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思考

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思考

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思考
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思考

目录

[内容摘要] (2)

一、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形成 (2)

(一)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积累 (2)

(二)资本积累理论框架 (3)

(三)资本积累理论地位 (4)

二、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基本内容 (5)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5)

(二)资本形成 (5)

(三)资本积累的实质 (6)

三、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影响 (6)

(一)经济危机 (6)

(二)资本积累全球化 (7)

(三)垄断 (7)

四、对中国市场的启示 (8)

(一)建国以来资本市场概况 (8)

(二)防止垄断集团出现 (10)

(三)稳固经济增长 (10)

参考书目 (11)

[内容摘要]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条件,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而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剩余价值规律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资本积累过程,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不同于其他一切社会的规模、速度和社会经济内容。尽管扩大再生产以及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现象,但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却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因此,资本积累这个范畴,正如资本范畴一样,首先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是一个历史范畴。明确这一点,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经济增长

一、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形成

(一)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积累

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批判地研究了黑格尔的法哲学,使他得出如下的结论:作为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体的市民社会,是法的关系和国家形态的基础;而对这种“市民社会的解剖”必须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开始全面地提出新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作为有关社会结构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唯物史观,后来成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导线”。马克思对他从事多年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进行总结,预备建立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过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把抽象的个人当作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否定生产和分配的内在联系,把资本主义生产看成是永恒不变的一般生产,认为只有分配方式才会随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往往把分配方式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批判了这些观点之后,马克思从唯物史

观出发,精辟地论述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生产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及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阶段性;明确提出政治经济

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在方法论上,认为他所使用的从抽象到具体这一逻辑方法是同现实即历史发展过程相一致的,并批判了黑格尔逻辑方法的

唯心主义错误。

(二)资本积累理论框架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包括的内容我们可以从资本积累的起点、中间环节和结果几个方面来看,换句话说,要弄清“资本形成”、“资本构成”和“资本积累”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一般“资本积累”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在于:“原始积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之前,“资本积累”则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存在为前提又继续派生这个生产方式。这样看来,作为前提,“资本的原始积累”、“货币转化为资本”都是资本积累理论的内容,它们共同构成“资本形成”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资本本质。

“资本的有机构成”概念是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一个枢纽:第一,资本的原始积累形成资本有机构成两个部分的前提;第二,一般生产过程的要素构成在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上表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第三,资本的有机构成可以同时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参与价值生产的两大阶级之间在生产条件和在产品上的划分;第四,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资本积累必须按照一定的资本有机构成来进行;第五,技术进步对生产条件、产品分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包括在资本有机构成的规定和变化中;第六,社会资本的运动归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研究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状况;第七,资本有机构成状况和变化直接影响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总之,资本有机构成蕴含了资本积累变化的根源和趋势。最后,作为资本积累的结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看,一方面,表现在对商品的所有权愈益转化为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权,另一方面,资本的扩大再生产需要一系列条件,包括技术进步、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有效需求、产业结构、金融支持、国家干预等,而这些因素

相互作用使资本积累过程产生相应变化和问题。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相对过剩人口”、“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货币积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等,都属于资本积累理论的内容。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资本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方式,因此,资本积累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过程。

(三)资本积累理论的地位

马克思强调资本积累问题还有两个原因:其一,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及无产阶级命运的关注;其二,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改造。

第一个方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或者,“我们的出发点是经济事实即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在这里,马克思关于他的研究出发点的说明虽表述方法略有差别,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从事实出发,二是该事实实际上就是资本积累的结果。如果联想到工人的劳动力商品化,那么,顺理成章的结论就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第二个方面,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改造,与资本积累问题相关,主要体现在《剩余价值理论》当中:对于重商主义,马克思写道:“积累金银,积蓄金银,贮藏货币,成了货币主义所宣扬的致富之道。”“剩余价值在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中,表现为货币。”“在重农学派以前,剩余价值—即利润,利润形式的剩余价值一一完全是用交换,用商品高于它的价值出卖来解释的。”詹姆斯·斯图亚特爵士在理论上的贡献,是把“绝对利润”和“相对利润”区分开来:前这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力计,后者仅仅是现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中间的分配。由于这种区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内部“实际价值”和“让渡利润”的区别显露出来,加之将“绝对利润”归结为“劳动、勤勉或技能增进的结果”,使得与单纯交换价值不同的新的价值观的出现成为可能,并且有可能进一步追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马克思就此评论道:“在这方面,斯图亚特是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的合理表达

者。”可以理解,其合理性在于:正确指出流通领域并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此外,斯图亚特十分注意资本的产生过程一一原始积累,也就是作为别人的财产的生产条件同劳动能力的分离过程。他的判断是:农业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是真正的制造业产生的前提。这些思想,与马克思关于原始积累的本质的看法,以及马克思关于剩余劳动是劳动生产率发展到一定水平的

