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兽医诊断学复习资料

兽医诊断学复习资料

兽医诊断学复习资料
兽医诊断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稽留热:体温升高到一定高度,可持续数天,而且每天的温差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不超过1℃。

2.预后良好:是指估计不仅能被完全治愈,而且保持原有的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

3.胸式呼吸:呼吸时胸壁的起伏动作特别明显,而腹壁的运动极弱。

4.干罗音:由于支气管粘膜炎症(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堵塞及粘液腺肿大等)、支气管痉挛及支气管受压迫(如肿瘤压迫),导致支气管管腔狭窄,当气流通过狭窄部时产生一种狭窄音

5.强迫运动:是指由于大脑,中脑和小脑的病变引起的不受意识支配和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的强制发生的有规律的运动。

6.共济失调:在运动时肌群动作相互不协调所导致动物体位和各种运动的异常表现,称为共济失调

7.心杂音:心脏杂音是与心脏活动相联系,在心音以外的附加声音

8.陈—施二氏呼吸:呼吸开始逐渐加强、加深、加快直达高峰,然后又逐渐变弱、变浅、变慢,最后呼吸中断,又以上述方式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出现波浪式的呼吸节律,

9.里急后重:病畜不断作排粪姿势并强度努责,呻吟(马,牛),呜叫(犬,猪),而仅排出少量粪便或粘液,

10.尿淋漓:是指排尿不畅,尿液呈点滴状或细流状排出。

临床诊断学习题整理

一、填空题

1.临床的基本检查方法包括__视诊__,__问诊_,叩诊__,__听诊__,_触诊___和___嗅诊__.

2.吸气时肺泡呼吸音组成只要有:_空气进入时的摩擦音, 空气进入肺泡产生的漩涡运

动、弹力纤维扩张。

3.尿液物理学检查主要包括尿液的透明度,尿量,尿色,尿比重,尿气味,

尿粘稠度。

4.咳嗽的临床分类干咳,湿咳,稀咳,连咳,痉挛咳,痛咳

5.发热期的长短,发热可分为4种(急性热,亚急性热,慢性热,暂时热)

6.临床诊断学包括三部分内容,分为(方法学)(症状学)(诊断的方法论)

7.听诊的应用范围(心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

8.一般门诊条件下,对个体病畜,一般的检查程序如下(并处登记)(病史调查)(现症检

查)

9.心搏动的强度决定于以下三个方面(心脏的收缩力量)(胸壁的厚度)(胸壁与心脏之间

的介质状态)

10.动物呼吸类型有以下三种类型(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是呼吸)

11.心音的组成因素:瓣膜的振动,心肌的紧张,血液的流动与振动。

12.发热程度可分为(微热)(中热)(高热)(过高热)

13.正常体温值:猪(38~39.5℃)牛(37.5~39.5℃)犬( 37.5~38.5℃)猫( 38.5~39.5℃)

马( 37.5℃~38.5℃)

14.呼吸困难的根据病症类型有(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混合型呼吸困难)

15.在兽医临床一般检查中,表被状态检查包括3个空

16.红细胞减少贫血依病因分类可分为(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营养缺乏性贫

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17.家畜整体状况的检查包括(体格)(营养)(姿势)(运动)(精神)

18.表被检查包括:被毛,皮肤,皮下组织

19.皮肤检查包括:皮肤温度、湿度、弹性、颜色、病损。

(少尿)(闭尿)20.排尿次数及排尿量的诊断意义(频尿)

(无尿)

(多尿)

21.精神抑制包括:(沉郁 )(昏迷 )(昏睡)

22.注射方法有:(皮下注射 SQ)(皮内注射 IQ)(肌内注射IM )(静脉注射IV)(胸腹腔

注射)(瓣胃注射法)(乳房注射法)(气管注射法)

23.抗凝剂的种类:双草酸混合剂,EDTA-2Na,枸橼酸钠,肝素

24.尿液的化学检查项目:Ph值,尿蛋白,尿葡萄糖,尿潜血,尿酮体,尿比重,胆红素,

尿胆原,亚硝酸盐,白细胞

25.血气分析和酸碱指标测定的3个主要项目是(血液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

26.水肿根据其病因分为(心性)(肾性)(营养性)

27.间接叩诊的方法(指指叩诊)(锤板叩诊发)

28.触诊的方法:按压触诊法,冲击触诊法,切入触诊法

29.口腔检查包括:口唇,口腔,颜色,温度,舌苔,湿度,口腔气味,牙齿形态。

30.真性腹痛分类:急性胃扩张,肠痉挛,肠臌气,肠变位,肠便秘

31.尿管型分类:透明管型,上皮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

32.建立诊断的步骤:调查病史,收集症状,建立初步诊断,实施防治,经验诊断

33.建立正确的诊断条件:充分占有材料,保证材料客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疾病,全面考

虑,综合分析

34.产生错误诊断的原因:病史不全,条件不完备,疾病复杂,业务不熟练

35.填写病历的原则:全面而详细,系统而科学,具体而肯定,通俗而易懂

36.发热的分期:生热期,极热期,退热期

名词解释

1、恶病质:体躯极度消瘦。全身营养及内脏器官出于衰竭状态,预后大多不良。

2、共济失调:各个肌肉收缩力正常,而在运动时肌群动作互不协调所导致动物体位和各种

运动的异常表现。

3、皮下水肿:皮下水肿的部分,皮肤表面紧张,指压留痕,呈现捏粉样感觉。

4、皮下气肿:气体积存于结缔组织内,触压患部产生捻发音。

5、发热的综合症候:可见患畜精神沉郁、皮温分布不均、末梢有冷感、呼吸脉搏增加,消

化紊乱,食欲减损,尿量减少,尿中出现蛋白质,甚至可出现各种管型和白细胞增多等。

6、过清音:叩诊音的音调高于清音而低于鼓音

7、心音:指由心肌收缩、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大动脉壁等引起的振动所产生

的声音。

8、心搏动:心室收缩,撞击左侧心区的胸壁而引起的震动。

9、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是类似于喉及气管的呼吸音,较粗厉的“赫”,正常动物

肺区不应听到。

10、窦性心动过速:大动物心跳60次以上,小动物心跳120次以上可称为心动过速,

心跳快但节律整齐,兴奋来自于窦房结。

11、里急后重:动物频频摆出排粪姿势,并且强力怒责,但每次只能排出少量的带有粘

液的粪便。见于直肠炎,阴道炎。

12、体位平衡失调:动物站立时体驱偏斜,四肢叉开,关节屈曲,力图保持体态平衡,

见于小脑或前庭疾患。

13、运动失调:动物运动的步幅、强度及方向发生异常。临床表现为提取摇摆、步态不

稳、举止笨拙,四肢运步过度抬高,肢体落地用力,似涉水动作。见于脊髓神经疾患,小脑疾病,前庭疾病。

14、直接胆红素:又称肝性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指经过肝脏处理后,并且与血液中葡

萄糖醛酸结合,所生成的一种水溶性物质,遇偶氮试剂可产生红色或紫红色的偶氮胆红素

15、间接胆红素:又称血性胆红素、游离胆红素,指在血液中与血浆中白蛋白结合而被

转运,未经肝脏处理并且表面富有类脂质或球蛋白的非水溶性物质,它不与偶氮试剂发生反应,要先加入助溶剂处理后,才产生颜色反应

16、轻度感染:“白总”轻度增多+嗜中性杆状粒细胞增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

17、尿管型:是一种炎性渗出物,有肾小球滤出的蛋白质在肾小管变性凝固或蛋白质与

其它细胞成分相互而成的管状物

18、黄疸:是因胆色素代谢障碍,血浆中胆红素含量增高而使血浆、皮肤、可视黏膜等

出现黄染的一种病理现象。

19、严重感染:“白总”高度增多+嗜中性杆状粒细胞显著增多+嗜酸性粒细胞绝迹

20、人工诱咳:用手捏住动物气管起始处的第一二软骨环正常动物只表现吞咽唾沫的动

作,而咳嗽患病动物会产生连续不断的咳嗽。

21、综合症候群:某些症状常依固定的关系而联系在一起,并同时或在同一病程中先后

显现,称为综合症候群。

22、呼吸类型:动物呼吸时,胸壁和腹壁的运动,大多数动物正常状况为胸腹式呼吸,

胸壁和腹壁的欺负强度基本相等,但后者稍强于前者。

23、发绀:即可视粘膜呈蓝紫色,是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形成大量变性血红蛋白

的结果。

24、呼吸运动:动物呼吸时,鼻翼、胸壁及腹壁同时有节奏的协调动作

25、肠痉挛:呈现间歇性腹痛,听诊时肠音增强,连绵不断,排出稀软便,口腔湿润,

耳鼻发凉,体温、脉搏、呼吸变化不大。

26、肠臌气:又分为原发性肠鼓气和继发性肠鼓气。原发性肠鼓气:腹疼剧烈,腹围膨

大,动物呼吸困难,结膜潮红,腹围膨大与腹痛时间基本一致。继发性肠鼓气:腹痛剧烈,腹围膨大,动物呼吸困难,结膜潮红,腹痛数小时后腹围逐渐膨大。

27、反刍:反刍动物采食后,可出现周期性的将食物通过呃逆现象把食物重新排入口腔,

并且重新进行咀嚼、吞咽的现象。

28、嗳气:是反刍兽的一种生理现象,由瘤胃内容物产生的气体(H2,CO2,CH4等),

压迫瘤胃背囊使液面向下推移,反射性的使瘤胃胃壁发生收缩,与此同时网胃胃壁迟缓,瘤胃中的液面下降,而使气体超过食管沟及贲门括约肌松弛,气体即由食管沟排除。29、代偿性碱/酸中毒:机体的缓冲体系、呼吸及肾脏在酸碱失衡不很严重的请款下通

