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生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是什么 民族大迁徙简介

发生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是什么 民族大迁徙简介

发生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是什么 民族大迁徙简介

发生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是什么民族大迁徙简介

本文导读:

背景

民族大迁徙(Tribes,great migrations) 是指公元376~568年,散居罗马帝国境外的以西欧民族为主的诸外族部落大举强行移居帝国境内,并各自建立国家的历史过程。另有西班牙、葡萄牙人大规模迁徙美洲,欧洲人迁徙美国也可被称为近代的民族大迁徙。

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是西欧民族的原始公社制解体,部落显贵、军事首领及亲兵渴望向外掠夺新的土地和财富;人口自然增长对生产力形成压力,为了发展畜牧经济,一般西欧民族不得不向外地迁徙。古典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西欧民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直接推动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线是375年匈人对西欧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的侵袭。

第16集 欧亚民族大迁徙与中世纪的开端

第16集欧亚民族大迁徙与中世纪的开端 公元前一世纪,在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同时出现了两位雄心勃勃的帝王。中国的汉武帝统治着国力鼎盛的汉帝国,另一位就是恺撒正在建立罗马帝国,他们都对开拓疆土的远征有极大的兴趣。汉武帝派大军远征匈奴,遗张骞出征西域,为汉进著名的在史学家司马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样的,恺撒把他的军事远征和发现都记载在他的《高卢战记》里。司马迁的著作生动地记述了匈奴人,善骑射、好勇斗狠,而恺撒对日耳曼人的描述也是大同小异。 这些聪明的古代历史学家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帝国画卷呢?它们的未来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开始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发现之旅。 司马迁所在的汉朝和恺撒所在的罗马帝国都是强盛、富裕而文明的。 汉帝国打通了西域的丝绸之路,罗马的疆土也一度扩张到欧洲的西北部。在此后一、二百年间,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在与这些蛮族的斗争中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公元91年,汉朝大军直捣匈奴部落腹地,将大部分匈奴人赶出家园穿越大漠西迁,《汉书》的作者班固记载了这次大捷。 罗马帝国此时也因向欧洲中部步步推进而达到了帝国最大疆域,并使日耳曼人部落节节败退。罗马史学家塔西陀则对日耳曼人的生活与社会做了详细的记述。 然而作为亚欧大陆两端最杰出的史学家,不论是班固还是塔西陀都没有预见到,二、三百年后这些被驱逐的蛮族再度出现时,会改变亚欧大陆古代文明的面貌和亚欧大陆各帝国的命运。 大部分匈奴人离开大漠戈壁西去,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之中,一小部分南迁,他们空出来的地方为鲜卑、柔然等东胡占据。然而,在汉帝国崩溃、三国鼎立之后,在公元四世纪初,他们与南匈奴人一道入侵中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郭方)“罗马帝国从三世纪起就已经陷入衰败,内战不已。可以讲国内各阶层、各种力量、社会力量之间已经是离心离德、分崩离析,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中国北方的各少数游牧民族,还是日耳曼人的进攻,是他们没有能力团结一心抵挡的,所以说这可以讲是内部的矛盾因素,在外来的一个可怕打击之下,就会在很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匈奴人在亚欧大陆北部草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迁徙浪潮,他们首先进入西域和中亚,接着在公元四到五世纪时,继续向西延伸,接着侵占了印度的部分地区。混合各种文化的大乘佛教在此时形成。 公元五世纪,匈奴人和中亚民族混合后被称为厭哒人,他们的部落被印度称为白匈奴。Huna这个称呼似乎与中国称匈奴为胡有关系,到欧洲就演变为对匈奴人的称呼Huns。这些人灭亡了繁盛一时的笈多帝国,在印度称霸了一个多世纪。白匈奴还攻入波斯的萨珊帝国,后来波斯人联合了从阿尔泰山区崛起的突厥人,才将白匈奴击垮,印度又出现了一个戒日王帝国的短暂繁荣期。而突厥人乘强盛之势扩张到大漠,又将原占据大漠的柔然人向西驱逐,柔然人一路西迁,到六世纪以阿瓦尔人名出现在欧洲。而大部分匈奴人在同时仍在向西推进,在公元370年越过了伏尔加河,很快就征服了阿然人的部落,迫使他们向顿河与帝聂伯河之间的日耳曼东哥特人部落进攻。匈奴人与日耳曼人终于首次遭遇了,这次遭遇很快就使罗马帝国和欧洲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的罗马帝国虽然统治着地中海周边的广大地区,但国力已今非昔比。广大地区的农民和市民都被课以重税,而西罗马帝国上层统治阶层却在奢侈享乐,造成了社会劲荡,经济凋敝且民怨沸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郭方)“当时的罗马帝国社会矛盾激烈,已经没有多少罗马的公民愿意当兵,因此他们不得不利用蛮族,作为雇佣兵和守卫边境的军队,并且许多蛮族的首领掌握了军事大权,往往有废立皇帝的权利,因此当罗马帝国最后在公元四世纪末期已经衰落到这种程度的时候,已经承受不住像西哥特人、汪达尔人这种大股蛮族的入侵,而且内部也会有很多帝国内部的蛮族军人和老百姓起而响应,因此他们这次把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召进罗马帝国,实际上是给罗马帝国已经摇摇欲坠的政权和军队以致使的一击。” 罗马人已丧失了作为公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古典文化的理想和光荣已黯然失色。 君士坦丁皇帝在公元325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帝国基督教会议,并皈依了基督教。他还将首都迁到原称拜占廷的君士坦丁堡。但是这也未能挽回罗马帝国趋于分崩离析的颓势。 这一系列的连锁反映形成了西进的洪流汹涌而来。 四世纪末时,这一来自东方的洪流被迫向东西欧推进且来势凶猛。他们由罗马帝国北方和东方的一些独立的部族组成,并且给了罗马帝国致命的一击。许多这种被迫的迁移最终发展成为全面入侵并不奇怪。比如,东哥特人抵挡不住匈奴人的入侵,便逃入另一支日耳曼人、西哥特人的住地,同样逼迫较弱小的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的领土。西哥特人的首领请求罗马帝国让他们作为同盟者定居在多瑙河以南地区,而罗马帝国同意了这一请求。但是迁徙的人数是如此之多,使西哥特人立即陷入饥饿之中。难以置信的是当地的罗马长官对他们欺压虐待,并借机将他们中许多人掠卖为奴隶,这激起了西哥特人的大规模反抗。由于罗马军队人心涣散又丧尽民心,西哥特人一路攻掠,于376年在阿德里安堡全歼罗马军队。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西哥特人中也出现了一位富有野心和才干的领袖阿拉里克,阿拉里克利用东、西罗马帝国分裂的时机,395年开始进军希腊地区,401年又转而进军意大利。在数次战役之后,西哥特人在拉里克的率领下攻占并洗劫了罗马,随即继续向高卢和西班牙进军,最后在那里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在阿拉里克不断进攻意大利的时候,西罗马帝国一片混乱。一些在高卢即今天的法国、大不列颠、莱茵河作战的军队撤回,有的战败而溃散,有的甚至反叛。 公元406年,大批从东北欧涌来的日耳曼部落包括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和阿兰人一道,陆续越过结冰

