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学-第九章

西方经济学-第九章

西方经济学-第九章
西方经济学-第九章

第九章市场失灵与政府作用

复习要求:

1.市场失灵的含义与原因.

2.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信息不对称的含义及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第一节市场机制作用与市场失灵

1、市场机制极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竞争、市场供求和市场价格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制。

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

(1)作为市场主体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必须是理性的经济人。

(2)只有在竞争性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2、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系统的一般均衡和资源的最优配置,称之为市场失灵。

3、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

市场失灵的存在表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有局限的,主要根源在于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

市场的缺陷表现在:

(1)市场的不完全性。

(2)市场功能的局限性。

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经济中存在的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和信息不完全。

第二节外部性

一、外部性及其特征:

在市场经济中当某一市场主体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市场主体带来好的或坏的影响,而又不能使该市场主体得到相应的补偿或给予其他市场主体相应的赔偿的时候,就产生了外部性或外部影响.

二、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1、正外部性(外部经济):

某个人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而得到补偿。

正外部性的特征:

市场行为主体从自己的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而他支出的私人成本就高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成本。

2、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

某个人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

负外部性的特征:

市场行为主体从自己的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大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而他支出的私人成本就低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成本。

外部影响和资源配置失当

外部影响的存在是如何干扰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的?

?第一、如果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即存在外部经济),则当这个人采取该行动的私人成本大于私人利益而小于社会利益时,他就不会采取这项活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有利的。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即生产不足。

?第二、如果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即存在外部不经济),则当这个人采取该行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时,他就会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不利的。在存在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即生产过多。

?第三、上述两种情况均导致了资源配置失当:前者是生产不足,后者是生产过多。

资源配置失当: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1、D=MR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 MC ——其边际成本曲线。 ME ——边际外部不经济。 MC+ME ——社会边际成本曲线。

2、由于存在生产上的外部不经济,故社会的边际成本高于私人的边际成本,从而社会边际成本曲线MC+ME 位于私人边际成本曲线的上方。

3、竞争厂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其产量定为 X*,但使社会利益达到最大的产量应为X**。

故,外部不经济造成产品生产过多,超过了帕累托效率所要求的水平x**。

三、有关外部影响的政策

1、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采取津贴的办法使企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相等,则资源配置便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2、使用企业合并的办法。一个企业的生产影响到另一个企业,可把两个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则此时的外部影响就消失了,即被内部化了。

3、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

四、明晰产权与拉斯定理 1、科斯定理: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根据产权定理,如果产权是不清晰的,外部性就会发生因此明晰产权是消除外部性的重要手段. 2、科斯定理强调“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按照这个定理,如果产权是明晰的,只要通过市场交易,无须政府的直接干预,就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政府的作用被限定在最小的范围内,即政府的作用仅仅是明晰产权,在产权明晰基础上,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内部化”,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3、财产权的明确和可转让具有这样大的作用的原因在于,它可以使得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

第二节 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一、排他性与竞用性

1、私人物品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排他性: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够使用商品。

(2)竞争性: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市场机制只有在具备上述两个特点的私人物品的场合才真正起作用,才有效率。

2、公共物品:把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叫做公共物品。如:国防等。公共物品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

二、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和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1、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在教材的382——384页上)

2、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是虚假的,是因为①、单个消费者并不清楚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价格。②、单个消

D=MR

MC MC+ME P

P X

X** X* X

费者对公共物品的偏好程度不确定。他们在享用公共物品时都想?°免费乘车?±,不支付成本就得到利益。所以,无法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并进而确定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

另外,市场本身提供的公共物品通常低于最优数量,即市场机制分配给公共物品生产的资源常常会不足。

三、公共物品与资源配置效率

1、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生产的调节作用具有局限性

由于公共物品失去了排他性和竞争性,增加消费并不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和其他人的消费水平的降低,且无法避免消费者不付费而?°免费乘车?±。在公共物品面前,市场行为主体所支付的价格是不完全的。所以,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生产的调节作用是有限性的,甚至是无效的。 2、公共物品与政府的作用

由于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生产的调节作用具有局限性,因此,如果单独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公共物品生产或供给,其产出可能为0。市场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将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即市场机制分配给公共物品生产的资源将是不足的,资源因此而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帕累托最优状态无法实现。由于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因此在公共物品的生产领蜮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才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四、公共物品和成本——收益分析

(1)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不能由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来解决,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起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政府采用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来确定公共产品是否值得生产和应该生产多少?

