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附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附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附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附答案)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卷

一、填空。(每空2分,共36分)

1.下列图形分别是从前面、上面、左面中哪面看到的形状?

2.下列图形分别是从前面、上面、左面、右面中哪面看到的形状?

3.

在上面的图中,看到的是,看到的是,看到的是,看到的是。那么,是从()面看的,是从()面看的,是从()面看的,是从()面看的。4.如图:

(1)从()面和()面看到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

(2)从()面看到的形状是。

5.仔细观察,找一找。

小明通过观察上面的四个立体图形看到了A、B两种形状,如下图:

(1)从前面看,是图A的有()。

(2)从前面看,是图B的有()。

(3)从左面看,是图B的有()。

(4)从上面看,是图B的有()。

二、选择。(每题3分,共15分)

1.从右面观察,所看到的图形是()。

2.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是的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3.观察下面的立体图形。

从前面看形状相同的有(),从左面看形状相同的有()。

A.①④B.②③C.①②

4.给添一个小正方体,变成,从()面看形状不变。

A.前B.上C.左

5.下面的立体图形是由()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A.5 B.6 C.7

三、解决问题。(1题14分,2题18分,3题8分,4题9分,共49

分)

1.小丽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出了下面的立体图形,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1)从前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

(2)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

(3)从前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

(4)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

2.摆一摆,画出从前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

3.下面的物体各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

4.红红、亮亮、聪聪分别用小正方体拼搭立体图形,下面是他们从立体图形的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图形。

红红:前面是,左面是,上面是;

亮亮:前面是,左面是,上面是;

聪聪:前面是,左面是,上面是。

下面分别是谁拼搭的立体图形?请在下面的()里填上对应

的名字。

答案

一、1.左前上2.上前右左

3.上左(右)前后

4.(1)左右(答案不唯一)(2)上

5.(1)①(2)③④(3)③④(4)②

二、1.B2.C3.A B4.C5.C

三、1.(1)①⑤⑥(2)②③④⑤

(3)②③④(4)①⑥

2.略

3.454 5

4.聪聪亮亮红红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资料(全)

第1单元四则运算 1、运算顺序 P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P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P11: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P12:加、减、乘和除统称四则运算。 3、P13:有关0的运算 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与0相乘,得0。 0除以一个数,得0。 0不能做除数,例如5÷0 是不存在,没有意义的。 4、四则混合运算方法 一看(看数字,运算符号,想想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画(画线,哪一步先算,就在哪一步的下面画一条横线,没有计算的要照抄下来。) 三算(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四检验(检验运算顺序是否错误,计算是否算错。) 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 1、确定物体的位置 (1)找参照物:以谁为参照物,就以谁为观测点。 如:“在XXX的东偏南”就是以“XXX”为观测点 (2)找出较小的夹角,从箭头方向开始写出方向。 (3)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 (1)确定观测点,建立方向标。 (2)用量角器确定建筑物的方向。

(3)用直尺确定建筑物的距离。 (4)画出建筑物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3、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4、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第3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运算定律与算式特点 P28:加法交换律 a+b=b+a 34+89+66=34+66+89 26+47-6=26-6+47 1、只有加法,减法。 2、注意减法时要将前面的“一”号一起交换。 3、在简便计算时,一般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运用。 P29:加法结合律 a+b+c=a+(b+c) 88+104+96=88+(104+96) 79+26-9=26+(79-9) P34:乘法交换律 a × b=b× a 4×58×25=4×25×58 1、只有乘法。 2、在简便计算时,一般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同时运用。 3、注意找好朋友: 2×5=10 4×25=100 8×125=1000 P35:乘法结合律 a×b×c=a×(b×c)125×67×8=67×(125×8) P36:乘法分配律拆:(a+b)×c=a×c+b×c25×(200+4) =25×200+25×4 合:a×b+a×c =a×(b+c)265×105-265×5=265×(105-5) 1、有乘法和加法;或者有乘法和减法。 2、拆的时候,是将括号外面的数分给括号里面的两个数。 3、合的时候,是提取相同的因数,将不同的因数相加或相减。 特别注意: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区别 2、运算性质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64分)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12分) 1.用一些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个这样的小正方体。 2.用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有()个面是正方形,有()个面是长方形。 3.仔细观察,找出下面的物体从前面、上面、左面看到的样子。(前面的画“√”,上面的画“×”,左面的画“○”) 二、我是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同一个物体,不论从哪个方向看形状不变。() 2.不同物体,从某个方向看到的形状有可能相同。() 3.一个物体从上面、左面、前面看到的都是,那么这个物体一定由4个小正方体拼成。() 4.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它。() 5. 和从上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三、我来选一选。(15分) 1.下面图形中,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形状不变的是()

