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下于永正《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课堂实录(两个课时)

三下于永正《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课堂实录(两个课时)

三下于永正《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课堂实录(两个课时)
三下于永正《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课堂实录(两个课时)

于永正《三年级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课堂实录

第一教时

师: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生:(齐)欢迎!

师:谢谢!那我们上课!

生:(齐)好!

师:小朋友非常热情。我把刚才的对话写来了。想不想看看于老师是怎样写的?

生:想!

(幻灯片出示下面短文)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小朋友齐声说:“欢迎!”

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上课吧!”

(师请一小朋友读这段话)

师:于老师是怎样写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这些话的?

生:是一句一句地写的。(笑声)

师:不错!是一句一句地写的,不是两句两句地写的。(笑声)不过,我已经感觉到你心里是很明白的。你是说,我的话写完了,又写你们说的,对吗(指屏幕)我写完了我说的话,是怎样写你们说的话的?

生:是另起一行写的。

师:(高兴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

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

师:只两段?(笑声)

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

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晰、舒服,读起来也不累。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

生:想!

(出示幻灯片二)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欢迎!”小朋友齐声说。

“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

师:这一次写的和第一次写的内容一样,字也一样,也是分段写我们的对话的。但是什么变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变了。

师:对!写对话的时候,提示语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提示语的位置变了,什么也跟着变了?

(无人举手)

师:看看“说”后面的标点,对比一下。(说完,又重复出现这两段对话,学生明白了,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是句号,提示

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说”后面是逗号。)

师:你喜欢第一篇,还是喜欢第二篇?

生:都喜欢!(笑声)

师:为什么?

生:因为许多课文就是这样写的。

生:有的课文写的和第一篇一样,有的和第二面一样,所以我们都喜欢!(笑声)

师:是的。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不过,我主张提示语适当变化一下。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一下,就显得活泼些,不死板。——请大家把第二篇短文抄一遍。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

(学生认真抄写,用投影仪展示了四位抄写正确、字迹工整的同学的作业。)

师:抄写得不错,人人都符合要求。只是有个别小朋友字写得还不够端正。

师:下边,咱们听写几句对话,看看能不能做到:第一,分段;第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师:(念)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完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

(听写完毕,老师要求学生自查:一看对话分段没有;二看标点是否点得正确。然后同桌的互查。最后,幻灯展示老师写的,让学生自己对照修改。幻灯片如下)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里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

“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

“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好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

【评:听写练习比抄写练习提高了难度,但仍紧扣分段和标点的训练重点,教学主线一以贯之,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

第二教时

师:有一天,一只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小猴子和妈妈有一段对话,可有意思了!请看——

(幻灯出示下面卡片)

小猴子:妈妈,妈妈,我想吃桃子!

猴妈妈: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

不猴子:不够,不够!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猴妈妈: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小猴子:够了,够了,谢谢妈妈!

师:每个同学读一读,看谁能读出小猴子和猴妈妈的语气。

(学生高兴地练读;师指名读;然后挑了两个读得好的小朋友到讲台前,一个扮小猴子,一个扮猴妈妈表演这段对话。)

师:猴子有一个经典姿势(说完,于老师双手提起,十指下垂,放于胸前,同时,脖子一缩,眼睛一眨。众大笑。)来,你们二位学一学(生学,众笑。)猴子还有一个经典动作——抓耳挠腮(说完,师学猴子挠头和脖子,众笑)。来,你们再学学(生又学,众笑)。

师:可以了!来,你们表演吧!

(学生表演。然后,老师分别扮演小猴子和猴妈妈,各表演一次。老师表演得生动、逼

真,生大笑。)

师:这件事有趣吗?请小朋友把刚才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的事写下来。要求:第一,写对话要分段;第二,写好提示语——把猴妈妈和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写下来,同时尽量做到“变化”——让提示语搬搬家。先起个题目,再写。

(学生思考)

师:题目想好了吗?你准备起个什么题目?

生:小猴子吃桃子。

师:它吃到了吗?

生:没有,是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

师:是向妈妈要桃子,还没吃呢。我们可用“小猴子要桃子”做题目。还有别的题目吗?

生:小猴子的故事。

生:傻猴子。

师:(高兴地)都是好题目!题目自定。请大家按要求写吧!写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请举手示意。

(生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暂停一下。这是一件小事。开头,别忘了交代时间、地点。有个小朋友是这样开头的:“一天,一只小猴子在门口玩,看到一个卖桃子的人,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跑回家……”这样写,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

(学生继续写。这期间,老师常常提醒小朋友注意的问题,如写对话要分段啦,注意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啦,正确使用标点啦,等等。)

师:多数小朋友写好了。请写好的同学再读读我写的这一段话(再次出示第二张幻灯片),看看老师是怎样写我们的对话的,怎样点标点的,再看看自己写的,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有,就改过来。

(学生读、改)

师:如果改得自己满意了,再请同桌的提提意见。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互相学习,互相修改。

(同桌交流)

师:我想请几位小朋友到前边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注意听,看看这些同学写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并听听于老师是怎样评改的。

(生走到讲台前,师用投影仪出示该生写的作文)

小猴子要桃子

在一天中午,一只小猴子在树林里和伙伴们玩耍。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他满头大汉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桃子!”

“好哇!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妈妈说。

小猴一听,用手挠着头,连声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妈妈又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够了,够了!谢谢妈妈!”小猴子高兴地说。

妈妈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

师:先看有错别字吗?

生:有。“满头大汗”的“汗”不是“男子汉”的“汉”,是三点水,加一个“干”字。

师:是呀,满头都是男子汉,谁受得了呀!(众笑)

师:这篇作文哪些地方符合要求?

生:写对话分段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有变化。

师:标点符号使用也正确。

师:咱们细读一下,看第一段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第一句话的“在”字划去行吗?(生回答:行。)对,要删掉,这是个多余的字。第三句话前边要不要加一句话?他为什么跑回家要桃子吃?

生:加一句:他玩着玩着,觉得肚子咕咕叫。

师:是呀,饿了,才跑回家向妈妈要桃子。这样,事情起因就有了。小朋友这里的“肚子咕咕叫”,可不是要拉肚子!而是饿了!(笑声)第三段你认为哪些地方应该划上波浪线,给予肯定?

生:“用手挠着头,连声说”要加波浪线,刚才您就是这样表演的。(笑声)

师:是的,写得很形象,很真实,我们读了,就像看到小猴子说话的样子。——第五段还可以怎样写?有写得和他不一样的吗?

生:我写的和他不一样。这一段我是这样写的:“够了,够了!”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一蹦三尺高,拉着妈妈的手说,“谢谢妈妈,谢谢妈妈!”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这位女同学把提示语放在说的话中间去了,而且写出了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你(对展示作文的同学)回去按照大家的意见,再改一改,好吗?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好。——谁再来展示一下?