过调节作用,使[HCO

3-]与[H

2

CO

3

]比值仍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血液PH也不会发生显著

变化的情况。

30、渗出液:因局部组织受到损伤、发炎所造成的积液。

31、漏出液:因机械作用所引起的液体积聚。

三、简答题与论述题

1、可视黏膜颜色的病理状态和其诊断意义

1)红大多情况是因全身血液循环发生异常所致。潮红又分为:

a)弥漫性潮红:见于各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急性胃肠炎等(因血管运动中枢机能

紊乱及外周血管扩张所致)。

b)树枝状潮红:在弥漫潮红的基础上并见有小血管高度扩张(因心脏、血管疾病

导致的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2)结膜苍白:结膜色淡,甚至灰白色,是贫血的象征。

a)急剧苍白:见于突然一次大量失血,如肝、脾及大血管破裂。

b)逐渐苍白: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贫血,如慢性营养缺乏、慢性传染病(传

染性贫血、鼻疽、结核)、内外寄生虫病。

3)结膜黄染:结膜颜色淡黄或黄,巩膜黄染的程度有时比结膜明显,结膜黄染的原因为:

a)肝实质性的,也称肝性黄疸,主要是胆色素代谢障碍的结果,胆红质定性试验

呈双相反应,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各种肝脏疾病,如某些传染病、营养代谢性

疾病及中毒性疾病(因肝细胞发炎、变性或坏死,毛细血管瘀滞,结合性的和

非结合性的胆红素进入血液)。

b)胆管阻塞性的,也称肝后性黄疸,胆红素定性试验呈直接阳性反应,见于胆管

阻塞性疾病,如胆管蛔虫阻塞、胆道结石、胆管炎、胆管受到压迫等(因胆管

阻塞,胆汁排出障碍,胆管扩张,单管破裂,结合性胆红素进入血液)。

c)溶血性的,也称肝前性黄疸,胆红素定性试验呈间接阳性反应。见于各种原因

所致的溶血性疾病,如新生驹溶血性黄疸、血液寄生虫、血孢子虫病(因大量

红细胞被破坏,产生大量的血红蛋白,致使血液中非结合性的胆红素含量增多)。

4)结膜发绀:结膜呈蓝紫色,缺O

所致,引起发绀的原因有:

2

a)呼吸系统疾病:见于上呼吸道狭窄、毛细支气管炎,各种肺炎、肺水肿等(因

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

b)心血管系统疾病:见于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如心力衰竭、各种原因所致的休

克等(因血液循环急剧减慢,全身淤血,血样供应不足,血氧饱和度下降,血

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c)中毒性疾病:见于某些中毒疾病,如亚硝酸中毒(因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

白,失去携氧能力)。

5)结膜出血点或出血斑:见于马传染性贫血、血斑病、焦虫病等。

除了以上检查眼结膜的色彩外,还应注意眼睑有无肿胀和分泌物。

2马属动物肺区叩诊界的判定

马:5个点。1点:马的倒数第2肋与背最长肌下缘的交点。

2点:第16肋与髋结节水平线的交点。

3点:第14肋与坐骨结节水平线的交点。

4点:第10肋与肩端水平线的交点。

5点:止于肘头部位。

3在血液检查中,试述白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

1)轻度感染:“白总”轻度增多+嗜中性杆状粒细胞轻度增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

2)中度感染:“白总”中度增多+嗜中性杆状粒细胞中度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消迹。

3)严重感染:“白总”高度增多+嗜中性杆状粒细胞显著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消迹。

4)预后不良(病畜的抗病能力已处于劣势):出现中毒性嗜中性粒细胞+变性嗜中性粒

细胞+“白总”剧增或剧减+嗜酸性粒细胞消迹+嗜中性杆状粒细胞显著增多。

病情好转,预后良好:增多的“白总”逐渐下降+增多的嗜中性粒细胞逐渐下降+嗜中性粒细胞逐渐减少+重新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回增+中毒性嗜中性粒细

4发热的类型及意义

1)按发热期长短:

a)急性热:发热延续1-2周,见于急性传染病,如马腺疫传染性胸膜炎

b)亚急性型:发热延续3-6周,见于马亚急性传染性贫血、马血斑病等。

c)慢性热:发热延续数月甚至一年以上,见于牛结核、马慢性鼻疽、马慢性传染

性贫血。

d)一时性热(暂时热):发热持续1-2日,即可降至正常体温,见于注射疫苗、

血清之后。

2)按发热程度(发热程度可反映疾病的范围、性质及疾病的轻重程度)

a)微热:体温上升0.5-1℃,见于局部炎症。

b)中热:体温上升1-2℃,见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一般炎症过程,如支气管

炎、肠炎等,也可见于某些亚急性、慢性传染病,如慢性马鼻疽、呕吐等。

c)高热:体温上升2-3℃,见于急性传染病和广泛的炎症,如流行性感冒,纤维

素性肺炎,口蹄疫,猪瘟,弥漫性腹膜炎等。

d)过高热:体温上升3℃以上,见于某些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如急性马传染性贫

血、马传染性胸膜炎、猪丹毒、脓毒败血症等,一般预后不良。

3)按发热曲线的波型:

a)稽留热:高热持续3天以上,每天温差在1℃以内,见于马的纤维素性肺炎,

马传染性胸膜肺炎。急性马传染性贫血等

b)弛张热:体温在常温以上,每天温差在1-2℃或2℃以上,见于化脓性疾病,

小叶性肺炎,非典型马腺疫等。

c)间歇热:有热期和无热期短暂的交替发生,见于慢性马传染性贫血,焦虫病等。

d)不定型热:体温变化无规律,有时起伏很小,有时变动较大,见于各种非典型

的疾病,经过使用退热药或抗菌素治疗的疾病。

5在反刍动物的胃肠检查中,瘤胃检查的异常情况

6第一二心音的区别

7解释干湿啰音的发生机理、音响、诊断意义

答:啰音是呼吸音以外附加的声音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管腔部分阻塞等病变所致;依声音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干啰音和湿啰音。

(1)干啰音: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呼吸附加音,是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不完全阻塞,气流吸入或呼出时发生湍流所产生的音响。类似于鸣笛,见于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初期,由其肿胀或分泌物造成支气管狭窄。

(2)湿啰音:即水泡音,是由于气管或支气管内有较稀薄的液体,如渗出液痰液,血液,黏液脓痰等,在呼吸时气体通过液体,形成的水泡破裂而产生的音响多

出现于吸气时,或在吸气终末时更清楚,有时也可出现于呼气早期部位及性质

较恒定。见于支气管炎及细支气管炎中后期。

8说明动物排粪动作障碍的表现及其意义

(1)便秘:主要表现排粪次数减少,排粪费力,屡呈排粪姿势而排出量少,粪便于固而色暗。见于热性病,慢性胃肠卡他,肠阻塞,瘤胃积食,瓣胃阻塞等。

(2)腹泻:表现频繁排粪,粪成稀粥状、液状,甚至水样,腹泻主要是各种类型肠炎的特征,见于侵害胃肠道的传染病(如猪传染性胃肠炎,猪副伤寒和大肠杆菌病,牛副结核病)、肠道寄生虫病及中毒(如有毒植物、汞制剂)等。

(3)排粪失禁:动物不采取固有的排粪动作而不自主地排出粪便,主要是由于肛门括约肌弛缓或麻痹所致。见于顽固性腹泻、腰荐部脊髓损伤、

(4)排粪痛苦:动物排粪时,表现疼痛不安,呻吟,拱腰努责。见于直肠炎和直肠损伤,腹膜炎及牛创伤性网胃炎等。

(5)里急后重:病畜不断作排粪姿势并强度努责,呻吟(马,牛),呜叫(犬,猪),而仅排出少量粪便或粘液,是直肠炎的特征,也见于肛门括约肌的痛苦性痉挛。

9投胃管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1)胃管应在使用前仔细洗净,消毒润滑。

(2)插入或抽动胃管时要小心、缓慢,不宜粗暴。

(3)当动物呼吸极度困难,或有鼻炎、咽炎、喉炎及高温时,禁用胃管给药。

(4)插入胃管后,遇有气体排出,应鉴别是来自胃或是呼吸道,来自胃内气体有酸臭味,与呼吸动作不一致。

(5)当胃管进入咽部或上部食管时,有时发生呕吐,此时应放低牛头,以防呕吐物误咽入气管。如呕吐物很多,则应抽出胃管,等吐完后再投。

(6)在投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动物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病牛低头,促进咳嗽,呛出药物。严重者,可按异物性肺炎的疗法进行抢救。

10如何判断胃管插入食道?