2.如图由3个小正方体拼成,从前面与从()面看到的形状一样。 A.右 B.左 C.上 3.同一物体从前面看是,从左面看是,从上面看是,这个物体是() 4. 去掉一个正方体后,从前面看不可能是() 5.有一个由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物体,从它的前面看是,从右面看是,这个物体最少是由()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A.6 B.5 C.4 四、连一连。(12分) 五、我会画。(15分) 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左面、前面看到的图形分别是怎样的?画出来,并涂色。

(36分) 六、解决问题。(共36分) 1.用5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分别拼成如下三个图形。(10分) (1)从哪个位置看,3个图形的形状是相同的? (2)从哪个位置看,3个图形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 2.(16分) (1)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的有()。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四则运算 1、运算顺序: 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有关0的运算: ①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②任何一个数乘0得0。 ③0不能做除数。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④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0做除数没有意义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找不到一个数与0相乘得5。 二、观察物体(二) 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三、运算定律 1、加法运算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 +c=a+(b+c) ③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 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或交换减数的位置。 a-b-c=a-(b+c)或 a-b-c=a-c-b 3、乘法运算定律: 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 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 ×c=a×c+b×c 4、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或交换除数的位置。 a÷b÷c=a÷(b×c)或a÷b÷c=a÷c÷b 5、有关简算的拓展: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第二单元知识点及试题

第二单元:三角形 “空间与图形”知识 一、认识图形 ①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分; ②把平面图形按图形是否由线段围成来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类是由线段围成的。 ③按图形的边数来分。 2、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形(不稳定性)的特点。 二、三角形分类 1、把三角形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 (1)按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①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按边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任意三角形。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通过分类发现: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边的关系 1、任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5、用2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6、用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大三角形。 7、用2个相同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大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

四、四边形的分类 1、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作四边形。四边形中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只由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菱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圆形是轴对称图形。 ①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②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菱形有2条对称轴。 ③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④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⑤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五、图案欣赏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案的美。 2、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金桥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2)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2)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3) 混合运算 (4) 第四课时有关0运算 (5)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6) 第一课时位置与方向 (6) 课题:画方位图 (8) 课题: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9)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1) 加法交换律 (11) 加法结合律 (14)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第三课时) (15) 课题二:乘法分配率 (16) 课题:简便运算 (18) 简便运算(二)教学设计 (20)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21) 课题:营养午餐 (23)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7) 课题一:小数的意义 (27)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8)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教案 (30)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32)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5)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35) 第五单元三角形 (37) 课题:三角形的特征 (37) 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第三课时) (39)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一课时) (42) 第五单元: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 (44)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7) 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49)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运用 (51) 第七单元统计 (53)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54)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 (54) 课题: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二) (56)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一)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 (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A-A=0 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4、四则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减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连减的性质: a-b-c=a-(b+c)。 二、乘除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 c= a× (b×c ) 3、乘法分配律: (1)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a+b)×c=a×c+b×c(a-b)×c=a×c-b×c (2)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a-b)×c=a×c-b×c。 4、除法的性质:a÷b÷c=a÷(b×c)。 5、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①类型一:(a+b)×c= a×c+b×c (a-b)×c= a×c-b×c ②类型二:a×c+b×c=(a+b)×c a×c-b×c=(a-b)×c ③类型三:a×99+a = a×(99+1)a×b-a= a×(b-1)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二单元 公顷与平方千米 重点:公顷 边长就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顷 100米×100米=10000平方米=1公顷 体会1公顷有多大,一般一个教室的面积就是50平方米,200个这样的教室的面积就就是一公顷。 平方千米 边长就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 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平方千米 体会1平方千米,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就是7000平方米,140个这样的足球场的面积就 是1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公顷与平方千米都就是比较大的面积单位,常用测量土地面积,一般广场面积多用公顷,国家领土面积,海域面积,省会面积多用平方千米。 常用的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从小到大的顺序: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进率: 平方厘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平方分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平方厘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就是10000, 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就是10000, 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就是1000000, 公顷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典例剖析: 6公顷=(60000 )平方米 40000平方米=( 4)公顷 8平方千米=( 800 )公顷 100公顷=( 1 )平方千米 解析:1公顷=10000平方米,所以6公顷=60000平方米 40000平方米=4公顷,1平方千米=100公顷,所以8平方千米=800公顷,100公顷=1平方千米。 课堂演练: (一、)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小华身高约140( )。 (2)一间教室的占地面积约就是50( )。 (3)学校体育馆面积占地约6( )。 (4)我国领土面积大约就是960万( )。 (二) 1、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 ),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就是( )。 2、边长为( )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3、测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时通常用( )、( )做单位。

