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第四版) 笔记

法理学(第四版) 笔记

法理学(第四版) 笔记
法理学(第四版) 笔记

记第四版张文显(主编)

2012年12月8日

笔记目录第一编法学导论

第一章法学

第二章法理学概述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编法的本体

第四章法的概念

第五章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

第六章法的要素

第七章法律体系

第八章权利和义务

第九章法律行为

第十章法律关系

第十一章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法律程序

第三编法的起源和发展

第十三章法的历史

第十四章法律演进

第十五章全球化与法律发展

第四编法的运行

第十六章法的制定

第十七章法的实施

第十八章法律职业

第十九章法律方法

第五编法的价值

第二十章法的价值概述

第二十一章法的基本价值

第二十二章法与人权

第六编法与社会

第二十三章法与政治

第二十四章法与经济

第二十五章法与文化

第二十六章法与社会建设

一导论

第一章法学

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

1.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包括对法的历时性研究、共时性研究;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又要研究外部方面;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价值。

2. 凡属于与法有关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的研究范围内。法律意识、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等都是法律现象,都是法学的研究对象。作为整体的法学以整个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而部门法学以某个分支的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

3. 法学体系,就是由法学内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学科或知识系统。

1) 从认识论角度,将法学体系划分为: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2)从法律部门角度,可分为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事法学等等。3)从研究范围角度,可分为国内法学与国际法学边缘法学(交叉法学):如法律经济学、法律文学、法律心理学、法律伦理学、法人类学、法政治学、法社会学等

第二节法学的历史

法学的产生是有条件的:1、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2、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

一、西方法学历史

1、起始——古希腊:习惯法为主体的法律制度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顶峰——古罗马:法学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成为罗马法渊源之一。最早并保存完整的一部西方法学,盖尤斯的《法学阶梯》。

3、最灰暗——中世纪:基督教主导,独立法学消失。

4、复兴——中世纪后期:出现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出现注释法学派。

5、世俗化——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法学派产生。

6、蓬勃——资产阶级革命:出现法权世界观,表现为“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提出契约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原则。

7、流派——18世纪末:哲理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分析法学派(标志法学作为独立学科出现)。

8、社会化——20世纪初:社会法学派、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新康德主义法学派。

9、休眠——二战前后:政府限制言论自由和学术研究,

10、振兴——20世纪50年代:法学派新姿态,新兴法学派。

11、流派——70年代:经济分析法学派、批判法学派、新马克思主义法学派。

二、中国法学历史

1、夏、商、西周:出现了以天命和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法律思想。“明德慎刑”“以德配天”

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大发展的时期,法家“以法治国”,法学曾成为“显学”。

3、西汉至清中:以儒家法律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系统,出现律学(唐律疏议),王安石变法,明末进步法律思想。

4、清末至民国:戊戌变法,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孙中山民主共和制,法学成为独立学科,法学教育正规化。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出现。

第三节法学与相邻学科

一、哲学是法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1、法学总是以某种哲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2、法理学(法哲学)是对法的一般基础的哲学反思。

二、法学和政治学互相依赖,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具有内在统一性。

三、法学与经济学:

1、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民主进程。

2、法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对法律认识。

四、逻辑学的法律推理方法对法律工作具有突出的作用。

五、法学与社会学:1)法学要研究社会中的法,把法作为社会现象的一部分研究2)社会学要通过法学研究社会,把法律作为社会内容的形式。

六、法学与历史学:

1、法律是凝结的历史。

2、经验是历史性的,法律的生命是逻辑和经验。

3、历史的实证研究方法是法学可借鉴的重要方法。

4、法学中的概念、范畴、理论观点、学说学派都是历史的产物。

第四节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法学方法论:由各种法学研究方法组成的方法体系以及对这一方法体系的理论说明。包括法学方法论的原则和各种法学方法两个层次。

二、法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3)坚持社会现象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

4)坚持社会历史的发展观点,因此没有永恒的正义标准,正义的标准是发展的。

三、阶级分析方法: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

1、对待阶级分析方法时,要反对两种倾向:教条主义、虚无主义。

2、阶级分析方法的功能:

1)对于法学的理论建设而言,阶级分析方法是避免走入唯心主义法学误区的必要指南。2)对于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而言,阶级分析方法是探索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线索。

3)对于古今中外法律制度的定性研究而言,阶级分析方法是有力的分析工具。

4)对于法制实践而言,阶级分析方法是确立和坚持法制根本宗旨的重要理论参照。

3、怎样以科学的态度准确理解和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1)正确把握不同历史类型社会的阶级矛盾的不同特点。

2)正确把握同一历史类型社会的常态发展时期和危机时期阶级矛盾的不同特点。

3)正确把握阶级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

4)正确把握现实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状态及其发展趋势。

四、价值分析方法:通过认知和评价社会现象的价值属性,从而揭示、批判和确证一定社会价值或理想的方法。

1、价值分析方法的功能:价值分析方法是深刻认识和理解法律制度精神实质的钥匙,在法

学理论研究和法律实践中具独特功能,可以在法律价值的证成、批判、选择和同质化四方面显现出来。

1). 证成:提供关于法律的思想,保证法律制度的正当性。

2). 批判:对恶法保持警觉和排斥,促进法律合理化。

3). 选择:在立法和法律实施中协调法律价值的冲突。

4). 同质化(对法律人):使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同质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确保类似案件类似处理。

2、价值分析方法应用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在运用价值分析方法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五、实证研究方法:在价值中立条件下,以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1、类型

1)社会调查方法:研究者提出具体问题,拟定研究方案,通过观察实验,采集资料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识性命题的方法。

2)历史研究方法:对所研究现象进行纵向观察,在法学领域一般借助于文献研究方法。3)比较研究方法: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研究。

4)逻辑分析方法:逻辑推理。

5)语义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语言的要素、句法和语境来揭示词语和语句意义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法学教育

一、法学教育的目标和功能

1. 法学教育概念:法学教育被定位为素质教育的原因:

1)素质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2)素质教育是法律专业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2. 目标和功能

1)把学生培养为高素质的优秀公民。2)把学生培养为高素质的法律职业工作者。

3. 构成现代公民基本素质的十要素:1)全球、平等、参与、权利、主体意识。2)法制、义务观念和理性、宽容、人本的态度。

4. 法律人才应包含以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为主的基础素质和法律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探究法律事实的法律素质。

二、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

1、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

1)引进初创(1949~1957)苏联教材,苏联专家,建立政法院校。

2)遭受挫折(1958~1966)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

3)恢复重建(1978~1991)十一届三中全会,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法学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4)改革发展(1992~ )法学教育改革。

2、法学教育体系

1)形式上:分为普通法学教育和成人法学教育。

2)层次上:中等专科教育、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第二章法理学概述

第一节法理学的对象和性质

一、法理学:即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本理论、方法论和意识形态(也是法理学在法学体系的地位、性质)。

二、具体表现:1、法理学是法的一般理论:法理学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研究法律现象,它是思考法律现象的一般性、普遍性的问题。2、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a、法理学的理论对法学研究具有方法论价值。b、法学方法论是法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3、法理学是法学的意识形态:a、法理学深受一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b、法理学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法律现象中的一般特点、法律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性。

四、法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1、法哲学的基本问题;2、有关法律运作机制的基本理

论问题;3、法与其他社会现象关系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中国法理学

一、中国法理学的历史

1、词源——“法理学”一词来源于日本

2、最早使用——梁启超《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

3、普遍使用——20世纪90年代

4、课程开设——旧中国少数

5、词禁阶段——建国后,法理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专有名词而禁止使用

6、替称阶段——78年后,“法学基础理论”

7、解锢阶段——80年代中后期,有人开始正式使用

8、普遍接受——90年代后

二、中国法理学的体系

1、本体论(法是什么)——权利、义务、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责任、法律程序等

2、价值论(法应当是什么)——法的价值概念、法于秩序、法与自由、法与效率、法与正义、法与人权等

3、历史(法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法的起源、法的历史类型、古代法律制度、近现代法律制度、法律发展、法制现代化等

4、运行(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运行的)——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法律职业、法律方法、法治国家等

5、社会(法与社会其他方面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法与经济、法与政治、法与文化、法与道德、法与科技、法与生态文明

三、中国法理学的未来

1、科学形象的确立

2、实践指向的增强

3、学术流派的多样化

4、科技互动更加深入

5、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

6、理论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第三节学习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法理学的意义:学习法理学是学习法学等其他学科的需要,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理论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

