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

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自评报告

二0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部分学院概况 (1)

一、发展沿革 (1)

二、建设现状 (1)

1、切实推进内涵建设,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 (1)

2、人才培养工作规模稳定,质量提升 (3)

3、优质资源对外辐射,学院影响力得到加强 (6)

4、精心谋划,科学部署“十二五”建设 (7)

第二部分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与成效 (9)

一、以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9)

二、服务信息产业链,科学构建专业群 (10)

1、紧扣产业发展,调优专业布局 (10)

2、实施“集群、动态、特色”发展策略,打造专业优势 (11)

三、专兼结合,建设高职特色师资队伍 (12)

1、德能并重,提高专任教师队伍素质 (13)

2、初步形成校企“混编师资团队”模式 (14)

3、逐步提高兼职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参与度 (14)

四、引入企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15)

1、“订单式”培养稳定开展 (15)

2、“校中厂”建设渐具规模 (16)

3、携手企业大学,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16)

4、尝试“双主体”办学,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17)

5、成立“南信科技园”,搭建多元化办学平台 (18)

五、“以能力为本位,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全面建设“新四块”课程

体系 (18)

1、职业素质课程全面化 (20)

2、岗位能力课程实用化 (21)

3、专业知识课程综合化 (21)

4、个性拓展课程多样化 (22)

六、学做一体,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2)

1、三段推进,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22)

2、校企共建,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24)

3、规范管理,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25)

七、“显隐结合,三全育人”,着力打造素质教育体系 (25)

1、学院文化环境建设 (26)

2、开展多种实践体验活动 (27)

3、个性发展平台建设 (28)

八、“引导兴趣,分层训练”,初步形成创新教育体系 (28)

1、创新研究性学习模式 (29)

2、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30)

3、广泛开展院内外技能竞赛 (30)

4、开设电子创新特色班 (31)

九、“内外结合,多元主体”,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1)

1、以学院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 (32)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 (33)

3、以社会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 (34)

十、以生为本,搭建学生服务平台 (34)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关注学生的人格成长 (34)

2、建立就业指导平台,提供系统的就业教育与服务 (35)

3、建立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 (35)

4、建立资助服务平台,关注贫困学生成长 (36)

5、建立沟通交流平台,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36)

十一、“三位一体”初见成效,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37)

1、建设科技服务平台,推进产学合作不断深入 (37)

2、积极拓展服务领域,逐步扩大社会培训规模 (38)

第三部分人才培养工作的不足与改进思路 (39)

第四部分学院评建情况 (42)

一、迎评工作 (42)

二、自评结论 (43)

新一轮评估是我院全面梳理办学实践,提升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良好契机。学院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经过一年多的迎评创建活动,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切实推进。现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通知》(苏教高〔2011〕19号),对学院近年来的办学工作进行自查自评,请专家组审阅。

第一部分学院概况

一、发展沿革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属国有公办学校,隶属于江苏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学院前身为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创建于1953年,是新中国第一所电子中专校,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上曾受到周恩来、陈毅、习仲勋等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怀。六十年代初,学校已成为全国电子工业系统中规模最大、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实习条件齐全的国家级重点中专校。1996年,学校成为省内首批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试点学校之一。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办学50年,培养了3万多名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线,不少人成长为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在行业内拥有良好的声誉。

2002年,学院独立升格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学院搬迁到南京仙林大学城。“十一五”期间,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工作核心,深化内涵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实现了整体办学水平的“三步跨越”:2006年,通过江苏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等级;2008年入选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二、建设现状

1、切实推进内涵建设,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以来,学院将工作重点全面转向内涵建设,以“服务全体学生、服务信息产业、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着力提升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2007年,学院实施了评估整改“八大工程”;2008-2011年,学院完成了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的建设。

学院大力开展管理改革和创新,以提升管理水平,激发发展活力。2007年,全面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次年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认证。目前,学院的管理体系运行正常,主要工作大多已建立基于PDCA流程的管理模式,促进了工作的持续改进,今年又顺利通过再认证外审。2008年,学院总结前三年两级管理改革的经验,出台《两级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深化管理改革,以“权责下移、经费包干”为特征,配套推出了一系列涉及教学、科研、师资、学生、行政、后勤、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和考核制度。这一举措使学院的管理架构更为清晰,适应了学院目前的办学规模和多元发展的需求,促进了二级教学部门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激发了各部门的办学活力。2008年,学院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学历教育、科技服务和社会培训“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把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多元发展列入到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层面。这一举措,不仅拓展了学院的服务空间,更主要的是密切了学院与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的联系,争取更多的支持,同时多方位地锻炼教师的业务能力,让科研和培训反哺教学,促进学院人才培养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综合提升。

在全院教职工的努力下,学院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在校园稳定、就业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技能大赛等方面,先后获得数十项省级表彰,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专业建设、教学质量、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为地方经济和信息产业服务的能力明显加强,学院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信息类职业技术学院前列”的目标。2010年,学院进入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行列,这既是对学院过去几年潜心内涵发展的肯定,也为学院“十二五”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表1-1 2006年以来学院获得省级及以上表彰一览表

2、人才培养工作规模稳定,质量提升

目前,学院下设电子信息学院、机电学院、微电子学院、通信学院、信息服务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码艺术学院、素质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部、体育部和继续教育学院共11个教学部门,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电子商务、影视动画等35个专业。与2006年参加第一轮评估时相比,人才培养工作整体呈现出“规模稳定,质量提升”的态势。

表1-2 学院2006年、2011年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指标对照表

“十一五”期间,在招生计划稳中略增的情况下,我院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居省内高职前列。自2007年以来省内招生计划与线上报考人数的比例平均达到1:7.24,新生报到率平均为92.5%。对口单招的录取分数也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近三年招生计划与线上报考人数的比例平均达到1:16.27,体现了良好的社会认可度。以2011年为例,招生计划与报考人数之比达到1:10.63,新生报到率达94.24%。尤其是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参加了2011年江苏省单独招生试点,计划招生550人,报考人数达到4659人。

“十一五”以来,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8%以上,南京夏普、南京日立、中电熊猫、中国移动、中兴通讯、国网南京南瑞集团、中电十四所、五十一所等一批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都把我院作为招聘高职层次人才的“首选院校”。学院就业工作一直呈现“对口率高、签约率高、就业层次高、起薪高、岗位升迁几率高”的良好态势,毕业生在IT岗位就业的超过80%;就业协议率达到83.2%;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苏南、上海和浙江等地区。我院对2010届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调查显示,有53.7%的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内完成了从生产一线技能型的“第一岗位”向技术型、管理型的“第二岗位”的迁移,毕业一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765元。根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发布的2010、2011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学院的2009届、2010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分别为87.8%和92.5%,分别排在省公办高职高专院校的第7和第8位;2009届、2010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分别为2273元和2592元,分别排在省公办高职高专院校的第4和第6位。学院目前拥有关系紧密、运行稳定的就业基地77家,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综合满意度平均在96%以上。2004年至今,学院已连续四届荣获省教育厅“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表彰。

