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传播复习资料

网络传播复习资料

网络传播复习资料
网络传播复习资料

网络传播复习资料

第十章网站建设与经营

SWOT

优势(Strengths)

劣势(Weakness)

是对企业或组织内部的状况进行的分析,其目的是发现自己的潜能与漏洞,以便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为自身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

机会(Opportunities)

威胁(Threats)

着重从外部环境考虑组织面临的发展机会或威胁。

传统媒体网站的SWOT

(一)优势——新闻传播

新闻信息是用户需求量最多的网上信息之一。

新闻信息是一种质量要求很高的信息。

1、品牌起点;

2、媒体的公信度;

3、广告宣传;

4、公共关系;

5、发行网络

(二)劣势——传统媒体的惯性

1、独特的新闻表现方式和相应的工作流程

2、迫于形势,自身准备不足

3、理解与应用网络技术

4、延伸服务的人才、技术、资金

(三)机会——政府扶持

2000年11月6日,国务院办公室信息产业部颁布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传统媒体网站:合法的,并且可以发布自采新闻。

门户类商业网站:只能从事新闻的登载业务,并且要向有关部门申请,取得资格。

专业类网站:不具备登载新闻的资格。

(四)威胁——境外新闻网站

网络打破了国界的限制,网上的新闻竞争,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

商业网站的SWOT

(一)优势

1、雄厚的资金与技术背景

2、领导者的眼光与能力

3、高薪吸引人才

4、特色化的内容与服务

5、内容符合一般网民口味

6、明确的商业动机

7、公司化体制

(二)劣势

1、品牌

2、内容编辑

3、编辑人员

(三)机会

1、政策上宽松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2、商业网站被很多投资者看好(四)威胁

1、风险资本的吸收越来越难

2、商业网站的竞争激烈

3、国外商业网站

企业网站的SWOT

(一)优势1、更好的现实基础2、业务拓展方面相对容易3、自己的经销、配送体系(二)劣势

1、观念的障碍

2、缺乏电子商务的软件开发

3、资金、管理、体制等各方面的障碍

(三)机会

1、更多的政府政策优惠

2、人们的期待

(四)挑战

1、国内网站之间

2、国外对手

第九章网络传播的社会

影响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

1.社会环境:

国家政治决策与商业政策的支持传统新闻事业改革发展的支持互联网络深度发展的支持2.技术因素:

声音图像压缩技术PC机的性能接受者的能力

3.网络普及率——高速发展

4.内容及传受方式的影响:

信息源可靠性的问题

上海市民受众调查,60~70%的居民认为报纸、广播、电视报道客观、真实。

信息分散,无中心控制系统

5.舆论领袖:

那些较多地参与大众传播,将从中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社会成员而影响他们的观念和态度的中介者,又称为意见领袖。拉扎斯菲尔德

6.用户自身的因素:

使用与网络联结的电脑或信息服务,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出于习惯,表明了电脑仪式化的使用方式,而不是选择特定内容,用于满足需要的方式。

网络政治参与:

指普通公民或者公民团体借助互联网络表达利益、参与决策从而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舆论:

相当数量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在网络上形成并通过网络传播的对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表达的倾向一致的议论。

网络舆论:

在网络上形成,通过网络传播并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舆论。

网络舆论的作用

意愿声张意见整合行为导向社会监督情绪宣泄

网络舆论的局限性

民意代表的有限性意见表达的情绪性舆论形成的易控性

网络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一)网络舆论的形成

网络舆论形成的起点——导火索性对象引起关注

网络舆论形成的中间环节——网上讨论的扩散

网络舆论的最终达成——意见的整合

(二)网络舆论与外界的互动

与传统媒体的互动

与网下舆论互动

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保证公民享有知情权。

我国电子政务的四个发展阶段

1、办公自动化阶段

2、“三金工程”实施阶段

3、“政府上网”阶段

4、实质性应用阶段

国家安全

指一个国家面对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威胁所具有的足以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并使国家政策和目标顺利推行和实现的客观环境和总体能力。

