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上存在的六种文学观念进行的讨论

历史上存在的六种文学观念进行的讨论

历史上存在的六种文学观念进行的讨论
历史上存在的六种文学观念进行的讨论

历史上存在的六种文学观念进行讨论

文学概念是关于文学的普遍属性的理性认识。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难以一一道尽。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我们在这四种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体验论”和“文化论”,从而形成了以下六种文学观念

第一、摹仿论是关于文学对宇宙万物的摹仿的看法体系。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显然是由于摹仿自然”。德谟克利特认为:“在许多问题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文艺摹仿以亚里士多德为突出代表。中国也产生了类似摹仿论的“观物取象”说,五化画家荆浩在《笔法记》里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清代叶燮《原诗?内篇》主张“表天地万物之情状”

第二、实用论主张是为愉悦和教化而从事的摹仿。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教化”说带有这种实用论的倾向。诗被规定承担了具体的教化任务:规范夫妇生活、促使人们遵守孝道、维护伦理秩序、完善教育体制、改造风气等。在西方,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得出影响深远的“寓教于乐”说,开启了西方实用论的先河。

第三、表现论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我国先秦时有“诗言志”说,六朝钟嵘《诗品序》认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陆机在《文斌》里提出“诗缘情”的观点。西方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表现论兴盛起来,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1800年发表的《抒情歌谣集序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诗是强烈的自然流露。”

第四、体验论认为文学是个体的特殊的生命体验的结晶。按照体验论,文学主要不再是对世界的摹仿、对情感的表现或对读者的首先感化的产物,是个体的特殊的生命体验的结晶。语言论主张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组织或构造,是文学中最重要或最基本的东西。中国文学界以清代末年为大致分界线,西方以19世纪末为分界线,前为古典语言观,后为现代语言观。

第五、文化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的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的诸种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包括解构主义、符号学、后期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英国“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文学文化论是一种以语言论为基础但更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文论倾向。在文学文化论看来,文学是作为直接的语言现象存在的,钽它是更广泛而又根本的文化现象。

第六、表现论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我国先秦时有“诗言志”说,六朝钟嵘《诗品序》认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陆机在《文斌》里提出“诗缘情”的观点。

新时期二十年来文学理论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文学观念的多样化。可以列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文学观念,但我以为影响最为持久和巨大的文学观念有以下六种:第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或审美反映论。这种观念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视角,但与传统的单一的认识论视角又不同。传统的认识论实际上是知识论,把文学仅仅理解为一种知识,这种观念的局限是明显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最重要的改变是引入“审美”这一概念,从而把文学看成是美的价值系统。在80年代初、中期的美学热潮中,它力图摆脱了对“文学政治工具”论的单一的、僵化的思想的束缚,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地平线上揭示文学自身

的特征。这一观念二十年来历久不衰,在我看来,至今仍是文艺学的第一原理。当然这种观念的不足之处是过分看重作品,没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的过程。

第二,文学活动论。这种观念采用马克思早期人学的视角。它的新颖之处是把文学看成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活活动和精神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这种观念的长处是揭示人与人性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揭示了主体的人的实践是文学活动产生的根源,进而说明人的自由是人的实践的收获。但这种观念立意在揭示人的文学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共性,对于如何来确定文学区别于人的其他活动的特性,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艺术生产论。这种观念采用的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它的突出的特点是把文学看成是一个生产与消费的过程。在这种观念下面,作家从独特的创造者变成普通的生产者,作品从高雅的艺术品变成普通的商品。文学的商品价值被突出强调。文学消费等许多新的问题被提出来了。这种观念对于实行商品经济的社会来说,无疑是有时代性的。但是,文学被完全纳入生产与消费的视野,未免太狭隘了。这就必然要有许多不可缺少的补充,如说明艺术生产的二重性等问题,需要有更充分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念要揭示文学固有的特性也比较困难。

第四,艺术情感论。这种观念采用的是文艺心理学的视角。文艺心理学是新时期文艺学发展得比较好的一个部门。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是情感为核心的各种创作和欣赏的心理机制。文学是情感的表现(或自我表现),文学是体验,文学是回忆,文学是投射,这种种观念把文学主体性问题落到细微处。它在揭示文学的审美特质上也有不容忽视的贡献,因为审美的核心问题是情感的评价。但是这种文学观念往往忽视了文学的历史文化的维度,也是有弱点的。

第五,语言本体论。这种观念采用符号学的视角。其基本点是,文学是一种语言结构,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因而文学的本体是语言。语言不是媒介,不是载体,它本身就生成意义。写小说不是写生活,而是写语言。这种观念的长处改变了长期以来对文学语言本身的研究忽视,唤醒了我们对文学语言的重视,让人们理解文学所展现的生活与语言是无法剥离的,从而推进了文学文体学的研究,这是有很大贡献的。但这种观念一旦被推到极端,提出什么“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就似乎很难被人理解。而且语言论在揭示文学自身的特征上面,也缺少了有力的理论表述。

第六,文化论。这种观念采用社会文化视角。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社会政治批评等,都属于这种观念下的不同流派。这种观念的基本点是把文学理解为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事物,文学是文化的象征,文学必然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纠正了那种不注重文学的社会历史维度所谓“内部研究”的偏差。目前这种观念在国内外都逐渐成为“显学”。文化诗学是可能的。它的优势也是明显的。但是,这种观念也不是没有弱点,即它较难切入文学固有的审美特质,也有脱离文学作品的实际而单纯关注社会文化问题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王一川.《文学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 董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北京.中华书局. 1993.

