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_王少平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_王少平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_王少平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_王少平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

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X

王少平欧阳志刚

摘要:鉴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用泰尔指数更适宜度量和刻画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及其变化特征。非线性阈值协整模型的进一步设定,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与实际

经济增长的长期非线性关系。其长期效应的变化,在泰尔指数为01100处发生机制转移。1978)

1991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长期效应为正;1992)1999年,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

效应由正向负平滑转换;1999年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产生阻滞作用,且负效应

呈逐年增加趋势。

关键词:阈值协整检验城乡收入差距实际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

作者王少平,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武汉430074);欧阳志刚,博士研究生,华东交通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南昌330013)。

一、引言

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农0问题,仍制约着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突破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0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近几年来,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免除农业税并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行免费培训或予以大力资助;大力发展农村的信息网络和农业科技教育;着力推进农村实用科技入户;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0;免除师范生学费等等。从经济学理论可知,人力资本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等。对于我国农民而言,人力资本主要包含农民所拥有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施技能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政府以农民为本所实施的政策,对于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将产生长远和深刻的影响。由此所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度量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如何揭示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效应?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政策,特别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政策和措施,对经济的长期增长和城乡协调发展将产生什么影响?这些政策是否具有适时性和长期性?回答这些问题即为本文的研究动机。

X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编号:70571026。本文作者特别感谢匿名审稿人的修改意见,我们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了认真修改,但文责自负。

国内外学者对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Bar ro1认为,收入差距通过影响生产要素而影响潜在产出,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增长水平,并且,收入差距对产出或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依赖于实际产出水平。Persso n和T abellinio认为,经济人积累物质和人力资本的动机受到税收政策的影响,如果通过向富人征税来缩小收入差距,就会降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最终使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Aghion等人?认为,在信贷市场不完善时,投资机会的利用依赖于个人的资产和收入水平,穷人更倾向于对相对回报率更高的人力资本投资。透过这种机制,收入差距的下降,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也就是说,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过程是复杂的,产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可能是正向效应,也可能是负向效应)。进一步,Galor和M oav?的理论分析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或经济处于较低水平时,物质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利于物质资本的积累,且适当的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当人均GDP位于较高水平时,人力资本对于推动经济增长逐渐起着主导作用,但收入差距的扩大制约了低收入者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在经济发展处于较高水平或人均GDP相对较高时,过大的收入差距阻滞经济增长。特别地,Aslanidis?认为,在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中,当收入差距超过某一水平(称其为阈值)时,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由一种机制转移到另一种机制,对应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发生转换。从我国的实际背景看,改革开放的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的城乡收入差距相对较小,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这一现象是否意味着当时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产生阻滞效应,还可能促进了当时的实际经济增长?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这是否阻滞了近年来的实际经济增长?如此,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城乡收入差距及其变化,对实际经济增长是否产生了不同的效应?

现存文献中,关于收入差距与增长的实证研究结果与上述理论分析基本一致。Perotti?利用67个国家的横截面数据,以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度量,反映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率的效应依赖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差距作为主要的解释变量,其结论为,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Forbes?利用4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使用与Perotti相似的模型设定,其结论为,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和中期(5年内)效应为正。Banerjee和Dufloà认为,正是由于忽视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非线性,导致实证研究产生不一致的结论,他们发现美国的经济增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

1o?????àR.J.Barr o,÷Economic G row th in a Cross-Sect ion o f Countries,"Quar ter ly J ournal of Economics,v ol. 106,no.2(M ay1991),pp.407)444.

T.Persson and G.T abellini,÷Is Inequalit y H armful for Gr ow th?"T he A mer ican Economic Review,v ol. 84,no.3(Jun1994),pp.600)621.

P.Ag hion, E.Caro li and G.Penalo sa,÷Inequality and Eco no mic Gr ow th:T he P erspective o f the New Gr ow th T heo ries,"J o ur nal of Economic L iter atur e,vo l.37,no.4(Dec.1999),pp.1615)1660.

O.Galor and O.M o av,÷Fr om P hysical to H uman Capital A ccumulatio n:Inequality in the Pr ocess o f Develo pment,"Review of Economic S tud ies,vol.71,no.4(Dec.2004),pp.1001)1026.

N.A slanidis,÷Income Inequa lit y and G row th:A Reg ime-Sw itching Approach,"no.406,Wo rking Paper, Depar tment of Economics,U niv ersity of Crete,Gr eece,2004.

R.P ero tti,Gro wt h,÷Income D istributio n and D emo cracy,"J oumal of Economic Gr ow th,vo l.1,no.2 (June1996),pp.149)187.

K.J.Fo rbes,÷A Re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 ween Inequalit y and G row th,"A mer ican E conomic Review,vo l.90,no.4(Sep.2000),pp.869)887.

A.Baner jee and E.D uflo,÷Inequality and G ro wth:W hat Can t he Data Say?"J our nal of E conomic Gr ow th,v ol.8,no.3(Sep.2003),pp.267)299.

长率是收入差距的倒/U0型函数,并且收入差距的变化会导致经济增长的下降。Barro1为考察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效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线性关系,在解释变量中不仅包括收入差距,还包括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表示)的交互作用项,使用美国和OECD国家的跨国横截面数据模型,结果表明,发达国家收入不均与经济增长之间是正向关系,而在发展中国家,两者之间是负向关系。Fr anko以收入差距和收入差距与人均GDP的交互作用项作为解释变量,使用面板协整方法发现美国各州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Aslanidis?使用6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并分别使用影响收入分配的变量(政府支出、通货膨胀等)为阈值变量,发现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机制转移特征。上述实证研究表明,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水平,由此发生非线性转移。我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对应的收入差距具有较大变化,因此上述结论对研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Banerjee,Duflo?和A slanidis?等虽然考虑了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但他们的研究都假定收入差距是平稳变量,这一点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数据特征很可能不一致。

我国学者汪同三、蔡跃洲运用标准协整理论和葛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对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导致投资结构中重工业比重增大,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对投资结构影响不显著。陆铭等基于联立方程和分布滞后模型对我国1987)200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王少平、欧阳志刚使用1979)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à构造面板协整模型,发现在改革初期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为正,现阶段的效应为负。

国内外最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均表明,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依赖于收入差距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具有非线性特征。由于我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对应的收入差距的变化较大,上述结论对研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将针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演变特征而建立非线性阈值协整模型,使之体现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的效应因收入差距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进而使用动态非线性最小二乘法(DNLS)估计模型以消除内生性,并基于DNLS的残差及其分块实现阈值协整检验,以此研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阈值效应。

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

o

????

?àR.J.Bar ro,÷Inequality and G ro wth in a P anel of Countr ies,"J our nal of Economic Gr ow th,vol.5,no.1 (M ar.2000),pp.5)32.

M.W.F rank,÷I ncome Inequality and Eco no mic Gr ow th in the U.S.:A P anel Co Integr atio n Approach," Wo rking P aper,Sam H ouston St ate U niversity,2005.

N.A slanidis,÷Inco me I nequality and Gr ow th:A Regime-Sw itching Approach."

A.Banerjee and E.Duflo,÷Inequality and Gr ow th:W hat Can the Data Say?"

N.A slanidis,÷Inco me I nequality and Gr ow th:A Regime-Sw itching Approach."