(一女生走到讲台,老师将她的作文投在大屏幕上)

小猴子要桃子

一天,小猴子正在门口玩耍,一个卖桃子的人走了过来,边走边叫:“卖桃子喽!桃子又大又甜,不甜不要钱!”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向家里跑去。

一进门,便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要吃桃子!”

“是吗?”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

小猴子急了,摆着手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妈妈伸出兰花指,比划着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够了,够了!”小猴子了连跳了两下,高兴地说,“谢谢妈妈!那你赶快到门口买吧!门口就有个卖桃子的!”

猴妈妈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

小猴子摸着后脑勺,说:“我怎么傻呢?门口真有个卖桃子的呀!”

(老师让学生把作文读了一遍。赢得了一片掌声。)

师:掌声是对这篇作文的最好的肯定!说说看,你欣赏哪些句子?

生:我欣赏开头一段。“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很生动。

师:这是事情的什么?

生:这是事情的起因。

师:对!这位同学很会想象。这个起因令人信服。你们还欣赏哪里?

生:喜欢她写的提示语。

师:把你喜欢的读一读。

生:(读)“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猴子急了,摆着手说”;我最喜欢“妈妈抻出兰花指”这句话。刚才您的手就像兰花指。(笑声)

师:看来你们对兰花指挺有研究。(笑声)是不是喜欢看京剧?不过,我可不是故意的!(老师说完,真的伸出右手,做出了个“兰花指”。众笑。)小朋友,这位女同学的提示语写得真实、生动,说明她观察得仔细,平时喜欢读书。这位同学还有个大优点,就是她注意前后联系。第一段写了“门口来了个卖桃子的”,所以后面,小猴子才要求妈妈去买,告诉妈妈,“门口就有卖桃子的”。

(接着,又评讲了两篇小学生习作,略。)

师:小朋友,我们听了这几位同学写的作文,一定很受启发,知道该怎样写这篇作文。找时间把你们的作文改一改,再誉写到作文簿上去,请你们的老师批改一下。好吗?今后读书的时候,一定关注作家是怎样写人物对话的,读慢一点,多读一点,今后你们会把人物对话写得更好。

(下课)

想不到——于永正《三年级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赏析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何捷

我喜欢看武侠小说,心里总有种臆测:先生于永正兴许就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他的武功深不可测,每每出招,必一招中的,让我在惊叹之余随即产生无限幻想:下一步是什么呢?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新的一招又到。就这样被征服,欣赏之余发出无限感叹:真想不到啊!

耳畔,先生爽朗温润的声音响起:徒儿,看招。我定睛观瞧,原来是一堂习作指导课:受众: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关键节点;课型:专项“语言描写”训练;

难度系数:5.0;

这样的年级,这样的课型,真让我来上,想一想,汗不敢下。且看先生,保持着一贯的孩童般烂漫笑容,如京剧里的厚道老生出场了:

案例片段呈现之一:

师: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生:(齐)欢迎!

师:谢谢!那我们上课!

生:(齐)好!

师:小朋友非常热情。我把刚才的对话写来了。想不想看看于老师是怎样写的?

生:想!

(幻灯片出示下面短文,请一小朋友读这段话)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小朋友齐声说:“欢迎!”

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上课吧!”

想不到,素材的选取竟然如此驾轻就熟。语言描写训练是典型的写作技法传授及实战训练课,专业性和实用性都很高。训练从哪里入手?所需的“抓手”从何而来?先生的设计给出了最佳答案:从“当下”来。一入课堂的对话,马上转变为师生共同研讨的素材,这样的素材好像一个刚刚认识的朋友,显得那样亲切,自然,让人愿意接近,而这样的感受带来的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练习表达的兴趣。开课之初,艺术的氛围就被我们嗅到了。问一问先生,什么是“当下”,先生笑而不答,手指眼前的课境说:当下的生活,当下的环境,当下的言语,当下生发的情态,当事时正在进行的一切……当下就是每一个你所能把握的生成。“当下”有什么优势呢?显而易见的是活泼,新鲜,现场感十足。而这些,正是激活儿童表达欲望,激发学习情趣的关键要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没想到,课堂进行未到两分钟,先生就出了奇招。高手,总在不经意见让你高手到威力。

“想不到”也勾连起一次难忘的海边传道经历。一次,邀请先生到福建的马尾港,就在海边一艘渔船上吃海鲜。从捕捞到船到加工上桌,每味最多不超过半小时。先生大快朵颐后说:福建人知道怎么吃海鲜,要趁着新鲜吃,最好就是到海边吃。写作也一样,选用的素材就要鲜,鲜则活,活则生香。记忆中,先生总能这样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直接拿来,所以,他的课,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因为鲜活的素材,让课堂学习变得畅快,痛快。

案例片段呈现之二:

师:于老师是怎样写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这些话的?

生:是一句一句地写的。(笑声)

师:不错!是一句一句地写的,不是两句两句地写的。(笑声)不过,我已经感觉到你心里是很明白的。你是说,我的话写完了,又写你们说的,对吗(指屏幕)我写完了我说的话,是怎样写你们说的话的?

生:是另起一行写的。

师:(高兴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

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

师:只两段?(笑声)

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

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想不到,技法的传授竟能如此简约自然。不妨问问自己:语言该怎么描写?面对三年级的儿童又该怎么教?先生的高招又会是什么呢?想不到吧,是“无招胜有招”。他用了最为朴素,简单但同时最为有效的方法——自觉发现。通过启发对话,在儿童发现的基础上,适时点拨,生发而成的技法是自足自满的,也是持久有效的,有润物无声之美感。这样的“老套”手法居然解决了许多现代教育手段所不能达的效果。我想,这正是于永正先生无言而教的教学艺术体现。不许赘言,一切已“尽在不言中”。

顺又想起了早年跟随先生备课,方法无他,就是反复诵读。先生的徐州口音比较重,但奇怪的是拿起课本来一读,仿佛就是个普通话播音员般纯正。先生教我诵读的三字诀。一曰“细”。读的时候要注意咬文嚼字,不要错过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滑过,不要平调唱读。二曰“全”。诵读时力求将字句读完整,不丢,不漏,不增,不减,特别是每个字的音要读完整,不要读成了“半拉子”。三曰“多”。反复多次读。先生说完就一遍遍带着我读课文,手把手教,如旧时私塾无异。恍惚间,先生认真而执着的形象定格,切进我心,宛如慈父。教学的手段仅是表象,而其间所蕴含的美感,源于这份纯真的善念与宽大的情怀。

案例片段呈现之三:

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晰、舒服,读起来也不累。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

生:想!

(出示幻灯片二)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欢迎!”小朋友齐声说。

“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

师:这一次写的和第一次写的内容一样,字也一样,也是分段写我们的对话的。但是什么变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变了。

师:对!写对话的时候,提示语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提示语的位置变了,什么也跟着变了?

(无人举手)

师:看看“说”后面的标点,对比一下。(说完,又重复出现这两段对话,学生明白了,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是句号,提示

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说”后面是逗号。)

师:你喜欢第一篇,还是喜欢第二篇?

