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能利用与发展趋势_论文

-核能利用与发展趋势_论文

-核能利用与发展趋势_论文
-核能利用与发展趋势_论文

核能利用与发展趋势

Unclear energy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摘要核电是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供应能力强、能大规模应用的发电方式,目前,我国核电已由起步进入发展阶段,具有自主设计建造第一代核电的能力,我国已做出积极推进核电发展的重大决定,加快我国核电建设,提高核电在电力供给中的比重,这将有助于缓解电力增民与交通运输的矛盾,核能利用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关键词核能利用前景核能发展核电

1.核电概述

核能的发展和利用是20世纪科技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它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该方程式表明,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其比例常数为光速的平方。在核能的利用中,核电厂的发展是相当迅速的,己被公认为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干净的能源,核动力技术在多数发达国家得到了巨大发展,也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根据能源需求和能源生产结构,我国政府己制定了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建设了秦山和大亚湾两大核电基地,中国核电建设的安全策略取得了成功。

2.核能发电

核能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是释放出来的能量。目前人类利用核能主要有三种——重元素的原子核发生裂变和轻元素的原子核发生聚合反映时释放出来的核能或是原子核自发射出某种粒子而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它们分别为核裂变能、核聚变能和核衰变。

2.1核裂变能

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较重的原子,主要是指铀或钚,分裂成较轻的(原子序数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弹以及裂变核电站的能量来源都是核裂变。早期原子弹应用钚-239为原料制成。而铀-235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

重核原子经中子撞击后,分裂成为两个较轻的原子,同时释放出数个中子。释放出的中子再去撞击其它的重核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分裂。原子核裂变时除放出中子还会放出热,核电厂用以发电的能量即来源于此。

由于每次核裂变释放出的中子数量大于一个,因此若对链式反应不加以控制,同时发生的核裂变数目将在极短时间内以几何级数形式增长。若聚集在一起的重核原子足够多,将会瞬间释放大量的能量。原子弹便应用了核裂变的这种特性。制成原子弹所使用的重核含量,需要在90%以上。

核能发电应用中所使用的核燃料,铀-235的含量通常很低,大约在3%到5%,因此不会产生核爆。但核电厂仍需要对反应炉中的中子数量加以控制,以防止功率过高造成炉心熔毁的事故。通常会在反应炉的慢化剂中添加硼,并使用控制棒吸收燃料棒中的中子以控制核裂变速度。从镉以后的所有元素都能分裂。

核裂变时,大部分的分裂中子均是一分裂就立即释出,称为瞬发中子,少部分则在之后(一至数十秒)才释出,称为延迟中子。

2.1.1核裂变能原理及过程

核能发电的过程:核能→水和水蒸气的内能→发电机转子的机械能→电能。核裂变撞击时除放出中子还会放出热,再加快撞击,但如果温度太高,反应炉会熔掉,而演变成反应炉融毁造成严重灾害,因此通常会放控制棒(硼制成)去吸收中子以降低分裂速度。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为两个(或更多个)中等质量碎片的现象。按分裂的方式裂变可分为自发裂变和感生裂变。自发裂变是没有外部作用时的裂变,类似于放射性衰变,是重核不稳定性的一种表现;感生裂变是在外来粒子(最常见的是中子)轰击下产生的裂变。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例如,铀-235核吸收一个中子之后,就形成激发态的铀-236核)发生形变时,一部分激发能转化为形变势能。随着原子核逐步拉长,形变能将经历一个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这是因为有两种因素在起作用:来自核力的表面能是随形变而增大的;来自质子之间静电斥力的库仑能却是随形变的增大而减小的。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一个裂变势垒,原子核只有通过势垒才能发生裂变。势垒的顶点称为鞍点。到达最终断开的剪裂点后,两个初生碎片受到相互的静电斥力作用,向相反方向飞离。静电库仑能转化成两碎片的动能。初生碎片具有很大的形变,它们很快收缩成球形,碎片的形变能就转变成为它们的内部激发能。具有相当高激发能的碎片,以发射若干中子和γ射线的方式退激,这就是裂变瞬发中子和瞬发γ射线。退激到基态的碎片由于中子数(N)与质子数(Z)的比例(N/Z)偏大,均处于β稳定线的丰中子一侧,因此要经历一系列的β衰变而变成稳定核(见远离β稳定线的核素)。这就是裂变碎片的β衰变链。在β衰变过程中,有些核又可能发出中

子,这此中子称为缓发中子。以上就是一个激发核裂变的全过程。

2.2核聚变能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氢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同时发生质量亏损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反应叫做核聚变反应,其释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聚变能。核聚变反应堆是一种满足核聚变条件从而利用其能量的装置。从目前看实现核聚变有2种方法,一种是使用托卡马克装置实现,托卡马克是一环形装置,通过约束电磁波驱动,创造氛、氖实现聚变的环境和超高温,实现对聚变反应的控制;另一种方式是通过高能激光的方式实现。第一种方式已于20世纪90年代初实现,目前正在进行工程设计;第二种方式已接近突破的边缘。由于核聚变是在极高的温度下完成的,所以又常称其为热核反应。

2.2.1核聚变原理及过程

物质在低温状态下是固态,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出现液态、气态,气态的物质被继续加热会出现等离子状态,即在几万810℃以上时,气体将全部发生电离,变成带正电的离子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这种等离子体被约束在托卡马克装置的环形室腔体内不与腔壁接触,加热电流继续在这一环形室中流动,与电流方向一致的强大外磁场保证了等离子体的稳定。当等离子体被加热到810℃以上,满足1410>τn (式中n 为氛氖等离子体密度,3

-cm ; τ为等离子体维持的时间,s)时,就会发生轻原子核转为重原子核的核聚变反应(n H H H +→+423121),1个氛和1个氛聚变为1个氦核、放出1个中子(能量为14 MeV),伴随着这一反应放出17.6 MeV 的巨大能量。现在人类实现可控核聚变所使用的轻核只有氛与氖。在托卡马克装置上,当放出的能量大于输人的能量、并足以加热下一次添加的氖氖并继续聚变反应时,这种条件称为可控核聚变的“点火”条件。实现核聚变的“点火”有三大难题要解决,一是如何把等离子体加热到810℃以上;二是如何使等离子体不与装它的容器相碰,否则等离子体要降温,容器要烧毁;三是防止杂质混人等离子体,因杂质会增加辐射而使等离子体冷却。

