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对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对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对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对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章 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对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3.1 复习笔记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可贵构想

①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党政分开、建设新中国的基本构想;

②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地方性联合政府建立,中国共产党人已开始摆脱苏联影响,在初步独立探索中国未来通往社会主义之路;

③中共七大规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的新经验。

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看,毛泽东思想当时主要是明确认识了以下四个问题:a.纠正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犯过的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

b.确立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基本框架;

c.提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原则;

d.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人民代表大会为特点的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政体;以国营经济和农民合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有民族特点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文化,这构成了中国未来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基本蓝图。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对未来中国通往社

会主义的初步构想。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借鉴与创新以及随后出现的差错

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政治体制并不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而是借鉴中又有创新。同苏联模式相比,我国的政治体制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和优点:

a.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方式创建政治体制;

b.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特征的政治体制;

c.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制度。

②出现的差错:

a.1949年党在执政后节节胜利,对社会主义发展前景估计过于乐观,加上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受苏联模式影响,无法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b.在内外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过早地结束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急于及早过渡到社会主义;

c.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预计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的时间过渡到社会主义。实际只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就提前完成了三大改造,宣布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③针对差错采取的措施:

a.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等严重错误,促使中国共产党纠正因照搬苏联经验而出的缺点和偏差,进一步探索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b.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提出对苏联的错误“要引以为戒”,要正确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等;

c.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提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提出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繁荣,主张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④由于没有真正认清苏联模式的根本弊端,加上对国际局势的错误分析与判断,又缺少党内民主,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自1957年起逐渐转向“左”的方面:a.“以阶级斗争为纲”连续二十年之久,推行了一套比苏联模式更“左”的模式;

b.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制,给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夭折。

虽然历经坎坷和曲折,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

(1)解放思想,创新理论,奋力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①邓小平理论提出的背景

a.1976年10月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和推行“两个凡是”方针,阻碍人们解放思想、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阻碍拨乱反正工作。

b.1978年,理论界开始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第一,1977年5月,邓小平指出,必须“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两个凡是’不行”,“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第二,1977年年底,胡耀邦提出研究党史要以实践作为检验路线是非的标准;

第三,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第二天在《光明日报》上登载。一场关系到党的思想路线的原则争论广泛展开。

关于真理标准的争论,对于党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评价过去的工作,以及对全国各项工作的拨乱反正,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创造了思想条件。

c.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集中解决了几个重大问题:

第一,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要求全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第二,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三,确定了党的正确组织路线。彻底否定了极左的组织路线,把一批卓越的老同志选入中央领导机关;调整了中央的组织机构,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为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贯彻执行奠定了组织基础。

第四,恢复党的民主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扬党内民主以及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增强了团结。

第五,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六,指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基本方向。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商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克服党政企不分、以党

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健全考核、奖惩、升降等制度;重新确定按劳分配的原则,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的工作实现了历史性伟大转折。党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左”的错误,有步骤地解决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重新步入正轨。

e.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着重谈到要解决我国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领导职务终身制、个人专断、特权、官僚主义等严重弊端,要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

f.1982年9月1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二大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g.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大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邓小平理论的正式提出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大发展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推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属于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形态。是因为:

①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②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转为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③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④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0世纪90年代我国坚持深化改革、稳步健康发展的政策方针,较好地协调了改革、开放、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中国各项事业的进一步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余年间,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