结果、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资本增殖的前提的思想是一致的。

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作出了系统而透彻的批判,对相关资本积

累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认识,本身即说明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己基本

形成。至于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在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特别是剩余价值学说形成史中的地位,可以理解为该学说的主要起因与主要结论。

二、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在马克思看来。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过程总是旧生产方式的解体过程。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它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其中,商品经济的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因此所谓原始积累,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只不过,资本主义生产一旦站稳脚跟,它就不仅保持这种分离,而且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这种分离,以致从其较发达的阶段来看,商品市场的两极分化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天然属性一样。以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为例,原始积累表现为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而劳工管制立法,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在大工业基础上

统一国内市场,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保护关税制度等等都是原始积累的具体实现形式。原始积累甚至不是商品市场的竞争过程,而是非经济或超经济的暴力的使用过程。一句话,资本原始积累对内剥夺农业,对外掠夺殖民地,其共同社会属性,是变小生产私有制为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资本形成

从古到今,无数经济学家论述资本概念,但对于究竟什么是资本却众说

纷纭。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的形式反映的社会经济关系。这个关系就是: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雇用自由劳动者,在他的管理和监督下从事商品生产,产品的价值实现后,扣除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以及预付给工人的雇用劳动力的价值之后,剩余的价值归资本家所有。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的本质,也是人格化资本即资本家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剩余价值反映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关系,因此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手段。

任何社会都要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的物质内容并不存在差别,倒

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使不同的社会相互区别。生产资料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用于剥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时候才是资本。因此,理解资本的本质,一定不能脱离生产的社会形式。换句话说,资本就是在市场条件下将劳动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商品生产的社会形式。在这个意义上,简而言之,资本是一

种生产方式。

(三)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化的剩余价值用来追加生产资

料就成为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用来追加的生产资料是否存在,完全是由简单再生产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即其中所包含的剩余产品是否存在可追加的

生产资料部分。可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完全是由剩余产品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剩余产品中必须包含用于追加的生产资料,这正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前提。就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来说,一个是原因,一个是结果,一个是指资本在货币形态上的积累,一个是指资本在生产要素上的扩大,主要是指生产资料的积聚。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把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无论是否增加雇佣劳动力的数量,他

总是要从工人阶级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

三、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影响

(一)经济危机

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一直非常关注经济危机现象,因为它们充分暴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由于它剥削工人而破坏消费,同时资本之间的平衡是偶然的,而且信用制度和资本集中,又在一些资本被破坏和贬值的时候,帮助另一些资本进行更新,因此,危机的要素不断积累以及社会再

生产发生停滞是必然的。马克思指出,危机的可能性蕴含在商品流通的形式中。首先,当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它一方面方便了买卖联系的同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买卖分离的可能性。一旦有人卖而不买,就有人必然无法卖出,而后者就发生危机。当然,蕴含在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的危机是抽象的。在简单商品经济中不会发生。商业危机可以不伴随货币危机,但货币危机

必然反映商业危机。

(二)资本积累与全球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世界市场是资本积累的前提;而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高度发展时期,世界市场又成了资本积累的结果。这是马克思关于全球化问题的基本观点。实际上,全球化就是资本积累的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突出强调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一演变趋势,因此,他们可以说是全球化理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研究论的创始人。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主要关注的是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资本运动国际化,包括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新殖民主义、“外围资本主义”、第三世界依附性等问题。

(三)垄断

生产集中导致垄断。这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积累最为重要和明显的趋势。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垄断资本主义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还没有

到来,因此,他们还不可能对这个历史阶段作出全面而完整的理论分析。但是,生产集中在那时己经存在,而且显露出一定的垄断趋势。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预见了资本主义向垄断发展的

必然性,同时对垄断的某些特殊表现做了考察,提出了有关垄断资本主义的许多重要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进一步认为,垄断的发展,无论是从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还是从它的使用上,都构成了向未来社会过渡的基础。

四、对中国市场的启示

(一)建国以来资本市场概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整治了由于长期战争和封建统治带来的创伤。1953年,在农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45.42%的农业国基础上,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七个五年计划结束的1990年,工业产值己占社会总产值的62.96%。但由于人口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只增加了5.88倍。又由于决策失误、自然灾害、非经济因素等原因,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政策实行的1978年以前极不平稳,只有在1978年以后才表现为持续增长。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资金积累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国名收入积累额及其构成(1953-1978)单位:亿元

