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数学《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三年级数学《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三年级数学《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三年级数学《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三年级数学《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1.使学生能用乘法口算直接估算.

2.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口算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口算进行估算.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8003= 20xx= 2504= 3005=

243= 604= 2402= 1920=

3070= 6003= 8090= 184=

2.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

98 429 591 7692 8170

二、探究新知.

1.介绍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也只要算出近似数,不需要算出准确数.这样的计算叫做估算.

2.板书课题: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3.教学例11:

(1)让学生读题,找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意.

(2)提问:大约收大枣多少千克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大枣的重量不必求出准确的千克数.

(3)分析:816是800多一些,接近800,多出的16不满100的一半(50),也就是十位上不满5,把百位后面的尾数舍去,816的近似数是800.

(4)估算时,先求出大枣重量的近似数,为了不忘记,可以把近似数写在816的下面.

(千克)

想:816约等于800,800乘3等于2400.

答:大约收大枣2400千克.

(5)因为是大约收大枣的千克数,因此用符号表示约等于,81632400(千克),答时,不要丢掉大约两字.

(6)反馈练习:7144.

4.用类推法分组自学例12.

(1)每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结果,并口述解题思路.

(2)使学生明确:

295接近300,95过100的一半(50),也就是十位上的数满5,把百位后面的尾数略去后,向百位进1,295的近似数是300. 2959,可以这样估算3009,得2700.过程如下:

(米)

答:小王家离学校大约有2700米.

(3)用准确数计算.

2959=2655(米)

2655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得2700.

说明估算和实际乘的结果相同.

(4)反馈:5846.

三、课堂小结.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先把另一个因数的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和一位数相乘.

四、随堂练习.

1.说一说把第一个因数用四舍五入法看作是多少?(口答)

8263 4886 2064 6924 3107

2.(1)一个因数是715,另一个因数是7,积大约是多少?

(2)195乘以4大得多少?估算的结果比乘得的准确数大一些还是小一些?

五、布置作业.

联系生活实际调查一下:

1.本校有学生()人,大约是()人.

2.本街道(居民楼或本村)有居民()人,大约()人.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课堂教学设计3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课堂教学设计3 篇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力目标: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意识和 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班级姓名学号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1)两位数乘一个不为0的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2)三位数乘一个不为0的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3)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4)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积不一定有0。 (5)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乘数末尾有几个 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所以积的末尾一定有0。【至少有这么多个零】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一个数乘以倍数;倍数关系一定要看清后再选择合适的方法。 (7)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乘后面两个数的乘积。 如:150×3×2=150×6 (8)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变大用乘法,变小用除法,求倍数也是用除法”】 (9)“一个来回”是走了这段路的两次。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 (1)常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和克。 (2)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作公斤。 (3)称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4)常用的秤有电子秤、盘秤、台秤、体重秤、天平…… (4)1千克有多重—— 5个大苹果大约重1千克;10个橘子大约重1千克; 18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4本数学书大约重1千克。 (5)1克大约有多重—— 1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5粒黄豆大约重1克; (6)几种常见物品的质量—— 1个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30千克; 1本数学书大约重250克;1只苹果大约重200克; 1只鸡蛋大约重60克;1枚1角硬币大约重3克; 1枚1元硬币大约重6克; (7)1千克=1000克。 (8)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以不超过5克为宜。 (9)水+空杯=总重,总重-水=空杯,总重-空杯=水。 (10)一定要看清单位,是以克为单位还是以千克为单位,单位不一样一定要换算单位。 (11)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12)填写单位时一定要看清是填长度还是重量。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作长,短边的长叫作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作边长。 (4)求长方形的周长,可以先算长加宽的和,再乘2。也可以先算2条长,2条宽,再把结果相加。 (5)长方形的长宽和等于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周长÷2=长宽和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6)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7)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只要是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找它的长和宽,然后用公式去算。求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要找它的边长,然后用公式去算。】 (7)把一个长方形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等于长方形的宽。 8.【一面靠墙围菜地】篱笆最长=长×2+宽篱笆最短=宽×2+长 9.画图题:画一个周长是多少的长方形,先让周长÷2,得到长加宽的和,然后再将和分一分,确定长和宽。 10.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说明它们长与宽的和相等,但长和宽不一定分别相等。

