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山奇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1)

《黄山奇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1)

《黄山奇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1)
《黄山奇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黄山奇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赏名山大川、访名胜古迹”,共安排了《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这三篇课文。《黄山奇松》是继《黄山怪石》后又一篇介绍黄山的文章。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引出黄山奇松。由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说到它的“四绝”,然后从“四绝”引出令人们“情有独钟”的奇松,使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作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正是因为奇松的点缀才使它独领风骚。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一一描写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不同姿态,以及它们得名的由来。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众多松树。一连用了许多“或”字,以显示松树姿态各异,美不胜收,点明山因树而“更加神奇”,以呼应前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文章“总—分—总”的结构。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文中众多的四字词汇,并扣住这些词语体会三大名松的姿态及其精神品质,进而通过这些关键词理出一条背诵课文第二自然的思路。

3、在朗读中感受黄山松的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

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扣词应题:

1、同学们,钱老师可是第一次到你们姜堰来,怎么样,欢迎我吗?钱老师对旅游最感兴趣了,你们能告诉我姜堰有哪些名胜古迹吗?这么多风景名胜,看来姜堰的旅游资源还挺富足的。那在这些名胜中,你最喜欢哪一处呢?

老师送你们一个词:情有独钟,它可以来表达你对这种名胜的偏爱,你能用它来说句话吗?

学生交流,师及时纠正学生在表达上的错误。

2、(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们来看看这一段文字,从这段文字

中,你感受到了人们对哪样事物的偏爱?

揭题:黄山奇松

这就是今天老师和大家要共同来学习的一篇写景文。

3、理解奇的字义。(出示“奇”字在字典中的义项)

那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到底是怎样罕见的、特殊的、不平凡的松树让人们情有独钟?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由谈家乡的名胜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一方面活跃课堂的气氛,一方面巧妙地引入主题,并用“情有独钟”一词为纽带贯穿前后,既理解了“情有独钟”这个词,又在运用这个词的过程中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进行了梳理。)

二、初读感知,读词理文:

1、生自由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有很多的四字词语,老师把它们找出来后稍加整理,就形成了一组词、一首诗、一篇美文。大家有没有兴趣读一读?

出示:

指名读。

3、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学生评价。

是啊,有时候,一个词就是一个画面,一个词就是一种情感的

表达,我们在读这些词的时候就要读出画面、读出情感来。想不想试一试,好,一起来。

4、同学们读得真好,那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呢?你看到了谁呢?

原来,这组词都是在写黄山松的。

5、下面啊,我们就把这些四字词语送进课文,选择你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6、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7、同学们,奇松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那课文有没有将所有奇松一一介绍呢?

8、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课文就是选择了这三棵典型的松树来写的,这种写作手法叫作:选择典型。

(本文在表达方法上的一个特点是运用了很多的四字词汇,抓住这些四字词语是理解本文的一个抓手,诵读这组词语既为下面体会黄山三大名松的姿态及其精神品质奠定了基础,又为学生明晰本文结构埋下了伏笔。)

三、赏姿态美,悟精神美

1、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静静地读读这一段,找一找、品一品描写这三棵松树的语句。想想在这三棵松树中,你对哪一棵又情有独钟呢?为什么?

(学生静心与文本对话,找出自己情有独钟的松树,并将初步的感悟写在书旁。)

2、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一定的收获了。下面就前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师走下讲台巡视,聆听并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

3、相信组内的交流让你有了足够的信心,也让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来,说说看,你对哪一棵松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4、大堂交流。

师相机点评归纳:

①出示描写三大名松姿态的语句:

作者在写这三棵松树的时候都抓住了它们形态上的特点。而且在表达手法上也是一致的,前半句是松树的形态,后半句都是作者的联想。而且,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赋予了黄山松人的情态,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黄山松奇特的姿态。(板书:姿态奇特)

②当交流到迎客松时,老师应引导学生悟透“饱经风霜”一词。

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迎客松经受的磨难吧!

此时,你想说什么?老师想听听你心中的声音。

生交流自己的感悟,师相机点评并板书:生命力强

你们的想法和作者一样,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怪不得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迎客松。

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古朴苍健,姿态优美。(引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乃至——。

让我们带着自豪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吧。

你说,这样的松还能不称为是奇松吗?

5、黄山奇松还有很多,下面你也来展开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描

摹一下黄山奇松的奇特姿态吧!

生练习。

出示:

是啊,同学们真棒!你们的想象让黄山奇松更美、更奇了。

6、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再一次感受一下三大名松奇特的姿态以及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吧。

7、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一组词语,这组词语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出文章的结构。而且中间的三组词就是写的迎客、陪客、送客这三大名松,请同学们抓住这几个关键词来背一背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语文生本课堂的一大特点便是用一个开放性的大话题来统领整篇课文的教学。“你对哪一棵松树情有独钟呢?为什么?”这一问题既呼应了第一个板块的教学,即从对黄山奇松的情有独钟到对三大名

松之一的情有独钟,层层推进,层层深入,让学生到语言文字中去挖掘三大名松的姿态之美和精神之美。此外,第二个板块中的一组词也在教学的最后得到了回应,这组词既明确了文章的结构,又提纲挈领地指明了背诵的思路。)

