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上册数学基础达标:配方法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上册数学基础达标:配方法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上册数学基础达标:配方法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上册数学基础达标:配方法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数学奥数题解题方法

奥数解题方法 借来还去 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人临终时决定把家里的17头牛全部分给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分得二分之一,二儿子分得三分之一,小儿子分得九分之一,但不能把牛杀掉或卖掉。三个儿子按照老人的要求怎么也不好分。后来一位邻居用“借来还去”法顺利地把1 7头牛分完了。 某汽水厂规定:用3个空汽水瓶可换一瓶汽水,某人买了10瓶汽水,问他总共可喝到几瓶汽水? 如果3个空瓶可换1瓶汽水,那么有2个空瓶就可喝到1瓶汽水。这是因为: 有了2个空瓶,再到别人那里“借来”1个空瓶,就可换来1瓶汽水,喝完把空瓶给别人“还去”,这时不欠不余。 10瓶汽水喝完后得10个空瓶, 10个空瓶又可换来5瓶汽水,总共可喝到“ 10+5=15”瓶汽水。 用字母表示数 方方、圆圆、丁丁、宁宁四个小朋友共有45本书,但是不知道每人各有几本书。如果变动一下:方方的减少2本,圆圆的增加2本,丁丁的增加一倍,宁宁的减少一半,那么四个小朋友的书就一样多。问:每个小朋友原来各有几本书? 解:设一样多是x本。 X+2+X-2+X ÷ 2+2X=45 X=10 方方:10+2=12 丁丁:10 ÷ 2=5 圆圆:10-2=8 宁宁:2X=20 逐步调整 你可以根据题中的部分条件,找到一个与正确答案比较接近的“准答案”,然后再对它进行修改或调整。这样一步一步地逼近,最后一定会得到符合题中所有条件的正确答案的。

转化 数学题常用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方法——转化。这种转化通常是指转化条件或问题,特别是转化题中的数量关系。 一个两位小数,去掉小数点后比原来的数大53.46。这个两位小数是多少? 一个数的99倍是53.46,求这个数。 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1,余数是3。如果把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相加,它们的和是2 25。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 题目中前一句话换个说法就是:被除数比除数的21倍还多3。再换个说法就是:被除数与除数的和比除数的“21+1”倍还多3。 题目中第二句话换个说法是:被除数与除数的和是225-(21+3)=201。 整个题目的意思换个说法就是:201比除数的22倍多3。从而可以先求出除数是:(20 1-3)÷22=9 可求出被除数是:21×9+3=192 假设 小华解答数学判断题,答对一题给4分,答错一题扣4分,她答了20道判断题,结果只得56分。小华答对了几题? 假设小华全部答对:该得4×20=80(分), 现在实际只得了56分,相差80-56=24(分), 因为答对一题得4分,答错一题扣4分,这样,一对一错相比,一题就差8分(4+4=8), 根据总共相差的分数以及做错一题相差的分数,就可以求出做错的题数:24÷8=3(题), 一共做20题,答错3题,答对的应该是: 20-3=17(题) 4×17=68(分)(答对的应得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把形如)0(≥a a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 ” 表 示二次根号。 2.最简二次根式:若二次根式满足: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3.化简: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4.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5.代数式:运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起来的式子,叫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0()(2≥=a a a )0(≥a a (2)==a a 2 )0(<-a a

(3))0,0(≥≥?=b a b a ab (乘法) (4))0,0(≥≥=b a b a b a (除法) 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叫做二 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要一元二次方程降次) 2、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 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2 =b 或b a x =+2)(的一元

初中数学奥数题和答案

初中数学奥数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如果a,b都代表有理数,并且a+b=0,那么() A.a,b都是0 B.a,b之一是0 C.a,b互为相反数 D.a,b互为倒数 答案:C 解析:令a=2,b=-2,满足2+(-2)=0,由此a、b互为相反数。 2.下面的说法中准确的是() A.单项式与单项式的和是单项式 B.单项式与单项式的和是多项式 C.多项式与多项式的和是多项式 D.整式与整式的和是整式 答案:D 解析:x2,x3都是单项式.两个单项式x3,x2之和为x3+x2是 多项式,排除A。两个单项式x2,2x2之和为3x2是单项式,排除B。 两个多项式x3+x2与x3-x2之和为2x3是个单项式,排除C,所以选D。 3.下面说法中不准确的是() A.有最小的自然数

