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门峡市情介绍

三门峡市情介绍

三门峡市情介绍
三门峡市情介绍

三门峡市情介绍

三门峡市地处河南省西部,豫、晋、陕三省交界处,是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型工业城市。现辖3县(渑池县、陕县、卢氏县)、2市(义马市、灵宝市)、1区(湖滨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人口223.41万人。

三门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仰韶文化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址、我国上阳城与被国墓地三大发掘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是国家旅游局“黄河之旅—─中华民族之魂”和中国“王朝街道”之旅的主要城市之一。

三门峡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目前发现矿藏66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50种,上国家储量平衡表33种。其中,黄金、铝矾土、煤炭是三大优势矿产资源。高山苹果驰名中外,灵宝大枣久负盛名;仰韶杏全国独有,牛心柿饼是古代贡品;木耳、猴头、核桃、板栗、猕猴桃等土特产品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三门峡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古代两京锁钥的战略要地,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横贯东西, 310、209国道境内纵横交汇,穿越全境的郑(州)西(安)快速客运铁路通车在即,打开豫西南大通道的运(城)十(堪)铁路和三(门峡)淅(川)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全市“三纵四横”的大交通网络正在形成,将成为连接中国中部和西部的重要枢纽。

三门峡风景秀丽,环境宜人。具有鲜明的北方自然生态城市特色,全市森林覆盖率46.73%。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全国水土保持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等。每年冬天,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临三门峡栖息越冬,形成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被誉为“天鹅之城”、“黄河明珠”。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再造一个三门峡,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的奋斗目标,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项目带动,科学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能源、煤化工;铝工业、黄金生产加工、林果业生产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跨入全省发展开放型经济先进行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54.2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6.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2.77亿元,直接利用外资2.34亿美元;一个日新月异、生机勃勃的三门峡犹如镶嵌在黄河岸边的璀璨明珠,正在逐步成为黄河金三角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

最新铁画技艺介绍和发展情况

铁画技艺介绍和发展情况 铁画技艺介绍和发展情况 文章来源:互联网 【字体:小大简繁】【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一、芜湖铁画的发展史 芜湖铁画,以锤代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功,气韵天成,距今已有340多年悠久历史,堪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中华一绝。” 芜湖是铁画的故乡。芜湖市是一座具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地处江南鱼米之乡,曾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自古以来铁冶业就十分发达,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下记叙芜湖一带铁冶工人劳作的诗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说明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芜湖一带铁矿开采和冶炼已具相当规模,铁冶行业的发展终于造就了一批少有的能工巧匠,传说吴越春秋时期吴人干将和他的妻子莫邪就在芜湖的赤铸山

锻造过宝剑。宋代《芜湖县志》里也记叙了著名诗人黄山谷描写芜湖高超的造剑技术的诗:“古剑摩空宇,寒光启太阿。”印证了芜湖铁冶锻技之高超古而有之,而铁画艺术的诞生,追溯其历史渊源,是与我国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高超锻剑、锻锤技艺具有直接的关系。古剑、兵锤的锻打技艺与铁画锻打技艺一脉相通,是成就铁画的基础。而芜湖这个地方惟铁工为异于他地,有众多的技艺高超的冶锻铁工铁画才会应运而生。芜湖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所。在明末清初时有著名“姑熟派”画家创始人萧云从及其他名画家汤燕生、方兆曾、韩铸、丹青、海涛、弘仁、一雨等等,他们的国画宗法自然、我师造化、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崛,笔法如铁匠锻出的青铁条、块。这给当时的铁工匠人心中植入了艺术的种子。高超的铁冶锻冶锻技与韵味独特的徽派国画“激情碰撞”终于结出了铁的艺术之果——芜湖铁画。 三百多年前的清代康熙初年芜湖铁工之佼佼者汤天池汲取国画、雕塑、剪纸等艺术营养,红炉熔铁当墨,以铁锤作笔,锻铁进行艺术创造,锻绘出铁画。它是我国工艺美术艺苑中的一株奇葩。是具芜湖地方特色的铁质工艺画。《清朝艺苑》一书中记述:“汤鹏,字天池,芜湖铁工,善熔铁作歌,梁山舟先生为作歌,和者甚众。”梁山舟在《铁画歌》中赞道:“古炭千年鬼斧截,阳炉夜锻飞星裂。谁都幻作绕指柔,巧奇江南笔。花枝婀娜花玲珑,并州雕剪生春风。芙丛蓼穗各有态,络称细卷金须重……”清乾隆时进士户部尚书黄铖,在芜湖作过一首咏铁山(即赭山)的《竹枝阁》。词中写道:“风卷松涛入梦醒,卧游曾对赭山亭。分明天水明于练

