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椎病的中医护理

颈椎病的中医护理

颈椎病的中医护理
颈椎病的中医护理

颈椎病的中医护理

颈椎病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长期处于“低头型”工作的人群以及肌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来说,极易造成颈椎慢性劳损,使患者出现头昏,头痛,颈部活动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中医中药治疗优于西医西药治疗,同时配合完善的护理是保证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常见证候要点

1.风寒痹阻: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1.针灸取穴风池、天枢、颈部夹脊、肩俞、曲池、外关、合谷、后溪,均取患侧,平补平泻手法,可配合艾灸,每次30min,每日1次,8-10次为1个疗程。

2.按摩患者取坐位,用拇指于风府、风池、天宗、曲池、中

渚等穴及颈肩部压痛点、硬结、条索状物等处轻柔的按、揉,采用一指禅推法,以疏通经络继而以推、拿、滚法作用于颈肩部、背及上肢的经筋。

3.牵引法,牵引姿势以头部略向前倾为宜,牵引重量为2-5kg,每次牵引时间约30min,每日1-2次,枕颌牵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扩大椎间隙,流畅气血,缓解症状,且少有不适。牵引重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反应而灵活掌握。

4.药物治疗治疗原则为补益肝肾、祛风散寒、活血止痛,常用药物为颈痛灵、筋骨痛消丸、颈复康及静滴血塞通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10d为1个疗程。

三、护理

1.生活护理安排病人住向阳房间,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暖、温湿度适宜,注意防寒保暖,防止感受风邪加重病情。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对颈椎病的康复至关重要,一般以低枕睡眠、仰卧位为最佳,俯卧位不可取,颈椎后缘增生明显者,枕头可相应偏高;黄韧带肥厚、钙化者应偏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者可在颈下垫一小枕。睡眠形态紊乱者,尽量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失眠者可适当口服安眠药。此外,应加强皮肤护理。

2.心理护理颈椎病属于心身疾病范畴,病程长,反复难愈,如对本病认识不够,易产生情绪低落、抑郁、紧张、焦虑等。

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消除患者的紧张不安心理。颈椎病患者一般喜暖怕凉,故安排床位时,一般避开门窗,防止风寒,必要时增加被褥以防止受凉;对于行动困难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主动帮助患者解决行动困难,做好生活护理。同时应向患者主动介绍适合患者的电动牵引机、颈椎吊带牵引、推拿、针灸等治疗效果及注意事项,向患者讲明疾病与心理情志的关系,鼓励患者怡情悦志,安心养病。

3.饮食护理本病患者多为中老年,身体虚弱,故饮食上尽量选择与治疗相协调的食物,忌生冷、寒咸。老年患者多脾胃弱,食少则正气不足,饮食无度又可增加脾胃负担,使脾胃生化不及而食滞内停。故我们要求患者应进易消化、富营养的食品,嘱患者勿过食肥甘厚味,少饮酒,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以增加肠蠕动,防止便秘。

①风寒痹阻:宜进祛风散寒温性食物,如大豆、羊肉、狗肉、胡椒、花椒等。食疗方:鳝鱼汤、当归红枣煲羊肉等。忌食凉性食物及生冷瓜果、冷饮,多温热茶饮。

②血瘀气滞:宜进食行气活血,化瘀解毒的食品,如山楂、白萝卜、木耳等。食疗方:醋泡花生等。避免煎炸、肥腻、厚味。

③痰湿阻络:宜进健脾除湿之品,如山药、薏苡仁、赤小豆等。食疗方:冬瓜排骨汤等。忌食辛辣、燥热、肥腻等生痰助湿之品。

④肝肾不足:⑴肝肾阴虚者宜进食滋阴填精、滋养肝肾之品:

如枸杞子等。药膳方:虫草全鸭汤,忌辛辣香燥之品。⑵肝肾阳虚者宜进食温壮肾阳,补精髓之品:黑豆、核桃、杏仁、腰果等。食疗方:干姜煲羊肉。忌生冷瓜果及寒凉食物。

⑤气血亏虚:宜进食益气养阴的食品,如莲子、红枣、桂圆等。食疗方:桂圆莲子汤,大枣圆肉煲鸡汤等。

4.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若出现眩晕、肢体麻木、视物不清、心律失常等症状,应积极抢救。

①观察牵引治疗效果。牵引多采用枕颌带牵引法,根据病情轻重采取坐式牵引或卧式牵引,牵引重量从3kg开始,逐渐增加重量,以能耐受为度,最大牵引重量可达10kg.牵引过程中如出现头晕、恶心可减轻重量,如不缓解或症状加重,应暂停牵引。

②颈部推拿时,要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不同的手法,多次推拿效果不好者不宜继续推拿。

③由于患者常有手臂放射性疼痛,尽量选择健侧手臂输液,输液时滴速不宜过快,以60滴/min左右为宜,并注意保暖,可在患侧手臂下垫小枕或暖水袋,以减轻疼痛。

④注意病人安全,防止意外受伤。下肢乏力,行走困难者,以及眩晕严重时,应有人陪护,病人入厕时应扶持,防止摔伤。

⑤为预防肌肉萎缩,应指导病人进行合理的体能锻炼,加强营养,以补益气血,滋养筋骨。

四、康复指导:

(一)体位指导

1.急性期卧床制动,头部前屈,枕头后部垫高,避免患侧卧位,保持上肢上举或抱头等体位,必要时在肩背部垫软垫,进行治疗或移动体位时动作要轻柔。

2.缓解期可适当下床活动,避免快速转头、摇头等动作;卧位时保持头部中立位,枕头水平。

3.康复期可下床进行肩部、上肢活动,在不加重症状的情况下逐渐增大活动范围。

(二)生活起居

1.避免长时间低头劳作,伏案工作时,每隔1~2小时,活动颈部,如仰头或将头枕靠在椅背上或转动头部。

2.座椅高度要适中,以端坐时双脚刚能触及地面为宜。

3.避免长时间半躺在床头,曲颈斜枕看电视、看书。

4.指导睡眠方法,使颈椎在休息状态下维持正常生理曲度,应选用较软的圆枕,宽度应超过肩宽10-20cm,高度以压缩后10-15cm为宜。睡枕的位置应放在枕后方,用以衬托颈生理前曲度,不要放在头枕部,使颈生理曲度改变。