3、优质资源对外辐射,学院影响力得到加强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学院还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外开放共享,发挥其辐射作

用。

学院是江苏信息职业教育集团的理事长单位,同时还承担集团教学指导工作组的工作,以集团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面向中职的教育服务工作。特别是2008年起,受江苏省教育厅委托,学院承办全省的对口单招电子电工专业技能考试。学院依托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至今已组织完成四轮考试工作。通过组织技能考试,学院牵头对我省中职电子电工类专业师资进行培训,累计达400余人次;带领高中职院校共同修改考试大纲,引导中职校课程改革,促进中职校普遍加强技能训练,推动了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学院面向社会,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形成了包括成人专科学历教育、专科本科层次的网络教育、自考专接本教育等在内的多元格局,目前成人专科招生专业达15个,继续教育年收入超过1千万元。

学院发挥专业建设的优势,支援四川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从无到有开办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其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专业教师培训;系统帮助应天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类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并派出骨干教师到该院挂职系主任、担任教学督导。学院还面向省内院校开放实践教学资源,如国家级“网络与通讯工程实训基地”,先后承接了仙林大学城内高校1000余课时的实践教学任务,并挂牌成为“解放军理工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承担该校外军培训的相关实训任务;“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实训基地”作为南京邮电大学的校外实训基地,接受该校相关专业学生实训,并派出指导教师进行全程辅导。

此外,学院积极承办了2010年“捷辉杯”全国通信行业“3G基站建设维护及网络优化”职业技能竞赛、2011年“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南京地区选拔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说课比赛(决赛)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体育部主任培训班、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类项目比赛等大型活动,并以精心细致的组织工作,多次受到主办方的好评,学院的影响力明显增强。

4、精心谋划,科学部署“十二五”建设

进入“十二五”,学院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财政部

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科学研判高职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形势;深入研究《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等产业发展规划,紧密对接江苏信息产业升级转型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制定了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学院确定了“聚合资源、创新机制,增强办学实力”、“重点突破、协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蕴蓄文化、提升品牌,建设高职强校”的建设思路,将以骨干院校建设为抓手,使学院的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师生员工的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提升,并着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努力把我院建成行业特色鲜明、专业实力超群、科技服务能力强、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国内一流高职院校。

目前,学院“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工作已全面启动,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等四个骨干院校重点专业的建设工作逐步深入;以校企“混编师资团队”为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进入机制固化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了省经信委的建设论证,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与栖霞区政府共建的集企业孵化、技术研发、技术培训和学生工程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南京信息学院科技园”于年初挂牌成立,目前已有12家企业或企业的生产部门进驻。

第二部分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与成效一、以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依据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和“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定位,构建了以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认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不仅是指要给毕业生一个岗位,还必须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起点和扎实的基础。“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则决定了高职教育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发展”,要使学生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人”、“职业人”,二是“专业能力的发展”,要突出实践性、创新性和拓展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学院对毕业生的岗位迁移路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从第一岗位切入,向第二岗位迁移”的人才培养职业发展目标。所谓“第一岗位”是指毕业生初次入职时的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岗位,其能力直接来自于学校的训练和短期的上岗培训;“第二岗位”是指毕业生工作1-2年后发生岗位迁移,进入的生产一线的技术型、管理型岗位。

学院对职业发展能力进行了细化,将之分解为通用职业素质、初次入职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四种能力,“通用职业素质”是指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的综合素质,这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根基,是对学生职业发展影响最大、最持久的因素。“初次入职能力”,是指学生进入“第一岗位”的能力,其最主要的内容是通过学校的实践教学所赋予的操作技能。“岗位迁移能力”指学生由“第一岗位”进入“第二岗位”的能力,该迁移过程取决于学生的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文化融合、学习能力等诸多要素,其中对工作领域概貌的了解是毕业生在某一方面进行继续学习,满足岗位迁移需求的基础,也是学校在岗位迁移方面能够提供给学生的“敲门砖”。“职业拓展能力”主要指学生跨工作领域甚至专业领域的岗位拓展能力,主要用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以提高职业发展能力,实现“从第一岗位切入,向第二岗位迁移”为目标,学院构建了由“职业素质课程、岗位能力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个性拓展课程”组成的“新四块”课程体系,内嵌素质教育、实践教学、创新教育三条主线。同时,学院大力引入企业资源,以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重要支撑。2006年以来,学院重构了全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

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呈现出良好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趋势。该体系于2011年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图2-1 以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示意图

二、服务信息产业链,科学构建专业群

学院围绕信息产业链“制造”、“软件”、“服务”三大环节,形成了电子整机类、生产设备类、元器件类、通信工程类、软件类、信息服务类、数码艺术类等七大专业群,现有35个专业,其中包括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3个省级品牌专业;电子表面组装技术与设备、电子电路设计与工艺、软件技术等3个省级特色专业。此外,电子商务专业被列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光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被列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电子表面组装技术与设备、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建设专业。

1、紧扣产业发展,调优专业布局

学院秉承行业办学传统,主动服务江苏及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紧扣产业链的发展和延伸,加大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度。“十一五”期间,江苏的信息产业把“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速由信息产业大省向信息产业强省的转变”作为主要任务,重点扩大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现代通信及信息技术应用等五大产业的规模,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成为信息产业发

展的增长点,传统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则向集成化、精密化的高端方向发展。据此,学院适时将专业建设思路由“十五”的“立足信息产品制造业,适度向信息服务业拓展”调整为“立足信息产品制造业,加速向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业拓展”,一方面提升制造类专业内涵,积极为江苏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需求服务,另一方面加大软件类和信息服务类专业建设的力度,以适应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

“十一五”期间,学院先后成立软件学院、信息服务学院、数码艺术学院,通过独立设置二级学院,有效促进了学院软件类专业群、信息服务专业群和数码艺术类专业群的建设。学院改造通信类专业,将其从上游的设备制造转为面向通信行业的中、下游产业链,培养工程施工、安装与维护、话务员、营业员以及工程管理、技术支持等通信服务业领域的适用人才;加快光电子专业的技术提升力度,面向新型光电器件和液晶显示器件行业,培养设计、生产、测试等方面的人才;“十一五”末期,学院根据江苏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等六大新兴产业的需求,依托信息技术关联度高、渗透性强的特点,将专业布点向相邻相近的其它产业领域渗透,先后增设了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十一五”期间,学院共新增9个专业,其中8个面向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与“十五”末相比,学院制造类专业数由11个调整为10个,在校生比例由62.4%下降至44.2%;软件和信息服务类专业数由15个增加到25个,在校生比例由37.6%增加为55.8%。

