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相对论与二十世纪哲学

2005年是爱因斯坦相对论诞生一百周年。正如牛顿力学为代表的古典科学影响了尔后二、三百年西方近代哲学发展一样,二十世纪初突破牛顿力学而创立的爱因斯坦相对论也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世界哲学的发展。

相对论问世不久,就引起各个哲学流派的强烈反应,出版了不少论著,例如新康德主义哲学家卡西勒的《实体和函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新实证主义哲学家石里克的《现代物理学中的空间和时间》和赖欣巴哈的《相对论和先验认识》等。其中石里克于1917 年出版的这本书受到了爱因斯坦的好评。它对于将实证主义观点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统一起来,形成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布里奇曼的操作主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以及法国著名哲学家巴什拉尔的认识论,也都和相对论的思想与方法有密切的联系。在分析哲学中,罗素的哲学、奎因的哲学和古德曼的哲学渗透了相对论的精神,这是众所周知的。

在思辨形而上学传统中,象柏格森和马里坦等人就曾被相对论的革命吓坏了(皮亚杰语)。胡塞尔特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虽然将相对论的概念视为处于经验的、流俗的层面,但在更深层的思考中,如理性直观(寻求变换中的不变性)和" 视域"等观念,仍有极具启发性的可比性。而怀特海则是第一个依据相对论的科学成果,提出了过程哲学体系,使二十世纪的形而上学获得了新的发展,幷影响了米德(时间哲学)和莫利斯等人的" 客观相对主义"的形成。

在前苏联,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对爱因斯坦相对论进行了持续数十年的批评和讨论,表现出苏联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对于当代科学发展的不适应性。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对相对论哲学意蕴的阐发和传播获得了更深入的进展。除了上面已提到的奎因的本体论相对性学说提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东山再起,以及一些哲学家试图将相对论的观点与东方思想进行比较和融通以外,这里还应当着重提出后现代主义哲学(包括后现代科学哲学)对相对论哲学意义的阐发(如"透视主义"等等)。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伊?哈桑宣称:"后现代主义的基

本特征发轫于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和尼采的阐释学"。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如利奥塔、德勒兹、拉脱尔等人常引用相对论观点,而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有关相对论哲学意义的评论还成了二十世纪末由于"索卡尔事件"引发的、在全球学术界爆发的一场科学家与后现代哲学家之间的大论战的一个热点话题。有些学者认为,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观点正是德里达的去中心(decentered)的游戏和相关性思想的雏形。这就有可能为人们打开一个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理解德里达乃至整个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窗口。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关的方面,除了苏联和俄国哲学界继续总结上半世纪的经验教训,逐步修改和放弃原有的哲学信条之外,更值得重视的是日本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在最近二、三十年里发展起来的关系主义本体论。这个理论的提出,在自然科学方面主要依据了相对论的成果。他依据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观点,对旧唯物主义即实体主义本体论展开了深入的批判。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谛正是一种从实体本体论向关系存在论的转变。

从以上简要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相对论对二十世纪哲学的转型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通过不同流派对相对论哲学意义的阐述,其影响渗透到各个文化思想领域。1999 年终,美国

《时代》周刊将爱因斯坦评为"世纪人物" ,认为他提出的有关空间、时间和物质的理论不仅帮助揭开了原子和宇宙的秘密,而且对社会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对论间接地为道德、艺术和政治方面的新相对主义铺平了道路。人们不那么相信绝对性,不仅是不那么相信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而且还有真理和道德的绝对性。" 必须指出,相对论不是相对主义哲学。但相对论对种种绝对概念的消解又确实为人们对于相对和绝对、属性和关系、现象和实在的关系的理解打开了新的视野,而且相对论对当代思想的影响也几乎完全表现在推动相对主义思潮发展上。《时代》周刊用为"新相对主义铺平了道路"来概括这种影响,但必须加以解释,否则会引起误导。为此就应当进一步开展对相对论哲学问题的研究。

二、相对论的哲学问题相对论的哲学问题是围绕着对相对论效应的不同理解而提出和展开的。所谓相对论效应,是指由洛仑兹变换公式给出的长度收缩、时间膨胀以及质量随速度变化等效应。如果按照洛仑兹本人的观点,用与以太的相互作用来解释这些效应,那就不会在哲学上引起任何新的问题。但由于爱因斯坦否定了以太,发现了同时性的相对性,以相对论的时空观解释了洛仑兹变换的意义,从而得出了如下全新的见解:空间长度(因而形状)、时间间隔、质量等等成了随观察者所选取的参考系而改变的东西。由于所处的参考系不同,观察者完全有理由对物体的性状作出不同的判断。如同爱因斯坦所说:" 对于一个与地球一起运动的坐标系而言,迈克尔逊和莫雷的镜子系统并没有收缩,但是对于一个相对于太阳保持静止的坐标系而言,这个镜子系统确实是缩短了" 。由此就引出相对论效应究竟是表观的还是实在的争论,引出相互冲突的命题同时为真是如何可能的思考。这就深入到哲学的实在论和相对主义问题之中了。就实在观方面来说,相对论动摇了第一性质为外物本身所固有的传统观念。我们之所以能够说,同一个物体,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就有不同的长度、形状和质量,这些分属于各个参考系的无数个长度、形状和质量都是真实的,而决不能说它们之中只有一个才是真实的,原因就在于:上述这些在牛顿力学(和常识)中被看成绝对地属于客体自身的第一性质,在相对论中业已成为对一定参考系的相对表现。亦即属性变成了关系,而不再属于单独的物质客体本身。它们既然是由参考系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决定的,那么关系不同,所得出的量值不同,也就不奇怪了。然而,这样一来,既然一个单独的物体谈不上有什么长度、形状等等,那么,它们也就成了和"第二性质"没有根本区别的东西了。由此,又进一步引出了"物质的非物质化" 等问题,对传统的物质观、实在观和客观性等观念造成很大的冲击。

尽管作出相对主义的哲学结论是对相对论的曲解。但强调相对性的重要性却是有根据的。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相对论的论文的第一节是以如下词句开始的:"设有一个… 坐标系"。至今,在系统介绍相对论的著作中,大多是一开始就引入参考系或坐标系的概念的,否则相对论的基本原则就无从表达。当问题的提出,首先不是关于现象、对象、客体本身,而是关于用来描述它们的参考系的时候,那就表明相对性的观点正是相对论理论陈述的基本出发点。直到1948年,爱因斯坦为《美

