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8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78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78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78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1、小学儿童的年龄范围是6.7—12.13岁,属于童年期,也叫前青春发育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2、说明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呈现出一些基本特点:

(1)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2)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

(3)童年期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4)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3、小学儿童思维发展有一个关键年龄,这个关键年龄是小学的三四年级。

4、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对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这种发展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5、小学儿童概念发展的特点有三,一是概念的逐步深刻化,二是概念的逐步丰富化,三是概念的逐步系统化。

6、说明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1)思维敏捷性方面,儿童的运算速度不断提高,正确迅速能力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方面,表现为①一题多解的解题数量在增加。②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在增加。③儿童的组合分析水平在不断提高。

(3)思维深刻性方面,表现为:①儿童寻找标准量的水平不断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提高。②儿童不断掌握运算法则,认识事物数量变化的规律性。③儿童提出假设,独立地自编应用题的抽象逻辑性逐步发展。

(4)思维独创性方面,表现为:①从对具体形象性材料加工到对语词抽象材料的加工。②先模仿,经过半独立性的过渡,发展到独创性。

7、说明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童年期儿童自我意识是在幼儿期已有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发展进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期,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快速发展期。

第二,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第三,小学五年级到六年级处于第二个上升期。可见,小学儿童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时期,又有平稳发展时期。8、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是什么?

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增高;

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对自己各方面的特点进行比较具体的评价;

第三,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倾向;

第四,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自我评价总的发展趋势是从评价的具体性向抽象性、从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过渡;

第五,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9、什么是社会性认知?它的发展趋势如何?

所谓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很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⑴从表面到内部。⑵从简单到复杂。⑶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⑷从对个人即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系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⑸从集体思维到抽象思维。⑹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10、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11、塞尔曼认为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是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阶段(3-6岁)。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观点与自己的不同,因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反应。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认为他人所做的即是其所想的,而不能了解他人行动前的思想。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岁)。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冲突。他们已经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反应,但儿童还不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阶段3:相互角色采择(10-12)。儿童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认识到他人也可能这样做,能够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解释和反应。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5岁)。。

12、麦克斯白提出儿童控制的三阶段模式包括父母控制(6岁前)、共同控制(6-12岁)、儿童控制(12岁以上)。

13、塞尔曼提出儿童友谊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第一阶段(3~7岁),没用形成友谊的概念,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第五阶段(12岁以后),自主的共存阶段。

14、师生关系的类型主要有友好型、冷淡型、关怀型和拒绝型。

15、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积极的态度变化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使他们的成绩不断提高,这又增强了教师的期待感,以至于形成教育中的良性循环,这种现象叫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暗含期待效应)

16、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逐步形成自觉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从小学时期开始,儿童形成系统的到的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但小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具有依附性,同时也缺乏原则性,其发展得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一般来讲,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不一致的分化。

(3)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外部和内部冬季的标志。

(4)小学儿童品德发展有过渡性的特点,小学儿童道德发展存在关键期或转折期。(三年级下学期)

17、自觉纪律就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是在儿童对于纪律的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而不是依靠外界强制的纪律。

18、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对偶故事法是通过设计好的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来探明儿童在行为判断时所依据的道德准则,它是皮亚杰设计的的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方法。

(2)说明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规律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识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并且提出的儿童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3)他律道德是指根据外在的道德准则进行道德行为判断,儿童只注意行为的结果,不考虑动机,其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定。(4)自律道德是指根据自身具有的道德准则进行道德行为判断,儿童能从动机出发,用自身内在的道德准则来进行道德判断。

19、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两难故事法是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时采用的方法,他设计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通过对故事中人物行为的评价来测评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2)道德认识发展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是:前习俗水平,习俗不平,后习俗不平,六阶段是:服从与惩罚的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社会契约定向,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3)认知冲突法也叫认知失衡法,是柯尔伯格提倡的儿童道德教育方法,它是先通过两难故事引发儿童的认知失去平衡,然后通过引导解决冲突,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20、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发展水平的特点是呈马鞍形,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

21、元认知及其发展

元认知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第八章中学生(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1、中学生分少年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和青年初期(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又称为青少年期。

2、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是青春期。

3、初中生(少年期)的心理矛盾现象有哪些。?

(1) 成熟身体现状与半成熟心理之间的矛盾

(2)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反抗性与依赖性。②闭锁性与开放性。③勇敢与怯懦。④高傲与自卑。⑤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4、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偏差主要有心理生物性紊乱,自杀的倾向即行为,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5、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皮亚杰认为,初中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

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逻辑问题,即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其特点有三,一是思维中开始运用假设,二是具备逻辑推理能力。三是掌握和运用逻辑法则。

6、初中生思维品质发展特点有哪些?

