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技术规范

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技术规范

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技术规范
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技术规范

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技术规范(试行)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的资料准备、实地踏勘、土壤样品采集、样品检测、综合评价等环节的技术内容、方法和程序。

2.引用标准

本规范引用下列标准:

NY/T 53土壤全氮的测定

NY/T 889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的测定

NY/T 890土壤有效铜、锌、铁、锰的测定

NY/T 1120耕地质量验收技术规范

NY/T 1121.1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 1121.2土壤pH的测定

NY/T 1121.4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 1121.5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NY/T 1121.6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 1121.7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NY/T 1121.8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NY/T 1121.9土壤有效钼的测定

NY/T 1121.13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

NY/T 1121.14土壤有效硫的测定

NY/T 1121.16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补充耕地

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的新增耕地。

3.2耕地质量

耕地满足作物生长和清洁生产的程度,包括耕地地力和环境质量两方面。

3.3耕地地力

在当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本身特性、自然条件和农田基础设施水平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3.4农业生产条件符合性

耕地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要达到的最基本条件。包括立地条件、土壤属性和农田基础设施状况等。

3.5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

对补充耕地的农业生产条件符合性、耕地地力等级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意见的行为。

4.资料收集和技术准备

4.1资料收集

补充耕地建设项目批复文件、规划图,实施前土地利用现状图及照片等相关资料。

4.2评价单元划定

根据补充耕地建设项目类型及地形部位、土壤类型、农田基础设施等划分评价单元。

5.实地踏勘

5.1核实内容

补充耕地的地理位置、四至范围和土地利用现状等。

5.2调查内容

地形部位、土层厚度、耕层厚度、耕地质地、田面坡度、砾石含量、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及周边污染情况等,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加相关调查内容。若补充耕地地区及周边土壤和水有可能被污染的,还要调查污染源和污染类型等情况。填写《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实地踏勘表》(式样见附录A)。

5.3调查方法

采用实地测量、农户访谈和专家会商等形式。

6.样品采集

6.1采样密度

根据补充耕地项目类型、地形部位和土壤属性等确定采样密度,每个评价单元至少采集1个土壤样品。补充耕地有可能被污染的,要采集用于耕地环境质量指标检测的样品,采样密度根据污染源位置、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确定。

6.2采集方法

按NY/T 1121.1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的方法操作。用于耕地环境质量指标检测的样品,按NY/T 1634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规定的方法操作。填写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价土壤样品采集记录表(式样见附录B)。

图示采样点位置。

7.样品检测

7.1检测项目

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pH值。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钙、镁、硫、铜、锌、铁、锰、硼、钼等项目;若土壤质地过砂或过粘的,增加土

壤容重、阳离子交换量等项目;在盐碱区和滩涂的补充耕地上,增加耕层水溶

性盐总量等项目;在可能被污染的补充耕地上,根据污染类型、污染形态确定

检测项目。

7.2检测方法

7.2.1土壤pH的测定

按规定的方法测定。

7.2.2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按NY/T 1121.6规定的方法测定。

7.2.3土壤全氮的测定

按NY/T 53规定的方法测定。

7.2.4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酸性土壤按NY/T 1121.7规定的方法测定。

7.2.5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按NY/T 889规定的方法测定。

7.2.6土壤有效态铜、锌、铁、锰的测定

按NY/T 890规定的方法测定。

7.2.7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按NY/T 1121.8规定的方法测定。

7.2.8土壤有效钼的测定

按NY/T 1121.9规定的方法测定。

7.2.9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

按NY/T 1121.13规定的方法测定。

7.2.10土壤有效硫的测定

按NY/T 1121.14规定的方法测定。

7.2.11土壤容重的测定

按NY/T 1121.4规定的方法测定。

7.2.12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按NY/T 1121.5规定的方法测定。

7.2.13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按NY/T 1121.16规定的方法测定。

7.2.14土壤环境质量指标测定

按NY/T 1634规定的方法测定。

8.综合评价

包括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评价和耕地地力评价两个方面。若补充耕有可能被污染的,增加耕地环境质量评价,按NY/T 1634的方法操作。

8.1农业生产条件符合性评价

按照农业生产条件符合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详见附录C)对补充耕地进行评价。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符合性评价指标,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均符合评价标准的,视为符合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有一项指标达不到评价标准的,视为不符合。

8.2耕地地力评价

对符合农业生产条件的补充耕地进行耕地地力评价。

8.2.1确定耕地地力评价因子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从实地踏勘内容和样品检测项目中,选取9-15个稳定性、独立性较强的主要指标作为评价因子。评价因子应当包括立地条件、土壤属性、农田基础设施指标。

8.2.2评价单元赋值

根据实地踏勘和样品检测的结果,将确定的评价因子数据赋值评价单元。

8.2.3确定评价因子隶属度

对于定性数据采用特尔斐法直接给出相应的隶属度;对于定量数据采用特尔斐法与隶属函数法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将评价因子的值代入隶属函数,计算相应的隶属度。

8.2.4确定评定因子权重

采用特尔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定因子的组合权重,按NY/T 1634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规定的方法操作。

8.2.5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

采用累加法计算补充耕地地力综合指数。

IFI =∑(Fi×Ci)

式中:IFI——耕地地力综合指数;

