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注弱势群体民生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美好社区

关注弱势群体民生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美好社区

关注弱势群体民生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美好社区
关注弱势群体民生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美好社区

关注弱势群体民生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美好社区

摘要

文章是就城市社区弱势群体面临的基本生活、住房保障、子女上学等基本问题,进一步指出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区弱势群体保障不足、仍不健全,以及提出城市贫困家庭存在就业少现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展开全面的剖析、讨论和探讨,从而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建议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从城市廉租房政策的推广、从疾病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以及从贫困家庭子女读书的资助等方面入手,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出发,并通过财政拨款、落实税收、筹集善款等方式实现社会共担责任,切实解决城市社区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进而积极探索我们城市社区管理工作的方向和思路,为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出谋划策。

关键词:社区、弱势群体、民生、和谐

自省委省政府于2005年9月提出构建“和谐广东”的战略以来,接踵而来的就是关于“什么是和谐社区”?“如何建立和谐社区”?等一连串问题。由于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没有社区和谐,便谈不上创建社会和谐.可见,和谐社区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也

就是说,构建和谐社区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和谐广东”的治省目标后,紧接着对社区建设提出的要求。

一、“和谐社区”与“社区弱势群体”

“和谐社区”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通过社区与政府、企业、社会与环境、社区与居民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支持、人人热爱、人人享有的安全、团结、幸福、和谐的大家园。

贫穷落后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脱贫致富任务艰巨,我们的责任就是关爱群众、依靠群众,与各族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努力建设和谐社区。贫穷落后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人民生活缺乏物质基础是社区不和谐的关键问题。构建和谐社区,必须关注社区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

然而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一些弱势群体的人们仍然在温饱线上挣扎,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其实我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已将社会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再次提到重要议程,可见咱们国家要解决弱势群体民生问题的决心之大。如果没有把社区弱势地位的人群的生活困难解决好,则社区和谐则是纸上谈兵,成为一句空话。

简言而之,“社区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所谓弱势地位,主要表现是缺乏劳动能力,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能力落后、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些人群就业比较困难,有些暂时或长期找不到工作,因而收入都比较低,有些生活十分困难,国家和社会要给予帮助和救济。形成弱势群体的原因,对于具体人来说各不相同,但概括起来说,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方面的,如先天或后天的残疾;二是社会经济方面的,如市场竞争激烈,优胜劣汰,不适应竞争要求的人群。

社区“弱势群体”包括因疾病、孤寡年老、伤残等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人员。详细地说,就是社区的临时救济户、低保户,还有社区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单亲母亲、下岗人员、失业人员等等。

二、城市社区弱势群体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

(一)国企改革,结构调整,下岗职工增多,引发一连串关于城市弱势人群的生活、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问题。

当前城镇贫困群体的主体是失业、下岗人员、停产、半停产企业中的半失业者,造成失业和半失业的原因是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当前正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劳动力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相对剩余劳动力较多;二是新技术的运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就业机会相对减少;三是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给城市的就

业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四是体制性原因,国企改革进行结构性调整,必然要削减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下的形成的大量的富余人员;五是企业经营不善、经济效益下降。以上诸因素导致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下岗职工逐年上升。这种种原因使城市本来勉强维持生计的家庭百上加斤,或因此而致贫,从而导致城市社区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未能得到保障,同时现时城市的商品房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矛盾日益凸现。再次,由于这些城市人群的基本生计、基本医疗都未能解决,解决子女的学费问题更是难以想像了。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未能有效保障。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它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能调节贫富差距,但我国社会保障还不能起到稳定和调节作用,首先是社会保障覆盖面低。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9年对13.7万户城镇居民户的调查,只有36.6%的居民参加了养老保险、11.8%的人参加了失业保险、13.9%的人参加了医疗保险,由于保险基金的严重短缺,使参保者领不到足额的保险金,如养老保险由于企业累计欠缴达370多亿元,个人帐户空帐运行,严重影响养老金的正常发放,中央采取了很多措施,补发了过去拖欠的养老金,但仍有一部分离退休人员领不到足额的养老金。2000年拖欠养老金72亿元,人均拖欠1800多元,。参加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只有50%。由此可知,还有一半的城市人群没有在保障范围之内,他们缺乏生活安全感——

具体表现为平时节衣缩食、有病不敢看,真是一言难尽。然而这部分人就是构成社区弱势群体的主体。

此外,社会福利政策还存在平均主义倾向,目前各项社会保险基本上是按职务分配,职务越高福利越高,反之越低,据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养老、医疗、住房、实物福利等几项人均福利收入,富裕户比贫困户高87%,其中养老金高4.2倍,医疗保险高62%,住房补贴高61%,实物福利高38%。由于社会福利政策没有向贫困户倾斜,因而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正是这种差距的扩大,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亟需进一步保障。

(三)贫困家庭普遍存在户人口多、就业少的现象。

城市下岗和失业人员大多集中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商业部门,家庭人口多,就业少,户人均收入低。据2000年住户调查,5%的最低收入户每户家庭人口为 3.6人,就业者负担人口为2.34人,分别比最高收入户的2.66人和1.67人高35%和 40%,再由于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再就业比较困难,还有相当一部分因病残致贫,医疗费没有保障,致使这些家庭处于绝对贫困状态,这也是城市社区弱势家庭致贫的其中一个特征。

