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演变的概况g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演变的概况g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演变的概况g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演变的概况g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演变的概况

形成

一、控制拉美,稳定其后院。先后推行过“门罗主义”、“泛美主义”。

二、一战后,推行“金元外交”。

三、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控制西欧、日本。

四、冷战结束后,到处插手别国事务,推行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西方国家中确立了霸主的地位。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但其基本目标都是维护美国的霸权。美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

演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之所以提出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因为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发展很快,又垄断着原子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整个全球参战国家关系和美国国际战略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和美国自身实力的变化,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一、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

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张性、进攻性、侵略性。1947年3月12日提出的杜鲁门主义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全球战略要求推行实力政策,主张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一场全球战争。

杜鲁门政府(1945——1953)上台以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很快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在朝鲜战场失败后,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对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与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文化渗透,同苏联一起攻击中国。在军事上,美国以“灵活反应战略”取代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对亚非拉国家,一方面通过带有附加条件的援助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又对古巴大搞武装颠覆活动,在巴拿马、多米尼加进行军事干涉,在越南发动了特种战争,约翰逊政府把“特种战争”发展为“局部战争”。

二、全球战略调整时期的尼克松主义

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国际战略的收缩期。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被迫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大肆推行缓和战略。尼克松政府确定了全球战略计划的4项原则:①遇到战略核战争依靠美国的核力量。②遇到战区核战争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英国等承担部分责任。③战区常规战的任务由美国和盟国部队分担。④对次战区或地区性战争,由当事国和盟国承担主要责任,美国提供一定援助。

70年代,世界上多种力量迅速发展,美国经过长期海外扩张,尤其陷入越南战争泥潭不得自拔,经济实力大为衰减,霸权主义严重动摇。美国政府不得不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具体表现为尼克松主义的出台。

尼克松主义是1970年2月尼克松在国会提出长篇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所谓的“尼克松主义”。

三、对苏“转守为攻”时期的“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和“超越遏制”战略

第三阶段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美国又进入新一轮的扩张时期。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较大的发展。里根总统提出了“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关系总战略。乔治·沃克·布什继任总统,提出了“超越遏制”战

略。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极力想保持此局面,构建美国领导下的单极世界。政治上推行所谓的“全球民主化”;经济上进行经济制裁,剥削发展中国家;军事上部署军事力量并建立军事联盟,干涉别国内政;进一步挤压削弱俄罗斯;抑制中国稳定、统一和发展。

里根政府(1981——1989)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决心打破均势,以增强实力为核心,企图压倒苏联。1985年提出了“总统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

布什政府(1989——1992)针对苏联、东欧改革和两极格局瓦解的形势,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全球战略。

四、面向新世纪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1992年克林顿当选总统,1993年1月18日,正式提出美国外交“将建立在三个支柱的基础上”,即:把经济安全作为美国冷战后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改编美国武装力量,用以对付美国安全和国家和平受到的新威胁;以民主原则和民主制度为根基。1993年9月27日,克林顿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说中,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了“扩展战略”。1994年美国政府又正式提出了“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

2000年小布什上台后,起用新保守派及其代表人物,让其在政府中担任关键职位,并积极采纳他们的政策主张。美国外交政策被新保守主义者“劫持”。新保守派的基本思想是:现在的国际法、联合国侵犯美国利益,美国应推行“全球单边主义”或“民族单边主义”,不应过多顾及盟友的意见和利益。

推行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布什总统上台后的外交政策中的单边主义较为突出。

推广美式民主和价值观。具体说,就是在全世界“拓展美式民主”,推行人权外交,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

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涉及一些其他重大问题。美国称它要领导世界,它的一举一动会对世界造成影响:如在国际事务中是推行单边或是多边;在解决国际争端中是用武力或是和平方式;在反恐和人权上是坚持一个标准或是双重标准;对联合国的权威是维护还是蔑视;对现存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是遵守或是破坏;在国际关系中是平等相待或是搞强权政治。这些都是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了解美国的全球战略演变,关系到美国本身的利益和发展,更关乎全人类的利益、前途与命运

认识

目前,世界格局正处于动荡和调整时期,多极格局是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由于遍布全球的军事战略部署以及拥有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和干预别国内政的能力,美国依旧是制约世界和平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美国政府的一举一动对世界

