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用《伤寒论》辨证施治临床验案三则

运用《伤寒论》辨证施治临床验案三则

运用《伤寒论》辨证施治临床验案三则
运用《伤寒论》辨证施治临床验案三则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运用《伤寒论》辨证施治临床验案三则

作者:吴随记, WU Sui-ji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中医院,河南,中牟,451450

刊名: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8,10(8)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f42666092.html,/Periodical_lnzyxyxb200808087.aspx

特大福利: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

特大福利: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 导读经方治病,素有“一剂知,两剂已”之美誉,涂华新先生临床用经方,当用则用,当止则止,绝不空投一剂药物,展示了中医经方临床操作之高效、简洁与规。本文集合了平台上以往所发布的涂华新先生的部分医案,愿素不漏读平台医案者,重读之,温故知新;初接触仲景平台者,细研味,可获启发。 三叉神经痛之大黄附子细辛汤验案患者:石某性别:女年龄:52岁初诊时间:2012年12月17日症状:右侧三叉神经痛数日,经治疗服某药后,变作疼痛麻木,自述服某药尚且无效,不知中医能治此重症否。体胖壮实,舌苔黄厚而腻,脉沉弦滑。处方:大黄附子细辛汤方歌:胁下偏疼脉紧弦,若非温下恐迁延。大黄三两三枚附,二两细辛可补天。组方:制附片30克生大黄45克细辛30克剂量:二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服用方法:每付药水开后再煮半个小时,分三次温服。复诊:12月19日时述:二剂药后已经不再疼痛,再进原方二剂。后数日特来告知,服完药后因门诊人多不愿久等,遂凭记忆到院外药店又抓二剂药,且三味药全部记成45克,从初次来诊前后共六剂,自觉数十年间,这几天最为舒服轻松。后记:2014年12月5日从患者邻居口中得知,近两年间此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从未复发。笔者

按:临床上见有寒实积滞,外现一侧偏身某处疼痛,脉象弦滑者可考虑应用。如偏头痛、一侧三叉神经痛、一侧胁同、带状疱疹、胆囊炎、一侧腹痛、坐骨神经痛、等现上述脉证者可根据病情酌情使用,但大黄和细辛要按3:2的比例应用较宜。肌衄之四逆汤验案患者:某唐河县人性别:女年龄:30岁初诊日期:2013年11月26日症状:检查显示血小板数仅为9,体瘦,面色苍白,皮肤多处散发淤斑,舌紫暗,有淤斑,边齿痕,脉沉迟细。久治无效,经人介绍来诊,时某省十数中西同道在此交流学习,对接诊此患深表忧惧。处方:四逆汤加味组方:制附片30克干45克炙甘草45克山萸肉90克红参15克剂量: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水开后再煮半个小时,分三次温服。嘱:停服他药,多多静养,禁食苦寒类食物和药品,并如实告知病情确为严重。11月29日:瘀斑变淡,上方三剂。12月2日:双臂皮下出血已平,双下肢淤斑减少,原方三剂。12月6日:原方三剂。12月9日:腿上瘀斑已经很少,但大便二日一行,原方加白芍45克、龙骨45克、牡蛎45克,三剂。12月13日:全身仅有少量淤斑点,原方五剂。12月20日:血小板上升至16,原方三剂。12月26日:各项指标继续转好,期间未再输血或进行其他抢救治疗,自觉身体状况满意,因准备回,故开药带回服用。处方:制附片30克干45克炙甘草60克山萸肉90克红参15克,带药回去服用。四逆汤

倪海厦博士讲伤寒六经辨证,金匮要略8

倪海厦博士讲伤寒六经辨证,金匮要略8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现在我们进入哦,第七篇,专门讲肺,这一段这一章节呢包括了肺脓疡啊、肺气肿啊,这个肺痿缩啊,甚而至于肺癌啊,肺炎啊,统统在这里面,那包括我们如何去治疗它,怎么去分辨,怎么去辩证,处方怎么下手哦,统统在这一篇里面,统统会提到哦。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哦,首先呢看,哦,什么叫做肺痿,就是萎缩掉了哦,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所以肺痿之病呢从哪里得到呢,他(张仲景)回答了,哦,有的肺痿呢从汗流太多,津液伤到,或者是呕吐,吐太多津液伤到,或者是消渴,哦,就是喝了水还是口渴,不能止渴,小便太多都是失掉津液,或者从大便难大便干燥,大肠的大便干燥,大肠和肺是表里的,所以你如果大肠干的话,肺也跟津液也伤掉了,或者呢会被快药下利,就是你有,本来有便秘,哦,攻坚的药攻下去以后太快