国家安全的基本目标

保护一个国家的制度和领土免受来自内部与外部各种力量的攻击;确保国民享受经济繁荣和既有生活方式;保护国家核心价值观。

国家安全的内容

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文化安全等方面。

第八章网页设计原理

网站的结构模型

1、层次树

2、线形

3、网状结构最常用的模型

网站的布局形式

1、“T”结构布局

2、“门”形布局

3、对称对比布局

4、POP布局

5、自由版式

网站的栏目设计

1、网站的功能

指网站的建设者试图通过网站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1)用户服务

(2)关系建设

(3)用户分析

(4)市场开拓和调研

(5)社会公关

2、网站栏目的类别

一个网站的内容都是用栏目组织起来的。

(1)核心服务类栏目

(2)倾斜服务类栏目

(3)互动类栏目

(4)自我推介类栏目

3、栏目名称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简短

(2)明确

(3)统一

网站规划中的二维布局

“平面主导式”——中国网站“立体主导式”——美国网站

网站设计与受众阅读习惯和需求

1、受众视线在页面中的第一落点

(1)受众在网页中最关心的内容或服务

(2)网站的编排手段——编辑强势

2、受众视线扫描的核心地带

3、受众视线移动的速度

4、不同类型信息吸引受众视线的能力

从空间角度体现编辑意图——版面语言

强势:指版面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方式或能力。(1)字符的大小和颜色

(2)图片的作用

(3)“空间位置”的作用

(4)标题文字的作用

(5)设置“重要新闻”栏

2、用稿件集合形成群体优势

“1+1>2”的效果

3、借鉴传统报纸编排设计原则

(1)相符原则

《人民日报》《羊城晚报》

(2)重点原则:编排设计要重点突出,分清主次。(3)有序原则:编排设计要分清条理和层次。(4)便宜原则:编排设计要易于用户接收信息。从时间角度体现编辑意图

(1)“滚动播出”,重要新闻做较长时间保留

(2)更新新闻的频率

(3)网络新闻的互动性

网站设计的易用性

1、网页信息传输与打开的速度

2、页面设计的简洁性与稳定性

3、网站结构与导航系统的合理性

4、栏目名称的准确性与指向的明晰性

5、页面色彩的舒适度

6、用户参与的便捷度

7、附加功能的方便度

正文页的设计

1、页面的长度控制

通过将一条稿件分割成若干个页面的办法。2、页面的字体与字号、色彩

宋体;10—12号;白底黑字或白底蓝字

3、页面的空间处理

合理的宽度是屏幕的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三之间4、页面的附加内容

不一定与主题稿件有直接的联系。

主页设计的有关注意事项

1、尽量简洁

2、选定主色调

3、避免使用很长的下拉页面

4、避免凌乱不清的导航系统

5、不要使用太多的图片或太大的图片

6、不要忘记刊载必要的版权信息和联系办法

7、能用不同的浏览器和分辨率来访问

网上提供新闻源的方式

1、在线聊天

2、电子邮件

3、网上浏览

“网址提醒器”(URL-minder)

利用电脑辅助手段采访

1、网络采访将成为主要采访手段

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传媒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对传媒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网络时代传媒工作者的业务能力

(1)电脑知识

(2)摄影、摄像设备

(3)信息验证能力

(4)外语水平

网络新闻写作技巧

1、突出关键字和关键内容

2、使用有意义的小标题

3、像排行榜一样,将大意清楚地逐条列出

4、一段一个内容

5、倒金字塔模式

6、文章尽量简短

网络新闻的标题写作——言简意赅

第六章网络新闻媒体分析

网络新闻媒体:指通过互联网报道和传播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在内的新闻和信息的网站。

国内网络新闻媒体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

1、新闻更新速度缓慢

2、有争议的新闻编排手法与网上版权

3、传统媒体网络版的认识误区

4、网络新闻人才贫乏制约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

5、网络新闻媒体功能过于局限

6、资金带来的尴尬

风险基金、广告、信息收费、电子商务

7、国际竞争形势日趋激烈

机遇

1、国内网络新闻媒体受众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受众市场日益扩大。

2、新技术日臻完善,网上新闻更加丰富多彩。

3、国内网络新闻媒体经营经验日趋丰富。一些有效的经营模式逐渐取得共识。

4、一批重点网站逐渐成熟,对其他网络新闻媒体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整合的原因

1、网络媒体呼唤整合

缺乏宽带资源;缺乏信息资源;缺乏实体资源

2、传统媒体呼唤整合

品牌资源;信息资源;宽带资源

整合的方式

行业兼并;联合经营

网络新闻媒体的功能不断拓展

1、提供信息服务是网络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

综合性、专业化、地域性、个人化

2、提供交互式服务

3、发展电子商务,提供商业服务

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服务更加注重原创性(信息个性化、竞争)

1、不断兼并原创内容站点或者花巨资购买独家报道

2、增加互动性内容

网络新闻传播内容应遵循的规范

维护真实性

拒绝色情与暴力,提高信息的品质

保护国家安全与尊重个人名誉

保护版权、著作权

维护新闻信息传播流向平衡

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发展趋势

特与全整合与原创人性化

第五章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功能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

传播方式多媒体

传受关系的交互性

信息接收的个人化和主动化

信息传播的快捷性

传播内容的广泛性

传播环境的全球化

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

网络新闻传播的显性功能

1、基于群体的社会功能

政治功能

为政治家提供了表现场所,为全球民众参与政治打开了一扇窗口。经济功能:

融合大量经济信息,形成虚拟经济环境,汇聚个人消费信息,提出经济建议文化功能:

文化整合

两种以上的文化彼此吸收、借鉴、认同并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文化增殖

增强和衍生新的文化意义。

文化分化

具有不同文化所属的受众出现文化分层的现象。

文化变迁

文化环境诸现象(文化特质、文化模式、文化风格等)的演变。

2、基于个体的社会功能:

获得信息,社会化,动力,辩论和讨论,教育,发展文化,娱乐,一体化

网络新闻传播的隐性功能

1、网络新闻传播是对各种新闻传播形式的虚拟与整合

2、网络新闻传播是对现实社会的“全面虚拟”

(1)认识现实的手段

(2)隔膜现实的屏蔽

(3)“自我麻痹”的场所

第四章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枪弹论”