成长的足迹

——三上《黄山奇松》有感开学不久,我就接到了去姜堰上交流课的任务。经过了两个月暑假的闲散生活,一下子就被这一消息惊醒了神经。于是我便开始着手备课。

首先是选定课文。考虑再三,我选择了第五单元的一篇写景文——《黄山奇松》。确定课文后,我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地读,试图找准文章的文眼、文脉等一些课文所寄予的以及需要给学生的语文的东西。充分解读教材后,我的头脑中有了清晰的思路:黄山奇松奇在哪?紧扣这个大问题,便有了第一份预案的设计。

接着是一次次的试上。磨课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我没有退缩,当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要把课上好。那段日子,常常因为想教案想得睡不着觉,我总希望能找到最贴近学生的交流点。不断地思考,总会有灵感的闪现,预案在一次次的修改中,逐渐成熟起来。后来,我以“情有独钟”一词贯穿整堂课。用“那在这三棵松树中,你对哪一棵又情有独钟呢?为什么?”这样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让学生去感悟黄山奇松姿态美和精神美。去姜堰上课的前一天,教研员徐

月老师来为我的这堂课作指导。听完我的试上,徐老师和我一起探讨着课中的细节该怎么处理,课中出现的问题又该怎么解决。虽然第二天就要去上课了,但我仍力求再一次完善我的教学预案,甚至为了一个小细节的处理,我和邓校长、管丽琴老师商讨到六点半才回家。晚上躺在床上,我消化着这份凝聚着众多老师智慧的教学预案,心中有着些许紧张但同时也怀揣着对明天的一份期待。

9月30日,一个难忘的日子。半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的甜蜜。充分的备课让我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细节的推敲让我的课堂一气呵成。

我想:这便是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留下的成长的足迹。

一、激趣导入:

1、你去过黄山吗?知道黄山有哪四绝?

2、黄山在我过安徽省南部,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为四绝。https://www.doczj.com/doc/f414241701.html,读了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中可能要写什么呢?

二、观察图画。

1、出示多媒体课件或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上的三块石头象什么。

2、过渡。课文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些石头呢?读一读就知道了。

三、读文识字。

1、第一遍,要求读正确、读流利。不会读的字可通过“桃子”、“树叶”上的拼

音来解决。

2、第二遍,要求边读边想想课文介绍了几种黄山奇石,用横线画出来。

3、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4个生字,让学生认读。

4、找一找这些生字在文中组成了什么词语。

即:风景区尤其仙桃石石盘山峰胳膊

巨石每当脖子著名形状

5、课件出示以上词语,开火车认读。注意“膊”在“胳膊”一词中读轻声。

6、巩固识字。

(1)、猜字谜:横山上面三根草(当);一个人,在山边(仙);学者头上带草帽(著)。

(2)、读新组的词语:山区其它仙人盘子巨人当然著作图形形态

7、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观察“尤、其、区、巨、它、安“六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先描一描,发现字的特点,说说怎样写。

3、比较字形。区——巨,都是半包围结构。笔顺分别为:区巨

尤——其,都是独体字。它——安,都有宝盖儿。

4、师范写生字,请学生认真观看。

5、学生练习写字,师巡视指导。写好后组织学生评议、参观。转载请保留地址!文章标题:黄山奇石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原文地一、导

入新课,检查预习

今天我么来学习一篇优美的课文——《黄山奇松》(齐读课题)课文预习得怎样?聪明的人总在最短的时间内占有最多的知识,你们有信心

吗?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誉为、陡崖、玉屏楼、、屹立、卧、饱经风霜、情有独钟。

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便于纠正。

(2)出示词语,对照检查。有错的同学想想错在哪里,再订正。

2、检查读书情况

(1)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仔细听,给一句鼓励。

(2)出示课文中3句难读的句子,指导读通顺。

3、结合《评价手册》中预习导航习题,整体感知课文

(1)引读第一段,带领学生入情入境。

“被誉为,以闻名于世,而人们对,更是。山顶上,,处处都有。

(2)与第一自然段的开门见山相比,第二段真可谓是浓墨重彩,究竟重点介

绍了什么呢?

出示学生评价手册第三题,反馈学生出现的问题,集体读课文研讨。

二、沿学生疑路,品读课文

1、课前有不少同学通过预习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来看看。

出示学生质疑:

a、玉屏楼为何被称为“黄山绝胜处”?

b、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c、为什么游人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

d、黄山松中最有名的是什么松?

e、人们为何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2、边读书,边思考,边品味。

(1)问题a:自读第2自然段的前两句话,你的慧眼定有发现。(自读感

悟)

(2)问题b:既然到了玉屏楼,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三大名松奇在哪里?

走近迎客松,奇在哪里?引导学生感受迎客松姿态优美。

结合搜集的资料、图片理解“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

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指导朗读。

(课件展示迎客松图片、配乐)让我们来共赏这奇美的迎客松!边欣赏,

边引背。

相信此时此刻,迎客松的形象已深植于每个同学的心里,谁愿意当当小导

游,向八方来客介绍一下迎客松。

3、玉屏楼前迎客、陪客、送客三松或欢迎;或陪伴;或恭送,三松相映成趣,真可谓广赢天下客呀!还有哪位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陪客或是送客松呀?