[4]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北京.人名出版社.1987.

[5] 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9.

附录:

讨论小组成员——组长:李忠臣

组员:周艳艳张敏宋晓燕乙江红李阿芳宋永明

解读 新思潮的意义(胡适)

解读<<新思潮的意义>> 在读完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之后,我发现我感触良多.在新思潮众说纷纭的大环境下,胡先生给出了一个新思潮的明确的定义,这不但使人耳目一新,也使得当时的人们对新思潮这一新生事物有了完整的认识.同时胡先生也对新思潮运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而这也对以后的思想运动提供了一个可以依照的模板. 胡先生认为新思潮运动是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为核心,通过“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这些方法来组建一个新的文化标准和道德制度.并对新思潮运动的前期作了总结对新思潮的将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胡先生给出的第一个要点是研究问题,其所指的问题是与大多数人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详细的列出了研究问题可以产生的好处: (1)研究社会人生切要的问题,最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2)因为问题关切人生,故最容易引起反对。但反对是该欢迎的,因为反对便是兴趣的表示,况且反对的讨论不但给我们许多不要钱的广告,还可使我们得讨论的益处,使真理格外分明:(3)因为问题是逼人的活问题,故容易使人觉悟,容易得人信从;(4)因为从研究问题里面输入的学理,最容易消除平常人对于学理的抗拒力,最容易使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受学理的影响;(5)因为研究问题可以不知不觉的养成一班研究的、评判的、独立思想的革新人才。也只有研究这样的问题才能取得实际性的结果,这才是新文化运动的成绩。也是胡适先生对那几年新思潮运动的总结.而在此胡适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把全副精力贯注到研究问题上去;把一切学理不看作天经地义,但看作研究问题的参考材料;把一切学理应用到我们自己的种种切要问题上去;在研究问题上面做输入学理的工夫;用研究问题的工夫来提倡研究问题的态度,来养

幼儿文学复习资料

幼儿文学课件整理资料 儿童文学释义 本位论 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其艺术构成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持本位论观点有影响的学者 ?美杜威儿童本位论 ?鲁迅:“幼者本位” ?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儿童本位的文学” ?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朱自强 专为论: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工具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工具 专写论: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 什么是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为儿童创作和接受,为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 幼儿文学的概念 幼儿文学是以3—6岁的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要的文学。 概念包含三个内容:接受对象、目的、要求。 怎样理解这个概念? 1、幼儿文学必须是“文学 2、幼儿文学必须是“幼儿”的文学 ●首先,幼儿文学是“为幼儿”的文学,是创作者适应幼儿读者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 学。 ●其次,幼儿文学是幼儿能够接受的文学。 ●幼儿文学的七种基本文体 ●儿歌 ●幼儿诗 ●幼儿童话 ●幼儿故事 ●图画故事 ●幼儿散文 ●幼儿戏剧

●儿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反复、对比、夸张、设问、摹声、白描、起兴等。 幼儿文学的功能 文学有认识、教育、娱乐、审美的功能 一、引导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 首先,幼儿文学要向幼儿传达日常的生活知识。 其次,幼儿文学还需传递社会的道德规范。 2、注意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对于鲜明、生动、具体形象,有变化的事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适应幼儿这一特点,要求幼儿文学作品的开头尽量要简短,尽早提出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发展线索;故事情节要生动、曲折、紧张、有趣;篇幅不宜过长。 幼儿文学的文体特点 幼儿文学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 幼儿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 幼儿文学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 幼儿文学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 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稚拙美 ?纯真美 ?质朴美 幼儿文学的语言 两种语言误区 ●成人化 ●娃娃腔 对幼儿文学作品语言的要求 ●可接受性 ●超前性 1、浅显 浅显是幼儿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1)注意词汇的使用 ?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主,要少用各种虚词 ?尽量选用幼儿口语中的虚词 2)注意句型的使用 ?①多使用简单句,少使用复合句 ?②不要用又是长定语,又是被动型的句子 2、音乐性 ①文句有韵 ②象声词的使用 ③节奏的安排