年份

国民收

入适用积累积累率

生产性

积累额

生产性

积累率

1953 727 168 23.1 83 11.4 1954 765 195 25.5 98 12.8 1955 807 185 22.9 95 10.9 1956 888 217 24.9 154 17.3 1957 935 233 24.9 137 14.7 1958 1117 379 33.9 312 27.9 1959 1274 558 43.8 485 38.1 1960 1264 501 39.6 488 38.6 1961 1013 195 19.2 153 15.1 1962 948 99 10.4 63 6.6 1963 1047 183 17.5 117 11.2 1964 1184 263 22.2 160 13.5 1965 1347 465 27.1 358 19.2 1966 1535 470 30.6 324 21.1 1967 1428 304 21.3 250 17.5 1968 1409 298 21.1 234 16.6 1969 1537 357 23.2 272 17.7 1970 1876 618 32.9 444 23.7 1971 2008 684 32.3 521 25.9 1972 2052 648 33.9 510 24.9 1973 2252 741 30.9 546 24.2 1974 2291 741 32.2 559 24.4 1975 2451 830 33.9 609 24.8 1976 2424 748 30.9 593 24.5 1977 2573 832 32.2 590 22.9 1978 2975 1087 36.5 781 26.3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一五”开始到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在经济建设上,总的看,我国走了一条“高积累、低消费、低效益”的路子。积累与消费的比例起伏很大。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企业通过留出利润来积累,还是国家通过公共财政的手段追加投资,甚至靠引进外资来补充和刺激积累,总的来说,我国资本积累的情况是:高积累水平、快速提升积累率;积累效率在改革开放初期有所提高,并且没有妨碍人民生活的较大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本形成率总的来说保持在较高水平。虽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所下降,但后期又恢复增长。

(二)防止垄断集团的出现

在市场经济中,尤其是对我国来说,政府的政策应该以防止垄断为第一要务。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制度建设都极其不完善的国家,封建因素极其浓厚,它们与垄断集团的结合,极易使我国的市场经济

转变为封建市场经济。上面讲到,在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中,即使国内可以形成高度的资本积累,它们也不会用在国内经济的建设上(因垄断而受到阻碍,或者根本对它就没有需要),因此既不会带来国内经济的高增长,更不会成

为改善人民福利的手段。我国经济目前就正出现这种转变的明显症兆,如在政府错误产业政策的作用下,许多行业都出现了明显的垄断趋势,这种垄断集团与政府权力的结合,使我国出现了许多明显的分利集团,由此不仅在我国产生了一个日益庞大的食利群体,而且导致巨额的资本外流,其结果也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取得了极快的增长速度,但这种经济增长却并没

有惠及全体人民。所以说,在我国,防止垄断的形成,促进各行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本竞争,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保证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必要条件,因此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

(三)稳固经济增长

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积累而言,稳固经济增长的基础,即

依靠技术和体制创新而不仅靠增加投入,理顺各种分配关系,即积累和消

费、工业和农业、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等,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本积累或经济增长一般会面临四大约束:资源、人口、技术和制度。在这些方面中,资源利用率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人口增长在长期中会自动适应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一方面依赖于资本积累,另一方面则受经济体制的制约;可见,制度或生产关系对资本积累或经济增长是极为重要的。广义的分配,既包括劳动条件的分配,又包括劳动成果的分配。只要技术进步普遍地造福人民群众,资本积累或经济增长就是人们所向往的,因此也是能够实现的。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投入、政府支出和对外贸易,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资本积累方式,依靠技术创新和体

制创新,使粗放增长变为集约增长。在当前,必须稳固增长基础,理顺分配关系。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转变资本积累方式。

参考书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杨思群.资本积累与资本形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顾建国.资金积累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5]胡培兆.社会主义国有资本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罗郁聪.现代社会主义论[C].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7]杨文进.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逻辑结论[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2007.

[8]王元璋.马克思基本积累理论方法论及现实意义[D].武汉:武汉经济大学管理学院,2008.

[9]高峰.资本积累理论与现代资本主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评审表

学号120110022 姓名黄辉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1201 题

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思考

评审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职称时间年月日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用了五章篇幅,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阶级性最鲜明的体现,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抽去其阶级对抗性质,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性去考察,可以看出,它也深刻地阐述了资本运作的内在规律。如果能将其中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并深谙此道的话,也有助于现代我国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走上成功之道。由此可见,它也是提升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依据,并从中还可以预测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试图就这一方面问题作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一、资本积累的源泉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 (一)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源泉的论述 1、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资本论》第一卷P634) 2、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同上P636-637)“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同上P649-650)