(完整)三年级下册数学竖式计算和脱式计算

竖式计算 43×12=34×26=60×45=70×42=19×77= 44×21=76×48=90×34=37×25=75×52= 23×23=45×66=22×36=36×47=39×23= 105×5=72×42=18×45=18×90=60×54= 43×22=85×25=89×44=32×65=23×19= 34×11=46×65=35×15=50×27=95×12= 11×65=13×70=27×23=14×25=508÷8= 43×12=34×26=60×45=70×42=19×77= 44×21=76×48=90×34=37×25=75×52= 23×23=45×66=22×36=36×47=39×23= 105×5=72×42=18×45=18×90=60×54= 43×22=85×25=89×44=32×65=23×19= 34×11=46×65=35×15=50×27=95×12= 11×65=13×70=27×23=14×25=508÷8=

脱式计算 45+4×45 103—8×12 45×5÷9 43×4+90 95×12+243 78×80—1000 67×14—205 58×13—187 35—168÷7 940÷2—256 543—360÷5 201-69+31 (73—54)×32 24×(81—68)18×(537—488)303—(73—49)249÷3×7 165÷(92—89)72×(63+21)615÷(15÷3)321—816÷8 54×(71-33)30×9+1 45+60÷5 153-(53+38)80÷2+2 326-25×8 173-(15+83)258-(58+29)200-80÷4 258-58-29 (200-80)÷4 420+80÷5 46×28+750 480÷(75-67)(78+18)÷6 (830-242)÷7 68+35×14 (75-28)×90 88÷8×44 脱式计算 45+4×45 103—8×12 45×5÷9 43×4+90 95×12+243 78×80—1000 67×14—205 58×13—187 35—168÷7 940÷2—256 543—360÷5 201-69+31 (73—54)×32 24×(81—68)18×(537—488)303—(73—49)249÷3×7 165÷(92—89)72×(63+21)615÷(15÷3)321—816÷8 54×(71-33)30×9+1 45+60÷5 153-(53+38)80÷2+2 326-25×8 173-(15+83)258-(58+29)200-80÷4 258-58-29 (200-80)÷4 420+80÷5 46×28+750 480÷(75-67)(78+18)÷6 (830-242)÷7 68+35×14 (75-28)×90 88÷8×44

小学三年级数学竖式计算题

825÷25= 9864÷48= 900÷22= 57×307= 59×198= 689÷34= 1105÷55= 504×32= 358÷25= 538÷33= 986÷29= 13320÷70= 603×36= 812÷57= 860÷30= 647÷27= 786÷94= 689÷21= 783÷58= 45×368= 750×40= 188×25= 2704÷26= 343÷32= 4800÷600= 2700÷300= 986÷29= 25×480= 905÷45= 450×78= 899÷36= 367÷29= 99007÷45= 7403÷68= 864÷57= 562+865= 528+462= 952-653= 965+652 = 562*56= 513*56= 2565-545 = 432-85= 2132+52=

222-15= 5258x552 = 422+52= 4521-655= 424+536= 524-855= 56+578 = 452*54= 854-465= 552+652= 465-52= 4562-565 = 156x56= 6125+46= 446x58 = 125+65 = 123+665= 122-45 = 135-62 = 123+56= 452-125= 589-69 = 623+533= 958-652= 364x59=35×12= 359÷3= 567+284= 602-394= 46×22= 606-208= 603÷7= 198+303= 426÷4= 23×37= 46×58= 326×5= 482÷8= 370÷7= 784-685= 76×15=486÷2= 607÷5= 900-807=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化。以下是八文网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卡片学具、课件。 师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课件)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课件)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 4千克 (等于4个砝码), 1千克 (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 1千克 (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 4千克 (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 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4×4=16(个)。 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课件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课件)为什么呢?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1、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因数上有几个零,就在几乘几的得数后面添上几个0。 A、整十数和一位数相乘,计算时,我们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然后乘一位数,即可以先用整十数的最高位上的数乘一位数。然后看整十数的末尾有一个0,就在乘得的积后面补上一个0。 B、整百数和一位数相乘,计算时,我们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然后乘一位数,即可以先用整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乘一位数。然后看整百数的末尾有两个0,就在乘得的积后面补上两个0。 C、估算时符号是“≈” 例题:(1)、29×7≈210 40×4=160 298×3=900 600×2=1200 (2)、在○里填上“>”、“<”或“=”。(常考题) ①320×2○600 ②240×5○100 ③7×0○7+0 (3)实验一小平均每个年级有学生689人,全校六个年级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2、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所以不加单位。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例题:(1)3个6也可以说(6)的(3)倍,5的7倍就是(7)个(5) (2)6的4倍、40倍、400倍分别是(24)、(240)、(2400)。 (3)少年宫有64人学习舞蹈,学习绘画的人数是舞蹈的2倍,学习数学的人数是绘画的2倍,少年宫里有多少人学习数学? (4)富民养殖场养鸡111只,养鸭的只数比鸡多3倍,请问鸭有多少只? 4、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另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的数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5、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先将一位数与多位数的个位对齐,再从个位乘起,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进位数一般写小一些,写在对应位置横线上。 6、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三年级下册数学竖式计算题500题(可直接打印)