国人民百科全书》写的条目:"相对性:相对论的本质"中,仍然写道:"' 相对论' 这个名称同下述事实有关:从可能的经验观点来看,运动总是显示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相对运动" 。"' 相对性原理' 在其最广泛的意义上是包含在如下的陈述里:全部物理现象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它们不为' 绝对运动' 概念的引进提供任何根据;或者用比较简短但不那么精确的话来说:没有绝对运动" 。相对论至少在其理论表述中将参考系和相对性的概念提到首位的做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涉及到了海德格尔多年后才

深入探讨的此在论和基本存在论的问题,因此有着重要的哲学含义和震撼力,它同样是对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作出存在论解释的一个步骤或一种方式。尽管人们起先还是更多地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待相对论的哲学意义的。这里先引用理论物理学家D.玻姆对相对论哲学意义的说

明:"这里问题涉及放弃’绝对’真理的概念……这一众所周知的现代趋势,并过渡到这样一种见解,即给定的概念只是相对于某个广义参考系才是正确的,在这个参考系的范围内它具有完全确定的意义"。显然,玻姆的"广义参考系"概念不仅和贝塔兰菲的"范畴的相对性"论点以及沃尔夫的"语言相对性原理"殊途同归,而且和奎因的"语言参考系"、"本体论的相对论"学说以及古德曼的多世界理论也是完全一致的。他们都高度重视参考系概念在建构自己的本体论学说中地位,奎因还直接讨论到相对性原理( principle o f relativity )。在他们的学说中,参考系不仅是知识可能性的条件,而且在很强的意义上成为知识对象存在可能性的条件。

曾获1995年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最佳科学写作奖的K. C.柯尔在近年来的著作中对参考系的意义作了生动的说明。她指出:"移动中的参考坐标系以及'极不相同的观点都是

正确的' 这个深奥的想法,就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她认为,"一个特殊的参考坐标可定义一个特殊的世界,参考系是" 实境" ,同时又具有改变实境、实现有和无相互转化的能力,具有分别接受互相矛盾的实境的能力。因此参考系是判断是非对错的前提。柯尔甚至认为在"不同的参考坐标系中,有不同的自然律在主宰,因而产生不同的行为表现"。显然,物理学家是不会同意这一说法的。

对参考系概念本体论含义的强调,必然展开为透视主义的哲学观点。透视主义事实上成了相对论和尼采思想的交集,难怪一些后现代主义者会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可追溯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尼采的哲学。

与多数哲学家和文化工作者不同,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更关注相对论中的绝对性方面。特别是自从闵可夫斯基提出四维空一时理论--" 绝对世界的公设"之后,有些学者认为相对论的精髓在于绝对性,即自然规律对于参考系的不变性、协变性。认为这才是相对性原理的实质。因此,相对论应当改称绝对论。前面提到的那位大力强调参考系作用的柯尔干脆把狭义相对论叫做"狭义绝对主义",把广义相对论叫做"广义绝对主义",那么,她又是如何调和相对绝对这两个方面的呢?她说:

"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同样建构在' 移动中的参考系坐标系' 这个构想的根基上。以参考坐标系的眼镜去看他的理论,让不变性站在头顶上,就不会再去注意哪些是相同的,而是专注到哪些看上去并不同;最重要的是,一些极不相同的观点如何同时都是正确的?"她把这叫做"正确观点的多元性"。

既关注极不相同的观点如何可能同时都正确,又承认不变性的真理"在头顶上" 存在,在相对性和不变性的张力之中找平衡,这正表现了相对论所促动的"新相对主义"的特征,

也反映了它的窘境。对于物理学家来说,不变性的真理,是相对论的精髓,也是物理学研究中所需要的一切,因此相对论既非相对主义,也不包含特殊的哲学含义。而对于许多哲学家来说,相对性和不变性,或者相对性和客观性的关系这一相对论哲学的核心问题,仍是有待我们去开发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三、相对性和不变性的关系实在论理解下面先介绍两种对立观点,然后引出关系实在论的进路。以前苏联数学家亚历山大罗夫为代表,认为爱因斯坦过分强调了相对性的观点,把相对论看成是相对性原理的贯彻,导致了相对论中的逻辑倒置,即从相对的东西走向绝对的东西,违反了对象的客观逻辑。亚历山大罗夫主张把相对论倒置的逻辑颠倒过来,使之从绝对的东西出发,由绝对走向相对。在他看来,所谓绝对的东西,作为理论出发点

的东西,正是"时-空的绝对结构" 。他认为绝对的东西是第一性的,而相对表现则是第二性的。这是一种以绝对论改造相对论的进路,最终归结为绝对主义哲学。

反对的意见认为,上述这种"从绝对的东西出发,由绝对走向相对" 的路子是走不通的;把绝对的东西看成是第一性,把相对的东西看成是第二性是不对的;抓住相对论中四维不变量的概念,以为可以避免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其实这是把" 测量以后获得的数学表述式"、"数学映像" ,看作现实世界本身,看成了现实世界的本体-- 一切相对论效应的客观性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都是四维不变性的一种"投影" 。这是以现实的(数学)映像代替现实本身,反映了某种数学观念主义倾向。

以上两种观点贯穿在上个世纪围绕相对论的哲学讨论中。从哲学上看,第一种观点是唯理论、实在论的,最终导向绝对主义。第二种观点是经验论、唯名论的,最终会落入相对主义。

关系实在论是与上述观点都不同的另一条进路。我在八十年代的文章中为了合理说明第一性质相对化、关系化、投影化的事实,引入了比第一性质更基本的" 第零性质"概念。这就是相对论中的四维不变量、量子力学中的态矢量等。显而易见,上述两种观点的对立和争论,正是围绕着这个闵可夫斯基空间中的四维不变量的本体论地位进行的。

与第一种传统共相实在论观点不同,也与第二种殊相主义的唯名论观点不同,关系实在论主张一种共相和殊相的相对相关性理论。也就是说,我们在相对论中所把握到的那些变换下的不变性,那些不变量,都既非共相,亦非殊相,而是某种抽象的个别

(trope ),它们和第一性质、第二性质等等在其它"变换群"中,作为抽象个别(trope )的不变项(量)并无根本上的不同,它们都有可能是本质直观的产物,都可以是"本质"、"理念" ,但都严格受制于同时渗透于它们各自所在的"变换群"中,并且落实在各个共同体之内,通过主体际性和交流理性表现出来,从而达到相对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因此,在关系实在论中,四维不变量也不是绝对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会相对化、关系化、投影化。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又会有新的更深刻的不变性" 在头顶上"出现。