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政治经济学一般都把资本理解为“重新用来生产剩余价值的积累财富”。(同上P644)“为了要积累,人们必须把剩余产品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同上P636)“一定价值从一定量剩余价值所借以体现的产品量,随劳动生产力而增大。”(同上P663)“在生产资料的效率、数量和价值增进时,从而在积累陪伴劳动生产力发展而增进时,劳动所有的力量,都当作资本的力量投射出来,象商品所有的价值形态,都当作货币的形态射出来一样”(同上P666-667) (二)转变企业发展战略是民营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民营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一方面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能分光吃光,要为企业发展留后劲。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成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积累,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促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我国50强民营企业中,比如,联想、新希望、万向、科龙、东方、美的、横店和雅戈尔等,无论是总资产规模,还是销售收入规模,或是净利润规模,其绝对量都是排名最前的。这种情况既说明了它们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同时也表明了它们在长期市场竞争中所进行的有效积累。 但是,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其成长的步伐会逐渐放缓。这是一般企业发展的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在50强企业排序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规模和名气均较大的民营企业,其竞争力指数排名反而比较靠后。这就存在大型民营企业在做大之后如何拥有核

马克思资本再生产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资本再生产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包括三方面: 一是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统一, 人口再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协调发展; 二是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 迫使资本主义企业 不断地增加资本积累, 加快技术进步, 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扩大生产规模; 三是保持两大部类和各部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 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提高分配的公平程度, 增加国内消费需求, 以防止和减轻经济危机。这些内容, 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 人口再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协调发展 马克思认为, 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的统一。两者只有协调发展, 才能保证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果说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机制调节的话, 那么人口的再生产必须由政府计划调节。鉴于我国目前人口过多、高素质劳动力较少, 人口再生产不能适应物资料再生产发展的状况, 政府计划人口再生产的主要内容, 一是控制人口总量, 二是提高人口质量。当前, 我国劳动力严重过剩。降低人口出生率,控制人口总量, 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内生产总值既定条件下, 降低人口出生率,减少一国的人口总量, 必然增加一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推动一国的经济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二、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意 义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在当时资本主义经济 条件下资本发展的自我内在张力, 以及社会生产协调发展的内 在关系。在我们今天看来, 除去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性, 这一理 论具有社会生产发展的共性特征和规律, 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一) 调整产业结构, 正确安排好两大部类之间以及三大产 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所关注的是物质生产部门两大部类之间 的生产与交换关系, 同当前两大产业的划分与现代经济中三次 产业的划分有本质上的不同, 但是, 无论是对两大产业还是三次 产业, 都是对国民经济总体产业的研究, 都是要加强产业之间发 展的协调, 促进产业的合理化与运行的高效化。马克思的社会资 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产业之间的关联和所存在的比例关系, 保 持产业之间发展的合理比例, 才能充分实现资源利用的效率和 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效率。这一理论思想在今天仍然有指 导意义, 有助于我们改造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产业, 提升我 国的产业结构, 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同时, 在发展现代产业

试述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

试述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并阐述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本运动的意义。 (1)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态,具有三种循环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及其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相互依存。(4分) (2)产业资本周转的核心概念是资本的周转速度。影响资本周速度的因素有:资本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的构成状况。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非劳动时间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和停工时间。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价值分批地逐渐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是固定资本;而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是流动资本。 提高资本周转速度能够:A、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其中的流动资本部分。B、减少甚至避免因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而造成的损失。C、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5分) (3)社会主义企业必须把其总资本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三种职能形式上,并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及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本循环及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加速资本的周转速度,缩短周转时间,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4分) 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及其循环的三种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和在时间上继起。 如果是论述题,可以这样答: 一、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1)产业资本是指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产业资本的运动包括单个资本(又叫个别资本,指投入一个企业的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也包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动。 (2)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3)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和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节选自埃内斯特·曼德尔《资本论》新英译本导言 (1)这样,资本按照定义是寻求增殖、寻求剩余价值的价值。但是,如果说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的话,剩余价值也产生追加的资本。所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增长表现为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动力是积累资本的动力。其所以如此,不是因为资本家有什么神秘的“积累”的欲望或倾向。这基本上可以由竞争,由“各种不同的资本”的存在来解释。马克思明确地说,若是没有竞争,增长的“熊熊烈火”就会熄灭。①完全垄断化的资本(“单一的世界托拉斯”)将基本上是停滞的资本。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9页。 (2)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是同作为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动力的机器代替劳动这种趋向结合在一起的。如果产量的扩大老是保持活劳动投入量和死劳动(机器和原料)投入量之间的一定比例,那么这种扩大很快就会达到物质极限(可供使用的总人力),从而也就达到利润极限。在持久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工资会不断增加并且侵蚀利润,以致使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逐渐归于消失。 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增长对活劳动和死劳动的投入量(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之间的比例来说并不是“中立的”。它拥有大量的财富,可以用来扩大节省劳动的装备。要求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持久倾向,确实是资本积累的起文明化作用的主要的副产物,是资本主义客观上为人类作出的主要贡献。资本积累在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采取增加工厂设备和原料储备的价值这种基本形式。从长期看,这种积累正象马克思曾经想象的那样,给人以深刻印象。美国所有积累的私人非农场生产者的耐用货物的价值,以不变美元计算,在1900年和1965年之间增长了10倍以上,而这一估计肯定是偏低的,因为它所根据的是由于逃税而偏低的官方登记的材料。 资本积累当然不同于资本主义以前的统治阶级的行为。如果全部剩余价值都要以奢侈品形式消费掉,那就根本不会有资本积累。资本就将被维持在原有的水平上。马克思纯粹为了进行理论分析,在“简单再生产”的名义下说明过这种特殊情况。这当然不符合正常运转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任何“真实”阶段。①我们已经指出过,资本主义的特点正是强制积累,即“扩大再生产”。 注释: ①我们可以说:它接近经济周期中一定阶段的停滞状态。 (3)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由生产劳动所生产、由资本家阶级占有的剩余价值并不是全部被非生产性地消费掉。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被转化为奢侈品,从再生产过程中消失。另一部分则转化为追加资本,用于购买追加的工厂设备、原料和劳动力。这就是资本积累过程: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能够造成剩余价值的新增量,从而造成资本的新增量。资本主义的早期“浪漫派”批评家之一西斯蒙第就已经懂得,这一运动是按螺旋形发展的,马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及现实意义 2015.12.15 摘要:虽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经济全球化,但是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仍然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典理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产业结构也日益复杂,该理论依然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和微观经济管理者所遵循的主要理论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首先对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对我们认识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当代企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经济政策 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从社会再生产中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基本环节入手,不仅揭示了商品经济社会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还揭示了社会财富实现增殖的方式。某种意义上,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不仅在政治经济学中具有基础地位,更在西方经济学以及其他应用经济学中占有基础理论的地位。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与市场机制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相互配合发挥作用,从而构成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 1.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本循环是资本所有者带足了货币到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出包含有剩余价值的新商品,再到市场上去把商品卖掉,收回比原来更多的货币。这样,资本就完成了一个循环。从产业资本这一循环运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它要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最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资本循环分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产业资本家以“采购员”的身份,带着货币到市场上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在第二阶段中,资本家以“商品生产者”的身份,使用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消费,生产出包含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新商品。这是资本循环的决定性环节。在第三阶段中,资本家以“推销员”的身份,把生