2、实施“集群、动态、特色”发展策略,打造专业优势

学院形成了“以集群发展保强势,以动态发展抢先机,以特色发展铸品牌”的专业发展策略。

一是集中力量加强专业群龙头专业的建设,以之带动专业群整体的发展,逐步实现专业群内部教学资源和就业渠道共享,形成专业建设的集约优势。如以电子商务专业为龙头,学院建设了省经信委挂牌的“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该平台目前已建成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等12个信息化应用系统和电信呼叫中心等8个研究体验实践场景,不仅满足了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科研、培训所需,并为信息服务类专业群内所有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真实的职场环境和工作项目,成为专业群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

二是敏锐把握产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专业设置,适时提升专业内涵,灵活调整专业方向,做到人才培养上的前瞻性,在提高学院专业布局对产业发展支撑度的同时,也赢得了就业市场的先机,形成专业建设的先发优势。比如学院根据区域通信业的发展,把通信技术专业由设备制造调整到运营维护;根据“三网融合”的需要,增设了有线电视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具有电视网络工程施工能力、传输网络管理、宽带接入设备安装、测试和维护能力的人才;根据江苏发展六大新兴产业的需求,增设了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三是在开发新专业和调整老专业时,密切关注兄弟学校、本科院校及中职校同类专业的设置情况,在专业定位上拉开距离,突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特色,形成专业建设的错位优势。如学院的电子电路设计与工艺专业,定位为为印刷线路板生产企业培养PCB设计与生产人才,目前全省公办高职院校仅我院开设这一专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通信技术专业没有像省内大部分高职通信专业那样面向通信设备制造,而是定位于为通信系统工程和运营服务培养人才,满足了通信服务企业的急需;再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虽然全省近80%高职院都开设了这个专业,但我院突出了射频技术的专业方向,与省内同类专业形成区分,毕业生受到了中电十四所等企业的青睐。

三、专兼结合,建设高职特色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47人,其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338人,占专任教师的75.6%;359名专业教师中具备“双师素质”306人,比重为85.2%。2010-2011学年,学院聘请兼职教师428人(折算258人);兼职教师授课总时数为41295,其中C类课程38080课时,占C类课程总课时数的43%。

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省级教学名师3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6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学术带头人1人,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9人。

“十一五”以来,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建设和改革,在国家和省级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评选中,我院共获得各类立项、奖励128项,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51项,其中包括国家及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立项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

究项目22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和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4项。

1、德能并重,提高专任教师队伍素质

学院坚持师德为先,以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以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为关键,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构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长效机制;同时通过深化两级管理、实施岗位设置与聘用改革,逐步完善教师激励体系。

学院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将师德建设作为专项工作,大力倡导以德从教、以德治学的良好氛围,同时把师德师风直接纳入教学部门和教师个人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师德师风得分低于合格水平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并将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培养培训、资格准入、职务聘任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教师在工作、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方向和准绳,推动形成长效机制。

学院与省级“青蓝工程”项目衔接,设立了院级“青蓝工程”系列项目,对骨干教师,学院制定培养计划,明确目标与任务,优先为其提供业务进修、企业培训、科研经费等,初步建立起骨干教师培养锻炼机制。学院现有院级学术带头人(含专业群带头人)5名,企业兼职专业群带头人4名,校内专业带头人35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7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6名,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5个。

学院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根据青年教师的个人特长,引导其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组织各类业务讲座和竞赛,指导、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升。学院还明确要求35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半年以上的实践锻炼,专业教师在担任助教期间至少应有六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有计划地组织大批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培训和“四技”服务。近三年,我院青年教师的学生评教优秀率平均达到90%,到企业实践累计180人次,参与“四技”服务项目累计140余项、承担各级教科研课题190余项。

学院制定了《“双师素质”教师管理办法》、《“双师”认定工作指导书》等文件,规范“双师”的认定、培养、考核等环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通过政策倾斜,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学院每年划拨200

余万的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工作,制定实施了《关于专任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管理规定》、《教职工进修与培训的管理规定》等培训制度,规范了各类教

师的培训要求和形式。目前,学院80%以上的专业教师具备企业实践经历,61%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与专业相关的高级职业技能证书或资格证书。

2、初步形成校企“混编师资团队”模式

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和“保鲜”、兼职教师的稳定性、参与度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是目前“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学院在实践中,探索了校企“混编师资团队”模式,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校企“混编师资团队”是指学院在与典型规模企业合作共建的科技服务实体的运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构成的团队,他们在完成企业任务的同时也承担学院的部分教学任务,形成了特定的“双师结构”群体。2010年,学院与中兴通讯学院的合作走向深入,双方共同建立了公司化运作的实体——南京信雅达通信工程有限公司。公司的运营团队由校企人员共组,形成“混编师资团队”。进入“混编师资团队”的专任教师全部由实体按照企业化运作要求进行选拔、培训和管理,他们集教师、培训师、工程师为一体,与团队中的企业人员共同承担学历教育、客户培训、工程项目实施等业务,每位教师每年服务工程现场不低于3个月。至2010年12月,通信学院已有三分之一的专业教师参与过混编团队。

校企“混编师资团队”的建设,使校企双方人员在一个团队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既保证了团队中学院教师专业技能的不断更新与提高,又保证了企业兼职教师能系统参与教学实施,并使其教学能力得到提高。该建设成果《基于“校企混编”模式的高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及保鲜机制的创新与实践》获评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十二五”期间,学院将以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方案中的四个重点专业校企合作项目为突破口,鼓励教学部门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与企业共同组建“混编师资团队”,推广这一有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

3、逐步提高兼职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参与度

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与行业组织和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引入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开发、课程建

设、课程实施、顶岗实习指导、毕业设计辅导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学院制定了《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对兼职教师的遴选、管理、教学能力培训、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以保障兼职教师队伍的质量。

在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实施上,学院广开思路,创新做法。如采取“课程承包”的方式,信息服务学院与江苏金蝶软件公司共同开设“金蝶讲堂”,开展关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系列讲座,由来自南京金蝶有限公司的高级顾问担任主讲教师,讲授信息化管理理念以及最新企业案例;采取校企共建“校中厂”的方式,电子信息学院与南京新联电讯仪器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派驻10余名技术人员进行生产调试指导,并系统承担《电子产品调试与检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两门课程的开发和授课工作。

四、引入企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校企合作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支撑,是深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间,学院不仅在全部专业都建立行业、企业的资深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而且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开展了较为深入的合作,拥有了一批实力雄厚、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目前,学院吸引企业(准)捐赠设备总值达1.07亿元,近三年企业奖助金累计230.43万元,校企合作开发课程92门,开发教材(讲义)55部。

