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成矿控矿因素及分布富集规律分析

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成矿控矿因素及分布富集规律分析

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成矿控矿因素及分布富集规律分析
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成矿控矿因素及分布富集规律分析

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成矿控矿因素及分布富集规律分析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有色金属工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精英投身于地质研究。大红山铜矿作为最重要的地质资源和有色金属资源之一,距其被发现至今,一直都是地质研究和有色金属研究方面的重要课题,也是各类地质研究学者和有色金属行业的宠儿。因此,本文主要在介绍大红山铜矿,以及1号铁铜矿带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成矿控矿的多种因素进行了相对详尽的分析和归纳,同时,也对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的分布富集规律进行了进一步地分析和总结。

标签: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成矿控矿因素分布富集规律

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有色金属行业的迅速崛起,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人们的日常需求,相关的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多,对于有色金属资源的勘测和开采问题的研究成了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地质资源和有色金属的领域而言,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更是值得大家给予高度重视,并且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物力和人员。据悉,自从20世纪60年代,大红山铜矿被发现以来,就成了地质学家们和有色金属行业重点探索和研究的“香饽饽”,相应的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但仍然有许多技术难关和未知领域需要突破。

1基本概念

1.1大红山铜矿

大红山铜矿地处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镇,与哀牢山脉东面的戛洒江紧紧相连。大红山铜矿矿区气候环境相对比较特殊,其气候主要表现为夏秋炎热多雨,冬春暖和干燥。就其年平均气温和平均年降雨量而言,年平均气温达23.5摄氏度,年降雨量平均为930毫米。就大红山铜矿矿区的地形地貌也比较有特点,其实际的海拔标高在600到1850米之间,地形属于侵蚀剥蚀山地,网状沟谷发育,整个起伏比较深。

1.21号铁铜矿带

就大红山I号铁铜矿带含矿层而言,其层位比较稳定,矿化表现得也相对均匀。就大红山I号铁铜矿的矿体而言,其呈现出层状,但是矿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主要是断层和沿断层构造带热液活化迁移作用的影响,从而也导致普遍出现了局部加富变厚现象或者变贫分枝现象。据相关资料显示,形成大红山I号铁铜矿带的喷发沉积中心主要在熔岩流的南侧,而矿石的不同类型和矿体的出现受到喷发沉积中心的控制。

2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成矿控矿的因素分析

老鹰坡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

广东科技2013.4.第8期 浅析老鹰坡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 徐海文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三大队,广东广州510800) 摘要:老鹰坡铜矿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兰坪-思茅凹陷盆地中部,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目前正在开展地质勘查工作。从 地质背景、 地层、构造特征、围岩蚀变、矿化地质特征等方面对老鹰坡铜矿进行初步探讨,结合野外收集的地质信息和发现的地质现象,确定控矿因素,总结规律,提高地质认识,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拓宽思路。关键词:老鹰坡;碎裂浸染状;黝铜矿;含钴黄铁矿 老鹰坡铜矿以铜为主,伴生钴、锑、银、金等多金属元素,目前本区正开展普查工作,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地质成果不断显现,地质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1地质背景 矿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扬子准地台与三江褶皱系的结 合部位,兰坪-思茅凹陷盆地西缘。按板块划分,即处于保山微板块、昌宁-孟连微板块与兰坪-思茅微板块的碰撞部位(图1),西邻著名的澜沧江深大断裂。本区经历了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的澜沧江运动后,中三叠世开始沿澜沧江深大断裂部分下陷,沉积了由海相逐渐过渡为陆相的盖层沉积。主构造层为中生代红层,为一套巨厚层的细粒碎屑岩夹页岩建造。 2矿床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下白垩统景星组下段(K 1j 1)、上侏罗 统坝注路组(J 3b )、中侏罗统花开左组(J 2h ): (1 )下白垩统景星组下段(K 1j 1):灰白色、灰绿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细砂岩及粉砂岩,可见交错层理,厚 450m ;与下伏坝注路组第三层(J 3b 1-3)呈断层接触,该层可见铜矿化。 (2)上侏罗统坝注路组(J 3b ):紫色泥岩夹页岩、砂质泥岩、紫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厚480m ;与下伏花开左组上段第三层(J 2h 2-3)层断层接触,在局部地段见铜矿化出露。 (3)中侏罗统花开左组(J 2h )分为两段,上段(J 2h 2):灰绿色 砂质泥岩、 钙质泥岩夹灰岩,厚300m ,是区内主要含矿地层。下段(J 2h 1):暗紫色泥岩夹薄层页岩,厚500m 。 2.2构造2.2.1断裂 区内主要发育北西向的厂街断裂-水泄断裂(F 1)。该断裂地表形迹很明显,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70~85°,是矿区内的主断裂,是控矿断裂,断裂带有硅化、粘土化、矿化及褪色蚀变等。被北东向平移断层错断为数段,它们分别是老鹰坡段、大冲沟段、下午村段、平坦段。 2.2.2褶皱 区内发育较大的褶皱有老鹰坡-平坦背斜:轴向北西向 290°, 长11km ,背斜中间突起,两端倾伏,倾角30°,核部地层为中侏罗统花开左组下段(J 2h 1)两翼地层有中侏罗统花开左组下段(J 2h 2)、上侏罗统坝注路组(J 3b )、下白垩统景星组下段(K 1j 1),地表倾角北东翼25~45°、南西翼24~55°。 Abstract:LaoYingPo copper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section of Lanping -Simao depression belt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basin in southwest Sanjiang metallogenic ,has a good ore-form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work is currently being carried out.This paper tries to from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formation ,structure ,wall rock alteration ,mineralization geological features of LaoYingPo mine preliminary study ,combined with field collection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found that the geological phenomena ,determine the ore-con -trolling factors ,summed up the law ,improve the geological knowledge ,broaden the thinking for the next step prospecting work.Keywords:LaoYingPo ;Cataclastic disseminated ;Tetrahedrite ;Containing cobalt pyrit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oYingPo copper mine Xu Haiwen (The Guangdong Nuclear Industry Geology Bureau 293Team ,Guangdong Guangzhou 510800 )1、花岗岩;2、深变质岩;3-基-超基性岩;4、深大断裂;5、怒江断裂;6、澜沧江深断裂;7、红河大断裂;8、 矿区位置。图1云南西部板块构造略图 135