从笑话看德国一个认真的民族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从笑话看德国一个认真的民族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 有一则笑话,说的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天堂与地狱的人员组成:如果是组建天堂,应该是英国人当警察,法国人做厨师,德国人当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情侣,瑞士人做总管;如果是组建地狱,则应该是德国人做警察,英国人做大厨,法国人做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总管……诸如此类的笑话,反映了西方各个国家或 民族的不同性格特征。 虽然我去德国之前对德国知之甚少,可有两则关于德国人的笑话,却令我记忆甚深。 一则是说,若是在大街上遗失一元钱,英国人决不惊慌,至多耸一下肩就依然很绅士地往前走去,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美国人则很可能唤来警察,报案之后留下电话,然后嚼着口香糖扬长而去。日本人一定很痛恨自己的粗心大意,回到家中反复检讨,决不让自己再遗失第二次。惟独德国人与众不同,会立即在遗失地点的100平方米之内,划上坐标和方格,一格一格地用放大镜去寻找。 还有一则笑话是说,如果啤酒里有一只苍蝇,美国人会马上找律师,法国人会拒不付钱,英国人会幽默几句,而德国人则会用镊子夹出苍蝇,并郑重其事地化验啤酒里是否已经有了细菌。我本以为在这两则笑话中德国人的严谨认真态度和科学求实精神被大大地漫画化了,可我到了德国之后,以我的所见所闻相印证,才觉得两则笑话对德国人的性格刻画虽然有所夸张,但并不太失真,而且还很传神。 我这次是作为剧作者,随《东京的月亮》剧组到德国去参加演出的。演出的地点是在汉堡的塔丽雅剧院,这是汉堡的三大剧院之一。装台期间,我们的灯光设计师和德国技师发生过一次小小的“国际冲突”。我们的灯光设计师在爬吊杆装吊灯时,用的是从国内带去的人字梯,可德国技师认为它不安全,坚持要用德国制造的有调节平衡装置的人字梯。他们架好了“MADE IN GERMANY”的人字梯后,精细地调节四只梯脚,使之不差分毫地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以保证梯子的绝对垂直和平稳。调试过后,德国技师还不放心,又用手反复摇试,使之无一点晃动,经过这样严格的检验,确信它达到百分之百的平稳后,才允许我们的灯光设计师爬上去。其实我们带去的梯子,也十分坚固,使用十多年,爬上爬下数千次,也从未出现过问题;而且人字梯并不高,即使有些晃动也不致有危险。可德国技师硬是要用他们的梯子,似乎过于较真,过于刻板;其实细思之,这其中却体现出日耳曼民族的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 首先是对劳动者极大的尊重和保护。德国不但有条目繁多、内容广泛的《劳动安全法》,而且还有非常细致和独特的《工作场所法》。比如该法规定工作场所的室内高度不得低于2.75米,室内必须有窗可以看见室外严禁在封闭的工作场所劳作,必须提供每个工作岗位足够的空间不得在拥挤的环境中工作等。最令人感动的是,它甚至还规定工作场所必须有新

