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 大气环境 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已做)

2.3 大气环境 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已做)

2.3 大气环境 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已做)
2.3 大气环境 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已做)

2.3 大气环境 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2.结合图示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3.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大气运动现象;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判断某地的风向,比较两地的风速

知识整合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①____________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②________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③________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热力环流的形成

(1)A 地受热较多时,近

地面形成④____气压,其

高空形成⑤____气压;同

时B 、C 两地受热较少,

空气冷却下降在

⑥________形成低气压,

在⑦__________形成高

气压。⑧____________出现弯曲。

(2)水平气压差异产生⑨____________________,并造成空气的⑩________运动:在高空,空气从A 地向B 、C 两地?________;在近地面,空气则由B 、C 两地流向A 地,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___。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的基本

要素????? 方向:由? 力、?

力、? 力三个力共同作用风速: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2

1.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可简单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

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洋上高,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如图a)。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上低,近地面气压比海洋高,使近地面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如图b)。

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图d)。

(3)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

力环流(如下图)。

2

(1)图中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

(2)A、B两地受热的是________地,空气________;冷却的是________地,空气________。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4)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________,说明判断依据。

(5)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____(白天或夜间)。

【考例探究2】

2009年由吴宇森担任导演的《赤壁》(上、下)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播,影片的中心是魏、蜀、吴三个诸侯国

发生在赤壁的一场战争。蜀吴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是诸葛亮(金城武饰)借来“东风”火烧曹营。

1.此次战争时“东风”难借,说明当时正值________季(季节),赤壁地区盛行

________风。

2.从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营成功,可知两军中________军位于赤壁东侧。

3.试分析火烧赤壁当天赤壁附近的气压状况,等压线走向。

【考例探究3】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 M、

P 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

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完成下列问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 M>P N,则O点风向为()

A.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 M

A.③或④B.②或⑧

C.③或⑦D.⑥或⑦

(3)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基础过关】

1.读图,下列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A.图中四点气压:C>B>A>D

B.高空中空气由D处流向B处

C.近地面A处温度高于C处

D.A、B、C、D之间不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2.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列示意图中符合

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3.在实际大气运动中,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有个交角,这主要是由于()

A.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

B.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

C.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D.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4.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5.下图为“某地海岸附近热力环流示意图”。如果该地气压场比较稳定,且等压线分布均匀,则()

A .风由b 吹向c ,b 地风力大于c 地

B .风由b 吹向c ,b 地风力小于c 地

C .风由c 吹向b ,c 地风力大于b 地

D .风由c 吹向b ,c 地风力小于b 地

6.如下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飞机左侧是高压,可判断( )

A .顺风飞行

B .逆风飞行

C .风从北侧吹来

D .风从南侧吹来

读下图,回答7~9题。

7.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势,则a 地与b 地的气压(P)和气温(T)( )

A .P a >P b ;T a >T b

B .P a

C .P a

T b

D .P a >P b ;T a

8.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理论上,a 与b 、c 与d 之间的稳

定水平气流方向(风向)分别为( )

A .西南风、东风

B .东北风、东风

C .东北风、南风

D .西南风、南风

9.下列关于a 、b 两地气温日较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10材料一 我国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久居城市的人们都有类似的体验:夏季里市区的气温要比郊区高。为了躲避酷热难耐的暑气,人

们不得不跑到绿树成荫、河湖交错的郊区或乡村去享受一份清凉和惬意。为什么在享受现代城市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市区人要忍受比郊区更炎热的酷暑呢?

(1)如对此主题进行课题研究,请补充完成基本的研究思路。

()

______

______

______①认识

什么是

主题词→______()②讨论主题词给城市带来的

影响→③ →④ (2)某市于2010年提出构建“绿色城市”的口号,并向市民广泛征集构建措施。一高中生提出可在郊区封山育林,来改善市区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这种做法,你认为可行吗?如认为可行,请说明应首先研究的可能性条件;如认为不可行,请说明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3)该市规定,本市绿化不得再建大型草坪,而要以乔木、灌木树种为主。与林木绿化相比,城市绿化中修建大型草坪有哪些不足?