最全:山东基本省情省况

几乎最全:山东基本省情省况 (1)山东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与气候 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北与河北省接壤,西南与河南省交界,南与安徽、江苏省毗邻。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相对,环抱着渤海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山东省成为沿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东省在北纬34度25分至38度23分、东经114度36分至112度43分之间,东西最长约700公里,南北最宽420公里,陆地总面积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居全国第十九位。 山东省的地势,中部为隆起的山地,东部和南部为和缓起伏的丘陵区,北部和西北部为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山东省的最高点是位于中部的泰山,海拔1545米;最低处是位于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海拔2米至10米。山东省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原、盆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3%;山地、丘陵约占34%;河流、湖泊约占3%。 山东省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干流长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0多条。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斜穿山东境域,流程610多公里,从渤海湾入海。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自东南向西北纵贯鲁西平原,长630多公里。其他比较重要的河流还有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淮河等。山东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和东平湖。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组成,总面积1375平方公里,为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大陆海岸线北自无棣县的大口河河口,南至日照市绣针河口,全长3121公里,占全国大陆海岸线的六分之一,仅次广东省,全国第二。沿海滩涂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15米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约13300平方公里,两项共16300平方公里,为全省陆地面积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大有可为,因此是名符其实的海洋大省。自北向南依次有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共七个滨海地级市。庙岛群岛屹立在渤海海峡,是黄海与渤海的分界处,扼海峡咽喉,是拱卫首都北京的重要海防门户。山东海岸大都由地壳断裂上升或海积作用形成,黄河入海口处的岸线由黄河携带的泥沙冲击而成,此地多滩涂,成三角至岚山头,以曲折的岩岸位置,间杂沙质海滩岸线。 全省近海海域17万平方公里,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近海海域中,散布着299个岛屿,总面积147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是庙岛群岛中的南长山岛,面积12平方公里。 山东主要的山脉有泰山、蒙山、崂山、鲁山、沂山、徂徕山、昆嵛山、九顶山、艾山、牙山、大泽山、孟良崮等。 山东省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11度—14度,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950毫米,无霜期沿海地区180天以上,内陆地区220天以上。 (2)山东的土地、植物、动物、水利与矿产资源 山东省简称鲁,位于黄河下游,太行山以东,黄海、渤海之滨,省会济南。辖济南、青岛等17地级市,章丘等31县级市和61县。面积15万平方千米,总人口9079。沿海有岛屿290多个。地形以平原丘为主,可分鲁西北平原、鲁中南山地丘陵、胶东低山丘陵、胶莱平原等四部分。 主要河流黄河、大运河,湖泊有微山湖、昭阳湖等。绝大部分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矿产和海洋资源占优势。煤、石油、黄金等储量较大,石油以胜利油田为重要产地。海盐资源和沿海湖区鸟类资源极为丰富。 工业较发达,以能源、机械电子、化工、纺织、食品等为主。机械工业中济南机床、青岛铁路机车、家用电器、烟台钟表等产品驰名全国。食品中啤酒、花生油等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优势。是我国农业发达省份,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水果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薯类、棉花等居全国前列。温带水果和浅海滩涂殖的对虾、贝类、海带均闻名于世。 山东别称齐鲁,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的故乡,又有山、泉、湖、海等众多旅游资源;曲阜、聊城、临淄等6个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泰山、崂山、胶东半岛海滨等3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6处,并辟有黄河口、崂山等22个国家森林公园和长岛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沂蒙山区有解放时期孟良崮战役遗址,枣庄市有台山庄抗日战争纪念馆。特产海鲜和温带果品,德州扒鸡、青岛啤酒、即墨老酒、潍坊风筝、淄博陶瓷等享誉全国,鲁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3)山东两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山东省文物古迹众多,山川风光秀丽,构成了独特的旅游风景线。全省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07处,其中国家级27

