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 2.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 2.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 2.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 2.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 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结合初中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

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相关文学常识的重点。这部分的学习安排在导入环节,通过回顾《蒹葭》、《关雎》等初中语文涉及的《诗经》篇目,来串讲相关知识点。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四言诗

2、朗读分为听配乐范读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首先听范读来指导学生把握四言诗诵读的节奏(多媒体课件展示:二、二节拍),在朗读过程中,根据课下注释,明确字音字形,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应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并且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3、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欢喜——悲伤——怨恨,并且明确本诗所表达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并由此来生发其他问题,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4、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一步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设计四个问题(“女主人公为何怨”、“她怨什么”、“怨过之后她又将何去何从”、“她的感情变化在诗歌中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本诗的思想意义(不仅是对氓的控诉,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妇女地位卑微现象的批判)、了解诗歌的进步性所在(表现了女子敢于反抗,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并体会本诗边叙事边抒情,通过回忆、对比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艺术手法。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怨情”来展开问题,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5、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初步鉴赏诗歌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在解决之前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的。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找到对应的诗句,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明确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6、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背诵。《诗经》中出现的生僻字多,这会给学生的背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首先应加强学生对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实,并且由教师对诗中的故事情节整理概括,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指定学生演板重要词句,来明确背诵中的重点难点。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就能得以突破。

7、作业设计环节让学生把诗歌改编为现代诗歌或小说8、课堂小结

《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由此给我们的写作也带来启迪。因此,安排课堂小结如下:《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五、说对本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怨情”作为中心点,由此生发几个问题,来完成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意义把握,艺术手法鉴赏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在此过程中,课堂容量较大,需要教师课前抓好学生预习工作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多媒体课件,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另外,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诗,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涉及爱情观的讨论,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离文本,避免把爱情诗的鉴赏变成纯粹爱情观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附:板书设计:《诗经》

为何怨一片痴情无端见弃

怨怨什么丈夫薄幸世道不公

怨之后痛定思痛与氓决绝

一、说教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

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预习《离骚》。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经两首教案

一、读准字音 姝.()俟.()城隅.() 踟蹰 ()()娈.()彤.管() .. 炜.()荑.()洵.() 垝垣 ()()涟.涟()桑葚.() .. 愆.期() [答案] shūsìyúchíchúluán tónɡwěi tíxún guǐyuán lián shèn qiān 二、辨识通假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说怿女美()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7)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8)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9)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答案] (1)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2)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代指“彤管” (3)归,通“馈”,赠送(4)匪,通“非”(5)蚩蚩,通“媸媸”,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是忠厚的样子(6)无,通“毋”,不要(7)于,通“吁”,叹息(8)说,通“脱”,解脱(9)泮,通“畔”,边,岸 三、一词多义

(1)将错误! (2)言错误! (3)之错误! (4)以错误! (5)其错误! [答案] (1)动词,请,愿动词,扶持,扶助名词,将领,将帅副词,将要副词,且,又(2)动词,说名词,话语助词,用在句中无实义(3)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句末助词,补足音节,不译结构助词,的(4)连词,来,表目的介词,用介词,把副词,通“已”,已经(5)代词,它的,代指桑树代词,他的,代指士助词,无实义代词,你,代指氓 四、词类活用 (1)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匪我愆.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岁食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黄.而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士贰.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二三 .. [答案] (1)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2)名词作动词延误(3)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4)形容词作动词变黄(5)数词作动词不专一。指变了心(6)数词作动词三心二意 五、古今异义 顿丘 (1)至于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期 (2)秋以为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氓》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氓》基础知识练习 《诗经》 1、下列加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匪我愆(qiān)期白头偕(jiē)老尔卜尔筮(shì)淇水汤汤(shāng) B、体无咎(jiù)言夙(sù)兴夜寐渐(jiàn)车帷裳雨雪霏(fēi)霏 C、将(qiāng)子无怒象弭(mǐ)鱼服小人所腓(féi)四牡(mmǔ)业业 D、不遑(huáng)启处忧心孔疚(jiù)自我徂(cú)尔于(yú)嗟鸠兮 1、C(偕xié;B渐jiān;D疚jiù于xū) 2、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B(A夙,夜,名词作状语 C象,鱼,名词作状语 D雨,名词用为动词) 3、各句的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宴:形容词,快乐。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聘:动词,访问,探问。 C、忧心烈烈,载饥载渴。载:动词,承载。 D、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腓:动词,遮蔽。 3、C(载连词“又”) 4、对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以见复关以尔车来,以我贿迁(2)二三其德吾其还也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4、D(以:连词,表目的;介词,把。其:他,代词;表祈使、商婉的副词) 5、比较下边句子加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5、C(从另一个角度考查实词意义和用法) 6、下列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⑤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⑥ 6、A(根据课文注释,辨别通假字)