(4)有同学在对比市区和农村的天气资料时发现,城市上空多云和雾,试对此现象加以解释。

参考答案

1〃C[近地面等压面与高空等压面弯曲方向是相反的。可先补画出近地面等压面弯曲状况,A处为低压,C处为高压;近地面的气压值大于高空的气压值。故四点气压由高到低排序为C>A>B>D,并据此可判断各选项。]

2〃B[白天,陆地吸热快,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海边应吹海风;夜晚,山坡气温下降快,形成高压,空气由山坡流向谷地。城市热岛效应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空气受热作上升运动,近地面形成低压。] 3〃C[本题主要考查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于等压线;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平行于等压线;在实际大气运动中,特别是近地面的风,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即风向斜穿等压线,故本题四个选项中的C选项是正确的。]

4〃D[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的影响,在其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图中B风向与等压线垂直,而A、C风向向左偏,偏转方向错。]

5〃C[白天陆地增温快,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面摩擦力小于陆地,所以海面风力较大。]

6〃A[根据题意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由南向北,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向左偏,直到与等压线平行,这时风从东向西吹,所以飞机顺风飞行。]

7〃D8.A9.A[第7题,根据气流运动的方向可知,P a

P b。第8题,根据风压关系可知,气流由a流向b,由c流向d,高空的摩擦力为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第9题,a地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因此气温日较差大;b地相反。]

10〃(1)①城市热岛效应②城市热岛效应③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

④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2)如认为可行,应首先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造林应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内。如认为不可行,理由合理即可。

(3)城市绿化中修建大型草坪的不足:环境效益不如林木;维护费用大;有时会造成土壤(或地下水)污染等。

(4)市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较活跃,且凝结核多,水汽易凝结。

解析分析该问题需应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及热力环流等知识点。一般对课题的研究应先认识这一地理现象是什么,讨论其影响,思考这一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改善大气质量一般采用增加绿化面积的方式,但也要注意因地制宜。城市上空多云和雾,是由于热岛效应的存在,城市中多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同时,市区空气中颗粒物多,易成为凝结核。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太阳辐射②气温③气压④低⑤高⑥高空⑦近地面⑧等压面⑨水平气压梯度力⑩水平?扩散?热力环流?水平气压梯度?地转偏向?摩擦?水平气压梯度?地转偏向?成一夹角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本题组以实验的形式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实验中1 000瓦的电灯相当于白昼的太阳光照,香烟的飘动方向即为热力环流方向,因草皮的热容量较大,所以其升温较慢,气温相对黄沙偏低,附近气流下沉,气压偏高;黄沙相反,故会形成顺时针热力环流。城市和郊区有类似情况,也会形成城市风,所以在布局时应加以考虑,并试图减弱其影响。

3〃(1)烟雾顺时针方向飘动,如下图所示:

成因:黄沙比草皮的比热容小,增温快,温度高。附近的气流膨胀上升;草皮增温慢,温度低,附近的气流冷却下沉;底部气流从草皮流向黄沙,顶部相反,进而带动烟雾顺时针飘动。

(2)措施:①增加绿地面积,减少水泥地面的比重;

②减少人为热源,减轻热岛效应;

③有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在远郊地区。

(3)巴山地区谷地众多,晚间风从山坡吹向谷地,而山谷中气流则垂直上升,将水汽带到高空,受冷凝云致雨。

考例探究1(1)④⑤

(2)B膨胀上升A收缩下沉

(3)图略(其热力环流的画法应是近地面A→B,高空B→A,垂直方向A地下沉,B地上升)。

(4)B B地受热,空气上升,为市区。

(5)白天

解析思考时可按下列思路进行:

越向高处气压越低,同一等压面上

气压相同

①~⑤气压大小为④>③=②=

①>⑤

A地空气下沉,B地空气上升

↓↓↓

B地为城市A地冷却,

B地受热

白天吹

海风

A、B间热力环流为逆时针

探究点二

赤壁之战的关键是“东风”,若在难得“东风”的盛行西北风的冬季时节借到“东风”,需明察天气变化,知道气压分布规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根据经验得知其情况,东风形成时,若背风而立,高气压应在东北,低气压应在西南,再加上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才会形成东风。

