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聚体

二聚体

二聚体
二聚体

D-二聚体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目录

编辑本段正常范围

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200μg/L。

编辑本段检查介绍

血浆D二聚体测定是了解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一个试验。本试验的影响因素很多,结果判断时须加以考证。

编辑本段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D-二聚体升高。

编辑本段生理学背景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fibrinolysis system)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由4种主要部分组成:纤溶酶原(plasmingen)、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gen activator,如t-PA,u-PA)、纤溶酶(plasmin)、纤溶酶抑制物(plasmin activator inhibitor,PAI-1,antiplasmin)。当纤维蛋白凝结块(fibrin clot)形成时,在tPA的存在下,纤溶酶原激活转化为纤溶酶,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开始,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结块形成各种可溶片段,形成纤维蛋白产物(FDP),FDP由下列物质:X-寡聚体(X-oligomer)、D-二聚体(D-Dimer)、中间片段(Intermediate fragments)、片段E(Fragment E)组成。其中,X-寡聚体和D-聚体均含D-二聚体单位。

人体纤溶系统,它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D-二聚体血浆中水平增高说明存在继发性纤溶过程,而先生凝血酶,后又有纤溶系活化;并且也反映在血栓形成的局部纤溶酶活性或浓度超过血浆2‰─抗纤溶酶活性或浓度。溶栓治疗是指用药物来活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一般为投入一种纤溶酶原活化物如尿液酶、

链激酶或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使大量纤溶酶生成,从而加速已形成血栓的溶解。FDP或D-二聚体生成,则表明达到溶栓效果。

纤溶蛋白降解产物中,唯D-二聚体交联碎片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因此,理论上,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可定量反映药物的溶栓效果、及可用于诊断、筛选新形成的血栓。但是,到目前为止,商品的D-二聚体检测手段都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中D-二聚体的胶体金免疫过滤检测法,由于其快速测定、灵敏度高、阴性预报值高,重复性良好,临床医师较多采用。

编辑本段二、D-二聚体测定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测定纤溶系统主要因子,对于诊断与治疗纤溶系统疾病(如DIC,各种血栓)及与纤溶系统有关疾病(如肿瘤,妊娠综合症),以及溶栓治疗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编辑本段临床应用

深静脉血栓(DVT)诊断

比较研究表明,NycoCard D-Dimer和ELISA D-Dimer在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阴性判断上与静脉造影法相比,结果一致性与灵敏度接近100%。而胶乳法灵敏度仅为73%,结果一致性为78%。

NycoCard D-Dimer,是DVT早期诊断与阳性排除的重要工具。简便、快速,节约费用。

□ 肺栓塞(PE)和动脉血栓塞的诊断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

□ 纤溶作用机制的早期测验-血栓前危险评价

□ 妊娠高危症与先兆子痫

□ 血栓形成过程及溶栓治疗的监测

□ 肿瘤辅助诊断

三、D-二聚体测定较FDP测定的优点

D-二聚体可作为溶栓效果的定量监测指标,而FDP(纤溶蛋白/原降解产物)可来自纤维蛋白原,且在原发性纤溶中也升高。因此后者不能作为溶栓效果的定量指标。但是,金乳胶显色的D-二聚体免疫过滤法由于对各种复合有D-二聚体的片断,如来自纤溶蛋白的 X 碎片复合D-二聚体均敏

感,因此使试验的特异性降低。该测定法在定量检测中的实际临床意义尚有待更多临床实践资料的证明。

D-二聚体或FDP测定都可作为纤溶活性增强的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例如DVT、DIC、肾功能衰竭及溶栓疗效判断。理论上,DIC时纤溶形成的小碎片对FDP检测法不敏感,而D-二聚体试验较之敏感。因此某一具体测定方法在疾病诊断中的敏感性尚有待临床资料的结论。

D-二聚体可采用血凝标本(血浆),而FDP是能采用血清标本。后者受血清制备是否完全的影响。

FDP乳胶颗粒法3分钟完成试验,D-二聚体胶体金免疫过滤法2分钟完成试验。前者为半定量测定,后者若采用读数仪可与ELISA法比美。

编辑本段四、D-二聚体的测定方法

1、乳胶凝集法

原理:被检血浆中D-二聚体与包被在乳胶颗粒上的单抗相作用,产生絮状沉淀反应。

优点:快速

缺点:定性实验;半定量测定须多次倍比稀释测定费试剂,且结果重复性差。

2、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原理:采用2 个针对D-二聚体的单抗建立的抗原为中心,两种抗体夹心法,并加入辣根过氧化酶的底物以作显色反应。

缺点:

1) 抗体与纤维蛋白(原)的D片断有部分反应。一般情况下D片断吸有一个抗体结合部位,因此不再与带显色物的抗体结合,但有时挂钩现象干涉实验结果。

2) 操作步骤复杂、费时,抗原抗体反应受温度时间影响。

3)每次实验需带标准曲线,因此需留一批标本同时测定,不适用于临床病人及时诊断及治疗的需要。

3、NycoCard D-二聚体测定

原理:免疫过滤胶体金显色反应法采用同种抗体夹心,即以包被的抗体捕获血浆中抗原(D-二聚体),加入偶联有胶体金的同种抗体显色。因此也是以抗原为中心,抗体为三明治两侧,但为同种抗体。因抗体特异性高,可与含D-二聚体的多种片断结合使试验灵敏度增高。虽偶可与D片断结合,但不发生挂钩现象。

优点:快速(2min),定量检测,灵敏度高,无挂钩,高温不溶

缺点:特异性不强,受脂质颗粒干扰,肉眼比色,不可信影响,但阅读仪结果与ELISA结果可媲美。

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其实D-二聚体不仅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很大价值,在其他疾病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对这意义的理解是和对D-二聚体的了解分不开的。

1.D-二聚体的形成和检测方法

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水解,释放出纤维蛋白FPA和FPB,然后形成纤维蛋自单体(SFM),SFMY链之间形成ε(—γ谷氨酰胺)—赖氨酸交联,然后形成纤维蛋白。这种γ链之间的共价交联是形成DD的结构基础。交联纤维蛋白在溶解过程中,释放出X’、Y’、D’、E’等碎片,并形成DD、DD/E、YD/YD、YY/DD等复合物。这些碎片进一步降解为最小的片段DD和DD/E复合物,DD分子量约62000D,在体内半衰期>3h,主要经肾脏排泄(1,2)。因此可以作为铰链的纤维蛋白溶解的一个标志,而单链的D可以来源于纤维蛋白原和没有铰链的纤维蛋白。目前有许多单克隆抗体能够区分D—二聚体和单体的D,可以在纤维蛋白原存在的情况下,监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这些抗D—二聚体的抗体不仅可以检测游离的D—二聚体,而且可以检测大的纤维蛋白复合物中聚合的D域,包扩在凝血过程早期形成的铰链的纤维蛋白复合体。对D—二聚体抗原的测定因此可以早期发现血管内凝血。很多的试验说明低水平的D—二聚体可以排除静脉血栓形成或者肺动脉栓塞。升高的D—二聚体可能是静脉血栓性疾病,也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原因,造成血管内外的纤维蛋白的形成。

目前,应用较多的检测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乳胶颗粒凝集试验(LATEX)、免疫过滤胶体金染色法、双抗体RBC凝集法和放免法。临床最常用是:ELISA、LATEX和免疫过滤胶体金染色法,其中LATEX 法测定速度快,但敏感度不如ELISA法;ELISA法敏感度高,但检测时耗时较长(3,4)。由于不同的检测方法其灵敏度不同,其正常参考值随检测方法的不同而不同,且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增高⑵。

编辑本段2.1D—二聚体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自从1971年Wilson⑸等首先应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用于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artery embolization PE)。D-二聚体的检测在诊断肺动脉栓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研究的开展和深入,临床工作者对D-二聚体在肺动脉栓塞中的意义认识日益深刻。