东乡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517981885.html, 东乡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探究 作者:玛依拉·艾山 来源:《地球》2013年第07期 [摘要]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分析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区地质特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矿床成矿规律,总结找矿标志,建立找矿模型,进行找矿靶区优选,发现隐伏矿体,为矿山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 [关键词]东乡铜矿成矿规律找矿预测 [中图分类号] P5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137-1 东乡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江西省的中北部距东乡县城北东约7公里处,是在上世纪5、60年代发现并建矿投产的中型矿山企业,伴随采掘生产的进行,目前已开采殆尽,进入了资源危机状态。自赣东北地质大队发现铜矿以来,省内外有关地质单位均对东乡铜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成矿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果。 1成矿规律 (1)褶皱控矿:矿区内褶皱构造主要有2组,一为北东东向的褶皱,在矿区东北部的小璜一带尤为发育,而矿区中部与西南部则比较少见,且隐伏于白垩系的红层之下,沿着这一方向的褶皱所形成时代比较早(印支期),最初其轴向主要为东西向,受到后期构造叠加改造而转为北东东向,尤其是经过南北向的褶皱横跨叠加后从而形成了盆地状或鞍状构造;另一组为北北西向褶皱,表现开阔,被后期构造改造而呈北西西向,其形成时代稍晚,与成矿关系十分密切,对早期形成的东西向褶皱具明显的叠加改造作用的该组背斜的轴部往往形成虚脱或滑脱空间. (2)断裂控矿:矿区内断层十分发育,按断层发育程度及其走向可分为北东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三组.其中,北东东向断层为区域性大断裂的组成成分,为矿区内控岩、控矿的 主要构造.该组断层中F1,F2,F3断层规模较大,工程控制程度较高且与成矿密切。 (3)地层岩性控矿 区内矿体受控于壶天群的下亚群(C2-31)下部和梓山组上段(C1z2)上部两个层位.由于这两个层位不同岩性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物性差异,在构造变形过程中导致层间断裂带异常发育,形成了有利于成矿的导矿和储矿构造条件.区内所有矿体都严格控制在这个岩层组合范围 内发育的近于层间的断裂带内.在矿液存在的条件下,由于不同的岩性具不同的被交代性与蚀 变特征,导致矿区不同岩性的矿化程度差异很大,其选择性交代作用明显.在一般情况下如: 泥灰岩>页岩;碳酸盐胶结的砂岩>粘土质胶结或石英化砂岩;粗粒石英岩>细粒砂岩,前序列的相对后序列的易受矿化或矿化程度更强,铜品位较后者富.

成矿原理重点知识整理

成矿规律研究 地质年代表及记忆技巧解读: 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2.5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古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 岩浆岩主要代表岩石: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美国安第斯山脉最具代表性) 沉积岩主要代表岩石:石灰岩(卡斯特地貌)、砂岩、页岩等变质岩主要代表岩石:大理岩、破碎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板岩、千枚岩、片麻岩 矿产品用途小结: 1)冶金辅助原料:如萤石、菱镁矿、耐火粘土、白云岩和石灰岩等。 2)化学工业(包括化肥工业)原料:如磷灰石、磷块岩、黄铁矿、钾盐、矾石、石灰岩等。 3)工业制造业原料:如石墨、金刚石,云母(铝硅酸盐矿产)、石棉、重晶石、刚玉等。 4)压电及光学原料:如压电石英、光学石英、冰洲石和萤石等。 5)陶瓷及玻璃工业原料:如长石、石英砂、高岭土和粘土等。 6)建筑及水泥原料:如砂岩,砾岩、浮石、白垩,石灰岩、石膏、和松脂岩等。 7)宝石及工艺美术材料;如硬玉,软玉、玛瑙、水晶、蔷薇辉石、绿松石、蛇纹石,孔雀石、电气石和绿柱石等。

