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牛衣原体病的流行状况 0715

中国牛衣原体病的流行状况 0715

中国牛衣原体病的流行状况 0715
中国牛衣原体病的流行状况 0715

中国牛衣原体病的流行状况

郑杰谢巧张连祥崔舰南启明朱文革朱秀芝韩莉刑佳鹏

北京市兽医生物药品厂(北京昌平102209)

摘要:衣原体感染是一类十分重要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属人畜共患病,呈地方流行,常对养殖业造成很大危害及经济损失,并对人类健康构成较大的威胁。牛衣原体感染的主要症状有新生犊牛衣原体性肠炎、犊牛衣原体性支气管肺炎、多发性关节炎-浆膜炎、角膜结膜炎、衣原体性流产、衣原体性乳房炎、公牛精囊炎、精液品质降低等。自上世纪80年代确诊牛衣原体病和利用IHA等方法检测血清学抗体以来,全国部分地区都进行了研究和报道,该文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对中国牛衣原体病血清学抗体检测的情况做一个汇总和分析,发现牛衣原体病广泛存在于21个省市,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感染率不断攀升,为了做好牛衣原体病的预防和保障人类的健康,建议养殖户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牛衣原体;流产;血清学;IHA

引言:衣原体是一种小的、细胞内专性寄生菌,可以引起多种动物的疾病;衣原体感染是一类十分重要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属人畜共患病,呈地方流行,常造成很大危害及经济损失,并对人类健康构成较大的威胁。衣原体可以感染18个目、29个科的190余种鸟类以及绵羊、山羊、牦牛、猪等许多哺乳动物、野生动物受到过感染。牛衣原体感染可使母牛出现散发性流产,产死犊、弱犊,出现子宫内膜炎、长期不孕,种公牛出现包皮炎、睾丸炎、精液品质降低,犊牛发

生肠炎、散发性脑炎、胸膜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及角膜结膜炎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牛衣原体性流产。牛衣原体性流产主要由家畜衣原体感染牛引起的一种地方流行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对养牛业的影响不可低估。

一、中国牛衣原体病血清学情况汇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人就报道了牛地方流行性流产综合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等许多欧洲国家也相继报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一些省区陆续报道牛感染衣原体病和利用补体结合反应、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衣原体以来,中国关于牛衣原体血清学调查越来越多,具体见表1

表1 中国牛衣原体病血清学抗体检测

年份省份血清阳性率检测方式靶动物作者和文献

1985 湖北 8.7%(382/4386) CFT,IHA 牛(奶牛)徐彩堂[1]

1986 湖北 26.8% (37/138) CFT,IHA 牛(奶牛)杨宜生[2]

1988 青海 29.0%(45/155) CFT 牦牛帅永玉[3]

1989 青海 26.7%(24/90) IHA 牛韩英[4]

1989 湖南 8.1%(33/410) IHA 牛(奶牛)蒋武成[5]

1991 陕西 28.3%(107/378) IHA 牛(奶牛)林志涌[6]

1991 四川 6.5%(7/107) IHA 牛左舜君[7]

1991 青海 3.53%(28/119) IHA 牛张殿柱[8]

1991 青海17.73%(340/1918)IHA 牛姜天童[9]

1992 湖北 8.71%(382/4386) IHA CFT 牛杨宜生[10]

1993 新疆 4.9%(35/711) IHA 牛金根源[11]

1993 青海 21.03%(/190) IHA 牛董才行[12]

1994 青海 42.7%(236/553) IHA 牦牛袁春华[13]

1996 新疆 2.1%(6/288) IHA 牦牛王桂华[14]

1999–2000台北 51.3%(377/735) ELISA 牛 Wang[15] 1999–2000 台北 71.4%(45/63) ELISA 牛 Wang[15] 2000 山东 16.1%(10/62) IHA 牛(肉牛)周继章[16] 2000 河南 25.7%(9/35) IHA 牛(肉牛)周继章[16] 2000 宁夏 16.8%(16/95) IHA 牛(肉牛)周继章[16] 2000 河北 23.1%(3/13) IHA 牛(肉牛)周继章[16] 2000 陕西 42.2%(57/132) IHA 牛(肉牛)周继章[16] 2000 甘肃 10.8%(4/37) IHA 牛(肉牛)周继章[16] 2000 甘肃 20.7%(18/87) IHA 牦牛周继章[16] 2000 甘肃 25.5%(24/47) IHA 牦牛邱昌庆[17] 2000 云南 34.61%(823/2378)IHA 牛王琼秋[18] 2000 青海 15.5%(22/142) IHA 牦牛周继章[16] 2000 四川 25.6%(10/39) IHA 牦牛周继章[16] 2000 广西 20.0%(10/50) IHA 水牛邱昌庆[19] 2000 安徽 18.7%(28/150) IHA 水牛邱昌庆[19] 2000 江苏 14.0%(20/143) IHA 水牛邱昌庆[19] 2001 宁夏 24.0%(12/50) IHA 牛谢琴[20] 2002–2004 广东 49.1% (27/55) IHA 牛(奶牛)邱昌庆[21] 2002–2004 江苏 0.0%(0/20) IHA 牛(奶牛)邱昌庆[21] 2002–2004 上海 0.0%(0/49) IHA 牛(奶牛)邱昌庆[21] 2002–2004 河南 20.8%(10/48) IHA 牛(奶牛)邱昌庆[21] 2002–2004 宁夏 25.4%(177/698) IHA 牛(奶牛)邱昌庆[21] 2002–2004 甘肃 43.2%(19/44) IHA 牛(奶牛)邱昌庆[21] 2002–2004 陕西 10.3%(25/243) IHA 牛(奶牛)邱昌庆[21] 2002–2004 陕西 10.0%(1/10) IHA 牛(奶牛)邱昌庆[21] 2002–2004 内蒙古 15.7%(11/70) IHA 牛(奶牛)邱昌庆[21] 2002–2004 黑龙江 17.2%(20/116) IHA 牛(奶牛)邱昌庆[21] 2006 宁夏 9.22%(107/1161)IHA 牛邱洪流[22] 2007 宁夏 28.4%(108/380) IHA 牛(奶牛)何存利[23] 2008 宁夏 53.3%(16/30) IHA 牛(奶牛)杨东荣[24] 2009 青海 9.8%(21/214) IHA 牦牛张晓强[25]

