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政策的要素

社会政策的要素

社会政策的要素
社会政策的要素

第五章 社會政策的要素

社會政策的形成,正如第三章所討論的,包括不同的程序,即問題界定、政策規劃與政策合法化,而其中的問題界定與政策合法化則分別涉及政治與法律專業與運作,其中的政策規劃、即方案的設計與建構,則幾乎全屬社會政策學門或社會政策專家的專業活動範圍。而不同的社會政策方案設計與建構,往往必須包括幾個要素。

Titmuss(1968)很早就告訴我們、提供我們一個分析社會政策的三層次,固然Titmuss這個架構的原始作用是希望提供給社會行政(政策)研究者分析、理解社會政策的參考,但卻也是形成社會政策的要素。Titmuss(1968:130)寫著:

「無論要討論服務的本質、行動或功能;或者無論實物性的供給、集體消費、以及現金或會計方式的移轉性支付,吾人均必須考慮三個核心的議題:(1).根據什麼原則取得福利資格?是法律、契約或繳納保費,或是在特定的財務情況下而經由行政裁量或專業判斷?(2).

誰或在何種條件下的人口可以符合福利給付的條件?是否將個人、家庭、團體、地域、或社會及生理特質納入考慮?又決定可具備資格的規則為何?是個別的或契約的:如同權利般是立基於年齡?或者是可變的、而具有裁量的性質?(3).用什麼方法?其可用性、分配和給付為何?又法定的財務和行政為何?」

又依Gilbert & Terrell (2004)的區分,一項政策的輸送與設計,應同

195

包括幾個層面:社會性分配的基礎(basis of social allocations)、社會供給的本質(nature of social provisions)、服務輸送體系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the delivery system)、財務模式(mode of finance: sources of funds and systems of transfer)。詳言之,對Gilbert & Terrell而言,社會性分配的基礎是指決定分給付或分配的基本原則,如全民性或選擇性,或其他專業權力與判斷。而社會供給的本質是指給付的勞務與財貨的型式本質,如現金給付或實務,或服務。而服務輸送體系的結構。而財務模式

當然,Gilbert & Terrell (2004)所提的政策輸送與設計面向,或有同時涵蓋到福利服務的項目。然而如果較集中在社會安全的話,吾人可看到ILO所出版的《社會安全的原則》(Social Security Principles)(1998)乙書,其中所討論的向度則包括被保障者、給付、財務與行政。而被保障者的部分則討論被保障對象及保障涵蓋率。給付則討論給付事故與給付水準。財務則討論財務來源與財務管理和經營。又萬育維(1996)則認為在社會政策與福利服務方案的設計中,至少必須進行五個方面的抉擇:提供者、服務使用對象、給付項目、輸送過程與財務。

不但社會政策的存在本身、即政府的干預與否、社會現象的問題界定均為社會價值的選擇與表現,政策方案的設計也存在著價值選擇,是政策目標的反映與表現。

從以上不同學者的討論與分析中,吾人可以發現幾位學者們的分類均各有不同的概念基礎,且似乎均不易達到周延與互斥的要求,而各學者間的分類項目間又存有若干的重複與差異。以下則在同時兼顧政策方案規劃與分析的實用性,以及理論概念發展脈絡的情況下,將各節區分為福利分配的基礎、多元的福利提供者、福利財的形式、輸送體系的

196

結構、以及財務設計來討論。而這樣的章節段落區分同樣未能符合分類上周延與互斥的要求,而仍會有重複及相互糾結的現象,不過吾人將儘可能在其中提出適當的說明。

第一節 社會福利分配的基礎

一、福利資格權與給付條件

政府社會政策提供福利給付中,各項社會政策與給付均有所謂的福利資格權(entitlement)與給付對象(eligible)(或範圍)的設計,此二者是政策設計中的重要考量。就法律的字彙來解釋,前者係指是否有權可以提出申請,具有請求權利,強調的是一種賦予的權利與權利的基礎。後者係指是否可以符合給付的法定條件,強調合格的、經審查後的資格。但由於部分給付並沒有嚴格的法律要件,即祗要擁有請求權利,亦即符合給付的法定條件而易生混淆。或者,因為多數的情況下,住民均已具有福利資格權,而較集中於討論給付對象的議題。

從福利資格權來看,公民權與社會契約是二種很大不同的差別。所謂的公民權其實並不限於公民資格,而是包括公民,具有選舉權的公民;國民;甚至一定居留權利者。通常祗要符合公民權要求的往往是免費的給付方案,如老年的公共國民年金。而所謂國民,通常是對弱勢的給付,如兒童津貼。而福利資格權可以擴大至一定居留權利者的外國人者,通常與人道或衛生有關,如法國的租屋補助與醫療補助。而第二種

197

的社會契約之福利資格權,係指必須參加社會政策體制及負擔義務者,乃取得福利資格權利。如參加社會保險並繳納保費,乃取得福利資格權利。

但是正如前面所說明的,取得資格權係一種請求權利,並非一定符合獲得給付的要件而可以獲得給付。而對所謂的給付條件,有各種不同內容。如年齡(如老年)、家庭結構(如單親、子女數)、就業狀況(如失業、經職業訓練)、經濟能力、或如參加社會保險的年限。所謂的條件,或者在政策方案上己有明確的、可操作的條件,也可能是必須經由行政裁量,如社會救助;或需一定的專業判斷,如提供家庭暴力事件受害者的庇護。

二、全民性與選擇性

而在經濟能力這個條件上,因為在歷史上有長久演變,有所謂的全民性(或普及性;universal)與選擇性(或優先性;selective)的區別。

全民性與選擇性的福利給付模型,被認為是Titmuss於1968年所提出來的(Pratt, 1997:198)。而Titmuss(1968)的全民性概念係來自於英國的《Education Act 1944》、《Family Allowance Act 1945》、《National Insurance Acts 1946》,強調在政府社會政策的可近性上,國民不因地位及其他個人之條件或狀況的差異有所差異,而是均得享有及獲得政府的公共服務。

198

而所謂的選擇性是指必須經過財力調查(means-test)來檢證該福利申請的濟能力處於需要救助的地位,而該類的社會政策稱之為選擇性的福利方案。Davies解釋,選擇性的給付,係建基於公共資源分配的概念上,基於濟貧法的傳統,資源運用在「值得」(merit)幫助、值得獲得公共資源的對象上,所以必須經由某些調查及核定的過程(Davies, 1978)。也因為是建立在資源分配的概念上,其核心意義有二:節制(trigger)、及所得限制。所謂的節制是指「可節制」,是指給付項目、範圍,以及水準是可節制的,所得限制則在於體現所謂的「值得」或「應該可以」。綜合這二個核心的意義,財力調查則是相當能實現這二個核心意義的有效工具(Pratt, 1997:199)。

(一)、財力調查

正因為財力調查是全民性福利與選擇性福利的重要區別項目之一,甚至對某些經濟學者與政治學者而言,財力調查等同於判斷是否有福利需求的標準。此均顯示對財力調查之特性與本質的認識有其重要性,值得進一步討論。