(2)成本——收益分析是用来评估经济项目或非经济项目的。这里,公共物品可以被看成是一个项目,运用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是:首先,估计这个项目所需花费的成本及它可能带来的收益,然后把二者加以比较,最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决定该项目是否值得。

请思考:公共物品为什么不能靠市场来提供? 第一、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用性。

第二、由于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用性,任何一个消费者消费一单位公共物品的机会成本总为0。这意味着,没有任何消费者为他所消费的公共物品去与其他人竞争。因此,市场不再是竞争的。如果消费者认识到他自己消费的机会成本为0,它就会尽量少支付给生产者以换取公共物品的权利。如果所有消费者都这样行事,则消费者们支付的数量将不足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结果是低于最优数量的产出,甚至是0产出。

第三节 垄 断

一、垄断与低效率

1、厂商根据MR=MC 的原则确定的产量为q m ,垄断价格为p m ,显然,这个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这表明,消费者愿意为增加额外一单位产量所支付的数量超过了生产该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因此,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

2、帕累托最优状态应该为:使产量从垄断水平q m 增加到q*,并在等于边际成本的价格上P*上出售该商品。

如图:

①在利润最大化产量q m 上价格P m 高于边际成本MC ,没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②在q*的产量水平上,在等于边际成本的价格水平P m 上,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对垄断的公共管制

对垄断管制的原因:⑴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⑵、垄断利润通常被看成是不公平的。所以,有必要对垄断进行政府干预。主要是政府对垄断价格和垄断产量的管制。

AC=MC

D

MR

P*

P m

d

a

b c

q m

q*

q

1、对垄断的管制:递增成本 如图:

(1)在没有管制的条件下,垄断厂商生产其利润最大化产量—q m ,垄断价格—P m ,这种垄断均衡会导致两个结果: ①缺乏效率:因为在q m 上价格高于边际成本。

②缺乏“公平”:因为在q m 上获超额垄断利润,即经济利润不等于0。

(2)政府实行价格管制: 政府制定什么价格水平,要看政府的目标是什么?

①、如果政府的目标是提高效率,则政府应将价格定在P c 的水平上。此时,垄断厂商的最大化产量为q c ,在此产量水平上,价格恰好等于边际成本。于是实现了帕累托最优。垄断厂商仍可以得到一部分经济利润,即为平均收益P c 超过平均成本AC 的部分。

②如果政府的目标是制定一个更低的?°公平价格?±以消除经济利润,则该价格定为P z ,此时,产量

为q z 。平均收益恰好等于平均成本。

P z 可称为零经济利润价格。

2、对垄断的管制:递减成本

递减成本反映的是平均成本AC 曲线不断下降的垄断情况,它属于自然垄断的情况。

在自然垄断场合帕累托最优价格P c 和最优产量q c 上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从而,出现亏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补贴垄断厂商的亏损。

三、反托拉斯法

政府对垄断的更加强烈的反应是制定反垄断法和反托拉斯法。

美国的反托拉斯法规定,限制贸易的协议或共谋、垄断或企图垄断市场、兼并、排他性规定、价格歧视、不正当的竞争或欺诈行为等,都是非法的。

请思考:

垄断是如何造成市场失灵的?

第一、在垄断的情况下,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价格。因此,当垄断厂商按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产量时,其价格将不是等于而是大于边际成本。这就出现了低效率的情况。

第二、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的寻租活动是一种纯粹的浪费。这进一步加剧了垄断的低效率情况。

请思考:

1、为什么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就会出现市场失灵?

答: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使经济体系实现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的,而完全竞争市场又是以市场主体具有完全的或充分的市场信息为条件的。然而,在现实经济中,作为市场主体,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可能不具有完全的或充分的市场信息,或者说,在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完全或不充分既包括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或不充分,也包括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或不充分。前者是指由于受认识能力的局限使人们无法获得完全的信息,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任

MC AC

D=AR

P m

P

z P c q

m q

c q z P

q

MR

A

C

B

何情况;后者则是指市场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主要是指信息供求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

无论是何种性质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充分,都会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使资源不能实优配置。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效率损失通常表现在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以及委托-代理问题这三方面。

2、市场机制能够解决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吗?

第一、市场机制可以解决一部分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例如,为了利润最大化,生产者必须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进行生产,否则,生产出来的商品就可能卖不出去,而生产者又很难知道每个消费者的偏好的具体情况。但是,这一类信息的不完全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正确决策?a?a因为他们知道商品的价格。只要知道了商品的价格,就可以计算出生产该商品的边际收益,从而就能够确定它的利润最大化产量。

第二、市场的价格机制不能够解决所有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这种情况在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上都是常见的情况。

第三、在市场的价格机制不能够解决问题时,就需要政府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其目的主要是保证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得到充分的和正确的市场信息,以便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3、怎样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

答:信息不对称性会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而市场机制又很难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此情况下,一方面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也要进行某些制度设计,才能把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效率损失降低到最小。

(1)逆向选择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予以解决。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市场管制的方法,把信息不对称控制在最小限度。例如,可以由政府规范企业进人市场的条件;由专业部门确定产品的质量标准;经常检查企业发布的广告信息和上市公司发布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依法进行严厉的打击;采用各种方式增加市场的透明度。

其次,通过建立契约机制或抵押机制的方法解决逆向选择间题。

再次,建立产品质量保证制度也是消除逆向选择的有效方法。例如,许多国家实行的汽车等产品的"召回制度",我国耐用消费品市场上的"三包"制度,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产品的逆向选择问题。