生:都喜欢!(笑声)

师:为什么?

生:因为许多课文就是这样写的。

生:有的课文写的和第一篇一样,有的和第二面一样,所以我们都喜欢!(笑声)

师:是的。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不过,我主张提示语适当变化一下。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一下,就显得活泼些,不死板。——请大家把第二篇短文抄一遍。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

想不到,在不拘一格的教学艺术范畴中有一种美叫严而有格。很少有人能用一两个词概括出于永正先生的艺术风格,因为普式的词汇往往难以全面描绘艺术,艺术的特征就是不拘一格。先生的课堂教学艺术正是信手拈来,轻松惬意的。按照先生自己的话说:简简单单教语文,不拘一格教语文。瞧,你刚刚满足于语言描写的基本格式,先生马上呈现另一种变式,这就仿佛一道美味刚尝毕,另一道随即端上桌。课堂成了儿童饕餮的精神盛宴。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不拘一格就是随意妄为。面对这不同年龄层,不同学情的孩童,先生的课是严而有格的。这里的“格”即是一种规范,制约,体例,也可以是一种必要的限制,这是对教学底线的严守,对儿童学习效果的负责。抄写,这招恐怕是我们大多人都想不到的,在先生的课堂上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承担着夯实表达习惯,规范言语呈现形式,提升表达质量的重任。一句“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让我们在大感意外之时也竖起大拇指:这样的课真扎实,真是在教语文,教表达。我暗香,如果先生年轻几岁,怎么着都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先生班上,那才是真正学语文。

又想到曾经对课堂华美效果的追求,惭愧。一段时间里,语文课堂追求华美效果,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审美的标尺,我也是这无数追逐者中的生力军。曾几何时,我也旗帜鲜明地欣赏和崇拜着一些名家的经典示范课。同样一篇教材,经过他们的处理能感觉到未曾想到的深远意味,宏大内涵,充沛情感,深刻说理。课堂上,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被挖掘得很深很透彻。曾经一度下定决心也要让自己的课堂有这样的文化气场,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中得到滋养。可认真看经典课堂上的孩子,感觉他们真的很无奈。他们的思想被牢牢牵引,丧失了学习语文的自主动力,探究乐趣,更失去了犯错的机会。他们能做的就是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下,一步步地“渐入佳境”。越是华美的课堂,孩子的表现空间越小,发言只剩下只言片语,更多情况下是一两个简单的词汇,其实,他们的思想早就被引入一个事先预设好的格式中,这样的课给孩子们会留下什么呢?一点欣喜,一阵茫然,一份疲劳,思想经过一番洗礼后,难免会有些残留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刺激外,语文学习的任务目标又完成了那些呢?所幸,先生用他质朴如古玉般的课堂演绎让我惊醒:教学,不是为了展示自我,而是为了儿童成长,教育,可以成就教师,但更成就儿童。

还是感觉于永正先生是武林高手,因为他符合三个特质:飞花摘叶也能伤人,先生的教学素材取道自然;手中无剑,运气成刚,先生做到了不教而教;内外兼修,蓄养正气,先生认认真真为儿童打好学语文的基础。

千课万人:《古对今》林乐珍公开课课堂实录

《古对今》 温州市林乐珍 课前准备(分清左右同桌;拿出一支铅笔,铅笔盒收起来;) 师:孩子们,这段时间,老师发现大家都很喜欢玩一种游戏,是什么?生:齐说魔方。 师:这个魔方有一点点不一样,你注意到了吗? 生:每一面都有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做汉字魔方,玩一玩汉字魔方。汉字魔方需要法宝,请左边的同桌拿出第一个汉字法宝。请同桌两个人先认一认,如果都认识,请把它放回抽屉,如果都不认识,请放在桌上。如果一个认识一个不认识,怎么办? 生:教一教他。 师:孩子们,你们不认识的字,老师都看清楚了,其实认识这些字是由办法的,仔细看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生:都有一个日。 师:下面我们就请太阳公公来教我们认字。 师:(出示古文字:晨)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人们开始一天的劳作。生:晨 师:太阳公公累了,躲到树丛中去了。 师:这个字读什么? 生:暮。

师:第二天,太阳公公又要出来了,和月亮姐姐打招呼。这个字读:生:朝(指名读) 师:这样的太阳我们叫… 生:朝阳 师:拓展朝霞。 师:太阳公公快落山了,这个字就是 生:夕 师:这是的太阳叫 生:夕阳 师:这个夕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指名回答(关键笔画的位置) 师:从竖中线起笔,第二笔…现在我们打开习字册,认认真真写一个。生:书写 师: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生:写好的同学请你同桌评价一下,再写第二个。 师:太阳公公一帮忙,我们就认识了这么多字。 板书: 晨、暮 朝霞、夕阳 师:下面,我们继续请太阳公公帮忙。一年有几个季节? 生:春、夏、秋、冬

师:春天的风不冷也不热,我们说这是怎样的风? 生:暖 师:这样的风可真暖和呀,我们把这样的风叫做,和风细雨。 生:齐读和风细雨。 师:老师这里还有词语,你觉得应该放在哪个季节? 生:酷暑可以放在夏。 师:其他几个词语怎么放? 生:把严寒放到冬天那个季节。 师:冬天怎么样,我们来看。(出示图) 注意期间补充中暑、暑假、酷爱等字词。 师:正方体在数学上,是上面对下面,左面对… 生:右面 师:前面对 生:后面 师:如果我上面是大,下面是 生:小 师:下面,请听好要求,找到一组词,撕掉双面胶,先贴一面,再贴另一面。 生:自由讨论粘贴。 师:玩魔方(视频出示要求…..)

【滕王阁序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滕王阁序 课堂实录

【滕王阁序特级教师课堂实录】滕王阁序课堂实录 滕王阁序这篇古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做好准备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跟着小编看看滕王阁序特级教师课堂实录,希望对您有用。 滕王阁序特级教师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师:不读十遍不上课。读完《滕王阁序》,还喜欢这篇文章啊?喜欢的请举手。 (寥寥六人举手。) 师:喜欢的理由往往都是相似的,而不喜欢的理由却未必全同。我想听听不喜欢的理由。 生1:不知道写什么。 师:你觉得他写了什么? 生1:写了游玩滕王阁的过程。 (生笑) 生1:(悔)不是一篇游记,而是序。 师:游记与序有什么区别呢? 生1:游记主要是记叙、描写为主,而序主要以议论、抒情为主。《滕王阁序》还是有眼前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抒情、议论的成分很重。就跟《兰亭集序》一样的,这个序是