地质年代及对应的代表性矿物: 70%的金矿、62%的镍和钴、60%以上的铁矿形成于前寒武纪;50%的钨矿形成于中生代;世界上的盐类矿产主要形成于二叠纪。 矿产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通常用划分成矿期的方式来表述:凡产生特定矿产组合的一段地质时期代就称之为成矿期。 海进层序底部会出现铁、锰、磷、铀等外生矿床(宣龙式铁矿、瓦房子锰矿、湘潭式锰矿、昆阳式和襄阳式磷矿等) 海浸时期会形成大量钙质沉积矿床:开云岩、灰岩 海退时期会形成泻湖相石膏矿和岩类矿床(祁连山、龙门山、南岭以地槽演化(长条状的场陷地带叫做地槽)为特点,矿产为内生的Cr、Ni、Fe、Cu、石棉,如镜铁山铁矿床,白银厂黄铁矿型铜矿床等) 海西成矿期: 我国东部处于地台阶段,以稳定的浅海相、泻湖相、海陆交互相及陆相沉积为主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外生矿产(铁、锰、铝、煤、黏土);西北地区任然处于地槽发展阶段以内生金属矿为主。 印支运动结束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海浸状态形成了许多外生矿床(铜、石膏、盐、石油、油页岩),在褶皱系中也形成了一些列的内生矿床。 燕山成矿期: 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结束了地槽阶段,进入地台发展阶段。东部地区构造活动、岩浆活动相当强烈,造成了丰富的内生矿床。早期广泛分布的岩浆活动造就了Mo、Bi、Fe、Cu、Pb、Zn矿床;晚期广泛的小规模的岩浆热液活动造就了Fe、Pb、Zn、Hg、Sb、Au、稀有金属、萤石、胆矾石等矿床。此时喜马拉雅地区任然处在地槽发展阶段,有超基性、基性岩浆活动伴随有Cr、Ni、Cu、Pb、Ag等矿床。小型内陆盆地中有Fe、Cu、U、煤、盐类、油页岩等矿床产出。 喜山成矿期: 构造活动较弱,台湾地槽与喜马拉雅山地槽活动强烈,其超基性岩浆活动造就了Cr -Pt矿床(西藏)、Cu-Ni矿床及火山岩中的Cu、Au矿床(台湾)等以及Pb、Zn、S矿床(新疆西南部)。外生矿床较为发育以淋滤、沉积矿为主。 总体而言,我国各类矿床在时间上分布很不均匀。我国铁、金矿产在地史发展的早期比较富集,Hg,Sb,As,稀有金属在晚期相对集中。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专业·正版·实惠·神秘福利书籍在运输过程中如有破损请与我们联系矿业界保证每一位买家的权益中国斑岩铜矿的 勘查历史十分悠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探明了中条山铜厂峪、江西德兴、黑龙江多宝山等斑岩铜矿床。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斑岩铜矿找矿获得了持续的突破,相继发现了新疆土屋、延东斑岩铜矿、云南普朗、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和雄村、甲玛斑岩铜矿(金)矿等超大型矿床。想知道斑岩铜矿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吗,阅读此文或点击链接购买此书吧。精装!彩图! 内容简介 中国斑岩铜矿复杂的成矿环境,特别是陆内造山带斑岩铜矿及印支期超大型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大大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本书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的研究进展,对中国所处的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作了进一步的划分,探讨了各斑岩铜矿带的时空分布规律。在对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进行系统硏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重点探讨了中国独特的碰撞和走滑造山环境斑岩铜矿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开展了成矿预测,

指出了找矿方向。本书中的“斑岩铜矿”,泛指其形成与花岗 岩类侵入体有直接成因联系的“斑岩型”铜矿、铜钼矿、铜金 矿等。本书可供从亊矿床学研究和矿产勘査的人员参考。 序 中国的斑岩铜矿,不论是成矿理论研究还是地质找矿,近年来都获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碰撞造山带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进一步完善了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中国的斑岩铜矿形成环境复杂,全球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都延入中国,其形成环境多样,除洋壳俯冲形成的岛(陆缘)弧型斑岩铜矿外,山型斑岩铜矿在中国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这部专著,以国家科技支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 课题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项研究项目为支撑,多省区联合,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斑岩铜矿形成环境有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其中,造山型斑岩铜矿又分为主碰撞期加厚地壳拆沉壳幔混熔岩浆斑岩铜矿和后碰撞构造转化期 大规模走滑断裂切割岩石圈诱发地幔岩浆上侵形成的斑岩 铜矿等两种形成机制。中国“斑岩型”铜(钼、金)矿具有产 出空间成带、形成时间多期、同一带内成矿时代大体相同的

