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科学与工程基本知识

环境科学与工程基本知识

环境科学与工程基本知识
环境科学与工程基本知识

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层森林草原……这里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水土气生物等环境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多极自然系统。

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影响问题。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作用机理.的科学。生态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物,也不是孤立地研究环境,而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个体的组合,是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功能,并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的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建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生态规划:利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制定的综合规划,目的在于科学地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的功能:表现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生态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的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则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生物监测:也称生物学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及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生物评价:也称生物学评价,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方法有: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种类多样性指数法。

中国环境和发展十大对策:1、可持续发展(1)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三同步,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2、四项重点战略任务(1)工业污染的防治(2)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3)能源利用率的提高(4)生态环境的保护;

3、四项战略措施(1)加强科技开发(2)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3)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4)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

自然资源:广义的是指在一定的时空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狭义的是指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

自然环境: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所利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土地。

森林资源:俄国林学家莫罗佐夫1903年提出森林是林木伴生植物动物及其与环境的综合体,生态学称之为森林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而划出一定的区域加以保护。这样的地方就叫做。

矿产资源:指埋藏于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由地质作用而形成的有用矿物或元素,其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产。

光化学烟雾:汽车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形成光化学氧化剂,与工厂排出的二氧化硫遇水份产生硫酸雾,相结合而形成的光化学烟雾。

生物转化作用:毒物的生物转化。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分子量极小的毒物可以原表被排出体外,绝大多数毒物都要经过某种酶的代谢从而改变其毒性,这种过程叫~。

致突变作用: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称为

煤烟尘(SOOT)又名烟炱,是指伴随燃料和其它物质燃烧所产生的黑色烟尘,其中含有50%的碳。

烟(FUME)系指由固体升华、液体蒸发、化学反应等过程产生的蒸气。在空气或气体中凝结成的浮游粒子的气溶胶。

粉尘:系指分散于气体中的细小固体粒子,常由煤、矿石等其它固体物料在机械处理过程中或由风扬起的土壤尘所致。

工业污染源:由火力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水泥厂等工矿企业在燃料燃烧和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煤烟、粉尘及无机或有机化合物等所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源称为~

农业污染源:在农业机械运行时排放的尾气,或在使用化学农药等物质时易散或经土壤中分解排放于大气有毒、有害及恶臭气态污染物的劳作场所称为

大气污染: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化和人类所从事种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遭受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

大气湍流:指大气以不同的尺度做无规则运动的流体状态。

温度层结: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方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情况或者说是在垂直地球表面方向的气温分布。它决定了大气的稳定度。

逆温:当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0时,大气层的温度分布与标准大气情况下气温分布相反时,称为温度逆增,简称逆温

辐射性逆温:在晴朗无风的夜间,地面强烈的辐射使地面和近地面的大气层迅速降温,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出现辐射逆温。

绝热过程:物理学上若一系统在与周围物体没有热量交换而进行状态变化时,称为绝热变化,状态变化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绝热过程。

水质:即水的品质是指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综合特性。BOD: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的条件下,温度为20度时由于微生物的活动,使可降解的有机物氧化达到稳定状态时所需要的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氧量计。DO是溶解氧的意思。TOC总需氧量。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为保护水环境质量,控制水污染,除了规定地面水体各种污染物的允许标准值外,还必须控制地面水体的污染源,对各类污染物允许的排放标准做出规定。负营养化: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常含有一定数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农田径流中也常夹带大量的氮肥,磷肥,这类营养物质排入湖泊、水库、港湾等水流缓慢的水体会造成藻类大量繁殖,这种现象被称为。

水污染:水体因接收过多的杂质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需氧性有机物污染: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醇等有机物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分解,分解过程需要消耗氧,因此统称~

生活污水及其特性: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主要含人的排泄物和生活废料。特性:水质比较稳定、混浊、深色、具恶臭、微碱,一般不含有毒物质,但常含植物营养物质,且含有大量细菌、病毒、寄生虫卵。

水体自净作用: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使自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力,人们常常称之为水体的自净。包括物理过程:如稀释扩散挥发沉淀,化学过程:氧化、还原、吸附、中合等反应。生物和生化过程:如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代谢。

稀释作用的实质是污染物质在水体中因扩散而降低了深度,稀释并不能改变也不能去除污染物质

水体生化自净: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可以使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大大减少,这就是水体的~。

水环境容量:水体所具有的自净能力就是水环境接纳一定污染物的能力,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

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使废水中溶解状及胶体状有机物质得到氧化分解的方法即为生物处理法,分为活性污泥法—好氧的悬浮生长系统、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天然的生物进化系统。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利用兼性菌和厌氧菌分解稳定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方法。一般有机物首先会被水解和产酸细菌分解,生成各种有机酸,然后又有产氢、产乙酸细菌将各类有机酸转化为乙酸、氢气和CO2,最后产甲烷细菌再将乙酸、氢和CO2转化为甲烷气体。

天然的生物进化系统:存在于天然条件下的大量微生物生命活动对废水具有极好的净化作用,利用天然条件下微生物活动处理废水的系统,统称为~。包括

生物稳定塘在其中污水长期缓慢流动,有机物得到微生物的分解,塘内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向微生物提供氧,塘表面也有复氧作用,根据占优势的微生物种类、需氧量及供给方式,可分为耗氧塘、厌氧塘、兼性塘和曝气塘。

土地处理系统是另一类~,利用土壤中的大量微生物分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同时也可利用废水及其中养份灌溉土壤上种植的作物,可分快速渗滤、慢速渗滤、地下渗滤、地表漫流等。

生物膜法:微生物附着生长于某种载体的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生物膜,并利用生物膜处理废水的方法即称~。常用的有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池、生物转盘等。

活性污泥法:过程一般包括吸附、氧化和絮凝沉淀三个阶段。前两者在曝气池中进行,后者在二次沉淀池中进行,影响~处理效果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废水的PH值、溶解氧以及营养物质含量,还应注意有毒物质浓度。

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简称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尽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

土壤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土壤污染:系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输入到土壤环境中,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净化能力,从而使土壤污染物的累积过程占优势,土壤的生态平衡受破坏,正常功能失调,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作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随之下降,并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最终将危及人体健康以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使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量明显高于土壤环境背景值,致使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的现象。

土壤退化:由于自然的特别是人为的原因,使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和破坏,而使土壤固有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和状态发生改变,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生产潜力和环境质量的等级或状况下降,均属土壤退化现象。

土壤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角度讲,土壤生态系统是指地球陆地地表一定地段的土壤生物与土壤及其它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趋向生态平衡的相对稳定的系统整体。

土壤荒漠化和沙化:指因气候干旱或人为不合理利用使地表植被破坏或覆盖度下降,风力侵蚀土表或土体盐渍化加重,均属荒漠化表征。

主要措施:控制农垦防止过牧,因地制宜地营造防风固沙林,种灌植草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措施:因地制宜地开展植树造林,植灌和植草与自然植被保护和封山育林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水土保持与合理的经济开发相结合,并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逐步进行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系指在水、风等迎力作用下,土壤及其疏松母质被剥蚀、搬运、堆积的过程。

盐碱化:自然或人为原因使地下潜水位升高,矿化度增加,气候干旱,蒸发增强,而导致土壤表层盐化或碱化过程增强。表层盐渍度或碱化度加重的现象。治理措施:实施合理的灌溉排水制度,调控地下水位,精耕细做,多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地表蒸发,选择耐盐碱作物品种,此外,对碱土增施石膏等,不单可防治次生盐碱化,而且发挥盐碱土资源潜力,扩大农用土地面积,改善盐碱地区的生态环境。

土壤环境质量:系指土壤环境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特性以及所处状态的水平。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在研究土壤环境质量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土壤环境质量的高低与优劣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价。

噪声:随着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频繁和多样化,人们生存的环境中出现了一些过响的,妨碍休息和思考的令人感觉不愉快的声音,包括杂乱无章不协调的声音。这些不需要的声音被称为环境噪声

声压和声压级:有声波时媒质中的压力与净压的差值称为声压。声压是衡量声音大小的尺度,用牛顿/平方米或微巴计量。为了便于使用引出一个数量来表示声音的大小,这就是声压级。所谓声压级就是声压的平方与频率为1000赫兹纯音听阈声压平方比值的对数值,并取其1/10作为单位,定名为分贝(DB)

声强和声强级:声强是在单位时间内沿传播方向传播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声能量,即单位面积上的声功率。声强级是描述空间某处声音强弱的物理量。在自由声场中声压级和声强值的数值近似相等。

声功率和声功率级:声功率是声源在单位时间通过某一面积的声能。W=E/Δt 以10-12 W 为基准,声功率即可定义为L W =10 lgW/W0

噪声频谱:声源在单位时间内的振动次数称为声的频率,单位为赫兹,低于20赫兹声音称为次声,高于20000赫兹声音称超声。人耳可以听力范围为20~20000赫兹

A声级:根据听觉特性,在声学测量仪器中设置有A计权网络,使接收到的噪声在低频有较大的衰减,而高频不衰减甚至稍有放大,这样A网络测得的噪声值接近人耳的感觉,其测得的单位为A声级。

等效连续A声级(DBA):在声场内的一定点位上,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

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音大小。这个声级称为等效连续A声级,简称等效声级。单位为DB。

昼夜等效声级:昼夜等效声级是考虑了噪声在夜间对人影响更加严重,将夜间噪声增加10DB加权处理后,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得出24小时A声级的平均值。

统计噪声级:是指某点噪声值有较大活动时,用于描述该点噪声随时间变化状况的统计物理量。

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WECPNL):是在有效感觉噪声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于评价航空噪声的方法。其特点在于:既考虑了在24H的时间内飞机通过某一固定点所产生的总噪声级,同时也考虑了不同时间内的飞机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噪声冲击指数: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评价中,噪声冲击指数不仅考虑到噪声对个人的影响,并对评价区域中的人口数加以计权,这对不同区域的噪声影响比较很有意义。计算式:NII=ΣW i P i/ΣP i

吸声:用吸声材料装饰在房间的内表面或在室在悬挂空间吸声体,房间内的反射声就会被吸声掉,房间内的噪声级就会降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就叫做~。

隔声: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把发声的物体或需要安静的场所封闭在一个小的空间内,使它与周围环境隔绝,这种方法叫~