自读课文,出示图片,想想哪棵是陪客松,哪棵是送客松?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介绍陪客、送客松。指导理解“天然盆景”,体会陪客松

和送客松各自奇在哪里?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课堂小结(课件出示没解决的学生质疑)

其实黄山奇松遍布黄山,峰壑之上百龄以上的古松数以万计,正因为有了这遍布峰林的奇松,黄山风动了、云涌了,雨多了,泉响了,整座山也有了灵气。今天我们先欣赏了迎陪送三松之奇,可松奇远不止此,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走近黄山松,再探神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迎客松的美和奇,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迎客松的。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谈旅游。

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齐读

这句话赞美的就是有着“天下第一奇山”之称的安徽黄山,这节课就让我们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

2、播放视频——黄山风景

在这段美丽的黄山风光中,什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3、理解“情有独钟”

作者情有独钟的是什么呢?读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吗?

二、学文

1.出示词语检查预习,纠正生字读音。指读、齐读。

2.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你情有独钟的句子,品味品味,把自己情有独钟的理

由说一说,也可以写在书的空白处。

3.交流反馈。

第一自然段里谁有自己情有独钟的句子?为何喜欢?读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情有独钟的句子是?为何喜欢?读

课文中还有哪些令你情有独钟的句子?情有独钟的是什么?

(板书:千姿百态)这种千姿百态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奇指导读好千姿百态

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由朗读。

4、你准备去写这么多的松树呢?

5、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文描写的是哪几棵黄山奇松?

6、出示迎客松品读理解“遒劲、饱经风霜”指导朗读

7、知道它为什么叫迎客松吗?加上动作读一读

三、总结

四、作业完成《习字册》

推荐

【教学目标】

1、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黄山三大名松的奇、美,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黄山三大名松的奇、美,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交流预习]

一、课前交流:

今天我们上哪一课?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黄山,欣赏黄山奇松。(齐读课题)

二、出示目标:

1、这是本节课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指名读)导学案都做了吗?请拿出来,在小组里快速交流。

2、评价导学案,适当表扬。

3、交流:汇报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能达到前三个目标的小组举手,哪小组来展示一下?

①字词。指读,带领读。(评价: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更有味道)

②课文。展示你读得最想读的一部分。

③主要内容。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④交流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对于我们理解课文会很有帮助。

[小组合作]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你喜爱哪一棵?任意选择其中之一说说理由。(PPT出示要求)

①划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②圈出重点词句,理解体会;

③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喜爱之情。

[交流展示]

▲迎客松

1、你喜爱迎客松,哪些文字让你有感受?(出示“迎客松”片段)

2、重点交流:饱经风霜展开想象

①这棵迎客松经历了800多年的……800多年的…………

②所有这些它可能都一一经历过,甚至还有我们未曾想到的种种艰难,这就叫——“饱经风霜”!理解这个词了吗?读一读这个词。

③然而问题是经历了800多年风云雷电的东西着实不少,这一点有什么“奇”呢?

3、预设:

①“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说说你的感受。(评:你感受到了美,感受到力量了吗?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①“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热情地欢迎……”

(评:这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热情好客,换做其他事物,经历了800还能如此热情么?)

①“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让你感受到什么?(评:是啊,无论经历多少风雨,这棵松都永葆着生命的绿色,希望的绿色)

4、迎客松奇不奇?带着我们的这些感受,读一读这段文字。

5、事实上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迎客松的身影,像一些装饰画、纪念品上,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也曾悬挂过画家刘晖的《黄山迎客松》,国家领导人在此接见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友人,迎客松的形象也随之远播世界。说到这里,你觉得迎客松还只是一棵松树吗?(指答)

所以书上说“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我们觉得它“甚至成了”

6、让我们再仔细欣赏欣赏这棵迎客松(师配乐朗读)

面对这样一颗不屈不挠、饱经风霜、充满力量、给人希望的迎客松,你想说些什么?

7、带着这样的感悟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文字。

▲陪客松

1、你喜爱“陪客松”?说说你的看法。(绿色巨人、高大)

2、陪客松只有这一个特点吗?(引:这些形容迎客松的词语可以用来形容陪客松吗?为什么作者不这样写?出示PPT)

3、为了突出“迎客松”只好委屈委屈陪客松了。但是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你看——(学生读陪客松的文字)

4、作者笔下的陪客松也是堪称奇特了。

▲送客松

1、说说自己的体会。

2、引导:见过盆景吗?小结:人工雕琢的美,天然雕饰的美

3、读一读这段文字。

[小结]

1、“三大名松”真是奇特,让人喜爱!让我们打开书,美美的欣赏,完整地读一读课文第二段。

2、“三大名松”名不虚传,难怪文章开头这样说——(PPT出示第一句)齐读

3、人们如此喜爱黄山松,你想夸一夸它们吗?

[小组合作展示]赞一赞,夸一夸黄山三大奇松:或直抒胸臆,或纵情赏读,或赋诗赞美。

[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小组互助,感受了黄山三大名松之奇。其实黄山还有很

多奇松,你知道怎么去了解吗?好,我们下节课再做交流。

【板书】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不屈不挠等

送客松

黄山的松树很多,但来到黄山最值得欣赏的是黄山的三大名松,他们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板书)这三大名松分别是怎样的姿态呢?请同学们结合这三组词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并出示自学要求。

郁郁葱葱姿态优美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好串词

枝干遒劲绿色巨人把词语送入文中,读通课文

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想象松树的姿态美读课文形存于胸,情融于文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https://www.doczj.com/doc/f414241701.html,豆丁网

