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下面的歌,回答。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水前。

潮平两岸,正一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何达?雁洛阳。

(1)本表达了人 ________的情感。

(2)明代胡麟在《薮·内》里,本“形容景物,妙千古”。你能从字上它妙在哪里?

【答案】( 1)思

(2)妙在中用“日”“春”作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人化。【解析】【分析】( 1)首最后一“ 何达?雁洛阳”表达了人的思之情。

(2)如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使得一仗工,更妙在两字一出,才使得

“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系,而且因之而生起来。太阳

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一“生”字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升,大地基本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任你江南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的柳涂上了一春色。一“入”字很不客

气,它几乎是有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而特于

“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境与所。些字都下得而极有分寸。因他

不止是写出了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具体的之差距,故而

得生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于阻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

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之。好提携后,意改革,和他之

欣此新旧替之意,恐不无关系。也就是他要手于政事堂的

原因。据此答意即可。

故答案:⑴ 思

⑵ 妙在中用“日”“春”作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人化。

【点】⑴ 本考概括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

要逐句体会字里行含的作者的感情,特要关注歌中抒情的句,然后再用

、恰当的言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首通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表达或了)??的感情。

⑵ 本考析古字的能力。品析字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字的字

+境;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字所的作者的情感、度。解答,需

要反复歌,整体感知意,揣摩字在中的意思,体会字在中的意境,系整首歌,合

具体境,分析字所达的情感。

2.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运用比喻修辞,把

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解析】【分析】( 1)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这句

诗中“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据此可作答。

(2)三四句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白

雪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却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

而有灵性。据此可作答。本题也可以从比喻的角度进行赏析。

故答案为:⑴ 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⑵ 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运用比喻修辞,把

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点评】⑴ 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诗歌,理解句意,从意境

上进行分析,注意方法的掌握。

⑵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诗

人的情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安要求作答。

3.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本诗的作者是唐朝的著名诗人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其实是暗示吴郎

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多多体谅,对

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

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D.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

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答案】( 1)杜甫

(2) D

【解析】【分析】( 1)《又呈吴郎》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通过了劝吴郎让寡妇打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

(2) D 项,“不乏幽默”错误,选项对诗歌的语言风格理解是错误

的。故答案为:⑴杜甫;⑵ D。

【点评】⑴ 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

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

成体系;

⑵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

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4.古诗词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露”写出中秋月夜 ________的氛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凄凉(意思相近即可)

(2)“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分析】( 1)“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

之久。而“冷露”写出中秋月夜凄凉的氛围。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联想。

(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的情绪。普天之下不知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

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而诗人有感于家人离散,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抒

发了作者对家人,对友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⑴ 凄凉(意思相近即可)

⑵ “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⑴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

合诗意进行理解。

⑵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悟诗歌,结合诗人的

处境和诗歌语言,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______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

A. 一牛吃过柳阴西B不.脱蓑衣卧月明C收.篙停棹坐船中

【答案】( 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 A

【解析】【分析】( 1)“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

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

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

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

朴素的美感。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故选 A。

故答案为:⑴ 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⑵A

【点评】⑴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

歌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⑵ 本题考查诗歌的意思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诗歌的内容要理解,并进行合理的

推测,要结合语句的前后关系进行分析理解。

6.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解释“次”和“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次:停留 / 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游子流浪的路。

(2)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

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 1)“次北固山下”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面”,“次”的意思是“停留”。“客路青山外”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客路”的意思是“旅人前行的路”。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

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尾联遥应首联,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次:停留 / 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 游子流浪的路。

⑵ 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

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

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⑵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抒情语句和诗歌的意象等

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

(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随意

(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前两句写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

花更加赏心悦目。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

心曲,与“随意”相照应。

(2)后两句的意思是: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

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进行对

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 随意;

⑵ 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

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 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

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 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

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 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

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

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

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列古诗,回答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中“排”字的表达效果。

(2)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 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 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 全诗虚实结合,由虚入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答案】(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

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 C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

蓄深刻的表达效果。“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

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

气势,却是非凡的。“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

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 C 项有误。诗人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

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不同意他们

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

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故答案为:(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

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 C

【点评】( 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

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

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

高尚的情操。

(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

准确把握意思,再结合相关语文知识,逐项字斟句酌比对辨析正误。 C 项“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的说法有误,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

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

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9.古诗阅读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抒发满腹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杨花,子规

(2)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解析】【分析】( 1)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

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

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李白通过

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

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

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

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故答案为:⑴ 杨花,子规;

⑵ 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点评】⑴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

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

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

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0.诗词阅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________,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截,歌以咏志。

(1)诗中“竦峙”的意思是 ________

(2)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 东临石”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

C. “水何澹滄”两句,动静相村,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D. “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答案】( 1)高高耸立

(2) D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语境

中解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竦峙:

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2)“‘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

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

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

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所以“真实景象”错。故选D。

故答案为:⑴ 高高耸立;

⑵D。

【点评】⑴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

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

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