Fi——第i个评价因子的隶属度;

Ci——第i个评价因子的组合权重。

8.2.5划分地力等级

根据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值,结合本地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确定补充耕地的地力等级。

8.3形成评定意见

以农业生产条件符合性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为依据,形成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意见。若对补充耕地开展了环境质量评价的,将其评价结果也作为验收评定意见的重要依据。

9.报告编写

内容包括补充耕地基本情况、评定内容与方法、评定结论与建议、情况说明及其相关附件。

9.1基本情况

补充耕地地理位置、基本概况和建设情况等。

9.2内容与方法

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的程序,实地踏勘、土样采集、样品检测、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评价和耕地地力评价的依据、方法和标准等。

9.3结论与建议

补充耕地是否符合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补充耕地地力等级状况等。补充耕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补充耕地后期培肥改良的主要措施和建议等。

9.4情况说明

对实地踏勘、土壤样品采集、土壤样品检测、综合评价中的特殊问题、不同意见进行备注和说明。

9.5附件

实地踏勘调查表、土壤调查与样品采集表、土壤样品检测报告、补充耕地地理位置图和采样点位图等。

附录A: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实地踏勘表(式样)

附录B: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土壤样品采集记录表(式样)

附录C:农业生产条件符合性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

附录A:

A1野外调查编号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规定。

A2四至范围

经纬度及海拔高度由GPS仪进行测定。经纬度的计量单位可以选择十进制,小数点后保留5位小数;也可以选择度分秒(°′″),秒的小数点后保留2位小数。

A3地理位置

指项目区评价单元所在市(州)、县(市、区)、乡(镇、办)、村的名称。

A4耕地类型

指水田、水浇地和旱地。

A5土地权属

按土地的使用权划分为农户、集体。

A6评价单元面积

精确到0.1亩。

A7土壤类型

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修正稿的分类命名。

A8地形部位

指中小地貌单元。如河流及河谷冲积平原要区分出河床、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高阶地等;山麓平原要区分出坡积裙、洪积锥、洪积扇(上、中、下)、扇间洼地、扇缘洼地等;黄土丘陵要区分出塬、梁、峁、坪等;低山丘陵与漫岗要区分为丘(岗)顶部、丘(岗)坡面、丘(岗)坡麓、丘(岗)间洼地

等;平原河网圩田要区分为易涝田、渍害田、良水田等;丘陵冲垄稻田按宽冲、窄冲,纵向分冲头、冲中部、冲尾,横向分冲、塝、岗田等;岩溶地貌要区分

为石芽地、坡麓、峰丛洼地、溶蚀谷地、岩溶盆地(平原)等。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具体描述。

A9地形坡度

所在地块的整体坡度,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测坡仪实地测定。

A10地形坡向

按地表坡面所对的方向分为E(东)、S(南)、W(西)、N(北)、SE(东南)、SW(西南)、NW(西北)、NE(东北)等;坡度﹤3°时填平地。

A11土壤母质

按成因类型即母质是否经过重新移动和移运力的差异分为残积物、崩积物、坡积物、冲积物、洪积物、湖积物、海积物、冰水沉积物、冰碛物、风积物等;可以上述分类为基础,结合母质成分进一步细化。

A12砾石含量

指50厘米土体内砾石的含量。

A13田面坡度

指所在地块地面起伏情况,一般分为平整(﹤3°)、基本平整(3°~5°)、

不平整(﹥5°)。

A14土层厚度

实际测量确定,单位统一为厘米,取整数位。

A15耕层厚度

A16耕层质地

采用卡庆斯基分类制,分为砂土(松砂土、紧砂土)、砂壤、轻壤、中壤、重壤、粘土(轻粘土、中粘土、重粘土)等。

A17土壤侵蚀

按侵蚀类型和侵蚀程度记载。根据土壤侵蚀营力、侵蚀类型可划分为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混合侵蚀等。侵蚀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6级。

A18障碍类型

按对植物生长构成障碍的土层类型来填,如铁盘层、粘盘层、砂砾层、潜

育层、卵石层、石灰结核层等;按障碍层最上层到地表的垂直距离和障碍层的

最上层到最下层的垂直距离来填。

A19道路状况

田间作业道路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差等。

A20灌溉水源类型

按不同灌溉水源(河流、湖泊、水库、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污水、泉水、旱井等)的利用程度依次填写,有几种填几种。

A21田间输水方式

分为渠道和管道两大类,其中渠道又可根据是否采用防渗技术细分为土渠、防渗渠道等。同一块地灌溉水源和田面输水方式可能有多种,应全部填写。

A22灌溉保证率

指预期灌溉用水量在多年灌溉中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年数的出现机率。一

般旱涝保收田的灌溉保证率在75%以上。

A23排涝能力

指排涝骨干工程(干、支渠)和田间工程(斗、农渠)按多年一遇的暴雨不致成灾的要求能达到的标准。如抗10年一遇、抗5~10年一遇、抗5年一遇等。也可填强、中、弱等。

A24污染物类型

根据污染物的属性分为有机物污染(包括有机毒物的各种有机废弃物、农药等)、无机物污染(包括有害元素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类等)、生物污染(包括未经处理的粪便、垃圾、城市生活污水、饲养场及屠宰的污物中所携带的一个或多个有害的生物种群、潜伏在土壤中的植物病原体等)、放射性物质污染等。