聚变反应堆主要的部件包括高温聚变等离子体堆芯、包层、屏蔽层、磁体和辅助系统等。 2.3核衰变能

核衰变是原子核自发射出某种粒子而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认识原子核的重要途径之

一。1896年法国科学家A.H.贝可勒尔研究含铀矿物质的荧光现象时,偶然发现铀盐能放射出穿透力很强可使照相底片感光的不可见射线,这就是衰变产生的射线。除了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以外,还存在大量人工制造的其他放射性核素。放射性的类型除了放射α、β、γ粒子以外,还有放射正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等粒子以及自发裂变、β缓发粒子等等。

2.3.1常见的放射性核衰变类型

科学研究表明,稳定性核素对核子总数有一定限度(一般为A≤209),而且中子数和质子数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一般为N/Z=1~1.5,也有个别例外)。任何含有过多核子或N/Z不适当的核素,都是不稳定的。A≥209的核素,即元素周期表中钋(Po)之后的所有元素的核素都具有放射性(钋之前的元素,有的核素也具有放射性),它们或是自发地放射出α射线(即He核),而转变成A较小的新核;或是因核素的N/Z不适当,其核内的中子与质子会自发地相互转变,从而改变N/Z的值,并同时放出一个β-(或β+)粒子。核素衰变后产生的新核几乎都是处在激发态,这样的核或是自发地放射出γ光子而转变到基态或较低能态,或是继续进行α衰变(或β衰变),直到变成一个稳定的核素为止。

放射性核衰变的类型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三种,分别放出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1)α衰变

放射性核素放射出α粒子后变成另一种核素。子核的电荷数比母核减少2,质量数比母核减少4。α粒子的特点是电离能力强,射程短,穿透能力较弱。

2)β衰变

β衰变又分β-衰变、β+衰变和轨道电子俘获三种方式。

(1) β-衰变

放射出β-粒子(高速电子)的衰变。一般地,中子相对丰富的放射性核素常发生β-衰变。这可看作是母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成一个质子的过程。

(2) β+衰变

放射出β+粒子(正电子)的衰变。一般地,中子相对缺乏的放射性核素常发生β+衰变。这可看作是母核中的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的过程。

(3) 轨道电子俘获

原子核俘获一个K层或L层电子而衰变成核电荷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的另一种原子核。由于K层最靠近核,所以K俘获最易发生。在K俘获发生时,必有外层电子去填补内层上的空位,并放射出具有子体特征的标识X射线。这一能量也可能传递给更外层电子,使它成为自由电子发射出去,这个电子称作“俄歇电子”。

3)γ衰变和内变换

(1) γ衰变

处于激发态的核,通过放射出γ射线而跃迁到基态或较低能态的现象。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γ射线在医学核物理技术等应用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2) 内变换

有时处于激发态的核可以不辐射γ射线回到基态或较低能态,而是将能量直接传给一个核外电子(主要是K层电子),使该电子电离出去。这种现象称为内变换,所放出的电子称作内变换电子。

3.我国电力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人类已耗用了的能源总量近3 000亿吨标准煤,自1973年以来,从地球开采的石油近5 000亿桶(约合800亿吨) ,剩下的石油按现有生产水平计算,还可保证开采40年。天然气也只能持续开采50年,石油、煤和天然气资源都正在快速地走向枯竭,并且化石能

co等气体大量积累,形成了温室效应。因此寻找一种既能替代化石源的过度应用还导致了

2

能源又不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能源是各国多年来的努力目标。在新能源中,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虽然具备一定的条件,但这些能源不是储量太少就是属于间竭能源,只有核电具备潜力巨大、能大规模、全天候为人类长期提供所需能源的能力。

中国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体,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偏低。中国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核电站总装机容量为870万千瓦,预计到201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约为2000万千瓦,2020年约为4000万千瓦。到2050年,根据不同部门的估算,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种方案:高方案为3.6亿千瓦(约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30%),中方案为2.4亿千瓦(约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0%),低方案为1.2亿千瓦(约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0%)。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制定中国核电发展民用工业规划,准备到2020年中

国电力总装机容量预计为9亿千瓦时,核电的比重将占电力总容量的4%,即是中国核电在2020年时将为3600-4000MW。

从核电发展总趋势来看,中国核电发展的技术路线和战略路线早已明确并正在执行,当前发展压水堆,中期发展快中子堆,远期发展聚变堆。具体地说就是,近期发展热中子反应堆核电站,为了充分利用铀资源,采用铀钚循环的技术路线,中期发展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核电站,远期发展聚变堆核电站,从而基本上“永远”解决能源需求的矛盾。

4.结束语

核能替代化石能源的前景及环保上的优越性是有目共睹的。但近年来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的转型,常规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和人们对核事故的恐惧,总体上发达国家核电在下滑。迫于民众的压力,一些国家已表示不再发展核电,如意大利、德国等。发展中国家出于从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国家的安全考虑,正在稳步地发展核电。核聚变反应堆现在正进行国际合作,预测在2025年可建成示范性聚变堆,真正的商业化将在2040年后实现。50年后,人类将真正进入没有任何核污染、燃料来源难以穷尽的核文明时代,届时人类将再不用为能源和利用能源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担忧,生存条件会越来越好。

石油、煤炭、天然气和和铀矿这些矿物能源储量面临枯竭。现在的青少年,在他们老之将到时,很可能就会目睹,原野里那些曾经日夜劳作的抽油机在凄风苦雨而中逝去。再过几代的人们,什么炼油厂、输油管道、燃煤电厂、……,对于他们来说,就会成为昨天的故事。人类应该未雨绸缪,不要待矿物能源用尽之后再作反应。

未来能源结构必定是多能互补,各显其能的时代。现阶段就应该加快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由于污染少甚至无污染,对环境保护十分有利。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大家多选用清洁的新能源吧!各级政府应再加大扶持力度,行业组织再加大产业政策和信息宣传,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断跃上新台阶。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激励市场。积极利用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亚行贷款和国际援助,加强技术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庞大,稳步增长,前途无限,存在令人鼓舞的商业机会,愿更多的金融投资者和企业家关注新能源行业。加强行业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宣传,使全社会尤其青少年,认识新能源,了解新能源,使用新能源。