2009 青海 9.18%(/1361) IHA,ELISA 牦牛刘军红[26]

2010 青海 5.13%(33/643) IHA 牦牛闵云龙[27]

2010 青海 5.9%(19/321) IHA 牦牛铁富萍[28]

2010 青海 2.5%(25/1,410) IHA 牛何成基[29]

2011 宁夏 3.13%(39/1248)IHA 牛赵晓瑞[30]

2011 四川22.68%(22/97)分离牛李翠蓉[31]

2011 青海 2%(2/100) IHA 牛李兰青[32]

2012 青海 2.81%(94/3351)IHA 牛孔祥颖[33]

2012 青海0.8%(3/400)IHA 牛张作秀[34]

2012 青海15.8%(15/95)IHA 牛王晓云[35]

2012 青海8.0%(16/200)IHA 牛李世双[36]

2012 青海9.37%(15/160)IHA 牛朱巧英[37]

2012 安徽22.43%(120/535) IHA 牛宗贺[38]

2012 宁夏24.14% IHA 牛谢琴[39]

2012 青海 1.29%(/28) IHA 牛党永芝[40]

2012 青海 15.00%(6/40) IHA 牛措毛加[41]

2012 贵州 2.86%(24/838) IHA 牛洪尼宁[42]

2013 重庆21.3%(69/324)IHA 牛霍本能[43]

2013 青海 2.2%(5/232)IHA 牛祁小英[44]

2013 青海11.5%(23/200)IHA 牛钟卫东[45]

2013 青海17%(34/200)IHA 奶牛钟卫东[46]

2013 甘肃25.08%(23/610)IHA 牦牛殷铭阳[47]

2013 青海 2.8%(94/3351)IHA 牦牛孔祥颖[48]

2013 青海 26.4%(60/227) IHA 牛马怡隽[49]

2014 宁夏25.8%(23/224)IHA 牦牛李永琴[50]

2014 海南 7.6%(91/1202) IHA 牛陈有文[51]

2015 青海8.0%(16/200)IHA 牦牛马德礼[52]

2015 青海 3.78%(34/900)IHA 牦牛魏有梅[53]

二、衣原体病血清学情况分析

通过表1汇总发现,自1985年以来,共监测了22个省(区、市)

牛衣原体病的流行情况。除上海市外,发现全国21个省(区、市)都存在牛衣原体血清学抗体阳性的报道,其中报道最多的省份有青海、宁夏、甘肃、陕西、湖北、四川等。血清学监测范围的不断扩大及监测结果阳性的省份不断增加,我国尚没有衣原体病疫苗的商业化使用,说明该病感染在我国牛群中普遍存在,而且以养牛业较集中的北方地区报道为多,同时也说明我国科研工作者对牛衣原体病越来越重视。

本次综述中引用的文章从1985年开始,终止于2015年。1999-2000年在台北用ELISA方法监测牛的感染率最高达到71.4%,中国大陆地区阳性率较高的省市有宁夏(最高为53.5%,2008年),甘肃(最高为43.2%,2002-2004年),青海(最高为42.7%,1994年),陕西(最高为42.2%,2000年),湖北(最高为26.8%,1986年),四川(最高为25.6%,2000年),安徽(最高为22.43%,2012年)等。分析发现,随着年份的增加,牛衣原体血清学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具体见表2.

表2 随着年份的增加部分省市阳性率增长情况

省市初次报道阳性率最高年份阳性率增加

湖北1985 8.7% 1986 26.8% 18.1%

陕西1991 28.3% 2000 42.2% 13.9%

宁夏2000 16.8% 2008 53.3% 36.5%

甘肃2000 10.8% 2002-2004 43.2% 32.4%

四川1991 6.5% 2000 25.6% 19.1%

安徽2000 18.7% 2012 22.43% 3.73%

青海1988 29.0% 1994 42.7% 13.7%

从报道的数据来看,一些研究者对同一个省市的检测发现,不同地区或不同场的牛衣原体血清学阳性率差别较大,但是可以确认该省

市所饲养的牛群中存在衣原体的感染。

通过以上的资料和分析可以看出,牛衣原体病广泛存在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血清学阳性率出现攀升趋势。由于衣原体病是人畜共患病,建议养殖户使用衣原体病疫苗预防和控制该病。鉴于现阶段尚没有牛衣原体病疫苗可以使用,但可以使用羊衣原体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进行免疫和预防。

参考文献

[1]徐彩堂,杨沙,赵健儿.屠宰畜禽衣原体血清学调查[J].家畜传染病,1985,04:33-34.

[2]杨宜生,姜天童,方雨玲,孟庆友,谭焕英,周勇.奶牛衣原体病和布氏杆菌病混合感染诊断报告[J].湖北畜牧兽医,1986,04:4-9.

[3]帅永玉,李英才,但昆,等.牦牛地方性流产的确诊[J].中国农业科学,1988,21(04):76-83.

[4]韩英,陈国林.刚察县牛羊衣原体监测报告[J].山东畜牧兽医,2010,08:105-106.

[5]蒋武成,肖克宇,向秀成.湖南省牛和猪衣原体病感染的血清学调查[J].湖南农学院学报,1989,01:97-101.

[6]林治涌,黄明睿,张志珍,梁督军.陕西省家畜衣原体病血清学调查[J].中国兽医科技,1991,07:19-21.

[7]左舜君,童庆文,侯德连,胡绍志.四川省三台县牛、兔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J].四川畜牧兽医,1991,04:30.

[8]张殿柱.羊布氏杆菌病、衣原体病对比试验诊断[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1,01:9-10.

