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下册第三章阳光

下册第三章阳光

下册第三章阳光
下册第三章阳光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三章阳光

第一节太阳辐射能

第二节阳光的传播

第三节阳光的组成

[概况]

“太阳辐射能”这节从学生所熟悉的太阳的光和热出发,让学生感受太阳辐射能的存在,并指出阳光给地球带来的光和热是太阳辐射能的主要形式;再分别从太阳的光辐射和热辐射两方面阐述,结合以往学过的相关天文知识,指出因地球与太阳相距很远,所以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辐射可认为是平行的;通过观察比较表面涂黑和不涂黑的锥形瓶中的水在阳光下升温快慢不同的实验活动,阐明物体吸收太阳热辐射的本领与物体表面颜色有关的事实。

“阳光的传播”这节先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能自行发光的物体,介绍光源的概念。再通过观察阳光经过不同形状孔的卡纸后所成孔影的形状(与孔相似),明确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观察地面上圆形光斑的活动和阳光通过树叶缝隙成像的原因的讲述,介绍小孔成像的名称,最后得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是任何光源发出的光普遍遵循的规律。另外,本节还介绍了历史上科学家们对光速的测定和光线的概念,方便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描述,为今后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作准备。

“阳光的组成”从自然界中存在各种绚丽的色彩引入,引导学生观察阳光经过棱镜发生的色散现象,指出阳光是复色光,介绍不能再发生色散的色光是单色光,从阳光(白光)色散后的各色光复合成白光的现象,进一步证实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事实。在介绍可见光谱中红、橙、黄、绿、蓝、靛、紫各色光按一定顺序排列后指出,在可见光谱以外还存在着大量不可见射线,再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讲述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以及这些不可见射线对植物和人体的作用与影响,并且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阳光主要是由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组成的。

二. 教学目标分析:

▲太阳辐射能:

1. 知道太阳以辐射形成不断释放能量,阳光给地球带来的光和热是太阳辐射能的主要形式,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主要能量来源。

2. 知道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辐射几乎是平行的。

3. 知道黑色表面的物体比白色表面的物体能吸收更多的太阳热辐射。

▲阳光的传播

1. 会鉴别哪些物体是光源,知道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强的天然光源。

2. 知道阳光(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并能提出有关的证据。

3. 知道光线的含义。

4. 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阳光的组成

1. 知道阳光的色散现象。

2. 会说出可见光谱中各色光的排列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3. 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以及它们的主要作用。

4. 知道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所组成。

三. 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阳光给地球带来的光和热是太阳辐射能的主要形式;从阳光沿直线传播的事实扩展到认识各种光源发出的光在均匀介质中都遵循直线传播的规律;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值;阳光(白光)的色散现象;可见光谱、红外线与紫外线及阳光的组成。

▲难点:点光源的概念;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科学探究;光线的概念;小孔成像的原因;阳光的色散现象;红外线、紫外线及它们的主要作用。影与像的区别。

四. 具体知识点分析:

▲太阳辐射能·阳光的传播·阳光的组成

1.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燃烧着的气体球,不断地向外发出巨大的能量(辐射能),是地球上一切活动的主要能量源泉。阳光给地球带来的光和热是太阳辐射能的主要形式。地球与太阳相距很远,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可认为是平行的。

2. 阳光对地球上同一地点的热辐射都是相同的,但物体吸热本领与物体表面颜色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易吸收太阳热辐射。

3. 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强的天然光源。

(1)热光源:由于高温而发光的物体。如白炽灯、电弧灯、火炬等。

(2)冷光源:发光时温度并不高的物体。如日光灯、节能灯等。

(3)点光源:光源本身很小,或者距离足够远,被照面上得到的光辐射量与光源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无关时,光源就可看成为点光源,离点光源越远的被照面上看起来越暗。

(4)人们能够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能把其他光源的光反射出来。

4. 阳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也是任何光源发出的光普遍遵循的规律。影的形成和小孔成像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证据。

(1)影:是指光在直线传播中遇到了障碍物,而在障碍物后面留下的阴影部分,是没有被光照亮的暗面。形状与障碍物类似。

(2)像(小孔成像):是指光在直线传播中遇到了障碍物,透过障碍物中的空隙而在障碍物的影子里出现的被光照亮的部分。形状与发光体类似。

5. 光线:常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一条带箭头的假想直线,箭头所指的方向即为光的传播方向。

