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申论

2011申论

抢购冲动:
诸如此类的事实表明,传言是不可能杜绝的,尽量降低传言风险,是现代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责任。可以说,传言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传言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触动了社会深层的机制。这是我们审视抢购冲动的立足点所在。
如果易于导致社会失序的传言的蔓延无法得到有效抑制,就容易造成社会恐慌,可以认为抢购冲动就是社会恐慌的代名词。认识到了这点,在笔者看来,就找到了消除抢购冲动风险的路径:一是满足公众的公共信息需求,避免信息非对称现象;二是消除公众预设恐慌的土壤。
而恰逢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可或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一项重大任务是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这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课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保证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条件。
我们对抢购盐这一现象要有深刻的认识,虽然这次是突发事件,但结合非典时期市民抢醋的现象来看,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群众是不稳定的,是极易煽动的,当今世界虽处于和平发展时期,但绝不能不防范,有极少数的极端主义,分裂分子和敌对势力趁机进行造谣和破坏,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人民内部矛盾激化,从而达到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阻碍。
因此我们应该给予这次事件高度重视,民众的不理智在于恐惧,恐惧的源泉在于未知,因此应对这次抢盐,应该高调公开辟谣,对于敢于散布谣言者应该将其绳之于法,依法处置;对于趁机哄抬物价,制造紧张气氛的商家,个人给予严厉的处罚;同时引导,教育群众关于核安全事故的情况;核知识,核污染,核安全问题不应该不说,反而应该大方的说,公开的说;有关部门的调查,相关数据的整理,要第一时间,准确,及时的向群众公开,只要向群众解释清楚了,让他们第一时间了解真实情况,自然紧张的情绪就会消除,恐惧的心理就会消逝。各相关部门也要应该积极配合,形成联动,安抚群众的恐惧,消除群众的未知,群众安心了,群众满意了,自然敌对势力也无法可施,社会谐稳定也得到保证了。
因此对于抢盐事件,是必须高度关注,解决好抢盐事件,是有利于民,急群众之所及,办群众之所需,是一项重要民心工程;解决好抢盐事件,既有利与社会稳定和谐,也有助与提高政府公信力,是在这十二五开局之年实现规划纲要打下的一个坚实的基础。


神医现象:
1、“神医”一度炙手可热,首先是人

民群众自身缺乏医学知识、存在盲从心理。据相关部门调查,许多受骗群众大多是中老年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阶层,那么他们对科学的医学知识了解甚少,再加上很多病无法根治,只能从药物上进行控制,从而导致了人们的盲从、急于痊愈的心理。
2、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层出不穷的“神医门”与法律制度存在缺失有关,目前我国法律虽然对无证行医做了禁止性规定,但是对这种毫无职业道德、大吹牛皮的“神医”如何禁止和处罚,并没有专门规定。法律的缺陷让一些人钻了空子,一些“神医”就在法律空间里寻找灰色地带以规避监管,不仅要患者登记个人信息,还要签协议,其中无非说他们不是医疗机构,他们的产品属于食品,不是药品。一旦追究责任起来,即使被处罚,力度也有限。违法收益大而成本小,处罚不严或无法可依是导致各种“神医”屡屡出现的重要原因。
3、媒体等受利益驱动。每一个“神医”,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往往都有一帮人、一些媒体在为其抬轿子、四处吆喝。尤其是现代传媒如此发达,包装手段如此丰富,一个医学界昨天还默默无闻的人,上了几次节目,搞了几次访谈就会一夜之间火了、红了。作为媒体只要有利益驱动,就会炒作忽悠,这些“推手”联手炮制的,又岂止是“神医”们?
4、监管不到位。假神医为什么能以合法的面目迷惑世人?群众一直举报不断,为什么要等到“墙倒众人推”时才有所动作?左一个张悟本,右一个刘逢军,那个监管部门的相关人员受到了追究?好像与他们毫不相干,看来监管不力不是小问题。
5、真专家缺乏社会责任感。我国不乏有真才实学、妙手回春的医学专家、养生专家、心里专家,为什么在百姓疑惑、迷惑的时候,没有负责人站出来,或者懂行的人站出来,揭穿“神医”画皮?这么好的科普时机,就此白白丧失,实在可惜。