用一些敏感性高的检测方法,阴性的D-二聚体值对于肺动脉栓塞具有理想的阴性预告作用,其值为0.99⑹。阴性的结果可以基本排除肺动脉栓

塞,从而可以减少有创的检查,如通气灌注扫描和肺动脉造影;避免盲目的抗凝治疗。但是临床医生必须清楚的它的局限性和应用的指证⑺。抗凝治疗后,D-二聚体的值会发生改变,因而影响D-二聚体作为诊断指标的准确性,Outuraud F等认为24小时抗凝治疗后D-二聚体值平均下降25%,这25%的下降导致诊断的敏感性从95.6%下降到89.4%⑻。最新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D-二聚体在诊断PE中的价值于血栓所在位置关系密切,在D-二聚体的诊断值在厂家推荐值0.5ug/mL的情况下,总的敏感性为81%,特异性为63%。D-二聚体的浓度和血栓的位置有关,在肺动脉干主要分支的浓度较高,而在次要分支的浓度较低。在大分支的敏感性为93%,小分支的敏感性为50%。虽然D-二聚体对于小分支血栓的诊断意义不够明显,然而其他检查对于小的血栓同样不明确,如肺动脉造影等⑼。对于这些小的血栓,只要D-二聚体是阴性的,在患者心肺储备功能比较好的情况下,可以不采取抗凝治疗。临床随访的结果表明这样做是安全的。Perrier和他同事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对怀疑有PE和DVT的病人采取无创的诊断策略。在他们的实验中,159名怀疑有PE而D-二聚体结果正常的病人没有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对这些病人为期三个月的随访没有出现血栓或者栓塞⑽;Hull和他的同事,627名怀疑DVT的而D-二聚体是阴性的患者,不采取任何抗凝治疗,并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这些患者只有12人(1.9%)发生了血栓和栓塞⑾。

2.2 D-二聚体和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中总的诊断价值和在PE中的诊断价值类似:阴性的D-二聚体可以基本排除DVT形成的可能。阳性的结果意义不大,特异性不够强,很多疾病可以引起D-二聚体的升高。D-二聚体在DVT诊断中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40%,阳性预测值为48%,阴性预测值为95%⑿。Jack Hirsh等认为,阴性的D-dimer可以排除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联合应用静脉超声检查安全有效,能够大大减少有创的顺行静脉造影检查(曾被认为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金标准)(13,14);Bounameaux H⒂等的研究证实单一的D-二聚体检查就可以排除门诊1/3怀疑为DVT病人,从而大大节约医疗费用和时间。

2.3 D-二聚体和恶性肿瘤的关系

大量的文献表明,肿瘤可以引起患者D-二聚体浓度升高,并且可以作为分期、预后等判断标准。Masatoshi Oya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比良性疾病患者的明显要高,术前的D-二聚体与肿瘤的病理结果和分期正相关。术前D-二聚体水平高的患者的术后生存期明显要比低的患者短⒃。孔荣⒄等对12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D-二聚体测定。结果

发现:急性白血病组、恶性淋巴瘤组、实体瘤组初发组分别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有明显差异(P<0.05),缓解期明显低于初发期(P<0.05);恶性淋巴瘤组随分期不同D-二聚体水平不同,实体瘤转移组明显高于未转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Osamu Taguchi等⒅将全部肺癌的病人按照所有患者D-二聚体的中间值150mg/ul分成两组,高D-二聚体组的生存率比低D-二聚体组低,并且这种预测因素排除了肿瘤分期、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对生存期的影响⒆。推测肿瘤患者中高凝血状态是和组织因子依赖的外原性途径和非组织因子相关的肿瘤促凝作用有关。外原性途径被认为是由宿主的单核细胞或者血管内皮细胞激活的(19,20)。非组织因子相关的肿瘤促凝作用被认为是直接激活因子X⒆。尿激酶(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cator)激活纤溶是肿瘤的另一个特征(21),肿瘤间质细胞分泌的u-PA 由肿瘤细胞表面的u-PA受体结合,不仅激活纤溶酶原,造成纤维蛋白降解;而且激活蛋白水解酶,引起肿瘤宿主界面的基质分解,造成肿瘤的转移和侵袭(22)。

2.4 D-二聚体和心梗的关系

国内于军(23)等在一项临床研究中发现 D-二聚体含量在急性心梗(Acute myocardia infarction AMI)患者中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使用尿激溶栓后。心梗组48h后D一二聚体含量均较前下降。Ridker PM(24)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D-二聚体和缺血性心肌病密切相关,后者的发生率随着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而增加(P<0.01)。升高的D-二聚体预示着未来有较高的心梗的风险,但不是一个独立的的预测因子(25,26)。

2.5 D-二聚体和脑梗的关系

Berge E等(27)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凝血的激活时脑梗中的一个独立因素,D-二聚体的水平和脑梗的程度线性相关,不管是在入院时还是在出院后,都可以用来判断脑梗患者的预后。Fattori B 等发现在单侧的前庭瘫痪中D-二聚体也升高(28)。国内刘强等的研究发现,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的患者,再次发作脑梗的几率也相对较高(29)。

2.6 D—二聚体和肝脏疾病中检测的关系

在肝脏疾病中,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0)Wilder等测定59例急性和慢性肝病思者血浆D—二聚体,其中48例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1)

。Kruskal等对各种肝病患者进行D二聚体测定,发现肝硬化(12l一640mg/L)的患者(32)疾病中。晋光荣(33)等发现各型肝炎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D二聚体的

水平依次为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中,重度组>;急肝组>;慢性肝炎组,这可能与抗凝系统受损有关,抗纤溶酶及AT—Ⅲ等由肝脏合成,肝病时其合成减少,造成纤溶亢进,在纤溶酶激活下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解,其降解产物D—二聚体等明显升高,因此D—二聚体的浓度可以作为一个判断肝脏受损程度的标志。

2.7 D—二聚体在其他一些疾病中的意义

很多疾病,造成体内凝血系统和或纤溶系统的激活,从而造成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而且这种激活和疾病的病期、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密切相关,因而在这些疾病中检测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作为疾病分期、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的一项评判标志。

2.7.1 D和胸主夹层的关系

Thomas Weber在对有急性胸痛的病人作了一个前瞻性的研究,所有确诊为胸主夹层的病人D都明显升高,升高的程度和发病到实验室检查的时间与夹层的大小相关,但和病人的预后没有关系(34,35)。

2.7.2 D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

国内王福党等的研究发现活动期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稳定期及健康对照组,稳定期明D—二聚体显下降,活动期患者随着病情的好转和稳定,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呈下降趋势。可能与活动期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和纤溶活化因而造成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D可以判断SLE疾病活动性和临床疗效的指标(36)。

2.7.3 D和肾病中检测的关系

国内诸葛洪(37)等在对47例儿童肾脏病患者及15例正常健康儿进行血浆D—二聚体和血FDP测定并对15例肾病患儿在应用抗凝治疗前后作动态检测。结果不同肾病患儿血D—二聚体值均高于正常几组,其中以肾病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15例肾病患儿动态检测结果表明经过抗凝治疗后血D一二聚体值下降并接近正常。结果提示:在无临床栓塞表现的儿童肾脏病测定D—二聚体可间接预测高凝状态存在,并可作抗凝药物治疗的依据和预后估计。D—二聚体结果提示三组病儿的D—二聚体值均高于健康儿组(P<0.05)。

2.7.4 D和新生儿窒息检测的关系

国内张海英(38)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窒息组脐血D—二聚体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而重度窒息组脐血D—二聚体值较轻度窒息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

2.7.5 D—二聚体和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D—二聚体检测对于评估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病人有一定作用,有助于确定重症高危患者:Shitrit等(39)报告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P=0.01)及肺动脉压(P=0.03)呈正相关,与动脉血氧饱和度(P=0.03)及6分钟行走距离(P=0.04)呈负相关。1年生存率也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负相关(P=0.004),血浆二聚体水平较高者预后较差。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性别、年龄、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及心脏指数无相关性。

2.7.6 D-二聚体和DIC的关系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作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性物质,D-二聚体在DIC的诊断和病程监测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DIC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严重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特点是体内凝血和抗凝机制失衡导致弥漫性小血管内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在DIC形成早期即有D-二聚体升高,而且随病程的发展,D-二聚体可持续升高达10倍以上。因此,D-二聚体可作为DIC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的主要指标。另外,D-二聚体与FDP同时测定,可大大提高其诊断效率。