简述安徽贵池铜山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 徐峰

简述安徽贵池铜山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徐峰 发表时间:2017-11-08T09:35:03.3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3期作者:徐峰[导读] 摘要:本文针对安徽贵池铜山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研究,将从安徽贵池铜山铜矿矿床介绍入手,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对成矿地质条件进行说明。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天津 300170 摘要:本文针对安徽贵池铜山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研究,将从安徽贵池铜山铜矿矿床介绍入手,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对成矿地质条件进行说明。最后,本文对矿床成因及其成矿具体过程展开论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成矿区域系统的一体化模式发展及矿床成因研究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安徽贵池;铜山铜矿;地质条件;矿床成因前言 安徽贵池铜山铜矿的成矿地质,其最主要的赋矿层位,为石炭系中上统黄龙组。其灰岩岩性是形成接触交代矿床的有利言行,与二叠系上统砂页构成薄弱面,有利于矿液和矿物质的运移和沉淀。为了明确成矿物质来源、能量等要素,加强其铜山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贵池铜山铜矿矿床介绍 贵池铜山铜矿,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金成矿带中的安庆-贵池矿化集中区,贵池构造位置处于背向斜西端,具有悠久的冶炼历史[1]。近年来,许多矿床研究者在该区进行地球化学、成矿物质来源、成矿年龄、关键控矿因素等研究。研究表明,铜山铜矿为燕山期形成的矽卡岩型铜矿床,控矿因素与成矿过程复杂,成矿物质呈现多源性。然而,铜山铜矿资源却面临着资源枯竭的现状。为了明确该区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必须从地层、构造等角度对其地质进行分析,建立铜山铜矿床的成矿模式,为找矿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成矿地质背景 矿区内地层分布包括两个部分。其中,志留系与泥盆系以砂岩为主,石灰系与三叠系,以碳酸盐岩类为主。石炭系和二叠系是主要空旷层位置。褶皱位置以铜山向斜为主,轴向由东西方向,逐渐转为北东向[2]。岩浆岩均为中酸性小侵入体,主要是燕山期同源演化而来,由此形成高钾钙碱性花岗闪长斑岩。地表呈岩脉状产出,主要侵入体为长斑岩岩体。岩体周围分布大理岩化,岩体中后期有绿泥石化等。铜山铜矿矿体产于有利围岩的接触及花岗闪长斑岩体中。矿体产状倾斜角度变化大,形态上以透镜为主。局部富集部位呈扁豆状,集中于铜山的前山与后山。矿石类型包括含铜磁铁矿、含铜黄铁矿等。矿石结构以交代结构与胶状架构为主,以网状结构为辅。其构造主要为块状、条带状构造等。 三、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一)地质与成矿的关系 该区铜的赋矿地层,为二叠系下统、三叠系下统、石炭系中上统。从岩石性质角度分析,三种地层均以灰岩为主。其下的泥盆系上统五通组,以及二叠系上统均为砂页岩,赋矿层位于钙硅岩性突变附近[3]。从物理化学的性质看,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性脆,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构造活动中容易产生层间破碎,这为矿业运移提供了空间。因此,从石炭系中上统黄龙组等灰岩中,黄铁矿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矿院,其余层位与矿床之间无成因联系。地层对成矿的作用,表现为岩性突变面、隔挡屏蔽效应、有利岩性等,这对成矿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二)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容矿构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岩体侵入接触构造。当接触面倾向岩体,会形成岩体超覆接触构造,便于含矿热液充分聚集,促使矿体良好发育。当接触面背向岩体时,围岩产状一致,也会形成较好矿体。第二,层间滑脱构造。此构造是矿液与岩浆运移的通道,是矿区内重要储矿结构[4]。第三,角砾岩筒构造。使岩体呈盆形透镜体群,与隐爆矽卡岩质熔流体固结板层密切相关。第四,层间破碎带。其差异较大的机械性质,会受构造变动影响产生,是矿溶液运移的良好场所。泥盆系袋中会产出层状韩通黄铁矿型矿体。复合接触带控矿构造。包括层间滑脱构造、断裂带构造等因素。但多种因素叠加时,会自然形成有利的容矿构造,是富矿体产出的重主要场所。 (三)岩体特征及与成矿关系 岩体特征及与成矿关系分析。从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特征上看,矿区的岩体化学特征为岩体SiO2含量为62.90%-65.05%,其平均值为64.22%,略低于我国花岩闪长斑岩的平均值,属于中酸性侵入岩。铜山花岗长斑岩的里特曼指数值为2.17-3.91,平均值为2.33,岩石属于钙碱性岩石系列。K2O与Na2O的平均值为7%,二者比值小于1,具有富碱高纳质特点[5]。AL2O3的平均值为1.46,说明了岩浆铝过饱和演变时,大量铝会转入到氧的六次配位位置,进而阻止铜元素在镁、铁硅酸盐中分散,并在岩浆晚期向流体中聚集,对铜的矿化具有有利影响。从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上看,矿物质来源于岩浆热液,成矿是在成岩过程之后,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地质事件。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热液,岩体与成矿关系密切,是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成矿母岩。 四、矿床成因分析 从成矿物质来源上看,岩体中富集形成矿元素铜,地层成矿的铜元素含量低,主要来源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根据成矿带中的岩浆侵入活动的相关研究,该活动是成矿所需能量的主要提供者,是矿区范围内成矿的第一要素。从形成条件上看,矿区范围内,沿岩体与碳酸盐接触带有叠加有张性断裂带、硅化等腐蚀变化。地表附近具有黄铜矿化等铁帽发育,处于铜铁金硫成矿带中段,其成矿条件优越,具备形成大型矿床的有利条件。从控矿因素看,主要控矿构造为复合接触带,包括层间破碎带等。从矿化形式上看,含铜斑岩型矿化主要位于近地表浅部,以网状形式分布在岩体边缘,使矿体不均匀。从成矿作用上看,成矿作用与中酸性岩浆活动引发的矿流体活动相关,在不同围岩下具有不同表现。因此,整体上看,铜山铜矿包括多种矿化成因类型。其中,矽卡岩发挥主要作用。 五、成矿过程探讨 徽贵池铜山铜矿成矿时代为142-137Ma,在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俯冲板片撕裂,导致软流圈沿着裂开处上涌,进而发生壳幔现象。北东向和东西向基底断裂处,长岩岩浆上升浸位,二叠系数碳酸盐的岩性呈现薄弱。当岩浆在上侵过程中,成矿物质积聚在岩浆热液中。随着基层断裂活动增强,源岩浆进一步酸性演化。大量铜铁等矿物质向流体富集,不断接触矽卡岩等典型矿体,使地层中的成矿物质活化,进而形成多个阶段叠加的富矿体。

自然铜形成机理

浅谈自然铜形成机理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铜的生产及消费对世界铜工业的发展已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找矿方法和手段上与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主要从铜矿的自然铜形成机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铜矿形成机理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u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cu industry development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the method of searching the cu mine still has a distance with the advanced standard. for that, in this paper, it will mainly discuss these from the cu mine form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cu mine; form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p5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青铜历史的国家,铜矿资源很丰富,但现在我国铜工业还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技术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加快我国铜工业的进程。铜的地球化学性质活泼,容易形成氧化物和硫化物,硫化物是铜的主要产出形式。自然界也有少部分铜以单质或者合金状态产出,有时可以富集形成工业矿床。总结前人的资料,按照自然铜产出环境可以分为岩浆岩自然铜矿和砂岩自然铜矿。岩浆岩自然铜矿可以分为玄武岩自然铜矿床,中酸性岩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有以下特征: (一)成矿时代相对集中 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虽然从太古宙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从探明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在时代占有情况来看,据王之田(1988)统计的各时代铜矿储量比例:太古宙0.6%,古元古代7.8%,中-新元古代16.5%,早古生代3.5%,晚古生代6.2%,中生代49.8%,新生代15.3%。 从各期的地壳运动来看,自寒武纪以来,历经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的地壳运动,每期虽然都有相应的铜矿成矿作用,并形成矿床,但以燕山期生成的矿床最多。据郭文魁主编的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了115个铜矿的床(点)在各成矿期的比例,其中燕山期占46%。可见铜矿床的形成在整个地史成矿期中,燕山期成矿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成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从成矿环境来看,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地层发育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也较强烈。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形成了多种铜矿类型,主要分布在赣东北、长江中下游、祁连山及邻区、中条山、西昌-滇中、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在这些成矿区带已探明的铜储量占全国铜总储量的80%以上。 (三)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环境 从板块构造成矿环境来看,据王之田等人研究认为,斑岩型铜矿产于会聚板块边界,包括大陆边缘(含活动陆内古板边)和岛弧环境挤压弧系里,都与发生大幅度相对运动正负构造单元之间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有关;夕卡岩型铜矿与斑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基本类似,但成矿围岩有所不同;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在离散板块边缘和会聚板块边缘以及岛弧环境等均有产出,主要为大陆边缘

