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课件大纲

社会学课件大纲

社会学课件大纲
社会学课件大纲

第一章社会的构成

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

一、社会的本质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二、社会的特征

第一,社会是由人群组织的。

第二,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第三,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第四,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第五,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第六,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三、社会的要素

人口

资源

环境

文化

四、社会的功能

整合功能

交流功能

导向功能

继承和发展功能

整合功能: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全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问题:一个社会要达到整合的目的,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一个社会要达到整合的目的,必须具备这样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①有足够的社会成员作为社会行动者受到适当的鼓励并按其角色体系而行动;②使社会行动控制在基本秩序的维持之内,避免对社会成员作过分的要求,以免形成离异或冲突的文化模式。

?——帕森斯《社会体系和行动理论的演进》

?交往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

?导向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众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继承和发展功能: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

第二节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

一、宏观社会结构

?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善,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具体来说,社会制度以及世界体系就代表社会的宏观结构。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规范行为

?确定关系:个人关系、群体关系以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第二章文化

第一节文化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任、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

二、文化的特征

习得性

共享性

象征性

全括性

整体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第二节文化的分类

一、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了人的加工、体现了和的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二、主文体和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当前中国主文化的主旋律

民族亚文化之傣族亚文化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在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之“嬉皮士”文化

?嬉皮士运动

?在60年代的西方,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这些人被称为?°嬉皮士?±(Hippie),由嬉皮士参加的,以文化的反叛和生活

的反叛为主要内容的反叛运动被称作?°嬉皮士运动?±。

反文化一定是不好的东西吗?

四、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评比性文化

?人力耕作

?机械化生产

非评比性文化

?中国式婚礼

?西式教堂婚礼

第三节文化的构成

一、象征符号

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太极图

二、价值观念

价值观:社会大多数成员对于什么是值得的、正确的以及善的达成的一系列共同想法

价值观是概括的、抽象的,并不会清晰阐释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能接受的。

三、规范体系

1.规范: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动、如何思考、如何体验的期望称为规范。

2.规范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3.法律、民德和民俗是规范的三种主要类型

法律(law)是正式的社会规范,由有强制力的个人组成的特别政治组织来执行

民德(mores)是指与一个社会的福祉息息相关的规范,通常是一个民族最珍视的原则,违反民德者可能招致严厉的处罚

民俗(folkways)是指导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其执行并不那么严厉

四、物质文明

?物质文化: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是相互作用的。

第四节文化的功能

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三、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价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

?一、初级社会化

?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二、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扮演的角色。

?三、发展社会化

?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四、逆向社会化

?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

?五、再社会化

?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形式之一:社会改造

再社会化形式之一:军训

?新兵军训:从平民到军人。

再社会化形式之一:传销洗脑

第二节社会化的主体

?社会化过程涉及一系列广泛的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群体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

?一、家庭

?二、学校

?三、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是指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四、工作单位

个人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和初始社会化成果的检验场所

?五、大众传媒

电视动物

网络动物

六,社区

第三节社会化的内容

一、自我独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self)的形成是社会化过程中的核心部分,是用来定义我们是谁的一组概念,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代表着我们对于自身特点、能力以及行为的认识 自我通常包含着自我中心偏见(egocentric bias),即我们通常有将自身放在事件中心的倾向性,这使得我们将自己视为那些事实上并非针对我们的行动或事件的受害者或目标

第四节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各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相互矛盾和冲突,容易给早期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组图1

?公平竞争?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组图2

?人治,法治?

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1. 无效的文化传递

?即上一代的文化与规范因故未能有效传递给下一代,其显著后果是反社会人格的形成

?

?2.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即通过某种制度安排,如户籍制度、分班制等使个体在社会上始终处于不利地位。无效的文化传递

?棍棒底下出孝子?

差生好生的冲突:教室"惊天爆炸"炸醒什么?

?10月11日上午的云南鲁甸县梭山中学的教室,初三学生彭启荣抽出菜刀砍向女生蔡发春24 刀致其身亡,后点燃了绑在腰间的炸药包。现场一片狼藉,窗玻璃全震碎,天花板、黑板上到处是碎肉和血迹。彭当场被炸死。据悉,彭的同学及好友称:

彭多次扬言说班上学习好的同学和与他有过节的同学,都是他要杀害的对象。(2006年10月21日《生活日报》)

三、代差

?代差(gap of generation)也称代沟,它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如何看待代差?

?(1)代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2)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否定或肯定。

四、畸形社会化

畸形社会化是指社会化的内容、方式偏离了其正常轨道,这种偏离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过度社会化,即社会化的内容、方式、目标、水平超越个体的生理、心理发育水平及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过度社会化组图

?跳级生:是提前成长还是揠苗助长?

?社会化的内容、方式、目标、水平落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发育水平及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超前社会化

?社会化内容、方式、目标、水平超越社会生活及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及规律

4.重复社会化

?简单重复社会化的内容与目标

5.极端社会化

?将社会化的内容、目标加以片面化、极端化(高、大、全)

第四章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两人以上;

?2.相互依赖的行为;

?3.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不一定是面对面;

?5.在特定的情境下;

?6.对双方及关系甚至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7.行为模式或互动结构

二、社会互动的情境

?情境不同,人们的互动方式往往不同。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三、社会互动的维度

?向度————关系的性质,情感、利益、地位

?深度————依赖程度的大小

?广度————交往领域的大小

?频度————互动的多寡

四、社会互动的类型

?合作——社会互动中的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

?竞争——社会互动中的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冲突——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和过程。

?强制——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互动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某些要求行事。

?