儿童文学复习资料05865

儿童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儿童文学的概念的基本含义: (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儿童文学概念的不同理解:1、儿童本位论 2、“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3、“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4、“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 二、美学特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结合作品展示五个特质) 三、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一)儿童文学与小学审美教育: 1、儿童文学的美育功能 2、小学审美教育中应掌握的几个原则:(1)直觉性原则 (2)非功利性原则 (3)情感性原则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 1、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及任务 2、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 (2)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三)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 1、儿童文学有助于指导小学生的人格养成 2、儿童文学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 3、儿童文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 4、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第二章 多媒体对儿童文学的利弊、自己的看法、如何克服、合理方式 新媒介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 新媒介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 新媒介促进了儿童参与儿童文学创作与接受的主动性 新媒介削弱了儿童文学的文学性? 第三章 一、儿童读者的多样性 1、性别差异 儿童读者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其文学阅读兴趣和能力会显示出性别差异。

简评胡适的文化现代化思想_胡适不是一个_全盘西化_论者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简评胡适的文化现代化思想 ———胡适不是一个“全盘西化”论者 郭 静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胡适两次提出“全盘西化”都有特殊的背景和原因,他并不主张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他的“全盘西化”实为“全力西 化”,是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手段而非目的。胡适并不是真正的“全盘西化”论者,其文化现代化的思路是通过全力西化的努力,使中西文化充分交融,经过“适者生存”法则的选择,最终建立包含中西文化精华,符合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关键词]胡适;全盘西化;文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I 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9)02-0049-03 [收稿日期]2009-03-15 [作者简介]郭 静(1968-),女,山东莘县人,聊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聊城建设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经过器物层面的自强运动、社会政治层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后,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开始楔入文化层面。综观这一过程,作为后起外源型现代化的中国,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向西方学习。但是,在文化现代化这个最高级、最复杂的层面上,围绕“如何向西方学习”这个课题,从五四时期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尤其是1929年到1935年,争论非常激烈。胡适就此发表了许多颇有影响的文章和演讲,主张全力向西方学习。过去在评价胡适这一思想时,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加之后来胡适在政治上的反共和投靠国民党,因而武断的批判代替了允当的研究,胡适被戴上了“全盘西化论”者的帽子,甚至有人把他当作“全盘西化论”的始作俑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 五四前后,胡适并没有提出全盘西化。胡适1910年至1917年在美求学,期间已涉足国内新文化运动,不断发表文章,反对封建文化。1917年胡适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 史》①中提出,中国文化主要的问题是采取最有效的形式吸收西方 现代文化。胡适回国后,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继续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出路进行探索。1919年12月,他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提出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文化现代化路线,就是既要引进西方文化,又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以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胡适身体力行,从1920年开始,先后整理了《水浒》、《儒林外史》等十余篇古典小说,并以“序云”、“导论”等形式写了近30万字的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以批判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去重新认识和评价。胡适一生都是这样做的。北京大学的罗荣渠教授据此质疑:“难道有这样毕生埋在故纸堆中的全盘西化派 吗?”[1](360) 总之,五四时期胡适的“愿望是想学习欧洲的文艺复兴, 专致力于新文化的运动,抛开政治,有意识地为中国打下一个非 政治的文化基础”。[2](P 131)所以,胡适虽极力主张向西方学习,无情 抨击中国传统文化,但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胡适一生中两次提出“全盘西化”都有其特殊背景。1929年,胡适为英文《中国基督教年鉴》写了一篇《中国的文化冲突》的文章,在表达其现代化思想时他同时使用了两个概念:W h olesale w es ternization 和W h ole hearted m odernization ,前者可译为“全盘西 化”,后者是“一心一意现代化”或“全力现代化”的意思。这是胡适第一次提出全盘西化,但是和“全力现代化”并列使用的,而且在此后的几年中再也没有提及它。同年胡适在其《新文化运动和国民党》一文中,主张“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宜于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 分接受世界的新文明”[1](P 356)1930年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中认为:“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 可以充分采用,充分收受”。[3](P 640)1933年,胡适在《建国问题引论》 中进一步指出:中国文化的出路“不完全是‘师法国外’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集合全国人才智力,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 法,一步一步地作自觉的改革”。[4](P 315)可以看出,胡适在随后发表 的文章中有意避开了“全盘”两个字,而悉数采用“充分”一词。这不是偶然的。在这样一个严肃而敏感的问题上,胡适是不会随便使用一个词的,他完全明白“充分”和“全盘”在含义上的差别。几年后胡适本人的解释更能说明问题:“五六年前我最初讨论这个文化问题时,因为用字不小心,引起了一点批评。那一年《中国基督教年鉴》请我做一篇文字,我的题目是《中国的文化冲突》,我指出,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的主张。一是抵抗西洋文化;二是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我说抵抗西化在今日已成过去, 9 4