A25污染方位

指污染源在补充耕地的具体方向。

A26采样点距污染源距离

指取样地块距污染源的最短距离。

附录B:

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土壤样品采集记录表(式样)

采样人:采样日期:____年__月__日

附录C:

农业生产条件符合性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

信息化项目验收规范

项目验收规范 1.项目结束制度 一个项目从启动到结束将经历复杂的过程,可能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情况,在项目即将结束之际,对项目进行完整的回顾和总结,是非常必要,也是对项目的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具体表现,项目结束制度以下工作要做: 检查项目的总体实施规划,确认每一项阶段都经过验收 检查项目的验收标准,确认项目的每一阶段都经过验收 检查项目的项目目标,确认项目目标全部实现 检查项目的问题管理,确认所有问题和待办事项已完成 审查项目的全部文档,确认所有文档齐全、规范、内容翔实 审查项目的规章制度,确认所有规章制度完整,紧急处理手段齐备完整的项目总结 正式办理交接,完满的完成项目。 项目启动制度确保项目规范地开始,确定项目管理规则;日报、月报及周例会制度使项目透明地进行,使项目组成员良好沟通,及时暴露出实施中的问题、矛盾;里程碑会议制度及时总结项目没一阶段的工作成果,确定下一阶段的计划;问题和变更管理制度使出现的问题得到规范的解决;文档管理制度确保了项目的质量控制;项目结束

制度使项目圆满收尾,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正式的交接。 通过以上各项项目制度,可以清楚地确认项目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确认没有隐患存在,并通过规范的文档,使项目顺利地延续。 为确保本项目的服务质量,我们严格遵守质量控制标准,并应用在项目服务的各个阶段。详尽的内审体制要求我们的每一位服务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每一步工作,都将分享同事经验,接受项目经理控制。这样每个人工作的成功聚集成小组的成功、项目的成功和客户的满意。 我们将依照既定的项目实施进度完成本次招标的项目实施服务工作,本项目各单位用户可以在项目进展过程的各个阶段提出意见和建议,经项目经理确认后,由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2、项目验收过程 2 .1验收测试项目 1. 卖家应买方要求提供测试报告及接受检验来证明卖方所提供系统合本合同技术规范署的各项要求。 2.验收项目包括: 1)环境验收测试; 2)可靠性验收测试; 3)维护性验收测试; 4)功能验收测试; 5)稳定性验收测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 要求(新版) 第一部分总则 1.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以下简称验收监测)的原则、依据、内容、执行标准选择、采样和分析方法等一般要求。 本技术要求适用建设项目的验收监测,从事放射性物质生产或以放射性物质为生产原料及排放具有放射性物质的核工业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技术要求中引用而构成本技术要求的条文,与本技术要求同效。

HJ/T2.1~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T2.4-1995环境影响评价声评价 当上述标准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WPB3-1999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5-1996水泥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6171-1996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23-1996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HJ/T18-1996小型焚烧炉 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4286-83船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4-85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污水排放标准 GB14374-93航天推进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470.1~.3-93兵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 GB/T 14550—1993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5—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7—199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1997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9—1997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0—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 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原GB 7173—1987) NY/T 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 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 NY/T 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 12298—1990) NY/T 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一1990)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农田土壤 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3.2 区域土壤背景点 在调查区域内或附近,相对未受污染,而母质、土壤类型及农作历史与调查区域土壤相似的±壤样点。 3,3 农田土壤监测点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或怀疑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壤样点。 3.4 农田土壤剖面样品 按土壤发生学的主要特征,担整个剖面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各层中部位多点取样,等量混均后的A、B、C层或A、C等层的土壤样品。 3.5 农田土壤混合样 在耕作层采样点的周围采集若干点的耕层土壤、经均匀混合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5~20个。 4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样技术 4.1 采样前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4.1.1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自然灾害等。 4.1.2 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状况:农作物种类、布局、面积、产量、耕作制度等。 4.1.3 区域土壤地力状况: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层次特点、质地、pH、Eh、代换量、盐基饱和度、±壤肥力等。 4.1.4 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灌水污染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农业固体废弃物投入、农业化学物质投入情况、自然污染源情况等。 4.1.5 土壤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现状、土壤侵蚀类型、分布面积、侵蚀模数、沼泽化、潜育化、盐渍化、酸化等。 4.1.6 土壤环境背景资料: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 4.1.7 其他相关资料和图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资源调查规划、行政区划图、土壤类型图、土壤环境质量图等。 4.2 监测单元的划分 农田土壤监测单元按土壤接纳污染物的途径划分为基本单元,结合参考土壤举型、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商品生产基地、保护区类别、行政区划等要素,由当地农业环境监测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定。同一单元的差别应尽可能缩小。 4.2.1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专家评审意见