三、关注弱势群体,解决民生问题

(一)从建立综合性的社会救助系统上,解决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

从现阶段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践内容及保障效果出发,面向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是最低生活保障,它所解决的只是根据当地消费水平确定的最低生活需求问题,而事实上,相当多的贫困人口需要的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救助体系。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在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条件下,以政府财政为后盾,在城镇社区构建一个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廉租房、疾病医疗救助及贫困家庭子女读书救助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

1、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社区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要求。

现时,番禺区申请低保户的基本条件是“申请低保的家庭月人均收入是低于城市基本工资水平330元”。这一条件门槛,使一些事实上生活存在特别困难的家庭(家庭中有个别成员是领取退休金,其他成员是病残或未成年)被拒之门外,反而使一些虚报收入的家庭(这些家庭成员在私企工作或打零散工,但其收入是无法掌握的)骗取国家的救济金。因此“330元”这个低保门槛便形同虚设,切实地反映现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不足。收入的多少不能成为确定帮扶对象的唯一条件,这也反映了收入标准不是准确的标准,应该多种因素结合,深入调查,完善程序,否则便形成“虚拟收入”,这样无形地增加了民政部门对城市困难家庭统计的难度,造成国家财政用款的浪费;正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民政工作的开展难度大、准确率不高,给社会民政帮扶工作带来极大的障碍。其实,最低生活保障面向城乡贫困人口并以确保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为目标,它

承担着解除贫困人口生存危机的责任。在城市,可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但应在坚持维护最低工资标准的条件下取消“虚拟收入”;还应当建立一个有效的家计调查系统。完善居民受助的标准是当务之急,是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有需要者获得援助的同时杜绝不符合条件者分享。

2、推广城市廉租房政策,逐步向公屋政策过渡,保障社区弱势群体的住房。

《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和《城镇廉租住房租金管理办法》,“两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负有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廉租住房保障的责任。但从我们城市廉租房计划的实践来看,其实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一些城市的商品房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矛盾越来越突出,亟须加快推进城镇廉租房计划的落实。

按照我们政府现时的承担能力,仍未能像香港、澳门等地那样推行城市公共房屋政策。然而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成功之路,与香港政府的长期积极投入、公屋管理部门高效务实的专业运营和管理、有效的财政资金安排密不可分,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我们城市处于起步阶段的廉租住房保障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目前部分城市推出的廉租房政策应当作为公屋政策的过渡期,让其较好地为社区弱势群体解决住房这一民生问题,并将其纳入社会救助体系。

为了更好地做好城市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为他们提供廉价的住房是解决特困家庭住房迈出的第一步。其实廉租房政策推广上存在的

问题,影响贫困人口受惠。今后我们应在借签港澳台地区的公屋政策方面着手,利用国家有效资源,从廉租房逐步向公屋过渡,保障社区弱势群体住房,让他们居有定所,真正步出穷路子,过上新生活。

3、全面建立城市弱势群体的疾病医疗救助制度。

贫困人口的疾病医疗是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疾病不仅使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乃至陷入绝望境地,而且容易使一般城乡居民陷入贫困之中。因此,建立一个面向贫困人口的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既是缓解其生活压力的必要举措,也是社会发展进步与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目前,城乡合作医疗以番禺区为试点,于两年的推广期中,收到效果显著,深受普罗大众的欢迎。但城乡合作医疗推广的力度和深度仍有探索的空间。比如,参保的城市人群对象可以放宽——对居住番禺有一定年限的的外来人群可以允许其参保,这样可以解决部分长住或长期于番禺就业的人群因户籍无法迁入广州市问题而无法参加社会保障的社会难题。当然,在选择型的医疗保险制度下,面向贫困人口的疾病医疗救助的目标只能是减轻贫困人口的医疗负担,而不可能是免费医疗。

4、解决贫困家庭子女读书问题,推行扶贫助学教育改革路线。

在义务教育还未能真正成为免费教育的条件下,基于部分贫困家庭的未成年子女因贫失学的现实,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立志提高全国人口素质的教育方针,时下不少贫困家庭为了让子女上学,起早摸黑地工作赚钱,省吃俭用送儿女上学。由于要负担相对贫困家庭来说是一笔巨额资金的学杂费,这些家庭经济担子可重了,节衣缩食,日

子难熬。这一问题,我国温家宝总理历历在目,他大刀阔斧地对教育政策进行改革——减免农家学子的学杂费,一些贫穷山区的孩子可以通过贷款读书,可以得到希望工程的援助……可是每学期几百块或上千元的学杂费对城市弱势群体来说是天文数字。城市低保家庭孩子可以获得减免学杂费的优待,但社区里还有一些(人均月收入比“330元”多一点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就因贫失学或半途废业。因此我们政府有必要制定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补贴或教育费减免的政策,并通过这一政策实现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

注重教育救助,拔出专款用于教育救济,并在社会救助立法中,增加有关教育救助的规事实上,明确教育救助的对象、经费来源保障及发放的程序,确保尽可能多的贫困家庭子女都能上学读书,接受教育。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解除社区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

社会保险并非以弱势群体为中心,但社会保险通过向劳动者提供养老保险、疾病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有效地解除了社区居民的后顾之忧,并为避免受保者沦为弱势群体创造了条件。因此,必须摒弃只要社会救助不要社会保险或者只重贫困救助而忽略社会保险的倾向,根据现实社情和就业格局新变化,在完善现行制度的条件下迅速推进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与完善,力争使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到符合法定资格条件的所有劳动者。