11咳嗽的分型及其诊断学意义

(一)干咳特征:咳嗽的声音清脆、干而短;表明:呼吸道内无分泌物或仅有少量的分泌物;见于:喉炎,支气管炎初期,胸膜炎

(二)湿咳:咳嗽的声音钝浊、湿而长,呼吸道内有大量、稀溥的分泌物,往往随咳嗽从鼻孔流出多量鼻液;喉炎,支气管炎和肺炎后期。

三)稀咳(单发性咳嗽)特征:频率低,每次仅一两声;表明:呼吸道内有少量异物或分泌物;常见于: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肺炎。

(四)连咳(连续性咳嗽)特征:咳嗽连续不断,一次发咳达十几声甚至数十声;常见于:急性喉炎、支气管炎、猪气喘病。

(五)痉咳(痉挛性咳嗽)特征:咳嗽剧烈,连续发作;表明:呼吸道黏膜受强烈剌激或剌激因素不能排除;常见于:异物进入上呼吸道。

(六)痛咳

咳嗽伴有痉痛或痛苦不安的症状;特征:咳嗽声音短弱,且咳嗽时痛畜头颈伸直,摇头不安,前蹄刨地,且有呻吟和惊慌现象;常见于:胸膜炎、呼吸道异物等疼痛性疾病。

12牛羊肠管检查的异常情况:

肠痉挛:主要表现为腹痛不安,频频排出软粪、稀粪,肠蠕动音加强。

肠便秘:轻微腹痛、拱背、努责,有时喜伏卧,反刍无力,常不见排粪或只排出干小粪球。肠变位:突然发生腹痛、踢腹、摇尾,频频起卧,排粘液样便,有时便中混有沥青样排泄物。

13、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测定的临床意义:

1)应用广泛:尤其对人医而言,

a)肝脏疾病发病率高

b)γ-GT是肝胆疾病中阳性率最高的酶,对肝脏疾病诊断很有意义。

2)在出现胆道疾患时,如胆石症、胆道炎症及肝外梗阻时,监测γ-GT不仅监测处其

阳性较高,且升高明显,通常可高达正常上限的5-30倍。

3)肝实质性病变时,如肝炎、脂肪肝,监测γ-GT,一般其活性仅呈中等程度升高(大

约是正常上限的2-5倍),因此,γ-GT的测定有助于肝胆疾病的诊断。

4)恶性肿瘤的判断:γ-GT是判断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的一个很有用的指标。

5)有助于鉴别ALP的来源:通过对γ-GT和ALP的同时测定,若检测到ALP活性升高,

而γ-GT的活性没出现变化,说明ALP活性升高主要来自于非肝胆系统,即肝外器

官,如骨骼。

6)临床用药:也可能影响γ-GT的活性,如在临床上用巴比妥类药物,及抗癫痫的苯

妥英钠以及清热、解痛药常可引起γ-GT活性升高,还有在使用含雌激素的药物时,常可使用γ-GT活性呈现轻度升高,另外酗酒也可能使γ-GT活性升高。

13、肝功检查的指标:

1)蛋白质代谢的检验:

a)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测定。

b)血清蛋白电泳。

2)胆红素代谢的检验:

a)血清胆红素定性试验。

b)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c)尿内胆红素检查。

d)尿内尿胆原检查。

3)染料摄取和排泄功能检验

4)与肝功能损害有关的血清酶学检验:

a)血清转氨酶测定:谷氨酸丙酮转移酶和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

b)血清碱性磷酸酶的测定。

c)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的测定。

14排尿次数及排尿量的诊断意义

1)频尿:频尿的临床特征为排尿次数增多,但尿量不增加甚至减少,有时呈淌状滴出,

见于膀胱炎、膀胱结石、尿道结石、尿道炎等。

2)多尿:临床特征为排尿次数增多,尿液总量也增加,见于慢性肾炎(因肾小管重吸

收功能下降)、偶见于犬、马的糖尿病(因尿中溶质浓度增高,超过了肾小管的重

吸收功能)及尿崩症(因脑垂体的病变,抗利尿激素减少)。

3)少尿:临床特征为排尿次数减少,尿量也减少,见于急性肾炎、全身脱水、各种休

克。

4)无尿:假如发生少尿的原因继续存在或继续发展,可以造成无尿,通过直肠检查或

导尿管导尿,证明膀胱空虚,完全无尿,常见于休克的后期,幼驹的膀胱破裂,也

可形成无尿。

尿闭:临床表现为无尿或尿淋漓,直肠检查膀胱充满尿液,见于膀胱壁麻痹,膀胱括约肌痉挛(过度收缩),尿道结石,尿道狭窄。

15,心脏杂音的分类

心脏杂音是正常心音之后的附加音,它可以和正常心音分开,也可以和正常心音相连续,甚至完全掩盖正常心音。

(1).心内杂音

①器质性杂音原因:慢性心内膜炎引起瓣膜及其周围组织发生增生、变厚、粘连,从而使瓣膜或瓣膜口发生形状或弹性改变a. 瓣膜闭锁不全b. 瓣膜口狭窄

②机能性杂音(非器质性杂音)

与器质性杂音的区别在于瓣膜和瓣膜口未发生变化,多由机能变化而引起的,主要见于两种

情况:a. 心机能不全b. 贫血性杂音

(2).心外杂音由心包及靠近心压的胸膜发生改变而引起①心包拍水音②心包摩擦音③心包胸膜摩擦音

16,中心静脉压的诊断意义

1)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受几种因素影响

2)血压低,中心静脉压也不高,应该先输液。

3)血压偏低,而中心静脉压高,则应该先强心,在输液。

17,颈静脉压诊断意义

1)牛创伤性心包炎会升高很多

2)除牛创伤性心包炎外所造成的水肿,其他原因水肿颈静脉压偏低

3)作为补充血容量是否适宜的参考指标

4)作为调整静脉输液速度的参考指标

5)压力数值可作为推断右心室是否发生扩张的指标。

18,腹部视诊的异常情况

1)腹围增大

a)胃肠积气:当胃肠内容物腐败发酵并贮积大量气体时,腹围显著增大。肷窝消失,腹壁

触诊腹壁紧张。见于大肠臌胀。

b)肠管积食:大量肠内容物积于大结肠内,腹围中等程度增大,触诊腹内较硬,见于大结

肠便秘。

c)肠管积液:肠管内有大量渗出液与漏出液。下腹部呈对称性下垂,肷部下陷,触诊有波

动感,有拍水音,腹腔穿刺应为阴性。见于急性大结肠炎。

d)腹腔积液:腹腔积有大量渗出液与漏出液,除腹腔穿刺为阳性外,其它同肠管积液。见

于马牛急性腹膜炎,犬慢性肝硬化。

2)腹围缩小:肠内容物显著减少

a)剧烈而频繁的腹泻

b)长期消化机能紊乱

c)慢性消耗疾病

19,简述腹部听诊“四区划”法的听诊部位及肠管名称:

20,简述腹部听诊“六区划”法的听诊部位及肠管名称

(实验课老师要求掌握的:于左侧肷部可听诊小结肠和小肠音,左侧腹部下l/3处为左侧大结肠音;右侧肷部为听诊肠蠕动音,可依据肠音的强度、频率及性质的变化,判定肠管的运动机能及内容物的性状。正常时,小肠多呈流水音或合漱音,较清脆,频率为8~12次/min左右;大肠音常为雷鸣声或远炮声,较低沉,其频率为4~6次/min左右。)

21,肠音异常诊断意义

1)肠音增强特征:声音宏亮、高而强、频率增多,持续时间长。见于肠痉挛和急性肠炎。2)肠蠕动音减弱或消失:肠音微弱,见于:便秘、危重肠炎后期

3)肠音不整:相对时快时慢,时强时弱。见于:慢性胃肠卡他,慢性消化不良。

4)金属音:极似球胆充气之后在地面上拍打的声音,因肠管内气体冲击比较紧张的肠壁所发出的声音。见于大肠臌气。

22红细胞数量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

相对性增多: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全身性脱水。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急性胃肠炎、肠便秘、肠变位、瘤胃积食、瓣胃阻塞、真胃阻塞、渗出性胸膜炎、渗出性腹膜炎、日射病与热射病、大面积烧伤等。病因消除后,水电解质趋于平衡,红细胞数也会好转。

绝对性增多:这是由于红细胞增生活跃的结果。按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①原发性红细胞增多:原发性红细胞增多又称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点是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全身总血量也增加②继发性增多:是非造血系统疾病,发病的主要环节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A.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B.红细胞生成素病理性增加

(2)红细胞数减少:各种原因导致的贫血。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压积容量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时,称为贫血。按病因可将贫血分为4类:

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见于胃溃疡、球虫病、钩虫病、捻转胃虫病、螨病、维生素C 和凝血酶原缺乏等疾病。急性失血性贫血见于丙酮苄烃香豆素中毒、草木樨中毒、脾血管肉瘤、犬和猫自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手术和外伤等。

溶血性贫血:见于牛巴贝西虫病、牛泰勒虫病、钩端螺旋体病、马传染性贫血;绵羊、猪、犊牛的甘蓝中毒和野洋葱中毒;新生骡驹溶血病、犬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营养性贫血:见于蛋白质缺乏,铜、铁、钴等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B1、B2、B6、B12、叶酸、烟酸缺乏等。