5.注意颈部保暖,防风寒湿邪侵袭。

6.及时防治如咽炎、扁桃体炎、淋巴腺炎等咽喉部疾病。

7.乘车、体育锻炼时做好自我保护,避免头颈部受伤。开车、乘车注意系好安全带或扶好扶手,防止急刹车颈部受伤等,避免头部猛烈扭转。

五、讨论

采用针灸结合按摩、牵引的疗法,扩大椎间隙,使颈椎恢复正常生理曲度,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消除肿胀,分离粘连,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局部血液供应,使病变组织修复,是治疗颈椎病较为理想的方法。颈椎病不易根治,随时都可能因动作过猛、用力过度造成损伤或锻炼方法不当而复发,在治疗过程中,密切配合中医护理措施,针对患者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护理,重视心理护理与功能锻炼在治疗中的作用,并做好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

项痹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项痹(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 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 病。 二、辨证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 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 木。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 面红目赤。 5、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 倦怠乏力。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风寒湿型:治法:散寒除湿,舒经活络。 2、气滞血瘀型: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3、痰湿阻络型:治法:化痰开窍,祛湿通络。 4、肝肾不足型:治法:滋补肝肾,通络活络。

5、气血亏虚型:治法:补气养血、舒经活络。 运动疗法 颈椎功能训练:以颈部伸肌训练、柔韧性与系统性训练为目的的各类功法操,例如“米字养生功”等。 四、辩证施护 一般护理 1.对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观察颈项部强硬、疼痛程度、麻木感觉、 异常等情况。 2.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适当卧硬板床休息。 3.运动功能受限,病情较重者应去枕平卧休息,避免长时间低头。给药护理 1.用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冷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 2.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3.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 饮食护理 1.饮食宜高营养,高纤维,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2.风、寒、湿痹者,应进食温热性食物,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 3.热痹者,宜食清淡之品,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食物,鼓励多 饮水。 情志护理 要关心患者,给于心理安慰。减轻其痛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健康指导

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项痹(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中医名称:项痹 西医名称:颈椎病 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老化及继发性改变刺激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血液供应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 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二.临床表现 (1)颈肩痛 (2)颈部活动受限 (3)手指麻木 (4)头晕、恶心 (5)瘫痪 三.护理评估 (1)发病史,诱发因素 (2)疼痛部位,程度 (3)评估颈部功能,双上肢感觉和肌力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分型:太阳经输不利型,痹证型,肝肾不足型 四.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空气清新,营造良好的修养环境。 五.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颈肩部疼痛的性质、部位及发病时间,休息后是否缓解。 (2)注意观察神经支配区肌力与皮肤感觉情况。 (3)注意观察头晕、恶心与头痛等情况。 (4)注意观察心慌、多梦、烦躁等情况。 (5)注意观察四肢乏力(如踩棉花感)等情况。 六.临症(证)施护 (1)保守治疗 1)脊柱(定点)旋转手法 ①做好心理护理,讲解治疗原则和方法,消除紧张情绪,并做 好体位示教。 ②手法治疗后应绝对卧床休息1-2小时,轴样翻身,颈部制动。 ③下床时须戴颈托,固定颈部,以保持颈椎稳定性。 ④避免久坐久站,注意休息。 2)针灸疗法 ①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以防感染。 ②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暴露 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③密切观察患者反映,若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情况, 应立即停止针刺并将针全部拔出,平卧休息,注意保暖。

颈椎病护理常规[1]

颈椎病护理常规 护理问题/关键点 1.呼吸困难 2.窒息(血肿压迫气管、咳嗽、咯痰、喉头水肿、肺不张、误吸) 3.出血 4.疼痛(咽痛) 5.颈托护理 6.牵引的护理 7.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脊髓神经损伤‘脑脊 液漏、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内固定松动移植骨块滑脱) 8.躯体活动障碍(压疮、便秘、下肢挛缩畸形、受伤的危险) 9.药物(波尼松) 10教育需求 初始评估 1神志、生命体征、疼痛 2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史 3心理、社会、精神状况 4家庭支持情况 5体重、营养状况 6过去史,近期手术史,目前用药情况(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7目前有无皮肤局部感染灶,有无鼻窦炎、牙龈肿痛、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8活动能力 9症状:疼痛、感觉异常、肌力下降、行走不稳、眩晕、颈部活动受限、严重时截瘫 持续评估 1神志、生命体征

2营养状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患者的进食情况 3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无焦虑、恐惧 4病情及主要症状 ◆疼痛部位,程度,伴随症状,疼痛的诱发因素,疼痛的进展情况 ◆感觉异常:部位、程度、性质 ◆活动受限:颈部活动受限,四肢肌力可能下降,行走不稳 ◆排便功能障碍 5颈托或枕颌带,颅骨牵引情况 6实验室检查结果 7 放射检查结果:X线、MRI、CT 8手术方式 干预措施 1 体位与活动颈椎病患者适当行走,注意安全,防坠床跌倒。颈椎骨折或脱位必须绝对卧床,颈部制动,颈托固定或枕颌带牵引,轻微轴线翻身,确保头颈肩一直线;搬运时应采取平板搬运或三人平托法,颈部固定制动,保持患者身体轴线平直不扭曲。 2 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糖尿病者控制饮食及水果,多饮水。 3 心理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从心理上认清接受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对手术要达到的目的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与意外事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可让患者和家属与同种手术成功的患者交谈。截瘫患者的心理护理。 4 呼吸道护理劝服戒烟,有肺部疾病尽早治疗。指导作深呼吸及有效咳嗽,预防感冒。 5疼痛护理 ◆有效控制疼痛,保证足够的睡眠 ◆宣教疼痛的评分方法,疼痛引起的原因及减轻疼痛的方法,如药物控制,理 疗。颈椎骨折患者可采用枕颌带牵引或颅骨牵引,减轻疼痛。

