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弗格森到巴尔的摩——美国种族问题的背后

从弗格森到巴尔的摩——美国种族问题的背后

从弗格森到巴尔的摩——美国种族问题的背后
从弗格森到巴尔的摩——美国种族问题的背后

来进一步抑制了黑人区房价的升值,迫使黑人屋主低价抛售物业。

在种族隔离制度被判违宪之后,1950年到1970年的二十年间圣路易斯市的60%白人迁往郊区,待黑人逐渐占据市区并开始向郊区迁移的时候,白人则迁往远郊,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继续维持事实上的种族隔离。这种“再隔离”现象导致黑白融合极其困难,导致圣路易斯市是美国种族隔离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巴尔的摩。早在上世纪30年代,巴尔的摩89%的黑人被联邦政府的房屋政策隔离在经济欠发达的城区。联邦和巴尔的摩政府甚至连廉租房都要施行黑白隔离,部分联邦官员都承认“这不是贫民窟清扫计划,而是利用廉租房政策阻挡黑人侵蚀白人的领地”,唯一建在黑人区外的廉租房位于郊区的一个半岛,比邻市政垃圾场和焚化炉。而巴尔的摩也遭遇了严重的人口减少问题,大量的白人搬出市区,人口从一百万减少到六十万。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巴尔的摩是美国种族隔离最严重的几个城市之一。

经济:“去工业化”导致大量黑人失业

种族隔离制度严重削弱了黑人社区的经济潜力,而去工业化则进一步导致受影响地区经济停滞和持

续衰退,大量蓝领工人无法跻身中产。圣路易斯和巴尔的摩作为旧工业区的代表,也是这场转型的受害者。

圣路易斯市曾是美国工业中心之一,二战期间因为远离两岸而成为民主的兵工厂,甚至连原子弹用的铀矿石都是在圣路易斯提炼的。而因为二战黑人几乎都不能上战场,因此留在后方从事生产的黑人成为二战美国工业发展的受益者,上升通道被打开。巴尔的摩曾是美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在炼钢、航运、汽车和运输业享有盛誉。黑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能够发起民权运动与其在美国经济地位大幅度提高有直接关系,黑人在制造业的广泛从业也让其罢工罢市游行更有杀伤力。

但因为白人在战后得到政府扶持免费读大学,大量白人转型为白领阶层,工作上错开了和黑人的岗位竞争,并且因为黑人把持的工会势力大、福利高,白人企业家推动美国进行“去工业化”转型,大量工厂关闭并被转移到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越南等亚洲地区,结果导致黑人失业问题加剧。持续数十年的转型导致美国工业城市失去税基,在金融危机中抗风险能力极低,汽车城底特律破产托管,而圣路易斯则遭遇历史规模最大的人口外流,巴尔的摩则在二战后的

五十年间失去了十万个制造业岗位,如今巴尔的摩经济的90%依赖低端服务业。

黑人失业率升高带来的是贫困率上升。2013年美国4530万人生活贫困,贫困率高达14.5%,而黑人的贫困率则高达50%。研究显示,早在1980-1990年时期,黑人社区贫困率的增长速度就高于其他族裔的社区,主要原因就是产业结构调整所致。而产业结构调整短时间内并不能解决黑人的就业问题,中小制造业能部分吸纳工人但会降低收入和福利,服务业吸纳制造业工人的能力有限,而信息产业等新经济带来的就业则远不足以弥补“去工业化”带走的岗位。

教育:再次回归种族隔离

教育领域是最早打破种族隔离的地方,但如今这里再度出现隔离现象,黑人无法通过教育改变命运,黑白差距固化且扩大化。

全国范围内,典型黑人学生就读的学校里面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74%的黑人学生就读的学校是少数族裔学生占多数的学校,38%的黑人学生就读种族高度隔离的学校,而有15%的黑人学生就读的是纯少数族裔学校。美国最大的几个都会区有着全美最高的种族隔离率,芝加哥一半的黑人学生,纽约三分之一的黑人学生,洛杉矶30%的拉丁裔学生读

的是纯少数族裔学校。

这类学校大多成为所谓的“退学工厂”,大量学生无法完成高中学业,就算是这些学校的毕业生也缺少能在大学里面取得成功的基本学习技能。这些学校的教师通常缺乏教学经验乃至缺乏上岗资格,教师的跳槽率也极高,学校缺少课后活动,缺少教学设备和学习资料。而因为这些学校的学生成绩不佳,导致州政府进一步削减办学经费,关闭或合并学校,用代课老师替换正职教员,进一步恶化这些学校的教育状况。

以麦克布朗毕业的诺曼底高中为例。诺曼底高中去年仅有58%的学生毕业,而密苏里州平均为80%。20 11年该校1064名学生中98%是黑人,74%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该校物资极其匮乏,连毕业礼服也仅有两套,学生们不得不轮流穿上拍摄毕业照。不久前该校还因为教育质量低下成为密苏里州仅有的三家被州政府取消资格认证的学校之一。诺曼底高中全校只有4位学生修微积分,33位学生修物理,全校仅有一门大学预科课程,仅有12名学生选修,这12名学生还都没有参加这门课的考试。而美国全国有16%的高中生修过微积分,36%的高中生修过物理。该校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也很低,2013届毕业生只有50%的人参加了A

