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疼痛共情的fmri研究综述

疼痛共情的fmri研究综述

疼痛共情的fmri研究综述
疼痛共情的fmri研究综述

对于疼痛共情的FMRI研究

摘要:共情这种能够共享他人感受的能力,在我们的社会情感生活中十分重要。近年来研究者们对于疼痛的共情做了比较深入的FMRI研究。研究发现观察者间接感受疼痛激活的网络包括了直接感受疼痛激活的网络,尤其是在脑岛和扣带前回皮质。这些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共情是建立在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情感表征的共享网络机制上的。此外,共情还与环境有关,共情可以引起深层次的与社会认知相关网络的激活。脑岛与扣带前回的活动可以映射到负责表现和预测自我以及他人感受的区域,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产生维持自我平衡的适应性行为。

关键词:社会神经科学脑岛扣带前回皮质fmri 情绪疼痛

引言:共情是人类情绪体验和社会合作中一个“残酷”的组成因素。和我们亲近的人乃至

陌生人共享情绪状态的能力使我们能够理解并预测他人的感受,动机和行为。前人关于共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范畴(Batson 2009,de Vignemont & Singer 2006, Eisenberg 2000,Hoffman 2000),而最近,社会神经科学则为我们提供了以大脑为基础的重要的新视角来研究共情。在这篇综述里我们列出了通过脑成像技术获得的主要成就。研究者们应用fmri技术得到了大量重要的结论。这些结论普遍认为我们在观察其他人的感情状态时激活的大脑网络包括了对这些情感状态自身之前的体验所激活的网络,这证明了共情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共享的网络机制的观点。(de Vignemont & Singer 2006,Keysers & Gazzola 2007, Preston & de Waal,2002).特别的,研究者们发现前脑岛(AI)和背前及前中扣带回皮质(dACC/aMCC)在我们对于厌恶,愉悦或者不快,以及对于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疼痛,尴尬等情绪的间接体验和反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Figure 1a).根据AI,dACC和aMCC的结构和功能的连结模式以及他们对于感觉,情绪和认知过程的参与,研究者们认为这些区域可能主要负责产生对实际和预测中的他人及自己的情绪体验以及适应性反馈。这些一般性的过程使得共情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此外,关于社会认知的网络机制可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灵活的组合的证据也同样值得重视。本篇综述还总结了那些以多个因素来调整甚至中和了共情的研究。举个例子,有证据表明共情的反馈可以被相反的动机体系,比如复仇的欲望或者幸灾乐祸来中和掉。这些动机激活的脑区与奖励加工激活的脑区十分接近。最后,我列出了一些关于未来研究的设想。

共情的定义

尽管对共情的研究在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有着很长的历史,(Batson 2009,Eisenberg 2000, Eisenberg & Fabes 1990,Hoffman 2000, Wispe 1986),人们对于共情依然没有一个公认通用的定义,它应该被归于哪种现象至今仍然有待讨论(Batson 2009, Blair 2005, de Vignemont &Singer 2006, Preston & de Waal 2002).但是前人在确定共情概念上的工作为经验主义研究中的自我

测量和有控制的对人们共情状态的观察实验的设计和解释说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实验的结论中,尤其是那些研究共情的脑加工过程的实验,加深了我们对社会合作与个体内部感受状态交互发挥作用这一现象的理解,并最终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共情的概念。

一个较为确切的观念认为只有当人们观察到或者想象到其他人的和自己先前经验相同的情感状态时才会产生共情。(de Vignemont& Singer 2006, Singer & Lamm 2009)。这种观念同样暗示了目标的情绪体验是我们情绪体验的源头。这种对共情的解读涵盖了情感共享,自我认知和自我与他人的区分等多个因素。因此,共情与像情绪传染,情绪模仿这些仅仅涉及基本的共享的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实际上,无论是情绪传染还是情绪模仿都不要求对情绪体验是否来自于自己体验或者由他人触发的区分。情绪传染,举例说明就是当你看到自己的好友很窘迫时,你也会感到窘迫,这是一种自我中心的并且对于观察者的负性的反馈(Eisenberg& Fabes 1990)。相反的,在共情的体验中,同情,或者关心,这些不同的反馈包括了一种对他人不幸遭遇的担心,并且会引起想要去减轻这种痛苦的动机(Baumeister & Vohs 2007, Klimecki & Singer2012, Singer & Steinbeis 2009).这种动机在之后可能会被转化为亲社会行为(Batson et al. 2007). 或者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与此同时,相反的,情绪传染和共情也可能引起痛苦的、窘迫的反应,这些反应可以导致以保护自己为目的而远离负面情绪的退缩的行为(Klimecki & Singer 2012).

大脑中的共情

在他们2002年发表的关于共情的文章中,Preston 和de Waal提出猜想:在他人具有一定的情绪状态下,我们对他人的的观察和想象会自动的引起观察者相对应的表现,并伴随着其自主的,不受意志支配的,躯体的反应。(Preston & de Waal 2002).这个假设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行为和知觉间通过一个编码体系形成了一个紧密的连结(Prinz 1984, 2005).。此外,镜像神经学发现,一组位于猴子运动前区和顶叶皮质的神经将在执行和观察行为时被激活,这为行为理解领域内的共享表征提供了一种神经机制的解释。(Gallese et al. 2004, Keysers & Gazzola 2007,Rizzolatti et al. 2001).后来那些主要基于FMRI技术的研究,发现了大脑会对各种各样的情绪状态共情,比如疼痛(Morrison et al. 2004,Singer et al. 2004),厌恶(Benuzzi et al. 2008,Jabbi et al. 2007, Wicker et al. 2003),恐惧(deGelder et al. 2004),焦虑(Prehn-Kristensenet al. 2009),愤怒(de Greck et al. 2012),悲伤(Harrison et al. 2006),愉悦( Jabbi et al.2007),奖励(Mobbs et al. 2009),以及更高级别的情绪,比如社会拒绝(Masten

et al. 2011)和尴尬(Krach et al.2011)。这些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共情激活的脑区和加工自己的状态所激活的脑区是类似的,也就是说,我看到别人疼和我自己疼,激活的脑区是相似的。在接下来的部分,我将主要介绍对于疼痛共情进行FMRI研究的成果。