专家评审意见 篇一 关于《xxxx有限公司分水岭水厂技改工程节能评估报告表》的专家评审意见: 受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委托,济南智华咨询有限公司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xx]28号文)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xx年第6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的要求,组织电气、给排水、能源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对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的《济南泉城水务有限公司分水岭水厂技改工程节能评估报告表》(以下简称“节能评估报告表”)进行了函审。专家本着科学、客观、公正、负责的精神,对本《节能评估报告表》进行了认真审阅后形成如下评审意见: 一、评估依据 1、严禁采用“xx”相关规划纲要; 2、更新过期作废标准,如:《城市污水回用设计规范》采用GB 50335-20xx《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更新《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采用GB50060-20xx版; 3、删除本报告未涉及的标准规范,如:《固定资产投资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节能篇(章)编写通则》(Q/CNPC64-20xx)。 二、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条件 应明确水厂电力供应的具体变配电站单位、距厂区的距离和方位,并分析其供电容量、现有负荷,说明供应条件是否满足项目后期运行 能源需求。 三、工艺流程与技术方案 1、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对原有工艺、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但该节内容主要是改造后的工艺流程与技术方案对能源消耗的影响,须增加相关内容; 2、项目场区东西高差较大,“节能报告表”应补充说明项目原有及新增净水设施平面及高程布置方案,分析如何利用自然高差降低能耗措施及效果;并说明如何处理原有设施与新增设施的关系,尽可能在项目建设期保持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达到节能降耗的要求。 四、主要耗能工序、耗能设备、辅助生产系统 1、复核生产工艺年运行时间,完善主要用电设备年耗电量计算过程;

架空线路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

架空线路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 一、器材检验 1、电杆、拉线地锚等混凝土制品质量检验:杆身、拉线地锚 混凝土表明不得有麻面、露筋、塌陷、脱皮。 a、环向裂纹宽度<1 b、纵向裂纹宽度<1 c、混凝土破碎部分<1/3电杆周长 d、混凝土破损表明<20 c㎡ 2、钢绞线、铁扎线、铁件质量检验:基本要求为镀锌光洁无 疤痕、无锈蚀、开裂、气泡和明显的锌瘤、锌渣,不得使用 焊接工艺器件;有螺纹铁件螺纹应完整,与螺母配合的松紧 适度符合公差。 3、光缆单盘测试 a、施工单位根据设计对运到工地的光缆、器材的规格、程式 数量进行清点和外观检查、发现异常应重点检查。 b、工程所用的光缆器材必须有产品合格检验证。核对厂家测 试记录所列项目及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或部颁标准和设计要 求。 c、核对单盘的规格、程式和制造长度应符合订货合同规定和 设计要求。 d、对光缆的外观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发现问题做记录,在测 试时重点检验。

e、光缆开头检验时,应核对光缆端别,并在盘上标注。 f、光缆现场采用测试仪检验测试光纤衰减常数、光纤长度。 应按设计规定测试项目进行,发现问题向建设单位反映。 g、单盘光缆检验完毕,恢复光缆端头密封。 h、光缆金属护套对地绝缘应大于10000 MΩ* 。 i、对光缆尾纤及光缆接头盒等检查,看附件是否齐全,看规 格程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接头盒分直通型和分歧型。 二、根据施工图设计进行电杆、拉线测量定位 1、打洞前复核路由、测定电杆、拉线位置,复核时应确认杆 位设计偏差在允许范围,电杆与道路及其他建筑物、电力线 的隔距符合要求。 2、杆洞、拉线洞的施工 a、用拉线加固的电杆杆洞根部应内移半个根径。 b、杆洞深应符合各类土质的相应要求,其偏差应小于正负5。 c、杆洞应打成圆形,其洞径比电杆根径最大直径大15为宜。 d、为便于立杆,可在便于放置电杆侧开槽口,槽口深度应小 于1/2杆洞。 e、拉线洞的位置应由拉线出土点向外移,确保拉距。拉距比 宜等于1,如因地势限制,可在0.75~2间适当调整,超出此 范围应按规定调整拉线程式。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模板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 技术要求 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 ]38 号 各有关部、委,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 根据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现就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以下筒称”验收监 测” )由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站负责组织实施。 二、在规定的试生产期, 承担验收监测任务的环境监测站在接受建设单位的书面委托后, 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开展监测工作。 三、负责组织实施验收监测的环境监测站受建设单位委托提交验收监测报告(表) , 并对提供的验收监测数据和验收监测报告 (表) 结论负责。 四、对应编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报告的建设项目, 应先编制验收监测方案, 验收监测方案应经负责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实施。 五、编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报告》的项目, 应在完成现场监测后30 个工作日内完成; 编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侧表》的项目, 应在进行现场监测后20 个工作日内完成。 六、工业生产型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应保证的验收监测工况条件为: 试生产阶段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75%以上(国家、地方排放标准对生产负荷有规定的按标准执行)、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正常。对在规定的试生产期, 生产负荷无法在短期内调整达到75%以上的, 应分阶段开展验收检查或监测。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应分期委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环境

