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科学理性精神的起源

第二章 科学理性精神的起源

第二章  科学理性精神的起源
第二章  科学理性精神的起源

第二章科学理性精神的起源

讨论公元前6世纪以后的古代世界科技文化,不可避免地要以希腊科学为主。

从古希腊历史上看,自公元前11世纪到前9世纪为荷马时代,氏族制度逐渐解体。

公元前8~6世纪,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使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希腊产生了许多奴隶制城邦,从而逐步进入文明社会。

一般认为,希腊科技从公元前7世纪爱奥尼亚地区米利都城的泰勒斯开始,到公元前5世纪为雅典时期;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并在尼罗河三角洲建立亚历山大利亚城,希腊文化也随之东移,进入希腊化时代,它一直到公元前30年,罗马灭掉希腊帝国的最后势力——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为止,古希腊的科技一直蓬勃地发展了300多年。

此后古代科技文化进入罗马时期,由于种种原因,除了某些技术得到初步发展之外,古代科学思想进入发展的低谷。

希腊是从野蛮时代直接进入铁器时代的,并且一开始就是从事航海的民族,这使他们能够从每一种文化和传统中吸取真正有价值的部分,而不死板地遵循任何一种特殊的文化传统。人类有认识世界与说明世界的天性。

在人类历史上,希腊人是第一次形成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的民族,而这正是科学精神的基本因素。与之相对的是许多古老的民族,只有神话或宗教的自然观,他们缺乏对自然界的理性看法,自然界常被认为是混乱、神秘并且变化无常的。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虽然也有神话与巫术的印记,但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它们。早在雅典时期,杰出的自然哲学家已开始摆脱神学与宗教的束缚,与远古巫术与神话截然不同地用理性的自然观来研究自然。

在长期的积淀后,先后形成了数学理性、逻辑理性与实验理性的雏形。而数学理性、逻辑理性与实验理性共同构成了科学中的工具理性,它们分别为科学知识的精确性、条理性和可靠性(实证性)提供保证。正是这种作为希腊文化精髓的理性精神在人类思想史特别是科技文化史的发展中,经过漫长的孕育、发展与成熟,绽放出了绚烂的近代科学之花。

当人类进入以希腊为标志的时代后,认识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哲学的批判与思辨,在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是把当时所谓的“自然科学”作为思辨的哲学来研究的,它仅仅是以一种自然知识或自然哲学的形式,作为古代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哲学中。

同时古希腊的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长期对立,批判与思辨的哲学传统和常识、经验的工艺传统一直各自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着,经验概括与理论思维之间始

终处于对立状态,所以古希腊时代是不会产生自然科学的。只有到了近代,实验方法破经验之土而出,实现了哲学传统与工艺传统的结合,感性经验真正地转化为理性分析和概念批判的对象,近代科学才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认识形式和知识形式诞生出来。

2.1早期自然哲学

关于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科技文化,我们按照一般的看法,Array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早期自然哲学(公元前7世纪~前5世

纪)、希腊科学的黄金时代(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希腊化时

期即亚历山大利亚学派(公元前323~前31)和罗马时期(公元前31~公元476)。这里首先介绍早期自然哲学的几个主要流派。

我们主要介绍米利都学派(即爱奥尼亚学派)的三个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阿那克西曼德。另外介绍一些与此密切相关的人物及其思想。

在科学史和哲学史中,一般首先提到的自然哲学家,就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前547)。他自己的著作没有多少留下来,他的事迹都是后人记载的。有些科学史著作赋予他很多头衔,如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中说他是商人(社会职业)、政治家、工程师、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恩格斯则称他为几何学家,因为是他最先把几何学从埃及引进希腊的。“几何学”一词的来源与土地丈量有关,这是因为尼罗河经常泛滥,所以要经常地丈量土地,因此埃及最早有了几何学。泰勒斯作为一个商人在地中海周围的各地经商,于是从埃及把几何学带到了希腊。同时他还最早预言过一次发生在公元前585年的日蚀。

泰勒斯最主要的哲学观点是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水”,即万物都是由水变来的。日本一位科学史家大沼正则认为,泰勒斯之所以有这个观点,是他直观观察的结果。他作为橄榄油商,常年在大海上经商(据说他相当富有),他对大海的印象很深,亲眼看到大海瞬息万变而又永远不变:海上波涛滚滚,颜色变化多端,但组成大海的水又是不变的。从这里我们看到,古代人的哲学思想都立足于直观的观察。

当时的自然哲学家还有其他的观点。比如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公元前588~前525)就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空气,一切都由“气”转化而来。因为空气最轻,当它很稀薄时,它可以变为火;气在浓厚时可变为风、云;当它更浓厚时,“气”就变为“水”;“水”再凝固就变成“土”。这里的“水”、“土”不是指具体的水和土,而是泛指一般的液体和固体。我们看到,他的观点也是直观观察得出的,因为气态凝结为液态,液态又凝结为固态的现象,在自然界里是很常见的。

还有一位自然哲学家叫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 of Ephesus,公元前540~前480),是爱非斯学派的创始人。他还是辩证法的很重要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火”。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公元前493~前433)则在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和赫拉克利特之后提出关于水、火、土、气的“四根说”。他认为物质的“根源”或“元素”是土、水、气和火——一种固体、一种液体、一种气体、一种比气体更稀薄的物质。由于这四种元素不同的结合,就形成了各种类型的物质,就像

画家用四种颜料配成各种颜色一样。

由此可见,早期的自然哲学家都致力于探索世界的本原问题。而他们的哲学理论都以直观观察为依据,用一种可见的、在今天看来完全是一种具体的感性存在物来代表万物的本原和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

另外,他们不仅探索世界的本原和组成元素问题,而且还探索整个宇宙是怎么发展的。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公元前611~前516)认为万物来源是“未规定的物质”(希腊文apeiron的意译,或译为“无定形者”、“无限的东西”),即脱离开具体形态的东西。显然,这种观点与泰勒斯相比,其抽象概括程度要高很多。阿那克西曼德的进化观认为,最原始的动物是从海里的泥变化而来的;人是从一种鱼类发展而来的。说明进化论思想在古希腊就已经有了雏形。现在阿那克西曼德的原著《论自然》早已失传,只有第二、三手材料。如在19世纪英国科学家赖尔的代表作《地质学原理》中,具体地谈到了阿那克西曼德进化思想的细节:最初的人类起源于鱼,由鱼抚养到能够自由行动以后被抛弃,于是开始登陆。

赖尔一书中还有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吃鱼的故事。据毕达哥拉斯看来,鱼是人类的祖先,所以不能食用。这个学派认为;鱼和像鱼的动物起源于热的土和水,人胎生长在这些动物里面,一直到成熟,当动物破裂的时候,产生出自寻食物的男人和女人。

这两个例子说明,古代自然哲学的天才猜测从总体上是正确的,如生命最初是在原始海洋里出现的,等等。他们猜到了生物是有起源和进化的。然而,一旦具体到细节,往往流于荒谬。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85~前500,一说为公元前Array 560~前480)是古代自然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毕达哥拉斯是古

代大数学家,他的最重要发现就是众所周知的毕达哥拉斯定

理。同时他又是很有影响的哲学学派的首领,这一学派同时也是带有宗教和政治色彩的团体。据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记载,在毕达哥拉斯发现他的定理后,这一学派举行了“百牛大祭”(Hekatombe)来庆祝这一重大发现。这一学派还规定了很多奇怪的宗教戒律,如不要用刀子拨火,不要使天平倾斜,不要坐在斗上,不要吃心,不要与人共抬一件重东西等。甚至把毕达哥拉斯神化,说初学者只能闻其声,不能见其面。可见,这个学派带有神秘的、秘密的性质。但它主要是一个数学学派。

在毕达哥拉斯的自然哲学思想中,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概括了其基本观点,就是: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而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中通常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这就是说,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结构、组织,都是由数和数的和谐关系所决定的,数可以代表宇宙中的各种事物。在毕达哥拉斯那里,数简直就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因为当他们说到一切对象由(整)数组成,或者说数乃是宇宙的要素时,他们心目中的数就如同我们心目中的“原子”一样(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I,第35页)。他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数,如同米利都学派把世界本质归结为“水”、“火”、“气”一样,同是用理性来说明世

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唯心主义观点。

那么,毕达哥拉斯究竟根据什么,提出他这种哲学观点的呢?他为何会达到这种抽象的地步呢?有些科学史家认为,他之所以提出数是万物的本质,也有他的现实依据。具体地说,有三个方面:

第一,他从经验中考察到,谐音与数有关系。关于这点,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次毕达哥拉斯路过一个铁匠铺,听到里面打铁的声音十分和谐悦耳。他经过观察、研究,证明:这不同的声音不是因为使劲大小不同,而是由于锤子本身的重量不同所致。他研究了锤重与音程的关系,并对音程作出了数学解释。他还用弦作实验,证明了用三条弦发出某一个乐音及其第五度、第八度音时,这三条弦的长度比一定为6∶4∶3。

第二,他的“数为万物本质”的思想的又一依据,被认为从几何图形中得来。比如,他的勾股定理证明了;只要三角形三边之比是3∶4∶5,那么这个三角形必定是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是他观察几何图形的结果。所以他就认为,数支配着事物的性质。正如丹皮尔所说,毕达哥拉斯“企图在这种比例数体系基础上,来建立关于宇宙的理论”。

第三,他认为天体的运行与数有关系。这一点不是观察的结果,而是臆测。但这种臆测,与他对天文现象的观察也不无关系。梅森指出,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天体和中心火团的距离,与音阶之间的音程具有同样的比例(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第21页)。也就是说,天体之间的距离遵循着一定的“数的秩序”。

由以上三方面的研究,他得出了结论,认为数是支配万物的,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这个学派后来分化为科学派和宗教派。前者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对数学的贡献;而后者则发展了这一学派带神秘主义色彩的方面,把数推广到社会。比如认为“3”代表婚姻,“4”代表正直,“7”代表幸运,“10”代表“完满”,因为10=1+2+3+4。

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有一个重要思想,即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围绕着一团“中央火”运行。据科学史记载,中央火是该学派成员菲洛劳斯(公元前450~400)提出的,并受到赫提克利特关于火是本原的影响,认为火最高贵,永恒的火才有资格占据宇宙中心位置。虽然这火不是太阳,但毕竟是关于地球运行的第一个猜测。这个思想后来被阿利斯塔克(Aristorchus,公元前310~230)发展为一个假说,即“恒星与太阳是不动的,地球沿着一个圆周的周边绕太阳运动,太阳则在轨道的中心”(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第87页)。这个假说是在公元前270年前后提出的。它是哥白尼日心说的先驱。此外,毕达哥拉斯认为,圆是最完善的几何图形,球是最完善的几何立体。因此天体必定都是球形,天体的轨道也必定都是正圆的。这个思想后来成为柏拉图原理之一,它直到近代仍然束缚着天文学的发展。

数学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萌芽,而它作为“一门有组织的、

独立的和理性的学科”则产生于古希腊时代。正如《古今数学思想》的作者、美国数学史家M.克莱因所说,希腊人“在数学史上至高无上”。我们认为,尤其从方法论角度看,这个评价丝毫不过分。