[9]姜天童,杨宜生,孟庆友,方雨玲.应用SDS抗原致敏红细胞检测畜禽衣原体抗体[J].中国兽医杂志,1991,07:4-5.

[10]杨宜生,姜天童,方雨玲,徐涤平,李刚明,甘桂娥,李复中,秦为勋,周勇,夏邦或,吴影兰,宋念华.湖北省畜禽衣原体病血清学调查报告[J].湖北畜牧兽医,1992,04:18-22.

[11]金根源,黄呈,赵华竹,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兽衣原体感染调查及病原体分离报告.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J].1993,9(6):38-40.

[12]董才行,布达,班建木.果洛地区牦牛衣原体病血清学调查[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3,02:25.

[13]袁春华,袁文华,帅永玉,李英才,杨学军.青海省玉树县牦牛衣原体性流产病原分离与免疫预防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1994,01:20-21.

[14]王桂华,石保新,马学光.牦牛衣原体病血清学调查[J].草食家畜,1996,03:46.

[15]Wang F.I., Shieh H. & Liao Y.K. Prevalence of Chlamydophila abortus infection in domesticated ruminants in Taiwan. J. vet. med. Sci., 2001,63 (11), 1215–1220.

[16]周继章,邱昌庆,程淑敏,高双娣,张小英,李忠军.我国部分地区肉用牛群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J].中国兽医科技,2000,07:14-15.

[17]邱昌庆.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水牛衣原体病[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1,10:11-12.

[18]王琼秋,张家问,张荣华.云南省红河州家畜衣原体病的调查[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0,06:66-67.

[19] 邱昌庆.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水牛衣原体病[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1,10:11-12.

[20]谢琴,高跃路,何存利,史建斌,祁茹.单克隆抗体在动物衣原体病血清诊断上的应用[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1,05:72-73.

[21]Changqing Q., Yongxin H., Jizhang Z., Xiao-An C. &Fangfang Z. (2006).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chlamydiosis in dairy cattle in China. Indian J. anim. Sci.,76 (12),985–987.

[22]邱洪流,谢琴.宁夏地区牛、羊衣原体和布病的血清学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6,10:1004-1005.

[23]何存利,张皓弘,张国玲.奶牛衣原体性流产病原分离及血清学调查[J].甘肃畜牧兽医,2007,02:10-12.

[24]杨东荣,叶正忠,杨正清,张建忠.奶牛衣原体病流产的诊治[J].中国兽医杂志,2008,10:72-73.

[25]张晓强,李万才,万马单智,陆艳.青海天峻县牦牛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J].甘肃畜牧兽医,2009,03:14-15.

[26]刘军红,谢琴.衣原体单克隆抗体在规模化牛羊场相关抗体的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动物检疫,2009,07:45-46.

[27]闵云龙,李万财,李福寿,张晓强.天峻县土种藏羊衣原体病的血清学检测[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0,03:15.

[28]铁富萍.海晏县牦牛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J].中国动物检疫,2010,04:49.

[29]何成基,保善科,孔祥颖,朱俊.环湖海北牧区牛羊衣原体病血清学调查[J].中国动物检疫,2010,09:48.

[30]赵晓瑞,谢琴,吴娥,吉鸿章.宁夏地区部分规模化奶牛场衣原体和布病的血清学调查[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1,05:38-39.

[31]李翠蓉.奶牛衣原体和布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J].山东畜牧兽医,2011,05:9-10.

[32]李兰青.刚察县牛羊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1,02:4.

[33]孔祥颖,保善科,何成基.环青海湖地区牦牛衣原体和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调查[J].养殖与饲料,2012,11:51-52.

[34]张作秀.格尔木地区牦牛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2,01:17.

[35]王晓云,徐天钢,王光华,等.青海省湟中县某奶牛场流产病因的血清学调查和分析[J].中国动物检疫.2012,29(9):56-57.

[36]李世双.门源县东西部地区牛羊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2,06:26.

[37]朱巧英,刘艳红.德令哈市牦牛衣原体病感染情况的调查[J].中国畜禽种业,2012,12:41-42.

[38]宗贺,潘玲,刘亚,宁康健,王力生,韩春阳,章孝荣.安徽省部分地区牛衣原体的血清学调查[J].中国奶牛,2012,22:47-49.

[39]谢琴,曾瑾,赵晓瑞,吴娥,王宁.宁夏地区奶牛衣原体性流产病原的分离与鉴定[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05:102-104.

[40]党永芝.青海省刚察县牛羊衣原体病血清学调查[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2,04:42.

[41]措毛加,李秀萍.青海省海南州引进种牛布鲁氏菌、衣原体和弓形虫等病血清学检测[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2,05:16-17.

[42]洪尼宁,颜修刚,皮泉,华莹,李基棕.贵州省牛羊衣原体感染血清学调查[J].动物医学进展,2012,11:127-129.

[43]霍本能.奶牛场衣原体和布病的血清学调查与防治[J].畜禽业,2013,06(290):67.

[44]祁小英.乐都县牛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3,04:10.

[45]钟卫东,李生福,杨生东.民和县小尾寒羊和杂种牛衣原体病血清学调查[J].养殖与饲料,2013,09:9-10.

[46]钟卫东,李生福.民和县奶牛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3,02:32.

[47]殷铭阳,谭启东,秦思源,刘光学,朱兴全,周东辉.甘肃省玛曲牦牛衣原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畜牧兽医,2014,10:281-284.

[48]孔祥颖,保善科,何成基,王福宁.海北地区牦牛衣原体和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检测[J].青海1畜牧兽医杂志,2013,06:16-17.

[49]马怡隽,张立成.青海省畜禽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J].中国兽医科学,2013,02:213-215.

[50]李永琴,赵世媛,高菊梅,黄龙,刘溪源,李晓娜,许立华.银川地区规模化牛场奶牛衣原体病与布鲁菌病的血清学调查[J].动物医学进展,2014,10:119-122.

[51]陈有文.海南地区衣原体病血清学调查[J].山东畜牧兽医,2014,07:52+55.