6.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接近真空中的光速,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

7. 阳光的色散现象: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在三棱镜另一侧的光屏上会出现一条彩色光带,其中各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这就是色散现象。

(1)色光可分为单色光和复色光。

①单色光:不能再发生色散的色光。

②复色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色光组合成的色光。

(2)色散现象的成因:由于不同色光进入棱镜发生的偏折程度的不同(都向棱镜底面偏折),其中紫光偏折程度最大,红光偏折程度最小,这样就把白光中所含有的各种色光分离开来,形成色散现象。

(3)色散现象表明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是一种复色光。

8. 可见光谱、红外线与紫外线

(1)光谱:阳光经棱镜发生色散后,在光屏上形成各色光按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

(2)可见光谱: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形成的光谱。

(3)在太阳可见光谱之外还存在大量不可见辐射。其中在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射线叫红外线,在紫光外侧的不可见射线叫紫外线。

阳光主要是由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所组成。

9. 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

(1)植物生长依赖于可见光谱部分,促使叶绿素形成主要依靠吸收红光和蓝光的能量,叶绿素形成后,由于它不吸收绿光,绿光被反射,所以植物的叶片是呈绿色的。

(2)红外线的作用:

红外线最明显的作用是热作用,能加热物体;此外还可利用红外线的不可见性,可制成自动门或监视器的传感信号源。

(3)紫外线的作用:

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可用于消毒灭菌;还具有萤光效应,可用于防伪;紫外线发出的光对某些昆虫有特殊吸引力,可用于灭蚊等。但过强的紫外线会造成皮肤灼伤,甚至诱发皮肤癌。

【典型例题】

例:现有透明可弯曲吸管两支,红墨水适量,橡皮泥适量,黑色涂料适量,水适量,空矿泉水瓶三只(其中两只完全相同,另一只材料、形状等相同,只是体积较大),请你根据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来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物体表面颜色的关系,写出主要的实验设计步骤。

分析:由于只要求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表面颜色的关系,因此需采用“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在实验时需控制实验的条件,应尽可能地控制其他的条件相同(如容器的形状、大小、材料、热源及接受热辐射的时间,物体的质量、初温等),控制一个条件不同(表面颜色),来观察实验结果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产生即为表面颜色不同而造成的。另外,由于温度计未提供,可利用物体吸热体积膨胀来设计实验结果的体现,由于热源未提供,可利用太阳来供热。

设计一:

(1)取完全相同的两只矿泉水瓶,将其中一只涂成黑色。

(2)用吸管、橡皮泥、红墨水将两瓶按如下图所示安装实验装置。(保证瓶内空气量相同)

(3)将两瓶并排放在阳光下,晒相同的时间,观察比较吸管中红墨水液柱的移动情况。

设计二:

(1)取完全相同的两只矿泉水瓶,将其中一只涂成黑色。

(2)用吸管、橡皮泥、混有红墨水的水将两瓶按如下图所示安装实验装置(水量均为刚好满至瓶口)

(3)将两瓶并排放在阳光下晒相同的时间,观察比较吸管中红色液柱的上升高低情况。

两种方法中由于气体的热膨冷缩现象比水要明显,效果会好些(观察时间相对较短)。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1. 有关太阳及太阳辐射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不断燃烧着的气体球

B. 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辐射是平行的

C. 太阳是通过辐射的形式不断向周围空间释放能量的

D. 冬天,人们为了增加吸收太阳热辐射,衣服的颜色最好是彩色的

2. 下列属于光源的物体是()

A. 月亮

B. 流星

C. 放映电影时的银幕

D. 放电视时的荧光屏

3. 下列关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光总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B. 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 光线只是假想的线,实际并不存在

D. 光只能在透明的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

4. 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个很小的正方形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A. 圆形

B. 正方形

C. 长方形

D. 不规则的

5. 人沿着街道走向路灯,再从路灯下走远,则他的影子长短变化是()

A. 变长

B. 变短

C. 先变长后变短

D. 先变短后变长

6. 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它的速度将()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7. 直接测定光速的著名实验是由谁完成的?()

A. 伽利略

B. 罗默

C. 惠更斯

D. 迈克尔逊

8. 最早做阳光色散实验的科学家是()

