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城市给水发展现状与特点

我国城市给水发展现状与特点

我国城市给水发展现状与特点
我国城市给水发展现状与特点

我国城市给水发展现状与特点

我国城市给水发展现状与特点

作者:崔玉川傅涛

1 城市给水现状与规划

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我国城市给水工程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八五”期间,我国城市平均每年供水量递增998×104m3,城市供水行业累计投入建设资金为400亿元人民币,约占整个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的14.7%。全国自来水日供水能力5年新增2974×104m3,完成计划的118.8%,比“七五”时期增加77%。

据建设部1996年统计年报,在我国现有的666个城市中,建设系统内已有水厂2 032个(全社会为4000个),综合供水能力为10 617×104 m3/d(全社会供水能力为19 994.46×104m3/d),供水普及率达到

94.99%,人均用水量为208.02 L/d。若以1元/m3计算,年产值达300多亿元。

按照建设部的《建设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九五”期间将新增供水能力

4000×104m3/d,到2000年时城市供水普及率要达到97%(2010年的目标为98%),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达到210L/d(2010年的目标为240L/d)。2000年要重点解决108个缺水城市供水不足问题,城市供水能力达到

2.4×108m3/d以上,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

3.2亿。在“九五”城市建设大中型的507个项目中,城市供水项目为183个,占36.09%,投资达723.16亿元,占总投资的2

4.3%。

2城市给水存在的问题

2.1 供水量不足

我国城市缺水有4种类型,即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管理型缺水和污染型缺水等。我国河川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62×1012m3,相当于全球年径流量的

5.6%,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392m3/a,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10800 m3/a的22%,是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110位,被列入世界12个贫水国家名单。

据统计,1996年在全国的666个城市中,有330

个不同程度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达108个;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城市长期受缺水的困扰。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地区的城市,水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据报导,由于供水不足,城市工业每年的经济损失达2300亿元。同时给城市居民生活造成许多困难和不便,成为城市社会中的一种隐忧。

2.2 水源污染日趋严重

近年来,全国水污染仍呈发展趋势,工业发达地区水域污染尤为严重。据7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统计,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Ⅰ、Ⅱ类的占32%,Ⅲ类的占29%,属于Ⅳ、Ⅴ类的占39%(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COD、挥发酚和BOD等)。黄河、松花江、辽河属Ⅳ、Ⅴ类水质的河段已超过60%。淮河枯水期的水质已达不到Ⅲ类,其大部分支流的水质,常年在Ⅴ类以上。长江和珠江的水质为Ⅳ、Ⅴ类的江段已超过20%。与此同时,城市内及其附近的湖泊普遍已严重富营养化,例如滇池的藻类含量达3 000×104个/L。此外,全国以地下水源为主的城市,地下水几乎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1993年的资料报导,全国有97%的大中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118个城市中只有3个城市的地下水未受到污染。地下水污染物一般以酚、氰、砷、硝酸盐为主,铬、硫、汞次之。

总之,目前我国80%的水域、45%的地下水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源严重污染。因此,除危害人们健康和影响工农业产值之外,对城市供水也造成了严重危害。

2.3 供水水质标准偏低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订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存在着项目少、标准低的差距,尤其对水中溶解性有机

物的检测项目更少。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仅有35项指标,而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有49项,日本1993年底开始执行的为59项,欧盟制定的为66项,美国环保局安全饮水法中规定的水质指标共83项。并且在一些单项指标的规定上,我国较低。例如浊度,我国是3~5 NTU,发达国家是1 NTU。

另外,从饮水标准制订颁布的周期上看,我国是10年左右修订颁布一次,而发达国家是3~5年就要修订一次。

关于我国饮水的合格率情况,根据有关研究部门的调查资料:1986年符合饮水标准的占10%,尚可的占20%,不合格的占70%;1992年符合、尚可的共占50%,不合格的占50%。另据统计,全国有76%的自来水厂水质存在指标不合格现象。

2.4 建设资金短缺

由于历史原因及8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使城市的市政工程设施处于滞后状态。在城市供水方面,形成目前“欠账”多、面大、点多而又须集中快上的态势。另外,给水工程是系统工程,一般工程量较大,施工较复杂,建设周期较长,故所需的投资相对较多。尤其是长期形成的“城市自来水是社会公益福利性事业”的观念,未能把供水行业当成工业,未视自来水为

商品,使市场经济的机制无法在供水行业推行,造成不少城市供水行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靠国家财政补贴运营。因此,形成了城市给水工程建设资金普遍严重不足的状态。