马克思股份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性

马克思股份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性 ■李其庆 基本理论研究 一、马克思股份资本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股份资本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包含了深刻而丰富的内容: 11对股份资本的历史考察。股份企业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几乎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同时产生的。马克思对股份资本、股份制、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作了科学分析,得出两点结论:(1)股份公司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发展。他在《资本论》第3卷中讲到股份公司成立时指出,生产力发展了,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了,以个别资本家所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企业形式已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于是以社会资本形式出现的股份公司便产生了,在股份制中,资本“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①(2)股份制是通向新的生产形式的“过渡点”。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②马克思对股份公司的历史进步作用作了充分肯定。他认为,股份公司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私人生产”和“私人企业”,这是他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条件越来越成熟的一种肯定。他认为,股份公司进而垄断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已出现了向社会主义生产转变的“过渡点”,“为将来由整个社会即全民族来实行剥夺做好了准备”。③ 21股份资本的基础。股份资本以信用制度的充分发展和大量生息资本积累为前提。股份公司是信用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是个别资本在外部联系日益紧密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存在着内在联系的一种 联合资本的形式。此外,商品货币交换的发展和信用的扩张所形成的信用网络推动了各种商业期票、汇票、银行券、债券等的广泛流通,繁荣了金融市场,方便了股票的发行和转让,从而为股份资本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31股份制公司的特点。股份资本是资本的最适当的组织形式。马克思曾指出,股份资本是单个资本表面独立性扬弃的“最适当的形式”,股份公司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最新形式之一”。④相对独资和合伙企业形式而言,股份公司作为一种企业的组织形式,它有以下特点:(1)资本积累迅速而广泛。正如马克思所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⑤把分散的、已经形成的中小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等通过股份制的形式联合起来形成巨额资本,就能迅速地兴建大型企业,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所以股份公司有利于加速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和资本增殖。(2)股份资本具有稳定性。股份公司筹集资本和获得信用比较容易,抵御危机的能力较强,因此具有稳定性,此外,由于股票具有不兑现的特点,不能像银行存款那样随时可取回,只要公司不破产,股票投资就具有永久性。因而不会像独资和合伙企业那样,往往因企业主死亡或合伙人撤资等原因导致企业关闭或影响生产。(3)股份资本筹资成本较低。企业以股票形式筹资,属于直接融资,其融资成本低于间接融资即借贷资本的成本,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利润。(4)股份资本具有流动性。股份公司筹集资本是以发行股票的形式在货币市场上进行的,股票可以