(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2)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3)思维中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

7、初中生的自我中心是什么?有什么表现?

自我中心是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或进行判断时受自己需要和情感强烈影响的倾向,是皮亚杰提出的初中生独特的思维方式。

初中生思维中自我中心的表现:

1.假想的观众

初中生自我中心式思维的结果之一就是,在心理上,他们制造出了假想的观众。因此,他们感觉每天就象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或批评。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要花很多时间和心力来应付这些假想的观众。当他们感到自责的时候,便感到别人也在责备自己,所以,常会有加倍的“疚罪感”;在公众场合中,他们会感到无数双眼睛在监督自己,因而常感到手足无措;也常将自己的是非观、审美观与别人的混淆起来,认为自己认为美的,别人自然喜欢;自己认为正确的,别人也应该接受。所以,初中生常常不理解父母的想法为什么总是与他们的想法格格不入,而导致与父母关系的危机。初中生还常将极度自我欣赏的心境投射到别人身上,例如,男生会站在镜子前面伸展自己的胳臂,欣赏自己逐渐发达的肌肉;女生会花很多时间试用不同的化装品、头发式样及衣服等,他们都希望能给那些关注自己的人一个极好的印象。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欣赏着自己,而并不过多地去关心别人,事实上,他们每人都是自己的演员和观众。

2.独特的自我

在初中生自我中心的思想中,与“想象的观众”相对应的是关于“个人的虚构”。初中生将别人如此关注他们的原因解释为自身的与众不同,即他们具有一个独特的自我。因此,他们总是将思想集中在自己的情感上,常常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认为他的情绪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他才能感受到那种极度的痛苦与极度的狂喜。许多初中生的家长都熟悉自己的孩子常说的这样一句话,‘你们怎么会了解我的感受呢?'这种对于自己的感受过分夸大的倾向,就使他们在分析、评价事物时带有了强烈的主观性色彩,他们会依照个人的意愿,创造出一套独立的推理体系,并试图按照自己的推理模式对现实中的一切进行分析,最后常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8、初中生的个性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总体来讲,个性的特点有二,一是不平衡性,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

9、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二个快速发展时期,一是1-3岁,二是青春期。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在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前,曾出现过第一次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其年龄大约在1至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

10、什么是反抗心理?请说明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和表现

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1)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个原因。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因此他们觉得周围人时时刻刻都在品评他,这种想法使初中生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

(2)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是导致初中生反抗性出现的第二个原因。

初中生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分活跃状态,使初中生对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常因区区小事而暴跳如雷。

(3)独立意识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第三个原因。

初中生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父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爱抚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

反抗期的表现:①社会地位欲求不满。②观念上的“碰撞”。

③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④青春期烦躁。⑤反抗对象主要指向父母。

11、反抗期:个体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依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以及由于对立而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状态的延续阶段即为反抗期。

⑴两个反抗期:①幼儿期,约2—4岁。②青春期。

⑵两个反抗期的异同:

共同点:①新旧关系体制的转型。反抗期之前对父母的依赖与父母的权威之间保持着平衡的体制,因为新的能力和意识的增长平衡受到挑战而即将被打

破。反抗期即在建立新的平衡体制之前出现的改革和混乱(所以也称改革期或混乱期);②独立自主性。由于新的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的需求强烈起来,自我主张日益增强,于是使矛盾集中在自主和依赖、反控制和控制之间的斗争上。

不同点:①第一反抗期儿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体方面,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②第二反抗期的反抗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内容,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独立。

12、怎样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反抗期?

(1)父母的理解和正确对待:①父母亲需要转变观念②父母需要改变儿童观与教育观③父母应该正视亲子关系的变化④以友相待并尊重儿童的自主。

(2)引导儿童正确接纳自己和自己的变化:

①少年儿童应该正确认识这一时期是个体发展中必经的过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②树立榜样和楷模。

③组织多种自主性活动发挥他们的独立自主性。④建立责任感,这包括家庭责任感、集团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13、初中生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有哪些(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在青少年的情绪表现中,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随着他们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扩大,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像以往那么单一了,但还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表现出明确的两面性。

(1)狂暴性和温和性共存。少年的情绪表现有时像"疾风暴雨",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会引起很大的情绪反应。但有时少年们的情绪也会在被掩饰后,以比较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情绪表现已不太开放和充分,并能适当地控制住自己的消极情绪。

(2)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少年的情绪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这是由于对于情绪体验还不够深刻造成的;但有时也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较长时间不能摆脱某一种情绪状态。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少年在情绪表现上已经逐渐失去了过去那种单纯和率真,有时会隐蔽自己的某些情绪;与此同时,在表露情绪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带上一定程度的表演痕迹,失去了情绪表现的自然性。