最后,建立保证金和有关部门先行赔付的制度。

(2)道德风险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主要依靠制度设计来解决。通常的做法有:

在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来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例如,建立投保人自我约束的制度。在此制度中,保险公司并不对投保人实行全额财产保险,而是规定某些最低数量的免赔额。一旦投保人遭受财产损失;投保人自己也将负担一部分损失。

在医疗保险市场上,通过制度设计,让个人承担一定比例的费用支出也是解决道德风险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这种制度,当购买医疗保险的人患病后,保险公司只支付患者就医的一部分费用,保险购买人自己也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就可以避免医疗保险的购买者对医疗服务的过度需求。

(3)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般来说,企业外部的竞争,例如企业间的收购和兼并、经理市场的建立、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建立,股东通过股东大会"用手投票"或在股票市场上抛出股

票即"用脚投票"的行为都会对企业的经营者造成一种压力,迫使经营者为企业盈利而努力工作,但这只是一种外在压力。

目前,为解决企业中委托人和经理阶层之间的委托-代理间题,在许多企业中都普遍实行了经理年薪制度、奖金制度、利润分享制度等。在这种制度下,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多。经理所得到的年薪、奖金或分享的利润就越多。这样,就可以把经理阶层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状况联系在一起,从而对企业的经理阶层产生一种激励,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把追求最大利润作为企业的经营目标。

曼昆宏观经济经济学第九版英文原版答案9

Answers to Textbook Questions and Problems CHAPTER 9 Economic Growth II: Technology, Empirics, and Policy Questions for Review 1. In the Solow model, we find that onl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n affect the steady-state rate of growth in income per worker. Growth in the capital stock (through high saving) has no effect on the steady-state growth rate of income per worker; neither does population growth. Bu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n lead to sustained growth. 2. In the steady state, output per person in the Solow model grows at the rat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g. Capital per person also grows at rate g. Note that this implies that output and capital per effective worker are constant in steady state. In the U.S. data, output and capital per worker have both grown at about 2 percent per year for the past half-century. 3. To decide whether an economy has more or less capital than the Golden Rule, we need to compare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 net of depreciation (MPK –δ) with the growth rate of total output (n + g). The growth rate of GDP is readily available. Estimating the net 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 requires a little more work but, as shown in the text, can be backed out of available data on the capital stock relative to GDP, the total amount o f depreciation relative to GDP, and capital’s share in GDP. 4. Economic policy can influence the saving rate by either increasing public saving or providing incentives to stimulate private saving. Public saving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overnment revenue and government spending. If spending exceeds revenue, the government runs a budget deficit, which is negative saving. Policies that decrease the deficit (such as reductions in government purchases or increases in taxes) increase public saving, whereas policies that increase the deficit decrease saving. A variety of government policies affect private saving. The decision by a household to save may depend on the rate of return; the greater the return to saving, the more attractive saving becomes. Tax incentives such as tax-exempt retirement accounts for individuals and investment tax credits for corporations increase the rate of return and encourage private saving. 5. The legal system is an example of an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 between countries that might explain differences in income per person. Countries that have adopted the English style common law system tend to have better developed capital markets, and this leads to more rapid growth because it is easier for businesses to obtain financing.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 is also important. Countries with more government corruption tend to have lower levels of income per person. 6. Endogenous growth theories attempt to explain the rat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y explaining the decisions that determine the creation of knowledge throug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y contrast, the Solow model simply took this rate as exogenous. In the Solow model, the saving rate affects growth temporarily, but diminishing returns to capital eventually force the economy to approach a steady state in which growth depends only on exogenou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y contrast, many endogenous growth models in essence assume that there are constant (rather than diminishing) returns to capital, interpreted to include knowledge. Hence, changes in the saving rate can lead to persistent growth. Problems and Applications 1. a. In the Solow model wi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y is defined as output per effective worker, and k is defined as capital per effective worker.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workers is defined as L E (or LE), where L is the number of workers, and E measures the efficiency of each worker. To find output per effective worker y, divide total output by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workers:

最新第九章 西方经济学 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1.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的关键区别在什么地方? 解答:第一,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构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在这种研究中,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成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被假定为不变,而这些不变价格的高低只影响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所得到的结论是,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第二,一般均衡分析是把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因此,在一般均衡理论中,每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如替代品和补充品)的价格。每一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地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着决定。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 2.试评论瓦尔拉斯的拍卖者假定。 解答:第一,拍卖者假定意味着,在拍卖人最终喊出能使市场供求相等的价格以前,参与交易的人只能报出他们愿意出售和购买的数量,但不能据此进行实际的交易。只有当拍卖人喊出的价格恰好使得供求相等时,交易各方才可以实际成交。 第二,拍卖者假定是瓦尔拉斯均衡和现在的一般均衡论赖以成立的基础。 第三,很显然,拍卖者假定完全不符合实际。因此,以该假定为基础的一般均衡理论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果容许参与交易的人在非均衡价格下进行交易,那就不能保证一切市场在同一时间达到均衡状态,从而也就不能保证一般均衡的实现。 3.试说明福利经济学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解答:第一,福利经济学可以说是西方微观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说明:完全竞争模型可以导致帕累托状态,而这一状态对整个社会来说又是配置资源的最优状态。 第二,西方的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假设,根据假设来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实证经济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除了“是什么”的问题之外,西方经济学家还试图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即他们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这些便属于所谓规范经济学的内容。 第三,福利经济学就是一种规范经济学。具体来说,福利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 4.什么是帕累托最优?满足帕累托最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解答:第一,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二,帕累托最优状态要满足三个条件。(1)交换的最优条件:对于任意两个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2)生产的最优条件:对于任意两个生产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3)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与边际转换率相等。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均能得到满足。 5.为什么说交换的最优条件加生产的最优条件不等于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解答:第一,交换的最优只是说明消费是最有效率的;生产的最优只是说明生产是最有效率的。两者的简单并列只是说明消费和生产分开来看时各自独立地达到了最优,但并不能说明,当将交换和生产综合起来看时,也达到了最优。 第二,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是要将交换和生产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讨论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福利经济学》(复习提纲)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提纲) 2010.10.10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 一、填空或选择题 1、实现社会福利的途径有:政府、慈善机构或社团、社区及私人提供。▲▲ 2、从全球来看,社会福利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起内涵的,进入20世纪,社会福利才逐渐走向 制度化和社会化。 3、对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我国一般将社会福利从属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由四个部分 组成:社会救助(最低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工薪)、社会福利(最高)、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军人及家属)。▲▲ 4、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以城镇职工福利为核心的一套相互分割、封闭运行的 福利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有职工集体福利、特殊社会福利、社区社会福利。▲▲ 5、世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剩余型社会福利到制度型社会福利再到发展型社会福利的三个 不同的发展阶段。▲▲ 6、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提出通过收入均等化来实现增进全民社会福利。▲ 7、福利国家最早出现于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邓普1941年所著的<<公民与教徒>>,1948年英国“贝拂里 奇报告”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建成了“福利国家”。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大刀阔斧的推行住房补贴制度改革,西方福利国家改革的共同特点或趋势是福利私营化、福利提供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8、从相信市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到国家干预、全面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发展经历 了从市场到国家的过程,再从全面福利的危机到福利多元化、乃至进一步发展到市场化和私营化,重新倡导市场机制的作用。 9、我们进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斗争理论、逻辑学基本原理,至于 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具体方法:阶段法、国别法、学派法、人物法、文献法。▲▲ 二、名词 1、社会福利▲▲p4页 2、社会福利思想▲p29页 3、福利国家p21页 三、问答 1、社会福利的特征▲▲p9 2、福利国家危机的表现p23 3、从社会福利的世界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来看,改革和完善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给我们有那几方面的思 考。P28▲▲ 第二章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一、填空或选择题 1、先秦是指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最初历经的几个朝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直至秦统 一以前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 2、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社会福利思想:管仲、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老 子的思想(理想社会,寡欲、无知、知足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礼治,正名分,贫富不均及其解决办法,理想社会形态),孟子(仁学、仁政、小康社会),墨子(民之三患、抨击小盗为盗,大盗为义、提出兼爱说)▲▲ 3、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主要内容:社会阶级结构,共产制度,共妻制,男女平等▲ 二、问答 1、原始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或观点p36、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第9章-马工程教材答案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何为GDP?如何理解GDP? 答案要点: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对于GDP的理解,以下几点要注意: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为了解决经济中不同产品和服务的 实物量一般不能加总的问题,人们转而研究它们的货币价值,这就意味着,GDP一般是用某种货币单位来表示的。 (2)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 入GDP。最终产品和服务是指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那些产品和服务,而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指由一家企业生产来被另一家企业当作投入品的那些服务和产品。 (3)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在指定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才被计算到该国或该地区的GDP中。 (4)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意味着GDP属 于流量,而不是存量。 2.说明核算GDP的支出法。 答案要点:支出法核算GDP的基本依据是:对于整个经济体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具体说来,该方法将一国经济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划分为了四个部门,即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

和国际部门。对家庭部门而言,其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称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对企业部门而言,其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用字母I表示;对政府部门而言,将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用字母G表示;对于国际部门,引入净出口NX来衡量其支出,净出口被定义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将上述四部门支出项目加总,用Y表示GDP,则支出法核算GDP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为: Y=C+I+G+NX。 3.说明GDP这一指标的缺陷。 答案要点:(1)GDP并不能反映经济中的收入分配状况。GDP 高低或人均GDP高低并不能说明一个经济体中的收入分配状况是否理想或良好。 (2)由于GDP只涉及与市场活动有关的那些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因此它忽略了家庭劳动和地下经济因素。 (3)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4)GDP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4.何为通货膨胀?怎样描述它? 答案要点: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持续地上升的情况。通货膨胀的程度是用通货膨胀率来反映的,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如果以