美丽的家乡----三门峡

美丽的家乡----三门峡 我的家乡三门峡,是一座位于豫西的美丽富饶之城。它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却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和魅力。在黄河母亲的滋养下,这座城市孕育了如画的风景,璀璨的文化和朴实的三门峡人。 风景----美不胜收 欧阳修曾在《醉翁亭记》中写道:“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在我看来,三门峡的“四时之景”较之醉翁亭,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暮春之时,牡丹园中的牡丹竞相开放,蜂戏蝶舞,好不热闹,游人们纷至沓来,扶老携幼,在花间游玩赏春,拍照留念,一片欢乐之境;盛夏之际,天气炎热,最好的去处莫过于黄河公园,绿柳成荫,鲜花遍地。站在堤岸上,俯首可见蜿蜒而来的黄河,坐于湖边的亭子中,碧波荡漾,微风拂面,好不惬意;中秋时节,甘山森林公园的枫树便成为主角,站在山头极目远眺,火红似火的枫林盈满整个视野,远处的天空好似被打翻了燃料染红了一般,好一片瑰丽之景;冬日到来,天鹅们跋山涉水来到了这片土地过冬,三门峡也因而被人们称为“天鹅之城”。数量极多的天鹅在湖面上浮游,或觅食,或低头观赏自己美丽的倒影,姿态优雅,使游人们都不舍离去,流连忘返。在不同的季节来到三门峡,你都会发现它无与伦比的美,都会拥有不同的全新体验。 文化----厚重独特 三门峡这片土地,很早便有了聚居的人群,历史悠久绵长。源远流长的历史,打造了独特的三门峡文化。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了频繁的人类活动,仰韶村出土的陶器为我们展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一系列图景,样式精美,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仰韶文化因此而出名。至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建立了一个国家:虢国。虢国疆域很小,国力较弱,在诸侯间并无较大影响力。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出名的小国家,对后来这片土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虢国博物馆,虢风主题酒店等特色文化为三门峡的人文制造了一张造型独特的“名片”。在虢国文化之后,这里又形成了地域特色明显的地坑院文化,地坑院凝集着老一辈人的智慧和好几辈人心血,保存到现在,实属不易。现在参观地坑院,婚迎嫁娶成为主要观光节目,游客在这里体验旧时风俗,别是一番趣味。 人民----善良淳朴

东营市(全市)用电基本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东营市(全市)用电基本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东营市用电基本情况现状及趋势。 东营市用电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东营市用电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东营市用电基本情况核心指标从全社会用电量,工业用电量,城镇居民生活用电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东营市用电基本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东营市用电基本情况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东营市用电基本情况现状 (1) 第二节东营市全社会用电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 一、东营市全社会用电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现状统计 (3) 三、东营市全社会用电量占全国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统计 (3) 四、东营市全社会用电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东营市全社会用电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全社会用电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全社会用电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东营市全社会用电量同全国全社会用电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东营市工业用电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 一、东营市工业用电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工业用电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东营市工业用电量占全国工业用电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东营市工业用电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东营市工业用电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工业用电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优质】山东省情介绍导游词-精选word文档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 山东省情介绍导游词 大家去过山东省游玩吗?那是一个美丽的省份,有很多著名的景点!以下是山东省情介绍导游词,一起阅读吧! 山东省情介绍导游词【1】 各位团友,欢迎来到山东。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很高兴为大家提供服务。 首先,我把山东省情给大家介绍一下。 1. 地理位置 山东位省于中国东部,黄河下游,是重要的沿海省份之一。 山东省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1.6%,拥有3024千米的海岸线。 山东东连大海,西接陆地,分半岛和内陆两部分。 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和渤海之间,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望,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 西部内陆从北到南与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省接壤。 2.行政区划和人口 山东有17个地级市,140个县市区,其中49个在市区,31个县级市,60个县。

山东有9300多万人口。 济南是省会,青岛是著名的海滨城市。 3.气候 山东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春秋短暂,年均温在11~14摄氏度,年均降雨量在550-95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因6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天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冬春干旱,对农业影响极大。 4.历史 山东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发源地。 沂源人化石证明山东是4、5千年前人类的摇篮。 山东发现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是在相对发达的农业、畜牧 业和手工业的基础上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度的过程。 山东是陶瓷和丝绸的发源地。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境内的齐国、鲁国是两个发达的诸侯国。 因为如此,山东被称作“齐鲁大地”,“鲁”是山东的别称。 5.历史人物 山东享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 直到今天一大批历史人物仍然具有重大的影响。 儒教是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脊梁,在世 界有深刻的影响。 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一部杰出的著作,在国内外军事界、 商业界应用广泛。