固体废物:系指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半固体物质。

危险废物:在固体废物中,凡具有易燃性、腐蚀性、毒性、反应性、感染性的废物称为~。固体废物的利用:包括在产品生产工艺中的循环利用、回收利用以及交由其它单位的综合利用。

垃圾的分类收集:不少发达国家实行电池以旧换新并实行由居民将家中的废纸板、塑料和玻璃容器等单独存放,供收运者定期收集。

垃圾堆肥:指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机物借助于微生物发酵降解的作用,使垃圾转化为肥料的方法。

放射性物质:凡是有自发的放出射线特征的物质即称为放射性物质。

放射性活动:处于特定能态下的一定量放射性核素在指定的时间内自然发生蜕化的数目。照射量X:定义为x或r射线释出全部电子所形成的电离电核库伦量/单位体积内空气的质量。吸收剂量:被照射物质平均吸收的辐射能量/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剂量当量:在被研究的组织内某一点上的吸收剂量、品质因数和其它修正因素的乘积。集体剂量当量:用于评价人群受到照射所付出的危害代价

有效剂量当量:为人体各器官或组织受照射的剂量当量加权后的总和,所得结果能用同一剂量限值加以衡量,据此评价人体所受总损伤。

电磁辐射:在电磁振荡的发射过程中,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以一定的速度向四周传播,这种以电磁波传递能量的过程……

辐射效应:射线电离辐射对人体作用过程可分间接和直接,直接作用使细胞染色体或其它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等的主要成份断裂,并引起非正常细胞出现,若受损细胞是体细胞则为躯体效应,若受损细胞为生殖细胞则表现在受辐射者后代身上,产生遗传效应,以上效应统称为~

光污染:现代化城市中繁华街道两旁,商店用大块镜面或铝合金材料装饰店面,整个建筑用镜面全部加以装璜,入夜各色霓虹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构成~

热污染:在能量消耗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中,大量化学物质及热蒸气排入环境,通过增温作用使受体水和空气中的温度升高~。

环境质量:一般侧重于工业农业的发展排放大量污染物而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在判定环境受污染的程度时往往以国家规定的环境标准或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底值做为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锻评价,它是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一个部分,为了防止新污染发生,把环境保护工作做在环境污染之前。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SI:污染物标准指数。指数考虑了CO,NO2,SO2,氧化剂和颗粒物质五个指数。

环境管理:是对损坏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允许极限。

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使经济活动中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同时制度:一切新建的改建的扩建的项目以及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建设和自然开发项目,环保设施和主体工程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声。

许可证制度:凡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并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活动。

环境质量标准:以保障人体健康和维护生态平衡为主要目标,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或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其它类: 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城市用砖瓦水泥以及玻璃和金属等人工表面代替了土壤草地和森林等自然地面,改变了反射和辐射面的性质及近地面层的热交换,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房屋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特别是排水工程减少渗透增加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足够补给,破坏了自然界的水份循环,致使地表总径流量和峰值流量增加,滞后时间缩短。城市化增加耗水量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地下水过度开采,招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2、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是指生活、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它服务行业对水环境的污染。

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严重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是生产者有机体和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总的来说这种改造和反作用是能够协调起来的,人类社会在与环境协调发展中不断取得进步,但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有时也会有消极的结果,遭到环境的报复,造成人为的环境问题,这种环境问题是会长期存在的,预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大规模地深入地改造环境,也必将引起更复杂的新的环境问题2、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调节,必需具备下列条件:A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B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C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D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是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地自觉的努力。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揭露人与环境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保护保护环境,促进人类社会更加繁荣昌盛地向前发展。用系统工程的语言来说,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系统分析和综合,规划设计出高效的“人类—环境”系统,并随时把它调控到最优化的运行状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2、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得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3、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而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们的共同行动。

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的特征:1、鼓励经济增长2保护自然3、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1、结构上的多样性。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反之。2、功能上的完整性。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物生理机能的控制下能得到合理的运转。运转得越合理,自动调节的能力就越强。

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1、结构上的标志。包括一级结构缺损和二级结构变化。一级是指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份组成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当组成一级结构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成份缺损时,即表明生态平衡失调。二级结构是指各成份各自的组成结构,二级结构的变化即指组成二级结构的各种成份发生变化。如超载放牧,优草少毒草生导致。2、功能上的标志。包括能量流动受阻和物质循环中断。受阻是指能量流动在某一营养极上受到阻碍,中断是指物质循环在某一环节上中断。

生物监测的特点:1、综合性和真实性2、长期性3、灵敏性4、简单易行

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1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2、经济是环境的主导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2、生物物种多样性锐减。3、土地沙漠化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内容:1、阐述了自然保护工作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明确了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保护的概念,阐述了自然保护工作应遵循的一些规律

3、阐述了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保护对策

4、全国自然保护区划

5、自然保护区建设

6、自然保护的共同性对策

耕地减少退化的原因:耕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应用。2、荒漠化与水土流失3、土地污染4、土壤次生盐渍化5、管理不善。

中国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1、制定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在新的土地管理法中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了明确的法律规定2、对建设用地和耕地实行总量控制3、建立占用耕地补偿制度4、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5、强化土地管理的监督检查6、加强生态建设7、防治耕地污染

森林广义包括:1、林木资源,竹木资源,经济林资源2、上述实物资源赖以生存的林地资源3、依附于森林群落的野生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因森林资源存在而产生的环境资源即旅游资源

森林的重要性:1、在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森林生态系统是碳的主要吸收者,每年大约固定36X109吨碳2、森林是木材的生产基础,每年全球木材用量约30X108立方米3、森林是人类的绿色屏障和绿色宝库4、森林生态系统可净化环境,有益人类健康。森林资源的保护:1、强化森林管理2、改变林业经营思想3、加速造林,优化结构,调整林业生产布局4、加强林区保护

保护草地资源的意义:草地是转化太阳能为化学能、生物能的绿色能源库,是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基地,也是丰富的基因库,它适应性强,覆盖面积大,更新速度快,具有维护生态平衡、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发展草地畜牧业可以缓解人们对粮食的信赖,减轻人口对耕地的压力,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草地资源保护:1、加强草地资源管理2、重视发展草地事业。加快草地的治理与建设,预防草原灾害。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2、完善自然保护区及其它保护地网

络3、保护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的野生物种及作物与家畜的遗传资源4、建立全国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5、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国际合作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及作用: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各种生态系统都是生物及其环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2、自然保护区是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的天然储存库,具有一定面积的自然保护区能够保存各种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是一个天然的基因库,可为人类未来的需要提供材料3、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保护矿产资源措施:1、依法保护矿产资源2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矿产资源3、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全过程环境管理4、开源与节流并重,以节流为主环境污染特征:1、影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可达24小时2、污染情况复杂污染物在人类内的转归:1、毒物的入侵和吸收,呼吸道和消化道2、毒物的分布与蓄积,毒物经上述途径吸收后,经血液分布到人体各组织,不同毒物分布不同,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其量又可逐渐积累,这种现象叫蓄积3、毒物的生物转化。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分子量极小的毒物可以原表被排出体外,绝大多数毒物都要经过某种酶的代谢从而改变其毒性,这种过程叫生物转化作用。4、毒物的排泄。毒物的排泄途径主要经肾脏消化道呼吸道,少量可随汗液乳汗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在皮肤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环境污染对人的危害因素:1、剂量2作用时间3多种因素联合作用4个体敏感性。颗粒污染物包括:1粉尘(DUST)1~200UM,>10UM降尘,反之漂尘2烟(FUME)<1UM。3飞灰(FL Y ASH)4黑烟(SMOKE)5雾(FOG)6煤烟尘(SOOT)7总悬浮颗粒(TSP)CO的天然源:1、甲烷的转化,有机体分解出的甲烷经OH自由基氧化形成的2海洋中CO的释放,由于海洋生物代谢可不间断地向大气释放CO;3萜烯反应,植物释放出的萜烯类物质在大气中被自由基氧化成CO;4植物叶绿素的光分解颗粒污染物的危害:粒径大于10um的颗粒物可被鼻腔和咽喉所阻隔,对人危害大的为10um以下悬浮物—漂尘。沉积在肺部的污染物如被溶解,会直接侵入血液,造成血液中毒,未被溶解的污染物有可能被细胞所吸收,造成细胞破坏,侵入肺组织或淋巴结引起尘肺。SO

2的危害:SO2是无色具有恶臭刺激性气体,当其吸入浓度为5ML/M3时,对鼻腔和呼吸道粘膜都会出现刺激感。如果吸入浓度超10 ML/M3时,人们不仅有强刺激感,而且还会发生鼻腔出血呼吸受阻等现象,对一般人来说,SO2的嗅阈浓度为1 ML/M3,但对于SO2敏感者来说,嗅阈浓度为0.5 ML/M3

CO对健康的影响:CO是无色无嗅的气体,由呼吸道吸入的CO容易和血红蛋白HB相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阻碍血红蛋白向体内供氧,当吸入30 ML/M3的CO,就有5%的血红蛋白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当人与浓度为900 ML/M3的CO接触1H 时,就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和酶活性中毒,出现头痛、眼睛发直等症状,当人与浓度大于1200 ML/M3的CO接触时,可使神经麻痹,发生生命危险。

水质指标:物理1感光物理性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味、混浊度、透明度。2其它物理指标,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可沉固体电导率。

化学指标1一般化学指标,PH、碱度、硬度、各种阳、阴离子、总含盐量一般有机物质2、有毒化学水质指标,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各种农药3

氧平衡水质指标,如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需氧量(TOD)

生物学水质指标,包括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各种病源细菌病毒。

五类水质标准:一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二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厂。三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

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四类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五类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重金属污染:电镀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排放的废水中常常含有各种重金属,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极大,如汞、铅、砷、铬等,重金属排到天然水体后,不可能减少或消失,却可能通过沉淀吸附及食物链富集,达到对人体有害的浓度。

酸碱污染:矿山排水、粘胶纤维工业废水、钢铁厂酸洗废水及染料工业废水常含有较多的酸,碱性废水主要来自造纸、炼油、制碱等工业,会使水体PH值发生变化,抑制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生长,影响水体生物自净作用,腐蚀船舶和水下建筑,影响渔业,破坏生态平衡,使水体不适合作饮用水或其它工业农业用水。