对四维不变量绝对不变性的否定还有另一层更深刻的含义。这一点广松涉讲得比较清楚:"虽说' 在所有惯性系中真空中的光速都是一定不变的' ,但那是以那个空间的洛仑兹收缩和时间的广延等为前提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对观测者来说才是作为不变的、一定的所知被给予的东西。那决不是形而上学的'呆板的' 不变性,而是内部流动的,可以说是格式塔的守恒性" 。这种对于不变量的整体性的、相互渗透的理解,是对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反驳。这也是所有具有中观思想背景的哲学家和哲学学说所密切关注的。

第六章 狭义相对论作业答案(2014)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第六章 狭义相对论基础(2014) 一.选择题 1、(基础训练1)宇宙飞船相对于地面以速度v 作匀速直线飞行,某一时刻飞船头部的宇航员向飞船尾部发出一个光讯号,经过 t (飞船上的钟)时间后,被尾部的接收器收到,则由此可知飞船 的固有长度为( ).(c 表示真空中光速) (A) c ·t (B) v ·t (C) 2 / 1(v /)c t c ??-(D) 2 )/(1c t c v -??? 解答:[A]. 飞船的固有长度为飞船上的宇航员测得的长度,即为c ·t 。 2、(基础训练2)在某地发生两件事,静止位于该地的甲测得时间间隔为4 s ,若相对于甲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乙测得时间间隔为5 s ,则乙相对于甲的运动速度是(c 表示真空中光速) (A) (4/5) c . (B) (3/5) c . (C) (2/5) c . (D) (1/5) c . 解答:[B].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3、(基础训练3) K 系与K '系是坐标轴相互平行的两个惯性系,K '系相对于K 系沿Ox 轴正方向匀速运动.一根刚性尺静止在K '系中,与O'x'轴成 30°角.今在K 系中观测得该尺与Ox 轴成 45°角,则K '系相对于K 系的速度是: (A) (2/3)c . (B) (1/3)c . (C) (2/3)1/2c . (D) (1/3)1/2 c . 解答:[C]. K '系中:00'cos30;'sin30x y l l l l ??== K 系中:()2 'tan 45'1/1/3x x y y l l l l v c v ===?-=?= 4、(自测提高3)设某微观粒子的总能量是它的静止能量的K 倍, 则其运动速度的大小为 (以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 (A) 1-K c . (B) 2 1K K c -. (C) 12-K K c . (D) )2(1 ++K K K c 解答:[C]. 1 11122 02 0-=?=-=? -= K K c v K c v E E c v E E )/()/(总能量:

《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及其哲学问题》教学大纲

《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及其哲学问题》教学大纲 第一讲自然科学与哲学 1、从自然科学对哲学的作用和哲学对自然科学的作用说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关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从自然科学对哲学的作用来看,也就是哲学的根和源的问题:(一)自然科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1、哲学是从非哲学开始的。这里哲学是指科学的哲学,不是指某些“意识形态的哲学”。同任何知识领域一样,哲学不能从它自身产生出来,哲学从具体科学开始。2、自然科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1)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自然科学的一些重大突破,向哲学提出了新的问题,要求予以解决;而哲学则由于充分认识到向自己提出问题的现实基础,从而正确地解决由于自然科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2)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自然科学是产生哲学的土壤,为哲学提供丰富的养料。(3)科学的哲学只有吸取新的自然科学成就,才能战胜各种非科学、反科学的哲学。(二)脱离自然科学的哲学是贫困的哲学。自然科学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1、每一代的哲学思想无不打上自然科学发展的印记。 2、自然科学的进步必然要改变唯物主义的形式。 3、倾听科学实践的呼声,对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作出新的科学概括。从哲学对自然科学的作用看:1、自然科学的产生离不开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需要哲学的向导。2、科学的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起促进作用。3、蔑视哲学是错误的。 4、自然科学要关心哲学问题。 5、哲学不是自然科学的“裁判官”。 6、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最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检验科学真理的标准是科学实践,而不是哲学。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给科学开路的。 9、哲学鼓励百家争鸣。10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现代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同自然科学相结合。 2、为什么说自然科学的进步必然要改变唯物主义的形式? 唯物主义的内容、范畴、概念,要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增添新的内容,甚至改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自然科学发生了巨大的革命,唯物主义的时空观也发生了变革。相对论揭示了时空之间以及时空与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革新了牛顿的时空观,而且也革新了仍然以经典力学为基础的恩格斯的时空观。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的其他概念、范畴,诸如因果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以及认识论的许多问题,都同前人的许多命题、思

语言相对论的产生及发展

语言相对论的产生及发展 语言相对论往往被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实际上,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和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并没有合著过,也没有明确地为实证研究提出过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说法是萨丕尔的学生,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哈利?霍衣哲(Harry Hoijer)在1954年提出的(Koerner 2002:2)。 ①后来的学者,如美国心理语言学家罗杰?布朗(Roger Brown)(1976)等,将假说分为两类:强式,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弱式,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高一虹,1994:4)。前者认为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后者认为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上有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萨丕尔和沃尔夫并未作此区分,沃尔夫本人也并不同意极端的语言决定论。 目前,研究者通常使用沃尔夫自己的术语,即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这个陈述暗示了萨丕尔和沃尔夫并不是最早或唯一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学者。其他思想流派也有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对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对语言相对论来说,其思想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时期。 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存在于预设的外部理念,语言若要存在下去,就必须尽力正确地反映这些理念。“除了我们把思维准确地称作由心灵与它自身进行的无声 的对话之外,思维和言谈是一回事。”“从心中发出通过嘴唇流出来的声音之流称作言谈。”②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语言的背后是普遍的理性本质,为天下人共有,至少为所有思想家共有。词语不过是这种深层精华的表达媒介,语言是反映内在思想活动的“标签”,是体验世界的工具,还没有考虑到语言对思想的作用。 德国语言学传统时期 直至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特征,即民族精神。随着这种认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民族主义。 1820年,德国语言学者洪堡德(Wilhelm V on Humboldt)将语言学和民族浪漫主义的研究联系起来,认为正是语言构造了思维。思维由内部对话产生,这个过程使用了语言使用者相同的语法结构。所使用语言的语法被认为反映了这个民族国家的世界观(Weltanschauug)。“语言的多样性不仅仅是符号和声音的多样性,而且是价值观的多样性。”③