对于疼痛的共情

近年来,对疼痛的共情常常被研究,主要是因为疼痛引起的共情反应比较稳定连续:亲身经历的疼痛通常令人厌恶,不止如此,他还会唤起减轻这种负性刺激的反应的动机。(Price 2000),并且可以激发对同种族个体的不同方式的警告(Craig 2004)。此外,观察在痛苦中的他人可以引起人帮助的动机,并且对于观察者本身来讲,这种共情体验通常是不愉快甚至痛苦的。(Hein et al. 2010)。最后,关于疼痛的神经回路相对来讲比较简单易懂。(Apkarian et al. 2005, Bushnellet al. 1999, Craig 2003, Peyron et al. 2000,Rainville 2002; Duerden & Albanese 2012).亲身经历的疼痛持续的激活位于运动前区和额叶前部,初级和次级体感皮层,dACC/aMCC,还有脑岛,以及丘脑和脑干区的网络,比如PAG (Apkarianet al. 2005, Bushnell et al. 1999, Derbyshire2000, Peyron et al. 2000, Rainville 2002,Duerden & Albanese 2012).。另外,还有少部分没有那么持续的激活,可以在杏仁核和小脑中被检测到(Apkarian et al. 2005,Duerden &

Albanese 2012)。这些脑区接受平行的信号输入,这些输入来自于多重的反应疼痛的通路(Apkarian et al. 2005)。体感区和相邻的后脑岛被认为在疼痛中可以编码那些更具有感觉辨别能力的部分。一个案例研究发现,一个在中央后回和顶叶厣,包括S1和S2区有着严重损伤的患者,失去了疼痛知觉的辨别能力,他没有明显的疼痛消失的知觉。(Ploner et al. 1999)。S2的反应被认为与客观刺激的强烈程度相关,但是与情感的评价无关(Maihofner et al. 2006)。其他的研究表明在S2的亚区和后脑岛对于对身体对侧刺激的反应强于对身体同侧的反应(Bingelet al. 2003). 相反的,像AI,dACC/aMCC这些区域被认为更多的会去编码在情感动机维度上的疼痛(Price 2000)。

ACC和脑岛反应的不同,不止在于输入的负性函数的不同,还在于客观的感受到的疼痛的函数不同(Kong et al. 2008)。在ACC中,活跃度和疼痛带来的不愉快感的等级呈正相关(Rainville et al. 1997)。但是与刺激强度并没有显著的相关(Peyron et al. 2000)。此外,ACC和脑岛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可以被情绪的前后联系影响,这表明了情感区域内部相互影响的效应(Phillips et al. 2003)。为了研究大脑对疼痛共情的反应,Singer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那些被伴侣陪同的女性。在一种情况下,女性们躺在机器里,接受一个电极条在她的手部进行疼痛的刺激。另一种情况下,男性伴侣们坐在机器旁边,他们的手能通过一面镜子被女性看到,然后由他们接受电击。在这两种情况下,抽象的视觉线索告诉女性是谁在接受电击(自己/伴侣)。研究者们观察到当女性被直接电击时,她们的AI, dACC,脑干和小脑处被激活。并且,最重要的,当她们通过看到他人的面部表情或者正在接受疼痛刺激的肢体,从而间接的感受到她们伴侣的疼痛时,激发了相同的脑区。直接感受到疼痛时激活的脑区与间接感受到疼痛刺激激活的脑区的一致性支持了共情中了共享表征的假设。更精确的进行分析,应用统计的连结分析,几个研究探究了亲身感受的疼痛与共情中的共享到的疼痛引起的脑区激活程度。在一个组内的被试中比较两种情况的平均激活模式,重叠的部分位于脑岛和扣带回( Jackson et al. 2006, Morrison et al. 2004, Singer et al.2004)。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发现,Morrison和Downing研究了解剖状态下被试个体的的FMRI信号,通过图像分析使混淆最小化。他们观察了11个被试中的6人直接和间接刺激下的aMCC激活重叠情况。他们发现重叠部分和不重叠部分的交界区域在两种情况下被同时激活。虽然他们的发现同样表明了亲身感受的疼痛和共情激活的脑区有分歧,但是他们认为,这项研究更多的支持了共享的表征在共情中重要的地位。

但是,voxel-wise的连结并不能从神经层面充分的表明共享的表征,在FMRI实验中一个典型的立体像素有着每边3mm的分辨率,并且,他的信号可能与不同的神经种类中的上千个神经相关。未来的研究有赖于fmri技术的改良或者研究者们对多重模式的分析可以更加有选择的调查特定神经种类的共同的激活(Norman et al. 2006)。事实上,在最近的多重立体像素模式分析中,当我们看到其他人的手受到疼痛刺激时,与我们自身受到疼痛刺激相比较,AI双侧区域显示的皮层的激活的空间分布是相似的。这为两种情况下涵盖了相似的神经种类这一假说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力的证据(Corradi-Dell’ Acquaet al. 2011)。在体感区域,对他人疼痛的共情反应没有那么持续。应用TMS(经颅磁刺激,可以短暂的抑制某个脑区的活动),Avenanti和他的同事们证实了,观看针头刺入某只特定的手,会减少观察者等同的肌肉神经的兴奋性,这与直接感受疼痛触发的冻结反应相类似。这个肌肉神经兴奋性的减弱与对疼痛强度评价有相关,与疼痛产生的不快感的评价无关。更重要的是,当参与者们看到棉花签触碰到同一块肌肉或者针管刺到另一块不同手的不同部位,或是脚或是一只番茄时,没有任何相似的效应出现。因此,虽然这项研究没有直接的给出体感皮层的激活,但是他表明了集中注意地观看其他人身体部位被施加疼痛会干扰体感的加工过程。

