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综述

2010年第13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 echno l ogy M anage m ent R esearch

2010N o 13

收稿日期:2009-10-20,修回日期:2010-03-2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网络权力与企业空间行为,企业创新 (08J A7900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外文化差异对上海

地区企业网络构建的影响 (40371033)

文章编号:

1000-7695(2010)13-0015-04

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综述

向清华1,2

,赵建吉

1

(1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2 中国水产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 200090)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创新环境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区域创新环境的基本理论研究,包括概念、基本构成、分类、构建和培育等方面,区域创新环境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区域创新环境案例及测度的研究三个角度,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现有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为进一步研究建立基础。

关键词:区域创新环境;创新;区域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 5文献标识码:A

Su mm ary on t he R esearches of R egional InnovativeM ilieu

X IANG Q i nghua 1,2,

Z HAO Jianji

1

(1 Schoo l o f R esources and Env i ron m enta l Sc i ence ,East Ch i na N or m a lU 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2 E ast Chi na Sea F ishery R esea rch Instit ute Ch i nese A cademy o f F i shery Sc iences ,Shangha i 200090)

Ab stract :R eg i ona l i nnova tive m ilieu has beco m e one o f t he w or l d economy deve l op m ent hot top i cs since 1980s Th is

paper summ arized t he result o f predecesso r stud i es fro m three perspectives :f unda m enta l theory research of reg i ona l i nno vati ve m ilieu ,i ncl uding concepti on ,basic structure ,charac teristi c ,construc ti on and cu lti va ti on ;conno tati on and f o r m i ng m echan is m of reg i ona l innova ti ve m ili eu ;case stud i es and m easure st udies T hen the paper po i n ted out the shortage o f the present resea rch and pro spect towa rds t he future study ,wh i ch lays a goo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 rches K ey w ords :reg i onal i nnovative m ili eu ;i nnovati on ;reg iona l develop m ent

1 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卷入

了全球性的生产网络,融入国际知识网络的程度日

趋加深[1]

,知识成为区域的主要资产,学习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成为新时期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区域发展的差异性越来越多地受制于区域发展的非物质、非贸易的区位因素,它们构成区域创新环境的内容,创新环境的质量和优势则决定了区域创新的基础条件及区域吸引和留住各种流动性资

源的粘性[2]

。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实现的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及正在实现的从工业经济转为知识经济,都与区域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分不开。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涌现出一批充满活力的区域,如美国硅谷、意大利E m ilia !Ro m agna 、德国Baden -W urt te m ber g 、中国台湾新竹等,这些区域的重要特点是

具备了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3]

。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区域的成功与创新环境是分不开的,

最能保持持久发展的地区,它们都拥有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

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4]

在全球化与本地化趋势并存的世界经济中,更新和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是很多国家政府为增强国家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目前区域创新环境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近20年来,大量文献从世界各地区的经验教训出发,对区域创新环境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区域创新环境的基本理论研究,包括概念、基本构成、分类、构建和培育等方面;二是对区域创新环境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的分析;三是对区域创新环境案例及测度。

2 区域创新环境的基本理论研究

2 1 区域创新环境的概念

创新环境的概念,是由欧洲创新研究小组(GRE M I)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对区域创新环境

向清华等: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综述

的概念,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Ayda l o t 将创新环境描述成导致创新的区域制度、规则和实践系统,该系统协调着区域的各种行为者组成的投入产出网络。与美国经济社会学家G ranovetter 的根植性(Em -beddedness)思想相似,这些学者强调创新网络根

植于特定的创新环境之中[5]

。C a m agn i 等认为区域创新环境是地方生产系统、各种参与者和它们的代表以及产业文化通过一组关系(市场关系、权力关系、合作关系等)或网络统一起来,产生地方化的

动态的集体学习过程[7]

。M a illat 认为创新环境是指企业外部的技术、文化、技能、劳动力市场等非物

质的社会文化因子[8]

。Stor per 等学者认为创新环境是指促使创新的区域性制度、规则和惯例的系统,它所强调的是生产者(企业)、研究者、政治家等之间与企业间为促进创新而形成的复杂的网络关系[9]

。王缉慈认为区域创新环境是发展高技术产业所必须的社会文化环境,它是地方行为主体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相对稳定的系统[10]

。盖文启认为区域创新环境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促进区域内企业等行为主体不断创新的区域环境(静态的环境),二是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创新活动的发生和创新绩效,区域环境随时进行的自我创新和改善的过程(动态的环

境)。蔡秀玲[12]

认为创新环境是国家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是指为创新提供规

则和机会的体制和结构因素[11]

。黄桥庆等将区域创新环境理解为在特定的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产生创新的机构或组织)、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

的制度及其政策的总和[13]

。尽管对区域创新环境的概念有一些差异,但中外学者普遍认为创新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2 2 区域创新环境的构成

创新环境学派主要代表人物C a m agn i 认为,合作关系或称地域网络构成了创新环境的核心组成部

分。贾亚男[14]

把区域创新环境分为互相联系、彼此依赖的四个层次网络系统,即基础层次网络系统、文化层次网络系统、组织层次网络系统和信息层次

网络系统。蔡秀玲[12]

认为区域创新环境主要由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区域制度环境、区域学习环境等四部分构成。基础设施环境是有利于主体进行创新的静态创新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区域制度环境、区域学习环境能促进区域内创新活动发生

和创新绩效提高,属于动态创新环境。黄桥庆等[13]

将创新环境的基本构成划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基础设施环境;(2)创新资源环境;(3)政策与制度环境;(4)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创新资源环境属于区域创新的硬环境,而政策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则属于区域创新的软环境。盖