了,津液,还是伤到津液,反正总而言之就是重亡阴液,肺里面的津液没有了,哦,所以叫做肺痿,所以你随时要保持肺里面要有津液,哦,这个这是中医的观念,那你如何去看脉呢,寸口,寸口脉就是阳脉,就是胸腔的脉,胸阳的脉,非常的数,数是代表很热,其人有咳嗽,口中含有浊唾涎沫者,这就是肺痿的病,所以肺痿的病呢,吐出来的痰呢是浓痰,比较浓痰,这个不会很稀,比较黄浊,哦,这是肺里面太热造成这样子,哦。 那这个痿证的来源呢,经方和温病派呢不太一样,如果说有一个病人呢,原来只是咳嗽,可是呢碰到温病派,温病派很喜欢说阴虚,对不对,你把咳嗽当阴虚来治,开了滋阴的药一下去以后,造成肺痿,哦,所以肺痿是可以制造出来的,所以你哪天这个人生乏味,你觉得这个太无聊了,咳嗽找个温病去来看看,到头来就会变成肺痿,哦,那就是这种情形,所以滋阴的药不要用它。 嗯,等一下哦。这里少掉一段对不对,哦,前面讲过。 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这个肺痿之病呢?哦口中呢就是有燥咳,不断的一直咳嗽,胸腔隐隐作痛,这个隐隐痛很重要,临床上你在看病人有肺癌的时候,癌症出现的时候,我们定义为阴实,肺是阴嘛,里面有实,这个时候他的痛呢是刺痛,非常的刺痛,而且这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2014-12-12 09:52:57 伤寒之要+《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骨刺消痛汤.膝骨关节炎+中医治疗膝关节病汇总伤寒之要天地混沌,本是一气,动而分阴阳,阴阳三分,遂有六经(经字应该是病字,从俗,下同),阳经在上当下行,阴经在下当上行,阴阳相交,身体安泰。阳经不降即为病,阴经不升即为病。故太阳不降,麻桂以开之,令其降;阳明不降,白虎、承气以清降之,少阳不降,小柴胡汤以降之,(柴胡不是升药,观本经即知)此三阳病之大要。太阴不升,理中辈;少阴不升,四逆辈,厥阴不升,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此三阴病之大要。总其要,阴病在一个升字,阳病在一个降字,明乎升降两字,可知伤寒论之要义矣,以此观伤寒,自有居高临下之势,否则徒研方证,流散无穷矣。《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思想,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从历史发展分析,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体系的建立和道教的创立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汲取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等的实践活动,都曾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和道教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养料。春秋时期《老

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主要经典的产生,此后的《管子》、《庄子》、《列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两汉道家与医药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表现在道家著作中含有医药成分,而且表现于当时的医药著作里也具有道家思想,诸如托名道家人物,援道入医,提倡恬淡养生,追求长生乃至不死等。现今所知的汉代医药著作,大致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提及的医著;二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方技”著作;三是《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述及的方技书;四是流传至今的、据汉学者考证为汉代的医药著作;五是1973年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医学帛书、竹简。在此五个部分中,均有托名道家人物的医药著作。[1]两汉医药著作大多与道家有关,甚至直接托名道家推崇的上古人物,是当时的时代风气使然。黄老学派尊黄帝、老子为道家的创始人,而其理论基础则是老子哲学。这一时期是老子哲学的黄金时期。[2]早在战国中期的齐国,取代姜氏政权的陈(又称“田”)氏,为强化其统治,以传说中的上古黄帝为远祖,由此兴起了“黄帝”思潮。这一思潮实为老子学说在新形势下的演变和发展,