[52]马德礼.门源县牦牛衣原体病的血清学监测[J].贵州畜牧兽医,2015,02:43-44.

[53]魏有梅.共和县牛羊衣原体病血清学调查[J].山东畜牧兽医,2015,02:49-50.

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0版) 第一部分冠心病合并高血糖的流行病学研究 一、国外研究表明,冠心病人群中高血糖的比例约为2/3 目前得到的白种人相关研究结果,一般都具有“2/3”现象。欧洲心脏调查(糖尿病和心脏)结果于2004年9月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上公布。研究纳入欧洲25个国家,110家医疗中心,共4961例冠心病患者。其中2107例由于急性心血管事件急诊入院后接受调查,2854例病情稳定而择期接受调查。除已知糖尿病患者(n=1524)外,其余均采用空腹血糖(FPG)检测,其中1920例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糖代谢状况。研究结果于2004年11月正式发表在Eur Heart J上1。研究结果表明,高达“2/3”的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包括糖调节受损(IGR)或糖尿病,图1];如果单检测空腹血糖(FPG),会漏诊“2/3”的高血糖人群。 图1 欧洲心脏调查中的血糖分布情况1 在2005ESC年会上,再次发布了这一研究的进一步分析结果。2003年11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将正常FPG的诊断切点由6.1 mmol/L下调到5.6 mmol/L。这样,有关FPG的诊断切点就存在1997年6.1 mmol/L和2003年5.6 mmol/L两个标准。欧洲心脏调查分别采用FPG 6.1 mmol/L和5.6

mmol/L作为FPG诊断切点,对数据进行再分析。结果显示,采用FPG 水平6.1 mmol/L作为诊断切点,则漏诊64%的高血糖;如果采用FPG水平5.6 mmol/L作为诊断切点,还漏诊48%的高血糖。这表明,即使FPG诊断切点作了调整,仍需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提高诊断高血糖的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既往多认为在冠心病急性发作时监测出的高血糖可能与应激因素有关。然而,2002年发表的GAMI研究首次证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大约2/3的确存在糖代谢异常。在GAMI研究(Glucose toleranc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在出院时、出院3个月和12个月时接受OGTT检测。结果表明,高血糖人群的比例一直维持在“2/3”的规律(分别占总人数的67%、66%和65%,图2)2。这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时诊断的高血糖,有相当比例是由于代谢紊乱引起的持续性高血糖,而不是由于应激状态引起的一过性高血糖。 图2 GAMI研究中,高血糖人群的比例一直维持在2/32 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NA VIGATOR(Nateglinide and Valsartan in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outcomes research)研究3于43,509 例心血管高危人群中进行OGTT检测,合并高血糖(IGR和糖尿病)

浅析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 摘要: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正以一种满足人们的娱乐需要的文化形态影响着人们 的生活,很好地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要,尤其对青少年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大众文化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地吸 收与利用大众文化,摒弃其中的不利效应,从而推进大众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众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大众文化是发达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以都市大众为主要消 费对象的、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 性娱乐需要的文化形态。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 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不良的负面影响,尤其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影 响极其深刻。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利与弊,以及我们今后应如何正确 合理地规范与引领中国大众文化。 一、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 1.打破了文化等级秩序,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要。大众文化的出现打破 了以往固有的单一文化格局,使文化呈现多元化。文化不再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 独占,大众也可以尽情享受大众文化带来的愉悦和轻松。大众文化对于占绝大多数 的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群众来说是易于接受的形式,文化脱去神圣的光环,以平民 化的面孔使大众亲近,它对娱乐功能的强调则大大舒展了人们的生命张力,使人们 享受到生活的快乐。 2.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文明质量。大众文化以其蕴含的科技意识、商品意识、 开放意识、自主参与意识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冲击着传统社会里的各种消极价 值观和思想意识,填补了社会转型期文化需求的巨大空缺;大众文化与现代化同步,是对农业文明的超越和批判,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企盼和推动;大众文化体现了平 民意识;体现了民主化,是对民主的促进和推动。 3.弘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大众文化尤其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一是大众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权威、提倡个性、解放思想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追求个性的解放。二是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丰富了大 学生的生活空间。其中具有较高艺术性的作品和有益的影视文化,以通俗化、生活 化及娱乐性的形式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和 广阔的生活空间,使他们的生活色彩多样化。三是大众文化本身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使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视角多元化,文化选择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青年大学 生价值观念多元化发展和形成。 二、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 1.标准性、齐一性导致人的单向度发展,人格的片面化。大众文化是一种标准化、公式化、重复和肤浅的文化,它赞美浅薄的、多愁善感的、当下的和虚假的快乐,牺牲了严肃的、理智的、时代赋予的本真的价值标准。大众文化缺乏智力的挑 战和刺激,偏爱一无所求的幻想和逃避现实的舒适。它否定思考的努力,创造了自 己的情感反应模式,而不是要求其受众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努力,作出他们自己的 反应。 2.商业化导致媚俗化,进而摒弃了文化理想。大众文化产生的语境决定它的商 业性,大众文化无疑是一种商业文化。现实表明文化艺术的商品化、市场化是大众 文化应有之义,意味着文化艺术成为获取利润的手段,成为赚钱的工具,以致文化艺 术工作者主要关心的是上座率和经济效益,而不是关注艺术作品质量和内在审美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 中国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20岁以上成年人1/10患糖尿病 据今年3月26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中国人群中的糖尿病患病率”的研究论文公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超过9400万的糖尿病患者。纪立农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人数增速迅猛与中国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而导致的城市“富贵病”人群增多密不可分。 这一结论一项覆盖全国14个省市,年龄20岁以上54240人的调查,最终47325人最终完成了调查。此项调查还显示,糖尿病已经开始在20岁至39岁的中国年轻人中流行,这一年龄段的患病率占3.2%,而糖尿病患病前期人数更是达到了9.0%。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而今年的主题是“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6%,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从调查数据看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已非常严峻内,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并且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 1 目前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 1.1 患病率急剧增加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0.7%,1994-1995年间全国19省市21万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年龄段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5%。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7-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1.2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体 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所占比例达到93.7% ...... 本篇文章来自百拇医药网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f512972546.html,/html/paper/1004-7484/2011/04/125.htm 糖尿病管理必须全面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新增的这些来自城市的“富贵”糖尿病患者大多都伴有肥胖、血脂紊乱、和/或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大大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数据显示,我国超过半数糖尿病患