文启[11]

认为创新环境由三方面构成,即区域的社会

文化环境与创新;区域发展的制度新环境;区域劳动力市场创新环境。邱成利认为区域创新环境是由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和制度环境构成的。从创新的动态过程来看,区域创新环境由研究与开发、创新导引、创新运行与调控、创新支撑与服务构成;从创新对象来看,区域创新环境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等部分构成。程工认为区域创新环境就是一个地区吸引投资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制度、技术、管理体制、文化等方面的创新。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环境的描述,普遍认为区域创新环境由区域创新软环境和硬环境构成。区域创新硬环境包括交通、通讯、信息网络等;软环境包括利于区域知识创新和顺利流通扩散的制度、政策法规及学习氛围,勇于创新和尝试、宽容失败等社会文化环境。在区域创新活动中始终贯穿文化的思维,对于区域的价值体系和发展目标形成指引。2 3 区域创新环境的培育和形成

企业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区域创新环境与企业发展基本上是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区域创新环境不同程度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企业行为也反作用于区域创新环境。因此,必须立足于企业的需求来建立区域创新环境。培育和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目前主要存在两种途径。

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其出发点是发展区域经济。这一渠道又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建立物质基础,如投资建立良好的区域交通运输系统和信息通讯网络,建设企业家聚会的场所,以及投资于培养人才、产生技术的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称为硬方式);另外一种是影响开发区吸引力的形成以及文化氛围,主要着眼于建立起一种富有活力的创新精神,尊重人才的区域文化(称为软方式)。创造区域创新环境的另外一种渠道,即自下而上的企业行为,其出发点是利润和各种效益。它也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自发的,出于企业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如出于对信息的需要、环境的要求而投资高新区基本建设等,这些无疑都是对区域创新环境的贡献;第二种是在政府引导下的行为,出于政府所提供的利益和自身对区域责任感的行为,如出于政府诱发而进行的企业间、企业与

政府间、个人与个人间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等[10]

图1 区域创新环境构成方式及其相互作用[10]

16

向清华等: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综述

此外,王铮等提出了构建区域创新环境的阶段论[15]

。在区域创新环境的创立阶段,战略主体是政府;而在创新环境的发展和成长阶段,中介机构、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战略主体;在区域创新环境的成熟阶段,

战略主体是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

图2 区域创新环境的发展阶段及其主体[15]

2 4 区域创新环境的分类

区域创新环境主要包括硬环境(静态的环境)和软环境(动态的环境)两大部分。从大量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到,国内不同区域之所以存在不同类型的创新环境,一个基本的特征是,这些地区创新的

软、硬环境的匹配关系不同。基于此,黄桥庆等[13]

将区域创新环境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互动型、承接型、吸收型、摩擦型。不同类型的创新环境对地区创新活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见表1)。

表1 区域创新环境的类型及特征

类型

特征

软硬件匹配互动型创新环境

创新主体具有较强的创新动力和能力,相互间创新激励产生相应的创新行为

硬件环境好软件环境好承接型创新环境

创新主要依靠国家政策,能够承接外部扩散的创新成果,但是难以进行率先创新

硬件环境好软件环境差吸收型创新环境

区域创新活动受基础设施等条件限制,但能利用区域外部条件吸收外部创新资源

硬件环境差软件环境好摩擦型创新环境

各种要素稀缺,呈分散状态,各种体制、机制的摩擦使区域创新活动难以开展

硬件环境差软件环境差

3 区域创新环境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的分析李远从对区域创新环境的内涵做了深入的描述和探讨:(1)创新环境的外部形象通过一定区域内的行为主体、社会感知和企业以及机构反映出来。(2)创新环境具有它的内部表现逻辑,即人力资源的自我组织过程,中心城市作为创新空间扩散的动力,国土组织按照一体化的专门化和功能化被结构化,微观、中观和宏观相协调。(3)创新环境的协同过程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扩展非市场的领域,区域战略优势很大程度取决于超越市场关系的强度,同时环境的协同还表现在创新的扩散。(4)创新环境提供共同学习的环境,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创新运行方案的自我发展逻辑。(5)创新网络要求一体化有弹性的专门化,组成战略联盟与中小企业相互依赖的地方网络以及创新等级网络。饶扬德等认为区域创新环境机理可从知识互动和共享视角去解释,随机涨落因素是技术创新的诱因,SEC I 呈螺旋式上升的知识创造是区域创新的内在机制,个体和团体间互动 双环 学习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

前提,知识互动共享的区域创新文化和激励机制是区域创新的社会动力,资源整合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4 区域创新环境的案例及测度

4 1 区域创新环境案例研究

王缉慈等剖析了北京海淀试验区(中关村)企业 南飞 现象,认为企业的短视心理、不正当竞争与非地方网络化是造成中关村区域创新环境不足的主要原因。余文华在对剑桥大学城高技术产业发展历程、特征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剑桥大学城高技术创新环境形成、演变的动因与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尊重历史事件与个人努力在创新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并指出其对我国建设高技术园区的借鉴意义。张文忠等认为区域创新环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并研究了区域创新环境与乡镇企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营建企业发展的区域创新环境的几个方面。段进军等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系,提出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入手,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杭雪花等分别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分析了杭州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环境的互动关系。吉亚辉等以北京中关村为例,运用区域创新环境理论,分析了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认为制度、环境和文化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蔡秀玲以美国硅谷和我国台湾新竹这两个区域创新环境比较成功的地区为例,分析二者的特点,提出对我国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启示。4 2 区域创新环境测度研究