B.没有最小的正有理数 C.没有的负整数 D.没有的非负数 答案:C 解析:的负整数是-1,故C错误。 4.如果a,b代表有理数,并且a+b的值大于a-b的值,那么() A.a,b同号 B.a,b异号 C.a>0 D.b>0 答案:D 5.大于-π并且不是自然数的整数有() A.2个 B.3个 C.4个 D.无数个 答案:C 解析:在数轴上容易看出:在-π右边0的左边(包括0在内)的整数只有-3,-2, -1,0共4个.选C。 6.有四种说法:

甲.正数的平方不一定大于它本身; 乙.正数的立方不一定大于它本身; 丙.负数的平方不一定大于它本身; 丁.负数的立方不一定大于它本身。 这四种说法中,不准确的说法的个数是()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答案:B 解析:负数的平方是正数,所以一定大于它本身,故丙错误。 7.a代表有理数,那么,a和-a的大小关系是() A.a大于-a B.a小于-a C.a大于-a或a小于-a D.a不一定大于-a 答案:D 解析:令a=0,马上能够排除A、B、C,应选D。 8.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为了使得到的方程和原方程同解,能够在原方程的两边() A.乘以同一个数

高中数学方法篇之配方法

高中数学方法篇之配方法 配方法是对数学式子进行一种定向变形(配成“完全平方”)的技巧,通过配方找到已知和未知的联系,从而化繁为简。何时配方,需要我们适当预测,并且合理运用“裂项”与“添项”、“配”与“凑”的技巧,从而完成配方。有时也将其称为“凑配法”。 最常见的配方是进行恒等变形,使数学式子出现完全平方。它主要适用于:已知或者未知中含有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二次代数式的讨论与求解,或者缺xy项的二次曲线的平移变换等问题。 配方法使用的最基本的配方依据是二项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将这个公式灵活运用,可得到各种基本配方形式,如: a2+b2=(a+b)2-2ab=(a-b)2+2ab; a2+ab+b2=(a+b)2-ab=(a-b)2+3ab=(a+b 2 )2+( 3 2 b)2; a2+b2+c2+ab+bc+ca=1 2 [(a+b)2+(b+c)2+(c+a)2] a2+b2+c2=(a+b+c)2-2(ab+bc+ca)=(a+b-c)2-2(ab-bc-ca)=…结合其它数学知识和性质,相应有另外的一些配方形式,如: 1+sin2α=1+2sinαcosα=(sinα+cosα)2; x2+1 2 x =(x+ 1 x )2-2=(x- 1 x )2+2 ;……等等。 一、再现性题组: 1. 在正项等比数列{a n }中,a 1 ?a 5 +2a 3 ?a 5 +a 3 ?a 7 =25,则 a 3 +a 5 =_______。 2. 方程x2+y2-4kx-2y+5k=0表示圆的充要条件是_____。 A. 1 41 C. k∈R D. k=1 4 或k=1 3. 已知sin4α+cos4α=1,则sinα+cosα的值为______。 A. 1 B. -1 C. 1或-1 D. 0 4. 函数y=log 1 2 (-2x2+5x+3)的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 A. (-∞, 5] B. [5,+∞) C. (-1,5] D. [5,3) 5. 已知方程x2+(a-2)x+a-1=0的两根x 1、x 2 ,则点P(x 1 ,x 2 )在圆x2+y2=4上,则实 数a=_____。

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配方法 (教案)

配方法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3.熟练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难点: 1.凑配成完全平方的方法与技巧. 2.如何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 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教学过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形式: (1)完全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0(a≠0) (2)不完全一元二次方程是:ax2=0,ax2+c=0(a≠0) 2.对于前两种不完全的一元二次方程ax2=0(a≠0)和ax2+c=0(a≠0),我们已经学会了它们的解法.特别是结合换元法,我们还会解形如(x+m)2=n(n≥0)的方程.下面我们来看一道例题. 例:解方程:(x-3)2=4(让学生说出过程). 解:方程两边开方,得 x-3=±2,移项,得x=3±2. 所以 x1=5,x2=1.(并代回原方程检验,是方程的根) 3.其实(x-3)2=4是一个完全的一元二次方程,我们把原方程展开、整理为一元二次方程. (x-3)2=4,① x2-6x+9=4,② x2-6x+5=0.③ 4.逆向思维: 我们把上述由方程①→方程②→方程③的变形逆转过来,可以发现,对于一个完全的一元二次方程,不妨试试把它转化为(x+m)2=n的形式.这个转化的关键是在方程左端构造出一个含未知数的一次式的完全平方式(x+m)2. 5.配方: 思考:在x2+2x上添加一个什么数,能成为一个完全平方(x+?)2 添加一项+1,即(x2+2x+1)=(x+1)2