关于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

关于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 摘要 种族歧视是美国由来已久的问题。若要追溯其开端,在美国还没独立仍是北美英国殖民地时,英国殖民者引进了第一批非洲黑人劳工。他们于1619年在弗吉尼亚殖民地的詹姆斯敦被出卖。自此50年后,北美洲一些地方法律已经确立起黑人奴隶制。奴隶制在存在的两百多年里,不断激化着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美国奴隶制的这段惨痛历史在美国黑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伤害。 在2008年美国的总统大选中,非洲裔美国公民贝拉克·奥巴马击败对手麦凯恩赢得大选,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媒体和广大群众都认为奥巴马的当选可以让他成为美国种族问题的终结者。但实际上,无论美国多次改善黑人公民的权利制度,甚至选举非洲裔贝拉克·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这也不能完全消除美国白人与黑人间的隔阂问题。 先举几个例子吧 1.美国1787年宪法的歧视: (1)宪法没有规定废除奴隶制度。宪法不仅没有否定奴隶制度,而且在分配众议院各州代表名额时,黑人人口按3/5的人口折算,这就更加降低了黑人的地位。 (2)宪法没有提到保证人权问题。相反,宪法明文规定了保留奴隶和种族歧视的条款,将黑人、印第安人、妇女和穷人排除在人权保护之外。 2.美国黑人枪杀事件:2014年8月9日下午,18岁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同一个朋友在密苏里小城弗格森街上行走时,被一名警察连击数枪身亡。 种族歧视问题成为美国“人权记录”中最不光彩的一页。在美国,黑人等少数民族始终是二等公民,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问题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黑人和白人之问,教育水平、就业率、平均工资等方面都有明显差距,由此形成的种族贫富差距和黑人的贫困化则是人人皆知[2]。司法中的种族歧视也极为严重。在美国,被关押在监狱里的黑人和被判死刑的黑人比例明显高于白人。在各州的监狱中,大约47 的为黑人,16%的为拉美裔。据联合国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在美国.犯有同样的罪.黑人及有色人种往往受到比白人重2至3倍的惩罚.杀害白人被判死刑的黑人是杀害黑人被判死刑的白人的4倍。尽管种族问题如今仍是困扰美国社会的大问题之一,但是.明目张胆“种族歧视”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越是大公司和政府部门,对少数族裔越是客气耐心.谁也不想犯“歧视”这一大忌。美国的种族歧视从目前来看,开始在新的领域呈现出新的现象,传统的政治保守势力也开始介入到其中,简单的单一种族歧视被文化上的隐性歧视所代替。同时.还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美国存在的较强烈种族歧视,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任何行为.都担心会被带上种族歧视的印记.大家都知道种族歧视不好.但是大家都会有意无意地犯种族歧视的毛病.从中可见白人至上主义在某些美国人中十分顽固。就在这样的怪圈中,美国的种族歧视仍在继续。 美国的发展和构成美国社会的少数民族密不可分,但从不同肤色、不同文化导致不公平对待这一现象来看,少数民族又不属于这个一向主张自由平等的美国社会。美国社会的繁荣和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主要归功于这些少数民族的辛苦和努力而不是占绝大多数的白人。今天,一些少数民族要求的平等、公正已经实现.但遗憾的是,贫穷、偏见、不公平仍然存在着。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黑人及其他少数族裔不平等的地位和状况,这是美国社会根本性的大问题,就连美国政府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存在种族主义、种族歧视和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少数民族面临的不平等问题仍然是美国最严重和:无法解决的挑战之一。但是.我们仍然坚信一个能公正并人性化地处理不平等、偏见等种族歧视问题的社会.不仅会给自己而且会给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带来和平和繁荣。

浅析从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浅析从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观《世界电影史有感》 电影,这一元素自诞生以来就从未离开过我们的视线,一直活跃在近现代文明的历史舞台上。自2009年底2010年初的《阿凡达》在全球掀起一阵新的狂热效应之后,单单对于电影本身的了解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了。越来越多的影人及资深影迷纷纷将目光转移并锁定在了电影的制作背景上。而好莱坞电影无论是其运作模式还是拍摄水准制作功底都位及全球电影界的翘楚。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目光。无论是《与狼共舞》的叙事,还是《骇客帝国》的科技,或者是卡梅隆曾经保持了13年的全球票房纪录的《泰坦尼克号》,都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以此切入分析《阿凡达》获得成功的背景。正如知名电影评论人莫绶所言:“《阿凡达》的成功并不是一鸣惊人,而是根植于美国文化创意领域深厚的积累沉淀。” 如今我在读完《世界电影史》之后对其中美国电影史部分,特别是战后至今的美国电影史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想在此谈谈我对其的看法并分析一下我所理解的战后至今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由于阅读时间仓促,且下文所述皆为个人粗浅见解,还望老师指正。 一件艺术品往往和艺术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一种艺术形式的历史通常是将艺术家的名字记录下来。这样的历史其实是把个别艺术家的生活和作品置于一种社会真空状态之下,或者超越了时间和地点的束缚,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处于社会历史之外。如果说个别艺术家超越了社会生活,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社会生活同样高于该艺术家的整个内在,因为每部作品至少都带有两个印记——艺术家的印记及其作品所在环境的印记。但是不管怎么说,任何时期的电影都会有一个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整个大环境下各个不同导演发挥各自的主观想象力与创造力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灵享受。 “战后初期美国好莱坞电影面临着极好的发展前景,罗斯福的自由主义在恢复时期(1945-1947)风行于好莱坞的一些制片厂内,这个时期社会纠纷很多,在这个电影 的首都也不例外。那些战前的电影大师,如约翰·福特、卡普拉、惠勒,似乎准备重显 身手,大干一场。电影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卖座打破了记录(1946年售出50亿张影票),盟军的胜利又为好莱坞打开了新的世界市场。(日本、西德、意大利 等轴心国)”[1] 威廉·惠勒以极大的热忱和心血拍了《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这部具有鲜明时 代特征“恢复时期”特点的影片。这位作风细致的杰出艺匠用很长的篇幅描述三个复员军人——一个银行家,一个飞行员,一个失去双臂的残废者一一归来的情景。故事结局虽