诗经两首说课稿

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 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和书面表达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 象,能够较 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第2 课时。 五、文本简析

《卫风?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感受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而《氓》作为《诗经》名篇,显然是“先秦诗”一课的重点内容,它对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源头《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导入。2.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学习。 (二)体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1.组织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题目:我感受到的她是的心绪,我的依据是(诗中具体词句);我看到了一个(填形象特点)的她。 要求:①先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②小组成员间确定分工,梳理好表达时的文字。③回答问题时需要一名同学先诵读出相关章节,再由一名同学给出结论和依据。

《氓》课堂实录(优质课一等奖)

《氓》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当代女作家安意如如此评价《诗经》:“《诗经》是彼岸花,即使无法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上节课,通过复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诗经》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为现实主义的源头,它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我们细细品鉴。今天我们就一同领略《诗经·氓》中的卫女形象给予后世文学的深刻影响。 二、细读文本,探究卫女形象 师:《氓》作为《诗经》中一首较为完备的叙事性的抒情长诗,把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婚变的过程完整地展现出来。因其叙述女子的一生,故依据时间顺序将女子的回忆与现实交错呈现。那么,将回忆与现实勾连在一起的是哪个自然段?用什么方法将二者相融?生1:第三自然段。用了比兴的手法。 师:既然是回忆,着重写了女子对爱情与婚姻的深刻反省,那么最能体现这一反省的是哪句诗中的哪个字眼呢? 生2:“犹可说也”中的“说”字。 师:“说”字只强调了“脱身”,并不能体现女子对爱情婚姻的深刻反省。请同学们继续思考。生3:“无与士耽”中的“耽”字。“耽”是沉溺的意思,这里以劝诫的口吻告诉女子不要与男子沉溺于爱情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反省。 师:很好。“耽”字,即“沉溺”,也有“耽搁”的意味。女子沉醉于爱情之中难以自拔,男子一旦变心,女子被弃或被耽搁就成了必然。整首诗中女子在爱情和婚姻中“耽”的表现是什么呢?请大家找出相关诗句并分析。

