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德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德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德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德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子课题《建立健全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和研究价值

、研究的现状1

班主任队伍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支

柱,是沟通学校、社会、家庭教育骨干力量。因此,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实《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 年)》,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教

育中的骨干作用,成为各学校德育管理研究课题之一,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德育管理实效》、《班级建设与班主任专业

化发展》等。但是对于建立新任、在岗、骨干班主任梯队培养模式、建立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推行班主任职级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

、研究的价值目的、意义)2(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和日趋深化的新形势下,教育观念的更新已

刻不容缓,班主任是担任学校基础教育的主导力量,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转变班主任的思想观念,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已成为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课题研究目的是“建立健全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逐步使班主任队伍的培训课程化,帮助班主任转变观念,切实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艺术和工作实效。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

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管理能力,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建设一支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具有良好师德素养和较高育人能力的教师队伍。

二、相关概念解读(如社团、校园文化)

班主任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班主任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

德育管理、学生管理、班级管理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和德育教育水平。此外,班主任校本培训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基于学校德育管理,密切联系班主任班级管理实际,将德育管理规范化、班主任工作具体化,从而使班主任队伍专业化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制定和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

要实现班主任工作规范化,全面落实班主任工作职责,学校必须建立规章

制度,并依照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为此,我校制定了《班主任岗位职责》、

《班主任工作流程》、《班级量化管理评价细则》、《班主任工作考评方案》、

《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有待于研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强化了班主任岗位责任意识,配合常规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各项工作按照学校要求有序地开展,使班主任工作更具规范性。

2、班主任校本培训课程化

在制定各项班主任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将结合学校德育管理九年一贯制的

实际,以及新任、在岗、骨干班主任的层次差异性,探索班主任校本培训新模式,加强班主任梯队培养,逐步形成适合学校德育发展实际的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建立开发适合班主任校本培训的课程。

3、抓实德育队伍建设

强化管理,突出建设好三支队伍:一是骨干与中坚的班主任队伍。互动交

流、经验介绍、论坛等搭设班主任锻炼展示的平台;完善班主任工作月考核办法,评选优秀,以点带面。二是全员管理的值勤教师队伍。每天有校级和级部值班队伍,明确职责,强化责任,实行安全问责,评价激励,全员参与。三是全员育人的教师队伍。转变观念,突出育人目标:教孩子一天,关注孩子一生。以师生结对子活动、课堂三维评价等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强化学科德育主阵地。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1

①减小层次差异性,探索班主任校本培训新模式——德育课程化;

②建立健全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③通过课题研究,加强班主任德育管理水平和专业发展。

、研究内容2

探索班主任校本培训新模式——德育课程化;尝试在建立健全班主任校本

培训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提升班主任德育管理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1

》精神,年)落实《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

以本课题研究为契机,逐步建立健全学校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研究方法2

在研究中行动、为行动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推行“

而研究、行动者开展研究”的思路。并拟通过调查法、观察法、教育案例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法、文献法加以辅助,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分析)

清河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每个年级 4 个班主任,各学段班主任工

作重难点不同,而且第一学段班主任年龄偏大,第二、三学段新任、在岗、骨干班主任的层次差异性大。为更好促进不同层次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小学学段班主任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和德育管理能力,最终转化为学生思想发展和德育素质,平稳的过度到中学学段,有必要将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化、课程化,这样也会有效促进中学学段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使学校德育管理一体化提升成为可能。

第一学段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对自己的班级管理都有自己的一套,对待

工作认真负责;第二学段学段有部分科研和德育骨干班主任,他们大多有科研经历,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整体推进,发动学校全体班主任,将努力学习、善于思考、工作成绩突出、有一定研究成果的班主任吸纳进课题组。

七、预期成果及展现的方式

课题的预期成果主要有两种:课题成果报告,班主任校本培训课程、教育

论文、叙事、案例,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

①课题成果报告:“建立健全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研究报告;②班主任校本培训课程——德育课程;③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结集;

④打造一支较为成熟的专业化德育队伍。

八、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及分工.