两级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中受者的特征

(1)受者是分为不同层次与类别的(2)受者是空前自由的(3)大众传播中的读者、观众、听众转换为网络的使用者

报刊读者的分析

(1)文化程度较高(2)对信息的介入较为主动(3)读者对于媒介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反馈较慢(4)读者的“耐受性”比较好

中国报刊界的变化

(1)“党报”都市报(2)跨地域性

广播听众的分析

广播受众的特点

(1)一心二用(2)运用想象(3)集中在黄金时段

电视受众的分析

电视观众的特点

(1)对于文化的要求不是很高(2)比较投入(3)揭示了电视观众使用这种媒介的动机

网络媒体受众的分析

(1)互动性(2)投入性(3)使用媒介的地点,由家庭延伸到任何地方

网络媒体使用的制约因素

(1)收费偏高

(2)速度太慢—带宽不够

人们上网的动机

(1)查找资料,搜集信息(2)收发E-mail(3)聊天交友(4)阅读新闻(5)娱乐(6)获得服务

影响网络受众进一步扩张的因素分析

(1)资金(2)阅读能力(3)动机

传统媒体满足人们的需要

(1)安全的需要(2)爱与隶属的需要(3)尊重的需要(4)求知的需要(5)求美的需要网络媒体满足人们的需要

(1)自我表达(2)自我认可(3)他人的认可

网络受众接受信息的特点

(1)求真心理(2)求客观心理(3)求新心理

第三章网络中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

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

(一)获得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

(二)建立社会协作关系;

(三)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四)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人际传播的特点

(一)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二)信息更为丰富和复杂;

(三)高质量——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

E-mail

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二)多媒体交流

弊端

(一)传播质量(二)功利性

网上聊天

(一)多人在线实时交谈(IRC)(二)即时通讯(IM)

优点

交流的深度;敞开心扉

弊端

传播效果;时间性;掩盖隐藏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

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

网络人际传播对物理世界的影响

(一)对物理世界人际交流质量的影响

过分依赖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

网络成瘾症

(二)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反作用

社会化的内容:

①促进人格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

②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③掌握社会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任务之一是建立健全的人格,使之具有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

社会化的另一项任务是将一致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传达给个体,使个体接受与维持社会规范,保证社会的运行。

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负面影响;积极影响

(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

双向沟通;延伸新闻报道的广度与深度

意见领袖

是许多追随者学习的榜样;见多识广、称职能干;在自己的圈子之外,还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群体的定义

广义: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结合体。

狭义: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集。

群体的特征

(一)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二)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三)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四)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五)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群体的功能

对社会——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结的桥梁与中间纽带。

对个人——①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②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③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岩原勉(日本)

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感

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网络中的群体

网络群体的形成

(一)在物理世界已经存在的,通过网络来发展群体成员间的关系。

(二)通过网络形成的新群体。

网络群体传播的特点

(一)成员身份公开性与匿名性并存

网名相对固定;传播的活跃;恶意利用

(二)重新赋权

信息的交流量;文字表现力;技术能力

组织传播的概念

组织——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组织的结构特点:①专业化的部门分工;②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③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组织传播——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种。

组织传播的功能:

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组织传播的渠道:

下行传播;上行传播;横向传播

互联网与组织传播

互联网是实现组织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

(二)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宣传的七种手段:

光辉化

移花接木

证人现身

平民百姓化

一面之词

大家一起来

网络宣传的特点

(一)组织在宣传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二)组织的网络宣传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网站的影响力。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网络的特点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网络大众传播的特点:

(一)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二)资源的无限性(三)传播的跨国界(四)传播的灵活(五)传播的互动性(六)传播信息的多媒体化(七)信息呈现方式的非线性(八)大众传播与其他形式传播的进一步融合(九)网络不仅仅是媒介

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理论的冲击

(1)网络传播模式(2)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3)网络传播中的受众(4)网络传播的效果第二章网络传播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的发展已经经过了四代。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9~1964)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至今)

计算机的应用

科学计算

过程检测和控制

信息管理

计算机辅助系统

人工智能

网络通信

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信息网络由包括通信设施、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数据资料和人这些个体组成。每种计算机网络中都有大量的软件、硬件,名称也各不相同,但是任何一个网络必须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至少两台分离的计算机;

能保持计算机之间进行接触的通道;

保证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的规则。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构成

网络通信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应用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资源共享功能,通信功能,协同功能,网络服务,文件服务,打印服务电子邮件服务信息发布服务网络通信服务Internet服务网络管理服务

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分类

局域网(LAN, Local Area Network)

都市网(MAN, Metropolitan Network)

广域网(W AN, Wide Area Network)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总线型拓扑结构(bus topology)星型拓扑结构(star topology)环形拓扑结构(ring topology)计算机网络在通信交流中的特征:

开放性数字化交互性

互联网的技术特征

1995年10月24日,国际“联合网络委员会”(FNC)通过了一项决议,对“互联网”下了定义。

第一,规模全球性。

第二,网址唯一性。

第三,规则统一性。

第四,功能服务性。

所谓互联网,就是将各自独立的电脑处理节点(node)通过线路(电话或光纤)连接而成的信息技术系统,它是一个建立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由分布于全球的成千上万个相互协作的电脑信息网络组成的技术集合体或信息技术系统。