在古希腊哲学的各大学派中最先把数学不仅看作知识、而且当成研究自然的方法的,首推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从“数是万物本原”的自然观出发,不仅认为和谐的几何图形与数有密切关系,而且认为音乐的和谐也与数密切相关;他甚至猜想“全宇宙也是一个数,并应是一个乐调”。他提出数的德性应该是完全的、均匀的、和谐的,宇宙间存在数学上的和谐的假说。当然这种“数学和谐性假说”把适合现象的数学关系看作事物何以如此的解释,把主观上自由创造的数学模型强加给自然界,在本体论上是错误的。

但是,数学和谐性假说作为希腊文化的理性精神的核心内容的提出,标志着数学理性的萌芽。所谓数学理性,就是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寻求对于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理性把握,它和逻辑理性、实验理性一起,乃是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作为数学理性雏形的数学和谐性假说存在本体论方面的错误,但是,如果人们把认识顺序颠倒过来,即不是把数学模型强加给自然界,而是从自然现象中抽取出现象之中和谐的数学关系,那么,“数学和谐性假说”则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启发意义。事实上,它在科学史中的确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既然和谐的宇宙是由数构成的,那么自然的和谐就是数的和谐,自然秩序就是数的秩序。这就使后世科学家为了自觉发现自然现象背后的数量关系、探寻自然界的内在秩序及其规律、用对自然规律的定量描述(表现为数学模型)代替定性描述,而作出不懈努力,并取得一次又一次质的进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继承了方法论上的毕达哥拉斯主义倾向。诚然,他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在本体论和认识论观点上同毕达哥拉斯学派有明显的区别。他不承认数是万物自身及其本原,而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理念”;人们认识自然的顺序应当是从“理念”开始,到“数理对象”(即算术数和几何图形),再到“可感觉事物”。但他承认理念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表征,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可用数学上和谐的关系来解释。在这里,“数理对象”不单单是居于普遍理念和个别事物之间的特殊层次上,而且重要的问题在于,它还是联结理念和可感觉事物的中介。换句话说,数学在主体认识客体的活动过程中,始终起着工具的、方法的作用。

柏拉图不仅强调了数学方法在认识自然中的地位,而且身体力行地把数学用于实际的自然认识的过程中。比如,他把“数理对象”表征为宇宙结构的几何模型和天体运动的几何模型。他说,造物主在创造宇宙时就把数学模型印在无形式的“原初物质”之上了。他一方面试图用和谐而规则的立体几何图形解释构成万物的各种元素(火、气、水、土和天上物质)及其性质,另一方面把毕达哥拉斯关于日、月、行星的均匀圆周运动的假说,扩展为所有天体的运动模式。尽管当时的天文观测已发现部分星体表观运动的不规则性,但柏拉图仍坚信天体作为神圣不变的永恒存在,其运动必定遵循均匀(匀速度)而有序(正圆形轨道)的原则。这就是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柏拉图原理”。这条原则作为数理天文学萌芽的标志直至近代还指导着天文学的发展。

但是,应当假定每颗行星作何种均匀而有序的运动,才能说明表观上的不规则运动呢?或者说,应建立怎样的数学模型才能够“拯救现象”(Save the

appearances)呢?这个问题柏拉图没有、也不可能作出完满的回答,但它却激励和启发了后来的自然哲学家去揭示宇宙何以有序的数学模型。

在天文学领域中,在柏拉图的数学方法和理论的影响下,欧多克斯和亚里士多德先后提出了27个天球和55个天球的同心球体系;而后,阿波罗尼乌斯和希帕克斯又分别提出本轮—均轮概念和偏心圆概念;最后到罗马时期,托勒密集前人之大成,在《至大论》中完成了天文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地心体系。这个体系由一系列数学模型所构成,每个模型都用本轮—均轮来复制以黄道带为背景的某一行星的表观运动。它对柏拉图的数学方法既有所继承,更有所发展。

古代天文学和物理学都十分重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也是数学本身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然而,数学方法在这两个领域中的地位却并不相同。由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奠基的天文学家的传统,是把自由创造的数学模型强加到现象上去,以拯救现象;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由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初步建立的物理学家的传统则是从实际观测到的自然现象中抽出数学关系,以便解释现象何以如此。如阿基米德本人正是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手段提出了著名的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上述这两种传统既相互对立,又彼此补充,从而促进了自然研究中数学方法的形成与完善,并为近代科学中实验-数学方法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前370)和伊壁鸠鲁(Epicurus,约公元前341~前270)。留基伯及其学生德谟克利特发展了爱奥尼亚学派的物质由“种子”或“元素”构成的观点,形成了古代的原子学说。留基伯出生于泰勒斯的故乡米利都城,约在公元前440年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创立原子论学派。他认为宇宙本原是在虚空中运动的不可分割的原子;原子有大小、形状的不同;在做漩涡运动时把大个原子聚在中央,形成地球,散在外部的较小原子则结合生成万物。他还提出事物的因果原则,认为“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原因和必然性”。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城,曾游历西亚、印度、埃及等地,学习了古代东方的知识。他研究天文、地质、生物、数学、物理等学科,提出了圆锥体、棱锥体、球体等体积的计算方法。他还对逻辑学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是首先给概念下定义的第一人。被马克思、恩格斯誉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46页)。但他在科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继承了其老师留基伯的原子论,并将其发展得更加成熟与完善。他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肉眼看不见的、不能再分割的物质微粒,彼此无质的区别,只有大小、形状和序列的不同;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二者都客观存在着。原子在虚空中不间断地做急剧的直线运动,由于碰撞而形成漩涡,并结合成万物。万物由于原子的结合形式不同,因而性质也不同。万物有生有灭,而原子则永无生灭。生物的灵魂是由更加精细的原子组成,由呼吸进入人体,死亡则灵魂原子消散。和留基伯一样,他也强调必然性,否定偶然性。这是他们在哲学上的重大失误。他们二人都试图用原子运动去解释天体的形成,认为无数的原子在巨大的漩涡运动中互相冲击,其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漩涡的中心,细小的原子飞到外围虚空,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天体。后来伊壁鸠鲁在雅典对前二人的理论进行了发展,认为原子不仅有大小、形状、序列的不同,还有重量的不同,因而会直线下落,同时由于原子群内部的其他原因,会有一部

分原子脱离轨道,做偏斜运动,从而导致“偶然性”的产生。

古代原子论是欧洲最早、最完备、也最接近于近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的哲学猜测,它发展了试图通过物质的结构去解释物质性质的正确见解,还提出了一些关于物质、空间及运动的天才见解。不过古代的原子论主要还是一种哲学推论,它在产生之前没有足够的实验事实做依据,产生后也没有实验的检验,所以很容易被论敌所攻破,因而他曾受到亚里士多德的无情批判,以致此后数百年默默无闻。

2.2 希腊科学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希腊科学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这就是以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为代表的时代。同时,比他稍早几十年的希波克拉底在很多方面有与他类似的特点,所以也应算在这个时期。这里介绍这两个人物及其学派。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第二阶段的代表,又是一个转折性的人物。他所研究的领域是很宽阔的,这是各种版本的科学史都

公认的。他是古代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气象学家、生物学(主要是动物学家)、心理学家(当然是古代水平上这些领域的科学家),还是一个伟大的自然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据说,亚里士多德还研究过政治学、经济学和诗学。实际上,正是为了构造一个完整的自然哲学体系,他才广泛地涉猎和深入到上述各个领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转折性的人物?正如著名科学史家梅森所说,“他是最后提出一个整个世界体系的人,而且是第一个从事广泛经验考察的人”(《自然科学史》第34页)。

首先,虽然最早的自然哲学家都致力于构造世界体系,但是大多比较零散、比较简单。不论是米利都学派,还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其他学派,都是如此。与他们相比,亚里士多德所构造的自然哲学体系——五元素说,在古代算是最完整的了。可以说他是古代自然哲学的顶峰。

同时,亚里士多德不同于以前的哲学家的更为重要的方面,在于他不是在脆弱的经验基础上去建立广泛的理论体系,而是十分注重经验观察。特别他的后期动物学著作中,包括大量的观察资料。这在他的《动物志》一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所建立的学术组织即吕克昂(Lyceum )学派。因为亚里士多德及其学生们习惯于在吕克昂的花园里散步,后人也称他的学派为逍遥学派。这个学园与柏拉图的学院(Academy)是根本对立的,柏拉图的学院只限于单纯的哲学探讨,而亚里士多德的学园不仅是个哲学中心,而且十分重视经验观察和收集经验材料,尤其是在生物学方面。他在科学史上的意义,就在于他在那个时代就进行了广泛的观察,而他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也正是这种趋向。

亚里士多德的具体科学贡献,首先是在生物学方面。据说他本人曾解剖过50多种动物。他观察的范围很广,如在厨房里看厨师解剖食用动物,在外科手术室看医生做大手术。正是在观察的坚实基础上,他编写了不朽的著作《动物志》。他对生命的定义是:“能够自我营养并独立地生长和衰败的力量”。他最早提出鲸鱼是哺乳类;他已经观察到昆虫的变态、鸡胚的发育;生物分类思想也从他那时开始提出,他把540种动物进行了分类。有些科学史家认为,亚里士多德在生物学上已达到对经验材料的某种程度的系统化。他写的《论灵魂》

把生命活力分为

三级:动物灵魂(感觉灵魂)、植物灵魂(生殖灵魂)、人的灵魂(理性灵魂)。

他在化学、天文学等其他领域也提出了有影响的自然哲学观点,其中也包括很多错误的观念。比如地心说就是从他开始,经过托勒密而统治人们思想一千多年。他反对原子论,否认有真空存在。此外,他在恩培多克勒四元素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元素说,即火、水、土、气加上第五元素——以太组成万物。前四种元素组成地球上的物质,它们各有自己的天然位置,重的在下面,轻的在上面,各种运动都是由于它们力图恢复自己的天然位置而引起的。至于第五元素,则组成天上的物质。他把天上、地下的元素区分开,显然是错误的。

他的物理学一直影响到中世纪,乃至近代。比如:他第一次对运动做出表述,并且用在一定时间里物体在空间的运动路程表示速度,但没上升为速度的一般定义。如他发现:当s1>s2,t1=t2时,则v1>v2;当s1=s2,t1<t2时,则v1>v2;当s1>s2,t1<t2时,则v2>v2。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会运动;外力停止,运动就停止。他还认为,火没有重量,只有轻量。后又提出火具有负重量。他的“落体运动法则”认为,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即重物先落地,轻物后落地。过了1900多年,到伽里略时代,才把上述这些问题搞清楚。他的很多思想在中世纪后半期被宗教接受下来,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并且束缚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还是三段论及形式逻辑的创始人。在近代科学方

法产生之前,这些古典逻辑对人类认识自然起过重要作用。 在科学思想史和科学哲学史上,第一个研究科学方法问题的亚

里士多德,他从长期对广泛的自然现象的研究经验中,概括出了关

于科学研究程序和关于科学理论结构的重要思想。

关于科学研究程序的思想,就是他的著名的归纳-演绎法。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研究首先必须从仔细地观察开始(事实上他的不朽著作《动物志》正是对自然做长期经验考察的产物),经过简单枚举法或直觉归纳法而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以一般原理作为推理的大前提,运用演绎法推论出需要解释的自然现象。这个程序的图示如下:

归 纳

观 —————→ 原

察 ←————— 理

演 绎

亚里士多德对科学理论结构思想的贡献,就是他关于“科学是演绎系统”的理想。他认为,科学的目的就在于解释,即说明支配着自然现象和低层次自然定律的原因;或者说,科学的目的就是试图用普遍性程度较高的规律来解释普遍性程度较低的规律、直至经验观察结果;而要揭示不同层次的规律之间必然的因果联系,从而实现可靠的科学解释,惟有运用“巴巴拉式”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及结论为全称肯定命题的推理方法)进行演绎推理方可能。于是,每门科学就成了用演绎法组织起来的一组陈述。不过,作为该门科学最普遍规律的“第一原理”不是演绎而来的,而是在观察中运用直觉或归纳得到的不证自明的公理。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已经可以看出逻辑理性

的萌芽。所谓“逻辑理

性”,就是运用形式逻辑方法(特别是演绎推理方法)以提供自然现象何以如此以及理论结构内部的逻辑关系的理性解释。这样一种哲学信念集中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是演绎系统”的理想之中。它包括三个重要方面:(1)公理与定理有演绎关系,(2)公理本身是不证自明的真理,(3)定理与观察结果相一致。但是,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在他的时代未能成为现实(因为他所构造的所谓“物理学”体系,不过是一个自然哲学的思辨体系,其中的5条大前提并非属于公理,接下来的结论也不是演绎推理的结果)。尽管如此,他关于科学是演绎体系的理想,在后来欧氏几何学与阿基米德静力学中却部分地得到了体现,并在近代科学中得到了补充和发展。欧几里德运用亚里士多德的上述思想,在《几何原本》中建立了数学发展史上第一个公理化系统;而阿基米德则将亚里士多德的公理化方法引进经验自然科学领域,从而推导出表现为数学形式的杠杆原理,实现了数学与早期经验科学的第一次联姻。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公元前460~前377)是希腊医

学的鼻祖。其医学科学思想发展的成熟程度,可以说不亚于当时的天文学。从公元前五世纪开始,希腊已经有很多医学学派。每

个学派都有自己的活动中心、组织机构等。其中最著名、最有影

响的,就是希波克拉底学派。这个学派在希波克拉底死后,整理了《希波克拉底大全》这部70多卷的医学巨著。

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思想和成就主要有:

①注重临床观察和解剖实验。

在他之前就有一些进行手术和从事解剖的人,而他较前人突出的,是他对病人的临床记录十分详细,并且包括症状的判断。留存至今的有他的42个病案,其中包括一个开颅手术,记录得十分详细。此外,他对临近死亡的人的脸部证候的记录、描述是非常精细而准确的。这在医学史上被称为“希波克拉底脸”(即“死亡脸”,脸部具有他所描述的情况的,必死无疑。其中包括:鼻搧急,眼睛塌陷,耳冷、有光泽、紧缩,唇发青、松弛、外翻且冷……)。

由此可见,我们之所以把希波克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并列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因为他的医学和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学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点:依据于可靠的观察。

②希波克拉底的医学观点中,有很多素朴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他宣布,医学的目的不是研究神,而是研究人体和疾病。他在《神圣的疾病》(Sacred Disease)中说:“我不认为疾病比其他事物更加神圣,它是一种自然的原因所致。人们说它神圣,是因为不了解疾病。”他说,有人认为癫痫的起因是神魂附体,这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见杜兰:《世界文明史》,幼狮翻译中心编译,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希波克拉底把当时自然哲学中的恩培多克勒四元素说应用到医学中来,提出了“四体液”致病说。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疾病就是由于这四种体液比例不协调所致,这是一种辩证的整体观。根据这种整体观,他认为,疾病存在于全身,身体的任何一部分患病都可以引起其他部分的疾病。可见,他是用整体联系的观点,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的。同时,他相信人有自身趋向平衡的能力,所以他属于自然疗法学派。

希波克拉底的上述这些学说和思想中,虽然有不正确的、臆测的,但它对于批判“鬼神致病论”

,以及促使人们对疾病进行客观研究,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以致可以说希波克拉底是古代医学的先驱。

此外,他还有很多医学箴言,如:“对一些人是美餐,对另一些人则是毒药”;“对于致命的病,要用致命的药”等等。

③另外,希波克拉底还十分讲求医德。

如果说希波克拉底的许多医术和见解或许不大为人们所知,那么,他的作为医德规范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却一直影响到今天。

这个誓言以宣誓的形式,规定了对医生的具体道德要求。誓言中写道:“我一定尽我的能力和判断力来医治和扶助病人,而决不损害他们”,无论是男人和女人,都不得摧残,也无论对自由人还是对奴隶,都要认真治疗。同时,它规定医生对病人的生活和家庭等情况必须保守秘密,不得向外人、以至自己的家人泄露。誓言还规定:“医学是所有技术中最崇高的”;“神圣的事业只能传授给神圣的人”。向那些冷酷无情、毫无良知的人,以及踏入这个科学事业而亵渎这个职业的人,来传授医学这门知识是不道德的。(《医院管理》杂志,3(1981)12)。医生要处处为病人的福利着想,要保持自己的一生和自己这一行业的纯洁和神圣(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第63页)。

实际上,希波克拉底誓言至今仍然是西方医务界医德规范的基础和医务工作者的信条。1948年美国教授莱瓦茵把这个誓言按现代医学的需要,改写成“近代医师誓约”,现在仍是美国医师的道德基础(据日本医学博士三藤宽一文,见《医院管理》,1981,NO 3)。可见希波克拉底的影响之深远。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他是医学伦理学的始祖,恐怕不算过分。

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成就,他的经验和传统,后来为古希腊医学的集大成者加伦所继承,并加以系统化。这是医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在古希腊繁荣时期,不仅产生了自然哲学的萌芽,同时,以技术形态出现的经验知识在手工业、工程、建筑、农业等方面也获得广泛的发展。古代希腊在一定程度上是与铁器时代同时发展的。

希腊社会生产力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铁矿的普遍开采与广泛使用。同时希腊人还学会生产黄铜,并能够从含银量2%以上的铅矿中提炼出白银,而后来的罗马人则学会有规模地开采锡矿并将白银的开采极限降低到0.002%~0.01%。

在古希腊,高效的铁制工具最终代替石器,不仅改进了农业耕种,也使发展各种手工技术成为可能。进入铁器时代后,手工业发展起来了。一般说,希腊哲学家轻视实践,手工技艺是在工匠之间传播并发展的。据希腊文献记载,当时除石匠、木匠、陶工与青铜匠外,还有铁匠、金工、纺织工、制绳工、桶匠、矿工、筑路工、象牙雕刻工、金属雕刻工、绣工与塑像工等。而雅典最著名的手工业技术则是制革、酿酒、榨油、造船、武器制造、建筑等。人们还发明了杠式压机用于挤压橄榄与葡萄,螺旋状压机用于挤压油籽、织物或从草本和根茎中制取油料。

雅典时期,梭伦(Solon ,约公元前639年~前559年,当时的执政官)改革,重视手工技艺,出现了许多发明家。据萨顿的《科学史》记载:格劳卡斯(Glaucus, 公元前550年左右)学会了焊铁;萨摩斯人提奥多劳斯(Theodorus, 公元前530左右)发明了水准器、三角规、杠杆与原始的车床,安纳查西斯(Anarcharsis ,公元前592年左右)发明了风箱,改进了铁锚与陶工用的转轮;同时希腊工程师为了使向高地提水这种繁重的劳动机械化,他们制成了精致的水库轮、

有分隔空

腔的提水轮等。

但是,一直到梭伦改革200年后,工艺技术与上流社会仍然格格不入,人们视工艺为耻辱,甚至连哲学家们论事时一旦取工艺为例,也会为人耻笑。所以,在雅典时期出现苏格拉底、柏拉图那样极端轻视实践的学派,决非偶然。这种状况在下一个时期有较大改观。

2.3 希腊化时期和亚历山大利亚学派

随着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的出征,古希腊科学的中心,

就从雅典转移到现在埃及境内的亚历山大利亚(公元前332年由亚历山大大帝所建立)。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到公

元前31年罗马帝国建立为止,这段历时300年之久的时期,

称为希腊化时期(科学史上也叫亚历山大利亚时期)。

当时的亚历山大利亚城,不仅是贸易、经济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去世后,他的大将托勒密建立了一个希腊王朝(一译为“埃及王国”),这个王朝直至公元前30年才结束。托勒密和亚历山大一样,都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他仿照亚里士多德的学园,在亚历山大利亚城建立了著名的博物院——Museum (Museum 一词原意是献给文艺女神缪斯的殿宇)。它是一个机构庞大、设制完备的学术中心。其中设有讲坛、图书馆、动物园、植物园、天文台、实验室和若干解剖室,藏书50万卷之多(一说为75万卷),都是古代手抄本。此外,这个学术中心还曾招聘很多重要学者来此讲学、游学,从而逐渐形成了亚历山大利亚学派。这个学派延续六百多年,但只有最初的二百年是科学上最重要的时期,学术成就很大,后来便失去了垄断希腊学术的最高地位。

与早期的自然哲学和希腊科学的黄金时代相比,希腊化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在科学上出现了较精确的和有系统的研究。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整个古代,本来意义的科学研究局限于这三个部门(指天文学、数学和力学),而且作为精确的和有系统的研究在后古典时期才开始(亚历山大利亚学派、阿基米德等) (《自然辩证法》第27页) 。这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之前,是自然哲学形态的科学,即科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而进入希腊化时期以后,开始出现了精确的、有系统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科学的特点,还可以用丹皮尔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从全面的哲学学说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综述,过渡到了比较富于现代气息的专业化”1[1][①]。实际上,这个时期已出现了以欧几里德几何学体系为代表的学科系统化。这是最基本的特点。另外,与实际结合的科学(如应用力学)发展很快,以阿基米德为代表。总之,这个时期从总体上说,科学发展还是综合的,但后期有的学科出现了分析的趋势。

欧几里德(Euclid ,公元前330~前275)是古希腊第一次

把几何学系统化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关于欧几里德本人的故事流传很少,但他的名著《几何原本》却是人人皆知,影响

极大。在西方世界,从手抄本到现在的铅印本,其再版次数

之多,据说仅次于《圣经》(见:斯德洛意卡《数学简史》)。现在英译本中,流传最广的是T 。L 。Heath 编辑整理的《The Thirteen Books of Euclid's Elements 》

1[1][①] 丹皮尔.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75。第78页

(《欧几里德原理十三卷》)。《几何原本》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数学达到某种系统化的程度,也体现了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

这本书不是欧几里德一个人的创造,他自己发明的并不多。但他把所有古代数学知识,其中包括欧多克斯(Eudoxus)定理,以及柏拉图时代数学家们的“自由的证明”等等,广泛地搜集起来,加以发展和系统化,并且用严谨的形式整理出来。《几何原本》共13卷,第1卷:三角形、直线、平行线、毕达哥拉斯定理;第2卷:正方形;第3卷:圆;第4卷:正多边形;第5卷:比例论;第6卷:相似形;第7~9卷:数论(主要是有理数);第10卷:不可度量的数的分类(即无理数);第11卷:立体几何;第12卷:穷竭法求面积;第13卷:多面积作图(见《科学通报》1975.No6)。