35×12= 359÷3= 567+284= 602-394= 32×35= 46×22= 606-208= 603÷7= 198+303= 204÷2= 426÷4= 23×37= 46×58= 326×5= 21×15 482÷8= 370÷7= 784-685= 76×15=13×22 486÷2= 607÷5= 915÷3= 900-807= 25×12

560÷4= 458+542= 423÷3= 87×19= 56×34 362÷6= 525÷3=254÷5=192÷4=55×22 602÷7=839÷9=726÷6=51×16= 744÷6 78×22=416÷4=823÷8=63×43= 33-18= 367÷4= 795÷5= 42×53= 15×82= 41×20=

79×97= 28×32=54×25= 48×61=20+34= 39×42=168÷8= 370÷5= 640÷7= 57+33= 19×64= 470÷9= 522÷6= 312÷7= 7×900= 570÷8= 810÷9= 660÷5= 804÷7= 646÷8 462÷3=780÷4=729÷9=624÷6=16.4-7.8=

2500+300=156-97= 386+479= 321×12=543+458 125×23=18×250=52×49= 34×54= 348÷3= 106×51=48×34=82×16= 45×93=45×25 66×65= 55×18= 75×26= 816÷8=702÷9= 79×29= 43×36= 62×71= 38×44= 646÷8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千米和吨 1、长度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 、分米(dm)、米(m) 、千米(km) 进率:1 厘米=10 毫米 1 分米=10 厘米 1 米=10 分米 1 千米=1000 米 千米:测量公路、铁路、河流这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用符号“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 数量式:跑道一圈的长度×圈数=跑步的距离 2、质量单位有:克(g)、千克(kg) 、吨(t) 进率:1 千克=1000 克 1 吨=1000 千克 3、单位换算。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第二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口算、估算方法: 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整十数0 前面的数与两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一个0.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把乘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它们的积。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1)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个位对齐;(2)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乘数末尾有0 的乘数:用竖式计算时,把0 前面的数对齐,用0 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方法:1、仔细审题,找出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2、抓住有联系的信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答方法。 四、有趣的乘法计算: 1、一个两位数乘11 的计算规律:把这个两位数两头拉开,这两个数字相加等于积十位上的数, 如果满十就向百位进一。简单地说就是:两头一拉,中间相加,满十进一。 2、“头同尾合十”乘法计算规律:(1)乘数特点: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 等于10。(2)计算规律:把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后两位;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十位上的数加一的和的积写在积后两位的前面。即头×(头﹢1)作为积的前半部分,尾×尾作为积的后半部分。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1、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问题出发,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出什么是 关键。 2、画图解决问题:学会根据题中的信息与问题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所列出