广西融水县半坡铜矿成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矿模式探究

广西融水县半坡铜矿成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矿模式探究p半坡铜矿是由社会资金投入进行勘查的矿山。通过前期工作获得了较好的 成果,为扩大找矿成果,需要对其成矿机理进行研究。虽然前人对元宝山东侧边缘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有过探索,但尚未涉及到本矿区,现针对离这些重要矿床较远的半坡铜矿的成矿模式进行探究,对搞好下一步勘查工作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1 区域地质概况 矿区在区域上处于华南板块扬子陆块桂北地块之九万大山隆起的元宝山花岗岩体东接触带上,即元宝山复式背斜之东侧。隶属宝坛—九毛铜镍锡多金属的重要成矿区(图1)。 出露地层主要有四堡群鱼西组(Pt2y)和文通组(Pt2w);丹洲群白竹组(Pt3b)、合桐组(Pt3h)及拱洞组(Pt3g);南华系长安组(Nhc)、富禄组(Nhf)及黎家坡组(Nhl)。其岩性为一套变质碎屑岩系列。其中四堡群鱼西组和丹洲群白竹组、合桐组、拱洞组为区内锡铜多金属矿的重要赋矿层位。 区内构造较复杂,经受多次构造运动影响,形成了以元宝山岩体为中心的宽阔的复式背斜,局部倒转褶皱和次级倒转褶皱发育;断裂以NE向为主,次为NW向。其中NE向断裂与矿化关系密切,在断裂中石英脉、硅化、破碎明显,断层两侧岩层具有揉皱和挠曲现象,节理和劈理发育。 区域岩浆岩发育,主要是元宝山复式背斜东翼的四堡期花岗岩体(多期侵入)和雪峰期中性、基性-超基性小岩体、岩脉。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闪长岩、辉长辉绿岩、橄辉-辉橄岩、煌斑岩等。 区域矿产有锡、铜、镍、铅锌矿等,其矿床(点)众多,主要分布于元宝山岩体的东南侧。重要的有九毛铜锡矿床和六秀锡铜多金属矿床。(如图1) 1-南华系黎家坡组;2-南华系富禄组;3-南华系长安组;4-丹洲群拱洞组;5-丹洲群合桐组;6-丹洲群白竹组;7-四堡群鱼西组;8-四堡群文通组;9-中元古代细、中细粒斑状黑云二长(钾长)花岗岩;10-新元古代超基性岩;11-新元古代辉长岩;12-中元古代闪长岩;13-中元古代超基性岩;14-中元古代橄榄岩;15-煌斑岩脉;16-角岩化;17-云英岩化;18-硅化;19-实、推测整合岩层界线;20-实、推推测角度不整合界线; 21-侵入岩与围岩接触面产状;22-岩层产状;23-区域性大断裂;24-实测逆断层倾向及倾角;25-实、推测性质不明断层;26-铜锌锡多金属矿;27-铜镍矿;28-铜矿;29-锡矿;30-钨矿;31中型;32-小型;33-斑状花岗岩花纹;34-矿区范围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砂岩型铜矿成矿原因及找矿方法

砂岩型铜矿成矿原因及找矿方法 文章概述了四川会理大铜矿铜矿床、柳树沟铜矿床和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的地质情况,进而分析了其成矿的原因为沉积砂砾岩型层控铜矿床,分析了砂岩型铜矿的成矿模式以及找矿标志。 标签:砂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成矿原因 在不同的地区和环境的铜矿床在形成特征上、形态是、类型上都有着比较大的差异[1]。本文将结合四川会理大铜矿铜矿床、柳树沟铜矿床和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等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砂岩型铜矿床的形成原因,并探讨如何去找矿。 1地质分析 进行地质分析是勘查矿床的首要阶段,是尤为关键和必要的一个步骤。文章接下来对四川会理大铜矿铜矿床、柳树沟铜矿床和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三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分析。 (1)四川会理大铜地处会理红盆的西边的边缘地带,与康滇的地轴紧紧相连。该矿区所处地方的地质情况和地质情况都不算很复杂,侏罗系-白垩系河湖,碎屑沉积岩相紫红色便是其主要的地质情况了,岩层一般是呈南北向的分布[2],一般而言大部分矿床也都是这个情况。由于该矿区位置是靠近益门-鹿厂-白草洞断裂带,该断裂带呈南北向,该矿区位于其东侧,因而会因为东西向压应力的影响,断裂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大。而矿区内出现的一些较小的断裂,发育尚且不成熟、规模比较小。但是就矿体的分布情况来看,内部的地质几乎不受到破坏性断裂因素的影响。并不存在这样的影响因素。 (2)柳树沟铜矿区地理位置位于塔里木古板块的南边,天山的古生代有个裂陷槽,比较于前面说到的会理大铜而言,它的地质分布情况就显得复杂多了,其地层走向是北西向的,构造的线性方向也是呈北西向分布。矿区的内部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褶皱和内岩浆。此外,北部矿区显现出来的地层属于“晚志留一泥盆统大山口组”[1],其建造类似于复理石。其岩石主要是灰褐、凝灰岩等性质。“柳树沟组岩性主要以英安质、安山粉岩、玄武岩及凝灰质砂岩等为主”[2]。 (3)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位于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Ⅰ级)中部,兰坪-思茅褶皱带(Ⅱ级),永平-德化褶皱束(Ⅲ级)中段。矿区地处永平-德化褶皱束(Ⅲ级),被夹持于西侧的澜沧江断裂与东侧的北莽山断裂南北向紧密褶皱断裂带之间,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近南北向的澜沧江断裂为该区的主干断裂构造,严格控制了滇西中生代地层沉积的西界,澜沧江断裂带西侧有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群呈近南北向展布,与其东之大峨地西断裂间分布一套经受一定程度变质的燕山期三叠系中酸性火山岩,由于断裂多期活动,致使火山岩遭受明显的挤压、破碎,具糜棱岩化。澜沧江断