1、建立合理的养老保险与失业保险制度,使社区老龄人老有所

托。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寻求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科学应对之策和构建合理的社会养老制度,已经成为摆在全体中国人面前的历史性命题,妥善解决社会养老问题,攸关国人的长远福利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采用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这种模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其探索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一蹴而就,统账结合的方式还需要完善,而加上历史包袱重、就业方式变化大的影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在遭遇挑战,目前还面临着扩大覆盖面难度剧增,资金压力持续增大的困难。

因此,一些失地农民从农村转向城市,年过半百,靠打零散工谋生,年老时他们没有退休金;还有些一直在务家料理家庭或经营一些小生意的家庭,当他们年迈时,亦未能领取退休金;还有一些不幸遇上企业转型或重组而失业的人群……这些人构成了城市的弱势群体,他们只能靠儿女赡养,不像退休工人那样有一定的退休金,所以生活随儿女的四处漂泊而不定。如何为他们设计养老保险,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托,将是摆在我们政府面前亟需解决的城市难题。也是我们政府势在必行要解决的社会弱势群体的老龄生活的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养老保险几乎是与基本养老保险同时并进的又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险制度,随着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并轨,这一制度面临着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内在要求,应当开辟新的资金供应渠道而不能将结构调整带来的高失业率风险由正常的失业保险基金来承担;

另一方面,鉴于中国劳动力资源十分充足,随着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大部分成了社区弱势地位的人群。随着社会向信息化、技术化进程推进,失业保险问题将关系到城市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是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纵综来说,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

2、切实推广工伤保险制度的落实,有力保障社区弱势群体的权益。

从层出不穷的工伤事故,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数不清的劳资纠纷,此起彼伏,这种风险不仅直接损害着劳动者的健康与生命,亦往往造成受害者及其家庭陷入难以自拨的生活困境,呈现出社会性的不和谐,对社区的和谐安定影响深远。因此,在传统的劳动保险制度已经退出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多数单位未执行原有的工伤保障政策的同时,针对社区的弱势群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应当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险项目优先得到确立,应尽快确立城市弱势群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以保护一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能力落后、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的弱势人群。

3、积极推进医药体制改革,保障社区弱势群体的医疗健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破了传统的医疗保障体系,但新型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较窄。在这种背景下,城乡社会均存在着低收入家庭有病不敢医、部分居民因病致贫的现象,疾病风险已经成为加剧弱势群体生活困难的重大因素和导致新的贫困的重大原因。因此,应当尽快推进医疗保险改革。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值得考虑的深化改革措施

包括:一是在医疗保险政策中真正注入福利公平原则,在发展私立医院和私人医生的条件下,让他们公开、公平地为大众服务,使公立医院和公职医务人员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让“医疗乱收费”的现象自然匿迹,使“因病致贫、穷人看不起病”的“言论”不再可行,让社区弱势人群享受医疗保障,使有需要的人有病能就医;二对药品供应进行计划调控,积极推进医药体制改革,在割断医疗方借医谋利的利益链条的同时,使弱势群体不再受高费治病经济压力的影响,也不受“无钱不敢看病”的心理压力的影响。从而有力地保障他们基本的生活要求;三是在医疗保险改革中摒弃片面的效率观念,应当以全民健康保障作为长远目标来确实,在现阶段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制度安排,以适应不同群体的疾病医疗保障需要。

(三)通过财政拨款、税收落实、善款筹集等方式,推进社会保障责任共担机制。

在中国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中,责任共担的原则已经得到确立,但利益各方的具体责任划分并不明晰,责任分担的模糊状态已经对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完善责任共担机制已经构成了现阶段推进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走向完善的必要条件。

1、适当增加的财政拨款,保证社会保障支出落实到位。

毫无疑问,政府承担着保护弱势群体和主导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体现在推动社会保障立法、监管社会保障运行等方面,尤其直接、具体地体现在政府承担的财政责任上。尽管国家通

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不断扩张社会保障支出比重,但这种投入还不是一种固定拨款的机制。鉴于现阶段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形势严峻,我们认为,国家不仅应当明确财政中的社会保障投入比重,而且应适当增加投入比重。

2、个人必须承担纳税义务,分担社会保障责任。

增强国民的自我保障意识和个人责任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让劳动者分担相应的社会保险费是必须的举措,目前需要落实的措施包括:一是规范工资统计范畴,根据实际工资收入征收各项应当征收的个人所得税,杜绝瞒报、漏报收入的现象;二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让年轻的劳动者分担起中老年职工的部分责任;三是在维护孤老残幼等极端弱势群体的生活权益的同时,按照不营利的原则对相关社会福利收取服务费。

此外,通过完善利息税及制定遗产税、赠与税、特别消费税制等措施来适度调节国民个人收入分配,藉此让先富起来的居民更多地分担一些社会保障责任。

3、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善款,让社会各界承担帮扶弱势群体的责任。

在明确政府、企业、个人责任的同时,国家应当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分担相应的社会保障责任。在这方面,政府可以扩大彩票发行规模,并用税收优惠的政策来调动各界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捐献的积极性。这种非强制性的筹资方式将能够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它们是补充政府、企业、个人直接负担能力不足的重要且有益的补充。

在港澳台地区,社会上有许多慈善机构,比如,东华三院、仁爱

医院、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以及其他例如李嘉诚、邵逸夫、霍英东、曾宪梓等热心人士的慈善基金会。这些慈善机构无论我们国家的扶贫、健康、灾害、环保、公共建设、健康教育等方面作出卓越的贡献,为我国各地有需要的弱势群体提供有力的帮扶。

