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楼房倒塌事件背后的深思

楼房倒塌事件背后的深思

楼房倒塌事件背后的深思
楼房倒塌事件背后的深思

6月27日晨6时许,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在建13层楼房顷刻间倒塌,引起全国上下一片愕然。幸亏是没有交付的楼盘,没有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开发商、建筑商、施工方、监理方,谁都脱不了干系。近日,媒体又曝光当地政府人员参股开发商,权力者把持了整个房产利益链条,那些需要经过层层把关的规划、施工许可、招投标、资质管理、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一切都形同虚设了。

众所周知,楼房倒塌不是因为地震等突发的、不可预知的天灾。从它脆弱得可怕的底部可以肯定,某专家提出“地质问题是塌楼主因”一说与事实出入太大,缺乏说服力。一起事故的发生,多少会有些“前兆”;作为相关的监理部门,不可能没有察觉。然而,在上海楼倒掉这一事件中,监理方却毫无作为。事实上,“监理不到位”在我国房地产行业内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究其病因并不仅仅在监理方身上。简单说来,开发商有钱,官员有权,两相勾结,监理方如何能理直气壮地行使其“监理”的职责?这几年,楼价一路飙高,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靠卖地赚钱,开发商在拿到高价地的时候,自然要把这部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那里。楼市在为国家创造GDP的同时,也创造了一大批赚取巨额利润的开发商,更是为官员入注房地产业创造了绝佳的机会。据广州日报报道,有销售人员自称公司属政府,政府依靠自己

的权力搞投资开发,即使你监理有意见,也无可奈何。有一个流传很久的经典比喻是这样:监理就像你,说是监督爸、妈的,但又吃爸妈的饭、穿爸妈的衣、花爸妈的钱,只能装装样子监督一下爸妈。在现实中,由于监理单位大多是投资单位“委托”的监督管理,并非独立第三方,这不仅使监理方“有责无权”,也使“客观、公正地执行监理任务”成为一纸空文。上海大厦之倾覆,只能算是无数房产官商勾结腐败案例中的一个。在中国的楼市上,是否还有更多级别更高的官员,直接参股到了房地产开发中?只要官商勾结不止,我们仍将继续重复“倒楼”的老话题“莲花河畔景苑”倒楼事件,7月3日上海市政府公布了对倒楼事故的官方调查结果:倒楼原因被确定为“大楼两侧压力差致土体位移”,而楼盘的“结构设计符合规范”,大楼所用“PHC管桩亦符合规范要求”。也就是说,从房地产开发商建筑该项目的技术角度说,基本上没有问题,问题只是出在后继堆土与挖土的不当上。对此结论,看上去是很科学,但有避重就轻之嫌。这些大的恶性事故,仅是用这样的理由来解释是不以说服业主,也不足以说服社会大众。政府部门早就信誓旦旦,要对倒楼事故查得底朝天。

如果真的是这样,对“莲花河畔景苑”倒楼事件进行深入的反思,是能够从中透露出许多房地产市场的重大问题的。曾经有媒体认为,该事件是一个个案或特例,但从透露出来

的问题来看,对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来说,它具有十分普遍性。

首先,目前房地产市场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是,房价是由地价来决定还是地价由房价来决定?各方都在拿出自己所谓的数据来证明其观点的合理性与正确性,特别是房地产企业及相关的行业协会更是投入巨大资源,收集所谓数据来证明,当前中国房价过高,完全是土地价格所导致的。土地是政府卖出的,因此,房地产的绝大多数收益都为政府占有了(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因此,要降低房价,当然先是降低政府的土地价格了。

但实际上,从“莲花河畔景苑”倒楼事件所披露的资料来看,该项目楼面的地价仅为604元/平方米,而住房的销售价格达到15000元/平方米,地价占住房的成本不足4%。尽管这块土地是在2004年“630大限”之前协议转让的,但是,在我们这几年全国销售的住房中,其使用的土地有多少是通过所谓的市场拍卖方式而不是通过协议转让获得的呢?其他的地方不说,光说北京在“630大限”前8个月,北京协议转让的土地就相当于之前10年土地出让的总和。也就是说,在“6 30大限”之前,大量的国有土地早就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以协议的方式转让出去了。土地价格如此之低,房价则可上升到天上?其原因何在?