浅谈美国民族多元化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浅谈美国的民族多元化及对我们的启示 ——《构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读后感 在电影《海上钢琴师》的最开头有这样一段独白“It happened every time that someone would look up and see her. It’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I mean, there were more than a thousand of us on that ship, travelling rich folk, immigrants, strange people and us. Yet there was one, just one who would see her first. Then he’d just stand there, rooted on the spot, his heart racing. And every time, I swear every damned time, he’d turn towards us, to the ship, towards everybody and scream…AMERICA!”对白中的“her”指的就是矗立在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像,1876年由法国作为庆祝美国独立战争胜利100周年送给美国的礼物。自由女神神情笃定,手中高举火炬,默默注视着这座大都会;每天以其宽广的胸怀欢迎了19实际末以来到美国定居的千万移民。 中国人可以骄傲地宣称自己是拥有5000年文明的炎黄子孙、日本人可以称自己是大和民族、英国人可以称自己为央格鲁撒克逊人、德国人可以称自己是日耳曼民族,而美国人却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共同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祖先。正如Hector St. John de Crevecoeur 所说的: 究竟社么是美国人这种新人?他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欧洲人的后裔,因此他学院混合之利器,你无法在其他任何国家找到。我可以告诉一个家庭,她的爷爷是英国人,奶奶是荷兰人,他们的儿子去了一个法国妻子,而她又生了四个儿子,分别去了四个不同国家的妻子。他是一个美国人,抛弃了祖先所有的偏见与习惯,从他所拥有的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法律和新的社会制度中找到了新的替代。他被美国伟大的母校所接纳,因此成了美国人。在这里,所有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互相融合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他们的劳动及财富总有一天将会改造世1 界。 没有共同的种族和根源,也许这就是美国民族最大的特征。有人将美国比作一个大熔炉,不同种族、文化、信仰的人在这里兼容包并,合众为一。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被同化了,他们或自愿或被迫地放弃了那些使他们有别与周围邻居的特殊标志。在这里,种族、宗教、语言、血统已不再重要,无论是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种人,无论是基督徒、新教徒、佛教徒还是伊斯兰教徒,无论是贵族、资产阶级还是农民,他们都可以站在星条旗下庄严地宣誓:“我宣誓,不论在此之前我属于任何外国君王、帝王、国家主权的臣民或公民,我现在要绝对和彻底抛弃对他们的一切守诺和效忠;我要拥护和保卫美国宪法和法律,时期不受国内外敌人的侵犯;我要信奉和忠于美国宪法和法律;如果法律需要,我将拿起枪杆捍卫美国……愿上帝保佑。”2从此,他们便有了一个共同的引以为荣的特征——美国人。 纵观美国的民族构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最早的民族是印第安人。他们在公元前三万年前从西伯利亚渡过白令海峡,抵达美洲大陆。他们在那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而哥伦布的到来打开了最初的种族融合的大门。欧洲人沿着新航路蜂拥而至,用1【美】卢瑟·S·路德克主编《国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第三页,江苏人民出版社 2竞鸿、吴华著《一言难尽美国人》第八页,时事出版社1997·6

浅谈美国电影文化

浅谈美国电影文化 [摘要]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她虽没有悠久的历史,但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并且随着时代发展美国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研究美国文化特性对于我国建没与繁荣我国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性。比尔·盖茨有句名言:“在因特网时代,谁买下了文化,谁就控制了时代。”诸如“花木兰”式的中国传奇故事被跨国公司西方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也是美国文化为实现自身利益而改造其他文化、蚕食其他文化、主导世界文化,并据为己有、创造巨额利润的过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美国式电影文化的发展已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发展的道路:我们期待贴有中国标签的中国文化早日走下文化圣坛,走入民众日常生活、走向世每个角落。 [关键词]美国电影;好莱坞;文化特征;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它通过艺术形象的展示,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反映不同社会文化,体现时代和民族精神。电影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电影也是美国文化在银幕上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美国具有全球视野的电影文化观念和形态决定了美国电影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更为优越的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形态,才使美国电影有了在世界范围继续发展的态势。美国电影基本主题都是爱、正义、家庭、亲情等等,而这些既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所乐意标榜的完美价值观,也是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主题。美国电影为全球观众接受,除了好莱坞擅长讲故事以及它强大的商业运作之外,美国电影完整的叙事结构成熟地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 一美国电影中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文化 美国人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并使追求个人幸福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而美国公民鼎立膜拜这种个人英雄,他们崇尚个人奋斗,冒险,因此,美国电影极力宣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希望以此鼓励自己民族,勇于承担自身责任, 并为社会做出贡献。《2012》里那位黑人总统,在人类大难临头之际,他放弃了登上逃生船的机会,留下了这样一句台词:“一个年轻的科学家,要胜过二十个老政客。”这是一种什么境界?这是一种以人类未来为己任的英雄主义境界!《蝙蝠侠》、《夜魔侠》(超胆侠)、《钢铁侠》、《绿巨人》中,男主角都以个人超凡的能力拯救社会,惩罚罪恶。而这类的孤胆英雄在电影的开始往往只是平凡人,体现了平凡的公民也能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责任。他们无论面对何种危机,苦难,无论收到何种致命的打击,从来不相信失败,英雄们总是用无比清醒的理性的头脑,快速做出完美的布局,瞬间做出绝对正确的判断,总能抓住那只有百分之一的获胜机会,并获得胜利,典型的例子如《勇闯恶魔导》,《极限特工》,《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等等,在电影中广泛制造完美英雄的个体力量,将此力量无限 夸大,神化,从而赋予了这些英雄人物以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二美国电影中永恒爱情和家庭亲情 爱情是电影永恒的主题,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无论是哪部电影,都或多或少的描述爱情的完美与永恒。家庭是美国人最为重要的部分,911后美国彻底改变了人生活观念:家庭最温暖亲情最可贵。所以反映爱情和家庭亲情的美国电影用着神起的力量,仿佛人与人之间