至今,我国也有类似的慈善机构成立,比如,中华慈善大会、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等,还有歌星、明星献艺筹款扶贫或赈灾等,这些慈善机构筹得的善款都是帮扶社会上有需要的弱势群体。但由于我国国民的总体生活水平还不算高,所筹得的善款需要的地方较多,以致于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同时,一些慈善机构的工作未能像港澳地区那样每年例行的筹款活动,所以筹得的款项数额不多。今后,我们应借签港督台地区的慈善机构的日常运作方式,参照他们的成功之路,开拓我们社会的慈善之行,为社会弱势人群提供挚诚、实在的帮助。只要这样,才能引导社会各界为社会弱势群体分担相应的责任。

(四)政府再就业计划,帮助弱势群体自强自立,重找谋生之路。

对社区弱势群体实行就业援助是关系全局的大事。目前,我国弱势群体主要集中在国企下岗、失业人员中。由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他们的再就业问题,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发展劳动力市场,实施再就业工程,因而有一半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实现再就业。在当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不断提高,开始进入小康水平的情况下,而城市人口中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靠领取失业救济金、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或者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来维持生活。这种状况不改变,将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区的和谐,干扰社会的稳定。同时,这种情况也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衷,更是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背道而驰的。再者,开展再就业工作,本来就是实现国企三年脱困目标的一项不可分割的内容,现在国企基本脱困了,但再就业工作还未完成。党和政府以及脱困的企业和全社会要共同努力把这项任务善始善终完成好。正因为如此,我们党的政治局常委会指出:“必须把扶持社区弱势群体的工作放在突出位臵,作为一项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弱势群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摆脱弱势的地位,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走再就业之路,在劳动力市场中寻找适合自己劳动水平和技能的工作岗位。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不仅自己要转变观念,树立市场就业观念,增强自强自立意识,而且还要政府、社会给予政策上的援助和支持。

而眼下的下岗、失业人员,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术单一,很难适应这些产业的工作。解决他们的再就业问题,最现实的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对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仍有较大的空间。私营企业也是实现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的另一片天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对某些下岗、失业人员也是可走之路。

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政府的援助、社会的关心支持不可缺少。政府的援助主要体现在政策上。对弱势群体就业,政策上要特

别优待,就业方式要特别方便。具体讲,政府有关部门要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服务,免费进行培训;鼓励用人单位接收下岗、失业人员,接收达到一定数量应减免企业所得税、附加费。对自谋职业的,工商,土地、银行等部门要提供方便。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有些正在落实,但许多政策还没落实。当务之急是,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切实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使各项援助政策落到实处。用人单位、社会各方面都要支持弱势群体再就业,对弱势群体就业要有同情关爱之心,不能冷漠和轻视,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弱势群体再就业的良好氛围。再就业工作以政府政策为支撑,弱势群体的自强自立是启动力量,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是条件。只有全社会关心支持弱势群体再就业,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总的来说,构建社会和谐,必须立足于构建社区和谐。当今时代发展中,许多人在市场经济中先富起来,但仍有一部分人仍在生活贫困线下挣扎,他们就是城市社区的弱势群体,这些因为疾病、下岗、失业等各种原因导致家庭经济贫乏的人群,他们的温饱、住屋、医疗、子女读书、就业等关系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对社区的和谐,对社会的稳定,对国家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从社区弱势群体的温饱、住房、子女读书、医疗保障等方面去关注他们生活、身体与工作,从最低生活保障、廉租房、减免学费、医疗救助等方面去解决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还提出通过建立综合性救助系统和完善各

种保障制度,以及让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纳税、慈善捐款等方式去援助他们。当然“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当务之急,就是要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援助,让他们在弱势中自立、自强,发挥所长。只有切实地解决社区弱势群体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难题,才可让社区逐步走向和谐美好、使社会日益走向和谐富裕。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与弱势群体保护(节选).2003.

2、郑功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跨世纪的改革思考.《中国软科

学》.2000.

3、郑功成.中国的贫困问题与NGO扶贫的发展.《中国软科

学》.2002.

4、张瑞等.城市低保的历史进程.《中国社会报》.2002.

5、朱庆芳.城镇弱势群体的特点、贫困原因及解困对策.中国社

会学网.2006.

6、《社区》.《乡镇论坛》杂志社.2006.

7、曾庆红:建设“和谐社区”.2005.

8、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试行).北京社区建设和城管体改小组.2006.