又如:∵x2+4x= x2+2x?2 ∴添加2的平方,即x2+4x+22=(x+2)2 ∵x2+6x= x2+2x?3 ∴添加3的平方,即x2+6x+32=(x+3)2 所以,总结以上规律:对于x2+px,再添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就能配出一个含未 知数的一次式的完全平方式. 6.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先将左边化为(x±m)2形式) 例:解方程:x2-8x-9=0. 解:移项,得 x2-8x=9, 两边都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x2-8x+42=9+42, 配方,得 (x-4)2=25, 解这个方程,得 x-4=±5, 移项,得x=4±5. 即x1=9,x2=-1.(检验,是原方程的根) 根据例题我们可以得出配方法的定义: 先把方程中的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再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然后用直接开方法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解法叫做配方法. 例题解析: 例1:解方程:x2-8x-8=0. 分析:把方程左边配方成(x+m)2形式. 解:原方程移项,得x2-8x=8 方程左边配方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方程右边也添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得 所以, 例2:解方程:x2-8x+18=0 解:移项,得x2-8x=-18 方程两边都加(-4)2,得 x2-8x+(-4)2=-18+(-4)2 (x-4)2=-2. 因为平方不能是负数,x-4不存在 所以x不存在,即原方程无解. 例3:解方程:x2+2mx+2=0,并指出m2取什么值时,这个方程有解.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把形如)0(≥a a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 ” 表 示二次根号。 2.最简二次根式:若二次根式满足: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3.化简: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4.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5.代数式:运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起来的式子,叫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0()(2≥=a a a )0(≥a a (2)==a a 2 )0(<-a a

(3))0,0(≥≥?=b a b a ab (乘法) (4))0,0(≥≥=b a b a b a (除法) 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叫做二 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要一元二次方程降次) 2、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 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2 =b 或b a x =+2)(的一元

初三奥数竞赛题及答案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每道小题均给出了代号为 A, B, C, D 的四 个选项,其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里,不填、 多填或错填都得0分) 1如果a =-2 2,那么1 ―1 的值为【 C 1 2 -- 3 +a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满足不等式x 2 ? y 2 乞2x - 2y 的整数点坐标(x ,y )的个数为 【 】 (A ) 10 ( B ) 9 (C ) 7 ( D ) 5 解:B 解法一:x 2 y^2x 2y 化为 x-1 2 ? y -1 2 乞 2 因为 X 、y 均为整数,因此 X-1 2 ■ y —1 2 =0 或 x_1 2 ■ y_1 2 =1 或 x_1 2 ■ y_1 2 =2 解法二:x 2 ? y 2空2x 2y 化为x -1 2 ? y -1 2乞2它表示以点(1,1 )为圆心,.2为半径的 圆内,画图可知,这个圆内有 9 个 (0,2 )、(0,1 ) (0,0 ), (1,0 ), (1,1 ), (1,2 ), (2,0 ),(2,1 ), (2,2 ) X =1 \=0 x = 2 X=1 X =1 'x = \ = 2 'x = 0 或€ 或 € ■: y=1 7=1 y=1 y = 0 y = 2 片2 y = 2 :y = 分别解得 x = 2 所以共有9个整点 y = 0 (A) -.2 (B ) '.2 (C ) (D ) 2 2 解:时 3 a ^ 2 :九「 2 ",2 九「2 1 2 "因此原式= 2