心血管疾病现状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心血管疾病现状分析 V01.15 No.3 第 15 卷第 3 期井冈山医专学报 M 丑 v.2008 2008 年 5 月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MEDICAL COLLEGE 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林玉川(福建农林大学体育部,福建福州 350002)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心血管疾病的对老年人健康的危害。 根据其发病原因,从营养学、体育保健和临床医学三方面提出老年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措施,有利于老年人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国民体质建设,缓解人 12 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关键词】老年人;性血管疾病;健康保健 [中围分类号】R5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35(2008)03001202 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世界范围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 1.1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现状中国是目前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老年人口五分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的划分标准(见表 1),当前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 1 亿 4 千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 l1%左右表 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老年人划分标准 (引自耿德章,1994) 自1999年以来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就不断增加。 据估算 210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高达 3.18 亿,总人口的 1 / 6

社区糖尿病患者现状分析

社区糖尿病患者现状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本社区管理的糖尿病患者现状,从而找出基层慢性病管理存在的不足,并就提高本社区糖尿病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进行了探讨。 标签:糖尿病;现状;分析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以持续血糖升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因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糖尿病末出现并发症以前,患者的器官功能无障碍,日常活动不受影响,一旦出现慢性并发症则会伴有相应的器官功能障碍,日常活动不受影响,一旦出现慢性并发症则会伴有相应的器官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参与。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规范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1]。笔者近两年在社区从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工作,通过对本辖区所管理的糖尿病患者现状进行分析,明确认识到,要真正做好糖尿病的防治工作,还有很多有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1本辖区管理的糖尿病患者现状 1.1糖尿患者群性别与年龄分布特点,见表1。 1.2管理方式由一名全科医生负责管理275个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将糖尿病管理手册发给患者,患者每季度凭手册到社区进行免费测血糖,测血压,并将所测结果记录在册,医生视具体情况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医疗指导。每2年为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做1次免费体检,内容包括血、尿常规,空腹血糖,血脂四项和肾功能,常规心电图。对未到社区复诊者进行电话回访。 1.3糖尿病患者现状275例糖尿病患者,伴高血压的有165例,占糖尿病患者的60%,患有精神病1例;2年间已经死亡的糖尿病患者5例。在今年的体检中,应到270例,实际来检查的为138例,其中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的92例,血糖在6.1~7.8mmol/L的为38例,血糖在7.9mmol/L以上的有8例,且这8例中有2例自行停止药物治疗。 2现状分析 2.1管理缺失研究表明大于20岁的中国居民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高血压患者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3~31%[2]。成都地区进行的中老年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调研发现,高血压人群糖代谢异常患病率为5 3.4%,不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将漏诊中老年高血压人群72.9%的糖尿病前患者和5 4.4%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3]。本辖区登记的20岁以上常住人口为17331例,大致估算糖尿病患者有1600例左右,而本社区登记在册管理的仅为275例,管理率仅为17%。在我们对高血压人群的管理中,从未进行OGTT检查。

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报告解读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04-09发表评论(1人参与)分享 2010 年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报告解读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徐瑜毕宇芳王卫庆赵文华宁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挑战。因此,获得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数据及其年龄、性别和地域分布,将有助于国家制定慢病防控策略,从而针对性地选择高危人群,以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相比1990年,2010年世界范围内由糖尿病引起的死亡倍增,达到130万。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呈流行趋势。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第六版IDF糖尿病地图中估测,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达到3.82亿,其中80%的患者来自低中收入国家。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近几年增长迅速。从1980年的低于1%,1994年的2.5%,2002年的2.7%增加至2007年的9.7%。虽然各次调查采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不尽相同,但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正迅速增长这一事实毋庸置疑。 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将HbA1c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写入学会2010年糖尿病诊疗指南。由于以往的全国糖尿病调查均未进行HbA1c检测,因此无法根据2010年ADA诊断标准估测我国糖尿病患病情况,也无法根据ADA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的定义HbA1c<7.0%估测我国糖尿病控制情况。因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合作开展了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调查结果已于2013年9月4日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见JAMA:中国糖尿病患者超一亿约占全球1/3) 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样本选择的全国代表性 本次调查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162个监测点基础上开展。这一监测系统覆盖了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在各个监测点,调查采用多阶段、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以下简称年报)

2019年8月6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以下简称“年报”)编委会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樊静副主任,以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顾东风院士,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以及年报编委会专家、编写组成员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高润霖院士主持。他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自出版以来取得了不少成绩,受到各方面肯定,年报资料也有着广泛的引用率,今年在胡盛寿院长的领导下,进一步改进,可以办得更好,更适合大健康国家卫生战略的形势。 胡盛寿院士首先代表国家心血管中心,对各位专家在过去的14年中对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的鼎力相助表示衷心感谢,并阐述了改版的目的和意义。 他指出,2016年中央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会,突出强调以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的方针。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对“健康中国”关注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如何适应国家形势,把我们的年报编辑工作做得更好,是召开此次编委会最重要的背景。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年报工作组召开了三次筹备会,对如何使得年报更符合“健康中国”发展的需要进行了讨论,突出两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就是以往年报主要强调心血管疾病,现在要突出国家健康政策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主题,所以年报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前期年报筹备组对年报编写做了比较大的改版,强调了以健康为中心,使年报受众人群更加广泛,不仅是专业人士、政府部门、媒体工作者,还要进一步推动大众层面对心血管健康知识的获取和了解。 第二是编委会的组成也做了调整,根据前几届编委会工作的经验,改版后,为提高编辑水平,加入了国内从事心血管研究更加有经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使年报更加受到关注。 另外,也加入一些年富力强的心血管防控方面的工作者。希望在新一届编委会的努力和鼎力支持下,年报编辑更加出色,以实际行动提升国家心血管防控的整体水平,对“以健康为中心”的号召做出实质性贡献。