1〃冬西北 2.吴、蜀

3〃赤壁东北方为高气压,西南为低气压,等压线是东南西北走向。

考例探究2(1)A(2)C(3)D

解析(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 M>P N,则O点风向应考虑两种情况,近地面为⑥,高空由于忽略摩擦力的

作用,向右偏转至与等压线平行,即⑦。(2)由于不确定此图所在半球,所以在北半球高空应为③,在南半球高空应为⑦。(3)在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和风速。两力的合力与另一力的方向成180°角。

热力环流中气压值的判断

热力环流中气压值的判断 有关大气压强的规律: 1、气压高低取决于单位体积空气柱的重量,一般而言,空气密度越大,单位空气柱重量越重,因此产生的大气压强越大。 2、一般来说,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因此气压越低。 3、热力环流示意图中的高低气压是以同一水平面(或说同一海拔高度)来比较的,例如近地面受热的地方形成低压,遇冷的形成高压,这一低一高都是指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从近地面往高空,空气越来越稀薄,因此,气压越来越低,到了高空分别形成高压和低压,这里一高一低,都是指同海拔的高空气压值。 一、理解与应用 例1. 图一中箭头表示空气的运动方向,试比较a、b、c、d四处气压值的高低。 步骤: (1)根据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可判断:a、d>b、c (2)根据气流运动方向,标出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的变化情况,如图二所示。可知d >a,b>c,由步骤(1)、(2)可得。 例2. 如图三,试比较①、②、③三处气压值的大小。 步骤: (1)分别过①、③做近似于图中虚线的等压面,如图中虚线所示。 (2)根据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可知在垂直方向上,等压面的气压值也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而可知①>②>③。 二、延伸与拓展 例3. 如图四所示,根据垂直剖面气压的变化,判定热力环流方向。

A. a→b→c→d B. a→d→c→b C. b→c→d→a D. c→d→a→b 要做此题必须理解热力环流中等压线的弯曲(倾斜)方向与气流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图五是对称的暖低压和冷高压,即温度场的暖中心和气压场的低压中心重合,冷中心和高压中心重合。在暖低压的配置中,地面的低压中心由于其温度高,所以气压随高度的降低较四周慢,到一定高度后,低压中心附近的气压反而较四周高,成为一个高压系统;而冷高压则相反(等压线变化如图六) 因此,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等压线的弯曲(倾斜)方向与气流的运动方向相反,高空则相同;近地面热源气流上升,冷源气流下沉。因此,根据上述原则答案选B项。 三、同类变式 例4. 下图是等压面分布示意图,正确的是 答案:BC 例5. 下图为某地由热力原因而形成的高空等压面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3)题。 (1)比较甲、乙两地的天气状况:甲地___________;乙地___________.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45中李俊霞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地理原理。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提出探究的方案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三、背景分析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既是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深化,又是分析全

球性大气环流的基础,是前后知识联系的纽带与桥梁。本课主要是在研究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几种典型的热力环流形式和高空风、近地面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地理知识。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选择了问题引导教学法、实验演示法、层层推理法、学生合作探究、画图法等方法便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 夏天刚刚过去,相信很多同学有暑期去海边游玩的经历,白天在海边如何站立才能给自己或家人拍出长发飘逸的美照,这又是为什么呢?学完这节课后我们会得到答案。 【设计意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海边拍照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顺利的导入新课。 了解气压、等压面的概念得出:垂直方向P 下>P 上;等压面在理想大气状态下与地面平行。 【设计意图】

大气环境(一)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西安市车辆中学刘彩侠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一“大气环境”第一课时内容,即大气的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本节既是对宇宙中的地球的承接和复习,又为后面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基础。一切天气现象都与大气运动有关,因此,要分析天气与气候,首先就要分析大气运动,而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又是太阳辐射。通过身边实例引入新课,讲课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探究题激发学生兴趣。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为学生详细、生动的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以及大气逆辐射的知识,为后面大气的运动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学生记过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抽象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来说,天气现象并不陌生,就在身边。但对于天气现象的变化原因却充满了疑惑和好奇,可以说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把学生已有的、无序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从身边的天气现象及其变化入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已达到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借助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3. 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自然现象,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二)难点: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大气的保温作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 课时)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课程标准】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 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 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 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 二、探究原理 1、运动(记忆2 分钟) 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 2、气压 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 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 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爬黑板) 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 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 5、总结规律(记忆2 分钟): 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2.3 大气环境(受热过程)--习题+答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时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时作业 2017年9月8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越该区域,成功着陆。完成1~2题。 1.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 A.对流层B.平流层 C.电离层D.高层大气 2.该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正确的是() A.逐渐下降B.逐渐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 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60~20℃ 4.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 5.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较强,但气温较低,其原因是()