从严复到胡适: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承与调适

赵慧峰俞祖华 新华文摘2011年第4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始由严复等人开启、中经胡适等人拓展的自由主义思潮,以自身的独特话语表达着寻求国家富强与追求现代性的诉求,虽始终未能成为引领中国社会走向的主导性思想,但它却以鲜明的思想个性与顽强的生命张力在现代中国思想图谱中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并以不同方式持续影响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严复、胡适与殷海光分别是近代自由主义思潮中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自由主义者的代表性人物,他们之间思想的传承与调适标示着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一脉相承、薪火相传而又不断发展、不断调整的思想历程。这里以严复、胡适为代表,分析从第一代到第二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自由思想的演进格局。 一、个体与群体:对西学与传统不尽一致的沟通 二、 严复与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均主要来源于西方,但也均从传统文化的基线出发对自由主义与本土资源进行了沟通。西方文化是多元的,西方自由主义有着不同的传统,有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不同发展脉络。严复所引介的主要是洛克、斯密等人的古典自由主义,而胡适的自由主义的思想渊源多半是来自新自由主义者、他的老师杜威。由于严、胡两氏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有别,他们据以解读西方现代性的视角包括进入其视野的自由主义知识背景不尽一致,因而两氏对A由主义的移植与解读有着明显的个性风格与阶段性特征。 西方文化重个体.中国文化重群体,这是包括严复、胡适在内的多位先哲均认可的中西比较框架。大致来讲,严复较多关注了“个体与群”这对矛盾中的群体一端,胡适则比较倾向、认同西方文化的个体本位传统。也就是说,至少从“个体与群”这一角度,相对于前辈严复、梁启超等人,胡适对自由主义的理解更具有西方色彩。 严复对传统文化有过激烈批判的言辞,但他对重视群体、伦理本位、社稷为先的文化传统还是认同的,并据以对西方自由主义的个体本位作出某种程度的调适。他把密尔的《论自由》翻译成《群己权界论》,强调“必明乎己与群之权界,而后自繇之说乃可用耳”,“人得自繇,而必以他人之自繇为界”,凸显了个体自由不得侵犯他人自由与群体自由的意蕴。他将“自由”作了“国群自由”与“小己自由”的区分,并认为在面临外敌入侵的情况下“国群自由”急于“小己自由”。他说:“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可见,

《幼儿文学》幼儿诗概述

第十三周第25、26学时幼儿诗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幼儿诗的概念,区别幼儿诗与儿歌的异同。 2.认识掌握幼儿诗的语言特征与艺术表现形式。 3.学习鉴赏和设计幼儿诗教学提问。 4.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大众写!为小孩写!“的观念,培养良好的婴幼儿文学素养。教学重点:幼儿诗的概念,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儿歌和幼儿诗的异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形式:讲解、练习(读、唱、写、讲、问)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幼儿诗的概念及发展 导入谈话:发展 1、诗歌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喜欢诗歌的同学请举手!尝试写过诗歌的同学请举手! 2、同学们还记得唐朝诗人骆宾王的《咏鹅》这首诗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诗,除了因为能准确抓住鹅的外形特征、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我国古代:诗歌不多,偶尔有适合幼儿理解、背诵的诗作。 格律诗:限篇幅,讲音韵,论平仄,用对仗——12个字 李白:《静夜诗》李绅《悯农》 孟浩然的《春晓》 杜牧的《清明》 唐代“神童诗”骆宾王七岁时写的《咏鹅》 概念:指以幼儿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宜于幼儿听赏吟诵的自由体短诗。 三个层面的含意: 接受对象——要考虑幼儿的特点,切合幼儿的心理; 接受形式——适合幼儿听赏的吟诵,抒幼儿之情寄幼儿之趣; 韵律篇幅——幼儿诗是自由体短诗,不要求严格的也不宜太长。 二、幼儿诗与儿歌的异同 请说出《洗手》(儿歌)的特点 哗哗流水清又清, 洗洗小手讲卫生, 大家伸手比一比, 看看谁的最干净。 (一)案例学习——1、幼儿诗《小弟和小猫》 儿歌与幼儿诗相同之处:语言简练、情趣性强、讲究韵律、节奏感强 富有音乐美、生活化、形象化的特色 幼儿诗《小弟和小猫》诗歌里的故事给人以思考和联想,对幼儿行为习惯有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这些都是儿歌表达不了的) (二)围绕主题,分析作品,指导提问(略)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史前期(先秦——十九世纪末) ——翻译肇端 一史前期特点 史前期的比较文学有着迥异于其后阶段的特点: 1 时间跨度长:如果以西汉为史,则有约两千年时间,如果包括西汉之前的先秦,则已超过两千年; 2 发展极其缓慢:从开始的片段、零星记载,到十九世纪末,基本上以翻译为主,即使是跨国界、跨学科,也大多是混杂于文论或者是散见于各类文献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比较,而多“比附”,更谈不上系统完整的理论与方法; 3 综合的非纯文学比较:和西方相比,中国的比较文学从一开始起,便局限于同一文化圈内做系统比较。 二史前期概述 A 早期翻译 史前期最早阶段的西汉时期(包括之前的先秦时期),显露比较文学端倪的史料记载,主要有两个方面: a 《史记》、《汉书》及《后汉书》中涉及西域的记载,有关于汉朝与西域诸国神话传说流传与真伪的比较,这几乎可以说是涉及了比较文学最原始的记载; b 西汉刘向《说苑.善说》中记载了鄂君子请人翻译《越人歌》的传说,从时代上看,这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有记载的跨民族的最早翻译。 B 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东汉至西晋