薛风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研究了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的创新环境,并且根据各区域综合得分将31个省级区域划分为五类。刘立涛等在构建区域创新环境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2001!2006年区域创新环境进行了定量评估及比较。李习保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利用我国各地区1998!2006年的创新活动数据,实证分析了创新环境因素对以专利量测度的创新产出效率的影响。章立军运用权威和综合的创新能力体系指标数据,从区域层面的独特视角,系统地研究了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众多学者针对区域创新环境构建比较成功的区域,如硅谷、新竹等进行了较多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研究成果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这些区域的对比研究中提出对我国建设高技术园区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剖析某一区域创新环境的不足,给出构建对策及建议。对区域创新环境的测度研究方面多是构建指标体系,对区域创新环境进行评价和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5 现有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

17

向清华等: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综述

获得了较多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区域创新环境的概念、区域创新环境的基本构成以及构建方式和特点,探讨了区域创新环境的内涵和机制并且进行了一些案例研究和测度分析,但这些研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没有说明区域创新环境,特别是区域创新环境的软环境(动态的创新环境)促进区域创新以及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机制及其过程[10],现有研究仅仅强调区域创新环境对于区域创新及发展的重要性,缺少基于区域创新环境来探索区域创新发展及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分析框架。

目前对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区域创新环境及其各组成部分如何量化、在此基础上区域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如何、构建怎样的数学模型、分析区域创新环境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案例研究中多基于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硅谷、英国剑桥大学城、台湾新竹、北京中关村,对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研究的文献较少。案例中多是在宏观上对两个区域创新环境进行对比,或者在问题基础上提出区域创新环境的构建对策。企业是区域发展的细胞,而真正基于大样本的企业问卷调查或者深度访谈基础上的实证研究、机制及过程研究较少,这也是案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曾刚,李英戈,樊杰.京沪区域创新系统比较研究[J].城市规

划,2006(3):32-38.

[2]P H I LIP COOKE,KEVI N M ORGAN.The associ ati ona:l fir m s,re

gi ons and i nnovati on[M].Oxford:Oxford Un i versity Press,1998.

[3]王缉慈.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J].经济地理,1999,19

(1):11-14.

[4]SAXEN I AN A.Regional advan tage:cu lt u re and co m peti ti on in S ili

con Valley and Route128[M].C a m bri dge,MA:H arvard U n i vers i t y Press,1994.

[5]AYDALOT,P H.,KEEBLE D.H i gh technol ogy indu stry and i nno

vati ve environm ents:the European experi en ce[M].London:Rou t l edge,1988.

[6]苗长虹. 产业区研究的主要学派与整合框架:学习型产业

区的理论建构[J].人文地理,2006(6):103-109.

[7]CA M AGN I R.Innovati on n et w ork s:s pati al p ers pecti ves[M].Lon

don:B el haven press,1991.

[8]M A I LLAT D.Innovative m eli eux and n e w generati ons of regi onal poli

cies devel opm en t[M].Oxford:Oxford Un i versity Pres s,1998. [9]STORPER M.Th e reg i ona lworl d[M].Ne w York:Gu ilf ord Press,

1997:16-17.

[10]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盖文启.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环境[J].学术研究,

2002(1):60-63.

[12]黄桥庆,赵自强,王志敏.区域创新环境的类型及其特征

[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4,15(5):11-13.

[13]贾亚男.关于区域创新环境的理论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1,20(1):5-8.

[14]蔡秀玲. 硅谷与 新竹区域创新环境形成机制比较与启

示[J].亚太经济,2004(6):61-64.

[15]王铮,赵晶媛.论区域知识管理[J].科学学研究,2004,24

(6):911-915.

作者简介:向清华(1975-)女,湖北钟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赵建吉(1983-)男,山东临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责任编辑:陈 夏)

(上接第52页)

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严重制约了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因此,今后必须要加强促进科技服务业人才发展政策的制定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引进和开发服务业创新的人才资源。一是尽快建立技术经营人才管理办法。结合当地服务业重点行业创新人才的需求,以高校、职业学校等为依托,建立技术经营人才培养基地,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加快各类创新人才的培养,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鼓励作为用人主体的服务企业引进培养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创新人才;发展相关的人才服务机构,为服务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引进、开发提供社会化服务。二是加强技术经营人才专业培训工作。可委托行业协会或技术转移联盟来具体运作技术经营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和技术经营人才的培训、认证、考核、管理等工作。三是鼓励用人单位引进培养管理、经营和创新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公利,边伟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影响因素研究

[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8,24(1):38-55.

[2]江军,李新宁.中美两国政府在科技中介发展中作用的比较分

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7):108-110.

[3]李春成,和金生.完善我国区域服务业创新的政策体系研究

[J].科学学研究,27(5):721-727.

作者简介:吴丹(1977-),女,汉族,湖北赤壁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评估咨询。

(本文责编:廖政权)