2.7.7 D-二聚体和溶栓治疗的检测

D-二聚体可作为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的特异性监测指标。在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一般有以下特点:①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在短期内明显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②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持续升高或下降缓慢,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③溶栓治疗应持续到D-二聚体含量下降至正常范围。恢复正常的D-二聚体是停止溶栓的指征。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疾病的溶栓治疗,D-二聚体峰值变化的时间有所不同。在急性心梗、脑梗溶栓后1~6h D-二聚体达到峰值,24h降至溶栓治疗前水平;而在DVT溶栓治疗时,D-二聚体峰值常出现在24h或以后。对于慢性期DVT

患者,溶栓前D-二聚体含量高于正常,而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不升高,或迅速下降至正常范围,说明此时仅有少量新鲜血栓形成,大部分为机化的陈旧血栓,溶栓常不能收到满意效果。另外,溶栓治疗结束后,应定期观察一段时间的D-二聚体的变化以防血栓复发。[1]

编辑本段3 D和抗体的关系

1983年,E1ms等人首先报道了用D—二聚体抗原制备的抗D—二聚体的单克隆抗体。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抗D—二聚体的单抗有:D-

DlC3/108,D—D3B6/22,D—D13及MA—15C5等。这些抗体不仅可以与血中存在的D—二聚体〔血栓降解物)特异性结合,也可与血栓中的交联纤维蛋白(含有D—二聚体)结合。D—二聚体单抗的成功制备和应用为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开辟了全新的领域(37)。

3.1抗D—二聚体单抗的应用

1 血栓导向溶栓剂近年来,应用单克隆抗体和蛋白质连接技术,科学工作者制出了血栓导向溶栓剂。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抗原〔D—二聚体〕和抗体〔抗D—二聚体单抗)之间的亲和力,将抗血栓特异性成分的单抗与溶栓药物相连接,形成抗体-溶栓剂复合体(38)。

其中的单抗如同导弹一样,可携带溶栓剂特异地与血栓结合,使得血栓部位的溶栓剂高度聚集,从而增强对血栓的溶解作用。同时也避免了由于广泛的纤维蛋白原降解所致地出血,克服了第1代和第2代溶栓药缺乏纤维蛋白特异性和体内半衰期短等弊端。当前这种导向溶栓剂正作为纤维蛋白镕酶原激活剂的第3代产品而引起人们的重视(39)。Dewerchin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单链尿激酶〔scu—PA)与MA—15C5复合物其溶解免颈静脉血栓的效果是scu—PA的ll倍(40)。

3.2血栓导向示踪剂

诊断体内血栓的方法有多种,但存在着特异性不强、敏感性不高等问题,能够定位的诊断大多数是有创的。因此学者们利用D—二聚体只存在于交联纤维蛋白及其分解产物中、而不见于非交联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中的原理,将抗D—二聚体单抗标记放射性核素,在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过程中,可将放射性核素携带到血栓局部,再用放射性核素检测仪监测体内放射性核素的分布,从而达到利用导向示踪剂定位诊断血栓的目的。Bautovich等人用标记抗D—二聚体单抗〔DD-3B6/22),然后将锝-99—DD—3B6/22注入临床已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CT)的20例患者血管内,之后在不同时间检查病人体内放射性免疫复合物的分布。结果在注射后2、6h组,18个病人在下肢血栓形成部位均有明显放射免疫复合物显示,其中1个病人经胸部扫描被证实合并有肺栓塞〔PE)。20个病人中有19人在此项检测前已接受了肝素治疗。放射免疫复合物剂量末引起病人任何不良反应。作者认为这种血栓导向示踪剂可作为无创性诊断DvT和PE的1种方法,并不受肝素治疗的影响(41)。Ciavolella等人后来的实验进一步证实,锝-99标记的抗D—dimer单抗,对静脉血管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强,而且能够定位诊断(42)。

4 溶拴疗效监测和评价

国外已将D—二聚体检测应用于溶栓的监测和评价,即在使用溶栓药物后,通过ELISA等方法检测血中D—二聚体的含量。随着血栓的溶解,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如溶栓药已达到疗效,则D—二聚体迅速升高后很快下降,如D—二聚体含量升高后维持在一定高水平或无明显升高,则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目前国内在此方面亦有不少研究。余静等(43)人报道了3l例冠心病患者,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正常人,用尿激酶后,D—二聚体含量再度升高后下降。叶晓青等人以血中D—二聚体含量动态变化为指标,观察了体外循环时抗纤溶药疗效,并以此来指导给药浓度(44)。马万相等通过AMI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未溶栓组的比较,发现再通组中D—二聚体浓度在溶栓开始后即迅速增加,但可在短时间内降低。未通组与未溶组D—二聚体变化不大(45)。

D-二聚体在阴性时可以基本排除DVT形成的可能。阳性的结果意义不大,特异性不够强,并不能确诊DVT,只是DVT发病过程中可能的表现指标,其临床意义是检测阴形时可排除DVT,阳性时并不能确诊该病。从它的临床意义来看,D-二聚体这一指标在DVT发病中意义不大,它不象AF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这么强有力的超强表达,具有诊断意义,而且,DVT诊断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及彩超等检查可以确诊。从这一角度来看,D-二聚体甚至在DVT诊断过程中可以忽略,并非必检指标。

编辑本段临床应用的局限性

临床实践发现,既往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新近发生血栓的患者水平,小血栓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大血栓。因此,有一些时间较长的小血栓会出现亚临床表现或阴性的D-D结果。D-二聚体监测对远端血栓的敏感性低。高滴度的类风湿因子、雌激素治疗、卵巢癌肿瘤标志物CA125等可引起D-二聚体水平假性升高。由于D-二聚体检测的特异性较低(即针对某一疾病的诊断特异性),故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或筛查项目。近年来对于D-二聚体阳性结果与临床转归及预后价值的研究多为回顾性分析,样本量较小,定量分析少,尚不具备普遍意义。虽然目前国内

D-二聚体的检测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与方法学、质量控制、标准化以及临床应用相关的问题还很多,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1]

总结

然而,D-二聚体却对治疗有指导作用,就本人对D-二聚体阳性的,已确诊DVT的治疗过程中,有一个体会,即D-二聚体阳性的DVT病人,对抗凝及溶栓敏感,近期疗效好,但DVT容易复发,而D-二聚体阴性的DVT病

人,对抗凝及溶栓一般敏感,但DVT治愈后复发率低,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如果有条件的话,DVT确诊后检验一下这一指标可以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基因工程习题

基因工程习题及参考答案02 工具酶部分——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一、填空题 1.严格地说限制性内切核酸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指已被证明是的酶。 基因工程中把那些具有识别的内切核酸酶统称为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2.年Luria 和Human 在T 偶数噬菌体对大肠杆菌感染实验中首次发现了细菌的现象。 3.1970 年,Smith 和Wilcox 从流感嗜血杆菌中分离到一种限制酶,能够特异性的切割DNA,这个酶后来被命名为,这是第一个分离到的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4.通过比较用不同组合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处理某一特定基因区域所得到的不同大小的片段,可以构建显示该区域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切点相互位置的。5.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子量较小.一般在20~40kDa,通常由亚基所组成。 它们的作用底物为双链DNA,极少数Ⅱ类酶也可作用于单链DNA,或DNA/RNA 杂合双链。这类酶的专一性强,它不仅对酶切点邻近的两个碱基有严格要求,而且对更远的碱基也有要求,因此,Ⅱ类酶既具有专一性,也具有专一性,一般在识别序列内切割。切割的方式有,产生末端的DNA 片段或的DNA片段。作用时需要作辅助因子,但不需要和。 6.完全的回文序列具有两个基本的特点,就是:(1) (2) 。 7.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一般识别个碱基,也有识别多序列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根据对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识别序列的分析,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识别序列具有倾向,即它们在识别序列中含量较高。 8.EcoK 是I 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子组成是α2 β2 γ,分子量300kDa。在这些亚基中,α亚基具有作用;β亚基具有的活性;γ亚基的作用则是。9.个体之间DNA 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叫。 10.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按属名和种名相结合的原则命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取自,第二、第三两个字母取自,第四个字母则用表示。11.限制性内切核酸酶Acy I 识别的序列是5’—GRCGYG-3’,其中R ,Y 。12.在酶切反应管加完各种反应物后,需要离心2 秒钟,其目的是和。13.部分酶切可采取的措施有:(1) (2) (3) 等。14.第一个分离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而第一个用于构建重组体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 15.限制性内切核酸酶BsuRI 和HaeⅢ的来源不同,但识别的序列都是,它们属于。 16.由于DNA 是由4 种碱基组成的,所以任何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切割频率的理论值应该是。 17.Sal I 和Not I 都是哺乳动物中识别序列稀有的酶,在哺乳动物基因组的5kb 片段中,找到NotI 切点的概率是。 18.部分酶切是指控制反应条件,使得酶在DNA 序列上的识别位点只有部分得到切割,它的理论依据是。

