》《伯牙绝弦》等多首同主题的诗词。在最后的展示诵读环节中,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展示学习的收获,分享积累的快乐。 二、主题阅读,读中感悟,习得方法。 古人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兴奋点。以三年级教材《一面五星红旗》为例,选编课文的意图之一就是学习一些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本课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几乎不直接写“我”说了什么话,也没有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在与面包店老板交流的过程中,都是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如“犹豫”“凝视”“摇摇头”“向外走去”等词语和短语。我想,该如何让学生领会这一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呢?我想到了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高度浓缩了课文的精华。先让学生找出含有国旗的句子,用多媒体出示,反复品读,通过我的言行看出我对国旗的热爱和珍惜,折射出我的拳拳爱国之心。同时,教师用手中的魔棒------“白板笔”轻轻地点点、画画、圈圈,围绕这些句子我们看出作者没有任何豪言状语甚至是只言片语,这些动作实际上更有力地表现了“我”的爱国热情,这样写显得深沉而含蓄,却也深深的打动着我们。这其中教给了学生一个习作小方法,那就是“行动胜过千言万语”。接下来与学生一起阅读了《送我一枝草》,文中作者漂泊他乡,因为得到一枝草的“支助”而信心倍增,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也许付出“一枝草”的人更感快乐,因为他“吹着口哨”传递快乐,更因为他让快乐得到了无限延展。而新语文阅读中的《国旗的故事》,梁帆的话更让我们得出了:祖国对我们来说,必须比我们自己贵重。不同的阅读,相同的主题:爱,让世界没有距离。 主题阅读,正是体现了课标中“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主题阅读,学生会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从而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语言文字的感染、熏陶。在这里,他们可以领略爬山虎的蓬勃生机,可以欣赏钱塘潮的神奇壮观,可以感受九寨沟的奇绝美妙;他们会为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大家庭而感到欣慰,为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而深感折服,为雄伟的长城而感到自豪;他们也会沉浸在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同情里,陷入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思索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和魅力十足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经常会感觉到白己的课堂欠缺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不断磨练。恰好同事推荐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本书。在本书中,各位名师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分析细节能力,善于品味细节、分析细节,能从一些细小的动作,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从一句简单的话语中,体会学生内心变化,感悟学生的兴趣点,并及时调整白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更完美。书中的那些文字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而每个教学案例都值得我去思考。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智慧,让人领会到课堂真的是因生成而精彩。 一堂充满精彩的语文课堂,来白于生成。这本书通过四个篇章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课堂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大困惑。课堂上怎么走生成的路?只要生成就都是有效的好的方面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读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语文天地中,在识字语言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案例〈〈雾淞》一课中,让学

生充分运用多种视觉感官来发现白然之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冬天美景,观看 雾淞奇观的画面,生动、直观地感悟白然美语言,进而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童 趣,学生们在互动活动中感悟到了语文的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课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交流中发现文字的魅力、语言的多样化。 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现代课堂上应该尽量避免过去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白主探索、合作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积极。例如在教学案例〈〈北风和小鱼》这一课时,可以分三个步骤:先是要求学生能把每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初步认识北风吹一吹青草、梧桐树和小鸟与吹一吹小鱼的不同。然后组织小组之间交流,想一想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吹,那勇敢的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也不会怕北风吹。最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把白己的理解、认识和启发讲给同学听。通过独立尝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对本篇文章作者的真正想表达的想法给予认知、理解和接受。 模仿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方法之一,但模仿仅仅是手段,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从模仿到创造,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模仿、创造落到实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不断地产生“为什么”。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虽然学生有的想法还不很成熟,但这激发了学生的很多创造灵感,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人性化的评价语,如“善于观察,肯于动脑,敢于提问,太好了!”、“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的分析!”、“我很佩

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和素质,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路线,趼究当前国内外教育教学发展状况,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其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情境中学,不断被新鲜事物刺激所吸引,因为“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才会还语文课堂于精彩,使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变的生动、有趣。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

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中指出: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根据对课标的学习,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一课中,