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新完整版

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新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概念及公式 一、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1、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3、积=乘数×乘数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4、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5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二、与简便运算有关的知识:(重要的算式:25×4=100 125×8=1000)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2、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 (a+b)+c=a+(b+c)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a×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加起 来。 a×(b+c)=a×b+a×c 6、减法的性质:(1)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 - b - c = a -(b﹢c) (2)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a - b - c = a -c -b 7、除法的性质:(1)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 = a÷(b×c) (2)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a÷b÷c=a÷c÷b 8、简便运算的关键是凑整: 在加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加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加几再减几,少加几再加几。 在减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减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减几再加几,少减几再减几。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出题人:博望二小李运丰 一、口算(共10分,每小题1分) 24×5= 100×0= 10×10= 68-0= 0÷12= 26×36= 111-111= 0+25= 128-0= 63÷63= 二、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一个数加上(),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0除以一个() 的数,还得0;()不能做除数. 2、被减数、减数、差的和是380,被减数是()。 3、把341+72×56÷28的运算顺序改成先求和与商,再求积,则原式变为() 4、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两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已知两个因 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两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 5、根据15×49=735,写出两外两个算式: ()() 6、写出下列各式各部分的名称: ()×除数=()被除数=()×除数+() 因数=()÷()商=[()-()]÷() 7、在计算[147+(251-51)]×12时,第一步要先算(),再算 (),最后算()。 三、认真判断,辨明是非(共10分,每小题2分) 1、0除以任何一个自然数都等于0。() 2、如果△+□=○,那么○-△=□。() 3、只能用乘法验算除法。() 4、25×[(356-270)÷43]去掉中括号,计算结果不变。() 5、如果☆+213=516,那么☆=516-213。() 四、计算题(共30分,每题3分) 1、根据运算顺序认真计算 258÷2-13×6 1000÷[76-(60-9)] (54+310)÷(26-12) 2、在下列算式中加上括号,改变运算顺序,使算式的计算结果最小 18+26×39-17 480÷80+40×2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是错误的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0 (5)任何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8)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a-a=0 (9)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 4.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6.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1.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一般是不一样的。 2.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 3.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 4.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单价×数量=总价。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65+93+35=93+(165+35)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叫做减法的性质。 用字母表示: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 c = a× (b×c )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反馈试卷 班 号 姓名 等级 一.口算下列各题: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 2700-900= 25×800= 82万-54万= 650+360 = 485+515= 820-330= 123+98= 58万+63万= 123-98= 9600-350= 8100÷90= 37万+73万= 64万-46万= 二.列竖式计算并用竖式验算: 4383+2647 5843-3669 三.求未知数X: X+572 =1486 X -360 = 235 85 + X= 188 582-X = 167 四.用简便方法计算:(要写出计算过程) 429 + 202 278 + 99 582 -103 804-397 五.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计算: ① 540减去一个数得136,这个数是多少? ② 什么数比782少365? 六.填空: ⑴ 520加上( )得1254。 ⑵ 一个加数是56,另一个加数是它的4倍,另一个加数是( ).这两个加数的和是( )。 ⑶ 被减数是减数的5倍,减数是21,被减数是( ),差是( )。 ⑷ 甲数比乙数多229,甲数是681,乙数是( )。 ⑸ 208-127=81利用加法进行验算,列式是( ), 利用减法验算应是( )。 ⑹ 根据题意写出数量关系式或等式: 有150千克米,吃了X 千克,还剩38千克。 ①( )○( )= 还剩的千克数 ② ( )○( )= 150千克米 可要仔 细哟!!