A.地形平坦,冬季风影响大B.湖泊多,调节气温能力强 C.降水少,植被稀疏D.海拔高,空气稀薄 下图甲为“某地短时间内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图乙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题。 6.阴天时气温日较差较小,是因为与晴天相比() A.②较大,④较小B.②较大,④较大 C.③较大,⑥较小D.③较大,⑥较大 读图,完成7~8题。 7.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A.低纬度的对流层B.中纬度的平流层 C.高纬度的对流层D.低纬度的平流层 8.该层大气()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B.能够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 C.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D.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 某学生2017年暑假去西藏旅游,发现许多有趣的、能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来解释的地理现象。读图完成9~10题。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 1.课题:中图版地理必修一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并能说出大气运动的作用,能量来源及分类。 (2)理解并能阐明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和环流过程。 (3)理解并能说明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变化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模型,能联系生活实际,列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例,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绘图能力。 (3)通过分析等压面变化及高低空气压变化,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热力环流成因的分析,认识任何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学习城市热岛环流,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通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举例,养成细心观察身边现象及认真思考的习惯。 (4)通过对城市热岛环流为工业布局的学习,体会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3.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 (2)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 (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城市风) 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 4.课型:综合课 5.教学方法:讲解法,象征图像直观法,比较法,板书笔记指导法,读书指导法6.教具:多媒体,书,粉笔盒 7.教学过程: 板书一

基本原理: P=ρgh 。 随着h 升高,空气密度ρ减小,气压降低 图一 板书二: 冷热均一时 图二 板书三: A 1004 1006 1008 1010(hPa)

冷热不均时 图三 板书四: 图四 板书五: 1004 1006 1008 1010(hPa) 受热多 A 受热少 B 低压 ρ ρ 高压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 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 【模拟实验】 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1、观察冰块上方烟雾是如何运动的? 2、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冰块上方为何这样运动?(时间2分钟)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B地冷却,空气收缩,密度变大,重力大于浮力,下沉。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上升、下沉,垂直方向的运动,那么空气的垂直运动会不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运动呢?继续实验: 探究活动三: (实验) 1、观察玻璃缸上部和底部的空气是如何运动的?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 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责任感。 2. 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4:2.1.1 思维导图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过程、意义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一)过程、意义 1.大气的热源 (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2)直接来源(近地面大气):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1)地面增温:大部分A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近地面大气增温:地面以B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增温。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同时大气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大部分热量以C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典题在线 1.(2011·全国文综,9~10)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2)题。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 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 10℃等温线分布高度。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 (2)简述 10℃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 (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概述沿 40°N 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题必备 1.突破热力环流的形成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2)两个方向 (3)三个关系 (1)温差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M、N处风向所示)。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环境化学第二章课后答案重点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 1.大气中有哪些重要污染物?说明其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 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若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大类;若按形成过程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素化合物。主要按照化学组成讨论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如下: (1)含硫化合物 大气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2)、二甲基硫(CH3)2S、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硫酸(H2SO4)、亚硫酸盐(MSO3)和硫酸盐(MSO4)等。大气中的SO2(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来说)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SO2约有50%会转化形成H2SO4或SO42-,另外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消除。H2S主要来自动植物机体的腐烂,即主要由植物机体中的硫酸盐经微生物的厌氧活动还原产生。大气中H2S主要的去除反应为:HO + H2S → H2O + SH。 (2)含氮化合物 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2O)、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主要讨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用通式NO x表示。NO和NO2是大气中主要的含氮污染物,它们的人为来源主要是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NO x最终将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和干沉降从大气中去除。其中湿沉降是最主要的消除方式。 (3)含碳化合物 大气中含碳化合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以及有机的碳氢化合物(HC)和含氧烃类,如醛、酮、酸等。 CO的天然来源主要包括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其中以甲烷的转化最为重要。CO的人为来源主要是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大气中的CO可由以下两种途径去除:土壤吸收(土壤中生活的细菌能将CO代谢为CO2和CH4);与HO自由基反应被氧化为CO2。