2019届中考思想品德 时政热点专题十三 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2019届中考思想品德时政热点专题十三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 平 【热点聚焦】 材料一:2012年8月30日,由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正式公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目的是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突出问题。 材料二:2012年10月12日,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强调,实现“老有所养”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材料三:2012年5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玲通过了《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6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全文发布这一纲要。纲要强调,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基本保障,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材料四:2012年10月8日,财政部网站报道,为支持各地做好2012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中央财政近日追加下达2012年中央补助公共租赁住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50亿元。截止目前,中央财政已索计下达2012年公共租赁住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补助资金987亿元。 【设问角度提示】 1.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少于三个角度) 答:①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更好地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才能引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等等。 2.近年来。党和政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出台许多有效的政策措施。做出许多实事、好事。请列举事例加以说明。(不少于三件事) 答:①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老少边穷地区实施扶贫帮困和“阳光行动”;②实施义务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颁布《义务教育法》、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校车工程等,给青少年带来温暖:③建立并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城乡老年居民补助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给人民带来幸福;④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视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⑤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重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等等。 3.你认为当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有哪些?(至少三个问题) 答:①食品药品安全问题;②房屋拆迁补助问题:③农民工子女异地中考、高考问题; ④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问题;⑤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等等。 【热点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第三课 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第三课道德就是人生发展、社会与谐的重要条件学习目的与要求: 1、认知 了解道德的特点与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认同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就是人生的必修课。 3、运用 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3、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就是人生的必修课 4、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5、高尚道德推进社会与谐 教学难点: 1、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2、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3、高尚道德推进社会与谐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解、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结合并用。 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主要内容: 一、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以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与传统习俗等来维系。道德的内容因时代的不同会有所变化。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就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与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又体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道德建设的新要求。 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维护祖国的独立与统一、尊严与荣誉,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与谐的国家做力所能及的贡献;要求我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与履行公民义务。 要求我们在家庭生活、职业领域与公共场所,能够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行为得体;讲诚实、守信用。诚心待人,诚信处事。。 要求我们与她人团结合作、共同进步;与人为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要求我们保持勤劳节俭、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要求我们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要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克己奉公,造福社会。 ,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就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在为人民服务中,包含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二)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

第三课 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认知 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认同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3、运用 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3、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4、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5、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教学难点:

1、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2、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3、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解、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结合并用。 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主要内容: 一、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以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等来维系。道德的内容因时代的不同会有所变化。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又体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道德建设的新要求。

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尊严和荣誉,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做力所能及的贡献;要求我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 场所,能够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行为得体;讲诚实、守信用。诚心待人,诚信处事。。 与人为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活作风,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职守,精益求精,克己奉公,造福社会。 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就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在为人民服务中,包含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税贷醌 构建和谐社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坚持和谐发展,是经济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扎实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治本之策。然而,由于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人们接受教育的不均衡、分配制度的不完整、社会公德中存在的不诚信等因素,使构建和谐社会工程进展缓慢,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任重而道远。那么,我们将如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呢?笔者根据对耳闻目睹的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现象分析,提出以下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见和建议。 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当今的中国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地区之间的发展的不和谐、城乡之间的发展的不和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和谐等等。诸多的不和谐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今天中国的发展。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实现中国社会

快速、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动员全党全社会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懈的追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的时候,就曾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逐步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到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运动的基础上的,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总趋势,而不可能为历史的具体演进提供先验的模式、为未来社会规定具体的细

论改善民生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改善民生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要:党的十七大将民生问题单列成章,表明解决好民生问题将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而改善民生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改善和保障民生,就成为化解诸种社会矛盾、问题避免冲突与对抗的核心,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民生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说明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密切关系,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一、关注民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自治化、生态环境优化的持续性过程,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平衡。 (一)关注民生是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够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关注民生必须以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物质基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使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二)关注民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的社会公正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基本权利和义务平等的权利关系,追求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满足,关注民生是现阶段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途径。(三)关注民生是发挥社会活力的必然要求 充满活力是和谐社会的显著标志,要使社会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广泛深入地动员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关注民生是完善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必须努力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不断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关注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抉择 构建和谐社会是从“大社会”的角度提出的,关注民生则是从“小社会”的角度提出的,“小社会”是“大社会”的基础,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把民生问题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一)关注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取向 关注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取向,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从执政的角度来讲就是以民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二)关注民生传承了我们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们的党始终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这就内在地要求我们的党要高度关注民生,这不仅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三)关注民生体现了政府“人民本位”的政治取向 “人民本位”是要政府的一切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我们的政府。 三、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原则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把握关注民生的战略任务,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要遵循一

第三课 二、引领人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二、引领人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教案作者:李少华 职称:中学政治二级教师 工作单位:广东省南海信息技术学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良好道德的作用,理解良好道德在促进人生发展、推动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认同良好道德的重要作用,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对人生与社会的重要意义。 3.运用 自觉进行道德修养,推动个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良好道德的作用表现为几个方面: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良好道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自身和事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进人生的发展是道德最重要的作用,也是离学生的自身需求最近的作用,理解好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它几个方面。因此理解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 (2)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高尚道德通过影响先进生产力发展、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调整人际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和谐,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道德能够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但学生由于年龄较轻、阅历较浅,无法深刻理解各种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不利影响,让学生掌握高尚道德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道德能够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确定为

教学难点。 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识形态,各种意识形态的对社会的不利影响。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感悟道理,避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 3.结构线索 按照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的线索,从良好道德对人生发展的作用谈起,过渡到高尚道德对于推进社会和谐(对先进生产力、其他意识形态、人际关系的影响)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一些经历关系到道德教育的成效,如社会一些不良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生的判断能力弱,道德意识薄弱等。因此,老师不能将内容简单灌输给学生。必须在教学中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例,从实际入手,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变成自觉行动,才能达到德育课的学习目的。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 用投影仪投影道德模范的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投影:孔子、雷锋、王进喜的图片 讨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他们都具有良好的道德。这说明良好道德对他们人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良好道德是怎样促进人生的发展的呢? 一、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教师讲述案例:

着力改善民生问题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着力改善民生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摘要】当前,我们正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到突显的位置,充分认识我们所面临的民生问题,努力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等民生问题,早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事业;和谐社会 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民生是和谐之本,民生关乎民心,而民心决定民意,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出发,将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作为国家发展的主题与根本目标所向,真正化解现实中的各项矛盾与利益冲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早就真正和谐与文明的社会。 一、充分认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一)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