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

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 一、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 资本只有经过不断的运动,才能实现增值。资本的循环是资本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在运动的总过程中,资本要实现增值,必须依次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三个阶段,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实现价值的增值。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即资本所有者以购买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商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做准备。这一阶段用公式表示为:G-W=A+Pm,其中,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从形式上来看,买者把他的货币转化为商品,而卖者则把他们的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执行的是一般商品流通职能。实质上这里的货币同时具有资本的职能。因为资本所有者购买的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生产资本——劳动力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而生产资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所以,在G-W中,G 作为货币资本执行着资本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就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当这一阶段完成后,资本运动就进入第二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即资本所有者以生产组织者身份,把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用公式表示为W=A+Pm... P... W’,其中,P 代表生产,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代表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在这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仅发挥着一般生产要素的作用,而且发挥着资本的作用。通过生产过程,资本由生产资本的要素形式变成商品资本形式。这些商品与原有的商品相比,不仅在物质形态上发生变化,而且在价值量上也发生了变化,包含了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所以,这一阶段是产业资本全部运动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第三阶段:售卖阶段,即资本所有者又以商品出售者的身份回到市场,把新商品销售出去,收回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的一定数量的货币,用公式表示为W’-G’。经过售卖阶段,资本不仅发生了从商品形式向货币形式的转化,更重要的是使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得到了实现。这个阶段是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能否完成W’-G’过程,对资本的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 在生产过程中,只有完成W’-G’过程,资本家收回货币,资本的循环过程才能继续。因此,商品资本要实现自己的职能,必须将它的商品形式全部转化为货币资本形式。也正因如此,马克思把这一过程称为“惊险的跳跃”。 由以上可以看到,资本必须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不断地循环运动,才能使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循环的过程,用公式表示是G-W=A+Pm...P...W’- G’(G+g)。其中,购买阶段和售卖阶段属于流通领域,生产阶段属于生产领域。可见,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在这个运动中,预付资本的价值不仅保存了,而且它的量也增加了。 2、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 产业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为了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产业资本不能经过一次循环之后终止自己的运动,而必须把这种循环运动不停顿地进行下去。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是一个无止境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到,产业资本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它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

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视野下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研究

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视野下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研究资本周转理论是马克思分析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因素,说明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的一个重要理论。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同样也可以对社会主义企业的经 营管理生产作出指导。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有利于我国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利用有限的资本生产出更多的效益产品,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步入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这就要求我国企业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参与到全球的竞争中去。 但我国企业在经营理念方面同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多数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慢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资本周转速度缓慢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因此加快企业资本周转,对于我国的企业增强经营能力、增加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马克思资本周转原理出发,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代背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总结出了资本周转理论的当代价值。 并结合我国企业资本的实际周转情况,对比发达国家企业的高周转率总结出我国企业资本周转缓慢的若干原因。大多数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慢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与我国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动力不足有关,且我国企业在折旧金管理、制定合理库存量,优化资本构成方面均有所忽视。企业资本周转缓慢,资金利用效率不高,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盈利和发展,更直接影响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针对我国企业资本周转缓慢的情况,今后应在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加强人力资本管理,加快现代物流建设,减少库存积压,选择合理折旧方式方面加快我国企业资本周转。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

1.生产资本的两种不同划分的区别 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又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种划分的依据、意义和内容是不同的,不能混淆。这两种划分的区别是:第一,划分的目的和意义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据此进一步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并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二,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不同。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第三,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劳动力;而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只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资料,流动资本的实物形式既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对象,也包括劳动力。这就是说,固定资本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可变资本则是流动资本一部分。 2.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现实意资本循环原理指导我们认识和利用社会主义资金运动的规律。资本循环原理阐明:为保证资本循环连续进行,产业资本家必须把它的资本按照再生产要求的比例,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部分,并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存和在时间上继起。这一循环原理,撇开马克思分析时的资本主义性质,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循环也要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式。企业资金只有在不断循环中才能保值和增值。要保证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循环顺利进行,也必须根据生产规模、技术构成、购销时间的长短等情况,把全部资金合理地按一定比例分配在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种形式上,并使它们各自顺利循环。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均衡生产,产品要适销对路,从而加速资金的循环。 资本周转原理指导我们认识和加速资金周转的意义和途径。资本周转原理阐明:加速资本周转,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因固定资本无形磨损带来的损失,而且可以节约预付资本,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这一原理撇开资本主义性质,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现实意第一,社会主义企业只有加速资金周转,才能节省预付资金,增加盈利。 第二,要加速资金周转,必须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其主要途径是: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适时储备,减少盲目生产,搞好产销平衡,发展交通运输、通讯事业和信用制度,提高固定资金利用率等。 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阐明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要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也必须要努力保证两大部类之间、两大部类内部以及一、二、三产业之间合理发展,保持合理的、协调的比例关系,努力使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结构上和总量上保持基本平衡。为此,在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2}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循环和周转的资本主义性质,而且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运动的某些共同规律。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阐明了社会化商品经济