捕捉意外生成,让课堂更精彩

捕捉意外生成, 让课堂更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地变动。”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探讨、相互接纳、获得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师生全方位的互动的过程,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一个个生动的生命体,由于知识、经验、思想和参与的兴致等不同,往往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的行为、思想在课堂中相互作用,往往会生成一些意外而又有意义的生成,这种生成的资源来自课堂本身,具有真实性,是学生参与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和亲近感,比一般的教材资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及时捕捉这种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并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才会更精彩。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捕捉意外生成资源,激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呢? 1.捕捉和利用意外不确定事件资源 有人估算过,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上,至少要做出30 个与教学有关的决策,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学生中的“另类”声音。课堂上教师到底是关注结果还是关注学生?如果你关注了学生就会发生教学过程的

“意外生成”,就会产生资源。一堂好课的精彩之处就是抓住了这个资源,不断地引领。吴正宪老师以满腔的热忱,高超的教育智慧随时把握有价值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知识与知识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碰撞,情感与情感的融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2.捕捉和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小学生受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所限,在学习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一些老师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将可能出现的错误人为地控制或避免。实际上,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抓住课堂中这些不期而遇的资源,事实上,这种错误情况的出现,是十分难得的课程资源,只要处理得当,很可能转化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位老师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中出示了35-9 这道题,有一位同学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35-9=34 。很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错误资源,追问:“请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直面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生命在尊重中激活。这样的追问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唯一目的的课堂评价,这样的追问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捕捉学生的疑惑需求由于学生的差异,教学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学生基于个体生命体验之上的各种疑惑或需求。在教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着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指出“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只有“生成的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气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 传统的教学模式讲究循规蹈矩,导致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气和乐趣,新课程追求的理想的数学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的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因此,“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课堂往往因生成而精彩。那么,在教学实践探索中,如何驾驭这种生成呢 一、深入钻研教材,期待生成 我们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对教材要用心领悟,深入挖掘,正确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并体验探索知识的历程。有效生成首先源自于教师的精心预设,源于教师对教材的领悟。杨九俊先生说,课堂的有效生成应该是预设的生长、形成,是课堂预设的思路、设想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生长出来。教师没有精心的预设,课堂就没有精彩的生成。所以,我们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在哪儿,利用文本信息精心捕捉生成点,并设计成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回答,让学生的智慧火花绽放,预约精彩。 听一位老师教学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即用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年份为闰年,有余数的年份为平年,教师并没有急于交代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整百年份,而是出示了一组年份让学生进行判断其中有一个年份是1896年。老师问:1896年是闰年吗那么之后的那一年也是闰年呢学生齐答:1900年。老师说:好吧,我们就来看看1900年的那一年的二月份到底是多少天学生提议看1900年的年历。当多媒体显示1900年的二月份只有28天时,学生十分的诧异,进而强烈的想知道:为什么实际上学生情绪的跌宕起伏正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精心的预设。这个时候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到了极点,教师从而再介绍为什么“4百年一闰”就显的水到渠成了。对判断整百年是否是闰年的这一学习难点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就这样在动态生成中被完成了。 而这份生成的精彩都源自于教师捕捉准了生成点。可见,老师精心地捕捉好的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有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毫米的认识》案例分析 王晓宇 叶澜教授曾经对生成性的课堂打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毫米的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就是用真实的课堂诠释了生成的魅力! 一、毫米的引入 预设: 老师:从文具盒里选择一种文具,有尺子量一量大约有多长? 汇报:你量的是什么?长几厘米? 生1:钢笔。14厘米多一些; 生2:橡皮。正好6厘米。 生3:钢笔。不足13厘米。 师:刚才,我们采用了正确的测量方法,但是量的结果却不很精确,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生成: 汇报: 生1:我量的是碳素笔,14厘米3毫米。一听到生1引出了毫米的概念,其他同学也纷纷效仿。我测量的是文具盒,16厘米多2毫米。我量的是橡皮,差1毫米就是6厘米了。 我临时改词:同学们真厉害,今天我们要接触的就是毫米,没想到你们提前认识了!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边板书边随口说到:你能用“毫”组一个词吗?“毫毛、一丝一毫、毫不犹豫……” “说说它们的意思。” 张茜:毫毛就是猴毛,孙悟空身上的手,和我们的头发丝一样。