需氧性有机物污染(或称耗氧性有机物污染):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酚等有机物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分解,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氧,因此统称需氧性有机物污染。大量需氧性有机物排入水体会引起微生物繁殖和溶解氧的消耗。当水中溶解氧降低至4MG/L以下时鱼类和水生生物将不能在水中生存,当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将由于厌氧微生物的作用而发酵产生大量硫化氢、氨、硫醇等带恶臭的气体,使水质变黑发臭,造成水环境严重恶化。有机毒物污染:各种有机农药、有机染料及多环芳烃、芳香胺等往往对人及生物体具有毒性,有的能引起急性中毒,有的则导致慢性病,有的已被证明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有机毒物主要来自农药、塑料合成、染料等工业废水和农田残留。这些有机物大多具有较大的分子和较复杂的结构,不易被微生物降解。因此在生物处理和自然环境中均不易去除。饮用水水质标准主要原则:1卫生上安全可靠,不含病源微生物、寄生虫卵2化学成份应对人体无害,不应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及对人体器官产生不良刺激3使用时不致造成其它不良影响,如过高的硬度引起水垢生活污水特性:主要含有人的排泄物及生活废料,包括:厕所排水、厨房洗涤排水及沐浴洗衣排水,水质比较稳定、混浊、深色、具恶臭,呈微碱性,一般不含有毒物质,但常含植物营养物质,且含有大量细菌病毒、寄生虫卵工业废水:是指工业过程中排出的废水,由于工业性质、原料、生产工艺及管理水平的差异,工业废水的成份和性质也各不相同,有一类工业废水仅受极少污染,这就是很多工厂都使用的冷却水,被称为清洁废水,一般应循环使用禽畜养殖业废水:主要指规模化禽畜养殖场排出的废水,主要包括禽畜的粪尿和养殖厂的冲洗水,特点是悬浮物、BOD5、氨氮浓度均高,已成为一个新兴的大污染源。水污染的治理目标:1、确保地面水和地下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为向居民提供安全可靠的饮用水提供保障,2、恢复各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如自然保护区等,为经济建设提供水资源3、还清地面水体的水质,恢复其美好的观瞻,增加景色水污染的治理任务:1、进行区域、流域或城镇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在调查分析现有水环境质量及水资源利用需求的基础上明确水污染防治的具体任务,制定应采取的防治措施2、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包括工、城、禽、畜、农田污染源,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源排放的污染量3、对各类废水进行妥善的收集和处理,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及污水处理厂,使污水排入水体前达到排入标准。4、加强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土壤的地位和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由于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环境系统中位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界面交接地带,是无机界和有机界联系的纽带,是地球表层环境系统中物质与能量迁移和转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土壤在维护和保持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自然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土壤不仅是维系地球上大多数动物、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人们不仅向土壤索取了大量的粮食,还利用土壤的净化作用,消纳了各种污染物质。土壤污染的特点:1

隐蔽性和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土壤污染的类型:1水质型2大气型3固体废物型4农业污染型5综合污染型。按土壤污染物的属性可分化学型、放射型污染型、生物污染型。

化学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1农药随空气和水体迁移。农药在等体积水和空气中的溶解量的比值作为衡量各种农药扩散性能的指标,当比值小于1×104时,农药主要以气体挥发和扩散作用为主,当比值大于3×104时,则以水迁移扩散为主,所以一般熏蒸剂以气体扩散作用为主。农药的迁移扩散虽可以使土壤净化,却导致大气、水体和生物等环境要素的次生环境污染。2农药的降解。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作用包括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作用等。光化学降解是指土壤表层受太阳辐射而引起的农药分解。化学降解可分催化反应和非催化反应。非催化反应包括农药的水解氧化、离子化等,其中以水解和氧化作用最重要,而农药的生物降解作用使有机农药最终分解为CO2而消失。因而生物降解是土壤中农药的最重要的降解过程。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生物特性复杂,各种农药的降解过程也不同,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脱卤、脱烃等过程。3农药的吸附。土壤对化学农药的吸附主要有物理吸附和物理化学吸附。其中主要为物理化学吸附或离子交换吸附。土壤环境质量研究内容:1土壤环境的类型、组成、结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环境地球化学背景与化学元素背景值;土壤环境功能2影响土壤环境的外部环境因素,如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包括人口、工农业生产水平、结构和布局;土地利用;作物种植制度、灌溉、施肥与农药的使用等3土壤污染和生态状况;土壤污染源、污染途径、污染物的种类与数量;土壤污染的程度、范围;生态效应与环境效应;土壤生态系统的变化;土壤退化类型及其退化程度等。

区域土壤环境规划的研究包括:1区域土壤环境结构与结构分析,如土壤环境本底值研究,土壤土环境容量与人口承载力研究2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包括区域污染源调查、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以及根据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方向与规划进行区域土壤环境影响评价3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预测4区域土壤环境规划目标。指标体系、方案和土壤环境决策分析。

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框架和指标体系:四个层次:1目标层A,以土壤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以环境质量的高低、优劣的综合评价为目标。2约束层B,制约和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土壤环境的基本属性B1;土壤环境污染状况B2;土壤生态状态B3;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条件B4 。3指标层C,根据评价的目的和目标,评价指标既要具有代表性和完整性,又要保证数据的可获取性。14项指标为:土壤环境背景值;环境组成与结构;环境的功能与特性;污染源;污染物的种类与数量;土壤污染程度;生物效应;土壤生态状态;土地利用;植被;气候;生产结构与布局;人口;三废物质的排放与处理。4分指层,是指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和详细化的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有机污染物本底值;有机质含量等共40项。

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程序:1土壤环境质量评价2监测布点、采样分析;土壤环境质量调查→3土壤环境结构与特性、土壤污染、土壤生态状态、土壤外部环境条件4建立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评价参数选择→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模式选择→环境质量分级→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自净、污染物积累、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预测→土壤环境质量调控与对策。噪声特征:环境噪声是感觉公害,噪声对环境的污染与工业三废一样是危害人类环境的公害,噪声影响的评价有其显著的特点,它取决于受害人的生理与心理因素,因此环境噪声标准也应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地区和人处于不同行为状态而决定。环境噪声是局限性

和分散性的公害,这里是指环境影响范围上的局限性和环境噪声源分布上的分散性,噪声源往往不是单一的,此外噪声污染是暂时性的,噪声源停止发生,噪声同时消失。

环境噪声的危害:1、听力损伤。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将造成人们的听力损伤,2对睡眠干扰。噪声会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和数量,连续噪声可以加快熟睡到轻睡的回转,使人熟睡时间缩短,突然噪声可使人惊醒。3对交谈、工作、思考的干扰。而且噪声还对人的心理和儿童的智力产生影响,表现在令人烦恼、易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吵闹环境中儿童智力发育比安静环境中低20%。

89年国家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内容:1交通噪声条例,包括机动车、火车、飞机的噪声规定2工业噪声管理3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4社会生活噪声管理5其它管理

固体废物特点:1资源性2污染的特殊性,对环境的影响通常是通过水、气、土壤进行,是水、气、土壤污染的源头3严重的危害性危险废物特性:1易燃性2腐蚀性3反应性4毒性5感染性固体废物处理原则1最小化2资源化,综合利用固体废物可以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无害化垃圾的破碎优点:1可增大容重,减少容积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费用2破碎后的细碎垃圾有利于填埋处理时压实垃圾土层,加快复土还原工程的速度3破碎后的垃圾对垃圾分类、分拣有利,容易通过磁选的方法回收高品味金属4有利于用焚烧法处理垃圾,提高垃圾焚烧热效率。城市垃圾的性质:1含水率。不仅取决于垃圾的种类,而且随季节的不同有所变化2容重。垃圾的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垃圾的重量。垃圾容重是设计收集、清运和储存垃圾容器以及处理垃圾构筑物的重要参数3垃圾的热值。~对选择焚烧技术极为重要,垃圾必须含有一定的热值才有焚烧的价值。堆肥要素:1有机物含量。垃圾中有机物的含量是堆肥的基础条件,国外现代化堆肥厂要求垃圾的有机物含量大于60%,其中可降解有机物应占主要成份。2空气含量。厌氧堆肥过程中绝不应有氧加入,在耗氧堆肥中,只有在适宜的空气量条件下,耗氧菌才能充分繁殖,完成发酵。3碳份。是微生物活动的能源,一般碳氮比为30:1~35:1为适宜4水份。水份以含50%为好。5 PH值。是堆肥过程进展顺利与否的标志。通常PH值应控制在5~8。

耗氧堆肥工艺过程:1预处理。在预处理过程中,要将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的垃圾大块废物剔除,将垃圾破碎到适宜粒度,调节水份和碳氮比。2主发酵。为第一次发酵,采用机械强制通风或搅拌,使温度控制在30~40度,由中温菌完成有机物的分解,温度升到55度后,由高温菌进一步发酵。3后发酵。主要使难分解的有机物进一步分解,以完成腐殖酸等较稳定的有机成份,达到堆肥熟化的目的。4后处理,采用筛分、磁选等方法去除堆肥中残存的塑料玻璃金属等杂质5脱臭和储存。为减少堆肥过程中气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采用臭气过滤的装置除臭。为适应农肥使用的季节性,应建有堆肥储存3~6个月的储存库

控制沼气发酵主要因素:1需要丰富的沼气菌种2保持严格的厌氧环境3选用适宜的发酵原料配比4选用适宜的干物浓度5选定适宜的发酵温度6选择适宜的PH值。

射线种类:α射线,其本质是氦的原子核,具有高速运动的α粒子;β射线,它是一种电子流,其粒子质量只有α射线的万分之几,它在空气中的行径最长可达10余米,在生物组织中可达数十毫米,穿透力比α强,但电离作用弱;γ射线,是波长在10-8CM以下的电磁波,运动速度等于光速,不带电荷,但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对生物组织造成的损伤最大。

核能的优点:1能量高,耗料少,地区适应性强,1000克铀235的原子核全部分裂后产生的热量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发出的热量。2在发电的同时,还产生新的核燃料;3安

全可靠而且清洁,核电站主体核设施反应堆是按照多重屏障纵深设防的原则建造的;4总体费用较低,资源利用合理,就总体投资而言,建设费高而运转费低,与燃煤电厂比较占有优势