马克思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马克思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月 凡b , 2加8 社科纵横 2加8 年2 第 VOL. 23 N0 ,2 SOC】 AL SCIENCES REVIEW 2 期 总第第 23 卷经济管理发展 , 马克思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石晶 青海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系青海西宁 81 以刀7 【内容摘要】资本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资本理论基础上, 创立了自己科学的资本理论。本文旨在归纳总结马克思资本理论的过程中, 阐述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精辟观点。 f 关健词】马克思资本理论资本 文章编号:100 7 一91 06 2加8 02 一加59 一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A 8 11 表剩余价值时, 它才变成了资本。 资本的产生和存在是一个历史范畴, 马克思认为资本 其次, 马克思认为资本包含着一定阶级关系。资本之 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同时, 马克思在长期的经 所以可以带来剩余价值, 正是因为工人生活资料被剥削, 资济研究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的资本理论, 使其本家在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地剥削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研究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马克思曾说:“谁谈劳动能力, 谁就不能撇开维持劳动能力一、资本的形成和构成理论 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生活资料的价值正是表现在劳动力的一资本的形成和定义 价值上。”〔 2]n97 1. 资本的形成 再次, 资本是一种社会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 马克思认为资本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历史条件:1 究分析的资本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基础上的资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已经相当发展, 一部分人手中已经掌 本与雇佣劳动的社会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而且马 握有相当数量的货币, 并足够去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 以致克思分析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资本以及资本积累

第六章 资本循环与周转练习题(2017)

第六章资本循环与周转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循环理论是从( C ) A.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来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增殖性方面来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来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来研究资本的运动 2.产业资本循环中的购买阶段用公式表示为( B ) 3.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决定性阶段是( B ) 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D.流通阶段 4.在售卖阶段,资本形态的转化是( C ) A.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B.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C.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D.商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5.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依次采取的职能形式有( D ) A.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B.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6.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D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7.公式W'-G'·G-W…P…W'表示的是( C ) A.货币资本的循环 B.生产资本的循环 C.商品资本的循环 D.商业资本的循环 8.考察资本周转,重点在于分析( C ) A.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B.资本运动的间断性 C.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D.资本循环所经历的阶段和资本形式的变化