三年级下册数学竖式计算和脱式计算

三年级下册数学竖式计算和脱式计算 1 / 1 竖式计算 43×12= 34×26= 60×45= 70×42= 19×77= 44×21= 76×48= 90×34= 37×25= 75×52= 23×23= 45×66= 22×36= 36×47= 39×23= 105×5= 72×42= 18×45= 18×90= 60×54= 43×22= 85×25= 89×44= 32×65= 23×19= 34×11= 46×65= 35×15= 50×27= 95×12= 11×65= 13×70= 27×23= 14×25= 508÷8= 43×12= 34×26= 60×45= 70×42= 19×77= 44×21= 76×48= 90×34= 37×25= 75×52= 23×23= 45×66= 22×36= 36×47= 39×23= 105×5= 72×42= 18×45= 18×90= 60×54= 43×22= 85×25= 89×44= 32×65= 23×19= 34×11= 46×65= 35×15= 50×27= 95×12= 11×65= 13×70= 27×23= 14×25= 508÷8= 脱式计算 45+4×45 103—8×12 45×5÷9 43×4+90 95×12+243 78×80-1000 67×14-205 58×13—187 35—168÷7 940÷2—256 543—360÷5 201-69+31 (73-54)×32 24×(81—68) 18×(537-488) 303—(73—49) 249÷3×7 165÷(92—89) 72×(63+21) 615÷(15÷3) 321—816÷8 54×(71-33) 30×9+1 45+60÷5 153-(53+38) 80÷2+2 326-25×8 173-(15+83) 258-(58+29) 200-80÷4 258-58-29 (200-80)÷4 420+80÷5 46×28+750 480÷(75-67) (78+18)÷6 (830-242)÷7 68+35×14 (75-28)×90 88÷8×44 脱式计算 45+4×45 103—8×12 45×5÷9 43×4+90 95×12+243 78×80-1000 67×14—205 58×13—187 35-168÷7 940÷2—256 543—360÷5 201-69+31 (73-54)×32 24×(81—68) 18×(537—488) 303-(73—49) 249÷3×7 165÷(92-89) 72×(63+21) 615÷(15÷3) 321-816÷8 54×(71-33) 30×9+1 45+60÷5 153-(53+38) 80÷2+2 326-25×8 173-(15+83) 258-(58+29) 200-80÷4 258-58-29 (200-80)÷4 420+80÷5 46×28+750 480÷(75-67) (78+18)÷6 (830-242)÷7 68+35×14 (75-28)×90 88÷8×44

三年级数学竖式计算练习

346×9= 238×8= 349×4= 138×6 843×6= 328×6= 346×9= 429×8= 329×7= 249×8= 338×8= 235×6= 3×724= 745×3= 239×4= 7×654= 6×397= 645×4= 388×4= 927×4= 463×7= 645×5= 457×6= 768×4= 5×748= 569×7= 438×9= 347×4= 687×9= 666×9= 557×8= 768×3 667×8= 85×8= 449×8=

43×47= 498×7= 453×7= 493×6= 272×8= 4×753= 574×5= 398×2= 547×5= 367×2= 647×6= 768×9= 437×9= 477×4= 476×7= 498×2= 387×4= 5×738= 583×7= 363×9= 4×647= 3×668= 393×9= 4×447= 483×7= 4×495= 3×657= 7×334= 3×587= 9×464= 464×5= 384×3= 5×397= 4×379= 5×757=

379×4= 5×643= 534×7= 569×4= 4×748= 3×644= 4×667= 277×8= 3×836= 4×249= 4×737= 5×846= 344×6= 458×8= 2×424= 3×746= 3×465= 447×7= 8×638= 447×8= 9×259= 4×467= 478×3= 556×7= 7×958= 536×8= 499×4= 4×447= 7×438= 477×4= 3×749= 65×54= 428×5= 4×379= 4×937=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方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方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重难点1、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2、帮助学生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准备录像、课件、练习纸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1、情境激趣:同学们,知道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咱一块上课,高兴吗?同学们还记得2010年12月31日晚上12点59分)嫦娥1号发射的情景吗?在这个场景中还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想再次来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好,让我们跟着指挥长一起来为它倒计时加油吧!(播放发射倒计时时刻)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谁找到了藏着的数学知识了?生自由回答师小结:刚才我们每数一个数的时间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2、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生举例师小结: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这是我们过

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师小结: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直观感受1秒和几秒观察钟面模型,复习旧知师:还认识它吗?请学生来介绍一下时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1、认识秒针和1秒师:在钟面上还有一个新朋友,叫出它的名字来(秒针)谁来描述哪颗针是秒针呢?师: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生自由回答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2、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过渡: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我们静静的来感受一下1秒有多长,你感受到了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次要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你感觉1秒怎么样?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互动体验,感受几秒,加深对1秒的认识1、体验10秒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10秒有多长当你觉得到10秒了就睁开眼睛,悄悄的举起你的小手,记住你看到的是几秒钟学生活动,然后反馈2、感受15秒师:还想做这个游戏吗?提高一下难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针要从12走到几呢?学生活动师:看来同学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准了3、游戏活动师:这个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整理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两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所得的积的末尾添上1个0。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先把乘数看作与它们最接近的整十数,然后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不进位乘法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是多少个“十”,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乘法的验算方法: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 进位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1.用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2.相乘的过程中,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3.每次乘完后,要记住加上进位的数。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写竖式时要把0前面的数对齐,用0前面的数去乘,再看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 (二)千米和吨 认识千米 1.计量路程或测量公路、铁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千米又叫公里。 2.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