黄山奇松优秀教学设计修订版

黄山奇松优秀教学设计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篇一: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篇二:黄山奇松优秀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篇三:黄山奇松参赛教案 《黄山奇松》教案 教案背景 本教案是我为评选寿光市优质课而设计的,经过我多次讲课、备课、反复修改,我校语文教研组集体多次听课、评课、议课、磨课,才最终定格,凝聚了我和同事们的心血。 教学课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松》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集文本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引题,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突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总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神奇、秀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饱经风霜”说句话。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和欣赏图片指导学生了解会黄山三大名松的美和奇。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助、指导点拨、感悟升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 2. 生:去过。谁来介绍介绍你眼中的黄山(说得真好!) 师:没去过的同学想不想去看一看(去过的想不想再到黄山游览一番) 生:(高兴地)想! 3.师: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到黄山去游览一番。 (播放“黄山风景”动画图片) 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欣赏的就是黄山奇松——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下这四个字——(板书: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

16黄山奇松(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16课——生读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黄山,来欣赏黄山的奇松 ..。 二、图文对照,辨别特点 瞧,我们来到了观松最佳处——玉屏楼,这里有黄山的三大名松,它们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那到底谁是迎客松,谁是陪客松,谁是送客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图文对照,给三大名松冠名。 冠名,说理由。同学们赞同他俩的观点吗?点示名称(恭喜同学们冠名成功) 三、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过渡:那三大名松到底怎么个奇呢?让我们再走近一点,来细看个究竟。 1、迎客松 (1)先来看看迎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迎客松段落,边读边想迎客松奇在哪儿? (点示:迎客松段落) a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1)遒劲: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是呀,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2)你是怎么理解饱经风霜的? 瞧,这棵迎客松有10米多高,年龄有800多岁了,在这漫漫的800多年中,它禁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一说。 (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

是呀,岩石困不住它,狂风撼不动它,烈日晒不死它,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 往。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 虽然它饱经风霜,但它——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虽然它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奇不奇?这是一株怎样的迎客松呀?(板贴——百折不挠生机勃勃)有人写了这样的诗句赞颂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 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谁来把迎客松的这股精神通过课文中的句子读出来?(嗯,大家被你的朗读感染了,一起来读一读!)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迎客松的奇?继续交流 b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斜伸出去的枝干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的手臂)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学生做动作、看图)远远望去,这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在热情地欢迎游客的到来?——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 在作者眼里,这不仅仅是一株松树,更是一位怎样的主人?(板贴——热情好客)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谁能把迎客松的热情读出来?指名两生读 迎客松雍容华贵,仪态万方,让人流连忘返。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北京人民大会堂也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一起读。 同学们,正因为迎客松是黄山松中的元老,它有这样的奇姿态,奇精神,所以,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原来这迎客松非同一般啊,请同学们好好练读迎客松这一整段。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奇松中的奇松吧,齐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九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学情分析: 就本文而言,由于学生对黄山以及黄山奇松感性认识上的不足,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体会情感出现障碍,对感悟课文内容,读好课文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如何结合本课的实际,准确定位好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教好本节课的立身之本。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朗读感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3、抓住读写结合切入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发挥想象的方法写出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的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采用先学后教、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学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自读自悟、圈划批注、情境体验等。 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加入录像、图片等资料将语言的理性表达转化为丰富影像的感性展示,以文字、声音、图像等方式全方位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展学生思维领域,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观看视频、谈感受。 1、交流黄山四绝的资料。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引导孩子将资料删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的亲身经历较少,课前让学生搜集黄山“四绝”资料,初步感受黄山的奇美,激发阅读期待) 一、读课题,抓文眼,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分) 同学们,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黄山中最绝的板书:黄山奇松。 看课题你觉得作者是抓住哪个字什么来写的。突出奇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进行词、句、段的教学。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每个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 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

小学语文_《黄山奇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十六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章在描写黄山松的姿态时,使用了实写加想象的写作方法。即先描写作者眼中所见黄山松的姿态再加上作者自己的想象。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对祖国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通过学习能领略黄山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感知写景类文章的魅力。但是还不能深入地关注作者是如何将这一奇景描写出来的,通过学习“眼见+想象”的写作手法使学生们在描写景物时语言更加的充实、丰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黄山松的“奇”。 2、抓住重点词句感知、体会黄山松的“奇美”,感受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3、学会“眼见+想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感知黄山松的奇美与顽强的生命力。 2.学习描写景物“眼见+想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说过这样一句话 齐读: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2.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黄山地位高,风景优美 师: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松被誉为黄山一绝.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学与黄山松有关的一篇课文,一起读课题。