《阿甘正传》对美国种族歧视与嬉皮士文化的解构

《阿甘正传》对美国种族歧视与嬉皮士文化的解构 [摘要]奥斯卡获奖影片《阿甘正传》是好莱坞20世纪末乃至整个20世纪推出的力作。虽然它是一部后现代电影,但迄今为止,对它的评论,依然集中于叙事、心理学、哲学、象征手法、意识形态、经济学、摄影技巧、文本、风格等方面。本文尝试从后现代解构视角阐释它对美国当代文化的批评。 [关键词] 解构主义;逻各斯中心;种族歧视;嬉皮士 《阿甘正传》拍摄于1994年,由美国影星汤姆·汉克斯主演,罗伯特·泽米基斯执导。当年,该片获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影片编辑和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大奖。《娱乐周刊》评论该片成就可与《猫王》《外星人》及《林肯总统》相提并论。对该片的评论,虽然一些影评家,如胡克,已指出该片是一部后现代影片。…但迄今为止,对它的评论,依然集中于如叙事、高科技语言、心理学、哲学、象征手法、意识形态、经济学、摄影技巧、文本、风格等方面。通过对影片的细致分析,本文认为在后现代诸思潮中,解构主义对其有重要影响,尤其体现在该片对美国当代文化的批评上。为了方便讨论,下面先来看这一思潮。 一、理解“解构” 解构主义创立者德里达认为,自柏拉图后,整个西方的形而上都在追求一个“超验所指”,一个终极对象,似乎只有建立在这一终极的、不证自明的基础上的体系或学说才是科学、可靠的。他把这种“超验所指”称为逻各斯中心,把西方渴望这种中心的倾向称为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进一步,他认为,虽然西方人意识到,但他们不可能完全摆脱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这是由他们二元论的语言与思维导致的。如设定某一既有体系中心是理性、显意识的“自我”,现在去除这一中心,西方人会不由自主地确立起另一中心——非理性、潜意识的自我,即过去强调理性“自我”,非理性“自我”被边缘化,现在改为强调非理性“自我”,理性“自我”又被边缘化。就思维而言,这依然是“非此即彼”,或“一物不可能既有某种属性又没有这种属性”(亚里士多德语)。不仅如此,西方传统哲学还建立在等级基础上,即每一组二元对立都存在等级,存在一个优于另一个的现象。如人们知道真相是因为了解它的对立面假象,真相高于假象;人们发现本质是因为排除了现象,本质高于现象。德里达认为这些中心和等级都是可以颠倒的。 除了颠覆西方已确立的各种观念,德里达还坚持中心或意义的不确定。因为,如果仅仅颠倒已有的二元等级,则只可能产生另一个二元等级,只是中心转换,因而依然是形而上学,与传统的形而上学存在同样问题。在意义不确定性这一点上,许多人对德里达产生了误解,甚至认为他的解构只是“解构”,而非“建构”。但如果德里达果真要将任何“意义”都消解,那么“解构”本身意义又何在?它岂不也失去了意义?这显然是和解构主义目的相违背。实际上,“解构”旨在产生新意义,并非无意义,正如德里达所言:解构主义“着眼于文本中某种未曾被作者所注意到的确定关系”。因而,在解构后意义建构上,他主张“建构”,只是不把建构的意义重新当做终极不变的意义:“解构并非否认意义,而是否定意义的终极价值和结构主义研究意义的方式。”它要求我们以多元、开放的心态去容纳

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

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 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系的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是非常必要的。电影鉴赏能够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更多、更有价值、更实用的英美文化和风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我们所说的电影文化不是指这一传播手段的使用模式或由此产生的生产关系,而是指由这一介质所承载传达的文化内容。无论传播以何种形式出现或借助何种媒介,其核心都是意义的构成。传播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面,文化借助传播形成,同时又为传播提供意义框架:文化赋予事件、事务及人物以意义,是我们“适应环境、解读生活的主要手段”。 电影是一种以视觉符号为主的、直观的传播形式。观众可以通过电影了解异国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伊雷特·罗戈夫在《视觉文化研究》一文中把电影看作文化意义建构的竞技场,将意义构建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受众。了解了一部电影就了解了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生活及那个时期的文化,因此电影鉴赏是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诸多电影分类当中我们选取了恐怖影片、社会伦理片和爱情片作为代表来浅析英美文化。 一、从恐怖电影中看人自身以及人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对现代人来说,看恐怖电影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实,恐怖影片并不那么肤浅特别是经典的恐怖影片,我们还能从它们那种特别的符码演绎中领悟到许多深层的文化。恐怖影片提供的其实是对于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之间关系的理性反思。 如恐怖影片让我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信任感以及相互之间沟通的重要性。在《惊声尖叫》中,一件件凶杀案不断发生,可是女主人公绝对没有想到原来变态的杀手竟是自己的男朋友。影片从一个侧面表达了现代人安全感的缺乏,对于现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进行了审视。《第六感》不仅是一部悬念手法运用非常到位的心理惊悚片,而且整部片子也在探讨沟通的重要性。片中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理学院信计0901 刘林学号:200948490101 关键词:美国文化影响中国文化 摘要:中国是当今世界各大国中唯一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因此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 在国际关系中,“文化扩张”主要指一国将其传统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激烈竞争的国际舞台上,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以自己的文化观念影响着国际关系。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像美国那样,把文化扩张和渗透作为外交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对外关系中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因此也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影响甚大。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2.利用网络文化上的垄断地位进行文化渗透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成为实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有力的“武器”。美国凭借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互联网上到处推销“网络影视”、“网络图片”等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反映了美国的国家形象、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甚至民族的感受和价值判断。 面对美国网络文化的强大冲击,中国青少年如果过多地接触可能会产生亲近感、信任感,甚至认同和依赖。这种文化侵入不仅会模糊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们成为崇拜美国文化的人。 美国网络文化霸权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还突显在网络语言英语化上。如今在互联网上,主导性的语言是英语,约占90%以上,汉语却占不到1%;90%以上的