1、“订单式”培养稳定开展

学院与南京紫津融畅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瀚宇博德科技(江阴)有限公司、三和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中电电气(南京)光伏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开展合作,设立企业订单班,近三年累计培养2000余人。合作企业不仅为订单班提供教学资料和设备,设立奖、助学金,提供实习、就业岗位,部分企业还派技术、管理骨干定期到校授课,将技术前沿、企业文化等带到学院。以“瀚宇博德班”为例,该订单班于2008年设立。瀚宇博德公司每年在微电子学院二年级学生中挑选50名组成订单班,公司每周六都派工程师到校为该班的学生讲授企业课程。首届瀚宇博德班侧重于一线的生产技术,50名毕业生经过双向选择,有44人到瀚宇博德公司就业;第二届订单班侧重于生产设

计,2011届50名毕业生中有26人已到瀚宇博德的设计部顶岗实习和预就业。

2、“校中厂”建设渐具规模

2006年,学院与江苏金阳公司合作,“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学院提供场地和后勤服务,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逾2500万元,共同成立经济实体“南极星科技有限公司”,由企业人员担任总经理负责生产运营,学院人员担任副总经理负责教学协调,实体独立运作,利益共享。公司在从事电子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同时,作为学院的“校中厂”,为学院提供了50个稳定的生产性实训岗位和10个教师研发岗位。该项合作取得成功后,学院推广“校中厂”模式,先后与伟宇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南京智达康无线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新联电讯仪器有限公司、上海伯俊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合作,引入企业的生产部门,在学院建立生产车间或软件研发中心,从事真实生产的同时,为学院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2010年,学院与扬州天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成“南信客户服务中心”。该中心目前已建成50余呼叫座席,由学院提供基础设施,企业提供呼叫中心平台、通信电路和运营管理方案,并承担运营所产生的通信费用和学生劳务报酬。中心对外承接呼叫业务,由学院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在中心进行生产性实训,企业长期派驻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校企双方共同拓展呼叫中心培训、劳务及人才输出、技术开发等相关业务。该中心在完成真实的呼叫业务的同时,对信息服务类专业的教学起到了“一举四得”的作用,一是为信息服务学院全部专业提供了为期两周的客户服务顶岗实训岗位,让学生面对真实的客户提供呼叫服务;二是为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市场营销三个专业的“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提供了营销方案制作的实践,提高学生的脚本制作能力;三是中心每年10余万的客户数据为“客户行为分析”课程及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四是中心在寒暑假对其它专业学生开放工作岗位,有兴趣的同学能藉此得到系统的呼叫专业培训。“南信客户服务中心”的建成和运行使学院在“校中厂”的建设上更进一步,校企合作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也更为彰显。

3、携手企业大学,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2007年,学院与中兴通讯学院合作成立“中兴通讯——南京信息NC学院”,共同开展学历教育、员工培训和企业证书认证,双方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

2020年高校评估工作总结参考

高校评估工作总结参考 经历了为为期几个月的评估工作准备,在xx年11月27-29日,我们终于迎来了***评估专家组对我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评估。通过专家三天的评估工作及评估反馈后的学习与整改,***系全体教职员工真正学习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旨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院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迎评工作期间,艺术航空系全体教职员工尽心尽力,恪尽职守,各负其责,努力为我院评估取得好成绩全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现将我系评估工作作如下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整改方案。 一、评估准备工作 1、思想准备 完成了评估前的档案建设、专业剖析、说课程、文件学习,以及评建宣传画和宣传展板制作、特色现场安排、教师培训等工作。期间,全系教职工的工作热情高,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做好评估工作,数个双休日都主动到校加班,准备评建的各项准备工作,本学期开始后多次召开系部迎评工作会议,明确责任,凝聚人心,让全系教职工时刻牢记“一切为了评估,一切服从评估,一切服务评估”思想,树立与学校荣辱与共的意识,做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心态完成各项评估工作任务。为做好迎评工

作的思想准备,我系全体师生写了表态书,坚定立场,为迎评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2、材料的收集及 (1)任务分配、材料收集、 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了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等7个主要评估指标、22个关键评估要素,涉及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根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分解任务执行书》,我系教职工立即动员起来,系部领导集中进行专题研究讨论此项工作,制定、修改、完善了工作计划,对迎接工作做好了具体分工,对照督导评估标准,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收集信息和资料,汇总相关数据,将几年来工作开展情况做系统的梳理与总结。从8月开始利用上班、下班、周末时间收集评估材料,并且多次召开系部评估会议,商量材料收集情况及完成方法,确保能够按学院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各项材料收集。从10月开始,我系教职工每日向系部领导汇报完成进度,遇到困难及时向领导反馈,并于11月10日前顺利完成了我系所有评估任务。 (2)材料归档 ***系11月10日前已完成所有评估材料收集工作,从11日开始,全系利用上班时间、周末加班将档案室所有材料严格按照评估指标及经管系档案归类目录。为了更好的迎接评估专家组对我系材料的审查,为了完善材料建档质量,全系教职工又加班将档案室所有档案进行二级、三级目录编制,并且系主任、干事、教学秘书反复核查所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工作建议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工作建议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工作建议 (何锡涛同志2009年5月24日在上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培训班上的讲话)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学习文件,转变观念(从要我评转变成我要评) 通过学习,加深对高职教育的认识。 通过学习,克服水平评估思维定势(必须把旧评估的思维转变过来,如有的省提出“随机抽取访谈对象”,这是不对的,在新评估方案当中是根据问题寻找访谈对象;如“每位专家随机抽取2名老师说课,这也是不对的,一般是学校推荐,专家组选定;取消了学校发展专题篇;省里专家组成员里,我们要求要定一个企业代表、一个教师代表) 评估目的:

1. 旨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完善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宏观管理,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了解程序,积极配合 (一)轮内程序(5年1轮) 第一阶段:自评(主要是数据平台建设) 第二阶段:受评(专家组进校) 第三阶段:整改(专家组离校,根据专家组提出的建议进行整改,1年以后回访) 第四阶段:常评(建立评估的长效机制,如平台每年都必须报一次) (二)临评程序 1.明了规定 学校自评。学校要组织干部、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准确理解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基本精神,掌握实质内涵;认真回顾总结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成果、经验和特色,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做出基本判断,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形成自评报告(不超过10000字),并填写《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总结表彰暨整改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总结表彰暨整改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院长麻士琦 (2018年11月28日) 一、迎评促建工作的简要回顾 1.近几年学院自身发展情况 按照评估工作要求,在2018年首轮评估基础上,学院深入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加强内涵建设,彰显办学特色,形成了“人人了解评估、人人重视评估、人人参与评估”的氛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强化了高职教育理念。全院教职工对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建设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高职教育理念在办学中得到显著提升。二是厘清了办学思路。学院办学指导思想、总体发展思路、具体建设举措都突出了高职特征和学院特色,学院发展规划与学院基础、市场需求、区域经济状况结合更为紧密。三是改善了办学条件。近三年学院获批中央财政支持项目3项,实际获得专项资金610万元,自筹配套资金资金502万元购置实验、实训设备,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大为改善。同时,自筹资金800余万元整修校园道路、照明、绿化、篮球场等基础设施。四是推动了内涵建设。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018年遴选机电一体化、会计电算化、装潢艺术设计3个院级教改试点专业;2018年确定园林技术、市场营销2个院级重点专业;2018年至今先后评定3个院级专业教学团队、7名院级专业带头人和52名院级骨干教师;近三年,教师科研立项201项,其中省级以上44项,主编或参编教材教参74部,公开发表论文446篇;近五年,先后有91名教师实现了专业技术职称晋升。五是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我院创新办学的成就和我院2018届优秀毕业生、“河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常玛丽同学的先进事迹多次在省、市主流媒体报道。近三年,学院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达120余项。学院还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河北省“园林式单位”、衡水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以上这些工作和成绩都为我院迎接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专家组现场考察情况 2018年10月18日至20日,专家组一行八人,在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志国教授带领下,对我院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评估考察期间,专家组认真审阅了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自评报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相关资料;有针对性地考察了院内实训基地;剖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会计电算化两个专业;分别与院领导、

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

目录 第一部分学院概况 (1) 一、历史沿革 (1) 二、基本现状 (2) 第二部分评建工作成效 (3) 一、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更加明确 (3) 二、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4) 三、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4) 四、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取得突破 (5) 五、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科学、规范 (5) 六、教学研究取得新成果 (5) 七、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新进展 (6) 八、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6) 第三部分人才培养工作自我评价 (7) 一、学院领导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 (7) 二、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9) 三、以增强职业技能为重点,不断推进课程建设 (10) 四、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12) 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的,切实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15) 六、以规范化、科学化为目标,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16) 七、以学生就业为宗旨,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8) 第四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19) 一、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20) 二、遵循职教理念对外语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22) 三、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省教育厅: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 案>的通知》和《*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要求,我院认真贯彻落实“以评促建、以评 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建方针,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扎实开展评建工作。在对照评估指标进行严格自评的基础上,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有关信息,形成本报告,请省教育厅领导及专家组各位专家审阅指导。 ***** 二〇年月日 *****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第一部分学院概况 *****地处*省**市,是一所全日制民办高等职业学院。 一、历史沿革 年月,经省教育厅批准,由**市**高等教育服务中心与

人才培养方案自评报告

人才培养方案自评报告 人才培养方案自评报告 (一)学院概况:云南工商学院坐落于四季如春、风景秀丽的春城昆明,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较高的应用型大学。学院主校区位于嵩明职教基地,占地1103亩,图书馆藏书150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教学行政用房等资产总值近10亿元。学院下设11个二级学院,开设有50多个本、专科专业。目前已形成了以工学(建筑工程、计算机工程、机械工程等)和商学(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等)为优势特色,文理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格局。学院坚持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方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着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高度重视内涵建设,获得批准立项的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达到44项,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列,被评为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被推选为教育部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内培、外引,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到目前为止,现有教职工千余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教师251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355名。并拥有著名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顾幼瑾教授,两岸著名学者高宏华教授,著名信息专家李国彬教授等一批学者享誉国内外。学院注重毕业生就业工作。连续五年毕业生就业率高于97%,2015 年就业率高达98.7%,连续五年获得云南省教育厅颁发的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2015年,学院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暨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机构。同时,教育部直属项目滇西青年创业学院也顺利落户我院。学院注重对外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的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在面向周边国家的人才联合培养、知识产权转让,面向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合作研究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影响力。学院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被云南授予学习型d组织建设示范点、创先争优先进基层d组织,被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文明学校、省级平安校园、被昆明市命名为园

2013年度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工作自评报告.docx

2013年度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工作自评报告(总结) 2013年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我校继续是严格按照无锡市、宜兴市人社局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积极开拓创新培训项目,继续推行逐级培养工作,夯实基础,逐级推进,稳步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后续更高级别的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宜兴市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考核评估工作的要求,现对2013年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力度 2013年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加大了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 1、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建立健全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逐步提高技能型人才在企业职工中的比重,提高知识技术在产品或服务价值中的比重。 2、切实加强培养工作 为了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把电焊、化工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成为与企业技能岗位对接的示范专业和品牌特色专业。通过培训和考核,使培训学员成为企业欢迎、市场认可的高技能人才。 3、不断创新培养模式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动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结合培养制度,切实增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营造人才生长环境 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环境。 二、具体工作 1、认真制订培训计划 化工、环保、机械等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这些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特别是有一些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十分紧缺,企业迫切需要我们为他们培养一批化工、环保、机械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根据这一情况,我校在去年底就到企业特别是到机械企业调查摸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今年需新开拓培训工种冷作钣金工等。在确定培训工种的基础上,年初就制订了切实可行的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并把整个的培训任务分解到每一个月,分解到每个有关教师。学校由培训处负责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的落实,并指定丁国强、潘介强、王洪泽、侯正飞等老师负责具体的培训安排工作。 2、积极组织培训学员 在积极组织培训学员上,我们主要是做好了宣传发动工作: (1)教师分头亲自到有关企业对企业的领导、职工进行宣传发动; (2)利用多种宣传媒体发放培训广告; (3)在岗位培训班上有目的进行动员,并通过在我校培训已经取得技师、高级薪水格的学员进行幅射宣传。 通过以上卓有成效的深入宣传和发动,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今年共招收了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学员750人左右,成功举

人才培养总结

人才培养总结 篇一:2013年度人才培养总结 2013年度人才培养工作总结 企业要发展,科技是关键,管理是基础,人才是核心。拥有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本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积极创造开发平等、和谐的内部环境。给予其升职发展空间,为其创造升职通道。科学分析企业发展所需人才数量、层次配置要求,确定了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为依据、系统科学的培养和使用人才,形成了主要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队伍的梯队型人力资源规划。在充分避免了人才流失的前提下,迅速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人才选拔 在人才选拔方面,我公司每年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放眼全社会物色专业型及文案型人才。在招聘个部门相关人员过程中,我们采用分区负责的方法,委任相应专业公司职员参与人才面试选拔工作,力争做到选对人,选好人,筛选出公司切实需要的人才。2013年度,我公司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相关专业人才5名、从社会招聘有相关经验的适用性人才3名,且通过几个月的验证,均有较好的工作表现。 二、人才培养 选人是人才工作的开端,而人才培养则是人才工作中更为重要的环节。新引进的人才有的来自其他同行企业,其对本公司业务工作及