4.我听出来了,你们强调了“奇”字。一下字就将课文内容抓住了。 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读出黄山松的奇。 二.整体感知黄山松的“奇”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黄山松它们奇在哪儿,找出你认为体现它奇的句子,画出来。 2.好,孩子们,通过刚才自读课文,黄山松奇在哪,谁愿意第一个来交流?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他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你找到的是黄山松的生长环境之奇!(板书:环境奇) 还有吗,继续交流 听出来了,这就是黄山松的千姿百态,黄山松的姿态真奇啊!(板书:姿态奇) 3.课文中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奇松呢. 生说,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同学们看,作者就是从环境奇、姿态奇,并选取了“三大名松”作为代表,介绍出黄山松的奇。 好,那就让我们先走近迎客松。 三、感悟迎客松的“奇”,学习实写加虚写的写作方法。 1、请同学们默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边读边想:哪些词语体现了迎客松的奇?(出示迎客松句子) 在你找的这些词语中,你最喜欢哪请读一读。 (1)枝干遒劲。 师:知道它的意思吗,请你读(生读)。 我觉得你读得特有力量,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觉得遒劲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有力量的意思。 师:我真佩服你,遒劲就是强健有力的意思。来,我们看一看迎客松遒劲的枝干。(课件展示)看图, 师描述:你看它茂盛的绿叶,笔直的枝干强健有力,同学们想想看,迎客松的枝干为什么会如此强健有力,(提示松的生长地点)大家还记得黄山松都生长在哪里吗,(山顶上,陡崖边)山顶上,陡崖边都是非常陡崸、险恶的地方,一般的树木根本无法立足,而黄山的松呢,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长得潇洒、挺秀。请你来读读这个词 全班一起读;枝干遒劲。 (2)饱经风霜。 师:你还喜欢哪个词语,(生说饱经风霜) 你认为什么是饱经风霜, 师:如果你是这一棵迎客松,你就站在陡崖边,你经历了什么? 生:风吹日晒狂风与暴雪 师:对,这就是饱经风霜(风霜重读),请你来读。迎客松经历了多少年的风吹日晒?你猜师:对,很多年,不过不是十几年而是八百多年啊。经历了800多年的风吹日晒这就叫饱经风霜。(饱字重度) 透过饱经风霜这个词语,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八百岁的老树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可见它的生命力真顽强啊~难怪我们把它称作黄山;生齐说奇松。那我们就来读这句话。 师:这句话不禁让我们想起陈毅元帅写下的一首诗《青松》,一起读: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黄山奇松第一课时教案

16.黄山奇松 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致力描写黄山之松的姿态优美独特,富有情趣,重点介绍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充分展现了它们的奇特之处,饱含了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美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我国名山无数,你都知道哪些名山?还有一座山以奇出名那就是黄山。今天我们就去黄山看一看(板书黄山) 师:有没有人去过黄山?(去过,让学生来介绍黄山的景色。没去过,没关系今天咱们就去欣赏一下。看视频)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既不看怪石,也不看云海温泉,只观奇松,(补充题目)一起来读题---黄山奇松 二、检查预习 师:读了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为什么用黄山奇松做题目?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师:是呀,黄山奇松“奇”在哪?这是一个大问题,同学们要记住。看看谁能解决它。 师:不过要想去黄山看奇松,必须先过字词关。看看你会读吗?(课件出示生字词语)自己放开声音读。 师:谁来读?(指名分行读词) 师:全班一起用这个节奏读---(生齐读生字词) 师:“卧”这个字没有词,谁来给他组个词?(如果提到卧倒,要给予评价,这是一种姿态。)

师:请大家一起来看这个词念----(指玉屏楼) 师:要是你们没学这篇课文,你绝不知道这个词,课文中“玉屏楼”在这句话中,一起念—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玉屏楼是什么吗?(理解为的一处观景的地方。) 师:你知道“黄山绝胜处”是什么意思吗?(黄山最妙的观松处=黄山绝胜处=玉屏楼) 师:很好。当我们理解词语是,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也许就能找到答案了。 三、初读感知 师:字词已经难不倒你们,现在我们去看黄山奇松了。打开课本90页,我请三个同学来读读这篇文章。 朗读的同学很幸运得到了展示的机会,请你让每个同学都听见你悦耳的声音。听的同学责任更重,你要竖起耳朵听每一个字的读音,读完后咱们来评一评。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预习得很好。有没有同学要说点什么。下面再请同学们再认真地到文章里默读课文并初步思考: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学生默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 师: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千姿百态生长的位置) 师:别忘了“黄山绝胜处”乃——我们一起到玉屏楼去看三大名松。师引读,随即请学生来读三大名松。 师:不愧是名松,各有各的特色。咱们先来看迎客松。请自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你能从句子挑一个词填进去吗? ▲出示填空:这是一棵()的迎客松。(姿态优美、充满生机、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也可以是自己想出的词语。)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姿态优美,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在哪? 师:你说说看它怎么姿态优美呢?(出示迎客松图片)迎客松,黄山奇松之首,列入世界遗产名单。它的姿态优美主要是在中一丛青翠的枝干——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松》教案

黄山奇松教案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由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述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指导点拨、感悟升华。 教学思路:自主预习——检查预习情况——交流讨论——教师随机点拨——感情升华——积累背诵 前置性作业:

《黄山奇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3、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课前欣赏:黄山四绝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 1、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作业。

2、小组或代表汇报自主预习情况: (1)读生字词并重点指导“誉、屹、卧”的写法。 (2)有关词语和问题理解。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进一步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老师提问:四绝是什么?指名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特别是四绝中的“奇松”啊,人们对它更是(“情有独钟”)。(看书上插图或课件)瞧!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就和你们再次走进黄山,感受它们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写到了哪些奇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松?读时,可以在书上圈一圈,划一划,可以把对有关词句的理解、感悟写在书中空白处。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一)、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奇松?(指名回答,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 (二)、出示自学要求:(1、你最喜欢什么松?2、你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它的奇特之处,请划出来。3、读出奇特之感)(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指导) 1.迎客松 (学生说出书中哪幅是迎客松)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地品读,并体会一下迎客松奇在哪儿? 句一:①“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枝干遒劲”借助形象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③“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小组讨论)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给这棵八百岁的老树留下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迎客松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是怎样的呢?(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其生命力的顽强。我们平时会用这个词来形容什么呢?(指名说:建筑、人物……)能将它用在“人”上造个句子吗?是啊!老爷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从他的皱纹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是饱经风霜的。那你们能用“饱经风霜”这个词造句吗? 迎客松的生命力是多么的顽强啊,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练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黄山奇松优秀教学设计完整版