美国种族问题研究

第一部分美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现象 一种族歧视的表现 种族歧视是指否定某些种族对宝贵的社会资源的平等使用权。在美国,尽管所有的少数民族仍然是受歧视的目标。但黑人在所有的种族中往往更易于受到歧视,遭受歧视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由于奴隶制,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长期影响,美国黑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白人相比,在很多领域处于明显的劣势。 1政治歧视 美国黑人为争取平等民权的斗争从未停止过。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内战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推动下,在联邦军队的保护下,美国黑人开始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进入20世纪,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也进入一个新时代。民权运动的组织者们组织了一些其他形式的非暴力行动,如游行、罢工和静坐,以此来和当权者争论平等使用权和选举权的问题。随着1964年《民权法案》颁布,美国黑人政治地位有了很大提高,逐渐进入一些政府部门。但政治地位的提高并未改变黑人受歧视的命运,和他们的白人同伴相比,美国黑人在政府中仍处于几乎无权的地位,许多合法权益仍然无法得到保障。2经济歧视 经济上,黑人社区存在的最严重、最长久的问题之一是贫困,贫困是一种极大的苦难,因为它是与婚姻的压力和破裂、健康、低少的教育机会和犯罪等问题紧密相连的黑人比白人更有可能从事服务行业及筑路工、修理工及搬运工等一些体力劳动。“最后被雇佣,最早被解雇“是对黑人就业状况的最好写照。3健康歧视 在美国,接受医疗服务的权利大小常常与收入水平和工作身份联系在一起,因此,作为异常贫穷和无业的一群,美国黑人是最没有保障的。黑人是最易受到艾滋病影响的种族。另外,美国黑人慢性疾病的普及率也很高。在美国,黑人婴儿的死亡率也很高。一至四岁黑人儿童的死亡率是白人儿童的两倍,黑人青少年报死亡率是白人的十倍,而成人中,黑人的死亡率竞是白人的三十倍到四十倍。 4教育歧视 大部分黑人,几乎享受不到任何教育资源。既使黑人孩子能接受教育,也常常是最低等的教育。在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绝大多数的学校,授课教师大多是从教未满三年的教师。相反,在白人孩子占多数的学校里,教学质量要高的多。另外,美国黑人还受到了社会阶级、住房、司法公正,生活方式及肤色等方面的歧视。 二、种族歧视的根源种族歧视在美国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并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 1奴隶制的演变 伴随着第一批非洲黑奴被贩卖到美国,种族歧视就随之产生了。。黑努贸易使黑人的社会地位降到最低,更加加深了人们对黑人的歧视。尽管随后发生的内战和民权运动废除了奴隶制和在公共场合及雇佣方面对黑人的歧视,但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在美国从未曾消失过。 2美国的白人观 美国的白人意识由来已久, 它并不是在接触黑人后才产生的, 而是英国文化中早已沉淀下来的自我认同心理。白色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 代表纯洁、美丽和

美国文化论文

美国文化期中作业 浅谈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 美国文化的特点很多,集中体现在文学、绘画、建筑、电影等方面,其核心的便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文化语言、教育婚姻、竞技电影等方面。美国文化有精华,亦存在糟粕,那么我们在面对美国文化的时候应该批判的吸收,从而使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美国文化、个人主义、批判的吸收 美国文化的特点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文学、绘画、建筑、雕塑、舞蹈、电影……我在这里就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进行浅析。 所谓个人主义,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人主义,是泛指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随着反封建压迫和神权统治的斗争而形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狭义的个人主义,主要是指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出现以后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它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 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美国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美国人有很强的成就(或成功)意识。成功是所有美国人的追求,是诱人的前景,前进的动力。他们坚信,一个人的价值就等于他在事业上的成就。一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各类明星,成了新时代的英雄。他们个人奋斗的过程和结果,成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参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人的日常行为中。强调每个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他的自然权利,平等和自由。在美国,个人的隐私权是受到尊重和保护的。而那些对年龄、婚恋、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有关方面的问题,美国人认为是隐私性问题,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个人主义强调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和尊重,不允许对之进行刺探、干涉和侵扰。若一个人出于获利、好奇或恶意的动机而侵犯别人的隐私权,要受到惩罚。美国人如果对别人的私事爱讲闲话,不仅没有好处,有时还会卷入民事诉讼中去。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观念对美国人的生活态度影响颇深,从其着装便能得知一二:美国人的服装观念是自由的、个性化的,衣服不是显示生活地位的标尺,而是展现个性的方式。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服装的颜色和样式,穿衣打扮自行其事,随心所欲。 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人的文化语言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首先,语言反映了文化。其次,文化支配着语言,即不同民族的文化结构会导致各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谚语是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形式之一,最能反映—个民族的价值观,是一