最新信息化项目验收管理办法

信息化项目验收管理办法一、项目验收流程

1.开发方申请验收的准备工作 根据用户系统的特点,系统验收都应在最终用户方的实际系统运行环境中进行。要系统验收申请前应完成如下的工作: 开发方应在系统交付用户方验收之前,对完整产品的运行情况进行确认; 开发方在完成确认测试后,证实系统已满足合同规定的条件及需求说明书中对系统功能和性能的要求; 开发方应准备好提交验收的各种文档、系统软硬件配置清单,并做好产品的交付准备; 开发方的实施小组应准备好《测试分析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作为系统验收的必备文件提供给用户方; 开发方应支持用户方对系统的验收测试和评审; 开发方应作出向用户方提供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的计划。 2.系统验收申请 开发方在完成规定的系统验收申请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后,应适时向用户方正式提出系统验收申请报告,扼要说明申请系统验收的准备情况和系统所具备的验收条件。开发方在提交系统验收申请报告时,必须按合同书的有关规定,交付有关的产品资料,其中包括系统设备及系统软件配置清单、文档、技术总结报告和测试分析报告等。系统验收申请报告应有开发方的技术负责人签字。 用户方的经办人必须了解要验收系统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配置与文档等方面的要求,掌握合同书中规定的系统验收条款,对开发方提交的系统验收。 申请报告进行审查,提出处理意见。用户方技术负责人经审查后,在申请报告上签字并对开发方的申请作出答复。用户方将按合同有关条款做好系统验收的全部准备工作,包括对测试用例、测试数据、测试过程和测试环境的准备。 3.系统验收计划 在系统验收活动进行之前,开发方应制定一套完整的系统验收测试计划。系统验收计划应由系统的开发方和用户方共同制订或由用户方委托开发方单位制订。该计划要由用户方认可,而且还要包括一些由用户方提供的测试方案。该计划应包括系统验收工作的活动程序、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正 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8437-1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 测技术要求(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第一部分总则 1.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以下简称验收监测)的原则、依据、内容、执行标准选择、采样和分析方法等一般要求。 本技术要求适用建设项目的验收监测,从事放射性物质生产或以放射性物质为生产原料及排放具有放射性物质的核工业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技术要求中引用而构成本技术要求的条文,与本技术要求同效。 HJ/T2.1~2.3-93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导则 HJ/T2.4-1995环境影响评价声评价 当上述标准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WPB3-1999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5-1996水泥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6171-1996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23-1996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准备工作 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布点采样 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 布点方法 1) 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 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 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 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 基础样品数量 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项目验收规范

项目验收规范 河南宝讯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验收规范 1.项目结束制度 一个项目从启动到结束将经历复杂的过程,可能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情况,在项目即将结束之际,对项目进行完整的回顾和总结,是非常必要,也是对项目的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具体表现,项目结束制度以下工作要做: 检查项目的总体实施规划,确认每一项阶段都经过验收 检查项目的验收标准,确认项目的每一阶段都经过验收 检查项目的项目目标,确认项目目标全部实现 检查项目的问题管理,确认所有问题和待办事项已完成 审查项目的全部文档,确认所有文档齐全、规范、内容翔实 审查项目的规章制度,确认所有规章制度完整,紧急处理手段齐备完整的项目总结 正式办理交接,完满的完成项目。 项目启动制度确保项目规范地开始,确定项目管理规则;日报、月报及周例会制度使项目透明地进行,使项目组成员良好沟通,及时暴露出实施中的问题、矛盾;里程碑会议制度及时总结项目没一阶段的工作成果,确定下一阶段的计划;问题和变更管理制度使出现的问题得到规范的解决;文档管理制度确保了项目的质量控制;项目结束制度使项目圆满收尾,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正式的交接。

通过以上各项项目制度,可以清楚地确认项目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确认没有隐患存在,并通过规范的文档,使项目顺利地延续。 为确保本项目的服务质量,我们严格遵守质量控制标准,并应用在项目服务的各个阶段。详尽的内审体制要求我们的每一位服务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每一步工作,都将分享同事经验,接受项目经理控制。这样每个人工作的成功聚集成小组的成功、项目的成功和客户的满意。 我们将依照既定的项目实施进度完成本次招标的项目实施服务工作,本项目各单位用户可以在项目进展过程的各个阶段提出意见和建议,经项目经理确认后,由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2、项目验收过程 2 .1验收测试项目 1. 卖家应买方要求提供测试报告及接受检验来证明卖方所提供系统合本合同技术规范署的各项要求。 2.验收项目包括: 1)环境验收测试; 2)可靠性验收测试; 3)维护性验收测试; 4)功能验收测试; 5)稳定性验收测试; 6)性能验收测试;

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及联网验收技术指南试行.doc

寿光市环保局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系统安装、联网及验收技术指南 (试行)

目录 一、仪器要求 (4) (一)资质认证 (4) (二)技术要求 (4) (三)设备品牌及售后服务要求 (9) 二、安装指南 (9) (一)安装监测点选择 (9) 1、有组织排放安装监测点选择9 2、园区及厂界安装监测点选择10 (二)安装技术要求 (10) 1、有组织排放在线监测技术要求10 2、园区在线监测技术要求13 3、厂界在线监测技术要求16 4、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技术要求16 5、监测房技术要求17 三、联网技术要求 (18) 四、验收 (18)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范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系统的安装、联网及验收,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各企业(园区)按照本技术指南,制定挥发性有机物在 线监测系统建设实施方案,报寿光市环保局审核后,方可组 织监测设备采购及项目实施。“实施方案”中应包括:监测点选择、监测指标、监测系统组成、主要分析仪器技术参数 及资质证书、招标采购方案、售后运营维护方案、工作进度 计划等内容。寿光市环保局负责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和验收 的组织协调工作。 2017 年 4 月