18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66期2012年第20期Serial No .166 No .20,2012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 的新的组合。” [1] 弗里曼(1973)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工艺商业化的过程,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首次商业性转化[2]。Bessant (2001)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变革过程中发明之后的阶段[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1969年的研究报告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在1976年的报告中把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的改进视为低层次的两种创新,划入技术创新的范畴[4]。傅家骥(1995)认为,技术创新是:从研究开发(R&D )到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生产费用更低、能效更强、效率更高的生产经营的系统活动过程[5]。 曹萍等(2008)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 竞争状况及自身条件,进行技术研究开发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6]。廖媛红(2009)指出,技术创新是对新产品、 新工艺、新服务以及上述各项改进的构想从闪现、研究到生产、销售,实现市场价值的全过程[7]。 综合上述观点,技术创新是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过程,是包括新构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到成果引入市场、商业化和应用扩散的一系列科学、技术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二、技术创新模式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先后出现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模式。 1.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研究开发得到新技术、新产品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并通过生产和销售把新技术、新产品引入市场。在这种模式中,科技进 步或研究开发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市场只是被动的接受创新成果[8]。 2.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认为多数的技术创新是由社会和市场需求拉动的渐进性的过程,而不是技术推动的直接结果[9]。 3.技术推动与市场需求相互作用的模式,强调技术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技术创新,把单一的技术创新模式视为科学、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的特例[10]。 4.技术创新一体化模式,认为技术创新过程包括构思、研究开发、生产以及营销等行为,强调研发和制造的一体化,以及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联系[11]。 5.技术创新的网络模式是一体化模型的发展,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联系和信息交换。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过程的网络化已成为创新过程发展的趋势。 三、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按照划分对象的层次不同,技术创新可划分为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国家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推动整个产业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过程[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7)指出,随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企业技术条件发展较快,部分企业已具备较好的创新基础和研发能力,但仍然缺乏技术型人才和核心技术[13]。肖虹(2007)通过对37个产业1999—2004年技术创新统计数据的研究,指出当前中国产业技术转化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与非高科技产业对技术的转化能力不强[14]。 王健(2007)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2000—2004年的指标值,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R&D 投入和产品占世界出口份额上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也较为薄弱[15]。董瑜等(2011)的研究表明: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 收稿日期:2012-05-30 作者简介:王璐(1988-),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王 璐 (安徽大学,合肥230601) 摘要: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培育企业主体创新意识,引进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提高研发人员比重,创建学习型组织。政府要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加强对科研成果的保护力度,加大产业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和政策环境,从而提升产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20-0020-02 20——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建议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建议 05基地李仁伟(40501135)曾唯海(40501127) 摘要:区域创新能力是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专利数据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在我国,专利具有集中于沿海分布的特点,动态数据表明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计量模型分析表明,各地区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①(作为竞争程度的衡量),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衡量)对专利申请数都有显著影响。由此可以得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来增强各地区以专利数量衡量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专利区域创新R&D经费支出竞争程度 1.引言 进入21世纪,科技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导致了国家间、地区间和企业间竞争方式的改变,使竞争的实质变为创新能力的竞争。当前,创新带来的新技术的采用已经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过程实际上是由新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的过程实现的。 中国是一个大国,因地理、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原因,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分布很不均匀。在中国,以广东深圳为主的珠江三角洲,上海、江苏、浙江为主的和以北京为主的三大经济发展极正在形成。而这种极化的原因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匀。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是国家科研产出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对各地区专利的申请量②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我国各地区创新能力的现状,探索创新政策上某些仍需改进的方面。 2.文献综述 专利数据是研究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专利申请量在各地区的分布又不是随意的,要受到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国外对专利分布的研究很早就已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般以年产量作为企业规模的标准,国家对不同行业的企业都制订了一个规模要求,达到规模要求的 企业就称为规模以上企业。国家统计时,一般只对规模以上企业作出统计,达不到规模的企业就没有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企业(在工商局的登记注册类型为"110"的企业)和当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含)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②由于在我国专利申请到授权往往需要几年时间,这里取申请量以方便研究

环保专题 文献综述

第四单元环保专题文献综述 1、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2、日本环保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机制、措施及其他成果) 3、近看美国的环境保护 4、浅谈我国城市大气污染 5、北京地区沙尘暴的成因、演变和治理 6、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综述 7、关于环保宣传和教育的思考 8、关于生活垃圾处理的相关问题 9、关于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调研综述 10、城市化进程的环境污染及保护问题 11、北京市大学生宿舍环境的调查研究 12、关于我国淡水资源的调查研究 13、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的系统思考 14、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15、臭氧层的破坏及其影响 16、我国固体废物处理综述 17、气候变暖成因研究的历史、现状和不确定性 18、汽车尾气污染与控制对策 19、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20、我国工业污染的状况综述(主要问题和对策) 21、我国土地荒漠化危害·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22、论中国能源的节约利用及新型能源的开发 23、关于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思考 24、我国“癌症村”现象综述 要求: 1、班内分组,每8人左右一小组为宜 2、每个小组选一题完成,班内各小组选题最好不要相同。 3、此次活动为相关问题的文献调研与综述,要求每一题至少调研 5篇以上相关重要文章,并且在综述后一定要注释清楚参考资料来源,并且注明清楚每一位成员在此次文献调研中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 4、每小组要选定一位代表参加交流学习会,将本小组的成果用简 洁的语言向大家进行介绍。 5、每个班有一个必选题,由某一个小组承担,其余为任选题。 6、以上所有选题均为大方向,各小组可以自己所查阅的资料调整 写作范围,但注意要写成文献综述,而不是论文。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创新绩效的大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 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 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

