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中考题

论语中考题

论语中考题
论语中考题

《论语十则》题集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识(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④及:赶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9.《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着作之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3分)

(1)【学】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2)【省】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

(3)【诲】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4)【知】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1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2分)

12.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2分)

1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2分)

14.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2分)

15.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4分

(二)根据课文做题(课文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罔()殆()

2.填空:《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着作之一。孔子,()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8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⑵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

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⑷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⑹不知为不知,是知③也知③:

⑺见贤思齐焉齐:⑻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⑶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⑷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⑶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请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5分)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解释。(3分)

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5

8.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4分)(三)根据课文做题

9."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6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⑷温故而知新()

⑸学而不思则罔()

⑹择其善者而从之()

10.《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3分)

11.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3分)

12.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5分)

13."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5分)

14.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4分)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4分)

16.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4分)

1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5分)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用原文句子填写)(5分)

20、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

21、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4分)

22、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知新。

C、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D、武斌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奋好学。

(四)用原文填空

1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2 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句话

3 《<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句子是:

4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5 《<论语>十则》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6 《<论语>十则》中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7 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

.儒10 4

11.围绕“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疑惑)。”回答即可。(2分)

13.围绕“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回答即可。(2分)

14.围绕“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或“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回答即可。(2分)

15.围绕“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勤奋好学;谦虚诚恳;温故而知新,日积月累”等回答即可。(共4分,启示3分,启示答出其中一方面即可,语言表达1分)

后五则选文的大意:(1)孔子说:“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除此之外,我还做了些什么呢”

(2)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获得知识的人。”

(3)孔子说:“学习起来就好像总怕赶不上似的,还怕丢掉了应该学习的东西。”

(4)孔子说:“我是无所不知的吗不是的!如果一个鄙陋浅薄的人诚恳地向我请教,我就从他所提出的问题的各方面反问到底而详尽地告诉我。”

(5)子夏说:“每天都能学到自己不会的知识,每月都不忘掉自己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啊。”

答案:1.略2.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春秋;思想家;教育家3.⑴说:通"悦",愉快⑵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⑶信:真诚,诚实⑷新: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⑸罔:迷惑。殆:有害或疑惑⑹知☆:通"智",聪明⑺齐:相同⑻弘毅:强毅4.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⑵(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⑶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⑷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5.略6.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己等,解释略7.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8.略9.⑴表并列⑵表转折⑶表并列⑷表承接⑸表转折⑹表承接10.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11.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为人的态度即个人修养12.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13.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5.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1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7.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意思相近即可18.⑴人家不了解

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⑵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19、任重而道远20、"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上;"远"表现在"死而后已"上。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2、D

中考文言文《论语十则》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论语十则》复习要点 一、词语积累 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习,温习、复习、实习。[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从。[知]了解。[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替,给。[谋]谋划,指办事。[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故]指学过的知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有害。[诲]教,教导。[知]知道。[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 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毅]刚强,勇毅。[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重]重大。[已]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凋]凋谢。[行]奉行。[其]大概。[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希望。[勿]不要,[施]加。 1.通假字:[女]同“汝”,你。[知]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成语[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1.第一则: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为人态度?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

《论语十则》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

《论语》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 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 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 会, 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 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孔子说:“仲由,教给 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 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三个人 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 ‘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 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 到别人身上。”

《论语十则》中考题集与答案

《论语十则》中考题集与答案 《论语十则》中考题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

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识(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④及:赶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9.《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3分) (1)【学】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2)【省】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 (3)【诲】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4)【知】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1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2分) 12.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2分) 1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2分) 14.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

中考古诗文必考篇目(50篇)

七年级上册 1、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泊秦淮杜牧

论语中考题汇编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识(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④及:赶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不知道的东西。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3分) (1)【学】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2)【省】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3)【诲】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4)【知】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2分) 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2分) 6.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2分) 7.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4分)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理解性默写超全汇总

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理解性默写超全汇总 《论语十则》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态度的语句是: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是: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默而识之。

7.《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论语十则》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桃花源记》 10.《桃花源记》中,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1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周边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2.《桃花源记》中,点明桃源人祖先定居桃源原因的是:避秦时乱。 13.《桃花源记》中,展现桃源人精神面貌的语句(或:突出桃源人和平相处、幸福生活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桃花源记》,文中的原句是: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5.《桃花源记》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桃花源记》中,突出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论语十则中考题集锦