继发性贫血:慢性肝脏病、肾脏病、胃肠病,肿瘤

骨髓造血机能障碍性贫血

二、填空

1、临床基本检查方法有________问诊__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

2、对疾病预后判断常有___预后良好预后不良预后慎重预后可疑

3、发热热型可分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4、牛瘤胃蠕动次数是_____1~3次/分钟___每次蠕动持续时间是__15~30s_。

5、呼吸困难的类型有_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混合性呼吸困难__

6、眼结膜潮红是由______充血_______原因引起的,发绀是由__缺氧_原因引起的。

三、选择题

1.叩诊肺边缘发出的声音是(C )A清音 B鼓音C半浊音D 浊音

2.牛的心跳次数是(B)A.30----60 B.40—70 C .50—80 D.40—80

3. 检查小动物皮肤弹力的部位(C )A颈部 B最后肋骨部C背部 D 都不是

4. 叩诊肺区有水平浊音,常见于(C)A肺炎 B肺水肿 C胸腔积液 D 肺气肿

5.炎性肿胀与浮肿的不同在于(B)A前者无热痛B后者有热痛C前者指压有压痕,较长时间不恢复原状D 后者指压有压痕,较长时间不恢复原状

四、简答题

1、可视黏膜颜色常见的病理变化及诊断意义是什麽

潮红。弥慢性潮红时,眼结膜呈均匀鲜红,见于热性病,呼吸困难,中毒。树枝状充血时,小血管高度扩张,血液充盈呈树枝状,见于高度血液循环障碍的心脏病、脑炎等。

苍白。或红白色,灰白色,黄白色等。见于贫血、末梢血管痉挛(如惊恐,受寒冷刺激),虚脱时。

发绀。见于上呼吸道阻塞的疾病,肺呼吸面积明显减少的疾病(如肺炎,肺水肿等),因血液在肺部氧合作用不足,终导致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缺血性缺氧。由于全身性瘀血时,因血流缓慢,血液流经组织中毛细血管时,脱氧过多,严重休克时,心输出量大大减少,外周循环缺血缺氧,粘膜呈青灰色。血液中出现多量的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如高铁血红蛋白)。

黄染。结膜呈不同程度的黄色,在巩膜及瞬膜处易于表现出来,是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所致。

出血点,出血斑。见于败血性传染病,出血性素质的疾病。

2、皮下浮肿及皮下气肿的区别

皮下水肿水肿部位的特征是皮肤表面光滑,紧张而有冷感,弹性减退,指压留痕,呈捏粉样,无痛感,肿胀界限多不明显。从临床角度,要多考虑营养性水肿,心脏性水肿,肾性水肿等。

皮下气肿肿胀界限不明显,触压时柔软而容易变形,并可感觉到由于气泡破裂和移动所产生的捻发音。窜入性气肿。体表皮肤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腋窝,肘后及肩胛附近等),发生创伤时,由于动物运动,创口一张一合,空气被吸入皮下,然后扩散到周围组织,肺间质性气肿时,空气沿气管,食道周围组织窜入皮下组织内,引起颈侧皮下气肿。腐败性气肿。由于厌气性细菌感染,局部组织腐败分解而产生的气体积聚于皮下组织所致。

3、解释咳嗽的声音特点及临床意义

(1)性质。一般分为干咳和湿咳。

干咳。咳嗽声音清脆,干而短,典型干咳见于喉,气管内存在异物和胸膜炎。急性喉炎初期、慢性支气管炎等

湿咳。咳嗽声音钝浊,湿而长,见于咽喉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和肺坏疽等病的中期。(2)频度。一般分为稀咳、连咳和痉咳。

稀咳,为单发性咳嗽,每次仅出现一两声咳嗽,常反复发作而带有周期性,见于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丝。

连咳:即连续咳嗽,咳嗽频繁,严重时呈痉挛性咳嗽,见于急性喉炎,传染性上呼吸道卡他、弥漫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

痉咳。即痉挛性咳嗽或发作性咳嗽,咳嗽具有突发性和暴发性,咳嗽剧烈而痛苦,具连续发作.见于呼吸道异物,慢性支气管炎和肺坏疽等。

(3)强度。一般分为强咳和弱咳。

强咳。当肺组织弹性正常,而喉,气管患病时,则咳嗽强大有力,见于喉炎,气管炎。

弱咳。咳嗽弱而无力,见于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气肿,胸膜炎等。

4、口腔检查内容有哪些?常见何种病变?见于何种疾病?

口腔检查项目主要有流涎,气味,口唇,粘膜的温度,湿度,颜色和完整性(有无损伤和发疹),舌及牙齿的变化。一般用视诊,触诊,嗅诊等方法进行。

流涎大量流涎,可见于各种类型口炎,包括伴发口炎的传染病,如口蹄疫,患口蹄疫时,吞咽或咽下障碍(如咽炎或食管阻塞),中毒(如猪的食盐中毒和鸡的有机磷中毒)及营养障碍(如犬的烟酰胺缺乏,坏血病)。

口腔气味。甘臭味,常见于口炎,肠炎和肠阻塞等。腐败臭味常见于齿槽骨膜炎,坏死性口炎等。类似氯仿味常见于牛的酮病。

口唇口唇下垂,可见于面神经麻痹,狂犬病,唇舌损伤和炎症,下颌骨骨折等。双唇紧闭,见于脑膜炎和破伤风等。唇部肿胀,见于口粘膜的深层炎症,唇部疹疱,见于牛和猪的口蹄疫等。

口腔粘膜颜色,口粘膜的颜色也有潮红、苍白,发绀,黄染以及呈现出血斑等变化,温度。口腔温度,口温升高而体温不高,多为口炎的表现。湿度。口腔过分湿润,见于口炎,咽炎,唾液腺炎,口蹄疫,狂犬病及破伤风等。口腔干燥,见于热性病、脱水,马肠阻塞等。

完整性。口粘膜出现红肿,发疹,结节,水泡,脓疱,溃疡,表面坏死,上皮脱落等,除见于一般性口炎外,也见于口蹄疫,痘疹,猪水疱性疹等过程中。

5、说明动物排粪动作障碍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便秘,主要表现排粪次数减少,排粪费力,屡呈排粪姿势而排出量少,粪便于固而色暗。见于热性病,慢性胃肠卡他,肠阻塞,瘤胃积食,瓣胃阻塞等。

腹泻,表现频繁排粪,粪成稀粥状、液状,甚至水样,腹泻主要是各种类型肠炎的特征,见于侵害胃肠道的传染病(如猪传染性胃肠炎,猪副伤寒和大肠杆菌病,牛副结核病)、肠道寄生虫病及中毒(如有毒植物、汞制剂)等。

排粪失禁。动物不采取固有的排粪动作而不自主地排出粪便,主要是由于肛门括约肌弛缓或麻痹所致。见于顽固性腹泻、腰荐部脊髓损伤、

排粪痛苦。动物排粪时,表现疼痛不安,呻吟,拱腰努责。见于直肠炎和直肠损伤,腹膜炎及牛创伤性网胃炎等。

里急后重,病畜不断作排粪姿势并强度努责,呻吟(马,牛),呜叫(犬,猪),而仅排出少量粪便或粘液,是直肠炎的特征,也见于肛门括约肌的痛苦性痉挛。

6.牛的肺界如何确定

近似三角形或椭圆形,上界与马相同,前界为自肩甲骨后角沿肘肌向下所划的类似“S”形的曲线,止于第4肋间,后界是由第12肋骨与上界的交点开始,向下,向前的弧线,依次经过髋结节水平线与第11肋间的交点,肩关节水平线与第8肋间的交点,而止于第4肋间——心脏相对浊音区。

7.简述牛瘤胃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常见变化

瘤胃检查通常用视诊,触诊、叩诊及听诊等方法。

视诊。瘤胃臌气和积食时,肷窝凸出与髋结节同高。尤其在急性臌气时,凸出更为显著,甚至和背线一样平。肷窝凹陷加深,见于饥饿和长期腹泻等。

触诊。上腹壁紧张而有弹性,用力强压亦不能感到胃中坚实的内容物,表示瘤胃臌气,触诊内容物硬固或呈面团样,压痕久久不能消失,见于瘤胃积食,内容物稀软,瘤胃上部气体层可增厚至6cm左右,常见于前胃弛缓。

听诊。凡影响瘤胃运动机能的局部性和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瘤胃蠕动音减弱,次数减少,音波缩短,乃至蠕动音消失。

叩诊。浊音范围扩大,甚至肷窝处亦为浊音,提示瘤胃积食。如鼓音范围扩大,肷窝下部亦呈鼓音,是瘤胃臌气的特征。

8.鼻液检查过程中,常见哪些病变?见于何种疾病?