课题顾问:宋卫忠(县教育局普教科主任)、孙长军(县教育局普教科副主任)

组长:王东(学校德育主任)

副组长:

课题主持人:

主要成员:

参与人员:清河学校小学部全体班主任

九、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级(2015年8月-2015年9月)

1、课题研究方向确定及论证

2、课题方案制定与修改完善

3、组建课题组

4、课题开题报告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级(2015年9月~2016年9月)

5、开展课题研究的系列活动

6、根据实施情况进行中期总结、评估与反思

7、根据中期反思与总结调整方案,进一步实施

第三阶段:总结阶级(2016年9月~2017年9月)

8、搜集与整理课题实施的相关资料,形成研究报告初稿

9、约请专家书面评议,修改课题报告

10、修改定稿,组织鉴定、结题

十、经费及保障措施

县教育局普教科作为课题顾问,使课题具备了上级主管部门指导和引领成

为可能;学校德育主任为课题组组长,保证了课题开展在学校层面进行探究成为现实;部分课题成员是县骨干教师、县优秀班主任、教坛新星,使课题组具学校自筹经费。备了较强科研能力,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的保障。.

小学德育实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校本德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主题:学礼仪规范,做文明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项目:“明礼”道德实践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长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在教育改革的春风中,只有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不断研究创新,才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意见》发布以来,我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小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优良的道德风尚正在逐渐形成。但是,在一些领域和部分学生中不够遵守礼仪规范,在对待父母,老师及社会交往中礼节、礼貌失范的现象依然存在。给学生的文明礼仪和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修定与验证我校礼仪规范的层次性目标与内容的可行性与有用性。 2、探讨符合我校实际的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基本实施方法途径体系。 3、有用提高我校小学生文明礼仪道德发展水平。 五、课题研究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依据《纲要》、《守则》、《规范》的框架,遵循我校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和文明礼仪表现情况,研究制定适合各学段学生水平和礼仪规范层次目标等内容系列,使之具有科学性,以防止步入盲目超前和成人化误区。 2、实践性原则: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重在导行,研究过程要采取有用的组织措施,开展文明礼仪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详尽活动实践中感悟道德认知,体验道德情感,养成优良的道德习惯,以防止步入知行脱节,空洞说教的误区。

3、渗透性原则:文明礼仪规范的教育必须在时间上渗透于校内外一日生活的全过程;空间上渗透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场所;形式上渗透于环境创设,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家庭生活之中,以防止单项推进;只搞活动的误区。 六、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四)研究步骤措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理论学习先行:组织全体研究人员学习《纲要》、《若干意见》后,青少年礼仪教育的有关理论,深入领会《纲要》精神,了解少年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心理特点以提高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增强研究过程的理论性。 2、调查研究分析:在学校开展小学生礼仪规范状况的调查研究,从中分析符合我校实际的学生礼仪道德、行为特征及其成因,为有针对性研究创设各学段道德教育层次性目标与内容提供依据。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 1、实验主要内容与措施。(1)制定计划:在认真执行教育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课题实验活动计划。 (2)优化环境:优化校园文明礼仪教育环境,做到有形、有序、有创新、形成优良风气,加强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给学生以熏陶感染。 (3)系统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站、班队活动课等按照层次目标内容进行系统教育。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1、围绕课题研究的层次目标进行效果检测。 2、撰写结题报告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2006年9月――2009年7月,我校进行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实践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在我们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以致被白白地浪费掉,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其次,各科教学虽具有德育功效,但都是各行其事,相互间没有协调配合,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再次,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 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所有任课教师要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校领导、班主任或思品教师的事,只要是教师都应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都应做到的,坚持从小事做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学科德育教育的实践实施方案

? 学科德育教育的实践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深入推进,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各学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如不能充分发挥各学科的德育功能,学校德育就不能形成一个有机体,其德育效益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善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既是学科教学的必要,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根本需求;将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体现了时代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学科的特点,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品德,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锤炼意志和品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德。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小学学科教学,主要以小学学科教学角度,探讨和研究小学学科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研究摸索

渗透切入点、方法,明确渗透的德育教育内容,力争使教师在从事小学教学时,恰到好处地适时、适度渗透德育教育,不仅使小学生受到学科知识、思想、技能内容的启迪和训练,而且受到了深刻德育熏陶的教育,真正使小学学科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需求,为小学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探索出集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和谐渗透的新机制。 课题选题价值。赫尔巴特曾经说过:“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工作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此,也是诠释此项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理论价值:充实德育体系理论,素质教育理论,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驾护航。 实践价值1、加强时代教育在新课程各学科中渗透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2、把德育渗透贯穿在整个学科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新课标突出学科特点,根据各学科不同内容的丰富德育内涵,增强德育感染力,使德育工作有新突破。3、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在语言机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中培养的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是教师有意识的加强对教学过程的优化,使知识、机能、思想教育三者有机融为一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德育实效性,也助于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形成德育

德育研究课题.