克羅斯蘭(Crosland)指出需經財力調查的福利必需在滿足兩個條件下才可以適用:(1).適用於非必要性的福利,且其需求性與財力調查的結果有高度相關,諸如衛生保健與教育即不宜經過資財調查後提供。(2).財力調查的所得標準必需儘可能定得鬆些,因為若祗是少部分人不需付費,則易產生負面的效果(Crosland 1967;引自Pope 1986)。

提姆斯認為財力調查就理論上而言,有幾個可以運用的地方,即:

199

1.用來界定那些人在勞動市場之外(誰需要所得維持及那些人所擁有的資源是相對地可以確定及可預測的;如老人),所得水準將在所得維持方案中被當做最低所得。

2.固定服務收費或租金,並決定對那些人要付費而那些人不用。

3.決定那些人應接受'免費'的公共服務或給付,而其餘的人則於市場中購買服務或獲得給付,或給付公共服務的價金或給付成本。

4.決定全民性費用(如地方稅免除)的特許或減免。

另外,亦有學者將財力調查等同於最低生活水準,認為財力調查具有福利安全網的功能,當所得低於這個標準時就可以獲得救助,而多數國民的所得超過這個標準,並不需要救助。例如家庭救助尤其如此。此時,財力調查乃成為所謂殘補式(residual)福利的選擇標準(Spicker 1993:139-142)。

除了在理論方面的討論外,Titmuss(1968)亦指出在實際的運作上,財力調查受到以下四種因素的影響,有不同的差異:1.服務或給付的類型,在某程度上是由於需求所引起的。2.需求的現況為何?是立即的或暫時的;是每週、每月、或每年的給付。3.消費者的特色為何(年齡、性別、婚姻狀況、住宅狀況、及依賴程度等)?4.涉及何種經濟、社會及心理的趨力與抗力之類型,需一併納入調查的操作及結構的考量。

事實上財力調查可以說是對福利需求者所進行的一種福利的需求評估,惟這種需求評估並不從多方面收集資料及綜合判斷,而僅從財產及所得來進行評斷,往往祗將國民區分為有需求與無需求二類,未對不同的需求者進行進一步的評估與區分。

200

(二)、選擇性福利

所謂選擇性福利,多數數學者認為是透過社會福利機構,將福利資源分配給那些真正需要福利的低收入者,其服務對象是經過選擇的,而非全體國民一體適用,而所謂選擇的辦法即所謂的「財力調查」,任何需要福利服務的個人或家庭,必需先向社會福利機構提出申請,再調查其經濟狀況,審查合格之後,才有權利享受政府所提供的各項福利政策。此模式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對特定困境與壓力的暫時性措施,由於將有限資源集中於部分真正有需求的國民,被認為較易較高的效率(Kahn 1979:76-78),同時也被認為是一種可以避免社會福利資源浪費(詹火生 1988:13-14)的設計。雖然選擇性福利以效率為名,批評全民性福利無效率、浪費資源與造成政府的財政負擔。但是執行選擇性福利的財力調查本身,也會發生無效率行政工作的情形;同時一個大規模的選擇性福利制度亦可能反而比小規模的全民性福利耗費更多的政府財務與社會福利資源。

亦有學者主張,所謂的選擇性福利是指在政府有財政之外,必須另付價款的服務,這種服務只提供給合於客觀規定條件的某些申請者(Jones et al., 1983)。多數的選擇性福利主張者認為,政府應縮減服務的提供範圍與內容,尤其除了少數必要由政府提供的服務外,其餘各項福務不但政府不應介入,更應交由市場來提供並決定價格,至於少數沒有購買能力的國民,則可以透過財力調查的程序,由政府給予救助或補助(Kahn 1979:77)。

Pratt(1997:199-200)進一步說明選擇性概念的運作係建立在若干的假設之上,而容有政府介入與不介入的空間,即可以部分的、選擇的方

201

式介入:

1.社會財的準市場性。社會政策所處的財貨與服務,如醫療、福利服

務,雖具有公眾性,而異於純私人性財貨,如衣服,但也未必完全是純的公眾性,如國防般。

2.此類社會財雖可以有市場運作並為財貨定出價格,但由於對消費者

和供給者而言,彼等所可以獲得的資訊均是片面而不足的。

3.人們都是理性的行為者。人們都會捉住其所擁有及其遇到的機會,

包括政府提供的福利。

簡言之,在這些假設的情況下,選擇性福利是這樣運作的:由於社會財的消費者與供給者的資訊未必是充足的,所以政府有介入的必要,但同時由於社會財具有半公眾性及準市場性的特性,政府不必全面介入;再者,由於人們的理性及掌握機會的特質,即使政府未全面提供,需求者主動掌握機會而獲得滿足,其權利不會受到減損。

固然財力調查是用以選擇或決定優先需求的重要工具,但是並非是唯一的方法。其他人口特質(如老人、兒童)或家庭結構特質(如單親、獨居)也可以成為選擇及優先的標準,而範定福利的目標人口群(Alcock, 2002:222)。

提姆斯(Titmuss 1987)早就指出許多人被搞迷糊了,因為有許多選擇性服務與給付是基於社會權的人口類屬、族群、團體、地域人口等需求而提供的,並不全是基於個人財力原則而辦理(Titmuss 1987)。選擇性福利固然是提供給特定國民的,但是更重要的是這些特定國民、特定服務是提供給具有何種特性的國民。選擇性服務提供的對象是受到先天不

202

平等的國民,或非工業生產、社會變遷所造成的傳統社會問題,固然諸如貧窮是傳統的社會問題,更重要的是殘障等先天的不平等,所以財力調查雖是選擇服務對象的方法,卻不是唯一的方法。因此,所謂的選擇性社會福利可以有二種意義,第一種是較常為人所運用,也可稱為狹義的選擇性福利,是指需經財力調查方式的福利給付。第二種則相對上為少數福利研究者所主張,同時是較廣義的意義,是指福利的提供乃是基於社會權的人口類屬、族群、團體、地域人口等需求而提供給特定國民的。

(三)、全民性福利

相對地,無需經過財力調查的方案,則是全民性的方案。全民的社會政策方案是指全體國民對福利有同等的接近性,不因貧富、人種、膚色、居住地區而有不同的使用機會,固然不因貧窮而阻礙使用的可近性,更亦不因富有而被排除在外,但此亦不代表全體國民均免費地使用福利資源。多數學者認為全民性社會福利係社會福利資源在分配的過程中,不論貧富,皆有資格享有福利待遇,福利使用者不因使用福利資源而喪失地位,或有否定自尊的羞辱,沒有任何人因為使用福利資源而成為他人的負擔,強調全民使用或不使用的社會權,服務被認為是有需求的,且由社區來共同提供,同時這些需求是私有市場或家庭所無法也不願全面提供的服務(Titmuss 1987)。

此模式的優點為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享有福利,同時將社會福利給予視為一種權利而非政府對國民的施受慈善關係,同時可以避免選

203

擇性福利財力調查的「烙印」(stigma)(詹火生 1988:12-14)。亦有學者認為所謂全民性的社會福利,是指在一個社會中的所有公民對服務之貢獻相等,而且所有人均可由此服務享受相等的利益(Jones et al., 1983)。國民不因其職業、或用及所從事之工作的危險性,均繳交同等費率的保險費,享有同等的福利給付(Kahn 1979:76)。