二、学习法理学的方法

(1)善于从生活中具体案例出发进行法理学思考,提炼、检验法理学理论。

(2)联系其他学科知识来理解、掌握法理学理论。

(3)了解法理学发展史来理解、掌握法理学理论。

(4)联系、比较中西方法理学来学习法理学。

(5)了解当代中国法理学研究现状,积极参与法理学讨论。

(6)注意部门法学与理论法学的学习相结合。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法律现象的学科的总称,它的产生是法学史上划时代的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剥削阶级法学的主要区别大致如下: 1.指导思想不同 2.阶级基础不同 3.法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不同 4.在一系列根本的理论观点上有原则不同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创造了大资产阶级和现代无产阶级。

2、政治法律条件:

1)公法领域,确认了公民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平等权利。

2)私法领域,确认了私有权无限制和排他性原则。《拿破仑法典》

3、思想渊源:古典自然法学理论德国古典法哲学(康德自由观、黑格尔法学辩证法)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

1、康德主义- 黑格尔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第一次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学观

2、《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已经形成

3、《共产党宣言》新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

1、《共产党宣言》新发展

2、对欧洲革命失败总结,进一步揭示社会经济生活条件对法的现象的决定性作用

3、《资本论》新高峰

4、对巴黎公社经验总结,论述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新型民主和新型法制

5、同拉萨尔主义论战,《哥达纲领批判》进一步揭示社会经济生活条件对法权现象的决定性作用

6、“人类学笔记”揭示国家和法现象的历史起源的一般规律

7、恩格斯捍卫,推进了新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伟大革命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本体论意义

1、把法的现象放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科学地确证法的现象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

2、对法的现象的本体属性进行逻辑“思辨”,深入分析法的现象与社会生活条件的相互关系。(3)准确把握法的现象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法的现象相对独立性的内在机理。(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价值论意义

1、是致力于分析法的现象的功能状态。

2、是把握法权关系发展的社会人类学向度。

3、是深入探求法的现象的价值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方法论意义

1、是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

2、是叙述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第三节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列宁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确立:

1、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揭示了法的现象的基本性质

2、探讨了意志自由与历史的必然性的关系

3、考察了近代俄国社会法权关系变动的历史规律及其特点

二、俄国革命与列宁法律思想的发展:

1、概括了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的鲜明的民主特点

2、分析了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无产阶级法权要求的基本特点

3、论述了社会主义法制对保障人民权利的极端重要性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

1.丰富和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的内容。

2.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国家学说。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国家与革命》。

3.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理论。政治生活法治化理论。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进程

一、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贡献:

1、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法律思想、原则、制度和工作方针。

2、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作为观察中国法律现状的工具。

3、最早开展新民主主义宪政和法制运动。

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丰富与发展:

1、分析了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国情条件。

2、指出中国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

3、论述了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价值基础。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创新和发展:

1、论述了政治文明与小康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2、揭示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3、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相辅相成的互动机理。

四、科学发展观的法学意义

1、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内容:(三观一理念):依法执政观、和谐法制观和以人为本的法律观;社会主义法制理念

3、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法的现象的本体基础、全球法律文明共同的发展走向;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明社会法律发展的基本尺度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价值准则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可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顾全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五、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新发展:

1、以人为本、依法执政,把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上升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发展了关于国家职能的理论并解决了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的形式。

3、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把加强法制建设、建设法治国家不仅看作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而且看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组成部分

第二编法的本体

第四章法的概念

第一节法、法律的语义分析

法是指规范性文件所包含的内容,即法律规范的集合。

法律经常是指规范性文件。

法律体系即规范性文件的体系,即法律渊源体系。

第二节法的本质

一、法的本质是法的根本性质,是指法这一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由法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法的现象是指能够经验的、凭借直观的方式可以认识的法的外部联系的总和,是直观的感性对象,即法本身。

二、法的本质的两个层次: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法的“初级本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的更深层次的本质。

三、法的阶级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1法是“意志”的体现

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4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四、法的深层本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的本质和内容,这个物质生活条件也是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

2、法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内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是从终极意义上说的,但是除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等对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法律制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五、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性与法的阶级性是一致的: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决定性的内容,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也是由此而得出的。

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都是有统治阶级代表的,并且只有通过统治阶级及国家意志才能体现着法律之中。

3、法律具有阶级性也具有社会性,要区别法律与意志,利益与正义。

第三节法的基本特征

一、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法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法的规范性体现在:

1、法在形式上具有规范性、一般性、概括性;

2、对人们如何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向;

3、法调整的是一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并且在生效期内是反复适用的。

4、法调整人的外部行为,不调整人的内心思想,但可以通过调整人的外部行为来影响人的

思想观念。

三、法是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国家的社会规范

1、国家创立法的方式有两种:

1)制定: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制定新法。

2)认可: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的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赋予先前的判决所确认的规范以法律效力。

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因此具有高度统一性和普遍适用性

1)高度统一性:首先指各法律之间的根本原则一致;其次指除特殊情况外,一国只能有一个总的法律体系,且体系内部各规范不能相互矛盾。

2)普遍适用性:法作为一个整体在本国主权领域内具有普遍约束力,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守法;法的统一依赖于国家的统一和政治上的安定团结。

四、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1、法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以权利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

2、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作为或不作为,以及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使人们获得一定利益和自由。

3、义务意味着人们必须作为或不作为,分为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前者指必须为一定行为,后者指不得为一定行为。

4、正是由于法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调整人们的行为的,因此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体现为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

五、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即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性和程序性的社会规范或行为规范。

2、是否具有国家强制性,是衡量一项规则是否是法的决定性标准。法的强制性体现:

1)法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2)法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

3)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4)公民可依法请求国家保护其合法权利。

第四节法的作用

一、法的作用释义:法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作用的实质:(1)法的作用是统治阶级(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或人民(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意志影响社会生活的体现(2)法律的作用是国家权力运行和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3)法律的作用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具体表现(法律的作用是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自身力量的体现)。

二、分类:1、预期作用与实际作用。2、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3、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4、一般作用与具体作用。5、整体作用与局部作用。6: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人们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式与内容的区别)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即法通过其规范作用而实现其社会作用。

三、法的规范作用

三、法的社会作用

1、对物质文明:财产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2、对精神文明:道德社会价值观

3、对政治文明:保障人权约束公权公民的基本权利

4、对生态文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四、法的局限性

1、法具有保守性、僵化性和限制性,并不能有效地干预和解决所有社会问题。。

2、法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法的作用充分发挥需要依赖于一系列社会条件,它的运作成本巨大。

3、运作成本:1)良好的政治法律体制,专业的立法机关、守法的行政、独立的司法。:2)良好的法律体系依赖立法者的认识能力。3)高素质的法律职业群体。4)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民主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5)充足的物质基础。

第五章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

第一节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可以指法的实质渊源、效力渊源、材料渊源、形式渊源、历史渊源

一、法的渊源释义

法的渊源:又称“法源”,由资源、进路和动因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综合事物。

1、资源性要素——来源——最基本要素

2、进路性要素——途径——途径性要素

3、动因性要素——动力和原因——根本性要素

二、世界法的类别:

1、成文法:1)规范性法律文件2)非规范性法律文件3)国际法

2、不成文法:1)习惯法2)判例法3)惯例

三、当代中国主要法的渊源:以宪法为核心、以制定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1、正式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法规6)经济特区的经济法规7)国际条约与协定8)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除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判例在原则上不属于我国的法律渊源)。2、非正式渊源:1)习惯2)政策3)判例

第二节法的形式

一、法的形式:法的具体外部表现形态,即法由何种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具有何种表现形式。分类价值:1、是区分法和其他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标志。2、不同法的形式由不同国家机关或主体产生。3、不同法的形式表现为不同的法的效力等级。4、不同法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关系。

二、法的形式和法的渊源界分:未然和已然界分、可能和现实的界分、多元和统一的界分

三、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

1、宪法: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或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事项,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2、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或修改的,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带有根本性的事项的一种法。

3、行政法规:有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制定和修改的,事关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两方面事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4、地方性法规:特定地方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和变动的,效力不超过本行政区域范围,在法的形式中具有基础作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5、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总称。

6、行政规章:有关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事关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7、国际条约与协定: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缔结的,确定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协议。

8、经济特区的经济法规;

9、其他法的形式:①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军事规章;②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③被授权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

1、概念:指立法主体应以统一的规格和标准,制定和修改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使一国在法的形式范围内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成为效力等级鲜明、结构严谨、协调统一的整体。

2、意义:1)有利于法的实行;2)有利于法的形式与法的体系和谐统一;3)有利于立法的科学化和良法的产生;4)有利于法制的协调发展。

3、方法:

(1)只有特定国家机关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

(2)各种法的效力、地位及相互关系应明确规定

(3)应有专有名称

(4)应有统一的表达方式,文字简练明确,术语严谨统一

五、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1、概念:指对已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系统整理和归纳加工,使其完善化和科学化的活动。

2、意义:1)有助于查阅,确定范围;2)有助于明确有效失效;3)有助于发现缺陷、空白

3、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的方法:

第三节法的分类

一、法的分类:以一定的角度或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法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二、法的一般分类(概念:法律的一般分类是指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可适用的法律分类)。(一)依法的创制主体和适用范围

1、国内法:国内有立法权的主体制定,效力范围不超过本国主权范围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2、国际法:参与国际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缔结的,确定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法。

(二)依法的创新方式和表达形式

1、成文法:有权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以规范化成文形式出现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2、不成文法:有权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虽有文字形式但不具有规范化成文形式的法,一般指习惯法。

(三)依法的效力等级、基本内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

1、根本法:在整个法的形式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的一种规范性法律文件。

2、普通法:宪法以外所有法的统称。

(四)依法的适用范围

1、一般法:对一般主体、一般事项、一般时间、一般空间范围有效的法。

2、特别法:对特定主体、特定事项、特定时间、特定空间范围有效的法。

(五)依法规定的内容不同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1、实体法:以规定主体权利义务关系或职权职责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法。

2、程序法:以保证主体权利义务实现或职权职责履行所需程序或手段为主要内容的法。(六)依法所保护的利益

1、公法:保护国家公益的法。

2、私法:保护私人利益的法。

第四节法的效力

一、法的效力释义

A、法的效力:指法对其所指向的人们的、由适用对象、适用时间和适用空间三要素说构成的强制力或约束力,是法的基本属性和必不可少的要素。这种约束力不以行为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并以国家强制力为最终保障手段。

B、法的效力不同于法的实效:法的效力是静态的法的实效,法的实效是动态法的效力。前者是后者的逻辑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社会基础。

二、法的效力范围概念:由适用对象、适用时间和适用空间三要素说构成的法的约束力。明确法的效力范围,是法的遵守和适用的一个前提。

(一)法的时间效力

1、概念:法的效力的起止时限及对实施前的行为和事件有无溯及力。

2、种类:

1)生效时间:①自公布之日起生效;②公布后经过一段时间或具备一定条件生效;③到达期限生效

2)终止生效①新法取代旧法②完成历史任务后自然失效③有关机关发布专门文件宣布废止某项法④法本身规定终止生效时间⑤同一机关中的新法改废旧法

3)法的溯及力又称法的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新的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则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不具有溯及力。

①各国法溯及力大体规定:1.从旧原则,即新法没有溯及力; 2.从新原则;3,从轻原则; 4.从新兼从轻原则; 5.从旧兼从轻原则。各国包括我国通常采用最后一个。(二)法的空间效力

1、概念:法在什么样的空间范围或地域范围有效。

2、法的空间效力范围主要由国情、法的效力等级、法的调整对象或内容等因素决定。

通常有4种类:

(1)全国范围——宪法及许多重要法律。

(2)一定区域——①地方性法律、法规②最高国家立法机关或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专为某区域制定的法③某区域有特殊情况,如特别行政区

(3)域外效力——刑法规定,中国公民在域外犯中国刑法规定之罪的,其最高刑为3年以上尤其徒刑的适用中国刑法

(4)国际法——适用于缔约国和参加国,声明保留除外

(三)法的对象效力

1、概念:法的适用对象有哪些,对什么样的人和组织有效。

2、原则:1)属人原则2)属地原则3)保护原则4)综合原则

3、我国:综合原则

1)对本国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在国外仍适用中国法,

并遵守所在国法。

2)对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内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不适用中国法;在国外对中国或中国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犯罪的,3年以上适用。适用问题,按中国法或国际法有关冲突规范来处理。

三、法的效力冲突和协调

1、上位法——下位法“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

2、此类法——彼类法“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

3、新法——旧法“新法优先于旧法“

第六章法的要素

第一节法的要素释义

一、法的要素定义

1、概念:法的要素指法的基本成分,即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

2、特征:1)个别性和局部性2)多样性和差别性3)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二、法的要素分类

1、西方:1.命令模式 2.规则模式 3.规则、政策、原则模式 4.律令、技术、理想模式

2、中国:法律规范说--- 多要素说

我们: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

第二节法律概念

一、法律概念释义:有法律意义的概念,是认识法律和表达法律的认识之网上的纽结,即对各种有关法律的事物、状态、行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法律术语。

法律概念是法律的构成要素之一

1、来源:1)法律人吸纳2)法律人创设

2、功能:1)认识功能2)表达功能3)提高法律合理化功能

二、法律概念分类

1、依涉及内容

1)涉人概念:关于人(自然人、团体)的概念

2)涉事概念:关于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概念

3)涉物概念:关于物品及其质量、数量和时间、空间的概念

2、依功能

1)描述性概念:对外在事物进行描述的概念

2)规范性概念: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的概念

3、依确定程度

1)相对确定性概念:外延与内涵相对确定的概念

2)相对不确定性概念:外延与内涵相对不确定的概念

4、依涵盖面大小

1)一般法律概念:适用于整个法领域的概念

2)部门法律概念:仅适用于某一法领域的概念

第三节法律规则

一、法律规则释义:规定法律上权利、义务、责任的准则、标准,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指示、规定。法律规则是构成法律的主要因素

二、逻辑结构

1、三要素说

1)假定:法律规则中指出适用这一规则的前提条件或情况的部分。

2)处理:法律规则中指出人们应当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的部分。

3)制裁:法律规则中指出行为要承担法律后果的的部分。

2、二要素说

1)行为模式:法律规则中指出人们应当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的部分。分为:可以行为、应该行为、不得行为、

2)法律后果:法律规则中指出行为要承担法律后果的的部分。分为合法后果、违法后果

三、比较

1、与个别性命令相比较法律规则具有的两大特色:可重复适用性、普遍适用性

2、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相比特点:1)微观的指导性:2)较强的操作性:3)较高的确定性:

四、法律规则的分类

(一)依内容

1)授权性规则:指示人们可以作为、不作为或要求他人作为、不作为的规则。分为权利性规则和职权性规则

2)义务性规则:直接要求人们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规则。

它也分为两种:①命令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的积极义务,即人们必须或应当作出某种行为的规则。②禁止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的消极义务(不作为义务),即禁止人们作出一定行为的规则。具有三大特征:强制性、必要性、不利性

3)权义复合性规则:兼具授予权利、设定义务两种性质的法律规则。大多是有关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准则。分为:委任规则、组织规则、审判规则、承认规则

(二)依形式特征

规范性规则:规则内容明确具体,可直接适用的规则。

标准性规则:规则内容具有一定伸缩性,可适当裁量的规则。

(三)依功能

调整性规则:调整已有行为的规则。

构成性规则;组织人们按规则规定行为的规则。

(四)依强制性程度

强行性规则:行为主体必须作为、不作为的规则。

指导性规则:行为主体可自由决定作为、不作为的规则。

第四节法律原则

一、法律原则释义

1、概念: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原理,或是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原理或者出发点。

2、功能:

1)为法律概念和法律规则提供基础2)作为审判依据3)作为断案依据

二、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1、对人对事的覆盖面上,法律原则具有宏观指导性;法律规则具有微观指导性。

2、变化速率上,法律原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法律规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易变性。

3、确定性上,法律原则较模糊;法律规则具有较高的确定性。

4、冲突处理方面,原则可同时适用,规则必选其一;但法律原则和规则同为法律规范

三、法律原则的分类

1、依产生基础:政策性原则、公理性原则

2、依覆盖面:基本法律原则、具体法律原则

3、依内容:实体性原则、程序性原则

四、法律原则的适用

1、适用特点:1)存在与法律运作全过程2)有分量问题,可“部分”适用,当两个法律原则发生碰撞时,可将两个法律原则不同程度的适用。3)可以排斥规则的适用

2、遵循规则:1)只能适用法律原则,禁止适用道德原则、政治原则等非法律原则。2)法律规则优先适用。3)严格说明理由。

第七章法律体系

第一节法律体系的释义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又称“法的体系”或简称“法体系”,由一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理解注意: ①法律体系是一国国内法构成的体系,不包括完整意义的国际法即国际公法。不包括历史上废止的不再有效的法律,也不包括尚待制定、还没有制定生效的法律②法律体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的现象,反映了法的统一性和系统性③法律体系是内部和谐的有机整体}