德育研究课题 一、德育研究课题的确定:结合我校特色建设:学生自主管理,确定本学期学校德育研究课题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各班根据学校课题,结合本年级、本班实际,确定本班子课题,写出研究方案,并在班级常规工作中落实,期末写出课题研究论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改善,身心健康发展,每一位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 (2)教师发展目标:培养一支思想文化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即关心学生又能对学生自主参与问题给予指导纠正的教师骨干队伍。 (3)学校发展目标:以德养性,阳光育人,活动育人,营造自主,诚信,和谐的环境氛围,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课题研究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为重点,处理好社会需要、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关系。学校、教师的所有行为都要为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意识服务。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国内外有关理论加以分析总结,根据学校、本班学生实际,大胆实践,借鉴理论,从事实出发进行课题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管理方法:成立以德育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每月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定期开展小型多样的课题研讨活动。定期进行论文、活动的评比。 2、研究方法:课题将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活动渗透法、实践检验法等方法。 (!)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行为,自主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问题性质将其分类,概括特点。 (2)文献研究法:主要研究国内外关于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意识培养等问题的理论和经验。 (3)经验总结法:主要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点点滴滴的体会和经验。 (4)个案研究法:追踪研究自主管理过程中的典型问题,挖掘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5)活动渗透法: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6)实践检验法:在实践中总结处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可行性。 五、学校研究实践过程 1、营造自主管理的校园氛围。开学初,利用校会、班会、广播、橱窗、板报等形式,宣传我校特色建设: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产生初步的自主意识。

德育小课题实施方案

尤溪五中开展校级德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为深化我校德育工作改革,加快德育工作创新的步伐,促进德育工作管理和建设,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在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创新方法、形成特色等方面迈上新台阶,学校开展德育“小课题”研究,引领德育队伍(政教处、年段长、班主任等)努力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一、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认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本着树人立德的宗旨,坚持系统科学的理论原则,从我校实际出发,结合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整体构建我校德育体系,培养一支理论、业务素质均过硬的班主任队伍,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二、实施步骤 (一)成立德育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附后) (二)小课题主题:推进“明理”教育,创建特色学校 (三)实施步骤 1.申报。 时间:开学后第一周内。 主要工作:年段长组织班主任总结近年在实践“明理教育”工作中的卓有成效的做法、经验,围绕小课题主题范围选定课题,可选用给定的小课题,也可自行定题,向学校政教处申报。 2.开题。 时间:初定第三周。具体由学校行政会议后定 主要工作:政教处举办学校德育小课题研究开题仪式。 3.实施。

时间: 2012年9月——2014年6月 主要工作:各年段开展德育小课题研究工作。每半期召开一次级组德育研究活动,段长督促、指导班主任们做好教育反思:一方面,对自己参与的教育活动进行回顾、检验与认识,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原因进行思考;另一方面,也通过级组活动等机会交流教育实践与反思情况,在交流、切磋的过程中,得到一些用以指导自己教育的理性认识,形成更合理的实践方案。 4.总结与反馈。 时间:第10周、第17周。下学期一样。 主要工作:学期中和期末各级组进行德育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向政教处反馈相关材料。。 5.提炼。 时间:第13周至学期末。下学期一样。 主要工作:德育小课题研究成果提炼。政教处、年段长指导班主任们通过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案例等形式总结研究成果,把好的经验、方法固化下来,同时也提炼新经验、新做法,并加以推广。 6.结题。 时间:2013年6月,2014年6月 主要工作:各小组按预计结题时间,撰写结题报告。 附: 1.尤溪五中2012—2014年德育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2.尤溪五中2012—2013学年度德育小课题研究选题参考 3.尤溪五中2013—2014学年度德育小课题研究选题参考 尤溪五中 二〇一二年九月七日