全民性福利與服務最為人所垢病的問題有二:首先是政府耗用大量資源所提供的全民性福利與服務,國民認為不過爾爾,並未感到蒙受非常大的利益,不但不能滿足其各別的特殊需求,而且國民同時深信政府所提供的福利與服務是提供給窮人的。其次,全民性福利與服務的確較選擇性福利,必須花費較高的成本,是一種比較貴的福利制度(Kahn 1979:77)。

提姆斯認為全民性福利固然是提供給全體國民一體適用的,更重要的是那些服務或福利制度有必要提供給全民,或者說有那些問題是全體國民均會面臨的,亦即工業革命後造成家庭、社會關係變化或因為經濟景氣循環所引發的各種問題有必要對全體國民均予以相同的保障(Simth 1987)。

事實上全民性的方案仍可進一步區分為是需要繳費的全民方案與不需繳費的全民性方案。全民性方案並不若文字上所呈現的,一定是百分之百適用於全體國民或接近全體國民所可以享用或獲得的給付或福利方案。如號稱全民年金給付,如係採保險制,僅給付給足繳期間要求的被保險人,甚至英國無需繳費的兒童津貼(Child benefit)也未提供給所有國民,而稱之為全民性方案(Miller, 1999:11)。

204

同樣地,全民性福利的概念也是建立在若干的假設之上,而在這些假設,政府有其全面介入的必要性(Pratt,1997:201-202)

1.社會財雖可經由市場運作進行分配及提供予人們,但其提供與分配

是不當與不足的,尤其某些社會財對社會的重要性相當大,政府必須以集體的力量處理那些不足與不當。

2.基於個人與組織的原因,以選擇性原則提供社會財會阻卻某些人接

近社會財的可能性,而這些受阻卻者是真正有需要的需求者。

3.財力調查不但對福利使用者的自尊有負面的影響,且有害社會一體

的團結意識與凝聚,不利會運作。

Pratt(1997)進一步從效果(Effectiveness)、政策目標達成情形、行政成本、公共支出的意義、社會成本與社會利益、對勞動市場的意義,來分析此二種輸送模式,並整理如表4-1。簡單地說,全民性的輸送模式會有較高的服務實現率,但卻使用較多的資源,甚至有浪費的情形,不過其行政成本低及沒有烙印效果、有利社會整合、促進社會平等化及不妨害勞動誘因是最大的優點。而選擇性模式,其服務的輸送率往往是較低的,加上高而持久的烙印效果及加大社會區分化,甚至行政成本較高,是最常受的攻擊,不過其對公共支出的財政壓力較小,及能有效針對目標人口群來輸送,又能維持社會公平的倫理,是支持者最常提出的理由,不過其所造成的貧窮陷阱,也是常為人所批評的理由之一。

205

表5-1, 全民性與選擇性之社會政策特性比較摘要

特質向度全民性選擇性

效果高;高實現率不一定;通常是低

(實現率)

政策目標達成情形有資源浪費的情形

(一大部分的給付流到無

需求的人手上)有效地運用資源(針對目標人口群)

行政成本低高

公共支出的意義需要較多的公資源對公共支出的壓

力較小

社會成本與社會利益沒有烙印效果

有利社會整合

平等化

烙印效果相當大

且持續,

社會區分化

公平性

對勞動市場的意義強化工作誘因對貧窮者而言,其

邊際稅率相當

高,而危害工作誘

因,即產生貧窮陷

阱。

對於全民性與選擇性這種區分方法,固然有長久的歷史,也在社206

會政策與社會行政領域為人們所習用。正如提姆斯(Titmuss 1987)指出選擇性服務與給付並不全是限於個人財力原則而辦理,也包括基於社會權的人口類屬、族群、團體、地域人口等特定與特殊需求而提供的。Gilbert & Terrell, (2004:87)以及Burch(1999:260-268)也指出全民性與選擇性二元劃分法固然或可以將所有的社會政策給付納入,但卻未必合宜。尤其是所謂的非經財力調查、而針對特定人口特質的給付,並不合宜視為選擇性福利。而將非屬全民性的福利給付,再分為四種:1.特定類別的需求(Attributed need),如職業婦女的育兒服務。2.補償性(compensation)給付,包括過去曾經有過貢獻者或受不公平待遇者,如退伍軍人、種族岐視受害者。3.經診斷的區別(Diagnostic Differentiation)或專業判斷的需求者,如社工員裁量而提供的居家服務。4.財力調查的救助。又對Gilbert & Terrell而言,這四種給付的類型,不僅是類別的,更是順序的,是特定類別需求是且較接近、較具有所謂的「制度性」(institutional)福利的性質,而經財力調查是較具「殘補式」(residual)福利性質的。

而與Gilbert & Terrell (2004) 以及Burch(1999)的區分相類似的,Lister(2003:261-266)用「接近福利的原則」來表現,並將這些略為紛亂的不同性質的各種給付,予以架構化。Lister先將住民(含國民及有權居留的各種移民)所可能獲得福利的基本原則區分為二大類,為裁量(discretion)與權利(right)。前者又進一步分為慈善組織的救濟與政府部分依法的行政與專業裁量給付與干預,此一部分的內涵除了Gilbert & Terrell (2004) 之「經診斷的區別或專業判斷的需求」外,還包括所謂的行政裁量。而權利的部分,則進一步區分為普遍公民權的全民性福利給付,與經由諸如財力調查般的選擇性福利。當然,全民性福利又進一步

207

區分為附條件的,如社會保險,以及無需附條件的給付,如兒童津貼。進一步如圖4-1。

208

第二節多元的福利提供者

社會政策雖然是指政府的社會性政策,但是政策影響的範圍與政策規劃下的福利提供並不限於以政府機關或組織為限。從政府干預的角度來看,至少政府可以有規範者與服務提供者二種角色。所謂的規範,固然包括政府限制企業或國民的某些自由,但也包括政府對企業或某些社會團體提供社會政策方案與服務的要求。而從提供者的角度來看,即使是政府所支持付費的福利給付,也未必由政府來輸送,而可能係經由購買服務的過程由非營利組織來提供。福利提供有不同的來源是一項歷史的事實,而學者們也有不同的區分與詮釋方式。

一、福利的社會分工

有關多元的福利提供者或提供體系的觀念,早在Titmuss(1958)《福利的社會分工》(The Social Division of Welfare)乙文中,即提出不同的社會體系在實現不同的社會功能運作中,會有相互配合以維繫運作的情形,社會福利也經由三種提供體系而相互調合,即社會福利(social welfare)、財稅福利(fiscal welfare)與職業福利(occupational welfare)(Titmuss, 1958:34-43)。

社會福利:是指透過中央政府支付的「社會福利」支出,包括直接的行政服務、移轉支出、以及各種以「社會服務」(social service)為科目的國庫支出,以及地方政府的住宅計畫等。更明確地說,應該說是