脊髓型颈椎病护理常规

脊髓型颈椎病 一病例汇报 (一)一般情况 患者男,71岁,因“右上肢乏力疼痛6月余,加重1月。”以脊髓型颈椎病收入院。入院时查体:T : 36、2℃,P : 62次/min,R : 18次/min,BP : 140/80mmHg。一般情况: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自主体位,蹒跚步态,颈椎生理弯曲变直。颈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功能轻度受限。颈椎棘突轻度压痛,无放射痛。无既往史,自述“磺胺类”药物过敏史。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 (二)患者自理能力55分,中度依赖。VTE评分2分,中危。压疮22分。跌倒坠床0分。疼痛评分2分,轻度疼痛。非计划拔管0风险。 (三)治疗经过 入院后给与完善检查,并定于次日行颈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神志清,安全返回病房。刀口敷料清洁干燥,无异常渗液,体温不高,血压正常,生命体征平稳。患者自述上肢症状较术前减轻,常规脱水、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术后三天,嘱病人床上进行功能锻炼,预防卧床并发症,观察刀口情况,拔除引流管。术后第六天,嘱病人可带颈托保护逐渐下地进行功能锻炼,预防卧床并发症,观察刀口情况,定期换药,继续术后对症治疗。 术后再次常规五种评估: 自理能力45分(中度依赖),VTE评分3分,压疮评分19分,跌倒坠床25分,疼痛评分2分,非计划拔管低风险。 二、针对治疗经过(特殊检查、特殊用药、5种评分中得高危项目、中间出现得病情波动等),提出护理问题 (一)体位 变换体位。根据病人12小时翻身一次,一般2小时翻身一次。 翻身得注意事项: 掌握正确得翻身方法:颈椎病得病人注意头、颈、肩一条直线,防止脊柱扭曲,加重脊髓损伤;行颅骨牵引者还要注意保持牵引效能,防止牵引弓脱落;胸椎骨折得病人要注意肩、胸、腰一条直线;腰椎得病人要注意胸、腰、臀一条直线

颈椎病的中医护理查房记录

颈椎病的中医护理查房记录 时间:2019年2月20 地点:医生办公室 主要内容:颈椎病的护理 参加者:罗秀花、杨彪、张富萍、马鼎悦、字晓丽、茶雪、周荣丽、赵陈梅、薛娅 病历介绍:患者吴忠兰,女,55岁,因“颈肩部疼痛伴双上肢麻木、头痛、头晕10余天”于2019年01月23日09时17分由门诊以“1、颈椎病;2、高血压?”收住 现病史:患者自诉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肩部疼痛,活动不利,严重时出现双上肢麻木,活动受限;遂至漾濞县人民医院就诊5天前至私人诊所行膏药外贴及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无缓解。于昨日至我院门诊就诊,予行中医理疗治疗,症状可稍缓解,今为求系统诊治至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测血压:168/101mmHg,建议患者住院治疗,门诊以“1、颈椎病;2、高血压?”收住入院。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手术输血、中毒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查体:T: 36.3℃P:67次/分R:20次/分Bp:183/98mmHg 中医诊断:项痹病(风寒阻络) 西医诊断:1、颈椎病 2、高血压? 针对以上问题突出相应的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 护理诊断 疼痛:与颈动脉受压迫刺激有关 躯体活动障碍:与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有关 睡眠型态紊乱:与疼痛及头晕不适有关 知识缺乏:缺乏颈椎病的相关预防及保健知识 有受伤的危险:与头晕和脑供血不足有关 护理目标 管床护士提出护理目标如下: 近期目标:1.减轻疼痛2. 躯体活动无障碍3. 改变睡眠型态紊乱 远期目标:1. 使患者和家长了解本病的发生及转归,掌握本病的预防及保健知识。2.防止意外受伤。 目前已解决的护理问题:

颈椎病的护理查房

颈椎病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5.7.25 地点:外一科护士站 主持人:冯护士长 责任护士:周明艳 参加人员: 冯护士长:最近我们收治了一位颈椎间盘突出伴脊髓病的病人,并成功做了手术,我 们就这位病人进行护理查房,一起学习一下颈椎病人的护理,下面先由责任护士汇报一下病情。 周明艳护师:32床,张希远,男,66岁,住院号;24872,住院诊断:颈椎间盘突出伴 脊髓病患者因“右上肢,右下肢静息疼痛,行走困难1年”于2015.7.14收入院,首测T36.3℃,P72次/分,R16次/分,BP141/81mmg右上臂上肢皮肤痛觉迟钝,右手拇指、食指、皮肤感觉减退,右上臂牵拉实验弱阳性,颈椎加压试验阳性,右侧肱二头肌反射减弱,左手握力较对侧降低;右下肢踝上5厘米以远部位皮肤深、浅感觉迟钝,膝反射减退,行走时不太不稳,肱四头肌肌力减退,肌张力正常。完善术前准备于2015.7.15.15:00在全麻下行椎板开门减压+顶板内固定术,术毕,于20:10安返病房,患者神志清,术区辅料整洁,引流管通畅在位,引出血性液体,给予一级护理,心电监护,持续吸氧2L/分,给予抗炎、消肿、对症支持治疗,于2015.7.17患者翻身时将引流感自接口处斯脱,故提前将引流管拔除,留置导尿管期间未发生尿路感染。 冯护士长:患者的大体情况就是这样,下面我们就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护理问题,采取的护理措施及功能锻炼,出院指导做简单的介绍,请大家踊跃发言。 张婷婷主管护师:我来说一下颈椎病的概念及临床表现吧。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 行性改变并因劳损或感受外邪加重退变,导致颈部软组织和椎体动、静力平衡失调,产生椎间盘脱出(或膨出)、韧带钙化、骨质增生,从而刺激或压迫颈部肌肉、神经根、脊髓、血管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本病属于中医“项强”、“颈肩痛”、“痹证”“痉证”、“痿证”、“痰饮”、“眩晕”等范畴?临床表现 ?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五?种,每种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都不一样,下面来详细的介绍一下。 ? 1.颈型颈椎病引起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 ? 2.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神经刺激或者受压迫引起。主要会产生颈部僵硬疼痛、病情长期发展会造成局部感觉退化,肌肉萎缩。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总结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痹阻: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二)血瘀气滞: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三)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四)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五)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颈肩疼痛 1.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体位的关系,做好疼痛评分。 2.慎起居、避风寒,防风寒阻络致经脉不通,引发疼痛。 3.配合医师行颈椎牵引,及时评估牵引效果及颈肩部疼痛情况。 4.遵医嘱行中药熏蒸、中药塌渍、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拔火罐等治疗。痛点处可行穴位揉药或涂擦治疗。 5.根据疼痛规律,对夜间疼痛甚者,适当增加中药塌渍、中药热奄包、牵引等治疗次数。