黄山奇松优秀教学设计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篇一: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篇二:黄山奇松优秀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篇三:黄山奇松参赛教案 《黄山奇松》教案 教案背景 本教案是我为评选寿光市优质课而设计的,经过我多次讲课、备课、反复修改,我校语文教研组集体多次听课、评课、议课、磨课,才最终定格,凝聚了我和同事们的心血。 教学课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松》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集文本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引题,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突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总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神奇、秀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饱经风霜”说句话。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和欣赏图片指导学生了解会黄山三大名松的美和奇。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助、指导点拨、感悟升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 2. 生:去过。谁来介绍介绍你眼中的黄山(说得真好!) 师:没去过的同学想不想去看一看(去过的想不想再到黄山游览一番) 生:(高兴地)想! 3.师: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到黄山去游览一番。 (播放“黄山风景”动画图片) 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欣赏的就是黄山奇松——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下这四个字——(板书:黄山奇松) 过渡: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在哪里 黄山有哪些奇松 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黄山奇松(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黄山奇松(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感悟黄山松的奇美。 难点在读中感悟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方法朗读法指导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16 黄山奇松 名字 神奇样子 生长情况 所用参考资料《语文教学参考用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有许多名山大川,你知道哪些?然而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更是集群山之美于一身,以它独特秀美的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黄山以四绝闻名,分别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在这四绝中人们对奇松更是情有独钟,情有独钟是什么意思呢?(生答)为什么会对它情有独钟呢?(神奇) 对,正是因为它的神奇,让人们对它情有独钟。现在为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去一堵奇松的风采。 二学习第二段 请同学们认真地高声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棵松树?(迎客陪客送客)它们神奇在哪里? 1、你是从哪句话感受到它的神奇的? 2、交流。 姿态优美,枝叶遒劲

样子优美、神奇 饱经风霜,郁郁苍苍 年代久,经历风风雨雨,依旧茂盛 迎客、陪客、送客 名字很奇特 天然盆景,枝干蟠曲 天然美 3、在优美的音乐中看图欣赏 4、指导朗读 我们已经知道了黄山松的神奇,那怎么样通过自己的读,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神奇呢? 5、指导说话 作者的描写让我们身临其境,现在你就是黄山上的一棵松树,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自己吗?(生长情况)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课文第三段 2、谈谈感受 3、指导朗读 4、欣赏黄山松 5、写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 四总结 黄山是神奇的,是黄山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难怪古人会说:黄山之美始于松呀,可见黄山松真是魅力无穷令人着迷。 五作业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用诗、画、文章赞美黄山。

黄山奇松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

黄山奇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3、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课前欣赏:黄山四绝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 1、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作业。 2、小组或代表汇报自主预习情况: (1)读生字词并重点指导“誉、屹、卧”的写法。 (2)有关词语和问题理解。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进一步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老师提问:四绝是什么?指名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特别是四绝中的“奇松”啊,人们对它更是(“情有独钟”)。(看书上插图或课件)瞧!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就和你们再次走进黄山,感受它们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写到了哪些奇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松?读时,可以在书上圈一圈,划一划,可以把对有关词句的理解、感悟写在书中空白处。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一)、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奇松?(指名回答,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二)、出示自学要求:(1、你最喜欢什么松?2、你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它的奇特之处,请划出来。3、读出奇特之感)(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指导)

1.迎客松 (学生说出书中哪幅是迎客松)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地品读,并体会一下迎客松奇在哪儿? 句一:①“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枝干遒劲”借助形象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③“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小组讨论)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给这棵八百岁的老树留下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迎客松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是怎样的呢?(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其生命力的顽强。我们平时会用这个词来形容什么呢?(指名说:建筑、人物……)能将它用在“人”上造个句子吗?是啊!老爷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从他的皱纹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是饱经风霜的。那你们能用“饱经风霜”这个词造句吗? 迎客松的生命力是多么的顽强啊,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练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 ②从“热情的欢迎”体会迎客松非常热情”。 ③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这幅图,这从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啊?(像)正是因为太像了,所以它才叫作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我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学生热情的说欢迎词,并做动作)。现在,喜欢迎客松的同学请站起来(停顿),一起伸出手臂,大声地说:“黄山欢迎您!” 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指名说) 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苏教版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16、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板书课题、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叫(黄山奇松),请大家看老师板书。 起读,第16 课,黄山奇松。 课题有四个字组成,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在朗读时我们应该突出哪个字? 板书:奇。请读出你的理解。指名读。 师小结:课文写的是黄山松,黄山松最大的特点,都凝结在这一个“奇”字 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读课题。 、复习导入 1、黄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黄山被誉为“……”,它以四绝名扬天下,哪四绝? 2、知道什么叫做“绝”吗?严老师查过字典,“绝”字有好几种意思,你能试着给它选择正确的解释吗?出示屏幕。 小结:回答得真棒!正确答案是:D独一无二。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是黄山特有的,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在这四绝中,人们对奇松又更是“情有独钟”。这些奇松都长在……(学生读: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松一奇奇在哪里?(板书:奇在位置)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重点学习黄山奇松的其它两个特点。 三、学习第二节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黄山松的“奇” 表现在哪些地方?你能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来说一说吗? 2、(我发现,咱们班同学,读书都很投入,对,读书就应该这样,字字入目,字字入心。)