2、狭义相对论对于哲学发展的影响

2、狭义相对论对于哲学发展的影响 Einstein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探索者,他为后人留下了卷帙浩繁的科学著作和哲学社会学著作,将以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当代著名的哲学家而载入史册。赖兴巴赫说:“爱因斯坦的工作比许多哲学家的体系包含着更多的固有哲学。”爱因斯坦认为,现代哲学的基本原理组成了我们所有人生活的世界,这些原理是活生生的,是经过千百年实践检验证明的。爱因斯坦是一个奇迹,他的贡献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在当今之世,他已经成为人类智慧的化身和道德的典范。他的业绩远远超出诺贝尔奖所给予的标志。未来的时代愈久远,现在与之比肩的名人将逐渐被人淡忘,而爱因斯坦必将越来越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普朗克讲:“要对爱因斯坦的理论作出中肯评价的话,那么可以把他比做20世纪的哥白尼,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评价。” 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科学生发新的哲学思想,科学和哲学二者在他身上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是在范式的指导下解难题的,哲学表面看来对科学似乎不起什么作用,岂不知,哲学成分早已包含在范式之内了。但是当科学面临危机和革命时,科学家单在科学自身之内是找不到足够的破旧立新的思想武器的,他们只好求助哲学批判和哲学分析。而且这样的任务也只能由有哲学头脑的科学家来担当,因为他们“最清楚鞋子究竟是在哪里夹脚的”,富有科学功力和哲学素养的科学家便顺天应时地成为科学革新家。在创立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科学和哲学在爱因斯坦的思想中是水乳交融、彼此砥砺、相辅相成的。 爱因斯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他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又不墨守成规或拘泥于一家之言,他既从专业哲学家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休谟等人那里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又从哲人科学家开普勒、伽利略、牛顿、安培、亥姆霍兹、黎曼、普朗克、马赫、彭加勒、奥斯特瓦尔德、迪昂、皮尔逊等人之处获得了有益的启迪,加之他善于结合科学实践进行思考和创造,从而形成了他的综合实在论思想。这种实在论既在各种不同的乃至对立的哲学流派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又在传统和革新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因而成为一种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纲领。霍耳顿教授在60年代末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马赫、爱因斯坦和对实在的探索》中这样写道:“在我们这个世纪的思想史中,有一章可以题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哲学历程,这是一段从以感觉论和经验论为中心的科学哲学,到以理性论的实在论为基础的哲学历程。”把爱因斯坦科学哲学概括为由温和经验论、基础约定论、意义整体论、科学理性论、纲领实在论构成的独特而绝妙的多元张力哲学,在这个兼容并蓄、和谐共存的哲学统一体中,五种不同的乃至异质的要素相互限定、彼此补充,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必要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f515161055.html,/journal/ass https://www.doczj.com/doc/f515161055.html,/10.12677/ass.2016.55113 文章引用: 莫东林.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Material Ontology Is the Ontology of Marxist Philosophy Donglin Mo Department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Received: Nov. 8th , 2016; accepted: Nov. 22nd , 2016; published: Nov. 28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f51516105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 Marxism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debate in academia. Marxist ontology is the material ontology, because Marxism,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carries out the material ontology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fields; Marxism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 emphasizing the human sensibility; and the material ontology of Marx has a distinct value orienta-tion. However, practical ontology has its limitations. Keywords Ontology, Material Ontology, Existence, Practice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莫东林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8日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本体论这一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点问题。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Open Access

狭义相对论作业(2[1]..

一、选择题 [ A ]1 宇宙飞船相对于地面以速度v 作匀速直线飞行,某一时刻飞船头部的宇航员向飞船尾部发出一个光讯号,经过?t (飞船上的钟)时间后,被尾部的接收器收到,则由此可知飞船的固有长度为 (c 表示真空中光速) (A) c ·?t (B) v ·?t (C) 2 )/(1c t c v -?? (D) 2 )/(1c t c v -??? 注:飞船中的光速为c ,传播时间为?t ,所以飞船的固有长度为c ·?t [ B ]2 在某地发生两件事,静止位于该地的甲测得时间间隔为4 s ,若相对于甲 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乙测得时间间隔为5 s ,则乙相对于甲的运动速度是(c 表示真空中光速) (A) (4/5) c . (B) (3/5) c . (C) (2/5) c . (D) (1/5) c . 注:由于2 20 1c v -= ττ,其中s 5=τ,s 40=τ,故c v 5 3= [ C ]3 K 系与K '系是坐标轴相互平行的两个惯性系,K '系相对于K 系沿Ox 轴正方向匀速运动.一根刚性尺静止在K '系中,与O 'x '轴成 30°角.今在K 系中观测得该尺与Ox 轴成 45°角,则K '系相对于K 系的速度是: (A) (2/3)c . (B) (1/3)c . (C) (2/3)1/2c . (D) (1/3)1/2c . 注:22 1c v x x -=,0y y = ?-=-= =2 2 22 00 11 30 tan 145tan c v c v x y x y c v 21 )3 2 (= [ C ]4 设某微观粒子的总能量是它的静止能量的K 倍,则其运动速度的大小 为(以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 (A) 1-K c . (B) 21K K c -. (C) 12-K K c . (D) )2(1 ++K K K c . 注:?=2 02c km mc ?=-k c v 2 2 11 12-= k k c v

中西方哲学 本体论

第二讲本体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2008年10月 ◎第二讲,本体论(3周:10月7、23日;10月28、30日、11月4日、6日) 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及其发展史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 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马哲诞生之后西方本体论哲学的进展 四、中国哲学(老子、易学)对本体论问题的解决 五、人类新哲学本体论建设任务 从幻灯片“渺小”中,我们能体会到我们人在宇宙中是如何的渺小。《苏菲的世界》:“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样敏感。而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发展史简介 (一)概念。“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等概念及其关系 ◎“形而上学”这个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第一指对终极实在(ultimate reality)本性、本源、和存在状态的理性思考,形而上学即本体论,与价值论、认识论并列相对而言(狭义)。这里我们是在狭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的。 对于本体论的误解。1,从本体论是关于超验或先验的原理的系统,导出“这种哲学当然应归入客观唯心主义”的推论。(上海俞宣孟《本体论研究》);2,将研究经验存在具体内容的学问,冠之以“本体论”之名。这与20世纪语言哲学的强势崛起有关。 “形而上学”的第二种用法是广义的用法,与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开创