A. 牛顿

B. 沈括

C. 伽利略

D. 爱迪生

9. 一束阳光斜射入三棱镜的一个棱面,会发生色散现象,色散后的各种色光的偏折方向是折向()

A. 上方

B. 下方

C. 棱镜底面

D. 棱镜顶角

10. 下列现象不属于色散现象的是()

A. 雨后彩虹

B. 霓虹灯发出的五颜六色光

C. 阳光经三棱镜后变成七种色光

D. 阳光经钻石后变成几种单色光

11. 植物的叶片呈现绿色是因为叶绿素()

A. 吸收了绿光

B. 反射了绿光

C. 吸收了太阳光

D. 反射了太阳光

12. 植物的生长依赖于可见光谱部分,促使叶绿素形成主要依靠吸收()

A. 红光和蓝光

B. 绿光和黄光

C. 绿光和红光

D. 绿光和蓝光

13. 可用于医院的病房和手术室进行消毒的是()

A. 红光

B. 紫光

C. 红外线

D. 紫外线

14. 银行的自动门,是利用哪种射线的遥感技术()

A. 可见光线

B. X射线

C. 红外线

D. 紫外线

15. 下列事例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来解释的是()

A. 彩虹

B. 影子

C. 日食

D. 小孔成像

16. 下列各例中不是利用太阳能的是()

A. 太阳灶

B. 太阳镜

C. 太阳能热水器

D. 植物的光合作用

17. 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就会在屏上形成影,关于改变影子大小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增加光源到物体的距离,影变大

B. 增加物体本身的大小,影变小

C. 增加物体到屏的距离,影变大

D. 增加屏本身的大小,影变小

18. 白光经棱镜色散后,再经过相反放置的棱镜,各种色光又能复合成白光。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A. 白光是一种复色光

B. 白光由各种色光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

C. 复色光必须由七种单色光组合而成

D. 复色光经过棱镜后,其中的各色光可“分离”出来

19.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原因是()

A. 光的传播速度快

B. 光能发生色散现象

C. 眼睛发出的光被“叶”遮挡了

D.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0. 在“探究表面颜色不同的物体与吸热的关系”这一活动中,涉及的变量有:

①容器②容器中液体的质量

③容器中液体的种类④容器中液体的初始温度

⑤容器中液体吸收的热量⑥容器放置的环境及时间

⑦容器表面的颜色

其中必须控制相同的变量是()

A. ①②③④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②③④⑥

D. ①②③⑥

21. 地球上万物生长所需的能量来自于____________。

22. 阳光给地球带来的太阳辐射能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3. 阳光对地球上同一地点热辐射都是____________,物体吸收太阳热辐射的本领与物体的____________有关,____________物体容易吸收太阳热辐射。

24. 能够____________物体叫光源,对地球来说,最强的天然光源是____________。

25. 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________解释。

26. 光在____________中沿直线传播,光线常用一条____________的直线来表示光的____________。

27. 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3.8×105km,月球将太阳光反射到达地球表面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____秒。

28. 一束阳光斜射入一个正放三棱镜的一个棱面,会发生____________现象,在棱镜另一侧光屏上看到的各色光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白色经棱镜发生色散后的各种色光都向____________偏折,而____________光偏折程度最大,____________光偏折程度最小。

29. 阳光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阳光的杀菌作用主要集中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明显的作用是热作用。

30. 夏天在树下乘凉,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在地面上形成一片树影,在树影里找不到任何一片树叶的影子,却看到一些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____________,它是根据____________原理形成的。

31. 通过小孔成像观察仪的制作,我们体验到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____________传播的,小孔成像观察仪中的小孔大小应适当,当光屏离小孔的距离增大时,像的大小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我们所观察到的像是___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若物向左边移动,那么像向____________边移动。

【试题答案】

1. D

2. B

3. C

4. A

5. D

6. B

7. D

8. A

9. C 10. B 11. B 12. A 13. D 14. C 15. A 16. B 17. C 18. C 19. D 20. A

21. 太阳辐射能

22. 光、热

23. 相同的,表面颜色,黑色(深色)