3.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方法:把千米换算成米,就是在千米末尾添上3个0;把米换算成千米,就是在米数末尾去掉3个0。 认识吨 1.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2.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3.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把吨换算成千克,就是在吨数末尾添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就是在千克数末尾去掉3个0。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用“分析法”的策略解决问题 从问题入手,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探究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有不同的算法,可以用一种算法检验另一种算法是否正确。 用“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首先确定题中的“1倍数”,再根据倍数关系画出线段图。 (四)混合运算 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1.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 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含有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1. 列综合算式解决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含有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1.小括号的作用。 2.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 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 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小学三年级下数学竖式计算题300道

小学三年级下数学竖式计算题300 道 49 X 64= 23 X 78= 42X 45= 25X 52= 23X 48= 23X 64= 78X 45= 24X 36= 41X 67= 43X 54= 25X 92= 43X 73= 67X 54= 92X 73= 36X 73= 94X 54= 62X 42= 50X 25= 94X 37= 36X 94= 62X 50=

94 X73= 54X42= 25X37= 25 X53= 52X36= 48X94= 26 X85= 57X57= 25X22= 48 X26= 57X53= 36X94= 85 X57= 72X48= 54X62= 29 X24= 32X52= 35X93= 72 X54=29X32= 35X48=

62 X24=52X9= 27X64=

24 X78= 46X35= 26X23= 45 X28= 27X24= 46X26= 45 X64= 78X35= 23X28= 52 03= 24X21= 49X34= 34X67= 36X54= 75X92= 93X73= 47X34= 36X75= 93X36= 67X54= 92X73=

21X76= 48X57= 97X45=

65 X29= 74X 37= 21X 48= 97 05= 74X 76= 57X 45= 29 X 37= 65X 83= 82X 36= 25 X 94= 34X 85= 45X 57= 65X 82= 25X 34= 46X 83= 36 X 94= 85X 57= 32 X 43= 54X 52= 92X 24= 32 X 52=

三年级数学竖式计算题100道

一、用竖式计算。 78×28= 58×36= 89×20= 65×54= 785÷5= 268÷2= 280÷8= 324÷9= 56×98= 86×94= 12×21= 63×23= 72÷6= 360÷8 = 534÷6= 288÷9= 45×94= 98×23= 12×96= 65×45= 224÷7= 270÷6= 423÷9= 186÷3= 19×87= 66×54= 26×54= 61×87=

288÷4= 441÷7= 243÷9= 243÷9= 23×65= 92×49= 16×64= 86×62= 336÷8= 216÷6= 259÷7= 210÷5= 62×45= 63×13= 62×15= 69×79= 99÷3= 264÷4= 385÷7= 594÷9= 25×52= 60×45= 36×63= 59×20

375÷5= 125÷5= 74÷2= 294÷7= 56×19= 88×77= 66×77= 54×12= 264÷8= 485÷5= 115÷5= 252÷4= 25×65= 89×97= 12×97= 16×96= 185÷5= 186÷3= 329÷7= 294÷3= 54×69= 89×12= 65×94= 26×12=

248÷4= 273÷7= 396÷6= 336÷8= 28×45= 20×69= 90×49= 99×88= 264÷8= 387÷9= 224÷7= 252÷4= 45×66= 88×45= 54×21= 64×19= 98×12= 69×19= 37×49= 69×16= 78÷2= 464÷8= 258÷6= 243÷9=

【经典教案】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测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口算、估算方法: 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两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一个0、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把乘数瞧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它们的积。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乘数末尾有0的乘数:用竖式计算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瞧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方法: 1、仔细审题,找出已知信息与要解决的问题; 2、抓住有联系的信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答方法。 四、有趣的乘法计算: 1、一个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把这个两位数两头拉开,这两个数字相加等于积十位上的数,如果满十就向百位进一。简单地说就就是:两头一拉,中间相加,满十进一。 2、“头同尾合十”乘法计算规律: (1)乘数特点: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等于10。 (2)计算规律:把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后两位;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十位上的数加一的与的积写在积后两位的前面。即头×(头﹢1)作为积的前半部分,尾×尾作为积的后半部分。 第二单元千米与吨 1、长度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km) 进率: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