参考文献

(1)孙宪文,姜军,朱松.核裂变与核聚变发电综述[J].辽宁:东北电力技术,2002 (2)熊本和.世界核电的现状与未来[J].国防科技工业,2001

(3)倪士英.核能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能源工程,1995

(4)陈世君.世界核电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东方电气评论,2001

(5)朱青,等.关于我国核电发展趋势的构想[J].江西:东华理工大学,2011

核能利用与发展论文

核能利用与发展趋势 学校:东北农业大学 学院:工程学院 班级:机化1302 学号: 姓名:

核能利用与发展趋势 Unclear energy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摘要核电是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供应能力强、能大规模应用的发电方式,目前,我国核电已由起步进入发展阶段,具有自主设计建造第一代核电的能力,我国已做出积极推进核电发展的重大决定,加快我国核电建设,提高核电在电力供给中的比重,这将有助于缓解电力增民与交通运输的矛盾,核能利用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关键词核能利用前景核能发展核电 1.核电概述 核能的发展和利用是20世纪科技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它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该方程式表明,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其比例常数为光速的平方。在核能的利用中,核电厂的发展是相当迅速的,己被公认为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干净的能源,核动力技术在多数发达国家得到了巨大发展,也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根据能源需求和能源生产结构,我国政府己制定了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建设了秦山和大亚湾两大核电基地,中国核电建设的安全策略取得了成功。 2.核能发电 核能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是释放出来的能量。目前人类利用核能主要有三种——重元素的原子核发生裂变和轻元素的原子核发生聚合反映时释放出来的核能或是原子核自发射出某种粒子而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它们分别为核裂变能、核聚变能和核衰变。核裂变能 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较重的原子,主要是指铀或钚,分裂成较轻的(原子序数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弹以及裂变核电站的能量来源都是核裂变。早期原子弹应用钚-239为原料制成。而铀-235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 重核原子经中子撞击后,分裂成为两个较轻的原子,同时释放出数个中子。释放出的中子再去撞击其它的重核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分裂。原子核裂变时除放出中子还会放出热,核电厂用以发电的能量即来源于此。 由于每次核裂变释放出的中子数量大于一个,因此若对链式反应不加以控制,同时发生的核裂变数目将在极短时间内以几何级数形式增长。若聚集在一起的重核原子足够

我国核能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我国核能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中国核电发展现状 我国核电在运核电厂已达到38台,总发电功率超过3 700万千瓦,在建 机组18台,总装机容量2 100万千瓦,到2020年我国在运核电厂预期将达到 5 800万千瓦,占世界第二位。 正如中国工程院、法国科学院及法国国家技术院给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中所写:“就所有民用核能活动而言,可以认为法国和俄罗斯在当下全球领先。同时,中国在核电站建设方面正在取得重大突破,是未来潜在的领先国家之一。” 我国核电充分吸收了国际核电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采用当前最先进的技术,遵循最高的安全标准,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改进,并拥有技术先进、实力强大的装备行业,以支撑中国核电建设。可以说,中国核电具有“后发优势”。 我国最早引入和开发三代核电技术,遵循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完全满足美国“电力公司要求文件”(URD)和欧洲国家的“欧洲电力公司要求”(EUR),堆芯损坏概率(CDF)小于十万分之一,大量放射性释放概率(LRF)小于百万分之一。

我国率先在三门、海阳引进、建设首批4台AP1000先进压水堆核电厂,同时在台山建设2台EPR1700先进压水堆核电厂。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包括CAP1400和“华龙一号”,其中“华龙一号”正在福建福清、广西防城港和巴基斯坦卡拉奇顺利建设,并积极准备进入英国市场。 “华龙一号”是在我国具有成熟技术和规模化核电建设及运行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和改进,自主设计建设的三代压水堆核电机组。它满足先进压水堆核电厂的标准规范,其主要特点有:1)采用标准三环路设计,堆芯由177个燃料组件组成,降低堆芯比功率,满足热工安全余量大于15%的要求;2)采用能动加非能动的安全系统;3)采用双层安全壳,具有抗击大型商用飞机撞击的能力;4)设置严重事故缓解设施,包括增设稳压器卸压排放系统,非能动氢气复合装置,以及堆腔淹没系统,保持堆芯熔融物滞留在压力容器内;5)设置湿式(文丘里)过滤排放系统,以防止安全壳超压;6)设计基准地面水平加速度为0.3g;7)全数字化仪控系统。 2 持续提高核电的安全性 我国和国际上都在进行提高核电的安全性研究,主要有从设计上实际消除大规模放射性释放,保持安全壳完整性,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包括:严重事故管理导则,极端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导则),耐事故燃料(ATF)研究以及先进的废物处理和处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国际上安全监管机构都要求新建反应堆应满足下列安全目标: (1)必须实际消除出现堆芯熔化、导致早期或大量放射性泄露的事故;

核能技术应用及发展

核能技术应用及发展 核能是核裂变能的简称,是由于原子核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而释放出的能量。核能的释放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重核的裂变,即一个重原子核(如铀、钚)分裂成两个或多个中等原子量的原子核,引起链式反应,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另一种是轻核的聚变,即两个轻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聚合成为一个较重的核,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重核裂变是指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中等原子量的原子核,引起链式反应,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所谓轻核聚变是指在高温下(几百万度以上)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并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也称热核反应。它是取得核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与重核裂变相比,轻核聚变发电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 (1)能量巨大。核聚变比核裂变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例如,铀-235的裂变反应,将0.1%的物质变成了能量;而氘的聚变反应,将近0.4%的物质变成了能量。 (2)资源丰富。重核裂变使用的主要原料是铀,目前探明的储量仅够使用几十年;而轻核聚变使用的是海水中的氘,1升海水能提取30毫克氘,在聚变反应中能产生约等于300升汽油的能量,即“1升海水约等于300升汽油”,地球上海水中就有45万亿吨氘,足够人类使用数百亿年。而且地球上锂储量有2000多亿吨,锂可用来制造氚,足够人类在聚变能时代使用。因此受控核聚变的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成本低廉。1千克氘的价格只为1千克浓缩铀的1/40。 (4)安全、无污染核。聚变不产生放射性污染物,万一发生事故,反应堆会自动冷却而停止反应,不会发生爆炸。 但是,实现核聚变的条件十分苛刻,为了使2个原子核聚变,必须使两个原子核的一方或双方有足够的能量,去克服彼此之间的静电斥力,满足这样的条件需要几千万甚至几亿摄氏度的高温。 自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托卡马克的研究热潮。目前,全世界有30多个国家及地区开展了核聚变研究,运行的托卡马克装置有几十个。 最近,由中国、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韩国共同参与的国际热核反应堆合作计划(ITER)因其最终选址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这个被称为“人造太阳”的热核反应堆,不仅因为13万亿日元的巨大投资引人关注,更因为如能在未来50年内开发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世界能源格局,使人类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的洁净能源。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是继国际空间站之后最大的国际科学合作项目,我国也已正式加盟。根据计划,世界首座热核反应堆将于2006年开工,2013年前完工。这预示着在能源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核聚变能开发和利用的曙光已出现,核能文明时代即将到来。 虽然目前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重仍处于绝对优势,但此种能源不仅燃烧利用率低,而且污染环境,它燃烧所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容易造成 "温室效应",使地球气温逐年升高,造成气候异常,加速土地沙漠化过程,给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与火电厂相比,核电站是非常清洁的能源,不排放这些有害物质也不会造成"温室效应",因此能大大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