?顺从——互动中的一方自愿或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按照另一方的要求行事。

?顺应——比顺从广,还指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

五、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或“集群行为”,指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一)自发性:参加集合行为的人都是自愿的,整个集合行为在人群聚集场合情绪相互感染,一哄而起。

?(二)狂热性:集合行为中的成员情绪缺乏理智,往往采取奔跑、呼叫等感情冲动的非常规方式。

?(三)无组织性:集合行为是无组织、无领导的行为,混乱而没有秩序,没有明确的目的。

?(四)短暂性: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聚散快,其目的主要是应付突发性事件。

?(五)行为者相互依赖

三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1.恐慌——是指众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规的行为。三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食盐”风波

三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流行——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风格。

?乞丐装

第五章社会群体

一.含义

1.社会群体(social group)是指通过社会互动联系起来的具有类似规范、价值观以及行为预期的人群。

归属感是群体区别于聚众(aggregates)及类别(categories)的本质特征

2.群体存在的基础与条件

(1)群体何以可能?

?从个人来看,人有群聚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中满足其各方面需要;

?从社会来看,群体在文化传递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社会过程的产物。

(2)群体持续存在的条件

?生存条件——群体必须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整合条件——成员的利益必须受到保护;

?结构条件——群体赋予成员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谋求成员之间的统一;

?功能条件——群体能够满足成员的各种欲求并提高其能动性。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社会群体分类表

初级社会群体

(一)特点

?成员有限

?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成员难以替代

?群体整合度高

?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二)功能

?正功能:

?1.社会化

?2.情感需要

?3.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

?1.压抑个性

?2.干扰正式组织

(三)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从发展趋势看,初级群体日益衰落。

?首先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其次初级关系日趋松懈。

?最后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如邻居。

?这种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六章社会组织

?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

?1.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2.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3.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的社会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4.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关带来不利于个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

?1.社会组织的含义

?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2.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规范: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

?地位: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

?角色: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

?权威:一种合法化的权力。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

1.按功能和目标进行的分类

?经济生产组织:制造物品或进行生产的组织

?政治目标组织:为保证社会整体目标实现而形成的各类组织形式

?整合组织:从社会层次上提供功能的组织形式

?模式维持组织:具有?°文化?±、?°教育?±等功能的组织

2.以受惠者为基础的分类

?互惠者组织?a?a因兴趣而结合

?服务组织?a?a以服务为主

?经营性组织?a?a可以用货币形式衡量活动价值的组织

?大众福利组织?a?a以社会公众为受惠者

3.以权力类型和成员服从方式为依据的分类

?志愿型组织?a?a成员进出自由的组织,往往靠感召性权力和荣誉感来获得服从

?强制型组织?a?a人们违背其意愿加入的组织,靠强制权力和有形力量获得服从

?功利类组织?a?a人们为了达到实际目标而加入的组织,靠有报酬的权力和稀缺资源换取服从

?1.组织管理的含义

?组织管理(organization management)是组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三、社会组织的管理

?(1)家长制

家长制(patriarchal management)是一种高度集权且具有典型人治色彩的组织管理方式。

其主要特点有:

?组织内部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中;

?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任人唯亲,因人设位;

?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职务的终身制。

官僚制的特色与优缺点

四、当代中国社会组织

?(一)单位组织及其演变

?1.单位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单位组织:是指那些以企事业组织为单元,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对其成员承担多种责任并对其进行全面管理的企事业组织。

?单位制度:国家以单位组织为基础和依托,组织动员社会成员参加党和政府布置的各项经济、政治活动,对组织的人力、物力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将其纳入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并通过对组织成员的管理实现社会管理,使整个社会高度组织化,进而推动社会运行的一套制度。

?特点:

?(1)集多种职能与一身

?(2)政治性较强

?(3)行政等级制

?(4)组织内部资源的非流动性

?(5)组织活动的高计划性

?(6)成员对组织的依赖性强

?(二)民间组织

?(1)民间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民间组织一般是由民间设立的,从事社会公益和互益活动的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

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和基金会等。

?组织性、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

?(2)民间组织的分类和功能

?分类

?性质和任务:行业性、专业性、学术性、联合性、?功能:政治、经济、文艺与体育、科学技术

?功能

?服务、社会发展、社会整合、经济、政治

?(3)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状况

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分层的涵义

?1.社会分层的定义

?(1)将社会分层视为客观结果的定义:社会分层是因社会成员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形成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现象或过程。

?(2)将社会分层视为主观方法的定义: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

推荐阅读

?毛泽东,1991(1925),“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社会分层中“层”的界定

——阶层与阶级的关系

?(1)阶层与阶级的含义

?阶层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

?阶级是指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群

?(2)阶层与阶级的联系

?二者均反映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过程或结果

?(二)社会分层的原因

?1.整体层面的原因?a?a社会分化

?(1)社会分化是指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转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的社会地位的过程,表现为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

?(2)社会分化表现为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

?(3)社会分层是垂直分化的结果或表现

?2.个体层面的原因——能力与机会

?(1)主观方面的原因——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

?能力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获取资源的基础,特殊能力是获取特定资源的关键。

?(2)客观方面的原因——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

?社会成员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差异程度的高低与社会整体发展程度的高低成反比?社会成员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差异程度高低与个体社会地位差异程度的高低成正比。