3 城市给水工程发展特点

近年来,我国城市给水工程的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现在新上的城市给水工程,起步一般都很高。过去衡量大水厂的标准是以10×104 m3/d为界,现在尤其是城市地面水厂的建设规模,大量为(10~30)×104 m3/d,不少城市已开始建设(50~100)×104 m3/d的水厂。

3.2 长距离引水工程越来越多

由于城市近区水源的水量或水质已不能满足供水的需求,只有跨地区跨流域寻找水源,造成长距离引水工程越来越多。

3.3 水厂净化工艺越来越复杂

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原因,使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来水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就导致了水厂净化工艺将越来越复杂,处理流程越来越长。

3.4 利用外资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

由于近些年所上的给水工程规模大、水源远、要求高,因此工程量大,所需投资多,而国家财力不足。所以,近些年来北京、天津、成都、哈尔滨、南京等城市有近百项城市供水工程建设,分别采用长期贷款、合作经营等方式成功地引进国外资金,新建扩建给水工程。

据资料统计,全国引进外资建设的给水工程项目,已列入国家计划的共129项,规模2 811×104 m3/d,总投资287.7亿元人民币,引用外资额为16.57亿美元。1990年-1996年,仅19家自来水厂引进的设备费就达1.84亿美元。

3.5 特殊水处理技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

例如,高浊度水、低温低浊水、湖泊水库水、微污染源水、以及除铁、除氟等的处理工艺技术,都已积累了较多的宝贵经验。

3.6 给水增压技术设施越来越新

随着城市内高层建筑的发展,一些新型的加压和流量调节装置,例如气压给水装置、变频调速供水设备等正在逐步替代高位水箱或水塔。

3.7 水厂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并趋普及

近年来,供水行业特别在新建水厂中已大量采用先进的仪器仪表、自动化装置、各种新型专用器材与设备

等。水厂运行的调度管理以及生产过程的监控系统和自动化技术,已在大中型水厂广泛采用,小型水厂也已逐步推广。同时,还开展了管网和生产管理上优化调度的研究。

3.8 分质供水与广域供水系统越来越多。

例如,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或水源受到较多污染的城市,已开始兴建区域性双给水(饮用与使用)系统的试点工程。湖南省岳阳市已被建设部列为推行分质供水(生活、生产杂用)的试点城市。广域供水系统即一个水源工程供应几个城市使用。

3.9 避咸蓄淡的河口水库逐渐增多

在沿海地区为充分利用淡水资源,采用在河流入海口处修建水库,以利用潮汐的间隙,伺机取蓄淡水供城市使用,如杭州的珊湖沙水库等。

3.10 集成化水处理装置越来越多

这种水处理装置一般分两种类别:第一类是常规净化工艺的集成化,适用于对一般原水水质的净化处理,其出水可作生活饮用水使用;第二类是深度处理(或精加工处理)工艺的集成化,用于优质饮水的生产和对质量不好的自来水进行再加工处理。

4 给水处理的热点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与趋势

摘要: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关注。本文通过系统地梳理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给国内二线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与规划提出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 1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综述 1.1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世界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兴盛、衰退和复兴这样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诞生(1863-1924) 第一条地下式铁路运营路线于1863年在伦敦通车,此后欧美城市纷纷借鉴,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较快发展。其间,有13个城市建设了地铁,还有很多城市开始发展有轨电车。 停滞(1924-1949) 战争的爆发以及汽车工业的发展,轨道交通因投资高、建设周期长而导致了停滞和萎缩。这一阶段只有5个城市发展了地铁,有轨电车也停滞不前,有些线路还被拆除。 逐步发展(1949-1969) 二战后,各国小汽车快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问题,诸如道路拥挤、停车困难,影响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这一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又得到了重视,从欧美扩充到南美和亚洲,如巴西、日本、中国等,二十年间共有17个国家新建了地铁。

高速发展(1970年至今)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确定了发展轨道交通的方针,立法解决轨道交通的资金来源问题,同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轨道交通的发展。轨道交通又扩展到了大洋洲的澳大利亚。 1.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 政府调控——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批省会城市开始筹划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纷纷进行地铁建设的前期工作。由于要求建设的项目较多且工程造价高,199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办60号文,暂停了地铁项目的审批。同时,国家计委开始研究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政策。该阶段为政府通过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来指导地铁的规划建设。 建设高潮——1999年以后,国家的政策逐步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全国己建有轨道交通的城市达10个,新申请立项准备建设的城市有8个。该阶段地铁建设速度大大超过之前的30年。 2建轨道交通城市特征比较 2.1国内以大城市与省会城市为主