环境工程、给排水专业外文参考文献译文

浮选柱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为处理含油废水而开发的新型溶气浮选柱装置。溶气浮选柱将溶气气浮法和浮选柱巧妙的加以结合运用,溶解空气在柱体分离系统中释放。本文对这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柱体系统分离含油废水中油分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在一系列的 实验中该装置均取得了理想的分离效果,同时还对溶气浮选柱中采用的气泡产生器的曝气效果进行了专门研究。 关键词:含油废水;分离;气浮;气泡发生器;溶气浮选柱 一、引言 含油废水是石油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面积广,数量大的污染源。废水中的油分包括浮油,分散油,乳化油,溶解油和油-固结合物。含油废水常用的处理技术有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化学破乳法、生物化学法和电化学法。分离难易程度取决于油分在水体中的存在形式。含油废水中的浮油一般可以采用重力分离技术予以去除,溶解油可以通过生物处理法将其去除,而以胶体状态存在的分散油和乳化油由于其平均粒径小,化学稳定性咼而难以去除。 近年来,浮选技术由于具有分离效率高,资金投入少,运行费用低的特点而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已经开发出一些新型的快速高效的含油废水处理装置。Feng P B 和其合作者开发出一种高效节能浮选柱进行含油废水处理,其油分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0% 左右。GU Xuqing等人开发出一种新型多级环流式浮选柱可处理含油废水,其独特的流体环流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油珠和气泡之间的接触几率,分离效果显著,5分钟内,分离 效率可以达到96%-97%0Xiao K L等人用多级浮选柱处理含油废水,空气分散在装置的柱体托盘底部,含油废水在柱体的各个托盘中进行处理,除油率达94%。 含有乳化油的废水处理较为困难,为保证浮选效率,分离时要求气泡粒径小,并且在分离区域中形成安静的水力学环境。分离区应当又长又窄这一概念引发了利用柱状体作为分离设备这一设计理念。由此产生了一种叫做溶气浮选柱的新型设备,溶解空气在该装置的柱体分离系统中析出,以此来处理含油废水。 二、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实验废水是用胜利油田的脱水脱气原油配制的乳化油经过稀释得到的。水样经过三 十分钟的高速搅拌混合以保证油珠完全地分散到水中。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油珠的 粒径分布;平均粒径为18.15微米,约有77.8%的粒子的粒径在25微米左右或更小(图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摘要】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化应用。本文根据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将其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单个企业创新行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创新企业与国家关系的研究阶段,并将各阶段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演变趋势;综述 1.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出版,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a new combination)引入生产体系。”其内涵包括:(1)引入新产品;(2)引入新工艺;(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既包括了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包括了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其创新理论开辟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先河。下表列举了以往研究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见表1)。 表1 以往研究者的“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列举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 20世纪熊彼特最早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从此,拉开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序幕。根据相关研究文献,从时间上可把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2.1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发展,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限制与束缚,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结构与过程等方面的专门研究。但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上,如熊彼特于1934-1944强调企业家的作用(见图1)。此后,技术创新理论形成了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研究对象、组织变革和组织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两个分支。该时期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图1 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模型 (Mark Dodgson,Roy Rothwell,2000) 2.2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研究阶段。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该阶段研究强调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环境工程文献综述

本科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________________ —以甘肃农业大学学生公寓18#楼为例学院____________ 资源与环境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 环境工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毕业届别 _______________ 二0—四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甘肃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二0—四年五月 、中水回用理论及实践 要使水资源的既能满足我们各方面的需要,又要可持续发展除了宏观上国家在政策、 法律控制外,同时在科学技术方面大力推进节水技术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节水技术之一,中水工程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1中水概念 中水(Reclaimed Water)也叫再生水或回用水,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GJ /T48--1999)中的回用水标准的要求,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杂用水,其水质介于上水与下水之间,是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一种形式。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杂用的非饮用水。中水主要用于厕所冲洗、道路清洁、车辆冲洗、景观用水、基建施工以及我们可以接受其水质的其他用水。 2中水分类 中水系统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回用的城市中水系统;二是若干建筑群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回用的小区中水系统;三是独立的建筑物生活污水处理回用 的建筑中水系统。中水水源应优先选用污染程度较低的生活污水,以降低处理费用。中水水源常分为三大类。根据所需中水水量和处理难易程度应优先选用优质杂排水,并按下列顺序进行选择: (1)盥洗排水和淋浴排水组合(有时也包括冷却水)。该组合称为优质杂排水,为中水水源水质最好的,容易处理,处理费用低,应优先选用。 (2)盥洗排水、淋浴排水和厨房排水组合。该组合称为杂排水,水质较好,污水中有机物浓度、浊度油脂含量较高,比优质杂排水水质差些,处理费用也比其高。 (3)生活污水,即所有生活排水之总称,包括厕所排水。这种污水含有机物浓度和悬浮物浓度都较高,水质最差,且处理工艺复杂,处理成本高。 3中水回用用途 中水主要用于厕所冲洗、绿地、树干浇灌、道路清洁、冲洗、基建施工、喷水池以及可以接受其水质标准的其他用水。中水回用的对象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园林绿化包括绿化用水、河流补水、公园冲洗厕所和公园内道路冲洗用水。 ②配合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如中水除尘等用水。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一直是国内外高校致力于推行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对学分制的改革采取了新的策略,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开始推广学分制,学分制被一部分重点大学率先采用,随后部分地方院校也相继实施,可目前为止,国内高校所实施的学分制均未达到最终目标。随着学分制的全面推行,国内外学者对学分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各高校也以期通过学分制的改革来实现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的创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学分制教育体系及教育模式较为成熟,在学分制背景下,实践教学以其极大的灵活性、实用性服务于其学术发展,并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的流动,对开放的教育体制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综合已有文献,笔者总结国外对高校实践教学的研究如下。 (一)关于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比较典型的国外实践教学模式,即美国的社区学院以及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具有注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接近1:0.8,甚至能达到1:1,技能教学注重各种能力的综合性和职业性培养。德国的双元