生4:“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女子送“氓”渡过淇水,既是对其“来即我谋”的内心认可,也是她对男子依依不舍,情义绵绵的体现。 师:这事实上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哪种感情? 生:(齐答)痴情。 师:对,也就是同学们概括的“依依不舍,情意绵绵”。还有哪位同学能找到相关诗句?生5:“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男子埋怨女子拖延婚期,女子赶紧辩解,错误不在自己,而是男子没有好的媒人。如此迁就男子,足见她对男子用心之专。 师:这正说明女子在热恋中,看男子什么都是好的,即使是暴躁的性格,无理的发怒,又何尝不会误解为男子的热切焦急,何尝不会感到甜蜜爱意。这几句诗中,女子“耽”的表现可以概括为…… 生6:多情温婉,迁就男子。 师:非常棒!继续找。 生7:“泣涕涟涟”“载笑载言”,既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也写出了她见到男子时的欢喜。 师:登高望远,恋爱中的女人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是何等热切,在爱情面前,既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煎熬,又有“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的痴情,更有身陷情网、难以自拔的坚守。 生8:“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也能看出女子的热情和焦急,很着急要嫁给对方。 师:是的。催促婚事本应是男子,到这里却是女子着急了:既然占卜算卦都很顺吉,那为什么还不“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呢?女子对婚姻抱有怎样的热切憧憬啊。然而,这种主被动的易位,已经为女子被弃的命运埋下了种子。当然我们也能够看出女子的热情主动和单纯草率。 师:杜拉斯曾说“迷恋是一种吞食! ”想象中的美好很容易被现实的残酷击碎,面对被弃的现实,女子能“静思”“自悼”。那么整首诗中女子的“自悼”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 主备教师:刘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和《氓》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理清课文大意,积累相关的字词。 2、把握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静女》中爱情的甜蜜;同情《氓》中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和《氓》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 2、欣赏《静女》中爱情的甜蜜;同情《氓》中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三、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爱情诗歌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等。这些爱情诗歌名句凝结着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代表人类最纯洁的心灵碰撞,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两首,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二、在学习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诗歌发展历程介绍】 古古体诗:《诗经》—《楚辞》-《乐府诗》-魏晋南北朝五言 典近体诗:律诗、绝句 诗词曲:宋词、元曲 歌(五四后现代诗歌新诗﹚ 三、【《诗经》介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年代:记载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 《诗经》的篇目:共305篇,又称“诗”、“诗三百”。 《诗经》的编排体例:风、雅、颂。“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歌曲或者山野传唱的民歌。(共160篇)“雅”分大雅

氓(公开课教案)(整理精校版)

氓(公开课教案) 必修教案 0327 09:57 :: 4.1氓(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比兴和重章叠句。 2、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引导学生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二、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三、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在教师的提示下掌握本文的一些重要词语 1、氓:是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诗中的氓,从其“抱布贸丝”来看,是一位做贩丝生意的小商人。从女子对他的信任来看,氓没有轻浮和谄媚的形象,后来女主人公的回忆也没有提到这点。 2、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 3、本文的四个通假字: 匪:通“非”,不是。于:通“吁”,感叹词。说:通“脱”,摆脱,脱身。泮:通“畔”,边岸。 四、师生逐段就字词疏通提问。尽量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五、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1、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结论:全诗结构为 一部分:相恋(一、二章)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二部分:婚变(第三、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2、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高一语文翻译与赏析——《诗经两首》(1)

高一语文翻译与赏析——《诗经两首》(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过,误),子无良媒。将,请,希望)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垝垣:破颓的墙),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用蓍草占吉凶),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大笑貌)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我国文学发

达很早的标志,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古诗文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必修一 《诗经两首》 1.将子无怒古:请,希望今:副词“将要”;名词“将军” 2.三岁食贫古:指多年今:用于人的实际年龄 3.女也不爽古:差错今:爽快,愉快 4.言既遂矣古:语气助词今:语言,言表等 5.反是不思古:这,指誓言今:用于判断,表肯定的词 6.彤管有炜古:形容词词头今:“有无”的有 7.至于暴矣古:由一个动词“至”和介词“于”组成,表“到了……地方”今:介词,表另提事;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8.至于顿丘古:到,到达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9.秋以为期古:把……当作今:认为 《离骚》(节选) 1.朕皇考曰伯庸古:亡夫今:多指考试,检查,推究 2.昔三后之纯粹兮古:这里指美德今:不掺和别的成分 3.彼尧舜之耿介兮古:光明正大今;有骨气 4.夫唯捷径以窘步古:斜出的小路,比喻不走正道今:近路,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或方法 5.恐美人之迟暮古:代指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今:美丽漂亮的人 6.固众芳之所在(固)古:确实今;坚固,牢固(在)古:聚集今:指“存在”,表示人或物的位置 7.恐年岁之不吾与古:时间,时光今:年纪,年代 8.唯夫党人之偷乐兮古:指当时结党营私的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今:同一个党派的人 9.春与秋其代序古:代替更替时序今:替代序言的文章 《孔雀东南飞》 1.为仲卿母所遣古:遣返,休,指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今:派遣 2.便可白公姥古:告诉今:常指一种颜色 3.共事二三年古:一起生活今:一起工作 4.汝岂得自由古:自作主张今:不受拘束 5.可怜体无比古:可爱今:值得怜悯 6.槌床便大怒古:坐具今:一种卧具 7.再拜还入户古:两次今:第二次 8.本自无教训古:教养今:从错误或失败中得到知识 9.感君区区怀古:诚挚今:数量少,事物不重要 10.逆以煎我怀古:逆料,想到将来今:与“顺”相对 11.举手长劳劳古:告别时的动作今: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