对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问题以及对策

浅谈对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的问题以及对策摘要:城市给排水工程是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项十 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现在的给排水系统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中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缺陷,极易造成水资源消耗过大的局面,甚至威胁到整个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安全。为了能够充分做好对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以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在城市的给排水规划设计中的相关问题以及措施进行了相关探讨,以期给同行相关的同行提供相关的借鉴。 关键词:给排水;规划;设计;城市 abstract: the city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in an important part in cit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but now there are very serious defect to the drainage system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extremely easy to cause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water resources situation, and even a threat to the city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safety. in order to be able to do a good job of the city municipal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in the city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planning related issues in the design and measure undertook relevant discuss, with period to peer related counterparts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 city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2月6日,中国智慧城市论坛提出要“以防疫为契机,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倡议各地政府要在非常期间,万众一心防疫,齐心协力联控的大好氛围下,以“抗疫“为抓手,全面提升智慧城市。2月10日,上海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上海市的智慧城市的推进,值得全国各地去学习和参考。 《若干意见》提出,到2022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排头兵,国际数字经济网络的重要枢纽;引领全国智慧社会、智慧政府发展的先行者,智慧美好生活的创新城市。 中国作为第一人口大国,且为了缩短社会贫富差距,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201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60.6%。智慧城市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中各行各业,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舒缓人口过于集中带来的医疗、教育、交通资源短缺和环保问题。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迅速主要以智慧物流为主 智慧城市起源于传媒领域,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智慧城市有两大发展驱动力,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孕育的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

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驱动作用。 全球都在紧锣密鼓的布局智慧城市建设,欧洲、北美、日韩等地区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而中国因为也在积极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形成了多个智慧城市群,中国的智慧城市点项目超过欧州、印度和美国之和。 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在最近几年均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在中国的智慧城市试点项目中,智慧物流、智慧建筑、智慧政务领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前瞻预测随着“银发经济”的发展,智慧医疗和智慧家居将成为下一轮高速发展的着力点。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中国政府陆续开展和推广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智慧城市相关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同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加速投入。根据IDC 《全球半年度智慧城市支出指南》,2018年我国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规模为200.53亿美元,同比增长15.91%;2019年中国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预计达到228.79亿美元,相较2018年的200.53亿美元增长了14.09%。 智慧城市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的概念,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

新泰市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新泰市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一、背景与现状 1、综合基础环境 新泰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西依五岳独尊的泰山,南临孔子故里曲阜,东接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区域总面积1946平方公里,人口140万,辖20个乡镇街道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在泰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新泰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拼搏实干,锐意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67.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41元。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全国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新泰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地区,开展对外合作的条件优越、前景广阔,是一片理想的投资热土。 2、经济实力雄厚 新泰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67.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41元。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3、城镇化发展迅速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泰市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3.6%,处于30%-70%区间的加速期,人口、产业将进一步向城市集聚,

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 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 交通运输是城市基本职能和物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运输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交通运输决定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城市形成之后,则要求交通技术水平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任何一种交通工具的出现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并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从地下铁道诞生以来的100多年间,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方式。每一种轨道交通方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各轨道交通系统相互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由于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对各种轨道交通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不但概念不清楚,而且叫法也不统一,统计数据混乱,给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及选择合理的轨道交通方式带来严重的障碍。因此,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和定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不但可以清晰地阐明各种轨道交通的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化对各种轨道交通的了解,澄清对各种轨道交通的模糊认识,为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选型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经济建设世纪目标的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将会伴随更大的都市化,促进了城市的建立和发展,200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4亿6千万。目前,约有40个城市归类为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其中8个城市人口超过300万。由于城市经济区域布局的变化以及大城市的聚集和辐射效应越来越强烈,城市流动人口大为增加,居民出行更为频繁,城市交通需求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因此,需要准时、安全、快捷的交通方式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 在我国,由于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各种运输量增加很快,非凡是市内客流量成倍或成几十倍的增长,加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公共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程。另外,由于城市内部建筑物密度大,非凡是老城区,各种建筑物、构造物比比皆是,城市里的剩余空间越来越小,旧城改建十分困难。因此,发展地下铁道及轻轨交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轨道交通的形式与特点 一般地,特大城市非凡是首都、直辖市及省会城市都是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天进出市区的上班族和进行商业活动的人员及各种流动人员数量十分庞大,为了输送如此数量的旅行人员,应该分地区、分区域、分路段,根据客流需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考虑环保等要求,合理选择相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按照轨道建筑物在城市内所处的空间位置、能够满足的运量大小、运行方式、轨道结构、治理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地下铁道、现代有轨电车、单轨交通、小型地铁以及轨道新交系统。 (1)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迅速增多。除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长春、大连、深圳、重庆、南京等10个城市外,尚有杭州、沈阳、成都、哈尔滨、西安、厦门、苏州、青岛、东莞、宁波、佛山、石家庄、郑州、长沙、兰州等33个城市正在建设、筹建或规划中。