209

「福利的公共體系」(public system of welfare)或「公共福利」(public welfare)之福利。

財稅福利:指的是所得稅中所涵有津貼與救助效果的項目。依Titmuss(1987)的解釋,其範圍指凡是透過中央和地方稅制所提供的救助、扣減,並包括社會保險中的政府所負擔的保費。政府為減輕對福利需求者的福利責任與負擔,政府對免稅家庭提供免稅的優惠,就像是給付予現金給付的效果般。其減稅、免稅或扣減的範圍項目繁多,包括對老年儲蓄、人壽保險、退休年金、慈善捐款、以及扶養老人、身心障礙者的特別減免等。

職業福利:是指由企業依職業地位、服務年資所提供給其所雇用之職工之現金給付或實物給付。其項目繁多,包括養老年金、死亡給付,也會包括教育訓練及其他個人性的項目。職業福利的提供使得雇主也同受其利,不過它是以工作績效、職業成就及生產力為基礎來滿足一部分的社會需求。

二、福利多元主義(Welfare Pluralism)

福利多元主義的概念,雖有不少的學者提出,但最早進行系統性討論的,概以Norman Johnson(1987)《轉變中的社會福利:福利多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The Welfare State in Transi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elfare Pluralism)乙書為里程碑式的代表。

210

當然福利多元主義的思想有其理論的重要意義,包括所謂去中心化、決策參與及反科層等價值主題(Johnson, 1987:1-2),但就服務輸送與提供的外在形式來看,至少在於強調:不應視政府為提供集體福利的唯一來源,而同時指出了政府以外的其他三個來源(Johnson, 1987)。說明如次。

非正式部門:主要有社區照顧、家庭照顧、朋友和鄰里。其指出非正式方式的福利提供是人類社會傳統而普遍的福利提供方式。雖然持新右派立場的人士主張要加強此一部分的福利功能,但Johnson也提醒,如果未有相關政策的配合,而一味地作這種主張,不過是將福利的責任由政府身上推開,而加諸到早已無法發揮功能的家庭來負擔,而最後又恐落到婦女身上。

志願性組織:志願性組織在人類的福利發展歷史上,一直扮演開創者的角色。主要的志願性福利組織包括睦鄰組織(neighborhood organization)、自助或互助團體(self-help or mutual-aid groups)、能提供服務給某案主群之組織性壓力團體(pressure groups)等。

商業部門的福利:此一類屬包括職業福利與私人福利市場二部分。如前Titmuss所討論的,職業福利是指附帶於職業或勞動就業的福利給付。而私人福利係指福利需求者透過個人的貨幣財力,在自由市場中購買勞務或財貨而滿足其需求。如老人的自費安養(護),以及私人保險公司的老年儲蓄式年金。

211

三、福利混合(welfare mix)

Rose(1986)認為社會福利的生產與消費並非是單一型式的,而是由不同型式共同形成社會的總體福利,尤其在以不同為背景的比較下,這種不同的混合組成更為明顯。他以福利混合的概念來說明,其將福利財貨依生產是否「可貨幣化」(monetized)/「非貨幣化的」(non-monetized),以及消費取得是否需支付費用,而加以區分類別化。「可貨幣化」泛指一般政府及雇主所提供的福利財貨。「非貨幣化的」指家庭提供的福利財貨。可以進一步區分為四類的福利財貨(Rose, 1986:3-39):

市場,是指生產可貨幣化及消費需透過貨幣支付交換的福利財。如私立學校、自費的老人安養與養護等。而這領域可以更進一步區分為純市場部門,如私人保險公司;以及非營利部門,如志願組織的收費性安養礙者照顧。

政府.是指生產需要貨幣計價,而消費卻非透過市場交換或間接獲得福利,特別是國民教育、國防、社會治安等。

家庭(Household):生產與消費均無需也無法以貨幣計算,這種福利型態一向不被被重視,如父親教導技能,母親提供照顧。

物物交換:並非以貨幣作為計價的交易。現代社會中此一類型的福利生產已較少。如傳統農村的交換勞動、學徒制度等。

此四類的福利財貨中,以物易物的情形已較少見,而社會的福利212

總合則由市場、政府、家庭所共同提供結合,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其總合的比例、結構與形態並不相同。Esping-Andersen(1990)也強調要討論一國的福利體制,不應限於公共福利,而應在福利混合的概念架構中,乃能掌握總體的福利生產與總量。

由以上的討論,吾人可以綜合出二個重點,第一、吾人可以發現學者們對「福利財」的概念已由具「福利性」或「社會性」的財貨或勞務,轉變為專指某些財貨或勞務,而所指稱的「福利財」未必具有「福利性」或「社會性」。而這些所指稱的「福利財」則是所謂社會政策的內容。第二、學者的討論共同指出了藉由多元而不同福利財生產來源來滿足人們的需求。

正如Johnson(1987)所提醒的:對於不同的福利項目,有時會是以政府提供為主,有時會以私人市場為主,或其他的福利來源,而依福利項目的特性而定。其考慮的原則包括給付是否具易於標準化的特性、是不是易於規範、支付該等福利所需的財力、以及是否需要以集體公共權力為基礎。而這樣的論析,則提醒研究者不但要瞭解不同的福利提供與生產體系,在政策訂定時更要考量到如何運用到這些不同的福利提供與生產體系,以及整合這些不同的福利提供與生產體系。

而在實務的制度上,即在於政府是否提供福利,或以財稅福利的方式來提供,甚至鼓勵或交由非營利組織提供;抑或由家庭社區來提供。如台灣地區推動的社會福利社區化,即以鼓勵非營利組織的方式來提供,又美國的健康保險則鼓勵自市場獲得滿足。

213

第三節福利財貨的形式

Burch(1999:13-14)將福利給付分為給付的類型(types of benefits)與輸送的形式(Forms of delivery)二個向度來討論福利給付。前者、給付的類型進一步分為物質(material):指給付與食物、衣物及保護的品質及滿足有關的;治療(therapeutic):指的是身心的治療與恢復有關的;以及機會(opportunity),是指接近與促進及提昇能力有關的,如教育、職業訓練等。而後者的輸送的形式則分為實務(in kind),指的是實際的物品,如食物,與服務,如教育;現金(cash),提供民眾自行到自由市場購買所需,如年金;以及代券(voucher),代券可說是實物及現金二者的中間綜合,民眾可以憑代券提取得實物,福利使用者也可以有部分的選擇自由。

現金(cash)最大的優點是自由,獲得福利給付的民眾可以自由選擇、何時、何處購買其所需的物品,也可以調整或分配不同的購買內容與比重。由於係由福利需求者自己到自由市場購買,往往可以得到最大的效用滿足。但是由於自由購買的運作,及現金係不記名使用的中介,往往無法確保是否為原來的福利需求者、領取者所使用,以及是否使用於之所以獲得福利給付的需求或原因上,如政府無法確定兒童津貼的現金給付是否用於兒童的食物、教育,或由父母用於酗酒。在行政方面,現金由於易於儲存及攜帶,其行政最為簡便。