最近Lamm和她同事所做的关于32项共情的fmri研究的元分析证实了观察他人的疼痛会最稳定的激活AI,然后延展到IFG和dACC/aMCC(Figure 1a)。此外,通过将先前的实验分类

为通过抽象视觉线索来知觉他人疼痛( Figure 1b)和直接通过他人身体受到疼痛刺激的图片来知觉间接疼痛两种(Figure 1c) (Lamm et al. 2011),这个研究产生了大量的,更深层的观点:关于体感区域在共情中的地位。事实上,根据基于线索的设计,S1和S2在被刺激的双手对侧的激活,被发现只在与自己相关的刺激中出现,而不在间接的疼痛体验中出现。相反的,基于图片的设计在与他人相关的情景下,S1和S2都被激发了相应的活动。但是,相似的活动在非疼痛的刺激下也被引发出来,而且不是单侧的相对于某个特定的半球。这些结果因此表明了有时一些在基于图片的共情中观察到的体感激活可能是出于不确定的,基于身体部位对触碰的知觉和动作而不是出于对疼痛的共情本身(forsimilar arguments, see Keysers et al. 2010).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只是想象其他人的痛苦是不会引起共情的。(Decety, J. 2013)

通过元分析直接比较两种设计类型的激活模式,Lamm和他的同事们还揭示了一个在分布的网络共同激活方面的重要分歧。事实上,线索为基础的研究优先的激活像PFC,STC,和后部的区域,比如TPJ,PCU/PCC(Figure 1d) (Lamm et al. 2011)。这些区域通常被认为在与思维理论或者思维相关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Frith & Frith 2003, Van Overwalle 2009;Saxe & Kanwisher 2003; Mitchell 2009)。但是也同样与自我参照过程和白日梦过程相关联(Buckner &Carroll 2007, Christoff et al. 2009, Mason et al 2007, Schooler et al. 2012)。另一方面,基于图片的研究显示相关的激活增长,主要出现在背外侧的和背中线的PFC,IPC和IFG(Figure 1e)中,还包括了一个与人类部分相同的猴子的镜像神经网络相重叠的部分。(Gallese et al. 2004, Keysers & Gazzola2007, Rizzolatti et al. 2001)。连同共情中共享的网络,两个被称为镜像神经的网络以及思维的网络在目前的社会神经科学领域关于人类如何成功的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信仰和感受方面给出最了具有影响力的解释(Frith & Frith 2006, Keysers & Gazzola 2007,Singer 2006).事实上,镜像神经网络在额下回,腹侧和背侧前运动,以及顶下小叶区域的计算过程被认为负责收集对动作的模仿和目标导向动作的动作信息。这些认知——动作循环可能会成为一个描绘当前情况的基础(Gallese et al. 2004, Keysers &Gazzola 2007)。而且可能最终会依次的进入像AI这样的区域来预测刺激带来的情感后果。基于线索的范式,另一方面,则更可能触发更加内部的收集的加工过程,因为他人的疼痛并没有明确的展示。于是,情境和他的后果依次的需要通过思维形象化和先前的知识来推断,这一过程与内侧前额叶和顶叶以及颞顶相关联(Frith & Frith 2003, Mitchell 2009,Van Overwalle 2009)。因此,除了证实了脑岛和扣带回区域在情感共享方面的重要作用外,Lamm和他的同事们得到的元分析结果还表明了这个过程可能包括了灵活变化的镜像神经或者思维网络的激活,这些变化依靠着特殊的情况和环境中可利用的信息产生。

脑岛和扣带前回

研究发现,脑岛和扣带前回是共情激活的主要两个区域。下面,我将就这两个区域进行具体介绍。

脑岛

脑岛在感觉,情绪和认知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脑岛为大脑的岛叶,呈三角形岛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叶、顶叶和颞叶所掩盖。脑岛影响脑干的自动功能。比如,屏住呼吸时,脑岛的神经冲动会抑制髓质的呼吸中枢,脑岛同时还处理味觉信息。

在对灵长类动物的示踪实验显示,AI与额叶前部的区域连结密集,比如OFC(眼窝前额皮质),背外侧的PFC,颞边缘区域,比如颞极,海马旁的皮质,杏仁核,扣带回皮质,以及丘脑皮层下的目标,基底的神经中枢还有脑干(Amaral & Price 1984,Augustine 1996, Fudge et al. 2005, Mesulam& Mufson 1982b, Mufson & Mesulam 1982). 脑岛不同的部分彼此之间高度相关连结,使得信息流可以在前部和中后部双向流通(Craig 2009)。动物的各模式的连结最近被人们用制图法和静息状态的FMRI的信号重新做了出来。这些模式暗示了一个中心法则,尤其是在AI,在集成的感受性和情感的信息方面。根据Craig的模型,身体生理状态的信息被映射到脑岛更后部的位置,并且随后被表现在脑岛中(Cerliani et al. 2012, Nanetti et al. 2009)

扣带前回皮质

扣带回是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沟与胼胝体沟之间的脑回,属于边缘系统的皮质部分。扣带回的前部(即24区)与躯体运动区和躯体感觉区有联系。长期以来,扣带回皮质被认为是边缘系统中认知,情感和运动控制过程的中心。边缘系统在腹侧,背侧和后测包围着