2、特点:

1)一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形成的整体

2)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3)理想化要求: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4)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二、法律体系与相关概念之异同

1、法律体系VS法制体系:

法制体系包容着法律体系,而法律体系则组合在法制体系中。法律体系是法制体系的三要素之一。

2、法律体系VS法学体系:

①法律体系是法学体系形成、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构成一国法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②法律体系的发展也是法学体系发展、完善的推动力量。法学体系的发展也会促进法律体系的发展完善。

③法学体系的范围比法律体系要广泛得多;法律体系在一个国家中一般只有一个,而法学体系在一个国家中会出现多个体系并存的情况。

3、法律体系VS立法体系:

立法体系侧重于法的调整的外部形式,而法律体系侧重于法的调整的内在内容。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立法体系反映法律体系,以法律体系为基础,但并不等于法律体系。

第二节法律部门及其划分

一、法律部门释义:亦称部门法,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规范自身不同性质、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注:法律部门具有的特点:1)每个法律部门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子部门2)有些法律部门和子部门是一部法律或法典为轴心而建立起来的3)法律部门和子部门的构成要素是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法律法规

二、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原则

(一)划分标准(客观标准)

1、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即调整对象(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成为法律调整对象之后便成了法律部门形成的基础)

2、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

(二)划分原则

1、整体性原则,将所有的法律规范纳入。

2、均衡性原则,在不同法律部门之间保持规模的均衡。

3、以现行法为主,兼顾即将制定的法律

第三节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A划分方案:①三分法:公法、私法、社会法②八分法③十分法: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划分为个法律部门:

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2、民商法

3、行政法4经济法5、社会法6、刑法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第八章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历史上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一、西方思想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

1、17、18世纪发明“自然权利”“天赋人权”。“权利”“人权”的观念得到广泛认可和传播。这些观念在《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得到肯定。

2、19世纪中后期,“权利”“义务”被作为法律(法学)的基本概念总结出来,权益研究进入实证化阶段。

二、中国思想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

1、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在中国出现是在19世纪西学东渐之后

2、权利和义务范畴的生成和演化经历了一个从朦胧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第二节权利和义务概念

一、权利和义务是法学的核心范畴

1、权利和义务是从法律规范到法律关系在到法律责任的逻辑关系的各个环节的构成要素。

2、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的一切部门。

3、权利和义务通贯法律的运行和操作的整个过程。

4、权利和义务全面地表现和实现法的价值。

二、权利和义务的释义

1、法律权利: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2、法律义务: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抑制的作为或不作为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三、权利和义务的本质、特征、作用

1、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范明文规定的,或是隐含在法律规范中,或至少可以从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则中推定出来。

2、任何法律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社会上占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权利和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①以社会承受力为限②互为界限③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受程度上的限定

4、权利和义务归根结底都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5、相比于义务,权利具有能动性和可选择性。

第三节权利和义务的分类

一、依存在形态:应有权利义务、习惯权利义务、法定权利义务、现实权利义务

二、依体现社会内容的重要程度,即在权利义务体系中的地位、功能、价值:基本权利义务、普通权利义务

三、依对人们的效力范围:一般权利义务、特殊权利义务

四、依因果关系:第一性权利义务、第二性权利义务

五、依权利主体实现意志和利益的方式:行动权利、消极义务;接受权利、积极义务

六、依权利主体不同:个体权利义务、集体权利义务、国家权利义务、人类权利义务

第四节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一、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对立:①一个表征利益,一个表征负担;②一个是主动,一个是受动。

权利和义务是法这一现象两个分离的、相反的成分和因素,是两个相互排斥的对立面。

2、统一:相互依存:权利和义务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相互贯通:权利和义务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数量上的等值关系

1、一个社会的权利总量和义务总量是相等的。

2、在具体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相互包含。

三、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1、权利直接体现法律的价值目标,义务保障价值目标和权利的实现。

2、权利提供不确定指引,义务提供确定指引。

3、义务的约束机制有助于建立秩序,权利的导向和激励机制有助于实现自由。

四、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现阶段,应以权利为本位。

注:权利本位的法律特征: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权利义务关系范围内,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法律设定义务的目的在于实现权利;权利是第一性因素,义务是第二性因素,权利是义务存在的依据和意义。

3)在法律没有明文禁止和强制的情况下,可作出权利推定,即推定有权利(自由)去作为或不作为。。

4)权利主体在行使权利时,只受法律规定的限制,限制的目的在于遵照和保障他人权利。5)人们在享有权利、成为权利主体前提下,应承担相应义务,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实践中实现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第九章法律行为

第一节法律行为的概念

一、法律行为: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

二、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1、社会意义:法律行为能够产生社会效果,造成社会影响,具有交互性

2、法律性:法律行为由法律规定、受法律调整、能够发生法律效力或产生法律效果。

3、意志性:由人实施并由人的意志支配和控制,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追求、认同和选择。

第二节法律行为的结构

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法律规定或法律解释确定的构成法律行为的要素。

一、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

1、动机:直接推动行为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动因。

2、目的:人们通过实施行为以达到一定结果的主观意图(是行为的本质要素)。

3、认知能力: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认知错误包括“事实错误”和“法律错误”)。

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1、行为:人们通过身体或语言或意志表现与外在的举动((包括身体行为和语言行为(书面行为、口头行为)))。

2、手段:认为为实现预设的目的而实施一定行为所采取的各种方式方法。

3、结果:人们通过实施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影响(离不开法律规定的机关或个人审查认定)。

第三节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

一、依行为主体的性质和特点分类

1、依行为主体的特点,分为个人行为、集体行为、国家行为

2、依主体意思表示形式,分为单方行为、多方行为

3、依主体参与行为的状态,分为自主行为、代理行为

二、依行为的法律性质分类

1、依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内容要求,分为合法行为、违法行为

2、依行为具有公法性质还是私法性质,分为公法行为、私法行为

三依行为的表现形式和相互关系分类

1、依行为的表现形式,分为积极行为、消极行为

2、依行为的主从关系,分为主行为、从行为

四、依行为的构成要件分类

1、依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分为表示行为、非表示行为

2、依行为成立是否需要特定法律要件,分为要式行为、非要式行为

3、依行为的有效程度,分为完全行为、不完全行为

第十章法律关系

第一节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一、法律关系释义: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形成的、以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通常由主体、内容与客体三要素组成。

(二)特征

1、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是法律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3、法律关系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4、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

(一)依不同的法律部门

宪法法律关系和其他部门法律关系

(二)依发生方式

调整性法律关系:已经存在创设性法律关系:后才出现

自考5677法理学小抄.自考笔记.自考预测押题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法学绪论 1、释义:法学是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1)法是社会科学,具有科学性。 (2)法学的产生以法的产生为前提。 法学产生的前提,一般地说就是:第一,立法已发展到相当复杂和广泛的程度;第二、社会上已出现了专门研究者。 (3)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以往的法学有那些区别? 马克思主义法学使法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它与以往的法学具有原则的区别。 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它认为,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这种意志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说,法由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第二、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并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制定出来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意义上的法并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她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 2、法学是历史和国情的范畴 法学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深化为专门的学问和学科的。 法学一词,源自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时期的拉丁文。 不过,在法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学问或学科的问题上,至今信用证有种种歧视。同人胶所处环境和所受传统的影响联系在一起。这些见解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把法学同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而其差异,则主要是由两大法系的不同传统,对其法学学人产生不同影响所造成的。 在中国古代,法学曾经是关于刑名法术的学问,故称“刑名法术之学”或“刑名之学”。后来,中国古代法学在很长时期里主要采取了律学的表现形式,法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官方注律为基本形式的律学。 在当代中国,关于什么是法学的问题,一般都认为:法学,又称为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

张文显《法理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法律体系 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法律体系概述(见表6-1)★★★

表6-1法律体系概述

考点二: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见表6-2)★★★ 表6-2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 考点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可以划分为九个主要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环境资源法、军事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6.2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理解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答:(1)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即法律规范的体系,又称“法的体系”或“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法律体系的特征 ①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法律体系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法律构成的整体,只包括现行的国内法和被本国承认的国际法。 ②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化的有机整体。其作为一个“体系”,内部构成要素是法律部门,并且,法律部门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组合,呈现为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既是法律体系的客观构成,也是法律体系的一种理性化要求。 ③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门类齐全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在宪法的统摄下,调整不同社会关系的一些最基本的法律部门应该具备,不能有缺漏;结构严密是指不但在整个法律体系之间要有一个严密的结构,而且在各个法律部门内部也要形成一个从基本法律到和基本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实施细则等的严密结构;内在协调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一切法律部门都要服从宪法并与其保持协调一致,即普通法与根本法相协调,程序法与实体法相协调等。 ④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从终极意义上讲,法律体系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它必须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因此,法律体系的形成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决定的;但从法律关系的形成过程来讲,它又离不开人的意志、主观能动性、意识形态、文