滕王阁诗的序。 师:其实你对文章还是读懂了,这篇文章的整体思路是 生:(杂语)事景情。(教师板书:事景情) 师:我们暂且还是放一放,我还是想听一听大家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下一位。 生2:生字词太多。 师:确实有很多,大家读书时候查了么? 生:查了。 师:我想因为生字词多而不喜欢一篇文章,就跟因为我衣服上有个补丁而不喜欢我一样(生大笑)下一位。 生3:典故太多,理解起来太费力。 师:确实是这样。我们后面来谈。下一位。 生4:句式太整齐,一口气读不下来。 师:你举一段文字试试看。 生4:(读嗟乎!时运不齐岂效穷途之哭!,读得气势恢宏,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生鼓掌) 师:读得很好啊。 生4:我很喜欢这段文字。读了很多很多遍。

师:你可以尝试把它背下来。下一位。 生5:跟前面差不多。 师:嗯,还有没有跟前面同学不一样的原因啊? 生6:(举手)我觉得王勃写得太矫情了。到一个地方去玩,就写了一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而且这么悲,我们不会这样来思考的。 师:就是我不会这样想,也就不允许王勃这样想了?(生笑)果真是这样么?我们暂且先放一放。还有没有? (生无答) 师:六位同学说了自己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归纳起来看,大概三点:一是难以读懂;二是难以理解;三是难以共鸣。因为难而不喜欢,那我们就从难字入手,不如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看看《滕王阁序》是怎么成为文学经典的。刚才有同学说事景情这样的一个整体思路,你能不能跟我说说,写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 生7:写了:王勃,我们且不说他是十四岁还是二十六岁,总之他获了罪,连累到他的父亲也被贬官到偏僻的交趾,他前去探望他的父亲,途经洪洲,参加了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的盛会,看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描写了滕王阁盛会上的人的俊雅,景的美丽,感到内心非常的高兴,然而乐极生悲,又来感慨自己的身世。 师:很好,很好地关注了首注。我这里有一则材料:(投影)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猫教学设计 (5)

《猫》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新课标版第十册第六课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猫》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等,用通俗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把成年猫的古怪性格以及刚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描写得活灵活现,文章结构严谨,内容具体,语言形象逼真。全文字里行间流露着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绍猫的性格特点时,用平实、朴素无雕琢的语言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基于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教学本课应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词句的推敲,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精妙的写作手法;体会人与猫之间那份和谐、美好,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揣摩重点词语、句子,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及它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猫(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五、教学准备 学生: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老舍先生的及作品。 2、借助字典,预习课文中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1、出示多媒体课件:不同形态的猫。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小动物,它们很可爱,给我们带来了的快乐。猫就是其中的一个。你们喜欢猫吗?猫给你留下怎么的印象呢? 2、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特别喜欢猫,还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近老舍先生家的猫。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祖父的园子于永正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师:请问你们是几班的? 生:八班 师:八班,很厉害了。我们五年级一共几个班? 生:八个班。 师:还有没有比五年级班多的年级,四年级几个班? 生:不知道。 师:三年级几个班? 生:六个班。 师:六个班已经很多了。我再问一问,今天有没有混进来的,比如哪位老师的孩子,今天于老师讲课,你跟着去听听吧。 生:没有。 师:没有啊,有也没关系,有的话,我们也欢迎他。现在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了。 师:好,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问个好,搞这么复杂。老师您好,说老师好就可以了。上午问好,可以说老师早。说话越简洁越好。再来一次。 生:老师好。 师:嗯,这次好多了,记住,说话越简洁越好。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师边写课题,便讲解这个“我”和“和”的注意笔画,“和”的“口”要上宽下窄。(舞台上的黑板颤巍巍的,于老师说:“这个黑板对我是严峻的挑战”,72岁高龄,膝关节严重钙化的他依然忍着剧痛扎着马步写板书。) 2.齐读课题,谈预习

师:预习过了,生词肯定不用检查了。你们老师肯定比我着急,一定要读好,好好表现,是不是这么说的? 生:是。 师:课文读了几遍? 生:五遍。 生:四遍 师:读三遍就行,如果没有时间,读一遍也行,但一定要预习。 二、朗读——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1.引导朗读 师:让我们再走进这个故事,同学们朗读课文。看清祖父的园子有什么?一定要看清看全,从头读到尾,看你能记住什么。 生自由读书。读书过程中,师表扬两名同学边读书边做记号。 2. 读书反馈,说说祖父园子里有什么 师:当你一眼看到祖父的园子,你看到了什么?看谁看得准、看得清、记得多。 有的同学打开书再找,老师说:不准再看书。 生:蜻蜓、蚂蚱、蜜蜂 师:他记住了三种动物,很好。 生:蜻蜓、蚂蚱、蜜蜂、蝴蝶 师:多了蝴蝶,重复的不说。 生:小白菜、黄瓜…… 师:他记得比你多,他记忆力比你好,承认吗?读书要用心记,看过的东西要记住。读书不记等于没读。 生:韭菜、谷子…… 师:谷子就是——谷穗脱皮留下的粒,也就是带皮的小米。还有什么? 生:花、鸟 生:倭瓜

骆驼祥子之高妈公开课课堂实录

骆驼祥子之高妈公开课 课堂实录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骆驼祥子》之《高妈》课堂实录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做一个调查,在你们平时出行的时候,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学生众口不一,飞机,汽车,火车,轮船)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今天我们看到更多的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展示幻灯片1)那么,我们能否想象,在20世纪三十年代,有这样一群人,为了生活,靠着两条腿,一身力气,为全家撑起半个天空,那就是人力车夫。(展示幻灯片2和3)。 以人力车夫为题材的小说,我们以前曾学过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和胡适先生的《人力车夫》,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现代着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骆驼祥子》。 提起祥子,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候我们曾经学过《骆驼祥子》的片段描写,那么哪位同学来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祥子。(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展示幻灯片4和5) 二:教学过程 作为主人公的祥子频繁登场,而在他的周围还有许多鲜活的形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骆驼祥子》之高妈,让我们感受经典文学带来无穷的魅力。 (板书-高妈) 那么,同学们不禁疑惑,高妈是谁? 通过课前的预习,我想请同学们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高妈是谁?请围绕高妈简要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高妈是曹宅的女佣。 情节概述:祥子欲购车,高妈支妙招 高妈劝放钱,祥子迟疑看 存钱怕被骗,揣怀更安全 起会买车好,祥子不贪占 我们知道,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情节发展则推动人物性格的形成,但塑造人物形象才是小说的核心内容,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一下本片段描写中出场的两个主要人物,高妈和祥子(展示幻灯片6) 请同学们打开探究案,看探究一题 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作者描绘高妈这一艺术形象,主要运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课文7、13、16段让同学们自行找出有关高妈的语句。 运用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的方法。高妈在《骆驼祥子》中虽不是主要人物,却绝对是一个形象生动的人物。我们不知道她的身材是高是矮,脸型是长是圆,但从其语气、语调、语速,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主要原因就是作者描绘其浅易、生动的语言。比如,向祥子传授放债经验的一段,高妈多用反问句、感叹句,仿佛借债人就在面前请求她老人家宽限几天似的。她称祥子认死理儿是"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管心中无数而乱放债叫"海里摸锅",又叫"放秃尾巴鹰";乘负债认发薪之日上门讨债则叫"堵窝掏"--堵、窝、掏。多利索! 精明、热心、泼辣(板书)