而實物給付,在福利給付的歷史中有其悠久的歷史傳統。其優點是能確保及限制福利使用者的使用,較不會有浪費及分配上的偏差。相對地,限制福利使用者的選擇自由,其感受到效用會降低。事實上,因

214

社会政策作业(有答案)

社会政策形成性考核1 说明:第一次作业是“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发展”教学结束之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指导人们行动的各种(规则体系)。P2 2.(1873)年,德国学者成立了“德国社会政策学会”。P3 3.(社会救助政策)是社会政策早期形态,起源于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的《济贫法》。P37 4.(父权主义)原则是整个封建传统社会.专制王国.乃至转型期社会的社会管理的核心原则。P31 5.1884年,在英国伦敦,卫伯夫妇发起成立了(费边社)。P36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6分) 1.作为一个概念,社会政策最早是由(A )学者提出的。P3 A.德国B.美国C.英国D.日本 2.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C ),规定地方教区可以通过征收税收.接受捐赠.罚款等方式,对穷人实行救济。P37 A.《职工法》B.《安置法》C.《济贫法》D.《济贫法修正案》 3.183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D ),体现了自由主义思潮。P37 A.《职工法》B.《安置法》C.《济贫法》D.新《济贫法》 4.在经历了大萧条后,1935年,美国实施了(D )。P39 A.《济贫法》B.《济贫法修正案》C.《斯宾汉姆兰法案》D.《社会保障法案》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C )奠定了英国20世纪40年代主要的社会福利模式。P45 A.《济贫法》B.《国民保险法案》C.《贝弗里奇报告》D.《社会保障法案》6.1948年,福利国家首先在( B )宣布建立。 A.美国B.英国C.德国D.日本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社会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 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 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3.社会政策主体:社会政策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4.社会政策对象: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专门 对象,以及普遍性对象和特殊服务对象。 5.社会政策资源: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包括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 性资源。 6.社会政策运行机制: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6.价值: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点界定和划分,包括效用论价值和本质论 价值。价值的本质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 7.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 看法。价值观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体。 8.社会政策执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执行:某项社会政策、方案、决议、意见等 的具体贯彻、推行和实施。广义的执行:是指执行者为贯彻、落实社会政策指令,实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 9.社会政策评估: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应用特定的方法,对社会政策的科学性、可 行性及实施后的效果、效益、效率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以此作为决定社会政策继续、调整或终结依据的一种管理行为。 10.社会政策效果:指由社会政策的实施所引起的社会政策目标团体和社会环境所达到的状 态。 11.社会政策调整:指社会政策制定者依据评估结论反馈的信息,对社会政策的内容和形式 予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行为。 12.社会政策终结: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社会政策决策者或制定 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的一种行为。 13.社会政策周期:指社会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完整 的运行过程。 14.社会政策效力:指一项社会政策在运作过程中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客观影响,强调(1) 客观性(2)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法律效力(3)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社会政策的有效性。包括正效力与负效力。 简答题 1.社会政策基本特征: 一、社会政策是由政治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治措施。 二、社会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 1)社会政策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3小题.每题1.0分,共13.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关于社会政策的对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社会政策对象是社会政策的接受者 B .社会政策对象的被动性是绝对的 C .低保差额补助是社会政策对象差异性的表现 D .青少年作为社会政策对象是与未成年人保护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连在一起的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B 项,社会政策对象是一定政治产品的消费者。在许多情况下,由于产品的原因或者消费者自身的原因,消费者对某些政治产品是没有选择的,只能逆来顺受,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然而,这种被动性是相对的,消费者也可以依据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对某些政治产品提出自己的意见,间接地参与社会政策过程。 第2题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有( )。 A .行政机关 B .利益集团 C .参政党 D .公民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解析]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者,这类社会政策主体主要包括以下社会政策制定者:①立法机关;②行政机关;③执政党。BCD 三项属于社会政策的间接主体。 第3题 社会政策对象在社会政策过程中主要扮演的角色不包括( )。 A .政策诉求者 B .政策接受者 C .信息提供者 D .政策调整者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与社会政策主体相比,社会政策对象在社会政策过程中主要扮演以下三个角色: ①政策诉求者;②政策接受者,社会政策主体是社会政策的实施者,社会政策对象则是社会政策的接受者;③信息提供者,相对于社会政策主体来讲,社会政策对象也是信息提供者。D 项属于社会政策主体的角色。 第4题 为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部分地区开展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从社会政策主体角度分析,政府在这些社会过程中扮演了( )的角色。 A .政策制定者 B .政策实施者 C .资源提供者 D .政策调整者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资源提供者是社会政策主体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策制定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社会政策实施则是把这种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落到实处。即使是社会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也不能没有社会资源

第一章 认识社会政策

第一章认识社会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含义 1、定义: 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2、含义: 例子: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一系列政策 二、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行动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行动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行动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以《《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及其实施为例 三、公共政策 定义: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和调节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承担维持秩序和推进发展功能的主要工具。 公共政策的领域: 国防政策、外交政策、民族政策;金融政策、企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外贸政策、收入政策、产业结构政策、能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农业政策;人口政策、婚姻家庭政策、社会救助、社会保险政策、教育政策、住房政策、户籍政策、出版政策、体育政策、文艺政策等等。。。。。。 公共政策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必要性: 1、为市场的有序运行提供必要的制度框架 2、作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依据 3、协调公共资源的使用 4、解决具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提供中的问题 5、解决经济活动中的“自然垄断”问题 6、解决市场的不完全性问题 7、修正市场导致的两极化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1、公共性 2、权威性 3、价值性 4、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四、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中的一个领域,是政府在某种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某种社会性的目标而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在当代社会中,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为老百姓提供社会保障和其他各种社会服务的社会事务方面承担责任的行动。 对定义的理解: 1、“社会”:取其狭义,即直接与社会中人们的具体生活有关,具有非经济性的特征;限于国内事务;具有社会性目标

公共政策分析简答题

简答题(50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含义:公共政策是政府社会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和措施等。 基本特征: 1、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政治倾向和利益追求 2、目标性:为实现经济社会目标 3、强制性: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 4、相对稳定性:一定的稳定性,相应的政策调整 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 3、解决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4、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 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的学问 (2)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 (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 (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5)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必须建立动态模型 4、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

山大网络教育《社会政策》含答案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一)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关于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3、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伦斯基和莱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介入运作,并且只该时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三、简答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2、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⑴确立社会政策议程⑵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⑶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⑷社会政策的试点⑸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3、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有哪些责任和作用? 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性组织,它对福利领域的全面介入是现代社会政策产生的基础。没有政府部门对公共福利的干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社会政策。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发起者和实施者(2)政府为社会政策行动提供资源支持(3)政府直接提供社会服务 四、论述 1、分析下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政策的研究以福利为基本着眼点,因此可以把社会福利视为与社会政策重合的学科。 福利被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价值基础,因此,社会福利的变迁和福利的改变必然引起社会政策的变迁和发展。不同的福利观会影响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试题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 一、单选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为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部分地区开展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从社会政策主体角度分析,政府在这些社会过程中扮演了的角色。 A.政策制定者 B.政策实施者 C.资源提供者 D.政策调整者 答案:C [解答] 资源提供者是社会政策主体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策制定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社会政策实施则是把这种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落到实处。即使是社会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也不能没有社会资源的支持与配合。所有这些社会资源都离不开直接主体尤其是政府财政的支持。政府向各类对象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行为,反映了政府扮演的资源提供者的角色。 2. 今后3年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人民币用于医疗卫生事业。这体现了政府在该领域的( )角色。 A.政策参与者 B.政策评估家 C.资源提供者 D.政策管理者 答案:C [解答] 资源提供者是社会政策主体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策制定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社会政策实施则是把这种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落到实处。即使是社会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也不能没有社会资源的支持与配合。所有这些社会资源都离不开直接主体尤其是政府财政的支持。政府向各类对象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行为,反映了政府扮演的资源提供者的角色。