最新小学“微德育”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微德育”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名言,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知恩图报。中华民族历来就具有这种传统美德,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友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或大或小的“恩”的施与。然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的缺失,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现在孩子多为独生子女,“6+1”的家庭环境,让小学生更感到自己是父母、长辈呵护下的“小太阳”,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做事缺乏爱心,心理承受能力差,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待人处事冷漠、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明显落后于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预计突破 (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国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感恩教育研究将成为全国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性德育研究潮流。2006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726项目研究中心正式在全国启动“全国中小学感恩教育研究活动”,并申请成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面向全国选择一批挂牌实验学校,这意味着该课题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具有代表性。当前,在互联网上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文章和成果比较丰富,主要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许多地区、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照研究,但尚未出现成熟的感恩教育途径和方法理论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对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该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预计突破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

主动地帮助别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二是由于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就可想而知。三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更新鲜了,但是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基于以上思考,从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本学期我们提前作的感恩教育的相关工作以及取得的效果,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创造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学校实施感恩教育

初中德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初中德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处于世纪之初,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更为严俊的可能是道德危机的挑战。当前,素质教育全国展开,落实德育首要地位,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把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素质培养。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就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民族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教育系着社会的转型,科技的高速发展,民族复兴之大任。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对我们产生重大的影响,由此产生的新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抉择。在这种情况下,必将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市教育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德育是核心”。为了保证核心地位的确立,必须研究新问题,适应新情况,开创新局面。这种新局面不是从形式上、内容上的花样翻新,而是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来入手的。德育实效性的高低来自于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运用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德育科研。 二、理论思考 (一)社会实践与拓宽德育途径 社会实践这一德育途径是沟通校内校外、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它能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学生接受德育的

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这是德育的失误之一。学校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组织社会实践要求教育者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严密设计方案,明确活动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让社会实践扎实、有效的发挥其德育功能。 (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与可能的德育内容 近几年,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却是比较薄弱的。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又各有侧重,高中生是法律常识、初中生是自我教育。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各自生存发展中急需要指导的,而这些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由此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内容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及学生品德发展、年龄特征选择基本的、系统的内容进行教育,以保证实施内容的完整性、稳定性,防止随意性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使内容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才是学生可接受的、发展性的德育。学校德育也应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消费观念、权利保护等,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怎样选择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是取得实效的保证,学校应在选择内容时既要依据纲要,又要切合学生品德实际,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课题,已经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 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 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 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因此,加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二是探索建立学校内部有效的德育网络机制,学校的各部门之间、班主任与各科教师之间要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要形成有机整体,协同作战,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线。三是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面上的普遍教育和点上的个别辅导相结合,德育内容与学生心理接受性相结合,建立起第三道防线。 总之,通过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学生形成主体性道德素质或自律素质,充分保证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三、研究的目标

德育课题研究方案

《教育学生不乱丢乱扔垃圾课题研究》 德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现实问题 清洁卫生既关乎面子,又与师生健康息息相关。在我们美丽的校园内,总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有的同学在垃圾筒前几米就随手将垃圾往垃圾筒内扔。在校门口学生随便将食品包装袋扔在地上。当这些纸屑被扔在地上之后,我们发现能把它捡起来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的卫生意识非常淡薄。 二、研究内容 教育学生不乱丢乱扔垃圾 三、研究方法 1、行为研究法。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跟踪研究,力促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2、询问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掌握学生的现状,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经验总结法。组织并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提炼研究中的成功经验。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 四、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定为2016——2017学年第一年度。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 2、确定课题组成员并分工,进行相关准备。 (一)宣传动员 1、利用升旗仪式宣讲活动主旨,在校园干道悬挂文明标语,倡议人人参与重视此项活动。 2、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细化教育。 3、召开专题学生教育大会,进行“告别‘乱丢乱扔’不文明现象”宣誓和学生签名活动,将人人参与签名的主题活动标语,张挂在学生每日经过的校道两侧提高影响力。 4、各团支部确保卫生责任区清洁。 (二)告别“乱丢乱扔”不文明行为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乱丢乱扔垃圾现象,目前已严重影响了校园面貌。为了营造洁净、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校团委向全校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1、不乱丢乱放饮料瓶、纸屑等杂物,不乱吐口香糖;