配方法说课稿

配方法(第2课时) 姓名:周焕云 单位:郾城实验中学 时间:二零一零年十月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配方法》(第2课时),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我将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立足点,分以下七个方面来阐述本节课。 一、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要想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就要学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种基本方法,而且在以后讨论二次函数等数学概念时也离不开它。因此配方法在数学中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式子变形。它的背后隐含了创造条件实现划归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影响很大。 二、学情分析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出发,分析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学习热情高,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认知结构方面,已经掌握了完全平方公式、二次根式、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配方法的基本原理,体会转化思想。 2、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利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配方法的的探究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在前一节已掌握了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边是完全平方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本节课中研究的方程不具备上述结构特点,需要合理添加条件进行转化,即配方,而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类似的经验,因此,对配方法的探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策略及学法指导: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力求体现“类比---探究-----归纳”的模式,有计划的逐步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由于学生配平方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演示,总结配方规律,从而突破难点。

最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数学《配方法》教案

第2课时配方法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 理解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一步体验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 在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合作交流意识,培养探究精神,增强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要使一块长方形的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2,场地的长与宽各是多少? 思考如果设这个长方形场地的宽为xm,则长为,由题意可列出的方程为,你能将此方程化为(x+n)2=p的形式,并求出它的解吗? 【教学说明】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并通过思考,用类比、转化思想方法探索出解这类方程的一种方法,导入新课.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交流活动时间,达到探索新知的目的.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教学说明】让学生阅读第6~7页探究内容,再完成下面的“想一想”. 想一想1.下列各题中的括号内应填入怎样的数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1)x2+10x+( )=(x+ )2; (2)x2-3x+( )=(x- )2;

(3)x2-2 3 x+( )=(x- )2; (4)x2+1 2 x+( )=(x+ )2. 2.利用上述想法,试试解下列方程:(1)x2+10x+3=0; (2)x2-3x+1=0; (3)x2-2 3 x=4; (4)x2+ 1 2 x-7=0. 1.依次填入:(1)25;5;(2)9 4 , 3 2 ;(3) 1 9 ; 1 3 ;(4) 1 16 , 1 4 . 2.解:(1)原方程可化为:x2+10x=-3,配方,得x2+10x+25=-3+25,即(x+5)2=22,∴x+5=±22,即x1=-5+22,x2=-5-22; 试一试1.请说说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是怎样的?与同伴交流. 2.如果某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是1时,还能用配方法解这个一元二次方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 (3)掌握·=(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次根式(a≥0)的内涵.(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对(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2=a(a≥0)及=a(a≥0)的理解及应用.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1 二次根式3课时 21.2 二次根式的乘法3课时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2课时

初一奥数题及解答

初一奥数复习题 2.设a,b,c为实数,且|a|+a=0,|ab|=ab,|c|-c=0,求代数式|b|-|a+b|-|c-b|+|a-c|的值. 3.若m<0,n>0,|m|<|n|,且|x+m|+|x-n|=m+n,求x的取值范围.4.设(3x-1)7=a7x7+a6x6+…+a1x+a0,试求a0+a2+a4+a6的值. 5.已知方程组 有解,求k的值. 6.解方程2|x+1|+|x-3|=6. 7.解方程组 8.解不等式||x+3|-|x-1||>2. 9.比较下面两个数的大小: 10.x,y,z均是非负实数,且满足:

x+3y+2z=3,3x+3y+z=4, 求u=3x-2y+4z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1.求x4-2x3+x2+2x-1除以x2+x+1的商式和余式. 12.如图1-88所示.小柱住在甲村,奶奶住在乙村,星期日小柱去看望奶奶,先在北山坡打一捆草,又在南山坡砍一捆柴给奶奶送去.请问:小柱应该选择怎样的路线才能使路程最短? 13.如图1-89所示.AOB是一条直线,OC,OE分别是∠AOD和∠DOB的平分线,∠COD=55°.求∠DOE的补角. 14.如图1-90所示.BE平分∠ABC,∠CBF=∠CFB=55°,∠EDF=70°.求证:BC ∥AE.

15.如图1-91所示.在△ABC中,EF⊥AB,CD⊥AB,∠CDG=∠BEF.求证:∠AGD=∠ACB. 16.如图1-92所示.在△ABC中,∠B=∠C,BD⊥AC于D.求 17.如图1-93所示.在△ABC中,E为AC的中点,D在BC上,且BD∶DC=1∶2,AD与BE交于F.求△BDF与四边形FDCE的面积之比. 18.如图1-94所示.四边形ABCD两组对边延长相交于K及L,对角线AC∥KL,BD 延长线交KL于F.求证:KF=FL. 19.任意改变某三位数数码顺序所得之数与原数之和能否为999?说明理由. 20.设有一张8行、8列的方格纸,随便把其中32个方格涂上黑色,剩下的32个方格涂上白色.下面对涂了色的方格纸施行“操作”,每次操作是把任意横行或者竖列上的各个方格同时改变颜色.问能否最终得到恰有一个黑色方格的方格纸? 21.如果正整数p和p+2都是大于3的素数,求证:6|(p+1).