14、初中生人际交往的新特点主要有:

(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

(2)朋友关系在生活中日益重要

(3)初中生意识到男女的性别问题,从彼此感兴趣发展到男女双方融洽相处

(4)初中生与父母在情感行为和观念上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

(5)初中生对教师不再盲目崇拜,他们开始品评和选择教师。

15、初中生的消极心境(常见的情绪困扰)主要有(1)烦恼突然增多,(2)孤独,(3)压抑三种。

16、情绪调节的ABC理论

情绪调节的ABC理论是艾利斯提出的一种用来进行情绪调节的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的产生是一个被称作ABC的过程。

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通常认为是A引起了C ,而艾利斯认为A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B。也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引起行为和情绪的不同。因此,在受到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认识的方式来调节情绪。

17、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

①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

②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③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18、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玛西亚根据青少年探索和投入的程度把个体归入了同一性的四种状态:①同一性扩散:指个体既没有探索(即个体还没有探求有意义的选择),也没有自我投入。②同一性早期封闭:指青少年作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没有进行探索。③同一性延缓:指青少年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之中,但是成人或社会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④同一性完成:指青少年已进行了探索,并且也进行了积极投入。

19、青春期(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一般特点为:

第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青年人已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与少年期不同的是,这时独立性的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基础上的。

第二,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青年初期学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他们能够按照“理想的自我”去要求调控“现实中的自我”,但有时也出现矛盾。

第三,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青年初期的学生十分关心自己个性方面的优缺点,对别人或自己进行评价时也特别重视个性方面的特点。

第四,自我评价的成熟。青年初期的学生能独立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动机、行为和表现,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第五,有很强的自尊心。

第六,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中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2)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儿童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 (一)小学生的身体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为他们从事学校学习活动提供了保证,而脑及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更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发展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他们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2.5千克。同幼儿相比,骨骼更加坚固,但由于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质较少,比较容易变形、脱臼。小学生身体的肌肉组织虽有所发展,但不够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劳,不易长时间从事过于激烈的体育活动。 从体内机能的发育来看,小学生的心脏和血管在不断增长,其容积没有成人的大,但新陈代谢快,所以小学生心跳速度比成人快。从肺的发育来看,六七岁儿童肺的结构就已发育完成,至十二岁时已发育得较为完善,儿童的肺活量在这一阶段也迅速增加,表明肺功能不断发展。 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来看,小学生的脑重量已逐渐接近成人水平。随着大脑皮层的生长发育,儿童脑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逐渐走

向平衡,觉醒时间逐渐延长,睡眠时间缩短,这使儿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学习活动。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 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 总之,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学发展规 律。 2.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是指在个体成长中的某一段时期,其成熟度恰适 合某种行为的发展。 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 3.横断研究(横向) 横断研究是在同时期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的被测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的测查并加以比较 4.纵向研究(追踪研究) 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5.动作技能是一种自动的、迅速的、正确的、柔和的动作,它不是一个单一的 动作,而是一连串的上百个肌肉与神经的协调动作 6.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产生定向反射,这时,个体的心率就会起变化,注意力也会朝向刺激物,其他正在进行的活动(如吮吸、身体动作)立即停止,如果隔很长一段时间刺激物又重新出现引出定向反射的次数就会逐渐减少。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习惯化。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

化 7.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8.同化就是把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是指把新的体验 纳入已有图示中加以理解的过程) 顺应是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收到它所同化的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调整已有图示来适应新的刺激的过程) 9.守恒概念指个体能够认识到物体固有的本质属性不随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 生改变的特征 10.语用技能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 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方面的技能 11.依恋是婴儿寻求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 主要表现为啼哭、哭、吸吮、喊叫、咿呀学语、身体接近和跟随行为,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 12.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他们 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13.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女性, 这就是性别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则是性别角色的认同 14.同伴是社会上平等、共同操作时,在行为的复杂程度上处于同一水平的个体 15.自我意识是作为主题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 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浅谈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浅谈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6、7岁到12、13岁时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需要掌握小学儿童的心理发证特点才能达 到教学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作为小学教师在这个小学儿童向青春期发展的转折时期,尤其关键,这将影响小学儿童的一生。在这里简单的分析儿童的学习特点。 l 小学儿童的学习 儿童进入学习后,学习活动就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生在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并引起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结果的改革。作为特车的认知或认知活动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知活动是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知活动。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教育水平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本质而言,和人类一般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是人类知识活动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阶段,但是,这种学习过程与一般认知或认知过程又是区别的,是一般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作为教师要理解和运用在身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从小学时期起,学习活动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学校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与学龄前儿童的游戏相比,学生的学习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儿童必须明确认知学习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到那个服从这个目的,并对这一目的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 (二) 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 (三) 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不仅发展了社会交往的技能,提高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自我意思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儿童逐步形成了班集体和各种同伴团体,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各种良好的品德。 由此可见,进入学校开始学习作为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各方面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研究(最新整理)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研究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摘要:小学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进行,小学生的心理特别是认知和个性的特点也逐渐发展变化,且发展过程出现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本文将从认知、情绪、性格、三个方面来介绍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关键词:认知、情绪、性格、儿童我国国家教育部规定凡在8月31日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即应当送入小学读书,因此在我国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根据皮亚杰的八阶段理论可知,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学龄初期是儿童学习知识,适应社会,培养工作态度及自我新年,学习与同龄伙伴相处,学习与性别相连的角色行为,发展良知、道德及价值标准的关键时期。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年龄阶段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思期,在这一阶段小学儿童的概念思维能力呈现出深刻化、丰富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都逐渐发展起来。 (一)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1、概括能力发展。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化为对事物内在本质变化的概括(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比较能力发展。从事物相异点到相同点的比较,从具体事物的异同到抽象事物的异同,从直观比较到用词与在头脑中比较。 3、分类能力发展。分整标准从外部现象特征到内部本质特征。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四年级起出现组合分折分类能力。 4、推理能力发展。包括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的渐次发展,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相近。