发展情况不甚了解,且专业方面各有所长;有的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对行业内部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在这样情况复杂的人才背景下,我公司努力杜绝一刀切的培养误区,做到因材施教,发动公司内有经验的员工对新人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点对点定向培养,针对个人短板和强项进行补漏和提升,并进行了全免的企业文化培训,基本做到了人才使用不重叠,使人才嵌入公司的工作体系,使人才的专业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同时,建筑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农民工已成为建筑业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我公司把保障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的根本权益,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作为我们展开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与我们的企业共同进步。 三、人才使用 为了使公司业务良好、快速地发展,我公司将特定专业和具备专项经验的职员合理地布置于相应的岗位,发挥其特长。为了鼓励个人努力工作,我们采用量化评比的方式,每季度对人员工作综合情况进行相对合理公平的评估,并对先进者进行物质奖励。于此同时,为了营造和谐的公司内部环境,我们还定期举办联谊活动增进人员之前的友谊,使每个人都能够愉快地投入工作。 篇二:企业人才建设培养总结 2012年人才培养工作情况汇报

医院出色人才培养工作总结汇报

医院人才培养工作总结 医院人才培养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院卫生技术人员的总体素质,促进医院的发展,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依据《江苏省卫生厅关于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规划》,结合医院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医院的人才现状 “十二五”期间,为提高人员的素质,医院加大了继续教育和人员进修的工作力度,强化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举办了多层次学术讲座,并邀请院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院讲课,为医院的人才成长营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人才建设取得一定的进展,基本满足了现有临床的人才需求。到20XX 年全院正式在编职工已达到280人,各类卫生专业人员242人,卫生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的比例为82.6%。其中医师类125人(不含口腔和麻醉科人员),护理类65人,检验类11人,药剂人员30人;在医师类人员中,中医人员占76人,占医师类60.8%,西学中33人,中医和西学中人员占医师类87.2%。在学历(学位)层次上硕士2人,大学本科98人,专科72人,中专60人,其他48人。 随着医院的发展,现有人才资源与医院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主要是:1、医院现有正式在编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人才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需要的卫生专业人才缺

口较大;2、现有人员的整体素质仍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业务能力亟需进一步提高;3、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严重短缺,直接影响医院临床工作的开展,专业局限,难以支撑医院安全、高效、健康的运作,制约了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4、人员的结构也不尽合理,中医人员偏少; 5、卫生专业人才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使用、培养、评价或流动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因此,进一步加强医院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发医院的人力资源是医院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坚持人才兴院、人才强院的理念,按照全面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结构调整和合理配置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切实搞好医院人才的培养、教育和使用,充分调动医院人才的积极性,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培养目标 1、积极推进全员职工培训。全面提高医院职工的学历层次。医院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全员培训率要达到90%以上,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75%达到本科以上,15%达到专科水平。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1)

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 第一部分前言 一、调研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增长。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关系到技能型人才的质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及其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相关政策,引导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会计人员,所以总体上来看,整个社会每年对会计类人才的需求总量是非常大的。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职业类学校开设非常普遍的专业之一,近些年我国各类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逐步提高,整个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和提供的会计岗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中职学生的生源情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职学生对原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要求越来越不适应,原有学科体系下的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目前的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和社会需要之间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 二、调研目的意义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枣庄市及周边辐射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明确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定位和内涵,为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新型课程体系奠定基础。通过调研,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统一思想认识,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第二部分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组织方法 枣庄经济学校财经系全体专业教师共同开展了本次调研活动,本次调研对全市中小企业进行了分类,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分别采用了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会议研讨、走访座谈、现场交流、参观考察、电话访问等方法,获得了大量的调研资料。

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总结

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总结 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院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和《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为工作指南,全面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的二十字方针,加强组织领导,合理规划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圆满完成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考察阶段的工作,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现对学院评建工作总结如下: 评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 和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作为一所组建仅仅5年的高职院校,要达到评估标准,任务十分艰巨。只有举全院之力,集中全院教职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评建工作目标。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领导重视,精心部署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 干意见》(教高〔XX! 16号)文件精神和评估新方案精神,XX 年2月24日,学院出台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管理实施办法》,积极组织开展数据平台填报工作。XX年5月22日,院党委下发《中共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关于成立人才培养工作评建工作组织领导机构的通知》(咸职院党发〔XX〕15号),成立了评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实施全院评建工作。同日,又下发《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建工作实施方案》(咸职院党发〔XX〕16号),详细部署了学院今后评建各项工作。 随着评建工作的进一步深入,XX年4月13日学院党办和院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明确评建工作组及其职责的通知》,重申了学院评建领导小组和评建办公室指责,调正了评建工作机构,成立了“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专业、教学管理”、“社会评价”、“学生工作”、“宣传舆论”、“后勤、安全工作”、“综合协调”、“校内评建专家”和“材料数据”等十个工作小组。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评建工作,亲自督查评建工作,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评建工作汇报,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使学院评估工作整体高效推进,为学院顺利通过国家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广泛发动,提高认识 XX年10月15日,召开了全院评建工作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学院评建工作。各部门分别召开了动员会。为加强宣传工作,评建办克服人员不足的困难,加班加点,按期连续编印《评建简报》、《评建工作手册》,建设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评建网,组织全院教职员工开展听课、评课、说课、专业剖析等一系列活

(工作总结)人才培养工作总结

人才培养工作总结 “十二五”是我国向创新型国家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契机,而人力资本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因此,我们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才能做好创新型的转变。此次集团组织召开人才培养工作会议,旨在让我们对以前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结合企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以配合企业转型的需要,公司就近几年的人才培养工作总结如下。 一、人员结构对比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组织机构较改制初期有了些许变化,人员结构也有了变动,具体情况如下: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改制以来,随着管理模式的转变,生产经营模式的变更,以及为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集团通过引进本科以上大学生员工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给企业带来了焕然一新的蜕变。公司亦根据集团的用人理念,淘汰不合格员工,招用一批批年轻、有知识水平的大专生充实到企业的各个岗位,给企业带来了活力。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改制时40岁以下员工为364人,占职工总数70%,改制后40岁以下员工为319人,占职工总数59%;改制时50岁以上员工为18人,占职工总数3.5%,改制后50岁以上员工为61人,占职工总数11.3%;可发现企业年平均年龄呈上升趋