薯蓣丸临证验案三则

?临证心得? 薯蓣丸临证验案三则 王志刚 钱 真 (天津南开中医院 300191) 中图分类号:R 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7145(2001)0120038201 薯蓣丸方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用以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仲景故为虚劳诸不足而带风气百疾立比薯蓣之法。方中以薯蓣为主,专理脾胃上损下损,至此可以撑持,以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豆黄卷、大枣、神曲、甘草助之,除湿益气,而中土之令得行矣;以当归、芎 艹 穷、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以柴胡、桂枝、防风升提 散热;以杏仁、桔梗、白敛下气开郁,惟恐虚而有热之人,滋补之药,上拒不受,故为散其邪热,开其逆郁,而气血平顺,补益得纳,亦至当不易之妙术也。勿以其迂缓而舍之。 笔者临证多年,临床每遇虚劳之证,多用薯蓣丸治之,每收奇效,下面录取三例病案,共与同道探讨。 1 肺痨 患者赵某,男,41岁,1998年10月23日初诊。患者平素身体状况欠佳,不耐体力活动,易于感冒,有吸烟史,现已戒断。2年前因出现低热持续不解,经常规治疗后非但未愈,反而加重,出现咳血症状,经其医院诊断为“肺结核”,经过抗痨治疗后基本痊愈。三个月前又复出现低热不解,午后加剧,盗汗等症状,被确诊为“肺结核”,遂于某专科医院进行治疗,约 1个月后病情初步控制后,患者请求兼服中药治疗。初诊时 症见:面色白光白无华,神疲乏力,咳声低微,不喜言语,稍动即喘,睡眠多梦、易醒,痰多色白质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不思饮食,形体消瘦。脉浮大,舌淡苔白,边有齿痕。经辨证分析,患者确属气血阴阳俱虚之虚劳证。故用薯蓣丸治疗,嘱患者每日2次,每次1丸,1个月后诸症减轻,且肌肉渐平,三个月后经胸片检查肺结核已基本痊愈,诸证悉平,已基本恢复工作。为巩固疗效,嘱患者继续服药半年以上,以达到“阴平阳秘”之目的。 2 休息痢 患者李某,男,50岁,1998年3月初诊。患者1年前因患痢疾,自恃身体强壮,仅口服“痢特灵”3日,腹泄及里急后重消失后即停服药。但随后即稍有饮食不慎即出现腹泻,且时好时坏,日渐加重,体质每况愈下,遍服各种药物,也无法根治。某大医院曾考虑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给予磺胺类药及激素治疗未效。初诊时患者形峭骨立,面色萎黄,神倦乏力,不耐劳作,头晕目眩,腰膝酸冷,尤畏风寒,四肢不 温,不思饮食。发作时腹满疼痛,腹中肠鸣而泻,时有里急后重,挟有白色粘液,经化验为白细胞(+++),舌质淡,苔白微腻,给予薯蓣丸大补虚赢,每日2次,每次1丸,服药未及 10日,腹泄即止,四肢亦温,饮食渐复,再继服1个月,诸症 消失,大便化验未见白细胞,患者体质渐复,饮食如常,虽有不慎饮食及感受风寒,亦无腹痛腹泄发作,肌肉渐见丰满。嘱患者继续服药1~2月,以求巩固疗效。 3 心悸 患者刘某,女,43岁,患者自幼体弱多病,半年前因外感风寒而过服寒凉之药,病延20余日之时,并有心悸、心慌之症,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室性早搏”,曾服心律平等各种西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未得根除,稍遇劳累或心情不畅,即出现心慌心悸,如是反复半年有余,心中烦恼异常。初诊时症见心悸不安,睡眠欠安,多梦,严重健忘,消瘦憔悴,易激动,头晕目眩,耳鸣,畏寒肢冷,食少纳呆,稍感寒凉即大便溏薄,易患外感且缠绵难愈。舌淡胖,水苔滑,脉沉且无力而结,综其脉证,属气血阴阳俱虚,用薯蓣丸治之。服如上法。服药 2个月后,体虚渐复,诸症俱消失。 薯蓣丸一方,近人很少用以治疗虚损不足之证,各类期刊亦少报道,恐因其少有狗肾、鹿茸滋补之品而疑其扶正之效,故弃之不用。但细分析其方药之组成,结合临床疗效,其对于气血阴阳不足之证,效如桴鼓,与其他所谓大补之品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前病案中刘某,曾服“补品”无数,亦于病无补,而服本方数月,诸证若失。足见本方之妙处在于寓祛邪扶正之中,且不过于滋腻而致恋邪,阴阳易于平复。今使用是方,得验于临床,足见仲圣立方法度森严,诚不我欺也。故报之同道,以期共同挖掘优秀的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并使其明彰于世。 (收稿日期:2000211211) 汗法为主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58例 高连战 王庆成 (宝坻县中医医院301800) 中图分类号:R 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7145(2001)0120038203 1996年2月~1999年7月期间,我们采用以汗法为主 8 3天津中医学院学报:Jou rnal of T ian jin Co llege of T raditi onal Ch inese M edicine 第20卷第1期2001年3月V o l .20N o .1M arch .2001

经方大师胡希恕传

胡希恕传 胡希恕又名胡禧绪,1898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1915年至1919年就读于奉天省立第一中学。上中学时,喜爱踢足球,无论冬夏,每场皆要大汗、力疲方歇。在其傍观看者常有其国文教师,此时常把几个学生都叫到他的房间喝茶休息。看着精力充沛、活泼可爱的一群学生,内心高兴。尤其是他看中了胡希恕等四人才华,一日,国文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说:"我给你们讲中医,你们学中医吧!""我们学那干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国文老师感慨不已:"多像我当年回答老师的劝学啊!"原来国文老师名叫王祥徵,为河北乐亭人,为清末国子监举人培养出的进士,在国子监就学期间,某太医与其同室,看到徵为举人中最年轻者,才学横溢,多次劝其学医,皆回答:"学那干啥呀!"后谓曰:"不学医是为不忠君!"渐学医。"秀才学医,如快刀斩豆腐",很快入门,对医感兴趣。学中常有病人找太医诊病者,太医故推给徵看,治多效,更精求。徵考取进士后,竞想不到任湖南长沙县长,"是我学长沙耶?"但好景不长,遇辛亥革命,无奈投奔沈阳同学李铁珊处任中学国文教师,并业余行医,名声四振。看到胡希恕等精力充沛,又为保中医不失传,故决心让他们学医。经多次劝诱,终使胡希恕等四人拜于门下。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讲学,因教授能力极好,遂吸引许多学生就学。