的哲学传统一致,是指用高度抽象的概念去把握超验的,比经验知识更为深刻、更为普遍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在此意义上,形而上学就是大哲学,被理解为包括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第三种用法是从黑格尔之后,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出来的,即相对于辩证思维方式的一种机械主义的思维方式,即在方法论意义上使用这个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起源于公元前70年的罗马,希腊漫游哲学家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在亚里士多德逝世300年后编纂他的著作时,把他归为“第一哲学”的论著放在了物理学论著之后,叫“meta (ta) physica”, or “following (the) Physics”,后来简化成Metaphysics,“meta”既有“后”的意思,又有“超”的意思,更由于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内容使这个词渐渐地明确地有了“超越可感觉经验实在的内容”这样一种内涵。 ◎本体论ONTOLOGY(《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在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 ◎(二)历史。1)古代。西方哲学起始于问: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原),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开始形成的回答:水、气、火等等某种具体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后来德谟克利特提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是实在论的、同时也是还原论的、分析的思路。◎“分析”一词有狭义与广义、或逻辑与生活两种。狭义地或逻辑地,分析与综合相对而言,广义或生活的用法等同于研究探讨,包括了辩证地研究、探讨。 ◎还原论是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方法。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性质。 ◎公理化是指通过运用公理方法的研究,建立起由公理表述的理论系统。其方法主要是:1)从它的诸多的概念中挑选出一组初始概念,即不加定义的概念,该理论中的其余概念,都由初始概念通过定义引入,即都用初始概念定义,其余为导出概念。2)从它的一系列命题中挑选出一组公理,即不加证明的命题,而其余的命题,都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出来,称为定理。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定理的过程称为一个证明,每一个定理都是经由证明而予以肯定的。由初始概念、导出概念、公理以及定理构成的演绎体系,称为公理系统。中学几何。 ◎古希腊哲学发展到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将“存在”或“是”确立为哲学的对象,他区分了“非存在”和“存在”。非存在只是变动不居的感觉对象,存在是由思想才能把握的事物不变的共相或本质。认为理性把握的本质逻辑在先。确定时间在先回答的是起源问题,而确定逻辑在先则是要回答本质或本原问题。 ◎中国哲学对世界本体的把握思路完全不同,我们可在《易传》中看到。《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相对论的发展

第八章 相对论的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狭义相对论的内容及建立过程。爱因斯坦是如何得到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的;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情况。熟悉:绝对时空观的困难;爱因斯坦的生平。 教学重点,难点:狭义相对论的内容及建立过程。爱因斯坦是如何得到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的;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情况。 教学内容: §1.相对论先驱者的思想 一 洛仑兹的收缩假说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在最初人们并没有因此否定静止以太的存在,反而认为是实验可能失败了。或力图对实验结果作出种种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假说是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的收缩假说。 1.洛仑兹(H.A.Lorenzt) 1853年7月生于荷兰。1870年考入莱顿大学,主攻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1875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1877年被乌得勒支大学聘为数学教授,同年莱顿大学授予他荷兰唯一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席位(24岁)。1912年洛仑兹辞去莱顿大学教授职务,去政府部门任高等教育部部长。他创立了电子论,首次把以太和普通物质分开,1895年提出著名的洛仑兹力公式。他将经典电磁场理论发展到了最后的高度,为相对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他因其电子论对塞曼效应进行了定量解释,与塞曼分享了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长度收缩假说的提出 1892年11月洛仑兹发表了《论地球对以太的相对运动》,用长度收缩假说解释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他认为运动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的收缩,抵消了地球在以太中运行所造成的光程差,所以观察不到预期的条纹移动。他写到:“我终于想出唯一的方法来调和它与菲涅耳的理论:连接一个固体上的两点连线,如果开始平行于地球运动的方向,当它转过90℃后就不能保持原来的长度。如果令后一个位置的长度为L ,则前一个位置的长度为L(1-α)。”其中α=v2/2c2 。1895年洛仑兹给出了更精确的长度收缩系数为 22 1c v ? 洛仑兹一直认为这种收缩是真实的,是由分子运动引起的。这与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有本质区别。 3. 一级近似的解释及地方时 洛仑兹的上述收缩假说只涉及到v 2/c 2的这种二级近似。1895年,洛仑兹发表了《运动物体中电磁现象和光现象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地方时概念,他对麦克斯韦方程组施加了一种变换。其中时间t 变为“当地时间” t′=t–(v/c2)x ,电场E 变换为E′=E+v×B/c ,磁场B 变换为B′=B-v×E/c ,结果发现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组的形式不变。由此证明其收缩假说可以准确到v/c 一阶范围。这样就解释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当地时间”t’=t–(v/c 2)x ,指在物体上的测得的时间,它与坐标系的平移速度有关。它表明,好象在运动坐标系上的时钟走慢了。洛仑兹认为地方时只不过是一个数学假设,不具有真实的物理意义,而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间才是唯一真实的时间。与此相反,爱因斯坦认为不存在所谓的绝对时间,地方时才是唯一真实的时间。 4.实验验证的失败 ①按照洛仑兹的长度收缩假说,物体的密度在不同的方向上会有所不同,这样光通过它

什么是相对论

第一章狭义相对论与洛伦兹变换 据资料显示,狭义相对论是由洛伦兹和庞加莱等人的工作基础上创立的时空理论,是对牛顿时空观的拓展和修正。爱因斯坦以光速不变原理出发,建立了新的时空观。进一步,闵可夫斯基为狭义相对论提供了严格的数学基础,从而将该理论纳入到带有闵可夫斯基度量的四维空间之几何结构中。 此外,在学习中,我还明白了狭义相对论之中的洛伦兹变换与伽利略变换的区别在于精准度的大小;而且,洛伦兹变换是基于光在可测时空中的平均速度不变的实验所证明的规律下建立起来的。 在狭义相对论中指出高速运动情况下,不同的坐标系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测量结果。如尺缩效应、时间延长等。本文将不在这里讨论以上结论的证明过程。 况且,以上结论只是对一些可能客观存在的现象的描述,真正的原理我们还不能真正的解释清楚。事实上物理学的终点就是解决最初、现在以及将来!最初,说的是宇宙的开端,即时间和空间的开端。现在,也就是现在的宇宙运行规律的背后操纵者的探索。将来,可以说是求解宇宙发展的明天。 可以说相对论只是物理学的一小步,却是近现代物理学的一大步! 第二章迷人的超光速

相对论认为超光速行进是行不通的,对于一个有质量的物体,哪怕是一个质量极小的粒子,其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会变得极大,要想再加速就极困难了,如果其质量无限大,而加速质量无限大的物质时需要无限大的能量,这是不可能的。 这里我就要问了,速度的增加与质量的增加是不是同时,还是有先有后。也许我们只要不断地产生并消耗那一部分质量就可以得到一种高速加速的方式。 我们真的不能超越光速吗,我们姑且不考虑光在可测时空中的平均速度不变的正确性。 如果说我们不是让本身的速度增加,而是让时空推着我们走,让当地的时空坐标产生推移从而看起来比光的传播速度更快。这就是时空泡泡。与之相对应的还有虫洞理论,说的是通过负能量创造弯曲时空,建立一个捷径。但是,我们可以想啊,负能量到底何德何能,它竟然可以创造弯曲时空,还可以维持弯曲的存在!这是科学家们没有给我解答的!毕竟负能量的能力也只是在麦克斯韦方程式中得到的解。 而且,敝人认为,即使造出了弯曲的时空,我们也没有办法超光速!因为那里的时空密度已经改变,用我们平直的时空尺已经没办法测量,我们想要穿越,就一定要进入,一旦进入,我们就要服从那里的规律,必须用到弯曲的时空尺!纵然在平直的时空中观察只有1米,可是弯曲了一光年的长度,于是即使我们以光速行进,还是要一年才能走完!