尤其是中东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安全形势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它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美国依仗自己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优势,极力鼓吹奉行“新干涉主义”、“单边主义”,干涉别国内政,推行新的“炮舰政策”,使得各种矛盾进一步复杂化甚至激化。种种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使得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面临重大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经济领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促进了共同发展。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的不同,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又是不均衡、不对称和不平等的。由此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各种矛盾日趋凸显,给全球的安全形势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走向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也是世界许多国家的共识。但是,目前处于强势的美国竭力否定并坚决阻挠多极化发展,理论上鼓吹并宣扬“单极稳定论”;政治外交上借大国合作反恐,以单边主义谋霸;军事上发动战争,公然违反国际法。虽然美国构筑的单极世界的战略正在推行,但它没有也不可能阻断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新世纪的今天,世界这个大家庭已变得相互依赖,已经是全球化、一体化的世界,不是谁的单一世界,也不是谁能“领导”的世界;求同存异的原则必不可少;发展是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目标和权利,是不可遏制和阻挡的;世界各种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平等合作、共同努力。随着制衡美国“一超”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并且趋于自发联合,相信营造和平世界的梦想不再遥远。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一周知识概述 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 1、变化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 (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侵略朝鲜和越南)(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3、基本格局: (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冷战政策 (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美国的根本目的是称霸世界) (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目的一: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发生;目的二:通过美国的援助,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标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至此,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6)美苏冷战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争霸 (1)开始与结束的标志: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展 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 束。 (2)根本原因: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各自国家的利益。 (3)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4)过程: 第一阶段: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原因:五六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攻美守。原因:美国受经济危机(1974-1975)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美国深陷越南战争,难以自拔,尼克松于1969年执政后,实行了战略收缩。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加,转而采取进攻战略。表现:苏联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 第三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初,双方实行有限缓和。原因:长期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8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美国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它的经济也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因此,美国同意实行有限缓和。表现: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最初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的。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全球战略是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出的战略,并且其始终是贯穿美国对外政策的中心。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超级大国才有资格、有可能形成全球战略。深入透彻地研究美国的全球战略,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抓住有利机遇,利用和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着重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好地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富强。 一、二战后美国战略部署的演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之所以提出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因为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发展很快,又垄断着原子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整个全球参战国家关系和美国国际战略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和美国自身实力的变化,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第一阶段是美国战后第一次战略扩张期,是从战后初期到六十年代末,美国奉行的是对外扩张战略,这一时期对外战略带有明显的扩张、进攻和侵略的霸权色彩。1947年3月12日提出的杜鲁门主义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全球战略要求推行实力政策,主张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一场全球战争。 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国际战略的收缩期。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被迫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大肆推行缓和战略。尼克松政府确定了全球战略计划的4项原则:①遇到战略核战争依靠美国的核力量。②遇到战区核战争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英国等承担部分责任。③战区常规战的任务由美国和盟国部队分担。④对次战区或地区性战争,由当事国和盟国承担主要责任,美国提供一定援助。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习题详解

(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内容标准】(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006年武汉市中考思想历史卷及答案(大纲卷) 28.学习历史需要准确掌握基础知识。下列关联正确的一组是 A. 林肯——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 B. 拿破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 C.杜鲁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代言人 ?2006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25.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华约和苏联解体后,北约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你认为普京此话的含义是 A.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合作 C.世界局势日趋缓和 B.世界两极格局已经终结D.经济全球化趋势日 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非实验区) 24.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A.多极化??? B.“一超多强”? C.“五强并立”??? D.单极世界?? 2006年福州市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试卷 20、从下图中你所能得到的信息是 美苏争霸B、日本成为经济强国C、出现了众多跨国公司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2006年泰州市二〇〇六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23.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多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其中“多强”除了中国、日本外,还有 A.意大利、英国 B.欧共体、德国 C. 法国、加拿大 D.欧盟、俄罗斯 2006年安徽省濉溪县初三毕业会考历史试卷(开卷) 24、当今世界新旧格局交替的显著表现是()A、由国际经济旧秩序向国际新秩序过渡 B、由两级格局向多极化发展C、由美国称霸到美日欧三足鼎立 D、由意识形态对立到政治军事对抗 ?2006年湖北省黄冈市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课改区) 24.下列关于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B、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C、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已经定型 D、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成为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江苏省盐城市二○○六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统一考试史地试卷 23.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格局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独霸世界 B.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足鼎立 C.形成了多极化格局 D.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湖北省宜昌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课改实验区使用) 20.某班开展以"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明同学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其中不准确的是A.罗斯福新政?????? B.美苏"冷战"???? C.多极化趋势?????? D.科索沃战争 2006年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卷 20.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是 A.两极对峙 B 多极化形成 C “一超多强” D 和平共处 2006年山东省中考试题 15、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第五章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1、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是全球性的。 2、对于中国来说,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 第一节当代美国经济 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美国为什么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历史短,没有封建的包袱,因此思想不受束缚,创新能力强。 200多年的历史中就发生过两场战争,不打内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能源多,地大物博。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战争中获利最大的国家。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实力基础。 冷战时期美国始终保持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但其经济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战后初期是美国经济的调整发展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 第三次技术革命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局面。经济危机、美元危机、能源危机 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增长。 里根经济学 ●紧缩性货币政策 ●削减福利开支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对企业大幅减税 老布什时期,美国经济开始疲软,美国经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调整与改革。