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三)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 改善民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民生“五有”目标实现得如何,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11(12))-

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11(12))- 醴陵陶瓷花炮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一年级汽车修理专业 科目内容第三类道德课课时教案模板是生活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新知识和技能课时的过程和方法从道德知识(特征和分类)到道德规范(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家庭美德,1。特殊的社会伦理、职业伦理、理解人类道德的要点和分类)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从共性到个性:中国认同基本道德准则,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并认同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2.美国家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基本道德标准是道德和社会道德教学总目标的普遍道德要求。家庭美的主要内容是理解道德、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和个人道德对一定的收养具有重要意义。该地区特定群体提出的道德要求。自觉满足公民的需求道德的基本准则是在学习各种道德准则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学习体现了知识、信念和实践的学习路径,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信念-道德行为(1)公民基本道德的教学重点(2)社会道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和难点(3)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是人生必修课(4)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教学方法探讨,阅读分析,案例分析,小组教学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使用教具和课件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们自身的一些经历都与德育的有效性有关,如多元价值观对社会学习状况分析的影响以及学生道德意识薄弱等。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向学生灌输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整合内容,使学生在情感上接受,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达到德育课的

学习目的教与学课程结束后(内容不能少于150字),提出了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建议[创设环境激发兴趣],让教师开展学生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研究问题从“丁丁现在结合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①:每个人的形象”扩展到思想现实。学生列出以下哪些标准?然而,争论的问题是:经过准确地判断、分类和归纳,争论的问题①:说到爱国主义就是歌唱更高的生活现象,这概括为五大主题。这与我无关。我只想把它做好。提问:(幻灯片)工作辩论话题2:太多的礼仪话题2:我们的国家是爱国守法的,礼貌诚实的,现代人想要自由,公民应该诚实、团结、友好、随意。勤奋、节俭、自强和专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贡献是什么?一些?辩论主题3:我自己做事情,我是否团结并不重要。这是我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必须依赖的。自我完善是没有用的。辩论问题4:多劳多得,问公民应该遵守的问题:上述基本道德规范吃的能力,奉献的观念已经通过了道德规范学生讨论的基本要求,列表最后,它是什么?3.在学生列举的基础上,和谐社会的教师和案例中的学生共同总结了社会公德,并总结出以下五条 2:谢和罗颖珍 文明礼仪: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助人为乐、爱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 查询公物、保护环境、团结问题1:谢遵纪守法。 延信和罗颖珍体现了什么家庭美德?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两者体现的家庭伦理

在改善民生中促进社会和谐

在改善民生中促进社会和谐 注重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 迫任务。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影响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这一情况,济南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改善民生摆到重要位置,努力做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为民、富民、惠民、安民中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民意为先,切实转变工作理念和作风 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作为谋划工作的立足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 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济南市委、市政府在每年年初研究 全年工作之时,首先进行民意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在 此基础上提出思路和措施。同时,通过召开全市群众工作会议等方式,对广大党员干部进 行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教育,强化其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 把解决群众的所想、所急、所需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办群众所需,是我们推动工作和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坚持从群众的所想、所急、所 需入手,解决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才能更有实效性。济南市委、市政府坚持通 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所想、所急、所需,并把它们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组织党员干 部定期到基层特别是到贫困农村和困难企业调查研究、蹲点挂职;实行工作联系点制度, 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市直部门都负责联系一个社区、村庄或企业;推行信访代理制,建立 领导公开接访、网上信访等制度,拓宽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 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推进工作的着力点。人民群众是 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济南市委、市政 府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注重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努力调动人民群众的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搭建群众参与平台,推行民主恳谈会、领导干部联系群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等制度,凡重大事项都向社会公示、进行社会听证;在政府 网站设立“市长专页”、“市长信箱”、“群众之声”网页,在市属媒体开办“阳光政务”频道、“政务监督热线”栏目,在全市范围开展“泉城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讨论,广 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坚持民生为重,认真解决各种民生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 重点。为了促进社会和谐,济南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解决就业、教育、社会 保障、医疗、住房、社会治安等各种民生问题。 努力扩大就业。通过实施有利于就业的产业、财税、金融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供创业项目扶持等措施,改善就业创业环境;以金融、物流、旅游、会展为重点,着力

【K12学习】XX高考二轮复习教案专题八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XX高考二轮复习教案专题八关注民生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 XX高考二轮复习教案 政治 第二部分:热点专题 专题八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专题要点】 XX年加大民生财政支出。XX年国家安排的民生支出达到7284.63亿元,比XX年增长29.4%。XX年民生支出达到5603.64亿元,比XX年增长29.2%。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XX年实施了许多民生工程,在使困难群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居乐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也拉动了城乡居民的系列消费,促进经济发展。☆高☆考♂资♀源€网2.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把重民作为XX年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XX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着力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实施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从住房,到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农村医院、学校,到社会保障;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到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一系列人民群众

高度关切、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被摆在当前扩大内需、保持增长措施的重要位置,显示了中央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坚强决心。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更多地要靠扩大内需尤其是老百姓的消费需求。目前,补贴、减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都已纳入政府的工作安排和议事日程。从政治局会议和中央近期出台的政策措施看,让经济增长更多地体现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实现社会的公平分配,将成为党和政府下一步继续关注和努力的重点;更加重视民生,切实改善民生,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3.XX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举行。XX年8月27日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主席王刚出席开幕式并讲话。王刚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着眼大局谋划工作,贴近实际开展研究,充分发挥独特优势,积极开展献计献策,努力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次论坛以“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经济与民生”为主题,由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和北京市政协共同主办,有关省市党政领导、部分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共150余人参加。4.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XX 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保障