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易学阐释

中国传统哲学与易学有着不解之缘。尤自魏以降,历史上别开一代风气,另创一家之言的一流哲学家,多借《周易》经传思想资料以阐人伦,说物理,证心性,论道体,试图建构其体用不二,真善合一的形上学体系。王弼之注《周易》,程颐之作《易传》,张载之撰《易说》,朱熹之论“易纲领”,王夫之之著《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等,皆其显而卓者。就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理论而言,无论是其理论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还是其抽象思辩内容的表达与阐释,都极其得力于《周易》卦爻符号系统和易学自身所特有的一套概念、范畴和命题系统。通过易学形式来阐释哲学义理,建构本体论体系,是中国传统哲学民族特色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民族长期理论思维积淀下来的重要成果。本文尝试从本体论的易学阐释这一角度,粗略地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与易学的密切依存关系,非敢示人,但为求教。一“易学”属于传统经学的一部分,通常是指以《周易》为对象来“解经释义”而形成的一门学问。历史上易学分象数派和义理派两大系统。通过解释《周易》经传阐发哲学本体论思想,主要是由义理派来完成的。最先将《周易》经传的解释与哲学本体论的阐发结合起来的,是曹魏时期的著名易学哲学家王弼。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易学义理派的重要代表。黄宗羲《象数论序》曾评论其易学说:“有魏王辅嗣出而注《易》,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日时岁月,五气相推,悉皆摈落,多所不关,庶几潦水尽寒潭清矣。”王弼一改汉易卦气说中宇宙生成论传统思维模式,援老庄以解《易》,倡得意忘象之玄风,把对有关宇宙论问题的研究直接引向了本体论形态的探讨,在特定的易学形式下阐发了“以无为本”的玄学本体论。王弼哲学的终极理论关切,是探寻一个“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老子指略》)的宇宙本体。在他看来,由于形必有所不兼,名必有所不尽,所以堪为宇宙本体的,应是一种“无形无名”、即无任何条件性和局限性但又真有逻辑可推性的绝对。针对汉代哲学的经验主义思维倾向,他认为要消除其“各申其说,人美其乱(疑为“辞”之误)”的诞昧局面,必须抛弃“察近而不及流统之原”的感觉主义思想方法,而提倡一种以远证始、以幽叙本的理性主义的抽象思维。他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而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同上)物之近而显者,必有其远而幽者为其本由。这就需要借助理性思维,通过逻辑演绎和抽象,以达到对于本体的认识和把握。沿此一路,王弼以解《易》为径,主要从两个方面阐释了其玄学本体论思想。 (一)象、意之辩王弼《周易略例》之《明象》章,专门就言、象、意三者关系展开讨论,此章内容,从筮法上讲,主要是论述《周易》言、象、意即卦爻辞、卦爻象和卦爻义三者的关系问题,从哲学上讲,则涉及到本体论、方法论的问题,即从象、意关系的角度提出了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以及如何认知、把握本体的问题。概括起来,王弼象意之辩内容有四;(1)象生于意。王弼解《易》,以取义为主,于汉易象数之学尽力排斥。所谓“象生于意”,与其取义说是完全一致的。他在《周易注》中解释乾《文言》时说:“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于义也。有斯义然后明之以其物。”义、意互训,亦强调意为象本,象由意生。意或义,乃可脱离象而独立自存的抽象实体。此一结论,为其“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的,玄学本体论直接提供了理论基础。 (2)意以象尽,寻象观意。意虽可离开象而独立存在,但“象者所以存意”,“尽意莫若象”,抽象的意又需借助于具体的象而体现和表达。所以若欲把握和体认意,又必须“寻象以观意”,以象为工具和手段。其所谓“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韩康伯《系辞注》引),理正与此同。意在忘象。象生亍意是前提,寻象观意则是方法或手段,得意忘象才是根本目的。象与意本质上是对立的。若执著于象,就不可能真正把握到意。只有在体认把握到意之后复将得意之具抛弃,才不会为其所累,而真正得到意,从而达到终极本质的认识。此即所谓“执之者则失其原”,“不以执为制,则不失其原矣”(《老子指略》)。(4)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触类”、“合义”亦即“得意”之别一说法。盖谓由具体而进到了抽象,由个别而达到了一般。王弼认为,只要掌握了事物的义类,就能判识其杂多的征象,只要抓住了事物的一般,也就[!--empirenews.page--]能统御其具体的殊