法理学第3阶段测试题

法理学第3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法理学》第九章至第十一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10) 1、违法 2、法律制裁 3、法律推理 4、法律责任 5、法律行为 二、填空(19) 1法律解释依主体不同划分为、、。 2法律事件包括和两种。 3我国立法的一般程序是、、、。 4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有、、三种。 5据解释尺度的不同,可以将法律解释分为、、三种。 6法律解释的方法主要有、、、。 三、不定项选择题(19) 1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 A主体、客体标的和结果B主体、客体和法律行为 C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D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和客体 2 法律解释是() A对法律制定机关的说明B对法律表现

形式的概括 C对法律调整对象的表述D对法律内容含义的阐明 3违法者必然承担() A民事责任B法律制裁C法律责任D刑事责任 4下列属于法律行为的有() A王某病死B甲违章开车C甲借给乙一万元D丙订立遗嘱 5下列可以成为我国法律关系主体的有()A中国公民B中国境内的外国法人C物D江苏省政府 6我国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有()几类。A自然人B法人C物D与人身相联系的非物质财富E行为 7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的解释是()A正式解释B非正式解释C司法解释D立法解释 8构成违法必须具备的要素是() A侵害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B具有社会危害性 C行为人有责任能力D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 9下列哪个选项不符合 ...我国法律规定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的含义?() A.司法权不得由一般的行政机关来行使 B.司法机关既要独立行使职权,又不得无限度地使用自由裁量权 C.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司法活动 D.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独立行使职权时不得违反程序规定 10.法律关系是() A任意建立的一种关系B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C以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D以法律规范为前提的特殊社会关系 11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是() A主体B客体C内容D权利义务

[重点]法理学重点笔记

[重点]法理学重点笔记 法理学重点笔记 (约占卷面分值的10%一12%) 基本要求 应试人员复习本部分内容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能够准确地把握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念和价值;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大纲的内容,能够对相关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判断;能够运用法理学的基本知识来分析法律事件、案件或现行制度;注意法理学知识与法律应用学科知识的结合。 第一节:重点难点 一、法的本体 (一) 法 1、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所谓法的规范性,是指法所具有的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指导人们行为的性质。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强制性。 (4)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因而具有普遍性。 (5)法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 2、法的本质 法律是统治阶级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表现。法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或根本意志,是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的反映。不仅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而且包括法本身,都是由统治阶级所处的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的阶级意志性和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法的不同层次的本质属性,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 3、法的作用 (1)法的作用的概念: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行为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 (2)法的规范作用: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法的规范作用可以分为: 第一,指引作用。 第二,评价作用。 第三,预测作用。 第四,教育作用。 第五,强制作用。 (3).法的社会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法具有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表现为: 第一,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 第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这些事务与统治阶级并无直接联系,在客观上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 (4).正确认识法的作用 那种“法律虚无主义”是错误的,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应看到法的作用的有限性。表现在:?法只是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法的作用范围不是无限的。?法的自身特点所带来的有限性。法有主观意志性、概括性,且讲究程序,不能具体、迅速、及时地解决问题。?实施法律受人员与物质条件的制约。 (二)法律价值 1、法的价值的含义

【最新2018】法理学怎么写读书笔记-推荐word版 (2页)

【最新2018】法理学怎么写读书笔记-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法理学怎么写读书笔记 法理学怎么写读书笔记呢?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法理学读书笔记范文,仅 供参考~ 用了几天的功夫,读完了苏力的《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这本书(尽管这本书并不算是新书了,早在201X年年底已经出版,但是居然一 直没有兴趣翻开来过,也是很惭愧的事,或许人和书的结缘也需要过程吧!)。 感觉除在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相关问题方面有所启发以外,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可以作为我阅读波斯纳的《法理学问题》最好的导读。 波斯纳的这本《法理学问题》,也是由苏力翻译的,早在1994年——也就是十年前——就已经出版。而我得到这本书的时候是1996年的春天(那是大学 时代两个朋友合送给我二十岁的生日礼物,至今翻开书来,里面当年那张小小 的生日贺卡还在,使我能时时重温青春岁月以及温馨友谊),至今也有八年之久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都没有读完过这本书,甚至是它的十分之一都 没读完过,遭到相同命运的,还有书架上的波斯纳的一套《法律的经济分析》(不过,这套书稍微好一点,因为它要被我时时翻阅当字典,当注解的出处)。 当然,显然地有我不勤奋以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缺乏学术兴趣和热情的原因。不过,我认为还是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读不懂它。也记得曾很期盼 地打开它,但是,我先前一直认为它太零碎,和我以往的阅读经验和学习 进路相比是迥异的。因此,在好几次打开又困惑的情况下,我放弃了想通读它 的打算。 但是,这次真地不一样了。在苏力的《送法下乡》中,他所使用的经验材 料倒丝毫不使我感到惊奇。其实,我想,不止是我,任何一个稍微有些中国农 村或者小城市生活经验的人;或者任何一个还比较关注这些问题,以前曾多多 少少有过类似问题阅读经验的人都不会感到太惊奇。这些材料如果说是苏力调 查得来的,还不如说是天天都生长在我们身边的,甚至,它就是我们的生活世 界本身。真正启发我阅读兴趣的,而且,也如同苏力写作时所希望的,真正让 我感觉受到“智识的挑战”的,是他的分析,他对这些我们先前就已经很熟悉 的材料的独特解读。我不能不承认,这种解读的视角吸引了我,也打破了我的 通常的解读习惯和分析习惯。我们通常的分析习惯是什么呢?带着观点看问题,在看一个实际问题时,我们是用早已形成的观点去不断地型塑它,用苏力的批 判来说,就是“先验的”而非“经验的”。其实,我们看实际问题,是要发现 里面的问题所在,用一个早已形成的观点去看问题,恐怕实现不了我们的初衷,而只能是一遍又一遍地强化我们对头脑中已有观点的肯定,这必然造成一种认

法学法理学课本笔记整理——法律技术方法

第八章法律技术方法 第一节法律技术方法的概念 一、法律技术方法的概述 1.法律技术方法,亦即常说的法律方法,是指法律职业者认识、判断、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 2.法律方法的特征 ⑴专业性 法律职业者有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存在与其他职业者相区别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核心是法律思维⑵法律性 法律方法是根据法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法律是法律职业者判断是非的标准 ⑶实践性 ①法律方法的目的指向是一种实践指向,即如何有效地解决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法律问题 ②法律方法的主体是法律实践的主体 ③法律方法的评价标准是实践标准 二、法律技术方法的分类 (一)法律解释 1.法律解释是通过对法律、法规等法律文件条文、概念、术语的说明,揭示其中所表达的立法者的意志和法的精神,进一步明确法定权利和义务或补充现行法律规定不足的一种国家活动 2.只有被授权的国家机关才能进行法律解释,法律解释属于官方解释或有权(有效)解释 3.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⑴法律解释是抽象的行为标准,具有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特征,而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却是具体的和千差万别的 ⑵法律词语、术语、概念经常具有多种含义,所以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就会发生分歧。为了消除分歧,就需要有权威性的法律解释 ⑶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在改革时期尤其如此。有些新情况、新问题无需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或修改法律、法规来应对,可以通过法律解释来解决 (二)法律推理 1.法律推理是人们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前提(法律事实、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判例等法律资料)得出某种法律结论的思维过程 2.法律推理分为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 (三)法律论证 1.法律论证是指在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法律主张的情况下,通过论述一系列理由来说服其他人接受其中最佳主张的活动 2.法律论证的特点 ⑴社会性 社会性是针对论证的性质和目的而言的,即并非自我的内心思维活动,而是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说服他人或社会公众的社会活动 ⑵说理性 说理性是指论证的内容在于通过陈述一系列的理由影响他人的思维并使他人接受 ⑶言辞性 言辞性是指论述的手段,即论证必须通过言词(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来陈述理由 ⑷论争性 论争性是指论证的过程,即为了说服对方、决策者(如法官)或公众,论证必须经过一定的公开程序,反驳和否定