芜湖市块情况分析报告

芜湖市(地区)地块情况分析报告 一、城市概况: 芜湖市域面积5988平方公里,人口384.21万(2010年普查),其中市区面积1064.7平方公里、人口123.8万,常住人口145万。下辖无为、芜湖、繁昌、南陵4县和镜湖、弋江、鸠江、三山4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 二、城市经济——三产情况: 根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1.44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增速高于全国、全省6.8和2.5个百分点,连续8个季度位居全省第1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7.0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092.55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458.68亿元,增长10.1%。同时,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竞相发展。整个2011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6户,使该类企业总数达1482户。全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3户,超10亿元企业53户,超亿元企业

487户。 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354.21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增幅高于全国、全省5.5和1.7个百分点。据统计,工业投资723.69亿元,增长29.4%;房地产开发投资307.23亿元,增长24.2%。这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共456个,比上年增加146个,全年完成投资67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5%,对全部投资的增长贡献率达到110.2%。 其中房地产投资情况: 1-2月份,全市房地产投资47.85亿元,同比增长20.1%,比上年底回落4.1个百分点。具体看,支撑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商品房施工规模较大。1-2月份,全市在建房地产项目215个,计划总投资1898.87亿元,同比增长36.0%,施工面积2436.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2%;二是安置保障房建设推进。1-2月份,开发公司代建安置保障房投资9.39亿元,同比增长29.9%,占全部房地产投资总量的19.6%,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三是商业地产投资带动。1-2月份,商业营业用房投资8.36亿元,同比增长186.6%,拉动房地产投资增长13.7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68%。

我的家乡三门峡

我的家乡三门峡 时间:2019-05-28 12:20:26 | 作者:岳晓宇 “两岸桃花一湖水,碧波荡漾到三门……”这首歌谣,勾起了我对家乡三门峡和黄河的无限热爱。三门峡,这座“天鹅之城”,这座“魅力之城”,仿若一颗明珠,镶嵌在母亲河的岸边。 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养育了无数儿女,享有胜名,冠绝天下。它,就像一位温柔慈祥的母亲,用它甘甜的乳汁,喂养了千千万万的家乡人。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满怀感情,为它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仙李白抒发了他豪迈的胸襟;“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香山居士白居易抒发了他满腔的愁思……黄河,从古至今,它奔流不息,一刻也不停歇。黄河见证历史的变迁,风云的涌现,是中华大地上的一块里程碑。我,也热爱着它,想要拥抱它的多娇,它的壮美。 我的家乡三门峡在几十年前,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而现如今,它已经享有了“天鹅之城”的美誉。那历史悠久的仰韶文化、气势磅礴的函谷关、高大雄伟的宝轮寺塔、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石……都是三门峡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黄河的河水,哺育了新一代家乡的栋梁: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建造了雄伟壮观的黄河大坝,灯火辉煌的文博城,美丽迷人的天鹅湖……三门峡今天幸福的生活,更是他们付出了全部心血和精力创造的!我常常坐在黄河岸边,远眺如今的三门峡,心里总是涌出对家乡,对黄河的爱。 妈妈常对我说:“不要忘记,孩子,你是吃黄河水长大的。三门峡的人,都是吃黄河水长大的,它也是我们的母亲。”是的,黄河奉献了它的一切,我们又怎能不感谢它,不牢记它,不热爱它呢?夕阳的光辉映照着黄河的河面,黄河也被渲染上如血如金的色彩,它已经流淌了五千年,静静地,不曾向世人诉说它的秘密。 远处,文博城的灯光已经亮起。我相信,在万家灯火通明的时候,家乡的人们仍旧不会忘记黄河,因为,那种对黄河的,无法割舍的深深的依恋,就像儿女对母亲的爱一样,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每一个三门峡的人的骨血里,融为一体。啊,伟大的黄河,美丽的家乡,你们就像并蒂莲,彼此相依。 “虽不曾听见长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啊,黄河,你仍旧会出现在我的梦里,或许,家乡人与黄河的情,已经播撒到三门峡的每一个角落?啊,黄河不管如何,我都要拥抱你,铭记你与家乡给予我的恩情。我希望,我企盼,我祝愿,每一个三门峡孩子的梦想,都能有你的影子,他们与我手拉手,共同热爱家乡,热爱你;拥抱家乡,拥抱你;保护家乡,保护你!

