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认识生产资料对价值形成的作用

怎样认识生产资料对价值形成的作用

怎样认识生产资料对价值形成的作用
怎样认识生产资料对价值形成的作用

怎样认识生产资料对价值形成的作用

作者:李光远编辑:王峰明日期:2003-03-21

当前,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最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现代社会经济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劳动形成价值的重大影响,而不是在劳动以外去寻找别的价值源泉。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第三产业中为生产服务的部门特别是信息部门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比重增加而活劳动比重则相对减少;等等。近来,报刊上已经有不少文章在探讨这些问题。这些探讨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就是生产资料对于劳动形成价值到底起什么作用。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虽然原则上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弄清这个问题却是进行上述探讨的一个重要前提。

我认为,生产资料对于劳动形成价值具有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但是能不能像有的文章那样把这些作用理解为生产资料与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呢?让我们对这些作用做些具体分析:

1、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具体劳动,生产出有用的商品,这是抽象劳动能够形成价值的必要前提。但是价值并不是生产劳动的自然产物,不是凡生产劳动都自然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这种关系中,人们在生产劳动中耗费的体力和脑力才被当作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没有这种关系,劳动就不形成价值。例如织件毛衣送给心上人,因为它不是作为商品出卖,所以从经济学上说是没有价值的,尽管双方很看重它所传达的情意,因而认为它很珍贵,很重要,也可以用日常的语言说它“很有价值”。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中农民自种自吃或用来交租的粮食由于不是商品,因而没有价值。这当然不是说粮食不重要,而是说这里不存在商品关系,生产粮食的劳动耗费不被当作抽象劳动进行计较和要求补偿。只有商品价值,即由于商品关系而被计较和要求补偿的抽象劳动,才是经济学讨论的价值。可见,价值的形成和劳动产品的生产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不能因为生产资料参与劳动产品的生产,是劳动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就说它与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2、商品价值要分两部分计算:既要计算活劳动的耗费,也要计算物化劳动的耗费,也就是计算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但是这两种计算的情况完全不同。在分析这两种计算在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之前,需要先认真考察一下人们习用的“劳动创造价值”这句话的确切涵义。价值作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抽象劳动,并不是被创造出来的(“劳动创造劳动”这话是有悖常理的)。不是像具体劳动把某些原材料加以改造创造出某种产品那样,抽象劳动也把什么东西改造成了某种叫做价值的东西。劳动的创造性在于运用生产资料创造出各种各样有用的商品物或提供有用的服务,价值作为劳动耗费则是劳动者为创造商品、提供服务(也可看作商品)所付的代价。劳动者追求的是以相对较少的代价即劳动耗费创造出更多的有用产品、提供更多的服务,而不是“创造”更多的劳动耗费。所以,严格说来,“劳动创造价值”这句话只是一种简便的说法,其确切的涵义是:人们从事具体劳动创造产品的同时所耗费的体力和脑力由于商品关系被当作抽象劳动形成了新的价值。

那么,能不能说生产资料与劳动共同形成新价值,或者说与劳动一样参与形成新价值呢?不能。这里说的新价值是指生产过程开始时尚不存在,经过生产过程才形成的价值。活劳动的耗费,这是生产过程之前尚未发生的耗费,作为抽象劳动要被计为新价值,即由它形成了原来不存在的价值。生产资料的耗费与此不同。生产资料过去被生产出来时是曾经耗费

了劳动的,所以它本来就有价值。计算生产资料的耗费,将它计入商品价值时,只能是耗费多少生产资料就计入它的多少价值,不少也不能多。这被称作价值的转移,就是说被耗费了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按照原有数量被计入商品价值之中,没有增加,即没有新价值形成。商品生产者购买生产资料投入生产时是预先已付了价的,商品出售时,商品生产者凭借这部分生产资料的耗费得到补偿,其实是先付出后收进,付出多少收进多少(这里假定在此期间生产和市场条件没有发生足以使生产资料贬值或升值的变化)。例如被耗费了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是10000元,商品生产者先要用10000元买进来投入生产,当商品出售时,商品生产者凭借这部分耗费,可索取10000元的补偿,没有理由更多索取(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可见,生产资料没有使商品价值在耗费了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以上有任何增加。所以说,生产资料没有形成新的价值,也就是没有“创造”价值。商品生产者出售商品时凭借活劳动耗费得到的补偿,除去其中一部分用于补偿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外一般还会有所剩余,成为商品生产者的赢余。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最多是按照劳动力的再生产费用付给职工工资,而职工为给资本家生产所耗费的活劳动(折算成价值)总是要超过其工资(如果不超过,资本家就不会雇佣这样的员工)。而超过的部分工人并没有从资本家那里得到任何补偿,就是说给他白干了。例如活劳动耗费应折算为10000元的新价值,资本家出售商品时有理由凭借这部分劳动耗费索取10000元的补偿。假定他按照劳动力再生产费用支付了5000元工资,那么多余出来的5000元就是资本家的剥削收入,也就是资本家无偿占取的剩余价值。它完全是由职工的活劳动耗费形成,其中没有生产资料的任何成分。