(完整版)诗经氓优质课教案

诗经·氓教案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诗经》的文学价值 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总结诗歌的主题 理解本诗中比、兴的手法应用 探究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习重点 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总结诗歌的主题 理解本诗中比、兴的手法应用 教学方法 诵读发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方红笺承载了薛涛无尽的爱恋;一枝青梅了易安懵懂的初春;漫天飞花飘零了黛玉满腹的爱恨;无际的沙漠抚慰了三毛不羁的灵魂;而滔滔的淇水见证了女子艰辛的情路。淇水与女子的生活和命运始终相随,我们就随着缓缓的淇水去见证一下女子的喜怒与哀乐。 二、常识积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内容上:风-民间歌谣 雅-宫廷乐曲歌词 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表现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陈述铺叙)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譬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开头) 三、整体把握——把书读薄 《诗经》被誉为现实主义的渊源,其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卫风·氓》里面又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1.主人公是谁?以第几人称来讲述故事的? 女子第一人称 2.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 女主人公回忆了与氓从相恋结婚到婚后被弃再到决然分手的故事。 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请找出依据 淇水旁

第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第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讲解其中字词,推测事情变化) 4.请仔细品味这些地方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还有哪些段落也是在表现同样的内容? 第一、二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的甜蜜 第三、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的沉痛 第五、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分手的决绝 四、细嚼慢咽——把书读厚 一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恋爱的甜蜜 1.根据诗中的描写,想象一写此时的淇水是什么样的? 淇水:平静安详波澜不惊 2.如果淇水是有生命的他会看到什么样的两个人?请找出描写人物的地方。 直接描写——动作:送、涉、将、乘、望、泣、笑 ——温婉、多情、天真、善良 直接描写——蚩蚩、即、卜筮 间接描写——无怒 ——憨厚、老实、认真、暴躁易怒 (他们在这里盟誓,在这里分别,淇水是那么的静缓、安详,一如一位慈祥的月老分享着女子的幸福甜蜜。) 3.“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直陈其事 再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婚变的沉痛 1.再次写到淇水,淇水是什么样子?让我们联想到什么? 汤汤:水势浩大,波涛汹涌,动荡不安 情海波澜命运动荡心潮澎湃愤愤难平 2.淇水浩荡,女子的内心愤愤难平,从哪里可以看出女子内心情感的剧烈变化? 于嗟女兮,无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愤然直抒惨痛教训,语调激切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诚恳审视自身不足,内心愤然 3.女子最想说的莫过于刚才讲过的那些教训和被弃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还要写桑树呢?在诗经里有没有写植物的地方?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或发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优秀教案设计

第4课诗经《氓》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理解《氓》的含义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1、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够准确诵读本诗,注意本诗的音节和韵律。 2、梳理《氓》的叙事情节。 3、掌握文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诗歌便是这条大河中最美丽的一朵浪花,是我国文学发展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而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爱情古往今来又是个不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氓》。(板书:《氓》) 二、回顾《诗经》 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

们并称为“风骚”。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三、听《氓》的配乐录音带,接着让学生齐读全诗,并正音。 指导学生诵读:《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诵读完全诗后,和学生一起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音读的方法来品读《氓》。 1、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3、集体再次朗读。 四、文章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婚变 决绝 情节 恋爱 1、提问: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2、梳理课文行文思路。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词 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言: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 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止: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 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 6.载: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载欣载奔"。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7.靡: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高中语文必修一→粤教版→《诗经两首》课后练习3