1 安世南:安息太子,译有《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种佛经,人称其“为群译首”; 2 支娄迦谶:月支人,翻译了《般若道行》《般舟三味》等经三十多卷,其译文“审得本旨,了不加饰”; 特点:译经不少,但多零品断简,尚不成系统;译文体尚不确立;译者多为外国人,致使译文质量大多粗糙。这一时期的译事,只能属早期启蒙时代,但是,在整个翻译史上筚路蓝缕的功绩不可抹杀; 第二时期:东晋至南北朝 前期:东晋和二秦 1 道安及弟子慧远:有南北倡和之功; 2 鸠摩罗什:指正旧译纰缪,影响相当一批僧人; 后期:南北朝至隋代 出现一种名为“格义”的早期中外比较方法,以儒家的概念来解释佛家概念,并进行类比研究,只是它主要用于哲学与宗教方面,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 特点:西行求法之风盛行,带回许多译本;出现很多重要译家;佛经中的许多重要法典都已全部或者部分译出,成绩可观;建立了大规模译场,分工严密,译文质量也大有提高,标志着整个译业进入了兴盛时期; 第三时期:唐贞观至贞元年间 玄奘:开创中国译经史的新局面、新风格,其译文被称为“新译”,且自著佛论,提倡因明,“逻辑”亦出自玄奘。 C 明清时的中西文化接触 史前期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唐代是一个高潮,到了明清又出现一个小高潮。明清两代,随着来华传教士的增多,大批有关欧洲文化的著作在中国出现。同时,中国学者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中西文化、主张西学东渐的有识之士: 1 徐光启:主张比较中西之异同,提出“理相符合,参互考稽”; 2 利玛窦:《畸人十篇》,涉及比较宗教、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学成分。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王伟迪13124157 理科基础班) 摘要: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北京大学校长,他博学多才,在众多领域均有涉猎,获得了三十二个博士学位。同时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在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文章。本文首先介绍胡适的人生经历,然后说明胡适的学术成就,最后探讨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及意义。 一:胡适简介 胡适出生在安徽绩溪县,他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所以,对于胡适而言,父亲这一角色,是缺失的。但是在胡适的记忆中,他仍然记得父亲教他写字。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文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决定赴京报国,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梦想,死在厦门。他的母亲一直含辛茹苦的养育他。 胡适五岁开始在私塾里上学,学了九年的古文,为他后来的人生辉煌奠定了基础。早年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的思想影响。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后来赴美留学,在康乃尔大学学习。之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 1917年胡适回归祖国,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并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

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二:胡适的学术成就 (1)儒学成就: 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 (2)哲学成就: 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他以其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为基础,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 (3)古典文学成就: 胡适在古典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三侠五义》《老残游记》等小说研究均有卓越成就。胡适是新红学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将小说纳入了学术研究正轨的第一人,取代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旧红学。胡适对《水经注》也有过很深的研究。 三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当胡适还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求学,面对着孕育和萌动着的文学革

儿童文学常识

儿童文学考点 1、儿童文学的概念: (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作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既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 主要表现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这几个方面。 3、儿童文学在美学特质方面,如何与成人文学相区别: (1)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是指那些对于成人文学而言,在儿童文学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集中、更为典型的艺术品性。(2)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某些具体审美要素的构成具有共同性。 4、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儿童文学的审美教育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直觉性原则、非功利性原则、情感性原则 5、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2)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6、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 (1)儿童文学有助于指导小学生的人格养成(2)儿童文学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3)儿童文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4)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第六章童话寓言 1、童话概念: 童话是文学中一种特殊艺术形态的题材。它是以奇异的幻想、极度的夸张、多彩的象征色调构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童话是儿童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学样式。童话的一切虚幻都依附于生活的土壤。 2、童话的文学特征: (一)传统童话的文学特征:(1).固定的叙事程式(2).鲜明的主题(二)现代童话的文学特征:(1).日常生活进入幻想世界(2).个性化、多样化的趣味和风格(3).儿童与成人共享童年梦想 3、童话的主要表现手法:拟人、夸张、颠倒、象征。 4、童话的三种形象类型: (一)超人体童话形象(二)拟人体童话形象(三)常人体童话形象 5、寓言的概念: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把深刻的哲理和教训寄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样式。 6、寓言的特征: (一)寓意于言的教训性(二)连类比物的比喻性(三)犀利幽默的讥刺性(四)精练简洁的概括性 7、寓言与童话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寓言和童话都来自于民间,受到神话、传说的直接影响,同时又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相互渗透、借鉴与融合,所以二者从内容到形式存在不少相近之处。它们的故事情