(二)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1、思维敏捷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问题解决正确性。速度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一题多解数量在增加,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增加,组合分折水平不断增强。 3、思维深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解应用题中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步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 4、思维独特性品质发展表现为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经历模仿、半独立到独立。四年级是关键期。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发展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以及生命体验的丰富,小学儿童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进一步分化,表现情感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他们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对于事情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强,更加趋于现实化。情绪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明显增强,他们不再向学前阶段是那样易冲动,易爆发了而是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而且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感和理智感逐渐发展,逐渐能够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了,好奇心也越来越强,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广泛的兴趣。 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家长和老师应努力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高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可以通过创造情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要培养他们调控情绪的能力; 升华他们的社会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和自尊心。 三、小学儿童的性格发展所谓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个体的行为方式中。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性格的形成期,这个时期的儿童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的影响。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新教师岗前培训班心理学讲义 学校心理学 第四讲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小学儿童一般为6-11岁,这个时期是上小学的阶段,又称为学龄儿童期。 一、入学前的准备 从幼儿到小学生,儿童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要适应这个角色,他们必须在生理上、心理上做好入学的准备。 (一)幼儿的学习和小学生的学习 幼儿的学习往往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老师对他们的学习没有严格的要求,也没有当做一种社会义务。属于广义的学习,即经验的获得及行为的持久变化过程。 小学生的学习已经成为他们必须完成的一种社会义务,必须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并参加考试以获得对其学习成绩的评价,学习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属于狭义的学习,即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材,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 (二)入学的生理准备 1、大脑结构的发展:随着大脑神经细胞的突触数量、长度增加和神经纤维的伸长,儿童脑重逐渐增加,达到成人的90%。额叶发育基本成熟,为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可能。 2、大脑机能的发展:大脑机能逐渐完善。其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机能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此时期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性差,兴奋强于抑制,要求儿童过分的兴奋和抑制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三)入学的心理准备 入学前心理上的准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社会性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准备。 初入学儿童对学习的态度是各种各样的,易受学校外表形象吸引。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形成是整个学龄期的任务,需要儿童在学习中逐渐形成。 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儿童很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儿童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 刚入学的儿童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加强指导,针对儿童不同的学习活动采取相应的学习方法。 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应该达到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能逐步完成学校的各项学习任务的水平。 社会能力的发展也是儿童顺利完成学校中的各种活动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学习开始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从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方面加以说明。 (一)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主要表现在主导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两方面。 1、小学儿童的主导学习动机的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主导动机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为得到好分,或为了得到家长或教师的表扬或奖励而努力学习;第二种,为学校集体争光而学习;第三种,为个人前途、理想,为升学,甚至为自己的出路和未来幸福而奋发读书;第四种,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意义等而勤奋学习。主导学习动机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相对来说是近景的和不稳定的,不善于把学习与社会需要联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小学生的身体发展身体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为他们从事学校学习活动提供了保证,而脑及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更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发展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他们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2.5千克。同幼儿相比,骨骼更加坚固,但由于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质较少,比较容易变形、脱臼。小学生身体的肌肉组织虽有所发展,但不够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劳,不易长时间从事过于激烈的体育活动(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小学生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总之,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儿童入学以后,社会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教师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儿童学习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学校适应有重要影响。这种关系的质量既影响到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也影响到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小学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儿童学业成败、社会技能、来自教师及同伴的社会支持对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个性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从只注意行为的后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结果。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越来越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道德情感体验日益深刻。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关于儿童适应小学生活的问题摘要:儿童在小学时期处在一个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各个学校都开始了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素质教育,如兴趣爱好班等培养,而很多学校都忽略了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和家长在人的儿童期担负着启蒙教育者的角色,所以仔细研究心理学,尤其是与儿童相关的心理学,对一个教师的教育工作是有好处的,对儿童的毕生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是儿童的教育,而对儿童一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中,自信心又起着关键作用,儿童要学会肯定,不止要肯定自己,也要学会肯定他人,而这样的素质是要老师和家长共同赋予的。教师与家长深入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长远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自信心鼓励教育评价 正文:儿童期的年龄范围是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地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着重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 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因为自身社会任务的变化和角色的转换,会