解决“神医”现象的对策
1、加强科普。有关部门应切实履责,建立防假打假机制,科学家们平时做好科普工作,关键安时刻敢于出来说话,公众需要提高科学素质。总之,治理“神医”需要形成合力,大家都努力,“神医”滋生发展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要治理“神医”现象,迫切的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扎进法律制度的“篱笆”,切实加大打击力度,不给以谋取暴利为目的各种养生机构和“神医”可乘之机。
3、加强监管。国家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医药的监管,包括对要加强对医生的医德教育,还有对媒体监管,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从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素质,对于违规违法的医生及医疗机构要处以严惩



拆迁暴富:
【原因分析】近年来,党和政府在对待农民土地被征用的问题上,更多关注的是补偿金是否偏低,是否准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等问题,而较少关注农民拿到钱后如何合理支配。而这些炫耀消费的暴富农民不仅会引起自身二次返贫,还会引起一些贫困农民和市民产生不平衡心态,很可能滋生新的社会矛盾。
一些清贫了大半辈子的农民由于文化素养较低,在短时间内暴富,一时难以完成身份转变,也不具备掌控较多财产的经验和能力,他们会按照“小农思想”和自己的习惯去消费,少数人盲目追求物质生活,长久下去这些失地农民很容易返贫,会给政府和社会造成一定负担。
【对策】国家在对被征地农民适当补偿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被征地村组织的支持,扶持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并给予必要的专业指导、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村组织发展二、三产业,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生活有保障。
【专家观点】在全国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造了大量这种一夜暴富的神话,炫富现象并非是个案,这种神话在全国各地上演着,而这种炫富现象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需要好好分析,以更好地推进城市化进程。
在拆迁过程中,原先只守着土地的村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其激动的心情可以理解。在暴富后,多数人的财富得到了合理使用,有的变成家庭建设的资金,有的成为家庭成员再充电的物质支持。
 但对于炫富现象,还是需要引发全社会的重视。少数人认为财富来得太容易,便放开手脚花钱,寻求一种短暂的刺激。这说明,当一个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遭遇大的变化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和处理。
 把财富当成偶然所得,而不是自己努力应得,这样就会有一种感恩的心态来对待和使用财富。另外,还应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不因钱财突然增多而失去心理平衡,认为今后都可以能这样不劳而获。
 合理支配财富是一种能力。因为只有钱,而没有经营财富的能力,没有持续提升自己的意识,到手的财富也守不住。
这些炫耀消费的农民由于没能合理利用征地补偿款,长久下去很可能二次返贫,国家和地方应该尽快采取措施进行正确引导和适当干预,力争农民失地不失业,生活有保障,生活水平有提高。


自然灾害:
命题角度一:从自然灾难中反思人类的界限
人类历史上,地震灾难一次次发生,山崩地陷,江河呜咽,带给人类巨大创痛。但爱超越疆界,生命超越种族,灾难面前,人类一次次命运相连、同舟共济、携手而行。京佳认为,无论是对于在日的中国同胞,还

是日本民众,我们为所有受灾的人们祈福,愿救援更加得力,愿更多生命被救助,愿哀伤得以抚慰,愿生活能够继续,愿阳光和希望重回人间。
人类面临各种灾难,战争、疾病、饥饿等等,但自然灾难始终是人类面对的永恒重大问题,也是永恒之“痛”。
表达悲伤、抚慰生命,这是人类永远不会枯竭的心灵反应;发挥智慧、规避风险,这是人类作为万物灵长所具有的强大能量,人类文明的进程,使生命安全和稳定的质量不断提升。京佳认为,自然灾难让人们意识到,生命在本质上的脆弱,人类力量的根本界限。灾难到来,打破节奏,不可抗拒的自然力、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有限性应当触动心灵这块人类共有的柔软之地。
上天容易入地难,真是这样。人类的脚步迈向了太空,探求宇宙的深邃奥妙,征服了一个个未知之域,这是人类的骄傲、文明力量的显示。但我们无法把自己送到地底下十几公里的地方,无法放置一部机器到地心去观察地球的内部结构变动。我们所在的这颗蓝色星球既是人类自身生命生活之所在,又是宇宙银河万千星球中的一个,人类有自己的历史时空,而宇宙则是尺度更为宏大、超过人类认知的时空。
地球作为生命系统,我们拥有了它给予人类的一切美好;作为宇宙中的一个星球存在,我们又要承受地球自身演变加于人类的深重影响,包括悲剧性的影响。承受首先意味着我们无法控制灾害,既不可能阻止极度自然灾难的发生,也无法推迟它们的发生,一些自然灾难我们甚至无法做出科学的预测。这正是人类社会及其文明的根本处境,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人类命运。