东营市畜牧业基本情况

东营市畜牧业基本情况 一是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传统畜牧业产业结构远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为此,东营市积极引导农民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在畜牧业总量膨胀的同时,内部结构也进一步优化,并优先选择市场需求大、效益好的饲养项目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器,促进了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其建立了与市场、资源相适应的生产结构。同时,坚持实行长短结合、大小结合、多业并举的原则,建立了主导项目、新兴项目、后备项目梯次推进的格局,使畜牧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83年的9.13%增加到2002年的22.29%,增加了13.16个百分点;科技贡献率由12%增加到52%,增加了40个百分点;饲养结构由以大牲畜、猪为主调整为瘦肉型猪、肉牛、奶牛、肉羊、肉鸡五足鼎立全面发展的畜牧格局;并通过产销一体化连接,带动发展起一大批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行业,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畜牧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 二是畜牧商品基地建设日臻完善。科技兴牧和规模经营是实施畜牧产业化的基础。1994~1997年,东营市连续3年通过深入实施畜牧“十百千”工程,依靠行政推动、典型带动和利益驱动,畜牧规模饲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水平。全市

畜禽规模饲养呈现出了南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北部迅速推进的局面。1998~2002年,东营市以畜牧产业化为总抓手,以发展种草养畜为手段,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目标,积极推进以饲养专业户、专业村、饲养小区为重点的畜牧业规模经营,加快畜牧基地建设步伐,2002年,全市规模饲养场(户)达到个,畜牧饲养小区发展到个,饲养量占全市饲养总量的 %。随着畜牧专业户的增加、适度规模饲养的扩大,区域化布局日趋明显,逐步形成了瘦肉型猪、肉鸡、蛋鸡、肉牛、奶牛、肉羊、特养等七大畜牧生产基地,带动了全市畜牧科技进步和社会化服务的提高,促进了东营市畜牧产业化发展进程,全市南部肉鸡,西部瘦肉型猪、蛋鸡,东部奶牛,北部肉牛、肉羊,南北特养一条线的畜牧商品基地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畜牧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和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是畜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兴牧是实现畜牧业两个根本性转变、充分解放和发展畜牧生产力的关键。建市后,东营市以科技项目的实施为载体,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科技普及,强化科技兴牧,推动了全市畜牧业的发展。在畜禽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上,1986年东营市从澳大利亚引进世界优秀种公羊品种——美利努细毛羊,开始全市绵改工作。1987年12月,从西德引进黑白花奶牛200头。1988年12月,山东省畜牧局从新西兰引进考力代种羊90只,在东营市畜禽

芜湖市(全市)学校数量综合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芜湖市(全市)学校数量综合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芜湖市学校数量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从普通高等学校总数量,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总数量,普通中学学校总数量,普通小学学校总数量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芜湖市学校数量综合情况现状、趋势变化。 芜湖市学校数量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请注明出处。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芜湖市学校数量综合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芜湖市学校数量综合情况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芜湖市学校数量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芜湖市学校数量综合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芜湖市学校数量综合情况现状 (1) 第二节芜湖市普通高等学校总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 一、芜湖市普通高等学校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三、芜湖市普通高等学校总数量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量比重统计 (3) 四、芜湖市普通高等学校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芜湖市普通高等学校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芜湖市普通高等学校总数量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芜湖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总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 一、芜湖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总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总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芜湖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总数量占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总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芜湖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芜湖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2013年山东省东营市城市居民收入情况

2013年山东省东营市城市居民收入情况2013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十分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面对新形势下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拉开了东营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的序幕,在民生保障、惠民增收和扩大内需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使我市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求进求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3年度,东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83元,同比增长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569元,同比增长 8.7%。 一、多措并举惠民增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 2013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呈现全面增长的特点,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财产性收入的增幅居首位,详见下表: 2013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569元,同比增长8.7%,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为4049.6元,同比增长6.4%。八大类消费支出呈现出“六升二降”的格局,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类支出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类支出有所下降。 2013年度全市城镇居民各类消费支出分布及比重

(一)持续保障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议精神,以“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工作总要求,扎实推进东营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的重要一年,也是民生改善、人民增收成效显著的一年。2013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保障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民生投入,切实在保民生、促增收上下功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呈现“工资性收入为支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有效拉动、转移性收入保障托底”的良性发展模式,人民增收有保障,人民群众得实惠。 (1)工资性收入是支撑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平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2013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6587.12元,同比增长5.8%,占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超过七成,其中工资及补贴收入26009.23元,同比增长5.2%,其他劳动收入577.90元,同比增长45.2%。2013年度,刺激居民工资大幅上涨的政策性因素不显著,因此,工资及补贴增幅较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随着党的十八大和十八

安徽省情概况

省情概况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16年末,全省户籍人口7027万人,比上年增加77.9万人;常住人6195.5万人,增加51.9万人。城镇化率5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16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411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67.7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1666.6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9883.6亿元,增长10.9%。2016年,全省就业人员4361.6万人,比上年增加19.5万人;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44.6千公顷,比上年扩大11.7千公顷;全省固定资产投资26758.1亿元,比上年曾长11.7%;全省财政收入4373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地方财政收人2673亿,增长8.9%;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98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