练习题13 热力环流和等压线图

练习题13 热力环流和等压线图 1.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在图中四条“=”上画上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2)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压高低状况是。 (3)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气压,气温。 (4)在同一高度上,气压高,等压面向凸,气压低,等压面向凸。 (5)若图示区域甲为陆地,乙为海洋,此图显示为。(白天、黑夜)或(冬季、夏 季)的盛行风向。 (6)若该图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其中表示城区的是地。 2.等压面的判读 (1)判读气压高低 ①同一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比较ABCD四地气压。 ②作一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如上图气压高;同理,A处气压B 处。即。 (2)判读气流流向 ①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近地面B处空气。高空气流方向与近地面。 ②A处,说明该地,空气膨胀,气流上升;而B处,说明该地,空气收缩,气流。 ③该热力环流呈方向。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上凸者为(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湖泊)、上凸者为。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地区,多天气,日较差,如上图中A地;等压面上凸地区,多天气,日较差大,如上图中B地。 3.描述并绘画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在篇子背面

第一组题 1.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太阳辐射 B. 大气辐射 C. 地面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2.古人有“放火作煴(yūn 燃烧不旺的火堆冒出的浓烟),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防御霜冻做法,该做法使 A. 太阳辐射增强 B.地面辐射增强 C.短波辐射增强 D. 大气逆辐射增强 读图1“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3~4 题。 3.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A .①减弱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增强 5.图 2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 ① B.② C.③ D.④ 读图3“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A .①——云层反射的大气辐射 B .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C .③——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D .④——大气反射的地面辐射 7.出现雾霾天气,会使 A .①减弱 B .②增强 C .④增强 D .⑤增强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据此完成8~9题。 8.图4中热力环流的正确画法是 图1 图2 ② ① ③ ④ 图3

高中地理课时检测试题大气环境

黄冈中学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大气环境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表 格内) 1.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主要是受 ( ) A.太阳辐射的影响 B.大气辐射的影响 C.地面辐射的影响 D.大气逆辐射的影响 2.天气晴朗和大气污染较轻时 ( ) A.气温日变化辐度较大 B.夜晚气温较阴天稍高 C.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加强 D.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 3.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闪电一般发生在平流层底 B.对飞机飞行有利的是对流层上部 C.南极的“臭氧层”空洞一般出现在平流层 D.能反射无线电短波的电离层位于平流层 4.下列概念:①太阳辐射②地面吸收③大气削弱④大气逆辐射⑤地面辐射,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④② C.①③②⑤④ D.①④③②⑤ 5.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指 ( ) A.大气吸收了太阳辐射,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增高 B.大气毫无阻挡地使太阳辐射透射至地面,使地面温度增高 C.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几乎吸收了全部的地面辐射,使热量散失很少 D.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紫外线 6.“城市风”的形成是由于 ( ) A.城市气温比周围郊区要高 B.城市气温比周围郊区要低 C.城市气温与郊区气温没有差别 D.郊区气温有时比城市低,有时比城市高 7.下面四幅图分别表示四种大气环流形式,其中完全错误的一组是 ( ) 读图判断8-10题。 8.a为500米,b为1000米,地处浙江省内( ) A.气压:甲<乙 B.气温:甲<乙 C.坡度:甲>乙 D.坡度:甲<乙 9.a为1000百帕,c为990百帕,夏秋季地处华南某地区 ( ) A.乙吹东南风,甲吹西北风 B.风速:甲<乙 C.该气流系统为反气旋 D.该系统常带来急风暴雨 lO.a为2oC,b为5 oC,c为8oC,该图为贵州某地某月等温线图 ( ) A.为冬季某月等温线图 B.乙为向阳山坡 C.甲比乙低约500米 D.甲地和乙地宜发展耕作业 11.有关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高气压带均是由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而形成 C.低气压带压是由空气遇热膨胀上升而形成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课时)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主讲教师:指导教师: 【课程标准】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 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 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___ 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___ 二、探究原理 1、运动(记忆2分钟) 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