滕王阁序讲课实录1

《滕王阁序》教学实录 淄博五中马明新 教学目标: 1、浅读:熟读成诵,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 2、品读:品读语言,学会鉴赏和扩展语句 3、深度:把握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品读语言,学会鉴赏和扩展语句 2、深度:把握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学生诵读、合作探究学习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熟读成诵,把握思路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吗? 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很好,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诗句有哪些呢?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千古美文——《滕王阁序》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浅读:熟读成诵,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 2、品读:品读语言,学会鉴赏和扩展语句 3、深度:把握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出示“学习环节” 【作者及写作背景】 说到王勃,我们就会想起初中时所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关于作者,同学们了解多少呢?(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其中,了解作者要尤其注意这句话:因事被逐,可以看到作者的仕途是多么的坎坷。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请一位同学先来介绍一下。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都督阎公在滕王阁的宴会,本来事先安排闫公的女婿孟学士来写一片序。可是,中国人有一个好的品行——谦让。当谦让到王勃的时候,不识时务的王勃拿起笔一挥而就写下了这篇千古美文。刚开始写的时候,引起了宾客的不满,然而当读完这篇序的时候,人们非常惊叹,宴会也极欢而散。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诵课文: 【浅读】 请同学们抬头大声的独出屏幕上的字音 一、读准字音

猫教学实录

《猫》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写动物的课文,请大家看我写课题(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放开声音,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都知道猫这个字是形声字,那你看表义的是哪一部分呀 生:反犬旁 师:表音 生:苗 师:古人为什么用苗表音呢 生:因为猫叫声是苗苗的 师:你来学学猫的叫声(生学猫叫) 师:好可爱的小猫呀。这个同学推测挺有道理的。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宋代陆佃说:鼠善害苗,而猫捕鼠,去苗之害,故猫字从苗。看了这段资料,再看猫这个字你想说什么 生:猫可以为民除害 生:猫可以为民除害,所以我们要保护它。 师:正像我们同学所说的,这种说法里寄托着古人对猫的喜爱之情呢。你看,咱们中国的汉字多有趣啊。有很多作家写了关于猫的文章。同学们,咱们来交流看看,预习时你发现都有哪些作家写过猫呢 生:有老舍、周而复、夏丐尊写的猫 师:这可是三位著名作家啊,今天就让我们先来认识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板书:老舍)谁想来读读课文(请四名同学接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他们读的时候注意一边听一边想,文中有两个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看你能发现吗 四生接读课文,师纠正个别字音 师:还没学课文就能读得这么正确、流利,真厉害。课文都读通顺了,谁来读读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生:第一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既是中心句也是总起句。第二句是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师:你很会读书,她读懂了课文主要写的是猫的性格一起说 生:古怪(板书)和小猫的 生:淘气(板书)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前三自然段是围绕第一句话写的。第四自然段是围绕第二句话写的。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1—3自然段,看看你都从哪儿体会到了猫性格的古怪。在一旁作简要的批注。(生读,作批注) 师:呵呵,小手林立,可以交流了是吧好的,小伙子,请你先来。 生:我是从第一自然的第四句话读出来,(读句子)一般的猫玩一会就回来,这只猫玩一夜都不回来,像个野猫子一样 师:哦,多贪玩的猫啊,谁给他补充 生:有时候老实还会找个地方睡大觉,但如果出去玩玩听到老鼠一点响动,所以我觉得他的性格很矛盾师:哦,你很会读书,注意边读边想,读出了猫的古怪,你说他有时很老实,有时还很贪玩,有时还很尽职。(师板书,猫有时很老实,有时又贪玩,又尽职。)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猫的老实,贪玩,尽职,我们们先来读读贪玩。 生读句子“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它也不肯回来。” 全班读 师:多贪玩的猫啊,对于猫如此贪玩,老舍先生是什么态度请大家读读书,画出有关的语句。 生画句子 师:谁来读你画的句子 生:读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的态度。同学们,老舍先生写的这句话用词很有特点,你读读发现发现。

于永正教学实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于永正教学实录(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板书课题)[学生看老师板书同时书空]“迅”要注意笔顺。读一读。(生读课题) [在于老师的教学开始,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板书的时候,老师请学生注意观察,同时对容易写错的字重点提示学生书写中的注意事项。不要小瞧了这简单的一句话,课堂上老师的书写是很少的,抓住这极少的而又是必须去做的时机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规范学生的书写,体现了课堂上无处不在的教育契机,也体现了教师对写字的指导。反思自己的教学,识字是识字,写字是写字,好象不这样做就不实在,就会识不好写不准似的,结果占用大量的时间也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注意这一点点上滴滴的零散时间,并注意在教学中随时抓住机会点拨提示,可能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指导识写的目的。] 师:大家对鲁迅比较熟悉。好好预习了没有?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们就知道了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一读课题就知道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生: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侄女。 师:对,因为她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作者周烨就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我再问大家,周烨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生:是鲁迅先生的兄弟。 师:说具体点,是兄还是弟? 生:是鲁迅先生的弟弟。[生活常识] 师:周烨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周烨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弟弟。鲁迅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周建人,周建人就是周烨的父亲,还有一个叫周作人。[文学常识] 师:请大家打开书,把课文仔仔细细读一遍,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把它读准,把它记住,同时还要求大家,边读边把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书的同时,老师板书以下内容:追悼吊唁爱抚呻吟囫囵吞枣饱经风霜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注意这个环节。第一次接触课文,一定要有认真读书,完整地阅读课文的过程。这个时间要给充分。另外,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书写到黑板上,这是一种教学方法,板书的基本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有的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这也是一种教学机智。] 师:好,读完的举手。还有没读完的,一定要读完。继续读。 师:我根据同学们画的写了一部分,还有一些没有写,这些词的意思,还有这些话的意思,只要我们好好读书,好好思考,它的意思不难理解。下面拿起书来,我们一段一段读。谁能站起来把第一段读一读?好请你读。 [一段一段地读书,这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我们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大概让学