参见汪同三、蔡跃洲:5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对资本积累及投资结构的影响6,5中国社会科学62006年第1期。

参见陆铭、陈钊、万广华:5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6,5经济研究62005年第12期。

参见王少平、欧阳志刚:5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6,5经济研究62007年第10期。

二、我国实际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阈值协整模型设定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演变特征

在现有文献中,常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度量城乡收入差距。但这一度量方法没有反映城乡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乡经济呈现出显著的二元结构,农村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重,因此这一度量方法不能准确度量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基尼系数是将总人口划分为不同的收入阶层,因而所度量的是总的收入差距而不是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准确度量。本文针对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基于Sho rrocks1的研究而定义度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以dis t表示t时期的泰尔指数,其定义和计算公式为:

dis t=E2

j=1(p jt

p t

)ln(p jt

p t

/z jt

z t

)=(p1t

p t

)ln(p1t

p t

/z1t

z t

)+(p2t

p t

)ln(p2t

p t

/z2t

z t

)(1)

其中,j=1,2分别表示城镇和农村地区,z jt表示t时期城镇(j=1)或农村(j=2)人口数量,z t表示t时期的总人口,p jt表示城镇(j=1)或农村(j=2)的总收入(用相应的人口和人均收入之积表示),p t表示t时期的总收入。不难看出,本文定义的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首先是分别计算城、乡收入份额与人口份额之比的自然对数,然后再用城乡收入份额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而得到。因此,本文定义的泰尔指数不仅考虑到城乡居民绝对收入的变化,而且还考虑到对应的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因此,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农村居民人数占有绝对大的份额这一事实,本文定义的泰尔指数更适用于度量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本文样本期间选择1978)2006年(下同),o基于(1)式所计算的泰尔指数的结果见表1:

表1我国1978)2006年间各年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

年度泰尔指数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 01091010900108901066010530104601040010420106001085

年度泰尔指数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 01086010800107301091011080112801135011210110401100

年度泰尔指数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011040111701129011380115501162011590115801180

如表1和图1所示,从整体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波动中呈逐步扩大的趋势,尤其是1998年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从局部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阶段性变化。第一阶段为1978)1994年,城乡收入差距在/W0型波动中上升;第二阶段为1995)2006年,城乡收入差距呈/V0型波动变化。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即1978)1984年,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由1978年的01091缩小到1984年的01040。此后发展的重点转向工业和城市,泰尔指数逐步扩大到1988年的01086。1988)1991年间,泰尔指数虽有小幅下降,但1992年后,泰尔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

1oA. F.Sho rr ocks,÷T he Class o f Additiv ely Deco mpo sable I nequality M easures,"Econometrica,vo l.48, no.3(A pr.1980),pp.613)626.

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分别用按城乡分的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表示;农村人均收入和城镇人均收入分别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表示。1978)2005年数据来自于相应年度的5中国统计年鉴6,2006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库。

指数逐步扩大到1994年的01135。总之,第一阶段的城乡收入差距在/W 0型波动中上升。为提高农民收入,国家在1994年、1996年连续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得泰尔指数在1995)1997年有所缩小。1998年以后,我国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入,城乡收入差距在较大的基础上再次逐步扩大,泰尔指数由1998年的01104逐步扩大到2006年的01180。特别是上述两个阶段对应的收入差距水平相差较大,1978)1994年泰尔指数平均为01080,1995)2006年泰尔指数平均为01136。

图1同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 增长率的变化。1993年以前,它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W 0型波动。其中1981年和1990年为两个局部最低点,人均增长率仅为319%和213%;1984年和1992年是人均GDP 增长率的两个局部最高点,分别达到1317个和1218个百分点。1993年后,人均增长率经历了由下降再上升的/V 0型变化,最低点为1999年的617%。人均GDP 增长率的变化与泰尔指数的变化基本相似,特别是1998年后,二者均呈

逐步上升趋势。

图1 泰尔指数(dis)和人均GDP 增长率(g)

进一步,图1还直观体现出泰尔指数和人均增长率之间的相互变化。如前所述,泰尔指数在1994年达到局部最大值后,由/W 0型波动转向/V 0型波动。与之相对应,人均GDP 增长率在1992年和1993年达到局部最大值后的波动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以上的变化特征是否意味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可能存在一个阈值,当城乡收入差距达到和超过这一阈值且人均实际经济水平较大时,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反之,当城乡收入差距小于这一阈值且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时,对应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本文正是以度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作为阈值变量,基于阈值协整模型,揭示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效应因城乡收入差距水平的变化而发生机制转移的非线性效应。

(二)我国实际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阈值协整模型

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尽管总量GDP 较大,平均增长速度较快,但人均GDP 很低,人均增长速度较慢,这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而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及其扩大的趋势,意味着农业经济水平还相对较低,农业经济增长相对较慢,进而可能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阻滞人均实际经济增长,因此使用总量GDP 度量经济增长,可能扭曲城乡收入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2期

差距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特别地,本文的城乡收入差距正是针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基于人口和收入比例定义泰尔指数,综合上述两方面,本文以y t表示t时期人均实际GDP(1978年不变价格,下同)的自然对数,以此度量人均实际经济增长(以下简称实际增长),以ldis t表示取自然对数后的泰尔指数。定义y t@ldis t以揭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由于经济水平的不同而对实际增长的效应不同,其斜率系数表示它的相对变化对人均GDP的效应。再者,为刻画由于收入差距自身水平的不同,导致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不同效应,定义非线性光滑转移函数f(dis t-d; K,c),其中dis t-d为阈值变量,d为发生机制转移的位置参数,用于确定机制转移发生的位置, K为决定机制转移速度的光滑参数,c为阈值。f(.)是阈值变量dis t-d的连续函数,其函数值随着dis t-d的变化而在[0,1]之间连续变化。因此,转移函数f(.)揭示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效应随城乡收入差距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协整模型设定为:

y t=A1+B1ldis t+B2(y t@ldis t)+(A2+B3ldis t+B4(y t@ldis t))f(dis t-d;K,c)+E t

(2)

模型(2)表明,当f(.)=0时,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效应服从第一种机制(由A1, B1,B2刻画),当f(.)=1时,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效应服从第二种机制(由A1+A2,B1+ B3,B2+B4刻画),当f.>0且f.<1时,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效应在两种机制间平滑(取决于f(.)值)转换,这种转换取决于f(.)的具体函数形式。特别地,如果模型(2)的变量均服从单位根过程,且残差E t)I(0),则模型(2)为阈值协整模型,它所隐含的核心意义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长期效应,随城乡收入差距是否大(小)于某一水平(阈值)及其实际人均经济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模型(2)正是基于我国的经济背景而设定的,体现了对Barro1和Fr anko模型的扩展。我们稍后将说明,本文的估计和检验方法体现了对我国的适用性和计量方法的前沿性。

三、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为实现对模型(2)的检验与估计,我们需要在非平稳数据条件下检验非线性是否存在,进而确定转移函数的形式,基于此对模型(2)进行阈值协整检验和估计。实现这些检验和估计的关键在于具有较高检验势的阈值协整检验统计量的构造及其计算有限样本的临界值。这些问题也正是目前计量经济学方法论最困难的前沿领域之一。因此,本文首先检验数据是否由单位根过程生成,然后检验模型(2)的设定并进行估计,最后基于估计的残差检验非线性阈值协整。

(一)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为确保结论的准确性,本文分别用ADF和PP检验y t,ldis t,y t@ldis t的平稳性。ADF和PP 检验的原假设H0B I(1),不拒绝原假设则表明检验的变量为单位根过程。检验结果见表2。

表2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变量检验设定形式A DF P P结论

y(c,t)-0163(0197)-1177(0169)I(1)

ùy(c,0)-5167(0100)-3108(0104)I(0)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

1oR.J.Bar ro,÷Inequality and G ro wth in a P anel of Count ries."