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辐射事业的正当化。进行任何伴随辐照的行为所得的利益必须大于所付出的代价,才能被认为是正当的,否则不应采取该项行为。2防护水平最优化。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后,任何必要的辐射剂量应当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也就是为了降低集体剂量当量而增加的防护费用同所减少的损害相比必须是合算的。3个人剂量的限额化。有时满足了前两项条件剂量不能保证个人的防护要求,因此必须满足个人接受的剂量不得超过所规定的剂量限额。

辐射防护标准:我国1988年发布《辐射防护规定》,吸收了国际上的有关研究成果。该规定中的剂量限值是不允许接受的剂量范围的下限,而不是允许接受剂量范围的上限,是最优化过程的约束条件。该规定中还对辐射照射的控制措施、放射性废物管理、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伴有辐射照射设施的选择要求、辐射监测、辐射事故管理等均有详细的规定和必要的阐述。并指出对于低放废液应量采取槽式排放,事前要进行监测。在排放口位置、排放总活度和浓度等方面都必须得到环保部门批准,属于低放的固体废物,应分类收集在专用容器中,集中送往指定地点存放。核设施产生的中、低放固体废物应做潜地层埋藏处理。

放射性电离辐射特征:1绝大多数放射性核素毒性按致毒物本身重量计算,均远高于一般的化学毒物2按辐射损伤产生的效应,可能遗传给后代带来隐患。3放射性剂量的大小只有辐射探测仪器可探测,非人体器官所能知晓。4射线的辐照具穿透性,特别是γ射线,可穿透一定厚度的屏障层。5放射性核素具有蜕变能力,当形态变化时,可使污染范围扩散。6放射性活度只能通过自然衰变而减弱。放射性污染的来源:1核工业产生的三废。2意外事故3核试验4同位素的应用人工放射性核素产生途径:1核反应堆。利用核反应堆提供的强大中子数,当热中子轰击各种靶核时能制备出品种繁多产量较大的不同放射性核素。2加速器。是基本粒子加速器的简称。利用人工加速的粒子,可以打进所有元素的核,而引起核反应,从这些核反应既可研究原子核的各种现象,也可用以生产人工放射性核素。虽不及反应堆有效,但生产的核素是某些中子反应堆所不能产生的。3由裂变产物中提取。核燃料在核反应堆内经过燃耗其中的一些原子核在中子作用下发生裂变产生大量裂变产物。4核爆炸产物。核爆炸也能生成一些中子重同位素。电磁辐射污染源:1高频感应加热设备2高频介质加热设备,如塑料热合机、干燥处理机3短波、超短波理疗设备4微波发射设备的旋转天线5无线电广播和通讯在定向工作状态下会造成半径达数公里范围的环境污染。电磁辐射的危害:1、引燃引爆。极高频辐射场可使导弹控制系统失灵,造成电爆管效应的提前或滞后,更为严重的是可使金属器件之间相互碰撞而打火引起爆炸2信号干扰。电磁辐射可直接影响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的正常工作,造成信息失真、控制失灵,以致酿成大祸。3危害人体健康。电磁辐射可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其影响程度与电磁辐射强度、接触时间、设备防护措施等因素有关,常期接受较强电磁辐射,将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与失调,常见的有头晕头痛乏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等为主的神经衰弱症,以及食欲不振、脱发、多汗、心悸等症。反应在心血管系统可见心率不齐,心动过缓等。微波还可引起眼睛损伤,甚至影响男性睾丸功能光污染类型:1激光2眩光3杂散光(阳光照射的钢化玻璃、铝合金板)4紫外线辐射5红外线辐射6核爆炸熔炉发出的强光辐照。热污染对水体的影响:1对水质的影响(1)温度上升,密度减小,导致污染物沉积量增多(2)水温升高引起氧溶解度下降,

其中存在的有机负荷会因消化降解过程增快而加速耗氧,出现氧亏,使鱼难以存活。使河流的自净期延长。水中热量增加,使水中化学溶解度提高,加速生化反应,影响水生生物的适应能力。2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提供了多种生物的存活环境,水体温度变化会影响其赖以生存的水生生物的数量和种群,水温上升时一般可使细菌数量增多,水温对水体中优势种群的生长有很大作用。3对鱼类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程序:1准备阶段。研究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建设项目进行初步工程分析,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并送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审查2正式工作阶段。按照评价大纲要求全面并有重点地开展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预测3报告书编制阶段。汇总和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取得的数据资料,完成各项分报告及环境影响总报告书的编制。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监督检查。环境管理技术方法:1~的预测技术。2~的决策技术。3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分析方法4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分析方法。环境管理制度: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三同时制度3排污收费制度4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5污染集中控制制度6限期治理制度7环境目标责任制8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中国环境管理发展趋势:1由末端环境管理转向全过程环境管理2由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转向对人类经济活动实行总量控制3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境管理运行机制4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法规体系。

环境经济学的任务:1、调控经济发展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并正确估计生产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近期和远期的影响2保护环境要以最小劳动消耗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3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并使之最优化。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A经济制度与环境问题B建立环境资源及其价值计量的理论与方法C探讨环境问题的外部不均性D探讨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衡量标准与方法E环境经济政策合理性的机制研究2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3生产力的合理规划与组织4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

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1收费制度2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3贷款优惠4押金制5排污权交易市场6罚款

环境经济学特点:1综合性2区域性3阶段性4协调性

环境法体系:1宪法2环境保护基本法3环保单行法4环境标准5其它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1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3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4奖励综合利用的原则5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1土地利用规划制度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三同时制度4许可证制度5排污收费制度6经济刺激制度

环境法的作用:1确定立环境管理体制2建立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3确定有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违法责任环境污染物的特性:1~的自然性。2~的扩散性3~的毒性4~的活性和持久性5~的生物可分解性和生物积累性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方法:1综合分析基准资料2协调代价与效益间的关系3根据环境管理经验修正

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方法:1按污染物扩散规定制定2按最佳实用方法制定3按环境总量控制法制定

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1尽量满足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2考虑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和合理性3考虑区域差异性

环境监测中污染物分析方法:1化学分析法。2光学分析法3电化学分析法4色谱分析法5中子活化分析法

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1采样的质量控制2样品运送和储存中的质量控制3实验室的分析质量控制4报告数据的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的目的:1检验和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合乎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2判断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影响3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和现状、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4研究扩散模式5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环境监测的分类:1研究性监测2监视性监测3特定目的监测

治理措施

烟尘治理技术:

1、重力除尘装置:使含尘气体中的尘粒借助重力作用使之沉降,并将其分离捕集的装置。重力除尘装置有单层沉降装置和多层沉降装置,单层沉降室和多层沉降室。特点:~构造简单、施工方便、投资少、收效快,但体积大、占地多、效率低,不适合除去细小尘粒。

2、惯性除尘装置:使含尘气体冲击挡板,或使气流急剧地改变流动方向,然后借助粒子的惯性力将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为~。回旋气流的曲率半径越小,越能分离微小的粒子。构造形式:(1)以含尘气体中的粒子冲击挡板来收集较粗粒子的冲击式。(2)通过改变含尘气体流动方向来收集较细粒子的反转式。从其性能来看,在冲击式除尘器中,冲击挡板的气流速度越大,或装置的出口处的气流速度越小由气体带出的粉尘就越少,除尘率就越高。在反转式中,气流转化方向曲率半径越小,越能分离微小尘粒,惯性除尘一般多作为高性能除尘装置的前级,用它除去较粗粒子。

3、离心式除尘装置:是含尘气体进入装置后,由离心力作用将尘粒分离出来。原理与反转式相类似。~的结构类型主要有:切线进入式旋风除尘器和轴向进入式旋风除尘器。~性能分析(1)除尘器的排气管越小越能捕集细小的尘粒,但阻力增大(2)进入除尘器的烟气有一定限度,烟气进入速度在极限范围内进口速度越大,除尘效率越高,若烟气进入速度超过允许极限,除尘效率反而降低,同时还增大了压力损失。(3)在轴向进入式和切线进入式小口径多管除尘器中,尘粒的排除方式有利于提高除尘效率。特点:离心力除尘装置结构简单、设备费用低,维护也方便,它可做为一级除尘装置,也可以与其它除尘方式串联使用。对于大于20um的尘粒有较好的捕集作用,效率达80~95%。

4、洗涤式除尘装置:使用液体所形成的液滴、液膜、雾沫等洗涤含尘烟气,而将尘粒进行分离的除尘装置。机理:(1)尘粒与液滴碰撞(2)由于微粒的扩散作用,撞击液滴并粘附其上(3)由于烟气增湿,使尘粒相互凝聚(4)因蒸汽以尘粒为核心的凝结增加了尘粒的凝聚性(5)尘粒与液膜或气泡接触而被粘附。在~中,所形成的大量液滴液膜雾沫和气泡等能与烟气很好接触,可提高气体液体或气体固体间的分离效能,从而获得较高的除尘效率。分为三种类型:储水式、加压水式和旋转式。储水式一般多设有储水和循环水池,洗涤水可循环使用,所以,它具有补充液体量少的优点。加压水式靠加压水进行喷雾洗涤达到除尘目的。其中,文丘里管洗涤式除尘器是使用广泛效率较高的一种。缺点是压力损失大,动力消耗大。优点是除尘率高,结构简单,减少安装面积,能脱出烟气中部分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机理:使含尘气流经过文丘里管的喉径形成高速气流,并与在喉径处喷入的高压水所形成的液滴相碰撞,使尘粒粘附于液滴上。

5、过滤式除尘装置:使含尘气体通过滤料将尘粒分离捕集的装置。分为内部过滤和外部过滤两种方式。内部过滤是把松散多孔的滤料填充框架内作为过滤层,尘粒是在过滤材料内部进行捕集的。外部过滤是用滤布或滤纸等作滤料,以最初粘附在滤料表面上的粒

层作为过滤层进行捕集。袋式除尘器是~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在除尘室内悬掉许多滤布袋来净化含尘气体的装置。滤布清灰机构过滤速度等因素会影响除尘器的性能。

6、电除尘装置:是用特高压直流电源产生的不均匀电场,利用电场中的电晕放电使尘粒荷电,然后在电场库仑力的作用下把荷电的尘粒集向集尘极,当形成一定厚度尘土层时,振打电极,使凝聚成较大的尘粒集合体从电极上沉到集尘器中,达到除尘的目的。