制是德国高等职业学院普遍实行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由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姚永聪,2012)。“双元制”模式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其理论和实践之比约为3:7或者2:8,理论教育尤其注重于实践相结合,且服从于实践需求。另外,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它是由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而进行的灵活办学、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李强、刘继平、皮智谋、任东、申晓龙,2008)。加拿大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合作教育计划,是一种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涉及在商业、工业、政府及社会服务等领域。英国实行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让学生一段时间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到工厂实习以及工读交替进行的教学计划(首珩,2011)。 (二)关于国外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特点的研究 学者通过研究美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定位、组织形式、实践内容和指导力量,发现其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化运作的特点,实践内容和指导己经形成了学校、政府环环相扣的成熟的模式(刘志军,2009)。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英国的“资格推动型”、澳大利亚的“TAFE”等模式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实践教学围绕技术应

创新思维概述学

第一章创新思维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创新 一、创新的含义 (一)含义 1. 个体依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物质、精神)的认知和行为活动。——《创新的策略》 2. 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百度百科 3.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从而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举措、新事物的实践活动。——本教材做出对上述三个定义的评价并给出你自己的定义! (二)构成要素 主体(人类)、 客体(客观世界)、 过程(认知与行为活动)、 结果(物质与精神) 核心(创新思维)、 本质(突破)、 目的(满足需要)、 二、创新的特征 (一)新颖性 (二)价值性 (三)超前性 (四)高风险高回报性 (五)目的性 你如何看待创新的这些特征? 三、创新能力 (一)含义 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

或者说是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合理利用的材料,并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 请你分析这两种解释!(注意:分析的视角应该是多方面的) (二)特征 1. 综合性:多种能力的综合,非仅仅由某一方面的能力构成。 2. 结构性: 3. 独特性:鲜明的个性色彩 4. 优化性:有机结合,整体性。 谈谈你对上述特征的理解! (三)形成 1. 遗传素质(天赋、禀赋、天资)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必要的物质前提。“承认天赋,不唯天赋” 2. 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 3. 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 4.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与关键。 上述四条给了你哪些启示? 第二节创新思维的基本意义 一、人是能思维的动物 是谁把地球的某些地方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他凭借什么把地球弄成如此样子? 为什么说:“人是会劳动的动物”而不能说:“人是无毛的两足动物”? 如何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 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得多? 请思考以上问题并做出你自己的回答。 二、思维能产生创新—基于思维的超越性——思维的基本属性(与肢体相比) 思维能够超越什么?哲学视角。 思维的超越性是否说明思维不受任何限制?思维与“限制”的关系如何? 提高自己思维超越度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三、创新能够改变世界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516329110.html,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作者:李杰中 来源:《创新科技》2015年第10期 [摘要] 回顾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的演进历程,梳理理论研究的热点和主要成果,从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探讨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评析研究现状与指出存在问题,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04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32-3 Research Review on th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Li Jiez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 Fujian 352100)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combed the hot and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discussed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erms of the evaluation model,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s,assessed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to explore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ory;Evaluation research 绿色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加剧,绿色技术创新成为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积极的研究成果。 1 国外绿色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对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随着绿色意识的增强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而逐渐展开。从时间维度看,绿色技术创新本身历经了几个明显的发展阶段,从末端技术到无废工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从废弃物最少化技术到清洁生产技术(1984年至1989年),直到对污染预防技术的关注(1990年),绿色技术不断演进,不断向前渗透,目标和关注重点历经了污染的 去处与资源化、资源的合理利用、零排放、节能减排与源头消减,更加强调全过程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强调防患于未然,更加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互动。

燕山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文献综述

燕山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 20万吨/日小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工艺设计学院(系):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传统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应用最早的工艺,它去除有机物和悬浮物的效率很高,对于城镇污水,可确保出水BOD 和SS达到30mg/I 以下,因此,在1996年前在我国尚未要求去除氮磷,该工艺是城镇污水处理厂的主体工艺。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颁布实施,我国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尤其是对出水的氮、磷指标要求更加严格。传统的活性污泥工艺已经不能满足国家标准对氮、磷的去除要求,必须加以改造,于是出现了活性污泥法的改进型A/O法和A2/O法。A/O法有两种,一种是用于除磷的厌氧一好氧工艺(A/O),一种是用于脱氮的缺氧一好氧工艺;A2/O法则是既脱氮又除磷的工艺。 目前分子生物技术已开始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为搞清聚磷菌除磷的生化机理,已开始用分子诊断技术获取聚磷菌的遗传信息。现在从活性污泥中已发现的30多种丝状菌中,只有4种准确命名及生物分类学定位,因为这些丝状菌大部分无法进行分离纯培养。目前正用分子诊断技术进行这些丝状菌的生物学定位,以进一步准确了解其特性。分子诊断技术的大量应用,活性污泥微生物基因库的建立,在此基础上用基因技术培育具有高效活性的污泥菌种,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研究主要成果 (一)CCAS工艺 工艺即连续循环曝气系统工艺,对污水预处理要求不高,只设间隙15 nln3的机械格栅和沉砂池。生物处理的核心是CCAS反应池,除磷、脱氮、降解有机物及悬浮物等功能均在该池内完成,出水可达标排放。经预处理的污水连续不断地进入反应池前部的预反应池,在该区内污水中的大部分可溶性BOD被活性污泥微生物吸附,并一起从主、预反应区隔墙下部的孔眼以低流速(0.03~0.05rrgmin)进入反应区。在主反应区内依照“曝气、闲置、沉淀、排水”程序周期运行,使污水在“好氧一缺氧”的反复中完成去碳、脱氮,和在“好氧一厌氧”的反复中完成除磷。各过程的历时和相应设备的运行均按事先编制的程序运行,并可调整程序,由计算机集中自控。