24. 自行发光,太阳

25.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6. 同一种均匀介质,带箭头,传播路径和方向

27. 1.27

28. 色散,红、橙、黄、绿、蓝、靛、紫,棱镜底面,紫,红

29. 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紫外线,红外线

30. 太阳的像,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

31. 直线,变大,倒立,右

科学第三章阳光测试卷

第三章阳光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60分) 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2.若要使眼睛看见一个物体,则 ( ) A.这个物体一定是光源 B.物体上肯定有光线进入眼睛 C.物体和眼睛必须在一条直线上 D.眼睛能发光 3.地球上获得太阳的辐射能主要包括 ( ) A.这个物体一定是光源 B.太阳对地球的热辐射 C.太阳对地球的光辐射和热辐射 D.以上说法都是片面的 4.植树时,要想判断这行树直不直,采用的方法是:人站在第一棵树前面,如果后面的树都被一棵树挡住,说明这行树栽直了。其理由是 ( ) A.对于地球而言,太阳光是平行的 B.阳光进入大气层发生了色散 C.在同一种媒质中阳光的直射现象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大树底下好乘凉”,炎热的夏天,人们总是喜欢聚集在大树下乘凉,其主要原因是( ) A.大树能吸收太阳的辐射热 B.大树下宽敞通风 C.大树能遮住阳光,大树下通风较好,树叶里的水份蒸发要吸热,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D.大树易于将热量传到地上 6.一束白光经三棱镜后,射出光线的偏折方向正确的是 ( 7.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 ( ) A.0.75X108米/秒 B.2.25 X108米/秒 C.3.0X108米/秒 D.2.0X108米/秒8.晴朗的天气,阳光通过枝叶的间隙,在树荫下的地面上洒下片片光斑,这些光斑的形状是 ( ) A.间隙是不规则的,所以光斑也是不规则的 B.是太阳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所以一定是圆的 C.是太阳通过枝叶的间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像,所以一定是圆的 D.是太阳通过枝叶的间隙发生了色散现象,所以_定是圆的 9.如果,一束白光A人射到三棱镜后产生色散现象,其中l、3表示两束边缘色光,2是中间色, A.1是紫光,2是绿光,3是红光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2H 2O 通电 2H 2↑+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E.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 时密度最大,为1g/cm 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 2H 2O 通电 2H 2↑+O 2↑ 3、氢气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 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H 2) + 氧气(O 2)水(H 2O ) 化学方程式:2H 2 + O 2 点燃 2H 2 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 1、概念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 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 2、物质分类的步骤 ①根据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②写出纯净物的化学符号③根据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点燃 通电 通电 电解水口诀: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 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 3.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 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厚度:地核>地幔>地壳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纬线和纬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不同纬度 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 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3)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 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4)北纬、南纬各有90°。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4.经线和经度 (1)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 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 址的那条经线。 (3)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4)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 5.东西半球的划分 (1)习惯上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 半球。 (2)西经20°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 是东半球。 (3)西半球(向西走):20°W—160°W,180°—160°E 东半球(向东走):20°W—0°,20°E—160°E 特殊区域:0°—2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东半球 160°—18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西半球注意:东半球不全 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6.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7.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地轴是假 象的轴。在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北,在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南。 注意:遇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东经度还是西经度,南纬度还是北纬度的题目时,一定要自己添上0°经线或者0°纬线。另外需要了解在地球上方(下方)俯视(仰视)时,经纬线各呈什么形状。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二.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标记 2.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没有给出比例尺时,可以根据比较表示范围的大小来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华师大版初一科学(下)第三章《阳光》单元测试卷