3、使用先进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由于生产率高,用同样时间能生产出较多商品,虽然每件商品耗费的劳动较少,但要按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计算价值,同一市场上同物同价,因此较多商品就体现为较多价值。在这里先进的生产资料确实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在于它使运用先进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劳动一小时可折算为多小时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因而形成较多的价值,而不在于使生产资料在劳动形成的价值以外给商品增加新的价值。例如,制造同样的一张桌子,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需要十小时,按价值计算为100元。某甲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既节省了原材料,又提高了劳动效率,只用五小时就可以制造一张桌子,十小时造了两张,共值200元。多出的100元价值就是某甲的五小时劳动折合为社会平均必要劳动十小时形成的,而不是说在劳动形成的价值之外,生产资料又多“创造”了什么价值。

4、大量使用先进技术装备的部门和企业,资本有机构成高,生产资料投入的比重大,活劳动耗费相对较少,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在商品全部价值中占的比重较低。因此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相对于全部资本的投入也较少。但由于市场竞争中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即由于资本具有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使部门间利润趋向平均的客观趋势,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和企业实际所得的利润会超过它们的剩余价值。超出的部分来源于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中活劳动所“创造”的相对较多的剩余价值,而不是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的生产资料的“创造”。

主张生产资料也“创造”价值的人们常常举出这样的现象作根据:一些技术装备非常先进的企业看来只使用很少职工,即耗费很少的活劳动,却获得异乎寻常的高收入(一些参观过“无人”车间的人常常有这种印象)。如果说这不是由于他们的先进的技术装备参与“创造”了价值,那么又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其实,用只有活劳动耗费才形成新价值的道理完全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其一,他们所耗费的活劳动可能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多许多倍。因为花在研究、设计、开发产品上的脑力劳动或知识劳动往往远离现场,常常不为参观生产场地的外人所见。这些劳动的耗费都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都需要计较和补偿,都形成价值。凡是本企业新投入的这类活劳动都形成新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类活劳动耗费在全部活劳动耗费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如果只凭道听途说得来的印象,人们会以为像美国微软公司这样顶尖的高科技企业雇员的知识水平会很高,但人数可能很少。可是据有关材料说,到1999年底,这个公司的雇员已多达三万多人。它的“视窗2000”是5000名编程人员用三年多时间设计出来的,又经过上千人一年的修改,才投放市场。搞软件的人有时一周要工作100小时以上(转引自《真理的追求》2000年第11期第3页)。可见,一些高科技企业活劳动耗费之多,远远超过了现场参观者和道听途说者的表面印象。

其二,掌握了高科技的人的劳动是很高级、很复杂的劳动。他们脑子里装了比一般劳动者丰富、复杂许多倍的知识,所以他们一小时劳动的耗费会被计算为许多倍的简单劳动的耗费。

其三,他们的生产条件远远优于社会一般的平均条件,劳动生产率要高得多,因此他们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的一小时要计算为多倍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

总之,不管生产资料多么先进,在商品关系中,总是耗费多少劳动(按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计的抽象劳动),就被计为多少价值。耗费多少新投入的劳动即活劳动,商品就具有多少比它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更多的价值,即新价值。此外不可能有别的因素形成新的价值。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条件下,鼓励私人把生产资料投资于生产,为此要允许他们凭借资本得到合理的利润。这样做,对于扩大就业、利用资源、增加供给、满足需要无疑是有利的。但是不必因此就说他们的生产资料参与创造了价值,也不必因此讳言私人企业主凭借私有生产资料无偿占取的剩余价值是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这与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应该得到合理的较高的劳动报酬,完全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至于有些(不是全体)私人企业主由于参与部分管理或科技劳动,从而参与“创造”价值,在他们的收入中除了剥削收入之外也会包含部分的劳动收入,这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这两种收入虽然有时可以集于一身,但二者在性质上有原则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作者:著名经济学者、原《红旗》杂志经济部主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