?(三)社会分层的依据——社会资源

?1.社会资源的含义

?社会资源即相对稀缺的有价值物。

?2.社会资源的分类

?(1)经济资源——收入与财富

?(2)政治资源——权力

?(3)文化资源——声望

?(四)社会分层的功能

?1.社会分层功能的主要论点

?(1)功能论——社会分层是举世皆然的现象,它促使人们各安其所,使合理流动成为可能,因而是必要的(Kingsley Davis&Wilbert Moore,1945) ;

?(2)冲突论(Karl Marx, Ralf Dahrendorf):社会分层促进了剥削,导致了过度的不平等与社会冲突,因而要消除。

?(3)互动论——社会分层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刺激炫耀性消费和休闲(Veblen,1964)

?

?2.社会分层功能的影响因素

(1)社会分层原因与社会分层功能

?能力差异导致的分层能激励个人进步、促进社会发展

?机会差异导致的分层会阻碍个人进步、阻碍社会发展

(2)社会分层结构与社会分层功能

?A.社会分层结构状况影响分层功能

?一般而言,在适当的层际差距或整合型的层际关系下,分层具有正功能;

?在过大的层际差距或对立型的层际关系下,分层具有负功能。

?B.社会分层结构性质影响分层功能

?一般而言,在弹性或开放式结构下,分层具有正功能;

?在刚性或封闭式分层结构下,分层具有负功能。

二、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分层的两大理论传统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分层标准——经济地位,特别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分层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私有制的产生

?层内关系与发展——阶层意识与组织化程度互为因果,推动阶级从“自在”向“自为”发展

?层际关系——对立关系,阶级斗争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分层趋势——阶级与社会不平等必将消亡

?基本结论——私有制是不平等和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消灭私有制是缩小不平等的途径

?2.帕累托(V.Parrto)的精英理论

?社会分层是普遍的、永恒的

?社会阶层地位并非稳定不变的

?在农业社会,社会阶层地位具有稳定性

?在现代社会,社会分层主要源于社会成员的自然差别,即能力和才干

?精英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

?每一个以社会地位划分的集团中都有一定数量的精英

?各个集团中社会成员能力和才干的平均值决定着该集团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位置?工业社会的变革性与动态性打破了农业社会社会地位结构的凝固化格局,阶级的稳定性被精英循环式的社会流动所打破,稳定性不平等被短暂性不平等所取代

?依据社会差别与自然差别的不同,社会成员可以被划分为执政精英、非执政精英、执政阶层中的庸才、芸芸众生四大类

?社会均衡的基本条件是精英循环路线的畅通,即非执政层中的精英可以上升为执政者,执政者中的庸才被淘汰至非执政层

?如果缺乏下行或上升的渠道,就有可能通过非执政精英的革命建立新的平衡

精英循环示意图

?(二)社会分层的方法

?1.主观法

?又称自我评分法,即请被调查者根据某项标准,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

?2.声誉法

?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选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价人,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级对本社区成员归类。

?3.客观法

?采用可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生活资源等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

4.其他方法

?(1)SES测量(socioeconomic status),即社会经济地位测量,指通过计算个人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职业声望的综合值来反映个人综合社会地位

?(2)五等分法

?(3)基尼系数法

?(4)恩格尔系数法

?(5)不平等指数法

?(6)库兹涅茨比率法

三、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分层

?(一)改革前中国的社会分层

?1.改革前中国分层结构的制度背景

?(1)行政权力控制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体制,使得行政权力取代财富和资产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机制

?(2)城乡分割体制强化并突出了地域和空间的分层

?(3)城市社会的“单位化”使得社会阶层分化表现为以单位为边界的集团性分化

?以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为代表的次级制度化结构,构成了改革前中国社会结构

体系的基本框架

?

?2.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状况

?(1)分层结构

?A.三分式阶层结构——根据社会成员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级(工人、农民)和一个阶层(知识分子)

?B.三级式阶层结构

?根据社会成员社会身份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干部、工人和农民(编制制度与户籍制度)

?(2)分层特点

?A.政治性分层——社会成员地位的获得通常取决于政治因素(出身、表现、面貌)?B.权力化分层——单位性质与单位级别决定了单位地位及成员地位;

?C.身份制分层——一方面,身份具有世袭性;另一方面,身份通常是一种赋予了特殊权利的等级类别。

(二)改革以来的中国社会分层

?1.分层结构发生变化的社会背景

?(1)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从传统到现代

?(2)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从计划到市场

?

?2.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现代化以科技和效率为导向,它对阶层分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劳动分工体系的变化——推动着新兴职业的兴起和非体力劳动者比例的提高?(2)新兴职业的兴起——使教育、职业声望及收入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经济综合地位构成社会分层的基本指标

?(3)职业结构的改变——催生出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促进了社会稳定

?(4)职业体系日趋开放——使阶层结构的开放性和弹性日益增加

?