(完整版)扬州慢公开课课堂实录

扬州慢(教学实录) 执教者:宋志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词《扬州慢》。我们学到有关扬州的诗句都有哪些呢?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的这首诗写出了扬州的俊秀和美丽。南朝殷芸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写出了扬州的富庶繁华,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写出扬州的温婉与可爱。今天,我再来看看姜夔笔下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大家先来看看这首词和我们前面学过的词相比多了什么? 生:词的前面有一段序言。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词前这段序言。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流畅,从这段小序中你都读出了哪些内容呢。 生:交代了时间是在“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创作原因是“感慨今昔”;景物(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师: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呢? 生:“萧条” 师:刚刚我们一起还原了词的创作背景。南宋丙申年的冬至日,词人路过这座江南名城,昔日繁华的城市已经变得四顾萧条,词人心中怆然,于是把万千感慨写进了这首词中。这种感慨悲伤又被称为什么呢? 生:黍离之悲。 师:你能说说“黍离之悲”具体指什么吗? 生:注解上说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指故国之思 师:很好,同学们能够从看书下注释去寻找答案。《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篇名。(幻灯片,“黍离之悲”介绍)。 师:“彼黍离离”,“离离”是指繁茂的样子,“彼黍离离”的意思是说草木长得茂盛,而草木越茂盛往往也就暗示国事的衰败,可以联想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后人用“黍离之悲”来形容昔盛今衰之悲、亡国失土之悲。 师:诗词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诗人内在的情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下面请一位同学先来读一下。 (生诵读课文) 师:同学们认为他读的怎么样?谁能来品评一下。 生1:读的很流畅,但是情感还不够丰富。 生2:读的太快了,节奏感不太强。 师:你认为这首词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 生3:读时应该注意抑扬顿挫。 生4:应该注意轻重缓急。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从《扬州慢》的标题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慢词,既然是慢词就要尽量读的慢一些,节奏舒缓一些,停顿要长一些,最好读出荡气回肠的感觉。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声音洪亮) 师:从同学们的诵读中仿佛看到了词人在冬雪初霁的晚上,独自骑着马缓缓走进扬州城的情景。可是这座昔日繁盛的都城,今日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文中哪个字能够概括出此时扬州城的特点。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课例赏鉴

《滕王阁序》课例赏鉴 【教学目标】 1.归纳概括《滕王阁序》中写景和抒情的技巧,仿《滕王阁序》创作《中秋佳节登甲秀楼有感》。 2.在引导学生欣赏甲秀楼图片、了解贵阳历史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积累素材,为写作作铺垫。 3.学会用发现、欣赏的眼光感受身边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学以致用,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迁移。 【课堂实录】 一、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师: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完成了对《滕王阁序》的学习。现在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如果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觉得是哪两个部分? (生思索。) 生1:写景和抒情,课文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 二、分析景物描写之美 师:对文章的把握比较准确,文章里面的景物美不美呢? 众生:美。 师:美在哪里?同学们喜欢哪些写景的句子呢? 生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吗? 生1:潭水青碧,暮霭中山峦呈现出一片紫色。 师:这一句,主要是从哪个角度写景的? 生1:色彩,颜色搭配很美。 师:嗯,从色彩搭配来写景的。还有同学要分享吗? 生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晚霞的辉映下,空中飞来孤独的野鸭,放眼望去,水和天连成一片,没有尽头。 师:刚刚你的描述中说到“放眼望去”,说明你在描述这段景物时视线是有弧度、有变化的,能说说你的视线在怎么变化吗? 生2:先是往上看见空中的落霞和孤鹜,再是看见下面的水面,最后放眼远望,看见水天相接。 师:很好,这里面有关景物描写的空间角度,是什么? 众生:从上到下,从近到远。 师:很好,这篇文章里还有一种景物描写更是奇妙:“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两种声音在近处的时候作者实际上肯定能听到,它们飘到很远的地方时,作者实际上还能不能听到? 众生:不能。 师:这是什么写法? 众生:实写、虚写。 师:很好,概括一下。(板书)色彩变化之美远近交错之美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衬之美三、分析情感抒发之妙 师:文章里面其他的写景语句同样具备这些特点,同学们可以下去继续感悟。因景生情,面对如此妙景,王勃又抒发了哪些情感?

《猫》教学实录.docx

《猫》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同学,我来学一篇写物的文,大家看我写(板) :同学放开声音,。(生) :我都知道猫个字是形声字,那你看表的是哪一部分呀 生:反犬旁 :表音 生:苗 :古人什么用苗表音呢 生:因猫叫声是苗苗的 :你来学学猫的叫声(生学猫叫) :好可的小猫呀。个同学推挺有道理的。 :同学,看大屏幕,宋代佃:鼠善害苗,而猫捕鼠,去苗之害,故猫字从苗。看了段料,再看猫个字你想什么 生:猫可以民除害 生:猫可以民除害,所以我要保它。 :正像我同学所的,种法里寄托着古人猫的喜之情呢。你看,咱中国的字多有趣啊。有很多作家写了关于猫的文章。同学,咱来交流看看,你都有哪些作家写猫呢?生:有老舍、周而复、夏丐尊写的猫 :可是三位著名作家啊,今天就我先来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板:老舍)想来文(四名同学接文) :同学,在他的候注意一听一想,文中有两个能概括文内容的句子,看你能? 四生接文,正个字音 :没学文就能得么正确、流利,真害。文都通了,来能概括文内容的句子。 生:第一句“猫的性格在有些古怪”既是中心句也是起句。第二句是小猫月的候更可??:你很会,她懂了文主要写的是猫的性格?一起 生:古怪(板)和小猫的 生:淘气(板) 就是文的主要内容,前三自然段是第一句写的。第四自然段是第二句写的。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1—3 自然段,看看你都从哪儿体会到了猫性格的古怪。在一旁作简要的批注。(生读,作批注) 师:呵呵,小手林立,可以交流了是吧?好的,小伙子,请你先来。 生:我是从第一自然的第四句话读出来,(读句子)一般的猫玩一会就回来,这只猫玩一夜都不回来,像 个野猫子一样 师:哦,多贪玩的猫啊,谁给他补充 生:有时候老实还会找个地方睡大觉,但如果出去玩玩听到老鼠一点响动,所以我觉得他的性格很矛盾 师:哦,你很会读书,注意边读边想,读出了猫的古怪,你说他有时很老实,有时还很贪玩,有时还很尽职。(师板书,猫有时很老实,有时又贪玩,又尽职。)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猫的老实,贪玩,尽职,我们们先来读读贪玩。 生读句子“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它也不肯回来。” 全班读 师:多贪玩的猫啊,对于猫如此贪玩,老舍先生是什么态度?请大家读读书,画出有关的语句。 生画句子 师:谁来读你画的句子? 生:读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的态度。同学们,老舍先生写的这句话用词很有特点,你读读发现发现。 生:“吧,呀,呢”这几个语气词用得很有意思 师:是呀,孩子们,老舍先生在一句中连用了三个语气词,现在我们去掉三个语气词,请大家自己比较着 读一读,来放开声音读。 生自由读 师:体会出什么了 生:加上语气词可以强调猫一天一夜没回家,但没加语气词的句子就不能强调 师:这是你的体会,还有别的体会吗? 生:没有加的句子很平淡像白开水根本没有一点味道,加上语气词后,句子显得更生动了。 师:哦,你觉得更生动了,同学们我也想来读读,加上这三个语气词我们可以感受老舍是带着什么样感情 来说的呢?(师读,生鼓掌) 师:你体会到什么