论语十则中考题集锦 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哪些语句强调了谦虚?哪些语句强调了独立思考?并分别说明理由? 答: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2?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是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学?与?习?之间的关系? 答:孔子将?学习?与?复习?即?学?与?习?两个密切结合起来,在?学(学习)?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习(复习)?中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哪种阿关系? 答: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4、从第六、七则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在生活中,作为个人,要善于学习,善于反省,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 5、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揭示了松柏怎样的品质?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答:高洁傲岸、不畏严寒。获得的启示是: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经历考验后才能体现出来。 6、请你摘录两个与?诚信?有关的古代著名的故事。 答:曾子杀彘,商鞅?立木为信?,刘邦?约法三章?。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中考复习题Word版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复习题 (教师用) 一、填空(12分) 1、,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子曰:“其恕乎!,。”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6分)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高兴 2、由,诲女知之乎。女通汝意思是:你 3、是知也知通智意思是:智慧 三、一词多义 1、知 ①人不知而不愠(了解)②温故而知新(理解和体会) ③知之为知之(知道、懂得)④是知也(智慧) 2、故①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②既克,公问其故(原因) 3、思①思而不学则殆(空想)②见贤思齐焉(想着) 4、任①任重而道远(责任)②仁以为己任(任务) 四、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曾子()罔()殆() 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照一定时间、及时)(复习) ⑵不亦说.乎(“悦”的古字,愉快) 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志同道合的人)(愉快、高兴) 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了解)(恼怒、生气)(道德高尚的人) ⑸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知识)(新体会、新发现)(凭借)

⑥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思)

⑺为人谋.而不忠.乎?(办事)(尽心竭力) ⑻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往)(诚实,真诚) ⑼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⑽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⑾诲.女知之乎!(教导诱导)(通“汝”你) 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这、此)(通“智”智慧) ⒀见贤思齐 ...焉(贤人)(考虑)(看齐) ⒁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长处)(学习) ⒂士.不可不弘毅 ..(士人)(刚强、勇毅) ⒃任.重而道远(责任) ⒄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谢) ⒅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遵守奉行) ⒆其恕.乎(儒家所倡导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喜欢)(施加、强加) 六、解释下列语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 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 5.子曰:“由,诲女(rǔ,通‘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通‘智’)也。”《为政》

论语十则中考考点

《论语十则》中考题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 识(zhì):记住。② 厌:满足。③ 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④ 及:赶上,追上。⑤ 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 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9.《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3分) (1)【学】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2)【省】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 (3)【诲】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4)【知】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1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2分) 12.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2分)

1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2分) 14.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2分) 15.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4分)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图:___________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之:___________(4)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而: ___________

课内文言文《论语十则》知识点梳理

2010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 七年级上册:■(一)《论语十则》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 ..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6、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子曰:“见贤思齐.焉,。”//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论语十则_中考复习知识点

《论语十则》中考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在我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二、重点词语解释 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乎?时:时常习:复习“说”同“悦”,愉快 有朋自 ..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朋友自:从 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愠:生气,发怒 不亦君子 ..乎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日三省 ...吾身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谋:办事忠:尽心竭力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交往信:诚实,真诚 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 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以为 ...师矣可:可以以:凭借为:做,当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 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诲汝 ..知之乎诲:教导女:同“汝”,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是 是知 ..也是:这知:同“智”,智慧,聪明 见贤思齐 ..焉思:想,想要齐:看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省:反省 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读书人弘毅:刚强,勇毅 仁以为 ...己任仁:实现仁以:把为:作为 死而后已.已:停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凋:凋谢 有一言而可以 ..终身行.之者乎可以:能够行:奉行 其恕 ..乎其:大概,也许恕:恕道 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欲:想要的勿:不要施:施加 三、解释语句 1.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 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新课标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篇目(50篇)

新课标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篇目(50篇) 七年级上册 1、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011中考文言文《论语十则》复习要点

2011中考文言文《论语十则》复习要点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从。[(不)知](不)了解。[愠(yn)]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wi)]替,给。[谋]谋划,指办事。[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故]指学过的知识。[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di)]有害。[诲(hu)]教,教导。[知(之)]知道(它)。[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 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hng)毅]刚强,勇毅。[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重]重大。[已]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凋(diāo)]凋谢。[行]奉行。[其]大概。[恕(sh)]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希望。[勿(w)]不要,[施]加。 (二)1.通假字:[女]同汝,你。[(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中考语文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一论语十则新人教版

一、<《论语》十则> ㈠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yùn),不亦君子 ..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㈡文学常识:《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㈢理解默写: ①《论语》十则中表现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备的风格语句是:,? ②《论语》十则中表明孔子欲与友人相见时心情的句子是:,? ③《论语》十则中孔子认为作为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④在生活中,要表示善于随时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时,常引用孔子的话:,。 ⑤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用《论语十则》中的句子回答) ⑥《论语》十则中使你终身受益的警句是,。 ⑦《论语》十则中“,”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⑧《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⑨《弟子归》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