特点:(1)效率高达99.99%以上,能捕集粒径0.1um或更小的烟雾。(2)阻力损失小(3)维护简单,处理烟气量大,其操作费用比较节省。一般多适用处理量大尘粒小的含尘气体(4)可处理不同性质的烟雾。温度可达500度,湿度可达100%,而且能处理易爆气体。

排烟脱硫原则:1工艺原理及过程应简单,易于操作和管理2装置应具有较高的脱硫效率,能长期连续运转,经济效益好,节省人力,占地面积小3脱硫过程不应造成地次污染4脱硫用的吸收剂价格便宜又容易获得5在工艺方法上应尽可能回收有用的硫资源。

技术从排烟中去除SO2,简称排烟脱硫。可分湿法和干法两种。用水或水溶液做吸除SO

2

收剂,吸收SO2,称作湿法脱硫。用固体吸收剂或吸附剂吸收或吸附SO2的方法称为干法脱硫。

湿法有:氨法(此法是用氨水为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SO2其中间产物为亚硫酸氨和亚硫酸氢氨2NH3·H2O+SO2→(NH4)2SO3+H2O,,,,(NH4)2SO3+SO2+H2O→2NH4HSO3)、钠法(用氢氧化钠、碳酸钠或亚硫酸钠水溶液为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SO2该法吸收SO2快,管路和设备不易堵塞,应用较广泛2NaOH+SO2→Na2SO3+H2O,,,,Na2CO3+SO2→Na2SO3+CO2,,,,Na2SO3+SO2+H2O→2NaHSO3)、石灰—石膏法(钙法。用石灰石、生石灰或消石灰的乳浊液为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SO2,吸收过程生成的亚硫酸钙经空气氧化后可得石膏,此法所用吸收剂低廉易得,石膏可做建筑材料)、镁法(又分基里洛法<是用吸收性能好并容易再生的Mg x MnO y为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SO2所得付产品硫酸浓度达98%>和凯米克法<又称氧化镁法,用串联两个文丘里洗涤器除去烟气中微小尘粒,并用氧化镁溶液吸收烟气中的SO2>)以及催化氧化法。

干法有:活性碳法(是用活性碳的活性和较大的比表面面积使烟气中的SO2在活性碳表面上与氧及水蒸气反应生成硫酸的方法,即SO2+1/2 O2+ H2O= H2 SO4)、接触氧化法(此法与工业接触法制酸一样,以硅石为载体,以五氧化二矾或硫酸钾等为催化氧化剂,使SO2氧化制成无水或78%硫酸,此法高温操作,所需费用较高,但技术上较成熟,对高浓度SO2治理多用此法)。注意几个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1、加强规划管理2、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3、提倡清洁生产4、使用清洁能源水污染1、化学性污染(1)酸碱污染(2)重金属污染(3)需氧性有机物污染。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醇等有机物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分解,分解过程需要消耗氧,因此统称~(4)营养物质污染(5)有机毒物污染2、物理性污染(1)悬浮物污染(2)热污染(3)放射性污染3、生物性污染,主要指病菌和病毒的污染

废水处理技术:物理法:(1)截留。通常都以格栅或筛网作为污水处理厂的第一个处理工序,其主要作用是去除废水中粗大的悬浮物质,以保护后续的处理设备,并防止管道堵塞。(2)沉淀。工作原理就是重力沉降。在污水处理厂中通常根据需要设置两个不同的沉淀设备,一种为沉砂池,另一种为沉淀池。沉砂池的功能是去除水中砂粒、煤渣等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物,一般设在沉淀池之前,可以使沉淀池的污泥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且不致磨损污泥处理设备。沉淀池作用:依靠重力使悬浮杂质和水分离。(3)过滤污泥处理技术:废水处理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的污泥,因其中含有大量污染物,必须对其进

行妥善处理,以防止其对环境的危害。包括:1、稳定处理2、脱水处理3、最终处理

废水再利用:1农田灌溉(防止污染土壤及地下水)2再利用于工业可用作冷却水、锅炉用水或其它工艺用水,如洗涤用水、矿石加工用水3用于市政设施,主要有风景区用水、冲洗汽车或路面用水、草地行道树用水,注意水质控制。

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因地制宜地开展植树造林,植灌和植草与自然植被保护、封山育林相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水土保持和合理的经济开发相结合,并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逐步进行综合治理。

盐碱化的治理措施:实施合理的灌溉排水制度,调控地下水位,精耕细作;多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地表蒸发;选择耐盐碱作物品种,此外,对碱土增施石膏等不但可防治次生盐碱化,而且发挥盐碱土资源的潜力,扩大农用土地面积,改善盐碱地区的生态环境。

沼泽化及其防治:是指在土壤上部土层一米内因地表或地下长期处于浸润状态下,土壤通气状态变差,有机质不能彻底分解,而形成一灰色或蓝灰色潜育土层称为沼泽化。防治:应首先从生态环境治理入手,如开沟排水,消除渍害(2)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其治理模式有:稻田—水产养殖系统;水旱轮作;合理使用化肥,多施磷、钾、硅肥。

土壤酸化及其防治:土壤酸化是指人为活动使土壤酸度增强。防治:要针对原因对施用酸性肥料引起的酸化要合理施肥,不施偏酸性化肥,对因矿山废弃物引起的酸化,要妥善处理尾矿,消灭污染源,以及施石灰中合。对因酸沉降形成的酸化,要从根本上控制酸性物质的排放量,控制污染源。施用石灰、水旱轮作、农牧轮作也是较好的生态恢复措施。

污染土壤的修复:1排土、客土改良(物理改良措施)因为重金属污染大多富集于地表数厘米或耕作层,采用排土、客土法可获得良好改良效果。缺点:耗费劳动力,需客土来源,防止二次污染。2生物改良措施。(1)种植某些非食用的吸收重金属能力强的植物,来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恢复土壤环境质量(2)利用土壤中红酵母和蛇皮癣菌净化土壤,利用蚯蚓改良。蚯蚓不仅能翻耕土壤,改良土壤,而且还能处理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3、施加抵制剂(化学)。可改变有毒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方向,使其被淋洗或转化为难溶物质,减少被作物吸引的机会。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1、吸声。吸声材料装饰在房间的内表面或在室内悬挂空间吸声体,房间内的反射声就会被吸声掉,房间内的噪声级就会降低。吸声材料多用一些多孔的、透气的材料如玻璃绵、矿渣绵、泡沫塑料等。之所以能吸声,是由于声波进入多孔材料后引起材料的细孔和狭缝中的空气振动,使一部分声能由于小孔中的摩擦和阻力转化为热能被吸收掉。吸声结构多用于室内墙壁、天花板等光滑坚硬材料。2、消声。是消除空气动力性噪声的方法。如果把消声器安装在空气动力设备的气流通道上,就可以降低这种设备的噪声。好的消声器应该消声量大,空气动力性能好,结构性能好。消声器结构形式很多,可分为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阻抗复合消声器3、隔声。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把发声的物体或需要安静的场所封闭在一个小的空间内,使它与周围环境隔绝,这种方法叫~。典型的隔声措施有:隔声罩、隔声间、隔声屏。隔声罩是由隔声材料、阻尼涂料和吸声层构成。隔声室要采取隔声结构,并强调密封,室内还要做吸声处理,为换气要加设通风设备,并在通风的口加入消声器。隔声屏主要用于大车间或露天场合下隔离声源和人集中的地方。4、隔振和阻尼为减少机器振动通过基础传给其它建筑物,通常的办法就是防止机械基础与其它结构的钢性连接,这种方法叫~。措施有三:(1)在机

器基础和其它结构间铺设具有一定弹性的软材料(2)在机器上安装设计合理的减震器(3)在机器周围挖一定深度的沟。提高效果将三者综合利用。阻尼:金属薄板、船体、飞机外壳等常会因剧烈的震动辐射较强的噪声。可以用涂抹阻尼材料的方法降低。阻尼材料就是内损耗大的材料。

有源减噪技术:利用电子线路和扩声设备产生与噪声的相位相反的声音——反声,来抵消原有的噪声,而达到减噪目的的技术。其原理与利用吸声材料将声能转化为热能完全不同。有源减噪的仪器系统主要包括传声器、放大器、反相装置、功率放大器和扬声器。它是一种能够减少传声器邻区声压的电声反馈系统。环境噪声评价方法:1拟定评价大纲,它是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依据,包括建设项目工程概要、污染源的识别与分析、确定评价范围、环保目标等2收集基础资料,包括建设项目中污染源的源强与参数,噪声源与敏感点的分布位置图,声传播的环境条件等3进行现状调查4选定预测模式5噪声影响评价,提出噪声治理措施

城市建设合理规划与减噪:1城市人口的控制。人口增长与噪声增长有密切关系,严格控制人口密度的增长,对减少城市噪声效果很明显。为解决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并随之带来的工业商业交通的集中,采取在大城市远郊区建立卫星城的方法2合理使用土地与噪声功能区域划分。合理使用土地是城市建设规划中减少噪音对人的干扰的有效方法。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和建筑物的噪声标准,选择~,建筑施工以前,进行噪声环境的预测。在区域规划中尽量使居民区不与吵闹的工业区和商业区混杂,也应该考虑噪声控制措施。噪声功能区域划分:为了便于城市噪声环境质量的管理,对于城市已建城区的噪声功能区域划分。

道路两侧噪声控制:1道路两侧建筑合理布局2临街建筑的隔声3声屏障及绿化隔离降噪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1用做建筑材料,工业及民用建筑、道路、桥梁等土木工程每年耗用大量砂石土水泥等材料,一些固体废物可以用来生产各种建筑材料2用作冶炼金属的材料,某些废石尾矿和矿渣中常常含有一定量的有用金属元素或冶炼金属所需的辅助成份,将其作为冶金原料不仅可解决这些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而且还可收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3回收能源。从含有可燃质的煤矸石、粉煤灰和炉渣中回收有用的能源,也是处理和利用固体废物的一种方法4用作农肥改良土壤。固体废物常含有一定量促进植物生长的肥份和微量元素并具有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工矿业固体废物处理技术:1露天堆存法,是一种最原始最简便和应用最广泛的处理方法,对于数量大又可堆置成形的废石和废渣都可以采用露天堆放法,这种方法只应处理不溶解或低溶解性而且浸出液无毒不腐烂变质不扬尘不危及周围环境的块状和粗粒状废物,场地应设在居民区的下风向,不应侵占耕地,尽可能在储存量大运输和管理方便安全可靠的山沟洼地底层应设防渗层,防地下水污染,应设水收集装置,不使废物常期浸泡2筑坝堆存法。用于堆存湿法排放的尾砂粉、砂和粉煤灰等,选址应考虑水利输送最佳距离,堆放场的防护工程量少,使用年限长等因素一般都采用山沟和谷地,坝体材料一般多采用天然土石方材料3压实干储法。是将电除尘器收集的干粉煤灰用适量水拌和,其湿度以手捏成团且不沾手为度,然后分层铺洒在储灰场上,用堆土机压实成板状,可以节约大量湿输灰的用水,而且在场地上储灰量大占地少,还可有利于粉煤灰的综合利用。4土地耕作法。是利用土壤中微生物将固体废物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分解成更高级生活体所需要的形式,此法可处理石油残渣、制药及有机化工渣等可以生物降解的废物,可分为土地铺洒土地应用土地耕种土地处置土地耕作和污泥造田等多种方法5海洋投弃