其中只有第7~9卷是他自己的创造,其他各卷主要是做了大量整理和系统化的工作。这部巨著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同希腊思想的其他成果相比,这本著作“标志着知识的进步方面的一个永久性的一步。这一步是永远不必回头再走了。”(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75,第84页)。因此丹皮尔把它看成与近代实验科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许这正是此书能够流传后世的主要原因。据说,19世纪欧洲有些国家还原封不动地直接用它作数学教本。

我们说,仅仅是欧几里德的这种系统整理工作本身已够伟大了。然而他的功劳还不止于此。他还创造了科学中的严格的论证和叙述的方法,在他的几何原本中,不论是定义、公理、定理的叙述或论证,都很正规、很严格。这是十分有意义的。这种方法作为严密的自然科学著作的格式和范例,一直对中世纪和近代科学有着深刻的影响。正如科学史家丹皮尔所说:“他从少数被认为是空间的不证自明的特性的公理出发,按照逻辑原理,推演出一系列奇妙的命题。他的办法直到不久前还是公认的惟一的方法。”(《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第83页)。的确,《几何原本》一书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论证的严密性,为后世的科学研究与著述树立了楷模。据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受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影响很深,说明几何原本不单是在写法上,而且在它的研究方法上都是后人的典范。

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前212)是叙拉古的西西里岛人。他是科学史上一位光辉的人物。他的最大特点,是将科

学家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集于一身,把观察、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结合在一起,是一个贡献全面的人物。同时,他的方法论也很值得研究。20世纪20年代发现了一本《论方法》的著作,已被认定是他所写。

他的科学技术活动及主要贡献简要介绍如下:

①阿基米德把观察、实验、推理和数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奠定了静力学(包括流体静力学)的基础。众所周知的,他用浮力原理和物体相对密度的观念,鉴别叙拉古王希艾罗的纯金王冠是否掺了假。他使用类比、推理、实验等方法得出了结果,他的理论思维过程具有方法论意义。

此外,他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和简单实验出发,得到了杠杆原理(或重心原理)。他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一文中曾经谈到,杠杆原理的论证,是借助抽象几何的量。实际上,用几何方法论证力学问题,是他的一个主要特点。

针对一个科学问题,首先提出假说,接着用演绎方法推出结论,然后用实验和观察方法加以检验,这就是实验理性的实质。显然,阿基米德作为西方实验理

性的鼻祖2[2][②],是当之无愧的。而近代科学奠基人伽里略的实验-数学方法则是对实验理性精神的发展和完善。17世纪,伽里略的第一篇论文《小秤》正是把阿基米德发明的浮力原理和杠杆原理结合起来,用实验和精密计量揭开了王冠之谜3[3][③]。

②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专家,阿基米德发明了一系列超水平的机械装置和仪器。比如,阿基米德曾经到当时的学术中心亚历山大利亚游学,就在那里他发明了至今仍在埃及农村使用着的螺旋提水器(螺旋泵,如图)。又如,他制造的用水力推动的行星仪,包括日、月、地球和五大行星的模型,用它可以把包括日、月蚀在内的天象演示出来。这些都说明他很熟悉力学和天文学。另外,为了用机械力量转移重物,他还设计了由杠杆和滑轮组组成的“滑车装置”,使造好的轮船得以顺利下水。他甚至发出了这样的豪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移动整个地球。”

此外,在罗马人进攻叙拉古时,阿基米德所造的投石器,多次打中罗马人的战船;他所发明的大型聚光镜烧毁了不少敌人的战船,加之他发明的其他军用设施,使得叙拉古一直坚守了两年多。

③阿基米德还是数学分析的先驱。其主要工作之一,是用穷竭法(即近似求极限的方法)求面积和体积,这说明他是近代微积分思想的先驱。

其次,他还用内接和外切多边形的方法来测量圆周,通过逐渐增加多边形的边数,使其逐渐与圆周接近。他用这种逐渐逼近法证明了圆周长与直径之比大于3 10/71,而小于 3 1/7。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对阿基米德用力学方法和数学方法求抛物线弓形面积评价很高。他甚至认为,在论证的严格性方面阿基米德比牛顿和莱布尼兹高明。

总之,阿基米德是古时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一位近代型物理学家。文艺复兴时代的达·芬奇为了搜集阿基米德的著作抄本,简直比什么都热切,这样一个事实足以说明他的贡献和方法是多么接近于近代的风格。

阿基米德是在罗马军队攻入叙拉古以后被一个罗马士兵杀死的。据说当时阿基米德正出神地在沙盘上画几何图形、思考数学问题,以至于没有听到罗马士兵的喝问,于是75岁的阿基米德被士兵杀害了,尽管罗马主将曾下令不许杀死阿基米德。阿基米德的死似乎预告着希腊世界的命运,实际上,经过亚历山大利亚时期之后,希腊科学就开始衰落了。

亚里士多德之后,渐有学者认识到工艺的重要性,如吕Array克昂学派的主持人之一狄奥弗拉斯图

(Theophrastus, 公元前372~前287年),建议科学家用工艺过程解释自然现象。他还

在学园里规定,必须参考手工艺的方式进行研究,主张在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之间寻找相似之处。这实际是强调实验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应该说,狄奥弗拉斯图的这条规定开启了科学研究的新纪元。

亚历山大利亚时期科学已从思辨向实用与经验方面倾斜,在亚历山大城树起的三层共100多米高的法罗斯岛灯塔就是一个标志,工程技术的地位已今非昔比

2[2][②] 1.魏佳音,李建珊.也谈近代科学与古希腊文化的关系——与席泽宗先生商榷.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65~66.

3[3][③] 2.详见:〔日〕板仓圣宣.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出版社,1978,第21~24页

了。在亚历山大利亚时期,古希腊涌现出一批技术发明家,并形成了一个以克达希布斯(Ctesibus, 约公元前285年~前222年)为首的工程学派。据说他曾造出压力泵(如图)和用水推动的风琴、水钟,并设想利用金属弹簧或压缩空气制造攻城用的石炮,但没有成功。

工程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希罗(Hero ,约公元前150~前100年)发明了虹吸

器、测温器、空气压缩机和蒸汽球(如图),但限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它只能作为一种高级玩具供有闲者玩赏。

另外还出现了一批军事机械。亚历山大大帝促进了战争的机械化,在马其顿诸王的编年史中记载了大量使用机械掩护进攻与退却的战例。据说早在公元前400年,亚历山大利亚的第奥耐西奥斯就发明了一种能连续发射数支箭的投掷器,并于公元前397年协助叙拉古击退敌人的进攻。一些工程师诸如塔克提克斯(公元前300年)、泰西比奥斯(公元前250)、)都著有类似的专著。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期的技术发明已有了如下特点:(1)所发明的已不再是单一的器物,而多是由许多零件组装起来的简单装置。(2)有些机械已开始用各种自然力(主要是水力)作为动力来源。(3)发明过程中初步运用了一些物理学原理1。关士续,《科学技术史简编》,第45页。由此可见,古希腊的工程机械技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2.4罗马时代的科学技术

古代罗马所在的意大利半岛位于地中海北岸的中部,它和希

腊、埃及等国之间的航海交通非常方便。公元前三世纪,它逐渐统治了整个意大利半岛,之后相继征服了迦太基王国、希腊-马其顿王国、埃及等国家,到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已取代希腊成为

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古罗马是由农业社会发展起来的,

与希腊那种建筑在商业基础上的城邦文明完全不同。罗马人重视的是城市建设、农业收成、国家管理等,与此相适应的建筑技术、历法、公共医疗机构、法律等都有相当的进步,而其他方面则衰退了。如果说希腊人偏爱理性的话,罗马人则更偏爱实际,因而罗马人在技术上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才能。罗马时期的科学,一般指从罗马人征服欧洲并建立罗马帝国,到西罗马帝国灭亡(即公元前30~476年)的科学发展状况。数学史、物理学史和综合科学史著作在谈到罗马时期时一般都认为:罗马人的天才都用于战争、征服、统治和法律上了,而在学术方面却没有多少创造力。英国科学史家贝尔纳 (J.D.Bernal)称这一时期为“不出成果的罗马帝国时代”;而美国数学史家克莱因(M.Kline )则干脆把罗马人的来临称做对亚历山大利亚文明的“灾殃”,认为它在数学史上的全部作用是一种破坏因素,而罗马本身的数学简直“不值一提”。客观地说,罗马人对于自然科学是贡献不足而破坏有余。这一方面与罗马人对古代科学的态度有关,另一方面是战争和宗教狂热带来的后果。特别是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之后,对科学的摧毁就更加严重。在罗马帝国统治期间,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焚书和烧毁希腊神庙(储存希腊书籍的地方)的运动。其中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公元前47年罗马人纵火烧毁了亚历山大利亚的图书馆,50多万份手稿被付之一炬;另一次是392年左右克达希布斯压力泵 希罗发明的“蒸汽球”

烧毁了惟一尚存大量希腊图书的塞拉匹斯(Serapis )神庙,约30万种手稿被焚。其他许多写在羊皮纸上的著作被基督徒洗刷掉用来写他们自己的著作。这些事实说明科学的兴衰与社会因素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

基督教和罗马帝国对科学的摧残,确实导致了希腊自然哲学的衰落,但罗马的学者和工程师们在科学上、特别是工程技术方面仍然取得了某些成就。

总的说来,罗马的科学著作家的主要工作还是收集希腊前辈的研究成果。正如科学史家梅森所说:罗马人把希腊科学的内容搬过来,却没有吸取希腊科学的方法,因此,他们的科学著作往往像卢克莱修 (Lucretius ,公元前95~前55)的《物性论》那样以哲学为主,或者像老普林尼 (Pliny ,公元23~79)的《自然史》一样,大部分是经验的总汇。一般的科学史著作,在讲到罗马科学时,总要提到这里所说的两个人物。

卢克莱修是一本享有盛名的诗集《物性论》(De Rerum Natura)的作者。这本著作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对希腊人的原子论作了最完全明白的解说。另外还记叙了自然观察的结果,并对作为现代科学萌芽的有关思想作出了光辉的预言。甚至有人说,近代生物学家在这奇异的诗篇中发现了著名的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古典表述。在西方,可以说卢克莱修是古代第一个论及磁铁的排斥作用和用铁屑做实验的人。正如他所描述的,当把天然磁石放在黄铜盆下时,铁屑“在黄铜盆内狂欢”。

另一个人物老普林尼。他在其37卷的《自然史》中,汇总了当时的各门学科以及被遗忘的希腊、罗马著作家的知识和思想。这部著作的缺陷在于,它对科学与迷信传说不加分析、鉴别,尽管如此,它对于传播、保留古代知识起了重要作用。此外,老普林尼还是献身科学的一个典型。当维苏威火山大爆发、并毁灭了两个城市时,他作为罗马舰队司令官和优秀学者深入险地进行观察,被暴雨般落下的火山灰所散发的毒气熏死。

罗马时期科学发展的另一特点,就是十分注重实用,特别是在工程技术和医学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供水系统,还有一直存留至今的宽广大路、桥梁和公共建筑。从古罗马时期角斗用的大剧场的遗址,仍然可以看出其建筑的宏伟和壮观。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个时期对科学贡献最大的两个重要人物托勒密和盖伦。他们是古希腊天文学和医学的集大成者,他们和希