中国铜矿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铜矿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有以下特征: (一)成矿时代相对集中 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虽然从太古宙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从探明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在时代占有情况来看,据王之田(1988)统计的各时代铜矿储量比例:太古宙0.6%,古元古代7.8%,中-新元古代16.5%,早古生代3.5%,晚古生代6.2%,中生代49.8%,新生代15.3%。 从各期的地壳运动来看,自寒武纪以来,历经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的地壳运动,每期虽然都有相应的铜矿成矿作用,并形成矿床,但以燕山期生成的矿床最多。据郭文魁主编的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了115个铜矿的床(点)在各成矿期的比例,其中燕山期占46%。可见铜矿床的形成在整个地史成矿期中,燕山期成矿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成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从成矿环境来看,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地层发育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也较强烈。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形成了多种铜矿类型,主要分布在赣东北、长江中下游、祁连山及邻区、中条山、西昌-滇中、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在这些成矿区带已探明的铜储量占全国铜总储量的80%以上。 (三)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环境 从板块构造成矿环境来看,据王之田等人研究认为,斑岩型铜矿产于会聚板块边界,包括大陆边缘(含活动陆内古板边)和岛弧环境挤压弧系里,都与发生大幅度相对运动正负构造单元之间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有关;夕卡岩型铜矿与斑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基本类似,但成矿围岩有所不同;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在离散板块边缘和会聚板块边缘以及岛弧环境等均有产出,主要为大陆边缘斜坡已跨上洋壳部位的优地槽,或经洋壳俯冲送到海沟地带的原来生成在洋中脊的蛇绿岩套环境;海相沉积岩块状硫化物型铜矿,产于大陆壳海西-印支期海相断裂拗陷带环境,并受中生代岩浆岩的活化改造富集;海相沉积(变质)岩型

陕西略阳铜厂铜矿成矿时代及地质意义_丁振举

第20卷第3期西安工程学院学报V ol.20 N o.3 1998年9月 JOU R NA L O F XI′AN EN GI NEER IN G U N IV ERSIT Y Sep.1998陕西略阳铜厂铜矿成矿时代及地质意义* 丁振举 姚书振 周宗桂 伍刚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系,武汉430074) 提 要 根据铜厂铜矿床辉钼矿Re O s同位素模式年龄和黄铜矿Rb 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分别为 889M a和359M a,并依据其地质特征和与铜厂岩体之间时空关系,认为早期铜矿化发生在889M a左 右,与铜厂岩体岩浆期后热液有关;晚期铜矿化则发生在359M a左右,是伴随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发生 的;其矿质来源研究表明既有来自围岩的,又有来自岩体本身的;包裹体测温资料表明成矿温度集中在 两个区间:高温大于300℃,低温150~200℃。该矿床为多期、复源、多种成矿作用叠加复合的产物。 关键词 成矿年代;岩浆期后热液;动力变质;铜矿;陕西 中图法分类号 P618 第一作者简介 丁振举,1966年生,博士,现主要从事成矿流体及区域成矿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铜厂铜矿床位于陕西略阳扬家坝乡,为一隐伏矿床,是迄今为止在元古界碧口岩群侵入岩中发现的最大的中型规模铜矿床。矿区地层为一套火山沉积建造,下部以基性火山岩岩为主,上部以酸性火山岩为主体,最上部则过渡到九道拐组正常沉积岩。火山岩变质程度不深,为绢云母绿泥绿片岩相。铜厂地区岩浆活动频繁,除元古代火山喷发、次火山岩侵入外,还发育侵入岩浆活动,如铜厂石英闪长岩、钠长岩侵入岩体;峡口驿黑木林超基性岩体等。与铜矿化密切相关的铜厂石英闪长岩、钠长岩组成一个复合岩体。由于对铜厂岩体的侵位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并且相差很大〔1~3〕,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解,对岩体侵位时间、铜矿成矿时代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认识。正确认识矿化与岩体侵位之间的时空关系,不仅有助于提高铜厂铜矿成矿机制的认识,而且对在勉略宁地区寻找相同类型的矿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铜厂铜矿体产出特征 铜厂铜矿体就位于铜厂石英闪长岩体内部的外  收稿日期 19980106  *地矿部九五科技攻关项目(9502002)资助缘接触带附近,并受断裂严格控制(图1),呈脉状、 图1 铜厂岩体后沟剖面(北段) (据西冶711队资料修改) 1.白云岩; 2.炭质板岩; 3.蛇纹岩; 4.石英 闪长岩; 5.断层; 6.推测地质界线;7.铜矿体 平行脉状,沿走向舒缓波状变化。总体以东西向为主,间有北东向产出,倾向南,倾角自浅部较陡60°~70°,向深部变缓到45°左右。矿石组构有块状、角砾状、脉状、细脉状、网脉状等构造;有交代结构、压碎结构、固熔体分离结构、自形粒状结构等。铜