势,这是企业面临的问题,可通过环保项目搬迁得以改善。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大专以上各个学历的占有率相对于改制初期有了明显的提高,企业年年盈利数千万,为企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表3各系统人员配置来看,供销和生产系统是改制以来投入最大的。销售收入是一个企业利润的直接来源,只有将生产的产品卖出去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采购是企业控制成本的重要渠道,可以说是企业的隐形利润,只有将采购成本降到最低,企业的利润才有最大化的空间。生产管理是产量和质量的有效保障,只有一流的产品才能得到市场的和客户的青睐。为了更好地维持和开拓市场,保持市场占有率,降低采购成本,保持和提高产品质量,改制以来,加强了供销和生产的人员配置,为每个部门,甚至每个销售区域配置了大学生员工。 从表4的职业技术资格来看,各个层级的职称员工占有率都呈下降趋势,一方面是职称类员工的流失,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自06年开始,公司忽略了职称的申报,没有积极组织,导致了职称工作的停滞。在2010年下半年,公司已陆续恢复职称的申报工作,并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渐渐完善,把职称申报延续下去。 从表5各专业人员的占有率可以看出,公司为配合生产经营策略的转变,在化工、自动化、营销等专业技术人员上加大了引进力度,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引进。在管理上,公司开展岗位标定活动,精简细化,节约成本,提高了人员综合能力素质,将有限的人员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情况总结

艺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情况总结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艺术学院积极开展2017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修订的情况总结如下: 1、指导思想:全面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面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我校的办学定位。 2、指导原则 ①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需要。 ②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结合。 ③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④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角度出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3、前期调研 根据学院的安排,各专业负责人组织本专业专家组,前往相关高校、企业进行调研,共走访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传媒学院等院校考察调研,充分听取各高校专家意见,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参考意见,并且各专业还组织专家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如河北演艺集团、河北画报社等企业了解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情况,另外各专业对已有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工作之后觉得哪些地方欠缺等,作为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 4、完成初稿 各专业在学校统一要求以及指导原则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完成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初稿,并在专业内部广泛征求意见进行调整。 5、专家论证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调整完成后,学院组织校内为专家进行新版培养方案论证,通过专家论证进一步完善新版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专家包括,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本专业相关行业人员、校内教务管理人员、以及学生代表等,最后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自评报告(1)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自评报告 根据市委人才工作领导组有关通知要求,我委组织开展国资委监管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自评工作,现将我市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在维护企业经营发展、保持国有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2009年底,我市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数为891人。2015年6月,我市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数为1508人。2009年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大学本科学历为人占人才总量的53.1%;2015年6月止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大学本科学历为人占人才总量的69.6%。 二、做法和经验 (一)抓关键,选好配强企业领导班子。明确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基本原则、职位设置、管理程序,并就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了具体标准和要求。在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市国资委始终坚持加强指导,分步实施,适时调整,整体推进,力争选好领导干部,配强领导班子,把大多数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结构合理,具有强烈开拓意识和现代经营理念,善于合作,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团队,以此来确保企业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和完成。

(二)抓培训,全面提高企业领导人员素质。明确企业领导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培训内容和工作要求。进行分级培训,促进人才快速成长,对新任领导干部进行了岗位任职资格培训,促使企业领导干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抓考核,切实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一是坚持年度考核。坚持对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一个年度的履职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考查和评价。二是严格任职考核。依据产权关系和管理权限,对企业拟提任、委派、聘任的领导人员人选和推荐人选,按照党管干部原则和《公司法》的规定进行全面考察、评价。三是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坚持把实绩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实行经营者年薪的重要依据,每次考核后,根据考核结果,对好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对自律不严、团结不好、工作不实的进行重点帮助和教育;对连续两年完不成年度考核任务的,果断进行调整。 (四)抓监督,严格约束企业领导人员的行为。一是严格审计制度。坚持企业领导人员逢离必审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了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遵纪守法意识,增强企业领导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了国有资产的安全。二是加强党内监督,深入抓好企业领导人员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和有关廉洁自律、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的落实。 (五)抓基础,不断加强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是关系企业发展的长远大计。为此,国资

评估工作总结

舞蹈专业评估工作总结 我校本学期进行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工作,工作期间,学校上上下下,每位教职员工,以及学生都为此次评估工作在不同程度上尽了自己的力量。并从中发扬优势,总结经验,完善不足,真正从根本上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在这里,把前阶段的评估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备则是保障教学工作的先觉条件。在校系两级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与关怀下,通过此次评估工作,使我系表演专业的教学硬件设施在原本就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的情况下又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如教学音响设备的改良与更新;教学辅助设备的增添与配备。教学环境的改善与提升。使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工作质量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保障和促进。同时,在系部领导的直接关注下,舞蹈表演专业的办公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大到整个办公环境的改良,小到一些电源线、电话线、网线的安装,系领导多次进行协调与督促。无不透射出我系领导班子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进而,更大程度上调动和促进了教师们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热情。 评估工作,使我们总结了自身的优势,同时也使我们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教学方面,从教学质量到教学管理,舞蹈表演专业都始终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但也发现教学中“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整改,舞蹈表演专业就“如何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交叉和相互融合问题”多次开展教研活动,本着“厚基础,重实践”的原则,及时调整、及时改进、及时完善,使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校荣我荣,校耻我耻”,我校乃至我系部的每位师生都有着主人翁的精神,处理每件工作都从自身做起,从细微处入手,不过关,决不停止;不达标,决不放手。加班加点,奋战到深夜已成为家常便饭。评估的前期工作阶段工作较为烦琐,每位教师都肩负重任,而且每项任务都非常艰巨,但高度的责任心使每位教师都耐心细致地处理好每件工作,无论份内事、份外事,从不抱怨、团结支持、互帮互助,评估工作使大家增进了感情,加深了友谊,提高了能力,拓宽了眼界。 评估工作,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使学校教学工作得到指导,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也使我们每位普通老师也获取了宝贵的经验。尽管评估工作已经结束,但他指导性的精神已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环节,现在我们每位教师都已做好准备,和学校在一起,带着满腔的热情步入下一阶段的工作。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汇总)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1.1 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关键评估要素:学校事业发展规划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安徽省“十一五”、“十二五”国民经济与事业发展规划 2.合肥市“十一五”、“十二五”国民经济与事业发展规划以及与学校开设专业相对应的各行业发展规划 3.安徽省、“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及与学校开设专业相对应的各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4.安徽省教育事业“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 5.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十一五”、“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包括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校园硬件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 6.学院发展规划执行落实的相关材料(如学期工作要点与总结、各单位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 7.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一览表(数据平台表3.1-3.4) 8.教师队伍基本情况一览表(数据平台汇总表10.2) 9.评估当学期在校生名册(分专业分班级在校生名单) 说明: 学院自2007 年以来,在安徽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紧密围绕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狠抓基础建设、内涵建设。在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制订了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理清学院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 办学以来,学院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塑校、特色兴校”的发展理念;确立了以质量为核心的特色品牌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的抢占制高点的发展战略和双师素质为培养目标的教学能力发展战略。 在发展目标上,按照稳步、健康和可持续的基本精神,推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2006年到2010年,主要是打基础,上规模,这个目标已经实现;第二步,从2011年到2015年,主要是抓内涵、上水平,这个目标正在实施;