腊的学术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公元85~165)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数学家。他对光学也有研究,据丹皮尔说,他研究过折射,包括大气折射。此人生平事迹不详,只知127年~150年间他在亚历山大利亚图书馆里工作过。他的主要贡献有三方面。

首先,他总结了古代希腊天文学的成就,特别是根据希帕克 (Hipparchus ,公元前126?~前61?)的研究成果和观测数据,提出了完整的地心体系,反映在他的名著《天文大全》里 (Almagcst , 也称为《大汇编》、《至大论》或《伟大论》)。这本书可以说是古代天文学的百科全书。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是人类第一个系统的宇宙论体系,尽管这个体系是错误的,但是,他的地心体系毕竟是一个科学体系,因为他力图把观测的结果和数学计算一致起来。托勒密为了描述星体运行,设计了很多实际上不存在的运行轨道,包括偏心圆、本轮、均轮;目的就是解决数学与观测的矛盾。同时,他还编制了包括1023

个恒星的星表。正因

为如此,我们说这个体系的提出,是个伟大的科学成就。

天文学史上,继亚里士多德提出地心假说以后,作为科学理论的第一个地心体系的提出者,是克尼多斯的欧多克斯 (Eudoxus of Cnidos,柏拉图的学生,公元前403? ~前355?),他认为地球是万物的中心,太阳、月球和行星都在同心透明球体中绕地球而运转。这就是所谓“同心圆体系”。第二个体系是丕嘉的阿波洛尼乌斯 (Appollonius of Perga,公元前247?~前205?)设计的均轮、本轮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一行星P在中心为S的圆周上作匀速运动,而S本身

则在以地球E为中心的圆周上作匀速动动。P

所沿的小圆叫本轮(或周转圆),S所沿的大圆叫

均轮(或从圆)(见图)。

第三个体系是希帕克提出的偏心圆和本轮

体系。即地球不在均轮园心E点上,而离E点

有一定距离,故称偏心圆。

托勒密的体系正是建立在这个方法论基础

上的。托勒密把宇宙描绘成以地球为中心的八

重天球,它们由里层向外层逐次排列的顺序为:

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

他用了近80个圆周来解释天体的表面运动。数学严密、论证完整。同时,他还观察了不少新现象,如月球运行中的二均差等。他的宇宙论体系统治了1400年之久。正像M·克莱因所说:“在整个希腊时期没有任何一部著作能像《大汇编》那样对宇宙的看法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并且除了欧几里德的《原本》以外,没有任何别的著作能获得这样毋庸置疑的威信。”([美] 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1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第128页)由于他的体系在数学上的严密性,在哥白尼之前,没有什么人提出像样的,足以与之抗衡的正确学说。

其次,托勒密还是古代地理学成就的汇总者。

据美国地理学家詹姆斯(P.James) 1972年出版的《地理学思想史》记载,古希腊的荷马、泰勒斯、亚里士多德等人,都进行过地理学的研究。荷马这个生平不明的诗人的第二部史诗《奥德赛》就是对当时已知世界的边远地区的地理记述。因此他被推崇为希腊地理学的祖师。但是,古代地理学却是以托勒密的不朽著作《地理学指南》(Guide to Geography)而宣告结束的。

这本《地理学指南》,共八卷,第一卷讲地图投影,即绘制地图的方法。第二至七卷是地球上八千多个地方的纬度与经度的表格。第八卷是根据地名词典制成的世界各部分的地图。这是当时最完整的地图,北起俄罗斯本土,南到非洲中部的尼罗河发源地,西起直布罗陀海峡,东到马来西亚半岛及中国海岸。这样大面积地图的出现,与罗马人的军事、商业活动有关。另外,他对地理学的认识,也富有哲学思想。在理论叙述部分,他把“地方志”与“地理学”明确区分开来,他认为“地方志”是对一个一个地方的个别描述,注意地区性的细节,如山岗、村落、河流的支系,并不讨论它们在全局中的位置;而地理学是地球已知部分的一般特征的学问,它要以地图的形式,把已知世界当成整体来描述,仅仅包括普遍意义的东西,如:海湾、大城市、主要河流等的位置和性质。另外,他强调:地方志更多的是涉及质,而不涉及量;地理学则注重于量,注意地方之间距离的正确比例。另外,他根据希帕克的资料,认为印度洋的南面被一块未知的南方大陆所包围。这块实际上不存在的大陆直至18世纪才从地图上抹掉。

最后,托勒密在对天文学和地理学的研究中,运用并发展了数学、特别是球面三角学的知识。他最早给出π的形式;在天文学中还把“度”划分为“分”和“秒”。

盖伦(Galen ,公元129~199),是继希波克拉底之后的古代医学Array理论家。他到过亚历山大利亚,当过多年角斗士的外科医生,还当过

御医。盖伦一生中写过131部著作,流传下来的有83部。他所创立的医学知识和生理学知识体系对西方医学影响很大,他的学说在2世纪至16世纪期间被奉为信条。甚至到17世纪,德国有些医科学院还将他的著作当做教材。他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他在实验生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进行过高等动物的活体解剖以及人体解剖。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医疗学方面,发现了许多新的事实。在活体实验中,他考察了心脏的作用,并对脊髓进行了研究。据著名科学史家萨顿(G·Sarton,1884~1956)说,这是古代最值得注意的两个实验。为了反驳一位医学家的错误见解,他还对泌尿系统做了很多实验。因为后者认为,高等动物和人的尿可以由膀胱流回到肾脏。他通过分解分析实验,先结扎尿管,再输通尿管,证明尿液不能往回走,更不会流回肾脏。这是有目的的实验生理学研究,说明他不仅是个医学家,还是个古代生理学家。

其次,他继承了希腊医学的传统(主要是希波克拉底的成就),使古代遗留下来的医学和解剖学知识系统化,并形成了统一的医学学派。这个学派既重视临床经验,又重视理论著述。

盖伦的影响不在于他是名医,也不在于从他开始就有了实验生理学的萌芽,而在于他形成了医学理论体系。盖伦依据亚里士多德的三级活力论(生殖灵魂、感觉灵魂和理性灵魂)和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说,提出了灵气论学说。这个学说认为人体由不同等级的器官、液体和灵气组成,第一级是肝脏、静脉血、自然灵气;第二级是心脏、动脉血、活力灵气;第三级是脑髓、神经液、动物性灵气,

级别不同的血液各自可以流动,但不能产生循环。4[4][④]如下表所示。

盖伦医学体系的基础,是“动物元气”(animal spirits)的观念。他由此推出一些十分微妙的学说和理论,并且权威地加以解释。他还认为动物和人体的构造是上帝有目的地造成的。正如丹皮尔所说:“他的有神论的心理态度既能吸引基督教徒,又能吸引伊斯兰教徒,也是他的影响巨大而持久的一部分原因”(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75.第104页)。因此他的医学理论统治医学界达1500年之久。

盖伦的医学与生理学的体系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但是,在知识上,尤其在实验和解剖方面的成就上,他对罗马医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不失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不过,在中世纪人们的眼里,盖伦的体系比他的自由探讨精神更为重要。

4[4][④]陈昌曙、远德玉.自然科学发展史.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第26页

在近代文艺复兴时期,他的医学生理学学说阻碍了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他关于血液循环的错误理论),直到哈维鼓起勇气把它抛在一边为止。

一、罗马时代的建筑

二、罗马时期的供水系统

古典世界的人们很了解供水的重要性,在迈锡尼时代希腊已建立城市供水系统。由于希腊医生强调优质水源对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性,古希腊人建成一些沟渠向城市提供优质饮用水与洗浴用水,同时希腊工程师还学会用虹吸管穿过水源与城市间的深谷,并在帕加蒙渠中(公元前179~159年)得到应用。罗马人使沟渠系统更加完善,将之发展为包括贮水池、导水道、公共浴池、喷泉和排水道在内的庞大供水体系,并能测量用水量以进行收费。在公元前97年,为了解决100万人的罗马城的供水问题,弗朗提努担任罗马水利督导,在他领导下修建的暗渠就有186里长,它的横断面积从3平方米到12平方米。

关于罗马时期的供水系统,还必须提到的是大型引水渠道(即水道)。这种高架引水渠道是为古罗马统治者供应生活用水而建造的。现在保存下来的在法国境内的尼姆水道,长约40公里,渡槽最高处离地面大约48米。有些渠道最高达64米。([美]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第204页) 罗马水道有两个突出的技术成就:连拱结构与混凝土。为了使水渠跨越低地,采用了长连拱,罗马城附近现存的一段连拱长1372米,有153个拱,高约12米。在特别低的地方,还采用了多层连拱技术,有些地方的3层拱桥高达49米。[MSOffice1]在引水工程中,他们大量使用在水中能够快速凝固的高强度、不透水的硬性混凝土。同时还采用了虹吸技术和筑坝蓄水技术等。古罗马人熟知水的控制与试验方法,对沟渠经常进行检查、并有专人维护。引水工程不但在罗马城有,在罗马统治的法国与北非也有,不但为城市供水,也可以为农田灌溉。

公共浴场规划包括一个空阔的大花园,其周围是俱乐部用的配房,浴室建在花园中央或后面。其主体建筑有三大浴室:冷室、热室与温室,有小浴室若干,还有庭院。罗马式浴室从较大的私人住房里的浴室到公共浴场,规模不一,其基本特征是:一个供应冷热水的完备的系统;浴室的热池及温池的热源,由地板下

烧火,使烟和热空气通过空心墙来供应;浴室里有足够的温水与冷水盆。

三、“条条道路通罗马”

罗马帝国为了在广阔的疆域内巩固自己的统治,还大兴道路工程。维特鲁维(Vitruvius,公元前1世纪末)在其著作《建筑学十讲》中把当时建筑学知识汇集起来,并对筑路作了详细的论述。罗马道路系统与前人根本不同。古代人在某些地方用天然石板覆盖他们城市的街道路面,希腊人也这样做,他们搞平道路,并在岩石面刻出人工的轮辙。但罗马人在修筑人造道路时尽可能先挖出路基槽,道路由四层组成,并有固定的排水沟。这样的公路绵延数千公里,为行进的军队、商队提供了方便与安全的道路。罗马公路系统是地中海地区宏伟的古代交通运输网。一线从不列颠到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一线从多瑙河到西班牙和北非。

罗马人主要为了军事目的共筑硬面公路80000公里。第一条阿庇亚大道公元前312年由监察官凯库斯督造,东南向。公元前2世纪初又有4条大道从罗马向外伸展:奥勒利亚大道至热努亚(今热那亚),西北向;弗拉米亚大道,北向,至亚得里亚海岸;瓦莱里亚大道,东向,横穿亚平宁半岛;拉丁大道,东南向,在卡普阿附近与阿庇亚大道连接。另有无数的支线通往帝国各行省,故谚语云“条条道路通罗马”。罗马公路的特点是路直、路基坚实,路面呈拱形以利排水,材料为火山混凝土。罗马公路系统为罗马的征服与统治创造了条件,并为后来的民族大迁徙与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道路。罗马时代的道路如此之便利,直到铁路的出现,人们旅行的速度才超过它。