列式:()○()= 3 8 列式:()○()= 150 ⑺两个加数的和是820,如果其中一个数增加15,另一个数不变,和是 (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减小15,和是( ). 七.选择题: 1.在计算器中表示清除键的是( )。 A . OFF B . ON/ C C . CE 2. 436加上51与6的积的和是多少,列式正确的是( )。 A.436+51×6 B.(436+51) ×6 C .436×6+51 3. 解未知方程738-X=17 4.其中正确的解答是( )。 A.X=738-174=554 B .X=38+174 C.X=738-174 X=912 X=564 4. 用简便方法计算式子501-298,其简便过程正确的是( )。 A.500-300-1+2 B.500-300+1-2 C.500-300-1-2 D.500-300+1+2 八.判断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 1.和减去一个加数.得到另一个加数. ……………………( ). 2.X+52=168的计算结果是X=116. ………………………( ). 3.用”被减数=差+减数”可以验算加法. ……………………( ). 4.从265里减去一个数得80.减去的这个数是18 5. ……………( ). 5.一个加数增加22,另一个加减少10.和就增加32.…………… ( ). 九.应用题: 1.养牛场养公牛50头,母牛是公牛的 2 一个学校的高年级有学生522人,是中年9倍.养牛场共养牛多少头? 级学生的3倍,高年级比中年级多多少人? 3.一捆电线长100米。第一次用去 4.商店运来5400千克糖,卖出一部 32米,第二次用去23米,这时电分后,还剩下690千克,卖出多少 线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千克?(用两种方法解答) 5.学校图书室有文艺书788本,比科技书少115本,科技书有多少本? (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解答.)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8)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a-a=0 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 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7、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叫做减法的性质。用 字母表示:a - b - c= a - (b+c) 。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 c = a× (b×c )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的简算 3、乘法分配律: (1)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 (a-b)×c=a×c-b×c (2)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用字母表示:(a - b) ×c= a×c - b×c。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 一、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一)小数的意义 1、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 表示。 2、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3、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分别是1 10,1 100,1 1000,…也可以写成0.1,0.01,0.001… 4、小数部分最大的计算单位是1 10,小数部分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 5、小数的数位是无限的。 6、在一个小数中,小数点后面含有几个小数数位,它就是几位小数。小数部分末尾的零也要计入其中。 7、理解0.1与0.10的区别联系: 区别:0.1表示1个0.1;0.10表示10个0.01,意义不同。 联系:0.1=0.10两个数大小相等。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可 以不改变数的大小,改写小数或化简小数。 8、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获去掉“0”,小数 的大小不变。(小数的大小与小数位数的多少没有关系。)9、单位换算 (1)1分米=0.1米1厘米=0.01米1克=0.001千克

较小单位的量化为较大单位的量的方法:当两个计量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1000,…时,可以根据小数的意义把较小单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进而用较大单位的量表示。 (2)复名数改单名数:抄相同,改不同。(相同的单位抄在整数部分,不相同的单位按照上面的改写方法写在小数 部分)。 (3)其他改写方法:单名数互化 ①低级单位名数÷进率=高级单位名数。 ②高级单位名数×进率=低级单位名数。复名数与单名数 之间互化:抄相同,改不同(同单名数互化方法)。 (二)比大小 1、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的十分位,十分位上数字大的小数就大…… 2、把几个小数按顺序排列:要先比较它们的大小。再按照题目 的要求按顺序排列。当单位不统一的几个数量比较大小时,要先将这几个数量的单位统一,再按小数大小比较方法进行比较,最后答题应按照最目中给的原数进行排列顺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及练习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及练习题 2011-05-24 05:46:32| 分类:复习指导|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 一)四则运算: 1、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有关0的运算:1、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2、任何一个数乘0得0。 3、0不能做除数。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二) 位置与方向: 1、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或者绘制物体的具体地点。(比例尺、角的画法和度量) 2、位置间的相对性。会描述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观测点的确定)

3、简单路线图的绘制。 (三)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1、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 3、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 × b = b × 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 × b )× c = a × ( b × c )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时限:6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温馨提示:小朋友,经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一定积累了很多知识,现在请认真、仔细地完成这张试卷吧。加油!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作( )。 2.窗户上、门上的角一般都是( )度的角。 3.从一点出发,可以画( )条射线,( )条线段;过一点可以画( )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 )条直线。 4.1周角=( )度 1平角=( )度 1个平角=( )个直角 1个周角=( )个平角 5.两条平行线之间有4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如下图),这四条线段的长度( ),这四条线段互相(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小华画了一条长10米的直线。 ( ) 2.大于90°的角叫钝角,小于90°的角叫锐角。 ( ) 3.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可以画无数条。 ( ) 4.连接两点的所有线中,线段最短。 ( ) 5.所画的角的两边越长,角的度数越大。 ( ) 三、写出下面各角的名称,并将这几类角按度数从大到小进行排列。(10分)