宏观经济学第9章习题及答案

第9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准备金比率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乘数货币政策乘数 二、判断题(正确标出“T”,错误标出“F”) 1.紧缩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2.预算赤字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用于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 3.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左移。 () 4.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主要通过转移支付、政府购买和税收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 5.当政府同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均衡国民收入一定会下降,均衡的利率一定会上升。() 6.减少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比率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 7.由于现代西方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器功能,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所以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来干预经济。() 8.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是价格稳定,价格稳定指价格指数相对稳定,而不是所有商品价格固定不变。() 9.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是稳定收入水平,但不稳定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 10.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数量与最初的存款和法定准备金比率都成正比。()

11.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左移,而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 () 12.当一个国家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时,政府只能通过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加以遏制。() 13.在西方发达国家,由财政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 14.当一个国家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5.凯恩斯主义者奉行功能财政思想,而不是预算平衡思想。() 三、单项选择 1.下列哪种情况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国民收入?() A. IS曲线陡峭而LM曲线平缓 B. IS曲线垂直而LM曲线平缓 C. IS曲线平缓而LM曲线陡峭 D. IS曲线和LM曲线一样平缓 2.下列哪种情况“挤出效应”可能会很大?() A.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而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C.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而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3.挤出效应发生于下列哪种情况?() A. 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B. 减少政府支出,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C. 增加政府支出,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 货币供给增加,引起消费支出增加

第九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第9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两个人(A和B)、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交换帕累托最优条件为( ) A.A与B的MRT XY =MRS XY B.A与B的MRS XY=Px/Py C.(MRS XY)A=(MRS XY)B D.上述所有条件 2.如果对于消费者甲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对于消费者乙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那么有可能发生( )。 A.乙用X向甲交换Y B.乙用Y向甲交换X C.甲和乙不会交换商品 D.以上均不正确 3.在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L和K)的经济中,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为( ) A.MRTS LK=P L/P K B.MRTS LK=MRS XY C.MRT XY=MRS XY; D.(MRTS LK)X=(MRTS LK)Y 4.在两个人(A和B)、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满足生产和交换帕累托最优条件的是( ) A.MRT xy=Px/Py B.A与B的MRS xy=Px/Py C.(MRS XY)A =(MRS XY)B D.MRTT xy=(MRS XY)A =(MRS XY) 5.一个社会要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率,得到最大的经济福利,进入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 ) A.满足交换的边际条件:(MRS XY)A =(MRS XY)B B.满足生产的边际条件:((MRTS LK)X=(MRTS LK)Y

C.满足替代的边际条件:MRT XY=MRS XY; D.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 6. 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表示生产者( ) A.获得了最大利润 B.支出了最小成本 C.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提高了总产量 D.以上均正确 7.导出下列哪一条曲线必须作出道德的或价值的判断?( ) A.产品转换曲线 B.消费契约曲线 C.社会福利曲线 D.效用可能性边界 8.两种商品在两个人之间分配,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的为( ) A.不使其他个人受损失就不能使另一个人受益 B.个人都处在其消费契约曲线上 C.个人都处在他们的效用可能性曲线上 D.包括以上所有条件。 9.产品转换曲线是从下列哪条曲线导出的?( ) A.消费契约曲线 B.效用可能性曲线 C.社会福利曲线 D.生产契约曲线 10.如果竞争模型是经济的准确描述,那么( ) A.经济运行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 B. 经济运行在效用可能性曲线上 C.资源的配置是帕累托产效的 D.以上均正确 11.不属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假定的有() A.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 B.整个经济有n个消费者,每个消费者都是商品的需求者和要素的供给者;

福利经济学复习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第一章 1、了解边沁、霍布斯、帕累托、罗尔斯.森等人的基本思想 边沁:功利主义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认为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要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边沁把资产阶级利益说成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把资产阶级趋利避害的伦理原则说成是所有人的功利原则,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 帕累托:V.帕累托的“最优状态”概念和 A.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的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 罗尔斯:原始状态下的平等优先原理。各方将选择的原则是处在一种"词典式序列"(lexical order)中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平等自由的原则,第二个原则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其中,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而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这两个

原则的要义是平等地分配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坚持各种职务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只允许那种能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人或团体除非以一种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方式谋利,否则就不能获得一种比他人更好的生活。所谓"公平的正义"即意味着正义原则是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中被一致同意的,或者说,意味着社会合作条件是在公平的条件下一致同意的,所达到的是一公平的契约,所产生的也将是一公平的结果。 阿玛蒂亚-森:能力主义公平观,以满足认得需要最为公平的基础。需要如何测定,只重视需要没考虑生产能力 2、请举出两个序数度量的例子 3、如何界定理性的偏好: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可以定义为一个 偏好关系满足二元关系中的完备性和传递性,即: 完备性:对于所有的, 有x?y或者y?x,或者同时成立, 传递性:对于所有的,如果x?y且y?z,则x?z。 4、经济学家一般假设人们是自身快乐水平的最好裁判,这一假设合理吗? 5、什么情况下个人的偏好选择与其福祉(快乐)相偏离?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 偏好与福祉相偏离:信息不完全、了解错误信息、错误的认知、非理性偏好6、人类发展关注哪几个指标?人类发展指数关注的指标: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 期寿命来衡量;教育获得,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生活水平,用人均实际GDP(PPP美元)来衡量。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8章