M.W.F rank,÷I ncome Inequality and Eco no mic Gr ow th in the U.S.:A P anel Co Integr ation A ppr oach."

续表2

变量检验设定形式A DF P P结论

ldis(c,0)-1152(0151)-0116(0193)I(1)

ùldis(0,0)-3132(0100)-2158(0101)I(0)

y@ldis(c,0)-0111(0194)-0104(0195)I(1)

(y@ldis)(0,0)-3182(0101)-2141(0102)I(0)

注:检验设定形式括号中的c表示有截距项,t表示有时间趋势项;ADF和PP检验统计值括号内数据是对应统计检验的收尾概率,即p值。

由表2可知,所有变量均为I(1),其一阶差分均为I(0)进一步支持这一结论。

(二)非线性检验及光滑转移函数形式的确定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效应是否因城乡收入差距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非线性转换,对此的准确回答应基于严格的检验。为此,我们首先检验非线性的存在性。根据Choi, Saikkonen1和Dijk等人,o模型(2)的非线性检验和阈值变量dis t-d中转移位置d的确定,是基于转移函数的三阶泰勒展开式(将指数函数和逻辑函数分别在原点进行三阶泰勒展开,并将泰勒展开式作为转移函数的近似式代入模型(2)),重新参数化后得到(3)式:

y t=A1+B1ldis t+B2(ldis t@y t)+(A2+B3ldis t+B4(ldis t@y t))E3

i=1

p i dis i t-d+E t

(3)

由于(3)式中的解释变量含有被解释变量的交叉项,导致解释变量具有内生性。为消除由于内生解释变量而带来的非一致估计结果,在模型(3)中增加解释变量差分后的超前和滞后项,有y t=A1+B1ldis t+B2(ldis t@y t)+(A2+B3ldis t+B4(ldis t@y t))E3

i=1

p i dis i t-d

+E k j=-k H1j$ldis t-j+E k j=-k H2j$(ldis t-j@y t-j)+E t(4) k为滞后期数,本文选择k=1。为方便说明,将模型(4)展开并重新表述为: y t=C0+C1x t+C2h t+C3t+C4s t+E k j=-k H1j$ldis t-j+E k j=-k H2j$(ldis t-j@y t-j)+E t

(5)

其中,x t=(ldis t,ldis t@y t)c,h t=(ldis t dis t-d,ldis t y t dis t-d)c,t=(ldis t dis2t-d,ldis t y t dis2t-d)c, s t=(ldis t dis3t-d,ldis t y t dis3t-d)c。对(5)式在不同的d值下进行最小二乘法(OLS)估计,最小的AIC或最大的

R2所对应的d即为转换发生的位置,本文选取最大d max=6,结果见表3。

表3确定d值

d123456

A IC-3122-2128-1180-1138-1101-1105

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

o

I.Choi and P.Saikkonen,÷T esting L inearity in Co integr ating Smoo th T ransitio n Reg ressions,"J our nal of

Econometr ics,v ol.7,no.2(D ec.2004),pp.341)365.

V.D.Dijk,T.T erasvirta and P.H.Franse,÷Smoo th T ransitio n A uto reg ressive M odels-A Surv ey o f R ecent Develo pments,"Econometr ic Review s,vo l.21,no.1(Jan.2002),pp.1)47.

根据表3的结果,d=1时所对应的AIC 最小,故本文选取d=1。进一步,为检验非线性,对(5)式设定原假设(约束)H 0B C 2=C 3=C 4=0,拒绝原假设即存在非线性,接受原假设即不存在非线性。在(5)式中的变量为非平稳的条件下,Choi 和Saikkonen 1提出了极限分布为V 2分布的LM 非线性检验:

LM =^S [^R 2E M -1]^S c y d V 2(q)(6)

其中,q 为线性约束数,^S =(^C 2,^C 3,^C 4)为(5)式的OLS 估计值,M =(h,,

s)@(h,,s)c

为q @q 矩阵,^R 2E 是模型(5)在原假设下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o的残差的长期方差的估计。LM 统计值计算结果见表4。

表4的结果表明,在非线性检验中(检验H 0),所计算的LM =21516,大于自由度为6的5%的临界值(1917),我们因此拒绝原假设,而接受存在非线性的备选假设,换言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效应显著依赖城乡收入差距自身的变化而呈现出非线性转换。这一结论说明模型(2)的设定是合适的,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确定非线性转换函数的形式,即确定模型(2)中的非线性光滑转移函数f (.)是逻辑函数还是指数函数。为此,根据Sarantis ?的研究,针对模型(5)设定原假设H 01B C 4=0;H 02B C 3=0|C 4=0,H 03B C 2=0|C 3=0,C 4=0,并对这些假设作序贯检验。不难看出,这一检验具有递归性,即不拒绝H 01而拒绝H 02,表明模型(2)的f (.)为指数函数,否则,f (.)为逻辑函数。由前述,实现这一检验仍为上述LM 约束检验,?检验结果一并列入表4。

表4 模型设定检验原假设

L M V 20105(q)结论H 0B C 2=C 3=C 4=0

2151612159(q=6)拒绝H 01B C 4=012115199(q=2)拒绝

根据表4的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H 01,因此无需检验H 02和H 03即可确定f (.)为逻辑函数。

(三)阈值协整检验

至此,本文的结果表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实际增长的长期关系是以逻辑函数为光滑转移函数的非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需对模型(2)进行估计和检验,实现对模型(2)估计和检验的困难在于既要考虑协整向量的光滑转移,又要形成一个具有较高检验势的非标准分布的统计量。本文使用下述非线性阈值协整方法对模型(2)进行检验。

我们首先对模型(2)使用动态非线性最小二乘法(DNLS),?记DNLS 的残差^E t 。若^E t )I(0),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

1

o

?

?

?I.Choi and P.Saikko nen,÷T esting L inear ity in Cointeg rat ing Smoo th T ransitio n Regr essio ns."相对于原模型(2),由于增加差分和前置项,这里的O LS 实际上也是动态OL S,下同。N.Sarantis,÷N onlinearit ies,Cy clical Behav ior and P redictability in Sto ck M arkets:Internatio nal Evidence,"I nter national J ournal of F orecasting ,v ol.17,no.3(July 2001),pp.459)482.对不同原假设做检验时,q 值不同,矩阵M 做相应调整。由于模型(2)中的解释变量含有被解释变量的非线性形式,使得解释变量具有内生性,为校正解释变

量内生性而带来非一致的估计结果,我们在模型(2)中增加了差分后的解释变量的超前滞后项,即使用DN L S 进行估计。

则估计的模型(2)即为阈值协整关系。Cho i和Saikko nen1改进了Kw iatkow ski等人o(下称KPSS)所提出的对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的方法,其原假设H10B^E t)I(0),即模型(2)为阈值协整;备择假设H11B^E t)I(1),即模型(2)不是阈值协整模型。在非线性存在的条件下,若使用全部残差,KPSS统计量的分布依赖未知参数。因此,选取部分残差,由此得到的KPSS 统计量的极限分布不依赖未知参数,即:

C b,i NLS=b-2^X-2E E i+b+1t=1(E t j=i^E j)2]Q10w2(s)ds(7)

这里,^X2E为E的长期方差X2E的一致估计,b为所选取的部分残差样本容量,i为部分残差的起始点,w(s)为标准布朗运动。使用部分残差计算的检验统计量虽不含未知参数,但相对于使用全部残差,由于所使用的信息相对较少导致其检验的势可能降低。为提高检验势,对上述不同的b和i,从中选取能够使C b,i NLS最大的统计量。?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利用我国样本期内数据对模型(2)进行DNLS估计,并基于估计的残差计算统计量C b,i NLS值(见表5)。若该统计值小于其分布对应的临界值,则不拒绝原假设,模型(2)即为阈值协整模型。