浅谈我国当前城市给排水的现状

浅谈我国当前城市给排水的现状 发表时间:2017-09-11T10:32:23.347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0期作者:王翠敏 [导读] 我国应当给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一定程度的重视。 摘要:给排水工程是一个城市发展和进步的直接体现,也是组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我国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给排水工程的优化。根据我国的给排水工程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还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这些问题给城市居民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建设的完善和发展,因此,我国应当给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一定程度的重视,从工程的设计规划、相关体制的完善以及优化措施等各方面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保证给排水系统的顺利运行。 关键词:当前城市;给排水;现状 引言 水作为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条件,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都离不开水,而城市中,建设给排水工程是城市水循环利用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建设给排水工程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也出现了新的高潮。但目前,城市建设的现状是给水不足、排水不畅,困扰城市及市民,是城市民生的头等大事。 1.我国城市给排水工程的现状 1.1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不完善 当前很多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存在一些漏洞问题。例如,排水管道爆裂、水污染十分严重等现象经常存在。管道爆裂主要是管道材质不好再加上管道长时间老化现象严重以及管道上方压力过大等因素,进而发生管道爆裂。由于在道路施工中,施工管理人员对地下管线情况掌握的不是很好,所以根本就无法准确把握地下管道线路,经过车辆的碾压以及施工机械的碾压导致管道爆裂事故经常发生。由于一些城市管道经常爆裂,因此,在道路工程施工中,要与给排水工种一起进行维修。让给排水工程与道路施工一同施工,这样既有利于道路维修建设,又有利于给排水工程建设。但在实际中,城市给排水工程系统规划中,有很多规划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建设,因此一些指导意见也未能实现,最终造成了给排水工程再次改造等。 1.2给水工程的现状 目前,城市供水水质下降的原因是城市水污染的日益严重、净水工艺设施陈旧,造成供水安全令人担忧的现状。有关部门针对这些状况,不断开发新的水处理技术,较大提高了我国的给水工程建设水平,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1)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的城市水厂和日益萎缩的地下水源供水,导致目前城市用水量和水质都难以满足城市的供水要求。因此,出现了很多长距离的引水工程,如规模庞大的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和引黄济青工程。(2)许多城市开展对水处理工艺的研究,主要为解决当前城市水污染严重及一些地区无水可饮的难题。在对特殊水的处理技术、对被污染水的处理工艺、对高浓度水和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3)目前,只有少数城市的水厂处理工艺采用深度处理的手段,而大部分城市仍以混合、絮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等常规处理手段为主。 1.3给排水工程体制规划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重视城镇建设、道路工程建设,忽视了工程管线配套规划。施工管理人员由于工作中对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认识,因此对其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未能找出合理的、完善的解决对策。另一方面,在防洪排水设计中,比较重视把这些污水和雨水尽早的排出城镇,忽视了对污水、雨水的利用。随着流域整体水质的逐步改善,城市在受到暴雨和洪流的冲击下,污水排放已经成为当今流域污染控制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城市给排水工程体制规划的实施中,大多数业主都是行政主管部门,而这些部门中有些就是主管监督部门,所以,对一些违法条例的部门,很难做到相应的处罚。 2.对城市给排水工程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的解决建议措施 2.1重视各环节控制,加强现场管理 城市给排水工程中发生的大多数质量事故要归因于施工环节的疏漏,措施的不落实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的不健全等方面,因此,应该在施工前期,严密监控所有与工程质量相关的环节,做到将影响施工质量的消极因素消除在施工前期,这是进行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此外,在城市给排水工程施工期间,要严格审查相关的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相关管理人员要进行巡视检查,而且应该邀请监理单位的监理工程师以及施工单位的质检员参与进来,一同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尽量避免在施工结束验收时对不合格的部分,再进行返工。 2.2重视科研,寻求技术支持 加大研究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国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施工前的施工图纸应由总承包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审核。在审核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遇到较多的地下管线出现,应避免管线之间出现相撞或者管线之间存在间距不够的情况,同时保证排水管线应具有一定的坡度;排水专业图纸应和仪表、设备、土建、工艺管线等专业性图纸相互衔接一致,仔细检查每个衔接部位的空间位置、管径大小、配管数量;应高度重视对排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合理规划,不断提高污水出水水质和污水回用程度,推广高效低耗工艺,创新各种工艺的优化新组合;加快供水工程建设,为减少水量的流失与蒸发,长距离的引水工程尽量采取管道引水。通过改革创新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促进我国排水事业向新高度发展。 2.3给排水系统应急处理能力的优化 针对频繁发生的爆管现象,应当加强给排水系统信息化建设,为工程施工提供最新的管网信息,及时预警和防范由于施工原因导致的爆管事故的发生。针对泻洪能力不足的问题,要积极采用高技术手段,科学测算本地最大降水量,综合考虑市政管网排水能力,调整排水管道标准系数,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水污染问题,有必要建立严密的监测系统,准确统计城市污水管道负荷,及时发现管道淤积和渗透泄漏,预防重大污染事故发生。对于给水系统,设置备用取水源。对于人口密集区域,可考虑设置闭合管网。这一设计理念是,当发生严重水质污染事件时,可以关闭外网,以切断受污染的水源,而内网可以正常使用备用水源。 2.4制定优化的应急措施 由于城市给排水系统中经常发生爆管现象,因此可以加强这方面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工程提供最新的消息,有助于防范在施工过程