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罗马人总结了栽培作物与饲养家

畜的经验,并着手进行了研究与论述。加图(Cato, 公元前234~前149)的《农业志》记载了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从事农业与畜牧

业的技术与情况。瓦罗(Varro, 公元前116~前27)的《论农业》

分三篇分别讲述了谷类、豆科作物、橄榄树及葡萄的栽培法,牛、羊、猪、马的饲养法和各种小动物的饲养法。罗马帝国初期,维吉尔(公元前70~前19)的《农事诗》记载了休耕、轮栽、施肥、整地、耕作和种子的处理技术。由此可知,罗马的农业已有相当的发展了。与此同时,不论罗马还是希腊,纺织业都是一种家庭手工业。奥古斯都皇帝及其妻女都以自行解决穿衣问题而自豪。在实用技术上值得一提的还有玻璃的应用,由于叙利亚发明了玻璃吹制法,使玻璃成为十分重要的材料,亚历山大利亚建立了玻璃厂,罗马人在公元前20年开始生产玻璃,到公元2世纪,玻璃的使用相当流行。

§2.5关于希腊罗马科学的几点结论

早期自然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的特征首先,在于它们具有明显的理性倾向。科学史家的通常提法是:希腊人对于自然的认识,体现了以理性为原则战胜宗教和神话。这是人类认识自然

的重要进步,是人类理性的胜利。不论米利都学派,还是早期

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都不例外。

丹皮尔在评价米利都学派时说,这一学派的重要性在于,它第一个假定整个宇宙是自然的,是普通知识和理性的探讨所可以解释的。这样一来,

超自然的鬼

神就消灭了5[5][⑤]。实际上,这是人类科学地认识自然的起点。而在这以前,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以巫术、图腾崇拜和神话等形式出现的,自然认识的成果都包括在原始宗教和神话等认识形式之中。丹皮尔说得好,“科学并不是在一片广阔而有益于健康的草原——愚昧的草原——上发芽成长的,而是在一片有害的丛林——巫术和迷信的丛林——中发芽成长的……”6[6][⑥]。比如早期医学与巫术、天文学与占星术就分不开。

其次,古代自然观具有朴素辩证法的特点和物活论的色彩。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把整个自然界都看成是一个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如赫拉克里特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此外,古希腊人还很注意“凝聚和扩散”、“结合和分离”等对立统一的景象。这是从总体上、发展上来把握自然界的本质。

但是,为什么古代人把自然界看成一个生、灭的过程呢?这里并没有什么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做依据,而是有一种物活论(hylozism)的色彩。这是与现代辩证自然观的重要区别之一。所谓物活论,就是把自然界的一切变化看成类似于有机体的生长和发育的过程并且所有自然物都具有活力和生命力。之所以古代人的自然观有物活论的色彩,是因为当时人们还不能区分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他们就把自然界的一切发展变化,看成是一种类似于人和有机体的生命过程。他们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并且靠这个力量发展,于是就有了类似于人的出生、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过程。换句话说,凡是发生着、发育着、衰老着、死亡着的东西,就是自然界。这样一来,自然界就被某种非物质的活力(或生命力)所支配。

这种观点表明了古代自然观的不彻底性。因为,既然所有发展变化的东西都有一种活力,那么最后势必不能摆脱神和上帝的主宰。古代自然观的这种不彻底性,在它的几个代表人物那里都有表现。如:阿那克西米尼一方面说空气是组成自然界的基本元素,另一方面又说空气是一种灵魂。泰勒斯说:磁石是有灵魂的。毕达哥拉斯更是明显地主张“灵魂不死”。亚里士多德主张:凡是自身具有运动的能力的,就是自然。盖伦认为:人的大脑有“灵液”和“灵气”;血液的流动就是由“灵气”推动的,等等。从这些例子我们看到,在古希腊人的自然观里已经包藏着后来分裂的种子。

最后,关于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第一,这些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在总体上基本是正确的;第二,其中大部分猜测在细节上往往流于荒谬。正是这两个特点以及希腊人自然观的上述不彻底性,决定了后来的“分裂”。但是,无论如何希腊自然哲学使人类从原始宗教的思维方式前进到理性的思维方式,这是不可抹煞的。

关于古代自然哲学在科学思想史上的地位问题,作为科学史家的恩格斯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就同样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7[7][⑦]而从哲学史地位上讲,自然哲学“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8[8][⑧]近代科学在思维方式上从分解思维到辩证思维的变革,应当说是得益于希腊自然哲学

5[5][⑤]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75·第48页

6[6][⑥]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75·第29页

7[7][⑦]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第49页

8[8][⑧]同上,第35页

《西方科学的起源》读书报告

《西方科学的起源》读书报告 《西方科学的起源》是美国学者戴维·林德伯格的著作,林德伯格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著名科学史教授,曾任人文研究所所长,作者本人于1999年获世界科学史界最高奖项——萨顿奖章。本书有一个很显眼的副标题——公元前六百年至公元一千四百五十年宗教、哲学和社会建制大背景下的欧洲科学传统,我们首先从这里得知了本书探讨的范围问题,包括历史的和空间的范围,其实作者在此也是有深层次考虑的。本书是一本普及性的读物,所以作者在本书中始终贯彻的一个原则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但这并不能影响作者在书本中叙述的思想的深刻性,也并不妨碍此书的学术价值。关于近现代的西方科学技术,我们大多都是熟知的,即使谈不上了如指掌,但置身于其中,我们还是或多或少能够切身感触到的,但把历史向前推进到中世纪,甚至古希腊,我们又知道多少呢?恐怕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吧,林德伯格著此书,首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想我们介绍具体的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历史,除此之外,作者还把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介绍给读者。 在本书中,作者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引领我们走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画卷,顺着作者指引的方向,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科学的雏形,然后在各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宗教的、哲学的因素和背景影响下科学是如何一步步向前发展的,是如何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又辗转到了伊斯兰世界的,然后静静地等待文艺复兴的曙光,所有这一切,作者在书中都有详实而审慎的叙述,同时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观点,新颖严谨的方法论,突出强调了作者本人相当重视各种社会文化背景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在书中,林德伯格本人叙述的范围是相当宽泛的,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科学领域,包括数学、医学、天文学、物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等,不仅如此,他还说明了那一段时期西方科学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有关科学本身或科学人物的主题和历史事件,并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思想和观点。阅读此书,我们不仅获得巨大的信息量,而且可以和林德伯格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争论,林德伯格给我们留下了太多需要讨论的空间,他告诉我们,研究历史,包括科学历史,不是让我们去给过去打分,而是去理解过去。本书的内容看似浅显,实则蕴寓着

【学霸优课】2017历史一轮对点训练05-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①苏格拉底②亚里士多德③朱熹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西方思想家思想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只是阐述了知识和美德的关系;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中,则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过度、不及和中间”,因此,他极不赞成放纵欲望的行为,提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病痛;中国宋代的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明朝李贽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故正确答案为D项。 2.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 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理念是万物本原 答案 C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苏格拉底通过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不偏听偏信,故C项正确。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培养科学精神提升核心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b5633986.html, 培养科学精神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黄福裕 来源:《新课程研究·上旬》2017年第06期 【摘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科学教学中 有机渗透科学精神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待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不畏权威的批判精神,渗透淡薄名利的奉献精神。教师要在引领学生进入科学殿堂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激励他们开拓进取,勇攀科学高峰,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提升核心素养,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未来人才。 【关键词】科学精神;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6-0027-02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探索科学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是衡量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指标,更是构成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蔡德诚先生将其概括为:客观的依据,理性的 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以及宽容的激励等六方面。现实生活中急功近利、浮夸浮躁、重数量轻质量、不端行为等,都与科学精神缺失有关。从某个角度来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甚于探究技能与知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的文化内涵,引领学生进入科学殿堂,激励他们勇攀科学高峰,塑造完美人格,培养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科学探究是学生基于假设通过实证获取证据的过程,是典型的用事实说话,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品格,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科学课中,有些老师用学生喜欢的魔术来激趣,但如果不揭开魔术蕴含的科学道理,学生会误以为有一种超常的魔力在起作用,因此科学老师要慎用魔术。在《变色花》一课教学中,笔者给白色纸花喷上某 种液体,结果白花变成有绿叶衬托下的红花,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急于想知道真相,于是,下面的教学活动以揭开魔术的真相为主线。孩子们用紫甘蓝汁分别滴入小苏打和醋,发现紫甘蓝的颜色改变,自行揭开纸花变色的奥秘,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魔术”总是蕴含着科学原理,并非不合常理的魔力使然,只有善于分析和思考,才能揭开魔术的真相。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科学教育追求的核心价值。创新工场CEO李开复曾提到:一位实习生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但是别人却无法重复。原来他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笔者以这则事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他们在交流中领悟了:科学结论要经得起重复验证,做事情要诚实守信,要用事实说话,不能虚构

科学对西方文化影响

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科学创新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纵观科学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创新都导致了科学理论体系和结构的重新建构,使科学前所未有地迅速发展。而科学又转变为一种改变世界面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了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什么是科学创新?科学创新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的一种精神劳动。它体现在科学研究人员的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也包括科学活动中的整个环境,即创新的氛围。科学创新的成果是知识、概念、原理、假说和理论等。这些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文化的深层次层面,也即文化的狭义方面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它由人们的思维方式,信仰信念,价值取向等思想观念因素组成。这些因素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进化”的“基因”[1]。 众所周知,文化有强烈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2],“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科学同其他文化一样,也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3]。不同民族或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科学。“西方科学几乎是唯一存留到今天的科学形态,取得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卓越成就,并展现了发展的远景”[3]。为什么只有西方科学能够如此呢? 这无疑是由于西方科学携带了西方文化的全套基因,并在这种文化基因的“遗传”下生存竞争,在创新中持续发展。 西方科学的发展实际上是科学创新的过程。表现在科学家身上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表现在西方国家则是他们有着良好的创新氛围,而这些都与文化息息相关。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科学奖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至今获奖的科学家已经有几百位了,他们当中大多数是西方科学家。华裔科学家只有杨振宁等六人获得[4],而他们都不是在中国本土成长的或成就科学事业的,中国本土至今未曾有一人获得。这说明,每个做出重大科学创新的科学家都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思想观念上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 西方科学是在西方文化的滋润下发展起来的,并造就了西方国家的国富民强。本文试图以西方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科学创新中的西方文化因素,分析这些文化因素在科学创新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我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创新的影响。 一、热衷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是科学创新的初衷和源泉 西方科学和西方文化都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这种哲学同时也是科学。古希腊自然哲学是西方科学的萌芽,古希腊的哲学家几乎全是自然哲学家。 古希腊哲学家热衷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他们探索自然界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探索自然界的本原是什么。第二,探索常见的自然现象。第三,热衷于几何学研究。如亚里士多德研究小鸡发育,准备了21只鸡蛋,每天打破一个鸡蛋,详细记录小鸡坯胎的发育过程。又比如阿里斯塔克对太阳、月亮和地球三个星球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太阳和月亮的大小与距离》。再比如欧几里得由5个公设、5个公理、23个定义,推导出467个命题,得出欧氏几何定理。 古希腊哲学家思考自然问题到了痴迷的境界。关于这一点,泰勒思掉进土坑的传说很能说明问题。泰勒思成天思考天体问题,连走路也在思考。一天掉进土坑里,被一名色雷斯妇女看见。这位妇人笑他说:你眼前的路都看不清,还去研究天上的事情[5]63。 古希腊人热衷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西方科学得以诞生,成为科学创新的初衷和源泉。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属于道德哲学,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古代哲人对研究自然界兴趣不大,因为他们认为“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6],而更多关注和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无科学创新的初衷和源泉。 二、为了求知和摆脱愚昧是科学创新的本意和目的所在 古希腊人思考自然,研究自然,他们把这看做是人类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学术活动。这是由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摆脱愚蠢,显然,他们是为了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目的”。在他看来,“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7]。古希腊人的这种仅仅为了“求知”,为了“摆脱愚蠢”而从事自由学术研究,并不赋予其任何实用目的的价值取向为整个西方文化所继承。 在探索自然的目的这一点上,古代东方各民族与古希腊人是有显著区别的。比如古代埃及有比较发达的几何学,但埃及人之所以重视这门学科,是因为丈量土地的需要。又比如古代中国人的天文学发达,但中国的天文学主要是为王朝政治服务的,同占星术密不可分。 在科学史上,法拉第花了11年时间研究磁生电的方法,并最终得到磁感应原理。他绝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原理会成为未来改变整个世界面貌的电气技术的基础;麦克斯韦也绝不是为了今天的无线电通讯技术才把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抽象化、数学化,并预言电磁波存在的;普朗克也绝不是为了今天的量子计算机、激光技术和超导技术才提出量子假说的;孟德尔、韦斯曼、摩尔根更不是为了今天的转基因技术才去研究生物的遗传现象的。事实上,西方科学的几乎所有重大成果的获得都与实用目的无关。当然,其中许多成果后来都变成了技术,有了实用价值,但那