基因突变(二)

基因突变(二) (总分:24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填空题(总题数:37,分数:90.00) 1.高等生物的自发突变率为______;细菌的自发突变率为______。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10-5~1×10-101×10-4~4×10-10) 解析: 2.DNA复制中的错误包括 1等。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基因替换、移码突变、缺失和重复) 解析: 3.常见的自发损伤有 1等。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脱嘌呤,脱氨基,氧化性损伤碱基) 解析: 4.SOS修复与______基因和______基因有关,在正常细胞内SOS系统是______的。 (分数:3.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recA lexA 关闭) 解析: 5.任何离开野生型等位基因的变化称为______突变;任何回复野生型的变化称为______。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向反突变或回复突变) 解析: 6.突变引起的表型变异是多样的,根据明显的表型特征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4.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形态突变生化突变条件致死突变致死突变) 解析: 7.基因突变的发生,受到很多环境因子和生理因子的影响,其中以生物的______、______和______的影响最为明显。 (分数:3.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DNA复制错误自发损伤转座因子) 解析: 8.性细胞中的显性突变在______代就可表现,隐性突变多在______代及以后世代中表现出来,体细胞的显性突变多在______代表现,使植株出现嵌合现象。 (分数:3.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子一子二当) 解析: 9.如果突变发生在合子中、合子第一次分裂后的一个子细胞中或叶芽中,个体的表现型分别为______、 ______、______。 (分数:3.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突变体嵌合体变异枝条) 解析: 10.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的主要区别是: 1。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染色体畸变是染色体水平上的变化,可涉及多个基因,多在细胞学水平可以观察到的突变现象。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发生的改变) 解析:

分子生物学-2.doc

分子生物学-2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判断题(总题数:20,分数:50.00) 1.用重组修复和SOS修复的方式修复DNA损伤,在修复完成后都会产生较高的基因突变概率。(分数: 2.50) A.正确 B.错误 2.DNA错配修复不需要消耗能量。 (分数:2.50) A.正确 B.错误 3.紫外线照射损伤DNA的主要原因是形成了嘧啶二聚体。 (分数:2.50) A.正确 B.错误 4.只有DNA聚合酶Ⅰ参与了大肠杆菌的错配修复过程。 (分数:2.50) A.正确 B.错误 5.点突变不会造成移码突变。 (分数:2.50) A.正确 B.错误 6.切除修复不能修复嘧啶二聚体造成的DNA损伤。 (分数:2.50) A.正确 B.错误 7.大肠杆菌的DNA同源重组修复不需要DNA聚合酶。 (分数:2.50) A.正确 B.错误 8.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突变不一定会造成移码突变。 (分数:2.50) A.正确 B.错误 9.碱基类似物造成DNA突变的主要原因是其掺入DNA后抑制了DNA复制。 (分数:2.50) A.正确 B.错误 10.真核生物的DNA错配修复需要PCNA的参与。 (分数:2.50) A.正确 B.错误 11.大肠杆菌的错配修复机制能修复所有可能的碱基错配。 (分数:2.50) A.正确 B.错误

12.DNA损伤的光复活修复过程需要内切酶的参与。 (分数:2.50) A.正确 B.错误 13.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于血红蛋白β链基因发生了缺失突变。 (分数:2.50) A.正确 B.错误 14.胸腺嘧啶二聚体可以使DNA聚合酶失活,因而阻碍了DNA合成。 (分数:2.50) A.正确 B.错误 15.紫外线照射不会造成DNA的单碱基突变。 (分数:2.50) A.正确 B.错误 16.通常情况下SV40基因组的突变率比HIV低。 (分数:2.50) A.正确 B.错误 17.参与大肠杆菌SOS修复的DNA聚合酶是DNA聚合酶Ⅲ。 (分数:2.50) A.正确 B.错误 18.DNA修复过程通常需要DNA连接酶。 (分数:2.50) A.正确 B.错误 19.DNA中的碱基G如果发生脱氨基反应将导致DNA发生突变。 (分数:2.50) A.正确 B.错误 20.着色性干皮病人的DNA错配修复系统存在缺陷。 (分数:2.50) A.正确 B.错误 二、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50.00) 21.以下哪一项不会引起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突变?(分数:2.50) A.胞嘧啶的脱氨基作用 B.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错误 C.转座作用 D.吖啶的诱变作用 22.由于碱基突变使编码Cys的密码子TGC突变为TGA,这种突变称为:(分数:2.50) A.无义突变 B.错义突变 C.沉默突变 D.移码突变 23.下列哪种因素不会诱发DNA突变:(分数:2.50) A.放射性同位素辐射

医学遗传学试题

绪论 1.遗传病最基本的特征是() A.先天性B.家族性C.遗传物质改变D.罕见性E.不治之症 2.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遗传病() A.单基因病B.多因子病C.体细胞遗传病D.传染病E.染色体病 3.医学遗传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__。 A.遗传病 B.基因病 C. 分子病 D. 染色体病 E.先天性代谢病 4.遗传病是指______。 A.染色体畸变引起的疾病B.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C.基因缺失引起的疾病D.“三致”物质引起的疾病 E.酶缺乏引起的疾病 5.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都是在______的基础上发生的。 A.微生物感染 B.放射线照射 C.化学物质中毒 D.遗传物质改变 E.大量吸烟 绪论1.C 2.D 3.A 4.B 5.

基因和染色体 1.科学家还发现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基因序列只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______。 A.10% B.2% C.1% D.5% E.3% 2.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是______,由编码的外显子和非编码的内含子组成,二者相间排列。不同基因所含内含子数目和大小也不同。 A.复等位基因 B.多基因 C.断裂基因 D.编码序列 E.单一基因 3.每一个内含子的两端具有广泛的同源性和互补性,5′端起始的两个碱基是GT,3′端最后的两个碱基是AG,通常把这种接头形式叫做______。 A.GA-TG法则 B.G-A法则 C.T-G法则 D.G-G法则 E.GT-AG法则 4.单拷贝序列又称非重复序列。在基因组中仅有单一拷贝或少数几个拷贝,单拷贝序列的长度在______之间,其中有些是编码细胞中各种蛋白质和酶的结构基因。 A.800bp~1 000bp B.400bp~600bp C.600bp~800bp D.500bp~700bp E.1000bp~1200bp

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研四性考试试卷(四)理科综合试题

邯郸市一中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研四考试理科综合试题 考试时间:3月2日7:40--10:10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进行体液调节的动物都能进行神经调节 B.动物体内能产生兴奋的细胞都是神经细胞 C.人体内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都能产生激素 D.高等动物的两种调节方式都存在分级调节 2.下列对某一癌症患者体内造血干细胞和癌细胞的比较,正确的是 A.造血干细胞和癌细胞的细胞周期不一定相同 B.造血干细胞和癌细胞中的基因和mR N A都相同 C.癌细胞的分裂能力和分化能力都比造血干细胞强 D.原癌基因在癌细胞中表达但在造血干细胞中不表达 3.下图表示植物细胞中的某些代谢过程,其中①~⑥代表各种物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光照强度是影响①②间循环速率的重要因素 B.③转化为④时光能就转化成了活跃的化学能 C.物质⑤和⑥进行跨膜运输时都不需消耗能量 D.①②的循环速率与③④的循环速率相互制约 4.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中,所选材料与试剂最合理的组别是 5.某二倍体水稻品系中,高镉对低镉为显性,耐盐对不耐盐为显性。科研人员将低镉不耐盐水稻和高镉耐盐水稻进行杂交,再将F1自交得到F2,F2中出现了3/16的低镉耐盐水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稻体内含镉量高低与是否耐盐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B.将F1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可直接获得可育低镉植株 C.F2代低镉耐盐水稻植株中只有一部分可以稳定遗传 D.F2代水稻中出现变异类型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6.紫外线对D N A分子的主要损伤方式是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下图表示细胞中D N A分子发生这种损伤后的自动修复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胸腺嘧啶二聚体形成后可能会影响D N A的复制和转录 B.图示D N A分子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可能需要多种酶参与