6.遵医嘱正确应用镇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二)眩晕 1.评估眩晕的性质、发作或持续时间,及与体位改变的关系。 2.避免诱发眩晕加重的姿势或体位。 3.做好防护,外出有人陪同,动作应缓慢,避免快速转头、低头,防跌倒。 4.指导患者正确佩戴颈托。 5.遵医嘱给予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 (三)肢体麻木 1.评估肢体麻木范围、性质、程度及与体位的关系。 2.指导患者主动活动麻木肢体,可用梅花针或指尖叩击、拍打按摩麻木部位,减轻或缓解症状。 3.注意肢体保暖。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蒸、理疗、电针、刮痧等治疗,避免烫伤或意外损伤。 5.遵医嘱行颈椎牵引,及时巡视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有麻木加重,告知医师,适当调整牵引角度、重量、时间等。 (四)颈肩及上肢活动受限 1.评估活动受限的范围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2.患者生活用品放置应便于取用。 3.指导协助患者正确的体位移动,按摩活动受限肢体,提高患者舒适度。 4.指导并协助四肢关节功能锻炼,防肌肉萎缩。

颈椎病护理常规

颈椎病护理常规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颈椎病护理常规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常表现为头颈活动受限,伴手指麻木或手无力;有的还可表现为头痛、头晕目眩、猝倒以及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症状常于突然改变头部位置时出现。这是由于颈椎骨组织发生退行性变而形成骨质增生所致。 临床辩证分为风寒湿阻、肝肾不足、肾虚瘀阻、气血方虚。因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闭阻经络,客于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全身关节和或肌肉呈游走性红、肿、重着、酸楚、疼痛或晨僵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关节、经络。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肾、脾。 一、护理评估 1、疼痛、眩晕发作时间、性质和关节形态。 2、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虚痹;风阳上扰证、痰浊上蒙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康复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恶寒发热、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宜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3)脊柱变形者宜睡硬板床,保持衣被清洁干燥,出汗多时及时擦干,更换衣单。4)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患者,要经常帮助其活动肢体,适时更换卧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发生压疮。 5)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坐椅、床铺避免晃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痹痛、眩晕的部位、性质、时间,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观察皮肤、汗出、体温、舌脉及伴随症状等变化。 3、给药护理 1)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 3)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4)注意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出现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

护理常规

康复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1、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音干扰,限制探视时间。为确保病人安全,避免空间放置障碍物,室内物品摆放合理。 2、做好入院介绍,包括有关规章制度,如作息制度、探视制度、陪护制度、病房环境、健康宣教等。 3、新入院病人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做好入院评估及护理记录单的记录。 4、按医嘱分级护理,通过评估确认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其实施护理。 5、同一种疾病的病人,应尽量安排在同一病室,以提供互相交流及训练的机会。 6、卧床病人要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危重疾病护理常规 一、将病人安置于抢救室,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 二、卧位与安全:根据病情酌性给予卧位,使病人舒适,便于休息,对昏迷神志不清,烦燥不安的病人,应采用保护性措施,给予床档、约束带、压疮防治垫等;并使用腕带。 三、严密观察病情: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护和神志、瞳孔等的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医师,给予及时处置。 四、保持静脉通道通畅,遵医嘱给药,保证治疗。 五、加强基础护理,做到病人卫生三短九洁,即头发、胡须、指甲短;眼、口、鼻、手、足、会阴、肛门、皮肤、头发、身洁。 六、视病情给予饮食指导,摄入高蛋白、低脂肪、含维生素高的易消化食物。 七、保持大小便通畅,有尿储留者,行诱导排尿无效可行导尿术,需保留尿管,按保留尿管护理,大便干燥便秘给予灌肠。 八、心理护理:勤巡视,关心病人,多与病人交流沟通,消除病人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以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九、根据病人情况,落实相关沟通、告知、陪护措施,并做好相应护理记录。 十、认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制度,预防危重病人院内感染的发生。