危险废物处理技术:1物理处理。通常用物理处理进行废物的减容,通过浓缩或相变以改变其体积及结构外形,使之成为便于加工或处置的形式。物理处理技术包括:磁选、干燥、蒸发、吸收、吸附、冷冻、固液分离等2化学处理。通过化学反应改变有害成分,或将它们改变成更适合于做下一步处理的形态。主要化学处理技术有:中和、沉淀、化学氧化还原、水解等3生物处理。当前已成功地运用生物法处理许多含有有害成份的有机废水,只要毒性组份未出现抑制作用就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4固化和包装。实质是通过对废物的有害成份加以固定,从而减少其的危害。固化工艺对液或半液态废物或易于浸出有害成份的固体废物较为适用。

焚烧法技术要点(危险):1废物性质对焚烧的影响。废物的性质包括废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热力学性质,是选择和确定焚烧工艺、装置、操作技术等的重要因素,是达到废物处理目的的重要依据。2毒物去除率。是评价焚烧设备性能的依据。焚烧设备必须使废物在焚烧后烟气中的毒物分解和去除率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3焚烧系统是由进料、焚烧炉、烟气净化装置、热能回收、废水处理以及自动控制与监测室等部分组成。填埋技术基本要素(危险):1废物控制及其预处理。填埋厂只应接受符合设计规定的废物,安全填埋厂应处置经过适度预处理的毒性和腐蚀性无机废物,不应处置易燃易爆有化学反应性和体积膨胀性的废物。预处理包括(1)分拣挑除大件废物(2)脱水(3)混合干吸附剂(4)用容器包装(5)进行稳定化和固化预处理。2厂址选择。厂址是关于一个填埋厂的安全性、经济性的关键因素,选择厂址应考虑该地区的环境因素、水文和气候因素、交通运输和人文情况等,还应保证该填埋设施与周围地区相容,不影响该地区土地利用,包括适宜和不适宜两种情况3防渗层构造。防渗层是防止填埋厂渗露的重要环节,粘土、沥青、混凝土、塑料等材料制成的防渗层防参效果不理想。只有高密度的聚乙烯复合衬垫效果较好。有双层复合衬垫(美国)和单层衬垫(德国)两种模式4操作要点:(1)严格验收废物,不复合合同规定的废物予以退货或另定填埋方案(2)废物最低填埋面至少高出基岩或季节性水位的1.5M,(3)每层填埋作业面完成后必须覆盖土层和防雨雪的覆盖物。(4)聚乙烯膜必须能使底部侧面和顶部焊接连成整体(5)检测地下水本底以便对比运营前后的变化5进出液的收集处理和集排气系统:合理设置进出液收集处理和集排气系统方可确保填埋物产生的污染物得到有效的治理6封厂及关闭后的管理。填埋厂关闭后应长期进行监控管理,防止渗露污染,保护植被和厂区不受任何破坏。

城市垃圾的利用方法: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处理方法与垃圾组成成份、技术经济水平等因素有关。从成份上看,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采用焚烧法,无机物含量高的垃圾采用填埋法,可降解有机物多采用堆肥法。

垃圾的分选技术:在城市垃圾预处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垃圾中有许多可以作为资源利用的组份,有目的地分解出需要的资源,从而可以达到充分利用垃圾的目的,分选方法有手工分选、风力和重力分选、筛分分选、浮选、光分选、静电分选、磁分选。城市垃圾的卫生填埋:是处置城市垃圾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由于填埋厂占地面大,征地困难,因此该方法只应用于处置无机物含量多的垃圾,厂址的要求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均与安全填埋厂大致相同1垃圾填埋后的产物。垃圾中可降解的有机物在填埋厂中会产生大量的CO2、CH4等气体,同时产出浸出液2抗渗层构造。卫生填埋厂抗渗层构造与安全填埋厂抗渗层构造大致相同,符合衬垫的粘土、织物的要求均相同,只是高密度聚乙烯膜的厚度可薄些3 卫生填埋厂的作业方法。(1)平面作业法。平地填埋厂可采用此

作业法,操作时把垃圾卸铺在平地上,形成厚约0.4-0.7M的长条,再用人工或机械将垃圾压实。每个填台控制在2~3米,并覆盖0.2-0.3M的土层(2)坑填作业法。利用天然洼地、峡谷、沟壑、矿坑等进行垃圾填埋(3)沟填作业法。在地下水位低并有厚土层的场地,可采用此法作业。(4)斜坡作业法。该法利用山坡地带填埋,占地少,填埋量大,固较经济。4垃圾卫生填埋厂关闭后的管理。垃圾卫生填埋厂关闭后的管理要求是:填埋厂关闭后应长期进行监控管理,防止渗露污染,保护植被和厂区不受任何破坏。等其稳定后,可将其作为运动场、公园等场地使用,但不应成为人长期活动的建筑用地。

辐射防护方法:1外照射(1)时间防护。即缩短受辐照时间,其原理是人体外照射所接受的总剂量为剂量率按时间的积分(2)距离防护。即加大与辐射源泉的距离,其原理是在点源窄束情况下空间辐射场中某点的剂量率与该点至源间距离之平方成反比。(3)屏蔽防护。即对辐射源的射线加以屏蔽阻挡2内照射。(1)稀释分散法。对气态或液态放射性污染物采用稀释分散法,降低其活度水平,从而可以减少其可能进入人体的剂量。(2)包容集中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将分散的放射性物质存于备有工程防护设施的专门结构内,尽量减少其向外的释放

电磁辐射污染防护的原则:1减少泄露。各类电磁微波设施工作期间应按出厂要求装备妥当,不可随意拆开或敞开,工作前必须调整好设备,使之处于最佳状态,避免因负载过小导致高频功率以驻波形式向周围发射,大调试大功率微波设备时就在系统终端接功率吸收器或等效天线以防能量向空间环境泄露2合理布局。居民区不宜~。各类辐射源附近尽量卸除不必要的金属体,防止成为二次辐射源。调试大功率设备时避免天线与人面对,调试多台设备时避免天线杂乱布置。3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不同类型辐射源可采取屏蔽隔离吸收等有效措施4加强个人防护。

放射性污染防治技术对策:1重视放射性废气处理。核设施排出的放射性气溶胶和固体粒子必须经过滤净化处理,使之减到最小程度。2强化放射性废水处理。放射性废水的排放要保持在可以合理实施的最低水平,必须根据单位治理设施建立核定限值和年排放限值,实际排放浓度必须低于核定的浓度限值。3妥善处理固体放射性废物。废矿石应填埋并覆土、植被,做无害化处理;尾砂坝初期用当地土石,后期用尾砂筑坝,顶部需用泥土、草皮、石块覆盖,此外还要求提高设计质量,减少三废产生量;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操作水平,落实经济责任制,讲究经济效益,扩大复用范围,积极推行主工艺生产线的革新和改造。把三废消灭在工艺生产流程中。

放射性废液处理:1放置衰变法2稀释排放法3化学深沉法4离子交换法5蒸发法6固化法

放射性废气处理:1过滤法2吸附法3放置法

放射性固态废物处理:1焚烧法2压缩切割法3包装法4去污法

放射性废物的处置:1、扩散性处置法。适用于比活度低于法定限值的放射性废水或废气,在控制条件下向环境排入大气或水体。2管理型处置法。适用于不含铀元素的中、低放固体废物的潜地层处置。3隔离性处置法。适用数量较少、比活度较高、含长寿命α核素的高放废物4再利用型。此法适用极低放射型水平的固体废物,不需任何安全防护条件,可加以重复和再生利用。

电磁辐射防治方法:1屏蔽法。特点:是将电磁辐射的影响局限在指定地域内。屏蔽分两种,其一是将辐射污染源加以屏蔽,使之不对限制范围以外之生物机体或仪器设备产生影响,称主动或有源场屏蔽,另一种是将指定范围之内的人员或设备加以屏蔽,使之不受电磁辐射干扰,称被被动或无源场屏蔽。2接地法。此法是将辐射源的屏蔽部分或

屏蔽体通过感应产生的射频电流由地基导入地下,以免成为二次辐射源。3吸收法。是根据匹配谐振原理选用适宜的具有吸收电磁辐射能的材料将泄露的能量衰减,并吸收转化成热能。4加强城市规划,实行分区控制。在城市规划中应注意工业射频设备的布局,对集中使用辐射源设备的单位划出一定的范围,并确定有效的防护距离。

光污染的防护:城市中市政当局除需限制或禁止在建筑物表面使用玻璃幕墙外,还应完善立法加强灯火管制,避免光污染的产生。在工业生产中,对光污染的防护措施包括:在有红外线或紫外线产生的工作场所,应适应采取安全办法,个人防护光污染的有效措施是保护眼部和裸露皮肤勿受光辐射的影响,如戴护目镜防护面罩。

水的热污染防治:1加强监督和管理,制定废热排放标准,需加强对水体的观察,将环境的热监督作为重要的常规项还必须对我国不同地区水体接纳废热后水生生物的生理及生态变化开展广泛调查与研究,积累资料,制定允许的排放标准供参照执行。2提高降温技术水平,减少废热排放量。在各工厂冷却水设计中应针对所在地的自然状态和条件选用切实可行的降温技术3水体中排入废热源的综合利用。如水产养殖、农业灌溉、冬季供暖、预防港口结冰

大气热污染防治:1增大森林覆盖面积2积极开发和利用洁净的新能源,核能、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3提高热能利用率