一、仪器要求 (一)资质认证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进口仪器具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 2、具有中国环境保护产品认证书。 3、具有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总站出具的产品适用性检测合格报告。 4、仪器的名称、型号必须与上述证书及检测报告相符合,且在有效期内。 (二)技术要求 1、监测指标 污染物排放类型自动监控点位置污染物监测项目 排放口企业特征污染物、企业有组织排放VOCs 厂区边界企业特征污染物 企业无组织排放厂区边界企业特征污染物、 VOCs 氨气、硫化氢 园区园区边界VOCs 特征污染物

应用系统设计及验收技术规范

应用系统设计及验收技术规范第一条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可分为项目立项、开发商选择、系统设计、项目实施、系统验收和投入正式运行这几个阶段。其中,设计阶段和验收阶段是控制项目质量和实现项目目标的关键阶段。 第二条为了规范和统一公司各级信息中心在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设计和验收阶段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特制订本技术规范。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公司管理各单位的信息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技术规范的内容主要涵盖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如与其它专有的管理制度或技术规范内容交叠,应以专有的制度和规范为准。 第一章设计 第一节概述 第四条设计是系统开发的基础,一切开发工作都建立在需求提出者、项目管理者和开发实施者等几方面共同确认的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因此,在系统的设计阶段,必须得到经过业务部门的信息中心负责人签字的设计方案,方可进入系统的实施阶段。 第五条系统设计方案一般分为两部分,即系统概要设计和系统详细设计。其中, (一)概要设计的主要内容是: 1. 需求分析,将用户的需求进行归纳、筛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明确系统的目标、内容、范围和各项业务要求。 2. 软件系统结构设计,通过对系统抽象和分解,将系统按照功能划分 为模块,并明确模块间的相互关系和接口。 3. 数据库结构设计,按照模块的划分,设计其底层数据的组织方式。 (二)详细设计的其主要内容是: 1.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将概要设计的内容具体化。

2. 用户界面设计,确定系统中信息的展现方式,并实现系统与用户的 交互。 3. 部署设计,制订系统的部署实施方案,也是上线计划的主要内容。 4. 标准规范,说明系统开发中所有引用的标准、规范等,以及适用于 本系统的相关约定等。 作为系统设计阶段的成果,最终各方确认的系统设计方案应包含上述的各项内容。 第二节设计要求 第六条考虑到公司信息化战略的需要,信息管理的要求,以及具体的现实情况,对于应用系统的设计公司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一)系统架构 建议应用系统的整体架构采用三层的B/S结构,即web浏览服务层、 应用业务逻辑层、数据库层,以便于对应用系统进行管理和部署,也容易部署和实施安全控制措施。 系统的客户端应设计为瘦客户端,在客户端应尽可能不要求安装和设置,不进行业务逻辑处理工作。通过此设计可以方便的实施系统的部署和推广,并且避免了不同系统之间的客户端安装冲突的问题。 (二)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 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应与公司统一部署的活动目录集成,通过域服务器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通过此设计可以保证各系统中的用户信息统一和一致,便于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也便于用户管理账户和密码。 系统的权限管理模块建议采用“账户—角色—权限”的管理模式,三者之间可实现多对多的对应关系,可以达到对每一账户灵活的授予和撤销任何权限。 权限管理模块中应实现权限的委托功能,为防止管理的混乱,还应做到委托后的账户无任何权限,不能正常使用,同时应对权限委托的情况进行记录。

环境监测制度

漳泽发电分公司 环境保护技术监测制度 1 目的 规范环境保护监测行为,确保环保设备的正常投运以及污染物排放达标。 2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漳泽发电分公司环境保护日常监测管理。 3职责 3.1 安全环保部职责 3.1.1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政策、法规,落实上级各项制度、措施和要求,组织制订环境保护技术监测制度。 3.1.2 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监管和有关环境保护的行业管理、指导。 3.1.3 协调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单位,依法开展环境保护相关的监测与检测。根据环保整改意见书的要求,及时制定相关措施并落实整改。 3.1.4 对重要的环保监测仪表,落实责任制,确保设备完好。 3.1.5 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业务培训。 3.2环境监测站职责 3.3.1 认真贯彻国家、行业、地方的法规、制度和要求,执行《火电厂环境监测技术规范》(DL/T414-2004)和《火电行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管理规定》等。 3.3.2 按规定完成分公司废水排放口及各生产现场粉尘、噪声的监测,检查监督环保设施的运转情况。 3.3.3 统计、分析各项监测资料及填报各类环保统计报表。 3.3.4 做好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保养和校验工作。 3.4 环保设施所在部门的职责 3.4.1 环保设施所在部门要认真负责环保设施的运行维护及管理工作,使其良好运转。 3.4.2 做好各种废水、废汽的处理,做好污染物的监测,做到达标回用或排放。 4 管理内容和程序 4.1 环保监测范围包括: 4.1.1 各种废水处理、废水回收设施及废水污染物的排放。 4.1.2烟气处理设施及气态污染物排放。 4.1.4 各种噪声、粉尘治理装置。