胼胝体,它包含着至少4个细胞结构的区域,即ACC,MCC,PCCA和扣带皮质(Vogtet al. 2005).。就像研究者们在动物示踪数据和示踪图以及人类fmri信号所得的结论那样,这些区域在连结方面有所不同(Beckmann et al. 2009, Margulies et al. 2007,Vogt & Pandya 1987).。在每个区域内部,连接模式也都显著的不同。由于ACC与侧面和眼窝的PFC以及颞边缘区域密集的连结(Pandya et al. 1981, Vogt & Pandya1987),dACC/aMCC在尾部的分离表明了一个与运动区域相关的增长的功能连结(Margulieset al. 2007).。这个区域接受从疼痛增强通路传来的直接的任务(Dumet al. 2009),并且他和脑岛(Mesulam & Mufson 1982b, Mufson &Mesulam 1982, Vogt & Pandya 1987),杏仁核(Morecraft et al. 2007),腹侧纹状体(Kunishio & Haber 1994)以及PAG (Hardy& Leichnetz 1981).相互连结。除了疼痛和共情的直接经历,其他的负性情绪状态和预测方法也会激活dACC/aMCC(Buchel et al. 1998,Ploghaus et al. 1999, Porro et al. 2002).。另外,dACC/aMCC被包含在不同的注意和认知的要求任务中暗示了这个区域可能可以实现对大量区域范围的一般性的监控和控制过程(Paus 2001)。对939个示踪图的元分析表明dACC/aMCC 在对负性情绪,疼痛以及认知的控制加工时被重叠的激发(Shackman et al. 2011)。研究者们还认为这个区域综合了未习得的和习得的强化刺激。这可能会造成运动中枢负责表达情感和执行目标导向性行为的适应性反馈产生偏差。并且最终导致行为的不确定性。

内感受性网络的相互作用

AI和ACC/MCC在不同分布的,灵活的网络中拥有一个紧密的功能性的关系(Craig 2009,Devinsky et al. 1995, Medford & Critchley2010, Seeley et al. 2007, Sridharan et al. 2008,Taylor et al. 2009)。在他们的文章中,Devinsky和他的同事们指出AI和ACC/MCC,与边缘系统和一些皮层下的区域,比如OFC,杏仁核,PAG以及腹侧纹状体,形成了一个一致连贯的网络,这个网络可以评价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动机内容,以此来管理前后相关联的行为(Devinsky et al. 1995)。Medford和Critchley最近指出,当AI形成一个以自我觉知为基础的系统的入口时,这些整体的全面的情感状态最终将会体现在ACC中,并由ACC进行控制,筛选以及准备合适的反馈。实际上,AI和ACC/MCC之间紧密的功能性联系最近被静息电位下FMRI相关分析所证明。研究者认为这个联系可能会使特定的内感受器的信息一体化。应用FMRI信号的Granger因果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特定的网络可能会在其他比较不相关的任务执行时激活的网络,比如背外侧的PFC和后顶叶和一些默认模式网络,比如腹正中的PFC 和PCU这些通常下会在独立思考,自卫,和白日梦的情况下更活跃的网络之间转换(Buckner & Carroll2007, Christoff et al. 2009, Mason et al. 2007,Schooler et al. 2012, Smallwood & Schooler2006).。最近,Singer, Critchley,和Preuschoff为神经经济学关于AI在不确定加工过程中作用的报告提供了一个框架。事实上,这些研究同样显示AI在处理危机和危机预测误差以及决策的不确定中被激活(Grinband et al. 2006, Huettelet al. 2006, Kuhnen & Knutson 2005, Pauluset al. 2003, Preuschoff et al. 2008).。根据这个模型,AI整合了具体模式的信息,这些信息从大量的感觉状态以及在个人风险偏好和前后关联的不确定的信息中来。这些计算过程被认为对当前的和可预测的感觉状态的收集起作用,并且可能最终促进在情感区域中作为在不确定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的基于误差的学习。这些AI中的表征使得情感预测不仅和自身相关,还和预测他人情感状态相关。最后,脑岛计算可以由评价区域供给,比如OFC 和腹侧纹状体,并且还可以由ACC来提供反馈筛选和控制。AI和ACC强烈的相互关联以及他们在综合的功能性的网络中轴心一样的位置,同样让他们可以理想的整合具有前后关联的内感受性的输入信息到整体的感受状态,并最终达到决策和行为的整合(Singer et al. 2009, Singer &Lamm 2009).。和他人的共情因此可能与AI和ACC在上文提到的产生对他人的感受状态的,具有确定计算的模型相关,因而可以使人能够预测并且理解他人的社会性和情感性的行为。AI和ACC包含一种特殊的梭形细胞,Von Economo 神经(Allman et al. 2010, Craig 2009,

VonEconomo 1926)。他们相较于其他细胞更大的尺寸和比较简单的树枝状的形态,使得AI 和ACC之间适合快速的交流,以及对情感状态,动机,控制和处于不断变化的背景中的行为能快速的整合在一起(Allman et al.2010).。比较组织学的研究发现这些细胞在成人的体内有很多,在婴儿,猿类,大象和鲸鱼体内要少一些(Allman et al. 2010).。并且,根据研究者们观察到的,这些细胞在额颞叶痴呆(一种神经组织退化障碍,表现为功能性共情障碍和社会情感缺乏)患者中被有选择的破坏。因此一些研究者认为Von Economo神经在共情,社会认知,和自我控制上起着重要的作用(Allman et al. 2010, Craig,2009)。

从各个研究中我们看到AI和ACC在不同的情况下被频繁的激活,他们结构上的关联表明这两部分可能负责整合从一系列不同的可以自由选择适应性反馈的区域中得来的信息。事实上,在共情的研究领域内,充足的数据表明了在AI中大量间接体验的反馈以及后续的可观察的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因素整合解释,比如人格和前后联系的处境(Figure 3).。

Figure3

研究展望

前人对于共情的研究多集中于ACC和AI以及其他脑区的连结模式和共情的感情状态共享机制上,我认为可以在文化的差异上作进一步的研究。比如,在inter-dependent(如美国)和independent(中国,日本等)的文化下,人们共情会不会有差异。就像韩世辉老师在2013年发表的在不同文化下人们对朋友和陌生人共情激活的模式不同的文章,我们可以尝试研究不同宗教背景下,人们共情激活的模式是否会有不同,以及在inter-dependent文化下,relational和collective两种自我构建的人共情激活的模式有何不同。