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精)

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要性 的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中心任务。社会建设是民生问题的制度和体制保障。过去我们把社会主义建设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后来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清楚,表明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科学、全面。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前提和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和方向,文化建设是精神支柱(智力支持、软实力),社会建设是根本落脚点。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动力,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和总体框架。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于21世纪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具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极其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缺一不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

中心组理论学习:切实保障改善民生_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如何解决和保障好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带来的风险,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一项必须应对而又十分紧迫的艰巨任务。 越是困难时刻,越是要高度关注民生 解决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目的,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越是困难时刻,越是要高度关注民生。”在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面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并不断丰富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大局,我们立足民政工作实际,准确判断形势,进行各项民生保障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部署。着眼于解决基本民生,认真做好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全力保障“三个群体”的基本生活。 2009年,中央财政加大了民生投入的力度,其中,中央补助城乡低保资金达到614.6亿元,补助城乡医疗救助资金达到80亿元,增幅分别达到了69.3%和58.7%。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带动地方财政投入,使各项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因灾紧急转移、旱灾救助、倒损农房等补助标准,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孤儿养育标准等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提高。城乡社会救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全国城市低保对象为2320多万人,比去年底增加近2万人;全国农村低保对象为4520万人,比去年底增加200多万人;全国有552万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比去年底增加3万多人;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城乡医疗救助356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愈30 %。同时,妥善安排了去冬今春6000多万受灾群众的生活。社会救助保障内容继续拓展,增设了因灾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项目;在春节期间为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和城乡老党员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贴,惠及7400万人;优抚对象和军休人员生活待遇也得到切实落实。 我们认真履行救灾救济职能,着力抓好受灾群众安置、生活救助和住房重建工作。“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迅速响应,紧急调拨救灾款物、及时发布救灾信息、有效实施生活救助,广泛开展社会捐赠,扎实推进灾区恢复重建。目前,灾区民生设施快速重建,受灾群众妥善安置,基本生活较好解决,灾区社会稳定、人心稳定。着眼于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继续发展基层民主,深化基层群

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

加强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姓名:杨小平学院:旅地学院(2011级)学号:Z11420210003 摘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 关键字:民生社会保障和谐社会 一、加强民生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要求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其他领域的建设。民生,是人民之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在我国自古与“国计”相提并论。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为主的文化建设新局面。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其增长的速度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相一致,出现了“国富民不强”的尴尬局面。新中国成立已满70周年,于是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便显得尤为迫切。社会建设的重点就是发展民生,全面地改善人民生活。 二、加强与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其发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关注民生服务 构建和谐社区(定)

梓潼县潼江社区:关注民生服务构建和谐社区 近年来,梓潼县文昌镇潼江社区以“构建和谐社区、争做文明市民”为目标,紧紧围绕“便民、为民、健民、安民、乐民”五个着力点,建立社区服务平台,面向单位和居民开展多项服务,有效推进了社区各项工作。 一、立足“便民”,促进公益事业发展 坚持以“惠民工程”为抓手,把服务群众作为工作重点,全力打造文明和谐新型社区。通过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等社区党员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带头学习,带头服务等模范作用,调动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工作与社区监督的积极性。同时,深入开展党员争当“社区宣传员”活动,由党员在小区担任政策法规“宣传员”、邻里纠纷“调解员”、治安防范“协管员”、关爱儿童“辅导员”、花草树木“养护员”、社区建设“信息员”,广大党员成为参加社区服务的骨干力量和传达政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二、立足“为民”,确保群众安居乐业 坚持把“为民办实事,构建和谐社区”作为社区工作的总体目标,切实做好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的劳动保障、优抚救济、低保、平安创建、综合治理、信访稳定、计划生育等服务工作,及时了解社区困难家庭生活情况,建立困难家庭档案,对失业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并免费提供培训、就业机会。同时,为173名低保无房户办理了廉租房补贴,121户困难无房户申请入住了廉租房,为社区内642名退休人员进行了认证。特别是在“5.12”地震灾

害期间,社区党员干部始终坚持战斗在第一线,不顾个人安危,逐户统计登记居民受损房屋情况,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为社区2384户因“5.12”地震房屋受损的居民办理了受损房屋补贴,并为社区所有受灾户建立了受灾档案。通过党支部的一系列工作,社区内的弱势群体和困难家庭做到了应保尽保,群众安居乐业。 三、立足“健民”,提升社区环境质量。 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组织社区党员干部深入社区街道和居民院落,积极征求居民建议,了解掌握居民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把问题归纳为社区环境、社区稳定、社区服务、社区帮扶、社区共建5个方面,并且落实措施加以解决。同时,为了让社区居民有一个干净卫生、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 社区党支部把社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个惠民工程来抓,组织落实保洁员针对社区内的小区巷道、卫生死角垃圾、牛皮癣进行集中整治,制定保洁长效机制,重点解决了破产单位小区没有业主委员会、卫生无人管、安全无保障等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四、立足“安民”,优化社区治安环境 坚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广大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理念,狠抓落实社区维稳工作。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对居民的法律知识宣传力度,全力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实现了社区内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无“黄赌毒”现象、无集体上访事件、无重大火灾、重大交通责任事故,治安、刑事案件数量逐年下降。此外,为方便社区居民及做好社区突发事件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政治学院郑小容 2013000038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古今中外的治国经验表明: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也呈现出来,如住房难、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 第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正当性依据来源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了中国的民族富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执政”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给中国人民带来实惠、带来实际的利益。换言之,必须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只有这样,我们党赖以执政的基础才能够得到保持和增强。 第二,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必需。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最有效的动力。民生具体状况如何,对于一个社会的内需拉动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就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人群比较而言,高收入群体的购买能力最强,但其边际消费倾向却是最低的;低收入群体的情况则恰好相反,其边际消费倾向最强,要高于高收入群体,但其购买能力却是最低的;中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购买能力均比较强。显然,一个收入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状态的橄榄形的社会结构亦即中等收入人群占主导位置的社会结构,对于内需的拉动力是最强的;相反,在一个民生状态不容乐观亦即以低收入群体占据主导位置的金字塔型的社会当中,其内需拉动力是最弱的。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可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并使