日耳曼人涌入罗马

日耳曼人涌入罗马 在罗马帝国的东北方,居住着许多日耳曼部落。日耳曼人身材高大健壮、长脸高鼻、金发碧眼、皮肤白皙。他们受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影响很少,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罗马人把他们称为“野蛮人”或“蛮族”。这些“野蛮人”分成许多部族,有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等。从公元四世纪开始,这些日耳曼人向南迁徙,进入罗马帝国境内。他们是未来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的祖先。 这些日耳曼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军事力量却很强大。全体成年男子都是战士。开部落会议时,赞成某件事时大家就敲打武器,不赞成时就乱喊乱叫。他们种地不施肥,收割完庄稼后就让土地荒废,再去开垦别的土地种植庄稼,因此,需要不断地掠夺新的土地。作战时,临阵脱逃者要被绞死,畏惧不前者要被淹死,所以个个勇猛非凡。 本来日耳曼人生活在多瑙河以北,罗马人统治中南欧洲,罗马人与日耳曼人相安无事。一些日耳曼人由于打仗勇敢,还被罗马人雇佣,成为罗马的边防军。但是,来自亚洲的一股旋风打破了欧洲的平静生活。 这股旋风的制造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民族——匈奴。 匈奴本来是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身着短衣,从小生活在马背上,个个都是勇敢的战士。匈奴人身材短小粗壮、圆脸扁鼻、胡须稀疏、凶猛剽悍。像所有的游牧民族一样,他们的爱好一是打猎,二是征服。 早在战国时代,匈奴就入侵中国。公元一世纪,匈奴战败。南匈奴迁入长城,归顺了当时的汉朝政府。北匈奴被迫西逃,穿越中亚细亚(今亚洲中部地区),跃过乌拉尔山,不远万里,来到了欧洲。这些被汉朝军队打得抬不起头来的匈奴人,到了欧洲可是如虎入羊群。一位罗马历史学家是这样描述匈奴人的:“一旦发怒,他们便奋起而战,排着楔状队形,发出种种狂叫,投入战斗;他们敏捷灵活,有意分散成不规则的队形,兵锋所至,杀戮骇人……他们没人能说出自己的起源,因为母亲怀他在一处,生他则在遥远的另一处,抚养他又在更远的一处。” 公元374年,匈奴人强渡顿河,突入东哥特境内(今乌克兰一带),东哥特人哪是他们的对手,结果,东哥特人被打败,其首领绝望地自杀了。 第二年,匈奴人又去惹西哥特人,双方血战于德涅斯特河。匈奴人避开正面进攻,迂回到西哥特军队背后,迅速将其击溃。西哥特人首领率领两万男女老少,逃到了多瑙河边,向罗马帝国请求避难。罗马皇帝瓦伦斯觉得他们也是不错的战士,可以替罗马人守卫边疆,就同意了,让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定居。这是最早迁入罗马帝国的一支日耳曼人。 到达罗马后,罗马人不仅收缴了西哥特人的武器,还把他们当奴隶来使唤,残酷地压迫、剥削他们。西哥特人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与罗马军队展开战斗。昔日所向披靡的罗马大军,在西哥特人的面前却不堪一击。公元378年,在亚得里亚堡一役中,罗马军队遭到惨败,三分之二的部队被消灭,罗马皇帝瓦伦斯被赶到一间茅屋里,被活活烧死。继任的皇帝狄奥多西被迫与西哥特人订立和约,把现今南斯拉夫的土地割给他们,还免了他们的捐税。 如此一来,西哥特人就将罗马帝国的边界线撕开了一个缺口,“野蛮”的日耳曼人各部族,开始肆无忌惮地向罗马帝国发动攻击。从此,西方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中古初期东西方民族大迁移对比研究

作者:琴僧 (一)匈奴和匈人 匈奴和匈人(Huns)之间的相似性自然是最容易首先想到的。名称上的近似暗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但迄今仍无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两者具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且不论其起源究竟如何,仅就在蛮族大迁移中的地位而言,它们也是非常相似的。在东方,“五胡乱华”之首便是匈奴。二世纪初,北匈奴在汉军的多次征讨下渐趋衰微并逐步西迁,南匈奴南下入塞归附汉朝,匈奴的故地则被新兴的鲜卑占据。作为先前无比强盛的草原大国,经过这一沉重打击,发生内部分裂和权力嬗代是极其自然的。据《晋书》记载,入塞匈奴有十九种,“屠各最豪贵,故得为单于,统领诸种”,而在匈奴盛时,屠各只是其属下河西地区的一部【与霍光共同辅佐汉昭帝的金日磾,即是匈奴休屠王太子,“休屠”与“屠各”为同名异译,说见唐长孺《魏晋杂胡考》】,因与汉人接触较多,汉化程度较高,故而在入塞后取代挛鞮氏成为匈奴新的统治部族,这一点与后世的突厥相对照,就很容易理解——到八世纪中期突厥衰落并分裂后,原先的统治部族阿史那氏便宣告绝统,继之而起的是乌古斯诸部。类似的,如果我们承认欧洲匈人是北匈奴西迁的一支的假设,那么匈人的统治部族也很可能早已不再是挛鞮氏——在西方的记载中,也从未见阿提拉提到其先世与冒顿有何关系,而据余太山和朱学渊等考证,匈人倒很可能与鲜卑有密切关系,这一假设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匈奴早先曾征服东胡,必然会有部分东胡部族加入匈奴之中,当匈奴衰微时,这些部族完全有可能脱颖而出,像屠各氏一样取代挛鞮氏的统治地位。再来对比匈奴和匈人两者的事功。在四世纪初,正是入塞匈奴首先在西晋的“八王之乱”中见机起事,揭开了“刘石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序幕。而在西方,也正是四世纪后期出现在东欧的匈人一步步向西进犯,从而引发了蛮族部落大迁徙,最终颠覆了罗马帝国。因此,匈奴和匈人都可以被看作是各自大迁移的发起者。所不同的是,匈奴是汉晋帝国的宿敌,在经历和战五百余年之后,此时已降为归顺的臣民,重新反叛只是利用了西晋统治阶级的内乱;而匈人则是罗马帝国所完全陌生的民族,突然出现,并很快成为大多数原来帝国边境上各蛮族的盟主,处于与帝国时盟时战的地位。有意思的是,基本上在同一时期——五世纪中叶,东方的匈奴和西方的匈人都遭到灭绝性的打击,从此衰落下去。东方的“匈奴”此后不再被提及,取而代之的称号是“胡”以及后来更有势力的“鲜卑”、“突厥”等名称;而西方的“匈人”(Huns)则还时时被各种从东方迁徙过去的部落所号称,直至九世纪之后才渐渐消失。 (二)羯和阿兰 这一对部族也具有某种相似性。羯人是匈奴别部,阿兰(Alani)则是匈人别部。别部者,本非同族而被征服之部落也。羯人原本可能是属于印欧人中吐火罗系统的月氏人中的一个部落,被匈奴征服后,成为其别部。羯人与匈奴本部人的种族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而恰恰是这种“高鼻深目多须”的高加索特征导致它在五胡十六国的大混乱中成为民族仇杀的最大受害者。阿兰人则原本是属于印欧人中雅利安系统的北雅利安遗族——萨尔马提亚人中的一个部落,分布于里海、高加索一带,是西方记载中最先被匈人征服的蛮族部落,他们与匈人的种族区别也是异常清晰的:匈人是矮小的蒙古种,他们则是高大白皙、金发碧眼的高加索种。羯人和阿兰分别在各自的蛮族大迁移中的作用也颇有几分相似。在蛮族大迁移时期,东方的蛮族可以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西面的匈奴集团和东面的鲜卑集团。匈奴集团包括匈奴、羯、氐、羌等,鲜卑集团则包括南下的各种鲜卑部落。类似的,西方的蛮族也可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东面的匈人集团和西面的日耳曼集团。匈人集团包括匈人、阿兰等,日耳曼集团则包括南下的各种日耳曼部落。羯人在匈奴集团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先是继屠各匈奴之后建立了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一)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据传说和考古发掘,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地碰撞融合,结成联盟向东推进,战胜了以泰山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团,建立起号令黄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联盟,并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成为可追溯的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所以,我们说,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华夏族肇兴的腹地。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华夏”一词常被用以区别中原地区的民族与其周边的民族(即蛮夷戎狄),然而,华夏族实际上也并非全为中原之旅。它融夏、商、周三族初具雏形之后,就像滔滔东注的长江,涵化万水,汇合百川,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民族集团。大体在周代,在这个族体中,既有涵盖了共同尊奉黄帝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华人”,又有华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当时,中原地区“华夷”逐渐走向一体,内迁异族已被华夏吸收、融合。中原四周,齐、鲁吞并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统一诸蛮,边疆地区民族融合、兼并的速度也在加快。而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即使是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与周边各族出现了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 总之,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华夏族自诞生之日起,又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等诸多方式,频频与周边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融入众多非华夏族的氏族和部落。这样,以华夏族为核心,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的民族融合,是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点。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