这不是要宣扬某种悲观主义,而是表达自然与人类的真实关系。京佳认为,没有人会歌颂灾难,灾难是人类永远不愿见到的时空场景。人类赋予自在的自然以意义,通过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人类实现自由,成为自然的主宰,但人类亦需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有限与界限。而正是因为有限,我们才更加深刻地理解存在、美好与善的价值;正是因为地震等灾难显露出的自然界限,促使人类不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国家、民族、种族等之间的关系。

命题角度二:我们看日本,世界看我们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其情操和精神,常常是需要特殊事件锻炼和考验的。比如说,汶川大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让我们失去了许多,也用精神在回报我们。这一刻,日本强震海啸再一次把考验置于我们面前。那为邻国生命点燃的烛火,和划过脸庞的泪水,让我们欣慰。
不管历史曾经发生过什么,对于人类

来说,所有的事件都只是历史的一个片段。京佳认为,贯穿人类始终的,应该是对生命的珍惜及对幸福的追求。如果说人类有永恒的敌人,那只有一个,就是灾难。在灾难面前,无论你是大象还是蝼蚁,都有偷生之欲,都有无助之感。曾经的恩怨情仇,在滔天的海啸和地动山摇中,显得是那么的不值一提。这一刻,只有生命值得珍惜,只有生命触动灵魂。我们应该唱响生命的赞歌,因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怜惜。
此时,我们在看邻国。邻国发生的一切,有我们不熟悉的,更有我们熟悉的。我们不熟悉,巨浪竟然可以掀起10米高;我们不熟悉,核电站瞬间竟然那么可怕……我们不熟悉的只是灾难的级数,只是一些伤害的物理细节;但我们熟悉:在灾难面前那无助的眼神,那空洞的心灵,那对生存无比的热爱和对温暖无比的渴望。这种眼神和心灵,热爱和渴望,在汶川大地震,在舟曲特大泥石流,在诸多灾难面前,我们都曾有过。心同此心,情同此情,在投向邻国的目光里,我们看到了柔情似水,就在网上,普通人传递着祝福;就在昨天,中国救援队已经启程出发。这种基于人类共同情感的似水柔情,让生活如此美好。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京佳认为,这一刻,我们在看邻国,邻国看我们,世界也在看我们。
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这是每一个走向复兴的民族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姿态是一种复合体,很难一言道尽,但不管如何,姿态的内涵里一定有着朴素的情感,一定有着生命的守望。面对他人的灾难伸出友爱之手,没人会低视你,相反只会高看你。林肯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民族如果对另一个民族长期怀着仇恨或崇拜的心理,这就是一种弱国心态。超越了这样心态,特别是在灾难面前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他人,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成熟。在日本强震海啸刚发,伤亡人数还不明的情况下,就有媒体转场讨论“经济”影响问题。如果说这样的重心偏移让人遗憾的话,那么随后民间的纠编,则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对生命的尊重。那点燃的烛火,划过脸庞的泪水,对生命的尊重,让我们也让世界看到了一种自信的成熟和美丽。
谁都无法把历史弃置一边,如何处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是所有人的必修课。喜欢这样一句话:如果发生战争,我会抱着枪冲在最前面;如果前去救灾,我们也会抬着担架跑在最前面;而这,也是我们心中最伟大、可爱、善良的中国人。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从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自然和经济因素及发展趋