表现出一些不适应,心理情绪会有很大的起伏,尤其是当家长都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很明显地表现在他们所有能表现的地方的时候,无形又给孩子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这时,教师在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提升自信心,学会肯定自我,肯定集体,从而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要想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提升自信心,就应该了解儿童期儿童个性的发展,尤其是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了解。 一、儿童的自我评价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还不够,与幼儿差不多,他们评价自己的标准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评价。稍高年级的儿童才会逐渐把自己的行为和同学的行为联系起来,开始重视榜样作用。但总体来说,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因此,此时老师和家长对儿童的评价是鼓励还是不分情况破口大骂,对儿童能否树立自信乐观的心理是很重要的。而且,对儿童的评价要及时,因为此时的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与感情结合在一起,老师和家长喜欢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老师和家长不关注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因此,让孩子及时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很重要。 如果小学老师在儿童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就给孩子定了性,每天不断地说孩子傻,说孩子笨,那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傻,自己笨,是没有办法很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一年级见习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老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General Characteristic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s Mental Development)我国儿童从6~7岁就进入小学。儿童入学在他的一生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心理发展过程具有一些带普遍性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 首先是大脑结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小学儿童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并逐步接近成人(成人脑重平均为1400克)。生理学研究材料指出:新生儿脑重约为390克,相当成人脑重的1/3,9个月增加到660克,3岁约为900~1011克,7岁为1280克,9岁为1350克,12岁约为1400克。由此可见,小学儿童正是大脑迅速发展时期。脑重量增加,是与脑神经细胞的增大,脑神经纤维的增长相联系的。(2)额叶显著增大。从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序看,到学前末期,大脑皮质各区也都接近成人水平。它的成熟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7岁时颞页接近成人,额叶显著增大,也相当成熟。生理学研究表明,额叶成熟最晚。额叶主要是与有意运动相联系的,因此小学儿童额叶的显著增大,在其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它从大脑生理结构方面保证了小学儿童智力活动迅速发展的可能性。 其次是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下述三方面: 第一,神经过程的机能进一步加强。小学儿童高级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进一步增强。这可以从儿童睡眠时间日益减少来说明。新生儿每日平均睡眠时间22小时,3岁儿童约14小时,7岁儿童约11小时,10岁儿童约10小时,12岁儿童约9~10小时。大脑抑制机能也增强。儿童从4岁以后内抑制就迅速发展起来。随着小学儿童年龄的增长,语言的发展,内抑制机能日益发展,表现在小学儿童能更细致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活动,并自更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应该指出,小学儿童的兴奋和抑制机能与青少年或成年人相比还很差,因此,既不宜过度兴奋,这样易于疲劳;也不能过分抑制,使儿童难于忍耐。正确的做法是使儿童兴奋和抑制合理地交替进行。 第二,条件反射比以前容易形成和巩固。这就从生理上保证小学儿童能和外界事物建立更多的暂时联系,也就是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行为训练。比如:小学儿童入学后要进行课堂常规的训练,这不需要很长时间,也不需要反复强化就可形成。同时,条件抑制亦能很快地形成。比如:上课要遵守纪律,不要乱说乱动等等。在学习上也能逐渐地进行精确化反映,使学习内容掌握得更准确。 第三,小学儿童第二信号系统在教学活动中和与成人交际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领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又促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心理过程的有意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出生到青年前期(即0-17、18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2.发展心理学:狭义上说,就是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广义上说,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3.关键期: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时期,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问题:最早起源于动物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他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特定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就无法在学会,故又称“最佳学习期”,有人用“早期学习”来代替。 4.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6.跨文化研究: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7.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 8.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发生了反射行为。 9.视敏度:眼睛区分对象大小,形状微小细节的能力。 10.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11.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对立体物体成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2.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13.图式: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组成。 14.映像:感觉印象心理上的再产生。 15.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16.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17.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步的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的强度,让患者逐步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18.模特塑造法:通过模特或榜样,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情绪。 19.认知疗法:通过认识和改变不适当的思想来达到改变行为和情绪的目的。 20.自我同一感: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串感觉。 21.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22.性别:我们通常称谓的“男性”或“女性”。 23.性别角色:被社会认同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24.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 25.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 26.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27.儿童道德认识: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8.攻击性行为:对人与事物带来伤害性结果的行为。 29.亲社会行为:对别人,社会有利的社会行为。