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发表时间:2019-04-23T16:25:20.01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作者:陈果[导读] 智慧城市在近1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展和计划开展建设的城市多达500余个,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 杭州青鸟电子有限公司浙江省 310005 摘要:自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致力于实现“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的目标以来,全球各发达国家陆续开始建设智慧城市,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国也积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来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形态,必将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智慧城市;发展现状;未来展望 引言 智慧城市在近1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展和计划开展建设的城市多达500余个,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学习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总结各地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智慧城市的发展策略是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理论创新。 1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 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普遍认为源于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定义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通过“物联网”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此后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并在近年来的全球城市建设中掀起了一股新浪潮。智慧城市的发展其实经历了多个阶段,而每一轮发展都是伴随着IT及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产生。上世纪90年代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核心的美国新经济时代,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了数字城市的概念,这是智慧城市最早的雏形和发展基础。而在2000年Wi-Fi技术被提出,并得到快速发展的阶段,无线城市随之应运而生。在之后的几年中物联网、大数据概念诞生,将数据、网络、设备连接起来,进行智能分析,由此智慧城市得以取得快速的发展。未来也许在城市互联、国家互联、能源互联领域将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时候,智慧地球也将由概念走向现实。 2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二十七条指出: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截至2017年底,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取得的突飞猛进的成果,但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1对智慧城市理解不够深刻 由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在对待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方面都有各自的见解,难以协调一致。如果各个部门不能够协调一致,这将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 2.2缺乏决策咨询机制 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缺乏特色,往往照搬国外发达国家的建设思路,这就是缺乏决策咨询机制带来的问题,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机制能够集思广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 2.3智慧城市架构体系不够完善 因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一个短期、简单、静态的过程,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的问题又会接踵而来,因此,需要在保证智慧城市的架构体系足够稳定的前提条件下进行适度的超前设计,以满足新的需求。而现在的智慧城市架构体系设计的不够完善,难以及时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 2.4缺乏智慧城市技术评测体系和方法 当前国家对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也没有特定的部门或组织对其进行监督和指导,国内外也没有足够的成熟案例以供借鉴,智慧城市的建设急需一套完整、有效的评测体系来保障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2.5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智慧城市的各个方面都将应用到信息技术,这将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不能够满足智慧城市的安全要求,更为复杂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急需建立。 2.6市场的主体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当前,我国大多数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民间资本参与较少。一是投资机制和投资平台的缺失,很多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我国智慧城市率先建设的大多属于公益性、民生服务类项目,这类项目大都不适合商业化运营,许多企业不愿意在这些项目方面有所投入。另外,有的智慧城市项目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收益风险高,很多企业往往不敢贸然投资。 3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当前城市的发展模式不能够完全满足人民的需要,城市化的问题也越来也多,这就为智慧城市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世界各国也越来也重视发展智慧城市,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有以下趋势。 3.1城市智慧化 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发生的革命性的突破。而其中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成为关键,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得城市越来越具备智慧化。 3.2规划决策机制科学合理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在其中有许多子系统,而各个子系统内又存在着层次结构,各层次之间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这种复杂不是一成不变,它随着时间及环境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当前的智慧城市的规划决策机制过于生硬,难以及时应对各种突发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智慧城市的规划决策机制更加科学合理。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国向外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发展的“瓶颈”。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有前瞻性,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大城市自身特点来确定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对轨道交通的亲自参与和了解认识,现分析一下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问题及原因,建设历程 1、前言 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关注。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和磁浮系统。由于畅通、高效、可靠的交通出行不仅是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的基础,更是城市交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快速、便捷、安全、运量大和运输效率高等特性,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1] 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 政府调控——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批省会城市开始筹划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纷纷进行地铁建设的前期工作。由于要求建设的项目较多且工程造价高,1995年12月国务院