此外,前人的研究几乎都是在探究共情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讲,在看电视剧电影的时候,面对一些对人进行肉体折磨的场景往往会强烈的共情从而无法观看,并且十分不舒服。与此同时,我发现自己会自动的做出一些动作,比如颤抖,攥紧拳头等,如果这是一种防御机制的话,那么我就是在用这些动作来减轻自己的共情水平。我认为对如何减轻共情水平以及其相应的机制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受到发展心理学的影响,我们可以尝试探究共情的能力是否与生俱来,是否属于人类基础的反应,还有共情的可塑性,共情水平在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我的父母并没有我这样强烈的反应)是否具有规律以及在死亡启动下共情水平的变化等等。还可以探究共情是否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在其他动物身上是否也存在(是否和人类激活相同的脑区,差异在哪儿)等问题。

总而言之,共情是一种奇妙的现象,前人已经做了很多努力试图研究清楚它,但是仍然有很多未解开的秘密等待我们来探索。

参考文献

Allman JM, Tetreault NA, Hakeem AY, Manaye KF, Semendeferi K, et al. 2010. The von Economo neuronsin the frontoinsular and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nn. N. Y. Acad. Sci. 1225:59–71 Amaral DG, Price JL. 1984. Amygdalo-cortical projections in the monkey (Macaca fascicularis). J.

Comp.Neurol.230:465–96

Apkarian AV, Bushnell MC, Treede RD, Zubieta JK. 2005. Human brain mechanisms of pain perception andregula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 Eur. J. Pain 9:463–84

Augustine JR. 1996. Circuitry and functional aspects of the insular lobe in primates including

humans. BrainRes. Brain Res. Rev. 22:229–44

Avenanti A, Bueti D, Galati G, Aglioti SM. 2005.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highlights the sensorimotorside of empathy for pain. Nat. Neurosci. 8:955–60

Avenanti A, Minio-Paluello I, Bufalari I, Aglioti SM. 2006. Stimulus-driven modulation of motor-evokedpotentials du ring observation of others’ pain. Neuroimage 32:316–24

Baron-Cohen S, Wheelwright S. 2004. The empathy quotient: an investigation of adults with Asperger syndromeor high functioning autism, and normal sex differences. J. Autism Dev.

Disord. 34:163–75

Batson CD. 2009. These things called empathy. In The Social Neuroscience of Empathy, ed. J Decety,WIckes,pp. 16–31. Cambridge, MA: MIT Press

Batson CD, Eklund JH, Chermok VL, Hoyt JL, Ortiz BG. 2007. An additional antecedent of empathic concern: valuing the welfare of the person in need. J. Pers. Soc. Psychol. 93:65–74 Beckmann M, Johansen-Berg H, Rushworth MF. 2009. Connectivity-based parcellation of human cingulatecortex and its relation to 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J. Neurosci. 29:1175–90

Benuzzi F, Lui F, Duzzi D, Nichelli PF, Porro CA. 2008. Does it look painful or disgusting? Ask your parietaland cingulate cortex. J. Neurosci. 28:923–31

Bingel U, Quante M, Knab R, Bromm B, Weiller C, Buchel C. 2003. Single trial fMRI reveals significant

contralateral bias in responses to laser pain within thalamus and somatosensory cortices.

Neuroimage18:740–48

Craig AD. 2002. How do you feel? Interoception: the sense of the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of the body. Nat.Rev. Neurosci. 3:655–66

Craig AD. 2003. Pain mechanisms: labeled lines versus convergence in central processing. Annu.

Rev. Neurosci.26:1–30

Craig AD. 2009. How do you feel—now? The anterior insula and human awareness. Nat. Rev.

Neurosci.10:59–70

Craig KD. 2004. Social communication of pain enhances protective functions: a comment on Deyo, Prkachinand Mercer 2004. Pain 107:5–6

Caruana F, Jezzini A, Sbriscia-Fioretti B, Rizzolatti G, Gallese V. 2011. Emotional and social behaviors elicited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insula in the macaque monkey. Curr. Biol.

21:195–99

Cauda F, D’Agata F, Sacco K, Duca S, Geminiani G, Vercelli A. 2011.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the insulain the resting brain. Neuroimage 55:8–23

Cerliani L, Thomas R, Jbabdi S, Siero J, Nanetti L, et al. 2012. Probabilistic tractorgraphy recovers a rostrocaudal trajectory of connectivity variability in the human insular cortex. Hum. Brain Mapp. doi:10.1002/hbm.21338. In press

Decety, J., Chen, C., Harenski, C., & Kiehl, K. A. (2013). An fMRI study of affective perspective taking in individuals with psychopathy: imagining another in pain does not evoke empath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7.

Derbyshire SW. 2000. Exploring the pain “neuromatrix”. Curr. Rev. Pain 4:467–77 Devinsky O, Morrell MJ, Vogt BA. 1995. Contributions of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to behaviour. Brain118(Pt. 1):279–306

Duerden EG, Albanese M-C. 2012. Localization of pain-related brain acti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neuroimagingdata. Hum. Brain Mapp. doi: 10.1002/hbm.21416. In press

Dum RP, Levinthal DJ, Strick PL. 2009. The spinothalamic system targets motor and sensory areas in thecerebral cortex of monkeys. J. Neurosci. 29:14223–35

Ebisch SJ, Perrucci MG, Ferretti A, DelGratta C, Romani GL,Gallese V. 2008. The sense of touch: embodiedsimulation in a visuotactile mirroring mechanism for observed animate or inanimate touch. J. Cogn. Neurosci. 20:1611–23

Eisenberg N. 2000. Emotion, regulation, and moral development. Annu. Rev. Psychol. 51:665–97 Eisenberg N, Fabes RA. 1990. Empathy: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relation to prosocial behavior.Motiv. Emot. 14:131–49

Fan Y, Duncan NW, de Greck M, Northoff G. 2011. Is there a core neural network in empathy? An fMRIbased quantitative meta-analysis. Neurosci. Biobehav. Rev. 35:903–11