【 华师大版初一科学(下)第三章《阳光》单元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1~10题每题3分,第21~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几乎是平行的 B 、自然界中,只有太阳是自行发光的天体 C 、许多恒星是自行发光的天体,但从地球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发光点 D 、阳光给地球带来的光和热是太阳辐射的主要形式 2. 炼钢炉前,工人们都会穿一件银白色的工作服,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可以少吸收高温物体的热辐射 B 、可以多吸收高温物体的热辐射 ^ C 、可以防止被高温物体直接烫伤 D 、可以防止体温下降 3. 两个颜色分别是黑色和白色的相同气球内有相同的空气,在强烈的太阳光下照射相同时间后气球的体积应是…………………………………………………………( ) A 、黑色气球的体积大 B 、白色气球的体积大 C 、两者的体积相同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 如图所示,Q 为一堵墙上的一个小洞,当观察者的眼睛位置 分别在A 、B 两处观察墙外,则在哪一个位置观察到的位置范围大………( ) A 、一样大 B 、A 处 C 、B 处 D 、无法比较 5. 试判断下列哪一组都是光源……………………………………………………( ) A 、电池和萤火虫 B 、电池和烛焰 C 、萤火虫和月亮 D 、萤火虫和烛焰 ~ 6. 在密林中的地面上常看到明亮的小圆光斑,这些小圆光斑是………………( ) A 、树叶的像 B 、树叶的影子 C 、太阳的像 D 、太阳的影子 7. 太阳光垂直照射到塑料棚顶一个很小的“△”形孔上,在地面形成的光斑是( ) A 、“△”形 B 、“▽”形 C 、“○”形 D 、“□”形 8.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通过小孔观察霓虹灯广告上的 一个“上”字,则它在光屏上观察到的结果正确 的是…………………………………( ) A 、上 B 、 C 、 D 、 9. 小孔成像时所成的像是…………………………………………………………( ) A 、放大的 B 、缩小的 C 、等大的 D 、都有可能 10. 一位同学经过一盏路灯,则他的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为……………………( )

高一物理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2. 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每个力的产生必然同事联系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3.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图示:力可以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5.力的分类 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二.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它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不需要物体相互接触就能产生作用的,称为非接触力。 三.弹力 1.接触力:接触力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弹力和摩擦力,他们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力引起的。 2.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者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 形变。有些物体在撤去力之后形变可以恢复,称为弹性形变。3.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 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与物体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 4.胡克定律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与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 量)成正比,即F=Kx,其中K称作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N/m,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结构决定。 四.摩擦力

七年级上册科学_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复习提纲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这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0.33%)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 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 3. 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 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实例)。(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从上往下出现)。这说明海面是曲面。(4)登高望远,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围越大,说明大地也是曲面。(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6)天涯海角走不到边(7)探究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对照实验(方法) 5.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 ② ① ④ ③ ①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②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③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④地球是个球体 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 过了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 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7.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 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厚 度:地核>地幔>地壳 第二节 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 纬线和纬度: (1) 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不同纬度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 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 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 (3)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 ”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 度叫(南纬),用“S ”作代号。 (4) 北纬、南纬各有90°。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2. 经线和经度 (1) 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 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 (3)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 ”作代号;以西的 180°属于(西经),用“W ”作代号。 (4) 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 3. 东西半球的划分 (1) 习惯上以(20 °w )和(160 °E )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2) 西经20 °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3) 西半球(向西走):20°W —160°W ,180°—160°E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0°—30° 30°—60° 60°—90°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A卷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化学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 . 变废为宝,将地沟油转化为航空燃油 C . 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 D . 用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新型燃油,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2. (2分)下列图象有关量的化趋势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A . 在一定量的CaCl2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B . 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 . 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足量)反应 D . 等质量CaCO3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量)反应 3. (2分)“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叶片经酒精脱色并滴加碘液后,遮光和不遮光部分显示的颜色分

别是() A . 蓝色蓝色 B . 蓝色黄白色 C . 黄白色黄白色 D . 黄白色蓝色 4. (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B . 氧气和液氧的化学性质相同 C . 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 D . 凡是发光、发热的现象都叫燃烧 5. (2分)已基本干燥的抹灰白墙(熟石灰),住人后往往又会变得潮湿,这主要是由于() A . 壁中有水渗出 B . 熟石灰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生成物中有水 C . 空气中的水凝结在墙面 D . 熟石灰变成了生石灰和水 6. (2分)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三部位压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 c>a>b B . a>b>c C . a>c>b

毛概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 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主义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 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主要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优势)和资本主义经济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 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4.新民主主义社会矛盾表现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 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5.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 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6.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 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7.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

斗争。 8.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 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 9.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总路线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将“一化”比喻成鸟的“主体”,“三改”比喻成“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1.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 展,才利于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解放生产力) 12.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科学知识点汇总-七年级上 第三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动物的生命周期 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2、青蛙一生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4、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 完全变态发育。(青蛙) 5、昆虫的发育类型: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如:蚕、蝶、蛾、蚊、蝇等) 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臭虫) 6、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7、动物的生命周期:由生长时期构成。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 第二节: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⑸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 ⑷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 1.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 $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当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 (1).重力的产生: -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 ○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假设的点) $ ○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除两极和赤道外,重力的方向并不指向地心。 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在加速运动的系统中,例如:发生超重和失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单元测试测试卷