?3.市场化转型对我国分层结构的影响

?(1)国家主导的、渐进式改革导致“混合体制”的存在,意味着社会不同部分的转轨是不同步、非均衡的

?(2)自上而下的市场化转轨意味着权力阶层可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又是具有自身特殊利益取向的行动者

?(3)“混合体制”意味着原有的所有制形式、产权关系、户籍制仍然是影响社会分层的制度性因素

?(4)市场化导致“体制外”经济成分逐渐扩大,市场机制在社会分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

?1.分层结构

?(1)阶层内分化——从简单到复杂

?农民阶层在职业和地域方面的分化

?工人在体制和收入方面的分化

?(2)阶层间的分化——从封闭到开放

?边缘化,如农民工等边缘阶层或群体的出现

?异质化,如个体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的雇主和雇工群体等新型群体的出现。

?2.变化趋势

?(1)非身份化——户籍身份、编制身份、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

?(2)非行政化——行政级别在阶层分化过程中的轴心地位出现了非轴心化的迹象或趋势。

?(3)非政治化——政治主观分层正在被经济客观分层代替

?3.社会阶层分化的一般规律

?(1)从其外在形态看:阶层结构将从金字塔型走向橄榄型

?(2)从其内在依据看:阶层分化或阶层划分的直接依据将从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

?(3)从其历经过程看:阶层分化将从分化型分层走向整合型分层

(四)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概述

?1.社会流动的定义

?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流动,也包括个人地理空间的流动

?

?2.社会流动的分类

?(1)按流动的方向分类

?水平流动(horizontal mobility)是指人们在同一个社会阶层内部的位置移动。

?垂直流动(vertical mobility)是指人们在不同等级的阶层之间的位置移动。

?(2)按流动的参照基点分类

?代内流动(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指个人一生中社会位置的变动;

?代际流动(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是指子辈相对于父辈社会位置的变动。

?(3)按流动原因分类

?结构性流动(structural mobility)指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而造成的人们社会位置的变动

?非结构性流动(nonstructural mobility)是指由于个人原因所造成的人们社会位置的变动

(二)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

?1.社会流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1)社会流动是社会开放的重要标志

?一般来说,社会流动程度的高低与社会开放程度的高低成正

?(2)社会开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般来说,社会开放程度的高低与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成正比

?2.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1)何谓“合理的社会流动”?

?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流动。

?(2)合理社会流动的标准

?A、量的合理性是指社会流动量保持在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容纳能力限度之内;

?B、质的合理性是指社会流动所体现的原则与社会的基本制度要求相适应。

?(3)合理社会流动的基本原则——机会平等

?A.普遍性原则

?社会地位开放范围的普遍性;

?社会地位筛选标准的普遍适用性;

?实现标准的普遍可能性。

?B.自致性原则

?个人通过后天努力而获得的素质、知识、技能、成就等应当成为影响其流动的决定因素。

3.合理的社会流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1)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助于缩小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缓解由地位差异而产生的隔阂和冲突,促进社会稳定

?(2)合理的社会流动能够增进层际了解,改善层际关系,促进社会整合

?(3)合理的社会流动能形成一种促优劣汰、新陈代谢的社会机制,给个人发展增添动力,给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4)合理的社会流动能形成一种拾遗补缺的社会机制,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三)转型期中国的社会流动

?1.转型期中国社会流动加速的背景

?(1)经济体制转轨

?(2)社会结构转型

?2.转型期中社会流动的合理化趋势

?(1)流动主体——从被动服从型向主动选择型转变;

?(2)流动机制——从消极控制向积极吸引型转变;

?(3)流动过程——从单向型向双向型转变。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整理稿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整理稿 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P24 2,迟发展效应: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因其现代化的起步较晚而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而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具有不同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的发展优势与劣势,这就是所谓的“迟发展效应”。P13 3,现代化:在发展社会学中,现代化是指近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全面社会变革过程,或者说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 4,二元经济:是这样一种经济结构,即整个经济体系分为“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工业部门两大经济部门。(其原因在于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的压力)P90 5,逆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城市中心地带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交通条件日益拥挤以及地价日益上涨等原因,中心城区居民向城市边缘、郊区及乡村地带迁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口空心化和产业空心化。P114 6, 世俗化主要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在科学与理性精神日益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与前现代的宗教处世观相比,民众日益关注世俗社会现实切身利益,越来越重视对社会事物参与的过程。P130 世俗化是与宗教化相对应的概念,一般是指人们关注现实生活的取向。 附:世俗化的基本特征是:现实性(注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注重现实生活质量等) 、理性化、个人主义倾向、社会参与性。 7,社会植被:主要是指凝聚社会个体并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P248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强调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相和谐,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第二、强调当代人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代际公平问题,当代人在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同时不应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第三、强调代内平等的观念,即要实现当代人在发展机会、享受发展成果上的平等权利。 二、迟发外生型的社会发展特点: ①发展条件的劣质性。(这些国家开始现代化发展时,其内部现代化因素或远未成熟,或根本缺失。这些国家大都遭受过长期的殖民统治,在进行现代化时,往往有资金严重匮乏的许多问题和困扰。) ②发展动力的外缘性。(现代化的最初动因和最初的现代化因素是来自于外部的刺激与压力、挑战。) ③发展进程的跳跃性。(在社会内部缺乏现代性因素的积累的情况下,强行启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 学分:3 周学时 3 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 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同其他学科一样,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也强调积累、批判、创新。经过一代代传播学者的努力和发展,传播学已经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邻近学科那里汲取了很多养分,逐步发展成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具有一定应用