人员培训及能力评估情况报告

人员培训及能力评估情况报告 为执行公司为其三个月的《新编制度》、《三大规程》、《三大标准》培训要求,一选厂按着公司文件精神自2014年9月 本年度培训工作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 (一)、入职培训 好圣公司每个月大量的员工入职都为好圣公司的前进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动力,但作为一家新企业,员工需要一个认识和熟悉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最好衔接方式就是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好圣公司人力资源科以好圣公司的员工手册为蓝本,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作成显目的PPT格式,把公司发展历程、组织结构、波鸿理念、考勤制度、奖惩制度、服装食宿、礼仪保密、通讯出差等等都一一列明,,通过三天的入职培训,培训合格率为100%,各位新入职的员工知悉好圣的公司制度规定,能更快的、更好的加入和融入到好圣的大团队中。(二)、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培训是我们十分注重的培训项目之一。好圣公司作为生产性企业,我们深深的知道安全是我们的基础,更是我们的保障,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知识普及,是人力资源科切实为员工服务和着想的重要举措,人力资源科印刷了数百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分发到每个员工手中,使大家通过法律条文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人力资源科通过对各主要部门的安全培训安排,使员工们能进一步的了解自己的岗位安全要求和规定。 (三)、质量体系培训 学习ISO/TS16949是好圣公司2010年培训工作的关键任务,人力资源科一方 面协助品保部,先后多次开展专业的体系培训教师入厂培训,使公司内各相关人 员了解好圣公司的质量体系内容和要求。另一方面在各部门内部展开体系文件培 训工作,使各岗位人员熟悉自己的岗位要求,严格按照体系中的要求和规定进行 操作,确保生产的正常的进行,此次培训合格率为100%。 (四)、现场管理5S培训 现场管理是5S培训的重要表现,人力资源科配合各部门把5S作为公司培训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对公司全体员工进行的5S培训,让全体员工对5S的理念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起到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员工们通过对的5S起学习和现场的实际结合,受益匪浅,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和操作平台使大家更加体会到5S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 (五)、岗位职责的培训 好圣公司作为起点高、设备新、要求高的公司,岗位培训的工作尤显重要,各部门根据自己部门和各个岗位工作的需要先后多次举行培训,各部门负责人本着为员工负责,为企业负责的态度,把自己的经验和公司岗位职责要求的规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使新员工熟悉机器,熟悉流程,熟悉工作环境,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并进行有效的考核,培训合格率达标,使各位员工很好的掌握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为公司的顺利生产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六)、外培和考证培训本年度好圣公司共输出30人次在外参加外部培训或岗位考证,设计项目涵盖五大工具培训、团队建设与绩效管理培训、电气设备选用与故障诊断培训、电工和焊工培训、司炉工培训等等,培训合格率为100%,各岗位的取证培训确保了法律规定的持证上岗要求,也进一步规范了公司员工依法持证上岗。在能力评估方面我公司通过员工素质能力考核评定表的方式对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部和品保部进行了调查,并根据相关岗位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xx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的通知》(鲁教高字[2009]5号)文件精神,我院在省教育厅和省供销社的支持和指导下,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学院概况 xx职业学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始建于xx学校,1994年更名xx学校,2003年独立升格为高职学院。经过36年的发展建设,学院已为社会输送了 8万多名专业人才,现有在校生xx人。占地面积xx亩,建筑总面积17.6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8万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xx万元,馆藏纸质图书xx万册,教学用计算机2800多台。 学院下设会计系、工商管理系、财政金融系、商务工程技术系、国际商务系、科学与人文系和继续教育中心等7个教学机构。现有招生专业xx个,有专任教师xx人,兼职教师xx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xx名,省级教学团队xx个,院级教学名师xx人。

第二部分评建工作情况 一、总体设计,持续推动 自2008年第一轮评估以来,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总抓手,尤其是新评估方案和《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颁布后,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每年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认真梳理,对照指标找差距,针对问题进行总体设计。学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编制了《“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十二五”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结合“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制定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方案》,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持续推动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和管理过程,形成了“以评促建”的长效机制。 二、明确责任,广泛动员 2012年xx月,学院召开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启动大会,部署评估工作。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的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评估办公室和专项工作组,制定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运行方案》。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形成了《评估材料目录》,各部门准确把握评估指标内涵,明确了评建工作任务。同时,利用院报、校园网等多种传播媒体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发动,各部门召开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会议进行宣传动员,形成了全体师生人人关心评估、人人了解评估、积极参与评估的工作局面。 三、认真自评,注重实效 自2013年xx月,学院评建工作进入自评阶段。首先,各部门坚持

5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总结报告

凉州区职业中专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总结报告 2014年4月

凉州区职业中专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总结报告 凉州区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前身是凉州区职业技术学校幼师专业。该专业汲取学前教育新理念,实施校企合作战略,与一批市、区级优质幼儿园进行了深度合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创新和实践,形成了体现中职教育特征、适应幼教事业发展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园-校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园-校共育”模式的内涵是:按照中等职业教育规律,建立学校与幼儿园无缝对接机制,通过目标对接、课程对接、资源对接、师资对接、服务对接等五个对接平台,共同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共同培育幼教人才。 一、目标对接,共建了“订单式园-校共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平台,将专业培养目标与幼儿教师职业标准对接 园-校共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社会和行业肯定,近年来连获荣誉,学前教育专业2012年被评选为市级骨干专业建设点。甘肃省“十二五”中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点。 (二)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和专家指导委员会。 成立了由省、市、区示范幼儿园组成的学前教育校企合作联盟和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幼儿园园长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通过定期开展调研等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给予高水平的指导,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形成“一看二配三管”教学模式。 校-园双方实施了“一看二配三管”教学模式:一年级看(体验、见习)、二年级配(配班保育实习)、三年级管(带班教育实习、顶岗实习),形成了“职业体验—见习—保育实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53.9%。 (四)确立“零适应期”理念。 校-园提出了专业与岗位“零适应期”衔接理念:学生毕业之日,就是合格幼儿教师之时。“零适应期”使毕业生工作适应期迁移至顶岗实习阶段,大大缩短了毕业生工作后对岗位的适应过程,由于受社会欢迎,招生规模逐年增加。 (五)实施“多证并轨”制度。 要求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保育员证、普通话证“三证”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考取更高级别的学前教育领域其他资格证书,拓宽了学生就业的空间,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 二、课程对接,共同开发了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 (一)构建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培养应用性学前教育人才为目标设计课程结构,围绕着专业建设和市场需求,整合课程内容,以“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为原则,把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优势课程《育婴师培训》、《幼儿音乐》、《幼儿教育学》、《幼儿舞蹈》等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把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分解落实到各个环节。依据《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设置课程,确保学生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过硬的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以学生能力培养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