(完整word版)浅谈电影《刮痧》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浅谈电影《刮痧》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在《社会学》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非常优秀的国产电影——《刮痧》。看完之后,我对影片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文化差异感触颇多。因此可以说“刮痧”就是一个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纠纷。 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主人公许大同是一位电脑游戏设计师。他在美国奋斗了八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年度行业颁奖大会上,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但是随后降临的一件意外却让许大同梦中惊醒。一天,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从北京来的父亲对丹尼斯进行了中国传统的刮痧治疗。但是意想不到的是丹尼斯身上留下的刮痕竟然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许大同发现无法用西医理论来解释刮痧原理,而控方律师又一再的歪曲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许他和儿子见面。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分裂……接二连三的噩梦不断降临,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转眼间支离破碎。许大同原以为实现的美国梦也被这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影片的最后,大同的朋友昆兰亲身尝试刮痧并为其正名,因此法官宣布了对许大同的解禁令,一家人终得团聚。 电影中一连串的误会和巧合造成了人物命运的曲折,但是究其根源,这一切都是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可以说影片中许大同的遭遇有其偶然,但也是必然。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曾引入文化冰山模式来解读文化冲突。在他的论述中,文化被比喻成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是显性文化,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及某些信仰。而暗藏在水下的大部分冰山则是隐形文化,包括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等更为深层的文化因子。而文化冲突主要就是隐性文化的冲突。正如《刮痧》中的许大同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八年,自己也成为了众多美国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是在隐性文化层面,他仍表现出了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在我看来,《刮痧》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亲情观、友情观、人权观和道德观。 一、亲情观 在中国人眼中,“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家人要互相关心、休戚与共,子女要遵守孝道。正因如此,在影片中,为了让父亲能够成功办理到美国绿卡,许大同谎称是自己给儿子刮痧。同时为了不让父亲担心,大同隐瞒了官司的事。后来昆兰知道了是丹尼斯的爷爷给其刮痧,不明白大同为什么始终隐瞒真相。大同的妻子只回答了一句“因为他是中国人”。 二、友情观 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影片中,昆兰出证听证会的一幕。昆兰是许大同在美国最好的伙伴,也是他事业上最好的搭档。可是昆兰却在听证会上说出了大同打孩子的事实,尽管这对许大同极度不利。西方在交友做事的轻重顺序是“法,理,情”,而中国人却刚好相反。在中国,人情被在了第一位。这也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农耕思想,小农经济以及儒家思想有密切联系。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的社会,但这一套在美国就不适用。因此,昆兰认为:我讲了事实,你不该打孩子。而大同却说:“我把你当朋友,你却出卖我。” 三、人权观 美国很重视人权。它提倡人人平等。在西方家庭里,每个成员,包括男性和女性,无论年龄,都是平等的且每个成员有权获得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所以昆兰认为大同打孩子是非法的。但在中国,父母认为管教孩子甚至打骂孩子都是天经

浅谈美国文化侵略

浅谈美国文化侵略 现在我们谈论最多就是美国,世界第一强国,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人才最多的国家,拍科幻电影最好的国家……为了以文化战的方式推销美国的意识形态改变中国一代的思想价值观,在中国社会底层植入西方的信仰体系,始终是美式文化战争的两大主攻方向。 文化冲击,这有讲到了接受先进文化,还是保持传统文化,我不想在这个问题纠缠,现在各国都遇到这个问题,美国文化的冲击实在太大了,他从什么地方来输出他们的文化呢?美国大片,电影,歌曲,通过的途径是凭借他经济优势和语言优势。看看美国的大片,很科幻,男孩子都喜欢,对我们来说,美国的文化是另一个世界,我们渴望看到另一个世界,开阔眼界,不过我们也不要被一些表现蒙蔽了事实,美国没有农村么?不是的。美国没有穷人吗?不是的。外国的月亮不必家乡的圆,只不过我们到不了美国去,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我们现在就是这种状态。 半个多世纪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尼克松就露骨的说:“我们要从青少年抓起,要把主要的赌注押在青年身上,要让它变质、发霉、腐烂。我们要把他们变成无耻之徒、庸人和世界主义者。我们一定要做到。”尼克松也曾直白的表述:进入21世纪采用武力侵略的代价将会更加高昂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通过文化扩张和渗透,播下思想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会结成和平演变的花蕾。 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中央情报局曾将其行动手册中针对中国部分加以充实完善和实用化,内部代号为【十条戒令】其主要内容包括:尽量用物质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蔑视、鄙视并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思想。利用一切资源来破坏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打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成功了一半。一定要把青年的注意力引向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电影。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发动民主运动。 这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 美国大片就是一种文化入侵。是美国人希望通过电影潜意识的向我们灌输诸