进一步,从(7)式可以看出,应用C b,i N LS进行阈值协整检验,由于其分布收敛于随机泛函,因而必须通过仿真计算其分布的临界值,才能实现阈值协整检验。为此,我们通过M onte Car lo 仿真试验来计算它的精确临界值以实现有限样本的阈值协整检验。基于模型(2)的仿真试验设计如下: 1.在均匀分布[0,1]上随机生成系数A m1,A m2,B m1,B m2,B m3,B m4,K m。2.从均值为0、方差为1、协方差为0的二维正态分布随机生成u it,生成解释变量为单位根过程的x it=x it-1+u it (i=1)2)。3.随机生成标准正态分布T t,基于此生成误差项E t=T t+r6u1t+r7u2t,以此体现解释变量的内生性。4.根据模型(2)生成y t,于是产生了原假设下解释变量具有内生性的阈值协整关系的变量y t,x it c。5.对仿真数据进行DNLS,产生对应的估计残差,基于估计的残差计算(7)式的极限分布的值。重复以上过程10000次,把每次计算的值按从小到大排列,第9500个值即为C b,i NLS的5%临界值,结果见表5。

表5阈值协整统计检验结果

统计量估计值5%临界值结论

C b,i NLS010*******接受原假设

注:在备择假设下C b,i NLS统计值向正无穷大发散,故其拒绝域为右尾。

C b,i N LS统计量估计值为01065,小于其极限分布的5%临界值11843,因此,接受原假设^E t)I

(0),也就是说,估计的模型(2)即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效应的阈值协整模型。基于以上的结果,我们应用动态最小二乘估计(DN LS),对模型(2)进行最终估计。

(四)阈值协整的估计结果

由前述,为消除内生性,在模型(2)中加入解释变量的滞后和超前项,并基于Cho i和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o?I.Cho i and P.Saikkonen,÷T est s for N onlinea r Co int eg r ation,"W or king paper,Department o f Eco no mics,H ong K o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og y,2005.

D.K w iatkow ski,P.C.B.P hillips,P.Schmidt and Y.Shin,÷T esting the N ull Hy po thesis of Statio narit y against the Alternativ e o f a U nit Ro ot:H ow Sur e A re We that Eco no mic T ime Series Hav e a U nit Roo t?" J our nal of Econometr ics,v ol.54,no.1(Jan.1992),pp.159)178.

详细的计算过程请参考I.Cho i and P.Saikkonen,÷T ests fo r N onlinear Co integr atio n."

Saikkonen 1的建议确定阈值可能的区间,对其中每一个可能的阈值,我们对扩展后的模型(加入滞后和超前项以及可能的阈值)进行DNLS 迭代估计,直至残差平方和最小,由此产生的估计量具有一致性,估计结果如下(括号内为t 统计值):o

y ^t =6154+1194ldis t -0127ldis t @y t +(0192+1134ldis t -0117ldis t @y t )(1+e xp (-240135(dis t-1-01100)))-1 (4714)(2317)(-1816) (617)(814)(-314) (-418)

(8)

由阈值协整检验结果(表5)可知,模型(2)的估计(8)式即为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实际增长之间存在的长期阈值协整关系。特别地,^B 2(=-0127,t=-1816)和^B 4(=-0117,t=-314)表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长期效应,因实际经济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自身水平的不同而显著不同,^B 1/^B 2和^B 3/^B 4的值均较大进一步支持这一结论,也就是说,在实际经济水平较低(y t 较小)且城乡收入差距相对较小时,适当的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实际经济增长;当实际经济水平较高(y t 较大)且城乡收入差距相对较大时,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产生的长期效应为负。根据估计结果(8)式,1984年的收入差距水平为01040,人均实际GDP 为579133元,我国当年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效应为01183(即斜率系数=1194-0127y 1984+(1134-0117y 1984)f(dis 1983,K ,c)=01222),也就是说,1984年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收入差有所扩大,2005年的泰尔指数为01158,人均实际GDP 为3039151元,类似上述计算,2005年的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效应发生显著改变,为-01249,也就是说,2005年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不难看出,以上基于阈值协整模型(8)的分析不仅与我国的背景相吻合,也与Galo r 和M oav ?的

理论结果一致。

图2 光滑转移函数值f (.)

另一方面,逻辑转移函数f (.)的估计结果揭示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长期效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

1

o?I.Choi and P.Saikko nen,÷T ests for No nlinear Cointeg ration."关于阈值参数C 的确定,本文将1978)2006年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取中间10

个数据作为C 的可能区间。在这一可能区间进行格点搜索,对应最小残差平方和的C 即为估计的阈值011。另外,由于超前和滞后项的系数没有经济学意义(加入这些项仅为消除内生性,使协整向量的估计具有一致性),本文没有报告超前滞后项的估计结果。

O.Galor and O.M o av,÷Fr om P hysical to H uman Capital A ccumulatio n:Inequality in the Pr ocess o f

Develo pment."

应,因收入差距水平的变化而具有的机制转移的非线性特征。其中光滑参数K=-240135(t= -418)说明这种非线性效应机制转移的速度较快且显著(见图2)。

阈值参数C(=01100)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的机制转移发生在泰尔指数等于011处。从图2可清晰地看出,在1978)1991年间,泰尔指数小于估计的阈值C(=01100)。亦即城乡收入差距较小时,估计的转移函数f(.)值为0或近似为0,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效应主要由第一种机制(即估计的B1和B2)所刻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年份为1982年和1990年。这两年的城乡收入差距分别为01053和01073,人均实际GDP分别为460178元和759170元。基于模型(8)的第一机制,1982年和1990年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效应分别为01284和01151。这一区间中的其他年份具有类似的结果,即1978)1991年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效应由第一种机制所刻画,其效应为正。另外,当泰尔指数大于估计的阈值C(=01100),即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时,估计的转移函数f(.)值为1或近似为1,对应的年份为1994)1995年和2000)2005年,这二个区间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效应主要由第二种机制即^B1+^B3f^(.)+^B2+^B4f^(.)所刻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年份为2000年和2004年,这两年的城乡收入差距分别为01129和01159,人均实际GDP分别为1810152元和2706136元,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城乡收入差距水平亦相对较大,于是基于第二机制所计算的结果为,这两年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效应分别为-01022和-01197。由此可知,这两年相对较大的收入差距水平,阻滞了实际经济水平的提高。不难计算,由第二种机制(1994)1995年和2000)2005年)刻画的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为负。另外, 1991)1998年的泰尔指数主要围绕阈值(C=01100)周围波动,从而使得1992)1999年,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作用在第一、第二机制之间平滑转换,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效应也由正向负光滑转移。

模型(8)的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线性阈值协整关系,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因城乡收入差距自身的水平和实际经济水平的不同而不同。总体来看,1978)1991年间,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1994)1995年、2000)2005年,城乡收入差距水平显著扩大,相对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

基于估计的阈值协整模型(8),我们可以计算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偏效应。1偏效应揭示的经济意义为:当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增加1%且其他变量不变,实际人均GDP增长率的变化。不同时期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偏效应结果见表6。

表6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偏效应

年度偏效应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 )))012050119701180011580114301120011020110401100

年度偏效应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 0110001107010880107301061017201097010870107001052

年度偏效应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01001-01001-01011-01031-01055-01081-01109-01137-01171

表6的结果说明,1999年以前,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偏效应为正。正向影响最大的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偏效应的计算是对估计的(8)式求y t对ldis t的偏导数得到。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