第八章 1.比较垄断和竞争两种市场类型的经济效率,分析垄断的低效率。 西方经济学认为,垄断会造成经济的低效率。认为垄断的低效率是其造成市场失灵的根本表现。可以通过比较垄断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和产量进行比较,来分析垄断的低效率。 首先回顾一下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和产出的长期均衡。假定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如图8-1中的S c所示。由于是一个成本不变的产业,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供给曲线表示各个产出水平相等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整个市场在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a点达到均衡,价格为P*,产出量为Q*。需求曲线表明消费者从每个产出水平中获得的边际效用。在价格和产出量的均衡水平上,生产最后1单位产出的社会边际成本(如水平的供给曲线所表明的)恰好等于消费者获得的归之于该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如市场需求曲线所表明的)。由于消费者按价格P*能够购买Q*单位的商品(产出),所以,消费者便享有了由三角形adP*所表示的全部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也是全社会的净利益。 图8-1垄断和低效率 下面再看看垄断市场的情形。假定在产业中只有一个企业。市场的需求曲线便是企业的需求曲线。所以,垄断企业可以按照能够销售的数量确定其销售价格。由于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其边际收益曲线便是一条处于需求曲线之下的向下倾斜的曲线,如图8-1中的MR m所示。假定垄断企业和竞争产业都按相同长期不变的平均成本生产,垄断企业在长期通过寻求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企业规模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该企业规模反映于图8-1的平均成本曲线AC m和边际成本曲线MC m。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相交于c 点(表明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决定垄断企业产出量为Q m,并决定该产量的价格为P m。

《福利经济学》教案讲义课件完整版

福利经济学 本书体系,本十一章,导论、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社会经济福利制度、公平与收入分配、贫困与反贫困、教育与卫生、失业与就业、人口控制与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与城乡统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前面谈三章理论,后面八章谈应用的各方面。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社会经济学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福利与福利经济学 (一)福利 1、福利。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2、个人福利。指一个人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或个人精神生活需要。 3、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 4、经济福利,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 (二)福利经济学 1、庇古,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 2、李特尔,最好是把福利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体系的一种形态比另一种形态是好还是 坏,以及一种形态是否应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问题。 3、萨缪尔森,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税收制度的学科。(三)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内容 1、社会资源配置在什么条件下达到最优,如何才能达到最优? 2、国民收入如何分配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 即公平与效率,效率有定论,公平在争论。 (四)研究前提:市场机制。 二、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背景 19世纪20年代,哲学派别功利主义或效用主义,边沁、穆勒的影响下,把人们道德行为的目的看作个人自身福利的提高,社会行为的目的是增进全社会福利。 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把数学引进了效用。 (二)产生与发展 1、旧福利经济学。 庇古1920年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个人的福利可以用效用来表示,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加总。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福利越大;国民收入越平均,社会福利就越大。 旧福利经济学特征,第一,经济学是解决物质福利的;第二,使用物质福利来表示效用概念;第三,效用以基数表示,边际效用递减。 2、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 罗宾斯认为从论理来看,效用不能用基数表示。希克斯利用帕累托标准发展出了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特征:第一,经济学是解决稀缺性问题的;第二,使用偏好来表示效用,相对更具有主观性;第三,只使用序数效用,避免个人效用比较;第四,普遍使用帕累托标准及有关的边际条件;第五,关于补偿检验的争论 3、新福利经济学的挑战

微观经济学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习题

第十章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局部均衡、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状态 2.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 3.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4.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5.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二)难点 1.社会福利函数与三种代表性的社会福利函数:平均主义者的社会福利函数、功利主义者的社会福利函数、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 二、关键概念 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状态交换的一般均衡产品转换率罗尔斯社会福利标准不可能性定理契约曲线福利经济学社会无差异曲线 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最初的变化影响广泛分散到很多市场,每个市场只受到轻微的影响时,()。 A.要求用一般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C.局部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D.局部均衡分析将提供合理可靠的预测 2.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 A.霍布森 B.庇古 C.帕雷托 D.埃奇沃斯 3.假定只存在两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的经济中,要想达到交换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对于A 和B ,XY X Y MRS P P = B.对于A 和B ,XY XY MRS MRTS = C.对于A 和B ,A B XY XY MRS MRS = D.上面三个条件都是 4.假定一个经济,在其中只有两种商品(X 和Y ),两种生产要素(L 和K ),那么要想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LK L K MRTS P P = B.LK XY MRTS MRS = C.X Y LK LK MRTS MRTS = D.XY LK MRT MRS = 5.假定存在一个经济,其中有两个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条件是( )。 A.A B XY XY XY MRT MRS MRS ==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习题及答案