颈椎病(项痹病)护理常规

颈椎病(项痹病)护理常规 【临床表现】 1.颈项部酸痛不适、僵硬,有时伴有头晕。 2.单侧或双上肢酸痛、麻木,并放射至双手部,上肢及手部无力。 3.严重者可有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肌肉萎缩,大小便困难或瘫痪。 【护理评估】 1.评估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体位的关系。 2.评估眩晕的性质、发作或持续时间,及与体位改变的关系。 3.评估肢体麻木范围、性质、程度及与体位的关系。 4.评估活动受限的范围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5.评估夜寐情况。 6.辨证分型:风寒痹阻型、血瘀气滞型、痰湿阻络型、肝肾不足型、气血亏虚型。(附一) 【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二)临证(症)施护 1.颈肩疼痛 (1)慎起居、避风寒。 (2)遵医嘱予拔火罐、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3)做好颈椎牵引的护理。(附二) (4)遵医嘱正确应用镇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2.眩晕 (1)避免诱发眩晕加重的姿势或体位。 (2)做好防护,外出有人陪同,动作应缓慢,避免快速转头、低头,防跌倒。

(3)指导患者正确佩戴颈托。(附三) 3.肢体麻木 (1)麻木肢体做好保暖。 (2)指导患者主动活动麻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 4.颈肩及上肢活动受限 (1)指导协助患者正确的体位移动,按摩活动受限肢体。 (2)指导并协助四肢关节功能锻炼。 (3)遵医嘱进行中药离子导入、艾灸等治疗,注意防烫伤。 5.不寐 (1)保持病房安静、整洁。 (2)枕头高度适宜,避免颈部悬空。 (3)睡前服热牛奶、温水泡脚,不宜饮浓茶或咖啡。 (4)遵医嘱行耳穴贴压(耳穴埋豆)等治疗。 (5)遵医嘱应用镇静安神药物,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三)饮食护理 1.风寒痹阻:宜进祛风散寒之品,如羊肉、大豆、花椒等。食疗方:鳝鱼汤等。忌生冷瓜果及凉性食物,多温热茶饮。 2.血瘀气滞:宜进活血化瘀之品,如白萝卜、木耳等。食疗方:醋泡花生等。 3.痰湿阻络:宜进健脾除湿之品,如山药、薏苡仁、赤小豆等。食疗方:冬瓜排骨汤等。 4.肝肾不足: (1)肝肾阴虚者宜进滋养肝肾之品,如枸杞子等。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痹阻: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二)血瘀气滞: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三)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四)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五)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颈肩疼痛 1.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体位的关系,做好疼痛评分。 2.慎起居、避风寒,防风寒阻络致经脉不通,引发疼痛。 3.配合医师行颈椎牵引,及时评估牵引效果及颈肩部疼痛情况。 4.遵医嘱行中药熏蒸、中药塌渍、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拔火罐等治疗。痛点处可行穴位揉药或涂擦治疗。 5.根据疼痛规律,对夜间疼痛甚者,适当增加中药塌渍、中药热奄包、牵引等治疗次数。 6.遵医嘱正确应用镇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二)眩晕 1.评估眩晕的性质、发作或持续时间,及与体位改变的关系。 2.避免诱发眩晕加重的姿势或体位。 3.做好防护,外出有人陪同,动作应缓慢,避免快速转头、低头,防跌倒。 4.指导患者正确佩戴颈托。 5.遵医嘱给予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 (三)肢体麻木 1.评估肢体麻木范围、性质、程度及与体位的关系。 2.指导患者主动活动麻木肢体,可用梅花针或指尖叩击、拍打按摩麻木部位,减轻或缓解症状。 3.注意肢体保暖。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蒸、理疗、电针、刮痧等治疗,避免烫伤或意外损伤。 5.遵医嘱行颈椎牵引,及时巡视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有麻木加重,告知医师,适当调整牵引角度、重量、时间等。 (四)颈肩及上肢活动受限 1.评估活动受限的范围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2.患者生活用品放置应便于取用。 3.指导协助患者正确的体位移动,按摩活动受限肢体,提高患者舒适度。 4.指导并协助四肢关节功能锻炼,防肌肉萎缩。 5.遵医嘱进行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艾灸等治疗,注意防烫伤。 (五)不寐 1.枕头高度适宜,避免颈部悬空。 2.保持病房安静、整洁,通风良好。

颈椎病护理常规

颈椎病护理常规 颈椎病多因颈椎间盘退变、老化及继发性改变,刺激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血液供应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是50岁以上人群中的常见病。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和混合型。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反复发作,疼痛沿神经根支配区放射,颈部活动受限,手指麻木,头晕,恶心,严重者四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发展至四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 一、护理措施 1.保守治疗:适应于神经根型、交感型颈椎病 (1)头部牵引:用枕颌带坐位或卧位牵引。 (2)理疗、按摩。 (3)局部制动。 (4)加强颈部活动锻炼:疼痛好转后逐渐做颈部各方向活动,以增加颈部肌力。(5)平时注意卧位的姿势和枕头的高度。 2.术前护理:手术治疗分为前路和后路两种方法。适用于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 脊髓型有明显脊髓受压症状者。 (1)同骨科术前护理。 (2)病人入院后做必要的检查。 (3)术前给患者备合适的颈托。 (4)患者术前练习床上使用大小便器。 (5)吸烟患者术前戒烟。 3.术后护理: (1)手术后返回病室要保持脊柱水平位搬动病人,颈部制动两侧用沙袋固定。(2)患者术后可出现咽部不适,吞咽和呼吸困难,症状轻的病人一般都能自愈。 痰液粘稠者,可做雾化吸入。 (3)颈前路患者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及呼吸频率、节律,发现异常,及时通知。(4)保持引流管的通畅,不要打折和受压。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5)术后每两小时给予患者更换体位一次,预防压疮。 (6)术后尽早进行功能锻炼,要每日数次进行上肢、下肢和手的小关节活动。 保持各关节良好的功能位。下床时带好颈托。 (7)出院指导:①同骨科出院指导;②佩戴颈托3个月;③加强上肢、下肢的功能锻炼;④睡眠时注意枕头的高度,不可过高;⑤术后一个月复查。 腰椎管狭窄护理常规 腰椎管狭窄:是椎间盘突出、退行性变、腰椎滑脱等原因导致椎管中央或侧方狭窄,脊髓在椎管内受压而引起的神经症状。手术方式为:椎管减压加内固定术。 一、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同骨科术前护理。 (2)早期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 2.术后护理: (1)同骨科术后护理。 (2)术后平卧6小时,压迫伤口止血,轴型翻身,防止脊柱扭转。 (3)观察伤口引流情况,保持管道通畅。 (4)观察双下肢的感觉、活动,与术前作对比。 (5)术后卧床期间进行直腿抬高锻炼,预防神经根粘连。 (6)指导病人作腰背肌的锻炼:①挺胸②五点支撑法③三点支撑法④背伸法(7)单纯椎间盘切除的病人,术后3日即可下地佩戴腰围行走。 (8)出院指导:①同骨科出院指导;②卧硬板床休息,减少腰部疲劳;③下地行走时要佩戴腰围或支具,以防发生腰扭伤;④继续腰背肌锻炼;⑤佩戴腰围或支具3个月;⑥术后一个月门诊复查;⑦半年内不可提重物,不可急弯腰。