二、美国经济的调整与改革 克林顿时期 第四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 克林顿政府采取的措施: 1.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干预。 2.压缩政府津贴,削弱国防开支,增加税收 3.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4.积极拓展对外贸易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期。 一高三低:低赤字、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增长率 小布什时期 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迹象 小布什采取的措施: 对内经济政策:通过减税和降息,力图扩大就业和投资,推动经济恢复和增长。 对外经济政策:美国政府放弃了强势美元政策,连续贬值,促进了出口,缩小了贸易逆差。 三、美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 第一,美国经济始终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循环往复。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2000年美国信息产业和股市两个泡沫相继破灭 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 第二,财政和金融政策摇摆不定。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以财政赤字加大投入,创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上升,刺激经济增长。金融政策: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控制或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 美国经济四大难以根除的经济疾患。 一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二是国债连年攀升。 三是个人储蓄增长有限。 四是贸易逆差。 第三,贫富两极分化难以消除,社会问题愈益严重。 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007年3月爆发的次贷危机,是上述美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 次贷危机是房地产泡沫破灭而导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财政金融政策、经济结构和社会贫富悬殊等深层次矛盾,表明美国的经济调整与改革只能部分地改进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却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推荐下载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 同的对外政策。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1)“遏制战略”(1945—1952年)。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 环型军事基地网。(2)“解放战略”(1953—1960年)。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 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 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3)“和平战略”(1961—1968年)。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 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 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在国内,经济发展疲软;在国际上,苏联的挑战,西欧、日本独立倾向的加强以及发展中国家反霸斗争的高涨,都对 美国的战略地位构成威胁,也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1)“新遏制战略”(1981—1987年)。这是里根政府推行重新确立美国地位的新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扩 军备战,“重建美国军事力量”,对苏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政策,加紧与苏联在发展中国家 的争夺,在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基础上,加强同西方盟国的政治协商和一致抗苏的战略合作。 (2)“超越遏制战略”(1989—1991年)。这是布什上台后制定的具备和平演变特点的军事战略。它标志着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战略的要点是,要求苏联放弃 对外扩张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同时加强同苏的联系,对苏提 供援助,支持苏联的“政治多元化”、“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迫使苏从东欧、阿富汗撤军。 一、美国的对外政策 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地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确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这 一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如下因素:在二战中迅速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奠定了美国 对外干预的基础;流行于美国政界与舆论界的“恐赤症”有力地加强了美国的对外干涉欲;战后,把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而导致的对国际市场及资源的现实需求刺激了美国对外经 济扩张的意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始终不变,但在不同的时期外 交策略有所不同。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 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 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 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 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素材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立于二战后初期,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则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4.苏东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5.“独联体”是由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是一种国家之间非常松散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 6.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直接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7.多极化出现于两极格局形成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解体后,多极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处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目前则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8.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或称世界格局);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恶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9.二战以来的美日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战后初期,日本从属于美国;1948年后为伙伴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1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大中东”战略遇到了大麻烦,显而易见的颓势并不因为击毙拉登,就可以得到逆转。重要原因是美国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同时摆平象阿富汗、伊拉克这样的弱小国家,尤其是摆平不了政权更迭后的乱局,却由于自身消耗巨大而陷入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在技术上早已破产,高达14.3万亿美元的国债则是明证。地缘、能源、金融等要素控制方面,美国无力维系单极独霸格局,面临全面性、体制性的崩溃风险。即使在北非、西亚策动“阿拉伯革命”,也不能按其预定路线发展演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将早就发现了的拉登击毙,展示其所谓“无所不能”,意图挽回局面,对于短线提振美元有一定作用,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么可能因击毙快要被人忘却的拉登扭转?感觉美国的战术性动作可圈可点,结果输在了战略上。前苏联的破产和解体,同样输在战略上,他不该在美(北约)、苏、中大三角关系之中,把当时的中国逼到美国那里去,两面夹击之下前苏联败局已定。这些东西早前都提到过的。如今美国想独霸大中东,进而控制和奴役全球,则是把中俄欧逼到了一起,美国就算再强大,以一敌三,放到战略上应该说是明显的错误。面对中俄欧的“合纵”之策,美国在认识到问题之后,开始以“连横”之策瓦解中俄欧“统一战线”。平心而论,中俄欧相互之间也有摇摆乃至出卖、出手,但迄今为止大的方向没有偏离,这是美国左冲右突难以如愿的根源。美国本土全面爆发金融危机之际,俄国串联中国抛售美国国债,欧洲特别是法国跳出来跟美国抢班夺权,