日耳曼法概述

一、日耳曼法概述 (一)概念 恩格斯在论及日耳曼法时曾指出日耳曼的法律,即古代的马尔克法律。马尔克是日耳曼人氏族制度解体时期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组织,其兴衰大约在5世纪至9世纪。 因而日耳曼法指公元5-9世纪以马尔克为主要制度的西欧早期封建制时期适用于日耳曼人的法律。 时间范围Era:(讲解历史发展) 日耳曼既不是一个民族,也算不上一个种族,,日耳曼人是古代一些语言、文化、血缘和习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会)的总称。古罗马人将公元前2千年到约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使用日耳曼语族的各种语言的民族,统称为日耳曼人。 公元4世纪因匈奴人西征,日耳曼各部落开始向南涌入罗马帝国境内 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进行民族大迁徙,大举进犯西罗马帝国,建立自己的王国,史称“蛮族国家”(罗马人把居住在其国家东北方的外来部族称为“蛮族”,这些外来部族中人数最多的是日耳曼人、克尔特人和斯拉夫人) 公元5-9世纪是从日耳曼人建立国家到欧洲封建制度基本确立的时期 地域范围Geographical scope:(加地图) 古代日耳曼人所建立的国家,包括:法兰克、勃艮第、伦巴德、西哥特、东哥特、盎格鲁·撒克逊、斯堪的纳维亚等人建立的国家; 性质Nature: 日耳曼人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的,因此,日耳曼法是早期封建制度形成时期的法律,既表现出封建法律的特征,又保留着原始社时期习惯的残余。同时,由于它是在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罗马地区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又受到罗马法和基督教会法的影响。

(二)形成与发展 日耳曼法是日耳曼各部落在侵入西罗马帝国、建立“蛮族”国家的过程中,在罗马法和基督教教会法的影响下,由原有的氏族部落习惯发展形成的。 1、原有的部族习惯 2、“蛮族”法典(成文化) 3、与罗马法的并存与融合 4、王室法令的发展 1、原有的部族习惯:日耳曼人在民族大迁徙之前,解决纠纷、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靠在氏族部落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没有文字记载,而是口授心记、代代相传下来的、在日耳曼征服罗马建立国家之时,他们的风俗习惯就相应转变成法律。比如西哥特王国的的法律源于西哥特人的习惯,法兰克王国的法律源于法兰克人的习惯,最初,各王国的法律仍然是不成文的,口耳相传,和道德规范没有明显的区别,被称作习惯法。 2、“蛮族”法典: 法典编纂原因: (1)征服西罗马之后,各部族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面临新问题。为强化统治,需要对传统习惯做出调整。 (2)罗马法典编纂的传统的影响。日耳曼人逐渐接触罗马法,以罗马法为范本,模仿罗马历代皇帝的做法,在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成文法典。 (3)日耳曼各部族在建国前后开始信奉基督教,各部族皈依基督教后,需要使原有的习惯和教义教规相协调。 法典代表: 在西南欧地区,法典编纂集中在5世纪至9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包括: 西哥特王国:是日耳曼人于罗马帝国境内建立的第一个王国。其法律在日耳曼法的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具有鲜明特色。与其他日耳曼部落的立法相当程度地尊重古代习俗不同的是,西哥特法律中所保留的日耳曼人原始习俗甚微,而无论是早期的被誉为“5世纪最好的立法杰作”的《尤列克法典》,还是后来的《西哥特法典》,都明显体现出受罗马法影响的特征。 勃艮第王国:颁布的重要法典为《勃艮第法典》与《勃艮第罗马法》,前者具体适用于勃艮第人之间、勃艮第人与罗马人之间的纠纷,后者则仅适用于罗马人之间的纠纷。《勃艮第法典》为最有影响的蛮族法典之一,即使在王国被征服后很长时期,它仍继续在勃艮第人中保留发挥其效力,而且它还反映了日耳曼法与罗马法相融合的显著特征。 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是欧洲大陆最为强大、存在时间最长的日耳曼王国。它所编纂的《撒利克法典》在蛮族法典中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是5世纪到9世纪蛮族法典的典型代表。反映出法兰克社会向封建制过渡的状况,也是法兰克人最早的成文法典。