势看,地质灾害将呈更加频发的态势,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首先是人类经济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将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中国半数以上的各类地质灾害是由人类活动诱发的,这些活动主要是修路切坡、建筑切坡、兴修水利设施、过量开采地下水、矿山开采、坡地灌溉等。其次是气候条件变化致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极端降水事件增多,水动力条件增强等因素将导致北方部分地区今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可能会逐渐增大。东南沿海地区也将由于台风、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的增多,使低山丘陵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呈增多的趋势。据地震部门预测,我国本世纪初期地震活动仍处于活跃期,极易诱发各种次生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本身还有不少薄弱环节
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缺乏全面系统的基础调查资料,尤其缺少高精度的地质灾害调查资料,调查数据得不到及时更新。二是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制体制不合理,未能充分发挥现有地质队伍的技术支撑作用,造成应急队伍技术力量薄弱,应急反应能力不强。三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与取得显著成效的群测群防相比,专业监测水平亟待提高。四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一些亟需治理的隐患点、危险点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进展缓慢,应急准备无法满足救灾抢险需要。五是群众防灾避灾意识不足,风险判别意识缺乏,主动防灾避险能力不强。
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以地质专业机构为主体的应急技术支撑机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在地质环境较为复杂的地区,基层的应急体系建设极为紧迫。而目前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所依托的力量模式不一,参差不齐,没有充分发挥现有地质队伍的作用。经验证明,把驻扎当地的地质队伍作为地方政府防治地质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的主要技术支撑是可行的途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是一项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资料的积淀、技术的积累,有很强的地域性。而地质队一般在各地市都有驻地几十年历史,拥有所在地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研究地质灾害发生规律的大量资料,且专业力量雄厚、设备精良,应成为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工作的主力军。各级政府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应依托相关地质队伍设立。
构建地质灾害快速应急响应机制。要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建设。在基础方面,要落实基地建设、制度建设和专家支持系统建设。在能力方面,要提高技术能力和准备能力,组织开展应急演练。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组织分析、研判、形成处置方

案。利用远程会商系统和无人驾驶小飞机等手段,提高应急响应水平。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是国家形象和社会责任的体现,是广泛涉及政策、计划和组织执行的危机事件管理行为,需要贯彻大综合和大集成的科学观,逐步使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从经验走向科学,从感性判断走向理性量化,使每一处突发地区灾害的防治和应急处置都采用最合理的方案。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分类责任机制。要落实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责任。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防治责任和投入。公共工程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地质灾害防治及其隐患点清除,应由主管部门或责任管护单位、建设单位承担。商业性资源开发或工程建设活动形成的地质灾害,应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开发或建设主体承担责任和投入。
建立防治经费多元投入机制。我国地质灾害资金需求巨大,必须发挥好财政投资和市场多元融资的优势。帮助和支持地方政府、企业等对地质灾害经费的投入。建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地质灾害防治财政专项基金。设立地质灾害防治公益捐助基金。对开发性治理,为民间资本投入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一定营利模式,出台优惠和鼓励性政策,逐步形成投入的良性机制。
探索地质灾害联合保险机制。建立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的联合保险机制。地质灾害保险制度可以分担风险、补偿损失,有效减轻政府防灾救灾的财政负担,有利于提高民众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通过灾害风险进行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分解,能极大地提高承灾个体或家庭的承灾能力,确保投保人受灾后能及时获得生活保障和灾后重建的资金支持。
建立地质环境破坏补偿赔偿机制。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建立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的地质环境破坏与地质灾害损毁补偿赔偿机制。包括对于可以恢复治理的地质环境破坏和可以消除的地质灾害隐患,建立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对于不能恢复治理的或者需要移民搬迁的,应该建立地质灾害损毁补偿制度;对于地面沉降灾害防治补偿则可以建立地下水资源开发的地质灾害防治补偿制度,由相关地方政府从地下水资源开采中加收地面沉降防治附加费,建立补偿基金用于地面沉降防治。
建立地质灾害灾情测防信息发布机制。通过建立全国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信息系统,实现对防灾预案、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数据的信息交流,在网络上实现对地理底图和灾点分布等信息的浏览、查询和图层控制,实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与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的叠加分析和灾情速报,并通过网络或手机短信向社会公众发布。

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政

策的必要性
第一,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解决人才问题。我国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进城务工成为众多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选择。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资金和政策向城市倾斜,造成了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牛不愿回农村去,甚至出现了许多“空心化村庄”。
第二,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新农村建设人才储备的需要。一方面农村基层人才匮乏,人才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村官计划,不仅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还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批创新型人才,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大学生村官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优化,有效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形成,有利于农村的和谐稳定。