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大世,其中创新能力更是其中的重头戏,一个国家如果如果有了足够强的创新能力他就能长盛不衰不断发展进步,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那就只能固步自封,走向灭亡。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更是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成为了各国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了简要综述,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做出了一些个人分析。 关键字:创新能力大学生培养经济发展影响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 知识经济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摇篮。当代大学生, 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2006 年,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发努力、扎实苦干,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周笑妮等,2010)他们能力的强弱,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 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 并且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除此之外, 还要有一定的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最为重要的, 是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王丽萍,2008)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基础 创新能力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关于创新能力内涵的解释有很多我简要选取了这三种: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等为代表, 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 ,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 核心是创新思维(张宝臣,2004)。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等为代表, 她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 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安江英,2006)。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Burton R. Clark,1993)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1.标准化思维 传统的标准化思维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痼症, 从高考的标准化训练到考研命题的标准化引导, 从中学教师的“刻板”讲解到大学教师的“规范”说教, 满脑子的标准化答案, 使学生固步自封, 思想越来越趋同, 想象力越来

关于区域创新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区域创新理论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关于区域创新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区域创新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引出了产业集聚和FDI对区域创新的作用,而且略述FDI及其效应。 关键词:区域创新、产业集聚、FDI 一、区域创新能力 赵彦云(2009)根据区域创新能力指数,对创新指数的区域机构特征的聚类分析,以及基于经济发展是否支持创新投入、在国内创新辐射和网络活动中扮演角色的因子分析,认为2008年各区域的创新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区域间创新指数落差仍然明显。 在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方面,宋思丽(2009)在构建城市区域创新发展综合指数的基础上,通过计划指数对城市区域的创新计划进行了量化研究。史修松等(2009)运用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方法,以省级区域为样本,测算并分析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 二、FDI区位选择 杨先明(2009)认为表明企业层面的因素是造成西部地区吸引FDI困境的重要原因。赵祥(2009)利用1998—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重点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对FDI在中国区位分布的影响,发现地方政府竞争和区位特征变量导致FDI的初始地理集聚,而由于集聚效应的作用,地方政府竞争的经济后果会被持续加强,导致了FDI在省级地区不均衡分布。金雪辉(2009)等指出FDI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原因主要在于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地区内部市场、人力资本等环境不同。 三、FDI的影响效应 1,就业效应。蔡兴等(2009)认为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额就业弹性都呈现出从东部向西部递增的趋势。 2,城乡收入效应。张广胜(2009)指出FDI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作用非常明显。 3,国内技术。顾锦芳(2009)认为FDI对国内技术的提升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通过引进FDI 能够提升国内的技术水平和人均产出水平,但是受到FDI技术转让、投资技术先进程度等因素的制约。 4,经济增长效应。徐晓虹(2009)比较了外商直接投资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效应,认为无论是短期效应还是长期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大于量的影响,所以应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 5,环境影响效应。陈建国(2009)认为FDI与中国各个经济区域的环境污染状况关系密切,而影响方向、程度却各不相同。 四、推进区域创新的因素 创新发展模式。汤尚颖(2009)认为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以区域空间形态创新为主导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时期,在创新模式和路径上要分阶段、分区域地分层次发展,并形成点——线——网三维互动、中心城市——二级城市——县域经济——农村地区层次接替的创新发展模式。饶光明(2009)认为应该围绕知识创新、成果转让、应用推广等需求共建科技创新共享平台,协调好内生与外生因素共同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互动关系。莫琦等(2009)认为企业的创新热情将促进政府建立和完善创新激励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承担者,同时也是制度创新的原动力。 产业集聚和FDI。产业集聚和FDI对区域创新能力及效率具有一定的正向溢出效应。曹休宁、戴振(2009)认为,建立在合作创新基础上的创新优势产业集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集聚中的企业合作关系主要包括水平合作和垂直合作,这两种关系都有利于企业的创新。曹广喜(2009)分析表明,FDI对中国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正向溢出效应,但不是很显著,表现在西部各种层次的创新能力上。邓路(2009)运用中国高技术产业1998—2006年13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这些产业FDI强度与企业自主创新效率关系,认为中国高技术产业中,FDI强度的增加总体上对于该行业中的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存在负向影响。 参考资料: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人口、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环境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开展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现代微生物选育及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为基础的环境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工农业污染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还讨论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废水;应用前景;MBR技术;环境保护 前言 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Biotechnology) 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的生理活动 ,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生产工艺 ,或能够高效地净化被污染的环境以及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人工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是从传统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起始, 通过应用现代微生物选育和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 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包括水污染在内的“三废”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通常,日常生活中较普遍的污染源就是“三废”。“三废”指的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这三大污染源严重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将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三废”问题的治理 ,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原理将污染物质进行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 ,从而提高环境质量 ,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目的。 环境生物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活性污泥工艺的发展 ,其理论和实用技术在此一百多年来不断发展和进步 ,并得到广泛应用 ,对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环境污染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我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环境污染现状也依然严峻 ,并有加剧的趋势,近年来 ,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对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的要求也日益迫切。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 ,为环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形成的。它是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 ,是当代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目前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中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少部分利用植物作为环境污染控制的生物。生物技术已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的、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等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污染物时,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氮气。利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通常能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因此它是一种消除污染安全而彻底的方法。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