大地。长江流经安徽境内约400公里,淮河流经省内约公里,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公里。长河、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 安徽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铁路密度居华东前列。武汉—合肥—南京铁路客运专线将合肥到上海、武汉的行程缩短到3个小时和2个小时;京沪高速铁路使合肥到北京的行程缩短到4小时左右。2016年,全省新增高速公路294公里、一级公路667公里、铁路营业里程62.3公里。到2016年末,全省高速公路达4543公里、一级公路达3833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4124.4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1354公里。合宁高速东达宁沪,芜宣高速南连杭,合安高速西接武汉,合徐高速北通徐州,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28种(计算到亚矿种为160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24种(含亚矿种),其中能源矿种6种,金属矿种22种,非金属矿种94种,水气矿种2种。安徽煤、铁、铜、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2016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省级)158项,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10处,新增探明储量矿种1种(镍矿)。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黄山、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联合国

安徽简介

安徽,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内陆的一个省份,简称皖,建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府、徽州府(府即今歙县)两府首字合成,因安徽潜山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安徽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华东地区,经济上属于中国中东部经济区。省域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拥有徽文化(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等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征。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1] 中文名称 安徽 外文名称 Anhui Province、Anhui 别名 皖(简称),吴头楚尾、江淮之滨 行政区类别 省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 16地级市6县级市43县级区56县 政府驻地 安徽合肥市庐阳区长江中路221号 电话区号 0550至0566 邮政区码 230000至247000 地理位置 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淮河中游 面积 14万平方公里 人口 7,002万(2013年) 方言 江淮官话、中原官话、赣语、吴语 气候条件 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 著名景点 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徽州、巢湖、琅琊山、天堂寨、八里河 机场 新桥国际机场等5座民用机场 火车站

合肥站、蚌埠站、阜阳站等 车牌代码 皖A至皖S 省会 合肥市 著名高校 中科大、合工大、安徽大学等 历史名人 朱元璋、桓谭、张辽、李鸿章等 简称 皖 重要城市 合肥、芜湖、淮南、蚌埠、黄山等 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4] 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全年无霜期200~250天,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4] 安徽自民国9 年(1920 年)最早的商办公路——泗县至五河和民国11 年(1922 年)第一条官办公路——安庆至集贤关建成通车后,至民国26 年(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公路里程达到5731 公里。[10] 1949~1952 年,全省通车公路里程恢复达5055.8 公里,路况也有所改善。1957 年10 月,潜山通往岳西的公路竣工,全省实现县县通汽车,通车里程达到8328 公里。[10] 1964 年5 月建成全省第一条渣油路面——合(肥)安(庆)路合肥至舒城段(4k ~50k)长50 公里。 1985 年开始,进一步对以合肥为中心,通往16 个地市的18 条干线公路计1793.7 公里进行拓宽改造,至1987 年已完成合(肥)淮(南)、合(肥)六(安)、合(肥)浦(口)、合(肥)蚌(埠)、蚌(埠)阜(阳)、蚌(埠)宿(县)、芜(湖)宁(南京)等路的全部或部分路段,计达533公里。1987 年全省通车里程达28581 公里,晴雨通车里程达25629 公里,占总里程86.67%。[10] 至2012年,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其中跨省班线1714条,跨区班线2567条,总营运里程271.692万公里。 铁路 安徽省内的铁路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修建芜湖至广德铁路时起,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商办安徽省铁路有限公司成立,议定招收股本银400 万两修建芜湖至景德镇铁路,仅完成芜湖至湾32 公里铁路路基和桥涵,因资金缺乏而停建,这是省内最早修建而未完成的铁路。[11] 20 世纪30 年代,商办江南铁路公司和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为开发皖南交通和淮南煤炭资源,分别修建了江南铁路(南京至宣城孙家埠)和淮南铁路。[11] 至1949 年10 月1 日,共修筑铁路696.1 公里。 1976~1987 年,津浦、陇海双线和淮南部分双线相继建成,蚌埠东区段站和淮南西编