白银地区金矿成矿及找矿规律

白银地区金矿成矿及找矿规律 【摘要】本文针对白银地区特定的成矿地质环境,从矿源层控矿、岩浆岩活动控矿、区域变质作用控矿、构造控矿四个方面对金矿成矿规律进行了分析,从而总结出针对不同金矿类型的找矿规律。 【关键词】白银;金矿成矿;找矿规律 从矿床的形成因素及过程来看,特定矿床的出现是岩石圈系统某种运动(作用)的结果。白银地区位于北祁连山早古生代造山带石灰沟—白银厂裂谷—岛弧东延部分石青硐—白银火山岩亚带东段,南为中祁连隆起带。该地区金矿床的形成归因于晚元古代以来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该地区的金矿类型众多,曾以白银厂大型黄铁矿型铜矿床享誉国内外。本文通过分析已有的金矿资料,并结合白银地区的地质演化、成矿地质背景、金矿分布等对该地区的金矿成矿及找矿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 1.成矿地质环境 白银地区形成的主要成矿地质环境有:中祁连边缘海盆地隆起带、了高山古陆边缘裂陷槽、白银火山岛弧带、断陷盆地。这几大地质环境构成了白银地区主要的成矿地质背景。 1.1中祁连边缘海盆地隆起带 中祁连边缘海盆地隆起带位于黑石川-棺材涝池-曾家庄一带。形成于中元古代末期,由古特提斯板块向中国陆台急剧俯冲使该区发生褶皱而成。其地质特征为海相碎屑岩沉积区域变质及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矿床类型为变质热液型、蚀变破碎带型和硫化物伴生金型。 1.2了高山裂陷槽 了高山裂陷槽位于西湾以南红砂岘—甘露池一带,形成于早古生代中、早期,因地壳运动使中部(了高山)下陷而成。其地质特征为成熟度低的岩屑杂砂岩、硅质岩、火山岩沉积及岩脉侵入活动。矿床类型为岩浆期后热液型和变质热液型。 1.3白银火山岛孤带 白银火山岛孤带位于石青硐- 苏家湾断裂带以北,形成于早古生代中、早期,因火山喷发而成。其地质特征为双峰式火山喷发沉积及岩浆侵入活动,不同方向构造活动。矿床类型为热液改造型和块状硫化物伴生金型。 1.4断陷盆地

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

《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读书报告 姓名:马卓妮学号:20141003347 班级:015141 指导老师:杨振 一.基本内容介绍 1.基本概念 斑岩型矿床(porphyry deposits)指矿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中-酸性斑岩体有关,成因上与火山-侵入活动有一定内在联系,具有一定蚀变和矿化分带性,矿石呈细脉浸染状的热液矿床。其中以斑岩型铜矿最有意义,研究程度最高。斑岩型铜矿,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铜矿床”,具有埋藏浅,品位低,规模大,矿化均匀,易采易选的特点,也因此成为最重要的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最早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开采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巨大铜矿时,矿山工人叫出来的。我国王之田将斑岩铜矿定义为:与钙碱性,碱性,中-酸性火成岩的浅成-超浅成侵位斑岩有关,斑岩和围岩破裂裂隙强烈,并具 K+、Si+、OH-蚀变矿物晕和 Cu、Au、Ag、Pb、zn、S等地球化学晕、岩浆晚期中温热液阶段、细脉浸染状硫化物铜矿。铜平均品位一般0.4%,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几百万吨,以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Pt,Pd等等。斑岩型铜矿床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2.产出环境 2.1 时间分布 斑岩型铜矿形成时代集中于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型铜矿床目前发现很少。据芮宗瑶(2004)统计,世界上超过 500万吨的斑岩铜矿集中分布于新生代,大约占59.9%,中生代约占35%。斑岩铜矿形成时代不均一,但随时代变新,矿床数目增多矿化强度加大。形成原因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斑岩铜矿主要行成在板块汇聚区,而在前寒武纪

成矿规律(摘抄)

1、断裂性质和规模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首先要查明控矿断裂的性质、规模、产状要素等等。 就力学性质而言,可将断裂分为张性、压性和扭性三大类。三类断裂不同的成矿特点如下: 张性:围岩受力处于膨胀状态,孔隙度较高。 其成矿特点是:结构面呈不规则状、延伸较小,矿液易于通过。温度下降快,形成相对开放系统,以充填成矿为主。主要发生在浅部,受控的矿成脉状或向下尖灭的透镜状居多。 压性:围岩受力处于压缩状态,孔隙度渗透率都小。 其成矿特点是:结构面呈舒缓波状,走向、倾向延伸大,有尖灭再现的特点,温压下降慢,形成相对封闭系统,以交代成矿为主,完全压性断裂,对成矿不利。 扭性:兼具张性和扭性的特点(压扭接近压性,张扭接近张性),孔隙度渗透率也介于二者之间。 结构面产状平直,延伸大,有次级断层与主断裂共生,对成矿有利,充填交代作用均可成矿。 在实际工作中,从断层结构面特点和伴生构造岩的性质,可以对断裂主要力学性质作出判断。有时有的断裂构造活动过程中出现力学性质的改变,产生极为复杂的情况,所以要具体分析。 张性、压性断裂活动过程中,常常都伴有扭应力活动,形成压扭性或张扭性断裂。 压扭性断裂结构面常常是不透水面,在成矿过程起着“屏蔽”作用。 一般纯张性断裂中矿化不是最好的,而张扭性断裂中矿化意义较

大。 不同力学性质断裂的派生构造也有不同特点,有助于查明受控矿脉的尖灭再现、侧现、侧伏等规律。断裂构造的规模,包括断距大小,断裂沿走向和倾向的延伸距离,下切深度大小等。有的断裂深切下地幔,且长期活动,常称为深大断裂。它们往往是类生矿化,特别是壳下源矿化的控制构造,值得重视。 2、断裂活动的时间和期次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在一个地区往往存在不同时期的断裂构造,而矿化只与其中某一时期或几期断裂构造有关,至于成矿后的断裂对矿体主要是改造和破坏。同一条断裂的不同活动期,其力学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前期构造与后期构造互相影响。构造的多期活动,可以导致多期矿化的叠加,这些情况在各个矿区极为常见。矿床划分成矿段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矿区构造活动期次。一些层控矿床,断裂构造在成矿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断裂构造的研究、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3、断裂构造的有利成矿部位 断裂构造现象极为常见,但是成矿只是在断裂中某些局部地段。从断裂控矿角度出发,广大地质工作者积累了不少实际资料。 下列有利的成矿部位,对预测选区选点极为重要。 (1)不同断裂交叉处,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交汇处; (2)在断裂产状变化处,在平面上断层走向发生扭曲转弯处,在剖面上张性断层倾角由缓变陡处,压性断层由陡变缓处。 (3)断裂中局部圈闭好的部位,如压扭性断层的下盘,断层泥和蚀变构造岩起圈闭作用; (4)断裂构造与有利岩层交汇或其他构造交切处等。