《环境科学基础(乙)》考试大纲.doc

《环境科学基础(乙)》考试大纲 《环境科学基础(乙)》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环境科学和自然地理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科学基础(乙)》是环境科学的入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过程以及半前人类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要求考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典型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 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生物净化过程,并具有综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功能、属性与分类 第二节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四节环境保护 第二章大气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大气环境的结构和组成以及气象和气候灾害 第二节大气污染类型及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 第三节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大气污染的危害 第五节大气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 第三章水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水环境及水资源 第二节水体污染物来源及水体污染类型 第三节主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转化

第四节水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第四章土壤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土壤环境和土壤的组成和性质第二节土壤环境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第三节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 第五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 二、食物链与食物网 三、营养生态金字塔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生态平衡 第六章其他环境污染 第一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第二节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第三节化学品污染及其危害 第七章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 第一节环境监测 第二节环境质量评价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节环境风险评价 第八章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一节环境规划 第二节环境管理

(完整word)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概念: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法中的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其原因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 概念: 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的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的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人为源(指人类的生产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毒影响的物质。气溶胶体:是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的悬浮体,它的粒径在1微米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颗粒物(TSP):D(粒径)在100μm以下,其中多数在10μm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10μm的颗粒物能被鼻腔的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μm的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可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指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的高氧化性的混合气团,是一种带刺激性的淡蓝色烟雾。

(环境管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要点

环境科学原理知识要点 1.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 然要素及其总体。 2.自然环境指的是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长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3.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 4.人类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5.人工环境的特点: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多样化;脆弱性;环境污染严重; 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 6.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 次生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泽化、物种灭绝等 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水、大气、土壤污染; 环境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 7.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人类寻求社会与环境协调 发展的新阶段,环境与发展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 8.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9.1979年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 10.现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已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已从局部扩展到区域甚至全球,从 地表延伸到高空及地下,呈立体态;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已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11.二十个世纪50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中,有五个为大气污染事故,分别为:马斯 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 12.“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及SO2。 13.富山事件(骨痛病)主要由镉污染物造成的。 14.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事件主要由甲基汞污染物造成的。 15.过氧乙酰硝酸酯为二次污染物。 16.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和反应,可将大气污染划分成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 特殊型。 17.降尘一般将粒径大于10μm的粉尘,它们可以在重力作用下降落下来。 18.粒径小于10μm的烟气、煤烟及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称为飘尘。 19.还原型(煤炭型)大气污染发生时,其天气状况中,逆温类型为辐射型逆温。

中科院考纲840环境科学基础

中科院考纲840环境科学基础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科学基础》考试大纲 《环境科学基础》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和自然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科学基础》是环境科学的入门课程,也是报考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生入学考试主要科目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污染的净化过程、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要求考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典型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净化过程与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 基本知识 1)环境的概念、功能、属性与分类 2)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3)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研究对象和任务 4)环境保护 二. 大气环境及其保护 1)大气环境的结构和组成以及气象和气候灾害 2)大气污染类型及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 3)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4)大气污染的危害 5)大气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 三. 水环境及其保护 1)水环境及水资源 2)水体污染物来源及水体污染类型 3)主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转化

4)水污染的危害 5)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四. 土壤环境及其保护 1)土壤环境和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2)土壤环境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 3)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 五.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 3)食物链与食物网 4)营养生态金字塔 5)生态系统的功能 6)生态平衡 六.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1)固体废物来源、分类及特点 2)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 3)化学品及有害废物对人类的危害 七. 其他环境污染 1)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2)电磁污染 3)光污染 4)热污染 八.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 1)环境监测 2)环境质量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 4)环境风险评价 九. 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规划 2)环境管理

环境保护书本知识要点梳理

环境保护书本知识要点梳理 【基础知识】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我们周围的环境 (1)环境的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 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 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 人工环境: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 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读右图中①②③④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①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 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①、②过程都会对环境 产生影响) ④表示环境把它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说出人类的下列行为分属于图中哪一箭头代表的过程?开采煤田、工业“三废”、酸雨、平整土地 (答案①②④③) 2.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1)环境问题的概念 (2)表现 ①资源短缺 ②环境污染 ③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④全球环境变化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 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人类就是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成长的,随着科技进步,人类抗灾、防灾能力将继续增强。 人为原因: 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②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④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②过程的不可逆性 ③规模的全球性 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1)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①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②内涵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 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 7。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班级姓名 1、垃圾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材料)分可以分为塑料、金属、纸、玻璃等类;按(原 来的用途)可以分为食物、包装、用品、一次性用品、衣物、家具和电器等;按(危害状况)分,可以分为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按(来源和处理方法)分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农业垃圾。 2、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和(堆肥),(填埋)是现阶段我国 采用的主要方法。 3、简单的垃圾添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散发恶臭,污染空气;滋生蚊蝇,引发疾 病;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等。 4、科学的填埋场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不能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5、(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6、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7、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我们可以从垃圾中回收它们并重新(加工利用)。这样 做不但能够(减少垃圾的数量)而且能够(节省)大量的自然资源。 8、(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物品,它也是减少垃圾的重 要方法。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9、 可回收垃圾: 纸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和橡胶、布类等 生活垃圾有毒垃圾:过期药品、注射器、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 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果皮、剩余饭菜、蔬菜茎叶等 其他垃圾:砖瓦、陶瓷、卫生间废纸。 10、(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11、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 600吨水无法饮用,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汞)、(铅)、(镉)。 12、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 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13、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污水)、(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也可能来自动 物的尸体等。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14、大多数地区的自来水水源取自(水库)、(湖泊)和(河流)。自来水是主要的(饮 用水),饮用水源受到污染,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饮用水源)不能洗澡。 15、淡水在自来水厂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 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工程制图基本知识全集

1.①平行投影法:投射线互相平行的投影法称为平行投影法。 ②正投影法:投射线垂直于投影面的的平行投影法称为正投影法。 ③三视图:三视图是将一个物体分别沿三个不同方向投射到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而得到的三个视图。 ④重影点:如果空间有两点位于某投影面的同一垂直线上,那么这两点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重合在一起,将它们称为重影点。 ⑤截交线:平面与立体表面相交而产生的交线称为截交线。⑥相贯线:两立体相交而产生交线称为相贯线。 ⑦组合体:由若干基本体按照一定的相对位置和组合方式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较为复杂的形体称为组合体。 ⑧形体分析法:将组合体分解为若干基本体,分析它们的形状、表面相对位置以及组合方式等,便可产生对组合体的完整概念,这种方法称为形体分析法。 ⑨定形尺寸:用于确定个基本形体的形状及大小的尺寸称定形尺寸。 ⑩定位尺寸:用于确定基本形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尺寸称定位尺寸。 ?轴测图:形体的轴测图是用平行投影法将形体向某个投影面投射得到的单面投影。 ?轴间角:轴测轴之间的夹角称为轴间角。 ?轴向伸缩系数:轴测轴OX、OY、OZ上的线段与坐标轴O1X1、O1Y1、O1Z1上对应线段的长度比分别称为X、Y、Z轴的轴向伸缩系数。 ?基本视图:机件向投影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为基本视图。 ?局部视图:将机件的某一部分向基本投影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为局部视图。 ?斜视图:机件向不平行于基本投射面的平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为斜视图。 ?剖视图:剖视图是用剖切面在适当的部位假想剖开部件,将处于观察者和剖切面之间的部分移去,将其余部分向投影面投射所得的图形。 ?断面图:假想用剖切面将机件某处切断,仅画出剖切面与机件接触部分的图形称为断面图。?零件图:表示零件结构、大小及技术要求的图样称为零件图。 ?装配图:表示一部分机器或部件的图样。 2.粗实线:可见轮廓线,可见过渡线。细实线:尺寸线与尺寸界线、剖面线、引出线、螺纹的牙底线、重合断面的轮廓线。细虚线:不可见轮廓线。细点画线:轴线、对称线、中心线、齿轮的节圆。波浪线:断裂处的边界线、视图与剖视的分界线。 3尺寸的组成:一般由尺寸界线,尺寸线、尺寸线终端和尺寸数字等四个要素组成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要点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要点 环境科学原理知识要点 1.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 然要素及其总体。 2. 自然环境指的是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长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3. 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 4. 人类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5. 人工环境的特点: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多样化;脆弱性;环境污染严重; 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 6. 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 次生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泽化、物种灭绝等 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水、大气、土壤污染; 环境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 7. 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人类寻求社会与环境协调 发展的新阶段,环境与发展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 8.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9. 1979年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

行)》颁布。 10. 现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已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已从局部扩展到区域甚至全球,从 地表延伸到高空及地下,呈立体态;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已严重损害 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11. 二十个世纪50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中,有五个为大气污染事故,分别为:马斯 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12. “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及SO。 2 13. 富山事件(骨痛病)主要由镉污染物造成的。 14. 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事件主要由甲基汞污染物造成的。 15. 过氧乙酰硝酸酯为二次污染物。 16. 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和反应,可将大气污染划分成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 特殊型。 17. 降尘一般将粒径大于10μm的粉尘,它们可以在重力作用下降落下来。 18. 粒径小于10μm的烟气、煤烟及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称为飘尘。 19. 还原型(煤炭型)大气污染发生时,其天气状况中,逆温类型为辐射型逆温。 - 1 - 20. 漂浮在空气中的各种不同粒径的液体或固体微粒(粒径在100μm,0.1μm)的总量称为总悬 浮颗粒物。 21. 臭氧层破坏主要由氟氯烃污染物造成。

大学期末《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及复习试题2套.doc

大学期末《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及2套试题 一、名词解释 K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 全球变化:是指可能改变地球承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内容包括大气成分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变化、人口增长、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3.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进入大气层的污染物的含量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使大气质量恶化,从而危害生物的生活环境,影响人类健康,给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不良后果的现象。 4.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设备、装置、场所,主要包括自然污染源和人工污染源。 5. 大气污染物:以各种形式进入大气层,并有可能对人类、生物、材料以及整个大气环境构成危害或带来不利影响的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6. 干绝热直减率:干气团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100m)的温度变化量称为干绝热直减率,用Yd表示”单位K/100m o 7■逆温:是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逆温层结是强稳定的大气层结,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8. 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风力不大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大气温度下降最多,而高层大气冷却慢,造成温度自下而上的增加,称为辐射逆温。 辐射逆温层的产生是有规律的,一般只在夜间形成,早晨随着太阳不断加热地表,地面温度上升,逆温自下而上逐渐消失,一般在上午完全消失。 9. 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热量和其他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城市气温高于周围郊区气温的现象。强度主要表现为:夜间大于白天,日落后城郊温差迅速增大,而日出后又明显减小。 10. 城市热岛环流:由城乡温差引起局地风,由于城市气温经常比周围郊区高。这样城市上空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周围郊区的冷空气向城市流动,于是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11 ■生化需氧量(BOD ):表示水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mg/L作单位。 12. BOD生化需氧量:在有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达到稳定状态所需要的氧量。 13.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时,所需氧化剂的数量,用O2mg/L表示。 14. COD化学需氧量: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中各种有机物所消耗的氧化剂