在这里有几个重大的问题要求认真思考。一是全国各城市大量的城市土地很多都是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巨大的国有财富突然间流失。这种财富的流失或进入房地产开发商手上,或是流入与土地交易有关的官员手中。二是既然许多土地是以协议的方式转让出去的,因此,地价成本在房价成本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有人说,中国的房价过高是由于地价过高,是由于地价决定的,如果房价是真的由地价来决定,那么房价是由成本定价,中国的房价能够高吗?所以最近国土资源部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地价在住房的成本中不足25%。这个数据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也只是近几年以拍卖出售方式的地价来匡算的,如果以协议转让的土地价格来匡算,实际土地成本在住房成本所占的比重比他们匡算的小得多。三是早几年一直在争论的一个问题,就是房价过高之后,社会希望政府能够给建筑住房的成本有一个透明的信息。但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也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就是没有哪个地方来做这事件,甚至于房地产开发商说出多少荒唐不可公布住房成本理由,政府部门也不出来澄清。从“莲花河畔景苑”项目所公开的信息来看,住房成本多少,早就一目了然。房地产业不仅是暴利,而且是暴利之暴利。这就是为什么房地产开发商及地方政府不愿给住房建筑成本有透明信息的原因所在。

其次,从“莲花河畔景苑”项目所在公司的主事人的背景来看,房地产业的利益链基本上是与不少地方政府官员联系在一起。其公司有地方政府之背景,其管理人员来自地方政府官员,估计其股东的后面有各种各样的地方政府权力的影子。可以说,最近查处出来的绝大多数贪污腐败大案要案,基本上都是与房地产业有关,基本上都是与土地的交易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由于土地交易制度巨大的寻租空间,由于绝对权力没有受到约束,房地产市场成了天然的巨额贪污腐败的市场。而高房价不仅是实现这种贪污腐败的基本条件,也成社会财富转移的重要机制。对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深入地反思,并重新设立新的制度来缩小这种贪污腐败的空间,那么房地产市场盘根错节的利益链不仅会严重伤害党与国家的威信,也将成为国内房地产业及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第三,“莲花河畔景苑”倒楼事件发生后的许多现象也表明,房地产业不仅在行业上与几十个产业相关连,而且形成一条关联密切的利益链。可以说,这是中国住房建筑史上重大的恶性事件,但能够客观公正来报道与评论该事件的不多,即使最后调查公布的结果也是避重就轻,更多的强调项目本身之后的技术性问题。从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了当前国内形成了一个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的庞大的利益链,在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大家都希望从这条利益链上

分享到更大利益,而不是站客观公正角度做自己的事情。比如说,一些报纸广告基本上来自房地产业,因此,该报纸对于房地产的负面报道就很难刊出,甚至于该报纸成为房地产商做“多”房地产价格的帮凶。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公众媒体则直接让房地产企业入股,这样表面上是社会的公众媒体,实际上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代言人。正因为,报纸媒体是这样,房地产业的其他中介机构及服务机构都是如此。近几年来,不少房地产开发商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此也有很大的关系。

总之,从上海倒楼事件中透露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很多,如果我们不对该事件认真反思,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仅是就事论事,那么房地产市场另外一种形式的恶性重大事故又发生。国内房地产业发展到今天这样地步,完全是许多制度缺陷导致的结果,完全是从来就没有人来认真反思这些制度缺陷而改进的结果。近期舆论焦点是上海倒塌房事件。与某房地产开发商近期被点名事件,两个事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如何补偿受到损害的消费者。