王祥徵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要继承。且要弘扬,推崇唐容川、陈修园等的学术观点,如论述膀胱气化以物理学理论解释膀胱为水,肾为太阳之说。大约两年讲完了《伤寒论》。十几个学生中,胡希恕学得最好,并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王祥徵夙愿以偿,若知后生胡希恕成为声誉中外的经方大师,则更含笑于九泉。 1919年胡希恕考入北京通才商业专门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学习。常与人诊病,疗效卓著,尤其是一年疟疾大流行,治一例愈一例,但未想到行医。大学毕业后,1924年至1927年曾在沈阳县立中学、辽阳县立中学、辽宁省立中学任英文教师。1928年至1935年任哈尔滨市电业公司会计股股长、特别市市政局事业股股长、市政公署营业股股长。日本侵略中国,拒为日本人服务,于1936年逃到北京,无奈悬壶行医。解放初期,曾约陈慎吾、谢海洲老中医共同办学,传授中医学术,1952年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做为中医教育试点,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系统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内经》《温病》等。自己主编教材,曾著《伤寒论释义》《金匮要略释义》《温病条辨评注》《伤寒金匮约言录》等书。受王祥微影响,胡希恕教授《伤寒论》不用脏腑理论,同时通过对《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原文的研究,并参阅中外中医文献,提出了《伤寒论》六经非《内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张仲景在系统地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完成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时我们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教材书上对于六经的定义是: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笔者认为六经的概念可以更广泛。六经包含六经之气之意,六经脏腑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如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土含湿气,当胃显燥气时,临床上就是胃阴受损,脾与胃为表里经脉脏腑,脾显湿气时,临床上就是脾失健运,脾生湿。由此当我们再进行六经辨证时,就可以联系各个脏腑所属经气分析病症,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义伤寒为一切热病的总称,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对六经概念的明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的地掌握六经辩证。在掌握六经辩证之前我们要明确,脏腑,气血津液是其物质基础,经络是其络属联系,气化是功能活动,气化反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气化离开了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映不出其功能活动。所以六经辩证的实质是把脏腑气血津液、经络、气化三者有机结合,再综合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从宏观着眼,对外感疾病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疾病的方法与体系。在学习六经辩证时除了联系脏腑经络辨证,还要联系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交争的临床反映,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六经辩证的内容包含于八纲辨证之下。 对于六经辨证的更好地理解与剖析有助于我们对《伤寒论》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伤寒论》的精华,使之为中医药发展再作贡献,为临床疾病的治疗作贡献。

[讲义]大冢敬节

[讲义]大冢敬节 大塚敬节:1900,1980:,出生于日本高知县一个汉方医世家,祖父大塚恭斋、父亲大塚惠迪均业医。于1919年入熊本县立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成为西医界一分子,从而获得了政府认可的行医执照。 1927年,他受中山忠直《汉方医学的新研究》和汤本求真《皇汉医学》的影响和启示,对汉方医学的科学价值和实际疗效有了最初的认识,立志学习和研究汉方医学。1928年,因用甘麦大枣汤治愈了每天反复抽搐十几次的十岁少女的半身不遂症,使他更坚定了学习和研究汉方医学的决心。1930年2月,为学习汉方医学,他毅然离家到东京拜汤本求真为师,在“汤本医院”学习汉方医学。1933年,与史数道明相识并成为挚交。1972年6月,就任“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所长。同年九月,日本医师会授予大塚敬节“最高功勋奖”,奖励其为汉方医学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这是日本医师会首次为汉方医家颁奖。 其主要临床学研究著作有:《类证鉴别皇汉医学要诀》:1932年:、《汉方诊疗的实际》:1941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医学》:1956年:、《诊断与处方?汉方疗法》:1957年:、《汉方医典》:1957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诊疗三十年》:1959年:、《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1966年:、《汉方诊疗医典》:1969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金匮要略讲话》:1979年:等。此外,还有综合性著作《大塚敬节著作全集》:1980年:。 先生认为,在《伤寒论》中之论脉,不提脉名直接记述脉状,故简而适宜。但至后世渐又设有种种脉名,其数竟达六十余种,此乃侧重形式的思想之不良现象,在临床上多主张为无用论,吾等必须去虚饰重实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今后之中医学。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之欧阳光明创编

浅谈《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有机体系,辨病论治体现治疗的全局性,辨证论治体现治疗的阶段性,辨症论治体现治疗的即时性。太阳病的本质为邪袭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和,正气分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表;阳明病病位在中焦的胃肠,性质属实,其有寒、热两大类;少阳病属于热证、实证的范畴,反映了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灼伤津液的本质,相对于太阳病而言,其病位再里,热邪初化,但未至阳明病燥热程度;太阴病的性质,尽管其多属脾阳不足证,但亦有脾阴不足证;少阴病的提纲,是寒化、热化的共同提纲,其脉象应为“脉微、细”,从中断句,脉微而见单欲寐,则是寒化证的初期表现,脉细而见但欲寐,则是热化证;厥阴病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毕业论文; 实习期间我把《伤寒论》细读了一遍,现将自己读《伤寒论》的体会,简述如下: 1《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辨病、辨脉、辨证、论治一线贯通的有机体系 关于《伤寒论》的六经实质,历代医家争议较多,提出了许多观点,计有经络说、六经分证说、气化说、经界划域辖病说、阴阳说、六经形层说、阶段说、三焦说、证候群说、正邪消长说、八纲