东营市情介绍

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 ————东营(市情介绍) 一、黄河三角洲开发与东营市的诞生 东营市的建立和建设都与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有关,因此,讲东营离不开讲黄河三角洲。 (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及演化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的三大三角洲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三角洲。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和输沙量最多的河流之一。黄河下游河道横贯于华北大平原,在历史上决口改道频繁,因而在海岸带造就了黄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大体可分为古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 1、古代黄河三角洲 古代黄河三角洲,系指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大清河入海之前,多次变迁、改道中冲击形成的诸多三角洲的总称。其地理范围是:以河南巩县为顶点,北至天津、南至徐淮的黄河冲泛地区。 2、近代黄河三角洲 近代黄河三角洲,系指1855年(请咸丰五年)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决口,废弃徐淮流路,北夺山东大清从利津河入海后冲击而形成的三角洲。其地理范围是:以垦利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的扇形淤积地区。土地面积5400平方公里,其中5200平方公里属东营市,其余200平方公里属滨州地区。 原大清河为地下河,河宽300米,河深6─9米,两岸无人工堤。黄河注入以后,泥沙增多,河道淤积,河床抬高,逐渐发展为地上悬

河,经常决口泛滥。大清河由地下河转为地上河的历时长达34年。据多年实测资料,黄河每年携带11.2亿吨悬移质泥沙入海。其中约50%沉积在入海口,约20%沉积在河道内和三角洲面上,约30%被海流卷至15米以深的远岸海域。自黄河北徙山东入海的143年间,除去1938年民国政府挖开郑州花园口大堤使黄河乱颍、涡入海的9年,实际在黄河三角洲行水134年,期间大的改道共有10次,小的改道50多次,并逐步建造起规模宏大并快速向海域推进的三角洲体系。 3、经济区划中的黄河三角洲 在经济开放过程中,为保持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并考虑到相邻区域与三角洲中心地区的密切联系,在统筹开放布局时,常常把“三角洲”的概念加以延伸,以发挥三角洲的整体经济优势。从有利于经济开发的角度,上世纪90年代,山东省实施海上山东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两项跨世纪工程时,在鲁政发1995〔121〕号文件附件中,对黄河三角洲经济区范围做出明确的界定,即包括东营市和滨州地区的全部,以及与其相邻、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等条件相似的德州市的乐陵、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潍坊市的寿光市、寒亭区,共涉及5个市(地)的17个县(市、区),总面积21453平方公里。2009年12月国务院已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范围界定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2.65万平方公里。 (二)黄河三角洲的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 与世界其他大河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是有广袤的土地资源,东营市土地总面积78万公顷,尚有滨海草地、滩涂等40万公顷没有开发利用。同时,黄河仍在以年均2000公顷的速度填海造陆,这些新淤陆地有机质含量丰富,生态活跃,被

(完整版)山东省情省况汇总

第三篇:省情省况 第一章自然地理 【位置面积】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全境南北最长约420多公里,东西最宽约700多公里,总面积15.7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4%。省会为济南市。 【地形地貌】境内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为全省最高点。黄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10米,为全省陆地最低处。境内地貌复杂,大体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黄河冲积扇、黄河平原、黄河三角洲等9个基本地貌类型。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平原占55%,洼地占4.1%,湖沼平原占4.4%,其他占7.8%。境内主要山脉,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丘区和胶东丘陵区。属鲁中南山丘区者,主要由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组成;属胶东丘陵区者,由花岗岩组成。绝对高度在700米以上、面积1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泰山、蒙山、崂山、鲁山、沂山、徂徕山、昆嵛山、九顶山、艾山、牙山、大泽山等。 【河流湖泊】山东水系比较发达,自然河流的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在0.7公里以上。干流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其中在山东入海的有300多条。这些河流分属于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小清河流域和胶东水系,较重要的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潍河、大沽河、五龙河、大沽夹河、泗河、万福河、洙赵新河等。 湖泊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丘区与鲁西南平原之间的鲁西湖带。以济宁为中心,分为两大湖群,以南为南四湖,以北为北五湖。南四湖包括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四湖相连,南北长122.6公里,东西宽5~22.8公里,总面积1266平方公里,为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南四湖容纳鲁、苏、豫、皖4省8地区的汇水,入湖河流40多条,流域面积3.17万平方公里,加之京杭大运河穿湖而过,兼