七年级生物下册 11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同步练习题)人教版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轻松练习 趣味导读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按照这本书中的理论,达尔文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都是进化而来的。他曾提出人类的祖先与大猩猩和黑猩猩存在亲缘关系。当时,很多人都无法接受他的观点,因此人们经常进行人类起源的辩论。最著名的一场辨论是在科学家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主教之间进行的。这是1860年6月牛津大学大不列颠会的一次会议上,人们都想听听主教对“猴子理论”的谴责。听众大都反对达尔文的观点,但是赫胥黎却支持达尔文的观点,因此主教斯文地问他:“请问这位宣称自己是猴子后裔的先生,您是通过祖父还是通过祖母接受猴子血统的呢?”这时,赫胥黎坚定的说他“宁愿要一个可怜的猿猴作为自己的祖先,也不要一个运用自己优厚的天赋和巨大影响,却把嘲讽奚落带进庄严的科学讨论辩论会的人作祖先”。对于人类起源,你认为达尔文的观点正确吗?收集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在课上与同学们进行一场辩论吧! 智能点拔 例1.观察距今300万年的露西化石的骨骼,她的上肢和 下肢是否有区别?根据化石,分析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思路分析:本题需要运用比较观察的学习方法。用比较思 维的方法去观察化石在形态上的不同点。从“露西”的骨骼化 石看,她的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露西”具有较为 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这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 立行走的运动方式。 答案:她的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露西”具有 较为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这说明她可能采取 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 例2.下列不属于人类特有的特征的是( ) A.有复杂的语言 B.使用工具 C.直立行走 D.大脑 发达 分析:人类会使用工具,但类人猿也会使用具,因此不能 称其为特征。而有复杂的语言、直立行走、都是人类所特有的, 人类的大脑是动物中最发达的,因此也可算是人类特有的特 征。因此,本题答案是B。 课堂反馈 画龙点睛 1.19世纪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提出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提出了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 2.在地带,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 3.“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慧眼识珠 1.下列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是( )

化学科学的起源

化学科学的起源: 一、化学的前奏 1.人类文明的起点——火的利用 利用火能够产生各种各样化学反应这个特点,人类开始了制陶、冶金、酿造等工艺。2.历史悠久的工艺——制陶 制陶过程改变了粘土的性质,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gài)、氧化镁(m ěi)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陶器具备了防水耐用的优良性质。 3.冶金化学的兴起 红铜、铜矿石(孔雀石)+木炭—(加热)—>金属铜、锡(xī)和铅(qiān)、青铜(铜和锡的合金,有时也含有铅)——>兵器、铜币、“司母戊”鼎、编钟。 炼铁:木炭炼铁,木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把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为金属铁。4.中国的重大贡献——火药 火药的三种原料是硫磺、硝(xiāo)石和木炭 5.炼丹术与炼金术 炼金家想要点石成金,通过某种手段把铜、铅、锡、铁等贱金属转变为金、银等贵金属。化学实验仪器:蒸馏器、熔化炉、加热锅、烧杯及过滤装置等。 实验理论、化学实验方法、化学仪器以及炼丹、炼金著作,开挖了化学这门科学的先河。 二、创建近代化学理论——探索物质结构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但是,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英国的波义耳第一次给元素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被认为是将化学确立为科学的人。 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元素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创立的原子学说进一步解答了这个问题。 随后意大利化学家阿佛加德罗又于1811 年提出了分子学说,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 化学由宏观进入到微观的层次,使化学研究建立在原子和分子水平的基础上。 三、现代化学的兴起 19世纪末,物理学上出现了三大发现,即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这些新发现猛烈地冲击了道尔顿关于原子不可分割的观念,从而打开了原子和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大门,揭露了微观世界中更深层次的奥秘。 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化学研究的内容: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关于物质化学变化的科学。具体来说,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或离子层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和外界变化条件的科学。 简而言之,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 研究化学的目的: 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都与化学息息相关。 (1)化学对我们的衣食住行贡献巨大。 (2)化学对于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3)促进其他基础学科和应用科学的发展和交叉学科的形成。如:环境化学、能源化学、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浅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浅谈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起源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使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说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就不得不提到古希腊。一般来讲,古希腊是指从希腊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共和国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由于古希腊文明对罗马帝国有过重大影响,后者将前者的文明吸收并带到环地中海和欧洲的许多地区,因此一般认为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础。为什么古希腊文明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指导人类的文明进步呢?因为古希腊独有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其科学精神源于其深厚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主要是超脱了知识世俗实用功能需要,对知识本身感兴趣,着迷于知识的确定性的思想方式。在柏拉图那里,深刻道出希腊科学之所以发达的关键:希腊科学之所以发达,显然和希腊不斤斤计较实际利益,把沉醉于科学研究和真理追求本身的热情视为“至善”之美德和“最高幸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科学家,如果仅仅局限于与从实际利益出发,而缺乏对沉思的热情——一种不为名利所束缚的希腊的“自由精神”,不可能是伟大的。探索超脱现象的本真知识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追求。“自由”是摆脱外在欲望,为知识而知识。“自在”是自由地寻求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体验和乐趣。比如在古代集权制的中国,研究天文历法主要是为了制定农耕时间,统筹祭祀活动,预测天下大事等。希腊人则认为研究天体运行活动及规律是纯粹的问题,因而是最高尚的。在物质问题上,希腊人首先提出理论,他们不屑于机械技术中的具体知识,推崇从问题上进行推理,追根溯源的探讨问题。从米利都学派第一个假定整个宇宙是自然的,对自然本原的物质构成就在争论和不断的探索。追寻的本原是根据,亦是我们生活的存在的基础。科学追求根据,纯粹追求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对真理进行扩展。这种科学精神是古希腊人独特的气质,其他文明未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精)

考点1 人是万物的尺度 (1) 考点2、人性的复苏 (7) 一、文艺复兴 (8) 四、宗教改革: (13) 考点3 启蒙运动 (18) ▲易错知识点 (30) 【高考题】 (32)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考点1 人是万物的尺度 I、考点和要求 一、考点 (1)智者学派 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 (2)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二、要求 知道智者学派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了解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主张;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II、基础知识梳理 一、智者运动(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1、出现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

(此时中国为战国时期) 2、出现原因(背景): (1)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和平民地位的提高; (2)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3)个人主义的成长; (4)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3、内容: (1)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 (2)关心与人类自身更加密切相关的问题。 4、特点:(1)-(4)P90 5、主要代表:普罗塔哥拉 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表现出人文主义倾向),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6、评价: (1)智者运动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表明希腊人已清楚地意识到人才是社会舞台的主角.) (2)是在原始宗教…… (3)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智者运动是西方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普罗塔哥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积极:智者学派强调人是客观事物的主题,否定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对社会产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具有高度的自信,从而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局限:(1)把人的感觉看成是真理的标准,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 (2)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文艺复兴有相似之处) 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1、地位: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被马克思成为“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 2、主张:(1)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中西方科学思想对比研究论文正文

中西方科学思想对比研究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cientific ideology of west and China

摘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古代至现代中西方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科学发展的贡献,通过对比两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发现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此来探索两者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中西医为例进一步阐述论文的观点,并加以归纳。研究表明,中西方科学思想在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融合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同时运用中西方科学思想,对于科学的发展速度和范围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ancient and modern western science and the main content and the performance, and 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to explore the future trend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shows that Chinese and western scientific idea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domain eac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both to promote each other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fusion is the future trend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cess and using Chinese and western science thoughts fo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peed and scope can have a big stimulative effect. 关键字:科学思想;中西医;探索;互补 Keyword:science thought; west and China physic; explore; paratope

东西方科学之比较1

东西方科学之比较[1] ——为了超越文化多样性与科学单一性的矛盾 朴昌根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韩国研究中心,2004-12-12脱稿) 引言 长期以来,所谓“李约瑟难题”[2]吸引着众多学者,也困惑着众多学者。人们围绕“中国究竟有没有传统科学?”、“中国传统科学是否领先于西方?”、“近代科学为什么未能在中国诞生,而在西方诞生?”等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但是,至今未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 本文的目的不是系统地直接讨论“李约瑟难题”,本文的讨论也不局限于“李约瑟难题”。本文将在西方和东亚的传统科学以及传统科学思想的比较中考察东亚传统科学的发展方向,从中阐述超越文化多样性与科学单一性之间矛盾的可能性。 为了便于讨论,笔者首先要在东亚有没有传统科学的问题上阐明自己的观点。 恩格斯曾经说道:近代自然科学“同希腊人的天才的直觉和阿拉伯人的零散的无联系的研究比较起来,可以说得上是唯一的科学”。[3]不难看出,古代希腊人和阿拉伯人的学术成果能否看作科学,人们有不同的观点。但是,现代科学史家们通常不反对使用“古代科学”、“中世纪科学”、“巴比伦科学”、“埃及科学”、“希腊科学”等用语。 围绕中国传统时代有没有科学的问题,也有两种不同观点。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技术而无科学”[4];另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时代既有技术亦有科学。这显然与论者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定义有关,而且与如何运用这些定义解释科技史料有关。可以说,科学与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是对各种自然现象的理论性解释,而技术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性知识。当然,这并不否认科学可以有实用性,而技术可以有体系。 笔者认为,如同人们经常使用“巴比伦科学”、“埃及科学”、“希腊科学”等用语一样,我们也可以使用“中国传统科学”、“韩国传统科学”、“东亚传统科学”等用语。这里,“科学”是指数学和自然科学,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 西方科学的源流 西方科学[5]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代埃及科学和巴比伦科学。其特征在于实用性和神话性的结合。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是当时几乎所有科学活动的一个直接目的。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满足于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试图从他们所