课后分层练习 【课文内容理解】 一、填空题:(A、B、C层同学皆做) 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用桑叶由绿变黄,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同时又引出下文女子的被遗弃,因此,从表现手法上看,这里动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手法。 2、《静女》中有个句子生动地描绘了小伙子焦躁、不安疑惑的复杂心理。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氓》选自《诗经》“卫风”,“氓”,古时对百姓的称呼,诗中是指那个不负责任的丈夫。B.《静女》一诗,逼真而自然地刻画了恋爱中的男子等候情人、爱慕情人的独特心理活动。C.《静女》中,从“爱而不见”的生动细节中,我们也看到这个女子调皮捣蛋,不静的一面,这样更表现了女子的可爱。 D.《氓》通过倾诉衷肠的方式,表现了人们相互同情。 2.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而不见。”爱,是说姑娘对“我”感情很好。“见”读xiàn。 B.“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了被弃女子,走出不幸婚姻的痛悔与愤恨和与负心人一刀两断的决心。 C.“将于无怒”,“将”:读qiāng,愿,请。“无”:同“勿”,不要。 D.“女也不爽”,“爽”,差错。成语“屡试不爽”、“毫厘不爽”,也都是这个意思。 【基础知识检测】(A、B、C层同学皆做) 一、填空 1.《诗经》是我国第__________部诗歌总集。它分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2.《诗经》中常用赋、比、兴等多种表现手法。所谓赋,即__________;比,即__________;兴,即__________。 3.“风”,大多是__________,是人们的口头创作,并在人民中广为传诵。 4.爱而不见,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洵美且异。 6.____________ ,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9.下面对字词注音、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我贿(财物)迁 B.美人之贻(赠送) C.咥(zhì,笑貌)其笑矣 D.女也不爽(差错) 10.注释错误的一项是() A.静言(无意义)思之 B.乘彼土危垣(土危,wēi,即墙。垣,墙) C.静女其娈(luán,美好)

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采薇.(wēi)(yán)狁靡.(mǐ)室靡家 B.不遑.(huánɡ) 归聘.(chěng) 王事靡盬.(ɡǔ) C.孔疚.(jiù) 戎.(rónɡ)车四牡骙骙.(kuí) D.所腓.(fēi) 象弭.(mǐ) 雨雪霏霏.(fēi) 【答案】C(A.:xiǎn,B.聘:pìn,D.腓:féi。)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薇亦作止.(停止)莫.止(同“暮”) 狁之故.(缘故) B.不遑.(闲暇) 归聘.(问) 载.饥载.渴(又……又……) C.忧心孔.疚(很) 不来.(回家) 彼.路斯何(那) D.四牡.业业(雄马) 所腓.(遮蔽) 狁孔棘.(同“急”) 【答案】A(止:句尾语气词。) 3.下列句子中没有借代用法的一项是() 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C.披坚执锐,以挡来敌 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答案】B(A.“复关”代指从复关来的“氓”。C.“坚”“锐”代坚固的铠甲,锐利

的兵器。D.“总角”代指少年时代。) 4.诵读要读出诗作的感情色彩和语调。对下列诗句所含感情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思念、回忆) B.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伤心、无奈) C.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热情、温柔) D.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哀伤、无奈) 【答案】D(决绝,刚烈。) 5.下面关于《采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诗通过一个戍卒归途中的自述和回顾,描写了当时征夫的生活。 B.诗篇真实地描写了远征生活的苦难,征人久戍思归的凄楚心情。 C.全诗交织着抗敌卫国和思家恋乡的矛盾。 D.本诗主旨在揭露和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 【答案】D(主要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6.《采薇》全诗共分六章,其中前三章都由“采薇采薇”引起,这是《诗经》中的什么手法?请概括前三章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兴”的手法。前三章写征役的无尽期和苦楚,表现了征人对无休止征役的厌恶,渴盼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7.下列诗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没有时间安居休息,因为和犭严狁打仗的缘故。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我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 C.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内心非常痛苦,从此以后再也不来戍边了。 D.彼尔维何?维常之华。——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儿?是棠棣花。 【答案】C(“来”当回家讲。)

诗经氓优质课教案课程终审稿)