当前城市给排水工程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城市给排水工程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城市的不断进步促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给排水工程就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给排水工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给水工程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日常用水,排水工程主要是排出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水。为了创建出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做好城市给排水工程,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文章主要针对当前城市给排水工程的重要性开展分析,并提出了当前给排水工程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鉴。 标签:城市建设;给排水工程;问题;对策 前言 随着国家大力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这个项目的不断推进,使城市给排水工程也开始进入快速建设期。城市给排水工程是保证城市得以正常生活及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建设及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城市的正常运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给排水工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对给排水工程的管理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在我国的各大城市中,给排水工程已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为城市的给水和排水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但随着城市给排水设施的不断应用,一些问题也相继显露出来,对市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给排水设施发挥正常的功用性,是市民非常关心的重要方面,所以保证城市给排水施工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发展及市民的正常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城市给排水工程是一项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事情,所以对于存在的问题应积极的进行解决,从而保证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 1 给排水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能源紧缺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水资源的消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紧张现象,就必须做好给排水工程的建设工作。城市发展包含很多方面,给排水工程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城市加快发展的今天,必须开展科学合理的给排水工程设计和规划工作,转变人们用水思想,建立水资源保护意识,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并采用现代化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实现以保护水资源为前提的给排水工程,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这也是水资源保护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 当前城市给排水工程所存在的问题 2.1 相比其他类型的工程,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过程还是比较简单的,这也就