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浙江理工大学,吴华贵,杭州,310018) 摘要: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自主创新绩效评价和国家创新政策制定的基础。本文回顾了已有的对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从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两个角度出发,发现以往的文献对投入和外部环境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企业内部的运行和产出能力研究较少。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建议方面强调政府作用的占多数,缺乏对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内部因素进行研究。 关键词: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FDI;R&D; 创新概念的定义 要理解自主创新,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创新,自主的涵义又是什么。 创新一词在辞海中并没有,引用“英汉辞海”innovate,innovation的意思,即采取新的事物,变革,创新,改革。查“英文字根字典”英文单词来自nonus,nonellas.意思是NEW 新的意思。① 熊皮特在其1911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首次引入了创新这个概念。他认为任何生产都是一种组合。而当有一种新的组合,这种新的组合是不连续的出现的时候,那么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就是创新的最初概念。之后其又在《经济变动分析》一文中对创新做了如下定义: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化,这种生产函数的变化不能分解为无限小的步骤,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可以把许许多多的邮车加起来,加到你想要加到的地步,但你永远得不到一条铁路(熊彼特著,叶华译,2007) 。这一定义后来也被学者广泛引用,但是对熊皮特的生产函数跳跃式变动持有不同的观点。S.C. Gilfillan(1935)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是无数进步细小的更新和改良,而重大创新发生的概率是很低的。John Enos(1962)对美国精细化工工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发现每项新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有一半来自发生在新技术投入商业化使用之后的持续改进。Abernathy 和Utterback(1978)提出:“重大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种创新模式并不是彼此独立的类别,许多组织都经历了从重大产品创新到渐进创新的改变;工艺和渐进创新与产品创新具有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商业价值。N. Rosenberg(1982)认为:熊彼特强调的是重大创新,却忽略了渐进创新的作用。 从熊皮特提出创新概念到现在,创新被赋予了很多形式: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过程创新、管理创新等。但最终可以归纳为两种形式,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凡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创新就是制度创新(改变生产的“交易成本”),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就是技术创新(改变生产的“技术成本”)(汪丁丁,2003)。按照这种分类方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创新、过程创新应该属于技术创新,而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属于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与区域创新相关关系文献综述

制度创新与区域创新相关关系文献综述 制度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创新方面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但是制度创新作为一个很笼统的概念难以加以把握,为此,从产权制度创新、环境规制以及制度环境创新这三个方面来描画出制度创新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产生的基本脉络。 标签:制度创新;区域创新;区域创新系统 1区域创新及制度创新 1.1区域创新及区域创新系统 纵观全世界的经济格局,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在经济领域的运动过程,在全世界的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迥异的情況下,形成了有贫富差异的世界经济格局,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双重趋势的增强,近年来区域创新系统已成为各国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前沿领域,是目前各国关注的热点。 缩小范围到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地大物博,在各地区的经济政策方面是采取的先后政策,所以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地区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国各地区在经济增长和空间布局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资源禀赋的差异由于是先天的地理区位优势差异,不能从根本上进行改善,但是区域创新的推动是一个可以进行改变和部署的变量,所以对于我国国内的区域创新研究,实现各地区协调发展也是迫在眉睫。 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主要的学者认为区域创新是由该区域内参加技术研发和扩展的企业、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研究所和高校组成的,为了制造、存储和扩散技术、专利以及新产品的网络系统。区域创新是创新的发源,先有企业的创新也就是技术创新带动区域的创新,最终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动力带动全国的创新,以区域为一个完整的创新系统。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有很多种,总结国内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特点包含以下三点:第一,区域创新系统具有一定空间和结构上的范围;第二,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为企业、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研究所和高校;第三,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关联并兼顾不同方向的创新(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等)。 1.2制度创新对于区域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旧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认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凡勃伦对这种约束形式的非正式制度的定位,也就是我们目前常说到的“道德观念”。而现在我们对于制度的定义,更多的是在

文献综述——关于仿生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文献综述

宁波大红鹰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所在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班级12环艺(1)班 姓名项征、曾晓敏、吴煌、严依琳学号1251100528、1251120602、 1251120528、1251120534 指导教师王鹏 合作导师 2015年9 月24 日

关于仿生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文献综述 摘要:仿生技术是物与自然的一种深化和融合,从大自然中汲取美学、技术,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它作为一种设计理念,早已潜移默化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其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密切,它能提高我们生活的内容、质量,是尊重自然发展、树立环保意识地另一种方式,在全球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匮乏的今天,更彰显了仿生设计的意义和分量。 关键词:仿生环境设计海洋馆 一、仿生设计的概念 仿生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仿生设计通过具体可感可知的坚实物质形态,模仿流线型运动、有机形态等,创造出亲近自然、充满人性味道的产品、建筑。仿生设计也注重机械和形态特征的研究,注重节能新材料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大自然物竞天择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积累了许多可用于设计的经验教训。因此在概念创新的环境设计中采用生物研究,一定要考虑可持续的设计原则。仿生设计——这一特殊的设计手段,仿佛给放松和宁静的环境,注入了一道“魂”,使环境更加灵动、充满活力,引人注目。 二、仿生设计的优势及价值 在建筑仿生设计中,功能仿生与形式仿生是最常见的。它从自然生命和物质中汲取灵感,使建筑布局更具新意,外型或内部构造呈现出非凡的亲和力。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从蟹壳中获取无穷灵感,设计了闻名于世的朗香教堂。朗香教堂的平面呈现出模拟人的耳朵的形态,它也象征着上帝可以倾听基督教徒的祈祷。形式上的仿生设计就更多了。如西班牙建筑师高迪在巴塞罗纳设计了许多明显具有动物骨骼形式的公寓建筑,隐喻着这座海滨城市战胜蛟龙的古老传说。雅克.赫尔佐格、德梅隆与李兴刚合作完成的2008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设计,既像一个孕育生命的巢,又似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从建筑的角度出发,展示现代仿生设计的精美成果。从来自世界各地著名设计师的精彩案例中,既可以看到建筑外形如何与环境和谐相融,内部构造与空间功能如何完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