说、时空说、六病分证说、用控制论模糊识别概念分析六经说等等,可谓见仁见智,尽管观点不一,但都认为其属于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对临床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伤寒论》中早已建立了相关标准,构筑了祖国医学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临床体系,直至今日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如《伤寒论》的主要辨治体系,即今日所谓的“六经辨证”,实则即是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有机体系,此从各篇名称即可昭示。除少数理论论述及具体操作方法论述者采用“辨脉法”、“评脉法”、“伤寒例”等外,凡涉及治疗者,多采用“辨xx病脉证并治”名之,其包括了辨病、辨脉、辨证、论治4个方面内容,其有关诊断的辨病、辨脉、辨证3个方面,辨病、辨证自不待言,而辨脉之“脉”,实即指“症”而言,泛指疾病过程中患者所表现的单个症状或体征,初步建立“病”、“证”、“症”的诊断标准。在具体标准的制定上,首先将疾病分为六大种类,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各立提纲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199、“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1、“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92、“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303、“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44。其所立六经提纲条文,即是“病”的诊断标准,在辨治过程中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在病的诊断标准下,又细分出诸多“证”的诊断标准,如太阳病中,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之证,分别制订了各

弱精症的中医辨证临床验案疗效分析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8, 7(4), 248-251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f42666092.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f42666092.html,/10.12677/tcm.2018.74041 Analysis on Clinical Efficacy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Patients with Asthenospermia Shushan Zhang, Guimin Che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Received: Jun 25th, 2018; accepted: Jul. 3rd, 2018; published: Jul. 10th, 2018 Abstract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has uniqu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asthenospermia and semen non-liquefaction. The accuracy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sperm mo-tility, sperm quality, and liquefaction time and it can reduce male infertility rate in the meantime. Keywords Asthenospermia, Non-Liquefaction of Seme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弱精症的中医辨证临床验案疗效分析 张书山,陈桂敏* 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海南海口 收稿日期:2018年6月25日;录用日期:2018年7月3日;发布日期:2018年7月10日 摘要 中医辨证治疗弱精症和精液不液化有独特疗效,辨证潜方准确能显著提高精子活力,改善精子质量,改善液化时间,降低男性不育率。 *通讯作者。

特大福利: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

特大xx: 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 导读经方治病,素有“一剂知,两剂已”之美誉,涂华新先生临床用经方,当用则用,当止则止,绝不空投一剂药物,展示了中医经方临床操作之高效、简洁与规范。本文集合了平台上以往所发布的涂华新先生的部分医案,愿素不漏读平台医案者,重读之,温故知新;初接触仲景平台者,细研味,可获启发。 三叉神经痛之大黄附子细辛汤验案患者: xx性别: 女年龄:52岁初诊时间: 2012年12月17日症状: 右侧三叉神经痛数日,经治疗服某药后,变作疼痛麻木,自述服某药尚且无效,不知中医能治此重症否。体胖壮实,舌苔黄厚而腻,脉沉弦滑。处方: 大黄附子细辛汤方歌: 胁下偏疼脉紧弦,若非温下恐迁延。大黄三两三枚附,二两细辛可补天。 组方: 制附片30克生大黄45克细辛30克剂量: 二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服用方法: 每付药水开后再煮半个小时,分三次温服。复诊:12月19日时述: 二剂药后已经不再疼痛,再进原方二剂。后数日特来告知,服完药后因门诊人多不愿久等,遂凭记忆到院外药店又抓二剂药,且三味药全部记成45克,从初次来诊前后共六剂,自觉数十年间,这几天最为舒服轻松。后记:

2014年12月5日从患者邻居口中得知,近两年间此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从未复发。笔者按: 临床上见内有寒实积滞,外现一侧偏身某处疼痛,脉象弦滑者可考虑应用。如偏头痛、一侧三叉神经痛、一侧胁同、带状疱疹、胆囊炎、一侧腹痛、坐骨神经痛、等现上述脉证者可根据病情酌情使用,但大黄和细辛要按3:2的比例应用较宜。肌衄之四逆汤验案患者: xxxx人性别: 女年龄:30岁初诊日期: 2013年11月26日症状: 检查显示血小板数仅为9,体瘦,面色苍白,皮肤多处散发淤斑,舌紫暗,有淤斑,边齿痕,脉沉迟细。久治无效,经人介绍来诊,时某省十数中西同道在此交流学习,对接诊此患深表忧惧。处方: 四逆汤加味组方: 制附片30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山萸肉90克红参15克剂量: 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 xx再煮半个小时,分三次温服。嘱: 停服他药,多多静养,禁食苦寒类食物和药品,并如实告知病情确为严重。11月29日: 瘀斑变淡,上方三剂。12月2日: 双臂皮下出血已平,双下肢淤斑减少,原方三剂。12月6日: 原方三剂。12月9日: 腿上瘀斑已经很少,但大便二日一行,原方加白芍45克、龙骨45克、牡蛎45克,三剂。12月13日:

大冢敬节

大塚敬节(1900~1980),出生于日本高知县一个汉方医世家,祖父大塚恭斋、父亲大塚惠迪均业医。于1919年入熊本县立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成为西医界一分子,从而获得了政府认可的行医执照。1927年,他受中山忠直《汉方医学的新研究》和汤本求真《皇汉医学》的影响和启示,对汉方医学的科学价值和实际疗效有了最初的认识,立志学习和研究汉方医学。1928年,因用甘麦大枣汤治愈了每天反复抽搐十几次的十岁少女的半身不遂症,使他更坚定了学习和研究汉方医学的决心。1930年2月,为学习汉方医学,他毅然离家到东京拜汤本求真为师,在“汤本医院”学习汉方医学。1933年,与史数道明相识并成为挚交。1972年6月,就任“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所长。同年九月,日本医师会授予大塚敬节“最高功勋奖”,奖励其为汉方医学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这是日本医师会首次为汉方医家颁奖。 其主要临床学研究著作有:《类证鉴别皇汉医学要诀》(1932年)、《汉方诊疗的实际》(1941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医学》(1956年)、《诊断与处方?汉方疗法》(1957年)、《汉方医典》(1957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诊疗三十年》(1959年)、《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1966年)、《汉方诊疗医典》(1969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金匮要略讲话》(1979年)等。此外,还有综合性著作《大塚敬节著作全集》(1980年)。 先生认为,在《伤寒论》中之论脉,不提脉名直接记述脉状,故简而适宜。但至后世渐又设有种种脉名,其数竟达六十余种,此乃侧重形式的思想之不良现象,在临床上多主张为无用论,吾等必须去虚饰重实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今后之中医学。 大塚敬节投身汉方医学事业五十几年,始终坚持在临床上从事诊疗和研究,尤其在张仲景学术的研究与运用方面具有相当的造诣。如用三黄泻心汤治疗动脉硬化症、脑充血等,症状急剧者加知母、石膏、甘草;加辰砂治疗子痫、白内障;还用本方治疗月经过多、肺结核咯血、沙眼、慢性结膜炎、晕船病、癫痫、癔病、失眠、丹毒等;用葛根汤治疗结肠炎、赤痢;眼、耳、鼻之炎症;肩部发酸、肩胛部神经痛、化脓性炎初期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神经衰弱症、癔病、神经性心悸亢进症、阴痿症、癫痫、动脉硬化症、脑溢血、慢性肾炎、心脏瓣膜病、小儿夜啼症、老人慢性关节风湿病、火伤后发热;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各种热性病、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腹膜炎、疟疾或疟疾样疾病、神经衰弱、经血病、失眠症、神经性心悸亢进症、脚气等;用桃核承气汤治疗疑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剧烈头痛;八味地黄丸治疗尿闭(产褥热);用温经汤治疗鼻塞、头痛、手掌角化症;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浮肿、呼吸困难之肾炎;大承气汤治疗月经延长、耳朵骚痒症;半夏厚朴汤治疗胃下垂、上半身浮肿、神经症;小柴胡汤治疗圆形脱发症、神经性食欲缺乏症等等。 1.麻杏甘石汤治疗小儿咳喘,哮喘有效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手足寒冷,冻疮. 3五苓散治疗小儿的无故呕吐泻泄. 4.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和心肌亢进,甲亢引起的心律失常. 5勾藤散治疗青光眼,美尼尔综合征,脑动脉硬化. 6八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治疗各种排尿异常疾病,但必见小腹部不仁.即小腹部腹诊时关元 穴附近按之软而无力.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浅谈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浅谈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素有众方之祖的称誉。其方配伍严谨,用法精当,疗效确切。不仅适用于外感热病,也适用于内伤杂病,同时对中医临床各科诊治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指导意义。若能正确掌握伤寒论方的临床运用,则如仲景在自序中所言"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也"。本文就伤寒论方的临床运用,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祈望同道斧正。 一、抓住主证是关键 《伤寒论》每一方剂的组成,都是以六经辨证施治思想为指导的,都建立在"方从法立,以法统方的基础上。因此要想准确有效地运用其方,首先必须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因主证反映了疾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在,故而对疾病的病因、病性、病机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对此仲景在《伤寒论》中作了很好的示范,论中首先以六经辨证为纲,把疾病划分为六个阶段,阐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兼夹等关系。六经提纲证即是对疾病六个阶段的高度概括。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接下来《伤寒论》又将每经病作逐层分解,最后判定具体的方证。如有以发热、汗出、恶风为主的桂枝汤主证;以恶寒、无汗、身痛、气喘为主的麻黄汤主证;以口苦、喜呕、胁痛胸满、往来寒热为主的小柴胡汤主证;以烦渴、汗出、高热、脉大为主的白虎汤主证;以不大便、腹满痛、潮热谵语为主的大承气汤主证;以吐利腹满、饮食不振、自利益甚为主的理中汤主证;以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细为主的四逆汤主证;以消渴、气上撞心、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为主的乌梅丸主证。 可见六经方证的主证,是辨证的关键。它反映了疾病的基本规律,是最可靠的临床辨证依据。只有抓住主证,才符合辨证的思维方法,才能进一步认清兼证和变证,分清辨证的层次,从而使辨证的程序井然有序。 二、抓主证,也要注意兼证 兼证是在主证的前提下出现,它附于主证而存在,但又补充了主证证候的不足。凡在主证基础上而见新的证候的,就叫做兼证。举例而言,如桂枝汤的主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若兼见气喘,或者兼见项背强几几等,便是桂枝汤的兼证。兼证同主证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但是必须指出,如果属于六经提纲证的主证,而出现另一经兼证的,则往往属于合病与并病的范畴,就不能按兼证来看待。兼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离不开本经发病的范围。如桂枝汤兼证的喘和项背的强几几,都与中风表不解有关。因此,它和合病并病的实质不同。我们既要抓主证也要顾及兼证,治疗上在主药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病情的变化,加入与病情相适应的药物,减去与病情不适宜的药物。例如,太阳中风证兼里阳受伤而汗出不止,用桂枝汤加附子温经固表;太阳中风证兼胸阳受损而脉促胸满者,则于桂枝汤中去芍药以除其阴柔有碍通阳之弊。临证中必须做到知常达变,方能尽辨证之能事。 三、掌握病性,方随证变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到此为止,《伤寒论》10篇的内容,我们把它叫做“洁本”,条,112方子,其中的主要的内容我们就算谈完了,我们大体也就是讲了300多条左右的条文,其中有100多条是一级重点,必须掌握的,剩下的内容呢,就是一般的了解的或者一般的熟悉的,我们整个回忆一下,整体回忆一下《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以六经分症为纲领,把错综复杂的外感病分为六大类:首先是太阳病,因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阳气是由太阳所疏布的,所以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而发生的浅表的证候叫做太阳病。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气血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气伤人体体表的阳气,体表的阳气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它的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因此在它的临床症候上就出现了两大类:一类是汗风只开不合的,有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中风证。一类是汗汗孔只关而不能开的,无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由于中风本身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而伤寒这个证候呢,没有汗出,不存在营阴外泄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实证”。表虚、表实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不是说它是一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以补正为主,而是祛邪为主。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用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我们用麻黄汤。 随后《伤寒论》中又谈到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谈到了麻黄汤的其他适应证,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和麻黄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这一大部分内容是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太阳病有汗的应当用桂枝汤,禁用麻黄汤;太阳病无汗的应用麻黄汤,禁用桂枝汤。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却会遇到一种中间的状态:病人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你说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用麻黄汤呢,又怕它发汗太过,更伤营卫之气,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小汗方: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和桂二越一汤,别看这三个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方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学习。所以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用一个方子,经方和后世的时方相混合、两个经方或者三个以上经方相混用,这些思路都来于《伤寒论》,他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的时候,就可出现膀胱的腑证。太阳腑证有气化不利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水证;太阳腑证有血热互结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血证;太阳蓄水证,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了,膀胱气化无力,排出废水的功能发生障碍,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出现口渴、消渴,渴欲饮水;膀胱气化不利、下焦气机壅遏,出现了少腹苦里急,同时它可以兼有脉浮、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表证。这是典型的一组太阳膀胱蓄水证。小便少、下窍不利、水邪上逆,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可兼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仲景把它叫做“水逆”。这在治疗上都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而对太阳腑证的血分证来看那是血热互结于下焦,这时如果是血热初结,热势重而且急,瘀血刚刚形成的话,症状见到了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我们就用桃核承气汤,泄热为主,兼以化瘀。如果是血热瘀结、瘀血重,而瘀血病势比较急,热邪已经收敛了,临床症状见到了其人如狂或者发狂、少腹硬满,那我们就用抵当汤来破血逐瘀;如果瘀热互结,热虽有,但热势非常轻微,瘀血虽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非常和缓,症状仅仅见到有热少腹满,用抵当丸化瘀缓消。抵当丸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可看作是消法的代表方,太阳本证就这

