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内阅读专项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内阅读专项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内阅读专项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内阅读专项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 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共】一起。 【谈】谈论,欣赏。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 【欲界】指人间。 【仙都】指仙境。 【复】再。 【与(y ù)】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呀。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这)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 景物形象:由显而微;

景物状态:由静而动; 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遂,于是、便;至,到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五、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