日耳曼人民族现在分布的国家有哪些

日耳曼人、民族现在分布的国家有哪些? 爱尔兰有一些北欧日耳曼人的混血,但他们主要是凯尔特后裔 意大利也有日耳曼混血,但意大利人主要来自古意大利人,是正宗拉丁民族,多属地中海类型,部分属阿尔卑斯类型 法国以文化而论属于拉丁民族,其血统来源复杂,就成分而言,高卢人(凯尔特人)为主,罗马人和日耳曼人为次要。因此法国人多为中头型,棕色头发。 分辨日耳曼人血统从基因上最方便的办法是统计长头型诺迪克人种的比例(对苏格兰人不适用) 德国人百分之80都是日耳曼血统,但也有一些斯拉夫或凯尔特混血 英格兰是日耳曼文化和语言,其日耳曼血统很难统计,可能超过一半 荷兰,瑞典,丹麦,挪威,冰岛都是正统日耳曼国家 比利时,北部和荷兰一样,南部和法国一样 卢森堡,是法兰西化的日耳曼国家 瑞士,德语区是日耳曼文化,其血统也以日耳曼人为主,但比例不占绝对优势,因此德语瑞士人以中头型和短头型为主。法语区同法国人 奥地利,日耳曼文化,但日耳曼血统可能只占一半左右 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都有较少的日耳曼血统 芬兰有较多日耳曼血统,但非日耳曼文化 苏格兰,威尔士也都有少量日耳曼血统,但都是凯尔特国家 首先法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这4个是主流的 因为历史原因查理曼大帝(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曼帝国创建者)建立的法兰克帝国最后由他的3个孙子分割成为3个王国法兰西,意大利, 德意志 3个国家法兰西基本就是今天的法国意大利除了靠近地中海的西西里部分也 基本和古代意大利王国没什么差别,特别的一点是现在的德国并不完全是当时的德意志王国,德意志建立后不久就陷入分裂之后的圣神罗马帝国就是其一部分,在圣神罗马帝国衰落后,主要有普鲁士和奥地利以及很多小邦国组成,在铁血宰相皮斯麦(第一

外国法制史第三章 日耳曼法

第三章日耳曼法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日耳曼法是西欧早期封建制时期适用于日耳曼人的法律,《撒利克法典》是“蛮族法典”的重要代表。日耳曼部族的特定历史,决定了日耳曼法的基本特点。日耳曼法始终是西欧中世纪法律的重要构成因素,并成为近代西欧法律的历史渊源之一。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西欧中世纪法制发展的多样性,理解日耳曼法对英美法系发展的影响。重点掌握日耳曼法的概念和特征;蛮族法典的编纂;日耳曼土地制度和婚姻家庭制度;日耳曼法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日耳曼法的产生和演变 一、日耳曼法是西欧早期封建制时期的法律 日耳曼法是5世纪至9世纪以马尔克为主要制度的西欧早期封建制时期适用于日耳曼人的法律。马尔克是日耳曼人氏族制度解体时期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组织, 日耳曼法作为早期封建制度形成时期的法律,既表现出封建法律的特征,又保留着原始公社时期习惯的残余,同时受到罗马法和基督教会法的影响。 二、日耳曼法的成文化 日耳曼人各王国建立后,在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成文法典,即“蛮族法典”。如:西哥特王朝的《尤列克法典》;法兰克王国的《撒利克法典》;《里普利安法典》;勃良第王国的《狄多巴德法典》;伦巴德王朝的《伦巴德法典》等在不列颠,由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的诸王国以及后来统一的英吉利王国,也颁布了类似的法典,如:肯特王国的《埃塞伯特法典》、西撒克斯王国的《伊尼法典》英吉利王国的《阿尔弗烈德法典》 北欧,1241年的《裘特法典》。 三、日耳曼法同罗马法的并存与相互影响 在西欧早期封建制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存在着日耳曼法和罗马法两种法律制度并存的局面。 日耳曼各王国建立后,在适用法律方面仍沿袭氏族制度时期的习惯,采用属