时期是改革初期,如1979年的城乡收入差距增加1%,会导致实际人均GDP增加01205%; 1999年之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偏效应均为负,2006年的负向影响为-01171;特别是1999年后,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负向效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于是,上述偏效应与本文前述的主要结论一致:1991年以前的偏效应为正,对应于由第一种机制所刻画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正效应;1999年之后的偏效应为负,对应于由第二种机制所刻画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负效应;1992)1999年,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作用在第一与第二机制之间平滑转换,偏效应由正变为负。因此,表6中的偏效应辅证了阈值协整关系(8),因而由(8)式所产生的结论与偏效应相互支持和相互印证。

上述结论不仅与Galor和M oav1的经济理论分析相一致,也基本准确地刻画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实际增长的关系:改革初期,物质资本积累与投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由物质资本缺乏而导致的供给约束。城乡收入差距的适当扩大,有助于当时物质资本积累和投入,弱化供给约束,进而促进实际经济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和结构升级,我国物质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相对充溢,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更多依赖于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提高。但是,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农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的山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仍然恶劣,农业科技水平还很落后,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和提高农民的农业科学技能还非常困难。这些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得城乡收入差距制约了农业科技进步、制约了农村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提高。而我国农业人口仍占有绝对大的比重,从人均的角度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实际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另一方面,伴随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我国现阶段出现总需求不足,主要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因此,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将刺激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以上的分析说明,本文的结论充分地揭示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关系。

尽管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的绝对量在逐年增长,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扩大,但城市居民特别是垄断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增长过快,私营和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城市高收入人群快速扩张,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缩小收入差距面临着特殊的困难。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仍是我国长期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由此说明本文结论所隐含的意义:我国当前所实行的农村政策,特别是加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对缩小我国现阶段的城乡收入差距,突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适时性、科学性和长期性。针对近几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抑制效应,我们提出要着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这仅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途径之一。此外,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和本文度量城乡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的结果来看,我国应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加快农村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转移,从而适度减少农村人口数量;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加快公共产品向农村延伸;加大对农业的物质投入,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和覆盖度;加大农村低保和医保等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特别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抑制其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1O.Galor and O.M o av,÷Fr om P hysical to H uman Capital A ccumulatio n:Inequality in the Pr ocess o f Develo pment."

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四、结论

本文基于泰尔指数度量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针对我国的经济背景和相关理论而设定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实际增长的阈值协整模型,应用非线性动态最小二乘估计(DNLS)和仿真试验,做出了阈值协整模型的估计与检验。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实际增长的长期关系,进而依据估计的模型分析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偏效应。以上主要结论相互印证,互为补充,概述如下:

(一)本文针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一基本特征,使用泰尔指数度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计算结果基本准确地度量了这一时期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揭示了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从总体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波动中呈逐步扩大的趋势。1978) 1994年,城乡收入差距在/W0型波动中上升,泰尔指数由1978年的01091缩小到1984年的01040,随后逐步扩大到1994年的01135;1995)2006年,泰尔指数先由1995年的01121下降到1997年的011,继而较快的扩大至2006年的01180。1978)1994年泰尔指数平均值为01080, 1998)2006年泰尔指数平均值为01136。本文的计算结果表明,抑制近几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已经成为我国宏观调控较为突出的现实经济问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实际经济增长的关系是非线性阈值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长期效应,因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和实际经济水平的变化而非线性的转换与演变:1978)1991年,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效应为正。在1999年以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这一时期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效应为负。其中,1992)1999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作用由正向负平滑转换;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水平的持续扩大,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负效应也随之强化,其中2006年的负效应达到-01171。由阈值协整所派生的偏效应进一步支持上述结论。这一结论说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本文的结论不仅为近几年我国所实行的农村政策提供了计量证据,也说明我国现行的农村政策,体现了科学性、适时性和长期性。

从长期看,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特别是加大对农村科技和农村教育的投入,创新农村科技进步的体制和机制,着力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农业科技和技能的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和远程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此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责任编辑:钱永中2

ABST RA CT S

social contr act theor y,the citizen in specific socio-historical conditio ns,and the citizen in a future ideal republic.By sor ting o ut and re-interpr eting these implications,this article has cleared up contradiction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ncept and rev ealed its theo retical evolution.Besides, as this article show s,the concept of citizen has the char acteristics of universalism, constructionism,and normativism.The socio-histor ical backg round of Kant p s co ncept of citizen is ex plored based on M ax Weber p s view s o f burg her and citizen.The evo lution fro m burg her to citizen originates fr om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rights;and citizen is a form o f m an p s ex istence in his ow n creation,i.e.the sy stem o f law(rig hts).

(4)Reader and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thodology of Comprehension:Gadamer and

Methodological Hermeneutics P an Der ong#42#

To judg e Gadamer p s theor etical stance is a com plicated matter.H is ontolog ical her meneutics is g enerally reg arded as a tex t-centered interpretive theory;how ever,analysis o f the phenom enolo gical premises o f this theor y clear ly illustr ates his r eader-centered po sition,a positio n w hich leads to a r etreat fro m pur suing the o rig inal intention of authors or the orig inal meaning o f tex ts,and fur ther to an inevitable disreg ard for the methodo logy o f comprehension. Nev ertheless,as far as peo ple p s conscious comprehension is concerned,the prim ar y and fundamental task remains that o f o btaining some relatively correct understanding,w hich necessitates as a prerequisite a univer sally effectiv e methodolog y.It is here that the epistemolo gical significance o f hermeneutics is found.This paper intends to re-intr oduce methodolog ical aw areness into her meneutics fo llow ing onto logical reflectio n,and illustrate the necessity o f a return to a text-centered methodolog ical stance.

(5)The Threshold Effect of China p s Urban-Rural Income Inequality on Real Economic Growth

Wang Shaop ing and Ouy ang Zhigang#54#

Given China p s dualistic urban-rural structure,this paper employ s the Theil index to m easure urban-rural incom e inequality.Based on the evo lution of the inequality and the real econom ic grow th of China,it further specifies a nonlinear thresho ld cointegr ation m odel.As the test results show,nonlinear thr esho ld cointegration relations have existed betw een inequality and real economic g row th since1978.Regime-sw itching occurs w hen the T heil index reaches0.100 (thr esho ld value).Fr om1978to1991,the long-run effect of the ur ban-rural income inequality on China p s economic performance w as po sitive;betw een1992and1999,there w as a smooth chang e to a negative effect;and since1999,the negative effect has been increasing y ear by year. The incom e inequality has im peded China p s real economic development.