司考法理学笔记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

2016司考法理学笔记: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2016司考法理学笔记: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2016年司法考试复习之初,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司法考试基础知识,供考生复习使用。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历史类型的理论 1.法的历史类型的含义 所谓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所产生和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及所体现的阶级的意志,对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法所作的划分。凡是建立在相同的经济基础之上,体现相同阶级意志的法,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法。 2.法的历史类型的种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并非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法都一定经历这四种历史类型。但法的历史发展的总体表明,从奴隶制法到封建制法,继而发展为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是法的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法的历史类型也由低级类型向高级类型的法依次更替。 3.法的历史类型更替原因 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直接原因。 (二)法的历史类型的其他划分方式 (1)英国的梅因把法分为“身份”的法和“契约”的法; (2)美国的庞德认为法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的法,严格的法,17、18世纪的衡平法和自然法,成熟的法,社会化的法,后来他又补充提出下一阶段的法是世界法; (3)德国的马克斯·韦伯把历史上存在的法分为形式不合理的法、实质不合理的法、实质合理的法、形式合理的法等; (4)美国的昂格尔认为人类的法律类型有习惯法、官僚法、法秩序(法治); (5)日本的田中成明将法分为自治型法、普遍主义型法、管理型法等。 (6)我国的不少学者将法划分为自然经济类型的法与商品经济类型的法;义务本位的法与权利本位的法;人治的法和法治的法、专制与民主的法等。

张文显第三版法理学名词解释完美版

名词解释 1、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 的总称。 2、法律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法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 一。它以注重研究法律与社会活动、法律角色、法律文化、法律运作、法律实效为其理论视角,以理论模型的设计与经验考察和实证分析的融汇为其方法论指向,以参与法治进程,推动法治和法律文化现代化为其价值目标。 3、法律素质是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 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 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 4、法律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准确掌握法律概念 的能力;②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③法律推理的能力; ④对即将做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 5、法律思维能力的形成集中表现为法律角色参照系的形成。法律 角色的参照系是作为一个法律人在其所处的位置上对外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观点以及独特的推理、论证模式。我们知道,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们都担当一定角色,每一角色都必然有其独特的参照系。法律角色也有自己的参照系。每个参照系都有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每个参照系内部都有许多概念,其中有些概念是关键性概念;第二,参照系在观察问题的范围上是有取向的,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总是指引人们敏锐地发现和关注事物的法

律方面,即有法律意义的方面;第三,参照系规定了人们的推理、论证方法。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有其独特的推理、论证方法。 6、探知法律事实,即调查、搜集、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 事实,是法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法律事实的分析和认定,直接决定着适用法律的最后结果。探知法律事实也是法律实践活动相当复杂的环节,因为探知法律事实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调查搜集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法律人运用法律去判断、分析、确认、选择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对立统一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法律人有较强的事实探知能力。 7、法学方法论是由各种法学研究方法所组成的方法体系以及对 这一方法体系的理论说明。一般来说,法学方法论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基本层次或方面。第一个层次是法学方法论的原则,它构成了法学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发挥着整体性的导向功能。第二层次是各种法学方法,它构成了法学方法体系的主干部分,在研究各种法律问题时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8、在法学方法的体系中,法学方法论原则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方法论原则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思路,也是关于如何开发和运用具体方法的一种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根本方法,就此而言,可以把方法论原则理解为“关于方法的方法”。9、阶级分析方法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 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法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

法理学笔记-重点

新编法学教程复习笔记 1. 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①法的本体; ②法的运动; ③法与社会现象的关系 2. 法学,又称法学或者法科学,是以法现象及其发展规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社 会科学的一个学科。 3.法学的性质: ① 具有科学性,它属于社会科学,因为运用法来管国家和社会,是有规可循的; ② 具有阶级性,因为法的产生是与阶级的统治要求直接相联系的,法学产生于统治 阶级有效运用法实现统治的要求。 4. 法学的职能: ① 意识形态的职能; ② 认识论的职能; ③ 应用的职能 5. 法学的产生以法的产生为前提,又以文字的表述和记载为重要条件。 6. 社会是由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所组成的有机体。 7. 社会调整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为建、保护和发展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对集体 的或个人的社会为按照一定规则进指导、管、监督和制约的活动。 10. 法产生的主要根源: ① 法产生的经济根源:法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 法产生的政治根源:由于社会分为益用、甚至对的阶级,少数奴隶主阶级 的统治取代原始的民主管。原始的氏族制最终被一种驾于社会之上的由职 业官所组成的,以有组织的为基础的特殊公共权所代替; ③ 法产生的文化根源 法的起源是社会内部生产的发展引起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

关系的变革,进而引起整个上层建筑,包括调整社会关系的社 会规范的变革。 11. 法产生的一般规: ① 法的形成表现为由个别调整发展为规范调整的过程; ② 法的形成经历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为成文法的过程; ③ 法的形成经历与道德、宗教等社会规范的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独的过程。 12.法产生的标志: ① 国家的产生;②权和义务的划分;③解决纠纷的专门机关的出现 15. 广义的法,是指国家制定、认可,并以国家强制保障实施的为规范的总称;狭义 的法,即特定或具体意义上的法,专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 。 16. 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为规则,它包括法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 范、社会规章、习俗礼仪等。 17. 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特征: ① 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所谓制定,是指掌握政权的阶级,通过国家机关,按照一定 的权限和程序,创制成文法;所谓认可,是指掌握政权的阶级,根据其需要,由国 家机关承认在社会上早已存在并起作用的某些为规则(如风俗习惯、宗教信条、 道德礼仪等)为现的法规范,赋予法效,如判法、习惯法。 ② 法以权和义务为基本内容。所谓权,亦称法权,是指法所确认和保障的人 们可以从事某种为的权能;所谓义务,亦称法义务,是指法所规定的人们必须 某种为的责任。

法理学张文显笔记超全

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第一节 第一节第一节 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学的研究对象(了解) 1.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 总称。包括对法的历时性 研究、共时性研究;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又要研究外部方面;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 关系和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的要素, 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 价值。 2. 凡属于与法有关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的研究范围内。法律意识、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等都 是法律现象,都是法学的研究对象。作为整体的法学以整个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而部门法 学以某个分支的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 3. 法学体系,就是由法学内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学科或知识系统。 (1) 根据研究对象,将法学体系划分为: 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 国内法学与国际法学、 交叉法学(法律经济学、法律文学、法律心理学、法律伦理学、法人类学、法政治学、 法社会学等) 第二节 第二节第二节 第二节法学的历史 法学的历史法学的历史 法学的历史法学的产生是有条件的: (1)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 (2)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 一、西方法学历史 1)起始——古希腊:习惯法为主体的法律制度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顶峰——古罗马:法学获得相对的地位,成为罗马法渊源之一。最早并保存完整的一部西方法学,盖尤斯的《法学阶梯》。 3)最灰暗——中世纪:基督教主导,独立法学消失。 4)复兴——中世纪后期:出现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出现注释法学派。 5)世俗化——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法学派产生。 6)蓬勃——资产阶级革命:出现法权世界观,表现为“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提出契约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原则。 7)流派——18 世纪末:哲理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分析法学派(标志法学作为独立学科出 现)。 8)社会化——20 世纪初:社会法学派、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新康德主义法学派。

【精品】2019年法理学笔记整理篇汇总完整版

法理学笔记整理篇汇总 法学体系是指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是由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习惯法,习惯经国家机关依法认可具有法律效力后,即成为习惯法。 理论法学:指主要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的法学分支学科,如法理学,法律思想史。 应用法学:通常是指在社会中实际运用的法学分支学科,其内容包括国际法学和国内法学以及关于法律的制定,解释和实施的学问。 技术规范:技术规范是有关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以及产品、劳动、服务质量要求等方面的准则和标准。当这些技术规范在法律上被确认后,就成为技术法规。 技术法规:一般是指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以及产品,劳动,服务质量要求方面的准则和标准,技术规范如被法律确认,就成为技术法规,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行为模式]:是从大量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作为行为的理论抽象、基本框架或标准。 ①可以这样行为→授权性法律规范(鼓励性规范、容许性规范) ②应该这样行为→命令性法律规范(“令行”法律设定了积极的、行为的义务;) ③不应该这样行为→禁止性法律规范(“禁止”法律设定了消极的、不行为的义务;) [法律后果]:一般是指法律对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赋予某种结果。①肯定性法律后果,即法律承认这种行为合法、有效并加以保护以至奖励。②否定性法律后果,即法律上不予承认,加以撤销以至制裁。 法的概括性(一般性):法律规范是一种抽象,概括的规定,即它的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它是反复使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的;它意味着同样情况同样适用,也就是通常讲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法的评价准则:它是法的价值一个方面,它是指在不同类价值之间或同类价值之间发