海绵城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红权

海绵城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王红权 发表时间:2018-12-20T15:45:52.90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作者:王红权石小飞[导读] 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实现雨水的有效利用与控制,更好的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城市正常运转。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种先进城市规划理念被不断提出,海绵城市作为其中一种城市规划理念,受到了国家的广泛关注,各大城市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海绵城市这一新兴理念的推进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才能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步伐,但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问题的研究, 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正确应对,有效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发挥出海绵城市的积极作用。对此,本文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及意义,分析了海绵城市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海绵城市;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海绵城市概述 1.1内涵 海绵城市指的是通过建设可渗透路面与绿地等各种措施使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功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主要针对于水的循环利用,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不仅加大了对水的需求量,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就在于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旨在降雨的时候,对雨水进行收集、渗透、贮存、净化、利用等,防止城市出现洪涝灾害的同时,当需要水资源的时候,可将雨水进行有效利用。对于海绵城市而言,“海绵”可以是公园、草地、小河等,合理构建海绵体,减轻径流的污染负荷,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实现雨水的有效利用与控制,更好的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城市正常运转。 1.2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有利于城市发展,还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中的人口越来越多,之前很多城市由于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布等原因,各种“城市病”也越来越严重,很多城市在抵抗高温、低温、寒冷等极端天气方面的能力极低,不仅危害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威胁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相关部门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海绵城市建设为重点,合理规划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很多城市所面临的水问题,其建设重点在于总结治水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应对洪涝、干旱等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除了有对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因素的考量外,还有社会与经济方面的考虑。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会构建大量的海绵体,建设的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不仅能防止城市内涝,还可改善室内空气环境,并可成为城市居民的锻炼、休闲的场所。同时,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于天然水系的利用与保护,这就减少了管道项目的铺设,也不需要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护,大幅度降低了水污染及内涝问题的治理费用,减轻了经济压力。城市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极为重要,要加强对于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做好城市的储水、排水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2我国海绵城市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要晚于英国、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海绵城市理念于2012年提出,到目前为止,全国共计30个城市试点,并且一些地区和城市开始自主的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其中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建设成果较为突出,但也有一些城市进展不顺利,笔者对各个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1)资金筹集难。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将城市内传统的河流、湖泊、池塘与现代化的道路、广场、公园等通过雨水的吸收、渗透、贮存、净化、利用等处理设施联结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建设这些雨水处理措施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我国现在大力推广PPP项目,而对于民间资本来说,他们的投资更看重短期效益,但海绵城市发挥出的效益周期较长,这就降低了民间资本的参与热情,不利于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的筹集。 2)破坏城市特色。海绵城市是近几年才提出的,这就需要对很多城市进行改建,而对于那些有自身特色的老城区来说,其道路、建筑等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面貌,城市特色也遭到一定的破坏。 3)缺乏对水的认识。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围绕着水进行,但是在当前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过程中缺乏对水的认识,没有专门的以水文学位核心的规划和设计团队,也没有关于“水与气候”、“水与环境”、“水与生态”等联系的先进技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也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海绵城市建设缺乏水的认识,不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开展以及作用的发挥。 4)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的集水、蓄水、排水等设施进行相应的改造及新增,通过这些设施的有效建设来实现海绵城市的目的,在改造和新增的过程中需要新的土地资源,而由于现代化城市的土地资源极为珍贵,这就需要重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好城市土地资源。 3我国海绵城市发展趋势 3.1完善法规政策、规划设计体系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法规政策的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应严格遵循国家已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结合相关法规和当地实际情况,组织相关部门、科研单位等,共同制定海绵城市建设地方性法规政策体系,以确保自身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推进。另外,在规划设计体系方面,要加强对水的认识,发挥水文数据的优势,综合考虑地理条件、排水设施、经济水平等多项因素,出台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设标准,确保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3.2全面规划、科学布局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较晚,在很多方面还存在极大的不足与问题,这就需要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借鉴英国、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将“低影响开发技术”、“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水循环体系”等先进理念与国内“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进行有效结合,转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各个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水文情况、城市特色等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设计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做到全面规划,充分利用已有的处理设施,合理布局新建、改建的处理设施,确保海绵城市的适用性,在发挥出海绵城市调蓄暴雨径流能力的同时,避免对城市的不合理破坏。

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一)内涵 智慧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管理和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受为目的,是信息时代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于城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的核心驱动力是通过深度的城市信息化来满足城市发展转型和管理方式转变的需求,其基本内涵是:以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充分运用为主线,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为核心,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互动、高效的信息服务为手段,以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发展能力、提高城市公共设施水平、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激发城市新兴业态活力为宗旨,通过智慧的应用和解决方案,实现智慧的感知、建模、分析、集成和处理,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水平、政府行政效能、公共服务能力和市民生活质量,推进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从而使城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智慧”状态。

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1999年后“数字城市”逐渐成为我国各城市建设热潮。数字城市的主要特征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数字城市建设是以城市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为重点的城市信息化过程。 智慧城市被多数专家认为是在数字城市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智慧城市建设是以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城市经济和社会组织的高效化与协作化,城市社会服务的普惠化与人性化为重点,更加强调城市信息的全面感知、城市生活的智能决策与处理以及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 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包括四个层面(见图1),一是通过深层感知全方位地获取城市系统数据,二是通过广泛互联将孤立的数据关联起来、把数据变成信息,三是通过高度共享、智能分析将信息变成知识,四是把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应用到各行各业形成智慧。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

铁道运营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随着城乡居民不断增加,百姓出行需求更加强烈,预计2018年铁路旅客发送量达40亿人,旅客周转量将达到16000亿人,货物发送量将达42900亿吨,现在人首选 铁道轨道供电专业培养目标:预计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电化率为60%,规划建设新线4.1万公里。铁路的大发展需要更多的青年学子投入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 培养目标:铁道信号的首要作用是保证列车运行正安全:铁路信号装备是组织指挥列车运行,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传递行车信息,改善行车人员劳动条件的关键设备, 铁道线路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我国铁路系统经过今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吃加速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提升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 2013年11月15日 一、调查背景