3. 社会政策的运行,是政府管理社会和推行的过程。 A.国家法律 B.法制建设 C.社会服务 D.社会公平 答案:C [解答] 社会政策的运行,是政府管理社会和推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也是政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目标的反映。社会政策的运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一系列具体要素和行动机制。 4.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有。 A.行政机关 B.利益集团 C.参政党 D.公民 答案:A [解答]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者,这类社会政策主体主要包括以下社会政策制定者:①立法机关;②行政机关;③执政党。BCD三项属于社会政策的间接主体。 5. 社会政策主体出于政策制定过程的优势地位,他们的发言权远远胜过社会政策对象,这体现了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 A.主动性 B.多元性 C.权威性 D.优势性 答案:C [解答] 相对于社会政策的对象,社会政策的主体的特点有:①主动性;②多元性;③权威性。社会政策主体的权威性特点主要表现在社会政策直接主体身上。它们相对于社会政策对象来讲,通常处于社

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政策概念的定义 1、多元视角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2、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理解: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1、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南开大学 18秋学期(1703)《社会政策概论》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18秋学期(1703)《社会政策概论》在线作业 新农合基金管理规定,中西部地区乡级医疗机构的住院补偿起付线原则上不超过()。 A.50元 B.60元 C.80元 D.100元 正确答案:D ()反对国家在社会福利事务上的广泛干预和实施大规模的国家福利计划,主张把国家的责任和行动限制在最小的范围里。 A.新自由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第三条道路 D.社会民主主义 正确答案:A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和补助标准参照()。 A.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B.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险 C.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D.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正确答案:D 农村五保制度的给付水平为()。 A.不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B.不高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C.不低于当地村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D.不高于当地村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正确答案: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社会政策理念是()。 A.主张市场承担主要的福利责任 B.主张国家承担主要的福利责任 C.主张个人承担主要的福利责任 D.主张国家、市场、个人共同承担福利责任

正确答案:A ()认为存在四种需要:规范性需要、感觉到的需要、表达的需要及比较的需要。 A.布莱德肖 B.瓦格纳 C.蒂特马斯 D.贝弗里奇 正确答案:A ()属于个人的基本需要。 A.食物 B.社会发展 C.社会整合 D.社会稳定及和谐 正确答案:A “第三道路”属于社会政策的()。 A.描述性理论 B.规范性理论 C.解释性理论 D.分析性理论 正确答案:B ()是指一种规范体系,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结构(组织或群体)和必要的物质条件。 A.公共政策 B.制度 C.社会政策 D.福利政策 正确答案:B 城镇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上线为()。 A.当地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100% B.当地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200% C.当地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300% D.当地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400%;

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 社会政策公共政策的一个领域。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 5 1、从概念上看,社会政策中的“社会”一词是取其狭义的用法 2、从政府公共政策实践的角度看,社会政策是政府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服务和实施社会管理的政策体系。 3、从运行原则上看,社会政策属于福利性原则的领域。 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一定范围内的公共权威机构制定的使个人或家庭可以在市场之外以非等价交换的社会供给方式得到可以直接支配或使用的资源,以满足社会性地认识到的个人需求,增进公民的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政策。” (二)社会政策的实质 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政府“干预”社会福利事务——残余式社会福利 政府“包揽”社会福利事务——制度式社会福利 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1、社会保障政策 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 3、公共住房政策 4、公共教育政策 5、劳动就业政策 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求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越轨的行为矫治) 三、社会政策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关系 (一)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 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2、关系 联系 区别:表达问题的角度不同;各国的外延不同。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 1、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 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类型 预防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增能 治疗性——原则:补偿;社会关照 2、关系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 1、社会行政的基本含义

社会政策(山大网络教育练习题答案)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1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政策 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关于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3、剩余性福利模式 是由维伦斯基和莱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介入运作,并且只该时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三、简答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2、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一、确立社会政策议程 二、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 三、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 四、社会政策的试点 五、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3、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有哪些责任和作用? 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性组织,它对福利领域的全面介入是现代社会政策产生的基础。没有政府部门对公共福利的干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社会政策。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发起者和实施者 (2)政府为社会政策行动提供资源支持

社会政策期末复习答案完整版

社会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 1.工业社会的社会政策主要是在(B )时期形成的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20世纪中期; D.18世纪 2.对政策文本中的歧义性语言、非大众化的专业术语以及一些模糊性语言作出具体的解释是(A )。 A.语义解释 B.操作化解释 C.狭义解释 D.扩解释 3.普斯基认为,影响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C ) A.政策之间的不协调性 B.行政系统之间的复杂性 C.基层官僚的生存策略 D.政治家之间的利益分肥 4.一些政策方案可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风险,必须对各个备选方案的风险强弱程度、防措施的准备程度进行分析评估,从中选择风险最小的政策方案,这是(D )。 A.价值标准 B.成本-效益标准 C.可行性标准 D.风险标准 5.储蓄保险型保健计划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D )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新加坡 6.狭义社会福利服务是针对特殊群体(A )的专业服务和生活照料。 A.社会需求 B.个人生活需求 C.公共需求 D.社会发展 7.下列关于社会救助的观点不正确的是(A )。 A.社会救助的对象是普遍性的 B.社会救助的标准是低层次的 C.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统一的财政拨款 D.社会救助水平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8.1.90年代,在教育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了(D)的教育经费体制。 A.以教育税费为主,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补充 B.以非义务阶段学杂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辅 C.以教育税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补充 D.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教育税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教育基金等为补充9.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就业政策是(C )。 A.计划配置就业 B.全员就业 C.市场主导、政府支持 D.就业终身制

社会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畴 1.政策 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定义的三层含义: 第一,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第二,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第三,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2)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3)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4)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容 2.制度 定义:“制度”(或“社会制度”)主要指一种规体系,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结构(组织或群体等)和必要的物质条件。——辨析:而政策则是一个组织为达其目标而制定和实施各种规则和方案而采取的行动。 制度与政策不同之处(理解): 一,从基本视角上看,制度主要是指一套既定的规则、结构和行为规,而政策则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在一个领域中的行动体系;(制度概念是从静态的视角,而政策概念则主要是从动态视角去反映一个领域的状况) 二,就规的要素而言,尽管政策和制度都包含了规的要素,但制度概念所反映的规要素主要是一种客观的、既定的规体系。而政策概念中的规要素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制定和实施规的行动; 三,从产生的方式上看,制度即可以是自上而下规定的,也可以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自然形成的;而政策则是一个组织有目的地制定和实施的。或者说,制度可以是自发和自然形成的,但政策却是人为的。 3.公共政策 定义: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核心特征:公共性 公共政策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4.社会政策 定义(了解):政府或其他组织在社会公平等价值目标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满足民众基本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等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社会政策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根本特征:福利性