遗传育种复习题解-2007级讲解

微生物育种课后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完整版 成潇龙:有些我直接在答题上改了,也没有做标记。还有些希望你们自己去补充,说实话你们还是以考试为出发的复习,很多还是不用心。哎,理解吧。 微生物育种课后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遗传与变异 遗传(Inheritance)指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的现象。(生物繁殖过程中,子代与亲代在各方面的相似现象) 变异(Variation)指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的差异。(子代个体发生了改变,在某些方面不同于原来亲代的现象) 2.GMOs:遗传修饰生物体(Genetic modification organisms, GMOs),经外源基因导入并因此发生遗传整合和性状改变的生物体。 3.表型和基因型 表型:细胞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的一些实际的,已表达的特性。分子的角度讲,一个微生物的表现型是它的蛋白质的总和。例如:微生物完成一个特殊化学反应的能力。 基因型:由它的遗传信息组成,它编码微生物的所有特性,基因型代表潜在的特性,并不是特性本身。分子角度讲,一个微生物的基因型是它所有基因的总和。 二、问答题 1.工业微生物菌种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非致病性;适合大规模培养工艺要求;利于规模化产品加工工艺; 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能和生产性状;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或具有商业应用价值。 2.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是什么?简述其证明实验。 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结论: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为DNA。 2、噬菌体感染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3、病毒重建实验结论:HR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结论: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是核酸,在绝大多数生物中是DNA,在少数病毒中是RNA。 3.简述遗传物质在各种微生物中的存在状态及复制方式。 多数生物中DNA为遗传物质的存在状态:细菌核DNA(拟核)细菌质粒真核细胞染色体,少数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中存在 遗传物质的复制方式: 1、DNA的半保留复制模型 2、DNA的二向复制模型(θ模型) 3、DNA的滚环复制模型

2019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9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检测 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能进行体液调节的动物都能进行神经调节 B. 动物体内能产生兴奋的细胞都是神经细胞 C. 人体内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都能产生激素 D. 高等动物的两种调节方式都存在分级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考查对神经调节、激素调节过程的理解。明确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的调节机制和调节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A项错误;动物体内的肌肉细胞或内分泌腺细胞也可以产生兴奋,B项错误;人体内具有外分泌功能的细胞如消化腺细胞不能产生激素,C项错误;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种调节方式都存在分级调节,D项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选C项,错因在于对分泌细胞理解不正确。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包括外分泌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外分泌细胞有导管,分泌消化液或汗液,内分泌细胞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内环境。 2.下列对某一癌症患者体内造血干细胞和癌细胞的比较,正确的是 A. 造血干细胞和癌细胞的细胞周期不一定相同 B. 造血干细胞和癌细胞中的基因和mRNA都相同 C. 癌细胞的分裂能力和分化能力都比造血干细胞强 D. 原癌基因在癌细胞中表达但在造血干细胞中不表达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分化与癌变,考查对细胞分化实质、癌变原因的理解。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并不发生改变;细胞癌变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结果。 【详解】细胞周期受细胞的生理状态、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造血干细胞和癌细胞的细胞周期不一定相同,A 项正确;癌细胞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造血干细胞和癌细胞中的基因和mRNA不完全相同,B 项错误;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但不会分化,C项错误;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

遗传育种翻译二

通过连续的复制不能产生存活的子代细胞,因为含有胸腺嘧啶二聚体的链会持续产生有缺口的子链。第一组有缺口的子链当复制叉进入缺口会被打碎。但是通过互补链交换,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双链分子。 姐妹染色单体最重要的是,同源DNA片上不受任何攻击的单链片段被剪切,插入有胸腺嘧啶二聚体产生的缺口。这一遗传重组需要RecA蛋白参与。DNA pol I 合成互补链,DNA 连接酶把插入片段连接到相邻DNA上,填补缺口。供体链上由剪切产生的缺口也由DNA pol I 和DNA连接酶修复。假如每一个胸腺嘧啶二聚体都可以用这种方式修复,会形成两个完整的子链,每一个都作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合成正常的DNA分子。注意当两个胸腺嘧啶二聚体分别在相对链并且相互邻近时,这样就没有未受损的姐妹链片段可以用于另一条链重组,该系统将会失效。很多关于重组的详细信息尚未发现,所以图9-12中的模型仅仅是一个模型。 重组修复是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因为它不需要延迟复制数小时,用于切除所有的胸腺嘧啶二聚体。此外,重组修复还可以修复一些不可以由剪切修正的损伤,例如,细小的变化不能引起双螺旋变形,但却可以终止DNA合成。 重组修复也可以出现在紫外线照射的噬菌体中。假如一个不能进行剪切修复的噬菌体菌株被紫外线照射,涂布在recA上生长的数量比recA+的少。 与剪切修复相比,重组修复出现在DNA复制后,重组修复也被称为复制后修复。重组修复也叫子链缺口复制。因为只有相对的二聚体形成的缺口,而不是二聚体本身被修复。 SOS修复 我们知道紫外线是一个强大的诱变剂。而我们目前讨论的修复过程,并不是致突变的:光复活、剪切修复、重组修复都能准确的修复损伤。紫外线诱变不是紫外线线性相关的诱变作用:诱变需要高剂量的紫外线。这一发现说明当紫外线损伤超过准确的修复系统修复DNA 损伤能力时,另外一种过程可以允许细胞存活但以突变为代价。这一过程叫SOS修复,因为它是最后一种允许DNA复制的渠道,让细胞继续生存。因此好像未修复的的DNA损伤在某种程度上诱导了SOS反应。 SOS修复是一种旁路系统以复制精确度为代价允许DNA链跨过损伤片段延伸。它是一个易出错的过程,即使整个DNA链形成了,链内经常包含错误碱基。SOS修复并未被完全研究透彻,但是结果显示,编辑系统忽略DNA双螺旋变形允许跨过二聚体是聚合继续。SOS 修复主要是紫外线和一些诱变剂引起的。 SOS反应的调节 SOS反应在大范围DNA损伤后,涉及很多基因的开和闭。SOS反应是一个令人迷惑的难题,直到把RecA蛋白和噬菌体功能之间联系在一起。 回忆一下λ噬菌体有两种生活方式:烈性繁殖感染或溶源生长整合到大肠杆菌染色体上。整合的噬菌体DNA叫前噬菌体,携带前噬菌体的宿主叫溶源性细菌。前噬菌体产生一种叫cI前体的蛋白,可以阻止噬菌体裂解细胞。紫外线损伤诱导λ前噬菌体从细菌染色体的整合态到裂解状态。噬菌体在宿主细胞中复制,杀死和裂解宿主细胞,释放子代噬菌体(溶源诱导)。这一反应类似于老鼠逃离快要沉没的船:前噬菌体察觉到宿主细胞严重损伤而且快要死亡。假如宿主细胞死亡,噬菌体DNA还在宿主DNA上,噬菌体也会死掉。假如噬菌体进入裂解生长阶段,它可以复制并逃离损伤细胞,并且可以找到一个未损伤的宿主侵染。溶源诱导只发生在紫外线剂量有效引发SOS反应的情况下,人溶源菌也是SOS反应的一部分。 第二个线索来自RecA突变体自身的功能。RecA菌株对紫外线极其敏感。敏感一部分