法理学笔记

法理学导论(一) 法理学的价值: 1.法的价值、理念 2.修身养性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法律现象:立法活动、执法活动、调解活动等 规律: 问题:法学是科学吗? 回答方向:可验证的、可重复的、可操作的是科学。 法律的调整对象的特点:规范性的调整,而非个别的调整(缺陷:每个案件与事实的个别调 整有差异)。 有规律就有科学性。 调整要调整人心、人性、人的活动。 二.法学发展的历史的逻辑 1.先有法律现象后有法学 2.法学是从其他学科分离出来 问题:中国法学的发展? 课外知识的补充: 亚里士多德名言:统治国家的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制定的良好的法律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良好的遵守。 学者的论述:罗马人曾三次征服世界 1.用武力,没有成功 2.用宗教,有成就但是总体失败 3.用法律,成功了,全世界(中东等国家)都接受了罗马法 问题:法治与人治的区别(当人的意志和法律在当前,规定谁优先就是何治) 法理学的分类:理论法学、法律史学、部门法学、国际法学 法理学导论(二) 各学科与法理学的关系: 一. 哲学与法理学 现代主义哲学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概念: 后现代:打破模式,打破传统 后后现代:回归传统,回归本真 现代法学强调国家的作用,宏观与整体 后现代法学强调具体案件的作用,个案及个案解决与意义 二. 社会科学与法理学 社会化的统计方法 三. 自然科学与法理学 人是万物的尺度 法是存在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不存在的尺度。 法理学导论(三) 法的概念:法是国家制定的行为准则 (法的形式与内容)

法的三大特点: 1.法是有国家制定与认可的 2.是通过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进行调整 3.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实施 (斟酌语句:当道德被拉入到法律的范畴,就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法的形式:1.结构:法可以通过结构去类别,划分(横向:部门法,纵向:渊源) 2.表现:法通过什么表现出来-----成文与不成文(有无法典) 3.实现:靠什么来实现(司法、执法、守法、实施) 马克思关于法的本质: 1.经济决定性 2.阶级的意志性 问题:“一国两制”下的法的本质:(两国论、一边一国论、主权未定论) 法的实然与应然 实然法是现实法的存在,应然法是理想之法 实然法:自然法学派观点、分析法学派的观点,源于古希腊 实然法:法是什么样子应然法:法应该是什么样子 奥斯丁:恶法亦法 哈特:(实证法学派)法应符合价值观,接近自然法学派 凯尔斯:二战前,为统治者辩护-----------我的作用就是解释法律 二战后,开始走向问题。 (以上的人名要记住同时要查阅相关的书籍了解他们的核心的主张及他们所属的派别)应然法对现实的实然之法具有导向的作用,实然法是解释已被普遍接受的应然之法。自然法学派:强调原则的作用(平等、公平、诚实、权利不得滥用等) 分析、实证法学派:强调规则的作用 德洛金:原则重要,规则同样不可或缺,有明确规则时,原则不起作用。 法理学导论(四) 法理学的方法论: 1.哲学方法 2.实证科学的方法 ○1历史文献的方法 ○2调查的方法 ○3观察的方法 ○4实验的方法 ○5比较的方法 问题3.法学规范研究的方法: 作业:如何理解实然之法与应然之法? 如何理解法在人类生活的作用? 法理学导论(五) 概念:法的应然是指法应当是什么,法的实然是指法实际是什么

法理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法理学初阶、进阶第三版课题后选择题参考答案《法理学初阶》(第三版)选择题参考答案 导论 1.B 2.AD 3.C 4.ABCD 5.ABCD 第一章 1.BD 2.A 3.ABCD 4.ABCD 5.B 第二章 1.D 2.ABCD 3.ACD 4.ABCD 5.ABCD 第三章 1.ACD 2.B 3.BCD 4.BC 5.ACD 第四章 1.ABCD 2.ABCD 3.CD 4.ACD 5.ABC 第五章 1.BCD 2.ACD 3.AC 4.B 5.AD 第六章 1.D 2.AC 3.BD 4.ABCD 5.AB 第七章 1.B 2.CD 3.BD 4.ACD 5.ABC 第八章 1.D 2.ABC 3.AC 4.ABD 5.AC 第九章 1.ACD 2.ABCD 3.AB 4.ABD 5.AB 第十章 1.D 2.AD 3.B 4.A 5.ABD 第十一章 1.CD 2.B 3.ABCD 4.BCD 5.BC 第十二章 1.A 2.D 3.ACD 4.C 5.ABCD 第十三章 1.ABCD 2.CD 3.B 4.ACD 5.B 第十四章 1.A 2.D 3.B 4.C 5.AC 第十五章 1.B 2.ABCD 3.AD 4.ABC 5.C 第十六章 1.C 2.B 3.ABC 4.ACD 5.BCD 第十七章 1.ABC 2.ABCD 3.C 4.AB 5.AC

《法理学进阶》(第三版)选择题参考答案 导论 1.ACD 2.B 3.D 4.ABD 5.C 第一章 1.ABD 2.A 3.ABCD 4.BC 5.AC 第二章1.①②③④ 2.①③⑤ 3.①②③④ 4.①②③④ 5.①② 第三章1.① 2.④ 3.③ 4.② 5.③ 第四章1.① 2.①②④ 3.②③ 4.② 5.②④ 第五章1.① 2.②④ 3.① 4.③ 5.① 第六章1.①④ 2.① 3.①③④ 4.④ 5.①②③④ 第七章1.① 2.①②③④ 3.② 4.①②③ 5.④ 第八章1.① 2.②③④ 3.② 4.② 5.①②③④ 第九章1.②③④ 2.①②④ 3.② 4.①②③④ 5.③④ 第十章1.①②③④ 2.①②③ 3.①②③④ 4.①②③④ 5.① 第十一章1.①②③ 2.①②④ 3.① 4.④ 5.③ 第十二章1.① 2.③ 3.①②④ 4.①②④ 5.②③④ 第十三章1.②③④ 2.④ 3.②④ 4.④ 5.①③ 第十四章1.④ 2.④ 3.④ 4.①②③④ 5.①②③④ 第十五章1.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3.①②④ 4.①②③ 5.①②③ 第十六章1.② 2.① 3.①③③ 4.②③ 5.② 第十七章1.④ 2.④ 3.①③③④ 4.①②③④ 5.①②③④ 第十八章1.② 2.①②③ 3.①②③ 4.③ 5.①②③ 第十九章1.①② 2.②③④ 3.② 4.①②③④ 5.③

大一法理学重点归纳

大一法理学复习总结归纳用,考研也可用以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法学 一、法学的含义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研究活动和认识成果的总称。 法学体系,就是由法学内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学科或 知识系统。 二、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法学的产生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其次,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法律现象的学科的总称,它的 产生是法学史上划时代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剥削阶级法学的主要区别大致如下: 1.指导思想不同。 2.阶级基础不同。 3.法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不同。 4.在一系列根本的理论观点上有原则不同。 第二节法理学 一、法理学的含义 (一)法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法理学是关于法律现象的最一般的理论,是法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法律现象中的一般特点、法律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 律性。 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法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有关法律运作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三,法与其他社会现象关系的基本问题。 (二)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法理学与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的关系是“论”与“史”的关系。 法理学同理论法学中其他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 二、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一)法学和法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二)法学和法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阶级分析方法。 2.价值分析方法。 3.实证分析方法。 (1)社会调查的方法。(2)历史考察的方法。(3)比较的方法。(4)逻辑分析方法。(5)语义分析方法。 除上述法学研究方法之外,由于法理学本身的特点,要学好法理学,在研究 方法上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善于从具体事例出发进行法理学思考,提炼或检验法理学理论。 第二,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法理学的理论。 第三,要了解法理学的发展史,从法理学的发展史来理解和掌握理论。 第四,要了解现代西方法理学,从中西方法理学的联系和比较来学习法理学。 第五,要了解当代中国法理学的研究现状,积极参与法理学的讨论。 (三)研究法理学的意义 1.学习法理学是学习法学其他学科的需要。 2.学习法理学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需要。 3.学习法理学是培养法律理论素质的需要。 4.学习法理学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 第二章法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法、法律的含义 一、汉语中“法”与“法律”的词义 二、西语中“法”与“法律”的含义 三、当代中国“法”与“法律”的使用 第二节法的本质