电大社会政策期未答案有用

社会政策 一、单选题:1.社会政策的实质是 D).社会政策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2.保险会因为(C信息不对称)原因,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3.在中国大陆社会政策发展过程中,1958年至1966年属于我国社会政策的(B发展阶段) 4. 社会团结概念最早是由社会学家(D涂尔干)提出来的。 5.为一项社会政策的实施设立具体的行动计划,这是 A社会政策规划)。 6. 建国后的社会救助方针始终强调(A依靠集体、群众互助、生产自救)为主,政府救济为辅助。 7.社会保险型医疗模式是主要通过立法形式强制规定雇主和雇员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形C德国) 8.(A教育公平)是教育政策的核心问题,教育政策应该将其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9.根据我国加强保障性住房监管的政策规定,下列关于廉租住房说法正确的是(C廉租住房只能自住) 10. 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中国社会福利服务已经基本形成了(A自由主义倾向的混合)的福利体系。 11.(B西蒙)提出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12.1948年,(A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失业保险条例》是(B1999年)通过 14.在中国大陆社会政策发展过程中,1966年至1976年属于我国社会政策的(C停滞破坏阶段)。 15.通过家庭财产状态调查对符合条件的长期失业者给予现金支持或者物质帮助,……的制度安排是(A失业救助)。 16.针对一个具体的政策客体,根据其自身的逻辑框架,来分析其投入、活动、定目标,这是(B .服务计划的 17.1998年7月3日,(B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提出,……,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18.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D《失业保险条例》),标志着中国真正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 19. 狭义社会福利服务是针对(B个人生活需求)的专业服务和生活照料。 20. C新自由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破坏了自由市场经济,损害了个人自由,……,反对国家在社会福利事务上的广泛干预。21. 在专制王国时期,英国政府主要是通过(A父权主义原则)原则来对城市流浪者进行社会管 22.1935年,在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后,美国通过并实施了(C《社会保障法案》。 23. 李普斯基认为,影响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C )P126C. 基层官僚的生存策略 24.一些政策方案可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风险,必须对各个被选方案的风险强弱程度……风险最小的政策方案,这是(D风险标准)。25.储蓄保险型保健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疗保险制度(新加坡D)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26. 狭义社会福利服务是针对 B个人生活需求)的专业服务和生活照料。 27.下列关于社会救助的观点不正确的是(A社会救助的对象是普遍性的)。 28.1990年代,在教育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了D.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教育税费、非义务教育阶 29.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就业政策是C.市场主导、政府支持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从(A1994年7月)开始实施。 31.最早建立社会政策学会的国家是(D德国)。 32.当一个人感觉到某些需要与期望未能满足,并把它们说出来时,那是他的(B感觉性需要)。 33. 社会保险是通过(A.保险)原理来维护职工的基本生活权益的。 34.对政策文本中的歧义性语言、非大众化的专业术语以及一些模糊性语言作出具体的解释是( A语义解释)。 35.社会政策实施者在原政策内容的基础上再自行增添了若干个新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力度超出了原来的要求,从而使原政策不能到位,导致政策扩大化,这是(A政策附加)。 36.阿马蒂亚?森将贫困定义为,剥夺了一个人自由选择他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基本能力。这是一种B.能力说 37.住房公积金制度首先在(B上海)试点。 38.根据《失业保险……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金的最长期限为(C18个月)。39.狭义社会福利服务是针对(A个人生活需求)的专业服务和生活照料。 40.( B梅志里)提出了发展型社会政策概念。41.1601年,英国通过了 B《伊丽莎白济贫法》)。 42.(A.蒂特马斯)认为,社会政策不仅仅是要促进个人自由权利和平等的基本生活条件,而且是为了社会整体的团结。 43.社会政策评估的成本效率标准是要(C.评估投入—产出的比较)。 44.关于残补型社会福利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国家是社会福利的最后责任者)。 45.工业化社会以后,社会保险政策首先在(B德国)建立。 46.公民权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D马歇尔)47.在政策方案的选择中,要充分考虑投入与产出,估量其得失大小,根据( B成本-效益标准) 48.(第三条道路)是……,它既不同于自由主义也不同于社会民主主义,……认它试图调和国家干预与市场自由发展之间的关系。 49.针对一个具政策客体, ……,来分析其投入\活动\产出,看是否都根据计划,达到预定目标,这是(B)服务计划的执行情况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1.弗兰德·孔比斯(Friend Coombs)提出,教育政策需要研究(ABCDE)问题。P233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指社会政策主体(政府)为了满足全体或某些社会成员的需要,或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的全过程。包括收集和分析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的信息,政策方案的设计、论证和试点,通过文件和发布等。 第一节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和模式 一、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即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所要决定的事项。实质:政府面对社会需要和出现的问题决定是否采取相应的行动,如何采取行动方面作出的决定。在实践上,一般包括是否采取行动、政策涉及的方位和水平、资源调动方式、制度设计、组织设计及其他配套政策等。 1、之一:是否采取政策行动,即决定是否制定、修改或取消一项或多项社会政策。 注意:社会需求的概念(详见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 2、之二:社会政策行动的受益者范围,一项行动所覆盖人群的范围,也即一项社会政策直接受益者的范围。 ——(1)普遍主义原则与选择性原则 普遍主义原则:面向社会成员,不论贫富、男女、肤色……都不应该区别对待,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性。而且政府对成员所面对的风险应该提供政策上的安排,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权利。例如公共教育、老人健康照料等与收入无关的社会福利项目。——注重社会效益,通过平等分配避免了因区别对待而造成的社会分割和污名化效应,即保护了个人尊严,又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但是成本效益较低。 选择性原则:不同的社会成员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同,受益者应该经过资格筛选,实行选择性给付。合理的社会政策只提供有限的救助,特别是在财政紧张的年代。——注重成本效益,可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那些真正有需求的人身上,从而减少了福利开支,达到控制福利开支的目的。但是以家计调查为代表的选择方法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很多情况下有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决定资格,强化了道德和经济层面的社会差异,导致社会分割和污名效应。 两者的结合——普遍主义框架下的选择性方法:将原来的一部分普遍性给付降低到最低生活标准,剩余部分变为选择性给付,集中于最贫困的人口。例如,英国为新妈妈提供的公共健康家访是全民性的,但额外的家访则集中于风险更大的母亲和子女身上。选择主义者也开始强调社会效益,提出只为穷人提供福利的做法通常比为所有人提供福利的做法更能实现社会再分配的功能,更能促进社会公平。 (2)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社会政策专家内尔·吉尔伯特(Neil Gilbert)Gilbert 和Terrell的四类社会分配的资格条件: 第一类,基于社会人口属性的资格条件,即根据个人身份来确定享受资格。——最常见的为主要有针对特定人群(特别是老人、儿童)的社会津贴,面向群体。 第二类,基于社会经济贡献的资格条件。符合此类条件的群体(如退役军人、受政治或种族迫害等)为国家或社会作出过某种特殊的贡献或遭受过某种不公平的社会迫害,因此常带有补偿性质。以公平和功绩