《环境科学综合》考试大纲

《环境科学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是全日制环境科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招生院校根据考生参加本考试的成绩和其他三门考试的成绩总分来选择参加第二轮,即复试的考生。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考察考生掌握环境科学专业知识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物学和污染生态化学相关知识。 三、考试基本要求 . 具备全面的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物学和污染生态化学等方面的环境科学基础专业知识。 . 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 具备一定的运用基础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生的环境科学掌握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试题分类参见“考试内容一览表”。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物学和污染生态化学。总分分。 . 环境化学 .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定义、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大气、水以及土壤介质的环境化学的基本专业知识,重点掌握各介质的特点、典型污染现象的化学原理与过程、典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特征。要求考生具有相关的计算能力,利用基础知识分析综合环境问题的能力。 . 题型 有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综合题。 . 环境监测 .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对环境监测绪论、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等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重点掌握水、大气方面的基本概念、定义、有关环境监测的规范、重要指标测定的原理、测定方法及相关计算。固废、土壤等内容要求掌握基本的定义与概念。 1 / 2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 1、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

常、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科学方法论、环境质量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合理布局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利用联合企业及生产地域综合体组成的原理和方法、环境规划和环境区划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人类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最终的目的:建立一套调整和控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理论方法,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方向性和战略性的科学依据。 4、论述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生的8大公害事件对你有何启示。 5.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I、环境科学初期发展阶段也称为多学科发展阶段:在各基础科学内部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逐渐走向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它们分别用不同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属于多学科性的。特点:环境科学分支分别发展,环境科学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统一体系。II环境科学向整体化发展阶段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组合的方法,对人类与环境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特点: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把人类与环境系统看作是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第二章大气污染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知识要点

人教版_三年级科学知识要点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1、(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信息,(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2、大树由(树冠、树干、树根)三部分组成。地球上的植物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组成。 3、拓印树皮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白纸上反复按压,再用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4、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木质的干,一般是多年生的。 5、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同,叶片不一样。 6、狗尾草是(一年生)杂草。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7、观察大树用到了(放大镜、软尺、蜡笔、白纸等工具)。 8、比较大树和小草的相同与不同。 9、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10 11、比较水葫芦与狗尾草(也就是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的不同与相同)相同与不同。 12、水葫芦的特点:生长在水中,叶柄膨大有气囊,能浮在水面上;有根、茎、叶;会繁殖后代,会死亡;生长需要阳光、水和空气等。 1314、叶是(有生命的)。新鲜的叶是(活的),落叶是(死的)。 15、植物的一生大约经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6、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8、世界上最大的花叫(大王花)。 19、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比较叶片的大小。 20、狗尾草是一年生杂草,属于草本植物。 21、植物的一生经历:种子——生根——新芽出土——子叶张开——长成幼苗——出现花蕾——开花——结果——果实成熟。 22、在观察小动物过程中,同学们要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他们并保护他们的(生 大树 植株高达,茎粗、 很硬,多年生寿命长, 是木本植物。 长在土壤里,需要阳光、水分,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 小草 植株矮小,茎细、较 软,寿命短,是草本植物。 水葫芦 生长在水中,叶柄膨大 有气囊,能浮在水面上。 。 相同点:生长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有根、茎、叶,都会 繁殖后代,寿命都短, 都是草本植物。 狗尾草 长在土壤里,植株矮小,茎细,较软,会开花结果,有种子。

2019年中国科学院大学840环境科学基础考研初试大纲与参考书目

2019年中国科学院大学840环境科学基础考研初试大纲 《环境科学基础》考试大纲 《环境科学基础》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和自然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科学基础》是环境科学的入门课程,也是报考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生入学考试主要科目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污染的净化过程、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要求考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典型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净化过程与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 试卷结构(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考试内容 一. 基本知识 1) 环境的概念、功能、属性与分类 2) 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3)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研究对象和任务 4) 环境保护 二. 大气环境及其保护 1) 大气环境的结构和组成以及气象和气候灾害 2) 大气污染类型及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 3)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4) 大气污染的危害 5) 大气环境保护及措施 三. 水环境及其保护 1) 水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及水资源 2) 水体污染物来源及水体污染类型 3) 主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转化 4) 水污染的危害 5) 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四. 土壤环境及其保护 1) 土壤环境和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2) 土壤环境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 3) 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 五. 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 3) 食物链与食物网 4) 营养生态金字塔 5) 生态系统的功能 6) 生态平衡 六. 能源、资源与环境 1) 能源与环境 2) 未来的能源供应

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要点

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 1.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3.《水污染防治法》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4.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保险等经济手段,调整和影响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下环境经济政策包括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财政支持。 二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1.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

求公众意见。 2.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做到科学合理。 3.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按照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4.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如实地公开其环境信息。 5.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主要是针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6.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7. 重点排污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责令公开,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并予以公告:(一)不公开或者不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内容公开环境

环境科学基础2020中科院考研考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科学基础》考试大纲 《环境科学基础》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和自然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科学基础》是环境科学的入门课程,也是报考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生入学考试主要科目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污染的净化过程、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要求考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典型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净化过程与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 试卷结构(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考试内容 一.基本知识 1)环境的概念、功能、属性与分类 2)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3)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研究对象和任务 4)环境保护 二.大气环境及其保护 1)大气环境的结构和组成以及气象和气候灾害 2)大气污染类型及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 3)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4)大气污染的危害 5)大气环境保护及措施 三.水环境及其保护

1)水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及水资源 2)水体污染物来源及水体污染类型 3)主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转化 4)水污染的危害 5)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四.土壤环境及其保护 1)土壤环境和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2)土壤环境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 3)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 五.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 3)食物链与食物网 4)营养生态金字塔 5)生态系统的功能 6)生态平衡 六.能源、资源与环境 1)能源与环境 2)未来的能源供应 3)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 七.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1)固体废物来源、分类及特点 2)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 3)化学品及有害废物对人类的危害 八.其他环境污染 1)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2)电磁污染 3)光污染 4)热污染 九.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

2014自考《环境科学基础》复习题目解析(精品文档)_共16页

《环境科学原理》复习题目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环境? [答案] 答: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 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什么是环境问题? [答案] 答: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以及这些变 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至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现象。环境问题按性质一般可分为生态破 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 3、环境科学及其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答案] 答:环境科学是一门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学科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 也是一个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学科。环境科学可定义为“是一 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 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4、环境的分类包括哪些? [答案]答:⑴按时间尺度划分为:古代环境,近代环境,现代环境,未来环境。 ⑵按空间尺度划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 ⑶按组成要素或学科划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 ⑷从生态学角度可划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 ⑸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密切程度可划分为: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 ⑹按环境的形成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5、环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案] 答:环境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性:整体性、区域性、变动性。 ⑴整体性指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⑵环境的区域性在于各个不同层次或不同空间的地域,其结构方式、组成程序、 能量物质流动规模和途径、稳定程度等都具有相对的特殊性,从而显示出区域的特征。 ⑶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 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当人类行为作用引起环境结构与状态的改变不超过 一定的限度时,环境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可以使这些改变逐渐消失,结构和状态恢 复原有面貌。 6、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答:⑴原始捕猎阶段:盲目乱采滥捕,导致森林破坏、猎物缺乏,引起饥荒。 ⑵农牧阶段:盲目开垦,破坏森林、草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 等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环境科学发展史

环境科学发展史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日益严重,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科学研究工作随着发展起来,逐渐形成环境科学这样一个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劳动,不断地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然而,由于人类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由于用火不慎,大片草地、森林发生火灾,生物资源遭到破坏,他们不得不迁往他地以谋生存。 早期的农业生产中,刀耕火种,砍伐森林,造成了地区性的环境破坏。古代经济比较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许多地方,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灌溉,后来成了荒芜不毛之地。中国的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那时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西汉末年和东汉时期进行大规模的开垦,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可是由于滥伐了森林,水源不能涵养,水土严重流失,造成沟壑纵横,水旱灾害频仍,土地日益贫瘠。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城市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城市里人口密集,房屋毗连。炼铁、冶铜、锻造、纺织、制革等各种手工业作坊与居民住房混在一起。这些作坊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城镇居民排放的生活垃圾,造成了环境污染。13世纪英国爱德华一世时期,曾经有对排放煤炭的“有害的气味”提出抗议的记载。1661年英国人J.伊夫林写了《驱逐烟气》一书献给英王查理二世,指出空气污染的危害,提出一些防治对策。 产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工矿区,工矿企业排出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使污染事件不断发生。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详细地记述了当时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污染状况。1873年12月,1880年1月,1882年2月,1891年12月,1892年2月英国伦敦多次发生可怕的有毒烟雾事件。19世纪后期日本足尾铜矿区排出的废水毁坏了大片农田。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工厂排出有害气体,在逆温条件下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农业生产活动也曾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1934年 5月美国发生一次席卷半个国家的特大尘暴,从西部的加拿大边境和西部草原地区几个州的干旱土地上卷起大量尘土,以每小时 96~160公里的速度向东推进,最后消失在大西洋的几百公里海面上。这次风暴刮走西部草原3亿多吨土壤。芝加哥在5月11日这一天,降下尘土 1200万吨。这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尘暴过后,美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环境保护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许多工业发达国家普遍发生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范围更大、情况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美国洛杉矶市随着汽车数量的日益增多,自40年代后经常在夏季出现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危害。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另一种类型严重的烟雾事件,短短四天内比常年同期死亡人数多4000人。1962年出版了美 国生物学家R.卡逊写的科普作品《寂静的春天》,详细描述了滥用化学农药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