互联网的特殊体系

1994年4月,中国正式联入互联网。

第一阶段,单一的电子邮件连接阶段(1986年—1993年)

第二阶段,基于TCP/IP协议的全功能连接阶段(1994年至今)

1995年5月17日,邮电部宣布向国内社会各界开放互联网业务。

中国四大互联网络

中国科学技术网络(CSTNET)

https://www.doczj.com/doc/fe4986199.html,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https://www.doczj.com/doc/fe4986199.html,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https://www.doczj.com/doc/fe4986199.html,

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

https://www.doczj.com/doc/fe4986199.html,

互联网的基本服务

电子邮件(E-mail) 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

网络聊天网络聊天协议IRC的开发者Jarkko Oikarinen

网上论坛(BBS:电子公告板系统)

Usenet

信息浏览(WWW)欧洲高能物理实验室(CERN)的工程师蒂莫西·伯纳斯-李(Timothy Berners-Lee)

传统媒体的变革

信息传播者

信息接受者

传播的信息

信息的传播方式

信息的反馈

谁是传播者

在互联网上,新闻和信息的发布者不再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是任何一个上网用户。

是否还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受众

传统的受众是观众、听众和读者的统称,是信息的接受者,是与职业传播者相区别的群体。

(一)受众对信息从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选择。

(二)受众自己把关。

受众对信息从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选择

传统:点对面的单向传播,遵循大多数的原则;可以选择媒体,但不可以选择媒体上的内容。

网络:主动获取个性化、专门化服务,可以取得第一手资料,作出自己的解释、报道和评论,主动发布信息。

在世界范围内,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整合是大势所趋。

众多媒体良性互动是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出现的新趋势。

网上信息的变革

信息的表现方式多样

信息之间的联系更紧密

(一)采用多媒体技术,文字、声音、图像的使用打破传统的界限。

(二)经常运用网上视频直播、音频直播的报道方法。

(三)网上新闻的写作方式从线性文本结构为主逐步转变为超文本结构为主。超链接方式,同类信息可以通过信息搜索的方式汇总。

网络媒体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滥用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

新闻的可信性受到挑战

网络版权问题如何解决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不均衡现象相当严重

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

(一)单向传播——双向传播

点对面单向-点对点、交互式

(二)大众传播——小众传播

个性化、专门化

(三)单一媒体传播——多媒体传播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

(四)同步被动式传播——异步主动式传播

固定-不固定

信息反馈的变革

反馈:接受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

传统:信件往来、热线电话、参与节目、受众调查

网络:BBS、聊天室、E-mail、网上民意调查

互联网的有关概念

域名(Domain Name)

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等机构或者个人在互联网上注册的名称,是互联网上企业或机构间相互联络的网络地址。

[提供服务类型.] 组织名称. 组织性质域名[.地理域名]

https://www.doczj.com/doc/fe4986199.html,

常用组织性子域名:

com:商业机构

edu:教育机构

ac:研究机构

gov:政府机构

int:国际性机构

mil:军事机构

net:网络技术组织

org:非盈利性机构

互联网的最新应用

博客(Blog)

Weblog的简称(Web+Log),指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网络日志”

博客是一种个人信息发布方式。它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帖子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叙排列。

微博

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 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维客(Wiki)

是一种多人协作式写作的超文本系统。是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而参与这种创作的人,被称为维客。目前,维客技术主要用于百科全书编写等工作。

利用网络查询信息,有三种可以借用的工具:

“目录服务”“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

第一章网络时代发展的背景和传播环境

1838年,美国艺术家兼发明家莫尔斯(Morse, Samrel Finley, Breese)发明了莫尔斯电码。1948年,美国数学家克劳特·香农(C. E. Shannon)发表了著名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 Wiener)也发表了题为《时间序列的内插、外推和平滑化》的论文以及专著《控制论》。

系统论对信息的定义:

是对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应;

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现;

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

信息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不同于物质和能量的特殊资源。信息的主要特性有:客观性可处理性可识别性可存储性可传输性时效性共享性

四次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

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的形成;

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符号的产生和运用;

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电磁波的利用。

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计算机革命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信息社会”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学者首先提出来的。

在“信息社会”这一新的概念出现以前,西方学者就对社会工业化以后的社会发展进行了各种预测和研究。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和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

目前,信息社会已经并且正在表现出以下特征:

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主要力量;

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产业主体;

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

人们的生活方式面临巨大改变。

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

全球信息化浪潮和中国的信息化道路

美国1993 年,“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Agenda of Action)。1994年3月,“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的构想。

欧洲

1985年2月欧共体通过了《欧洲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战略计划》。

1995 年2月召开的西方七国集团部长级会议就建立GII的一系列原则达成共识,并于当年3月开始政府间联网。

俄罗斯

1994年初成立了由总统办公厅直接领导的国家信息委员会,并制定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新世纪伊始,政府又推出了信息化发展纲要。

日本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制定了《2000年信息产业设想》。

2001年初,日本开始实施“e-日本战略”,在此基础上,日本政府又提出了新的“u-日本战略”。

韩国

1994年“超高速信息通信网”。

内容:一是计划建设覆盖全国每个家庭的光缆通信网络;二是建立以广域综合信息通信网为目标的超高速空中信息通信网;三是研制具有高清晰度的PCTV。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