(完整版)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题与答案

【A型题】 1.下列哪类微生物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衣原体 B.立克次体 C.噬菌体 D.支原体 E.放线菌 2.下列哪项不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 A.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B.非细胞内寄生 C.有核仁、核膜 D.无完整的细胞器 E.对抗生素敏感 3.细菌染色法和固体培养基应用的奠基人是: A.Antony Van Leeuwenhoek B.Louis Pasteur C.Robert Koch D.Dmitrii Ivanowski E.Edward Jenner 4.首先分离出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和炭疽芽胞杆菌的科学家是:A.Louis Pasteur B.Robert Koch C.Paul Ehrich D.Kitosato Shibasaburo E.Joseph Lister 5.首次证明微生物能引起有机物的发酵与腐败的科学家是: A.Louis Pasteur B.Edward Jenner C.Robert Koch D.Antony Van Leeuwenhoek E.Alexander Fleming 6.有关微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体形小于1mm的生物 B.单细胞的小生物 C.不具备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D.体形小于1μm的生物 E.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的微小生物 一、选择题 【A型题】 1.使细菌细胞壁坚韧的细菌成份是: A.脂多糖 B.磷壁酸 C.肽聚糖

E.外膜 2.有“拟线粒体”之称的细菌结构是: A.核质 B.质粒 C.细胞膜 D.中介体 E.细胞质 3.细菌在适宜的生长条件培养多长时间形态比较典型?A.1~4h B.4~8h C.8~18h D.18~24h E.24~36h 4.与细菌革兰染色性有关的结构是: A.细胞壁 B.核质 C.细胞质 D.细胞膜 E.质粒 5.下列关于菌毛的论述错误的是: A.与细菌运动有关 B.比鞭毛短 C.与致病性有关 D.与基因转移有关 E.具抗原性 6.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共有的成分是:A.磷壁酸 B.LPS C.外膜 D.肽聚糖 E.脂蛋白 7.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形态微小,结构简单 B.原始核、细胞器不完善 C.二分裂方式繁殖 D.有细胞壁 E.对抗生素敏感 8.溶菌酶溶菌作用的机制是: A.切断β-1,4-糖苷键 B.抑制四肽侧链与五肽桥的联结 C.使细菌DNA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 D.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E.损害细胞膜

生化单选

DNA的复制 一级要求单选题 1. 1958年Meselson和Stahl利用15N及14N标记大肠杆菌DNA的实验首先证明了下列 哪一种机制? A DNA能被复制 B DNA基因可转录为mRNA C DNA基因可表达为蛋白质 D 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E DNA的全保留复制机制 D 2. DNA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若一完全被标记的DNA分子,置于无放射标记的溶 液中复制两代,所产生的四个DNA分子的放射性状况如何? A 两个分子有放射性,两个分子无放射性 B 均有放射性 C 两条链中的半条具有放射性 D 两条链中的一条具有放射性 E 均无放射性 A 3. 如果缺乏下列酶之一,复制叉上一个核苷酸也加不上去。这是哪一种酶? A DNA酶合酶Ⅰ(聚合活性) B DNA聚合酶Ⅰ(5’→3'核酸外切酶活性) C DNA聚合酶Ⅲ D DNA连接酶 E DNA聚合酶Ⅱ C 4. 出现在DNA中的胸腺嘧啶二聚体作为一种突变结果能产生下列哪种作用? A 并不终止复制 B 由一组包括连接酶在内的酶系所修复 C 按移码突变阅读 D 由胸腺嘧啶二聚酶所催化 E 两股互补核苷酸链上胸腺嘧啶之间形成共价键 B 5. DNA复制时下列哪一种酶是不需要的? A DNA指导的DNA聚合酶 B DNA指导的RNA聚合酶 C 连接酶 D RNA指导的DNA聚合酶 E 螺旋酶(heliease)、拓朴异构酶(topoisomerase)及回旋酶(gyrase) D 6. 下列关于DNA的复制的叙述哪一项论述是错误的? A 有DNA指导的RNA聚合酶参加 B 有RNA指导的DNA聚合酶参加 C 为半保留复制 D 以四种dNTP为原料 E 有DNA指导的DNA聚合酶参加 B 7. DNA复制时,序列5'-TpApGpAp-3'将合成下列哪种互补结构? A 5'-TpCpTpAp--3' B 5'-ApTpCpTp--3' C 5'-UpCpUpAp--3' D 5'-GpCpGpAp--3' E 3'-TpCpTpAp--3' A 8. 合成DNA的原料是 A dAMP dGMP dCMP dTMP B dATP dGTP dCTP dTTP C dADP dGDP dCDP dTGP D ATP GTP CTP UTP E AMP GMP CMP UMP B 9. 下列关于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具有3'→5'核酸外切酶活性 B 具有5'→3'核酸内切酶活性 C 是唯一参与大肠杆菌DNA复制的聚合酶 D dUTP是它的一种作用物 E 以双股DNA为模板 A 10. 下列哪一项描述对于DNA聚合酶III是错误的?

四、基因突变的作用机理

基因突变的作用机理 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核苷酸序列的改变,随之基因作用改变,最后导致个体表型的改变。引起基因突变的理化因素很多,但每种诱变因素的诱变机理各有其特异性。 (一)紫外线诱变机理 紫外线的波长范围是136~390nm,其中对诱变有效的范围是200~300nm,而260nm效果最好,它能使原子中的内层电子提高能量,而成为活化分子,由于紫外线带有大约3~5ER的能量(能量很少,穿透力弱不足以引起物质的电离,属非电离射线),它足以引起一个分子中某些化学键发生断裂、交联而产生化学变化,其主要效应是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 DNA中嘧啶对紫外线诱变的敏感性要比嘌呤大10倍左右,常见T—T二聚体以共价键在相邻的二个碱基间联结而成的嘧啶二聚体,是发生在DNA的同一条链上的两个相邻的胸腺嘧啶残基间形成TT聚体,也可形成TC或CC二聚体。大剂量的紫外线照射,能引起DNA双螺旋的局部变性,可使两条互补链上的两个嘧啶残基互相靠近而形成二聚体,从而引起交联。当DNA复制时,两链间的交联会阻碍双链的分开与复制,同一条链上相邻胸腺嘧啶之间二聚体的形成,则会阻碍碱基的正常配对,这样,不是导致复制的突然停止,就是导致在新形成的链上诱发一个改变了基因序列。 (二)X射线的诱变机理 人体接受的辐射中,X射线能将原子中的电子激发而形成正离子,它属于电离辐射,经X射线处理后的DNA分子,发现有核酸碱基的化学变化,氢键的断裂,单链或双链的断裂,双链之间的交联,不同DNA分子之间的交联,以及DNA和蛋白质之间的交联而诱发突变,同时电离辐射的能量被水分子所吸收,水分子失去电子变成正离子,电子若被另一个水分子捕获,这个水分子就变成水的负分子: H2O+e-→H2O- 刚形成而不稳定的离子立刻分解,形成H°和OH°自由基,当这些自由基和细胞中溶解的氧发生反应后,生成过氧基HO°2,这种氧化物质转移到核苷酸双链中去,能引起DNA分子结构形式的改变,形成碱基类似物,导致碱基置换发生突变。 一般来说,辐射所含的能量愈大,可使原子轨道上的电子变化以及分子共振态的改变也愈强,因而诱变的效率更高。除X射线外,γ射线也是能量极高的辐射,能使轨道上的电子完全离开原子,而造成电离。