9. 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C ) A. 劳动时间和产品售卖时间 B. 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C.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D. 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10.资本周转速度(A ) A.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B.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C.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D.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11.能够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是( B ) 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D.借贷资本 12.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A )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13.生产资料中既属于固定资本又属于不变资本的是( D ) A.原料B.燃料 C.辅助材料D.机器设备 14.由于技术进步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是(C ) A.有形损耗B.物质损耗 C.精神损耗D.自然损耗 15.固定资本折旧率( A ) A.与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B.与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C.与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D.与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16.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 D ) A.固定资本不同部分的平均周转 B.流动资本不同部分的平均周转 C.流通资本不同部分的平均周转 D.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17.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使( D ) A.预付可变资本增加B.预付总资本增加 C.剩余价值率提高D.年剩余价值率提高 18.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是因为( B )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起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19.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增殖程度的是( B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循环和周转解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循环和周 转解析 对于考研政治而言,从宏观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板块仅仅只占3—6分的比例,和10年之前相比,重要性下降,而且难度也大大降低,但这种评价仅仅是相对而言,从其本身的特点来看,部分基础理论的理解还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于文科学生来讲。其中一个知识点,近些年未有涉及,但今年需要大家给与注意的是:资本循环和周转。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这个点,要有针对性: 第一、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这个是资本循环的研究需要关注的方面: 要理解资本循环要经过三个阶段,执行三种职能。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必要先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进行生产,再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与此相对于,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从空间上来说,必须是有的人在生产产品,有的人在卖商品,而有的人则在购买商品。如果只有生产的,而没有卖的,生产就进行不下去了。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生产要顺利进行,必须在购买之后进行生产,生产完之后去销售,要进入下一轮的生产,必须还要购买。所以要在时间上继起。这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第二、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与资本循环不同,资本周转所关注的重点是周转的速度。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资本周转速度带来的影响是需要考生认真理解的。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例题:考察资本循环的重点在于( ) A.资本运动所经历的时间长短 B.资本运动的速度快慢 C.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和并存性 D.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 解析:A、B选项是资本周转所重点分析的问题。本题正确答案是C和D。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优势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创办于2005年4月,具有强大高校背景,是中国最早专门从事考研高端辅导的机构之一。并积累了多年的考研辅导经验。 成功学员多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 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经济管理二班闫晓飞)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详细论述了他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生产平衡的思想。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经济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所以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学习,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的。 关键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主要内容现实意义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当作个别的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来分析,即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假定了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但未进一步考察它们。而这些未考察的内容,正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要研究的。 资本积累理论中考察的是个别资本,生产过程,这里考察的是社会总资本,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前面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这里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简单再生产。社会总资本亦称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单个资本与社会总资本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或者说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 (二)社会再生产的起点① 社会再生产为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但是,再生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起点不是自给自足形态下和计划经济形态下的以多种必须的生产要素以实体形式的直接集中,而首先以资本积累特别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 《资本论》对货币资本的作用、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有专门的论述。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作用有二: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是商品生产为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货币形式的资本,即货币资本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启动力,也是生产过程持续进行的动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流动资本上。全部预付资本价值,即资本的一切由商品构成的部分——劳动力、劳动资料和生产材料都必须用货币先去购买。第二,适应着生产资本的一定规模,必须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与它并存的货币形式的资本存在,以便在商品售出之前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支付工资,这是保证生产连续性和正常周转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货币作用的分析,进而对货币资本重要性的阐述,实际上揭示了市场经济形态下货币资本积累是再生产的起点这个一般规律。因此,鉴于市场经济以商品交换 ①马克思.资木论第一卷.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05776928.html,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作者:胡文彬 来源:《商情》2014年第30期 【摘要】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阶级性最鲜明的体现,其基本内容与剩余价值理论等紧密相连,有着创新生产、规划资本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能将其中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也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本次研究深入分析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总结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提出了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于社会主义民营企业发展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资本论,应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用了五章篇幅,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内容详细,深入地阐述了资本运作的内在规律,其基本原理将会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本次研究深入分析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总结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提出了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于社会主义民营企业发展的应用对策。 1.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概述 1.1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理论。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第一部分,属于马克思《资本论》第七篇的第一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一种手段,同样,再生产也只表现为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来再生产的一种手段,资本家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货币在不断的执行资本的职能”从这个基本理论来看,这种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是研究其他经济形势的主要依据,在生产消费、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等方面进行了资本形成、社会资本再利用的全面探索。 1.2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十二章指出“通过把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不付代价就无偿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规律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前者转变为后者的过程,这也是资本积累的实质。”理解这部分的知识重点就是要明确什么样的经济状况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这种现象就被称之为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1.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和资本周转理论包含着适用于一切社会生产的共同规律,对改善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同样要保持企业资金循环的连续性,同样要加速企业资金周转速度,这对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提高经济效益关系重大。 1.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核心是分析和概括保证产业资本循环进行的必要条件。保证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连续继起。 保证企业资金循环正常进行,加速资金周转速度,企业首先必须强化资金运动观念和市场意识,真正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减少产品积压,提高产销率,在此基础上,缩短生产和销售时间,加快流动资金周转。其次,要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机器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效率,提高折旧率,加速企业固定资金的折旧和更新,使企业固定资金的更新周期跟上社会生产技术进步的周期,减少和避免固定资金的无形磨损。 2.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资本周转理论主要是分析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及其对剩余

价值生产的影响。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二:生产资本构成和资本周转时间。而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和节省预付资本等。 (1)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重。资本周转快慢取决于: 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②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占比重。 (2)资本周转时间。 ①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构成资本的周转时间。 ②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劳动过程中断,劳动对象自然力独立作用的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停工(休工)时间。 ③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其中有决定性意义的是销售时间。 3.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量。 ①对于固定资本来说,由于资本周转加快,一方面可以避免或减少无形磨损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固定资本更新,提高固定资本利用率。 ②对于流动资本来说,资本周转加快,维持同样生产经营规模所需要的流动资本可减少,或者预付同样数量流动资本可以满足更大生产经营规模的需要,从而提高资本的增殖能力。 (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资本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

资本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 2009-03-06 09:45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使学生了解单个资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学习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了解社会资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与实现形式的矛盾。 教学难点:考察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区別: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一节资本循环和周转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是指投资于工业、农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的不断增值。产业资本的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在运动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并相应转换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在市场上用货币购买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如果用G表示货币,用W表示商品(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则购买阶段可用公式表不为:G—W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把购买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即让工人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出新的商品来。这个阶段是资本循环的决左性阶段,因为剩余价值正是在这个阶段生产出来的。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如果用P 表示生产过程,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那么,生产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W… 第三阶段:销售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在市场上把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如果用W'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用G'表示增殖了的货币,则该阶段可表示为:W' —G'。 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生产阶段是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产业资本循环的完整公式是,G- W- P…W' —G f。 二、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职能形式循环的统一 1.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在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中,每种资本职能形式都要经过三个阶段,依次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完成三种职能,实现各自的循环。因而,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3,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1,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3,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1,辩证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形而上学:机械的孤立静止的格列僵化的。 5,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6,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7,质变和量变的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0,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11,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3,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4,货币的智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5,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成了资本。 16,可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劳动时间的组成部分: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18,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