4.2 环保监测内容 4.2.1 环保设施 4.2.1.1 除尘器的监测 1)#6除尘器的考核指标为:电场投运率、除尘效率、除尘器在未改造前出口烟尘排放浓度<400mg/m3。改造后除尘器出口烟尘排放浓度<100mg/m3。 2)#3、#4、#5除尘器的考核指标为:投运率、除尘效率、除尘器出口烟尘排放浓度<100mg/m3。 3)除尘器每次A级检修或改造前后均应进行除尘效率、阻力、漏风率、烟尘排放浓度、烟尘排放量等指标的测试。 4.2.1.2 废水处理设施的监测 1)废水处理设施包括生活污水处理站、闭式循环、灰水浓缩池及其系统、含油废水处理设施、废水回收设施等。 2)废水处理设施的考核指标为:废水处理率、设备投运率、处理水量及运行情况。 3)应定期对废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每月度上报一次运行与监测情况。 4.2.1.3 脱硫设施的监测 1)脱硫设施的考核指标为:投运率、脱硫效率、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旁路门挡板开关状态、在线仪表投运率、在线监测历史数据保存情况。 2)应加强运行管理,严格工艺技术操作,定期校验烟气在线监测仪器,确保烟气脱硫效率达到规定值。应定期对脱硫设施的启停时间、脱硫效率、投运率、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旁路门挡板开关状态、在线监测历史数据保存,每月度上报一次运行情况。 4.2.1.4生产用水、排水情况的监测 1)各辅机冷却水要根据季节温度变化,勤调冷却水量,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冷却水使用量。 2)各辅机冷却水要做到随机组检修、备用时及时关闭,以节约工业用水和减少工业排水。 4.2.1.5 噪声治理设施的监测 1)火电厂产生噪声的主要声源均要按有关规定设置噪声防治设施,保证达到有关标准的要求。 2)应定期对各种防噪装置进行检查、维护,保证其防噪效果。 4.2.2 燃煤监测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 第一部分总则 1.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以下简称验收监测)的原则、依据、内容、执行标准选择、采样和分析方法等一般要求。 本技术要求适用建设项目的验收监测,从事放射性物质生产或以放射性物质为生产原料及排放具有放射性物质的核工业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技术要求中引用而构成本技术要求的条文,与本技术要求同效。 HJ/T2.1~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4-1995环境影响评价声评价 当上述标准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WPB3-1999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5-1996水泥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6171-1996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23-1996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HJ/T18-1996小型焚烧炉 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4286-83船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4-85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污水排放标准 GB14374-93航天推进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470.1~.3-93兵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287-9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WPB2-1999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456-92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457-92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WPBx-1999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5580-95磷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5581-95烧碱、聚氯乙稀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5085-96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GB12525-90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 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javascript:ROF(2323,0)> GB9660-88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

信息应用(软件)系统项目验收规范标准[详]

江西省金保二期建设项目信息应用(软件)系统 验收规范

一、验收目的 验证信息应用(软件)系统是否符合设计需求,功能实现的正确性及运行安全可靠性。通过系统的软件验收测试,发现软件存在的,潜在的重大问题,最大限度保证软件工程质量。 二、验收单位 信息应用系统验收由用户单位组织,监理单位协助,承建单位支持完成。 三、验收依据 合同及合同附件、有关技术说明文件及适用的标准。 四、验收准则 1、软件产品符合“合同”或“验收标准”规定的全部功能和质量要求; 2、文档齐全、符合“合同”或“验收标准”要求及有关标准的规定。 3、文档和文档一致,程序和文档相符; 4、对被验收软件的可执行代码,在验收测试中查出的错误总数,依错误严重性不超过业主单位事先约定的限定值; 5、配置审核时查出的交付文档中的错误总数不超过业主单位事先约定的限定值。

五、项目初验 1、初验条件 (1)承建单位提交了合同规定的文档; (2)软件产品已纳入配置管理并可交付; (3)软件系统已通过测试,必要时,监理机构应要求承建单位提交第三方测试机构出具的测试报告,第三方测试机构应经业主单位和监理机构同意。 (4)承建单位已完成相关的培训工作; (5)软件系统已在业务部门投运; 2、初验流程 2.1、提交验收申请 承建单位以书面形式向业主单位和监理单位提交初验申请表(见附表一)。同时按照合同要求提交技术文档包括(软件配置内容、软件源代码及编译配置说明;验收方案草案、培训报告等)。 2.2、评审初验申请 业主单位、监理单位审核承建单位初验申请是否符合合同约定的初验条件;审核承建单位验收方案(验收计划、验收目标、责任双方、验收范围、验收提交清单、验收标准、验收方法等)的符合性及可行性。若审核通过,则通知承建单位,并三方共同确定验收计划和验收方案,开启以下验收流程。未通过审核,通知承建单位进行整改。 2.3、组建验收组织

工程技术验收标准

附件4:工程技术要求 一、技术规范 本项目执行国家、地区与行业等现行规范、标准,包括但不限于: 国标及行业标准: 通用部分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地基与基础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主体结构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 (3)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 14-2004) (4)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 137-2001) 建筑装饰装修 (1)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10) (2)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 (3)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54-2005) (4)住宅装饰装修施工规范(GB50327-2001) (5)建筑涂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JGJ/T 29-2003) 屋面工程 (1)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12) (3)坡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693-2011) (4)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013) 建筑给水排水及供暖 (1)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1-2005)