颈椎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颈椎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和食管等组织,并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护理常规】 1.术前 (1)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良好效果,消除患者思想顾虑,增强信心,主动配合手术及护理。 (2)加强营养,预防感冒。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合理搭配,增强机体抵抗力。 (3)呼吸道准备: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方法,吸烟患者劝其戒烟,减少气管及肺内分泌物,增加肺通气功能。 (4)术前练习 ①训练在床上使用便器排尿、排便,避免患者术后因姿势不适应而发生便秘、尿潴留。 ②练习轴线翻身法:头颈躯干保持一致翻身(鼻尖喉结胸骨三点一线)。 ③颈前路手术者:行气管食管推移训练。 ④颈后路手术者:行俯卧位训练,逐渐延长俯卧时间至3~4h,以适应手术体位需要。 (5)颈托的准备:选择合适颈托,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佩戴颈托重要性和注意事项,并教会正确佩戴颈托。

(6)术前准备:①皮肤准备,后路手术术前1d剃光头发,前路手术男患者刮胡须,避免皮肤损伤;②根据医嘱做抗生素皮试、交叉配血;③术前禁饮、禁食,常规禁食10h,禁饮4h;④必要时给予灌肠。 (7)手术日晨准备:测量生命体征,检查手术区皮肤准备情况,更换清洁病员服,取下活动性义齿、眼镜、首饰等附属物品,贵重物品交其家属保管,不化妆,去手术室前,嘱患者排空膀胱。按手术需要将病历、术中用药、X线片等带入手术室,与手术室人员进行核对交接。 2.术后 (1)术后体位:术后平移患者至床上,保持颈部制动,轴线翻身,保持头颈躯干一致,必要时佩戴颈托。 (2)心电监护,氧气吸入,鼓励患者有效咳痰,必要时给予氧驱动雾化吸入。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患者意识,四肢感觉活动情况。颈椎前路手术要观察面色及呼吸情况,及有无声嘶及吞咽困难,床旁应常规准备气管切开包。 (4)伤口护理:观察颈部有无肿胀及软组织的张力,切口处有无渗血、渗液,一旦湿透,及时更换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5)管路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及量,做好记录。 (6)导尿管护理:会阴护理,按时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操作,嘱患者多饮水,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量。

颈椎病护理常规

颈椎病护理常规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颈椎病护理常规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常表现为头颈活动受限,伴手指麻木或手无力;有的还可表现为头痛、头晕目眩、猝倒以及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症状常于突然改变头部位置时出现。这是由于颈椎骨组织发生退行性变而形成骨质增生所致。 临床辩证分为风寒湿阻、肝肾不足、肾虚瘀阻、气血方虚。因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闭阻经络,客于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全身关节和或肌肉呈游走性红、肿、重着、酸楚、疼痛或晨僵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关节、经络。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肾、脾。 一、护理评估 1、疼痛、眩晕发作时间、性质和关节形态。 2、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虚痹;风阳上扰证、痰浊上蒙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康复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恶寒发热、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宜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3)脊柱变形者宜睡硬板床,保持衣被清洁干燥,出汗多时及时擦干,更换衣单。 4)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患者,要经常帮助其活动肢体,适时更换卧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发生压疮。 5)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坐椅、床铺避免晃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痹痛、眩晕的部位、性质、时间,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观察皮肤、汗出、体温、舌脉及伴随症状等变化。 3、给药护理 1)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 3)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4)注意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出现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5)用药酒治疗时注意有无酒精过敏反应。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2)风、寒、湿痹者,应进食温热性食物,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 3)热痹者,宜食清淡之品,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食物,鼓励多饮水。 5、情志护理 1)病程缠绵,行动不便,患者常心情抑郁。要关心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减轻其痛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劝说家属给予患者家庭温暖及生活照顾,使其心情舒畅。 6、临证(症)施护

颈椎病术后护理及指导

颈椎病的术后护理及指导 【术后护理】 1.见术后护理常规 2.疼痛护理: (1) 咽喉疼痛:由于麻醉插管引起,可多饮水,用银黄含片; (2) 肩部疼痛:(后路的病人)由于是纵向切口的皮神经损伤较大,鼓励病人带上颈托后座起; (3) 伤口疼痛:予以解释,必要时按医嘱用止痛; 3. 排尿护理: 观察病人的解尿情况尿量,是否有充盈性尿失禁的可能,无法自行解尿者需保留导尿,嘱病人多饮水,夹管训练膀胱功能。 4. 术后锻炼: 作用:(1) 防止神经根的粘连。 (2) 增加四肢肌力、活动能力。 方法:(1) 进行双手握拳、捏拳运动。 (2) 早期下床走动。 5. 术后活动: 翻身、起床时注意先把负压球固定在衣服上再行翻身、起床,带上颈托后方可坐起,下地行走。 6. 并发症观察: (1) 感染的预防: 1)肺部的感染:充分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 2)伤口的感染: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 3)泌尿系感染:嘱病人多饮水,会阴护理; (2) 伤口的出血:观察病情变化,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并作好详细记录观察伤口敷料外观有无渗,注意负压球引流的量、色、质,每小时出血量超过100ML,应及时通知医生; (3) 脑脊液漏:是颈椎后路手术的并发症,观察病人有无主诉头痛,伤口敷料情况,负压球色、质、量,如引流液量多,淡粉色应考虑脑脊液漏可能; (4) 颈部血肿:是颈椎前路手术后并发症,观察颈部有无肿胀,病人的呼吸情况,负压球引流是否通畅;