中国中小型核反应堆发展前景分析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实现核能发电以来,为了实现并强化规模经济效应,核电反应堆功率已从60 兆瓦增至1600 兆瓦以上。同时,全球核工业也建造了数百座小型动力堆用作海军舰艇动力装置或中子源。现在,全球核工业再次掀起小型核电机组的开发热潮,这是因为大型堆的建造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存在小型电网对小型机组的需求。 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定义,小型堆功率为300 兆瓦以下,中型堆为300~700 兆瓦,目前统称为“小型和中型反应堆”,简称“中小型堆(SMR)”。中小型堆有时被混淆为小型模块堆,但SMR未必有模块结构。 一些现役小功率反应堆已经属于SMR的范畴,例如印度以加拿大技术为基础开发的220 兆瓦加压重水堆(PHWR)、中国在国内和为巴基斯坦建设的300~325兆瓦的压水堆(CNP300)、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比利比诺(Bilibino)工厂正在运行的4台小型石墨慢化沸水堆(62 兆瓦)。此外,中国正准备开建200 兆瓦的高温气冷堆(HTR-PM)核电厂。 目前,多个国家正在开发各种新型SMR,其中许多是压水堆。例如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IRIS设计、巴威公司的mPower设计、NuScale Power公司的NuScale 设计、霍尔台克公司的HI-SMUR140设计、法国国有船舶制造企业的Flexblue 设计、俄罗斯的浮动式核电厂设计、阿根廷INVAP公司的CAREM设计、韩国的SMART设计。此外,还有少数快堆设计,例如海博瑞恩(Hyperion)动力模块和行波堆(TWR)。 美国的SMR设计最多,但截至目前,尚没有一例向美国核管会(NRC)提交设计证书申请。NRC表示有望在2012年受理首例SMR设计证书申请。 中小型堆的优势 与大型反应堆相比,SMR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相对于现场施工和组装而言,SMR的建造成本大幅下降。SMR开发者们指出,就分期建设一座包含多台小型机组的大功率电厂而言,小巧、简洁的模块式反应堆设计是最佳选择。由于这些模块可在工厂中批量生产,因此电厂建设成本下降,周期缩短。一般预计首批机组的施工周期在3年以内,后续机组缩短为仅2年。 其次,可采用多期单机组或多期双机组建设模式。在每种情形下,建设前期机组时均预留充分的物理分隔,以便能够在前期机组运行的同时建设后续机组。

中国核电行业发展现状(2011)

中国核电行业发展现状(2011-3-15) 一、中国核电发展现状 (一)中国核电的发展阶段 1、核能研究阶段 在70年代末,我国已经有了核动力应用的想法,但是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1969年,原二机部各类学校有的停办,有的撤销,有的交给地方。研究所被精简缩编,名存实亡,研究工作虽然一直没有停顿,但“清查”、批斗使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遭到极大的压抑,影响了工作的进行。一些基础科研项目基本停止,核电的科研工作未能展开。 2、核电技术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的核电技术开始起步,但是由于我国核电政策的徘徊不定,使得我国的核动力研究主要应用于核动力舰艇上,1971年9月,我国自己建造的第一艘核动力舰艇安全下水,试航成功,其后20年,我国核电仍为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此期间进行了核电站的概念设计,但是进度缓慢,秦山核电站的设计即从此时开始,但后来停止了,如同整个世界核电的大潮流一样。 1984年我国第一座自己研究、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破土动工,表明中国核电事业的开始。 3、黄金复苏阶段 中国核电从秦山核电开始,大亚湾核电为转折,历经十年,终于迎来了核电春天,各个项目如同雨后春笋,不断开工。 进入新世纪,国家对核电的发展做出新的战略调整。国务院已颁布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的目标,这个目标有可能更高。(据新华网2010年3月22日消息称: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于2010年3月22日说,目前我国正在对2020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调整。根据目前的工作部署,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目标保守看为7000万千瓦至8000万千瓦。) 中国核电站布局

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目前我们国家核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核能的和平利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核技术已经渗透到能源、工业、农业、医疗、环保等各个领域,特别是核能在电力工业成功运用,为提高各位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核电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6%,与水电、火电一起构成电力能源三大支柱,核能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它将成为最终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源之一。世界50多年的核能发展表明,核能不失为一种清洁、安全和经济的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毕竟对能源提出快速增长要求,而我国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又与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日益相关,所以发展核能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改善能源结构、控制环境污染、保障能源结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建设的第一座核电厂1991年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力的历史,1994年投产大电站,1996年中国又自主设计建设了二级核电站,三级核电站,随着最近广东核电厂投入,我国目前公共12组核电机组投入运行,运行的核电机组安全状况良好,平均用于值可达到85%,核电辐射水平一直保持在本地水平。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合作了12个核电项目,共31台机组,合作规模达到3378万千瓦,已开工建设24台,建成规模2660万千瓦。核电作为我国新能源的主力军,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进入了批量化、规模化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引进三代核技术AP1千以及EP2顺利建成,它在中国经济快捷的发展,对核燃料的高效利用以及对减少高排放物发挥了重大的效应。 07年3月,随着中美间两份重要协议《核岛供货合同框架协议》和《技术转让合同的框架协议》的签署,美国西屋公司和绍尔公司组成的西屋联合体在中国的第三代核电招标中正式中标,AP1000成为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所选择的技术路线,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落户中国。 AP1000技术虽然先进,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没有一座建成的电站,中国将是第一个“品尝”这一技术的国家。我国的研究人员从AP600到AP1000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对这一技术有较深入的了解。第三代技术是从第二代发展来的,其主要系统均有工程实践,只是核电站安全系统设计理念不同,AP1000使用的是非能动的方式。 作为第三代核电站,AP1000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第二代核电站主要是上世纪70年代根据当时安全法规设计的。其设计基准不考虑核电站严重事故(如