中学数学 配方法 练习题

21.2.2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 教学目标 1、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2、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解题步骤. 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难点: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 【课前预习】 导学过程 阅读教材部分,完成以下问题 解下列方程 (1)3x2-1=5 (2)4(x-1)2-9=0 (3)4x2+16x+16=9 填空: (1)x2+6x+______=(x+______)2;(2)x2-x+_____=(x-_____)2 (3)4x2+4x+_____=(2x+______)2.(4)x2-x+_____=(x-_____)2 问题:要使一块长方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cm,并且面积为16cm2,场地的长和宽应各是多少?

思考? 1、以上解法中,为什么在方程x 2+6x=16两边加9?加其他数行吗? 2、什么叫配方法? 3、配方法的目的是什么? 这也是配方法的基本 4、配方法的关键是什么? 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 (1)2x 2-4x-8=0 (2)x 2-4x+2=0 (3)x 2-21x-1=0 (4)2x 2+2=5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课堂活动】 活动1、预习反馈 活动2、例习题分析 例1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 (1)x 2-8x+1=0 (2)2x 2+1=3x (3)3x 2-6x+4=0

初中数学方法篇一:配方法

数学方法篇一:配方法 把代数式通过凑配等手段,得到完全平方式,再运用完全平方式是非负数这一性质达到增加问题的条件的目的,这种解题方法叫配方法. 【范例讲析】 1.配方法在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的应用 在求二次根式中的字母的取值范围时,经常可以借助配方法,通过平方项是非负数的性质而求解。 例1、二次根式322+-a a 中字母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经过配方,观察被开方数,然后利用被开方数必须大于等于零求得所需要的解。 2.配方法在化简二次根式中的应用 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中,也经常使用配方法。 例2、化简526-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题型b a 2+一般可以转化为y x y x +=+2 )((其中? ??==+b xy a y x )来化简。 3.配方法在证明代数式的值为正数、负数等方面的应用 在证明代数式的值为正数或负数,配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例3、不管x 取什么实数,322-+-x x 的值一定是个负数,请说明理由。 点评:证明一个二次三项式恒小于0的方法是通过配方将二次三项式化成“2a -+负数”的形式来证明。 4.配方法在解某些二元二次方程中的应用 解二元二次方程,在课程标准中不属于考试内容,但有些问题,还是可以利用我们所学的方法得以解决。 例4、解方程052422=+-++y x y x 。 点评:把方程052422=+-++y x y x 转化为方程组???=-=+010 2y x 问题,把生疏问题转化为熟悉 问题,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正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5.配方法在求最大值、最小值中的应用 在代数式求最值中,利用配方法求最值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求出所要求的最值。 例5、若x 为任意实数,则742++x x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配方法是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一种方法,也是推导求根公式的工具,同时也是求二次三项式最值的一种常用方法。 6.配方法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中的应用 配方法是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一种方法,也是推导求根公式的工具,并且也是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其用途相当广泛。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中也经常要应用到配方法。 例6、证明:对于任何实数m ,关于x 的方程()22231470x m x m m +-+--=都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点评:利用判别式证明方程根的情况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其实质上判断判别式的正负,一般都可以利用配方法解决。 7.配方法在恒等变形中的应用 配方法在等式的恒等变形中也经常用到,特别是含有多个二次式时,经常把他们分别配方,转变为平方式。然后再进行解决。 例7、已知ac bc ab c b a ++=++222又知a 、b 、c 为三角形的三条边, 求证:该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点评:配方法在等式恒等变形中的应用,经常会让我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简介_新课标_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简介 十四中 任彦彦 九年级上册包括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旋转、圆、概率初步五章内容,学习内容具体分配如下: 第21章 二次根式 约9课时 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 约13课时 第23章 旋转 约8课时 第24章 圆 约17课时 第25章 概率初步 约14课时 一、 教科书内容安排 1.二次根式 学生在这一章,首先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1)a 是一个非负数; (2))0()(2≥=a a a ; (3) a a =2 (a≥0). 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掌握如下法则: b a ab ?= (a≥0,b≥0), b a b a = (a≥0,b>0)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 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 2. 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 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3.旋转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探索了它们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进行图案设计。本书中图形变换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旋转。“旋转”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变换,探索它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4.圆 在“圆”这一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圆,探索它的性质,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的解决图形问题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主要内容有:圆及其有关概念,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正多边形和圆,弧长和扇形面积。 5.概率初步 掌握概率的初步知识,学生还会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主要内容有:通过掷币问题引出概率的概念,用列举法求概率,利用频率估计概率,课题学习 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 二 章节知识结构框图及目标