中国糖尿病地区分布和年龄分布情况

专题4 中国糖尿病地区分布和年龄分布情况 糖尿病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它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医疗花费的特征,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公共健康问题。糖尿病在中国的严峻形势更是发人深省,虽然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对糖尿病的控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控制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中华糖尿病学会最近公布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近1/10的患病率确实令人担忧,并且还以一定的速度增长。 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多,影响机制复杂,医学界仍然在不断探索研究之中。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糖尿病的发病率主要跟遗传因素、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年龄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有某一共同特点地区生活的人群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研究具有不同地区特点人群的糖尿病发病情况可以使得糖尿病的预防、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年龄阶段人群也有着不同的生理特征、生活方式、健康认识,同一年龄段人群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多共性,研究我国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情况可以了解糖尿病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程度,确定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引起他们足够重视,做好预防糖尿病工作。 我国糖尿病的城乡分布 糖尿病导致的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糖尿病的发病率,根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城市糖尿病死亡率高于农村,大城市的糖尿病死亡率大大高于中小城市和农村。一是由于城市人口老年化程度高于农村,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患病率高;二是城市居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意识以及对疾病的认同程度较农村高,自报疾病比农村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城市人口,餐餐精米白面,顿顿大鱼大肉,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使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这就给城市人群的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国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还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人群一味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当工作与健康发生矛盾,当情绪与健康发生矛盾,当享受与健康发生矛盾,选择工作,选择享受,恣意妄为,抛弃健康者大有人在。所以,由于对糖尿病知识及其严重并发症的不了解,乱吃滥喝,营养过剩,通宵熬夜,嗜烟酒无度,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之中,缺乏体育锻炼,以车代步,这些势必导致城市人口的患病率大于农村。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意义总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环境污染逐渐增加,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呈日益增高的趋势。由该疾病的导致的死亡率也有明显增加,医学工作者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研究面临严峻挑战,此时对于全社会普及卫生健康常识,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迫在眉睫。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死率高,被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球每死亡3个人,就有一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疾病和中风死亡人数高达1750万。因此,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降低老年心血管的病死率,延长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随之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高脂肪高热量的摄入,使得肥胖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这也使得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大增加。据统计,我国目前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不同程度地患有心血管疾病。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将进人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病即将成为人群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心血管疾病成为医学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那么,心血管疾病发病前有哪些症状呢?应如何来预防呢?预防它有何意义呢?下面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心血管疾病的概念: 心血管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包括:冠心病;心脏肌肉供血血管的疾病;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的疾病;周围末梢动脉血管疾病;手臂和腿供血血管的疾病;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造成的风湿热对心脏肌肉和心脏瓣膜的损害;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结构的畸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腿部静脉出现血块,它可移动至心脏和肺部。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通常是急性事件,主要是由于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脏或脑部。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在心脏或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堆积有脂肪层。中风也可能是因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 二、心血管病发病前的症状: 1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是人体的危险信号,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前多有眩晕的现象,此时,需要注意意外的发生。 2、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梗塞及脑血管破裂等。实践证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是心脑血管疾病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3 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胸骨后部出现剧烈的疼痛现象,症状较轻的冠心病患者可以没有心前区疼痛的症状,但是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就会出现心绞痛甚至是心肌梗塞,更严重的就是导致猝死的发生。

当代社会媒介状况与流行文化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①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公民的媒介素养应包括四方面内容 “第一,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第二,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还应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也有学者指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第二媒介时代”的概念是由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学者马克.波斯特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在电影、广播和电视中,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者,播放模式有严格的限制,但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一种替代模式将很有可能促成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的产生,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入视野。”第二媒介的本质特征就是双向沟通和去中心化。以网络为例,互联网“博客”“播客”的开通为公众发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每一个公民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是媒介公民。近几年,各种虚假新闻,搞笑文字,恶搞图片在网络上愈演愈烈,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规范网络行为的新要求,政府发布了相关法律政策,然而对公众自身内在媒介素养的提高是关键。 媒介的三类界定: 1.社会学定义: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2.传播学定义:(*^__^*) 此处没记下来,不过是出自施拉姆《传播学概论》一书。 3.哲学定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 新的定义:媒介即技术,一种符号技术。 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例如,一张照片是清晰的,而一幅漫画中的形象比较模糊,需要人进行联想和思考。前者属于“热媒介”,而后者属于“冷媒介”。 “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冷媒介与热媒介: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及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 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特征和防治需求(完整版)

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特征和防治需求(完整版) 中国是当今全球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及时总结我国主要CVD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变化趋势有助于制定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以有效的应对和遏制其危害。 近日,我们在Nature杂志子刊发表了综述文章。这篇综述在大量相关文献阅读、数据分析和深入思考基础上,提炼了当前中国CVD流行的八个重要特征及这些流行特征对防治工作的需求和挑战。本文将概括的介绍这篇综述的关键内容。 特征一: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负担快速增加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因二者在病因学、病理机制和预防策略上具有极大的共性,国内外相关防治指南趋于将其视为一种疾病进行综合防治。ASCVD的快速持续增加是当前我国CVD 流行的重要特征之一。ASCVD在CVD死亡和总死亡中的比例从1990年时的40%和11%上升到2016年61%和25%;同期的死亡人数从100万/年增加到240万/年。ASCVD的发病率(包括发病后死亡和存活的患者)亦持续上升,年发病率和发病人数较1990年的增加幅度均超过