《芜湖城市简介》word版

城市简介 城市概况 芜湖市为安徽省省辖市,现下属三县(芜湖、繁昌、南陵),四区(镜湖、弋江、鸠江、三山)。全市面积331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20平方公里。 200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26.88万人,比上年增加2.32万人,增长1.0%。全市人口中,男性人口117.48万人,女性人口109.40万人。据抽样调查,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2‰,死亡率为4.5‰,自然增长率为4.7‰。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9度21分、北纬31度20分。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长江自城西南向东北缓缓流过,青弋江自东南向西北,穿城而过,汇入长江。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皖江与青弋江的交汇口。 地理位置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中心地理座标为东经119 度21分、北纬31度20分。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长江自城西南向东北缓缓流过,青弋江自东南向西北,穿城而过,汇入长江。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皖江与青弋江的交汇口。 商贸传统 历史上芜湖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颇为发达。南唐时即“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南宋以后,特别是到了元朝,芜湖已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市镇,从明代开始,逐渐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浆染等手工业已闻名遐迩,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就有“织造尚淞江(上海),浆染尚芜湖”之说,形成号称“芜湖巨店”的大型浆染工场。 1876年,中英签订的“烟台条约”将芜湖与浙江的温州等四个城市辟为通商口岸,这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给芜湖民族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并造成畸形发展的同时,也从此打开了芜湖对外开放的大门。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值就达当年全国对外贸易的3.5%,成为长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芜湖和上海为起迄点的芜申运河,更把芜湖和苏、锡、宁、杭的经济、文化紧密地连在一起。到了清代,芜湖形成了广大的米业市场,与无锡、长沙、九江并称为全国四大米市。芜湖开放通商口岸后,大量西洋商品经过芜湖销往内地,大批外国洋行、公司进入芜湖的同时,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刺激了芜湖近代工业的发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业在芜湖建立。1883年芜湖架设了有线电报线路,为全省第一个使用电报的城市;1897年投产的益新(机磨)米面公司,规模居当时全国同类工厂首位;30年代还曾开通民航,飞上海和武汉两市。步入20世纪后,芜湖工商业发展到百余种,五、六千家,成为安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长江流域经济中心之一。

我的家乡在山东东营资料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挟天地之威,以万马奔腾之势,汹涌澎湃一泻万顷,历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一路翻山越岭,呼啸而来,最终来到了美丽的黄河三角洲扑进了大海的怀抱。在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一座繁荣的石油新城正在悄然崛起,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美丽的渤海湾畔,熠熠生辉,焕发出勃勃生机。 早晨,金色的太阳从大海上冉冉升起,明媚的阳光照耀着生机盎然的油城,和煦的春风吹拂着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随风荡漾的芦苇丛吸引着大量的珍禽成群地嬉戏、栖息。“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江水一色”,天鹅与芦花共舞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观,这成了鸟的天堂、芦苇的世界,成为了一大奇迹。为了更好地保护这里的原生态环境,国家成立了黄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悠久的历史,灿然的文化同优美的自然环境一样闻名遐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就诞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部《孙子兵法》传承了几千年而不朽,成为世界的传奇,至今仍受到各国军事家和经济学家的青睐与推崇,直到现在在军事领域和商业领域都有很高的现实指导意义。唱腔圆润舞姿优美的山东吕剧,也是在这片年轻而古老的大地上起源,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等相继走向全国甚至登入了世界的舞台,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和喜爱。“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都要抖三抖”。“铁人”精神在这座石油新城更加星光闪亮。为了生产更多的石油,他们风餐露宿,晓出夜行淋风沐雨,在风雨中跌爬滚打而任劳任怨,毫无怨言,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他们顽强拼搏,日夜奋战在荒郊野外,正是有了他们和其他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艰苦努力,才有了新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诞生。这座新兴的油田就像一颗耀眼的新星点缀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上,看那遍布四野的提油机就像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装扮着现代化的石油新城——东营。那滚滚的石油就像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能源支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2009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东营视察,他不顾旅途劳顿,在有关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披着茫茫夜色登上了海上作业钻井平台,专程看望了正在辛勤工作的石油工人,嘘寒问暖与工人拉起了家常,并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总书记激励的话语、无微不至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一线石油工人的热情,大家怀着一颗火热之心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更加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汗滴禾下土”的农民更是用汗水灌溉着这里的每一寸沃土。微风轻拂碧波荡漾,麦田那层层荡起的涟漪就是他们辛勤劳动的见证。正是有了这些朴实的农民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们提供了充足而丰富的粮食保障,才能使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为黄河三角洲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今天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东营人民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业绩。他们豪迈的步伐,坚强的意志给我们增添了无穷的动力,对我们来说这些也许是最平凡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和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正如股股涓涓细流汇成气势磅礴的大江大河,汇聚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虽然没有豪迈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词汇,但他们却在共和国发展史上、家乡的建设史上谱出了辉煌的乐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你听,那一声声长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