关于青少年吸毒问题的研究

关于青少年吸毒问题的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

引言 毒品泛滥作为当今世界的重大危害之一,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人们的关注。联合国国际麻醉品管理制署在1997年年度报告中指出,世界人口的10%卷入了毒品的生产和消费,并正在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目前至少有1.4亿人服用大麻,1300人服用可卡因,860万人服用海洛因。全世界每年因吸食毒品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0万,因此而丧失劳动力的人每年约有1000万。据美国《1996年国家禁毒战略》一书记载,仅美国现在就有1220万人吸毒。泰国有50万人吸毒。我国截止1997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超过54万,其中75%是24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国已不是一片净土,中国又一次处于毒品的危害之中。现在,贩毒、吸毒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涉及到中华民族的复兴问题,每一人都应该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此问题。 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的中心城市,经济和政治都高度发达,这使得社会人员流动较大,人员混杂。沈阳市是辽宁省遭受毒品侵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而青少年吸毒又是毒品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方面。因此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沈阳市为具体调查对象。本文以沈阳市为例,研究青少年吸毒问题。首先,本人从青少年吸毒问题的现状入手,揭示青少年吸毒特征和发展趋势,即吸毒人数不断增加人员、吸毒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复吸率较高。其次,分析了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和危害,即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个人交友不慎、家庭环境影响三个主要原因。最后,针对对其预防对策,提出自己的建议,即要加强宣传教育、要杜绝毒品来源、做好戒毒工作等。 本文拟对我国当前青少年吸毒问题作一分析研究,以期有助于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吸毒的目的。

发展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题:试述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材P12-13) 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一般与早发内生型发展相对应,其主要特点如下: (1)发展条件的劣质性:迟发外生型国家多历经殖民与奴役,这一过程使其人民饱受灾难,经济和资源遭受巨大损失,恶劣的发展条件成为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障碍。 (2)发展动力的外缘性:该型发展国家的发展动力一般来自于其社会外部的刺激与压力,其现代化进程的实质是国家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一种被迫回应,而不是内部现代化因素的主动要求。 (3)发展进程的跳跃性:由于迟发外生型发展是在其内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强行启动的,并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目标,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兼顾许多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跳跃性赶超(或称跨越式发展)的特征。 第二题:如何评价现代化理论(P35-37) 现代化理论的实质是一种以“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的发展理论。它既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又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1)现代化理论的可取之处主要有: ?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即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人格等多方面共同进步的总体进程。 ?强调发展的渐进性:即由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需要逐步进行。 ?重视发展的内因分析:认为社会是否能实现现代化,在于其内部是否具有体现现代性的因素。 ?重视发展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现代化是为了人的现代化,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水平。 (2)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较为单一和片面,主要有: ?持“西方文化中心论”,忽视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持“发展道路同一论”,忽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 ?持“克服传统束缚论”,片面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忽视了先发展国家给落后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题:世界体系论与依附理论的区别(P53) 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都属于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但两者仍有一定区别: (1)两者的创始者不同:世界体系论主要是华勒斯坦的个人成果,而依附理论则是一批拉美学者的集体成果。 (2)两者的分析单位不同:世界体系论的分析单位是整个世界体系,而依附理论的单位则是国家。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付逸飞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英文) 社会学概论Sociology 课程类别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限选课D专业任选课学时(学分)共48 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 学时 适用学科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考核方式考试 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教学院长: 二、课程简介 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一百六十多年来,社会学伴随着社会变化并作为其反映逐渐发展、壮大、成熟起来。 社会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手段。学习这门课程,会了解到社会的构成、社会的发展规律、人们之间的互动方式、社会制度和社会设置等等。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像生物有机体那样的联系。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不能独立的存在。要研究社会,必须把它放入复杂的关系中,分析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社会学是由于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学者们企图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产生的。研究社会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1)社会学的含义 (2)社会的构成要素 (3)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4)人的社会化 (5)社会互动 (6)初级社会群体 (7)社会组织 (8)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9)社区 (10)社会制度 (11)社会问题 (12)社会控制 (13)社会变迁 (14)社会的现代化 (1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二)重要知识点 (1)社会的构成要素 (2)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3)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2、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结构 一、什么是社会 二、社会结构 三、社会类型 四、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论视角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的概念。 2、掌握社会结构。 第三章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三、多元文化 教学要求: 1、了解文化的概念。 2、掌握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3、了解多元文化 第四章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二、社会化的条件与过程 三、社会角色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化的含义。 2、掌握社会化的内容。 3、了解社会化的机构。 4、张吾社会化的过程。 第五章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三、集体行为

公共危机的应对与中国政府的理性选择_

参考文献 1.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王丛虎.公共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曹卫东选译.哈贝马斯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房宁,贠杰.突发事件中的公共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阎梁,翟昆.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6.[美]诺曼?R.奥古斯丁.陈松译.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美]罗伯特?希斯.王成,宋炳辉等译.危机管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8.叶海尔?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王满传等译[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9.[美]戴维·波谱诺.李强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 10.谭君久.关于全球化的思考与讨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5期. 11.[澳]欧文?休斯. 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5

12.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郑杭生,何珊君.和谐社会与公共性:一种社会学视野[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1期. 14.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黎明.中国的危机[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17.[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余逊达等译.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书店. 18.赵海利.中外公共福利支出的比较分析[J].财经研究,1999年11期. 19.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20.陈迪平.库兹涅茨收入分配假说与我国现实[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3期. 21.王振中.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不容忽视[J].经济经纬,2005年6期. 22.杨海蛟.平等: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3.淅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内首家专门从事非传统安全研究和教学的基地. [EB/OL]https://www.doczj.com/doc/f514625549.html,/show. 24.李天行.国内首家危机管理学院在中央财经大学成立.人民网. [EB/OL].https://www.doczj.com/doc/f514625549.html,/kao/sxypl/200704/03/t20070403_10915611 .shtml. 25.[英]迈克尔·里杰斯特.危机公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86