千课万人《古对今》林乐珍公开课课堂实录

千课万人《古对今》林乐珍公开课课堂实录《古对今》 温州市林乐珍 课前准备(分清左右同桌;拿出一支铅笔,铅笔盒收起来;) 师:孩子们,这段时间,老师发现大家都很喜欢玩一种游戏,是什么, 生:齐说魔方。 师:这个魔方有一点点不一样,你注意到了吗, 生:每一面都有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做汉字魔方,玩一玩汉字魔方。汉字魔方需要法宝,请左边的同桌拿出第一个汉字法宝。请同桌两个人先认一认,如果都认识,请把它放回抽屉,如果都不认识,请放在桌上。如果一个认识一个不认识,怎么办, 生:教一教他。 师:孩子们,你们不认识的字,老师都看清楚了,其实认识这些字是由办法的,仔细看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生:都有一个日。 师:下面我们就请太阳公公来教我们认字。 师:(出示古文字:晨)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人们开始一天的劳作。生:晨 师:太阳公公累了,躲到树丛中去了。 师:这个字读什么, 生:暮。 师:第二天,太阳公公又要出来了,和月亮姐姐打招呼。这个字读: 生:朝(指名读) 师:这样的太阳我们叫… 生:朝阳

师:拓展朝霞。 师:太阳公公快落山了,这个字就是 生:夕 师:这是的太阳叫 生:夕阳 师:这个夕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指名回答(关键笔画的位置) 师:从竖中线起笔,第二笔…现在我们打开习字册,认认真真写一个。 生:书写 师: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生:写好的同学请你同桌评价一下,再写第二个。 师:太阳公公一帮忙,我们就认识了这么多字。板书: 晨、暮 朝霞、夕阳 师:下面,我们继续请太阳公公帮忙。一年有几个季节, 生:春、夏、秋、冬师:春天的风不冷也不热,我们说这是怎样的风, 生:暖 师:这样的风可真暖和呀,我们把这样的风叫做,和风细雨。 生:齐读和风细雨。 师:老师这里还有词语,你觉得应该放在哪个季节, 生:酷暑可以放在夏。 师:其他几个词语怎么放, 生:把严寒放到冬天那个季节。 师:冬天怎么样,我们来看。(出示图) 注意期间补充中暑、暑假、酷爱等字词。 师:正方体在数学上,是上面对下面,左面对… 生:右面

滕王阁序优质课教案

滕王阁序优质课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教材处理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

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 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

郑振铎《猫》课堂实录

郑振铎《猫》课堂实录 作者:加入日期:09-03-26 《猫》课堂实录 课前老师下座位检查预习情况 师:猫是一种乖巧、可爱的动物。作家郑振铎家里就养过三次猫。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聆听他们家养猫的故事。请同学们把书打开。今天咱们学习这篇课文,采用的方法是说读。(教师板书:说读) 什么叫说读呢?就是说说你的阅读感受。咱们就是采用这种边说边读的漫谈式的方法,来了解课文。咱们说读的话题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说猫、说人、说文。(教师板书:说猫、说人、说文) 咱们首先进行的是第一个话题:说猫。说猫的什么呢?说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教师板书: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怎么说呢,老师先举个例子。比如,我说第一只猫,可以这样说:第一只猫是我们从隔壁抱来的,它很活泼可爱。它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三妹做游戏。可是不久,它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它在两个月以后离开了我们。同学们看,老师在说这段的时候交代了这只猫的来历,还说了这只猫的个性特点——它的活泼,是不是啊?还交代了它的结局。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说,好不好啊?(生:好) 那就准备一下,把相应的文字浏览一遍,组织一下,然后再说,好不好啊? (生认真浏览课文) 生1: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抱回来的,它比第一只猫更加活泼可爱,晚上还帮作者捉老鼠,但是它最终还是被别人抱走了。 师:请坐。他简单地说了猫的来历,说了猫的特点,还说了一件小事——帮作者捉老鼠,交代了猫的去向。不就说好了嘛。当然啦,他说第二只猫还遗漏掉了一些东西,还可以补充的是什么内容? (提问生2)你觉得有补充的东西吗?其他同学怎么说? 生3:它还会爬树,还会去晒太阳。 师:你读书就比较仔细啦,会爬树,还会去晒太阳。这就是我们在平时读书的时候要关注的细节的东西。你还有补充。(点生4)生4:它不怕生人,而且有时还会去捉蝴蝶。 师:很好。同学们,经过这样的补充,咱们说第二只猫的时候就更加的丰满了,是不是?好,下面谁来说第三只猫? 生5:第三只猫是冬天在我家门口被捡到的流浪猫,而且它也没前两只猫那么活泼。 师:没有前两只猫那么活泼,那么可以用什么词呢? 生5:忧郁 师:不是很好嘛,课文中现成的很好的词语,它很忧郁。继续。 生5:有一次我误会了它,还打了它一下,然后两个月之后它死在了邻居家门口。 师:请坐下,说得很好,前因后果都说得很好。他说到了误会了打了它,后来它死在了自家的屋檐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三只猫虽然性格不一,但是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都是怎么? 生齐答:死了。 师:死了?有很多时候,回答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刚才我们说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词来,我说,这三只猫的命运也可以用课文中的一个词。 生齐答:亡失 师:哎,很好,它们的命运最终都是亡失。所以在整个的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因为它们的命运都是亡失,课文整体上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同学们感受到了吗? 好,下面咱们进行第二个板块的学习——说人。说什么呢?(板书: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要求是同学们继续看有关养猫之乐的文字,看看养猫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呢?谁来说?

于永正三年级写人的作文课堂实录

第一节 师:咱们是兴化市实验小学哪个班? 生:三(1)班。 师:噢,是三(1)班。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您姓于。 师:知道我从哪儿来的吗? 生:徐州。 师:江苏徐州。你们到过徐州吗? 生:没有。 师:欢迎到徐州做客,我来接待。上课之前,你们老师向你们介绍过我没有? 生:介绍过。 师:说我什么了? 生:说您是全国最有名的特级老师。(众笑) 师:你信吗? 生:信。(众笑) 生:老师还说于老师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生:潘教师说你上的课既轻松又愉快。 师:嘿!好词儿都用上了。上我的课既轻松又愉快,你也信,是不是? 生:是。 生:潘老师还说,你出过许多书,而且这些书的故事都十分精彩。 师:说话多通顺,用词多恰当!同学们,潘老师说的话你们是真信还是假信? 生:真信。 师:有没有不信的? 生:没有。 师:有没有半信半疑的? 生:没有。 师:有一句古话叫:“耳听为—“ 生:为虚。 师:眼见呢? 生:为实。 师:既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潘老师一说你们就信,那行吗?请你说。 生:因为我相信是真实的。 生:我信得过潘老师。(众笑) 师:这边有没有半信半疑的?哪怕有一位也好。—没有。究竟潘老师说得对不对,两节课以后见分晓,你们再下结论,行不行? 生:行。 师:现在上课。(师生问好)