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第二节社会政策过程一、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一)社会政策制定的内容n确定社会政策的优先顺序n确定社会政策的对象n 确定社会服务的标准n确定社会政策资源的筹措方式和规模n确定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二)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影响因素n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的影响n政府资源的限制n政党理念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n社会成本的考虑n社会事件的影响n 社会精英的参与作用(三)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步骤n社会问题的公共议论和影响n研究者和决策部门对社会政策的前期研究n设计社会政策方案n社会政策的实验n 社会政策的文本草拟和审批二、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一)社会政策实施的程序n 确定实施的细节和步骤n对社会政策具体项目的规划n社会政策各个环节具体行动的实施程序n对特定问题和复杂情境的特殊说明或规定(二)社会政策实施的资源配置n社会政策资源配置的一般原则n社会政策的经费投入:n政府财政是最重要来源n项目配套资金n受益者付费n国际援助n民间投入(三)社会政策实施中的服务提供n确定基本的服务方式n确定社会服务的组织方式n确定社会政策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方式n建立规范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三、社会政策评估(一)社会政策评估的基本要求n明确评估内容n确定合理评估标准n 采用科学方法和有效的实施方式(二)社会政策评估的方法n收集资料的方法:定性;定量;整合n按评估取向对评估方法分类:个案评估;制度分析;比较分析四、社会政策的调整(一)社会政策调整的原因n社会政策决策的错误或失误n实施过程中造成的偏差n外部环境影响n政府组织结构或政党变化n公众影响、社会政策对象和社会需要的变化(二)社会政策调整的层次n宏观调整n中观调整n 微观调整(三)社会政策调整的内容n指导理念或方针n决策方式n实施方式n政策周期n政策内容和目标

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

第一章社会政策释义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什么是政策 关信平《社会政策》:“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团体、组织、政府机构或者说是团体、组织中的有管理或支配权力的那个班子,即社会、组织中的决策部门。 (2)制定政策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和处理某项事物,即为了促成某些改变。政策通过解决某些问题或处理某些事务达到期望实现的状态,就是政策的目标。 (3)政策既是为了促成期望的改变而采取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动所依据的计划、方案或规则,也是一个较长的活动过程。这种较长的活动过程大多是依据一定的计划方案进行的。(4)政策的具体表达方式可以是法律、法令、章程、规定、规划、方案、计划等。在这些具体的表达方式中,一般会包括对所要处理的事项必须遵循的原则、政策目标、行动方式、执行者、目标对象、具体的行动规则等的说明和解释。 (5)作为政策的具体表达的法律、法令、计划、方案以及执行政策的行动过程,都离不开一定的实践经验、科学知识、社会理论、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的指导。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P5) 1、什么是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 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1)制度主要是指一套既定的规则、结构和行为规范,而政策则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在一个 领域中的行动体系。 ?(2)二者中虽然都包含有规范的要素,但制度概念所包含的规范要素主要是一种客观的、 既定的规范体系,而政策概念中的规范要素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制度和实施的特定规范体系。 ?(3)从产生方法上看,制度既可以是自上而下规定的,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的方式自然形成 的,而政策则一个组织有目的地制定和实施的。 ?二、什么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胡宁生认为:“所谓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确保社会朝着政治系统所确定、承诺的正确方向发展,通过广泛参与的和连续的抉择以及具体实施产生效果的途径,利用公共资源,达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平衡、协调社会公众利益目的的公共管理活动过程。公共政策是对社会的公私行为、价值、规范所作出的有选择性的约束与指引,它通常是通过法令、条例、规划、计划、方案、措施、项目等形式表达出来的。” 11、关信平: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8) (二)公共政策的要素 1.公共政策的主体

《社会政策》期末复习题

2013秋《社会政策》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工业社会的社会政策主要是在()时期形成的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20世纪中期; D.18世纪 2.对政策文本中的歧义性语言、非大众化的专业术语以及一些模糊性语言作出具体的解释是(A)。 A.语义解释 B.操作化解释 C.狭义解释 D.扩张解释 3.李普斯基认为,影响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政策之间的不协调性 B.行政系统之间的复杂性 C.基层官僚的生存策略 D.政治家之间的利益分肥 4.一些政策方案可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风险,必须对各个备选方案的风险强弱程度、防范措施的准备程度进行分析评估,从中选择风险最小的政策方案,这是(D)。 A.价值标准 B.成本-效益标准 C.可行性标准 D.风险标准 5.储蓄保险型保健计划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D)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新加坡 6. 狭义社会福利服务是针对特殊群体(B)的专业服务和生活照料。 A.社会需求 B.个人生活需求 C.公共需求 D.社会发展 7.下列关于社会救助的观点不正确的是(A)。 A.社会救助的对象是普遍性的 B.社会救助的标准是低层次的 C.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统一的财政拨款 D.社会救助水平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8.1990年代,在教育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了(D)的教育经费体制。 A.以教育税费为主,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补充 B.以非义务阶段学杂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辅 C.以教育税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补充 D.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教育税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教育基金等为补充 9.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就业政策是(C)。 A.计划配置就业 B.全员就业 C.市场主导、政府支持 D.就业终身制 10.(),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正式宣布将实行住房商品化的政策,提出个人可以新建、购买、拥有住房。 A.1979年 B.1980年 C.1982年 D.1988年

社会政策作业(有答案)

社会政策形成性考核 1 说明:第一次作业是“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发展”教学结束之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填空题(每空2 分,共10 分)1.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指导人们行动的各种(规则体系)。P2 2.(1873)年,德国学者成立了“德国社会政策学会”。P3 3.(社会救助政策)是社会政策早期形态,起源于1601 年英国政府颁布的《济贫法》。P37 4.(父权主义)原则是整个封建传统社会.专制王国.乃至转型期社会的社会管理的核心原则。P31 5.1884 年,在英国伦敦,卫伯夫妇发起成立了(费边社)。P36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 分,共6分)1.作为一个概念,社会政策最早是由(A )学者提出的。P3 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日本 2.1601 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C ),规定地方教区可以通过征收税收.接受捐赠.罚款等方式,对穷人实行救济。P37 A.《职工法》 B.《安置法》C?《济贫法》D.《济贫法修正案》 3. 183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D ),体现了自由主义思潮。P37 A.《职工法》 B.《安置法》 C.《济贫法》 D.新《济贫法》 4 .在经历了大萧条后,1935年,美国实施了(D )0P39 A.《济贫法》 B.《济贫法修正案》 C.《斯宾汉姆兰法案》 D.《社会保障法案》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C )奠定了英国20世纪40 年代主要的社会福利模式0 P45 A.《济贫法》 B.《国民保险法案》 C.《贝弗里奇报告》 D.《社会保障法案》 6. 1948年,福利国家首先在(B )宣布建立0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 分,共15 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