伤寒论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摘要:《伤寒论》一书,以六经为纲,八法为纬,辩证论治为法,贡献给了人类社会。自汉季问世以来,至今一千七百余年,被医者奉为经典,而用之不衰,其使用价值备受医家重视。时至当代,医学科学在飞速前进,而《伤寒论》之辩证论治体系,却仍不失为临床中治疗疾病的最好方法,六经辨证既重视证的变化,又重视人的本质。这正是我中华医学独具一格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继承和发扬这一学术,正是中医学生所承担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一是《伤寒论》的医学源流,张仲景从哪些著作,哪些医家中获得的医学知识,又收到了当时社会的哪些影响。二是《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理论,张仲景在撰写《伤寒论》以及平时行医过程中都体现了阴阳变化的思想,我们应当怎样去理解。三是六经辨证的原理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字:《伤寒论》;六经辨证;三阴三阳;张仲景;辨证论治 一、《伤寒论》的医学源流 1.《伤寒论》的几种重要学术渊源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除此之外,仲景还借鉴了哪些著作呢? (1)《汤液经》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而《伊尹汤液》在三国之末齐梁之前已经遗失,据《针灸甲乙经》推测,皇甫谧亲见并阅读《伊尹汤液》,而且还曾亲见“大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他对比二者,得出结论:《伤寒论杂病论》是仲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论广”而成。张仲景正是在《伊尹汤液》一书进行研究和条理化,并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并补充一些内容,撰成此书。 (2)《黄帝内经》 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一般认为,仲景