(6)Upgrading the Domestic Technological Contents of China p s Exports:Evidence from Jiangsu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and China as a Whole Yao Yang and Zhang Ye#67#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but has not yet been sy stematically dem onstrated that China p s export

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世人皆惊。国內外的专家学者也极力去解读。但他们用尽了各种方法和手段,总是不得要领,隔靴搔痒所得出的结论更是连他们自己也说服不了,更遑论说服他人。 雾里看花,水中捞月-----洋专家及其弟子们不知中国经济的庐山真面目,乱开黄腔-----一致认为是市场经济和经济自由化及人口红利导致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据此为中国开出了私有化,城市化,消费(内需)驱动的三张药方,以促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这三张按经典资本主义经理论开出的药方如果不是阴谋整垮中国的话,实际实施起来也一定会搞垮中国。 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与此毫无干系。 作为身处其中的中国人,这些年一直在用心领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秘密。经过大量的观察并用新哲学的方法分析-----得出的结论和西方学者的结论基本上相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秘密在于-------中国人的:勤劳! 就这两个字。字数虽少,但解读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请看下列数据:

指标年末 数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 额 826701 13.5其中:住户存 款 351957 15.5其中:人民 币 348046 15.7非金融企业存 款 313981 9.5各项贷款余 额 581893 15.9 其中:境内短期贷 款 217480 21.8 境内中长期贷 款 333747 11.8 这是我国单位居民截止到2011年年底的存款总量。如果情况正常的话至少到2013年年底,中国的存款总量将超过100万亿人民币。

就按82万亿算,这个总量和美国一年的GDP总量差不多;大约相当于中国GDP总量的两倍。 这么多的存款,在正常情况下投入到经济运行中去,就是它每年周转一次,所创造的经济规模和效益也是惊人的。有这么多钱,就是傻子使起来也能发大财。尽管我们比傻子还傻-----我们对单位和居民存款的运用很粗放很滥。但、正是这几乎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金来源,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特别指出的是:1,中国银行的存款利率极低,远低于同期的通胀率,而中国的借款利息很高。实际上国家银行不仅白用这些存款,而且从利差和通胀中,获得了巨额利润;2,中国老百姓的存款虽然有存有取,但总是存的多取得少。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存款实际上等同于白给了银行。因为如果不出现国家信用破产的情况,老百姓永远也不会取走这些钱;而出现国家信用破产的情况------老百姓也沒法再取走这些钱。 以上数据仅是现象,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低消费,多创造,高积累是中国人民的基本特性。这个特性就是:勤劳。勤俭节约、勤学苦干、热爱劳动。 勤劳的特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是解放以来长期对人民进行勤俭建国,热爱劳动的教育的结果。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最大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华民族具有的任何人都学不来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个特质,使中华民族成为人类文明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题报告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的研究现 状) 选题目的和意义:本文选题为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迅猛增长,而收入差距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为影响全国总体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这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增长和政治的稳定。 甘肃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典型省区、西部老工业基地的代表,面临着特殊的区域问题:资源性城市类型丰富、深度贫困问题集中、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民族问题典型。研究甘肃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相关因素,对政府旨在控制城乡收入差距的差异性配套政策体系实施、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同路线设计、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题国内的研究现状:目前虽然对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很多,但以往的研究多是从定性的角度出发,缺乏定量的分析。并且多是以中国整体为研究对象,对省域范围的研究较少,专门论述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文章或专著更少。

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通过选取统计指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即以城乡居民收入比为被解释变量,以甘肃省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产业比、就业结构比、政府财政支农比率为解释变量,对1990年以来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对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的主要因素。 第一部分对甘肃省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其方法等进行概述。第二部分选取甘肃省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产业比、就业结构比、政府财政支农比率为解释变量,来分析对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的主要因素。第三部分通过对所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其可能的原因,并对其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预期目标:本文预期通对研究影响甘肃省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拟合线性模型,通过对线性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找出主要影响因素,进而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供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三、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 主要研究方案: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首先,确定并研究样本的影响因素;其次,根据样本数据的特征选取适当的模型,运用EVIEWS软件进行模型的拟合,估计参数,对模型的显著性进行检验。 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本篇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论文大体准备阶段,即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书籍,为整个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第二阶段主要为数据的搜集,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甘肃省统计局网站;第三阶段为论文初步撰写阶段,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确定自己文章结构初步得到论文雏形;第四阶段为反复修改阶段,通过不断与指导老师协商对论文不断修改和完善,最后定稿。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一、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拉大了。为确保社会稳定与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五个统筹”、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与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在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切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本文将以社会调查实践和调查问卷分析及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各方面成因、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不利影响及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措施,来探讨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何体现公平正义。二、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不利影响;对策;三、正文 1、实践目的及范围: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一些

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中的多项进行研究和调查,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合理与可行的建议,进而深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周边环境。其意义是提高我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虽然范围和数量有限,但其具有代表性,因为调查对象来自全国各地,且各自情况差异较大。 实践地点:云南警官学院 实践对象:在校师生 2、实践内容 经过分析,结合各方因素,我将调查对象定位于我校在校师生,并对他们进行随机调查。事先根据本组成员的了解和访问,先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制作成问卷调查表,将调查表随机发放并回收,如果被调查对象是学生,要求其以家庭平均状况为标准填写问卷。对于问卷上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得到一系列结果,而且得到了一些好的建议以及解决办法。撰写实践报告时,我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调查问卷,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实践报告的格式及主要内容。 3、实践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如下图),中国目前城镇居民人口有66557万,占人口总数的49.68%;农村居民人口有67415万,占人口总数的50.32%。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

中国最具影响力10大经济学家北大占4人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评选揭晓 由《世界商业评论》评选的2004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于10月18日正式揭晓,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名列榜首,英年早逝的经济学家杨小凯教授名列第二,而被称为小股民代言人的郎咸平教授排列第三。林毅夫、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茅于轼、樊纲、邹恒甫等七位教授也共同名列榜中。值得关注的是,前三位经济学家均毕业于美国名校,受过系统的西方经济学训练。 在中国,被称为“经济学家”(Economist)有5000人,然而,能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经济学者不超过100人,而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应该不超过10人。目前而言, 中国经济学家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他们的观点目前处于边缘状态, 世界主流媒体很少关注中国经济学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主要原因不是中国人不聪明或中国经济规模小, 而在于中国经济学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落后,经济学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本科生带博士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就经济学教育而言,中国甚至还远远不如经济非常落后的印度,英语优势使得印度大学生可以尽快尽早地阅读西方经济学原著。要改变经济学家“数量多,质量次”这一客观现实,中国经济学界至少还要努力15-20年! 中国经济学家的言论观点事无巨细地影响着经济学的发展、国家大政、行业发展和市民生活。其中还不乏一些经济学家明星,他们观点独到、语言犀利并充满人格魅力。而我们最关心的是哪个经济学家的学术观点站在世界的前沿?谁是最受尊敬的经济学家? 谁是最受争议的经济学家?谁是商务生活中最有权威的风向标? 为此,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主编的《世界商业评论》对500位经济学人、财经记者、高级经理进行了专门调查,经过https://www.doczj.com/doc/f86116522.html,世界经理人网站网友投票,从15位候选经济学家中选出“ 2004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评选指标包括3个方面: 学术影响力(60%)、经济影响力(30%)、社会影响力(10%)。学术影响力主要考察在候选人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被引用次数;经济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对经济增长、经济改革和产业政策的影响;社会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知名度以及话语可信度。详细分析报告将刊登在《世界商业评论》今年第11期上。世界经济学人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f86116522.html,还将为每个经济学家建立个人网站,以方便经济工作者学习和查阅。 《世界商业评论》以翻译和报道世界级商学院教授、世界级企业CEO以 及世界级经济学大师的文章为主,揭示企业在管理中成功或失败的策略,同时从全球最具权威性财经和管理出版物中萃取领先管理思想和财经话题。《世界商业评论》忠实读者为高级经理和经济学人。

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问题。无论是从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发展后劲着眼,还是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和谐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问题着力加以解决。本文通过对比河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分析收入差距的成因,对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一些探索意见,供领导参考。 一、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71.5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9%,是1980年的3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806.95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5%,是1980年的30倍。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民收入增长 自1980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年为477.6元,

到2009年达到17175元,提高了36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1.3元增加到5153元,增加了27倍;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年为365.0元,到2009年达到14371.56元,提高了39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60.78元增加到4806.95元,增加了30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从全国来看,城镇居民收入平均不到3年提高1千元,而农村居民则需要9年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明显扩大之势。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下同)由1980年2.50∶1扩大到2009年的3.33∶1,同期河南由2.57∶1扩大到2.97∶1。 城乡居民收入与收入比变化情况表 单位: 元