九年级数学上教材内容概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 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0). (3(a≥0,b≥0); a≥0,b>0)(a≥0,b>0).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 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 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 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a≥0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a≥02=a(a≥0(a≥0)的理解及应用. 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1 二次根式3课时 21.2 二次根式的乘法3课时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2课时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小学数学升初中奥数题

小学数学升初中奥数题 1. 甲、乙、丙三人在A、B两块地植树,A地要植900棵,B地要植1250棵.已知甲、乙、丙每天分别能植树24,30,32棵,甲在A地植树,丙在B地植树,乙先在A地植树,然后转到B地植树.两块地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乙应在开始后第几天从A地转到B地? 2. 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5,15,24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10头牛吃3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28头牛吃45天,问第三块地可供多少头牛吃80天? 3. 某工程,由甲、乙两队承包,2.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800元;由乙、丙两队承包,3+3/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500元;由甲、丙两队承包,2+6/7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600元.在保证一星期内完成的前提下,选择哪个队单独承包费用最少? 4. 一个圆柱形容器内放有一个长方形铁块.现打开水龙头往容器中灌水.3分钟时水面恰好没过长方体的顶面.再过18分钟水已灌满容器.已知容器的高为50厘米,长方体的高为20厘米,求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和容器底面面积之比. 5. 甲、乙两位老板分别以同样的价格购进一种时装,乙购进的套数比甲多1/5,然后甲、乙分别按获得80%和50%的利润定价出售.两人都全部售完后,甲仍比乙多获得一部分利润,这部分利润又恰好够他再购进这种时装10套,甲原来购进这种时装多少套? 6. 有甲、乙两根水管,分别同时给A,B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池注水,在相同的时间里甲、乙两管注水量之比是7:5.经过2+1/3小时,A,B两池中注入的水之和恰好是一池.这时,甲管注水速度提高25%,乙管的注水速度不变,那么,当甲管注满A池时,乙管再经过多少小时注满B池? 7. 小明早上从家步行去学校,走完一半路程时,爸爸发现小明的数学书丢在家里,随即骑车去给小明送书,追上时,小明还有3/10的路程未走完,小明随即上了爸爸的车,由爸爸送往学校,这样小明比独自步行提早5分钟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全部步行需要多少时间? 8. 甲、乙两车都从A地出发经过B地驶往C地,A,B两地的距离等于B,C两地的距离.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80%.已知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1分钟,但在B地停留了7分钟,甲车则不停地驶往C地.最后乙车比甲车迟4分钟到C地.那么乙车出发后几分钟时,甲车就超过乙车. 9. 甲、乙两辆清洁车执行东、西城间的公路清扫任务.甲车单独清扫需要10小时,乙车单独清扫需要15小时,两车同时从东、西城相向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清扫12千米,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10. 今有重量为3吨的集装箱4个,重量为2.5吨的集装箱5个,重量为1.5吨的集装箱14个,重量为1吨的集装箱7个.那么最少需要用多少辆载重量为4.5吨的汽车可以一次全部运走集装箱? 小学数学应用题综合训练(02) 11. 师徒二人共同加工170个零件,师傅加工零件个数的1/3比徒弟加工零件个数的1/4还多10个,那么徒弟一共加工了几个零件? 12. 一辆大轿车与一辆小轿车都从甲地驶往乙地.大轿车的速度是小轿车速度的80%.已知大轿车比小轿车早出发17分钟,但在两地中点停了5分钟,才继续驶往乙地;而小轿车出发后中途没有停,直接驶往乙地,最后小轿车比大轿车早4分钟到达乙地.又知大轿车是上午10时从甲地出发的.那么小轿车是在上午什么时候追上大轿车的. 13. 一部书稿,甲单独打字要14小时完成,,乙单独打字要20小时完成.如果甲先打1小