社会学概论课件整理

专题一:社会与社会学 一、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概念的来源 古汉语中,社指祭祀土地的地方,“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对土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爱重之,必然神化之,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们的祭祀对象。 会是聚集在一起。 “社会”就是因祭祀土地而聚集在一起。 重点祭祀的日子,称为"社日",这是古代重大的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 现在社会的概念,是从西方传入的,源于英语中的“Society”。 严复的翻译是“群”(《群学肄言》)。 翻译成“社会”,是从日本译文中直接借用过来的。(二)“社会”的涵义 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社会”概念有不同含义。 人类社会 西方社会、城市社会 农耕社会、工业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上流社会、黑社会 社会人、社会青年 广义的“社会”是指“人们各种活动和生活的总和”。 如:社会系统、社会文化、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社会现代化等。 狭义的“社会”是指与市场、国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人们生活的三大领域——经济、政治、社会。 经济领域由市场调节 政治领域由国家(政府)主导 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由公众自我管理 (三)“社会”的功能 整合功能 社会观念、规范、制度将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 调整各种矛盾冲突和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交流功能 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交往工具(语言、符号) 提供交往场所(家庭、组织、群体) 交往的规范等 导向功能 有形和无形的社会观念、规范能够 维护正常的秩序; 调整人际关系; 规定思想行动方向。 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个体生命短暂,社会长存,社会传承文明。 人生的“三不朽”。 二、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就是从社会事实出发,研究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 个人如何形成社会 社会总体运行规律 个人行为和集体行为 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 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 …… (一)社会学的特征 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社会学要求我们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说明我们为什么会是如此这般地生活,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行动。 对个人成功的解释。 社会学还教我们去了解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确凿无疑和真实的事情,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二)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1、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民族、职业结构等,强调整体把握,多用定量研究。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和《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微观社会 指社会的个体结构,表现为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细致研究个体生活状况、行为、差异等特征; 多为定性研究。 林耀华:《金翼》; 费孝通:《江村经济》。 刘倩:《南街社会》 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从社会关系的层次、水平划分) 个人关系: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和互动。如同事、上下级、朋友、买卖、邻里、家庭等。 它是一种较低层次社会关系; 其特点为非正式、不稳定、数量多、直接体验等。 群体关系: 在社会群体和组织层面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属中间层次。如社会团体、利益群体、阶级阶层等。 1

李芹编著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学概论 2.课程类别:限选 3.适用专业:历史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文科专业4.课程地位:一般 5.总学时:36 6.总学分:2 7.先修课程:西方社会学史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基本任务和学科体系;了解西方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学的一些主要流派及其理论;理解并掌握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理解和分析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并学会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作简单考察,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我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学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学习社会学史,以了解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及流派。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另外简单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内容、特点。 第三节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社会学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运行(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起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社会结构分析,社会要素中人口因素及环境因素分析,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分析等。要求对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 第一节社会及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社会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运行 第三章社会化(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等。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第三节社会化的方式与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第四节社会化的理论 第五节自我与人格 第四章社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是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维系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需要利用规范对其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约束和调整,尤其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犯罪率的急剧上升,已经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因此,对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可以减轻由越轨行为产生的犯罪问题对社会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越轨;行为;社会控制 在目前中国社会转型发展时期,有一些具有犯罪特征的越轨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维持、运行和发展,因此社会规范调适人们的行为非常重要,相关规定的制定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凝聚和协调。自从社会规范产生时起,人们的行为同社会规范之间的偏离或违背亦同时存在,正因为如此,“一幅完整的社会画面不仅包括了与社会规范相吻合的人或事,还必须呈现出那些与社会规范相背离的人或事,即越轨现象的发生”。 一、越轨行为的内涵 什么是越轨行为?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界定。作为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行为的越轨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从法律角度来说也应该属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可以将越轨行为纳入犯罪学的研究领域。 中外学者对越轨行为的界定都试图将人们的行为所违背或偏离的社会规范进行一定的范围限制,即希望明确人们的行为对众多不同层次的社会规范体系中哪一些社会规范的违背或偏离才能将其界定为越轨行为,但认识差异较大。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美国社会在较大范围内的动荡不安,犯罪的研究持续受社会学的不轨行为理论的影响,认为越轨是指一些社会的行为和社会的特点超出了社会和社会上传统的范围与标准。在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的《越轨社会学概论》中作者认为“越轨是被社会集团成员们判断为违反他们的价值观念或社会准则的任何思想、感情或行为”。在美国学者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的《越轨社会学概论》中,作者将“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判断”作为界定“越轨”的范畴。 二、越轨行为的成因 越轨行为如何形成,国外社会学家及犯罪学家们从社会原因、个人心理原因和个人心理原因对越轨行为的可能做出了解释。 1.生物学派或生理学派的观点。最早从生理方面寻找越轨行为原因的是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他提出了天生犯罪类型说,企图从罪犯身上找到一些异常特征来说明犯罪与生理的联系。他的天生犯罪说问世之后,曾盛极一时,但后来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抨击而被淘汰。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生物染色体的研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课程编号:12600023Z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总学时数:64 总学分:4 大纲主撰人:马永方 内容简介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阔的视野,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给同学们一种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方法。 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内容主要有: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学研究方法等。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掌握社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并认识自我,进而改造社会并完善自我。 教学大纲 一、课堂讲授部分 (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学时) 一、什么是社会学 二、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三、社会学与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物质基础(4学时) 一、人口 二、环境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6学时) 一、什么是社会和社会系统 二、社会运行 三、对社会研究的几个社会学基本视角 第四章社会文化(6学时)