诗经氓优质课教案课程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诗经·氓教案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诗经》的文学价值 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总结诗歌的主题 理解本诗中比、兴的手法应用 探究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习重点 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总结诗歌的主题 理解本诗中比、兴的手法应用 教学方法 诵读发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方红笺承载了薛涛无尽的爱恋;一枝青梅了易安懵懂的初春;漫天飞花飘零了黛玉满腹的爱恨;无际的沙漠抚慰了三毛不羁的灵魂;而滔滔的淇水见证了女子艰辛的情路。淇水与女子的生活和命运始终相随,我们就随着缓缓的淇水去见证一下女子的喜怒与哀乐。 二、常识积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内容上:风-民间歌谣 雅-宫廷乐曲歌词 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表现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陈述铺叙)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譬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开头) 三、整体把握——把书读薄 《诗经》被誉为现实主义的渊源,其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卫风·氓》里面又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1.主人公是谁以第几人称来讲述故事的 女子第一人称 2.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 女主人公回忆了与氓从相恋结婚到婚后被弃再到决然分手的故事。 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请找出依据 淇水旁 第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第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讲解其中字词,推测事情变化)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氓》

《氓》朗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基本知识。 2、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2、抓住重要词句,读懂情感。 3、结合情节,体会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及其抗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朗读技巧,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初中阶段学过《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由同学齐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诵读提示:诗经以四言为主,采用“二二”结构形式。 2、重温《诗经》: 《诗经》是我国的诗歌总集,又称《》和《》,搜集了从公元前世纪到世纪的诗歌,共篇。《诗经》分为、、、三大类,表现手法分为、、。开创了我国的源头。 (二)、诵读指导 诗歌之美在于语言,语言之魅力在于品读,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氓》的语言之美,体会其中透射的情感之美。 1、初读诗歌 1)、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2019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语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和书面表达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第2课时。 五、文本简析 《卫风·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感受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而《氓》作为《诗经》名篇,显然是“先秦诗”一课的重点内容,它对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源头《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导入。 2.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学习。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 《诗经两首》 《氓》 原文释义 氓之蚩蚩(氓,(meng):古义指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抱布(货币,一说布匹)贸(买)丝。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婚事。即:靠近;我谋:宾语前置)。送子(对男子的敬称)涉淇(渡过淇水。淇:淇水,卫国的河流),至(到)于顿丘(地名)。匪我愆期(推延日期。愆(qiān):过,误),子无良媒。将(音(qiāng),请,希望)子无怒,秋以为期(把秋天当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旧的墙。乘:登上;垝垣:垝 (guǐ),垝垣:破颓的墙),以(目的连词,来)望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泪流貌)。既见复关,载(相当于连词“则”)笑载言。尔卜尔筮(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无咎言(卦象没有不好的话。体:卦体,卦象;咎言:凶,不吉之言)。以尔车来,以(介词,把)我贿(财物,嫁妆)迁。

桑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未落,其叶沃若(润泽貌)。于嗟(相当于“吁嗟”,叹词)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指男子)耽(沉湎于爱情)!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坠落)。自我徂尔(到你家,嫁与你),三岁食贫(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三岁:指多年)。淇水汤汤(水盛流貌),渐(沾湿)车帷裳(女子车上的布幔)。女也(语气词,表示停顿,下面同此)不爽(差错),士贰(差错)其行(德行)。士也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靡:无,不;室劳:指家务活);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夙:早),靡有朝矣(不止一日)。言既遂矣(我在你家既已久了。言:句首语气词,不译;遂:久),至于暴矣(你就对我粗暴,虐待我了)。兄弟不知(通“智”),咥(音(xī),大笑貌)其(语气词,不译)笑矣。静言(语气词,不译)思之,躬自悼矣(自己独自悲伤。躬:自己,自身)。 及(与)尔偕老,老使我怨。淇(淇水)则(总是)有岸,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则有泮(通“畔”)。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之宴(安乐,欢乐),言笑晏晏(和柔貌)。信誓旦旦(诚恳貌),不思其反(没有想到却反悔)。反是不思(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