四、判断下面每组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0分) 五、我会画。(1题9分,其余每题4分,共17分) 1.根据要求画一画。 (1)画直线AB。 (2)画射线AC。 (3)画线段BC。 2.以A为顶点,画一个80°的角。 3.如图,点C表示某村庄,现要在公路边设一个车站,使该村庄的人乘车最近, 这个车站设在哪儿合适?(画一画) 1.在方格纸上画出一组平行线,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2.看图填空。 下图中有( )个锐角,( )个钝角,( )个直角,( )个平角。 七、我会算。(1题3分,其余每题4分,共11分) 1.如图,写出每一副三角尺拼成的角的度数。 (1)(2)(3) () ()() 2.如图,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3.算出下图中∠1和∠2的度数。 八、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叠后,得到∠1=40°,那么∠2等于多少度?(4分)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概念及公式 一、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1、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积=乘数×乘数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4、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二、与简便运算有关的知识:(重要的算式:25×4=100 125×8=1000)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2、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 和不变。 (a+b)+c=a+(b+c)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数, 积不变。 (a×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 再加起来。 a×(b+c)=a×b+a×c 6、减法的性质: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 - b - c = a -(b﹢c)

7、除法的性质: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 = a÷(b×c) 8、简便运算的关键是凑整: 在加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加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加几再减几,少加几再加几。 在减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减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减几再加几,少减几再减几。 9、添上(),去掉() 在﹢和×的后面添上括号、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不变。 在–号的后面添上括号或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要变:﹢变 -,- 变﹢。 在÷号的后面添上括号或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要变:×变÷,÷变×。 10、带符号搬家:在同级运算中,可以带着数前面的运算符号搬家。 11、在加法中,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和就增加(或减少)多少。 12、在减法中,减数不变,被减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差就增加(或减少)多少。 13、在减法中,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就减少多少;减数减少多少,差就增加多少。 14、在乘法中,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多少倍。 在乘法中,一个乘数扩大m倍,另一个乘数扩大n倍,积就扩大m乘n倍。 15、在除法中,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商就扩大(或缩小)多少倍。 16、在除法中,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多少倍,商就缩小多少倍; 除数缩小多少倍,商就扩大多少倍。 17、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三、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1、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 一、判断题(每道小题2分共16分) 1.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2. 758+396=758+400-4() 3. 596-98=596-98-2() 4. 72×(38+42)=72×38+42() 5. 900÷700=9÷7=1……2() 6. 1456-(324+456)=1456-456-324() 7. 54÷(3+6)=54÷3+54÷6() 8. 因为A-8=B-6,所以A>B() 二、填空题(1-3每题2分, 第4小题4分, 第5小题10分, 第6小题16分, 共36分) 1. 把式子9+9+9+9+9改写成乘法式子是: 2. 一个数的亿位上,百万位上,十位上和个位上的数字都是6,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3. 把a+4+a+4+a+4写成积的形式是: 4. 3080740650吨读作:(),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5. 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小的五位数是(),它们的和是(), 差是(),积是(). 6. 5245036是()位数,最左边的"5"在()位上,它的计数单位是(),表示5个().另一个"5"在()位上,它的计数单位是(),表示5个().两个"5"所表示的值相差(). 三、简算题(每道小题4分共24分) 1. 3675-2998 2. 2365-(307+365) 3. (7×8715+3×8715)÷15 4. 45×99+45 5. (343+685+157)-585 6. 396×25 四、应用题(每道小题6分共24分) 1. 某煤矿四月份计划出煤38400吨,技术革新后平均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增产256吨,四月份实际生产多少吨煤?(按30天计算) 2. 第一小组有6个人,其中5个人语文考试的平均分是85分,加上王刚的分数后,平均成绩是87分,王刚的考试成绩是多少分? 3. 两个水管同时向池中放水,粗管每小时放水15吨,细管每小时放水11吨,经过8小时把水放满,这个水池能装多少吨水?(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 4.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后长和宽分别增加5米,扩建后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一、填空题(1-12每题2分, 13-14每题3分, 15-16每题4分, 第17小题6分, 共44分) 1. 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3. 比699999大1的数是(). 4.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5. 比较大小.240×15□240×10×5 6. 比较大小.28-28×0□(28-28)×0 7. 比较大小.(45+25)×6□45×6+25 8. 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9. 比较大小.96-(54+26)□96-26-54 10. 比较大小.60×4×2×25□60×2×(4×25) 11. 比较大小.27×13+27×27□(13+27)×27 12. 13870000千克=()万千克 13.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 14. 1195000000人≈()亿人 15. 7045201960读作:(),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