什么是核能及核能的利用

什么是核能及核能的利用 关键字:核能利用、核能现状、核能发展、核能简介 引言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源,能源是发展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1939 年原子核裂变的发现,开辟了核能利用的新时代.。特别是在能源结构从石油转入非油能源的新时期里,核能被认为是解决世界能源短缺的一种重要途径,可开发的核燃料资源所提供的裂变能、聚变能,可供人类大规模长时期的利用。核能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开发和利用新型的核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大力发展核电是许多国家在研究本国能源现状和前景之后,所采取的一种比较普遍的基本政策。 1、核能简介 1.1核能的发现 核能的发现凝聚了众多科学家的智慧和汗水。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为人类提供了打开核能利用大门的一把钥匙,1939 年,费米利用中子轰击铀发现反应能产生中等重量的元素,居里夫人的女儿伊伦·居里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但得到了不同的反应产物。德国科学家哈恩重复他们的实验,证实中子轰击铀能产生重量为铀一半的元素,并确定它是钡,他的进一步工作证实了伊伦·居里实验的产物是镧。接着,流亡瑞典的奥地利女科学家迈特纳提出了铀核裂变的概念,并指出裂变能放出能量。为了能持续地放出核能,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最先考虑了链式反应发生的可能性。1939 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等人,通过实验发现一个铀核(U - 235)裂变会释放出2—3个中子,用实验证实了链式反应的可能性。1941年12月到1942年12月,费米领导一批物理学家在芝加哥大学斯塔克运动场的西看台下,成功地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核反应堆,发出了200W的电,解决了受控自持链式反应的众多技术问题,这标志着核能和平利用时代的到来【1】。 1.2核能的利用原理 核能,由于原子核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而释放出的能量。其是通过转化其质量

中国核电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核电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山东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公元1964,中国西北,罗布泊的一声巨响,向世界宣告,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代表我国开始使用核动力。 1991年12月15日,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正式并网发电,代表着中国在和平利用核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漫漫征途,从中国第一次核试验,到第一核电机组并网发电,中国核能利用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核电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核电设计、建设和运营水平明显提高,核电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三十年风风雨雨,三十年艰苦历程。中国核电从无到有,为共和国的华美乐章添加了最美妙的音符。 我国核电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经过起步和小批量两个阶段的建设,我国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截至到2004年9月,我国共有9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万千瓦。2003年底,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和核发电总量,分别占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1.7%和2.3%。在浙江、广东两省,2003年核发电量均超过本省总发电量的13%,核电成为当地电力供应的重要支柱。 与此同时,通过引进与自主研发,我国在核电站维护运营及设计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的进步:秦山一期核电站已经安全运行13年,在2003年结束的第七个燃料循环中创造了连续安全运行443天的国内核电站最好成绩,2003年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九项性能指标中,秦山核电站有六项指标达到中值水平,其中三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秦山二期国产化核电站全面建成投产,实现了我国自主建设商用核电站的重大跨越,比投资1330美元/千瓦,国产化率55%,经受住了初步运行考验,表现出了优良的性能,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提前建成投产,实现了核电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创造了国际同类型核电站的多项纪录。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投运10年来,保持安全稳定运行,部分运行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广东岭澳核电站也已经全面建成投产并取得良好的运行业绩。江苏田湾核电站1号机组正在调试过程中。此外,我国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2000年6月并网发电,2003年负荷因子达到85%。 我国核电当前技术水平与发展情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传统能源的利用程度已经接近极限,而且,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化石能源的过分利用,对环境造成了难以消除的影响。今天,面对油价高涨,能源短缺,各国都在寻找能源的解决办法。中国科学院学部核能发展战略咨询组起草的一份战略研究报告指出,我国能源供应面临三大挑战:第一,能源发展需求与我国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不足之间的矛盾;第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合理,大量燃煤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问题;第三,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能源浪费比较严重。为应对上述挑战,我国将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作为基本国策放在首位,并逐步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逐步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份额,提高新能源的份额。而“在各种替代能源中,只有核能既是一种经济、安全、洁净的能源,又可大规模地替代化石能源。只有积极发展核

中国核电发展概况

中国核电发展概况(截止2010年) 1我国核电产业未来前景 我国目前的电力供应依然以火力发电为主,水电、风电、核电等规模非常小,电力结构极为不合理,一方面带来能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此国家提出了发展新能源发电,鼓励核能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政策。 中国核电发展进程大约比全球核能发展进程相对滞后约20年。七十年代中国开始对核电的探索,八十年代中国核电开始“起步”,九十年代至2006年为中国核电的“发展期”,至今大约30年时间。中国核电的“发展期”正处于世界核电发展之“低谷期”。尽管如此,中国核电在不利的条件下仍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到2006年底为止中国投运的核电机组共11台,870万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1.4%。特别是2000年至今中国投运机组8台,占全球同期投运机组数的1/4。与此同时,中国建立了较为完备全面的核电体系,基本掌握了第二代核电技术,并开始了第三代和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基础研发工作。这一切,为下一步的跨越发展做好了全方位的准备。 2010年,我国正在制定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着眼于中国新兴能源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在2011年-2020年间,核能、水能以及煤炭的清洁化利用将是政策支持的重点,也将是5万亿投资的重点支持对象。因此,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调整我国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由原来的4000万千瓦提高到7000万千瓦以上。而且有消息称,国家能源局正在制定的《核电管理条例》有望于2010年底前上报国务院。《核电管理条例》将重点体现对未来核电开发的支持,其中将大力推动内陆核电站的开发建设。 为实现规划目标,在“十二五”期间提高核电站开工量是核电产业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原因是,核电站的建设周期长达四五年,要实现核电装机容量到2020年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必须在2015年开工至少60个100万千瓦的核电站,2010年开始展开前期规划。因此,未来5年,将是核电企业们迎来大量订单的黄金期。