好,下面我们开始交流。 A “姿态优美”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迎客松斜出来的枝干) 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这个比喻形象吗? 板书:奇在姿态) B “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1)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个人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 能不能用这个词来说一句话? ( 提前让学生造句 ) (2)这个词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我们可以说奶奶的脸饱经风霜,可以说爷 爷的双手 饱经风霜。 课文中说迎客松饱经风霜, 请你想象一下, 这棵迎客松在一 千多年的日日夜夜里,可能会经历哪些磨难? (3)同学们说得真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狂风、暴雨、大雪的重重磨难, 按理说, 这棵松树会怎么样?(折断、枯死、奄奄一熄)可是这棵黄山松,它仍 然(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这不禁让人感受到它那 (顽强的生命力、 不屈不挠、 坚忍不拔的精神)。 板书:奇在精神 谁能把这句话来读一读,读出黄山松那种顽强的生命力。指名 教师范读:大家读得真好,严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 齐读:不仅读出黄山松的奇,还要读出作者的赞叹、喜爱之情。 C “姿态独特” 1)这是写送客松的,课文具体是怎么写的? “枝干蟠曲”,蟠曲知道什么意思 吗?它不是一般的弯曲,是曲折环绕的 意思,说它的枝干相互缠绕,非常特别。让我们一起看看大屏幕。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象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这说的是“迎客松”。 的枝干斜伸 到来。) 课文是如何重点来写它姿态优美的?(它有一丛青翠 “如同”就是(好 象) 比作(好客主人的手 臂), 2生。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一、概述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由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述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第一课时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了生字,而且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但基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仍欠缺,因此,本节课重视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读书、边思考,一切都在自读、自悟中完成。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读”、“说”的过程,以读代讲,以读代问,帮助学生体会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利用多媒体教学将黄山松奇与美的特点展示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感受黄山松的的形象、品格、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能较自主地深入探究,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渴望自己的学习得到肯定,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有游览自然风光的经历和体验; 4.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同伴合作和教师的点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5.学生已经具备较为独立的识字能力,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可以较好的掌握应用本课的四个生字。

黄山奇松优质课教案

黄山奇松优质课教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16、黄山奇松 一、教学目标: 1.独立识记本课生字词,书写正确规范。结合语境理解“屹立”、“饱经风霜”等新鲜词语的意思,并能积极运用。 2.朗读课文,抓住主要词句概括主要内容,并借助已经学过的《泉城》等课文进一步感知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3.通过朗读,展开想象,品读文章精炼的语言中饱含的情感,初步学习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现黄山松“奇”的特点,感受黄山松被赋予的美好情感。 4.借助作者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描写,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并结合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选择一种松的姿态展开联想和想象,尝试使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展开想象,品读文章精炼的语言中饱含的情感,初步学习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现黄山松“奇”的特点,感受黄山松被赋予的美好情感。 难点:借助作者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描写,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并结合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选择一种松的姿态展开联想和想象,尝试使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写一段话。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认读生词、指名读课文等方式了解学生识记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利用示范朗读、再次练读的方式推进有感情读书。 2.在整体感知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主要词句概括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批注式阅读、自主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体会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黄山奇松优秀教学设计优选稿

黄山奇松优秀教学设计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篇一: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篇二:黄山奇松优秀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篇三:黄山奇松参赛教案 《黄山奇松》教案 教案背景 本教案是我为评选寿光市优质课而设计的,经过我多次讲课、备课、反复修改,我校语文教研组集体多次听课、评课、议课、磨课,才最终定格,凝聚了我和同事们的心血。教学课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松》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集文本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引题,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突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总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神奇、秀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饱经风霜”说句话。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和欣赏图片指导学生了解会黄山三大名松的美和奇。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助、指导点拨、感悟升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 2. 生:去过。谁来介绍介绍你眼中的黄山(说得真好!) 师:没去过的同学想不想去看一看(去过的想不想再到黄山游览一番) 生:(高兴地)想! 3.师: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到黄山去游览一番。 (播放“黄山风景”动画图片)

黄山奇松优秀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优秀教学设计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篇一: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篇二:黄山奇松优秀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篇三:黄山奇松参赛教案 《黄山奇松》教案 教案背景 本教案是我为评选寿光市优质课而设计的,经过我多次讲课、备课、反复修改,我校语文教研组集体多次听课、评课、议课、磨课,才最终定格,凝聚了我和同事们的心血。 教学课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松》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集文本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引题,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突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总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神奇、秀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饱经风霜”说句话。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和欣赏图片指导学生了解会黄山三大名松的美和奇。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助、指导点拨、感悟升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 2. 生:去过。谁来介绍介绍你眼中的黄山(说得真好!) 师:没去过的同学想不想去看一看(去过的想不想再到黄山游览一番) 生:(高兴地)想! 3.师: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到黄山去游览一番。 (播放“黄山风景”动画图片) 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欣赏的就是黄山奇松——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下这四个字——(板书:黄山奇松) 过渡: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在哪里 黄山有哪些奇松 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黄山奇松》何燕教学设计表