Fehr E. 2008. Social preferences and the brain. In Neuroeconomics: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Brain, ed. PW

Glimcher, E Fehr, C Camerer, A Rangel, RA Poldrack, pp. 215–35. London, UK: Academic/Elsevier Frith CD, Frith U. 2006. The neural basis of mentalizing. Neuron 50:531–34

Gallay DS, Gallay MN, Jeanmonod D, Rouiller EM, Morel A. 2012. The insula of reil revisited: multiarchitectonicorganization in macaque monkeys. Cereb. Cortex 22(1):175–90

Lamm C, Batson CD, Decety J. 2007a. The neural substrate of human empathy: effects of perspective-takingand cognitive appraisal. J. Cogn. Neurosci. 19:42–58

LammC, Decety J, Singer T. 2011. Meta-analytic evidence forcommonand distinct neural networks associatedwith directly experienced pain and empathy for pain. Neuroimage 54:2492–502 Morecraft RJ, McNeal DW, Stilwell-Morecraft KS, Gedney M, Ge J, et al. 2007. Amygdala interconnectionswith the cingulate motor cortex in the rhesus monkey. J. Comp. Neurol.

500:134–65

Lamm C, Nusbaum HC, Meltzoff AN, Decety J. 2007b. What are you feeling? Using functional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 to assess the modulation of sensory and affective responses during empathy for pain.PLoS One 2:e1292

Meyer, M. L., Masten, C. L., Ma, Y., Wang, C., Shi, Z., Eisenberger, N. I., & Han, S. (2013).

Empathy for the social suffering of friends and strangers recruits distinct patterns of brain activation.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8(4), 446-454.

Morrison I, Downing PE. 2007. Organization of felt and seen pain responses in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Neuroimage 37:642–51

Morrison I, Lloyd D, di Pellegrino G, Roberts N. 2004. Vicarious responses to pain in anterior cingulatecortex: Is empathy a multisensory issue? Cogn. Affect. Behav. Neurosci. 4:270–78 Mufson EJ, Mesulam MM. 1982. Insula of the old world monkey. II: Afferent cortical input and commentson the claustrum. J. Comp. Neurol. 212:23–37

Paulus MP, Rogalsky C, Simmons A, Feinstein JS, Stein MB. 2003. Increased activation in the right insuladuring risk-taking decisionmaking is related to harm avoidance and neuroticism.

Neuroimage 19:1439–48

Paus T. 2001. Primat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where motor control, drive and cognition interface. Nat. Rev.Neurosci. 2:417–24

Singer T. 2006. The neuronal basis and ontogeny of empathy and mind reading: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Neurosci. Biobehav. Rev. 30:855–63

Singer T, Critchley HD, Preuschoff K. 2009. A common role of insula in feelings, empathy and uncertainty.Trends Cogn. Sci. 13:334–40

Singer T, Lamm C. 2009. The social neuroscience of empathy. Ann. N. Y. Acad. Sci. 1156:81–96 Singer T, Seymour B, O’Doherty J, Kaube H, Dolan RJ, Frith CD. 2004. Empathy for pain involves the

affective but not sensory components of pain. Science 303:1157–62

岩体稳定性研究方向文献综述

岩体稳定性研究方向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隧洞围岩稳定性研究一直是工程地质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围岩稳定性评价是地下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维护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稳定性评价结果的正确是否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作为岩体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围岩稳定性评价经历了“经验判断—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的发展过程[1],,有关方法已在地下工程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对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尤其是围岩破坏的判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新的、实用的稳定性评价方法,是生产实践中提出的永恒的研究课题。通过对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的研究学习,首先介绍目前国内外对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接着对影响地下隧洞围岩稳定性的因素以及围岩的变形破坏模式进行了阐述,最后结合工程案例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隧洞开挖围岩变形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 1 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 隧洞围岩的稳定性分析主要包括隧洞的整体稳定性分析和局部块体的稳定性分析,分析方法大致可归纳为工程地质类比法、解析法、和模拟试验法等。 1.1围岩整体稳定性评价 (1)解析法 解析法是指采用数学力学的计算取得闭合解的方法[28],计算围岩中的应力分布状态及位移从而进行围岩稳定性评价[4]。对于规则的圆形断面和均质、各向同性的隧道围岩,解析解较为精确,参数也容易确定;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给出了均质、含有单一(或一组)软弱结构面围岩及顶拱围岩中简单结构块体稳定性的解析分析方法;蔡美峰等得出了特定形状巷道(如轴对称圆形巷道、一般圆巷道、椭圆巷道等)围岩应力状态的解析解。其他形状的洞室可通过复变函数法求取近似解。于学馥、刘怀恒应用复变函数对围岩应力状态及变形进行求解,得出了解析解。运用复变函数进行非圆形洞室分析的前提是获取洞室的映射函数,因此如何求取简单合理的映射函数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钱伯勤推导出单孔无限域应力函数的通式,王润富提出了一种保角映射法并编制了相应的微机程序,范广勤等应用三个绝对收敛级数相乘法求解非圆形洞室的外域映射函数,吕爱钟,提出了应用最优化技术求解任意截面形状巷道映射函数的新方法,朱大勇等提出了一种新的可以求解任意形状洞室映射函数的计算方法,并将其用于复杂形状洞室围岩应力的弹性解析分析[22]。解析方法可以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十分有限。但是,通过对解析方法及其结果的分析,往往可以获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是非常重要和有益的。 (2)工程地质类比法(围岩分类法) 经验类比法是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在勘测资料较少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更能发挥其作用[8]。其中,围岩分类法简单、明了,从而成为被广泛使用的工程地质类比方法。国外的地下洞室围岩质量评价始于二十世纪,初期出现了普氏岩石分级法,随后,Terzaghi 根据阿尔卑斯山公路隧道支护施工的经验,从描述各种岩层的特征入手最早提出隧道围岩分级;随后,Lauffer 提出了隧道有效跨度的稳定时间这一概念,主要以毛洞稳定时间为指标进行分级;1969 年,Deer提出了RQD分类法,随后RQD 成为国内外广泛采用的RMR 分类法、Q 分类法等综合分类法的基本元素之一,因此得到广泛应用。1973年,Bieniawski 基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不连续面间距、RQD、不连续面条件、地下水条件等基本参数对岩体进行分类,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岩体分类方法RMR 法。1974 年,Barton 等学者在分析研究大量的地下工程开挖实例的基础上,把工程要素与岩石质量指标统一起来,以节理组数、节理粗糙度系数、节理蚀变影响系数等为基本参数,提出了隧道指标方法Q 分类法[12]。1979年,国内学者谷德振等提出Z 系统分类法;1980 年王思敬等人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文学院王茹珍 2013120257 通过阅读和浏览数百种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 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便于传授大量知识,。正因为 如此,才会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学校教学的主流。但同时,能够大量传授知识的 同时它也存在着问题,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学生因而少数的,极个别的学生就被自然而然的“淘汰出局”。都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这种模式明显是违背了这 一初衷的。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 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以学生为 中心,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陷是学 生素质存在高下差异,同时,学生的三观也还没建立,看待和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认识 比较片面。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 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 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 今较为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 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 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教学而教学,没有把语 文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论”告诉我们,学生头脑里的认知结构不是外界客体结构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的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太复杂太抽象的东西一股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