刘璐:毫不犹豫就是一点也不犹豫。毫在这里是一点的意思。 师:(若有所悟) 由此及彼,我们对毫米有了初步的印象,就是一点,很细。那究竟毫米是多大一点呢?它就藏在我们的尺子里,再观察一下。 [反思]: 在这一环节上,似乎是学生抢了我的戏,我还没讲他们自己就靠拢在课题上了。其实,我早应该想到的:数学教学必然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导入多了一些生动活泼。而这样的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上的提高。 至于用“毫”组词完全是课堂上一瞬的灵感,记忆里好像于永正讲语文时用到过这个方法。套用叶澜教授的说法也是条意外的通道吧! 二、1厘米=10毫米 预设: 1、观察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0----15的数字,1厘米间有十个空地方。 2、课件出示放大的尺子,师说1小格就是1毫米。 3、找同学到屏幕前指出1毫米,然后总结尺子上每个小格都是1毫米。 4、递推:1小格是1毫米、2小格、3小格、8小格呢?10小格是多少?进而得到1厘米=10毫米。 生成: 师:为了方便同学们观察,老师在黑板上仿制了一把放大的尺子。画几厘米的线段,再在0——1厘米中间平均分成十个小格。谁愿意到前面来指正一下1毫米? 张茜:(快速地)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了1毫米长的线段。鄂隽、刘璐又分别画了一个。瞥眼看到王海波闷声不响地一脸茫然,把彩色粉笔递给他:“你也画一个!”他慢腾腾地走上讲台,迟疑着在两个端点之间连了一条线段,我看他画好了,自圆其说:“非常好!刚才老师还以为你找不出来呢?”也许是这话拨动了这个内向男孩的心弦,他转回身用粉笔一掠“这些小格都是1毫米。”我表示惊讶:“呀,让我数数,我能从1厘米中找到10个小格,你能吗?”

如何导入新课,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如何导入新课,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摘要: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有经验的老师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想法设法在开课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引导的过程是为新内容呈现搭桥、铺路的过程,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望、启发积极思维、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的过程。导人新课的方法很多,下面谈谈语文新课程课堂导入的几种常用方法。 关键词:新课小学语文课堂精彩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生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一、发挥学生创造力,使其体会读书的乐趣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依靠于书本中的内容,还要把世界作为学生的教科书,特别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语文教学要带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性,自主地探讨,自由的交流总结,那么学生的收获会远远超乎课堂所获,远远超乎老师的想像。如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感受读书的快乐》,在学习课文时,学生懂得了很多读书的好方法,那么怎样运用到他们的读书生活中去呢?笔者启发学生确定了“我爱读书”活动主题,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搜集有关读书资料,交流读书心得,设计读书计划,编辑读书小报。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过一个月的活动,学生展示了精彩纷呈的读书小报,设计了富有个性的读书计划,填写了丰富多彩的阅读记录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二、设问导入法,设置悬念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文题目有关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正确回答。如教学第七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学习课文前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电脑吗想上网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网上有哪些内容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疑点就会解开了。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这样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分别建立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击曹操,刘备派杰出的政治事、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最后的结果怎样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设置悬念应注意三点,一是悬念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难度适当,虽为学生未知,但经过阅读思考能所有知;二是悬念要和教材内容相符,如果与教材内容无关,就流于形式;三是要突出“悬”,它虽不同于一般的问题,但比一般的问题更有艺术魅力。 三、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其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在活动中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会为语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笔者在教学四年级《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扩充,开展了《绿化校园》的语文活动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安排的活动有描写花草树木的词语竞赛,介绍校园内自己所认识的一种植物,有关于植物的诗词的收集、理解和朗诵,有校园内花卉的介绍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有关于植物的诗词的收集、理解和朗诵,学生为了交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搜集,到图书馆、书店,上互联网查阅、搜索,向亲戚朋友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