鼻液的量。鼻液量较少,常见于呼吸器官轻度炎症或急性炎症初期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过程中,鼻液量较多,常见于呼吸器官炎症的中,后期。鼻液量不定,常随病畜低头,运动,采食,咳嗽等而流出多量鼻液,见于副鼻窦炎和喉囊炎等。

鼻液的性状。浆液性鼻炎,呈水样,无色透明,常见于呼吸道卡他性炎症的初期。粘液性鼻液,粘稠呈线状,呈灰白色,常见于呼吸道卡他性炎症的中期或恢复期。脓性鼻液,粘稠似凝乳状,因化脓原因的不同而呈黄色,灰黄色或黄绿色,为化脓性炎症的特征,常见于化脓性鼻炎,副鼻窦炎,肺脓肿等。腐败性鼻液,污秽不洁,呈褐色或绿褐色,并带有腐败性臭味,是肺坏疽的重要特征。

鼻液的一侧性或两侧性。一侧性鼻液,见于一侧鼻腔、副鼻窦和喉囊的炎症,两侧性鼻液,见于两侧性鼻腔,副鼻窦和喉囊的炎症以及喉以下部位的炎症过程中。

鼻液中的混杂物。鼻液中混有饲料碎片和唾液,是来源于咽,食管以及反刍兽的前胃,见于吞咽和咽下障碍的疾病,如咽炎,咽麻痹,食管阻塞、食管炎、食管痉挛等,也见于阻碍食物进入反刍兽真胃的疾病,如严重瘤胃积食和真胃阻塞等。鼻液中混有酸臭的呕吐物,常见于马的食滞性胃扩张,幽门痉挛、十二指肠阻塞和小肠变位等,胃内容物经鼻道逆流而出,多提示疾病恶化。铁锈色鼻液,为大叶性肺炎和传染性胸膜肺炎一定阶段的特征。鼻液带血时,多表示鼻或肺出血,如血色鲜红,混有较大气泡,常为鼻出血,血色粉红或鲜红而混有小气泡,应考虑肺水肿和肺出血。

乳房检查常用检查方法及检查内容

乳房视诊。注意乳房的大小,形状,乳房和乳头的皮肤颜色,有无发红,橘皮样变、外伤、隆起,结节及脓疱等。牛、绵羊和山羊的乳房皮肤上出现疹泡、脓疱及结节多为痘疹的特征。

乳房触诊。注意乳房皮肤的温度,厚度,硬度,有无肿胀、疼痛、硬结以及乳房淋巴结的状态。检查乳房各部位温度时,应将手贴在相对称的部位进行。检查乳房皮肤厚薄和软硬时,应将皮肤捏成皱襞或由轻到重施加压力而判定。触诊乳房实质及硬结病灶时,须在挤奶后进行。

当乳房肿胀,发硬,其范围局限于乳腺的一叶或一个叶的某部分,也可侵害整个乳房,皮肤呈红紫色,有热痛反应,有时乳房淋巴结肿大,这是乳房炎的表现,如乳房表面出现丘状突出,急性炎症反应明显,以后有波动感,则提示是乳房脓肿,如乳房淋巴结显著大,硬结,触诊无热无痛,常见于奶牛乳房结核。

植物保护原理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植物保护学: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的回报,维护人类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一门既是基础理论,又具应用价值的科学。 2.有害生物:广义上讲,是指一切危害人类及其财产,环境的生物。从植物保护上讲,则是指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一般将其概括为病、虫、草、鼠。 3.生物灾害:指有害生物大量繁殖、蔓延或扩散,严重危害目标植物,给人类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的现象。 4.前口式:口器着生于头部的前方,与身体的纵轴成钝角或几乎平行的头式,适用于捕食动物或其他昆虫。 5.下口式:口器着生于头部的下方,与身体的纵轴垂直的头式,适用于咀嚼植物性食料,是比较原始的头式类型。 6.纵脉与横脉:多数昆虫的翅面上有很多凸起或凹陷的线条,称为翅脉,对翅膜起着支架的作用。其中从翅基到边缘的翅脉称为纵脉,连接两纵脉之间的短脉称为横脉。 7.体外消化: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在刺吸汁液时,先将唾液注射到植物或动物的组织中,把构造复杂的养分分解成简单的成分,如把淀粉分解成单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等,然后才能把营养吸入体内,这一过程称为体外消化。 8.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 9.多型现象:是指同一种昆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机能上表现为三种或更多种不同个体的现象。

10.翅的连锁器:为了保持前后翅行动一致而将昆虫的前后翅连为一体的特殊构造。 11.性二型现象:性二型是指在雌雄异体的有性生物中,反映身体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某些变量在两性之间常常出现固有的和明显的差别,使得人们能够以此为根据判断一个个体的性别现象。 12.世代: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13.保护色:保护色是指动植物把体表的颜色改变为与周围环境相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 二、填空 1.昆虫触角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柄节、梗节、鞭节 2.蜻蜓的触角为刚毛状,蜜蜂触角为膝状 3.螳螂前足属于捕捉足,蝗虫后足属于跳跃足 4.节肢动物门 5.上唇、下唇、上颚、下颚、舌 6.捻翅目雄虫的前翅类型均为平衡棒。 7.蚂蚁属于膜翅目;白蚁触角为念珠状。 8.昆虫迁移称为迁飞。 9.第一次产卵经历的时间,称为产卵前期;产卵结束,称为产卵期;到成虫死亡,称为产卵后期。 10.昆虫可分为:单食性,寡食性。

(完整版)华中农业大学2018考研真题之902-植物保护通论

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本上,不得写在试题纸上,否则无效。一、名词解释(共20 分,每题4 分〉 1. 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2 .单主寄生与转主寄生; 3 . 休H民与滞育;4. 初侵染与再侵染;5 . 世代与年生活史 二、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 答题纸相应位置处。共20分,每题1分〉 1. 病毒是一类(〕活养生物 A . 单细胞B. 多细胞C. 非细胞结构D. 死养 2. 媒污病的病部易长黑色霉层是( A . 植物B. 茵物C. 动物D. 原核生物 3. 细菌病害的病征是() A. 粉状物 B. 霉状物 C. 溢版 D. 锈状物 4 . 菌核的主要作用是() A . 繁殖B. 抵御不良环境C. 传播 D. 寄生 5. 不属于病原物的致病机制是() A . 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B. 机械压力 C. 生长调节物质 D. 寄主植物固有的形态特征 6. 以下袍子属于无性袍子类型的是() A. 卵子包子 B. 游动包子 C. 子囊袍子 D. 接合袍子 7. 接合菌亚门的菌丝通常是() A . 变形虫状B. 有隔菌丝C. 无隔菌丝 D . 原生质团 8. 某种植物发病以后在叶部出现斑点属于以下(〉一类病状A. 变色B. 腐烂C. 坏死 D . 畸形 9. 以下子包子属于无性袍子类型的是() A .卵子包子B. 分生袍子C. 子囊抱子 D. 接合袍子 10. 植原体对()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

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本上,不得写在试题纸上,否则无效。 A .井冈霉素B. 四环素 c. 赤霉素D. 阿维菌素 11. 半翅目昆虫的口器属于(〉 A . 虹吸式口器 B .咀嚼式口器c. 嚼吸式口器 D . 刺吸式口器 12.在食物条件好的情况下,虫牙虫可以不经过产卵和交配直接产生若呀,这种生殖方式为() A . 多胚生殖B. 两性生殖 c. 孤雄生殖 D. 幼体生殖 13. 细胸金针虫是重要的地下害虫,属于() A .金龟甲科 B. 吉丁甲科C. 叩甲科 D. 象甲科 14. 在昆虫消化道中,进行消化作用和吸收养料的主要部位是() A .中肠 B . 前肠 c . 后肠 D .口 15. 烟粉虱对下列有很强趋性的色板是(〉 A . 黄色板 B . 蓝色板 C . 黑色板 D .白色板 16.K对策昆虫一般比r对策昆虫的繁殖力()、生活周期() A.弱、短 B.强、长 C.弱、长 D.强、短 17.“芦苇起锥,向棉田迁飞”,这句谚语预测的是下列哪种害虫() A . 棉铃虫B. 甜菜夜峨 c. 棉呀D. 小地老虎 18. 由于〈)见光易分解,一般不用于喷雾。 A . 辛硫磷 B . 灭幼腺 C . 乐斯本 D . 澳氨菊酶 19 . 能促进杆插枝条生才良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 A.赤霉素 B.口号!味乙酸 C.矮壮素 D.乙烯利 20.农药可湿性粉剂的组成通常不含有以下组分()A. 乳化剂B.原药C.分散剂 D.载体 三、填空题(共40 分,每空1 分) 1. 植物病害侵染性病原有真菌、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等类型。 2. 病原物侵入寄主的方式和途径,包括被动侵入和主动侵入,被动侵入包括、和