第78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1、小学儿童的年龄范围是6.7—12.13岁,属于童年期,也叫前青春发育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2、说明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呈现出一些基本特点: (1)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2)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 (3)童年期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4)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3、小学儿童思维发展有一个关键年龄,这个关键年龄是小学的三四年级。 4、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对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这种发展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5、小学儿童概念发展的特点有三,一是概念的逐步深刻化,二是概念的逐步丰富化,三是概念的逐步系统化。 6、说明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1)思维敏捷性方面,儿童的运算速度不断提高,正确迅速能力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方面,表现为①一题多解的解题数量在增加。②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在增加。③儿童的组合分析水平在不断提高。 (3)思维深刻性方面,表现为:①儿童寻找标准量的水平不断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提高。②儿童不断掌握运算法则,认识事物数量变化的规律性。③儿童提出假设,独立地自编应用题的抽象逻辑性逐步发展。 (4)思维独创性方面,表现为:①从对具体形象性材料加工到对语词抽象材料的加工。②先模仿,经过半独立性的过渡,发展到独创性。 7、说明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童年期儿童自我意识是在幼儿期已有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发展进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期,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快速发展期。 1/ 9

7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绝大部分儿童在7岁的时候,都已经进入一年级成为小学生。当然这里可能会有部分儿童因为生日大一些(上半年出生)而提前进入二年级,但不管怎么说,一个完全有别于幼儿园学前班的小学生就这样展现在你的面前。 成为小学生后,随着幼小衔接的适应,7岁儿童逐渐了解小学校园的环境,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有节奏的学习生活中来。正因为小学的教学和幼儿园相比,有更严格的课堂秩序要求,同时绝大部分学校都安排有课外作业,使孩子们天性活泼的生活从此少了一些无拘无束。可以说,7岁儿童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逐渐分化成各种行为表现的群体。有些家长会不理解,为什么会分化成各种群体呢?这里恰是由于同龄孩子心理表现不同导致的。 心理特点一:大部分7岁儿童的秩序感较差,缺乏纪律意识,需要重点加强培养 在幼儿园阶段,由于课堂教学不涉及到期末考试,孩子们没有学业负担,老师也不会严格要求孩子们端坐静听。但是进入小学后,由于开始系统学习课本知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要坐好,不得随意乱动,否则会被视为问题学生。结果问题随之而来,很多在幼儿园阶段没有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孩子,根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秩序感,也不懂何为纪律,更无法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结果就会表现出上课爱动,注意力保持时间过短的现象。 秩序感差还体现在7岁儿童在队列纪律方面,如果你站在校园门口看孩子们上体育课,或者放学时孩子们在校园里站队往校门走的过程,你