招聘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
思想上难“扎根”。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另一方面,是由于上级党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优惠承诺,这些大学生表示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会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提拔等途径,尽管脱离农村基层。
工作上难“深入”。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如感到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难处理、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工作琐碎繁杂,新来者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所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
能力上难“提高”。大学生作为农村建设的急需人才,其能力上的欠缺也阻碍着他们知识优势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三是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建议采取的对策措施
第一,大学生村官要利用自身优势,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村官要通过互联网、会议宣传、专题讲座、举办夜校等形式,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到农村;另外还要积极对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和模式开展调研,为乡镇和村委会

出谋划策,为农民出点子,想办法,寻求致富门路,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服务。
第二,大学生村官要发挥专长,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知识背景,采取法律讲座、以案说法、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大力倡导文明村风,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同时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广播,组织群众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第三,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和工作日记制度,加强制度管理。确定例会召开时间,由组织部牵头,组织大学生村官交流学习、工作心得,共同分析探讨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听取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布置下阶段的工作任务;要求大学生村官撰写工作日记,鼓励他们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好方法及时汇总整理,并以信息形式上报。组织部将在每季度的工作例会上抽查工作日记,并将工作日记与调研文章的完成情况作为大学生村官年底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四,建立村官走访群众制度和镇、村领导干部与村官结对帮带机制。要求村官每年至少对所在村的所有农户走访一次以上,做好走访记录,使村官真正深入群众,在思想上、工作上与村民融合、与村务工作紧密结合。每半年上报一篇调研文章。大学生村官所在的乡镇、村两级领导班子,要分别明确一名班子成员与大学生村官结成“二带一”帮带对子,形成良好的帮带机制,护佑村官在农村三年的健康成长和事业发展。

总之,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要切实的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成才成长,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事业的发展,同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个广阔的空间。

用工荒倒逼产业升级:
【原因分析】
第一、从表面看,这与外贸需求复苏、一部分外向型企业订单增加有关。目前全球电子产品正进入一个更新换代期,对通讯电子产品需求量很大。新增订单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市场,日本的市场份额也会有一定增加。
第二、用工荒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抢劳力”。从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到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再到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直至江西、河南、湖南这样的劳动力流出区域,“用工荒”和“技工荒”开始蔓延。
 

 第三、受困于目前严格的户籍制度、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以及农民工在社保、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待遇问题的考虑,相关企业仅仅靠加工资很难挽留农民工。近两年物价的不断上涨,让在外务工人员也承受很大的压力。另外,内地不少省市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薪资待遇提高,使农民工纷纷回流返乡。
第四、农产品价格快速上升让一些农民切实获得实惠,二产三产之间的收入水平渐渐缩小,也令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数量减少。
【对策分析】”
核心对策:产业升级
遭遇了严重的用工荒和成本上升,不少企业开始想方设法进行产业升级,通过提高自动化程度和技术改造,尝试以“机器代替人”的模式破解企业的“用工荒”困局。
靠临时性涨工资是不够的,改善“用工荒”的核心在企业。中小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强创新能力,完成产业升级。
从国际经验来看,“民工荒”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前奏。如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出现过此现象,当时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约50%,产业工人的短缺使日本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为此,日本采取推动设备投资扩大、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办法予以破解。


突发性公共事件:
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自然灾难无法避免,但社会矛盾可以规避。事实上,回顾近年来社会突发事件,可以将它们的根本原因归纳为社会利益和利益分配的不对称。具体可分为两大方面:
首当其冲的是伴随着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老百姓有着更多的利益诉求,但这种诉求存在梗塞。如,百姓遇到问题时无处倾诉、倾诉了也无人解决的现象时有发生,问题越积越深就演变成了接二连三的上访现象。
其次,少许管理层面的决策不力、作风不实、漠视群众利益现象也确有存在。例如近期频发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大都是人民群众对管理层人员工作、生活作风的检举,韩峰日记事件、天价烟局长等事件均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的解决措施
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从多方面入手、多策并举化解矛盾、降低风险。
首先,化解矛盾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畅通群众利益诉求通道。要创建公平的博弈平台、拓宽民意表达途径,以此为民众提供便利的诉求渠道。比如针对上访现象,其解决方法不是让基层干部天南地北的追着上访者、盯着上访者,而是要让有权处理问题的行政机关出面调解和落实,并建立高效透明的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
其次,在