(5) 钢板内固定的松动和滑脱:予以颈托固定3个月; (6) 神经性水肿:观察四肢活动度,按医嘱正确使用甘露醇、激素类药物; (7) 应激性溃疡:激素的使用需观察病人有无腹痛呕吐现象,以及呕吐物的色、质、量; (8) 便秘: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以增加畅蠕动,保持大便通畅,可服用轻泻剂。 【健康宣教】 1.术后五天左右拆线; 2.出院后药物的应用按医嘱; 3.颈托必需带三个月,术后3个月经拍片示植骨间隙已完全融合,可进行颈部 功能锻炼。开始时做有阻力的颈部屈伸、旋左、旋右活动,然后再做颈部旋转活动,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 4.给以足够的营养和为维生素,多进水果、蔬菜、粗纤维防止便秘; 5.预防各种诱发因素,尤其是慢性劳损; 6.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适当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7.若颈部出现剧烈疼痛或吞咽困难,有梗窒感,可能为植骨块移位或脱落,应 及时回院复查。

颈椎病护理常规

项痹(颈椎病)护理常规 由于颈椎骨质、椎间关节、椎间盘及其周围软组织退变或增生,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等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者称为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 一、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分为:气滞血瘀、风寒湿型、气血亏虚、痰湿阻络肝肾不足五型。其临床表现为: (一)气滞血瘀 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二)寒湿痹阻 颈肩臂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阴雨寒湿天疼痛加重,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头重如裹,病程缠绵,舌淡、苔白,脉迟或紧或濡缓。 (三)气血亏虚 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四)肝肾不足 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赤目红。舌红少津,脉弦。 二、临证(症)施护 辩证施食,做到因证施食、因时施食、因地施食和因人施食。 (一)气滞血瘀证 1、病室环境宜舒适、整齐、安静,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阳光充足,禁止吸烟每天定时开窗通风。 2、指导患者勿长时间伏案工作、埋头等以减少颈部疲劳,睡觉时忌用高枕。 3、对病变中心点直接艾绒灸;可选择曲池、外关等穴,采用VB6100mg和甲钴胺0.5mg进行穴位注射;痛甚者直接针刺夹脊穴,泻法运针,其余选用风池、项根、曲池等穴。 4、可行牵引治疗,要注意牵引的姿势、位置及牵引的重量,牵引中的反应,如呼吸、头晕、心悸、恶心等,防止下颌和耳周围疼痛,牵引重量应从小重量开始。 (二)寒湿痹阻证 1、头痛宜静卧休息,减少活动。 2、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风寒侵袭以加重病情。

3、对病变中心点直接艾绒灸;可选择曲池、外关等穴,采用VB6100mg和甲钴胺0.5mg进行穴位注射;痛甚者直接针刺夹脊穴,泻法运针,其余选用风池、项根、曲池等穴。 4、可行牵引治疗,要注意牵引的姿势、位置及牵引的重量,牵引中的反应,如呼吸、头晕、心悸、恶心等,防止下颌和耳周围疼痛,牵引重量应从小重量开始。 (三)气血亏虚证 1、若有肢体麻木无力,则可按摩肌肉,鼓励主动加强各关节活动,亦可两手做捏像皮球的训练,以及手指的各种动作。 2、指导患者点按太阳、百会、内关等穴位以提神醒脑改善头晕症状。 3、指导患者在体位改变时及转头回望动作时宜缓慢,防止头晕症状加重而引起跌倒、摔伤。 4、对病变中心点直接艾绒灸;可选择曲池、外关等穴,采用VB6100mg和甲钴胺0.5mg进行穴位注射;痛甚者直接针刺夹脊穴,泻法运针,其余选用风池、项根、曲池等穴。 5、可行牵引治疗,要注意牵引的姿势、位置及牵引的重量,牵引中的反应,如呼吸、头晕、心悸、恶心等,防止下颌和耳周围疼痛,牵引重量应从小重量开始。 (四)肝肾不足证 1、指导患者行颈肩背部功能锻炼,增强颈段脊柱的稳定性。 2、对病变中心点直接艾绒灸;可选择曲池、外关等穴,采用VB6100mg和甲钴胺0.5mg进行穴位注射;痛甚者直接针刺夹脊穴,泻法运针,其余选用风池、项根、曲池等穴; 3、可行牵引治疗,要注意牵引的姿势、位置及牵引的重量,牵引中的反应,如呼吸、头晕、心悸、恶心等,防止下颌和耳周围疼痛,牵引重量应从小重量开始。 三、饮食护理 (一)气滞血瘀证:饮食宜多食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热量的清淡、易消化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食葛根煲猪脊骨、桃仁粥等。 (二)寒湿痹阻证:饮食宜营养丰富,忌生冷油腻食物。多食丝瓜、生姜、樱桃、五加皮等。如生姜粥、葛根五加粥、天麻炖鱼头等。 (三)气血亏虚证:饮食宜多食大枣、花生、动物内脏补血治疗。如参枣粥。 (四)肝肾不足证:饮食宜多食补益肝肾食物,多食甲鱼、木耳、银耳、动物肝脏、肾及核桃、枸杞等滋补肝肾之物。如壮骨汤、桑枝煲鸡等。 四、用药护理 (一)气滞血瘀证:以行气活血为则,内服七味三七口服液、玄胡伤痛片或活络效灵丹加减等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药汤剂宜温服。