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美】亨利·雷马克 【译者按】1962年,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观点;而在新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这位比较文学大师却对美国比较文学界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反思。雷马克还是坚持自己当年的观点,并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比较文学跨语言的重要性。这对一味地追风赶时髦、进而在不断进行文字虚构和制造理论泡沫的不少中国比较学者来说,不无警示作用。 考虑到这门学科对一般研究者的兴趣,这篇论文将寻找文化上的一些共同特点,以供讨论。今天的美国学者另辟蹊径,从特定文本的外部而非内部的角度,趋向当下流行的非美学学科(与政治、民族、性别和性欲等等相关)来图解他们宽泛意义上“文化”文学研究。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比较整个文学作品,恰是比较文学的关键所在,现在则成了奇事了。语境不再是用来阐释文本的整个意思,而是相反,文本被用来解释语境、证实理论;采用的方法是演绎的而非归纳的。以往纵向的“文学-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转向,成了横向的“文学-非文学”间的研究。在美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学中心论,如果没有被踢出局的话,也已经退居其次。正面来讲,真正的跨学科研究,尤其是在史学、哲学、人类学、自然科学学科和工艺领域,还有同宗同源的文科群体方面,已经丰富了比较文学这门学问。从反面来看,这种跨学科的驱动力,伴随着专业训练方面的缺陷,已经迫使比较文学的跨国界、跨语言的中心后退,而比较文学的跨国界、跨语言的中心是要求对至少一种非英语文化的语言、文学和历史知识的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全面掌握的。不幸的是,当今美国大多数的跨学科研究都是在单一语言和单一文化体系里进行的。40-50年前,在跨学科研究者所构想的两个主要目标中,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以契合性与交互性为导向这一目标如果说已被证实成功了的话,但在对差异进行提取、并对之予以重新定义的另一个同样重要的目标,已经淹没在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大潮里面了。 与跨国界相比,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在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宣称在日益发展。开始时采用的是与“新批评”的“文学-艺术”优先论相宜的跨艺术研究方法,进而发展到人文学科别的领域,如哲学、宗教研究、文化人类学和史学,后来,特别是在60年代后期,又离题到社会科学领域1[1]。跨学科、跨国界和近来跨文化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一致的:那就是寻找、分析和概括彼此的差异、姻亲关系和相互交混。我这里所说的“学科”是指人类活动、经验以及所反应出来的好奇的不同类型和模式在理论上的划分。在我们的文学研究中,首先

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期末辅导资料

0617《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2014年6月期末考试 指导 一、考试说明 《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通过对幼儿文学作品基本理论的学习,以及对幼儿诗歌、散文、童话、生活故事、图画书等内容的学习及赏析以及对幼儿文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以期更好地在实践中使用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教育及引导。 本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题型及分值如下: 1、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2、填空及简答: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3、简答题:共3题,共50分。 二、章节重点内容 第一章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概述 1、17世纪以前的儿童读物 17世纪以前属世界儿童文学的史前时期,没有儿童文学,只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儿童读物。一种是非文学的训诫书、知识书;一种是受儿童喜爱的、浅显的民间口头创作和成人文学。如: 2~6世纪在印度成书的《五卷书》,是一种大故事套小故事结构的作品。 6~7世纪在希腊问世的《伊索寓言》,是以动物故事为题材,用形象的小故事比喻、说明生活道理,形式短小精悍。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部被高尔基誉为人民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式的名著。 12~13世纪法国出版的《列那狐传奇》,是儿童最喜爱的、最早的一部长篇动物故事诗。 2、17世纪儿童文学的诞生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了对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世界的认识后,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读物和文学作品,才逐渐出现。 法国古典主义作家让·德·拉封丹的《寓言诗》,由239首寓言诗组成。 3、18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18世纪中叶,法国的卢梭出版了儿童教育自传体小说《爱弥儿》,这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的小说。 4、19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 安徒生是闻名世界的童话作家,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举世闻名,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代表作。 5、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产生于五四时期,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进步思潮猛烈冲击古老中国的趋势。1921年前后,影响最大的是叶圣陶的童话、冰心的散文。。 冰心的《寄小读者》是她留学美国时寄往国内的文艺通讯,计29篇,1926年结集出版。 第二章赏析幼儿文学经典作品的相关理论 1、文学作品的内容 (1)题材;(2)主题;(3)情节;(4)人物和环境。