100%。ASCVD疾病负担的持续增加对我国的疾病防治策略和各种资源的配置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包括一级预防需求以减少发病人数、快速增加的急救和住院床位的需求以挽救急性期患者的生命、不断增加的康复和二级预防需求以降低大量ASCVD存活患者复发、再住院和失能的风险。应该认识到,ASCVD负担增加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比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发病和死亡人数的增加、医疗救治能力提高和普及导致带病生存的高危患者数量的增加,所以我国的ASCVD的疾病负担预计会继续增加,这不仅对目前已经不堪重负的医疗系统带来巨大挑战、也对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和无数家庭带来持续增加的压力。如何应对我国ASCVD负担的持续增加显然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特征2:出血性卒中的流行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到170万例新发出血性卒中病例。近几十年来,尽管有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较为稳定仅稍有上升;而死亡率则明显下降,在心血管死亡中的比例从1990年的39%下降到2016年的27%。但在110个国家的比较中,我国仍是出血性脑卒中负担最重的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特征3:CVD流行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浅析现代流行文化对神话元素的应用

浅析现代流行文化对神话元素的运用 吴志培 10汉本二班 1001010205 【摘要】:现代流行文化中经常可以看到古代神话元素的身影,或多或少,神话元素的运用不仅为流行文化增添了奇谲的想象力,更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现代人的重塑或变形满足了现代人类的猎奇心理。 【关键词】:现代流行文化;动漫产业;影视创作;玄幻小说;神话元素;重塑与变形 现代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流行性特征的大众文化模式,它的意义很宽泛,所包含的内容也极其多样。而对神话元素在现代流行文化中的运用,中西方的着力点在根本方向是一致的,都集中在新兴朝阳产业上。本文将从时下广受关注的动漫产业、影视创作、玄幻文学等方面来具体阐释当下流行文化对神话元素的运用。

一、动漫产业对神话元素的运用 动漫产业作为近些年发展潜力最大的文化产业,其在市场上表现着实令人刮目。谈到动漫就不得不说日本,作为一个弹丸岛国,本身其没有深厚的动漫资源可发掘,但他们却通过“拿来主义”硬是将动漫产业做成本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并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动漫产业基地。综观日本动漫成功的原因,除了人才的培养、技术的创新、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神话元素的广泛运用。日本人积极的从东西方的神话中不断发掘有益的元素,通过对这些神话元素的改造、重塑、变形,经过后期包装制作就成为一部崭新的动漫作品。 日本动漫之所以能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广受欢迎,其中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其对神话元素的成功运用:一方面神话元素的插入增强了动画的美感和可观性;另一方面制作人员对这些元素的改造又极大的满足现代人类对神秘事物的猎奇心理。以前期网络上人气极高的《少年阴阳师》为例,在这部动漫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神话元素,剧中首先出现的妖怪名叫穷奇,但事实是穷奇的真正出处是《山海经》,它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凶”之一,在剧中它则是作为西方众妖兽的统领;此外,在剧中作为主角安倍昌浩得力助手出现的神将“腾蛇”,其原型也是《山海经·中山经》中的一神兽。在另一部动漫作品《十二国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中国神话元素,剧中依次出现的麒麟、天帝、蓬莱都是对中国神话中原来意义的改造,通过设计人员的这些重塑和改造,使得整部作品的故 事壮大宏伟,给影迷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感;剧中出现的妖怪饕餮也是源自中国的神话,《神异经·西南荒经》记录为:“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彊者夺老弱者,畏羣而击单,名曰饕餮。”又有一说为龙的第五子。此外,除了大量借鉴中国神话中的元素之外,日本动漫还积极吸收了西方的神话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概要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李惠君、顾东风、 北京安贞医院(吴兆苏) cww123123@https://www.doczj.com/doc/f512972546.html, 通讯作者:胡盛寿 Email:shengshouhu@https://www.doczj.com/doc/f512972546.html, 1000-3614(2017)06-0521-10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7.06.001 19901995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 1 5 (年份) 298 296294255 262257265221 206177174189 170174 1990~2015年中国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

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CVD 占首位。年农村、城市CVD 分别占死因的45.01%42.61%(图4)。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CVD。 1990~2015年中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 19901995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 1 5 (年份)心血管病肿瘤 呼吸疾病损伤消化疾病213230234 209209184 212242255254257252259262265 1990~2015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变化300275250225200 17519951990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 15 (年份)城市农村213230234 209 184212242255 257262255294296298 265 262 259252257254265221206177174189 170174图4 2015年中国农村和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因构成比(%)心血管病肿瘤呼吸疾病损伤/中毒消化疾病农村城市11.64%8.07%12.06%22.02%45.01%13.16%6.05%11.80%26.44%42.61%中国CDC 采用全球疾病负担2013(GBD 2013)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各省人口学和流行病学数据[3]。1990年,16个省的首要死因是下呼吸道感染或早产并发症,15个省为脑血管疾病。至2013年,首要死因有27个省是脑血管疾病,5个省是缺血性心脏病(IHD)。2013年我国年龄标化的CVD 死亡率较1990年降低21%。脑血管病是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缺血性卒中死亡率上升了28.8%,