浅谈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种族歧视抬头的原因

浅谈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种族歧视抬头的原因 【摘要】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国家成分和民族成分十分复杂,这也就促成了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本文对造成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种族歧视不良风气抬头的原因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种族歧视里根“9·11”事件 众所周知,美国是现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有着强大的综合实力,也因此美国在国际社会上一直渴望扮演“救世主”的形象,宣扬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尊重人权等。然而事实上,美国内部的种族歧视一直受到各种理论与实践支持。17世纪,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美国土著印第安人及被从非洲贩卖来的奴隶生活苦不堪言;美国立国之初,1787年《联邦宪法》中对于取消种族歧视只字未提;美国内战中,林肯政府于1862年发布了《解放宣言》,农奴制终于废除,然而经过内战和重建,黑人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他们仍受到极其严重的种族歧视与迫害;直到20世纪50-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走向觉醒,出现了诸如1955年底蒙哥马利城黑人抵制公共汽车的运动以及1957年的小石城事件,更有我们熟知的著名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等,通过此阶段的运动,美国的种族歧视在法律上基本消除。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种族歧视呈现抬头趋势,并愈演愈烈。这在无形之中给美利坚民族大融合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对此笔者认为,分析美国种族歧视不良风气抬头的原因应从多个角度考虑。 一、种族优越论 美国的种族歧视存在了几个世纪,白人的种族优越论是其根源。我们知道美国在被殖民时期主要的领导阶级是英、法等白人,这些西方殖民者一直保留着古代西方种族主义思想,甚至把它带到了美洲。“他们认为每一种肤色透视一种身体的、心志的与道德的水平。肤色浅的是物种进化到高级阶段的标志,是高级物种,高级物种生来具有创造高度文明的生物本能,而深色人种天性愚笨,只能成为被统治的对象。”①这里说的“他们”,就是英、法裔等白人,这也说明从历史上他们就一直存在种族优越论的思想,在他们心里白人就是优于其他种族,没有任何科学的理由,只是由于这种错误的思想根深蒂固。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二战后经过黑人民权运动的努力,在法律上种族歧视似乎消除了,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观念上由于种族优越论的劣根性,直到现在美国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并且一旦有某种因素作为触发点就将不可收拾。“曾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1995年评论种族关系时说,‘美国白人必须理解并承认美国黑人痛苦的根源,它最初源于法律上的不平等待遇,而后则是事实上的不平等待遇。黑人们的确长久地生活在一种缺乏公正的法制体系中。对黑人的虐待包括私刑、捏造罪名、非法强行拘留,以及遭受警察暴虐等等。埃米特·蒂尔和罗德尼·金的悲剧,就是发生在这一进程中的两个血的见证……’。”②在这段话中,克林顿坦承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现象,然而美国政府却无力改变这种现状,恐怕个人的良好愿望也只能是一个愿望。 美国白人的这种错误思想不是谁能一两天就改变得了的,白人种族中心主义和盲目的种族自我崇拜,及产生的对其他种族不可一世的心理一天不根除,美国消除种族歧视的目标就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里根政府的政策 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执政到1988年。他上台后,对黑人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 ①刘绍贤:《欧美政治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4页。 ②张世霞:《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民族问题解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民族学专

论美国种族关系

论文标题:美国种族关系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 美国的种族问题由来已久。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衰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黑人民权运动的低沉和保守势力的回头,一度有所改善的种族关系再度恶化。冷战结束后,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因素纠葛在一起,使麻烦不断的种族关系更趋紧张。 四年前,因罗德尼·金案〔1〕引发的洛杉矶种族骚乱事件留下的恐怖记忆尚未淡化,1995年10月了结的辛普森案〔2〕再次震撼了美国社会。美国社会对司空见惯的刑事案件给予极大的关注,并对裁决结果迅速做出强烈的反响,这说明案件本身寓于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就一般人而言,关注的焦点在于案件裁决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1996年遍及美国各地的黑人教堂被焚事件又一次敲响了警钟。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也许会渐渐忘却不快的事例,然而,它们所引发出来的问题却会一直困扰着美国社会。略加思考,不难发现,在新暴露的诸社会问题中,尤以种族问题最为突出。这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现实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原因。 1. 美国种族问题的历史渊源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十七世纪初迄今,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达5300多万人(不含移民的后裔),相当于1790年美国全国人口总数的13.2倍。外来移民对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与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没有移民就没有美利坚民族的特性,没有移民就不可能有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一部近代美国史也是一部移民史。各个种族集团在共同为美国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同时,也形成了美利坚民族的结构。在以英格兰移民为主体的西欧白人,取代土著居民印第安人而成为北美的主导力量之后,其他有色人种就成了美国的少数民族。 在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中,也一直伴随着不和谐的音符:北美印第安人遭到无端地排斥和驱赶,甚至是血腥野蛮的杀戮;自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人被强行运到弗吉尼亚州以后,作为美国劳动力支柱之一的黑人沦为奴隶,长期遭受残酷的奴役;包括华人在内亚裔和拉美裔有色人种,也一度遭受歧视。这充分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自由移民——白人的局限性和盎格鲁——逊克逊白人清教徒的种族优越论偏见。”〔3〕 由此可见,美国的种族歧视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对黑人的歧视更是根深蒂固。南北战争后,随着黑人法典和奴隶法的废除,以及一系列黑人公民权利法的制定,美国黑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一度有所改善。然而,好景不长,随着1877年南方重建时期的结束,白人种族主义者大肆反击,黑人民权状况再度恶化。从南方重建结束到二十世纪初是黑人斗争的低沉时期,1909年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成立,民权运动进入有组织、有领导阶段。此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经过以黑人为主力、以反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争取平等权利为主要目标的民权运动的荡涤,广大黑人的处境才在真正意义上有所改善。种族隔离制度被废止,黑人与其他少数民族至少在法律上取得了同白人相同的地位,种族歧视现象在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领域有所减弱。但是,原因更复杂、更广泛、更隐蔽的种族歧视依然大量存在,并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因此,美国黑人要真正取得与白人主流社会平等权利的道路,仍然是崎岖而漫长的。 2. 美国种族问题的具体表现 经过黑人民众长期的反种族歧视和反种族隔离的斗争,平心而论,本世纪以来美国的种族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除密西西比极个别州〔4〕外,对黑人在法律上的种族歧视已基本上被消除,黑人民权运动进入了参政阶段。随着担任民选公职黑人人数的增加,他们在政治上也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而且黑人运动的主流与美国政治的主流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