矛盾发生之前就必须具备高度的预见力,制定各类风险应急和长期预案,并建立长效机制。如各级党政部门可开展多种形式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样就能将遗留问题抹去,将未来风险预计。即使风险“变现”,也能以未雨绸缪的前期工作为基础迅速行动、化险为夷。
需要强调的是,对待那些涉及百姓重大经济利益的问题时,应遵循民主协商的原则,决策透明、信息公开,充分尊重各方利益关系。近期持续热涨的房地产市场在我国密集出台的爱民政策面前也正在逐渐“退烧”,这正是我国党和政府维护百姓利益的表现。
最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行政、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也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面。对内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法制宣传工作,以此引导群众在面对矛盾冲突时选择合法合理的正确方式。
应该看到的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频发的社会公共事件不仅仅是一种威胁,其实它也是一种激励,因为近年来的这些矛盾甚至冲突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百姓利益诉求渠道的畅通和我国公民民主权力的深入。矛盾并不可怕,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相信我国必将全面走向和谐、迎来辉煌。


稳定物价:
综合分析
持续走高的物价以及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既有客观原因,也有政策操控的因素,既有供给推动因素,又有需求拉动因素,还有供求混合因素。
(一)客观原因
首先就是由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耕地资源减少,加上靠天吃饭的“弱质农业”,无力承载日益庞大的城市人口带来的粮食和农副产品消费需求,进而供给不足是根本原因。而去冬今春大面积干旱可能造成粮食减产的预期,也必然驱动粮食及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
其次是由于全球性的食品和能源资源短缺导致粮食和能源资源价格上升,必然产生输入性成本影响,进而推动中国国内的产品价格上涨。
其三是由于劳动力供不应求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而推动的消费品价格上涨。近年来,“用工荒”从东南沿海向部分中西部地区蔓延,特别是劳动所得占国民收入比重长期偏低已经成为制约国内需求扩大和诱发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因此,适度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提高劳动所得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二)主观原因
主要归结为过去两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保增长而采取的“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各地政府为“十二五”开好局和追求GDP竞赛而过分上项目、铺摊子等因素。4万

亿“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的积极作用是率先把中国经济从低谷拉起,实现了这两年保增长的政策目标,消极作用则是埋下了造成这一轮物价上涨的“流动性过剩”的隐患。米尔顿?弗里德曼有句名言,“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目前物价上涨的最主要的原因仍是前两年过量的货币供给,以及由此诱致的游资和“热钱”流入所致。再加上各级政府都想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有一个好彩头,不仅定了较高增长目标,而且都选择了上项目、铺摊子的这种轻车熟路的发展方式。由此带来能源资源和生产资料的供不应求,进而使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提出对策
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针对解决物价问题给出了如下对策,即: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
一是: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搞好进出口调节,增强市场调控能力。
四是: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特别要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
五是: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

据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 国务院总理总理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开局良好。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内需支撑作用增强;工业平稳增长,农业生产形势向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货币信贷平稳回调,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逐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就业和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这些表明,中央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是正确的、有成效的。

会议认为,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极为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从国际看,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还没有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目前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数。从

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主要是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还在上涨,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

会议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抑制通货膨胀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将社会融资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合理调节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比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既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合理需求。
(二)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为紧迫的任务。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稳定物价总水平的全面部署,从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措施综合应对国际国内物价上涨压力,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
(三)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要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严格控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努力增加市场供应,稳定市场预期,把房价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分解落实情况,以及项目开工建设、竣工计划等安排公之于众,以便群众监督。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配置、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这一手也不能放松。
(四)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切实加强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进一步落实早稻种植面积,强化春播科技指导和服务,搞好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控,加强农资供应和保障,努力夺取夏季粮油丰收。继续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搞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促进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保持外贸政策基本稳定,加快转变外贸发

展方式,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争创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全面提升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注重防范风险、提高效益。
(六)下大力气抓好节能减排。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提高能耗和排放标准等准入门槛,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政策实施力度。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七)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和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改善民生、改善消费环境入手,抓紧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坚决依法查处各种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统筹兼顾,抓住重点,着力做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重要工作。建立健全问责制,完善绩效考核,严肃责任追究,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