欧洲民族简述

欧洲民族简述 一)日耳曼: 在部分国人的印象里,一说起日耳曼民族,好象单单指德国人,实际上,这可是一个天大的误会了! A 古罗马帝国晚期,日耳曼人已形成几大分支,如东哥特、西哥特、法兰克、勃艮第、汪达尔、盎格鲁、萨克森、诺曼人等(当然还有些小支派)。 B 东哥特人中的主体–伦巴底人后与罗马人融合成为现代的北部意大利人;西哥特人则构成今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重要渊源;法兰西民族、比利时的瓦隆人(讲法语)是一部分法兰克人与凯尔特人(也即高卢人)融合的结果;另一部分法兰克人与大部萨克森人是今德国人、奥地利人、大部瑞士人、荷兰人、比利时的弗拉芒人(讲荷兰语)的祖先;盎格鲁人、一部萨克森人(也即撒克逊人),还有朱特人到了英格兰;诺曼人的一部自然是今丹麦、挪威、瑞典和冰岛各民族的先人啦,另一些诺曼人则汇入了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北部)、爱尔兰人、东斯拉夫人。 C 至于汪达尔人,听说过汪达尔主义吧?日耳曼人中的破坏之王!在当年的所谓蛮族入侵罗马帝国的浪潮下,他们经西班牙攻入北非迦太基并建国,后又于公元五世纪二十年代一度北向渡海攻占了万城之城–罗马,将其几乎烧个精光,比中国秦末项羽一把火烧掉阿旁宫可出名多了,汪达尔主义由此得名;大约一个世纪后,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派兵再入北非,灭亡了汪达尔王国,汪达尔人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一般认为是同化于当地土著及后来的阿拉伯人了(汪达尔人他们总共才四五十万人)。所以,你能一口咬定前世界足球先生——阿尔及利亚裔的齐达内身上就没一点汪达尔人的血统吗? 总之,汪达尔人算得上是光荣的日耳曼人中历史表现最差的一支了,一点建设性都没有。 以上关于日耳曼人和现今欧洲一些民族之间的关系,当然是在很概括的层面上谈的,实际的演变过程显然要比这复杂一些,因此血统上会更混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相比较而言,丹麦人、挪威人、瑞典人、冰岛人、荷兰人、英格兰人、德意志人,绝对是日耳曼人最纯粹的后裔。例如,古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英格兰直到公元1066年,外敌多次入侵,但全部是日耳曼人:先是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然后分别是维金人、丹麦人、诺曼人(后三者其实统称为诺曼人,属于日耳曼人的北支)。原住民凯尔特人与古不列颠人被驱逐到北部和西边,分别形成今天的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凯瑟琳·泽塔·琼斯就是威尔士人)。 日耳曼人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意识、契约观念以及勇武冒险精神等等这些卓越的种族禀性再加上伟大的基督教信仰和古希腊、古罗马的宝贵遗产,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日后西方文明必将大行于世界。 二)斯拉夫: 斯拉夫人分为以下三大支: A西斯拉夫人-——有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 拉丁天主教文明圈的重要成员,均为中欧国家(无论从历史、宗教、文化还是地理上讲,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匈牙利都一直属于西方文明圈而非东欧范畴,把他们划入东欧,完全是冷战的产物,这原本就是一个误会)。波兰人、捷克人深受日耳曼德意志人的影响,特别是捷克人,长期受奥地利人统治;斯洛伐克人则被严重地马扎尔化即匈牙利化了。捷克人理性、温和,由于日耳曼化,更多个人主义传统,胡斯

CCTV世界历史(解说词)欧亚民族大迁徙和中世纪的开端

CCTV世界历史(解说词)欧亚民族大迁徙和中世纪的开端.txt25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背景 公元前一世纪,在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同时出现了两位雄心勃勃的帝王。中国的汉武帝统治着国力鼎盛的汉帝国,另一位就是恺撒正在建立罗马帝国,他们都对开拓疆土的远征有极大的兴趣。汉武帝派大军远征匈奴,遗张骞出征西域,为汉进著名的在史学家司马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样的,恺撒把他的军事远征和发现都记载在他的《高卢战记》里。司马迁的著作生动地记述了匈奴人,善骑射、好勇斗狠,而恺撒对日耳曼人的描述也是大同小异。 这些聪明的古代历史学家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帝国画卷呢?它们的未来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开始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发现之旅。 司马迁所在的汉朝和恺撒所在的罗马帝国都是强盛、富裕而文明的。 汉帝国打通了西域的丝绸之路,罗马的疆土也一度扩张到欧洲的西北部。在此后一、二百年间,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在与这些蛮族的斗争中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公元91年,汉朝大军直捣匈奴部落腹地,将大部分匈奴人赶出家园穿越大漠西迁,《汉书》的作者班固记载了这次大捷。 罗马帝国此时也因向欧洲中部步步推进而达到了帝国最大疆域,并使日耳曼人部落节节败退。罗马史学家塔西陀则对日耳曼人的生活与社会做了详细的记述。 然而作为亚欧大陆两端最杰出的史学家,不论是班固还是塔西陀都没有预见到,二、三百年后这些被驱逐的蛮族再度出现时,会改变亚欧大陆古代文明的面貌和亚欧大陆各帝国的命运。匈奴的西去 大部分匈奴人离开大漠戈壁西去,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之中,一小部分南迁,他们空出来的地方为鲜卑、柔然等东胡占据。然而,在汉帝国崩溃、三国鼎立之后,在公元四世纪初,他们与南匈奴人一道入侵中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郭方)“罗马帝国从三世纪起就已经陷入衰败,内战不已。可以讲国内各阶层、各种力量、社会力量之间已经是离心离德、分崩离析,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中国北方的各少数游牧民族,还是日耳曼人的进攻,是他们没有能力团结一心抵挡的,所以说这可以讲是内部的矛盾因素,在外来的一个可怕打击之下,就会在很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匈奴人在亚欧大陆北部草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迁徙浪潮,他们首先进入西域和中亚,接着在公元四到五世纪时,继续向西延伸,接着侵占了印度的部分地区。混合各种文化的大乘佛教在此时形成。 公元五世纪,匈奴人和中亚民族混合后被称为厭哒人,他们的部落被印度称为白匈奴。Huna 这个称呼似乎与中国称匈奴为胡有关系,到欧洲就演变为对匈奴人的称呼Huns。这些人灭亡了繁盛一时的笈多帝国,在印度称霸了一个多世纪。白匈奴还攻入波斯的萨珊帝国,后来波斯人联合了从阿尔泰山区崛起的突厥人,才将白匈奴击垮,印度又出现了一个戒日王帝国的短暂繁荣期。而突厥人乘强盛之势扩张到大漠,又将原占据大漠的柔然人向西驱逐,柔然人一路西迁,到六世纪以阿瓦尔人名出现在欧洲。而大部分匈奴人在同时仍在向西推进,在公元370年越过了伏尔加河,很快就征服了阿兰人的部落,迫使他们向顿河与第聂伯河之间的日耳曼东哥特人部落进攻。匈奴人与日耳曼人终于首次遭遇了,这次遭遇很快就使罗马帝国和欧洲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的罗马帝国虽然统治着地中海周边的广大地区,但国力已今非昔比。广大地区的农民和市民都被课以重税,而西罗马帝国上层统治阶层却在奢侈享乐,造成了社会劲荡,经济凋敝且民怨沸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郭方)“当时的罗马帝国社会矛盾激烈,已经没有多少罗马的公民愿意当兵,因此他们不得不利用蛮族,作为雇佣兵和守卫边境的军队,并