基因传递答案

基因信息的传递 1. 切除修复可以纠正下列哪一项引起的DNA损伤: A.碱基缺失B.碱基插入 C.碱基甲基化 D.胸腺嘧啶二聚体形成E.碱基烷基化 2. 细胞中在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核糖核酸时其底物为: A.NMP B.NDP C.NTP D. dNTP E. dNDP 3. 下列关于大肠杆菌DNA连接酶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催化DNA双螺旋结构之断开的DNA链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B.催化两条游离的单链DNA分子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C.产物中不含AMP D.需要ATP作能源 4. 在RNA聚合酶催化下,某一DNA分子的一条链被完全转录成mRNA。假定DNA编码链的碱基组成是:G=24.1%,C=18.5%,A=24.6%,T=32.8%。那么,新合成的RNA分子的碱基组成应该是: A.G=24.1%,C=18.5%,A=24.6%,U=32.8% B.G=24.6%, C=24.1%;A=18.5%,U=32.8% C. G=18.5%,C=24.1%, A=32.8%,U=24.6% D.G=32.8%,C=24.6%,A=18.5%, U=24.1%E.不能确定 5. 蛋白质生物合成不需要: A.mRNA B. DNA C.核糖体D.ATP 6. 在蛋白质合成中,把一个游离氨基酸掺入到多肽链共需消耗多少高能磷酸键: A. 1 B.2 C.3 D.4 7. 酶合成的调节不包括下面哪一项: A.转录过程B.RNA加工过程C. mRNA翻译过程D.酶的激活作用 8. 如果遗传密码是四联体密码而不是三联体,而且tRNA反密码子前两个核苷酸处于摆动的位置,那么蛋白质正常合成大概需要多少种tRNA: A. 约256种不同的tRNA B.150-250种不同的tRNA C.与三联体密码差不多的数目D.取决于氨酰-tRNA合成酶的种类 9. 以下有关核糖体的论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B.核糖体小亚基参与翻译起始复合物的形成,确定mRNA的解读框架 C.核糖体大亚基含有肽基转移酶活性 D.核糖体是储藏核糖核酸的细胞器 10 .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催化转录的产物是: A. mRNA B.45S-rRNA C.5S-rRNA D.tRNA E.SnRNA 11. 参加DNA复制的酶类包括:(1)DNA聚合酶III;(2)解链酶;(3)DNA聚合酶I;(4)RNA聚 合酶(引物酶);(5)DNA连接酶。其作用顺序是:

微生物遗传育种翻译2

课程论文 微生物遗传育种翻译2 子代细胞中因为含有胸腺嘧啶二聚体的链会持续产生有缺口的子链,所以经过持续的复制而不能存活的。当复制叉进入缺口时,第一组有缺口的子链会被打碎。但可以通过互补链交换,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双链分子。 姐妹染色单体最重要的是从一个同源DNA片段剪切不受任何攻击的单链片段,插入有胸腺嘧啶二聚体产生的缺口。这一遗传重组需要RecA蛋白的参与。在DNA pol I 合成互补链时,DNA连接酶把插入片段连接到相邻DNA上来填补缺口。DNA pol I 和DNA连接酶也修复供体链上由剪切产生的缺口。胸腺嘧啶二聚体假如每一个都可以用这种方式修复的话,这样会形成两个完整的子链,每一个都作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合成正常的DNA分子。要注意,当两个胸腺嘧啶二聚体分别在相对链并且相互邻近,这样另一条链重组就不可用于没有未受损的姐妹链片段,该系统将会失效。重组的很多详细信息尚未被发现,所以图9-12中的模型仅仅是一个模型。 重组修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因为它切除所有的胸腺嘧啶二聚体不需要延迟复制数小时。此外,一些不可以由剪切修正的损伤也可以由重组修复,例如,alteration不能引起双螺旋变形,但却可以终止DNA合成。 重组修复也可以出现在紫外线照射的噬菌体里。一个噬菌体菌株假如不能进行剪切修复,被紫外线照射后,涂布在recA上比recA+生长的数量少。 重组修复与剪切修复相比,出现在DNA复制后。重组修复也被称为复制后修复。重组修复也叫子链缺口复制。因为只有相对的二聚体形成缺口,而不是二聚体本身被修复。 SOS修复 我们知道紫外线是一个强大的诱变剂。而我们目前讨论的修复过程,并不是致突变的:光复活剪切修复重组修复都能准确的修复损伤。紫外线诱变不是紫外线线性相关的诱变作用:诱变需要高剂量的紫外线。这一发现说明当紫外线损伤超过超过准确的修复系统修复DNA损伤能力时,另外一种过程可以允许细胞存活但以突变为代价。这一过程叫SOS修复,因为它是最好一种允许DNA复制的渠道,即让细胞继续生存。因此好像未修复的的DNA 损伤在某种程度上诱导了SOS反应。 SOS修复是一种旁路系统以复制精确度为代价允许DNA链跨过损伤片段延伸。它是一个易出错的过程,即使整个DNA链形成了,连内经常包含错误碱基。SOS修复并未被完全研究透彻,但是结果显示,编辑系统忽略DNA双螺旋变形允许跨过二聚体是聚合继续。SOS 修复主要是紫外线和一些诱变剂引起的。 SOS反应的调节 在大范围DNA损伤后的SOS反应,涉及很多基因的开和闭。SOS反应曾是一个令人困解的难题,直到把RecA蛋白和噬菌体功能之间联系在一起。 噬菌体有两种生活方式:烈性繁殖感染或溶源生长整合到大肠杆菌染色体上。经整合后的噬菌体DNA叫前噬菌体,携带前噬菌体的叫溶源性细菌。前噬菌体产生一种前体蛋白,可以阻止噬菌体裂解细胞。紫外线损伤从细菌染色体的整合态到裂解状态诱导人前噬菌体。噬菌体在宿主细胞中经复制后,杀死和裂解宿主细胞,释放子代噬菌体(溶源诱导)。这一反应类型与老鼠逃离快要沉没的船类似:前噬菌体察觉到属猪细胞严重损伤而且快要死亡。宿主细胞假如死亡,噬菌体DNA还留在宿主DNA上,噬菌体也会死去。但噬菌体假如进

分子生物学试题-(2)复习课程

分子生物学试题-(2)

东北林业大学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考试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考试科目:《分子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5分,总计25分) 1.增强子:是指能使与它连锁的基因转录频率明显增加的DNA序列(1.5分)。它可以在启动子的上游,也可以在启动子的下游,绝大多数增强子具有组织特异性(1.0分)。2.Operon:是细菌基因表达调控的一个完整单元(1.0分),包含结构基因以及能够被调节基因产物所识别并结合的顺式作用元件(1.5分)。 3.朊病毒:是一种无免疫原性但能在细胞内复制、并能侵染动物的疏水性蛋白质(1.5分)。致病途径具有自发性、遗传性和传染性三个特征(1.0分)。 4.C值矛盾:生物体进化程度高低与大C值不成明显相关(非线性)(1.0分);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大C值相差较大;一种生物内大C值与小c值相差极大(1.5分)。 5.RNAi:是由外源双链RNA产生的21~25nt小的干涉RNA而触发内生同源mRNA降解的过程(1.5分),是一种转录后水平上的基因沉默机制(1.0分)。 6.RNA编辑:RNA编辑是指由RNA水平的核苷酸改变所引起的密码子发生变化的一种预定修饰,一种RNA编辑是以另一RNA为模板来修饰mRNA前体(1.5分)。通过编辑,可以给mRNA前体添加新的遗传信息(1.0分)。 7.移码突变:由于缺失或插入而导致突变位点以后的三联体密码可读矿改变(2.5分)。8.Transcription:是指以DNA为模板,在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4种NTP(ATP、CTP、GTP和UTP)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2.5分)。 9.顺式作用元件:是指DNA上对基因表达有调节活性的某些特定的调控序列(1.5分),其活性仅影响与其自身处于同一DNA分子上的基因(1.0分)。

医学遗传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A型选择题 1.遗传病特指 A.先天性疾病 B.家族性疾病 C.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D.不可医治的疾病 E.既是先天的,也是家族性的疾病2.环境因素诱导发病的单基因病为 A.舞蹈病 B.蚕豆病 C.白化病 D.血友病A E.镰状细胞贫血 3.传染病发病 A.仅受遗传因素控制 B.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但需要环境因素的调节 C.以遗传因素影响为主和环境因素为辅 D.以环境因素影响为主和遗传因素为辅 E.仅受环境因素影响 4.提出分子病概念的学者为 A. B. C. D. E. 5.综合征是 A.单基因病 B.多基因病 C.染色体病 D.线粒体病E.体细胞病

6.脆性X综合征是 A.单基因病 B.多基因病 C.染色体病 D.线粒体病E.体细胞病 7.视神经病是 A.单基因病 B.多基因病 C.染色体病 D.线粒体病E.体细胞病 8.高血压是 A.单基因病 B.多基因病 C.染色体病 D.线粒体病E.体细胞病 (二)X型选择题 1.遗传病的特征多表现为 A.家族性 B.先天性 C.传染性 D.不累及非血缘关系者 E.同卵双生率高于异卵双生率2.判断是否是遗传病的指标为 A.患者亲属发病率随亲属级别下降而下降 B.患者亲属发病率随亲属级别下降而升高 C.患者亲属发病率不随亲属级别变化而变化 D.患者家族成员发病率高于一般群体 E.患者血缘亲属发病率高于非血缘亲属 3.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国家有 A.中国 B.美国 C.加拿大 D.英国 E.法