川农远程继续教育《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病理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类病毒:只有核酸(小分子RNA)而无蛋白衣壳的植物感染因子,称为类病毒。 2.病状:是植物全身或局部受侵染后外表出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与畸形等。 3.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4.垂直抗性:是由单个或者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控制,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它决定了品 种的定性反应,抗病或者感病取决于所遇到的病原物小种。 5.病害三角关系:由感病的寄主植物,有毒力的病原物以及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这三者 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引起植物病害的观点。 6.生理小种:种内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力或其它特性上有差异的 生物型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 7.活体营养生物:指只能从寄主的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的生物,相当于过去所提的专 性寄生物和少数兼性腐生物。 8.侵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9.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10.毒素:指病原物产生的浓度很低便能毒害寄主细胞的代谢产物。 11.鉴别寄主:用于鉴别生理小种的寄主品种叫做鉴别寄主。 12.潜育期:指病原物从侵入完成到症状显露为止的一段时间。 13.子囊果:子囊大多产生在由菌丝形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称作子囊 果。 14.质粒:指独立于细菌核质之外的遗传因子,呈环状结构,由双链的DNA分子组成。 二简答题 1. 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的流行学特点是什么? 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无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不大。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害的发生程度无大的变化,当年病害发生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初侵染的菌量和初侵染的发病程度。多为土传或者种传病害。多循环病害有多次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害就可以有轻到重达到流行的程度,一般引起地上部的局部性病害。

植物保护概论重点内容

第一节:植物病害得基本概念 植物病害得因素(包括生物与非生物)得作用,植物正常得生理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与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病三角:环境,病原物,植物体 病害四面体:环境,病原物,植物体(人) 病害得影响:生理机能出现变化,以这种为基础,今儿出现细胞或组织结构上得不正常改变,最后在形态上产生各种各样得症状;减少植物,影响产量;降低产品品质;有些病害侵害得农产品食用后还引起人蓄中毒;在运输与储藏时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国民经济;影响进出口。 植物病害症状,病状,病症: 植物受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表皮或者外表显示处来得异常状态呈症状; 病状得类型: 变色:褪绿,白化,叶子等叶色发生变化等; 坏死:病斑,溃疡,疮痂,叶烧等; 腐烂:干腐,湿腐,软腐,猝倒,立枯等; 萎蔫:失水导致枝叶萎垂得现象,黄萎,枯萎,青枯; 畸形:皱缩,卷叶,蕨叶,如枣疯病; 病状就是指植物自身外部表现出来得异常状态; 病症就是指病原物在植物并不表面形成得各种结构; 病症得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 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得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这类病害可以在植物体间互相传染,也成传染性病害;引起植物病害得生物因素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与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非寝染性病害:由飞生物因素(既不适宜得环境条件)而引起得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得传染,不能再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 营养体:真菌生长阶段得结构称为营养体。 菌丝: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低等真菌得菌丝没有隔膜,称为无隔菌丝;而高等真菌得菌丝有许多隔膜,称为有隔菌丝。此外,少数真菌得营养体不死丝状体,而就是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得原质团或细胞壁卵圆形得单细胞。菌丝组织体主要有菌核(坚硬得营养结构,储藏养分,能萌发产生新得营养菌丝或繁殖体),子座(一个垫状结构,主要功能就是形成包子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得作用)与菌索(菌丝体平行组成得绳索结构,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等。 繁殖体:即子实体,真菌得繁殖体包括无性繁殖形成得无形孢子与有性生殖产生得有性孢子。 无性繁殖:就是指营养体不经过与分配与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得繁殖方式,其产生得后代称为无性孢子。无性孢子有3种类型,即游动孢子,包囊孢子,分生孢子; 有性孢子:真菌生长发育期到一定时期(一般到后期)就进行有性生殖。多数真菌由菌丝分化产生性器官即胚子囊,通过雌,雄配子囊结合产生有性孢子。包括卵孢子(根肿菌,壶菌得有性孢子);卵孢子(卵菌得有性孢子);子囊孢子(子囊菌得有性孢子);接合孢子(结核菌得有性孢子);担孢子(担子菌得有性孢子)。 生活史:真菌得生活史就是指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得营养生长与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得过程。 植物病原原核定得一般性状 形态结构:细菌得形态有球状,杆状与螺旋状;细胞壁外有一多糖为主得粘质层,但很少有荚膜,细胞有鞭毛,无性孢子;植物病原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为阴性(G),少数就是阳性(G+)。 原核生物多以裂解方式进行繁殖,即裂解时菌体一分为二,平均分配。细胞分裂速度很快,在适宜条件下每20min就可以分裂一次。 绝大多数病原细菌都就是好样得,少数为兼性厌气。对细菌生长来说,培养基得最适ph为中性偏碱,培养得最

植物保护学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学 一、名词解释 1. 生理小种:种内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力或其它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 2. 水平抗性:又称非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和非专化性抗性,即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 3. 侵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4. 活体营养生物:指只能从寄主的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的生物,相当于过去所提的专性寄生物和少数兼性腐生物。 5.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二、简答题 1.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侵染性病害的特征是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病害在田间的分布往往是不均匀的,在病株的表面或者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的存在,有的侵染性病害在病部有明显的病征。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及所有的病毒病害在植物病部没有病征,但是有一些有明显的症状特点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2. 何谓病害的侵染过程?其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一)病害的侵染过程 简称病程,指从病原侵入开始,经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引起寄主一系列病变,直到寄主表现症状,病原开始释放传播体为止的过程。(二)侵染程序一般分为以下3个时期:(1)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到与寄主植物建立营养或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 (2)潜育期。从病原物初步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一段时间。潜育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的种类及生长状况和时期,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3)发病期。受侵染的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出现明显的症状,包括染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反映出的病理变化和病原物产生繁殖体的阶段。3.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介体传染:病毒的自然传播多数依靠昆虫、菟丝子等介体,其中以刺吸式口器的昆虫最为突出,象西葫芦病毒病、番茄蕨叶病、辣椒病毒病主要是靠蚜虫传播的。 (2)汁液接触传染:田间进行的许多农事活动都可以传染病毒病。另外,叶片间的互相摩擦使病毒通过轻微的伤口传播。 (3)嫁接传染:许多果树病毒病主要是通过嫁接传染的。苹果的病毒病几乎都是由嫁接传染的。 三、论述题 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病害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对植物病害循环的分析主要涉及到三个问题:①初侵染和再次侵染;②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③病原物的传播途径。也就是说,侵染性病害的延续发生,在一个地区首先要有侵染的来源,病原生物必须经过一定的途径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发病以后在病部还可以产生子实体等繁殖体,引起再次侵染。病原物还要以一定的方式越冬和越夏,度过寄主的休眠期,才能引起下一次发病。研究病害循环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依据病害的循环特点制定的。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

实用文档题复习物植保护学释词解一、名真菌的营养体:指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1. 病原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有害生物。2. 寄主的蛋白等物质聚集起来,有些产物会与病毒的核酸、内含体:指植物感染病毒后,3. 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复合体。垂直抗病性:当一个品种只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其他小种,这种抗病4. 性称作垂直抗病性。5. 生理小种:指一种寄生物种内对寄主植物不同品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专化类型,即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6. IPM 因地制宜地协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出发,生态和社会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水平之下,已获得最佳的经济、调应用必要的措施,效益。病征:在发病部位形成的病原物结构。7. 系统侵染性病害: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后,从侵入点向四周各组织器官蔓延,最终引起寄8. 主植物绝大多数部位或全株发病。 潜伏侵染: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并不立即表现症状,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或特定的9. 发育阶段才出现症状的侵染现象。活体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植物组织和细胞中吸收营养才能生存的寄生物。10. 11. 小种专化抗性:指植物只对一种寄生物的单个或少数几个小种抵抗的抗病性。由于有害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超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藏运输过程中,12. 植物病害:品质导致产量降低、过了植物的适应能力,使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代谢发生改变,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13. 非偱回型病毒:指被生物介体取食后不需要在体内循回,可立即被传播的病毒。)提出的一个学说,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1956Flor(14. 基因对基因学说:由任何一方的每个基病菌方面也存在一个致病性的基因。寄主-病原物体系中,病性的基因,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对应的基因作用下才能鉴定出来。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称作病病害循环:植物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15. 害循环,也称作侵染循环。 称垂直抗性。16. 垂直抗病性:当一个品种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其他小种,17. 全型锈菌:具有五种孢子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的典型锈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侵染并导致植物是指植物病原物大量繁殖和传播,18. 植物病害流行:植物群体中病害数病害流行表现为病原物数量的增加、群体发病,造成损失的过程和现象。量和病害严重程度增加以及发病范围的不断扩大。泛指对病原物有杀伤作用从而减轻对植物的侵染和致病能力的非酶类小植物保卫素:19. 分子化合物。.寡足型幼虫:只有胸足没有腹足的幼虫类型。20 .羽化:成虫从前一虫态破壳而出的过程。21 .有效积温法则:昆虫的一定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有效温度的积累值往往是一个常数。22通过体内生理编码过程控制的发育滞育:昆虫在温度和光周期变化等外界因子诱导下,23.停滞状态。24.天敌昆虫:具有天敌作用的昆虫,如螳螂、瓢虫等。害虫:指危害农作物及其产品的昆虫,极少数螨和软体动物。25. 实用文档即虫害:指害虫危害农作物及其产品而造成其数量和质量上的损失,严重时引起灾害,26. 虫灾。:利用有益生物及代谢产物防治害虫的方法。生物防治法(广义)27. :根据农田环境、寄生植物和害虫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栽培管理技术,有农业防治法28. 某些因子,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的发生。目的的改变单年流行病害:病原物在同一生长季节能够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再侵染,既病害在同一29. 生长季节可以从轻到重直至流行。病害的发生程度取决于再侵染的次数。(2分)30.完全变态: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