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 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China’s Tourism Education QIU Y un-mei (Lishui Teacher’s College, Zhejiang Lishui323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flourishing of Chinese tourism education, tourism education has become vital sub-s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ourism education, establishment of tourist disciplines, structural system of tourism education and the nature of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setting up of courses. The paper offers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about tourism education to which special research should be paid in the days to come. Key words: tourism education; research of tourism education;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活动,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旅游教育的发展,有关旅游教育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对旅游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依笔者目力所及,我国有关旅游教育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1996年以后,即从《旅游学刊》出刊《旅游教育增刊》开始。1999年《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也推出了教育专刊。增刊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旅游教育研究的发展。研究内容涉及旅游教育发展、旅游学科建设、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旅游教材、教法的探索等。 一、旅游教育发展研究 我国的旅游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正规学校的旅游教育始于1978年,而零星的职业培训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存在[1]。陶汉军对我国的旅游教育发展阶段从50年代起进行回顾,并将之分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规范化、标准化三个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的旅游教育已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结构体系,并且已经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董观志在对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成就进行总结时,认为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经历了探索性发展时期、规模化发展时期和内涵式发展时期三次跳跃式发展阶段,并认为自1995年以后进入了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时期,现已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3]。刘志江从旅游教育的现状、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两个方面对我国的旅游教育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旅游教育有继续稳定发展、体制改革更趋深入、进一步与市场经济和国际水平接轨的趋势[4]。喻学才通过对上海高等旅游教育现状的剖析,指出规范化是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提出了规范化的保证措施[5]。丁力等针对全国范围旅游需求已趋饱和,而旅游教育质量不高的状况,指出我国旅游教育应该从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变为对旅游教育质量的追求,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6]。张立明在分析了旅游业全球化特征、世界旅游业发展态势及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现状之后,总结出中外高等旅游教育存在的差距,并提出教育的国际接轨是我国高等旅游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由之路[7]。刘文江[8]、黄松山[9]等通过对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旅游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以应对入世的挑战和满足21世纪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关于旅游学科建设的研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教育和旅游学科体系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旅游学的学科地位尚不稳定,旅游学学科地位偏低,和旅游业对国家所作的巨大贡献形成很大的反差,阻碍了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旅游学科建设成为当务之急。申葆嘉[10]、郝索[11]、明庆忠[12]等人从发展时间短、方法论尚无重大突破、研究力量薄弱、观念意识不强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旅游学科尚不成熟的原因。同时他们指出,从旅游学科的跨学科、

论文的研究综述怎么写

研究综述怎么 1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综述的特点: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2 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 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高中艺术生发展前景 文献综述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 班级:xxxxxxx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艺术教育如今越来越得到教育界、艺术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同时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及向往,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注重人格的塑造和技能的培养,在课余时间选择各种艺术补习班已经习以为常,各类艺术补习班也早已成为当今社会艺术消费新的亮点。这种对艺术知识进行学习和补习的方式,即艺术教育,如今已悄然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本文力图通过对部分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艺术知识学习生活状况的调研,从一个全面而全新的角度透析艺术教育问题以及艺术生的发展前景问题,相信这将会对当今艺术教育形式沿着更加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有及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艺术教育发展的调研却很少有人去开展,为此,本文拟从实际出发研究艺术教育发展的社会化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和分析学校艺术教育及艺术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艺术教育这门学科展开对艺术教育模式及发展前景的探究。 一、各领域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1、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上个世纪,信息传播或者说人类艺术传播的最伟大事件,就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由先进科学技术一手打造的新媒体横空出世,以其特有的多远化、交互性、超前性等特点一跃成为最受关注和瞩目的全新艺术形态,曾经陪伴我们许久的视听方式被彻底摧垮。我们已经生活在数字时代,一切新的传播媒介都成为新媒体艺术的特殊载体。因此,积极探索新媒体艺术教育,建构更有文化意

研究综述怎么写

研究综述怎么写 (2011-05-22 16:48:10) 转载 标签: 杂谈 1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综述的特点: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2 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