中国以“救美国就是救中国”为由,并不支持俄国和欧洲的行动,招致俄、欧对中国的不满。俄国受美国的气很久了,俄格战争更对美国来气,中国对美国其实没有那么敌对,因为中国尚离不开美国的市场,这是由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点所决定;欧洲想跟美国抢班夺权,却没有给中国包括人民币留出位置,中国需要时间打造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甘为欧洲做嫁衣。这种局面使美国看到机会,遂提出中美G2的说辞,中国开始时反应不及时,后来看出其中的门道,才明确拒绝美国,没有落入美国精心设置的陷阱,否则中俄欧“统一战线”也就瓦解了,严重后果难以预料。美国对中国威逼利诱,威逼的一面主要借助两个国家,即日本和印度,其中,借助日本在东线骚扰,借助印度欲在南亚破局,是为“声东击西”,营造中国两面受敌、不能相顾的表象,但都被中国化解。大国游戏层面,美国在南亚方向针对中国搞事,拉拢的当然是俄、欧。“美俄关系重启”后,俄国给美国(北约)阿富汗驻军提供补给“北方走廊”,以替代巴基斯坦“南线通道”,这样美国就可以抛弃并牺牲巴基斯坦。对此,欧洲方面处于观望者角色,原因是欧洲自身深陷金融、债务危机,需要外储庞大的中国为其输血,况且欧元受到美国算计,不敢贸然与中国为敌,否则欧元是极其危险的。关键取决于印度是否愿替美国出头挑战中国与巴基斯坦,中国对印度既拉拢又威慑,印度多次蠢蠢欲动,终未铤而走险。美国为拉拢俄、欧进行的交易失去价值,美国翻脸不想认账,与俄、欧矛盾再次占据上风。在伊核问题上,中俄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 1、变化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 (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 (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 3、基本格局: (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二)冷战中的对峙 1、冷战政策 (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2、美苏争霸 (1)开始与结束的标志: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展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美国霸权战略

美国霸权战略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美]亨利·基辛格 一、美国霸权战略的思想和政策渊源 (一)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Isolationism)是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辞》中提出的外交原则,即美国在对外关系中应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外交的基础,对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门罗主义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门罗声称,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 (三)威尔逊主义 威尔逊主义(Wilsonianism)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重建世界和平秩序的构想,其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集体安全体系比古典均势体系更有利于世界避免战争,维护持久和平。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人性可以改造。第二、战争可以避免。第三、利益可以调和。第四、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威尔逊主义”反映了美国这样的战略意图: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威尔逊主义”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标志着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开端。 二、美国霸权战略概念 美国霸权战略就是美国运用和创设各种权力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打击竞争对手,维持并增进自己在安全、价值观和财富等方面最高水平的国家利益。该战略有三个特点: 一是战略工具的多样性,既包括军事、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又包括经济和技术等方面;二是战略对象的普遍性,不是针对一个国家,而是涉及各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战略目标的全面性,不仅仅关注领土和政权安全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②丧失原因:a、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P48 )阶段特征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P52)欧盟 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P54) 4、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P56) 5、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 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5)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华盛顿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摘要: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延续和发展自身的超然地位,依赖其自身经济、军事、文化上的优势,扩大其政治上的影响力。但是限于美国地理位置上远离世界中心,必然需要联合或侵入欧亚地区国家来实现目的。地缘政治对于美国来说是它扩张影响力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3—5个) 地理政治、冷战、陆权理论、霸权主义 正文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较晚的。由于其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因此,从其独立到19世纪末,这个国家在安全方面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为遇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在美国建国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外交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 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孤立,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的这100多年中,美国奉行的地