当前,我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着道路拥挤、车辆堵塞、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我国城市规模和经济建设飞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城市人口在急剧增加,大量流动人口涌进城市,人员出行和物资交流频繁,交通需求急剧增长,城市交通供需矛盾日趋紧张。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快速、舒适的交通环境,引导城市居民使用公共交通系统是国外大城市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惟一途径。 城市轨道交通定义:城市中使用车辆在固定导轨上运行并主要用于城市客运的交通系统称为城市轨道交通。在中国国家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输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的总称”。一般而言,广义的城市轨道交通是指以轨道运输方式为主要技术特征,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具有中等以上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有别于道路交通),主要为城市内(有别于城际铁路,但可涵盖郊区及城市圈范围)公共客运服务,是一种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中起骨干作用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系统。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1、了解我国城市轨道的历史发展概况 2、了解我国城市轨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了解我国城市轨道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包括对装备制造业、就业、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环境等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 本报告针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及对社会的影响展开调查。调查采取从网上搜寻大量资料并进行筛选总结的方法进行。 (三)项目执行 调查时间:自2013年11月12日至11月15日。 三、调查结果 (一)中国各大中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历史(即已建成通车的城轨交通)1908年,我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在上海建成通车,揭开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序幕。随后,大连、天津、沈阳、北京、哈尔滨等城市相继修建了有轨电车线路,也在当时的城市公共交通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旧式有轨电车行驶在道路中间,与其他车辆混行,运行速度不高,正点率低,。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城市道路面积明显地不够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开始相继拆除旧式有轨电车,到50年代末,只有大连、长春、鞍山等个别城市保留至今。 由于人口及汽车的猛增,有限的城市道路面积和无限增长的汽车数量产生了尖锐矛盾。城市轨道交通再次进入规划者的视野。 中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 1965年北京地铁中国最早的地铁线路 1965年7月1日,北京的第一条地铁开工,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目前北京在建地铁有4、5、10、奥运支线、机场特铁,2008年长度达200公里。2007年12月24日是北京地铁1号线和13号线缩短高峰运行间隔的第一天,地铁全网客运量突破300万,达到3018347人次,全线开行列车2306列,其中加开临客82列。至此,北京地铁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日客流超过300万人次的地铁系统。 1970年天津地铁 1984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天津规划地铁系统总长度227公里,预计到2010年将累计实现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130公里。 1990年上海地铁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90年初。截至2008年底,运营线路总长236公里,车站总计162座。覆盖13个行政区域,线网规模位列全国之首;2008年上海轨道交通共运送乘客

浅谈给排水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建筑给排水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 郑州华信学院土木工程专业 1103110833 院系: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建筑给排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保证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然而目前,我国给排水系统中存在众多漏洞。我们需要寻求新的建筑给排水技术,以及施工技术,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给排水系统,保障生活、工作等社会活动正常进行。本文分析了当前建筑给排水的现状,也阐明了未来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给排水系统现状发展方向 1:建筑给排水内容 中国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给排水专业亦在迅速发展,建筑给排水也以发展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体系。从建筑物内来说,给水系统包括生活给水系统,生产给水系统,中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以及组合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包括生活排水系统,工业废水排水系统,以及屋面雨水排水系统这些系统中包括了水质处理,水质、水温、水压保证及供水、配水、排水、通气等众多技术内涵。消防系统有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其他非水灭火剂的固定灭火系统,如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干粉灭火系统,卤代烷灭火系统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得到发展,建筑给排水在不断派生出各种新的子系统,新技术、新材料日新月异地涌现,我们知到建筑给排水快速跳动的脉搏,据有关资料称,目前国内建筑给排水从业人员约8万左右。建筑给排水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2:建筑给排水现状 2.1建筑给水 在我国城市供水中,一些城市供水能力不足,城市水厂发展滞后于住宅和公共建筑发展,加之管道老化、承压能力下降,不少城市不但高层建筑需升压供水,一半多层建筑也不能满足上层水压的要求,使我国两次加压设备广泛使用,增压设施成为建筑给水中比重最大、发展最快的一种装置。我国常用的增压设施是水泵、气压给水设备和变频调速给水设备,后二者技术的运用已日趋成熟。同时设于屋顶的调节贮水水箱是常用的储水装置,但由于其存在二次污染严重等缺点,现在水箱从材料和加工上已有很大改进,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新颖水箱从材质上有镀锌、搪瓷、复合钢板、涂塑、玻璃钢和不锈钢等水箱,其和水接触的内表面不易锈蚀,对水质无污染,并减轻结构重量,解决施工不便等问题。在营造现代化生活的住宅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活社区中,人们对饮用水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改善饮用水水质,我国最初是以小型家用净水器的方式来处理饮用水,其主要方式是用活性炭吸附过滤,但是它在使用时滤料更换不易控制。近年来,出现了优质饮用水这一概念。它是指能达到直接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