[评:小朋友很天真,教师要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在孩子面前要说实话,要真诚。看来,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教师要以身示范。] 师:其实我不是来上课的,是来找人的。我很想与这两个人交朋友,为什么交朋友,等会儿说。本来认识这两个人很容易,我说,哪个叫张三呀?张三站起来,老师就认识了。但是于老师不想这样做。怎么办呢?我先把这两个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你们站起来告诉我这两个同学长得什么模样?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鼻子?什么样的脸庞?穿的什么衣服?是胖呀,还是瘦呀?是高还是矮?你们说,让我来猜。这办法好不好? 生:好。 师:第一,看你们会不会说,说得准不准,;第二,看于老师会不会猜。既考你们又考我,这办法行吗? 生:行。 师:为了考住老师,同学们不要使眼色,不要朝他们看。第一个同学的名字叫王钟灵。——有叫王钟灵的吗? 生:有。 师:(在黑板上写名字)是这个“钟”吗? 生:是。 师:还有一位同学叫吴立彤。—有吴立彤的吧? 生:有。(于老师在黑板上写“吴立彤”) 师:是不是口天吴?我写得对吗? 生:对。 师:我听说咱们班王钟灵朗读好,作文写得好,于老师从小就喜欢朗读,喜欢写作文,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样的学生。我还听说吴立彤同学能歌善舞,嗓子特别好,唱歌像百灵鸟叫似的,于老师从心眼里喜欢这样的小朋友,所以我想和他们交朋友。咱们班有喜欢画画的吗?(一生举手)请你来画画。再请一位,请过来。你愿画谁? 生:画王钟灵。 师:那么你(指另一位学生)就画吴立彤。你们画得像,老师会一眼看出哪是王钟灵,哪是吴立彤。其他小朋友说。哪位先说? 生: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 师: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男的女的? 生:王钟灵是男同学。他留着一个小平头。 师:小平头?胖乎乎的、黑乎乎……(老师在寻找)还有什么特点? 生:眼睛蛮大的。 师:大眼睛。 生:他穿着一身红色的衣服。 师:红色的衣服?裤子也是红色的吗?

人教版小学语文9-少年王勃(课堂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9-少年王勃(课堂实录) 师:在昆山一提顾炎武,大家都会说—— 生:[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台湾有一位著名的校长叫高震东,他也非常喜欢这句话,高震东校长专门来过昆山演讲过,他把顾炎武的这句话改成了——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同学们齐声重复着“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师:“匹夫有责”与“我的责任”有区别吗? [从同学们脸上,可以读出这两句话是有区别的,但我等了很久没有学生举手回答。三年级学生会说“匹夫有责”,因为没有查阅字词典,“匹夫”成了他们准确回答问题的障碍。其实,我本人对“匹夫”也不能准确解释,我是上这课之前才查阅这个词的] 师:我查过字典,才知道“匹夫”的意思是单独一个人,指普通人。仔细想一想感觉顾炎武用“匹夫”好像真不如“我”更好。普通人太多了,“我”只有一个。每位同学其实已经清楚,说顾炎武大家一定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来人们只要说“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我想人们肯定会说这是高震东最先说的。 师:我们在过节时,还常念叨某句诗,那就是——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这句话让我们想起了—— 生:王维。 师:看到孟子,我想大家一定不会忘记—— 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师:我们吟诵——谁言—— 生: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孟郊的身影肯定会在我们的头脑中盘旋。 师: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怎么也不会忘记—— 生:王之焕。 师: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给留下了许多精彩,这些精彩可以说永传万代。其实,国外的很多名人也是这样。当我们读到“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我想大家一定会大声叫到—— 生:这是莎士比亚所说的。 师:随着大家读的书越来越多,相信大家会发现人类有一个规律,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名人往往总有一句或者几句精彩的话语流传百世,经久不衰。而这些精彩的语句不仅仅是一句话,与其相连的,也可以说这一句话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个发人深省的、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前面所说的那些精彩语句,全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相信每位同学也能写出这样的精彩。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古人叫王勃,大家看一看王勃的精彩话语是怎么写出来的,看看这个故事是不是非常有意思? [教师板书课题,并引导学生读课题] 精彩之因共寻求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这个精彩。 [同学们开始自由读《少年王勃》] [一遍阅读完之后,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有的学生边举手边说自己找到了]

《猫》课堂教学实录完美版

《猫》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屏幕显示“猫”,标题下配有猫的动漫图像及作者姓名)喜欢《猫》这篇文章吗? 学生齐应:喜欢。 师:真好!里面写了几只猫啊? 学生齐应:三只。 师:这三只猫各有什么特点?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相关课文,大家边听边识别,圈出关键词句,作出评判:我最喜欢哪一只,最不喜欢哪一只,要用文中重点词句来说明。 学生主动自荐,有语文课代表随机组合为三组。 A组诵读第一只猫的描述。角色:“我”(男同学),“三妹”(女同学)。 B组诵读第二只猫的描述。角色:“我”(男同学),“三妹”(女同学)。 C组诵读第三只猫的描述。角色:“我”(男同学),“张婶”、“夫人”、“三妹”(分别为女同学)。 师:哪一组读得最好? 生齐:第三组。 师:好在哪里? 生1:不同人的心情与性格区别开了,像演戏一样。 生2:他们读的部分本来故事性就强,他们讨巧。 师:不无道理。三个组读得都不错,都值得表扬,掌声祝贺!相对而言,人物多,故事强,配合默契难度更大,所以第三组更值得祝贺,大家同意吗?(掌声四起)喜欢哪只的选择势必已经有了,理由未必充足,再整理一下个人的感觉,两分钟以后交流。 生1:我喜欢第二只猫,因为它“更有趣,更活泼”。 师: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1:它乱跑,它会爬,它会捉。 师:再具体点。 生1:不仅在园里跑,还上街跑;会爬树,还会爬墙;会捉老鼠,也会捉蝴蝶。 师:“跑”、“爬”、“捉”三个关键词,将“更有趣,更活泼”的特点落到了实处,好!你能感觉出作者对第二只猫态度如何? 生1:特别喜爱。 师:你凭什么断定? 生1:无论是“跑”、“爬”,还是“捉”,作者都是怀着高兴的心情在欣赏猫。 师:非常好!作者的态度通常侧显在描述的感情色彩之中,把握了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生3:我更喜欢第一只猫,它活泼天真,不像第二只猫放纵而自惹麻烦。(笑声起。)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3:它“像雪白的毛球”,“滚来滚去”;它抢三妹的红带,“扑过来,又扑过去”。总之,它不乱来,既活泼可爱,又懂事好乖。(听课老师报出掌声。) 师:你的品味,为师也自愧不如,因为你在“活泼”当中,又分别出了个性与品质的高下,掌声褒奖了你的精彩。同学们借助他的思路,想像一下文中所写第一只猫与第二只猫活泼不同的个性。(同学们在座位上相互动作体会,寓理解于活动之中)能感觉出作者对第一只猫的态度了吗? 生4:喜欢,只是不像对第二只猫那样偏爱。 师:依据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