浅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本质

浅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本质 摘要:中西方大众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中西方语境中对“大众”和“文化”的理解也不同,这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具有不同于西方的本质特征:大众文化是一种大众之文化,具有大众性;大众文化是一种通俗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本性和自身的文化特性;大众文化是一种实用文化,具有满足大众精神需要的功能;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品格。 关键词:大众文化,本质,文化,精英文化 Abstract: Chinese and western popular culture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Chinese and western context of “the mass” and “cultural”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and the decis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is different from western popular culture ha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culture is a kind of public cultural, has the general audience; Popular culture is a kind of popular culture, with the general nature and culture of its ow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Popular culture is a kind of practical culture, have to meet the spiritual needs of the public function; Popular culture is a kind of business culture, has the cultural and economic dual character. Keywords: mass culture, nature, culture, elite culture 西方语境中的大众文化 西方有学者认为,“‘大众’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学范畴;它无法成为经验研究的对象,因为它并不以客观实体的形式存在。”[1]如果以对通俗文化或感性文化的消费为界限和标准,“形形色色的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内,可以属于不同的大众,并时常在各层理间频繁流动。”[2]这些认识反映了界定“大众”的困难,但实质上它又为我们理解“大众”提供了线索,即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大众与文化是相互规定的,脱离对方任何一方都无法获得规定。大众文化中的“文化”代表着一定文化的层次和特质,规定了它是大众文化,而不是精英文化或别的;稳定地处在这个文化层次中或者说他们的文化素养使他们经常地偏好和消费这种文化的人才能是“大众”而不是精英。以此我们可以对大众进行界定:从大众文化的主体而言,始终稳定的人群是社会公民的大多数,大众是社会的普通公众,处于平均水平的人。在西方是指城市市民,“大众”的对应词应该是精英。从文化的层次而言,大众文化是指以通俗、感性文化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文化层次,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就是通俗文化。它包括流行音乐、商业电影,街头时装,广告等即一切大众化或者被大众喜欢的用以满足大众精神生活的东西。 中国语境中的大众文化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二)(修订版)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二) 三、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具体措施心血管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绝大多数是可预防的。预防策略包括由医疗机构为慢病患者及高危个体提供的从筛查到诊断、治疗和管理的医疗服务,也包括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不仅慢病患者与高危个体,而且全体居民都可以受益的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够预防或推迟心血管病的发生(一级预防),而且能够和药物治疗协同作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复发(二级预防)。 1.生活方式干预: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是针对尚未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采取的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措施通常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戒烟,减少钠盐摄入量,限制有害使用酒精,增加体力活动和控制体重及合理膳食等,同时配合药物控制代谢性危险因素(血压、血脂及血糖异常)的水平。目的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这些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同 样重要。但每个患者执行的方式和力度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1.1戒烟及预防青少年吸烟:大量的研究表明,无论主动吸烟或是被动吸入二手烟,吸烟量和心血管病、肿瘤或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呈显著正关联。队列研究证据显示,戒烟者发病和死亡风险显著低于持续吸烟者。无论何时戒烟都会获益。越早戒烟,获益越多。我国是

世界上吸烟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吸烟导致的健康损失和经济损失也最大。因此预防青少年开始吸烟及帮助吸烟者戒烟是预防心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病的重要措施。在医疗服务机构帮助吸烟者戒烟对于预防与控制心血管病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了解吸烟的危害,戒烟的步骤,可能面临的困难及克服的方法,必要时提供戒烟药物治疗并约患者定期复诊。同时邀请患者家人或朋友参加门诊谈话,帮助患者建立一个良性的支持环境。医学专业机构除帮助患者戒烟外,更应督促并支持各级政府制定有效的控烟法规为公众创造无烟环境,宣传吸烟的危害,防止青少年吸烟。1.2减少钠盐摄入量:人群观察性研究发现膳食钠盐摄入量和高血压,心血管病死亡及疾病负担相关联。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显示减少钠盐摄入量可以降低血压。而高血压是心血管病最主要的可预防可控制的危险因素,长期维持健康的血压水平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中国人群钠盐摄入量普遍较高(平均10.5 g/d),特别是北方人群,远高于WHO(5 g钠盐/d)或我国营养学会(6 g钠盐/d)的推荐量。应鼓励患者实施减盐措施。减少烹调用盐,选购含盐量低的食物,尽量少食或避免高盐食物。让患者明白即使钠盐摄入量不能立即达到推荐的水平,长期努力逐渐减少钠盐摄入量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全球慢病防控目标要求到2025年人群钠盐摄入量应较2010年减少30%。同时观察性研究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宣传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你知道吗?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心血管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以及与之相关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发病率高,而且危害大。其中特别是高血压,是引起脑中风、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三大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通常所说的高血压的“三高”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高血压是引起各种心血管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平均动脉压每升高10mmHg,心血管危险性就升高30%。 而降血压治疗可以显著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收缩压下降10-12mmHg或舒张压下降5-6mmHg,即能减少42%的中风率和20-25%的冠心病发病率。肥胖、烟酒、摄盐过多、缺乏活动、心理紧张等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延缓其发展,而且生活方式的调整还是药物治疗的重要基础。防治心血管病的生活方式调整可概括为“均衡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胸开朗,生活规律,正规用药”,也可称之为心血管保健措施的“六诀方针”。 一、戒烟限酒 1.限制饮酒:高血压应戒酒,因饮酒可降低降压药物的药效。男性如饮酒应20~30克酒精/天(40度白酒1两),女性10~15克/天(半两)。 2.彻底戒烟: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吸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如肺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简言之,吸烟百害无一益,因此应立即彻底戒烟。 二、适当运动 运动有助于保持理想体重,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还有助于降低血压。不过,

应注意做有氧运动,不觉辛苦为度,如每天30~45分钟的慢跑,每周数天。从保健角度看,缺氧运动对身体有害。已患有心血管病者不要做竟技性运动。 三、心胸开朗 乐观能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易使人们经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状态,而导致心身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发生。因此,一定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健康的心境。人应奋斗,但不要太在意成败,最好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来对待成败。 四、正规用药 如果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均应专科正规治疗。千万不要盲目相信广告,千万不要只吃中成药就了事,千万不要乱投“游医”,否则吃亏的是自己!要相信科学!不相信科学是最可怜的“无知”,是最大的“可悲”。 服药应规律和坚持,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阿斯匹林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应提倡广泛使用。患有冠心病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备心绞痛发作时含服。前胸压榨样疼痛20分钟不缓解者应立即到医院心血管科就诊,以防急性心肌梗死。 五、生活规律 保持规律的生活是机体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最重要的是饮食规律和睡眠规律。吃饭有一餐没一餐,一餐饱一餐饿,经常熬夜熬通宵,接着连睡一两天,这样生活的人不患病才怪!工作和生活作息时间尽可能规律,有午睡习惯者如有条件最好适当午休。 六、均衡膳食 均衡膳食就是要求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控制总热量,增加体力活动,减少食盐摄入量。 1.减少钠盐:成人每天5~6克钠盐即可满足正常需要。注意减少烹调用盐,少用酱油,少吃咸菜及盐腌食品。也可用低钠盐、健康保健盐。“限盐”就是要求每日钠盐摄入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