第十二届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 学校合肥市朝霞小学 课名黄山奇松教师何燕学科(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章节16课学时第二课时年级五年级上 教学内容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希望通过课文让学生感受到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的限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多媒体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教学整合,使学生体会黄山松树的“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感受黄山松的“奇”。 教学步骤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整合点与软件 一、观松悟美 1.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的祖国疆 域辽阔,在这广阔的土地上,有 田园、山野,有飞瀑、流泉,有 江河湖海,还有壮丽的山川丛林。 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 幅幅动人的天然美景。今天,老 师要带你们到黄山去看一看。这 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欣赏 的是四绝之一的“黄山奇松”。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 【白板,出示《黄山四绝》 视频】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 【白板,出示《黄山四绝》视频】 吸引学生注意力,拉近和文本之 间的距离。学生对于黄山的美, 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通过课件 出示介绍黄山风光的视频,增加

苏教版《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16、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一、板书课题、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叫(黄山奇松),请大家看老师板书。 一起读,第16课,黄山奇松。 课题有四个字组成,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在朗读时我们应该突出哪个字? 板书:奇。请读出你的理解。指名读。 师小结:课文写的是黄山松,黄山松最大的特点,都凝结在这一个“奇”字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读课题。 二、复习导入 1、黄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黄山被誉为“……”,它以四绝名扬天下,哪四绝? 2、知道什么叫做“绝”吗?严老师查过字典,“绝”字有好几种意思,你能试着给它选择正确的解释吗?出示屏幕。 小结:回答得真棒!正确答案是:D——独一无二。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是黄山特有的,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在这四绝中,人们对奇松又更是“情有独钟”。这些奇松都长在……(学生读: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松一奇奇在哪里?(板书:奇在位置)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重点学习黄山奇松的其它两个特点。 三、学习第二节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黄山松的“奇” 表现在哪些地方?你能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来说一说吗? 2、(我发现,咱们班同学,读书都很投入,对,读书就应该这样,字字入目,字字入心。) 好,下面我们开始交流。

A、“姿态优美” 这说的是“迎客松”。课文是如何重点来写它姿态优美的?(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到来。) “如同”就是(好象),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迎客松斜出来的枝干)比作(好客主人的手臂),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这个比喻形象吗? (板书:奇在姿态) B“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1)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个人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 能不能用这个词来说一句话?(提前让学生造句) (2)这个词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我们可以说奶奶的脸饱经风霜,可以说爷爷的双手饱经风霜。课文中说迎客松饱经风霜,请你想象一下,这棵迎客松在一千多年的日日夜夜里,可能会经历哪些磨难? (3)同学们说得真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狂风、暴雨、大雪的重重磨难,按理说,这棵松树会怎么样?(折断、枯死、奄奄一熄)可是这棵黄山松,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不禁让人感受到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板书:奇在精神 谁能把这句话来读一读,读出黄山松那种顽强的生命力。指名2生。 教师范读:大家读得真好,严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 齐读:不仅读出黄山松的奇,还要读出作者的赞叹、喜爱之情。 C“姿态独特” (1)这是写送客松的,课文具体是怎么写的? “枝干蟠曲”,蟠曲知道什么意思吗?它不是一般的弯曲,是曲折环绕的意思,说它的枝干相互缠绕,非常特别。让我们一起看看大屏幕。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象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奇松公开课教案

黄山奇松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一、导入学习 1.通过昨天初学课文,大家对黄山奇松有了哪些了解? (1)黄山奇松是黄山四绝中最让人情有独钟的,是绝中之绝。 (2)黄山奇松不仅奇而且多。(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在今天这堂课上,大家觉得采用哪种学法比较好? (扣住题眼设问:黄山松奇在哪里?) 阅读指导:阅读的时候,带着问题读文,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读,读得会更深刻。我们可以扣题提问,可以抓过渡句提问,可以抓中心句、关键句提问等等,今后梁老师会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大家一一尝试。) 二、学习第三段 1.指读第三段。 2.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奇在它的姿态各异。出示普通松树图片与之比较。普通的松树,长得都大同小异,黄山松却千姿百态。) 3.假如你是一个游客,进入黄山,面对如此多的奇松,你会有怎样的感觉?怎么办呢? (会有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感觉,可以挑最有名的观赏。) 4.作者和你们一样聪明,这么多的奇松,一棵有一棵的姿态,怎么写得过来呢?他挑了三棵黄山名松着重描绘。我们通过作者的笔触,着重领略了黄山名松的奇特,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身。 三、学习第二段 1.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来领略黄山三大名松的风采。(自学圈画)讨论第三个问题:黄山的三大名松各有着怎样的特点?假如我们将三大名松的特点了然于胸,我们就能感受的它们的奇之所在了。 迎客松:姿态优美,饱经风霜(800年),枝干遒劲,充满生机,一丛枝干斜伸。 l 在所有特点中,哪个特点是最有个性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丛枝干斜伸”,这才是迎客松最具有标志性的特点,少了它,这棵松树就不能称之为“迎客松”了,少了这一特点,它也就少了“迎客”这一灵性,就不能成为黄山第一松了,就不能成为黄山乃至安徽的象征了。) l 写法指导:记住,以后描摹事物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最有个性的特点。 过渡:好,让我们再来一览陪客松的风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