社会学参考书目

《社会学原理》参考书目 一、综合类 1.(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9。 2.[美]伊恩?罗伯逊著:《现代西方社会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3.刘易斯·科塞等著:《社会学导论》,杨心恒等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4.[美]埃利奥特·阿伦森著:《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 5.张德胜著:《社会原理》,(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4。 6.陆学艺主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6。 7.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8.[美]L. A.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9.[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10.[法]爱米尔·杜尔凯姆著:《自杀论》,钟旭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1.[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菲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12.[美]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1994。13.[美]阿尔文·托夫勒著:《未来的冲击》,孟广均等译,新华出版社,1996。 14.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5.[美]杰克·道格拉斯等:《越轨社会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16.[美]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A. 卡尔著:《美国阶级结构》,彭华民、齐善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7.[美]C·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杨小东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8.[法]让·卡泽纳弗:《社会学十大概念》,扬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9.[法]米歇尔·克罗齐埃:《科层现象》,此消彼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陈麟书袁亚愚著:《宗教社会学通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刘豪兴主编:《人的社会化》,第26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lgy) 说明 【课程简介】《社会学概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涉及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诸如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正确的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正确认识社会,并探索其中的规律,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其学科特点和功能,掌握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区、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社会变迁等基本的社会学理论。【先修课程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能力培养要求】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对现实中的重要社会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基本认识或印象。 【学习总量】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习题4学时。学生自主学习6学时,另行安排。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社会学概论》(第3版),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1.《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2.《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侯均生,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 大纲内容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 运用:学会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内容提要】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产生 二、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完整版)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 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 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 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学参考文献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参考文献 社会学的性质和对象 1、乔?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 2、刘豪兴:《社会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 1、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陈向明:《质的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3、范明林:“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比较谈”,《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11期 社会与社会要素 1、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 社会化与行为导向 1、刘豪兴:《人的社会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M?米德:《文化与承诺》,浙江人民出版社 3、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 社会关系的群体层面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2、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3、滕尼斯:《共同体和社会》,商务印书馆 4、波普诺:《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5、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上海大学出版社 社会结构 1、富永健一:《社会学原理》,浙江人民出版社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制度

1、波普诺:《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景熙:《欧美现代社会学说新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文化 1、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艺术出版社 2、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1、杰?道格拉斯:《越轨社会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 2、朱力:《社会问题概论》,社科文献出版社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D?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 2、A?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社会学概论学习总结

社会学概论学习总结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总结 1、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 2、讲授时间:xx年9月—xx年1月 3、周课时:4课时 4、本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和专业设置中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社会工作、社区管理等课程的先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了解社会学分析问题的视角,掌握关于社会结构、社会运行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5、教学情况分析 教学工作的完成情况:按照教学计划进度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大纲所阐述的学时分配和重点难点安排妥当,比较符合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要求。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中注重重点与难点的透彻讲解,结合思考题的练习、分析、讲解,巩固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撰写论文等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效果:教材选用适当,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要求学生记全课堂笔记,课后指定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书籍。通过当堂测试,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可以了解到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良好。 6、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的把握和教辅材料的运用有待提高。 教学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应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措施。 社会学概论考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以其他具体科学涉及但又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 3、社会: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4、社会类型:社会类型是对社会的基本性质及典型特征的归结、概括和划分,用来表现特定社会及其现象的基本性或典型性。 5、文化:文化史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

矫正教育专业 参考书目索引

矫正教育学专业参考书目索引 1,[俄]马卡连柯著:《论共产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2,[俄]苏霍姆林斯基著:《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力康泰主编:《改造教育学》群众出版社,1985年11版。 4,[美]道格拉斯著:《越轨社会学概论》张宁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高地血著:《管教艺术学》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6,林东品、黎明正、夏吉先著:《犯罪改造学》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 7,《欧美日本监狱制度的比较》,刘瑞祥译,中国方正出版社,1989年版。 8,[美]克莱门特·巴特勒斯著:《矫正导论》孙晓雳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9,[美]大卫·杜菲著:《美国矫正政策与实践》,吴宗宪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孙晓雳编译:《美国矫正体系中的罪犯分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改造罪犯的状况(白皮书)》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13,纪敏主编:《伪满皇帝群臣改造纪实》,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4,[加]鲁辛·摩林编:《论监狱教育》李引等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5,王明迪主编:《个别教育经验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6,夏宗素主编:《罪犯教育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7,潘华仿主编《外国监狱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8,杜雨主编:《监狱教育学》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9,潘国和、罗伯特·麦尔主编:《美国矫正制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吴宗宪著:《西方犯罪学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1,司法部劳教局组编:《矫正教育学》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 22,金源著:《奇缘——一个战犯管理所所长的回忆》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版。 23,兰洁主编:《教育改造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24,[法] 米歇尔·福柯著,刘北城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 25,王明迪、郭建安主编:《岁月铭记——新中国监狱工作50年》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版。 26,王明迪主编:《罪犯教育概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7,杨显光著:《中国罪犯改造机理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夏宗素主编:《矫正教育学》群众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29,郭明著:《学术转型与话语重构---走向监狱学研究的新视域》方正出