2、气压 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 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 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爬黑板) 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 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 5、总结规律(记忆2分钟): 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 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 三、实际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在全节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基础,而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又是后面学习全球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善于思考,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强。但本课时教学需要联系较多物理学知识,地理和物理学科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对学习本课时内容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学生能简单画出热力环流的过程图解释热岛环流等相关自然现象。并结合现实生活深化“绿色生活,保护大气”思维,。 2、综合思维:运用热力环流、大气运动原理分析说明有关海陆风、风向等实际问题。 3、区域认知:;结合实际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热力差异和大气运动差异。 4、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理读图分析,并能联系实际观察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 应等现象,并会用相关知识解释。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 2.难点:热力环流原理及现象。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视频到导入;在透明玻璃缸内分别放入热水和冰块,再放入点燃的香,观察玻璃缸内烟气是如何飘动的? 【讲授新课】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可以实现热量和水汽的输运以及各种天气变化;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是什么,

它的成因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承转: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热力环流的根本动因,假设地面受热均匀时,我们观察书本36页图2.11a 你能得出哪些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图中等压面平直,空气没有上升或下沉运动; 教师追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地球根本热量来源的太阳辐射是均匀分布的吗?那当地面受热不均时,观察图2.11b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结合图形讲解)(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2)同时,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3)由于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所以,高空空气就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地流回A地。 (4)这样,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了。 过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请你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海陆风是热力环流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下面请你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教材活动3。(投影) 师:讲解答案:(1)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 白天:晚上: 陆地海洋陆地海洋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2)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据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承转:除了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引起的海陆间的热力环流,我们生活在的城市和郊区之间也存在环流,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7页案例回答(1)城市成为热源的原因有哪些?(2)城市规划时,一般会把存在大气污染的企业建设在何处?

大气环境——大气热力环流的教学反思

大气环境——大气热力环流的教学反思本周二上午第一节课,我在高三(4)班上了一节公开课。这次我讲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2课时,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力求让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如果这节课学不好,那么后面“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天气系统”的学习将会比较困难。 本节课对对空间概念有较高的要求,而且涉及物理知识较多,难点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但又是整个章节的基础。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解,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设计了很多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在设计之初,我犹豫了很久,不知道该不该借助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堂容量较大,借助一些动画效果可能比较形象直观,但是,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如果板书跟不上,有可能使学生抓不住课堂主线,学完之后不知道一节课到底学了什么,搞不清楚重难点,。反复思考之后,我删除了课件的大量内容,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结合,特别是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采用板书画图,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力和印象。通过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推敲分析,让学生明确了热力环流形成的成因,随后引导学生总结了等压面的一些特点及热力环流图的画法,之后将常见热力环流实例作为练习让学生自己来画,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但是很多学生都画不出来,耽误了很长时间,课堂临时调整,匆匆结尾,导致第二部分内容没有进行。 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步骤鲜明,节奏感较强,课堂中学生参与活动较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知识规律的总结和方法的引导。利用三个案例增强了学生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这节课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并不好,重难点没有突破。主要是学生整体水平不高,高一地理内容本身就难,学生对学过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上课观察不仔细,思考不积极,空间想象力较差,对物理中的热胀冷缩和大气压强知识模糊不清。而老师对学情把握了解清楚,目标定得过高,一节课内容安排也比较多。总觉得是复习课,学生有了一定基础,所以思维跳跃太快,学生跟不上节奏,而老师上课时面对突发状况过于紧张,也没有及时很好的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导致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点备学情,备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课前充分研究学情,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备课。在平时教学中改变传统观念,降低目标,从最基础的讲起,从概念讲起,重点研究怎样才能使学生充分掌握一节课内容,顺利突破重难点。不能太过心急,要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另外,要爱学生,对学生要批评鼓励同步,让他们要认识到自己现状也要满怀信心,不管多难都愿意去坚持努力,最后,加强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和对学生的监督,让学生慢慢动起来。

热力环流和风(解析版)