思考与练习 1.名词解释 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财政预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自动稳定器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基础货币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效应财政财政效应货币政策效应挤出效应双松政策双紧政策 2.试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3.功能财政思想与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4.试述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就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5.什么就是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如何操作? 6.什么就是货币乘数,它就是如何起作用的? 7.说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内容。 8.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9.试述货币创造乘数及影响因素。 10.试述财政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 11.试述货币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 12.试述货币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制约因素。 13.什么就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14.试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5.画图说明IS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16.画图说明LM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17.画图说明IS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8.画图说明LM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9.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具体有哪几种方式? 20.货币就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为什么? 21.画图说明双松的政策效应。 22.画图说明双紧的政策效应。 23.画图说明财政松货币紧的政策效应。 24.画图说明财政紧货币松的政策效应。 25.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入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25.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 (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1.福利经济学所关注的社会福利,指的不仅仅是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对贫困人口或者受灾群众的财政转移支付等等。 2.福利经济学一直认为,社会福利就是所有社会成员的个人福利,而且社会福利仅仅与社会成员的个人福利相关,与其他方面都无关,这一观点被称为福利主义,也称为个人主义。 3.福利经济学是试图明确表达一些命题的研究分支,我们根据这些命题来判断一种经济状态对应的社会福利比另一种经济状态对应的社会福利是高还是低。 4.福利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社会福利的高低。 5.非理性可能至少是出于下面两种原因:1.顽固地坚持一些习惯、习俗、原则等。2.对危险或痛苦的过分恐惧,或者受快乐的过分诱惑。 6.休谟的这种划分被西方经济学家们称为“休谟的铡刀”或者“休谟定律”。 7.20世纪30年代初,福利经济学界出现了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福利经济学不应该是规范的,而应该是实证的,或者说是“价值中立”的。 8.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观点:1.经济学是解决物质福利或者经济福利的。2.能够给人们带来满足的物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3这样的基数效用可以进行一般人的人际间的比较。4,。继承了应该效用主义伦理学的传统。 9.帕累托被认为是序数效用理论之父。 10.我们所熟悉的帕累托标准,即如果从一种社会状态到另一种社会状态的变化,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增加,而同时又没有使任何一个人的福利减少,那么,这种变化就是好的,可取的,人们所希望的。 11.帕累托标准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帕累托标准以序数效用为基础,试图建立所谓“价值中立”的理论。

12.各种补偿检验,无论是卡尔多标准、希克斯标准、西托夫斯基标准,还是李特尔标准,尽管考虑到了帕累托标准所没有考虑的情况,但是都没有能够在逻辑一致的前提下获得完全的社会排序,因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弥补帕累托标准的不足。 13.各种补偿检验理论本是针对帕累托标准的缺陷提出的,但是它们仍然于事无补。 14.社会福利函数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试图指出如何可以获得对某种社会状态的评价,即其对应的社会排序是什么。 15.阿罗于1951年提出了一个一般可能性定理,指出:对于特殊的只有三种状态的选择情况,要从个人偏好推导出社会偏好,需要满足一些合理化的条件。不过,阿罗最后强调,能够同时满足这些合理化条件的社会选择机制是不存在的。因此,阿罗的这一定理也被称为不可能性定理。 16.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针对社会福利函数概念提出的。 17.一个人真正的福利是多少,不能够仅看他的收入和财富是多少。 18.个人生活水平也是一个涉及非福利主义的问题。 19.人们对于经济增长的幻觉:1.GDP就是全部。2.经济增长就是单纯的GDP的增加。3.经济增长是没有代价的。4.经济增长可以使国民的货币收入增加,也就是可以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 20.从福利主义到飞福利主义的重大转折都缘于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21.解决阿罗的不可能性,方法之一是把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一个条件--非可比性--扩展为完全可比性。 22.解决阿罗的不可能性,社会选择理论的这种解决方法基本质是:坚持福利主义而放弃序数主义。 23.传统效用主义社会福利函数有以下几个假设:1.福利主义和帕累托原则。2.可分性。3匿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1.什么是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 【参考答案】 名义汇率是两个国家(或地区)货币的相对价格,即一种货币能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数量,用e 表示。名义汇率有两种不同的标价方法,一种是直接标价法,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国外货币的价格,另一种是间接标价法,用国外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 实际汇率是用两国(或地区)价格水平对名义汇率加以调整后的汇率,用ε表示。与名义汇率相比,实际汇率更能说明一国(或地区)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如果本国产品的价格用本币表示为P ,某一国外产品的价格用外币表示为f P ,国内居民持有本国货币要购买国外商品,在国外生产商只接受外币来交换其商品的条件下,本国居民应该先用本币以名义汇率e 购买该外币,然后用该外币以f P 的价格购买国外产品,这样,一单位国外商品用本币单位数量来表示就等于f eP 。由此可见,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f P e P ε=。 2.实际汇率与净出口关系如何表达? 【参考答案】 实际汇率的变化会影响一国的净出口。一般来说,影响进出口的主要因素是一国的国民收入、进出口的商品相对价格、关税、进出口商品量限额等因素。由于实际汇率是本国商品和服务相对于国外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它的变化直接影响出口和进口。对于进口来说,如果本币升值,国外商品和服务就变得相对便宜,故进口正向地取决于本币升值。对于出口来说,如果本币升值,本国出口商品会变得相对昂贵,从而抑制了出口,故出口反向地取决于汇率变动。 由于净出口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从总体上来看,净出口反向地取决于本币升值。用图形表示:

3.在固定汇率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在固定汇率制下,中央银行必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固定水平。以下我们用图形具体分析固定汇率制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首先,分析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在资本完全流动下,BP 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当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比如增加政府支出或者减少税收,那么将引起总需求的扩大,结果导致IS 曲线向右移动,见下图。IS 曲线由1IS 移至2IS ,IS 曲线向右移动使得名义汇率面临上升的压力,此时,中央 银行为了维持汇率不变,增加本币供给,使得LM 曲线右移,即由1LM 移至2LM 降低均衡汇率,直至均衡汇率降低到固定汇率水平*e 。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使得小国经济的汇率水平固定在所承诺的水平上,但产出水平提高,即从1Y 增加到2Y 的水平。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习题及答案综述

思考与练习 1.名词解释 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财政预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自动稳定器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基础货币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效应财政财政效应货币政策效应挤出效应双松政策双紧政策 2.试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3.功能财政思想与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4.试述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5.什么是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如何操作? 6.什么是货币乘数,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7.说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内容。 8.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9.试述货币创造乘数及影响因素。 10.试述财政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 11.试述货币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 12.试述货币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制约因素。 13.什么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14.试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5.画图说明IS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16.画图说明LM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17.画图说明IS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8.画图说明LM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9.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具体有哪几种方式? 20.货币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为什么? 21.画图说明双松的政策效应。 22.画图说明双紧的政策效应。 23.画图说明财政松货币紧的政策效应。 24.画图说明财政紧货币松的政策效应。 25.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入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25.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 (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单选: 1.福利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社会福利的高低。 2.黄有光认为,福利经济学是否是规范经济学,取决于研究时所采取的态度。 3.旧福利经济学,主要包括马歇尔和庇古等人的理论。 4.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出版了其代表作《福利经济学》,标志着旧福利经济学体系 的形成。 5.旧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基数效用。 6.罗宾斯认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经济学不应该涉及伦理的或 价值判断的问题;经济学中具有模范性质的结论都来自基数效用的使用,因此经济学应该避免使用基数效用。 7.罗宾斯的观点在大争论中渐渐占了上风,受其影响,福利经济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 旧福利经济学被新福利经济学所取代。 8.序数效用概念认为,人们进行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能用序数表示出来。基于序数效用概 念,这样,就建立了新福利经济学体系。 9.基于罗宾斯的观点而建立的新福利经济学,它采用了序数效用和帕累托标准。 10.帕累托标准排除了人际间进行效用比较的必要性,但同时它需假定收入分配是给定的。 11.帕累托标准与自由主义是不相容的,有可能会出现冲突。 12.现代对社会福利函数的讨论最初是由伯格森在1938年提出并由萨缪尔森在1947年加以 进一步说明的。 13.福利主义有时也被称为“个人主义”。 14.对于是否放弃福利主义,黄有光和森有完全不同的观点,黄有光坚持不放弃福利主义, 因而引发了森-黄之争。 15.森认为,福利主义有局限性。 16.影响个人生活水平的因素可以从个人达到一定目的所需要的物品、资源或者投入等方面 来考虑。 17.解决阿罗的不可能性,方法之一是把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一个条件---非可比性---扩展 为完全可比性。 18.黄有光提出了“完全的效用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 19.(P85)社会福利水平取决于社会中效用最高或境况最好的那部分人的福利水平。该函 数允许极度的两极分化,因而受到广泛的批评。 社会福利水平取决于社会中效用最低的那部分人的福利水平。 20.诺齐克的正义理论主要是从财富的获得途径来看的,而财富持有的结果如何则与问题没 有关系。 21.使用罗尔斯的正义标准,个人福利的度量实际上并不必要。 22.市场经济的本质:说明市场经济在效率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23.(P110)在帕累托标准的基础上,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出了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和第 二定理,它们被称为福利经济学的经典定理,旨在说明帕累托最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 多选: 1.福利经济学是关于政策建议的。一个政策建议的得出可能使用了:一些事实前提;一些 价值判断;一些推导所需要的逻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