会发现队伍秩序非常糟糕,需要老师不停地喊,不停地把个别总往队伍外面跑的孩子给弄到里面去。有些乘座公交车回家的孩子也会像小鸟一样,在公交车里随意说笑,打打闹闹,直把车箱里弄的乌烟瘴气。在参加公共场合的活动时,孩子们也大都不顾及秩序的安静,有说有笑,这动动,那摸摸,完全不会顾及周围人怎么看,甚至会不会影响他人的心情。在家里呢,常会看到孩子该吃饭时仍在玩儿,或者吃饭时边吃边玩儿,在起床时磨磨蹭蹭,在写作业时不催促不到书桌边等。 由于绝大部分家长不懂家庭教育,甚至自身尚且没有良好的秩序感,根本不会在幼儿园阶段就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孩子秩序感上面来。结果,当接到小学老师反应孩子上课爱动,不遵守纪律的反映时,才开始着急,试着寻找解决的办法。那么如何解决类似问题呢?我给大家一些小办法。 一是要从好孩子意识灌输入手,简明扼要地把好孩子应该做到的要求列出来(不详细列举,我以前的文章中没少讲过)。二是要培养孩子时间意识,结合家里制定的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尝试自主支配时间(以前的文章也讲过)。三是要从家里做注意力保持训练,不断增强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四是从平时生活中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坐姿和站姿,让孩子手脚有地方放,让孩子眼睛有目标地关注事情,既而逐渐静下来。五是要教给孩子一些队列知识,比如站队时,要眼睛盯着前面同学的后脑勺(再往 前看,看不到更前面同学的后背)。 心理特点二:大部分7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强烈,反抗意识明显正因为孩子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前凡事都对大人言听计从的现象开始有明显的改变。比如常有家长反应,说自己的孩子开始学会顶嘴了,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进行,小学生的心理特别是认知和个性的特点也逐渐发展变化,且发展过程出现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本文将从认知、情绪、性格三个方面来介绍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关键词:认知、情绪、性格、儿童 我国国家教育部规定凡在8月31日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即应当送入小学读书,因此在我国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根据皮亚杰的八阶段理论可知,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学龄初期,是儿童学习知识,适应社会,培养工作态度及自我信念,学习与同龄伙伴相处,学习与性别相连的角色行为,发展良知、道德及价值标准的关键时期。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年龄阶段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思期,在这一阶段小学儿童的概念思维能力呈现出深刻化、丰富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都逐渐发展起来。 (一)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1、概括能力发展。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化为对事物内在本质变化的概括(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比较能力发展。从事物相异点到相同点的比较,从具体事物的异同到抽象事物的异同,从直观比较到用词与在头脑中比较。 3、分类能力发展。分整标准从外部现象特征到内部本质特征。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四年级起出现组合分折分类能力。 4、推理能力发展。包括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的渐次发展,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相近。 (二)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 1、思维敏捷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问题解决正确性、速度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一题多解数量在增加,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增加,组合分折水平不断增强。 3、思维深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解应用题中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步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 4、思维独特性品质发展表现为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经历模仿、半独立到独立。四年级是关键期。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发展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以及生命体验的丰富,小学儿童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进一步分化,表现情感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他们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对于事情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强,更加趋于现实化。情绪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明显增强,他们不再象学前阶段那样易冲动、易爆发,而是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而且在这一阶段儿童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前突击 第一章 1.学前儿童的概念: 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变化规律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生理发展:包括身体,感觉,运动 (2)认知发展:包括记忆,思维,语言 (3)社会性发展:包括自我,他人 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可以用三个W来表示,即 (1)what:揭示或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和模式 (2)when:揭示或描述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 (3)why:对该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 5.如何看待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三个问题?

(1)天性和教养之争:天性是指人们通过生物遗传而天生具备的禀赋或特质。教养是指从胎儿期到出生后的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同伴,托幼机构,社区,社会,乃至文化。环境和遗传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机械模型和机体模型。 机械模型认为个体是被动的接受外部经验,不能主动选择外界资源,要用强化和反馈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开放性。该观点主张父母、教师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按自己的模式探索、发展。 以上不同观点说明发展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统一的过程。 (3)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连续论者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发展是一条平滑的成长曲线,发展是量的改变;非连续论者则认为,发展是一连串的突变,每一次突变后,儿童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发展是质的改变,是本质的变化。 6.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学派有哪些?如何评价各派的观点? (一)精神分析学派: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高到低的五个渐次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和生殖期(青春期以后)。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 摘要:小学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进行,小学生的心理特别是认知和个性的特点也逐渐发展变化,且发展过程出现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本文将从认知、情绪、性格、三个方面来介绍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关键词:认知、情绪、性格、儿童 我国国家教育部规定凡在8月31日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即应当送入小学读书,因此在我国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根据皮亚杰的八阶段理论可知,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学龄初期是儿童学习知识,适应社会,培养工作态度及自我新年,学习与同龄伙伴相处,学习与性别相连的角色行为,发展良知、道德及价值标准的关键时期。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年龄阶段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思期,在这一阶段小学儿童的概念思维能力呈现出深刻化、丰富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都逐渐发展起来。 (一)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1、概括能力发展。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化为对事物内在本质变化的概括(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比较能力发展。从事物相异点到相同点的比较,从具体事物的异同到抽象事物的异同,从直观比较到用词与在头脑中比较。 3、分类能力发展。分整标准从外部现象特征到内部本质特征。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四年级起出现组合分折分类能力。 4、推理能力发展。包括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的渐次发展,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相近。