法理学笔记下学期

第四编法的运行 第十六章法的制定本节应当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有关规定掌握以下问题,我国的立法体制、立法原则、立法程序、立法权限、法律位阶划分、适用规则、备案批准程序等,尤其要掌握哪些机关能够立哪些法、某一立法居于哪一位阶及如何适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权限等问题。 第一节立法的概念 一、立法释义 立法:特定主体依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 二、立法的特征 (1)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2)依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3)依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4)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5)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 三、区分立法与相关概念 ●立法:与法的创制含义接近,但是不大强调发现法律需要这一环节。 ●法的创制:包括调研、草拟、提案以及讨论通过等过程,也包括了法的修改。 ●法的制定:立法中,除去法的修改和废止余下的部分。 第二节立法体制 一、立法体制释义 (一)概念:关于立法权限、立法权运行、立法权载体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二)要素: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立法权运行的体系和制度、立法权载体的体系和制度 (三)当今世界立法体制类别:单一、复合、制衡(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制约)、特殊立法体制 二、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的分权,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划分体制 (1)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的分权:立法权属于中央,居领导地位;由中央和地方多方面主体行使。(2)多级并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国家法律;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分别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一般地方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3)多类结合:所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及自治法规、特别行政区立法及规范性法律文件,在类别上有差别。 国情根据:①国家性质要求②发展不平衡③经济:市场经济;政治:民主集中制④消除历史沉淀物 第三节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 立法是动态的和有序的事物,是具有阶段性、关联性、完整性的活动的过程。 一、立法过程 (1)立法准备:提出法案前进行的立法活动 (2)由法案到法:提出法案——审议法案——表决法案——公布法律 (3)立法完善:立法解释,法的修改、补充、废止,法律清理、汇编和编纂。 二、立法程序 立法程序:是立法主体在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 (1)提出法案 A概念:提出法案就是由有立法提案权的机关、组织和人员,一句法定程序向有权立法的机关提出关于制定、认可、变动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提议和议事原型的专门呢活动。 B有权提案的主体: ①向全国人大: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代表30人以上的代表或一个代表团、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0人以上、国务院、中央军委、

法理学笔记 张文显

法理学笔记张文显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了解) 1.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包括对法的历时性 研究、共时性研究;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又要研究外部方面;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 价值。 2.凡属于与法有关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的研究范围内。法律意识、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等都 是法律现象,都是法学的研究对象。作为整体的法学以整个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而部门法 学以某个分支的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 3.法学体系,就是由法学内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学科或知识系统。 (1)根据研究对象,将法学体系划分为: 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国内法学与国际法学、交叉法学(法律经济学、法律文学、法律心理学、法律伦理学、法人类学、法政治学、

法社会学等) 第二节法学的历史 法学的产生是有条件的: (1)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2)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 一、西方法学历史 1)起始——古希腊:习惯法为主体的法律制度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苏格拉底、柏拉图 和亚里士多德 2)顶峰——古罗马:法学获得相对的地位,成为罗马法渊源之一。最早并保存完整的一部西方法学,盖尤斯的《法学阶梯》。3)最灰暗——中世纪:基督教主导,独立法学消失。 4)复兴——中世纪后期:出现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出现注释法学派。 5)世俗化——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法学派产生。 6)蓬勃——资产阶级革命:出现法权世界观,表现为“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提出 契约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原则。 7)流派——18 世纪末:哲理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分析法学派(标志法学作为独立

公丕祥法理学笔记—第三编

第十章法律调整的一般分析 第一节法律调整的概念 一、法律调整的含义和特征 1、社会秩序概念:社会秩序指的是一定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和社会变化中所处的位置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社会活动和社会变化具有连续性和规则性。 2、法律调整概念:它指的是国家为了维护某种社会制度,为了维护和发展某些利益,自觉运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对社会关系施加的规范性、组织性作用的活动和过程。 3、法律调整特征:①法律调整的主体是国家,是国家在实施社会调整;②法律调整具有规范性特点;③法律调整有特殊的机制和方式 第三节法律调整的方式、方法与类型 一、法律调整的方式 1、概念:法律调整的方式,是指法律对社会关系施加影响的途径。 2、方式:①允许,赋予人们自己作出某些积极行为的权力;②积极义务,即要求人们作出某种行为,使其承担做出某些积极行为的义务;③禁止,即要求人们承担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 二、法律调整的方法 1、概念:法律调整的方法,即指法律对社会关系施加影响的手段,也就是法律如何通过命令与主体行为自由的关系来影响社会关系。 2、方法:①集中的方法,主体在活动中必须完全按照法律提供的单一行为模式(规范性调整);②相对集中的方法,法律规范提供数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规范性调整>个别调整);③非集中的方法,个别调整是首位的,规范性调整是补充(规范性调整<个别调整)。 三、法律调整的类型 1、概念:法律调整的类型,是根据一定调整方式、方法的组合状况,而对法律调整所作的分类。(民众) 2、类型:①一般允许型,特点是允许是一般的,禁止为例外;②一般禁止型,

仅只是一般的,允许为例外。(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 第十二章法律调整与法律程序 第二节正当程序的特征与要素 一、正当程序的特征 1、特征: ①分化在正当程序中占据重要位置 分化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结构或者功能在进化过程中演变成两个以上的组织或角色作用的过程。 ②有意识地阻隔,程序的设置是为了有意识地组个队结果、对法律外的目标的过早的考虑和把握。 1)程序的对立物是恣意 2)带来了两方面的效果,其一是决定过程中的道德论证被淡化,其二是先入为主的真理观和正义观暂时被束之高阁 ③直观的公正,通过直观的公正来间接地支持结果的妥当性。 正当程序要求“公证必须首先是被看得见的公正” ④意见交涉,当事者有权力进行意见的讨论、辩驳和说服,并且是直接参与、充分表达、平等对话,达到集思广益促进理性选择的效果。 二、正当程序的要素 1、要素: ①对立面,是指存在复数的利益队里或者竞争的主体。 ②决定者,在多数情况下是指解决纠纷的第三者或程序的指挥者 ③信息与证据,信息是指待决定事项相关的事实、知识、资料和根据等等;证据必须是双方在场的情况下提供和传达。 ④对话,是指程序主体(特别是在对立面)之间为达成合意而针对争论点所开展的意见交涉方式。 ⑤结论,是指程序中产生的根据事实和正当理由作出的最终决定。 第三节法律程序的地位与价值 一、法律程序的相对独立性 1、独立性的表现 ①法律程序的合理性有其自身的评判标准

法理学课程笔记整理(2)

法理学课程笔记整理(2) 授课教师:王勇 法的运行 立法 一、概念、特征与分类: (一)概念(课本P209):立法是指有法的创制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解释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 (二)特征(课本P210): 1、国家性 2、合法性 3、技术性: (1)制定——从无到有 (2)修改——从旧到新 (3)补充——从粗到精 (4)废止——从是到非 (5)认可——从彼到此 4、程序性 (三)分类: 1、根据立法主体区分: (1)立法机关的立法 (2)行政机关的立法 (3)授权机关的立法 2、根据立法方式区分(见“特征”中的“技术性”部分) 二、立法体制: (一)概念(课本P210):立法体制即有关法的创制的权限划分所形成的制度和结构。(二)当代中国的立法体制:一元两级多层次 1、一元:我国的立法体制是统一的、一体化的,全国范围内只存在一个统一的立法体系。 2、两级:我国立法体制分为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两个立法权等级。 (1)中央立法: ①权力机关立法权: a.宪法 b.法律 ②行政机关立法权: a.行政法规

b.部门规章 (2)地方立法: ①权力机关立法权: a.地方性法规 b.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c.特别行政区法律 ②行政机关立法权:地方政府规章 (三)总体格局: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具有主权性、独立性和最高性)。 2、国务院及其部委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3、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4、民主自治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6、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制定特别行政区法律。 注:什么是基本法律 (1)基本法律对某一类社会关系的调整,应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普遍性和根本性。 (2)基本法律规定公民基本的权利义务、经济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基本关系、政治生活的基本事务,涉及国家主权、政治经济制度等。 三、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立法的指导思想: 1、法定思想 2、政治思想(课本P213) (二)立法的基本原则: 1、合宪性原则: (1)立法主体 (2)立法权限和内容 (3)立法程序 2、整体性原则: (1)历时性——纵向层面连贯衔接 (2)共时性——横向层面连接通畅 3、民主性原则: (1)价值分析 ①程序性意义: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多数决”。 ②实质性意义:对个体自由权利的尊重和承认,对法律和政治人格的尊重和承认。 (2)立法的民主性原则体现在立法的主体、内容和程序上。 4、科学性原则: (1)理性化 ①全面的视角 ②务实的精神 ③冷静的态度 (2)合理化 (3)主客观相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