中国10大知名经济学家

中国10大知名经济学家 1、吴敬琏 2001年在中国股市论战后上镜率极高,只要吴教授出现,就会成为焦点。 吴敬琏教授最早提出并倡导市场经济理论,是"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其不同时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在实践上推动了中国改革事业的前进。 在商务人士中颇受好感,点击率达到70%。给人感觉是一位公正、睿智、博学、为民请命的有良心的经济学家。 他的主要欢迎人群平均分布在男女老少之中。让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也有人把近几年中国股市的不景气部分归罪于他。 2、厉以宁 厉教授是2001年与吴教授论战的排头兵,由于网上流传有关其家族暴富内幕的文章使得有关厉教授的争议和其著述一样脍炙人口。 厉以宁教授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厉以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所以在海内外享有"厉股份"之称。 受到商务人士中高端人群的欢迎。 3、林毅夫 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他的头衔多得像在纸上画了一棵大树。 林毅夫教授治学勤奋,研究领域比较广泛,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学术思想。他强调制度的内生性,早在1980年代后期,他就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前提是放弃推行带有赶超色彩的发展战略。在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后,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假说。 受到有海归身份的商务人士和学者们的好感。 4、茅于轼 带有浪漫主义思想色彩的经济学家。 茅于轼先生的"厉害"在于他对微观经济学的资源配置问题的透彻研究和精妙阐释,他曾经用一句话来概括整个微观经济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充分竞争下的供求均衡达致资源配置最优。 他的《择优分配原理》由于深入浅出,颇得经济学之妙处,所以成为很多青年学者进入微观经济学领域的介绍信。由于其著述语言引人入胜、观点精练,茅于轼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茅于轼迷"。 由于其宽容平和的性格,关注民生问题,被认为是经济学家的楷模。 5、樊纲 樊纲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出色的理论阐释者,他的《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和综合》奠定其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 樊纲在《"不道德"的经济学》中所提到的:"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甚至也应该作传经布道的工作;但作为经济学家,谈道德却是’不务正业’。"引起不小的争论。在最近的关于经济学家之间的"战争"中,又和非主流经济学家杨帆一起成为关注的焦点。 樊纲在众多大经济学家中可以称的上"少年英俊",参加此次评选的女性认为樊纲很像某位电视台主持人,所以颇受青睐。 6、张维迎 张维迎教授的企业理论及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zgzf有关部门和企业界有广泛影响,被公认为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的权威,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分析样本

The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between urban-rural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面临最为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受到社会各界高度注重。显然,过高收入差距不利于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运用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居民收入数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研究成果表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困扰国内经济发展重要问题。且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构造、财政支出构造以及财政分权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着明显影响。 核心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因素 一、引言 发展是人类永恒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建设获得了举世瞩目成就。1978至国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9.8%,成为同期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国家之一,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这辉煌背后,城乡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发展报告》中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家庭收入差距明显,城乡收入差距最高达19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之路》报告也明确表达,由于城乡二元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在略有回落,达到3.03:1,但这样城乡收入比在世界上是少有,超过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且过大收入差距是许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没能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掉入“中档收入陷阱”共同因素。 城乡间存在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必然产物,当差距在合理范畴内时,是有积极意义。但是一旦收入差距过大,便会对一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导致危害。对于国内而言,收入差距始终是一种经久不衰话题,特别是在经济转轨时期,收入差距扩大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典型现象。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与国内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的背道而驰,同步也成为困扰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综述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整体上看,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奠定了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必然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 Abstract:Three decad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Overall,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rural resident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roblem is basically solved the food and clothing,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well-off society forward. But should also clearly see that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status quo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polarization, and affect social stability. Therefore,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imperative.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不利影响;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在收入分配领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介绍概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及 其介绍 张五常 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 中文名:张五常 出生地:中国香港 出生日期:1935年12月1日 职业:教授,经济学家 毕业院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 分校

简介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张五常教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其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求学生涯他早年师从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大师阿尔奇安和科斯,科斯称张五常是最为了解他的思想真谛的人;他与现代产权大师科斯、巴泽尔共事多年其思想互相影响与激励;他与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往甚笃,张五常香港的家往往成了他们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他多次陪弗里德曼来中国,与国家领导人畅谈中国改革之大要;他也应邀参加诺贝尔奖颁发大典,被奉为嘉宾;他被选为1997

—1998年度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的殊荣,等等。此等际遇,在中文世界的经济学家中,恐怕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最受欢迎的教授“最劣的教师”1991年,在香港大学一些所办的“最差教学奖”的选举中,张五常被选为“最劣的教师”。张五常荣登劣座,几乎全香港哗然!其实,这十分自然,如果按照东方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标准,张五常的教学肯定会与其要求不合。张五常讲课,从来不备课,也没有讲义,更不在黑板上板书。在他看来,自己天天思考的经济学,备课是多此一举。即使是正式场合的演讲他也不会有多少准备(如:1991年到瑞典对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演讲,1998年到美国任西部经济学会会长的演讲)。 中国经济制度分析的第一人 率先将新制度分析系统地运用到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第一人,非张五常莫属了。张五常受著名新制度经济 学大师科斯、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亲传,与诺斯、巴泽尔共事多年,耳儒目染,一代新制度经济学宗师呼之欲出(科斯在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说中多次提到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贡献(科斯,1994)。诺斯也多次提到张五常对他经济思想的影响。)。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应该是把制度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引入到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张五常将产权制度的分析方法应用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上并创立了“新租佃理论”。张五常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班级:国贸114 姓名:申屠瑶波学号:2011010493 摘要:自中国建国以来,赶超成为近代中国所追求的梦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经济赶超中不断创出奇迹。本文将对建国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周期的状况进行分析,并且探究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字: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改革开放高速发展 正文:一、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状况描述分析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实践表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从1952至1977年,人均GDP从100元左右增长到340元,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赶超后劲不足是几乎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的紧迫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要远晚于东欧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进行的改革。但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无疑中国的改革对社会福利改进效应最明显,取得了改革与发展的双赢。 1949年至1978年,即改革开放前,在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时期,经济处于停滞或者倒退状态,市场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大大降低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这种市场体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没多大变化。其中1958-1978年的年增长速度为5.4%,但是起伏波动大,GDP基本呈负增长,1961年GDP负增长27.3%,而且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1978年至2000年,即改革开放后十年,有些受灾地区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难;部分城市居民住房还比较拥挤;由于物价上升,部分没有奖金或奖金很少的职工生活水平受到了影响。有些地区任意扩大农产品议价、加价范围,有些单位滥发奖金和补贴,影响物价上涨,反过来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1995年GDP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1997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 2000年至今,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经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一季度同比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增长7.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关于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因素分析

薪酬管理作业: 《关于影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因素的分析》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各类收入差距也显著地扩大,集中体现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以及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收入差距等的不断扩大。其中,尤以城乡收入差距引人关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生存与发展的切身利益,而且将严重影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影响社会的协调稳定,最终影响我国共同富裕这一远大目标的实现。尤其是近几年,城乡居民的收入不仅没有慢慢拉近,反而差距不断扩大。 对于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因素,我做了如下分析: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 历史上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异,但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同步,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积累,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非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可以说,这是我国存在的历史性因素。