兽医临床诊断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兽医临床诊断学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2003-2004-1教案编写时间2003年6月至10月 课程名称兽医临床诊断学 课程代 码 总学时:70 讲课:30学 时 实验: 40 学时 实习: 1 周 学分 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 理论课(√)实验课(√) 任课教师郭玉红职称讲师 授课对象 动物医学专业2001年级1~4班级 教材 和 主要参考资 料 王书林主编,兽医临床诊断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兽医临床诊断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过渡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桥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灵活掌握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的方法;熟练掌握和运用临床基本诊断法;熟悉临床实验室各项检查的操作技术及临床意义,掌握实验室操作的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为后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讲授临床诊断方法论;症候学;整体和一般检查;系统检查,如循环系、消化系、泌尿系、呼吸系等。实验室检查的血、尿常规等为本课程教学重点。

难点:基本操作、心音听诊、直肠检查、血常规检查等为本课程难点。 教学进程 第次课 第1次课第1、2次课 第3、4次课 第5、6次课 第7、8次课 第9、10、11次课 第12次课第13次课第14、15次课 授课章节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临床检查方法与程序 第三章整体及一般状态检查 第四章循环系统检查 第五章呼吸系统检查 第六章消化系统检查 第七章泌尿生殖系统检查 第八章神经系统检查 第九章实验室检查 学时 1 3 4 4 4 6 2 2 4 备注 兽医临床诊断学教案(章节备课) 理论课1学时 章节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和 教学要求1、熟悉诊断学的基本概念2、掌握诊断学的基本内容3、了解诊断学的任务

教学大纲-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保护通论》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植物保护学是现代农业高产、稳产、高效、优质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与植物生产类各专业密切相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非植保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有关植物保护学各分支学科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理论和策略,并掌握基本的植保技能,从而培养出宽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本科生,为培养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植物保护的概念 1.植物保护的对象 2.植物保护的目的 3.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 4.植物保护的方式 习题要点:植物保护的概念,有害生物及其灾害,防与治。第二节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

1.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 2.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 习题要点:植物保护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 第三节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 1.有害生物的生物学 2.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灾害预测 3.有害生物的防治对策与措施 习题要点:农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植物保护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植物保护方针。 本章重点是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难点是树立植物保护观念,采取正确地植物保护措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章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植物保护中涉及的不同的有害生物的类群,理解广义的植物保护与狭义的植物保护之间的区别,并结合后续章节的内容,掌握植物保护的综合治理策略和植物保护的目的。 第二章植物病害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概念 1.植物病害的定义 2.植物病害的症状 3.植物病害的类型 习题要点:病害三角,人为干扰,伤害与病害,植物病害的病征、病状和症状,病害的两重性,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 1.真菌 2.原核生物 3.病毒 4.线虫 5.寄生性种子植物 习题要点:寄生性和致病性;菌丝组织体、菌丝、菌核、子座、菌索、厚垣孢子,真菌的繁殖体,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种类和形态,真菌的生活史,真菌五个亚门的特征及典型的病害;原核生物的形态特征、重要的原核生物属及病害,病毒的特征及常见的病毒病;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特征及常见病害。 第三节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4.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5.病害循环 习题要点: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不同病原物的侵染特点;病害循环的定

植物保护概论

植物保护概论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第一章绪论 1植物保护:是研究植物的有害生物—病原物,害虫杂草等的生物学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植物保护的内涵:(1)植物保护是对农作物的保护(2)研究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3)研究有害生物的各种防治技术(4)植物保护是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科学。 3植物保护的IP原则:不是使植物不受任何损害,而是将有害控制到一定的程度,不影响人类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 4三R问题: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再猖狂,有害生物抗药性 三致问题:致癌,致畸,致突变。 5植物保护研究内容:(1)有害生物的生物学(2)有害生物发生规律(3)有害生物防治对策与措施。 第二章植物虫害 1昆虫与其他害虫的区别:昆虫动物的体躯由若干个节组成,某些体节上着生着成对分节的附肢,体壁硬化外成骨骼,附着肌肉,并包藏着全部的内脏器官,没有脊椎动物所具有的内骨骼系统。 2 昆虫的足的基本环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附节,前附节。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昆虫足的变化:1步行足,适于快行2跳跃足,适于跳跃。3捕捉足,适于捕捉小虫。4开掘足,便于挖土。5抱握足,交配时用来抱握雌体。6游泳足,适于在水中游泳。7携粉足,用来梳集花粉。 3昆虫腹部的基本构造特点:腹部的题解只有背板和腹板,而无侧板,背板和腹板之间以侧膜连接,前后相邻的两附节间,由环状的节间膜相连,由于附节和两侧均有柔软的膜质部分,所以腹部有很大的收缩性,这种结构对昆虫容纳内脏器官,进行气体交换,卵的发育以及产卵活动都非常有利。昆虫腹部1-7节(雌性)1-8节(雄性)称为内脏节,腹部1-8节两侧各着生着一对气门,是昆虫的呼吸通道,腹部八节(雌性)或者第九节(雄性),称为生殖节,生殖节以后的各节统称为生殖后节,除原尾目成虫外,最多有两节,即第十节和第十一节,第十一节比较退化,只有一对尾须。 4昆虫体壁的功能:昆虫体壁的骨骼张在外面,而肌肉却生长在骨骼里面,这种结构称为外骨骼,这种外骨骼的结构使昆虫能保持固定的体型,着生肌肉保护内脏免授机械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有害物质的侵入,此外,体壁上还有各种感觉器官,使昆虫与外界环境去的广泛的联系。 5昆虫体壁的通透性与害虫防治的关系:由于体壁的特殊构造和理化特性,使它对虫体具有良好地保护作用,尤其是体壁上的覆盖物和上表皮的蜡层,护蜡层,对杀虫剂的入侵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同种类的昆虫以及同一昆虫的不同发育期,其体壁的厚薄,软硬和覆盖物的多少是不同的,凡是体壁,蜡质多和体毛较密的种类,药剂不容易通过,一般来说同一昆虫幼龄期比老年期的体壁薄,尤其是刚蜕皮时,由于外表皮尚未形成,药剂比较容易渗入体内。此外,昆虫体躯各部分的体壁厚度也是不同的,一半节间膜,侧膜和足的附节部分,体壁较薄,感觉器官则是最薄弱的地方,而且感觉器官下面

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绪论 植物保护学:是一门研究有害生物及其控制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 “3R”问题: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和农药残留(residue) 植物保护:是植物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各种技术措施,将有害生物持续地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或美学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植物的可持续生产。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危害的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病原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控制的科学。 第一章 *植物病害:当植物遇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导致死亡的现象。 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构成植物病变及影响其生长发展的基本因素:植物,病原体和环境条件。 症状:植物病变经过一系列病变过程,最终导致植物上显示出肉眼可见的某种异常状态。外部症状可区分为病状和病征两类。 *病状:是指在植物病部可看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萎焉和畸形。 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繁殖体或营养体,如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菌脓。 病状类型: 变色:是指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 褪绿或黄化:植物绿色部分均匀变色,即叶绿素的合成受抑制。 花叶:植物叶片发生不均匀褪色,黄绿相间,形成不规则的杂色。 红色:叶绿素合成受抑制,花青素合成过盛,叶色变红或者紫红。 坏死:是指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种各样的病斑。可发生在植物的根茎叶果等各部分,其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 腐烂:是指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现象。分为干腐,湿腐,软腐和立枯。 干腐,若细胞消解较慢,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发而消失,病部表皮干缩或干瘪,就会形成干腐。如马铃薯 湿腐,若细胞消解较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如甘薯 软腐,若先在细胞壁中胶层受到破坏,腐烂组织的细胞离析,以后再发生细胞的消解。 立枯,因幼苗的根腐或茎腐,引起地上部分迅速倒伏或死亡。 生理性萎焉:是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时缺水而引起的,此时若及时供水,植物仍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萎焉:是指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引起的凋萎现象,这种凋萎大多不能恢复,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畸形:是指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的现象。

(完整word版)兽医临床诊断学复的习资料

兽医临床诊断学复习资料 绪论 1.诊断:就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具体而言,就是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乃至病理剖检的结果,根据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再通过分析、综合、推理对疾病本质作出判断。 2.兽医临床诊断学:是研究诊断动物疾病的方法和理论的学科,主要运用兽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3、诊断的基本过程: 1)调查病史,检查病畜,收集症状资料 2)分析,综合症状资料,做出初步诊断 3)验证诊断:通过防治、剖检等 4.示病症状(特异症状):某一疾病所特有的且不会在其它疾病中出现的症状称为该病的示病症状或特殊症状。 5.一般症状:指那些广泛出现于许多疾病过程中的症状,它不属于某一特定疾病所固有,甚至出现于某一疾病的不同病理过程中。 6.全身症状:指机体针对病原或局部病变的全身反应。 7.局部症状:指在局部病变部位表现的症状,在病变以外的其他区域不存在。 8.综合征侯群:某些相互关连的症状在疾病过程中同时或相继出现,这些症状总称为综合征侯群或综合征。 第一章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1.问诊:就是询问畜主或饲养管理人员而获取病史资料的过程。 问诊内容包括现病史、既往病史、饲养管理和使役情况、畜舍卫生和防疫制度、繁殖性能和周围环境情况等。 2群发病: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等 3.视诊:用肉眼直接地或借助器械(如内窥镜、开腔器、开口器、胃镜等)间接地对病畜的整体或局部进行观察,搜集症状的一种方法。 4.触诊:检查者用手(包括手指、手掌、手臂和拳头)对要检查的组织器官进行触压和感觉,以判断其病理变化,从中获得症状资料。 5.触诊常见的病变性质