工科物理大作业15-狭义相对论基础

15 15 狭义相对论基础 班号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 (在下列各题中,均给出了4个~6个答案,其中有的只有1个是正确答案,有的则有几个是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狭义相对论揭示了: A .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B .电磁场的运动规律; C .高速物体的运动规律; D .引力场中的时空结构。 (C ) [知识点] 狭义相对论的研究对象。 2. S 系内发生的两事件P 1和P 2,其时空坐标分别为P 1 (x 1,t ) 和P 2 (x 2,t ),S’系以高速v 相对于S 系沿x 轴方向运动,则S’系测得这两件事必是: A .同时事件; B .不同地点发生的同时事件; C .既非同时,也非同地; D .无法确定。 (C ) [知识点] 同时性的相对性概念。 [分析与解答] 由题意知,012≠-=?x x x ,012=-=-=?t t t t t ,即这两个事件在S 系是同时不同地发生的,则由洛仑兹变换式得 0122≠-?-?='?c t x x /v v ,012 22≠-?- ?='?c x c t t /v v 所以,S’系测得这两件事必是既非同时,也非同地。 3. 两个惯性系S 和S ',S '系沿x (x ')轴方向以速度v 相对于速度S 系运动。设在S '系中某点先后发生的两个事件,用固定于该系的钟测出两事件的时间间隔为τ0,而用固定在S 系的钟测出这两个事件的时间间隔为τ 。又在S '系x '轴上放置一固有长度为l 0的细杆,从S 系测得此杆的长度为l ,则下列正确的是: A. 0ττ<,0l l <; B. 0ττ<,0l l >;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知识词典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没有关于本体论的理论,就没有哲学 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学术界争议颇多,其中既有关于译名的争论,也有关于本体论自身的争论。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本体的词义学考证,也不能因为各种唯心主义的、神学的,以及旧唯物主义形而上的本体论而否认它在哲学中的地位。哲学中本体论存在依据的最深层的根源不是人的哲学思辨,我们不能依据某些错误的本体论观点而对本体论作为哲学问题采取拒斥态度。本体论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是人的实在处境和生存需要。人生活在世界之中。人是生活于世界中的人,人面对的是人的世界。人的生存依赖世界,人必须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不同于具体自然科学的哲学学说不能无视这个最根本的事实。对客观世界的具体把握是实证科学,而对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世界的总体性把握是哲学。世界如何(它的本质和状态)?属于本体论问题;世界如何认识(认识世界的途径、方法和规律)?属认识论问题;世界的意义(应该如何)?属于价值论问题;如此等等。任何一个够得上称为哲学问题的问题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与世界客观实在性问题相关联。在哲学史上哲学领域不断分化又不断扩大,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但无论怎样变化,对世界自身的认识始终是它的基础部分。本体论问题并不能涵盖全部哲学,但本体论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一个哲学体系具有基础性的决定性意义。 世界是惟一的,但关于世界存在的本体论学说却是多样的。我们可以不同意本体理论中的思辨形而上学学说,不同意柏拉图、黑格尔的理念论和绝对观念论,不同意生命哲学、唯意志主义哲学以及各种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学说,但我们不能反对本体论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归结为对本体论问题的抛弃。其实即使是拒斥本体论的哲学仍然是以拒斥的形式包含着一种对世界实在性的看法。尽管自古至今,各种各样的本体论学说都是为自己的哲学体系寻求基石,主张各异,但从根本上说它的核心始终离不开人类面对的世界即存在,问题只是它以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对存在进行诠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立足点不是为了构造哲学体系,也不是寻找所谓安身立命的依据,而是建立既能认识世界又能改造世界的不同于以往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客观基础,都是以对世界的本质和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理解为依据的。离开世界本身争论世界观问题,以及争论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无异于民间笑话中瞎子争匾,自说自话。 本体论问题并不单纯局限于世界的本性问题,它关系到认识领域、实践领域、生活领域中的种种问题。实践是对象化的活动,对象化的活动必须有对象,而对实践的看法取决于对实践对象的看法。康德的实践理性、黑格尔的实践观念,虽然都强调实践但并不改变它的唯心主义本性,因为它对世界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或者是二元论的。认识是对象化的知识,它必须有对象才可能有认识。因而认识论的性质取决于本体论的性质;唯理论与经验论都各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分,这并不取决于理性与经验自身,而是取决于它的本体论前提。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哲学必须从天上降到地上,反对德国的思辨哲学;但马克思主义的生活世界、现实世界或者象他们所说的实际生活都是以自然界优先地位为前提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发生的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思想生活在内的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它既有主客体关系又有以物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就

从普朗克看不懂相对论说开去

科学时报/2009年/3月/4日/第A03版 国内 从普朗克看不懂相对论说开去 《前沿科学》创刊两周年座谈会聚焦原始创新与非共识项目 李晨 普朗克看不懂相对论 1905年,爱因斯坦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原理,他的论文发表在德国的《物理学年鉴》上。当时,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是这篇论文的审稿人。他在论文评审意见中说:“我看不懂这个文章,但我觉得有点新东西。”因为普朗克的支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时问世。这是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曾国屏在以“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攀登前沿科学高峰”为主题的《前沿科学》创刊两周年座谈会上讲到的一个科学史上的细节。 “世界上最重要的真理是真善美,真在第一位,没有真就没有善和美,所以敢讲真话是科学创新哲学的金钥匙。”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范良藻说。 爱因斯坦很幸运,没有因为普朗克看不懂相对论而被埋没,但科学史上还有很多假说,如原子分子论、大陆漂移说等都是几十年以后才被认识到价值的。曾国屏说:“科学总是寄托于猜想、假说这种学术形式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假设本身是良莠不齐的,因此我们的科学研究强调实验和检验。但这样容易形成一个怪圈,因为没有资助就无法检验,因为没有检验成果又无法发表论文,然后又陷入得不到资助的循环。” 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认为,要在科学前沿得到一个重大突破,没有科学精神做支撑是不可能的。在创新探索中,由于很多问题尚未突破,对一些超前性研究还不可能达成共识,因此一些科研人员很难获得支持进行自由探索。“我认为这是科学工作者常常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在我自己的科研生涯里就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通过长期的科研积累看到一个新的科研成长点,或者是根据国际发展看到一个成长点,非常激动,甚至彻夜难眠,觉得需要进一步探索,但是你提出来得不到支持,甚至有人认为这很荒谬,这个问题怎么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越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如果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那就是普及的东西了。前沿科学是需要探索的东西,只有少数人能掌握。一个难题没有解决,肯定存在特殊的难点。 自由探索需要非常规支持机制 “前沿科学提倡自由探索,就需要营造一种氛围,其核心在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王越强调,科学精神一是要大胆地、科学地怀疑,未知的东西很多,现在看起来都是不可理解的,但只要精心研究和探索,是能够慢慢取得认识的;二是要有平等的讨论,不能以大教授身份压制年轻人。前沿探索要想从一开始就有商业利益,或者得到别人支持,是不可能的。技术创新没有人文精神支持也是办不到的。前沿科学要发展,就要有一种百折不挠地为社会民生和某一个发展问题努力拼搏的人文精神做支撑。所以,在前沿探索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是一个根本的要点。 匡廷云认为,对于非共识话题,尤其需要战略讨论,目的不是取得共识,而是获得支持。因为“非共识”的问题,无法获得支持就无法开展研究,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对此,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认为,自由探索的重大创新需要非常规的资助机制。现在的情况是非常强调规范化管理,武夷山认为这是必要的,但过度强调审计规定、财务规定等,有可能会抑制创新。“如果这种管理思路占主导地位,那是十分可怕的。”