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新课导入: 作为一名学生,许多人都经历过人际交往中的尴尬,如着装不当、举止失礼、言语不当……事情虽小,但常常挫伤我们的自信心,影响我们的形象。如果在未来的生活、求职、工作中,这些尴尬依然与我们如影相随,我们的命运会怎样? 教学过程 活动一:礼仪的重要性 8月14日在北京奥运会男子古典式摔跤84公斤级决赛中,意大利选手安德烈亚·明古齐最终夺冠。而来自瑞典的运动员阿布拉哈米安冲金失败,因不满比赛结果而怒摔铜牌。16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剥夺阿布拉哈米安的铜牌,取消他的奥运会比赛资格,并且没有选手可以获得他的奖牌。 阿布拉哈米安不满半决赛上裁判的一个判决,赛后他都没有与裁判握手致敬。他先是冲着裁判大喊大叫,接着就走到裁判席表达他的不满,直到队友上来劝阻他才愤然离场。 在颁奖仪式现场,阿布拉哈米安突然从脖子上摘下铜牌,并走下奖台,把奖牌扔到摔跤垫中央。“我不在乎这块奖牌,我要的是金牌,”他愤怒地表示。在颁奖仪式最后,第三名的奖台上少了一人。有目击者说,他当时头也不回的走了,后来还是他的教练将奖牌捡了回去。 据国际奥委会网站的消息,国际奥委会公布的针对其个人的三项决定包括:阿布拉哈米安比赛成绩无效;他将被逐出奥运村;他的奥运选手身份也同时作废。 国际奥委会同时剥夺了阿布拉哈米安的奥运会铜牌。 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讨论问看了这段材料,同学们有何认识?为什么国际奥委会要剥夺阿布拉哈米安的奥运会铜牌?这给我们什么启示?题,并发表意见。 教师:这些材料表达了个人礼仪的重要性。讲究个人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流露,是我们具有良好道德的表现。 一、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1.正确认识自己 2.做自尊自信的人 二、礼仪修养显个人魅力 1.个人礼仪打造良好“第一印象” 展示一丝不苟的仪容仪表,同桌前后相互观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怎么样的,仪容仪表是否得体,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发展家政 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

家政服务经验做法品牌越乡嫂 发展家政改善民生促进和谐 同志们: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家政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商务部作为家政服务业主管部门,召开这次“全国家政服务业现场经验交流会”,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总结和交流各地发展家政服务业经验,推动和促进家政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会议交流了八个单位的经验,现场考察了杭州三替公司和宁波“81890”居民服务网络中心,讨论了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的思路和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对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的认识。下面,我代表商务部讲几点意见。 一、家政服务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家政服务业面向家庭,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家政服务内涵不断扩展,服务内容延伸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多业态、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家政服务业在为家庭提供多方位服务,满足人民生活快节奏、高品质需求的同时,实现了行业自身的快速发展。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初步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家政服务业各类服务企业和网点近50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年营业额近1600亿元。从家政服务企业规模看,大部分企业营业额在50万元左右,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年营业额已达1000万元以上。 ──服务内容日趋多样。家政服务涉及20多个门类,200多个服务项目。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性特点,家政服务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传统的保洁、搬家、保姆等项目不断细分,月嫂、陪护、聊天、理财、保健等服务不断成为家政服务的主要内容。 ──连锁经营步伐加快。现代流通方式在家政服务企业中得到快速推广。多数企业已改变原来的单店经营模式,积极采用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服务网络逐步向全国甚至国外延伸。一些企业经营门店已达到50家以上,实现了跨区域连锁化发展。 ──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专业化程度高的家教、理财、保健等新兴服务进入家政服务范畴,月子护理、搬家、保洁、婚介等传统服务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开始重视家政服务人员的学历和培训水平。 ──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家政服务业的多样化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高质量、个性化和安全便捷的服务享受。年迈双亲可以得到温馨照料和陪护,婴幼儿童得到细心看护和教育,繁杂的家务得到专业料理和服务,家政服务已成为服务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 (二)各方合力推动,发展条件成熟 近年来,各地政府及商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在发展家政服务业过程中,积极创新运作模式,拓展服务内涵,探索出不少成功经验。归纳各地的做法,可以概括为:政府重视是关键,政策支持是保障,行业规范是基础,企业创新是主体。 1、政府为引导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地区把发展家政服务业作为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天津、杭州、宁波、长春、保定等城市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建立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深圳市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家庭服务业条例》,长春市制定了《家庭服务业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出台了《家政服务通用要求》。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家政服务业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