另一方面,由于实行城市和农村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封闭,加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这样,农民就享受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并且农民进城务工也会面临很多障碍,这种种因素都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体制改革 (1)1978年,我国由农村开始进行体制改革,1985年面向城市进行改革。体制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改革过程中,农村居民内部和城镇居民内部的个人收入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城乡改革不平衡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因此,改革本身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2)体制改革的另一个负面后果是产生各种垄断行为以及通过垄断行为获得暴利的寻租活动。在我国,邮电、金融、保险等行业享受国家投资和占有公有资源等便利条件,实行垄断经营,形成垄断收入,垄断行业的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职工的工资收入以及各种福利比非垄断性行业要高。 (二)制度缺陷 1.分配制度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调查报告

Yunnan Police Officer Academy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 对策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概论》 专业:法学 班级:11级法学专业3区队2班 学号:4110932 姓名:王红强 任课老师:______ 2013年4月2号

一、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拉大了。为确保社会稳定与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五个统筹”、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与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在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切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本文将以社会调查实践和调查问卷分析及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各方面成因、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不利影响及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措施,来探讨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何体现公平正义。 二、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不利影响;对策; 三、正文 1、实践目的及范围: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中的多项进行研究和调查,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合理与可行的建议,进而深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周边环境。其意义是提高我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虽然范 围和数量有限,但其具有代表性,因为调查对象来自全国各地,且各自情况差异较大。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背后的财团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04年1月20日,亚信公司(Nasdaq: ASIA)发布了其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的2003年第四季度季报。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12月31日,亚信第四季度的总收入为3060万美元,同比增长30%,净收入(除去硬件成本)达到1620万美元,同比增长21%。 在亚信人的努力里面,应该还包含了一种特殊的贡献。 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去年10月亚信庆祝成立10周年的时候,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以亚信独立董事的身份出现在媒体面前。其时,业界把张维迎出任独立董事看作是亚信“打造最强董事会”的一步重要棋子。亚信公司创始人之一、现任董事长丁健表示,张维迎教授“对中国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的理解以及他在中国企业管理、战略规划方面丰富的经验,将为亚信的董事会创造很多价值。 亚信仅仅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吗? 张维迎教授是中国最有名望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的校长助理,是经济学界最有名望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对于舆论最有影响力的公众经济学家之一。他参与政府决策咨询,从而是一位对政府重大措施出台有影响的学者。 1998年,张维迎教授和盛洪教授在《改革》杂志发表了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从电信业看中国的反垄断问题》,文中列举了中国邮电部的种种垄断和压制打击竞争对手联通公司的行为,最后提出了几项具体的政策建议:组建新的“国家电信管理委员会”(或电信管理局)、将长话经营与市话经营分离、将中国电信分解为几个公司、将邮电部的一部分电信网划拨给联通公司,等等。文中特别提到:“中国电信市场非常大,从长远看,双寡头的市场结构不足以形成有效竞争,需要引入更多的竞争者。” 看看今天的电信业的实际情况,我们不能不对张维迎等经济学家的政策影响力表示由衷的赞叹──中国电信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按照他们的思路进行的,甚至可以说,亚信这样一家民营企业能够参与并在电信行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张教授在政策上的鼓与呼。虽然,改革过程中经济学家对政策独一无二的影响,被思想界一些人士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但现实中的企业与其“逆之而害”,何若“顺之而用”? 实际上,张维迎教授对电信行业改革的鼓与呼是不遗余力的。他不久前在中国一家媒体发表的演讲稿中,又对中国电信行业的垄断行为进行了抨击:“在中国,如果注册公司名称有…网?字,你就需要得到信息产业部门的批准──谁赋予了信息产业部垄断名字的权力?其合法性在哪里?没有人追问。”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从事电信行业的亚信,为什么要聘请张维迎教授作独立董事,是不是可以更明了一些呢?更为重要的是,在民营企业的利益诉求渠道还不够畅通的情形下,亚信未来的利益,尤其是政策需要,是不是可以通过张教授这样对政策影响很大的著名经济学家来进行游说呢? 这的确是当今中国的一个需要正视的现实问题。 皮与毛的关系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有一个著名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比喻,用在今天,也是十分适合的。根据媒体公开的信息,目前中国的经济学家,尤其是主流经济学家,与资本的关系可谓是越来越“紧密”。见表: 经济学家任职企业曾或现任职务职务年薪(万元)备注 钟朋荣 三九集团顾问为大庆、三九集团等70多家 茅台酒厂顾问大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体改方案。 中房银川独立董事兼20多家大型企业经济顾问 浙江电信独立董事 裕兴电脑独立董事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作者:李亚玲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4期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难题,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已成为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政策因素、人口因素、教育因素、信息因素和农业生产因素。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需要针对以上几个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180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1]。这段表述充分说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不能得到改善,中国的发展将始终存在障碍。从经济角度看,由于收入分配不公,收入相对较低者的劳动积极性会大大减退,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角度看,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与否,如果收入分配问题得不到改善,极有可能激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这些可预见的后果都迫切要求政府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逐步攀升。相较于1978年,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5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52.2倍。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提升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使中国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综观图1,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加到21 809.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6 977.3元,增幅明显小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57倍扩大为3.16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图1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和展望

内容摘要:制度变革、充足的生产要素供给和外需为主导的需求拉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我国经济仍会继续高速增长,但不排除在个别年份甚至一段时期内出现波动的可能,原因在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短期冲击,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不能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美国金融危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外贸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对这些巨大成就进行总结,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 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 面的。本文主要从制度变革、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三方面论述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一)制度变革。制度变革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制度创新和变革涉及到的领域、范围、人员和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这其中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变革就是1978年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的的经济体 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办、经济特区的成功,每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都给我国经济注入了 新的活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重要的 制度创新,它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导致城乡的发展很不平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我国已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最悬殊的国家之一,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本文将研究上述问题,通过模型分析以期得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模型途径 RESEARCH ON THE IN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ine level of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improved notably.But there is a big problem, that is,the development among cities and rural areas are not the same,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Nowadays,our country has been one of countries which have the largest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 among urban and rural. It has influenced the progress ofsociety with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This model is hoped to find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solve out this problem through the analytic model. Keywords: ine inequality; model; way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推荐的图书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推荐的图书 作者: 2004-7-27 0:25:36 博客中国(https://www.doczj.com/doc/f86116522.html,)原始出处:人民网-《市场报》【原文地址】b38414c 编者按:适逢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下发的2004年第3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社会各界都在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自己的努力。我们以为,要想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要学习、借鉴前辈们成功的治学经验。其实,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1月25日看望经济学名宿薛暮桥、陈翰笙时也谈到,他希望经济学界认真总结陈翰笙、薛暮桥等老一辈经济学家的治学精神和学术经验,让他们的理论精髓得以传承。 前辈们中的首选学习对象就是作为“中国智囊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科研机构,拥有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个领域中的顶尖级专家和学者。这些专家学者的生活也就为外界所好奇。 事实上,在2003年,中国社科院的李朱等几名硕士研究生曾为了分享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的读书治学经验,对400余名博士生导师进行问卷调查,请他们写出

哪些书曾经对他们的为人师表、学术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并请他们给出简短的理由。目前,由120位博士生导师配合而完成的调查结果,经编辑成的图书《博导书榜———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导的5种书》,已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4年1月出版。据悉,“三思工作室”同时还向全国高校范围内的100名经济学博导、100名法学博导、100名院士展开过问卷调查。由这三个系列问卷调查而整理、编辑成的图书也即将面世。 吴敬琏研究员 1930年1月24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1954-1979年,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1979-1983年任副研究员。1983年至今,任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1984年,为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和社会政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84年至今,任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其中1984-1988年任常务干事。1986-1987年,任国务院经济改革方案办公室副主任。1990年,为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评议会成员;1994年,为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客座教授;1996年,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研究员;1999年,为匈牙利布达佩斯高级研究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