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一、相对论与二十世纪哲学 2005年是爱因斯坦相对论诞生一百周年。 正如牛顿力学为代表的古典科学影响了尔后二、三百年西方近代哲学发展一样,二十世纪初突破牛顿力学而创立的爱因斯坦相对论也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世界哲学的发展。 相对论问世不久,就引起各个哲学流派的强烈反应,出版了不少论著,例如新康德主义哲学家卡西勒的《实体和函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新实证主义哲学家石里克的《现代物理学中的空间和时间》和赖欣巴哈的《相对论和先验认识》等。其中石里克于1917年出版的这本书受到了爱因斯坦的好评。它对于将实证主义观点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统一起来,形成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布里奇曼的操作主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以及法国著名哲学家巴什拉尔的认识论,也都和相对论的思想与方法有密切的联系。 在分析哲学中,罗素的哲学、奎因的哲学和古德曼的哲学渗透了相对论的精神,这是众所周知的。 在思辨形而上学传统中,象柏格森和马里坦等人就曾被相对论的革命吓坏了(皮亚杰语)。胡塞尔特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虽然将相对论的概念视为处于经验的、流俗的层面,但在更深层的思考中,如理性直观(寻求变换中的不变性)和"视域"等观念,仍有极具启发性的可比性。而怀特海则是第一个依据相对论的科学成果,提出了过程哲学体系,使二十世纪的形而上学获得了新的发展,幷影响了米德(时间哲学)和莫利斯等人的"客观相对主义"的形成。 在前苏联,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对爱因斯坦相对论进行了持续数十年的批评和讨论,表现出苏联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对于当代科学发展的不适应性。 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对相对论哲学意蕴的阐发和传播获得了更深入的进展。除了上面已提到的奎因的本体论相对性学说提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东山再起,以及一些哲学家试图将相对论的观点与东方思想进行比较和融通以外,这里还应当着重提出后现代主义哲学(包括后现代科学哲学)对相对论哲学意义的阐发(如"透视主义"等等)。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伊·哈桑宣称:"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发轫于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和尼采的阐释学"。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如利奥塔、德勒兹、拉脱尔等人常引用相对论观点,而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有关相对论哲学意义的评论还成了二十世纪末由于"索卡尔事件"引发的、在全球学术界爆发的一场科学家与后现代哲学家之间的大论战的一个热点话题。有些学者认为,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观点正是德里达的去中心 (decentered) 的游戏和相关性思想的雏形。这就有可能为人们打开一个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理解德里达乃至整个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窗口。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关的方面,除了苏联和俄国哲学界继续总结上半世纪的经验教训,逐步修改和放弃原有的哲学信条之外,更值得重视的是日本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在最近二、三十年里发展起来的关系主义本体论。这个理论的提出,在自然科学方面主要依据了相对论的成果。他依据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观点,对旧唯物主义即实体主义本体论展开了深入的批判。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谛正是一种从实体本体论向关系存在论的转变。

道家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

道家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 道法自然是老子要表达的宇宙本体的观念 《老子》哲学在中华哲学史上素有开山祖的称谓,它的贡献就是将“道法自然”作为哲学的宇宙本体论。《老子》有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人、地、天都要效法“道”,而“道”则要效法自然规律,宇 宙法则。这就是老子要表达的宇宙本体的观念。 定出这个本原,在伦理上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从古至今,自儒释道阐明了宇宙本体论之后,历经两千多年,不少朝代的士大夫,却将本体论给弄没了。将“忠孝”变成了最高行为规范了,“忠孝”这个行为规范是必需要的,但它要在“敬天”,“仁爱”这个最高行为规范的统领下,这样才会“刑法不崇尚士大夫,礼数不卑下庶民百姓”。钱文忠教授讲《三字经》时,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用上边这句话来解释,而且讲到过去有些朝代把这句话解释成为“刑法不能上罚士大夫,礼数不能下给庶民百姓”这是错的,违反原著《尚书》的本义,而且是篡改。 复兴不是复古 我们强调复兴不是复古就是这个意思,这才能传承与创新并举,也才能使中华伦理成为公平的,为人认可的真理。所以说中华崛起了,如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扶其左右,才势必成功。尤其中华复兴已经不是仅仅中国人在关心了,而是全世界人在关心了。 道家是从修养身心去谈“善治天下” 道家学问与心理调治,其实在中医里从阴阳五行的脏腑经络去调治心理疾患,就已经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而道家在伦理到行为的建设上也颇有建竖。尤其在调理心理障碍上,更有其突出的地方。 说起来惯常的研究者,把道家对人文,教化是持批评的态度的,但实际道家正是从修养身心去谈“善治天下,应体大道之无为无形,以墨化群生,无心任化。”

科学哲学的前沿与发展趋势.doc

科技哲学的前沿与发展趋势- 引言 现状下,对于科技哲学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科学技术方面,与此同时科学哲学与自然哲学,则属于科技哲学研究过程中的延伸部分[1]。科技哲学相关联的问题很多,并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科技哲学如果能够对知识结构创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那么将会使科技哲学所研究的领域范围进一步扩充,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有利的推进作用。鉴于此,本课题对科技哲学的前沿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1 科技哲学的前沿分析 1.1 思想流派纷呈方面 科学文化哲学在现代西方文化科技中的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例如女权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便是耳熟能详的哲学文化,并且这些哲学文化有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进入二十一世纪,在自然科学范畴当中,人文社会科学逐渐渗透进来,虽然女性主义在科学界所维持的时间较为短暂,但是从认为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它从独特的视角很好地对主体科学进行了理性的批判[2]。与此同时,还构思了有关女性主义科学的一些假想及实践。对于哲学研究来说,显然不仅仅局限在上述所论述的内容当中,还涵盖了政治、文化、科学以及技术等,这些均会对我国科技哲学产生尤为深远的影响。 1.2 意识形态批判方面 对于科学文化哲学来说,里面所研究的学科及内容诸多。我们知道学科之间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的,进一步便会呈

现科学划界等呈现上的问题。以所发布的学术为依据,可以看出科学文化哲学意识形态是存在批判这一特质的。通过批判便能够认识问题的存在,从而剖析问题的根本,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依据,这显然也是科技哲学值得深入研究的关键优势一致。结合近年来在各大学术权威网站所发表的文章来看,基于科学文化哲学中有关于意识形态批判的文章占了3.6%[3]。从学术分支广泛的层面分析,这一数据很好地说明了现状下在科学文化哲学中意识形态占据有利地位。对于哲学文化批判讨论来说,其前沿问题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其一是科学,其二是人文。因此,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相关性成为了诸多学者所研究的对象。有学者经研究表明:在人文与科技哲学两者充分融合的前提下,才能够使哲学科技充分有效地发展起来,进一步使科学文化哲学在促进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充分有效地展现出来。 1.3 科技哲学的热点问题分析 对于未知世界,吸引了大批学者进行探索,并且在探索过程中通常带有极为强烈的哲学思辨色彩。这是由于未知的不可预知性,在事实缺乏有效证据的前提下,哲学思辨便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恩格斯说过:历史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丰富经验能够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到极大的帮助[4]。这说明了,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依赖于历史,并将历史作为自然科学理论在构建方面的重要参考凭据。在哲学学术界,科技哲学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属于一大热点问题。比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引起重点关注的年里约会议中所表法的有关保护全球黄金的国家元首宣言。世界各国均将此问题称为21世纪议程,并且该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充分重视。 2 科技哲学的发展趋势探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