缘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西半球防御”战略,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对西半球的入侵,从而获得其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地缘政治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欧洲之后经过西方国家军事政治家的研究与发展,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控权论以及德国纳粹扩张的地缘政治理论。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身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

论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论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内容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传统资本主义列强遭到严重削弱,日本战败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苏联也遭到巨大破坏。美国本土远离战场,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并且借着两次世界大战使国力得到极大增长,实力远在西方列强之上,美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价值观念来推行对外政策,主宰世界的野心便极大地膨胀起来,开始全面推行妄图称霸世界的霸权主义政策。 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 参与国际斗争, 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 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美国作为二战后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极度膨胀的世界性大国, 为了追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着美国的价值观来构建未来世界的战略目标, 它一直在根据国际关系的变化和自身实力的消长, 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全球战略。 一、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 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张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政府(1945——1953)上台以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很快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其基本内

容是: (1)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实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进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2)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实行“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资金”,在经济上扶植西欧、日本;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建立“北约”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形成西方军事联盟。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通过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在朝鲜战场失败后,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对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与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文化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附解析

易混易错点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错因归纳: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掌握不准确。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 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篇一: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 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

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 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 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列举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打击法西斯的史 实 (1)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美英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 (3)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4)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 篇二: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美国全球战略

美国全球战略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目标是维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即霸权。这一目标具体有五个方面内容。 第一, 打击恐怖主义与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首要 任务。“9·11事件”后,美国认识到恐怖主义是它的主要威胁。美国是恐怖分子仇视和报复的主要对象。虽然恐怖主义是美国的“不对称”对手,但一旦恐怖分子掌握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会给美国造成毁灭性打击。 因此,美国把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扩散挂钩,将其作为美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接着提出“邪恶轴心”,并以萨达姆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战争结束后,朝鲜核问题又成为美国全球战略关注的焦点。伊朗核开发也日益引起美国的注意。 第二, 世界范围内的伊斯兰极端势力被认为是美国的主要安全威胁。美国认为恐怖主义只是伊斯兰极端势力这座冰山上的一角,只有铲除整座“冰山”,才能彻底根除恐怖主义这个心腹大患。为此,美国试图通过对伊拉克实行“政权更迭”,扶植亲美政权,推动中东地区所谓民主的“多米诺效应”,铲除反美势力,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 第三, 重视大国合作,强调建立有利于自由的力量均衡。美国充分认识到反恐、防扩散和对付伊斯兰极端势力,离不开“价值观相近”的世界其他大国的合作。冷战结束后,美欧在外交理念上的分歧逐渐加大,双方矛盾在伊拉克战争前后公开化。俄罗斯由于和法、德站在一起反对美国的伊拉克政策,美俄关系也出现明显倒退。为防止与欧、俄战略裂痕进一步加深,修补美欧、美俄关系将是美国重要的外交议程。中、日、印对美国的反恐战争采取了合作态度,今后美国仍将采取措施,进一步改善美中、美印关系,加强美日同盟。 第四, 拓展对外经济贸易。美国的发展依赖国际市场,其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到30% 拓展国外市场,是维持美国国内经济繁荣的保障。 第五, 推行美国价值观。具体说,就是“拓展民主”,推行人权外交,进行文化和意识 形态渗透。 总的来看,美国对外战略的上述五方面内容仍可以归纳为“三大支柱” ,即安全经贸和人权。

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考试大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搜索:①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②两极格局的影响;③“冷战”的含义及表现 实战高考: 1.(08江苏单科)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2.(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3.(2009高考海南单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4.(2010·广东文综2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基础知识梳理 一、冷战的兴起 知识补充:世界格局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结构。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 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个超出欧洲范围,具有全球性的国际秩序; 2)、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3)、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1. “冷战”兴起的背景 (1)二战胜利后,美苏失去了同盟的基础; (2)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3)苏联确保东西边界安全,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4)美国将苏联视为称霸的最大障碍; (5)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两国领导人的不信任和猜疑; (6)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冷战”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冷战开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