我国研学旅行研究综述与展望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19, 7(5), 529-535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f415968290.html,/journal/ce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f415968290.html,/10.12677/ces.2019.75090 The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Study Tour in China Lu X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Aug. 28th, 2019; accepted: Sep. 13th, 2019; published: Sep. 20th, 2019 Abstract Study tour, as an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combining investigative study with travel experienc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which has aro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industry and academia. By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study tour,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research on study tour in China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 curriculum design, business model, product and base constru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stud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further discussed, such as research pers-pective,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tour theory and its practical development. Keywords Study Tour, Review, Prospect 我国研学旅行研究综述与展望 徐璐 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收稿日期:2019年8月28日;录用日期:2019年9月13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20日 摘要 研学旅行作为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引发了业界与学术界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研学旅行的相关文献,发现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概念内涵的界定、课程设计、经营模式、产品与基地建设、研学主体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但还存在研究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_0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结构 1、引言: 简要描述研究问题的性质,并进一步陈述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 2、综述的主体: 简要报告其他人的发现与观点。 通常将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用小标题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主要的研究工作,略提相对次要的研究策略: 时间、流派、代表人物 3、总结: 给出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全貌 4、结论: 5、参考文献: 引用过的文献、其他索引(格式引言家庭是知识、价值观、态度、角色和习惯代代相传主要的传播体。 通过与家庭系统的互动, 子女形成自己的人格、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即、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荃础的教育环境。 有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到底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的呢?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对子女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等。 1,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 1 / 17

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破裂、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等;(柳敏峰,徐长江,王黎华.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1674- 1536( 2010) 03- 0043- 04.)1) 家长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采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相对较少。 从而使孩子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对德州三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查和统计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9)家长的职业 2) 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的家长,其子女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多,而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子女相对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 经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理想的事业和职业,对个人的发展也看得很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兴趣爱好,关注自身的情绪体验。 他们多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层面会把自己和孩子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发展。 身为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学生父母一般从事体力甚至重体力劳动,还有的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般无自己满意的事业,很难实

学科概论综述

学科概论综述 经过各个学院的教授和院长在短学期的介绍,我对所有相关专业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了解。 自动化专业,它主要研究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它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 信息工程,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是我院的强势学科,而且跨电子、计算机两个专业,兼有两门课程的优点,综合性很强,需要的动手及应用的能力也很强。 生物医学工程,此专业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生物医学工程学是在电子学、微电子学、现代计算机技术,化学、高分子化学、力学、近代物理学、光学、射线技术、精密机械和近代高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在与医学结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过程与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它采用了几乎所有的高技术成果,如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等。 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该专业以电子器件及其系统应用为核心,重视器件与系统的交叉与融合,面向微电子、光电子、光通信、高清晰度显示产业等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在通信、电子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子材料与器件等领域具有宽广的适应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能从事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 学科在加强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课程体系注意理工管结合、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学生主要修学内容:电路基础、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概论、信号与系统、电子电路基础、微机系统与接口、电磁场理论、固体物理基础、半导体物理、现代光学基础、信息电子技术中的场与波、光电子物理基础、电子器件、VLSI设计基础、显示技术、光电子技术、微波毫米波电子学、光纤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半导体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概论等。 仪器科学与工程专业,仪器科学面向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解决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为目标,形成了“以军工为主、军民两用、亦军亦民”的学科特色,开创了教育部部属高校负责国防重点型号项目的先例。本学科在导航定位与惯性技术、微型惯性仪表与系统、机器人

旅游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关于旅游管理本科生饭店就业情况的研究综述姓名: 曹秋雯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旅游42班 学号: 2224226 指导教师: 刘庆友职称: 副教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旅游管理本科生饭店就业情况的研究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曹秋雯 指导老师刘庆友 摘要: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本科生在饭店就业的比例逐年下降,饭店企业大学生员工流失率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通过对众多有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饭店就业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从我国饭店大学生员工流失的现状、流失的消极与积极影响、流失问题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对大学生饭店就业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文章反映了这一研究领域的进展、学术动态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员工;流失;影响;原因 The Overview of Research on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tud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Cao Qiuwen Tutor Liu Qingyou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percentage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s employed in hotels drops year by year. And the drain of college students working for hotels keeps a constantly high rate. In this background, the text analyzed a lot of studies related to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employed in hotels, and carried on the research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effect of the drain, and the reasons. The article reflects the progress, academic dynamic state on research in this field,and essential theories and the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valued further from now 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employee; drain;effects;reasons 任何行业要迅速发展都与其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战略密不可分,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饭店业在发展过程中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顺利加入WTO,外资饭店纷纷进驻,推行人才本土化战略。学者们纷纷指出了我国饭店业加强人才竞争、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怎么写

你好,同学,你的中国家电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方面开题报告老师让你往 哪个方向写? 开题报告有什么要求呢 开题报告是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通过顺利。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 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 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 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3、成员分工 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要人人有事干、个个担 责任。组长负责协调、组织。 4、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 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课题(数目和标题)。⑶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研究方法要写明是 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 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 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则越容易操作。 5、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 6、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 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教育研究方法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综述 陈易美(学号:312045110005)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当今世界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同时对教育研究方法的探究也是不断深入,下面就对当今世界的一些教育研究方法做个简单的综述。 第一,了解一下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经历了直觉观察时期、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形成独立学科时期、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时期四个时期。现状:第一,群众性(而缺乏专业性)。第二,行政参与并领导教育研究(官本位思想)。第三,研究方法上倾向理论思辨研究,实证研究较少(研究中的急功近利)。第四,没有教育研究的质量控制体系。(科学的评价机制与有效的转化机制)。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研究方法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于:理论更具有构造性、清晰性和预见性;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教育研究方法的借鉴移植各门科学的研究方法;关注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标准以及更有操作性。 第二,要知道.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1)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是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发现其内在规律或一般性结论。(2)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测验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时研究的问题。(3)实验研究方法(真实验、准实验)主要目的在于:根据一定的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造能验证实验假设的系统和环境,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4)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涉及对过去发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释。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以往事件的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事件和预测未来事件。 第三,在教育研究中要学会选题与设计。首先,要学会选题。选题要新颖,要把研究课题的选择放在总结和发展过去有关科学领域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思想的主要遗产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任何新发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如何衡量选定课题有无意义及意义的大小,主要是看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二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根据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为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其次,课题研究的设计方面,要先进行.教育研究假设,对问题的答案、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或某些现象的性质的推测或提议。判断其是否正确,叫检验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