1983年,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领域和方向,被纳入国家总体的科技发展战略规划。1986年,信息技术又被列为为推动国家高科技发展而制定的“863”计划中的一个重点开发领域。

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将推进信息化列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

2001年12月,新成立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明确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方针。

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国际信息传播新问题

信息交流不平衡扩大

文化冲突日益加剧

国际政治斗争的新武器

网络传播自由

传统媒介的网络化,用户的选择是自由的。

信息交流权利的平等化和大众化。

网络传播透明度大大提高,人为控制封锁的可操作性越来越低。

网络传播的噪音

绪论

网络传播界定

人类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进行的数字化信息传播。网络传播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是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它提供的是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的交流、传播和共享的平台。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等可视化的一种方式。(含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 表)。(新闻信息图表:它是那些具有新闻价值或者可以传达、解释新闻信息的图表,其特点是形象性与直观性。) 2、网络新闻专题: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 续报道的形式。 3、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 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 4、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话题讨论为主的BBS。它是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5、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6、微博:也称为微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简短的消息,这些消息可以即时地传送给关注自己的那些对象。尽管它常常被拿来与博客相比,但微博不是博客的一种简单延伸,它把即时通信、SNS和博客等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综合优势。 7、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百度)从微观来看,该“网络社会”是从原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分离与统一的新的现实社会。从宏观视之,它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现代世界交往、互动联系的媒介,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结构。 8、网络营销: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9、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问答: 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 是对日常稿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手段,常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手段等共同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他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与新闻专题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得多,且针对的是各种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日常报道,而不一定是重大报道题材。 作用:(1)克服新闻碎片化现象;(2)体现网络媒体竞争力; 特点:(1)以某一稿件为主干,其他稿件为其服务、报道线索明确;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 信息焦虑:当人们不理解信息时,不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时或者知道到哪里找却不能对其访问时都会产生焦虑,这就是信息焦虑。 2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3 网络媒体:借助于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移动电话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 广义:借助于互联网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的站点。 狭义:我们认为只有在互联网上主要从事新闻信息的选择,编辑,登载,和链接等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才能被认为是网络媒体。 5 公民新闻:又称参与式新闻,指大众传媒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参与社区事物,倾听市民心声,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发起的讨论,以各种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同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地报道,争取对社会各界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以实现某个良好愿望或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媒体行为。 6网络广告:从广义上讲,一切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信息方法与过程都是网络广告。从狭义上讲,网络广告是基于计算机操作,通过国际互联网发布的电子广告。 7虚拟社区:又称网络社区,指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求的人组成,成员可以分布于各地,以知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核心功能: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等)8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的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V)撰写博客文章的行为,其他人可以感受到博客门的行为价值。 (N)具有博客行为的人群,他们将其生活与网络相结合,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生活,并通过网络社区实现其价值。 9、网络隐私: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领域与个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随意转载、下载、传播所知晓他人的隐私,恶意诽谤他人等。 10、网络伦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显示出得新型道德关系,表现为社会意识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对人和多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13、中国网络媒体:依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并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授权和认定,在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结合,用于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的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搜索引擎: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技术,分为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 社会化搜索: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及其搜索的不足。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化搜索。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术。 Web2.0: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相比Web1.0,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与此相关的技术有RSS、博客、维基、SNS、微博、微信等。Web2.0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Web2.0的指向试图将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Web2.0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UGC(UCC):用户生成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从而减轻网站的负担,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常委需求。同时它也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更容易产生黏着力。 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主要特征有内容生产与社会相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化”意味着依赖于人们关系的集成,要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它也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社会化媒体也促进了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繁荣,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重大打击。

新闻传播学考研笔记专题整理——舆论

专题:舆论 舆论: 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物为指向,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具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等许多独特个性。它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 舆论的本质和特点: (一)本质: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二)特点: ①公共性。具体体现为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②公开性。舆论对社会生活现实直接或间接干预,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 ③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舆论的急迫性 ④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⑤评价性。它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舆论的功能和主要目的: 一功能 (一)、主要功能: 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即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其主要表现为:1、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2、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 控制作用体现在: 1、体现在: (1)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制约。表现为监督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程度;是否符合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规范。最主要的是监督决策目的的朝向是否在于维护公众的共同利益。 (2)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表现为实践过程是否遵从国家既定的法律和制度,是否伤害公民正当权益,实践结果是否维护或促进了社会公益。 (3)对决策和执行人物的监督。主要是对国家公务人员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促使其在合法的范围内,在维护公众利益前提下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正当地、规范地形式权力,履行职责。2、体现在: (1)鼓舞公众或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行为的发生。 (2)鼓舞公众或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或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二)、社会功能: 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所规定的。 (三)、舆论常常在社会改革和革命中担当思想启蒙、争取群众的作用,为改革和革命赢得人心,获取正确的社会评价铺路,这时它又成为先行者和启蒙者。 二、目的: 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舆论的两面性及其衡量标准: 两面性:

网络传播概论重点概念

网络传播概论 主要概念: 1、计算机网络:若干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且固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2、www:伯纳斯李在1989检提出的技术构想。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主要功能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同时利用超链接将网络中的信息相互连接起来 3、物联网:1999年提出,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也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4、P2P技术:也称对等网络技术,是一种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整个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心节点,每一个节点大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信息通信等三面功能。其中每一个节点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 5、云计算:将庞大的计算粗粒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利用此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实现和超级计算机同

样效能强大的网络服务。

6、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社交平台以及内容生产与交换的平台。主要两个特征: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连接人们彼此关系的纽带。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可以很快从无数信息碎片中将有公共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7、公民新闻: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新闻信息和评论的发布、传播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从总体来看,人们对公民新闻的两点共识是,一是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二是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用。对于公民新闻活动的认识应该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进行考察,包括新闻采集、发布、整合、传播以及相关的评论和其他活动。 8、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浦尔教授提出。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带来的最终结构就是各种媒体之间界限模糊、功能交叉与产品的融合。既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9、流媒体技术:流式传输,将声音、影像或动画经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进行接续、不间断的传送,用户不必等到整合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是只需经过几秒或者十几秒的启动延时即可进行观看。用户在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还会通过服务器继续下载。流式传输技术两种:一是顺序流式传输,另一种是实时流式传输。

论网络传播学(一)

论网络传播学(一)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 〔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 Abstract:Thisthesis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ofnetworkcommunication.Theauthorpointsoutthatthetraditio nalcommunicationtheorycan'tproperlyexplainthenetworkcommunicationphenomenonandtheref oreanewnetworkcommunicationmustbefounded.Theresearchobject,researchactualityandfutureof thenetworkcommunicationtheoryhavebeendiscussedinthisarticle. Keyword:Networkcommunication,Internet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1.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4.04亿,互联网 普及率28.9%,手机上网网民2.33亿,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为3.46亿,农村网民数10681万。 2.如何理解中国农村网民的增长: a. 农村网民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09年12月底,已经达到10681万人,但其增长速率放缓。.在导致农村互联网增速放缓的因素中,“农村地区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仍较高”是最重要的三大原因。 b. 农村网民结构偏向年轻化、低学历. c. 广大农民通过网络了解天下大事,交流、沟通信息,使网络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优化了农村地区的信息结构,缩短了城市与农村的思想差距。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本身的“双刃剑”特征以及农村上网环境、上网群体的特殊性,相对于城市“网吧”目前的集中式管理以及日趋严格、完备的制度,农村地区目前上网呈自由、管理呈空白状态,随之而来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3、互联网新技术关键词 核心技术:是服务器+客户端,基本思想是网络信息共享 IPv6:它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目前的全球因特网所采用的协议族是TCP/IP协议族。IP是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的协议,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IPv6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它在不久的将来将取代目前被广泛使用的IPv4。每个人将拥有更多IP地址。P2P:P2P是英文Peer-to-Peer(对等)的简称,又被称为“点对点”。“对等”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P2P还是英文Point to Point (点对点)的简称。它是下载术语,意思是在你自己下载的同时,自己的电脑还要继续做主机上传,这种下载方式,人越多速度越快但缺点是对硬盘损伤比较大(在写的同时还要读),还有对内存占用较多,影响整机速度。 语义网:语义网是Semantic Web的中文名称。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 Web2.0: 定义:是一种技术,是一种应用,是一种平台,是一种趋势。一般来说We 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 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 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特征:1、多人参与2、人是中心3、可读可写互联网4、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 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 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 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 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 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 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 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 “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 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 二、网络传播 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低成本全球传播 4、检索便捷 5、多媒体 6、超文本 7、互动性 三、“新媒体”的界定P10 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 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 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类似“150”法则(MSN) 三、公共领域理论:通俗地说,它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民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国家的干涉。在这个空间内,公民间的交往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以公共事务为话题的“公共交往”。 人类活动的现实世界区分为三个领域: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 网络论坛、博客、贴吧等都是构成网络公共领域的具体形式。 例如: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响着美国总统的政治营销手段。 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与收音机; 60年代约翰.肯尼迪与电视; 2008年的奥巴马与Web2.0。 四、后现代主义思潮: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为媒介主导传播、消费主义蔓延、大众文化盛行。90年代以后,网络大规模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使后现代主义思潮成为全球主导的文化模式。非中心性、平面性、无深度性、商品性和大众化是这种文化模式的主要形式。 在其功用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个认为其专讲摧毁和否定;另一个认为其还蕴含着积极、肯定、建构性的内涵。 其建设性功用表现为: 1.倡导创造性, 2.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重构世界的多样性; 3.倡导对世界的关爱; 4.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心人,教化人。 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有着鲜明的后现代性,其社会意义也体现出多重性。 第一,表现形态的虚拟性与“超现实” 第二,传播主体的个人化与“去中心化” 第三,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内爆 第四,传播语境的“超时空” 第五,表现形态的多媒体化与“视觉快感” 第四课、网络传播方式(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 一、网络人际传播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2)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2) 第二节连接的演进 (3) 第三节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5) 第四节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7) 第五节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9)