谈谈胡适新试革命的重要意义及其不足

他指斥“律诗真乃小道尔”,公开反对旧诗词的滥调套语和呆板生硬,反对用典对仗,主张废止格律,提倡用俗语俗字写今日社会的情状。胡适所追求的,就是要在中国掀起一场“诗体的大解放”运动,而其目的就是要“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样方才可有真正的白话诗,方才可以表现白话文学的可能性。”可以说,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国文学由白话文的推广普及以及新诗的创作的风行而呈现出勃勃生机,胡适的文学主张基本实现了,可是胡适的目标不仅在此,在《新青年》上论及“新思潮的意义时”,胡适把文化革新分解为四个步骤:1.“研究问题”、2.“输入学理”、3.“整理国故”、4.“再造文明”。他希望构建一个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机制,“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问题的研究开始,吸收西方科学理论以佐研究,在认真整理“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基础上,“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误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15最后才能创造一个建立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而又能兼收并蓄世界先进科学理论为我所用以完善自身的新文明。这是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为中国文 化设计的发展道路,也是他这期间最主要的学术成就。胡适发表的《谈新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最早的一篇新诗理论方面的文章。文章肯定了当时新诗的成绩,肯定了“诗体解放后诗的内容的进步”,对新旧诗的比较、新诗的音节、新诗的发展趋势,作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正因为是"尝试",胡适的诗艺还不免幼稚,有明显的不足:一些作品还未脱旧诗的窠臼,甚至散发出"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缺乏想象力,浅入浅出,较少余香与回味;重理轻情,阐理有余而抒情不足;有些诗平铺直叙,节奏感不强,几近分行的散文。胡适的"尝试"有勇,而创造无力,他的才情似不近诗,这就使他的新诗创作与他的诗论倡导不相平衡。正是自由体诗歌形式的选择,新诗才葆有开放性的生命活力。新诗在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生的深层探索中,以敏锐的感觉和精深的思想进行了繁复的诗学表达,其探险性和开放性构成新诗的传统。诗体的选择和诗学精神的一致性,充分体现了新诗的现代性意识。 胡适的主张和他的贡献都在从不同的角度注释着他的自由主义思想以及实证主义的主张,虽然在现实施行过程中遇到了层层阻力,许多设计直到他去世也未能实现,但他毕竟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有人评价他说:“他什么也没有完成,但是开创了一切。”这话是公允的,中国的中国哲学学科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无不是胡适和他的同仁们辛勤开拓的结果。他追求自由的表达思想,他渴望学术和民族的独立,他期待一个崭新的中国文明蓬勃而出。胡适、郭沫若对传统的旧诗格式的打破,对现代新诗格局的开创,即破旧立新,开创了一代诗风。(白话诗) 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胡适,中国新诗的第一人。1917年2月在《新青年》率先 发表《白话诗八首》,是最早尝试新诗创作、最有代表性的初期白话诗人。 1920年3月他的《尝试集》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他的 贡献在于对新诗的引导,开辟新路,率先进行了尝试,用白话入诗,力图打破 传统旧诗格式。缺点是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不高,属于半新半旧,过渡性的诗 歌,没有彻底完成对旧诗的改造。 简答:初期诗歌创作对中国诗歌的贡献 主要有两点:一是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将中国诗歌从文言语体中解放出来,赋 予中国诗歌更多的载体;二是创立了自由诗、无韵诗、散文诗等多种诗歌形 式,将中国诗歌从旧诗词固定的体式中解放出来,赋予新诗鲜活的生命力。初 期白话诗的主要不足是:缺乏情感和想象力,语言散文化,缺少诗歌应有的韵 律美和节奏感。他认为,“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因此,中国近年的新诗运动可算得上是一种‘诗体的大解放’”。他认为“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

第一章 比较文学历史

绪论 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一章比较文学历史 1 法国学派: (1)代表人物: A巴登斯贝格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 B 梵·第根是第一个从理论上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 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他认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主要有三类(希腊文学与拉丁文学、中世纪以来的近代文学和古代文学、近代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他把考证作为比较文学不可缺少的手段。将影响研究的对象分为三种类型(放送者、接受者、传送者)。将比较文学的领域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部分(文体学,主题学),另一类是文学文流(誉舆学,源流学,媒介学)。对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界限作了区分,提出研究两国文学关系是“比较文学”,而研究两国以上文学关系的是“总体文学”。 C 基亚认为比较文学实际上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比较文学不是关系的比较,它研究的是关系,没有关系的 地方就不属于比较文学的领域。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七类(媒介、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法国学派的研究范围,发展和完善了法国学派的理论。 D 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了梵弟根的理论。他为其学生基亚《比较文学》写序言提出定义,代表法国学派 发言。 卡雷的比较文学定义: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联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在作品、灵感甚至生活方面的事实联系。 (2) 法国学派的特点: A具有较强的历史意识,明确地把比较文学归为文学史的一支; B深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中崇尚考证,强调“事实联系”; C 治学态度严谨,方法科学; (3)法国学派的局限性: A 研究范围限于西欧文化系系统与文化遗产的范围之内; B 有时过分拘泥于实证主义方法,强调事实联系和考证,因而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美学分析; C 在考证中流露出法国文学高于其他国家文学的民族沙文主义的倾向。 2 美国学派 (1)代表人物: A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认为法国学派存“五大问题”:第一,没有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研究方 法;第二,机械地把比较文学局限于研究渊源和影响,以致于把比较文学降到了附属文学的地位;第三,比较文学中的文化民族主义动机,是研究本身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成为本民族“争夺文化声誉的舌战”; 第四,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分开;第五,丢弃了文学之美的欣赏。呼吁比较文学研究者摒弃毫无生气的事实,去领悟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本质,是文学作品本身成为研究中心。他的发言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打破了法国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 BC 雷马克和奥尔德里奇在美国文学理论上有重大建树,明确提出“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主张。 雷马克的比较文学定义: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2)美国学派特点: A将比较文学定位于文学研究,而不是史料研究,强调比较文学研究“文学性”; B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将文化引入比较文学 C作为法国学派的反拨,注意文学的内部联系,注意文学的美学涵义和文学批评的美学原则; D认为“平行研究”是可行的; E认为“跨学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3)美国学派的局限性: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