日耳曼人

日耳曼部族 今天欧洲人的祖先是日耳曼人germania,来自北欧scandinivia半岛。关于日耳曼的历史资料非常少,仅见于凯撒的高卢战记和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 公元前一世纪,凯撒远征高卢,见到过日耳曼人。当时罗马人把罗马帝国周边不甚开化的民族都统称为蛮族。凯撒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渊博的学者。高卢战记是凯撒用流畅的拉丁文写成的。塔西佗,公元一世纪的史学家。日耳曼尼亚志de germania 写于98年,日耳曼人的祖先居住在scandinivia半岛,后来迁居至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的地区。日耳曼人从不与异族通婚,血统纯正。蓝眼,金发,高大,勇猛,脾气暴躁,耐寒,但害怕炎热,不爱干艰苦的工作。日耳曼人无论公事还是私事,总是兵器不离手,兵器中没有剑和长枪,只有被称为夫拉矛的短矛,骑兵的装备是一支夫拉矛,一面盾牌。步兵是夫拉矛,盾和一束可供投掷的标枪。丢掉自己的盾是一件奇耻大辱。日耳曼人亲兵制。亲兵是从小被军事长官豢养的男子,他们是非自由人。平时不从事农业生产,平时饮酒作乐,比武决斗,战时出征,亲兵原是聚集在日耳曼军事首领身边的私人武装侍从,他们不从事生产,以战争为业。他们须向首领宣誓效忠,武器和衣食由首领供给。“在战场上,酋帅的勇敢不如他人,是他的耻辱;侍从兵们的勇敢不如酋帅,也是他们的耻辱。假如自己的酋帅战死而自己却从战场上生还,这就是毕生的耻辱了。保卫酋帅,甚至将自己的战功归于酋帅的名下,这才是精忠的表现。酋帅们为胜利而战

斗,侍从兵们则为酋帅而战斗。”日耳曼首领和亲兵之间的关系后来一直影响着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日耳曼各部落的习惯法不尽相同,口口相传,只保护自由人,不包括奴隶,对社会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1汉朝驱逐匈奴,卫青霍去病受汉武帝之命追击匈奴,导致西迁,民族大迁徙所带来的压力导致日耳曼的入侵2、食物生存空间。日耳曼人不擅长农业,好战。3、罗马三世纪危机,衰落,军备废弛。 古希腊罗马人把生活在他们周围的不甚开化的民族称为蛮族。公元四世纪,日耳曼人分为东西两大集团。西日耳曼人包括撒克逊人(后来的英格兰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法兰西的主要部分),以农耕为主。东日耳曼人包括哥特人(分东哥特,于493年征服了意大利和西哥特多瑙河下游),汪达尔人(北非)和伦巴德人,他们迁往黑海北岸的草原地带。 九世纪,北欧人norman从北面来的人,是日耳曼人。( norway,swede,denmark)开始向外扩张。他们有一个名字:北欧漂流者,发兰琴varangian,特指九世纪掠夺波罗的海的北欧人。英国的东海岸,法国的诺曼底和加斯科尼最先受到北欧人的侵袭。逐渐实现了从海盗到大批移民定居的转变。 诺曼人原是居住在易北河以北的日耳曼人,包括挪威人,瑞典人,丹麦人。挪威人主要进攻苏格兰,爱尔兰。丹麦人进攻英格兰,而瑞典人向东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的瓦里亚格人。 诺曼人侵袭西欧的主要特征是在一些土地上殖民,建立国家,抢劫并

第一章 公元前后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

第一章公元前后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第一节亚欧亚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 一、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 1、两大世界的出现 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社会生产最早出现的两种生产部门,这两种部门的生产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的需要——人的第一需要。但这两个部门的出现是有一个过程的,它们分别是在原始的采集和狩猎经济基础上产生发展而成的。 远古时代,原始人主要依靠采集植物的果实和猎取动物未获取食物,以满足生活的需要。这时期,由于人类的智慧的限制和劳动工具的水平,人们的生活资料主要依靠对自然的索取。到距今一万年前左右,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已相对提高。这时候,人们不但向自然索取植物果实和猎取动物为食,而且开始自己生产食物,开始成为生产者。食物的生产有两种方式,或者说两条途径,以先前的采集为基础进而种植谷物,于是出现农耕;以先前的狩猎为基础进而驯养动物,于是出现游牧;这样便出现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 这两种生产部门分别在亚欧不同的地区形成。于是便形成了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 农耕世界:从亚洲东端开始(日本、朝鲜),经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东南亚、南亚,到西亚(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连接东南欧、东欧、中欧、西欧和隔海相望的不列颠岛。这是一个偏南的弧形地带,这一地带属大河流域,气候温和水雨充足,宜于种植,便形成了农耕世界。 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几乎平行的偏北地区,是水草丰盛的草原地带。这一地带东起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经中亚,里海,咸海和高加索,直到欧洲里海北岸和喀尔巴纤山麓。这一地带适合放牧牲畜,便形成了游牧世界。 二、两大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渗透 1、先进的农耕世界与落后的游牧世界