国 4.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的基因图包括 A.遗传图 B.物理图 C.基因组测序图 D.功能图 E.结构图 5.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的疾病包括 A.冠心病 B.糖尿病 C.血友病A D.成骨不全 E.脊柱裂 (三)名词解释 1. 2. 3. (四)问答题 1.遗传病有什么特点?可分为几类?对人类有何危害? 三、参考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C 2.A 3.D 4.A 5.C 6.A 7.E 8.B

名词解释

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一门学科. 工业微生物:是指通过工业规模培养能够获得特定产品或达到特定社会目标的微生物。 抗生素:在低浓度下即具有选择性的杀死或抑制它种生物机能的,由微生物产生的,小分子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工业发酵:在工业微生物学中,利用微生物进行的有机物的酶促转化过程称为发酵。第五章 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基因组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称为质粒。 基因:能够表达和生产基因产物的DNA序列 操纵子:原核生物基因表达和调控的一个完成单元,其中包括结构基因,调节基因,操纵子和启动子 阻遏物:妨碍mRNA转录的调节蛋白,通过与位于启动子下游的操纵子结合而起作用。 激活剂:促进mRNA转录的调节蛋白 调节子:由一个调节基因控制几个操纵子的系统。 弱化作用:一种使正在进行的操纵子转绿到达结构基因以前中途停止的基因调控作用。 突变(mutation):是在DNA复制过程中发生错误使DNA上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NA链中碱基之间互相替换,从而使被替换部位的三联体密码意义发生改变 抑制基因突变:基因内部不同位置上发生两次突变,其中一次突变抑制了另一次突变的遗传效应 缺失(deficiency):是同一染色体上具有一个或多个基因的DNA片段丢失引起的突变。(图4-4a)。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往往是有害的,会造成遗传平衡失调。 重复(repetition):是在同一染色体上的某处增加一节段DNA,使该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重复出现而产生突变(图4-4b)。 倒位(inversion):是染色体受到外来因素的破坏,造成染色体部分节段的位置顺序颠倒,极性相反,图4-4c,倒位可分为臂内倒位(染色体外形不变)和臂间倒位(染色体形状发生改变)。 易位(translocation):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之间部分连接或交换,图4-4d,易位分两种情况: A互相易位:是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互相进行部分交换。 B单向易位:是一条染色体上的部分节段连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点突变(point mutation):是一个核苷酸的置换,在DNA复制时一个核苷酸被另一个核苷酸代替,又称为碱基置换。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DNA双链中的某一个碱基转变成另一碱基,致使一个密码子发生错误而翻译成一个错误的氨基酸。图4-5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碱基序列的改变形成了终止密码子或无义密码子造成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图4-6. 同义突变( synonymy mutation):碱基置换后产生的新的密码子仍然编码形成相同的氨基酸(图4-8)。除了蛋氨酸和色氨酸之外的氨基酸都有一个以上的密码子,因此碱基置换后产生的新的密码子可能编码形成相同的氨基酸。 沉默突变:碱基置换造成多肽链中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但该氨基酸不能影响多肽链的正常功能,因此不改变微生物的遗传性状。 突变体(mutant):携带突变的生物个体或群体或株系叫突变体。 野生型(wild type):是指有机体的正性状,如分解某种底物的能力或合成某种物质的能力,而突变体一般缺乏这种能力或者能力较差。 正向突变(forward mutation):是指改变了野生型性状的突变。 回复突变(back mutation 或 reverse mutation):突变体所失去的野生型性状可以通过第二次突变得到恢复,这种第二次突变叫做回复突变。 抑制突变(suppressor mutation):真正的原位回复突变很少,而大多数是第二位点突变,即原来位点的突变依然存在,而它的表型效应被基因组中第二位点的突变所抑制,因而又称为抑制突变。 基因内抑制突变(intragenic suppressors):抑制突变发生在正向突变的基因中的称为基因内抑制突变。 基因间抑制突变(intergenic suppressors):抑制突变不发生在正向突变的基因中,而是发生在其他基因之中的称为基因间抑制突变。 基因间间接抑制突变:根据野生型恢复作用的性质,抑制突变还可分为直接抑制突变(direct suppressors)和间接抑制突变(indirect suppressors). 直接抑制突变是通过恢复或部分恢复原来基因蛋白产物的功能而使表现型恢复为野生型状态。所有基因内抑制突变的作用都是直接的。一些改变翻译性质的基因间抑制突变的作用也是直接的。

生化答案

DNA的复制 1. 1958年Meselson和Stahl利用15N及14N标记大肠杆菌DNA的实验首先证明了下列 哪一种机制? A DNA能被复制 B DNA基因可转录为mRNA C DNA基因可表达为蛋白质 D 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E DNA的全保留复制机制 D 2. DNA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若一完全被标记的DNA分子,置于无放射标记的溶 液中复制两代,所产生的四个DNA分子的放射性状况如何? A 两个分子有放射性,两个分子无放射性 B 均有放射性 C 两条链中的半条具有放射性 D 两条链中的一条具有放射性 E 均无放射性 A 3. 如果缺乏下列酶之一,复制叉上一个核苷酸也加不上去。这是哪一种酶? A DNA酶合酶Ⅰ(聚合活性) B DNA聚合酶Ⅰ(5’→3'核酸外切酶活性) C DNA聚合酶Ⅲ D DNA连接酶 E DNA聚合酶Ⅱ C 4. 出现在DNA中的胸腺嘧啶二聚体作为一种突变结果能产生下列哪种作用? A 并不终止复制 B 由一组包括连接酶在内的酶系所修复 C 按移码突变阅读 D 由胸腺嘧啶二聚酶所催化 E 两股互补核苷酸链上胸腺嘧啶之间形成共价键 B 5. DNA复制时下列哪一种酶是不需要的? A DNA指导的DNA聚合酶 B DNA指导的RNA聚合酶 C 连接酶 D RNA指导的DNA聚合酶 E 螺旋酶(heliease)、拓朴异构酶(topoisomerase)及回旋酶(gyrase) D 6. 下列关于DNA的复制的叙述哪一项论述是错误的? A 有DNA指导的RNA聚合酶参加 B 有RNA指导的DNA聚合酶参加 C 为半保留复制 D 以四种dNTP为原料 E 有DNA指导的DNA聚合酶参加 B 7. DNA复制时,序列5'-TpApGpAp-3'将合成下列哪种互补结构? A 5'-TpCpTpAp--3' B 5'-ApTpCpTp--3' C 5'-UpCpUpAp--3' D 5'-GpCpGpAp--3' E 3'-TpCpTpAp--3' A 8. 合成DNA的原料是 A dAMP dGMP dCMP dTMP B dATP dGTP dCTP dTTP C dADP dGDP dCDP dTGP D ATP GTP CTP UTP E AMP GMP CMP UMP B 9. 下列关于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具有3'→5'核酸外切酶活性 B 具有5'→3'核酸内切酶活性 C 是唯一参与大肠杆菌DNA复制的聚合酶 D dUTP是它的一种作用物 E 以双股DNA为模板 A 10. 下列哪一项描述对于DNA聚合酶III是错误的? A 催化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到早期DNA的5'羟基末端 B 催化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引物链上 C 需四种不同的5'-三磷酸脱氧核苷 D 可以双链DNA为模板 E 焦磷酸是反应的产物 A 11. 下列关于原核和真核生物DNA复制的描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以复制叉定点复制,通常为双向等速复制 B 复制方向为5'→3' C 前导链和随从链都是不连续复制 D 必有冈崎片断,必须切去引物 E 最后由DNA连接酶连接 C 12. DNA连接酶 A 使DNA形成超螺旋结构 B 使双螺旋DNA链缺口的两个末端连接 C 合成RNA引物 D 将双螺旋解链 E 去除引物,填补空缺 B 13. DNA连接酶在下列哪一个过程中是不需要的? A DNA复制 B DNA修复 C DNA断裂和修饰 D 制备重组DNA E DNA复制、修复及重组 C 14. DNA中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切除修复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