七下科学-优化训练-第三章力和运动 单元测试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如图所示的做法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过程,有如下操作:①轻轻来回拉动挂钩两次;②把待测力加在挂钩上;③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明确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④调整弹簧测力计指针位置;⑤待指针稳定后读数。上述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①⑤ C .④①②③⑤ D .③④①②⑤ 3、在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市民上下班由坐汽车改骑自行车。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行车时,相对于车上的人,车是静止的 B .行车时,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比停止的时候大 C .刹车时,车很快停下来主要由于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D .骑车能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4 甲 乙 丙 丁 A .甲图和丙图 B .甲图和丁图 C .乙图和丙图 D .乙图和丁图 5、汽车由西向东匀速行驶,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雨是竖直下落的,那么在地面上的人看来,雨滴的下落方向是( ) A .竖直下落 B .斜向东下落 C .斜向西下落 D .斜向南下落或斜向北下落 6、大雪过后,往往给车辆和行人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交通部门提醒大家“雪天路滑,请注意交通安全!”下列关于冰雪道路的说法错误.. 的是( ) A .“雪天路滑”是指下雪后物体与地面间的接触面变光滑了 B .同一车辆在冰雪地面上行驶比在没有冰雪的路面上行驶惯性大一些 C .冰雪地面行车必须慢速驾驶,主要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带来的危险

D.人在冰雪地面行走时容易摔倒,其原因与惯性有关 7、如图,一辆有动力驱动的小车上有一水平放置的弹簧,其左端固定在小车上,右端与一 小球相连,设在某一段时间内小球与小车相对静止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若忽略小球小车间的摩擦力,则在此段时间内小车可能是() ①向右做加速运动②向右做减速运动③向左做加速运动④向左做减速运动 A.①B.③ C.②③D.①④ 8、在广场上游玩时,小明将一充有氢气的气球系于一辆玩具小汽车上,并将玩具小汽车放 置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无风时细绳处于竖直方向,如图所示.当一阵风沿水平方向吹向气球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小汽车可能被拉离地面B.氢气球仍处于静止状态 C.小汽车一定沿地面滑动D.小汽车仍处于静止状态 9、如图所示,A、B是两只相同的齿轮,A被固定不能转动,若B齿轮绕A齿轮运动半周, 到达图中C的位置,则B齿轮上所标出的竖直向上的箭头所指的方向() A.竖直向上B.竖直向下 C.水平向左D.水平向右 10、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用轻质细线悬挂一个小球,将小球拉至A点,使细线处于拉 直状态,由静止开始释放小球,不计摩擦,小球可在A、B两 点间来回摆动。当小球摆到B点时,细线恰好断开,则小球 将( ) A.在B点保持静止 B.沿BC方向运动 C.沿BE方向运动 D.沿BD方向运动 11、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正在向右运动,物体速度逐渐变大,分析物体受到的力 有() A.重力、传送带的支持力 B.重力、传送带的支持力、向右的摩擦力 C.重力、对传送带的压力 D.重力、传送带的支持力、对传送带的压力 12、我国公安部规定:小汽车驾驶员和前排的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 轻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身造成的伤害() A.倒车B.车速太慢 C.突然起动D.紧急刹车 13、地球距离月球约3×108米,人类发射的月球探测器能够在自动导航系统的控制下在月球 上行走,且每隔5秒向地球发射一次信号。某时刻,地面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前方相距32米处存在障碍物,经过5秒,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距离障碍物22米;再经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分子和原子 一、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 1.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 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 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种分子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分子。 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知识点梳理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详解 §2.1 空气 1.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78% ) (21%)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共占1% 2.空气成分的检验: ①水:通常用 来检验,现象为 变 色。 原理:CuSO 4(白色粉末) + 5H 2O = CuSO 4·5H 2O (蓝色晶体) ②CO 2:通常用 来检验,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 。 原理: (化学方程式表示) 3.空气的利用 ①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化工原料;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②氧气化学性质 ,可支持 ;支持 。 用途:急救病人、登山、潜水、气焊、气割、炼钢等 ③稀有气体:化学性质 , 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用途:保护气;各种电光源;激光技术。 ④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 ,不支持 ,也不支持 。 用途: 作为制冷剂;工业原料;灭火;气肥。 4. 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原理: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氮气及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红磷、汞) ,利用氧气与该物 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减小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气体压强减小,引起瓶内水位变化,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分析: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 ①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 ②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 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导致实验结果偏大的原因:点燃红磷,塞紧胶塞后,未关闭弹簧夹,使瓶内部分空气逸出,致使瓶内气压偏 小,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增大。 注:①CO 2、SO 2易被NaOH 溶液吸收,因此如用NaOH 溶液代替水时,可用硫粉、木炭代替红磷做该实验。 ②因镁能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故不可用镁来做该实验。 3)反应结束后充分振荡水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 5. 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 色、 味 体;标准状况(0℃、1标准大气压)下密度为 1.429×103Kg/m 3 比空气略大; 溶于水(或难溶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 ℃时液化成 色液氧、 ℃时凝固成 色 状固态氧。 氢氧化钠溶液