日耳曼民族的精神

日耳曼民族的精神 说到德国足球,随之会联想到这些场面70年半决赛德国对意大利,贝肯鲍尔在场上被对方踢断了胳膊,作为场上队长和精神领袖,他不能倒下!贝肯鲍尔缠着绷带又上场了,并坚持到了最后一秒钟。虽然德国队最终还是输了,但3比4输的轰轰烈烈!74年决战德国对荷兰,格里克穆勒全身负伤7处,仍然不愿下场,他要亲自为德国捧得金杯!穆勒打进第二球后批着一头乱发怒吼着在场上飞奔,身后是吃惊的荷兰人。穆勒在用行动向世界表明:什么才是真正的男人!90年决战德国打阿根廷,马特乌斯手骨在赛前骨折,为了不影响时期,他用皮肤色的绷带缠好伤,勇猛的拼了90分钟,队友们赛后才知道队长是忍着钻心的痛上场的。96年欧洲杯决战时,德国队由于伤停,能上场的队员只有14名,克林斯曼是身带重伤上场的,替补守门员卡恩是穿着后卫的队服坐在场边的。“我们就这些人。”赛前主帅福格茨拒绝了欧足联允许其再在国内招替补队员的好心。结果是伤兵满营的日尔曼人笑到了最后。有些人可能要问了:为了一场球,犯得着那样拼命吗?输了再踢不就是了!这就是德国,代表的是整个日尔曼民族!一个民族必须把自己的尊严和自由看的高于一切,它应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保卫其尊严和自由。断腿断手算什么?尊严才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俾斯麦就得意洋洋的说过,追求荣耀,绝对服从和世间独一无二的勇敢就是日尔曼精神的核心! 理性使德国人善于取胜,但除了胜利外,他们或许一无所有。如果说,意大利人的足球渗透着对文艺复兴时期城市情结的眷恋,英国足球又体现了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传统的话,那么德国足球所承载的,唯有对胜利近乎畸形的渴求。在足球产业运作上,他们落后英国与南欧足足半个世纪,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开始拥有职业联赛,而开展职业足球的目的,也并非出于商业考虑,而是带有彻头彻尾的功利色彩。如职业联赛的倡导者泽普?赫尔贝格所言,“如果我们想保持在国际足坛的竞争力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在全国的基础上迅速提高我们联赛的水平。”以科隆体大为代表的德国体育高等学府是德国人追求胜利的物质保证,从其入学标准中就可领略这种德国式的理性:申请者必须在两天内完成田径、游泳、体操及两项球类运动的技能测试,才有资格就读运动管理、运动保健或体育新闻专业。在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足球转播中,我们享受到了这种“专业性”传统带来的优势,但换一个角度看,德国能造就最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管理者甚至传播者,却无法造就成功的体育经营者。因为很难想象,这样的“专业”体系能够培养出默多克或贝鲁斯科尼那样的足球大亨,而要命的是,这个体系之外的人几乎不可能得到参与其中的机会。 日尔曼,一个个性独具的民族,其所孕育的足球强国之一,德国是从大不列颠岛上引进足球的第一个欧洲内陆国家。19世纪70年代,按照1863年在英格兰通过的比赛规则,足球运动在德国迅速的发展起来。 1860年,慕尼黑1860足球俱乐部的成立,标志着这辆日尔曼战车的发轫之始。一个半世纪以来,风云际会,沧桑变换的德国足球运动。向我们展示了日尔曼民族另一种文化积淀和价值取向。 于1947-1948赛季倒1962-1963赛季,在这期间,联邦德国足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力量型足球,讲究充沛的体能和完美的战术配合。 所体现的技术性风格,都流露出浓厚的日尔曼气息,具有良好的纪律,充沛的体力,顽强的斗志和整体的配合精神。 德国的哲学和足球德意志的哲学,追求的是绝对理念,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精神,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像一座没有高僧的寺庙,是没有前途的,精神的力量或许不是那么容易被一般人理解,就像这个世界知道比尔盖茨的年轻人一定比知道黑格尔尼采的人多一样,德国球员的技术也许像许多人说的不是很好,但是德国球员的战术纪律则是绝对一流的,正如德意志的精神一样,有领袖作出决定,下属不折不扣的完成,正如德国制造一样,试想一下,如果同样的一个汽车设计的图纸让德国人巴西人荷兰人阿根廷人西班牙人同时去照着

哈利波特中的欧洲民族

2、哈利的民族成份 中国人差不多是对世界上“民族差异”最不敏感的人群了,因为汉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同一文化人群,人口有10亿之多。改革开放之前,大多数中国人一辈子都没有接触过真正意义上的其他民族的人,因此也很不习惯从民族成份方面考虑问题。不过,在国土狭小、民族众多、宗教语言错综复杂的欧美国家来说,“民族成分”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文化问题,也是个很现实的政治问题,当然也是哈利和赫敏婚姻关系的一个很基础的问题。《哈利波特》中有很多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元素,这里整理一下,尤其是搞清几位主角的民族成份很重要,直接关系到哈利的法学专业的属性,当然也是赫敏婚姻问题的前提。 最基本的问题,哈利、赫敏、金妮、马尔福,都是哪个民族的? 最基本的回答,他们都是英国人。 不过这样等于没说,英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他们具体是什么民族呢? 看图,这是哈5的一张海报,里面的人都是什么民族的: 中国观众一般能分辨出黑头发黄皮肤的张秋是中国人,棕色皮肤的佩蒂尔姐妹是印度人,最右边有个没有台词的黑人安迪,剩下的,看着都是白人。

问题是,白人和白人是不一样的。再看的仔细些,尤其是头发(欧美人分辨民族,先看肤色分辨种族,接着就看头发分辨民族)。 发张详细点的图,四个卫斯理: 他们的头发是一个颜色的,因为他们是一家人。 三个马尔福:

他们头发也是一个颜色的(至少父子两个马尔福是一样的),因为他们也是一家人。 但是,对比一下,两个家庭的头发是不一样的。卫斯理家的人是红头发,马尔福家的人是“铂金色头发”,也就是金色浅到了接近白色的头发。 这就是片子中马尔福和卫斯理从一开始就对着干的原因,因为他们不是一个民族的,他们的祖先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对着干了。 很容易从网上查到,英国的主体民族的正式称呼是“盎格鲁-撒克逊族”,但这仅限于英格兰地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还包括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人的民族,现在称之为“苏格兰族”、“爱尔兰族”、“威尔士族”,不过这三个民族的祖先在古代还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凯尔特人”。

【史料及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迁都洛阳,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这大大加速了胡汉民族融合。 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或迁往河西陇右,或随晋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僚、爨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