社会学概论(专)课程终结性考核

开放教育社会学概论(专)课程终结性考核说明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经管教学部丰云 一、基本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为电大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社会工作专科、汉语言专科以及其它专科专业选修本门课程的学员。 (二)启用时间 本考核说明从2011年秋季开始使用。 (三)考核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并能够初步地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实际中所碰到的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 (四)考核依据 本课程的考核依据是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08年10月11日审定)、文字主教材和本考核说明。文字主教材是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学概论(修订本),韩明谟主编,2005年版。本课程考核说明是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五)考核方式及计分方法 本课程考核分为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形成性考核占综合成绩的50%,考核形式为“网络形考”;终结性考试为调查报告,占综合成绩的50%。 二、终结性考试方式与要求 (一)考试目的 终结性考试是在形成性考核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测。 (二)考试方式 采用提交调查报告方式替代统一考试,不再进行期末考试。 (三)考试时间 在每学期期末统考之前2周完成。 (四)提交方式 由各分校收集学生答题电子文档,并刻录成光盘提交到省电大教务处,注意

学生的成绩登记表和所提交的论文对应一致。 (五)调查报告选题参考 1. 农民工、农村青年 失地农民的生存(或就业或养老保障)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村为例农民工的生存(或教育、培训)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村为例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或教育)状况研究——以×××村为例 农村空巢家庭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以×××村为例 农村未婚女青年婚嫁恋观的调查与思考——以×××村为例 2. 大学生、青少年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以×××校为例 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以×××校为例 九零后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调查——以×××校为例 青年大学生自杀现象调查——以×××校为例 3. 城市社区 城市白领的社会生存压力调查——以×××市(县)为例 城市家庭养老状况调查——以×××市(县)为例 社区文化活动现状调查——以×××社区为例 社区邻里关系调查——以×××社区为例 4. 爱情、婚姻、家庭 城市女青年的恋爱观调查——以×××市(县)为例 城市家庭暴力问题调查——以×××市(县)为例 独生子女政策满意度调查——以×××市(县)为例 贫困青年的婚姻问题调查——以×××市(县)为例 (六)调查报告撰写要求 字数:不少于1500字,不超过3000字。 内容:观点新颖、明确,材料详实、有力,结构完整、严谨,语言通顺。要求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内容齐全。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必须注明引用资料(或著作、期刊等)的书名(或著作、期刊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引用期刊的还必须注明文章名)。引用其他参考材料应注明资料来源。 格式:依次按调查报告标题、目录、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内容进行排版。大标题三号宋体加粗居中,正文文字字体五号宋体,一级、二级标题五号宋体加粗,全文行距为固定值20榜,参考文献格式符合国家标准。 要求:请分校指导老师严格把关,全文抄袭、雷同一律零分处理。

社会学概论结课论文

社会学概论结课论文 越轨与社会变迁 班级:2014春行专 姓名:代勗勗 学号:1434001409550 日期:2015年6月 越轨与社会变迁 摘要中国人做事非常讲究一个“度”字,中国人常年收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在中国人的思想中,越轨这个词似乎并不是什么好的意思。在目前中国社会转型发展时期,有一些具有犯罪特征的越轨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维持、运行和发展,因此社会规范调适人们的行为非常重要,相关规定的制定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凝聚和协调。自从社会规范产生时起,人们的行为同社会规范之间的偏离或违背亦同时存在,正因为如此,“一幅完整的社会画面不仅包括了与社会规范相吻合的人或事,还必须呈现出那些与社会规范相背离的人或事,即越轨现象的发生”。 一、越轨行为的内涵 什么是越轨行为?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界定。作为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行为的越轨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从法律角度来说也应该属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可以将越轨行为纳入犯罪学的研究领域。中外学者对越轨行为的界定都试图将人们的行为所违背或偏离的社会规范进行一定的范围限制,即希望明确人们的行为对众多不同层次的社会规范体系中哪一些社会规范的违背或偏离才能将其界定为越轨行为,但认识差异较大。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初,由于美国社会在较大范围内的动荡不安,犯罪的研究持续受社会学的不轨行为理论的影响,认为越轨是指一些社会的行为和社会的特点超出了社会和社会上传统的范围与标准。在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的《越轨社会学概论》中作者认为“越轨是被社会集团成员们判断为违反他们的价值观念或社会准则的任何思想、感情或行为”。在美国学者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的《越轨社会学概论》中,作者将“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判断”作为界定“越轨”的范畴。 二、越轨行为的成因 越轨行为如何形成,国外社会学家及犯罪学家们从社会原因、个人心理原因和个人心理原因对越轨行为的可能做出了解释。 1.生物学派或生理学派的观点。最早从生理方面寻找越轨行为原因的是意大利犯罪学家龙 勃罗梭。他提出了天生犯罪类型说,企图从罪犯身上找到一些异常特征来说明犯罪与生理的联系。他的天生犯罪说问世之后,曾盛极一时,但后来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抨击而被淘汰。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出现了生物染色体的研究。一些学者发现,监狱的男性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