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陕西省为例 1、两类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②市场广阔:我国能源需求量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优势具体表现 储量丰富探明储量为2700亿吨,按2007年生产规模计算,可开采430年 分布范围广全省40%的土地下有煤田分布 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 开采条件好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煤田煤种特点用途大同煤田优质动力煤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燃料发电 河东煤田优质主焦煤低硫、低灰、抗碎强度大、抗磨性好冶炼钢铁 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三条外运铁路主干线起止点铁路名称起止点大秦线山西大同-河北秦皇岛京包线北京-内蒙古包头 神骅线陕西神木-河北黄骅港太焦线山西太原-河南焦作 焦日线河南焦作-山东日照石太线河北石家庄-山西太原 3、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2000年后,晋电外输增长迅速,此举对山西省的有利影响是:①缓解运输压力;②减轻 大气污染;③提高经济效益。 4、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5、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 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 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山西内蒙古东部储量(占全国比例) 1/3 1/10 矿种齐全单一 特点煤质优良,埋藏浅煤质中等,埋藏浅 开采条件优越,适宜露天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区位我国中部紧邻东北重工业基地邻近工业中心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铁路线京包、石太滨州、京通、通霍 6、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山西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 根源所在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③“三废”的治理。废渣(煤矸石:用于发电、 供热和填充矿坑及塌陷区;煤泥:经干燥除尘后再利用);废气:做好消烟除尘工作;废水: 沉淀净化;营造防风林带,开展复垦绿化造林。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

新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人类家园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 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万千米。 4.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例: (1)远去的帆船总是 先消失; (2)站的高看得远; (3)地球在月球表面的影子的轮廓是弧线(月食); (4)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5)麦哲伦航海; 5. 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地壳:0-17千米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顶 部。 上地幔 -----→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 地幔:17-2900千米 下地幔 内地核 地核:2900-6371千米 外地核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 经线和经度 (1) 经线:也叫 。经线是 ,所有经线长度 。经线指示 方向。 (2) 经度:零度经线也叫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 作 ,以东的180°属于 ,用“ ”作代号;以西 的180°属于 ,用“ ”作代号。 (3) 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2. 纬线和纬度: (1) 纬线:纬线都是 ,也称为纬线圈,长度 。 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 方向。 (2) 纬度: 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 , 用“ ”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 ,用“ ” 作代号。 (3) 北纬、南纬各有 。 3. 东西半球的划分 (1) 习惯上以(20 °w)和(160 °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 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2) 注意: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知识点分类总结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 非电解质 :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 强电解质 :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②SO 2、NH 3、CO 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 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 4全部电离,故BaSO 4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 离子的速率 和离子结合成 分子的速率相等 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 、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 、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 越小 ;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 、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 减弱 电离。 D 、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5、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用可逆符号 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 6、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 表示酸,Kb 表示碱。 ) 物质 单质 电解质 非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 。如SO 3、CO 2、C 6H 12O 6、CCl 4、CH 2=CH 2 强电解质: 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如HCl 、NaOH 、NaCl 、BaSO 4 弱电解质: 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 。如HClO 、NH 3·H 2O 、Cu(OH)2、 混和物 纯净物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阳光》测试卷(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三章阳光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5 分,共60 分) 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2.若要使眼睛看见一个物体,则( ) A.这个物体一定是光源B.物体上肯定有光线进入眼睛 C.物体和眼睛必须在一条直线上D.眼睛能发光 3.地球上获得太阳的辐射能主要包括( ) A.这个物体一定是光源 B.太阳对地球的热辐射 C.太阳对地球的光辐射和热辐射D.以上说法都是片面的 4.植树时,要想判断这行树直不直,采用的方法是:人站在第一棵树前面,如果后面的树都被一棵树挡住,说明这行树栽直了。其理由是( ) A.对于地球而言,太阳光是平行的B.阳光进入大气层发生了色散C.在同一种媒质中阳光的直射现象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大树底下好乘凉”,炎热的夏天,人们总是喜欢聚集在大树下乘凉,其主要原因是( ) A.大树能吸收太阳的辐射热B.大树下宽敞通风 C.大树能遮住阳光,大树下通风较好,树叶里的水份蒸发要吸热,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 D.大树易于将热量传到地上 6.一束白光经三棱镜后,射出光线的偏折方向正确的是( 7.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 ) A.0.75X108米/秒B.2.25 X108米/秒C.3.0X108米/秒D.2.0X108米/秒 8.晴朗的天气,阳光通过枝叶的间隙,在树荫下的地面上洒下片片光斑,这些光斑的形状是( ) A.间隙是不规则的,所以光斑也是不规则的 B.是太阳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所以一定是圆的 C.是太阳通过枝叶的间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像,所以一定是圆的