德育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名称:家校结合、发展学生个性 「-、综述:现代社会屮,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徳教疗的主渠道”,学校教疗对洋什?的作用和影响是深远的。但II前,?个我们不能忽视更不能古认的爭实摆在眼前,即随肴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学校在对学牛?思想道徳教仔方血的作川及影响在逐渐弱化, 而來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口益增强。尤其是來白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严重冲击看学校教育,用形象的公式比喻就是“ 5 + 2 =0”。 未成年人存在问题的形成,应该说是家庭坏境、学校坏境和补?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补会教育都很重要。但也应该承认,】T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们的影响还存在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学校教育,只能从正面的角度让学生接触枳极的道徳标准和价值标准;但沖学生走出校门,乂不町避免地受到补会上负面现象和思想的影响。老师常说:“学生在校听的一堂课,不如在社会上看的一件爭。”为了解决这一日益突出的矛盾,,我们向阳路小学把家庭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着力建设理论性教育与体验性孜育相结合、专职辅导与全员育人柑结合、学校家庭补会教育相结合的徳育体系,争取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研究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指出:“教冇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冇影响的一致性。”''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是不可能解决的。”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就读时间址长的一所学校。而父母应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重要的启蒙教师。众所周知,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而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家校联系对孩子的成长來说,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一起來探讨家校联系的意义和方法途径,共同为提高家校联系的质虽而努力。 I、有利于家校教育产生合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前苏联教冇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疗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ifll要志同道合,抱看一致的信念”。但是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H己就是教育者。这就需要提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贵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学校作为培养教育人的基地,在教育手段和艺术上相对比较系统化。学校的教育往往是有冃的、有计划的,而家庭教育却常常是非计划的,家长更多地通过悄感的和经济辅助之纽带对子女施加影响。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就能止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方式、内容和要求,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学会“感恩” 高里街道台底DMG小学五年级韩昀聪 指导教师:韩素芳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学会“感恩”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的人,拥有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探索一条科学规范、民主和谐、人文化的学校管理之路,在目前改革开放转型期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头脑中缺少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师长的敬,对同学的爱。本着对症施治的原则,本校试用从古代文化典籍中选用儒家思想——感恩,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意义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帮助着我们,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各行业的,他们都有恩于我们,如何回报他们呢?老师很有必要提醒、引导教育学生自小学会感恩,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一切付出多人。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感恩教育,旨在唤醒孩子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善的天性,从我做起,从小做起,找到善心,善行的源头,让每位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与祖国的培养,感恩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与同学的帮助,感恩与身边一切关心自己的人;那么这个人必定是一个集大孝、小孝于一身的高尚的人,所以培养学

生感恩情怀势在必行。吟诵《弟子规》,学会礼貌用语,不挑食,不挑衣。了解衣食的来源,记住父母生日,教师开“二十四孝”故事会。 三、实施策略: 1、树立净化社会风气,提升校园品味的自信心,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人品素质,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 2、在课堂中创设情景,首先让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把教育学生“做人”作为着力点。仅有开发学生智力的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健康的人格,丰富多彩的情感。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家人的优秀品质及家族的好传统,好风气。引导学生体会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和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所说不完的,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说打交道?通过具体活动,努力将学生的感恩教育,对家庭道德的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学习动力,实现知行统一。 3、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 ①这个课题研究,旨在提升全体学生道德素质、净化校园和所涉及家庭风气,范围广,时间长,应督促,鼓励每位学生参与。 ②每周星期一晨会,让学生交流为父母,为家庭做的事,让学生民主评议,选出本周“感恩活动”模范、标兵。 4、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

中学德育课题研究报告方案

如何让文明成为习惯——城关一中德育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让文明成为习惯 ——城关一中德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选题背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求改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帮助广大中学生养成文明习惯,是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合将来社会的发展,学会做文明人,做社会人,我们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容等。《纲要》指出,今后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95年3月颁布的《教育法》第四十三条“学生的应履行的义务”中指出:遵守学生行为规,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等,都为这个课题提供了理论和政策法规依据,也为其指明了方向,即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从娃娃抓起。 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的研究,有利于学生文明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创新德育新形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丰富国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实施素质教育架起新的支点。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根本途经。 二、研究对象及围:八年级一至四班 三、目标容 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时代发展与个性特点要求,在生活和教育中形成的符合《中学生守则》、遵循代表社会和时代先进方向、社会公德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1、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以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依据,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市外、校外智力资源为依托,以学校为主阵地,学生文明习惯的现状为出发点,使学生懂得基本的行为规,最终实现“争做文明学生、争当文明班集体”,推动素质教育