核能的有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为解决油气资源枯竭和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科学家正在加紧研究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力发电等替代能源。其中,核能作为一种清洁、安全和经济的新型能源,其逐渐取代现有化石能源(煤炭和石油)的趋向已越来越明显。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尽可能多地用清洁能源如核能替代含碳量高的化石能源,已经成为中国各界人士的共识和迫切要求,也是能源产业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 核能是20世纪出现的新能源,核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重大成就。核能的有效利用,对于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十分重视核能的开发利用,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能源领域研制开发三种先进反应堆,它们是快中子堆、高温气冷堆、聚变-裂变混合堆。目前,核裂变能已经为人类提供了总能耗的6%。而当将来利用轻原子核的聚变反应产生的核聚变能得到工业应用后,人类将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紧张的问题。 从人类能源需求的前景来看,发展核能更是必由之路,这是因为核能有其无法取代的优点,主要表现于: 1.核能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能源,又是高度浓集的能源。 2.核电是清洁的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 3.核电的经济性优于火电。 4.以核燃料代替煤和石油,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中国核能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核电发展采用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的方针。近期以压水堆核电 站为主,在充分利用已有技术,建设一批压水堆核电站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适时建造先进压水堆 核电站,并以此作为我国未来核电发展的主力机型。 中国积极推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开发研究,力争在一些重大项目上有新的突破。例如,利用快堆发电、 用核能进行海水淡化、用低温供热堆采暖、用高温气冷堆发电和制氢等,当条件成熟时,使其成为新的产 业。 在更长远的将来,能源开发将更多地寄希望于受控热核反应即核聚变堆的应用。热核反应技术如果获得突破,将有很多优点:热核燃料资源极其丰富,几乎是取之不尽;热核聚变的产物不象裂变产物那样产生核辐射,因而对人类的安全性要比现在的核电站高得多。因此,聚变反应堆核电站的商用成功,将会为人类“永远”解决能源需求问题。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关键词:电力系统概况,电力行业发展 1.前言 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上海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5%、10.34%。发电装机容量继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后,到2009年已将达到8.6亿千瓦。发电量在2000年达到了1.37万亿千瓦时,到2009年达到34334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2.6%。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4.5%,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3%,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微乎其微; 二、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8年9月,三峡电站机组增加到三十四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为二千二百五十万千瓦。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截至2008年底,国内已投入运营的机组共11台,占世界在役核电机组数的2.4%,装机容量约910万千瓦,为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1.14%、世界在役核电装机总量的2.3%。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投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

核能的发展与应用

核能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核电是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供应能力强、能大规模应用的发电方式,目前,我国核电已由起步进入发展阶段,具有自主设计建造第一代核电的能力,我国已做出积极推进核电发展的重大决定,加快我国核电建设,提高核电在电力供给中的比重,这将有助于缓解电力增民与交通运输的矛盾,核能利用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关键词:核能利用、前景、核能发展、核电 核电是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发展核电对推进我国能源多元化,提高能源的安全性,合理开发利用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类的进步离不开能源,新能源开发是我们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目前进行试探性利用的新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现阶段,国际上发展较快的是运用核能发电,在法国,核能发电量占整个国民用电量的78%是世界上核能发电量比重最大的国家,我国的核能发电量仅占2%,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核电事业。核电是供应能力强、能大规模应用的发电方式;加快我国核电建设,提高核电在电力供给中的比重,有助于缓解电力增长与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的矛盾;发展核电对带动高科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有重要意义。 核能是由小小的原子核发生某种变化而释放出来的。较轻的原子核融合成一个新核或重核分裂成其它新核都将释放出能量,我们分别称之为核聚变和核裂变,目前人类能加以控制的是核裂变,我们的核电站都是利用核裂变进行发电的。核能发电利用铀燃料进行核分裂连锁反应所产生的热,将水加热成高温高压,核反应所放出的热量较燃烧化石燃料所放出的能量要高很多(相差约百万倍)。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较重的原子,主要是指铀或钚,分裂成较轻的(原子

中国核电站建设现状及前景

中国核电站建设现状及前景 胡经国 众所周知,能源直接制约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能源已进入核能时代。核能不但是一种技术上最成熟、安全、经济和清洁的新能源,而且是一种最有潜力和发展前途的新能源。在当今世界能源日益紧缺的形势下,尽管发生过核电站事故,但是世界各国仍坚持认为,开发利用核能是解决能源紧缺问题的必由之路,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世界核电站建设仍然在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全世界有将近30个国家和地区已建或正在建设核电站。其中,美国、苏联、法国、日本、英国和德国已成为核电大国。1987年,全世界增加了20座核电站,使世界核电站总数达到了420座。核电站发电量已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5%,有的国家已达到50%以上。据预测,到2000年,世界核电站总数将进一步增加,核电站装机容量将达到4970~6460亿瓦,核电站发电量占世界发电总量的比重将上升到20%~30%。可见,从各国国情出发,积极发展核电站建设,已成为世界能源开发利用的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发展趋势。 中国核工业建设起步于50年代。1970年2月8日,周恩来总理正式提出中国要发展核电,并开始了核电站的科研、规划和设计等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府开始正式安排核电站建设。制定了积极地、适当地发展核电的战略方针以及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核电站的战略部署。 中国在一些基础科学和尖端科学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核能资源丰富,核工业已有雄厚的基础,并且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从事核能科研、生产管理和教学的科技队伍。到1987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高通量工程试验核反应堆已经安全运行6年,完成了一系列核科研任务。中国具有管制核反应堆30年的经验。不仅如此,中国核工业已从封闭状态走向世界。近几年来,中国原子能公司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中国的同位素产品和核研究设备已出口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西德、法国、芬兰、比利时等国签订了长期供应核电站用铀的协议。1987年9月,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核能会议上,许多专家认为,中国的核技术及其产品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可以和不少国家和地区互通有无。 目前,中国电力供需矛盾紧张。尤其是华东、华南和华北及其沿海一带,是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其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可是,这些地区偏偏缺乏水能等能源资源,电力供需矛盾更加紧张。这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薄弱环节。 中国是世界上6个老资格核大国之一(其余5个是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和印度)。然而,中国大陆没有核电站。核电站建设刚刚起步。不过,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展核电站建设