D.是太阳通过枝叶的间隙发生了色散现象,所以_定是圆的 9.如果,一束白光 A 人射到三棱镜后产生色散现象,其中 l、3 表示两束边缘色光,2 是中间色, A.1 是紫光,2 是绿光,3 是红光 B.1 是绿光,2 是红光,3 是紫光 C.1 是红光,2 是绿光,3 是紫光 D.1 是红光,2 是紫光,3 是绿光 lO.夏天外出宜穿 A.草绿色迷彩制服 B.白色洁净的制服 C.色彩鲜艳的制服 D.黑色不惹脏的制服 11.关于雨后彩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彩虹一般是弧行的 B.彩虹的外侧是红色,内侧是紫色 C.彩虹的外侧是紫色,内侧是红色 D.彩虹只有在雨后的天空中出现 12.看平静的大海,海水呈蓝色,其主要原因是( ) A.海水中的盐分B.蔚蓝的天空映射的结果 C.阳光在海面直线传播的缘故 D.其它光多被海水吸收,海水主要反射蓝光13.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海洋中能够发光的生物体 B.夏天夜晚在地面上方飞舞的萤火虫 C.星空中闪烁的星星 D.每月十五悬挂在天际的明月 14.如右图所示,把两只烧瓶的一侧都涂成黑色,另一侧都涂成白色,瓶口都用单孔橡皮塞连接有一段有色液 柱,两个装置气密性良好。并同时 将甲涂黑的一侧正对太阳。将乙白 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几分钟后,记录 有色液柱移动的距离甲为 L1,乙为 L2. 则 ( ) A,L1>L2 B.L1=L2 C.L1

九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节 1.雪崩时的能量转化:势能转化为动能 2.人造卫星: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3.青蛙跃起扑食的过程: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和势能 4.胶片感光成像: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5.特技跳伞:势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 6.森林火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7.植物生长: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8.水电站(工作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第二节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W=Fs=Pt 功的单位:焦 3.功率 (1)功率是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 (3)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P=Fv (4)功率的单位:瓦常用单位还有:千瓦、兆瓦 (5)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 第三节 一、杠杆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使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杠杆平衡:指杠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 4、杠杆平衡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二、杠杆的分类 (1)L1>L2时,叫省力杠杆,其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如开瓶盖的起子、铡刀、老虎钳、道钉撬等。 (2)L1<L2时,叫费力杠杆,其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如钓鱼杆、筷子、镊子、缝纫机脚踏板等。 (3)L1=L2时,叫等臂杠杆,其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如天平、定滑轮等。 三、滑轮 (1)定滑轮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F=G/2。 (3)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F=1/nG,拉力所通过的距离为物体上升距离的几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