浅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浅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念的核心,它的产生有其思想和现实来源,其渗透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人主义的推崇和奉行,对美国社会有利有弊。 关键词:美国个人主义独立 基督精神,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但代表美国文化模式基本特征的个人主义却是直接、真实地涵盖了美国思想。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在美国的文化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美国历史的发展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个人主义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对当代美国社会的了解。 一个人主义的内涵 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特别是在美国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人主义”这个术语最早的用法是法语形式的“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也即是西方的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尊重个人空间,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奋斗,尊重人权。强调人是价值的主体,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个人进步,全在于自己的艰辛努力和不息奋斗;个人进步,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反对权威,反对任何形式“不合法的”对个人的强制,尤其反对国家对个人不必要的控制。 二个人主义产生的原因: (1)历史渊源。 在美国,“个人主义”最早从法国启蒙运动得到启发,最初是唱着对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的颂歌而出现的。它成了一种具有巨大意义形态的象征性口号。最早的一批移民包括了来自欧洲的清教徒,他们认为上帝判断其选民的标准时个人在世俗世界中取得的成就,不希望遭到上帝的遗弃就应该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随后,伴随着西进运动和二战,个人主义实用性的优越性不断被证实,这一传统也被新一代和新移民不断得继承了下来。 (2)长久以来的独立意识传统。 首先,这源于东西方家庭观念的不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受伦理思想和传统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更为紧密。代系之间教育和赡养义务往往持续终生。而西方人则视此为影响个人能力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义务仅以法律规定的上限为终点。孩子成年以后,在经济和心理上都要与父母相分离。连至亲的不想过分依赖的美国人,唯有靠双手为想要的生活奋斗不止。其次,美国人非常重视隐私。所以他们严格区分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内,他们热情洋溢,和家人朋友亲密无间;而这些人一旦侵入他们的私有空间,这种私有性便会被打破,隐私权被侵犯。所以,美国人认为,社会是一个个独立的,各不相同,互不侵犯的个人组成。社交就是独立个体之间的交流分享,共同创造。 (3)移民国家的自我安全感的创造。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自美国建国以来以来,大量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的人民怀揣着“美国梦”离开本土。他们不安于现状,不相信命运,只相信自己的双手,希望在这片新大陆上大展宏图。随之而来的艰难困苦使他们内心的漂泊感油然而生。奋斗初期孤立无援的困境和由此形成的独立人格使得他们认为,归宿感和安全感的获得,只有通过谋求一片立足之地,让自己成为这个这崭新世界的一员,而方法只能是自强不息,自我打拼。他们坚信,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虚无缥缈的外力并不能为自己的成功带来帮助。移民一代的这种传统思想意味着人格的独立性和选择的自主性,与美国主流价值观相得益彰。 三个人主义在美国社会的表现 美国人对个人主义的推崇渗透生活的方方面。在服饰、饮食、政治领域、文学创作等方

浅谈美国文化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浅谈美国文化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陈南方国政1001 201055032 摘要:现如今,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外交作为国际关系的重要行为,受到文化的影响尤其深远。文化的内容是多元的,对美国外交产生最显著影响的是美国的政治文化。在富有使命感、优越感、与扩张意识的美国文化引导下,美国的外交非常强势,也比较具有侵略性,致力于输出自己的文化与理念,对国际社会有着深刻影响。关键词:外交政治文化 美国学者洛弗尔在谈及文化对外交的影响时认为, 人是在文化 氛围中长大的,受到其中的基本价值观的熏陶,任何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都离不开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必须符合该国的价值观念。 作为外交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文化在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发挥着 不可小视的作用。 许多美国人认为,美国作为“被上帝选中的国度”,肩负着将文明与秩序传播到世界各地,拯救黎民百姓于苦海之中的责任。这表现的是一种美国的“使命观”,它源于清教徒的“宿命论”。在早期殖民者登上北美大陆后,大陆上广阔富饶的土地,宽松的宗教氛围使这些先民们以“上帝的选民”自居。美国人认为自己的观念价值与社会制度是最优越的,全球各国都应该以其为蓝图改造,同时美国也有权利和义务去推广自己的模式。 因此,美国的外交十分强势,具有相当的进攻性。其不光体现在国际谈判中的咄咄逼人上,也体现在用暴力手段直接推行本国价值理

念上。当它国的价值观、社会制度与美国相抵触,处于“落后制度”的统治时,美国就需要履行“使命”,用自己“优越”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来改造这些落后的民族和落后的制度。每当遇到抵制或反抗时,美国就不惜采用军事手段颠覆该国政权,强迫其接受改造。从朝鲜战争到推翻利比亚的卡扎菲政府,美国对自己“传播福音”的使命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地执行。 美国一直大力宣扬自己平等自由的民主理念,但其核心价值理念中却有着根深蒂固的种族优越感。这种起源于15世纪欧洲人对有色人种偏见的观念发展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在社会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美国白人将其他民族视作文化发展落后的“低等人”。所以面对混居着大量印第安人、黑人的拉美地区,美国从未持平等友好态度对待这里的国家。相反,美国曾不止一次故意挑起拉美的种族纷争,甚至将对墨西哥的主动侵略行为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对混血低劣民族的战争”。 种族优越感在美国对亚洲的政策也可以体现出来。美国在美西战争后就是否占领菲律宾有两方面态度:赞成者认为美国有“教化”落后民族的义务,而反对者也不是为了菲律宾的自由民主,而是不想看到“低劣”的黄种人成为发达的美利坚联邦的成员。 马丁·路德·金说过:“除非美国执行没有种族歧视的对外政策,否则我们是不会有世界和平的。”②美国种族优越感影响下的对外政策导致它大量树敌,由于支持以色列,打压伊斯兰国家的政策导致的矛盾最深,导致其受到了来自中亚的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