核能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通过分析核能的起源与发展,世界核电发展现状,论述核能对环境影响和核能利用 的环保对策,预测核能是今后解决能源危机最主要也是最本质的途径,并对核能大发展的 情况下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述。 1核能的起源与发展 核能的理论基础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 斯坦相对论用著名的方程式E=MC2表示,该方 程式表明,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其比例常数为光 速的平方。爱因斯坦的理论发表于1905年,从那 时起,世界各国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一些科 学家在实验室中观察与分析,证实了理论的正确性与核能的存在,特别是铀原子核吸收了一个中 子以后会分成两部分的现象,引起了核专家的兴 趣。在美国,核分裂的意义很快得到理解,1942年 芝加哥大学实验室中成功地完成了铀235可控链 式反应,为制造原子弹和原子能利用提供了充分 证据,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分别投了一颗 原子弹,毁灭了两个城市,屠杀了数十万无辜的人 民。从此向世界人民宣告了核分裂的巨大威力和 它能产生的巨大能量。二次大战后,世界人民纷纷 反对核装置在战争上的应用,要求将核装置用于和平事业上。 从核能到电能的转变,世界上建立核电站最 早的是195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希平港核电 站和英国的卡德霍尔电站。在那时发展核电站, 完全是为了和平利用原子能,人们尚未认识其环 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随着世界电力需求量的迅速 增长使石化燃料面临资源日趋匮乏的危机。人类 在不断提高其经济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求享 有一个相对清洁的环境。核电作为一种不产生酸 雨及温室气体的“清洁能源”,已成为一种具有广 阔前景的替代能源,在世界能源政策中受到日益 广泛的重视。 我国目前已投入运行的核电机组容量6 700 MWe,核电占全国电力生产总量不足2 %。为满足 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加强能源结构 的多样性,提高能源安全,我国政府已将核能作为 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计划到2020年 使我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32~36 GWe,至少占到 届时全国装机容量的4%。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 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15年间增加23.3~27.3 GWe的核电容量,即新建23~27座1 000 MWe 的核电机组。这将是一个既对电力生产又对环境 都将产生巨大影响的工程。

(完整word版)我国核电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核电发展现状: 在党中央、国务院地正确领导下,我国核电经过多年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核电设计、建设和运营水平明显提高,核电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经过起步和小批量两个阶段地建设,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在浙江、广东两省,年核发电量均超过本省总发电量地,核电成为当地电力供应地重要支柱.当前我国运行地核电有台机组、万千瓦发电运行,占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地左右,分别是秦山核电站、秦山二期核电站及扩建工程、秦山三期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广东岭澳核电站一期和江苏田湾核电站一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目前建设中核电站: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阳江核电站、台山核电站一期;辽宁:红沿河一期;福建:宁德核电站一期、福清核电站;浙江:秦山核电站一期扩建工程、三门核电站;山东:海阳核电站一期、石岛湾核电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筹建中地核电站:湖南:桃花江核电站;湖北:大畈核电站;江西:彭泽核电站;海南:昌江核电站一期;广东:陆丰核电站、海丰核电站;广西:红纱核电站;辽宁:徐大宝核电站、东港核电站;重庆:涪陵核电站;四川:三坝核电站;浙江:龙游核电站;安徽:芜湖核电站、吉阳核电站;吉林:靖宇核电站;湖南:小墨山核电站;河南:南阳核电站;福建:漳州核电站、三明核电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秦山一期核电站已经安全运行年,在年结束地第七个燃料循环中创造了连续安全运行天地国内核电站最好成绩,年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九项性能指标中,秦山核电站有六项指标达到中值水平,其中三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秦山二期国产化核电站全面建成投产,实现了我国自主建设商用核电站地重大跨越,比投资美元千瓦,国产化率,经受住了初步运行考验,表现出了优良地性能,实现了较好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提前建成投产,实现了核电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创造了国际同类型核电站地多项纪录.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投运十几年来,保持安全稳定运行,部分运行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较好地经济效益.广东岭澳核电站也已经全面建成投产并取得良好地运行业绩.江苏田湾核电站号机组正在调试过程中.年月日,国务院批准建设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浙江三门核电站一期工程.总之,中国核电在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营运管理等方面,具备了相当地基础和实力,为加快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坚实地基础.加快核电发展地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核电设计.我国核工业拥有一支专业配置齐全、知识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地核电研究设计队伍,形成了设计管理和接口控制程序以及质量管理体系;掌握了一些国外核电成熟地设计技术;能自主设计建设万千瓦和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也具备了以我为主、中外合作设计建设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地能力.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组织有关核电设计院,开展了国产化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地设计工作,目前初步设计已经完成,进入初步设计审查阶段.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核电技术研发.我国核工业建立了专业齐全地核科研体系,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地核电科研队伍,已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平地大型核动力技术试验基地,各种试验台架、科研设施齐全,具备了较强地自主开发能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地能力,基本上可以满足自主设计地需要,为核电技术进步和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在设计技术研究工作中,解决了核电站工程设计地许多技术难点,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地核电工程设计分析地骨干程序系统.初步形成了一套先进反应堆设计方法和试验验证手段,提高了我国先进压水堆设计开发地能力.目前我国正在立足自主开发第三代、第四代核电关键技术.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目前开工建设地核电项目,无论是国产化项目,还是中外合作地项目,都建立了规范地法人治理结构,项目业主对核电站建设和运营全面负责.在工程项目

中国核电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核电发展现状分析 核电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每千瓦时电能的成本比火电站要低20%以上。核电站还可以大大减少燃料的运输量。例如,一座100 万千瓦的火电站每年耗煤三四百万吨,而相同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铀燃料三四十吨。核电的另一个优势是干净、无污染,几乎是零排放,对于发展迅速环境压力较大的中国来说,再合适不过。 2007 年,中国核电总发电量628.62 亿千瓦时,上网电量为592.63 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4.61%和14.39%。田湾核电站2 台106 万千瓦的机组分别于2007 年5 月和8 月投入商运,中国核电运行机组达到11 台,运行总装机容量达907.8 万千瓦。 截至2007 年底,中国电力装机容量达到7.13 亿千瓦,全国电力供需继续保持总体平衡态势。同时,随着田湾核电站两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投产,目前全国核电装机容量已达885 万千瓦。 2007 年全国水电、火电装机容量均保持超过10%的增长,分别达到1.45 亿千瓦和5.54 亿千瓦。而风电并网生产的装机总容量则实现翻番,达到403 万千瓦。 中国对于核电的发展已经开始放宽政策,长期以来,中国官方一直强调要有限发展核电产业。而在2003 年以来,中国出现了全面性能源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关于大力发展核电产业的呼声日益强烈。高层关于发展核电的这一最新表态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确立了核电产业的战略性地步,不但对解决中国长期性的能源紧张有积极意义,而且也是和平时期保持中国战略威慑能力的理想途径,可谓一箭双雕。 中国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核电站总装机容量为870 万千瓦,预计到2010