第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复习知识线索

第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单元线索: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人文主义的复兴(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发展(欧洲宗教改革、欧洲启蒙运动) 一、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1、自然哲学的兴起:泰勒斯――西方哲学之父,万物皆生于水,归于水; 2、智者学派: ①产生背景: a经济基础:古希腊奴隶制经济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 b政治条件: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 c人才结构: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②思想主张:a讨论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b价值标准跟人的感觉、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标准具有相对性 ③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评价:a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b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3、苏格拉底:① a认识你自己 b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与道德的结合;②评价: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4、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思想家) ①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著作:《形而上学》、《政治学》 最大哲学成就:逻辑学 ②评价:a百科全书式的学者。B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c把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二、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历史背景 ①经济因素: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 ②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 ③基督教垄断西欧文化教育,人们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 ④意大利人才众多; ⑤黑死病的蔓延促使人们的觉醒。 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 思想。 3、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二)主要成就 1、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2、后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3、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三)文艺复兴历史意义 1、性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是资产阶级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西方人文精 神的复兴阶段。 2 历史作用:

现代科学的起源

现代科学的起源 在某些伟大的文明中,科学事业所需要的奇特的心理均衡只是偶尔出现,而且产生的效果极微。例如,我们对中国的艺术、文学和人生哲学知道得愈多,就会愈加羡慕这个文化所达到的高度。几千年来,中国不断出现聪明好学的人,毕生献身于学术研究。从文明的历史和影响的广泛看来,中国的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中国人就个人的情况来说,从事研究的秉赋是无可置疑的,然而中国的科学毕竟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中国如此任其自生自灭的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它能在科学上取得任何成就。印度的情形也是这样。同时,如果波斯人奴役了希腊的话,我们就没有充分理由可以相信科学会在欧洲繁荣起来。罗马人在这方面并没有表现什么创造性。纵使就已然的情形来说,希腊人虽然掀起了这个运动,但却没有用现代欧洲所表现的那种热情来支持这个运动。我们说的并不是大西洋两岸最近几代的欧洲人民,而是指宗教改革时期范围较小的欧洲而言。那时欧洲的人民都沉浸在战争和宗教的纷争里。我们不妨看看地中海东岸从西西里到西亚细亚这一个区域,在阿基米德死后(纪元前212年)到鞑靼入侵这1400年中的情形。那儿曾发生过多次的战争、革命和宗教变革。 但和16、17世纪整个欧洲的战争比起来情形坏不了多少。那儿也有一个伟大而繁荣的文明。其中夹杂着异教的、基督教的和伊斯兰教的成分。在那一个时期里,科学上也增添了不少的东西。但整个地看来,进展还是迟缓而迂回曲折的。除开数学一项以外,文艺复兴时起的人还得从阿基米德已经达到的地步开始。在医学和天文学方面已经有了若干进步,但整个的进展情况和17世纪那种令人惊讶的成就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不妨把1560年伽利略和凯普勒即将出生之前到1700年牛顿鼎盛时期止这一段时间中所产生的科学进步,和上述刚好长了十倍的古代的进步相比较,事情就不言而喻了。

西方近现代思想科学与文艺专题练习

西方近现代思想科学与文学艺术专题练习 1.(2010·金华模拟)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希腊思想之复活’和‘原始基督教复活”’。下列对这两大潮流共同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都发生在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代 B.都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C.都涉及到非常广泛的社会层面 D.都起到破除基督教神学束缚的作用 【解析】选C。材料中‘希腊思想之复活’是指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只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原始基督教复活’是指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涉及到非常广泛的社会层面。2.(2010·东莞模拟)某作品第一次用现实主义笔法讽刺了基督教会的虚伪和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因其关注点是人,所以被称为“人曲”。该作品应该出现于A.智者学派孕育时期 B.文艺复兴运动时期 C.宗教改革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解析】选B。“人曲”指的是薄伽丘的《十日谈》,所以选择B。 3.(2010·南京模拟)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社会契约论 B.人民主权说 C.三权分立说 D.天赋人权说 【解析】选A.这种结合的形式指的就是根据社会契约形成的社会组织。 4.(2010·潍坊模拟)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维新派提出“托古改制”。其相同目的是 A.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B.弘扬传统文化 C.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D.主张政治变革 【解析】选C。文艺复兴打着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旗号,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康有为等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为其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减少阻力,故C 是两者的共同点。 5.(2010·泰安模拟)德意志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认为,科学的发展会推动哲学的进步。他能够举出的最佳论据是 A.牛顿及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 C.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 D.康德及其《纯粹理性批判》 【解析】选A. 牛顿及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对哲学和神学影响很大。 6.2009年2月12日是伟大科学家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同时也是其《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全世界的纪念活动悄然兴起。而在150年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引起了宗教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叫嚣“打倒进化论”,而支持者称达尔文是“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这说明了 ①达尔文的进化论实际上否定了上帝造人说②达尔文的进化论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③达尔文的进化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④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了牛顿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 ②④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①②比较容易判断,③表述错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力量已经进一步壮大,因而“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说法错误。④中宗教改革是在16世纪,因此④表述错误。7.(2010·扬州模拟)下图是2001-2006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额,该图不能说明的是

2020高考历史 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年-2019年)(全国通用)知识点8: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知识点8: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与近现代世界科技文化 的发展 1、人类文明的时空创造,历经岁月的冲刷,留下星罗棋布的文化遗迹。观察下图,对图中所示地点的文化遗迹,标注正确的是( ) A.①—德尔菲遗址 B.②—雅典卫城遗址 C.③—奥林匹亚遗址 D.④—亚里土多德诞生地 2、下图是古希腊陶器上描绘重装步兵赛跑的画面。它反映了() ①奋发上进的城邦精神 ②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 ③追求健美的心理和审美观念

④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斯多亚学派创始人芝诺认为一切事物都与自然为一体,宇宙国家不分种族与阶级,人皆平等。塞内卡亦认为“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上述哲学家及其主张所表达的思想( ) ①成为近代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来源 ②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③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 ④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A.①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5、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推崇教会文本的权威,崇拜圣徒,有学者批判道:他们“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反映了该学者主张( ) A.人性解放 B.政治启蒙 C.禁欲主义 D.与上帝对话 6、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7、文艺复兴时期,透视、人体比例、解剖学等受到艺术家们的广泛关注。达·芬奇称画家是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这表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 ) A.绘画不再以宗教为主要题材 B.绘画多表现当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C.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 D.画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的万物 8、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

如何理解现代科学精神

现代科学精神之浅见 ——1401120096 研一2班通信工程学院孟梅梅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费尔巴哈说:“热爱科学就是热爱真理”,周海中说:“科学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那么何为科学精神?又何为现代科学精神呢?它们又包含怎样的内在意义呢? 何为科学精神呢? 我认为科学即真理,那么科学精神便是探寻真理并捍卫真理。科学精神大致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和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科学精神的核心在于实事求是,内在动力在于创新,不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便不是科学,没有了创新精神科学就无法进步。想来,国家乃至全人类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其本质特征在于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崇尚理性质疑,恪守严谨缜密的方法,坚持自由平等探索的原则,并指出科学技术是要服务于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福祉。 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科学精神无疑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源源动力以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科学精神起源于希腊自由的人性理想,最初是一种属于希腊文明的思维方式,它不考虑知识的实用和功利,而只关注真理的内在推演。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理性的原则是内在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起源于希腊理性科学的科学精神开始于自然的发明。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科学精神的内涵不断地丰富。 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倡导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崇尚理性质疑,恪守严谨缜密的方法,坚持平等自由探索的原则,强调科学技术要服务于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福祉。 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于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以及弘扬理性。科学精神是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学术自由,用继承与批判的态度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精神鼓励发现以及创造新的知识,并鼓励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在尊重已有认识的同时,崇尚进行理性的质疑。科学精神不承认任何亘古不变的教条,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前沿。同时,科学精神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对任何人所作的研究、陈述、见解以及论断都要进行实证

西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科学哲学技术概论”课程论文 西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姓名: 学号: 系部: 专业班级: 任课老师: 2013年12月10日

摘要 文艺复兴时候的很多著名哲学家同样又是很棒的科学家或者博物学者等等, 但是后来科学由于门目扩大,所以被独立的划分成一个学科,早期的科学与哲学基本上是不分离的。就是说早期的时候你可以叫一个科学家叫哲学家。所以在哲学与科学之间是有着一定联系的。 关键词:科学的起源;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历史

ABSTRACT science and philosophy is basically not separated in the early,the people who is a scientist is a Philosopher too.So,there is something similar 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Key Words:the Origin of scienc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目录 ........................................................................................................................ III 1古希腊的哲学 (1) 1.1古希腊哲学的产生 (1) 1.2古希腊哲学的历史地位 (1) 1.3古希腊哲学与科学 (2) 2 西方近代哲学 (3) 2.1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3) 2.2中期近代哲学 (4) 2.3 康德时期及以后 (4) 2.3.1德国古典哲学 (4) 2.3.2德国唯心主义 (4) 2.3.3理性主义 (5) 3 科学的发展 (5) 3.1 近代科学 (5) 3.1.1理性客观 (5) 3.1.2可证伪 (5) 3.1.3存在一个适用范围 (6) 3.1.4普遍必然性 (6) 3.2 科学与哲学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1) 致谢 (2)

科学问题的来源

科学问题的来源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科学问题的来源1.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理论来自于实践,并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原有的科学理论不能解释实践中出现的新事实的时候,或者与原有理论不相容时,这就便原有理论出现危机,暴露出局限性,导致科学问题产生。如电子的发现与原子不可分理论的矛盾,水里近日点摄动与牛顿力学的矛盾。当对同一事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和实验,其实验结果从理论上无法作出统—解释时,也会产生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2.从科学理论内部中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理论应该是自圆其说的,其本身不应该在存在任何矛盾。自从—种理论或一个概念中可以推出逻辑矛盾时,就表明其存在内在缺陷和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数学中的悖论和物理学、天文学中的佯谬就是其中典型的情况。—个理论,如果看上去没有问题,但在推论中却证明了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等价式.这个理论就包含悖论。佯谬也只有悖论的性质。如果从—个理论中能推出它不能成立的结论,就构成一个佯谬。佯谬和悖论或者表明理论本身有缺陷,或者表明理论中蕴含着未被人知的深刻内容.需要科学家们进行进—步探讨。科学发展中曾出现过数学中的罗京悖论、无穷小悖论谢县其中的典型例子。 3.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产生问题; 由于研究首之间存在不同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在一个学科领域对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形成不同的理论或不同学派。如天文学小的口心说与地心说,地质

学中的渐变论与灾变论等等。通过学术争鸣,可以澄清理论的是与非,推动理论的发展。 4.从社会需要和现在生产技术手段的局限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一般都是生产中有某种需要,为满足这种需要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16、17世纪,意大利因治理山洪的需要咐促成了流体力学的产生;18世纪机器的制造和应用,给近代力学的创立提供了现实的支撑点和刺激力。 5.科学理论的来源除了上述来源外还有其他途径。但不管以哪种形式出现的矛盾, 作为科学问题多是通过对当时科学背景知识进行分析的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