2017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06:热力环流和风 一、单选题 1、下图中,对于甲、乙、丙、丁四处气压值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甲点气压低于乙点 B、丁点气压低于甲点 C、丙点气压高于丁点 D、丙点气压低于乙点 2、关于气压、高度、气温三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②在近地面同一高度上气温高则气压高 ③在近地面同一高度上气温高则气压低 ④空气总是由气压低的地方流向气压高的地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面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的a、b、c、d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4、分析下列图表,完成下题。

若四点气压差异由热力原因形成,则③④两点的气压值利热力环流方向为() A、③512hpa④506hpa顺时针 B、③506hpa④512hpa顺时针 C、③512hpa④506hpa逆时针 D、③506hpa④512hpa逆时针 5、对图中①②③④的含义判断正确的是() A、①风向;②摩擦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④地转偏向力 B、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风向;③地转偏向力;④摩擦力 C、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摩擦力;③地转偏向力;④风向 D、①地转偏向力;②风向;③水平气压梯度力;④摩擦力 6、下列不属于热力环流实例的是() A、山谷风 B、海陆风 C、城市热岛效应 D、温室效应 7、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②③为水平气流,①④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丙>丁>甲 D、乙>甲>丁>丙

8、下列大气环流图中,正确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在无风的地点点燃蚊香,可见烟雾总是上升且只能上升到一定程度,这是因为( ) A、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 B、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 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 D、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 10、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海拔高度差异 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C、地表冷热不均 D、地球自转 11、关于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B、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C、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D、在上述三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12、有关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B、热力环流是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引起的 C、空气遇冷使空气膨胀上升 D、气流在同一水平方向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分析: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旨在认识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的结果。大气受热不均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所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热力环流是解释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热力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来解释。

2.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主要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够说出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可以独自绘画热力环流图,培养绘图能力。

(3)可以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和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大气环境——热力环流

大气环境——热力环流 学习目标: 1、名词概念。等压面、低气压、高气压。热力环流、海(水)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2、原理与运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图表析读——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图。海(水)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示意图。热力环流方向的判定方法。 课前知识储备 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总重量。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规定,标准大气压是指在温度0℃、纬度45°、晴天时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强,其值为 101325帕斯卡(牛顿/米2)。 2、空气的密度和气压成_______比(正/反),密度越大,气压值越_____。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_。 3、等压面指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学习过程: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1、气压的分布 (1)影响大气压强的因素有:。 (2)在其它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温度越高,气压越; 海拔越高,气压越;纬度越高,气压越;一般 情况下,晴天的气压比阴雨天。 (3)比较右图ABCD各点的气压大小, 描述地面受热均匀时气压分布特点:。 (4)大气压代表着空气的压力,其方向是: A、只指向地面 B、指向四面八方 C、不指向高空 D、指向地面和四周 (5)讨论上图中AB之间、CD各点之间的气压梯度(差)与空气运动情况: 2、热力环流的形成: 如右图:近地面A、B两地受热不均: (1)讨论AC之间、BD各点之间的空气运动情况: (2)讨论图中4、5、6、7各点的气压情况: (3)AB之间、CD各点之间的气压梯度(差)与空气运动情况: (4)1、2、3、4、5、6、7各点中气压相等是;气 压最高的是;气压最低的是; (5)画出图中近地面的等压面分布;描述地面受 热不均时气压分布特点: (6)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7)实验验证: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有助于大气运动原理、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高考中结合等压线、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是考查形式。 二、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包括了解大气受热的热量来源;大气受热过程,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的基本原理等。另外,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三、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学习、探究、发现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并且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通过实验、绘图、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和亲自操作,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六、教学难点:空气的垂直运动与气压的关系(判读等压线图) 七、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用具:玻璃缸,塑料薄膜,热水,冰块,玻璃管,香,打火机,黑布,香皂。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⑴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形区是哪个?而为什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地区? ⑵乞力马扎罗山雪山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⑶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是为什么? 引入新课:大自然中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目标一:热力环流: 教师举例如下: (1)夏季空调的位置在屋子的上方,冬天暖气的位置为什么在下方? (2)在初中物理为什么在山顶鸡蛋煮不熟? 带着疑问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步骤:A、实验前先在玻璃缸内壁用香皂轻涂一次。 B、用黑布遮住玻璃缸面向讲台的一侧。 C、把一小盆热水和一小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两侧,迅速在缸顶盖上胶合板,小孔对着装冰块的小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