核能的科学利用与发展

核电的发展与科学利用 自1951年12月美国实验增殖堆1号(EBR-1)首次利用核能发电以来,世界核电至今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截止到2005年年底,全世界核电运行机组共有440多台,其发电量约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6%。 日本大地震后出现的重大核安全事故再次引发人们对核电安全的担忧。其实,在世界核电发展史上,“谈核色变”并非第一次,美国的三里岛核电站事故以及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也曾令核电发展迅速降温,但痛定思痛后,全球核电建设还是从减缓发展进入复苏阶段。 纵观核电发展历史,核电站技术方案大致可以分四代,即: 第一代核电站 核电站的开发与建设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54年,前苏联建成电功率为5兆瓦的实验性核电站,1957年,美国建成电功率为9万千瓦的shipping port 原型核电站,这些成就证明了利用核能发电的技术可行性。国际上把上述实验性和原型核电机组称为第一代核电机组。 第二代核电站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在实验性和原型核电机组基础上,陆续建成电功率在30万千瓦的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石墨水冷堆等核电机组,它们在进一步证明核能发电技术可行性的同时,使核电的经济性也得以证明。上世纪70年代,因石油涨价引发的能源危机促进了核电的大发展。目前世界上商业运行的四百多座核电机组绝大部分是在这段时期建成的,习惯上称之为第二代核电机组。 第三代核电站 上世纪90年代,为了解决三里岛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严重事故的负面影响,世界核电业界集中力量对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进行了研究和攻关,美国和欧洲先后出台了“先进轻水堆用户要求”文件,即URD文件(utility requirements document)和“欧洲用户对轻水堆核电站的要求”,即(EUR)文(European utility requirements document),进一步明确了预防与缓解严重事故、提高安全可靠性和改善人因工程等方面的要求。国际上通常把满足URD文件或EUR文件的核电机组称为第三代核电机组。 第四代核电站

核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环境的污染

核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环境的污染 唐浩 【关键词】:能源危机核能发展开发利用现状核电环境污染 【摘要】:面对日益加剧的能源危机以及化石能源的利用产生的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问题,世界 各国都对能源的发展决策给予极大重视。本文着重阐述了核能的发展历程、核能的开发利用现状以 及核能的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分析了核能、核电相对于传统能源的明显优势,指出了大力 开发利用核能、发展核电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清洁、高效的核能有着广 阔的发展前景。 能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保障性资源,同时能源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目前人类所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自19世纪70年年代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保持增长,90%以上的世界经济活动所需的能源都依靠化石能源提供,由于大量消耗,这类资源正趋于枯竭;同时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利用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了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日益紧迫,寻找新的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现代社会中,除了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资源外,还有许多可利用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等,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和开发成本等因素,这些能源很难在近期内实现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利用;而核能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清洁的能源,同各种化石能源相比起来,核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更小,这些明显的优势使核能成为新世纪可以大规模使用的安全和经济的工业能源。 1 能源危机与发展核能的必然性 由于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可供开采的化石能源日益衰竭,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 中约占87.7% , 其中石油占37.3%、煤炭占26.5%、天然气占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发 展迅猛、增长很快, 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 约为12.3%。根据《2004年BP 世界能源统计》, 截止到2003年底, 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1565.8亿吨, 2003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6.79亿吨, 即可供 开采年限大约42 年。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844.5 亿吨, 可供192 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75.78 万亿立方米, 可供67 年。化石燃料在使用过程中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酸雨和全球 气候变暖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不断加剧,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使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和 挑战。 由于新的可再生清洁能源目前面临技术和成本的问题,只有核能是一种既清洁、又安全可靠且 经济上具竞争力的最现实的替代能源。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位专家发表的报告,一座装机容量

中国核电发展前景展望

中国核电发展前景展望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的有机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党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从原来的“效益比较好”到“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保护资源与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逐渐得到突出。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将难以为继。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的要求,比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更加突出。 目前中国的能源局势严峻。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能源短缺将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障碍。我国将面临严重的一次能源和电力短缺以及与能源利用相关的环境问题,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辟新的能源供应渠道成为必然。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核心是:尽可能将各种一次能源洁净、高效地转化为电力使用,以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中的比例。无论从环境还是从增加能源供应的角度,加快发展核电都是不可替代的战略选择。 核电与水电、火电一起构成世界能源的三大支柱,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4年在苏联建成,而我国核电起步相对较晚,自1991年自行设计建造的浙江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以来,共有广东大亚湾、秦山二期、广东岭澳、秦山三期、江苏田湾6座核电站11台机组先后投入运行。首个在海岛上建设的福建宁德核电站于2008年2月正式动工。至2009年,世界各国核电站总发电量的比例平均为17%,核发电量超过30%的国家和地区至少有16个,美国有104座核电站在运行,占其总发电量的20%;法国59台核电机组,占其总发电量的80%;日本有55座核电站,占总发电量的30%以上。中国已投产核电装机容量约900多万千瓦,仅占电力总装机量的2%左右,比例很低。 世界核电开发运行的实践证明,核电是一种安全、清洁、经济,可靠的能源。国际能源机构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球核设施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4%。如果能把这一比例在2050年前增加到25%,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可减少50%。用核电替代部分化石燃料发电,不但可以将化石燃料保留下来长期使用,还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减少大量的燃料运输,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有益处。正因为核电有多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不少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把核电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尤其是那些缺乏化厂燃料或水力资源的国家,更是坚定不移。我国是较早拥有核技术的大国,但是,与世界核电发展现状相比,目前我国的核电规模偏小,核电仅占总发电量的1.3%,大大低于世界17%的比重。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培育资源消耗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