植物保护

1、植物保护学科的重要性?(15) 植物保护属于农学学科门类中的一级学科,是研究植物病虫害、杂草、鼠害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危害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互作机制,以及检测预警和防控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重要性体现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为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维护公众健康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就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做详细论述: 植物保护(简称植保)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科学和经济的方法,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提高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作为农业技术措施,它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按照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技术及管理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农事管理活动的一部分。随着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当然,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粮食的产量波动带来的生产安全问题,还会影响粮食安全的其他方面: (1)、粮食的品质安全既会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也会受到农药残留的威胁。 有害生物不仅仅使粮食减产,而且会降低粮食的品质,主要表现为粮食的内在品质变差或致毒、外观变坏和保质期变短,危害粮食的品质安全。例如,食用小麦赤霉病的病麦磨出的面粉后,轻则头疼、呕吐,重则有生命危险。而植物保护时化学农药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会使粮食种残留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粮食的品质安全,危害人体健康。(2)、粮食的储备安全一方面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另一方面受到农药残留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从田间到餐桌,发展中国家粮食在储备过程中年损失至少在7000万t,主要的原因就是储粮虫害、鼠害和霉烂。如果减少了这些损失就等同于增加了相同数量的粮食产量,也就意味着增强了储粮安全。同时,受到储粮有害生物为害的粮食还会加快陈化速度,致使经济价值相应地快速贬值;而且入库的粮食已经付出全部生产成本,所以粮食的产后经济损失比产中更为可怕。另一方面,粮食在储备过程中普遍采用“常温储藏加化学农药药剂熏蒸”的方法,在对付储粮病虫害和鼠害的同时,也造成粮食的二次农药污染,降低了粮食品质,加快储粮陈化,加大仓储成本,影响了粮食的储备安全。 (3)、粮食的生态安全不仅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而且受到农药的严重污染。 在世界各国,入侵生物给所在国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其中也

植物保护通论重点复习题

第一章 1、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 提高植物生产投入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广义的植物保护是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在农业上所说的植物保护一般是指狭义的栽培作物保护。 2、农业有害生物: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着损失的生物。包括植物病原微生物、寄生性 植物、植物线虫、植食性昆虫、杂草、鼠类及鸟兽等(病、虫、草、鼠)。 3、化学农药在环境中释放所造成的3R问题:农药残留(residue)、有害生物再猖獗(resurgence)、 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 4、植物保护的对象:广义保护对象:在特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人类认定有价值的不同目标植物。 狭义保护对象:人类的栽培作物。 5、有害生物(pests):是指危害人类及其财产利益的生物。 6、生物灾害:是指有害生物大量危害人类目标植物或森林植被等,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7、致病性:是指一种生物具有的引起植物发病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病原物。 8、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寄生物,而被寄生的生物 成为寄主。 9、植物保护的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第二章 1、植物病害: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生物、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 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呈病态,甚至死亡。 病害三角: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 病害四角: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人类干扰 2、植物病害症状: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 状态。 3、病状有哪些: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病征有哪些: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 4、 5、植物病原物主要包括哪五大类群: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6、真菌(fungus):是一类通常为丝状的营养体,具细胞壁,异养型,以吸收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营 养,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 真菌的主要类群: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 鞭毛菌亚门真菌的主要特征: ①菌丝体无隔多核,细胞壁为纤维素组成 ②无性繁殖产生有鞭毛的游动孢子 ③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 接合菌的主要特征: ①菌丝体发达,无隔多核,细胞壁由几丁质组成 ②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

2015级植物保护学概论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及预测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防止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一)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掌握农业昆虫识别的基本知识;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要点和各种防治方法;熟悉当地主要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特点。 (二)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能正确识别植物主要害虫种类;在田间能正确诊断植物主要几大类病原的病害;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方法和病虫害的防治适期;掌握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技术;基本具有对当地植物主要病、虫进行综合防治的能力;调查了解当地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初步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方面:培养学生植物保护意识;从事病、虫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四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主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两个二级学科分别在群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病虫等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探讨病、虫致害机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机理,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1课时,讲授1) 主要讲述植物保护的概念,植物保护的研究内容,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的发展和趋势。 1.基本要求

植物保护学复习

绪论植物保护学:是一门研究有害生物及其控制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 “3R”问题: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和农药残留(residue) 植物保护:是植物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各种技术措施,将有害生物持续地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或美学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植物的可持续生产。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危害的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病原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控制的科学。 第一章 *植物病害:当植物遇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导致死亡的现象。 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构成植物病变及影响其生长发展的基本因素:植物,病原体和环境条件。 症状:植物病变经过一系列病变过程,最终导致植物上显示出肉眼可见的某种异常状态。外部症状可区分为病状和病征两类。 *病状:是指在植物病部可看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萎焉和畸形。 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繁殖体或营养体,如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菌脓。 病状类型: 变色:是指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 褪绿或黄化:植物绿色部分均匀变色,即叶绿素的合成受抑制。 花叶:植物叶片发生不均匀褪色,黄绿相间,形成不规则的杂色。 红色:叶绿素合成受抑制,花青素合成过盛,叶色变红或者紫红。 坏死:是指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种各样的病斑。可发生在植物的根茎叶果等各部分,其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 腐烂:是指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现象。分为干腐,湿腐,软腐和立枯。 干腐,若细胞消解较慢,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发而消失,病部表皮干缩或干瘪,就会形成干腐。如马铃薯 湿腐,若细胞消解较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如甘薯 软腐,若先在细胞壁中胶层受到破坏,腐烂组织的细胞离析,以后再发生细胞的消解。 立枯,因幼苗的根腐或茎腐,引起地上部分迅速倒伏或死亡。 生理性萎焉:是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时缺水而引起的,此时若及时供水,植物仍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萎焉:是指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引起的凋萎现象,这种凋萎大多不能恢复,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畸形:是指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的现象。 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可把病害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重点

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重点 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表现和为害、发生流行规律以及如何控 制病害的生物学科。 2、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连续侵扰,生理活性受到干扰而表现的异常 状态。 3、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4、什么是侵染性病害?什么是非侵染性病害?如何对他们进行判断?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无病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 侵染性病害:1)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体存在(病征)。2)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植物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多数线虫病害侵害根部,要挖取根系。3)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的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的病害,在植物表面没有病征,但症状特点仍然是明显的。 非侵染性病害: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5、植物病害的外部症状的定义?什么是病征?什么病状? 外部症状:病植物外表所显示的种种病变,肉眼即可识别。 病征:病部上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 病状:病部所看到的状态。 6、掌握和理解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节中的所有概念 寄生性: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寄生物: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 腐生物: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寄主(host):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连续过程。(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病害循环: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7、初侵染: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受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的侵染 再侵染: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节的植物。 8、真菌的营养体:真菌在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叫营养体。

完整版植物保护学通论整理

植物保护学通论整理 第一章绪论 1.植物保护: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 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2.植物保护的对象:在广义上指在特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人类认定有价值的不同目标植物; 在狭义上指人类的栽培作物,农业上一般用狭义的概念。 4.有害生物:指那些危害人类及其财产利益的生物。 6.3R: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再猖獗、有害生物抗药性。 第二章植物病害 1. 植物病害: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 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的这种现象。(观赏、食用:郁金香、茭白、韭黄) 2.植物病害三角:在自然情况下,植物病害的形成涉及植物、病原物和环境,它们之间呈 三角关系,即“病三角”。(病四角多了农业管理) 4.症状: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分为病状(是指植物本身外部和内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和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结构)。病状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病症类型:霉状物、粉状物(白粉病和黑粉病)、锈状物(白锈病)、粒状物、脓状物。 5.植物病害类型: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6.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 子植物引起。其特点为:具传染性,田间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分布有一定规律,有明显的病变过程。 7.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而引起植物病害。其特点为:不具传染性,发病无规律、 发生过程迅速,有些能恢复 植物病原物包括: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毒力:指农药对有害生物毒杀或机体结构和功能损害的能力,是衡量和比较农药潜在活性 的指标,以LC/EC/LD/ED表示。50505050致病性:是指一指生物具有的引致植物病害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病原物。 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 8.真菌(fungus):是一类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体,具细胞壁,异养型,以吸收的方式从外界 获取营养,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 9.真菌的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典型的营养体称为菌丝。菌丝成丛或交织成团的丝状体称为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 10.吸器:菌丝体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收养分的特殊结构。 11.真菌组织体主要包括菌核、子座和菌索等。 12.真菌的繁殖方法分: ①无性繁殖:指真菌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以断裂裂殖、芽殖和割裂的方式产生后代新个体。无性孢子包括3类: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作用) ②有性繁殖:性细胞或性器官通过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一般经历质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