学校德育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研究》 实施方案 砂坝完小留守学生课题组杨世国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者由其他人进行抚养与教育的儿童。留守儿童的概念诞生之初,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国而留在家中的儿童。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留守儿童的群体不断扩大,其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外延逐步扩大。留守儿童群体包括城市的留守儿童与农村的留守儿童。本课题研究的是生活在农村,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学生,其心理、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德育,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学习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教育。广义的德育是指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在内各方面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影响,而狭义的德育则是专指教育者通过专门的教育组织机构所进行的教育。 3、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指的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联合起来,意在通过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与机构的有机整合,最终目标指向于留守儿童的和谐发展,为留守儿童的进一步成长奠基。 4、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指的是农村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同样具有享受教育与发展的权利。教育机构及其工作者有责任使留守儿童享受教育权利,获得各自独有的进步与发展,使留守儿童能更好的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品质,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目前,国外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关注较多,但还谈不上正式研究。国内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启动。但对产生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不同地区往往各有特色,同一地区,留守儿童现象也有各有差别。 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就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

德育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新民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坚持系统科学的理论原则,从我校实际出发,结合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整体构建我校德育体系,培养一支理论、业务素质均过硬的班主任队伍,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二、继续推进我校德育课题体系研究的各项工作,促进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 1.德育课题目标:德育课题研究目标主要包括学校班主任专业化能力提升、提高德育研究实效性、德育活动目标三个方面,达到深化班主任工作,提高班级工作质量,促进学校管理的目的。 2.德育课题体系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研究内容,设计切实可行的培训及活动方案,并付之实施,突出成效。 根据学校特点和班级、学生情况,在全校各班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将班主任理论化学习体现为实践化操作,在活动中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成效。 从已有的对策的成果中筛选提炼出规律性的经验,用于指导对策实践,提高研究效果。 三、德育课题体系研究措施: 1.以学校德育为主体,班主任素质提升、专业化队伍建设为抓手,逐步强化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健全班主任培训机制,强化理论学习,更新德育观念。在原有班主任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完善班主任激励机制,把考评结果与激励相挂钩,

从而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工作。为了引导和深化和谐德育研究实验,提高教师整体科研素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工作特色化和科学化进程,今年将加大对班主任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广大班主任的科研能力和整体素质,积极参加课题组组织的各种形式的研讨观摩活动。 大力提高师德修养,师德师风建设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我们将重点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做好以下工作:①在政治思想方面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他们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 2.依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完善一系列细致、有效的学校德育管理规章制度,通过量化考核评比,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3.开展班级管理研究,挖掘班级德育潜力,建立班级德育运

德育课题研究成果2018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小学日常行为 规范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 (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 (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报告课题方案及对策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省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执笔人:亮王建良)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条件 1、背景 德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加强德育就必须改进德育。对于我们的德育成果,目前社会各界包括我们自己,还是不很满意。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都使得我们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的确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目前社会整体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并不尽如人意。可以说明一点,就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在校期间可能很好,但进入社会后还很难抵御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或者说抵御能力还不是很强,这是学校教育值得反思的问题。反思到最后,大概就归结到一个问题上,就是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目前,德育工作中形式主义普遍存在,即德育片面注重和追求德育工作的表面形式,而不按德育的客观规律办事,不顾及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不注意德育实际效果。如:德育目标脱离实际,面面俱到不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德育方法空洞说教,不顾及教育对象实际;德育活动包办代替,无视学生的主体性。这些都影响着德育的实际效果。 2、条件 (1)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理论;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多学科整合的视角寻求道德教育研究之合理的方法论为基础的德育理论,是当代德育

教育理论取得又一个伟大成果,将会为将来的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具有丰富的经验作基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德育为首和德育就是质量的观念,探索德育合力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被评为“市德育示学校”、“省先进家长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具有良好科研环境。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又是一所新的农村实验小学,有较好的文化积淀和科研环境。“十五”期间,学校成功完成市级立项的心理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课题的核心概念 德育的概念表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德育的实效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实际成效与结果,它是学校德育管理的灵魂。实效性是相对于“形式”和“低效率”而言,也就是说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方法、途径和实实在在的教育容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实用版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实用版Practical edition of Research Report on Moral Educatio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实用版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实需要 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 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

学宗旨,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 学理念。自20xx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课改示范学校”。随着我校社会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余人,校园面积15亩, 校舍面积16770平方米),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中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种原因,对教育大环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会教育“鱼龙混杂”,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有时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确立 “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区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实践,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