《论语十则》中考题练

《论语十则》中考题练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中的“子”指的是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它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3、特别注意的是,本文的作者不是孔子,而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4、重点字词的读音 (1)说(yua)乎(2)论(lún )语 (3)乐( yua)乎 (4)不愠( yùn ) (5)三省( xǐng )(6)传( chuán )不习乎 (7)罔( wǎng )(8)殆( dài )(9)诲女( rǔ)5、出自本文的成语 (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见贤思齐(4)三人行,必有我师(5)任重道远(6)死而后已(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关于内容分类 (1)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谈学习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法,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谈品德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二、关于字词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诲女:女通汝你 3、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二)词类活用 1、温故故:学过的知识 2、吾日日:每天 3、知新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三)其他 1、时习之时:时常习:复习 2、朋:志同道合的人 3、人不知知:了解 4、愠:生气、发怒 5、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三省三:多次省:反省 7、信:真诚,诚实 8、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9、知新知:领悟 10、可以:可以凭借 11、罔:迷惑 12、殆:有害 13、思齐齐:相同、看齐 14、善者:优点好的方面 15、弘毅:刚强,勇毅 16、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 17、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论语十则复习题

论语十则 文学常识: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核心是:“礼”、“仁”。 生字: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诲(huì)女(rǔ)知之乎是知(Zhì)也弘毅(yì)然后知松柏之后凋(diāo)也其恕(shù)乎 解释加点字: 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有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愠:音yùn,恼怒,怨恨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是“知“:通“智”聪明智慧。 诲的意思:教,传授。乎的意思:语音助词。士:有抱负的人 宏毅:刚强勇毅而:虚词已:停止任重而道远:任务重大而道路遥远仁以为己任(任应该要加在一起):把实现“仁”的理想看成自己的任务 重乎:重,重大;乎,叹词,相当于“吗” 远乎:远,遥远;乎,叹词,相当于“吗” 岁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其恕乎:那大概就是“恕”了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要连起来):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己所不欲: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勿施于人:不要施加给别人

翻译句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中考题: 1、本文中的“子”指的是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 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它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考_语文古诗词默写复习[含答案解析]

初中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练习 1.《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 的诗是: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主旨的一句是:3.《别云间》表达英雄失路之悲的句子是: 4.《夜雨寄北》中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 的诗句是: 5.贪污受贿者常常这样为自己的罪恶行为辩护: “常站河边难免跌于水中。”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 颐的一句名言 “”作为 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6.《钱塘湖春行》中运用了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 的诗句是。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借用自然景 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深刻的哲理的诗句是: 8.《渡荆门送别》中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9..夏天,满湖的荷花亭亭玉立,清香淡雅,令人 心生敬重之感。请你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句子 形容一下: 10.默写《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院中月光月影的 语句 11.《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 是: 12.《观沧海》一诗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千古名句 是: 13.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可用来形 容。 14.最能体现莲花洁身自好的名句 是。15.《论语十则》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 合的句子是: 16.《游山西村》中,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 希望的诗句 是: 。这两句话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在《桃花源记》中,与以上两句诗意境相 似的成语是 17.《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其原句 是:。1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 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的诗句 是:。 19.《黄鹤楼》中,以写景出名的诗句 是:;表现游子 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 是:。 2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了诗人豁达 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 是: 。 21.《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是: ;写居室环境 的句子是:;写 与人交往的语句是: 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22.《爱莲说》中,点明主旨、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 表明作用独爱莲的句子是: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 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 洁自好的句子是: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 是:。 23.《观书有感》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24..《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 是:;表现诗人 对家人的眷念之情的句子是: 25.《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 的诗句是:;写出国家和 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 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 是:;表现 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 气节的诗句是: 26.《醉翁亭记》中的主旨是与民同乐;山间朝暮之景 是: ;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 27.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出师表》 中的一句名言: 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2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抒发词人 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发尽无尽感叹的句子是: 29.古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如曹操的 “”,顾炎武的

论语中考题

《论语十则》题集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识(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④及:赶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9.《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着作之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3分) (1)【学】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2)【省】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 (3)【诲】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4)【知】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1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2分) 12.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2分) 1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2分) 14.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2分) 15.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4分 (二)根据课文做题(课文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罔()殆() 2.填空:《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着作之一。孔子,()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8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⑵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 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⑷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⑹不知为不知,是知③也知③: ⑺见贤思齐焉齐:⑻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⑶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⑷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