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王欣夫认为:“文献指一切历史性的材料。 张舜徽先生认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入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当然,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龟甲、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这些都是考古学家的职志,和文献学

自学考试 00386 幼儿文学

高纲1688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0386 幼儿文学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编(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幼儿文学教程》为江苏省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科)的必考课程。它集知识性、理论性、师范性、实践性等诸多品性于一身,是从事学前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帮助自学应考者全面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并熟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提高文本分析和文学鉴赏水平,增进阅读指导和教学研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胜任幼儿教育。 二、课程目标 1. 系统了解幼儿文学的历史概念、文学特性、文化精神等基础理论; 2. 熟练掌握儿歌、幼儿童话、图画书等重要文体的概念、历史及艺术特征; 3. 初步了解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实践环节的功能和意义; 4. 能够结合以上所学针对幼儿开展独立的阅读指导及教学研究; 5. 为进一步学习儿童文学知识、提升文学赏鉴能力打下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学习本课程应具有基本的语言理解能力并具备较规范的写作能力。与中小学阶段的文学教育有所不同,本课程主要针对幼儿阶段的文学阅读及文学接受,主要为幼儿阶段的文学教育提供理论储备及教研参考。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为:幼儿文学的概念及内涵;幼儿文学的特性;儿歌的类型及特性;幼儿童话的艺术特征;图画书;幼儿文学的教育功能。 本课程的难点为:幼儿文学的阅读指导及教学研究。 Ⅱ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幼儿文学及其重要文体的基本概念、

幼儿文学教学资料

幼儿文学

幼儿文学模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现代儿童文学,始于【】 A.清朝末年 B.20世纪”五四”时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2.为适应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这一特点,要求幼儿文学作 品【】 A.篇幅不易过长 B.故事情节要紧张 C.选择幼儿不熟悉的内容D.夸张的细节描写 3.幼儿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是【】 A.严谨B.深刻C.丰 富D.浅显 4.幼儿文学作品要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必须【】A.展示人物内心活动B.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 C.多描写人物的动作和外部特征D.细致刻画人物的外貌5.“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这首儿歌 是【】 A.谜语歌 B.饶口令 C.颠倒 歌 D.字头歌 6.有助于幼儿正确的掌握字音的儿歌 是 【】 A.谜语歌B.饶口令C.游戏 歌D.字头歌 7.下面四首幼儿诗中讽喻诗是【】 A.《下巴上的洞洞》B.《春雨沙沙》 C.《冬天》 D.《春妈妈》8.在我国古代,儿歌一般被称作【】 A.童谣B.民间歌谣C.趣味歌 谣D.时政歌 9.“连锁调”、“绕口令”都是幼儿文学中【】A.儿歌的一种形式B.幼儿诗中的一种形 式 C.童话的一种形式D.故事的一种形式 10.以“子”、“儿”等字做每句结尾的儿歌叫【】A.连锁调B.绕口令C.古怪 歌 D.字头歌 11.童话中拟人形象的特点是【】 A.“物”就是人,具有人的性格 B.既具有人的某些特点,又保留物的某些特征 C.要概括“物”的全部物性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摘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科。纵观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累进式发展的三大阶段,即影响研究的欧洲阶段(法国)、平行研究的北美洲阶段(美国)和跨文化研究的亚洲阶段(中国)。 关键词:比较文学;世界文学;跨文明研究 在当今世界学术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学科之一。自它在中华大地上复兴以来,发展迅猛,至今仍然方兴未艾。 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概念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卡雷在他的《比较文学》艺术中对比较文学进行了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涅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各国文学的作品之间、灵感来源之间与作家生平之间的事实联系。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对比较文学进行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我国学者季羡林先生对比较文学曾下定义:“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出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钱钟书先生的说法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更具体的说,就是把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文学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它们在文艺理论、文学思潮,具体作家、作品之间的互相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比较文学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以世界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是,中西比较文学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