斑岩型铜矿成矿条件

斑岩型成矿条件 岩浆条件: 1、中酸性、钙碱性,浅成或超浅成,小型斑岩侵入体(花岗斑岩、花岗 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 2、岩体规模较小(小于1-2Km2)个别达10余Km2 3、岩体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 4、岩体的酸性程度影响矿化类型: SiO2:62-68%的斑岩—以铜为主的矿床 SiO2:大于68%的斑岩—以钼为主的矿床 构造条件: 1、含矿斑岩的侵入大多和深大断裂有关,矿床常呈带状分布,分布于沈断裂两侧的次级断裂构造系统中。 2、含矿侵入体及其附近常具含矿的爆发角砾岩体。据北美58个斑岩型铜(钼)矿床统计,含角砾岩的占70%,我国赣西北、豫西等地的斑岩型矿床中也发现有角砾岩体。 角砾岩呈筒状或脉状分布于斑岩体内或其附近,下限可能为2-3公里。角砾岩中常具金属矿化,甚至形成富矿。角砾岩由于挥发份从岩浆中逸出而引起的膨胀造成的。 地层条件: 围岩岩性对斑岩铜矿床的成矿有重要影响 1、当围岩为硅铝质岩石时,矿化主要在岩体顶部集中,很少进入围岩; 只有当围岩裂隙特别发育时,含矿热液不仅在岩体中聚集,还可沿裂隙进入围岩形成矿化。德兴斑岩型铜矿床的矿化主要分布在围岩中。

2、当围岩为碳酸盐岩石时,在接触带还可以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构成斑岩铜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的矿床成矿系。 围岩以中心式面型蚀变为特征 1、这类蚀变围绕侵入体中心呈同心圆状或椭圆状产出,范围可达几百米至几公里。各蚀变带的矿物组合常呈有规律地分布。 2、Lowell等(1970)根据克拉马祖矿床的蚀变,参照美洲27个斑岩矿床,提出了斑岩型铜、钼矿床的蚀变分带模式,子岩体中心向外依次出现四个蚀变带:核心带-钾质蚀变带-似千枚岩化蚀变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质蚀变带-青磐岩化带-边缘带。 围岩蚀变及分带 1、以石英、绢云母构成的似千枚岩化蚀变带,几乎在所有斑岩型铜矿中均广泛发育,其强度、范围和矿化的规模有直接关系。 2、少数矿床的面型蚀变是以接触带为中心的,向岩体和围岩两侧呈对称的环状分布,为接触式面型蚀变,其分带特点与中心式类似,德兴铜矿。 3、我国斑岩型铜矿床围岩蚀变特点: ①可分为面型和线型两种 面型:岩体为中心(玉龙、城门山) 接触带为中心(德兴) 线型:受构造控制,沿一定方向延伸(多宝山) ②具有较强的石英化作用 ③似千枚岩化带最重要、最普遍 ④泥化带一般不发育,矿化不好(玉龙除外) 矿床成因

构造与成矿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 摘要: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而建立的成矿理论已日臻完善, 完好地解释了增生造山成矿作 用及汇聚边缘成矿系统发育机制, 但却无法解释碰撞造山成矿作用及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本文在阅读大量前人有关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阅读有关侯增谦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以及陈衍景的“大陆碰撞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的前提下,简要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要点、与区域成矿理论的区别、大陆碰撞流体作用模式、最后作简要总结。 关键字: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流体作用模式研究进展 经典区域成矿理论,是指建立于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的区域成矿理论。虽然不少矿床学家曾尝试借用基于大洋俯冲环境的斑岩铜矿模式,解释大陆内部古老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和矿床分布,特别是很多矿床学家依此解释华南造山带、秦岭-祁连-阿尔金-昆仑造山带以及天山-蒙古-兴安岭造山带的成矿作用和有关花岗岩类的形成,这些尝试都未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由于经典的板块构造成矿理论难以很好地解释大陆碰撞带及其大陆内部的成矿作用,地质学家普遍认识到,适合于大洋和大陆边缘环境的理论或模式不可照搬到大陆内部,碰撞造山带也成为热点,通过一系列的地质工作,地质学家们对碰撞造山带的几何结构、造山机制和造山动力学过程等有了深入认识,最后导致了一系列找矿的突破和理论的提出。 一、板块构造成矿理论 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归根结底是与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从太古宙地幔柱构造到显生宙板块构造)有关,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必然造就不同的成矿系统和矿床类型。板块构造成矿理论已建立了三大成矿系统,包括离散边缘成矿系统、汇聚边缘成矿系统以及克拉通成矿系统[1],并且日臻完善,很好地解释了增生造山成矿作用及汇聚边缘成矿系统发育机制。 离散边缘成矿系统:通常发育于超大陆裂解时期,产于被动大陆边缘乃至大洋扩张环境,分别形成沉积岩容矿的同生-后生矿床和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 矿床(图1.1)。同生沉积矿床主要是BIF 和SEDEX 型Pb-Zn矿。BIF矿床形成于部分缺氧的海底陆坡环境是海底热水系统中Fe大量堆积的产物;SEDEX型矿床形成于被动陆缘裂谷-裂陷环境。VMS矿床主要发育于弧后盆地或弧间裂谷,主要受岩浆热机驱动的海底热水对流循环控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