彭坚教授桂枝茯苓丸验案三则

彭坚教授桂枝茯苓丸验案三则 (2012-02-18 22:20:32) [摘要]彭坚教授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南省政协委员,是从事中医学教育及临床工作的知名学者,在经方医学、中医学术流派等方面有颇多研究。临床上,彭坚教授擅长从体质、方证、药症辨治疾病,擅用经方与时方联合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诸多疑难病。现以彭坚教授在临床上应用经方桂枝获苓丸为例,治疗痰、瘀、湿阻滞于体内引起的内科、妇科等疾病,并略举验案3则,以示“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症用是药”之意的魅力。 桂枝茯苓丸出自仲景《金匮要略》,原文记载:“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之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获苓丸主之。”,该方由桂枝、茯苓、牡丹皮、芍药、桃仁五药组成,具有缓消癥块,化瘀止血之功,主妇人素有癥病,瘀阻胞宫,血不归经,漏下不止之证。历代医家多将本方运用于妇科疾病,如《妇人良方》将本方用于妇人小产,“治妇人小产下血至多,子死腹中,其人憎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黄黑,胎上强心,则闷绝欲死,冷汗自出,喘满不食或食毒物,或误服草药伤动胎气,下血不止.若胎未损,

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济阴纲目》将本方改丸为汤,名“催生汤”,用于妇人临产见腹痛、腰痛而胞孕已下者。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认为本方适应于所有瘀血体质,临床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妇科疾病。近年来的临床资料报道也充分表明,该方除常用于妇科的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痛经综合征等疾病外,还广泛用于内科、外科、五官科、皮肤科等疾病,均获得满意疗效。 彭坚教授对桂枝茯苓丸的临床运用也有其独到见解,他认为:“桂枝茯苓丸主逐人体内之瘀、痰、湿,无论疾患在何处,只要病因为瘀、痰、湿,皆可用之。当然还应考虑病人体质,对于形体偏胖之人,多痰多瘀者,若无其他病症可放心用之,形体偏瘦之人,多火多瘀者,无其他病症也亦可放心用“。是为“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症用是药”之意也!作者跟随彭坚教授在长沙百草堂“专家门诊”侍诊收录桂枝茯苓丸验案3则如下: 一、痰瘀阻滞型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 验案1:王某,女,62岁,长沙市人。2010年11月1日初诊,病人自诉支气管炎多年,气喘咳嗽,胸闷,自觉吸气困难,精神状态低迷,舌苔白腻,脉沉细。中医辨证:痰瘀阻窍。治法:化痰逐瘀,行气消胀。主方:桂枝茯苓丸合大柴胡汤加减。药用:桂枝10克,茯苓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柴胡18克,虎杖30克,黄芩10

病痛有时症临床验案

病痛有时症 所谓病痛有时症,就是发病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每日上午8时或10时,或每日下午的3时、5时或夜间的某个时辰,或发热恶寒,或头痛,或心烦意乱,或恶心呕吐,或疟疾,或其他不适的感觉,即可称为病痛有时症(为笔者所拟)。如遇上述诸种情况,笔者多用小柴胡汤,常可收药到病除之效。数十年来用小柴胡汤治愈的病痛有时症,数以百计。兹列举病例如下。 (一)定时发热症 定时发热又称潮热,意如潮水之涨落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和时间性。就发热的程度而言,有高热、低热之分;就发热的性质而言,有实热和虚热之异,即实证发热和虚证发热。 实证发热,常常是微热不退,每到下午3?5时开始发热,热势由低到高达39℃以上,到夜间10时以后热势渐退,退热时身上或者额头上常有微汗,或者是热退无汗。 虚证发热,以血虚和阴虚者为多,发热的时间或在午前,或在午后,或在夜半,但均是定时发热。发热时间持续几个小时,便慢慢热退身凉,常伴有汗出、乏力、消瘦、贫血等虚弱的症状。

不论实证发热或虚证发热,只要是有定时者,笔者均投以小柴胡汤加地骨皮治之。 例1崔某,女,9岁,安徽临泉县师范学校崔某之孙女。于每天下午7时开始发热,高达38℃,夜间1时开始热退。发热时微恶寒,退热时身上有潮潮汗意,已1年半。曾按疟疾治疗而未收效,多次验血均未发现疟原虫。多次住院治疗有时只能止住几天,过不了几天又发热如故。1972年7月6日求治。 见患儿身体痩弱,面色憔悴,精神较差,饮食一般,开处方:柴胡7克,黄芩3克,人参7克,法半夏7克,炙甘草7克,地骨皮10克,大枣10个,生姜3片。 2剂,水煎。嘱其于发热前两个小时温服一半,另一半于次日早饭后1小时温服。药服1次,当晚即不发热,坚持服完两剂已不再发热。后又开给六君子汤6剂,以善其后。 例2刘某,女,60岁,安徽蚌埠市第二建筑公司职工家属。每于上午11点左右开始发热,高达39℃以上,到下午5时热势渐退到37.5℃,已6个多月。曾3次住院检查治疗,但均未查出发热原因;西医对症治疗,虽有时能抑制一下不发热,但终难治愈。1991年9月22日求治。 患者身体痩弱,面色无华,气短懒言,并时时干咳,脉沉细五至,舌红无苔。遂开处方:柴胡15克,地骨皮20克,太子参30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12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