(3)建筑给水聚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范(GB50349-2005) (4)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29-98) (5)沟槽式连接管道技术规程(CECS-151-2003) 通风与空调 (1)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2)通风管道技术规程(JCJ-141-2004) 建筑电气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 (3)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 智能建筑 (1)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2007) (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4)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 建筑节能 (1)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各地方标准: 满足地区相关规范验收要求 如在总包投标阶段或现场施工阶段,国家、地区与行业规范、标准有更新,则现场施工按照两者中较高标准执行,如涉及增加费用,视为总包单位在投标报价时已考虑相关风险因素,后期结算时不再作调整。 二、技术及质量要求 2.1本工程须接受当地质量监督部门及发包人委托之工程监理的监督,监督依据包括但不限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及相关国家及地方规范。 2.2承包人须在工程实施中和竣工前组织设计单位、地勘单位、分包单位、工程监理等对本工程的各个环节执行验收,验收依据包括但不限于第2.4条所述内容。 2.3承包人必须获得发包人及工程监理事先确认后,方可实施所需的冬雨季施工措施于本工程。 2.4本工程的建筑及安装质量需达到国家现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合格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为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指导和规范全国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特制定本标准。有关辐射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标准另行制定。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同时废止。 本标准规定了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标准及机构、监测经费、监测用房、基本仪器配置、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置和专项监测仪器配置。本标准为最低配置标准,有能力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标准。 本标准实行分级设置,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标准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的环境监测站、由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各专业环境监测站;二级标准为各地级市(自治州)、直辖市所辖区(县)设置的环境监测站执行;三级标准为各地级市(自治州)所辖区、县(自治县)设置的环境监测站执行。 每个级别(按照国务院确定的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划分方法)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档,处于不同区域的环境监测站执行不同的标准。直辖市及其所辖区(县)环境监测站分别执行东部地区一级、二级标准。 一、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 本标准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及高级、中级技术人员比例,详见表1。 表1 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

二、监测经费 按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应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确保环境监测机构经费支出。环境监测运行费是维持各项环境监测业务正常、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应予重点保证,仪器设备购置费及系统运行维护费是开展环境监测业务的基础条件,应予以支持。环境监测经费标准详见表2。

注:业务费包括常规监测、质量保证、报告编写、信息统计等费用。 三、监测用房 监测用房是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必备的基础之一,特别是实验室用房、大气、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用房是环境监测机构的基础条件,应予以重点保证。本标准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用房面积及要求,详见表3。 注:上表中所列实验室用房面积不包括水和空气自动监测站的站房面积。 四、基本仪器配置 基本仪器是保障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加强有机污染物监测和前处理仪器的基础条件。本标准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必须配置的仪器设备的最低配备标准,详见表4。 五、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置 应急环境监测仪器是开展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监测,为实施污染事故应急救援和政府决策提供决策依据的基础条件。本标准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必须配置的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置标准,详见表5。

《技改项目验收管理办法》.

上海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验收管理办法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了加强和规范本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验收工作,考核项目建设情况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促进项目按时投产,发挥投资效益,根据《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经信规〔2015〕101号)、《上海市重点技术改造专项支持实施细则》(沪经信投〔2015〕221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适用本办法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是指根据《上海市重点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府办发〔2012〕77号)和《上海市重点技术改造专项支持实施细则》(沪经信投〔2015〕221号)有关规定,享受重点技术改造专项支持的项目,以及有关政策规定需要验收的技术改造项目。 第三条(验收管理部门) 项目按照专项资金的来源,由市、区(县)两级分别组织验收: (一)专项资金全额由市级财政负担的项目,由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项目验收,市经济信息化委可以委托有关机构承担验收工作; (二)专项资金由市、区(县)两级财政共同负担的项目,委托区(县)项目审核部门负责组织验收后,报市经济信息化委备案; (三)国家另有规定的,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四条(申请提出) 项目单位在项目完成主要建设内容、建成试生产之日起6个月内向验收管理部门提出验收申请。 第五条(验收材料)

验收申请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项目验收申请文件; (二)验收总结报告; (三)审计部门或有资质的会计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四)与项目验收有关的其他材料。 验收总结报告应当规范、完整、真实,包括项目建设情况,产品及规模、技术水平、建设安装工程情况,仪器设备购置情况,资金到位、使用以及财务管理情况,产品质量、用户反馈意见、操作规程以及档案资料情况,项目实施与运行情况,项目效益与建设效果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等。 第六条(材料审核) 验收部门对验收申请文件和材料进行审核,符合验收条件的,验收部门在收到申请材料后3个月内,组成验收组进行现场验收;不符合验收条件的,验收部门在收到申请材料后1个月内对项目承担单位一次性提出具体整改要求。 第七条(验收组形成) 验收管理部门优先从市经济信息化委专项资金评审专家库内选择验收专家,确定专家组组长和成员。 验收组由3-5名工程、技术、财务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工程、技术专家必须具备高级职称,财务专家必须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或高级财会职称。 第八条(验收内容) 验收组对照项目计划任务书(在本办法发布之前立项的项目按照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进行以下内容的审核:(一)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项目规模、项目起止年限、固定资产投资等是否符合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或项目计划任务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