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1)硬件A. 若干台计算机; B. 相关的通信设备; C. 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 (2)软件 A.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B.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 C. 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应用。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广域网和局域网 A. 局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公里以内,传输速率相对较高。主要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 B. 广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甚至可达到几万公里。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主要是公用数据通信网。 (2)有线网路和无线网络 A. 有线网络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 B. 无线网络采用视线介质(无线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3.网络协议 (1)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现在所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于定义设备连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地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3)IP地址分为两类: A. 一类是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采用静态地址; B. 一类是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可能不一样,例如我们家庭中电脑上网,通常都是被分配动态地址。 4.网络互联技术 (1)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 (2)从信息传输的角度看,衡量网络接入技术的一种重要指标就是带宽,即传输通道的传输能力。

网络传播学答案

课程网络传播学考试形式口试 一.简单题(共30题,现场每人抽5题作答,每题15分。) 1.互联网价值方程有哪些?请选择一个具体谈谈讲的是什么。(1摩尔 定律2马太效应——主流效应3梅特卡夫法则4吉尔德定律) 2.传播模式中的5W模式是谁提出的?拉斯韦尔。对这个模式的评价是什 么??? 3.如何在图书馆进行文献检索?手工检索。文献检索,是以文献(包括题录、 文摘和全文)为检索对象的检索。可分为全文检索和书目检索两种。你知道哪些我校可以访问并下载的电子资源??? 3.“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指的是哪种传播方式?人际传播“多媒体传播” 具体来说包括哪些??? 4.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有哪些?E-mail。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 1971年。电子邮件的优点:价格低廉。收发快速。跨越地域。多媒体表现手法。免费获得额外信息。缺点:大大削弱背景信息。B.网上聊天。聊天室(私聊)。即时通讯(例如QQ、MSN等)。ICQ源自以色列特拉维夫的Mirabils 公司。几种主要即时通讯工具:ICQ、QQ、MSN、Gtalk、飞信…… 5.网络中实现群体传播的方式有哪些?讨论组、BBS、论坛、博客圈、SNS、 QQ群 6.这个模式图的名称是什么?基本和总体模式有什么优缺点?这个模式都将影 响和制约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因素考虑了进去。把网络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结果。

7.这个模式图的名称是什么?香农-弗模式对它有什么评价?“噪音”表明了 传播过程的复杂性。缺点:缺少反馈,直线传播 8.上图中,球面P1代表什么?大众传播平 台,“一对多”形式的大众传播A代表什么?网络传播范围(AN代表无数的受众)O代表什么?控制核心,行政、技术、法律、道德 9.A公司发传真给B公司:“希望和贵公司商讨合作事宜。”B公司同样用传 真回复,同意了。请分析一下这个场景中传播的基本要素分别是什么。10.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三个理论是什么?1)“媒介即是讯息”——媒介形式的任 何进展都会引起人类社会规模、步伐或类型上的变化;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2)“媒介是人的延伸”——每一种媒介工具都变成了人类感觉器官或身体功能的巨大延伸。(3)“热媒介”和“冷媒介 11.请说出四种社交媒体的类型?分别列举出一个代表网站或应用。Wiki:维基 百科。博客和微博客:BLOG、新浪微博。内容社区:优酷网。社交网站:SNS,人人网。 12.Web2.0与Web1.0相比有哪些特点?用户上:1.0只是浏览者2.0可自由读写。 中心上:1内容。2用户本身。服务特色上:1广播文化。2.个性化服务。互联上:1.数据互联。2.人的互联。文化上:1.精英文化。2.草根文化。理论上: 1.没有。 2.长尾理论,六度分隔。 13.Web2.0的核心词汇有哪些?Blog、Wiki、RSS 、SNS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就是物质或能量,就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她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与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就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主体与客体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就是社会科学与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 (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就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就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就是否合理、传播渠道就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就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与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但其存在就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②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的独立性与能动性:精神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物质发展,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发达程度时,精神生产状态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9、精神交往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①前者:把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既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也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的关系,视野更开阔;后者:仅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 ②前者: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后者:回避这些重大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传播关系的本质。 ③前者:精神生产既然就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产品;后者: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倾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与生产结构中寻找成因。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人际传播学笔记-最新

人际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传播概述 一,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体态语言语言文字媒介(广播电话电视)互联网络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播活动的进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二,传播的内涵 (一)共享说积极互动 (二)影响说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 (三)发应说基于“刺激—反应” (四)互动说 (五)过程说 总结:传受信息的行为和过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三,传播的分类 四,传播的功能 心理学角度:二功能说 实用性:托尔曼 娱乐性:史蒂芬森 社会学角度:四功能说 拉斯韦尔: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文化遗产 赖特:娱乐 第二节人际传播的概念 一,人际传播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 二,国内外学者对人际传播的鉴定 1,人际传播意义的角度:人际传播关心的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意义的产生 2,人际传播情境的角度:人际传播的本质是参与者在一对一的基础上的直接沟通3,人际传播社会化角度:交往者围绕社会地位、社会观念等因素开展双向交流4,人际传播的特征角度: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特征进行的交往