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

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 掌握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过程. 2.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3.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4. 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教学重点 1. 掌握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过程,明确各种解法的来源和特点. 2.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1. 在具体问题时,如何根据方程的特点恰当选择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2.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时安排 7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21.2.1 配方法(1).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实例,合作探讨,建立数学模型,掌握直接开平方法的的基本步骤. 3.在经历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 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n)2=p(p≥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 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p的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n)2=p(p≥0)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一桶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 500 dm2,李林用这桶油漆恰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你能算出盒子的棱长吗? 通过问题,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汇报解题过程和步骤. 设其中一个盒子的棱长为x dm,则这个盒子的表面积为6x2 dm2,根据一桶油漆可刷的面积,列出方程

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配方法练习

配方法练习 1 .若方程能化成x2= p(p> 0)或(mx + n)2= p(p > 0)的形 式, 贝U x= __ 或mx + n = _____ 2 .方程(x + n)2= m有解的条件是_______ . 知识点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 p(p >0的一元二次方程 1 . (3 分)一」元二次方程X2—4= 0的根为() A. x = 2 B. x = —2 C. x i= 2, X2=—2 D . x= 4 2. (3分)方程5y2—3= y2+ 3的实数根的个数是() A. 0个 B. 1个 C. 2个D . 3个 3 . (3 分)一」元二次方程x2= 7的根是__________ 4 . (3分)若代数式3x2—6的值为21,则x的值是— 5 . (8分)解方程:

x +(1)2y2—100= 0 ; ⑵(x + 6)(x —6) = 64.

知识点2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 n)2= p(p > 0的一元二次方程 6. (3分)一元二次方程(x+ 6)2= 36可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其中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是 6 = 6,则另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是() A. x—6= 6 B. x—6 =—6 C.x+ 6= 6 D. x+ 6=—6 7. (3 分)若3(x + 1)- -48= 0,贝U x的值等于() A. ± 4 B. 3 或—5 C.—3或5 D. 3 或5 8. (3分)卜列方程 中,不能用直接开平方法的是( ) A. x2—3 = 0 B.(x—1)2— 4 = 0 C.x2+ 2x= 0 D. 2 2 (x—1)2= (2x+ 1)2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4.若(X2+ y2—1)2= 4,贝y x2+ y2 = ______ . 15?在实数范围内定义一种运算“*”,其规则为a*b = a2—b2.根据这个规则,方程 =0的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 (x + 2)*5

九年级数学奥数题

初三奥数题 第 一 试 一. 选择题.(每小题7分,共42分) ( )1.在112,,0.2002,(3222),722n n π----(n 是大于3的整数)这5个数中,分数的个数为: (A)2 (B)3 (C)4 (D)5 ( )2.如图1,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256,点F 在AD 上,点E 在AB 的延长线上,Rt ΔCEF 的面积为 200,则BE 的长为:(A)10 (B)11 (C)12 (D)15 ( )3.已知,,a b c 均为整数,且满足2223 a b c +++<32ab b c ++.则以,a b c b +-为根的一元二 次方程是:(A)2320x x -+= (B)2280x x +-= (C)2450x x --= (D)2230x x --= ( )4.如图2,在Rt ΔABC 中,AF 是高,∠BAC=90O ,且 BD=DC=FC=1,则AC 为: (A)32 (B)3 (C)2 (D)33 ( )5.若222a b c a b c k c b a +++===,则k 的值为: (A)1 (B)2 (C)3 (D)非上述答案 ( )6.设0,0,26x y x y ≥≥+=,则224363u x xy y x y =++--的最大值是: (A)272 (B)18 (C)20 (D)不存在 二. 填空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方程222111013x x x x ++=+的实数根是 . 2.如图3,矩形ABCD 中,E,F 分别是BC,CD 上的点,且 2,3,4ABE CEF ADF S S S ===V V V ,则AEF S V = . 3.已知二次函数2 (1)y x a x b =+++(,a b 为常数).当3x =时,3;y =当x 为任意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