颈椎病护理措施

颈椎病护理措施 一、颈椎病常见护理问题包括:(1)焦虑;(2)躯体移动障碍;(3)自理缺陷;(4)舒适的改变;(5)有排泄型态的改变;(6)有牵引效能降低或失效的可能;(7)有发生意外的可能;(8)潜在并发症--窒息;(9)潜在并发症--脑脊液漏;(10)潜在并发症--褥疮。 二、护理目标 病人不舒适的症状减轻或得到控制。 病人未出现由于不舒适而引起的并发症 三、颈椎护理的护理可以分为非手术治疗护理和手术治疗护理 1.非手术治疗护理: (1)让病人了解颈椎病的有关知识,提高防病意识,增强治疗信心,掌握康复的方法。观察病人治疗过程中经受心理情绪的变化,调节心理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2)正确有效牵引,解除机械性压迫。注意牵引时的姿势、位置及牵引的重量,并及时发现牵引过程中的反应,如是否有头晕、恶心、心悸等。由于病人颈部制动,应减轻局部刺激。正确应用理疗、按摩、药物等综合治疗,以解除病痛。正确指导病人的头颈功能锻炼,坚持颈部的活动锻炼,方法为前、后、左、右活动及左、右旋转活动,指导病人两手做捏橡皮球或毛巾的训练,以及手指的各种动作。 (3)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注意疼痛部位,肢体麻木无力的变化。按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有关卧床并发症的预防与观察。经常用50%的红花酒精按摩病人的骨突部位,如骶骨、尾骨、足跟处、内外踝等。按摩上、下肢肌肉,鼓励病人主动加强各关节活动。 (4)强化颈部肌肉和韧带,这是属于颈椎病的护理方式之一。积极锻炼颈部肌肉可以有效增强颈椎生物力学结构的稳定性、强化正常的颈椎生理曲度、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能有效预防并减轻颈椎病。 (5)颈椎病的护理需做到防止外伤与落枕。外伤(如车祸造成的“挥鞭伤”)可能损伤颈部肌肉和韧带,并进一步破坏颈椎的稳定性,进而诱发或加重颈椎病。落枕也是一种损伤,因用枕不当造成颈椎病的发生,故总是在睡后发病。 (6)避免受寒也能够起到颈椎病的护理作用,受寒将导致颈椎病患者的肌肉张力增高、失去弹性,从而易于损伤,张力增高也会增加椎间盘压力、压缩椎间隙而恶化神经根压迫症状,受寒还可能导致神经根周围的颈椎病的炎症加重。 (7)颈椎病的护理需慎用颈椎牵引,对于颈椎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维持正常的、稳定的生物力学结构,而颈椎正常生物力学结构的基础就是生理曲度(又称生理前屈、前凸),而牵引将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而不是恢复,故颈椎病患者不宜经常牵引。

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2)

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的患者。 一、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ICD-10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风寒痹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颈椎病)(TCD编码: BGS000、ICD-10编码: 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颈椎正侧位X线片。 (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 (4)心电图。 (5)胸部X线。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或MRI、血脂、凝血四项、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 (1)松解类手法 (2)整复类手法 2.针灸疗法 3.牵引疗法 4.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5.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寒痹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痰湿阻络证: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气血亏虚证: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6.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

颈椎病中医护理个案

颈椎病中医护理个案 一、常见的症侯要点; ニ、常见症状/证候施抑; (一)颈肩疼痛 1、了解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体位的关系,做好疼痛评分。 2、慎起居、避风寒,防风寒阻络致经脉不通,引发疼痛 3、配合医师行颈椎牽引,及时评估牵引效果及颈肩疼痛情况。 4、遵医嘱行中药塌渍、中药外敷、拔火罐等治疗,痛点处可行穴位採药或涂药治疗。 5、根据疼痛规律,对夜间疼痛甚者,适当增加中 1、评估昡呈的性质、发作或持续时间,及与体位改变的关系。 2、避免诱发眩晕加重的姿势和体位。 3、做好防护,外出有人陪同,动作应缓慢,避免快速转头、低头,防跌倒。 4、指导患者正确佩戴颈托。 (三)肢体麻木 1、评估肢体麻木范围、性质、程度及与体位的关系。 2、指导患者主动活动麻木肢体,可用梅花针或指尖叩击、拍打按摩麻木部位減轻或缓解症状。 3、注意肢体保暖。 4、遵医嘱给予中药塌渍、理疗等治疗,避免烫伤或意外损伤。 5、遵医嘱行颈椎牵引,及时巡视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肢体麻木加重,告知医生,适当调 整牵引角度重量、时间等。 (四)颈肩及上肢活动受限 1、评估活动受限的范围和生活自理能力。 2、患者生活用品放置应便于取用。 3、指导并协助患者正确的体位移动,按摩活动受限肢体,提高患者舒适度。 4、指导并协助四肢关节锻炼,防肌肉萎缩。 5、遵医嘱行中药熏蒸和艾炎等治疗,注意防烫伤。 (五)不寐 1、枕头高度适宜,避免颈部悬空。 2、保持病房安静,整洁,通风良好。 3、睡前服热牛奶、温水泡腳,按摩双侧太阳印堂穴,听舒缓轻音乐,不宜饮浓茶或咖啡等。 4、遵医嘱行耳穴压豆等治疗。 5、遵医嘱应用镇静安神药物,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佩戴颈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型号和材质的颈托。颈托的大小、高低适宜松紧以能放入2个手指为宜。高度为限制颈部活动,保持平视为宜。 2、使用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颈部皮肤状况,防止颈部及耳廓、下颌部皮肤受压,必要时可 在颈托内衬垫小毛巾、软布等,定时清洁颈托和局部皮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