5,人际传播动机的角度:三需求理论:情感需求,包容需求,控制需求 总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个人化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已实现良好的信息传播和彼此的理解共鸣。 三,人际传播的功能: 个人角度 1,实现自我认知 2,建立和谐关系 3,认识与控制环境 4,交流人生经验,实现信息沟通 5,满足情感需求 社会角度: 1,传递文化遗产 2,推动国家建设事业的进步 第三节人际传播的类型 一,人际传播的三分法 两个人之间的传播 小群体传播 公共传播 二,效果与动机分类法 满足性交流:提供精神娱乐 手段性交流:告知性交流、说服性交流、激励性交流 三,符号分类法 语言符号传播 非语言符号传播(重复、补充、强调、代替) 第四节人际传播的特点 非制度化的自发性 较强的情景传播 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

网络传播概论

?1、门户网站:指用户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站点,是大型综合性网站,提供新闻、网 站指南、天气、音乐等服务,如新浪、百度、搜狐等 ?2、网络广告:是基于网络媒体的一种电子广告形式(后附有详细定义) ?3、网络新闻:指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的新闻 ?4、网络出版: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 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政协的在线传播行为。如超星图书馆、万方、维普等(网络出版的优势P327)?网络新闻的优势P10 ?1、实时性 ?2、信息的整合性 ?3、有利于深入报道 ?网络广告的优势P14 ?1、传播范围广 ?2、查阅自由方便 ?3、针对性强 ?4、形式多样 ?5、成本低 ?6、实时互动,不受时空限制 ?网络广告的定义是:基于网络媒体的一种电子广告形式,英文称之为net AD ?网络广告的特点:1,广告传播网络化;2,广告信息数字化;3,实时交互性;4,广 告对象的广域性;网络广告与营销一体化。 ?传统媒体网络版 ?传统媒体网络版也叫上网媒体,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是指在互联网上建 立网站,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和优势,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自己采编的新闻报道、播放自己制作的节目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 ?特点: ?1、打破了时空限制 ?2、在网上发布新闻方面占主导地位 ?3、拥有强大的资料数据库 ?4、能同时满足大众和小众的需要 ?5、交互性强 ?6、可实现多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 ?7、有精良的记者团队 ?网络自生媒体:指某个组织或者个人利用网站、主页等网络工具定期制作和发布新闻 而形成的新的新闻传播媒体,如优酷、土豆、新浪等 ?网络自生媒体的特点: ?1、内容包括新闻,同时包括受众对新闻的评论及受众对新闻评论的反馈 ?2、更关注受众的需要 ?网络自生媒体的类型: ?1、新闻媒体:指有正式出版刊号、专门在互联网上创办的电子报刊、杂志,如《神 州学人》 ?2、非新闻媒体:商业网站、专业网站、个人网站 ?商业网站——不具备采访权,报道新闻的方式主要是整合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源 ?其发布新闻的特点;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线路和通信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见表1-1) 表1-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见表1-2) 表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网络协议 (1)网络协议的含义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达到实体(各种文件传送软件、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通信体系结构 ①计算机网络通信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即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就是通信体系结构。 ②目前一般采用的一种参照基准是ISO的层次模型。 (3)ISO层次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英文简称是ISO,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即OSI 模型。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包括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网络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等。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4)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来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①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障数据正确、安全地传送到目的地。 ②IP用于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目前,IP地址分为两类: a.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使用静态地址。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大众传播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 一、什么是传播 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 (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E.T·霍尔。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 (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表征是“不出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 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 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3)群体传播: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分为正式群体(组织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群体传播)。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共同利益制衡和理性认知基础上自觉建立的社会组织。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认知水平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成员间无地位差异、彼此同情、价值观趋同的舆论群体。(郭书P89-98)特点:A群体传播对成员保持一种亲和力和凝聚力,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会受到影响。 B、成员之间的关系靠传播过程中的心领神会、彼此认同来维系和发展。 C、成员往往会承认群体中的权威和个别人的威望。 D、群体传播是一种开放形式,成员可以自由进出。 补充知识点: 1、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2、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群规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

网络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网络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对于什么是网络传播,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所谓网络传播,就是通过国际互联网这一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形式来传播信息。网络传播可以理解为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是一种兼具人际、组织传播内涵的新型大众传播。 网络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迅猛发展,主要是由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和特点决定的。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的地域范围以及表现形式等都远远超过以往的大众媒体,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按照学者们的归纳,网络传播主要有以下优势: 信息量大,速度快。网络以其超链接的方式将存储信息的容量无限放大,而传统媒体却要受版面、频道、时间等因素限制,无法任意扩大和丰富所发布的信息内容。在信息传播效率上,传统媒体所要发布的信息都必须经过采集、筛选、加工等多个环节才能够传递给受众,而网络传播将这个过程大大缩短,网络信息可以实现即时更新,大到国际、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均能在网上得到同步反映。 传播手法多样。网络传播不仅集传统媒体传播手段之大成,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实现以往各种传统传播手段的整合,满足了受众多方面需要。 传播过程多向互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线性传播,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可以任意互换角色,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不

仅可以主动地获取或发布信息,而且可以实现无时空限制的交流沟通。 交流具有开放性。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就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交流。网络传播是完全开放的,全球共享、广泛参与是其鲜明特征。 传播主体广泛。传统信息发布主体是某个具体的电台、电视台或者报社、杂志社。而在互联网上,每个网民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同时,网络还具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虚拟性,网络传播主体可以匿名,网民随意出入自由发言,发言机会均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