(二)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 1、思维敏捷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问题解决正确性。速度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一题多解数量在增加,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增加,组合分折水平不断增强。 3、思维深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解应用题中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步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 4、思维独特性品质发展表现为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经历模仿、半独立到独立。四年级是关键期。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发展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以及生命体验的丰富,小学儿童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进一步分化,表现情感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他们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对于事情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强,更加趋于现实化。情绪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明显增强,他们不再向学前阶段是那样易冲动,易爆发了而是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而且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感和理智感逐渐发展,逐渐能够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了,好奇心也越来越强,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广泛的兴趣。 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家长和老师应努力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高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可以通过创造情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要培养他们调控情绪的能力;升华他们的社会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和自尊心。 三、小学儿童的性格发展 所谓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个体的行为方式中。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性格的形成期,这个时期的儿童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的影响。 因为处在性格的形成期,小学儿童性格的态度特征不稳定,经常左右摇摆。小学儿童的理智特征在二年级到四年级时是稳定发展,而四年级到六年级时会出现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小学儿童的情绪特征不断发展,其中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发展较快,因为六年级儿童刚刚进入青春期,其行为特别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从性格的意志特征来讲,小学儿童的自制力和坚持性都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是低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感知觉有了充分发展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其准确性、系统性都能够不断地提高。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观察活动,对于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注意水平有限 刚刚进入学校,小学生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只能够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对象。他们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注意能够很快地得到发展,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注意的持久稳定性和范围都不断地发展。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教师通过专门的努力引起并给与指导。 3、不随意记忆占主要地位 在小学低年级,不随意记忆占有比较主要的地位。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随意记忆明显得到发展。但在整个小学阶段,他们的不随意记忆始终占主要地位。 4、想象力丰富,但想象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界限 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在他们的头脑中,现实与想象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候,他们会由于想象与现实的同一化,导致行为和言语的“不合情理”。如果没有考虑到儿童想象发展的这种特征,会经常在成人眼中被当作“说谎”“欺骗”。对此,

家长要充分的理解。想象力是十分宝贵的,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萌芽,家长应当着力保护和慎重对待。 5、以形象思维为主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发展。开始时,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他们开始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种属关系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等。但从总体而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6.情绪情感较稳定且比较单纯:与学前儿童和青春期学生相比,小学生的情绪情感都比较稳定,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能够将真实的情绪隐蔽起来。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是比较单纯的。 6、自我意识更加明确: 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自觉,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与中学生相比,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多地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和家长。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而对于同学的意见则不太在乎。从总体上说,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然不够客观、全面,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1、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如下: 感知觉充分发展,注意力有限,记忆力逐步提高,想象力丰富,但幻想的成分较高,以形象思维为主。

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

单项选择题 1、 ()是指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2 分) A.自我意识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控制 我的答案:A 得分:2分 2、 当代游戏理论中元交际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2 分) A.伯莱恩 B.贝特森 C.萨顿 D.哈特 我的答案:B 得分:2分 3、 学习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2 分) A.班杜拉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斯金纳 我的答案:B 得分:2分 4、 为了使儿童把学习当作一个独立活动,关键在于发展儿童心理的()。

(2 分) A.积极性和主动性 B.主动性和自觉性 C.积极性和有意性 D.有意性和自觉性 我的答案:D 得分:2分 6、 学前儿童思维的重要特点()。 (2 分) A.直觉行动思维 B.直觉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 我的答案:C 得分:2分 7、 8~10岁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这一水平。 (2 分) A.直观形象水平 B.形象抽象水平 C.具体抽象水平 D.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我的答案:B 得分:2分 9、在以下几对方位概念中,儿童最先掌握的是()。(2 分)A.上下 B.前后 C.左右 D.内外 我的答案:A 得分:2分

10、 小学阶段,儿童抽象思维逐渐发展,但是在其思维中具有()。 (2 分) A.很少具体性 B.很大具体性 C.很高自觉性 D.无自觉性 我的答案:B 得分:2分 11、 ()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2 分) A.小学三年级 B.小学四年级 C.小学五年级 D.小学六年级 我的答案:B 得分:2分 12、 3岁孩子做了错事,若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却茫然,这主要是因为()。(2 分) A.他不会评价自己的行为 B.他在行动前缺乏明确目的 C.自我意识还未形成 D.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别人 我的答案:B 得分:2分 13、 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 (2 分)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本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心理特点,在于使学习者对小学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基本的了解,认识它的特殊性。本章主要介绍了小学儿童儿童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认知发展及其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等问题。同时针对在小学儿童儿童教育的若干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章知识结构图 年龄特点 一般特征 小学生学习特点 小学生学习障碍 思维发展基本特点 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思维品质的发展 自我意识 社会认知 社会交往特点 学习目标 ?1.清楚小学儿童的年龄阶段和 一般特征 ?2.明确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3.掌握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4.掌握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发 展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年龄阶 段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年龄阶段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年龄阶段 ?童年期是指儿童从6、7岁到 11、12岁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 入学校,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 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 初期或小学期。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2、儿童逐渐掌握书面语言 ?3、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 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4、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 活动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二)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 展的作用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学习定义 ?广义的学习(1earning),是指 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在人一生的整个生活过程和实践 过程中,也不断地积累知识经验, 这种获得、积累经验的过程就是 广义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study),它是学生 在教育环境中掌握系统科学文化 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活动,也是一 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 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 更是一种社会的义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