有龙头开发商在2008年实行的强硬降价政策还在小范围内遭到点名批评。7月2日,在一场名为“金融危机下浦东房地产纠纷和对策”的专题研讨会上,上海浦东新区法院院长丁寿兴指出,2004年到2008年间,浦东新区法院受理的房地产纠纷案从2004年的4851件上升到2008年的8088件,涉及房

地产的集团诉讼约占该院群体性纠纷总数的75.8%。

开发商有权带头降价,购房者却难于捍卫自身利益。以上海的某小区为例,发展商将售价从最高的每平米18000元人民币下调至14000元,在促销中降至12000元,购房者千辛万苦购得的一套房,十几天就缩水十几万真金白银。在这轮博弈中,房地产开发商与业主双输,房地产商信用受损,业主没有得到物质补偿。

更惨的是新近倒塌的“莲花河畔景苑”的业主,他们不仅要承受房屋倒塌的痛苦,还必须继续履行向银行还贷的义务。银行振振有辞地说,房屋倒塌不影响购房者与银行之间的协议,合同继续有效。更甚的是,有“专家”提出,如果所购房作为抵押品不存在,购房者需要提供别的抵押品,追索购房者的其他财产,购房者损失加倍。

房贷险无法依靠,即使是少数参加保险的购房者,除了“火灾、爆炸;暴风、暴雨、台风、洪水、雷击、泥石流、雪灾、地面突然塌陷”等不可抗力外,因“设计错误、原材料缺陷、工艺不善、建筑物沉降等原因以及自然磨损、正常维修造成的损失和费用”,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也就是说,保险保天灾不保人祸。而在自然灾害多发区域,保险不保自然灾害,经过汶川地震、经过上海倒塌楼房,保险业的软肋大曝光,我国建筑质量是老大难问题,保险公司对此绕道而行,房地产安全与质量问题的受害者基本上得不到保险公司的商业

救济。

无论是开发商,还是倒塌楼房涉及的银行,提出的依据都是合同法。开发商在拒绝退房时表示,“由于没有法律、合同依据的补偿、退房要求,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我们将本着契约原则办事,不可能接受合同范围之外的要求,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同样,面对倒塌楼房的受害者,银行也振振有辞地说,他们没有豁免购房者房贷的法律义务。

到底应该由谁承担消费者的赔偿义务?法律救济无疑是

最后的途径。为了经济发展,在制订合同法过程中过分维护企业的权益,刻意忽视消费者的权益,才是问题的症结,也是我国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的关键。消费者找不到保护自己权益的利器。

设想一下,如果在合同之中约定,出现类似倒塌楼房的情况,能够豁免消费者的义务,开发商与质量监管部门必须加倍赔偿消费者的损失,同时必须承担消费者的精神损失费,还有哪家开发商敢无视消费者的权益,还有哪个产品监管部门敢伸手要钱大盖公章?这是提前把关的含义:不是多盖公章,而是建立公平的法律体系,进行严格执法。

房地产对消费者不公最典型的例子是,2000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工程质量责任问题作了划分,规定由工程建设单位(开发商)组织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按照法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验收,且验收合格

后,工程即可交付使用。开发商自建自验,实在是咄咄怪事。此类显失公平的法规规章,迟迟不能更改,无怪乎消费者权益屡受侵害。事实上,政府发证机关发证之后,就意味着对质量的认可,理应对房屋安全、质量负责,绝对不能将责任推给开发商了事。

另一个保护购房者权益的可行办法是,在开发商回笼的预售款中,有必要建立业主保障的保证金,由第三方存管,直至工程验收合格,安全移交到购房者手中。以资金为房产安全和质量背书,是解决经济纠纷、保护弱势一方的最佳途径。如此也能避免预售房款催生的房地产资金杠杆,降低房地产市场的热度。

房地产市场化十年,迄今为止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消费者保护制度,难道以后出现的所有案例都要由政府、开发商个别处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